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音乐制度,有很多种乐曲,比如《中和韶乐》、《丹陛大乐》、《中和清乐》、《丹陛清乐》、《导迎乐》、《铙歌乐》、《禾辞桑歌乐》、《庆神欢乐》、《宴乐》、《赐宴乐》、《乡乐》等等。乐器也根据不同的乐曲而有所不同,都是按照乐部的顺序,一样一样地列出来,非常齐全。从藩属国家得到的乐器,都列在“宴乐”这一类里,以前的历史记载里没有这么详细,所以特别不能忽略。不过,这里只记录了乐器的名称和形状,至于具体的尺寸和音律,那些负责音乐的官员那里有详细的记录。

《中和韶乐》这套乐曲,在祭祀天地神灵的坛庙里演奏,乐器包括:镈钟一个,特磬一个,编钟十六个,编磬十六个,建鼓一个,篪六个,排箫两个,埙两个,箫十个,笛十个,琴十个,瑟四个,笙十个,搏拊两个,柷一个,敔一个,麾一个。在先师庙里演奏的时候,琴、箫、笛、笙各六个,篪四个,其他的乐器数量和坛庙里一样。皇帝出巡祭祀山川时,不用镈钟和特磬,琴、箫、笛、笙各四个,瑟、篪各两个,其他的乐器数量和坛庙里一样。在宫殿的台阶上演奏时,箫四个,笛四个,篪两个,琴四个,瑟两个,笙八个,其他的乐器数量和坛庙里一样。

这些编钟啊,是用范金铸造的,一共十二个,对应着十二律吕。它们的形状都是上面口径小,下面口径大,竖着长,横着短。每个钟都有三十六个乳钉,还有两个角向下垂着。十二个钟的支架大小都不一样。

黄钟这个钟,它的两个钟钮高一尺八寸二分二厘,钟甬长一尺零八分;依次递减,到应钟这个钟,两个钟钮就只有九寸六分高了,钟甬也只有五寸六分八厘长。具体用哪个钟呢?黄钟在十一月用,大吕在十二月用,太簇在正月用,夹钟在二月用,姑洗在三月用,仲吕在四月用,蕤宾在五月用,林钟在六月用,夷则在七月用,南吕在八月用,无射在九月用,应钟在十月用。

每个钟都有四个支架,都涂着金漆。上面的支架左右两边刻着龙首,脊梁上装饰着金色的鸾鸟,嘴巴衔着五彩的流苏,龙嘴也是一样,流苏垂到钟座上。中间的支架上有装饰,镂空雕刻着云龙图案。最下面的支架上系着黄色的绒绳,用来悬挂钟。支架两侧各有一个承托的五彩伏狮,下面是钟座,钟座上还有围栏,镂空雕刻着山水图案。黄钟、大吕、太簇这三个钟的支架尺寸一样,夹钟、姑洗、仲吕这三个钟的支架尺寸一样,蕤宾、林钟、夷则这三个钟的支架尺寸一样,南吕、无射、应钟这三个钟的支架尺寸一样。用的时候不会同时摆出来,比如如果用黄钟做宫音,那就只挂黄钟这一个钟。其他月份也以此类推。

这套特磬,是用和田玉做的,一共十二个,对应着十二律吕。每个磬的形状都是钝角矩形,长的边叫“鼓”,短的边叫“股”,两面都刻着云龙图案,然后在上面钻个孔,系上绳子挂起来。这十二个磬大小都不一样。最大的黄钟磬,短边长一尺四寸五分八釐,长边长二尺一寸八分七釐。 后面的磬依次递减,最小的应钟磬,短边长七寸六分八釐,长边长一尺一寸五分二釐。 有意思的是,磬越小,反而越厚实。黄钟磬厚七分二釐九豪,而应钟磬则厚达一寸二分九釐六豪。 具体来说,黄钟磬在十一月用,大吕磬在十二月用,以此类推,每个月都用一个磬,跟镈钟一起用。 磬的架子也有四个,最上面的架子左右两边刻着凤头,架子下面雕刻着卧着的野鸭,羽毛是白色的,嘴巴是红色的。 这十二个磬不会一起摆出来,每个月只悬挂一个。

编钟是用青铜铸造的,一共十六个钟,共用一个架子,对应十二个正律和四个倍律,其中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各有倍律。阴阳各八个。钟的形状是椭圆形的,大小看起来差不多,但内部高度、内径和容积都不一样。 钟的厚度也是依次递增的。最薄的是第一个倍夷则钟,厚度只有一分三釐三豪,而最厚的第十六个应钟钟,厚度则达到了二分八釐四豪。 钟的架子涂着金漆,上面的架子左右两边刻着龙首,中间和下面的架子都刻着朵朵祥云,用金钩把钟挂在架子上。 两个架子下面托着五个彩色的伏狮,再下面是底座,底座上雕刻着山水的图案。

首先,咱们来说说编磬。这玩意儿是用灵璧石或者碧玉做的,一组有十六个磬,挂在一个架子上。这十六个磬的音调对应着十二个正律和四个倍律,跟编钟差不多,阴阳各八个。每个磬都是钝角矩形的,大小都一样,只是厚度不一样。长和宽都固定了,长7.29厘米,宽19.35厘米,只有厚度不一样,从第一个到第十六个,厚度是逐渐增加的。第一个磬厚0.668厘米,最后一个磬厚1.296厘米。 这磬架子跟编钟的架子差不多,不过上面刻着凤头的图案,底下装饰着卧着的野鸭子,鸭子是白色的羽毛,红色的嘴巴。

接下来说说建鼓。这鼓是用木头做框,蒙上皮革制成的,中间有个柱子把它撑起来。鼓面直径是23.4厘米,鼓框长34.57厘米。鼓框中间有个方形的孔,柱子从孔里穿过,顶端撑起一个盖子,底部则固定在底座上。盖子上面是圆的,下面是方的,顶部涂着金漆,上面还装饰着金色的鸾鸟。鼓是用弯曲的木头支起来的,四条腿撑着鼓框,每个腿上都雕刻着卧着的狮子。打鼓用的是两根鼓槌,鼓槌的柄是直的,头是圆的,所有的鼓槌都一样。

然后是篪,一共两支,都是用竹子做的,中间缠着丝线,横着吹。上面一个孔是吹口,外面有五个孔,里面还有一个孔,还有两个孔并排在下面,这些孔都是用来发音的。竹管末端有底,中间开了一个孔,吹口上面留着一段竹节用来控制音调。一支叫姑洗篪,直径是0.87厘米,从吹口到管末长9.959厘米,阳历月份用它。另一支叫仲吕篪,直径是0.832厘米,从吹口到管末长9.525厘米,阴历月份用它。

