景廉,字秋坪,是颜札氏家族的人,属于满洲正黄旗。他爸爸彦德,当过绥远城将军。景廉在咸丰二年考中了进士,从编修一步步升到内阁学士。后来他去福建主持乡试,之后升任工部侍郎,还被派去朝鲜处理一些事情。咸丰八年,他又被任命为伊犁参赞大臣。
以前有个规矩,哈萨克族人做完买卖就该走了。可后来他们货物滞销,就留下了几个人过冬,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大概两里地大小的聚落。景廉觉得这是个隐患,就建议把它拆了,但当时的将军害怕不敢动手。后来将军去世了,景廉代理将军的职务,他就上书说明利害关系,请求自行处理,最终把那个聚落拆除了。朝廷也批准了他的请求。
之后,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英秀、阿克苏办事大臣绵性、叶尔羌参赞大臣英蕴,都因为贪污腐败被弹劾,朝廷都派景廉去审理,查实后,对他们进行了降职处罚。
咸丰十一年,景廉被调到叶尔羌担任参赞大臣。叶尔羌城是南疆八城之首,汉族和回族人民混居。安集延经常骚扰边境,俄国人也经常在西南边境一带活动,窥探情况,很多哈萨克部落都投靠了俄国。景廉想方设法筹集军饷,训练军队,保持镇定,这才让八城安定下来。他还严厉禁止绿营兵仗着权势,敲诈勒索回族百姓的财产,所以大家都非常拥护他。
到了同治二年,景廉因为一些事情被罢官了,几千男女老少在札尔玛哭着送别他。札尔玛是回族人祭祀神灵的地方,他们想通过祈祷神灵来阻止景廉离开。景廉罢官后,被派去宁夏军营效力,宁夏将军都兴阿让他到参戎幕府工作。正赶上安徽巡抚翁同书在军中去世,景廉又接到命令,代理翁同书的军队,负责后路的防卫和剿匪。
五年后,他被任命为头等侍卫,还担任哈密帮办大臣。招募了一千多名士兵,但骑兵却不到一百,而且粮食匮乏,在冰天雪地里,士兵们冻饿交加,倒下了一大片。景廉用忠义激励他们,晚上自己一个人住在简陋的帐篷里,烧马粪取暖,席地而坐,经常走出来安抚士兵,因此军心稳定团结。
肃州的贼寇沿着南山向西逃窜,景廉派遣总兵张玉春在黄花营打败了他们。贼寇又骚扰安西州,又被景廉狠狠地打败了一次。景廉认为安西和玉门是新疆的门户,虽然巴里坤地势险要易守,但是兵力单薄不足以依靠,于是上疏请求驻守安西,部署防务和运输,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
贼寇袭击敦煌,景廉表面上命令副将蒋富山去南乾沟迎战,暗地里却在桥湾三水梁埋伏精兵强将。贼寇果然从三水梁南戈壁走,结果中了埋伏,被追击打败。捷报传来,皇帝下旨嘉奖了他。贼寇又来袭击安西,景廉告诫守将坚守城池,不要轻易出战,等待敌人松懈后再攻击,同时在他们的归路上设下埋伏,贼寇损失惨重,逃跑了。
景廉认为敦煌是重要的城镇,应该驻扎重兵防守,于是把驻地迁到敦煌,并在安西、玉门留下兵力互相策应。他实行坚壁清野的策略,加固城墙,疏通壕沟,在重要地段修筑空心的墩台,防御设施齐全完善。他又利用商队和百姓训练辅助官兵,暗中运用保甲制度,贼寇的抢掠计划因此受挫。他招徕了三千六百多户当地居民,劝募了二万多石杂粮,设立了马莲井转运局,官民都觉得方便了很多。
话说那时候,乌鲁木齐的回族首领妥得璘伙同汉族和回族,拉起了一支上万八千多人的队伍,东边来犯。他还偷偷跟哈密回族的郡王勾结,让郡王在里面接应他。这个郡王啊,有点傻乎乎的,不过他妈,福晋迈哩巴纽,可厉害了,又聪明又有本事,她把妥得璘的密信呈报给了官军,并且发誓要尽力守卫家园。
景廉大人派人去慰问鼓励她,又命令富山将军带兵,和办事大臣文麟、还有孔才将军一起,去打那些叛贼。他们连续打了六天六夜,最后把叛贼打得大败。按照功劳大小,大家都被提升了官职。没多久,景廉大人就被任命为乌鲁木齐的都统了。
这会儿,古牧地的假元帅马明,老是装作要投降,实际上却偷偷地做买卖,把叛乱分子安插在济木萨和木垒河一带。景廉大人侦察到这个情况后,就秘密命令孔才、金永清等人,在一个晚上就把他们给消灭了。
后来,俄国人拉拢蒙古人和哈萨克人,跑到边境来要求通商。景廉大人说,现在地方还没安定下来,我们没能力保护你们,就派兵把他们送出去了。从那以后,在景廉大人任职期间,俄国人再也没提过通商的事儿了。
