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贤基,字鹤田,是安徽旌德人。道光十五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 他升迁做了御史、给事中,为人正直敢说话,经常就当时的政事得失提出意见,很多都被采纳了。文宗皇帝登基后,吕贤基上书给皇帝,建议重视圣贤的教诲,端正人心,培养人才,体恤百姓疾苦,皇帝非常赞赏。后来他又升迁为鸿胪寺卿。
咸丰元年,他被破格提升为工部侍郎。第二年,他觉得当时的局势非常危险,就上疏请求皇帝下诏允许大家畅所欲言。大意是说:“广东西部的匪患越来越严重,两年来,朝廷派兵征讨,却没什么效果,甚至省城都被围攻了,匪徒们非常猖獗。南河的工程还没完工,运输受阻,灾民聚集,情况非常危急。河工花了五百万两,军费一千多万两,朝廷大臣们束手无策,肯定会克扣钱财,国家的根本将会更加动摇。现在的情况就像人生病一样,元气和血液都枯竭了,外邪又很盛,如果再讳疾忌医,就更难治疗了。只有敞开言路,广泛寻找解决办法,才有可能挽救万一。请皇上特别下令,让所有大小官员都放下顾虑,改变拖拖拉拉的老毛病,各抒己见,集思广益。” 奏章递上去后,皇帝就下令让所有部院大臣、九卿、科道言官,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直言不讳。
咸丰三年正月,朝廷命令吕贤基火速赶赴安徽,和巡抚蒋文庆以及周天爵一起处理防剿的事情。吕贤基上疏说:“江宁的东梁山和西梁山是重要的关隘,必须先控制住。庐州是江淮的门户,应该派重臣驻守。巢湖在长江边上,在梁山的上游,那里的土匪应该招安,避免他们成为敌人,还可以和梁山形成犄角之势。”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但是还没来得及实行,安庆和江宁就相继失守了。于是吕贤基奏请调动给事中袁甲三、知府赵畇协助办理团练防剿,又调动编修李鸿章等人协助军事。他和周天爵一起上疏说:“事情应该分工负责。团练专门负责消灭土匪;各地的官员守卫自己的辖区,统帅负责剿灭土匪,不能远离驻地百里之外,以免互相推诿。”皇上也同意了他们的意见。
安徽这地方,没啥厉害的军队,地方上的民兵也松散得很,指望不上。七月的时候,湖北那些溃逃的匪兵窜到英山,闹腾太湖,又跑去洪家埠,贤基就让游击赓音太、伍登庸带兵把他们赶走了。八月,那些匪兵又从江西杀过来,占领了安庆。贤基赶到舒城、桐城去招募民兵,支援官军作战。结果赓音太、伍登庸在集贤关战死了。匪兵攻打桐城,当地绅士马三俊带着民兵抵抗,结果打输了,桐城就失守了。之前被撤职的按察使张熙宇退到关口,贤基还上书弹劾了他。当时贤基驻扎在舒城,有人劝他,说你在这儿也没啥兵,又没啥责任,匪兵那么厉害,不如先撤吧,以后再想办法。贤基说:“我奉命来训练乡兵杀敌,应该用死来报效国家,哪敢躲避敌人保全自己呢?”十月,匪兵打来了,贤基爬上城墙守城,城破了,他就战死了。
皇上刚听说舒城失守的消息,就说:“贤基一向忠义,肯定不会做对不起国家的事。”等奏章送上来后,皇上非常惋惜,追赠他尚书的官衔,还在舒城给他建了祠堂,还提拔他的儿子锦文当编修,让他在宫里侍奉皇上,赏赐白银三千两,让他赶紧回家料理丧事,还给了他世袭骑都尉的爵位,并在京城和老家的府城昭忠祠里供奉他。后来安徽省请求把贤基列为乡贤,皇上特别下旨说:“贤基品行端正,做官忠诚正直,名副其实。”就批准了。
邹鸣鹤,字钟泉,是江苏无锡人。道光二年考中进士,被派到云南当知县。他爹妈年纪大了,他就申请调到离家近的地方,被调到河南,先在郑州代理知县,后来补了罗山县的知县,政绩很好。他母亲去世后,他就辞官了。河南巡抚程祖洛写奏章详细汇报了邹鸣鹤的政绩,罗山老百姓也集体请求让他留在河南。皇上特别批准,等他守孝期满后,在南阳府、汝宁府、陈州府、光州府这几个地方的空缺中,让他自己选择一个职位。这可是个特例啊!