最后是排箫。这玩意儿是用许多根竹管做成的,形状参差不齐,像凤鸟的翅膀。一共十六根管子,阴阳各八根,直径一样,长度不一样。从上面开口吹,没有其他的孔。从左到右排列的是二倍律(夷则,无射),六个正律,用来配合阳均。从右到左排列的是二倍吕(南吕,应钟),六个正吕,用来配合阴均。每根管子上都刻着律吕的名字,然后把它们放在一个盒子里,把吹口对齐。盒子是用木头做的,形状像一个小桌子,中间是空的,用来放竹管。

我手里有两件埙,都是烧土做的,形状都像鹅蛋一样,椭圆形的,上面尖下面平。前面有四个孔,后面有两个孔,顶上还有一个孔,用手捧着吹。一个叫黄钟埙,里面高2.23厘米,肚子直径1.717厘米,底部直径1.168厘米,夏天用。另一个叫大吕埙,里面高2.133厘米,肚子直径1.642厘米,底部直径1.117厘米,冬天用。

接下来是两支箫,都是用竹子截成的,上面都开着吹口,前面五个孔,后面一个孔,还有两个出音孔,在旁边相对着。一支叫姑洗箫,直径4.35毫米,从吹口到出音孔长15.842厘米,夏天用。另一支叫仲吕箫,直径4.16毫米,从吹口到出音孔长15.152厘米,冬天用。

还有两支笛子,也是用竹子做的,中间都缠着丝线,两端都雕着龙首龙尾。左边一个孔,那是吹孔,下一个孔上贴着竹膜,右边有六个孔,都在上面。还有两个出音孔,在旁边相对着。最后面还有两个孔,也在上面。一支叫姑洗笛,直径4.35毫米,从吹孔到右边尽头,总长12.517厘米,夏天用。另一支叫仲吕笛,直径4.16毫米,从吹孔到右边尽头,总长11.972厘米,冬天用。

最后是一把琴,琴面用桐木做,琴底用梓木做,涂着漆。前面宽,后面窄,上面圆,下面方,中间是空的。总长是31.59厘米。琴底有两个孔,上面那个叫龙池,下面那个叫凤池。琴里面有两个柱子,一个叫天柱,是圆的,在琴肩下面;一个叫地柱,是方的,在琴腰上面。琴一共七根弦,都是红色的。第一弦有108根丝线缠绕,第二弦96根,第三弦81根,第四弦72根,第五弦64根,第六弦54根,第七弦48根。琴有七个弦轴,十三个徽位。琴的装饰,像岳山、焦尾这些地方用紫檀木,徽位用螺蚌壳做,弦轴用黄绒线缠绕,再涂上漆。

这件瑟是用桐木做的,用漆涂饰,前面宽、后面窄,面板是圆的,底部是平的,中间高,两端低垂。全长六尺五寸六分一釐。底部有两个孔,叫做“越”。前面的“越”有四个孔,后面的“越”上面是圆的,下面是平的。总共有二十五根弦,每根弦都由二百四十三根细丝缠绕而成。中间一根弦是黄色的,两边都是红色的。安装琴柱来调节弦的音高,琴柱没有固定的位置,要根据不同的宫调来调整。弦孔用螺蚌壳装饰,下面用漆金的小几支撑着。

有两支笙,用紫竹做成管子,环绕着种植在葫芦里,葫芦有时也用木头代替。每支笙都有十七根管子,用竹子捆绑在一起,管子底部粗,末端细,管子底部靠近葫芦的地方削去一半露出孔。用薄铜片做簧片,点上蜡珠,在簧片上面分别按律吕的音阶开出音孔。葫芦的一半装上椭圆形的短嘴,把末端翘起来。中间是方形的孔,另外还有一个像凤颈一样长的嘴,放在短嘴的方形孔里。末端是吹口,气从吹口进入,振动簧片发出声音。小笙的制作方法和大笙一样,只是尺寸小一些,也是十七根管子,只是第一、第九、第十六、第十七根管子没有簧片,有簧片的只有十三根,其他的都跟大笙一样。

搏拊,像鼓一样,但是比较小。面板直径七寸二分九釐,框架长一尺四寸五分八釐。框架上面装饰着两个金盘龙,龙嘴里衔着小金环,用黄绒线系着,横放在架子上。使用的时候挂在脖子上,用左右手击打。每次建鼓击打一下,搏拊就击打两下作为节拍。

柷是用木头做的,形状像方形的斗,上面宽下面窄,三面正中间都隆起成圆形用来击打,一面中间是圆孔用来发出声音。用架子承托着,击打它的工具叫做“止”。

敔是用木头做的,形状像伏着的虎,背上有二十七个凹凸不平的刻痕,用架子承托着。用籈来击打它,籈是用竹子做的,劈成二十四根竹条,在凹凸不平的刻痕上横着敲打。

麾是用黄色的丝绸做的,绣着九曲云龙。上面装饰着蓝色的丝绸,绣着红色的太阳,太阳中间绣着“中和”二字。上面还绣着三台星,左边是北斗星,右边是南斗星。丝绸的上下都装有横木,上面雕刻着双龙,下面是山水的形状,都涂着漆金。红色的杠子,上面弯曲成龙首用来悬挂麾,麾举起乐队就开始演奏,麾放下乐队就停止演奏。

皇帝登基大典或者宫里举行大仪式的时候,都要演奏丹陛大乐。乐器可不少呢:有两根戏竹,两个大鼓,两个方响,两个云锣,两支箫,四支管,四支笛,四个笙,一个杖鼓,还有一个拍板。箫、笛、笙的音调都跟古代的“中和韶乐”一样。

戏竹是用竹子劈开的,一共两根,每根都有五十根竹片。竹片涂成朱红色,装在一个涂金的壶卢形的器皿里,器皿下面有柄,也是朱红色的。演奏时一人拿一根,站在丹陛上,合起来演奏就响,分开就停。戏竹的声音和古代的军旗挥舞的声音一样,用法也差不多。

大鼓是用木头做框,蒙上牛皮,鼓面直径是三尺六寸四分五釐,鼓框高三尺二寸四分。鼓里面装着铜胆,鼓面涂成黄色,画着五彩的云龙图案。鼓框涂成朱红色,画着交缠的龙,鼓框的中间镶嵌着四块金片。鼓架也是朱红色的,架子上装有钩子,用钩子把鼓平平地挂在架子上。鼓架高六尺,打鼓的人踩在架子上击鼓。

方响是用钢做的,形状是长方形的,一共十六个,放在一个架子上。它们能发出十二个正律和四个倍律的声音,这跟编钟、磬差不多,形状和材质都一样,只是厚薄不一样。最薄的厚度是三分三豪四丝,依次增加厚度,最厚的厚度是六分四釐八豪。方响的后面靠近上面三分之一的地方都是横脊,脊的上面有孔,系着黄绒线,挂在架子上斜着放,用小钢槌敲击。各种乐器演奏的乐曲都一样,只有马上凯歌乐只用八个方响,每人拿一个敲。

