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的宗庙祭祀制度,平时祭祀,大型祭祀,再加上皇帝的谥号,东西厢房里陪祭的醇贤亲王庙,都非常讲究。

清朝初期,尊崇祭祀列祖列宗,崇德年间建元,在盛京(沈阳)抚近门东边建立了太庙。前殿五间,供奉太祖武皇帝和孝慈武皇后。后殿三间,供奉始祖泽王、高祖庆王、曾祖昌王、祖福王,以及他们的父母,都面向南方。庙里还摆放着床榻、被褥、枕头、衣架、帷幔,就跟他们活着的时候一样。太宗皇帝接受尊号后,亲自率领群臣祭祀,祭祀用的牛羊猪,颜色都偏黑。他还重新规定了祭祀的仪式和祭品,包括:牛一只,羊一只,猪一只,簠、簋各两只,笾、豆各十二只,炉一只,灯两只,各种帛各一件,登、铏、尊各一件,玉爵三只,金匕一只,金箸两只。帛都用篚盛放,牲畜都放在俎上。尊里盛着酒,酒勺和盖子都摆放齐全。台阶前摆放乐器,分列左右。祭祀的日子,要摆出皇帝的法驾和仪仗队。

康熙皇帝定都北京后,在端门西边建了太庙,也是面向南方的。朱红色的门,红色的墙壁,上面覆盖着黄色的琉璃瓦,周围有高高的围墙,周长二百九十一丈。一共三座殿,前殿十一间,台阶有三层,台阶的宽度,一层四级,二层五级,三层中间十一级,左右各九级。中间供奉太祖和太后的神位。中间的殿九间,虽然在一个屋檐下,但分成了不同的房间,供奉着历代皇帝和皇后的神位。后面是红墙围起来的区域,中间三个门,左右各一个门。这是后殿,也是九间,供奉着祧庙的神位,都面向南方。前殿东西两侧的厢房各十五间,东边陪祭诸王,西边陪祭功臣。东厢房前面,西厢房南边各有一个燎炉。中殿和后殿的两侧厢房存放祭祀用的器物。东厢房南边还有一个燎炉。戟门五个,中间三个门,内外排列着120支戟,左右两边的门各三个。外面还有五座石桥。桥北有三个井亭,南边是神库和神厨。西南是奉祀署,东南是宰牲亭。盛京的太庙被尊称为四祖庙。

顺治四年,确定盛京太庙的守庙首领是马法秩视拖沙喇哈番,其他的马法则担任护军校。

五年的冬天,皇帝追尊泽王为肇祖,庆王为兴祖,昌王为景祖,福王为显祖,跟四位皇后一起供奉在后殿,祭祀的仪式和时间都跟正式祭祀一样。

八年的时候,孝端文皇后被祔入太庙,她的神主在太祖、太后和太宗的神主面前行礼。按照规矩应该是三跪九拜,但她因为地位跟太宗一样,所以只行了一跪三拜。礼毕之后,就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祭祀后殿的话,就派官员去就行了。凡是把神主祔入太庙,都要提前一天通知,到了那天就要行礼、安放神主、举行大祭,这些都成了以后的规矩。

十八年,世祖的神主祔入太庙,位置在太祖神主西边,朝东面。康熙九年,孝康章皇后的神主祔入太庙,位置在世祖神主之后。二十七年,孝庄文皇后的神主祔入太庙,到了那天,世祖和章后的神主先避到旁边,然后才开始行礼,孝庄文皇后的神主排在最前面。所有祔入太庙的神主,都要按照尊卑顺序避让,以后都按这个规矩来办。

五十七年,孝惠章皇后要祔入太庙,有人建议,因为孝康皇后祔入太庙已经很久了,所以应该把孝惠皇后的神主排在孝康皇后神主后面。大学士王掞就说了:“皇上您孝心感天动地,以前太皇太后祔入太庙的时候,都没把她的神主排在孝端皇后神主前面,现在您能把孝康皇后的神主排在孝惠皇后神主前面吗?” 那些建议的人就没再说什么了,皇帝也觉得这样做不对,就下令改正了。

雍正元年,礼部官员提议说:古代皇帝把皇后一起祭祀到太庙里,都是有规定的。周朝在宗庙的偏殿祭祀,汉朝在另外的寝宫祭祀,唐朝和宋朝则有坤仪殿、奉慈殿来表达孝心。以前那些跟皇帝一起祭祀在太庙的皇后,她的庙号和谥号里都带同一个字;那些单独在别处祭祀的皇后,只有谥号,没有庙号。一个皇帝配一个或两个皇后一起祭祀的情况都有。宋朝的太宗和徽宗,就分别有四个皇后陆续被一起祭祀,这礼制也不尽相同。咱们清朝太祖皇帝有三个皇后,只有孝慈皇后被一起祭祀到太庙,尊称为高皇后;太宗皇帝有两个皇后,孝端皇后和孝庄皇后一起称为文皇后;世祖皇帝有三个皇后,孝惠皇后和孝康皇后一起称为章皇后,孝献皇后只在孝陵的飨殿单独祭祀,这些都是按照以前的规矩来的。现在要将圣祖皇帝(康熙帝)也一起祭祀到太庙,仁孝皇后应该一起祭祀才对。但是圣祖皇帝的庙号是“仁”,和仁孝皇后的尊号重复了,所以应该改成“孝诚”,这样和孝恭皇后一起,就体现了她们作为母亲的品德,也应该一起祭祀。至于孝昭皇后和孝懿皇后,应该让大臣们好好讨论一下。

后来经过讨论决定:从夏朝、商朝到六朝,都是一个皇帝配一个皇后;唐朝的睿宗有两个皇后,宋朝的太祖有三个皇后,太宗有四个皇后。关于一起祭祀到太庙的制度,朱熹等儒家学者都没有不同的意见。根据以前的典籍记载,孝昭皇后和孝懿皇后应该和孝诚皇后、孝恭皇后一起称为仁皇后,一起祭祀到太庙。就这样定了。

按照礼仪,一个嫡后,一个继后,一个生母,要按照顺序排列。首先是孝诚皇后,其次是孝昭皇后,再次是孝懿皇后,最后是孝恭皇后。把皇帝和皇后的神主牌位摆好,依次放在东边,朝西,位置在太宗皇帝的后面。

乾隆二年,世宗皇帝(雍正帝)和孝敬皇后一起祭祀到太庙,位置在西边,朝东,在世祖皇帝(顺治帝)的后面。乾隆四十二年,孝圣皇后升祔太庙,在孝敬皇后的后面。

第二年,乾隆皇帝去盛京(沈阳),把四祖庙迁到清门东边,南北长十一丈一尺五寸,东西宽十丈三尺五寸。正殿五间,东西配殿各三间。正门三个,东西各一个门。乾隆皇帝下令让大臣们监督工程完工。