我先去光山当差,后来调到祥符,又升职到兰仪厅河工同知,负责开通归德府到陈州许州的水路。因为治河有功,我升职当了知府,先后在卫辉、陈州、开封任职。
二十一年的时候,黄河在祥符决堤,洪水包围了省城,我夜宿城楼,尽力组织抢险。有人建议把省城迁到洛阳,我上书陈述了六个不可迁都的理由。“六不可”啊!当时钦差大臣王鼎他们也根据我的意见上奏朝廷,最后决定坚守省城。就这样坚持了七十多天,洪水退了,城池保住了。因为这次立功,我又升了道员。
二十三年,黄河又在中牟决堤,我被撤职留任继续治河,工程完工后,我恢复了原来的官职,继续在河工效力。后来我母亲去世,我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我被任命为彰德怀庆道,不久又调任江西督粮道。
文宗皇帝即位后,下诏举荐贤才,户部侍郎侯桐和两江总督陆建瀛一起向朝廷推荐我,我被提升为顺天府尹。
咸丰元年,我被提升为广西巡抚。当时广西匪乱非常严重,大学士赛尚阿负责军事指挥,我则负责整顿吏治,训练团练,安抚受灾的百姓。第二年,太平军从永安突然袭击桂林,城里只有不到一千兵力,情况紧急,提督向荣率兵前来支援,这才稳定了民心。总兵秦定三等人也陆续赶到,因为各路军队没有统一指挥,我就主动请求督战,指挥军队作战。我分别指挥各路将领攻击敌人,双方僵持了一个多月,敌人多次猛攻城池,都被我们击退了。
后来敌人分散逃窜,赛尚阿催促向荣去追击,而我坚持留在桂林防备敌人回窜,我们为此还互相上奏朝廷争论。结果敌人攻陷了兴安、全州,然后又入侵湖南,朝廷因此罢免了我的职务,但因为我守城有功,免除了我的罪责。
他回到老家的时候,武昌已经被太平军攻陷了。三年正月,陆建瀛去九江督师,上奏朝廷,请求起用邹鸣鹤负责长江沿线的防务。当时邹鸣鹤已经生病了,有人劝他别去了。但他却说:“这是我弥补过错、报效国家的时候!” 陆建瀛后来撤回了江宁,因为这事儿还受了处罚,于是就让邹鸣鹤和将军祥厚他们一起商量防守策略。陆建瀛看到邹鸣鹤病得很重,想为他上奏朝廷,让他回家养病,但邹鸣鹤不肯。
江宁城破之后,邹鸣鹤写了一篇绝命词:“臣无力报答朝廷的恩情,臣心却永远仰慕着九重天上的圣恩。三次守城,我都尽了我的职责,希望能够做到始终如一。” 他让人把这篇文章交给自己的儿子,然后自己带着队伍冲了出去。到了三山街,太平军认出了他,喊着:“这是守过桂林的邹巡抚!” 然后就叫着他的名字辱骂他。邹鸣鹤也毫不示弱,一直骂到最后,最终被太平军杀害,肢体被分尸。这件事上报朝廷后,朝廷追赠了他道台的官衔,并给予抚恤。
同治初年,江南平定后,曾国藩上奏朝廷,详细陈述了邹鸣鹤生前的政绩和殉节的事迹,请求朝廷加恩优恤。但是御史朱震却说邹鸣鹤是躲在老百姓家里被杀的,这和在战场上捐躯不一样,请求朝廷驳回曾国藩的请求。编修朱福基等人又因为关于邹鸣鹤遇难的情况说法不一,请求朝廷让两江总督马新贻去查清楚。马新贻调查后奏报朝廷说,当地名流都认为邹鸣鹤积极参与了城防,发誓要与城共存亡,在被杀害的时候还在痛骂敌人,根本没有躲在老百姓家里。 于是朝廷按照巡抚的规格给予了邹鸣鹤抚恤,追赠他骑都尉兼云骑尉的世袭爵位,并谥号为“壮节”,后来还把他供奉在河南的名宦祠里。
戴熙,字醇士,浙江钱塘人。道光十二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的官职。大考中取得二等成绩,升任赞善,之后又升任中允。道光十八年,进入南书房当差。之后他担任广东学政,任期结束之后,请求回家养老。道光二十五年,服丧期满后,他还没来得及补任新的官职,又再次担任广东学政,之后一路升迁,最终成为内阁学士。道光二十八年,他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同时继续在南书房当差。