云锣是用范铜做的,十个放在一个架子上,能发出四个正律和六个半律的声音。这四个正律是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个半律是从半黄钟到半无射。每个云锣的四周都有孔,用黄绒线系在架子上,中间四个,左右各三个,一共九个,排列成九宫格的形状,最上面一个稍微突出一些。云锣的厚薄也不一样,最下面右边那个发出姑洗的音律,厚度是二釐五豪二丝,依次增加厚度,最上面那个发出半无射的音律,厚度是五釐九豪八丝。

这俩管子,一个大一个小的,都是用结实的木头或者骨头角做的。每个管子前面七个孔,后面一个孔,管口都安着芦苇哨子,吹的时候把哨子放进管子里吹。大管子按照姑洗律管的尺寸做的,直径是2.74厘米,从哨子下面到管口长14.6厘米。小管子按照黄钟半积同形管的尺寸做的,直径是2.17厘米,从哨子下面到管口长14.2厘米。管子中间用丝线捆着,两头用象牙装饰着。

杖鼓呢,上下两面,铁圈包着皮革,再用木框撑起来,鼓腰细细的。木框高19.44厘米,腰围2.88厘米,两头直径都是8.1厘米,上下两面的直径都是12.96厘米。鼓面和木框都涂成黄色,画着五彩的云龙图案,边缘包着绿色的皮子,还镶着铜钱。鼓的上下面各装了六个金钩,用黄色的绒线交叉连接着,鼓腰上还加了一道束带,装饰着绿色的皮子,上面刻着焦叶纹。用涂了朱红色的竹片敲它。

拍板是用硬木做的,左右各三片。靠近上面横着穿了两个孔,用黄色的绒线连起来,合在一起敲打来打节拍。

《中和清乐》这套乐曲啊,册封尊贵的典礼、宴会进菜的时候都用,过年过节张灯结彩的时候也用。乐器包括:云锣两面,笛子两支,管子两支,笙两支,杖鼓一面,手鼓一面,拍板一副。(笛子、笙跟《中和韶乐》里的一样,《丹陛大乐》里也有云锣、管子、拍板。)

杖鼓跟《丹陛大乐》里的差不多,就是小一点,有的只有一半大,有的只有三分之二那么大。

手鼓,木框包着皮革,鼓面直径9.12厘米,腰围12.4厘米。鼓框上有个柄,拿着柄敲打。

《丹陛清乐》这套乐曲,宴会进茶进酒的时候用,皇帝在宗庙赐茶的时候也用。乐器跟《中和清乐》都一样。

《导迎乐》和《铙歌乐》是皇帝出行的时候用的。皇帝坐轿子出行就奏《导迎乐》,骑马出行就奏《铙歌》里的《行幸乐》,如果是特别隆重的出行,就《导迎乐》和《铙歌乐》一起奏,不过祭祀去庙里的时候,虽然乐器都摆在那儿,但就不演奏了。

咱们先说演奏的乐曲。那些重要的日子,比如三大节进献奏章、史书、圣旨和皇族谱系,还有皇帝亲自耕地、养蚕、颁布历法、下诏书、主持殿试、发榜、迎接皇后等等,这些场合出行仪仗队的时候,都要演奏《导迎乐》。

然后是《铙歌》这套音乐,它里面有好几种乐曲。一种叫《卤簿乐》,就一种曲调。《前部乐》也只有一种,又叫《大罕波》。《行幸乐》就比较多,有三种:分别是《鸣角》、《铙歌大乐》和《铙歌清乐》。还有《凯旋乐》,它包含两种曲调:《铙歌》和《凯歌》。《卤簿乐》和《前部大乐》有时也合称《金鼓铙歌大乐》。在祭天、祈谷、常年祈祷这些大典上,用的是最隆重的仪仗队,这时候要同时演奏《前部大乐》、《铙歌鼓吹》和《行幸乐》这三套乐曲。祭祀土地神的时候,用的也是隆重的仪仗队,但只演奏《前部大乐》和《铙歌鼓吹》。祭祀祖庙、社稷和其它祭祀活动,用的也是隆重的仪仗队,演奏的乐曲是《铙歌鼓吹》。朝会的时候仪仗队和祭祀祖庙社稷一样。《导迎乐》里面用到的乐器有:戏竹两支,管乐六支,笛子四支,笙两支,云锣两面,导迎鼓一面,拍板一副。笙和笛子跟《中和韶乐》里用的一样,戏竹、云锣、管乐和拍板跟《丹陛大乐》里用的一样。

再说说俘虏被押解到皇宫,用的也是最隆重的仪仗队,演奏的是《金鼓铙歌大乐》。皇帝出巡和阅兵,用的仪仗队是骑兵,演奏的是《鸣角铙歌大乐》和《铙歌清乐》。打胜仗凯旋回朝,演奏的是《铙歌》;皇帝回宫,军队收兵,演奏的是《凯歌》。

导迎鼓,形状像大鼓但比较小,鼓面直径是二尺四寸八厘,鼓身高一尺六寸二分,鼓面上画着五彩的云龙,鼓里装着铜胆,旁边有四个金环,系着黄色的绒绳。两个人抬着走,用红色的鼓槌敲打。《铙歌鼓吹》这套乐曲,用的乐器有:龙鼓四十八面,画角二十四支,大铜角八支,小铜角八支,金锣两面,钲四面,笛子十二支,杖鼓四面,拍板四副。笛子跟《中和韶乐》里用的一样,拍板跟《丹陛大乐》里用的一样。

这龙鼓啊,是用木头做框架,外面蒙着皮革,鼓面直径是一尺五寸三分六厘,框架高六寸四分八厘。鼓面和框架上都画着金色的图案,跟迎宾用的鼓差不多。鼓上系着黄色的绒绳,行进的时候就挂在脖子上,演奏的时候就放在架子上。架子是用三根竹子攒成的,用枢轴连接并支撑着。

画角呢,是用木头做的,中间空心,肚子比较宽,两头尖尖的。长五尺四寸六分一厘二毫,上下用铜箍箍住,中间用五根藤条捆绑,再涂上漆。用木哨插进角的末端吹奏,木哨长七寸二分九厘。

大铜角,也叫大号,是用铜铸造的,上下两截,形状像竹筒,一头细一头粗,中间是个圆球。把上截插入下截,演奏的时候就拉伸开来,总长度是三尺六寸七分二厘。

小铜角,也叫二号,也是用铜铸造的,上下两截。上截是直的,下截是有点弯的,各有圆球互相连接,跟大铜角一样可以拉伸,总长度是四尺一寸四厘。大角个头大声音低沉,小角个头小声音高亢,可不是光看长短就能决定的。