嘉庆四年,高宗皇帝(乾隆帝)和孝贤皇后、孝仪皇后一起祭祀到太庙,位置在东边,朝西,在圣祖皇帝(康熙帝)的后面。道光元年,仁宗皇帝(嘉庆帝)和孝淑皇后一起祭祀到太庙,位置在西边,朝东,在世宗皇帝(雍正帝)的后面。

三十年过去了,宣宗皇帝留下的遗诏和关于祔庙(把皇帝的牌位放入太庙)的事情,大概意思是这样的:“礼经规定天子有七座庙宇,周朝的礼制中,小宗伯负责辨别庙宇的顺序和尊卑,《周礼》记载天子七庙,汉朝是七庙六室,唐朝是九代十一室,宋朝是九世十二室,关于庙制,各种说法都有,没有统一的标准。咱们大清从太祖皇帝到仁宗皇帝,一共七座庙宇,这已经很好了,没必要去参考古今各种说法,否则只会让人笑话我们后代子孙。我德行浅薄,承继大统,怎么敢跟祖先们相比呢?所以,把我的牌位放入太庙,绝对不行。奉先殿、寿皇殿、安佑宫就按原来的规矩,作为祖先的庙宇吧。” 然后就让大臣们讨论这件事。礼亲王全龄等人主张遵守祖制。

曾国藩侍郎却说:“这万万不行啊!古代把先祖的牌位迁入太庙,指的是七庙的亲属都去世了才这么做,但也有亲属没去世就入庙的情况,那是因为他们的功德特别大,才不在乎七庙的限制。比如殷商的三位先祖,周朝的文王、武王就是这种情况。先帝对皇上来说是祢庙(祭祀先帝的庙宇),这跟七庙亲属都去世了的情况不一样,但先帝的功德非常伟大,理应和列祖列宗一样,永远供奉在太庙里。再说,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庙宇祭祀,更何况是天子您,怎么能废除祔庙的典礼呢?” 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于是下诏说:“天子七庙,只是礼制的常规规定,并不是说只有七个庙才能永远供奉的意思。皇考(先帝)祔庙被尊为宗庙,这符合制度。” 所以,咸丰二年,就把宣宗皇帝和孝穆、孝慎、孝全三位皇后一起祔庙,他们的牌位放在东边,朝西,在高宗皇帝的后面。第二年,孝和睿皇后也祔庙,放在孝淑皇后的后面。

文宗皇帝年轻时由康慈太后抚养长大,十一年后文宗皇帝驾崩,穆宗皇帝继承了先帝的遗愿,追谥文宗皇帝为孝静皇帝。同治年间建元之后,文宗皇帝的牌位祔庙,放在孝全皇后的后面。四年后,文宗皇帝和孝德皇后一起祔庙,他们的牌位放在西边,朝东,在仁宗皇帝的后面。那时太庙中殿,九根大柱,排列整齐。

穆宗皇帝驾崩后,他的牌位还没地方安放。光绪三年,惇亲王奕誴等人亲自去查看情况,大家一起商量怎么办。侍讲张佩纶建议,效仿殷商周朝的制度,建立太宗的宗庙,永远供奉,世世代代不迁。方案是:在后殿旁边,左右两边各建一座宗庙。

侍郎袁保恒说,周朝的宗庙建在太祖庙旁边,按照昭穆次序排列,后世虽然是不同的房间,但都以最近的祖先为尊。他建议在中殿太祖庙左右两边建九间宗庙,东西各延伸两间,另建六代宗亲的庙宇,太祖居中,两边各六间,作为左右两边的宗庙。太祖到穆宗都永远供奉,不必等亲属都去世后再依次提升。剩下的空地,再建两座三间的小庙,作为三昭三穆,依次迁入,这样可以省去搬迁的麻烦。

鸿胪寺卿徐树铭说:“古代是庙在前,寝殿在后,庙宇用来祭祀,现在前殿就是;寝殿用来存放衣冠,现在中殿和后殿就是。现在要讨论的是寝殿的安置问题。应该在中殿左边建寝殿,祭祀仍然在前殿进行。列祖列宗,都要永远供奉,如果把宗庙建在后殿旁边,反而显得比太祖还尊贵。只要增加寝殿,昭穆的次序就安排好了。” 其他人的建议,大部分都赞成建宗庙。

有人建议,后殿应该增加殿宇,把四位祖宗的神主牌位移到那里。把那里改成宗庙,把太宗的牌位放在中间一间。穆宗的牌位要祔庙,放在中殿西边第四间,这是通政使锡珍的意见。

有人建议,在中殿两边建宗庙,东边两间,西边一间,中间供奉太祖的牌位;东边一间供奉太宗,两间供奉圣祖;西边一间供奉世祖。前殿两边建六座宗亲的庙宇,供奉世宗以下的列祖列宗,这样昭穆的次序就不会混乱了。这是少詹事文治的建议。

有人建议,在中殿两边建昭穆两座宗庙,都建成方形的殿宇,纵横各五间,把太宗的牌位放在昭庙,世祖的牌位放在穆庙,都面向北边中间的一间。圣祖的牌位放在昭庙东边第一间。中殿仍然供奉太祖。昭穆各四间,列祖列宗的神位依次往上移。穆宗祔庙后,放在昭庙的第三间。这是司业宝廷的建议。

最后,内阁讨论后认为,各种关于修改庙制的建议太多太杂,暂时不能采纳。

礼亲王世铎他们说:“与其牵强附会古书里的说法,不如老老实实按照规矩来。太庙正殿九间房,中间那间保持原样,东西两边各四间,就按照道光初年那样,修修补补就行了。东边第二间和第三间是昭室,放着太宗皇帝和两位皇后的神主,还有圣祖皇帝和四位皇后的神主,以及高宗皇帝和两位皇后的神主,还有宣宗皇帝和四位皇后的神主。西边第二间和第三间是穆室,放着世祖皇帝和两位皇后的神主,还有世宗皇帝和两位皇后的神主,以及仁宗皇帝和两位皇后的神主,还有文宗皇帝和孝德皇后的神主。将来穆宗皇帝和孝哲皇后的神主,就放在宣宗皇帝神主旁边。”