一开始,广东老百姓死活不让英国人进城,双方僵持了好几年。
到了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英国人被老百姓的怒火吓住了,暂时放弃了这个计划。皇帝道光帝听说这事儿,觉得挺高兴,认为这是个了不起的功劳,就封广东总督徐广缙为子爵,巡抚叶名琛为男爵。
后来,道光帝召见戴熙,和他谈起了这件事。戴熙说,他对广东老百姓的脾气秉性很了解,总督和巡抚上报的情况,可能有点夸大其词,不能完全相信。道光帝听了很不高兴。
没过多久,皇帝就让人写扇子,上面写着小楷字,是道光帝的旨意,严厉批评了戴熙。第二天,皇帝又让南书房的人写匾额,内监传达旨意,指派和戴熙一起当值(南书房行走)的张锡庚,并警告他别让戴熙写错字。
没过多久,戴熙就被免除了在南书房当值的差事。戴熙知道自己失宠了,就称病请求辞职。皇帝更生气了,把他降为三品京官,让他退休回家养老。
咸丰初年,朝廷下令选拔人才,尚书孙瑞珍推荐了戴熙。朝廷召戴熙进京等候任用,但他因为生病没去。当时太平天国占据了江宁(南京),浙江也加强了戒备。戴熙就和当地官员绅士一起劝说大家捐款,并且组织了地方团练。
八年后,太平军从江西进攻浙江东部,戴熙帮助浙江巡抚晏端书筹措军队粮草,并且请求邻近省份派兵支援。援军到了之后,太平军没能得逞,逐渐撤退了。因为戴熙在组织和训练地方团练方面劳苦功高,朝廷加封他为二品顶戴。一开始杭州有八百民兵,后来又补充了几百精兵,但因为经费不足,后来减员了一半。
十年后,太平军从安徽广德进入浙江,接连攻陷好几个县城,兵临湖州、武康。戴熙把自己的团练交给按察使段光清,自己则率领军队防守独松关、千秋关等重要关隘。敌人来了,戴熙下令军队收兵进城防守。戴熙认为守城不是长久之计,应该在城外设营,互相支援,他还建议趁敌人刚到就主动出击,但这些建议都没被采纳。戴熙和弟弟戴焘一起在城西北角防守,用炮击毙了一个穿着黄衣服的太平军首领,太平军因此暂时撤退到山后。大家以为太平军要逃跑了,但戴熙认为这是敌人的诡计,派人侦查,果然发现太平军转向西南进攻。 白天黑夜,太平军轮番进攻,又赶上连日下雨,士兵们都疲惫不堪。太平军在宋镇湖门旧址挖地道炸城,最终城破,戴熙跳水殉国了。他的弟弟戴煦、儿媳金氏以及外甥王朝荣也都一同殉难。
这件事上报朝廷后,朝廷追赠戴熙为尚书衔,为他建立了专祠,并赐予他骑都尉兼云骑尉的世袭爵位,谥号为“文节”。他的弟弟戴煦精通数学,也有传记记载。
戴熙为人高雅脱俗,尤其擅长绘画。他曾经在广东担任学政,告辞回京的时候,宣宗皇帝对他说:“古人的画作,都需要走万里路。你这次到广东,走遍了山川,你的画技一定会更加精进。”可见皇帝对他的器重。后来,因为戴熙直言进谏而被罢官。等到他殉国之后,他的名声更加显赫。同时代的汤贻汾也是著名的画家,和戴熙齐名。汤贻汾也在江宁殉难,两人都以忠义闻名于世,人们称他们为“戴汤”。
贻汾,字雨生,是江苏武进人。他爷爷大奎,当过福建凤山知县,守城时殉国了,他爸爸荀业也跟着一起死了,这忠义的事迹都记载在《忠义传》里。贻汾从小就很有才华,可惜家里穷,只能靠荫袭得到个守备的官职,后来慢慢升到浙江乐清协副将。他当官期间,治理军队,抓捕盗贼,都很有成绩。他为人重气节,擅长诗画,政绩和文章在当时很受推崇。晚年辞官,搬到江宁居住。