金,也是铜铸的。鼓面平平的,直径一尺四寸五分八厘,深二寸二分七厘五毫。旁边有两个孔,系着黄色的绒绳穿过木柄,提起来敲击。

钲,也是铜铸的,形状像个盘子。鼓面平平的,口径八寸六分四厘,深一寸二分九厘八毫,边缘宽八分六厘四毫。有六个孔,两个两个相对,周围用木框围着,木框上也打了孔,用黄色的绒绳连接起来。左右各有一个铜环,系着黄色的绒绳,挂在脖子上敲击。

杖鼓,跟丹陛大乐里的杖鼓一样,只是鼓面上画着流云图案,中间是太极图。“杖鼓,同丹陛大乐,惟面绘流云,中为太极。”

《前部大乐》里要用四个大铜角,四个小铜角,四个金口角。(大铜角、小铜角的制作方法跟铙歌鼓吹里的相同。)

金口角,以前叫琐,是用木管做的,两端是金制的口,上面窄下面宽。管子长九寸八分九厘。管子上金口长二寸一分六厘,是壶卢的形状,还加上两个小铜盘。管子下金口长四寸八分六厘,管子上刻着像竹节一样的纹路,前面七个孔,后面一个孔,用芦苇哨插进管子末端吹奏。

咱这《铙歌大乐》的乐器可不少呢,要用到金口角八个,铜鼓两个,铜点一个,金(铙歌鼓吹用的那种金)一个,钹一个,还有行鼓一个。这金口角跟前面大乐里用的金口角是一样的,金也是跟铙歌鼓吹里用的金一样。

铜鼓呢,是用范铜铸造的,形状像个金,鼓面直径九寸七分二釐,中间鼓起来的部分直径是二寸六分七釐三豪,高八分一釐。鼓边有两个孔,用黄绒绳穿起来悬挂着敲。

铜点啊,跟铜鼓差不多,就是小一点。

钹,也是范铜铸的,鼓面直径六寸四分八釐,中间鼓起来的部分直径是三寸二分四釐,高一寸二分九釐六豪。中间有个孔,穿绳子,左右两个钹一起敲,才能和乐器合奏。

行鼓,也叫纮罗鼓。木头做的框架,蒙上皮革,上面大下面小,框架上画着跟龙鼓一样的图案。有四个金镮,用黄绒绳穿起来。行进的时候就挂在马上,演奏的时候就放在架子上。

《铙歌清乐》的乐器配置又不一样了,要用云锣两个,笛子两个,平笛两个,管子两个,笙两个,金(还是铙歌鼓吹用的那种金)一个,钹一个,铜点一个,行鼓一个。笛子、笙跟中和韶乐里用的一样,云锣、管子跟丹陛大乐里用的一样,金跟铙歌鼓吹里用的一样,钹、铜点、行鼓跟铙歌大乐里用的一样。

平笛啊,跟《中和韶乐》里用的平笛一样,就是没加龙首龙尾。

《行幸乐》的乐器,是把《铙歌大乐》和《铙歌清乐》的乐器都加起来,再额外增加大铜角八个,小铜角八个,还有蒙古角两个。大铜角和小铜角跟铙歌鼓吹里用的一样。

蒙古角,也叫蒙古号,是用木头做的,中间空心,末端是喇叭状的,分成上下两截。蒙古角分雌雄两种,雄角上口内径三分四釐五豪,雌角上口内径二分八釐五豪,管口都套着铜口,用角哨吹。雄角声音浑厚,雌角声音清脆。

这回的乐器可真不少!《铙歌》要用大铜角四个,小铜角四个,金口角八个,金(一种乐器,此处指数量)四个,锣两个,铜鼓两个,铙四个,钹四个,小和钹两个,花匡鼓四个,得胜鼓四个,海笛四个,云锣四个,箫六个,笛六个,管六个,篪六个,笙六个。这些乐器啊,有些跟别的乐队用的乐器是一样的,比如大铜角、小铜角、金跟《铙歌鼓吹》里的乐器一样;金口角跟《前部大乐》里的乐器一样;铜鼓、钹跟《铙歌大乐》里的乐器一样;箫、笛、篪、笙跟《中和韶乐》里的乐器一样;云锣、管跟《丹陛大乐》里的乐器一样。

锣啊,跟铜鼓的制作方法差不多,只是比铜鼓厚一些,声音也比铜鼓低沉一些。铙是用铜铸造的,直径一尺二寸,中间鼓起来,中间有个孔,穿绳子,两个人一起敲。小和钹呢,跟钹的制作方法一样,直径七寸九分,中间也鼓起来,中间也有孔,穿绳子,跟钹一样,也是两个人一起敲。花匡鼓,就是我们说的腰鼓,木头做的框,蒙上皮,直径一尺五寸二分,框高一尺六寸,上面还画着花纹。鼓架是用檀木做的,四个腿交叉着,用铜钩子挂着鼓,敲起来。得胜鼓也是木头框蒙皮的,直径一尺六寸一分,框高五寸八分,上面画着云和龙。鼓架是四个腿的,把鼓挂在上面敲。海笛,形状跟金口角差不多,就是小一些,长九寸五分。

《凯歌》用的乐器也不少,有云锣四个,方响八个,钹两个,大和钹两个,星两个,铜点两个,鐋两个,箫四个,笛四个,管十二个,笙四个,杖鼓两个,拍板两个。这些乐器里,箫、笛、笙跟《中和韶乐》里的乐器一样;云锣、管、杖鼓跟《丹陛大乐》里的乐器一样;钹、铜点跟《铙歌大乐》里的乐器一样。方响的制作方法跟《丹陛大乐》里的一样,一共八个,一个人拿一个敲。大和钹的制作方法跟钹一样,直径一尺一寸八分,中间鼓起来,中间有个孔,穿绳子,两个人一起敲。星是用铜铸造的,口径一寸八分,深一寸,中间鼓起来,每个都有个圆孔,穿绳子,两个人一起敲。鐋是用铜铸造的,直径二寸七分,口径三寸一分五厘,深六分,中间有个孔,穿绳子,用木片敲。拍板有三片,两片绑在一起,用一片敲。

这篇文章记录了古代宫廷里几种乐舞的乐器和使用场合。《禾辞桑歌乐》是农耕和养蚕时演奏的音乐,听着名字就感觉很喜庆。亲耕的时候,乐器阵容可大了,要用到六个金(一种乐器),六个鼓,六个箫,六个笛,六个笙,还有六个拍板。亲桑的时候规模小点,金和拍板各两个,箫、笛、笙却还是六个。箫、笛、笙的音调跟《中和韶乐》一样,拍板则跟《丹陛大乐》一样,都是宫廷里很重要的乐曲。