这个建议被醇亲王奕譞认可了,他上奏说:“既要表示尊敬,又要灵活变通,这个办法最好。但是,庙里的房间有限,而国家传承却绵延不绝,不断扩建也不是长久之计。祧庙是历朝历代沿袭下来的制度,没办法回避。所以,请皇上以后下令,不要再引用‘百世不祧’的说法,应该按照亲疏远近的原则,该祧就祧,这样才能让祖宗祭祀的制度和天地一样长久。” 当时,徐树铭力挺宣宗皇帝的遗训,认为汉朝和唐朝增建房屋的做法不对,现在奉先殿增加神龛的办法可以借鉴,但亿万年后,总不能一直加下去吧?所以应该遵循祖训,预先确定昭穆关系。内阁学士钟佩贤也表达了同样的意见,鸿胪寺少卿文硕还建议建造穆宗皇帝的寝庙,而文治、宝廷则极力主张简单点,别搞那么复杂,这可不是长久之计。

慈禧太后和光绪太后没办法了,只好再次召集王公大臣商议,还特意询问了直隶总督李鸿章。李鸿章说:“根据《周礼》的记载,负责建造宫殿的工匠,建造国都的宫室、明堂,最多也就五间房。郑玄的注释说,这五间房都在一个大殿里。照这么说,朱熹画的世室、亲庙依次向南排列的图,并不完全符合制度。至于建寝殿、扩建大殿,都是古制里没有的。礼亲王他们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咱们大清的庙制,祖宗的神灵都供奉在一间屋子里,要是动不动就改动,神灵岂能安宁?太庙的围墙、台阶、殿堂,都有固定的样式。要根据古制,结合现在的情况,改动太庙并不合适。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制度,我认为沿用奉先殿增加神龛的办法最好。有人觉得太简陋,但按照古礼,祥庙迁徙,也只是改改油漆,换换屋檐,并不会大规模改动旧庙。现在的神龛,就像晋朝、宋朝时的坎室,晋朝的华垣建议庙堂以容纳神主为限,不拘泥于数量。王导、温峤反复商讨,才增加了坎室。宋朝增加了八间屋子,蔡襄还为此画了图。现在增加神龛,跟这些有什么区别呢?”

李鸿章又说:“奉先殿就是古代的原庙,和太庙不一样。但是雍正年间就规定了奉先殿的神牌和太庙的神主一样,可以遵循成例,不能说增加神龛的办法就不能仿效到太庙。至于祧迁虽然是常规做法,但是存放神主的地方,礼制里没有明确规定。郑康成说周朝祧迁的神主放在太庙和文武世室里,也就是说,已经祧迁的神主和没有迁走的神主都在同一个庙里,所以这个庙也叫祧庙。晋朝把神主放在西储夹室里,当时有人怀疑这不合礼制,后来就成了惯例。儒家认为古代祧迁的神主放在夹室里,大概是为了省事。既然庙和古代不一样,祧迁的事也马虎不得。只有醇亲王提出的办法,才能引导皇上做出大的让步,权衡庙制,选择合适的办法。” 就这样,这件事最终定了下来。

五年的时候,穆宗和孝哲皇后一起被合葬到太庙,穆宗的牌位放在东边一排,朝西,排在宣宗后面。七年,孝贞皇后也升入太庙,排在孝德皇后后面。到了宣统元年,孝钦皇后也升入太庙,排在孝贞皇后后面。这一年,大家讨论要不要把德宗也合葬到太庙,负责礼仪的官员说:“兄弟几个都在太庙里,按昭穆次序排,穆宗的位置就空了一间。”其他的参与讨论的官员,有的重视宗法,觉得兄弟几个的昭穆次序不一样不合适;有的重视皇统,又觉得兄弟几个的昭穆次序一样也不合适。只有大学士张之洞一个人认为:“古代有迁祧的礼仪,那么兄弟的昭穆次序就可以一样;现在没有迁祧的礼仪,那么兄弟的昭穆次序就可以不一样。” 最后就这么决定了。

那年秋天,皇帝下诏说:“我们清朝太庙的制度,前殿从太祖以下七代皇帝的牌位都朝南,宣宗以下三代皇帝的牌位分东西朝向,这和古时候说的穆庙朝北、昭庙朝南不一样。穆宗和德宗的庙号都列入百世不祧之列,应该按照朱熹的说法,按照昭穆次序分列左右,不要把昭穆次序当作尊卑的标志。礼仪的制定要根据道理来,不要因为经书上的说法不一样,就过分拘泥。德宗要合葬到太庙,就在中殿西边,再加五间屋子作为穆宗的牌位,前殿的位次也安排在文宗西边,穆宗朝西,朝东的是文宗。这样既体现了先朝兼祧的旨意,也慰藉了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就定下这个规矩吧。奉先殿的位次也按照这个规矩来安排。”

话说太宗皇帝刚建国那会儿,清明节和除夕,他老人家都会亲自去太祖陵祭祀,这祭祀的规矩就是那时候定下来的。到了崇德元年,太庙建好了,每逢孟春、孟夏、孟秋、孟冬这四个月份都要祭祀,每个月都要献上新鲜的祭品,皇帝的生日、忌日、清明节、中元节、年底都要祭祀。五月樱桃成熟了,也要进贡到太庙。凡是新产的水果粮食,都要先敬献给祖先,然后再供皇帝享用,这后来还立了规矩。

顺治元年,对祭祀的具体时间和仪式做了规定,孟春月份选择上旬的某一天,其他三个孟月则选择朔日(初一)举行,祭祀时要演奏六首乐章。第二年,又规定祭祀太庙的仪式要和祭祀奉先殿一样隆重,要念祭文,要亲自行祭祀礼仪。派官员去祭祀福陵、昭陵和四祖庙,只是上香点烛,摆上酒和水果,不用念祭文。七月初一,秋季祭祀太庙和四祖庙,中元节祭祀陵墓,都要用牛羊作为祭品。后来又规定四祖庙祭祀的礼仪和京师一样,祭祀用的牲畜要用活的。而太庙祭祀则用熟牛,取消了晋胙(古代祭祀的一种仪式)。顺治八年,又对皇帝亲自祭祀的仪式做了规定,皇帝饮福酒、受胙的仪式要和圜丘祭天一样隆重,要演奏音乐,文武百官要行佾舞。

康熙十二年,礼部官员建议,祭祀太庙要在天亮之前就开始准备。康熙二十四年春天,康熙皇帝亲自祭祀完毕后,说:“我刚才看到赞礼郎宣读祭文,念到我的名字时,声音很低。按照礼仪,父亲在前面,儿子在后面,子孙辈要称呼祖先的名字,怎么可以这么怠慢呢?以后一定要引以为戒!”