等到太平天国起义,战火烧到江宁,贻汾看到时局越来越危急,就对别人说:“我今年七十七岁了,我家三代都是忠孝之家。如果不幸遇难,我只有拼死报效国家,完成我的心愿,来告慰列祖列宗。”江宁城里筹备防务的时候,大官们经常向他请教,他总是尽心尽力地出谋划策。城破之后,他平静地写了一首绝命词,然后投水自尽。这件事上报朝廷后,文宗皇帝因为他家三代都为国捐躯,特别下诏书优待他的家人,还追赠他一个云骑尉的官职,谥号贞愍。
张芾,字小浦,是陕西泾阳人。道光十五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他一路升迁,当上了庶子,还到南书房当差。大考的时候得了第一等,升任少詹事,又很快升为内阁学士,还去江苏当学政。道光二十五年,他被任命为工部侍郎,任期满了回北京,继续在南书房当差,后来又调到吏部。道光二十九年,他又去江西当学政。咸丰帝即位后,张芾根据皇帝的旨意上书陈述自己的意见,建议朝廷要明确奖惩制度,办事要宽容,禁止浪费,加强海防。皇帝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 皇帝还让他调查巡抚陈阡被弹劾的各项罪状,查实后,罢免了陈阡的官职。陈阡也反过来指责张芾收受贿赂,但皇帝下令免予追究。
1852年,我被调到刑部当侍郎。任期满了,又留任江西巡抚,后来正式被任命。那时候,太平天国的人正围着长沙打仗呢,皇上就下令让我和当时在家休假的尚书陈孚恩一起商量怎么防守。没过多久,岳州就失守了,我就驻守在九江。1853年正月,总督陆建瀛来到九江,我就转移到瑞昌防守。太平军来进攻,被我打跑了,结果九江还是丢了。我因此被革职,但还让我留任,退守南昌。
太平军已经占领了南京,又分兵沿着长江往上游进攻。我上奏朝廷,请求调湖北按察使江忠源来支援。他刚到,太平军的船就开到城下了!我带着城里的官员和百姓一起死守城池,太平军挖地道炸城墙,炸坏了我们就修,修好了他们又炸。总兵马济美在城外打仗死了,多亏江忠源多次打退了太平军。我们被围困了整整三个月,太平军才往东跑,从九江去了安徽。因为我坚守城池有功,官复原职。
后来,我上奏说军队里冗员太多,应该裁减一些。朝廷讨论后决定核查减员,我写奏折极力反对,结果皇上很生气,狠狠地批评了我。正巧,我还因为截留了云南、贵州的铜、铅、银子,再加上陈孚恩也被弹劾,我替他辩解,皇上更加生气,就把我的官职给撸掉了。
范芾卸任后,路途被堵,回不了家,就在绍兴暂时住下了。当时贼寇正猛攻徽州、宁国府,巡抚驻扎在庐州,顾不上这边。侍郎王茂荫推荐了范芾,朝廷就派他和春、福济两人去处理这件事。范芾到了之后,就训练军队,号召捐款,派了一千人守卫徽州,还让提督邓绍良和总兵江长贵分别扼守险要地段。五年后,他收复了休宁、石埭两地,朝廷赏了他六品顶戴。
第六年,贼寇又骚扰婺源、祁门,在七里桥、屯溪口接连打败了他们,徽州地区总算安定下来了,范芾又升了五品顶戴。那年冬天,贼寇又从江西窜到休宁,范芾把他们打跑了。他母亲去世了,朝廷考虑到实际情况,让他继续带兵,等服丧期满后再补授三品京堂候补。
第七年,邓绍良在湾沚战死,祁门、婺源又告急。范芾派参将王庆麟在清华街打败了贼寇,又把祁门那伙贼寇赶跑了。第九年,他收复了婺源,贼寇向西逃窜,朝廷授予范芾通政使的职位,不久又升任左副都御史。太平、石埭的几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朝廷下令把皖南四府一州的军务都交给范芾负责。