这些乐器里的金,跟铙歌鼓吹里的金差不多,只是小一些。乐器的槌子是用黄色的韦(兽皮)做的,形状像个瓜,柄上涂着朱砂。鼓呢,跟龙鼓差不多大,只是小一些,演奏的时候挂在脖子上敲。

《庆神欢乐》这支曲子,是各种祭祀活动用的。乐器有云锣两个,管乐器两个,笛子两个,笙一个,鼓一个,拍板一个。不过,祭祀先蚕神、关帝和文昌帝君的时候,乐器就要多一些,规模更大更隆重,想想也是,这些都是重要的神祇。笛子、笙、鼓的音调和《中和韶乐》一样,云锣、管乐器和拍板则和《丹陛大乐》一样。

接下来是宫廷宴乐,一共九种:《队舞乐》、《瓦尔喀部乐》、《朝鲜乐》、《蒙古乐》、《回部乐》、《番子乐》、《廓尔喀部乐》、《缅甸国乐》、《安南国乐》。这可真是国际范儿十足的盛大宴会啊!

宫廷里还有三种队舞:一是《庆隆舞》,在宫廷里举行朝会、庆贺、宴会的时候都用;二是《世德舞》,专门在宗室宴会上表演;三是《德胜舞》,凯旋的宴会上才跳。这三种舞的服装和动作都差不多,都是边跳舞边演奏音乐。乐器有筝一把,奚琴一把,琵琶三把,三弦三把,节拍器十六个,拍板十六个。

这筝啊,跟瑟差不多,只是小一些,是用桐木做的,长四尺七寸三分八釐五豪。有十四根弦,每根弦都由五十四根细丝捻成,根据宫调来调整琴柱的位置。筝的底部有两个孔,前面平,后面上圆下平,通体都涂着金,四边画着金色的夔龙纹。筝的梁和尾部用紫檀木,弦孔则用象牙装饰,真是精致奢华。

奚琴是用桐木做的,只有两根弦。琴头雕成龙的样子,琴柄是方的。琴的槽长和琴柄一样长,琴背是圆的,中间凹进去,上面盖着一块面板。琴槽的末端有一个圆柱,用皮带扣住弦。龙头的下唇是山口,挖空用来纳弦。用两个轴,左右各一个,用木头绑着八十一根马尾毛来拨弦。

琵琶这玩意儿,是用桐木做的,有四个弦,琴头又长又细,琴面是平的,琴背是圆的,肚子又宽又大。琴弦槽上面盖着一块木头,琴头中间有个像嘴巴一样的山口。用檀木做四个轴来固定琴弦,左右各两个。山口上面用黄杨木雕刻了四个像,下面用竹子做成十三品,用来按压琴弦发出不同的声音。琵琶的腰部两边是新月形的,琴身里面用细钢条做支撑,琴弦从山口到琴弦槽,长二尺一寸六分,第一根弦还涂上了红色。

三弦呢,是用檀木做的,琴柄又长又细,琴槽是方的,四个角都是圆的,外面蒙着一层蛇皮。琴柄穿过琴槽,琴柄末端和琴槽的末端都盖着木头。琴弦穿过琴身,在匙头下半部分挖个洞穿弦,用三个轴来固定琴弦,左边两个,右边一个。

节拍器是用竹子编的,像个簸箕一样,涂上了红色,背面雕刻成老虎的形状。用两根圆竹子,把它劈开做成节拍器。

拍板是用紫檀木皮做的,四片,用三片捆在一起,用一片来打。

太祖皇帝打败了瓦尔喀部,缴获了他们的乐器,在宫廷宴会上演奏,这就是《瓦尔喀部乐舞》。这支乐舞用四支觱篥和四把奚琴。(奚琴和《队舞乐》里用的琴是一样的。)

觱篥是用芦苇管做的,有三个孔,吹口是用金属做的,管子下端是喇叭状的,中间还有个小孔。管子末端装簧片,簧片离管子末端四寸五分三釐。

到了太宗皇帝的时候,又从朝鲜国弄来了乐器,也在宫廷宴会上演奏,这就是《朝鲜国俳》。这支乐舞用一支笛子,一支管子,和一个俳鼓。(笛子跟《中和韶乐》里用的一样,管子跟《丹陛大乐》里用的一样。)

俳鼓就像龙鼓,但是小一些,挂在脖子上敲。

太宗皇帝打败了察哈尔部,也缴获了他们的乐器,在宫廷宴会上演奏,这就是《蒙古乐曲》。这支乐曲有笳吹,还有其他番部的乐器合奏,都是掇尔多密风格的音乐,由什帮处掌管。笳吹乐器包括一支胡笳,一把筝,一把胡琴,和一把口琴。(筝和《队舞》里用的一样,只是只有六根弦。)

胡笳是用木头做的管乐器,有三个孔,两端都装上了角,末端翘起来,也是喇叭状的。从吹口到末端,长二尺三寸九分六釐。

胡琴是用木头挖空做成的,有两根弦,琴头雕成龙形,琴柄是方的。琴身椭圆形,下端尖细,外面蒙着一层皮。琴身外侧装有像簪子头一样的木头用来固定琴弦。龙形琴头下面是弦孔,挖空用来穿弦,用两个轴来缠绕琴弦,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用木头做的弓,上面系着八十一根马尾来拉奏。

口琴是用铁做的,有一个柄和两个支脚,中间装有簧片,簧片的末端伸出支脚外面。横着含在嘴里,用舌头控制簧片,吹气吸气就能发出声音。

番部的合奏乐器包括:云锣一个,箫一个,笛子一个,管子一个,笙一个,筝一个,胡琴一个,琵琶一个,三弦一个,二弦一个,月琴一个,提琴一个,轧筝一个,火不思一个,拍板一个。其中箫、笛、笙的演奏方法与《中和韶乐》相同;云锣、管的演奏方法与《丹陛大乐》相同;筝、琵琶、三弦的演奏方法与《队舞乐》相同。

胡琴,有两根弦,竹柄椰壳琴身,面板用桐木制成。琴身直径三寸八分四厘,是圆形的,这和笳吹用的那种椭圆形下端尖细的胡琴不一样。弦孔挖空用来穿弦,用两个轴来缠绕琴弦,都在右边。琴弦从弦孔到琴码的长度是二尺三分五厘二毫,用竹弓系着八十一根马尾来拉奏。

二弦琴是用樟木做的,琴面板用桐木制成,形状是长方形的,底部有孔,琴面板上装饰着像琵琶一样的护板。琴头后面挖空用来穿弦,用两个轴来缠绕琴弦,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琴弦长二尺三寸四厘,有十七个品位,通过按压不同的品位来发出不同的声音。