雍正十一年,雍正皇帝觉得祭祀太庙时没有皇帝亲自上香,献帛和爵的时候也没有跪拜,就让大学士和礼部官员讨论一下,看看应该怎么改进。后来大家讨论后说:“祭祀中,郊坛祭天最为重要,孝敬祖先中,祭祀上天最为隆重。宗庙的祭祀礼仪,应该和祭祀社稷一样。祭祀社稷的时候,皇帝要亲自上香,太庙祭祀也应该一样。至于帛和爵不用皇帝亲自献上,皇帝站在祭坛前行礼,这和郊坛祭天一样重要,所以还是按照以前的规矩就好。”皇帝觉得这个建议不错,就批准了。

又规定太庙的神牌要和奉先殿一样,供奉在正中间。负责请神牌的官员是太常寺的官员,献帛和爵的官员是侍卫,后来又改成了宗室官员。

高宗皇帝继位后,规定三年守孝期间,祭祀太庙时,仪仗、音乐等都和以前一样,只是斋戒的时候穿素服,帽子上系着缨子。乾隆二年,礼部官员建议,在祭祀用的牌位上写上历代皇帝的尊号谥号。送香帛去焚烧的时候,香帛在半路,皇帝就转过身站在东边,等送香帛的官员出来后,皇帝才回到原位,这和祭祀郊坛的仪式一样。后来又规定每天都要上香,庙里的官员负责行礼;朔望(每月初一和十五)则由太常寺的官员负责。之后又改成宗室王公轮流值班。乾隆十二年,皇帝下令,太庙献帛、献爵的官员由宗室成员担任,目的是让他们学习礼仪,培养气质。并下令宗人府的王公们进行监督,后来又规定后殿献帛、爵的官员由觉罗氏担任。

按照以往的规矩,皇帝祭祀太庙时,要乘坐御驾出宫,到太和殿门外换乘辇车。进到街门,到神路右边,步行进入南门,到达戟门外的幄次。然后登上东边的台阶,进入前殿门,走到祭拜的位置。仪式结束后,再按原路返回。所有进门都从左边进入。乾隆三十七年,皇帝年纪大了,就稍微减少了一些仪式。进庙的时候,改从阙左门乘坐辇车进入西北门,到庙北门外,再乘坐御驾进入。到戟门外东阶下,步行进门,登上台阶进入大殿。行礼完毕,再按原路返回。

嘉庆四年,规定了祭祀前殿时各位皇帝的座位次序。太祖、太宗、世祖皇帝及其皇后的牌位都在南边朝南,圣祖皇帝及其皇后的牌位在东边朝西,世宗皇帝及其皇后的牌位在西边朝东,高宗皇帝及其皇后的牌位在东边靠西的位置朝西。以后皇帝和皇后的座位次序都以此类推。嘉庆八年孟春时节祭祀太庙,礼部官员择吉日选在初六,按照仁宗皇帝以前的惯例,要提前三天斋戒。恰逢高宗皇帝忌日,服饰颜色不合适,于是改在初八。从此以后,春季祭祀太庙都选择正月初八、初九、初十等日子举行。

道光四年,皇帝下令,祭祀太庙的谢恩和赐福的仪式,和祭祀社稷的仪式一样,王公百官都要行三跪九拜的大礼。穆宗、德宗皇帝刚即位的时候,祭祀太庙和宗庙大祭都由亲王代替,等到亲政之后才亲自参加。宣统朝的时候,摄政王代为执行祭祀仪式。

以前祭祀祖先,各种说法五花八门,根本没搞清楚古代的规矩。清朝的制度里只有大祭,没有禘祭(一种隆重的祭祀仪式)。 除夕祭祀祖庙,其实是从太宗皇帝开始的,世祖皇帝沿袭了这个做法,并把它正式定为祭祀典礼。

顺治十六年,左副都御史袁懋功建议举行大祫祭,以此来彰显孝治天下。于是就决定在除夕前一天举行大祫祭,把后殿和中殿的神主牌位都请到前殿来。四位祖宗和太祖皇帝的神主牌位面向南方,太宗皇帝的神主牌位在东边,面向西方。祭祀前一天,会派官员去后殿和中殿告知祭祀之事,并进行斋戒和检查祭祀用的牲畜。

到了祭祀那天,世祖皇帝亲自前往祭祀,祭祀的仪式和平时一样隆重。从那以后,每年都照此办理。后来又规定,大祫祭的音乐和舞蹈要在殿外进行。

康熙年间,御史李时谦提议举行禘祭。礼部官员张玉书就这事儿说了:“查阅古代典籍,关于禘祭的说法五花八门,有的说虞夏时期禘祭的是黄帝,殷周时期禘祭的是喾,都在圜丘祭祀;有的说禘祭的是祖先的始祖,也就是生养他们的上天,在南郊祭祀;还有的说圜丘、方泽、宗庙这三个地方都举行禘祭。这些说法,前人都已批驳过,认为是错误的。

至于宗庙里的禘祭,说法就更乱了。有人说禘祭只在毁庙的时候举行,也有人说《长发》诗是殷代的禘祭, 《雍》诗是周代的禘祭,还有说既祭祀亲庙,又祭祀毁庙的。只有唐朝的赵匡、陆淳认为禘祭和祫祭不一样,不会同时祭祀多个庙宇。他们认为,天子建好始祖庙后,再推举始祖的祖先——上天,与始祖一起祭祀,这就是禘祭。至于三年一次的祫祭,五年一次的禘祭,这种说法是从汉代儒生那里传下来的,后人一直沿用。汉、唐、宋三朝的禘祭,并没有考证始祖的祖先是谁,只是在五年内把所有宗庙的祖先都祭祀一遍,在宗庙里举行祫祭和禘祭而已。

总的来说,夏商以前是有禘祭的,但具体做法已经不清楚了。汉唐以后虽然还有禘祭的名义,但实际上和祫祭没什么区别。周朝以后稷为始祖,喾是他的祖先,但太庙里没有喾的牌位,所以祫祭时不祭祀他。到了禘祭的时候才专门设喾的牌位,和后稷一起祭祀。后世沿袭这种做法,但并不完全符合古制。所以宋神宗就取消了禘祭。明朝洪武初年有人提议恢复禘祭,但大家讨论后没结果。嘉靖年间,才设立了一个空位,祭祀皇室的始祖,与太祖一起祭祀,这事儿不合规矩,所以禘祭很快就又取消了。