穆宗皇帝亲理朝政后,景廉认为国家治理的关键在于一开始就要打好基础,于是上奏了六件事:推崇正统学术、广开言路、慎重选拔地方官员、精简军队、重视农业生产、消除异端邪说。景廉把军队调动到了古城,上疏请求让副都统吉尔洪额、领队大臣沙克都林札布负责军事行动。陕西回民白彦虎纠集了西宁一万多回民,准备投奔乌鲁木齐,这伙贼人非常凶悍,攻破了哈密回城,他们的骑兵越过天山,骚扰巴里坤,哈密和巴里坤两座城都告急。恰好这时妥得璘死了,安集延的头领帕夏联合乌鲁木齐、古牧地等地的汉族和回族人攻打沙山子,遥相呼应白彦虎。景廉紧急下令让孔才在济木萨各个要道严加防备,让黑龙江营总依勒和布去支援沙山子,让吉尔洪额等人去支援哈密,而景廉自己坐镇古城,每天喝酒射箭,就像没事儿人一样。
依勒和布与游击徐学功带着五百骑兵在沙枣园打败了贼军,抓的抓杀的杀,数都数不过来。帕夏逃回了吐鲁番,沙山子的包围就此解除。吉尔洪额等人抵达巴里坤,连战连捷,于是翻越天山,在哈密泥基头打败了贼军。城里的守军听到援军到了,大声呼喊着冲了出来,贼军大败,巴里坤的局势就此平定。这一仗啊,当时的人们都说,是新疆安定与动乱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白彦虎逃到了唐朝渠,准备进入玛纳斯,徐学功侦查到了贼军的口号,挑选了四百名精锐骑兵,假扮成玛纳斯人,在龚家泷迎接他们,还和他们握手问好,贼军一点儿都没怀疑,继续往前走,前面就是一条大河。这时,官军从后面杀了出来,贼军大惊失色,白彦虎带着四十多骑兵逃跑了,剩下的全都被消灭了。
这个徐学功啊,是乌鲁木齐的一个农民的儿子,为人沉着勇敢,很有谋略。战争爆发后,他聚集乡勇保卫家乡。有时和妥得璘、帕夏时而联合时而对抗,采取以贼攻贼的策略。景廉把他招揽过来,对他推心置腹,徐学功于是表示愿意效死力,到了这个时候,果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景廉上奏请求破格录用徐学功,朝廷批复同意。
景廉因为操劳过度,身体垮了,就两次请求辞官,皇上体恤他,下旨慰留。过了十三年,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去新疆处理军务。
景廉上奏朝廷,建议制定全面作战计划:让伊犁将军金顺从古牧地进军,提督张曜从天山南路进攻吐鲁番,领队大臣沙克都林札布和锡纶从沙山子进军玛纳斯,三路大军同时出击,让敌人顾此失彼。奇台和古城是哈密和巴里坤的屏障,命令副都统额尔庆额、孝顺、福珠哩驻守西湖,防止敌人从北路逃窜。乌鲁木齐南边有个当地人叫搭板城的地方,那是通往吐鲁番的要道,敌人在那儿驻扎重兵,应该派兵秘密袭击,切断他们的后路。他还请求命令陕甘总督左宗棠负责后勤粮草的供应。调动甘肃的千户百姓到奇台和古城屯田,购买几千峰骆驼,并请求拨款六十万两银子。他的奏章都得到了批准,但是也有人嫉妒他,所以他的很多计划都没能完全实施。
后来,他被改任为正白旗汉军都统,没多久就被召回京城,升任左都御史。光绪二年,他被任命进入军机处,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之后又担任工部尚书,后来调任户部尚书。因为一些事情被降了两级,但仍然留在军机处。他又被补任为内阁学士,再次升迁为兵部尚书。当时言官们批评得很厉害,有些人对他很不满,景廉说:“政府就像射箭的目标,言官们希望射中靶心而已,对我们来说有什么遗憾呢?再说,批评政府的人通常没有罪过,说不定反而是大臣们的福气呢!”大家都很佩服他的气度。新疆战事平定后,将军金顺上奏朝廷,称赞景廉之前的功劳,请求朝廷奖赏他。景廉说边疆将领把功劳归于朝廷大臣,恐怕会形成互相吹捧的风气,请求朝廷不要答应,当时的舆论也支持他的观点。十年后,皇上认为景廉循规蹈矩,但经济方面不是他的长处,就降了他两级,另行任用。第二年,他又被补任为内阁学士。八月,他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二岁。他的儿子治麟,是国子监司业,《孝友传》中有记载。