第十年,贼寇又占领了泾县、旌德,从绩溪方向进攻徽州。范芾指挥江长贵、知府苏式敬、道员萧翰庆,接连收复了太平、旌德、石埭、泾县,但贼寇从江苏、浙江又窜回来,接连攻陷了建平、广德、泾县。范芾因为战役失利先自己检讨,暂时被革职但继续带兵,到这个时候他又主动请求处罚,朝廷就决定把皖南的军事交给两江总督曾国藩,召范芾回京,让他回老家守孝,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
公元1872年,陕西地区被粤匪和捻匪搞得鸡犬不宁,起初,芾大人帮忙组织乡勇抵抗土匪。事情刚平息,回族匪乱又爆发了,接连攻破好几个州县,眼看就要打到省城了,朝廷就派芾大人去陕西督办团练,和巡抚瑛大人一起防剿。瑛大人胆小怕事,没啥好主意,觉得芾大人在当地有威望,也许能解决问题。芾大人二话不说,带着几个骑兵就出发了,一路从高陵、临潼赶到渭南仓头镇,跟回民首领们讲道理,说明利害关系,不少回民都被他感动了。
但是,有个叫任老五的回民头目,怕影响到自己的威信,就唆使手下把芾大人围起来羞辱。芾大人站在那里,对着他们破口大骂,一直骂个不停,最后被回民们分尸了。这事发生在同治元年五月十三日。他儿子师劬四处寻找父亲的遗骸,最后只找到几块骨头。朝廷知道了这件事后,追赠芾大人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袭爵位,并追谥为“文毅”,还在省城和仓头镇为他修建了祠堂,同时,临潼知县缪树本、山西知县蒋若讷以及在泾阳遇害的52位百姓和6位殉职的家仆,也一起被列入祠堂祭祀。朝廷还给了他儿子师劬举人的功名。后来,江西和徽州也为他修建了祠堂,并在江西名宦祠中继续祭祀他。
黄琮,云南昆明人,道光六年考中进士,当了庶吉士,后来做了编修。官职一路升迁,最后做到兵部侍郎,因为父母年迈,就请求回老家养老。咸丰七年,云南回族叛乱非常严重,朝廷就派黄琮和在籍御史窦垿一起,去当地组织团练。当时军饷不足,兵力单薄,朝廷的方针是又剿又抚,可汉族和回族积怨已深,团练又骄横跋扈,不服管束。往往快要平息叛乱的时候,团练又擅自杀害投降的回民,导致局势更加混乱。总督吴振棫弹劾黄琮和窦垿办事不力,两人都被罢官。事情稍稍平息后,吴振棫又上奏说,纵容团练滥杀无辜的事,都是窦垿一手造成的。黄琮在省城被围困的时候,他登上城墙坚守,出力不少,还捐献了不少钱财,朝廷就恢复了他的官职。同治二年,回族叛军头目马荣诈降,进城后杀害了总督潘铎,大肆烧杀抢掠,黄琮也在这次事件中遇害,朝廷追赠他右都御史的官职。光绪年间,巡抚潘鼎新为他上奏朝廷,朝廷追谥他为“文洁”。
陶廷杰,是贵州都匀人,嘉庆十九年考中了进士,从编修升到御史,再升到给事中。道光年间,他被外派到江苏苏松地区做粮储道。后来又历任甘肃按察使、陕西布政使,还代理过陕西巡抚。道光二十五年,他退休了。咸丰三年,贵州爆发了土匪起义,朝廷命令陶廷杰在家乡协助地方官组织团练。到咸丰六年,古州、黄平、都匀相继失守,陶廷杰率领团练抵抗土匪,最终壮烈牺牲。朝廷追赠他骑都尉世职,并谥号为文节。
冯培元,字因伯,是浙江仁和人。道光二十四年,他考中了一甲第三名进士,被授予编修,之后进入南书房当差。咸丰元年,他调到上书房,负责给惇郡王奕誴读书。咸丰二年,他参加大考获得了二等,被提升为侍讲。没过多久,他又接连升任侍讲学士、光禄寺卿。那时,太平天国的军队已经攻打长沙,人心惶惶。冯培元从小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幸亏母亲何氏贤明勤劳,抚养他长大成人。