咱们国家刚建立的时候,追尊了四位祖先,给他们建庙祭祀,从肇祖开始。太祖功劳巨大,理应成为万世之祖,但要说他的祖先是谁,那还得追溯到缔造大业的肇祖。现在太庙的祭祀,一年四季按月份分别祭祀前殿和后殿,以显示他们的尊贵。年底在前面大殿举行祫祭,以表示对他们的敬意。一年多次举行祭祀,仁孝诚敬,已经做到极致了。五年一次的禘祭,其实没必要举行。” 于是,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乾隆三十七年举行大规模祭祀,皇帝亲自到肇祖(开国皇帝)的牌位前上香,其他的皇子亲王则被派去其他祖先的牌位前行礼,祭祀的仪式和往常一样。去庙里祭祀的礼仪文书也像平时祭祀一样简化了。到了乾隆六十年,皇帝将要退位了,他亲自到九个祖先的庙宇上香。

嘉庆四年,规定每年岁末都要举行大规模祭祀,前殿的座位安排和平时祭祀一样。咸丰八年,文宗皇帝的病刚痊愈,由亲王代替他进行大规模祭祀,但是祭祀之前,皇帝还是亲自到庙里跪拜。这种因时制宜的大规模祭祀,古礼规定天子三年丧期结束后,要祭祀祖先的神位,叫做吉祭。雍正二年,吏部尚书朱轼说:“皇上仁慈孝顺,三年丧期如同一天,现在服丧期已经结束,请求举行大规模祭祀太庙,以吉祭来表达哀思。”皇帝准许了。第二年二月,皇帝到太庙举行大规模祭祀,仪式和岁末的大规模祭祀一样。从此以后,服丧期结束后举行大规模祭祀就沿袭了这个做法。

加上谥号崇德元年,太宗皇帝受尊号,追封始祖为泽王、高祖为庆王、曾祖为昌王、祖宗为福王,并为太祖武皇帝和孝慈皇后加上尊谥。当天皇帝就亲自祭祀太庙。第二天,百官纷纷上表祝贺。顺治元年,进奉太祖、孝慈皇后、太宗皇帝的玉册和玉宝,安放在太庙。玉册长八寸八分,宽三寸九分,厚四分。玉册有好几本,正面和背面两页都刻着升龙和降龙。玉宝边长四寸二分,厚一寸五分,钮高二寸七分,长四寸二分,宽三寸五分,玉宝的盒子是金质的。总之,太庙的玉册和玉宝都是用玉做的,颜色青白,册文用的是隶书,宝上刻的文字就像谥号一样,写着“某祖某宗某皇帝之宝”,后面写着“某皇后之宝”。

五年的时候,皇上追尊了泽王为肇祖原皇帝,他的皇后也追封为原皇后;庆王为兴祖直皇帝,他的皇后为直皇后;昌王为景祖翼皇帝,他的皇后为翼皇后;福王为显祖宣皇帝,他的皇后为宣皇后。所有这些追封的仪式都完成了,祭祀也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了。三天后,举行了隆重的庆贺仪式。

七年,皇上为孝端文皇后上尊谥。九年,皇上为四位祖宗皇帝和皇后进献了册宝。十八年,皇上要为世祖皇帝上尊谥,提前就斋戒沐浴,还派官员去天地、宗庙、社稷祭告。

到了那一天,皇上穿着素服来到太和门,检阅了册宝。之后,大学士们拿着装有册宝的采亭,由校尉抬着,御杖引导着队伍,皇上也跟着队伍一起走。王公百官都按照自己的位置跪着等候,跟着队伍一起走。到了寿皇殿大门外,皇上下了轿子,从左门进去,采亭从右门进去。两位大学士跪着把册宝放在案子上,皇上就位后,带领群臣行三跪九叩大礼。司仪喊“跪”,然后喊“进册”,奉册的大学士跪在左边,皇上跪着接受册宝。完了之后,把册宝交给跪在右边的大学士摆在案子上。然后喊“进宝”,程序和刚才一样。接下来喊“宣册”,宣册的官员跪着宣读:“上尊谥曰体天隆运英睿钦文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庙号世祖。”宣读完册文后,喊“宣宝”,程序也一样。 三跪九叩的大礼行完后,同时进行祭祀。仪式结束后,把丝织的册宝和祝帛一起焚烧。两位大学士拿着香木做的册宝,引导梓宫安葬,行一跪三叩礼,第二天颁布诏书告知天下。凡是给去世的皇帝皇后上尊谥,香木做的册宝在祭祀后安放在山陵,丝织的册宝送去焚烧,玉制的册宝则择吉日藏在太庙,以后都按照这个规矩来办。

一开始,太祖皇帝的谥号是“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太宗皇帝的谥号是“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 后来圣祖皇帝继承了皇位,又给太祖皇帝加上了“睿武弘文定业”六个字,并且把太祖的庙号改成了“高皇帝”;太宗皇帝则加上了“隆道显功”四个字,庙号不变。 当时礼部官员建议说,等世祖皇帝也一起祭祀后再行这些加谥的仪式。

第二年,皇上追封慈和皇太后尊谥。 到了二十七年,又追封孝庄太皇太后尊谥。 到了五十六年,追封孝惠皇太后尊谥,这位孝惠皇太后是圣祖皇帝的生母。 到了把他们一起放在太庙祭祀的那天,皇上命令把慈和皇太后的神位放在最上面。

隆冬腊月,公元1722年,皇上世宗皇帝召集大臣们开会,说:“我皇考继位当皇帝,按理应该尊为宗庙里的‘宗’,但是古书上说:‘祖有功,宗有德。’我皇考亲手创建了太平盛世,论继位是守成,论功绩是开创,所以应该尊他为‘祖’,以体现他丰功伟绩。大家好好商量一下吧!”

大臣们就开始讨论说:“根据古代礼仪典籍记载:夏朝的虞舜祭祀黄帝为祖,祭祀喾为宗;祭祀颛顼为祖,祭祀尧为宗。而《舜典》里说:‘舜祭祀文祖’,注释说‘文祖’就是尧。祭祀的‘文祖’也就是尧的祖先。这样算下来,颛顼也是祖,那就有三个祖先了。宋朝的陈祥道说过:凡是配享天地的帝王都可以称作祖。 《国语》里展禽说,虞舜的祖先是高阳氏,祭祀尧为宗,所以尧被称为文祖。从颛顼到尧,都是黄帝的后代,所以都可以称祖。 再看《周礼》里大宗伯的职责:祫、禘、追享、朝享。解释说:古代祭祀时,会把所有祖先都一起祭祀,所以叫‘祫’;但为了更隆重地祭祀开创王朝的始祖,又单独祭祀他,所以叫‘禘’。始祖之下是群祖,所以始祖以下的祖先都可以称祖。”