额勒和布,字筱山,是满洲镶蓝旗人,觉尔察氏。咸丰二年,他考中了翻译进士,后来又当上了庶吉士,再后来在户部当了主事。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理藩院侍郎。同治三年,热河土默特贝勒旗闹事,额勒和布奉命去调查,查清楚事情真相后,他建议处罚贝勒,并且对那些参与的佐领、章京等官员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降职处分,事情这才算平息。之后,他从蒙古副都统的位置上调到了满洲。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盛京户部侍郎,还兼任了奉天府府尹。
当时直隶总督刘长佑带兵去热河和奉天剿匪,额勒和布负责给军队提供粮草。匪首周荣纠集同伙又杀回来了,还扰乱了昌图地区,到处都告急。额勒和布派兵马去开原迎战,同时又派步兵在后面堵截,最终把匪徒打得溃不成军。同治六年,他建议从盐税里拨一部分钱出来充当练兵的经费,并且建议在营口增设海防同知,这两个建议都被采纳了。在赈灾方面,他更是尽心尽力,四处募捐。后来他署理盛京将军,之后又调任察哈尔都统。新疆打仗的时候,额勒和布负责粮草运输,还调集八旗兵力支援剿匪,之后升任乌里雅苏台将军,多次打败了凶悍的匪贼。
光绪三年,他因为生病请求退休。光绪六年,他又被起用,担任镶白旗汉军都统,后来又调到蒙古。他先后担任热河都统、理藩院尚书、户部尚书、内务府大臣。光绪十年,他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他上奏朝廷,请求允许在滇越边境开采矿产,还上奏请求免除光绪四年以前各省拖欠的钱粮。当时司业潘衍桐建议开设专门的艺术学科,但是额勒和布认为不妥,所以这个建议就没有被采纳。光绪十一年,他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后来又转任武英殿大学士。他还担任过阅卷大臣等职务。光绪二十年,他被免去军机大臣的职务。光绪二十二年,他退休了。四年后,他在家中去世,谥号文恭。
额勒和布为人木讷寡言,当时很多同僚都贪污受贿,但他却始终保持清廉,所以当时很多人对他评价很高。
许庚身,字星叔,是浙江仁和人。咸丰初年,他通过举人考试当上了内阁中书。有一次他替同事值夜班,一夜之间签署了二百多份公文。文宗皇帝看到这些公文,记住了他的名字,就问侍郎许乃普是不是认识这个人。许乃普是他的叔父,于是皇帝就破格让他担任军机章京。按规矩,大臣的子弟是不允许值班的,所以这个任命非常特殊。十年后,皇帝去木兰围猎,召他去行宫。当时肃顺专权,经常干涉军机处的事务,他坐在直庐里,写好东西就让章京去起草。许庚身觉得这不符合规矩,就拒绝了,肃顺派了十几个使者去催促,他还是没答应。肃顺又羞愧又生气,想用严厉的法规处置他,但一直没找到机会。穆宗继位后,特别赏赐他金子表彰他的操守,并允许他像大臣一样值班。
同治元年,许庚身考中了进士,自己请求留在原来的官职,补任侍读。后来多次升迁,做到鸿胪寺少卿。母亲去世后,他回家守孝,服丧期满后,升任内阁侍读学士,继续值班。他撰写的春秋经义受到嘉奖,之后补任光禄寺卿。他曾经主持贵州的考试,督促江西的学政,并且特别注重用天文学、地理学等知识来考察考生。光绪四年,他被任命为太常寺卿。之后升任礼部侍郎,又调任户部、刑部。十年后,法越事件发生,他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并晋升为一品官。当时枢府孙毓汶最受皇帝宠信,但许庚身因为应对敏捷,太后也很信任他。十四年,他升任兵部尚书。十九年去世,谥号恭慎。许庚身从郎中做到尚书,在枢府值班将近三十年,一直到去世都与军务相关,这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钱应溥,字子密,是浙江嘉兴人。他通过拔贡考试,朝考获得一等,被授予七品小京官,分在吏部,在军机处值班。咸丰十年,太平天国起义军接连攻陷浙江东西两边的郡县,钱应溥的父亲钱泰吉是海宁州学训导,为人正直,学问渊博,是一位老儒生,当时已经退休,被州里请去书院主讲。钱应溥听到战报后,赶紧请求回家侍奉父母,辗转奔波了好几年,头发都白了。