月琴是用檀木做的,有四根弦,琴面板用桐木制成,琴头是八角形的弯曲形状,琴柄穿过琴身,琴面板上装饰着护板。弯曲的琴头挖空用来穿弦,用四个轴来缠绕琴弦,左边两个,右边两个。琴弦长二尺三寸四厘,有十七个品位,和二弦琴一样。

提琴有四根弦,琴身是用圆木做的,外面蒙着蟒皮,底部是空的,竹柄穿过琴身,末端伸出琴身外面。用木头扣住琴弦,琴柄末端挖空用来穿弦,用四个轴来缠绕琴弦,都在右边。用竹弓系着马尾,夹在四根弦中间来拉奏。

轧筝,形状像筝但比较小,是用桐木挖空做成的,有十根弦。前后都有琴梁,琴梁内琴弦长一尺六寸一分八厘,都有琴码,用木杆来拨奏。

这把火不思,长得细细瘦瘦的,像琵琶一样。它只有四根弦,琴柄是用桐木做的,下半部分挖空做成音槽,外面蒙着蟒皮。琴弦从琴头上的弦孔穿过去,然后用四个轴来固定,这四个轴都在琴的右边。每根弦从弦孔到琴码的长度都是一尺七寸七分四釐。

拍板是用紫檀木做的,一共三片,两片绑在一起,用一片来打拍子。

高宗皇帝平定回部之后,得到了他们的乐器,就把这些乐器放在了宫廷宴会的最后演奏。这些乐器被称为《回部乐技》,包括达卜、那噶喇、哈尔札克、喀尔奈、塞他尔、喇巴卜、巴拉满和苏尔奈。

达卜,是用木头做框架,外面蒙上皮革的乐器,形状像手鼓,但是没有柄。它有大小两种,大的直径是一尺三寸六分五釐二豪,小的直径是一尺二寸二分四釐。鼓面都是棕黄色的,上面画着彩色的狮子。演奏的时候,用手指敲击鼓面。

那噶喇,是用铁做框架,外面蒙上皮革的乐器,上面大下面小,形状像行军用的鼓。鼓的旁边有小的金属环,系着黄色的绒线。两个鼓连在一起,演奏时用两根棍子分别敲击左右两个鼓。

哈尔札克,形状像胡琴,音箱是用椰壳做的,外面蒙着马皮。上面是木制的琴柄,下面是铁制的琴柄。音箱底部中间有一个大孔,旁边还有三个小孔。它有两根用马尾做的弦,从琴头上的弦孔穿到琴后,用两个轴固定,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然后系在铁制的琴柄上。除了马尾弦,它还有十根钢丝弦,钢丝弦的上端系在木制的琴柄上,下端系在铁制的琴柄上,左右各五个轴。演奏时,另用一根木棍做弓,弓上系着八十多根马尾,用弓来拉动马尾弦,从而发出声音,与钢弦一起奏乐。

喀尔奈,形状像我们现在说的洋琴,有十八根钢丝弦。乐器主体是挖空的木头,左边是直的,右边是弯的。左边有一个像琴的岳山一样的支撑物,用来固定钢丝弦的根部。钢丝弦的末端装有木制的轴,就像琴的轸一样,安装在乐器的右边,高低错落排列成两层,通过转动这些轴来调节琴弦的松紧。演奏时,可以用手拨弦,也可以用木制的拨片弹奏。整个乐器是双弦的,只有第一根弦是单弦。

塞他尔这玩意儿,长得像把匕首,有两根丝弦,七根钢弦,木柄中间是空的,下面包着皮。面板平整,背面圆润,柄上缠着23道线箍,有点像琵琶的样子。用九个轴来固定弦,柄头上还有两个轴固定丝弦。两面各三个轴,左边四个轴,固定一根钢弦(双弦合为一根)。用手指或者木拨弹丝弦,钢弦会跟着响。

喇巴卜呢,有五根丝弦,两根钢弦,木柄也是空的,形状像个半瓶子,下面也包着皮。弯曲的头部挖空了用来放丝弦,用五个轴固定,左边两个,右边三个;弯曲的头部右边用两个轴固定钢弦。演奏方法和塞他尔一样,用手或者木拨弹丝弦,钢弦跟着响。

巴拉满是用木头做的管乐器,上端细下端粗,装饰着铜片,形状像头管乐器但有底座,上面开了几个小孔出音。管子总长九寸四分,前面七个孔,后面一个孔,管子上装个芦苇哨子吹。

苏尔奈,也叫琐,也是木管乐器,两端都装饰着铜片,上端细下端粗,形状像个小号角。前面七个孔,后面一个孔,左边还有一个孔,管子上也装个芦苇哨子吹。

乾隆皇帝平定金川之后,得到了他们的乐器;后来班禅额尔德尼来朝贡,也献上了乐器。这些乐器都被列在宫廷宴乐的最后,合称《番子乐》。金川的乐器有:《阿尔萨兰》、《大郭庄》、《四角鲁》,演奏时会用到得梨、且尔、得勒窝三种乐器。

得梨,跟苏尔奈差不多,就是小一点。

且尔,是用两片铜片做的,直径六寸,中间凸起,中间有孔穿绳子,左右两片合在一起敲击。

得勒窝,形状像达卜(一种乐器,文中未解释)。

班禅献上的乐器有:《札什伦布》,演奏时会用到两个得梨、一个巴汪、一个苍清、四个龙思马尔得勒窝。

班禅献上的得梨,跟金川的得梨差不多,就是大一点。

巴汪,跟喇巴卜差不多,但是有七根弦。

苍清,跟云锣的制作方法一样。

龙思马尔得勒窝,跟那噶喇(一种乐器,文中未解释)的制作方法差不多,是用铜做的,直径一尺三寸,底部尖锐,高一尺。

乾隆皇帝打败了廓尔喀,缴获了他们的乐器,在宫廷宴会上演奏,这支乐曲就叫做《廓尔喀乐舞》。乐器包括达布拉一个,萨朗济三个,丹布拉一个,达拉一个,公古哩两个。

达布拉有点像那种嘎啦,一面蒙着皮。它有两种样式:一种底面宽而顶部尖,另一种底面略宽,然后逐渐变细。四周都系着皮带,用彩线连接,挂在腰间,用左右手一起敲击。

萨朗济是用木头做的,有四根皮弦和九根铁弦。琴颈长三寸,中间挖空,表面用鱼牙雕刻佛像作为装饰。琴柄长五寸二分,槽面宽三寸,从上面挖空,蒙上皮革。琴身中部削成新月形,用黄色的皮带捆绑。底部是椭圆形的,在琴颈处挖空以容纳皮弦,左右各两根。琴轴有九个,都在右边,上面五个下面四个。琴槽面上有琴柱,中间有九个孔用来穿铁弦,上面承接着皮弦。用柔软的木头系上马尾毛摩擦皮弦,与铁弦共鸣发出声音。