然后大家又讨论谥号的事儿:“帝王的功业要是很辉煌,就可以用‘祖有功’的古义来尊称他为祖。我觉得只有圣人才能拥有崇高的德行,只有祖先才能体现出伟大的功绩。” 讨论的结果得到了皇上的认可。

到了雍正皇帝即位的第一年,康熙皇帝的尊号正式被尊为圣祖。皇上又下旨说:“太祖、太宗、世祖三位圣祖皇帝,功高德盛;孝庄、孝康、孝惠三位皇太后,为大清王朝的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应该加谥号,以表达我们的孝敬之情。” 于是,太祖高皇帝被追谥为“端毅”,太宗皇帝被追谥为“敬敏”,世祖皇帝被追谥为“定统建极”,孝庄、孝康、孝惠三位皇太后也都被追尊了谥号。

当时工部修缮了奉祀神主的庙室,用精美的漆器装饰,并贴上金箔。中书省和翰林院各派一人书写新的谥号。然后派两位大学士去执行祭祀的仪式,提前向天地、社稷禀告。到那天,世宗皇帝穿着祭祀的衣服到太庙去举行上尊谥的仪式。仪式结束后,回到宫里,换上衮服,到奉先殿祭祀,以后都按照这个规矩来。六年后,制作了列祖列宗和列位皇后的玉宝、玉册,以及圣祖皇考皇妣的册宝,供奉在太庙。仪式是这样的:太庙里打扫干净的房间里摆上黄色的案几,两旁挂上彩色的幔帐,中间摆放册宝,王公大臣穿着朝服准备行礼,皇帝穿着祭祀的衣服恭敬地检阅,一跪三拜,然后把册宝安放在彩色的亭子里,仪仗队和之前的仪式一样。供奉完毕,皇帝再进去行礼,和刚才一样。册宝集中放在殿内,分别收藏在金匮里。皇帝依次上香,一跪三拜,仪式完成。

高宗皇帝即位后,又增加了列祖列宗和列位皇后的尊号,并下旨说:“宗庙的尊号有规制,报答先祖的诚意没有止境。借此表达我的至情,但这并非一成不变的模式。”

乾隆四十五年,因为历代的册宝玉石颜色参差不齐,下令挑选工匠用和田的精美的玉石重新制作。两年后完工,皇帝检阅完毕后,按照礼仪将它们供奉在太庙。原来的十六件册宝,下令送往盛京(沈阳)的太庙,珍藏在玉匣金绳之中。从此以后,皇帝皇后祔庙(合葬于庙内),都要另外准备册宝送往盛京,这成为永久的制度。

嘉庆四年,仁宗皇帝遵守先帝的遗训,制定了制度:列祖列宗的尊号加到二十四字,列位皇后的尊号加到十六字,不再增加。

给那些立下大功的人配享太庙,是为了彰显他们的功劳。皇室宗亲和郡王们在东边厢房配享,文武大臣们在西边厢房配享。崇德元年,追封皇伯祖礼敦巴图鲁为武功郡王,“巴图鲁”是他的名字,让他在东边厢房配享,他的福晋也一起配享。同时,还让直义公费英东和弘毅公额亦都配享在西边厢房。

顺治元年,西边厢房又增加了武勋王扬古利的牌位,他的地位在直义公之上。九年后,又增加了忠义公图尔格和昭勋公图赖的牌位,昭勋是直义公的儿子,忠义是弘毅公的儿子,父子俩一起配享,这在当时可是非常荣耀的事儿。十一年,东边厢房又增加了通达郡王雅尔哈齐、慧哲郡王额尔衮和宣献郡王界堪的牌位,通达郡王的地位在武功郡王之上,他们的福晋也一起配享。

康熙九年,规定东边厢房的祭祀要用太牢(古代祭祀用的全套牲畜),每年都这么做。

雍正二年,西边厢房又增加了文襄公图海的牌位。同时还规定了功臣配享的仪式,要先向太庙报告。到了祭祀那天,要用彩亭和仪仗队,把主祭的牌位送到庙西边的台阶上。主祭的人在台阶下行三跪九拜大礼。由大臣代行祭祀的人,把牌位送回后,行一跪三拜礼。

八年,怡亲王允祥配享在东边厢房。规定王室成员配享的仪式,用郡王的规格迎接牌位,用彩亭和仪仗队,送到庙东边的台阶上,主祭的人在台阶上行礼。代行礼仪完毕后,从东边台阶下来,其他的仪式和西边厢房一样。

九年,追封费英东为信勇公,图尔格为果毅公,图赖为雄勇公,图海为忠达公,给他们加了爵位。乾隆年间,西边厢房又增加了襄勤伯鄂尔泰、超勇亲王策凌、大学士张廷玉的牌位,从这时开始,蒙古王和汉族大臣也开始参与祭祀了。

话说,过了四十三年的时间,皇帝下了一道圣旨,说祖宗打天下不容易啊,那些功臣们,皇亲国戚们,立下的大功劳,古往今来都没见过!当初封赏的时候,那是相当优厚。可是后来,有些人在活着的时候因为一些事被降了爵位,或者子孙继承爵位的时候也更改了,这些都没能恢复原来的封号,皇帝心里头一直觉得不太合适。 所以,就特别下旨,给睿亲王多尔衮平反昭雪,因为他毕竟是开国元勋,皇室宗亲,却受到了不公平的流言蜚语。 还有礼烈亲王代善,他后来的封号改来改去,最后又改回去了;郑献亲王济尔哈朗的封号也改了;豫通亲王多铎、肃裕亲王豪格、克勤郡王岳讬的封号也都改动过,现在都恢复了原来的封号,并且让他们都一起在太庙东庑配享。 礼王的牌位在宣献王下面,睿王他们就按照顺序排列,排在怡王上面,策凌的牌位则排在怡王旁边。

嘉庆元年的时候,在太庙西庑又增加了大学士傅恒、福康安和协办大学士兆惠的牌位。这福康安是傅恒的儿子,也被封了郡王,他们这些异姓功臣,皇帝对他们真是恩宠有加啊。

到了道光三年,又增加了大学士阿桂的牌位,这样算下来,功臣的牌位一共已经有十二个了。

同治四年,在太庙东庑又加上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的牌位,功臣的牌位一共就变成了十三个了。

每次祭祀的时候,皇帝上香,那些负责献祭的官员就在牌位前上香,但是不用行跪拜礼。三次献祭完毕之后,就退下。 祭祀祖先的时候也是一样的规矩。

醇贤亲王奕譞在光绪十六年去世了,皇上根据高宗皇帝的规定,说要尊称他为“本生父”,而不是“本生考”。 给他建庙,而且庙宇永不迁徙,祭祀规格跟天子一样,这正好符合古语说的“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葬礼按士的规格办,祭祀却按大夫的规格办”,这样既尊崇了亲王,又体现了皇上的孝心,两全其美。所以最终确定他的庙号为“皇帝本生考”,还重新制定了祭祀典礼,在给他赐的新宅邸上修建了庙宇,取名“醇贤亲王庙”。