曾国藩在安庆带兵的时候,把应溥招进了幕府。应溥写公文告示特别快,就像事先写好的一样。曾国藩几次想特别推荐他,都被应溥坚决拒绝了。同治三年,朝廷给他加了五品卿的衔。大军征讨捻军的时候,驻扎在周家口。捻军晚上来袭击,守军只有不到一千人,大家都吓坏了,只有应溥非常镇定,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于是曾国藩躺在床上不动,捻军竟然不敢进攻。后来应溥升了四品卿,曾国藩非常倚重他,在曾国藩督办两江总督的时候,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曾国藩上奏朝廷的奏章都是让应溥起草的。
光绪初年,应溥侍奉父母的事情办完后,就进京了,重新回到军机处工作,被提升为员外郎。恭忠亲王和醇贤亲王先后执政,都很欣赏他办事老练。每次奉旨起草诏书,几千字的文书,一会儿就能写完,而且都能准确表达皇上的意思。他后来升迁到礼部侍郎。跟尚书昆冈一起到河南去办事,从巡抚裕宽以下,不少官员都被降职或处罚。朝鲜战争爆发,朝廷讨论要不要出兵,应溥跪下陈述自己的意见,很多大臣都不敢说的话,他都说了出来。不久他就担任了军机大臣,又升迁为工部尚书。后来他因为生病辞官回家,光绪二十八年去世,谥号恭勤。他的儿子应骏祥是翰林院侍读。
廖寿恒,字仲山,是江苏嘉定人。同治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编修的官职。后来被派去湖南做学政。光绪二年,他又被提升为侍讲。当时京畿地区发生旱灾,廖寿恒奉诏上书,说:“官吏治理不好,百姓就会怨声载道,百姓愁苦之气会影响阴阳调和,从而导致灾害发生。上天看重的是实际情况,而不是空话。希望皇上认真对待政事,明辨是非,核实功过,赏罚分明,不要把这些当成空话。” 他的话非常恳切。接着他又上奏,说内务府的开支不实,请求严加整顿,以儆效尤。后来他又去河南做学政,多次升迁,最后成为内阁学士,仍然负责督导学政。因为疏忽审查生员考试,被下放到部门接受处理。
九年了,法国人霸占着越南的安定地区。寿恒上奏说:“法国打着传教的幌子,实际上是想开辟商业通道,目标直指越南。越南本来就是我们的藩属国,绝对不能见死不救。我认为,现在必须做好打仗的准备,才能谈得上和平解决。李鸿章威望最高,北洋的精兵强将,也只有他能指挥得动。应该命令鸿章回到北洋大臣的原职,驻守天津,保护京畿地区;同时命令署理广东广西总督张树声回任,让他去两广地区。张树声是忠勇的老将,一定能够根据情况采取行动,讨伐法国,维护我们保护属国的责任。两位总督各回原职,这是很正常的事,不会引起外国人的怀疑;这样一来,进可攻,退可守,主动权掌握在我们手里。如果法国后悔入侵,我们还可以转圜。如果他们一定要吞并越南,那就是他们先挑起了战争,我们也不能说我们没有尽力修好邻邦关系。”
就这样,寿恒提出了他的建议,既要做好战争准备,又要争取和平解决的可能性。他认为,李鸿章和张树声回任,是稳定局势,避免激怒法国的最佳策略。同时,这也能让清廷掌握主动权,在必要时可以采取军事行动,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 他深知,面对强大的法国,唯有强硬才能争取和平,而李鸿章和张树声正是此时此刻最合适的将领。
皇上跟法国签了和约,寿恒又上书说:“听说法国使臣到了天津,说越南已经跟他们谈妥了,想跟李鸿章商量一下划界和撤兵的事。李鸿章没答应,打算来京城跟翻译署商量。有人说应该先敷衍他们一下,我看不行啊!法国占领越南,那是夺走了我们的属国;他们赶走了黑旗军,那是拆除了我们的屏障;他们打通了红河,那是夺走了我们云南和广西的大好利益。机会已经错过了,我们必须想办法挽回。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指责法国欺压弱小,以此向各国宣告,用国际法来要求他们修改已经签订的条约。河内、安定这些地方,必须全部归还给我们,然后再慢慢跟法国商量通商的事。听说天津的海防已经加强了,军容也焕然一新。我认为还应该挑选精通军事的大员,率领军队开赴越南,观察一下情况。还要赶紧派信给广西的军队,支援刘永福,给他增兵和武器,让他迅速夺回河内,堵住敌人的进攻路线。河内收复了,北圻也就安定了。因为我们不跟法国打仗,刘永福就不得不为越南守土,所以他最近暗中帮助黑旗军,屡战屡胜。法国没办法,就假装说是在保护越南。刘永福心里憋着一肚子火,只要皇上下一道圣旨,他绝对能以一当百。这样一来,云南、广西的边境问题就能缓解一些,越南和法国之间的战争也能平息了。”