丹布拉是用桐木做的,用大葫芦做琴箱,琴柄是直的,正面平坦背面圆润,有四根铁弦,用四个轴固定,上面两个,左右各一个。琴柄上用两片铁片做成弦钮,一个穿孔用来穿弦,另一个用来承托弦。

达拉是用铜铸成的两片圆形金属片,直径二寸一分。中间凸起,中间有孔,系上彩线,左右手一起敲击。

公古哩是用铜铸成的铃铛,用彩线串起来,五十个铃铛一串,一共四串。唱歌的时候,两个人分别把铃铛系在腿上,双脚跳跃,就能发出声音。“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乾隆五十三年的時候,缅甸归顺了大清,进贡了他们的乐器,也在宫廷宴会上演奏,这支乐曲就叫做《缅甸国乐》。缅甸乐器分粗细两种,《粗缅甸乐》用的乐器包括接内搭兜呼一个,稽湾斜枯一个,聂兜姜一个,聂聂兜姜一个,结莽聂兜布一个。

接内搭兜呼,是用木框蒙上皮革做的,框上有纽扣,系着丝绸,横着挂在脖子上,用手敲击。

稽湾斜枯,形状像云锣,一共八个,上下各四个,一起挂在一个架子上。架子后面用两根木头支撑,斜着靠着敲击。

聂兜姜这个乐器啊,是用木头做的管子,铜做的吹口,管子越往下越细,前面有七个孔,后面一个孔。管子的末端装个铜哨子,再在上面加个芦苇做的哨子,管子和铜吹口连接的地方,用铜丝固定住。

聂聂兜姜,形状像个小一点的金口角,不过管子和吹口都是木头的,其他的跟聂兜姜差不多。

结莽聂兜布,是用两片铜做的,直径三寸五分,中间凸起来,有个孔,穿根皮绳,左右两片合在一起敲击演奏。

细缅甸乐器,要用到巴打拉一个,蚌札一个,总稿机一个,密穹总一个,得约总一个,不垒一个,接足一个(接足此处指乐器组合,并非单独乐器)。

巴打拉,是用木头做的槽,形状像条船,长二尺七寸五分。前后两端都做成山峰的形状,山峰尖上系着丝绳。槽里穿了二十二片竹板,每片竹板都宽一寸。第一片长五寸二分,厚三分五厘,后面的竹板依次变长变薄,到最后一片就长一尺一寸五分,厚只有一分了。用竹子裹着棉花做的槌子敲击它。

蚌札,是用木头做框,外面蒙上皮革,上面大下面小。上面直径六寸一分,底部直径四寸,框高一尺。四周都系着皮带,用手敲击演奏。

总稿机,有十三根弦,有个弯曲的柄,中间是槽,柄上面弯弯的像蝎子尾巴。槽面上蒙着皮革,有四个圆孔用来出音。槽的里面有个护手,上面有十三个孔,弦就从这里穿过,然后斜着拉到柄上固定,用手弹奏。

密穹总,有三根弦,是用木头做的,形状像条鱼。身体是长方形的,肚子下面挖了个长长的槽,没有底,两边刻着鱼鳞。面板上有五个品,九个小圆孔用来出音,前面四个,中间四个,后面一个。鱼头尖尖的向上翘,刻着胡须、角、牙齿和圆眼睛,鱼尾也尖尖的。头上用铜做了个山口,系着三根红色的弦,尾巴上有金属片固定弦,旁边还有孔,装上轴,左边两个右边一个,用手弹奏。得约总,也有三根弦,也是木头做的,中间是空的,形状像把扇子,中间腰部两边弯曲向内。颈部中间穿孔固定弦,用三个轴固定,左边两个右边一个,槽的末端用木头固定弦。用木弓上系着八十多根马尾来拉奏。

不垒,是用竹子做的管子,上端用木头塞住一半做吹口。前面七个孔,后面一个孔,最上面的孔在前面,上面加一层竹膜。

这玩意儿叫接足,是用两片铜做的,口径是一寸八分。中间鼓起来,有个孔穿过去,可以左右合击。

乾隆五十四年的时候,我们得到了一些安南国的乐器,放在宴会演奏的最后,就叫它《安南乐舞》。 用的乐器有:丐鼓一个,丐拍一个,丐哨一个,丐弹弦子一个,丐弹胡琴一个,丐弹双韵一个,丐弹琵琶一个,丐三音锣一个。(安南话,所有乐器的名字前面都加个“丐”字。)

这丐鼓啊,是用木头做框,外面蒙上皮,下面是空的,直径八寸四分,底下有个架子支撑着。用两根竹棍敲,可以左手托着鼓,右手用棍子敲。

丐拍是用三块檀木板做的:一块上面挂着串钱;一块背面刻着雁齿纹;一块右边是锯齿状的。左手拿两块板子互相敲,串钱会发出响声,右手拿锯齿状的板子去敲雁齿纹的板子,声音错落有致。

丐哨,就是横笛,用竹子截成一段,漆过,有二十一节。左边第一个孔是吹口,然后加一层竹膜,右边有六个孔,最后两个孔向上开,旁边还有两个孔对着开,两端都装饰着角。

丐弹弦子,是三弦琴,用檀木做的琴身,琴槽是方的,椭圆形的,两面蒙着蛇皮。琴头挖空穿弦,用三个轴来缠弦,左边两个,右边一个。

丐弹胡琴,是二弦琴,竹子做的琴柄,琴槽像个筒子,底部微微鼓起来,面板蒙着蛇皮。琴头挖空,两个轴都从后面穿过前面缠弦,弦从琴头到琴码,长一尺八寸,其他的跟番部合乐的胡琴差不多。

丐弹双韵,像月琴,四弦,用檀木做琴身,面板用桐木,形状像个满月。直径一尺一寸六分,厚一寸八分。琴颈挖空穿弦,用四个轴缠弦,左右各两个。面板是平的,琴头下面有七个品位,都是檀木做的。

丐弹琵琶,四弦琴,用桐木挖空做成的,总长三尺。琴颈挖空穿弦,用四个轴缠弦,左右各两个。上面有四个装饰物(四象),下面有十个品位。弦从琴头到面板平的地方,长二尺一寸四分。

这套乐器,是三个铜锣,形状像个品字形,用铁圈绑在一起。最大的那个直径是2寸4分5厘,另外两个分别是2寸3分8厘和2寸3分。锣下面装的是檀木柄,槌子是用动物角做的。