庙宇正殿七间房,东西厢房和后面的寝殿各五间房,中间三个大门。大门里面有焚烧纸钱的亭子、摆放祭器的亭子,大门外面有宰杀祭品的亭子、仓库和厨房,大门也是三个。正殿和正门屋顶都覆盖着黄色的琉璃瓦,屋脊和门周围都覆盖着绿色的琉璃瓦。祭祀的仪式、音乐舞蹈、祭器和祭品,都按照天子的规格来办。平时祭祀在每年的四个仲月(正月、四月、七月、十月)和每月初一进行,袭王(继承王位的人)负责祭祀。如果皇帝亲自祭祀,袭王就在旁边陪祭。在醇贤亲王的生日和忌日,皇帝都会亲自去祭祀。

清朝开国的时候,祖先的陵墓都在兴京,合称兴京陵。太祖努尔哈赤定都辽阳后,景祖、显祖的陵墓迁到了盛京的东南,称作东京陵。后来,太祖的陵墓建在盛京的东北,叫福陵;太宗的陵墓建在盛京的西北,叫昭陵。到了崇德年间,规定每年岁末和清明节祭祀兴京陵,用一头牛祭祀,由守陵官员主持仪式。祭祀东京陵用两头牛,由宗室和觉罗大臣主持仪式。祭祀福陵用一头牛和两只羊,由大臣主持仪式。在国家忌日、皇帝生日和孟秋望日(农历八月十五),要燃香点烛,献上酒果,摆上祭帛,诵读祭文,举行祭祀仪式。每月初一和十五,用一头牛祭祀,准备香烛、酒果,由守陵官员祭祀,但不用诵读祭文和摆放祭帛。

顺治八年,皇帝把兴京的陵山叫作启运陵,东京的陵山叫作积庆陵,福陵的山叫作天柱山,昭陵的山叫作隆业山,还一起祭祀了方泽(指水泽),并且设立了管理陵墓的官员和户籍。 祭祀的仪式也确定下来了,冬至的时候要用一头牛、一头羊、一头猪,其他的祭祀跟以前一样。清明节、年底、孟秋的十五(望日)也一样要祭祀。顺治十三年,皇帝下令立界碑,禁止砍柴采伐。顺治十五年,把东京的陵墓迁到兴京,停止了积庆山的祭祀。第二年,把东京陵改称永陵,祭祀大殿和暖阁都按照制度修建。

康熙二年,选址在遵化凤台山为世祖皇帝(顺治帝)修建陵墓,叫做孝陵。之前世祖皇帝曾经在这里打猎,停下马四处看看,说:“这座山王气旺盛,可以作为我的寿宫。” 然后自己把佩刀上的刀鞘扔下去,告诉侍臣说:“刀鞘落下的地方就决定是陵墓的穴位。” 等到陵墓建成,大家都惊叹这是块风水宝地。每年清明、中元节、冬至、年底这四大节日都要举行祭祀。同时还对福陵和昭陵的地宫进行了改建。工程结束后,举行了奉安的仪式,祭祀规格如同大祭一样隆重。把神位安放在隆恩殿,制作的龛座、宝床、帷幔、被褥、祭器都跟太庙的一样讲究。

凡是因公事去祭祀陵墓的,三品以上官员要在城外行礼。遇到祭祀的日子,二品以上的官员可以进城,跟着守陵的官员一起祭祀。祭祀完后,要辞行。

凡是去祭祀陵墓的,要从东边的石门进去,王公、贝勒要在隆恩门外行三跪九拜的大礼,值班的官员负责开门,贝子以下、三品官员以上就不必行三跪九拜的大礼了,都由奉祀的官员引导,不过遇到祭祀的日子就不用了。当时三座陵墓都立了功德碑,以后只要修建陵墓,都要立碑,按照以前的规矩来。

康熙八年,确定了每年四季的大祭,派多罗贝勒以下的官员,奉国将军、觉罗男以上的官员去祭祀。

明年秋天,皇上要带着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皇后一起去祭拜孝陵。出发前一天,皇上亲自去太庙祭告,第二天就启程了。队伍浩浩荡荡,但没有演奏音乐。到了孝陵,太皇太后坐在方城东边,举行祭奠仪式,并表达哀思。皇太后和皇后则在明楼前站着,行六次肃立、三次跪拜、三次叩头的礼仪,也跟着祭奠、敬酒,最后再行三次叩拜。祭拜完毕后,大家就回行宫了。皇太后每次去祭拜陵寝,仪式都和这次一样。第二天,皇上又去了隆恩殿,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再第二天,在殿前搭起黄色的帐篷,焚烧纸钱,宣读祭文,祭祀仪式就完成了。回京后,皇上又去太庙祭告。两天后,皇上在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的祝贺。

明年秋天,皇上的车驾到了盛京,祭拜了福陵和昭陵。祭拜完后,皇上召见各位将军,赏赐他们酒水,并告诫守陵的总管和副总管:“你们的职责是负责祭祀典礼,所有祭品都要亲自仔细检查,一定要尽心尽责,以体现朕的孝心。”回到大清门后,皇上接受了大家的祝贺,宴请群臣,并对守陵的官员和士兵进行赏赐。至于永陵,皇上派王公大臣去祭拜,又派官员分别去颖亲王、克勤郡王、直义公费英东等勋贵墓前敬酒。回京那天,皇上照例又去太庙祭告。

二十一年,平定了云南后,皇上去了北京和南京祭拜陵寝,祭祀的礼仪和以前一样。回京后,皇上只在奉先殿进行了祭告。从那以后,一直到平定叛乱的战争结束,祭拜陵寝和祭告祖先就成了常事了。

六十年,皇上登基六十周年,他下令让世宗带着皇子、皇孙前往盛京,皇子祭拜昭陵,皇孙祭拜永陵,而皇上自己则亲自前往福陵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雍正元年,确定圣祖的陵墓名为景陵。第二年清明节,皇上按照规制进行了祭祀。八年冬至,正逢圣祖忌辰,礼部官员建议在陵寝举行大祭,用太牢祭品,献上丝帛和酒爵,并宣读祝文。皇上还派官员穿着朝服去承祭。十三年清明节和冬至节的大祭,皇上改派公爵轮流前往。七月十五日,将军、侍郎等官员承祭,而每月的初一、十五和圣祖忌辰,则由总管负责祭祀,并行三跪九叩大礼。