寿恒还在奏疏里说:“根本的办法,在于皇上您自己。您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正道,才能培养良好的品德。我建议皇太后和皇上,身边伺候的太监一定要选择厚道老实的人,那些年纪太轻、性情浮躁的人,都不要让他们靠近。还要请皇太后和皇上经常训诫他们,那些低俗琐碎的话,都不要让皇上听到。这样,深宫里的生活就处处体现了崇高的道德,也能弥补毓庆宫教育的不足。至于宫廷的土木工程和内府的各种事务,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最容易让人滋生奢靡之念。恳请皇太后崇尚节俭,摒弃奢华,经常想着百姓的生活,让皇上知道种地的辛苦,耳濡目染,圣德自然会日益增长。这样,慈宁宫的教育,就比那些典乐、祭祀更有效了。”奏疏呈上去后,皇上很受感动。
他啊,在总理衙门干了十年,后来升迁到兵部侍郎,又调到礼部、户部、吏部侍郎,好几次都负责主持考试。跟都御史裕德一起查办四川的盐务,弹劾罢免了盐茶道蔡逢年,还把他发配到边疆戍守。二十三年的时候,升任左都御史,进入军机处。第二年,调任礼部尚书。当时太后垂帘听政,还让他参与军机处的事务。后来因为生病就请求退休了,二十九岁就去世了。
荣庆,字华卿,是鄂卓尔氏,蒙古正黄旗人。光绪九年,会试考中了。十二年,考中了进士,当了编修,还兼任镶蓝旗的管学官。一步步升迁,做到侍读学士、蒙古学士。升迁比较慢,有人劝他找个借口请假,但他拒绝了,说:“穷达都是命,怎么能欺骗皇上呢?”过了三年,他被提拔为鸿胪卿,又转任通政副使。后来被委任为山东学政,但他母亲去世了,他就回家丁忧了。二十七年,他被提拔为大理卿,又代理仓场侍郎。他发现用船运送粮食容易被盗,就建议改用火车运输,还对仓库进行了整修,增加了经费,堵住了贪污受贿的漏洞,裁撤了负责稽查仓务的御史,这些建议都得到了采纳。甲午战争后和议达成,他奉命参与善后工作,还兼任政务处提调。二十八年,他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创办大学堂的时候,让他和张百熙一起担任管学大臣。张百熙一心想改革,荣庆就用传统学问来平衡一下。后来他又担任会试副考官、经济特科阅卷大臣。之后又调任礼部尚书,后来又调到户部,最后还当上了军机大臣和政务大臣。
荣庆当了官以后,特别重视培养人才,注重社会风气。他曾经上书说:“国家选拔人才,满族和汉族应该一视同仁。请命令各部,对所属的满族官员进行严格考试,设立专门的学习机构:一、学习掌故;二、学习吏治;三、学习时务。尤其要学习《御制劝善要言》、《人臣儆心录》、《性理精义》、《上谕八旗诸书》等,这些都是做官立身的大本。让大家分门别类地学习,做好笔记,总结要点,以此考察他们的才识。”他的奏疏上报后,得到了皇帝的批准。
他三十一岁的时候,当上了协办大学士。那年冬天,又升任学部尚书。第二年,被任命为修订官制的大臣。没多久就离开了军机处,专心处理部里的事务。德宗皇帝驾崩后,他被任命为负责办理丧事的官员。宣统元年,因为生病请求退休,皇帝还特意下旨慰留,让他改任礼部尚书。慈禧太后下葬的时候,他作为随葬地宫的官员,亲自点了神牌,之后被晋升为太子少保。三年后,礼部被裁撤,改成了弼德院,他就当了副院长。紧接着又担任顾问大臣,还当了德宗实录馆的总裁。国家发生变故后,他就避居天津。最终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谥号文恪。
荣庆为人谨慎小心。当时有个规矩,军机大臣没有公费,生活费全靠别人送礼。荣庆刚开始当军机大臣的时候,觉得这样很不妥,就和同事们商量,一起上奏朝廷请求发放养廉银,最后朝廷同意发放给他两千两,其他御前大臣也按照这个例子增加了俸禄。