他到湖北上任后,正准备接母亲来一起生活,却听说岳州城被攻破了,赶紧写信阻止母亲前来。母亲回信说:“如果遇到危险,就应该为国捐躯,这是大义,不能动摇!你一定要记住我的话!”冯培元看完信,哭着表示一定遵守母亲的教诲。当太平军攻打湖北城池时,冯培元和其他文武官员一起登上城墙抵抗。城池失守后,他投井自尽。咸丰三年正月,太平军撤离,向荣率领军队进入城内,有人将冯培元的事迹报告给了向荣,这才将他的遗体捞出安葬,尸体看起来还像活着一样。这件事上报朝廷后,文宗皇帝考虑到武昌城失守,全城文武官员都殉难了,所以给予冯培元特别优厚的抚恤,追赠他侍郎的官职,为他建立专祠,追赠骑都尉世职,并谥号为文介。后来,他的两个儿子冯学瀚、冯学澧都获得了举人的称号。
孙铭恩,字兰检,是江苏通州人。道光十五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后来多次升迁,最终做到詹事。咸丰二年,他到广东主持考试,回京的路上经过九江。这时,太平军已经从岳州东下,攻占了汉阳。孙铭恩上书朝廷,提出了加强江防的十二条建议,并要求江南的督抚官员执行。咸丰三年,他又接连升任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并被派往安徽担任学政。
安庆城已经被贼军占领了,所以学政大人就暂时住在太平府。铭恩激励当地的绅士和百姓,组织乡勇进行训练,自己还带头捐钱出力。后来溃散的军队冲进城里,到处抢劫,欺辱官员,铭恩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才稍微稳定了一些局势。
四年后,因为父亲生病,铭恩就请求暂时离开官职回家照顾父亲。巧的是,朝廷正下旨让他和之前在南河当总督的潘锡恩一起,负责安徽和宁波的防务。铭恩当时还不知道这事儿呢。奏折递上去后,皇帝怀疑他这是在躲避战乱,就下旨严厉批评了他,不过还是准许他回家,等休假结束再给他安排个三四品的京官职位。
还没过一个月,太平府就遭到贼军袭击了,手下人劝他赶紧逃走。铭恩却说:“城破了我就跟着城一起亡,这样才能表明我的心志!”城破后,贼军冲了进来,铭恩穿着官服,坐在堂上,大声痛骂贼寇,结果被抓了起来,关押在江宁。他的仆人范源一直跟着他。铭恩绝食抗议,贼人就威胁范源劝他投降,范源直接骂了回去,结果舌头被割掉,最后和铭恩一起遇害了。
朝廷后来表彰铭恩忠贞不屈,死得惨烈,追赠他内阁学士的职位,把他列入北京以及安徽、江苏的昭忠祠,还赐予他骑都尉的世袭爵位,谥号“文节”。范源也一起被追赠表彰。
沈炳垣,字紫卿,是浙江海盐人。道光二十五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之后又升任中允。咸丰四年,他被任命为广西学政。自从洪秀全北上造反后,广西各地土匪不断。沈炳垣到任后,就和广西巡抚劳崇光一起商量作战和防守的策略,劳崇光非常器重他。
话说七年前的春天,我老爸在南宁参加完考试,就碰上警报拉响了,老百姓都吓得四处乱跑,慌得不得了。我爸却说,咱们这城池坚固,能守得住!他还制定了一套防御计划,自己还捐了俸禄,买了粮食和军需物资,亲自守了三天三夜。那些贼兵一看咱们有准备,就灰溜溜地撤走了。
可是后来浔州城失守了,江上的路也断了,我爸就绕道去了梧州。结果,好家伙,陈开带着几万匪徒突然杀来,我爸带着知府陈瑞枝他们死守城池,整整守了三个月,粮食吃光了,也没等到援军。有些官员说我爸没尽到守土的责任,想派兵护送他离开,我爸坚决不同意。