乾隆元年,皇上命令宗室辅国将军等六个人搬到沈阳去住,给他们分了田地和房子,每年按时祭祀祖陵。第二年,皇上又下令更改祭祀的日期,改为朔望日(每月初一和十五)由贝勒、公、大臣轮流进行祭祀。但是皇上又觉得祭祀的礼仪还不够规范,于是又增加了两个赞礼郎来引导和协助,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参与到祭祀的具体环节中。乾隆三年清明节,皇上亲自去祭拜了世宗泰陵。

乾隆六年,皇上确定了对三座陵寝(指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帝的陵墓)四季祭祀的制度,并且在祭祀忌辰的时候,指定轮流驻扎在沈阳的两位将军负责祭祀仪式。乾隆七年,皇上又增加了三座陵墓的祭祀用品和完善了祭祀的礼仪。

乾隆八年,皇上规定去祭拜陵寝的仪式要和祭祀太庙的仪式一样隆重,并且把这些规定都记录在了仪注里。之后,皇上奉皇太后去祭拜祖陵,祭祀的礼仪都按照康熙年间的旧例执行。此后,皇上三次祭拜祖陵,都遵循了这个惯例。“《清史稿》载:乾隆四十三年秋,先后谒永陵、福陵,因谕:“睠怀辽沈旧疆,再三周历,心仪旧绪,蕲永勿谖。夫奕世升平景运,皆昔日艰难开创所贻。后世子孙,当览原巘而兴思,拜松楸而感悟。默念天眷何以久膺,先泽何以善继。知守成之难,兢业无坠。庶熙洽之盛,亿万斯年。不然,轻故都,惮远涉。或偶诣祖陵,漠不动心,视同览古,是忘本也。盛京根本重地,发祥所自,后世不可不躬亲阅历,其毋负朕言!”

嘉庆五年清明节,皇上到昌瑞山祭拜高宗裕陵。祭祀过程是这样的:先铺上干净的土,然后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陵寝的官员事先准备好干净的土放在筐子里,等到皇上换好素服,穿好素衣,官员们也换上素服,帽子上的缨子摘掉,然后跟着皇上一起前往方城。负责祭祀仪式的官员呈上黄色的布做的护脚套,皇上穿上,其他的官员也一样,然后从东面的台阶登上宝城,来到石栏的东边。陵寝的大臣们把盛着土的筐子抬着,跟着皇上走到铺土的地方跪下呈上。皇上双手捧着土,铺好之后,把筐子交给官员,然后下台阶,脱掉护脚套。接下来,皇上换上朝服,帽子上的缨子也戴上,负责祭祀的官员也一起换上朝服。礼官请求开始大祭,皇上就到隆恩殿举行祭祀仪式。皇上念诵祝文,然后行三献礼。

清明节去陵墓祭扫培土,即使还在服丧期间,皇帝也要亲自前往。十年后,皇帝第一次去永陵祭拜,穿着素服,到启运殿后阶,行了三跪九拜的大礼。官员们呈上祭品,皇帝又行了三次跪拜,三次献酒。仪式结束后,皇帝举哀。第二天,皇帝穿着朝服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去福陵和昭陵祭拜也是同样的礼仪。后来因为祭祀用品出现错误,皇帝罢免了盛京礼部侍郎世臣的职务。皇帝还下谕旨说:“丰沛是旧都,大臣们不应该忘记。”这份谕旨下发到各个衙门,可见皇帝对祭祀的重视程度。

道光八年,皇帝去裕陵和昌陵祭拜,军机大臣们可以随同进入陵寝,并以此为定制。道光九年,皇帝陪着皇太后去盛京祭拜三陵,一切仪式都按照规程进行。

咸丰元年,皇帝去东陵祭拜,五年后又去西陵祭拜。孝贞皇后去泰陵祭拜,陵寝的女官们引导她,进门都从左边走,到明楼前行礼,行六肃三跪三拜的大礼。女官们呈上祭品,皇后又行了三次跪拜,三次献酒,在西边举行祭祀仪式并举哀。之后又按照同样的礼仪祭拜了昌陵和慕陵。同治和光绪年间,祭祀陵寝的礼仪都遵循这个规矩。

孝陵、景陵以下的陵墓,世宗皇帝的陵墓叫泰陵,高宗皇帝的陵墓叫裕陵,仁宗皇帝的陵墓叫昌陵,宣宗皇帝的陵墓叫慕陵,文宗皇帝的陵墓叫定陵,穆宗皇帝的陵墓叫惠陵,这些陵墓都在直隶易州和遵化州,合称为东西陵。东陵在凤台山,封为昌山;西陵在太平峪,封为永宁山;两处陵寝都祭祀方泽神。都设有奉祀官,并有庄园。

隆恩殿举行大祭祀时要用祭祀用的币帛,当天要点亮明灯,用一头牛、两只羊、四个酒尊。皇帝和皇后同坐在祭坛上,摆放着奉先祖的祭品一套,以及羹、饭、脯、醢等十八样祭器,饼和水果六十五样。牲畜摆在祭台上,帛放在筐里,酒放在酒尊里,用舟形器盛着。祭祀用的布、勺等器具都齐全。皇贵妃如果要一起祭祀,就坐在西边,面朝东,用素帛一套,饼和水果减少十一套。

冬至和其他的庆典节日不举哀。派官员去祭祀,官员要穿朝服。上下陵寝都走西边的台阶,出入都走右边的门。皇子去祭拜陵寝,到下马碑下马,到隆恩门外再上左边的台阶。行三跪九拜的大礼,不用赞礼,也不用献酒。

妃园寝的管理人员和制度都按规定设置好了,还建了飨殿,安放了神位。每逢春夏秋冬,都会派官员去敬酒,行二跪六拜的大礼,没有其他的赞词。官员们从殿的左门出去。每逢朔日和望日,祭祀的官员都要去行礼。光绪年间,皇帝去西陵祭祖,也到了庄顺皇贵妃的寝园,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还三次敬酒。并且还告诉主管礼仪的大臣,祭祀的物品和仪式规格都要提高。从那以后,清明、中元节、冬至和皇贵妃的忌日,都会派王公大臣去祭祀,祭品中的糕点水果也增加到了六十五种。

宣统年间,德宗皇帝葬在了兴隆峪,陵墓的名字叫崇陵。

皇太子的园寝和妃子的园寝差不多。嘉庆年间,皇帝亲自去了端慧皇太子的园寝,行了三献三爵的礼仪,随行的官员也跟着行礼,每次献酒都要行一拜。这些仪式都记录在了《会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