那桐,字琴轩,是叶赫那拉氏,内务府满洲镶黄旗人。光绪十一年考中举人,从户部主事做起,一路升迁到四品京官,后来被授予鸿胪寺卿,又升任内阁学士。光绪二十六年,他兼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直隶大臣,之后晋升为理藩院侍郎。
义和团闹事,列强联军入侵,朝廷派他去丰台抵御。外国军队进京后,错把东坝当成义和团的巢穴,想要屠杀当地百姓,多亏了他极力劝说才避免了这场灾难。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逃的时候,他被留下来负责京城的政务,并协助李鸿章进行和谈。和谈结束后,他又被派去日本谢罪,之后又去日本观摩博览会。光绪二十九年,他被提升为户部尚书,之后调任外务部,还兼任步军统领,负责工巡局的事务,创立了警务,修缮道路。他平反了王维勤的冤狱,深受百姓爱戴。光绪三十一年,他晋升为大学士,继续兼任外务部会办大臣。他还参与了修订官制、参预政务、变通旗制等工作,还署理过民政部尚书。
宣统元年,他被任命为军机大臣。他母亲去世后,他请求丁忧守制,但朝廷没有批准。他被任命为直隶总督,请求拨款修缮凤河。不久后又回到京城。宣统三年,朝廷改官制,他被任命为内阁协理大臣,但他很快辞去了这个职位,改任弼德院顾问大臣。国家发生变故后,他就长期卧病在床。最终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戴鸿慈,字少怀,是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年考中了进士,后来又当上了庶吉士,被派去山东当督学。他父亲去世后,戴鸿慈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他又被派去云南当督学。后来还当上了云南乡试的正考官。光绪二十年,他参加大考得了第一名,升职当了庶子。
那时候,中日战争爆发了,咱们军队接连吃败仗。戴鸿慈连续上奏弹劾李鸿章指挥作战不利,拖拖拉拉,耽误了战机,而且一直倚重丁汝昌,请求严惩李鸿章,并且要求立刻把丁汝昌叫回京城治罪,以此来整肃军纪。但是,他的奏章都没被采纳。后来中日战争以签订和约告终,戴鸿慈就上奏提出了善后十二策:第一,调查敌情,巩固邦交;第二,增加陪都,加强防御;第三,设立军屯,充实边疆储备;第四,修建铁路,节省漕运;第五,开采煤铁,掌握经济命脉;第六,征收烟酒税,增加财政收入;第七,进行军队操练,精简军队编制;第八,广泛铸造精良武器;第九,简拔人才,以备战事;第十,加强牧政,以资治理;第十一,召见群臣,勉励他们修身齐家;第十二,改革考试制度,追求实用性。 之后,他升任侍讲学士。
后来他被派去福建当督学,又升任内阁学士。福建督学的任期满了,他就回家省亲祭祖。之后,他被提升为刑部侍郎。他到西安的行宫去办事,向皇上上奏了一份关于治国根本的奏疏;他还建议设立两个都城,划分六个镇,由总督兼任经略大臣,可以自己挑选幕僚,巡抚以下的官员都要听从他的节制。那年冬天,他跟随皇上回京,又升任户部侍郎。当时各地教案事件频发,戴鸿慈建议设立宣谕化导使,由督学兼任。他还编辑了外交案例,下发各地宣讲。他还建议在翰林院设立报局,各省也相应设立官报,但是这个建议最终没有被采纳。当时设立了会议政务处,一些奉旨讨论的事情,三品以上京官都可以参与讨论。戴鸿慈建议推行让内阁、各部、九卿、翰林院、科道官员都能畅所欲言,属官则可以通过上司呈递奏章,这样可以集思广益,激励人才。这个建议被政务处采纳了。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朝廷命令五大臣出国考察各国政治,戴鸿慈也是其中一员。将要出发的时候,革命党人带着炸药登上火车进行刺杀,随行人员有的受伤,大家都很害怕。戴鸿慈却很镇定,从容地前往宫门请示行止,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好言安慰,甚至哭了起来,最后他们还是出发了。这次考察历经十五个国家,总共八个月的时间,回国后,戴鸿慈和载泽、端方、尚其亨、李盛铎等人一起编纂了《列国政要》一百三十三卷、《欧美政治要义》十八章,一起呈递给朝廷。