八月,城池最终还是失守了,我爸服毒自尽,但没死成,贼兵把他抓走了,还对他挺好的。我爸趁机骂贼兵,想死都死不成。过了一段时间,他偷偷写信给巡抚刘长佑,想让他派兵来偷袭,里应外合。结果事情败露了,贼兵恨透了他,把他绑起来,凌迟处死后又烧了尸体。有个老兵亲眼看到了我爸惨死的景象,就跑到省城去报告了这件事。后来,朝廷追赠我爸为内阁学士,谥号文节,还在桂林给他建了祠堂。
张锡庚,字星白,是江苏丹徒人,大学士张玉书的后代。道光十六年,他考中了进士,而且是二甲第一名,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之后又升了御史,再升任顺天府丞,他父亲去世后,他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又回到了原来的职位。他上书弹劾绿营兵冒领名额以及抓捕犯人的种种弊端,皇上把他的奏折发到各省,认真整顿这些问题。他还上书建议殿试的时候,贡士的字数不要限制,让他们尽情发挥,把那些歌功颂德的话去掉,朝廷也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他历任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
1858年,张锡庚当上了浙江学政,后来升任刑部侍郎,还继续兼任浙江学政。到了1860年,杭州城被太平军攻陷,又很快收复。张锡庚当时帮助守城,他的儿子恩然带着全家自焚殉国了。张锡庚把这件事上报朝廷,朝廷就给予了旌表和抚恤。当时,团练大臣王履谦弹劾浙江巡抚王有龄筹集军饷的事情办得不好,乱派捐款,朝廷就派张锡庚去调查。张锡庚发现王有龄在一个月内就更换了二十多个州县官员,这根本不是正常的治政方法,所以请求朝廷处罚他,朝廷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1861年,张锡庚的任期满了,接替他的人还没到,杭州城又被围困了。张锡庚又和大家一起守城。城破之后,有人劝他赶紧逃走,可张锡庚说:“我可是朝廷的大臣,不能丢了国家的颜面!”于是他就自缢殉国了。太平军敬佩他的忠义,为他准备了棺材下葬。朝廷追赠他尚书的官衔,赐予他骑都尉兼云骑尉的世袭爵位,把他列入浙江昭忠祠,并谥号为“文贞”。
吕贤基因为正直敢言而得到皇帝的赏识,他在安徽带兵的时候,心里想着要大干一场,可惜正赶上国家残破不堪的时候,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办法,结果仓促间就牺牲了,文宗皇帝很惋惜他。邹鸣鹤、戴熙长期以来都有很好的名声,张芾在江西守城防范皖南,虽然没有取得什么大的功劳,但也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这三个人都在地方上担任文职,参与团练和防务,虽然时间长短不一,但他们都没有实际的权力,有的因为城池失守而殉国,有的因为抵抗敌人而牺牲。黄琮一开始因为处理事情不当而受到处罚,后来朝廷又赦免了他,但他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厄运。冯培元、孙铭恩、沈炳垣、张锡庚这些都是有文化有学问的大臣,他们的职位并不是负责守土,但他们死的时候都非常惨烈,朝廷对他们的忠义都给予了优厚的赏赐,朝廷从来不是只看结果来评价他们的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