他们还上奏说:“各国治理国家的大致情况是这样的,先看他们的政体:美国是合众国,特别注重民权;德国本来是联邦制,实际上是君主制;奥匈帝国是同盟,但各自实行自己的制度;法国和意大利是同一民族,但还是偏向于中央集权。只有英国人遵循秩序,不喜欢激进,他们的宪法是自然发展形成的,实行了一百年也没有弊端。与此相反,有些国家有宪法却不团结,比如瑞典和挪威,结果就分裂了;有些国家宪法不完善,比如土耳其和埃及,结果就衰弱了;有些国家宪法不公平,比如俄罗斯,结果就动乱不已。种下的因不同,结出的果也不同。所以有些国家虽然进行了改革,反而招致了动乱,这就是政体不同的缘故。”
“再看他们的国力:陆军最强的是德国,海军最强的是英国,国民最富的是美国,这是国力不同。从他们的国家战略来看,俄国和法国结盟,英国和日本结盟,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结盟,他们互相依靠来求得国家稳定;德国和法国关于摩洛哥的会议,英国和俄国关于东亚的协商,以及他们对中国的态度,德国和美国扩张海军,美国和法国增加驻军,这些都是各国审时度势,为了商业利益而竞争。在列强对峙的局面下,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孤立地生存,这是形势所迫。更何况各国人口日益增多,知识日益增长,内部力量也越来越膨胀。所以各国的政策,有的因为殖民而修建西伯利亚铁路,有的因为商务而开辟巴拿马运河,有的因为国家富裕而在全世界投资,这些都有深意在里面。这是国家战略不同。再看他们的民风民情:俄国人志向远大但缺乏秩序,这是他们国家教育缺失造成的;法国人喜欢艺术但流于安逸,这是他们国家过于奢侈造成的;德国人性格倔强崇尚武力,这是他们国家过于骄傲造成的;美国人喜欢自由但过于放任,这是他们国家过于复杂造成的;意大利人崇尚功利但近乎贪婪狡诈,这是他们国家过于贫困造成的;只有英国人富有自治自立的精神,有独立不羁的气质,他们的人格之高,风俗之淳厚,是各国比不上的。这是民风民情不同。我们考察了各国的大致情况,又综合比较,探究他们成败的根源,实际上都不外乎君臣一心,上下相互维护,然后才能收到举国一致的效果。否则,名不副实,可以断定是没有效果的,大概有三种情况:第一,没有开诚布公的心的国家必然危险。西班牙苛待殖民地,导致了在菲律宾和古巴的失败。英国吸取了美国民众反抗的教训,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两地给予人民自治的权利,才有了今天的强大,这就是开诚布公的结果。俄国灭亡了波兰,用严厉的法律禁止他们的语言,现在揭竿而起要求权利的,正是波兰人。俄国在兴办学校、训练军队方面,都是以专制为目的,现在在满洲的战役中,还没开战就先溃败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暴动,正是出自军人和学生。防范得越严密,祸患就越隐藏在所防范的地方,而且祸患更容易在防范之外爆发,这就是不开诚布公的结果。第二,没有长远眼光的国家必然衰弱。俄国因为交通不便,而采用中央集权,所以他们的地方自治越来越差。美国因为疆域辽阔,而采用地方分权,所以他们的中央和地方机构同时进步。治理大国和治理小国本来就不一样。德国因为日耳曼法系趋向于地方分权,虽然是君主制的国家,但人民有参与政治的资格。法国因为罗马法系趋向于中央集权,虽然是民主国家,但政务掌握在官吏手中,人民反而没有自治的能力。两者比较,法国弱于德国,是有原因的。第三,没有同化能力的国家必然动乱。美国因为是共和政体,重视人民权利,虽然人种复杂,但同化能力很强,所以能上下相安无事。土耳其一个国家,分成了十几个种族,语言、宗教各不相同,又没有统一的机构,才导致了今天的衰弱。俄国的种族更为复杂,不下百种,语言也分为四十多种,他们的政府又有很多歧视的意见,才导致了今天的纷乱。奥地利和匈牙利两国虽然同戴一个君主,但两个民族的容貌、习俗、语言、性情都相差很大,所以时常发生事端,将来恐怕难免分裂的祸患。法制不统一,界限不消除,明显标榜自己是两个种族的国家,没有能够享有和平、达到富强的。这是我们考察各国得到的真实情况。我们认为学问因为相互切磋而更加完善,国势因为相互竞争而更加强大。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又是拥有几千年文化的古国,不免有自高自大、轻视别人的心态,没有拿世界各国的变化来比较。甲午战争以前,北洋和南洋的海陆军以及各个制造厂同时兴起,声势一时很盛。和其他各省比较,还算占优势。然而我们没有拿各国的情况来比较。所以对内比较,就会产生骄傲自满、固步自封的心态;对外比较,则会产生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志向。所以治理国家的人也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将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他们又上奏说:“我们广泛观察世界大势,深入考察中国的实际情况,认为如果不确定国家的根本方针,就无法安定大局。国家的根本方针,大约有六点:一是全国臣民都处于同等法律制度之下,以此来破除一切界限;二是国家的方针政策由公众讨论来决定;三是集中中外的优点,用来谋求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发展;四是明确皇室和政府的体制;五是确定中央和地方的权限;六是公布国家财政支出和各项政务。以上六点,我们请求皇上您颁布明确的圣旨,向天下宣告以确定国家的根本方针,大约在十五年或二十年内颁布宪法,召集国会,实行一切立宪制度。” 他们又上奏说:“实行立宪,既然请求明确规定期限,那么在这十几年间,如果不先做好准备,转眼期限到了,必定会茫然不知所措。现在想要彻底清除长期积累的弊端,明确规定责任,必须先从官制入手。我们请求参考中外的情况,统筹全局,改定全国的官制,作为立宪的准备。”这些建议都得到了皇上的批准采纳,于是确定了立宪的方案。
在此之前,戴鸿慈在出使的路上,已经被提拔为礼部尚书;等他回国后,又担任了负责修订官制的大臣,后来转任法部尚书。他还担任了给皇帝讲解经典的经筵讲官、以及参与国家政务的参预政务大臣。当时法部刚刚设立,需要和大理院划分职责权限,双方来回争论,后来又调整合并了部门内部的职权。于是京城内外各级审判机构陆续设立起来了。他还采纳了英国和美国的制度,创建了京师模范监狱。光绪三十四年,他生病了,请求辞职,皇上用温和的圣旨表示慰留。后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他带病处理政务。
宣统元年,他被赏赐一等第三宝星,担任了报聘俄国的专使大臣。典礼完成后回国,他上奏说:“路过东三省的时候,亲眼看到日本和俄国这两个国家在经营殖民地方面不遗余力。如果不赶快想办法抵制,就无法巩固边疆;如果不振兴实业,扩大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发,就无法实现富强。请皇上尽快办理开垦荒地和发展林业这两件事。等到财力稍微充裕一些,再考虑兴办学校、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发展兵屯等事务,用来保卫国家。”他详细陈述了具体的办法。皇上批示,交给相关部门讨论执行。这一年八月,他被任命为军机大臣,晋升为协办大学士。宣统二年去世,被追赠为太子少保,谥号“文诚”。
话说啊,大臣们上朝面圣,站位是有规定的,后面站着的大臣,可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能插嘴。特别是现在,那些有权势的亲戚,更是规矩多,只能跟着大家一起进退,哪轮得到他们发言啊。
像景廉,立下不少战功;额勒和布,清正廉洁;庚身、应溥,办事能力强,经验丰富;寿恒,敢于直言进谏;鸿慈,以知人善任闻名;荣庆,为人谨慎;那桐,聪明能干,处理事情很有效率。这些人,都可以说是朝廷里数得上号的大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