这套乐器,《赐宴乐》里要用到。凡是经筵礼毕赐宴,还有文武乡试、会试的赐宴,宴请衍圣公,宴请正一真人,都会用到这套乐器。这套乐器包括:两个云锣,两支笛子,两支管乐,两个笙,一个鼓,和一个拍板。笛子、笙、鼓和《中和韶乐》里的乐器一样,云锣、管乐和拍板则和《丹陛大乐》里的乐器一样。

乡试的乐器,府、州、县学春秋两季祭祀的时候要用。乐器包括:一面旗帜,十六个编钟,十六个编磬,六张琴,两张瑟,两个排箫,四支箫,六支笛子,两个篪,六个笙,两个埙,一个建鼓,两个搏拊,一个柷,一个敔。这些乐器的制作都和《中和韶乐》里的乐器一样。

乡饮酒的仪式上,要用到一个云锣,一个方响,两张琴,一张瑟,四支箫,四支笛子,四个笙,一个手鼓,一个拍板。琴、瑟、箫、笛、笙和《中和韶乐》里的乐器一样,云锣、方响、拍板和《丹陛大乐》里的乐器一样,手鼓则和《清乐》里的乐器一样。

“节”这个乐器,是《中和韶乐》里用的。它有九层旄旌,用金箔包裹,外面再用绿皮捆绑。杠子是朱红色的,上面弯曲的部分做成龙头的形状,衔着旄旌。东西两边各立一个架子,每个架子上插两面“节”,乐官们拿着它来配合舞蹈。文舞用的叫“节”,武舞用的叫“旌”,旌也叫节,制作方法和“节”一样。

“千”这个乐器,也是《中和韶乐》里用的。它用木头做成,圭首形状,上面一半画着五彩云龙,下面画着交龙,周围饰以五彩羽毛纹样。中间是粉红色的底子,用朱砂写着“雨旸时若,四海永清。仓箱大有,八方敉宁。奉三永奠,得一为正,百神受职,万国来庭”八句话,每句话对应一个佾舞者。 乐器的背部涂朱红色,有两个横带,中间装有弯曲的木头,武舞者左手拿着它跳舞。

“戚”这个乐器,也是《中和韶乐》里用的。它用木头做成,斧头形状,背面是黑色的,刀刃是白色的,柄部涂朱红色,武舞者右手拿着它跳舞。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古代乐舞表演中使用的两种乐器:羽和籥。

第一句,“羽,(《中和韶乐》用。)木柄,植雉羽,衔以涂金龙首,柄髤朱,文舞生右手执之。” 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就是:这个叫“羽”,是《中和韶乐》里用的乐器。它用木头做柄,上面插着雉鸡的羽毛,顶端还衔着一个涂了金漆的龙头,木柄涂成红色的,跳舞的人用右手拿着它。

第二句,“籥,(《中和韶乐》用。)六孔竹管,髤朱,文舞生左手执之。” 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就是: 还有这个叫“籥”,也是《中和韶乐》里用的。它是个六孔的竹管,管子也是涂成红色的,跳舞的人用左手拿着它。

古代的舞蹈分两种:祭祀用的叫佾舞,宴会上用的叫队舞。佾舞,武舞用干戚,文舞用羽籥。《武功之舞》是用干戚跳的,《文德之舞》是用羽籥跳的。祭祀时,初献用武舞,亚献和终献用文舞,只有先师庙和文昌庙的初献、亚献、终献都用文舞。要是举行大雩祭,就会有十六个穿皂衣的童子,拿着羽翳,唱歌跳舞,跳的是皇舞,这些都属于佾舞。

队舞,最早叫《蟒式舞》(也叫《玛克式舞》)。乾隆八年改名叫《庆隆舞》,里面又分出大小马护,叫《扬烈舞》,这是武舞;大臣们跳舞祝寿的叫《喜起舞》,这是文舞。乾隆八年巡幸盛京时,在宗室的宴会上,又加了《世德舞》。十四年平定金川凯旋后,宴会上又加了《德胜舞》。这三个舞的编排都差不多,各有乐章。《扬烈舞》用32个人戴面具跳舞,一半穿黄色的画布衣服,一半穿黑色的羊皮衣服。他们跳跃翻滚,模仿各种怪兽。还有八个人骑着禺马,穿着盔甲,拿着弓箭,分列两翼,先朝北叩拜一下,然后开始跳舞。他们周旋驰逐,模仿八旗兵。其中一只兽被射中,其他的兽都吓得伏倒,象征着武功的胜利。

《喜起舞》由22个大臣参加,穿着朝服,拿着仪刀,先叩拜三次,然后开始跳舞,退到东边朝西站着。他们两人一组上前跳舞,舞毕再叩拜三次,然后退下。下一组再按同样的顺序表演。这就是队舞的大致情况。此外,还有很多少数民族的乐舞,东边有瓦尔喀和朝鲜的,北边有蒙古的,西边有回族、番族和廓尔喀的,南边有缅甸和安南的,这些都在宴会最后一起表演。瓦尔喀部的乐舞,有八个舞者,都穿着红云缎镶妆缎花补袍,戴着狐皮大帽,先站在丹陛西边。要开始演奏时,他们先上前叩拜三次,然后退后。八个乐师分列两翼,跪下一膝奏响瓦尔喀乐曲。舞者开始跳舞,两人为一组,每组舞毕,叩拜三次,然后退下。

好家伙,这场景可真热闹!先说朝鲜的表演队,笛子、管子、鼓各来一个,都戴着金顶毡帽,穿着蓝色的云缎袍子,里面是棕色的云缎背心,腰上系着蓝绸带。领队的那个,戴着面具,帽子是青缎的,帽缨是红色的,衣服是红色的云缎袍子,里面穿白绸长袖的绿色云缎虎纹背心,腰上系着蓝绸十字带。还有十四个玩杂技的,穿着红色的短衣,都站在丹陛两边。领队从右边走上来,面向北方,用朝鲜话说了几句开场白。笛子、管子、鼓的演奏者也从右边走上来,站在东北方向。那些玩杂技的从左边走上来,从东往西站好,然后就开始表演了。

接下来是蒙古乐队的表演。吹笳的人,还有四个乐器演奏员,四个乐器指挥,都穿着蟒袍,站在丹陛旁边。蒙古乐队演奏的时候,十五个乐器演奏员,也穿着蟒袍,和吹笳的人一起上场。他们先跪下一只膝盖,然后演奏蒙古乐曲。

最后是回部乐队的表演。八个乐器演奏员,都穿着锦衣,里面是绢做的,袖子是各种颜色的纺织品拼接的,戴着锦面布里倭缎边的回回帽,穿着青缎靴子,还披着绿绸的……(此处原文为“<*月荅膊”,无法准确翻译)。两个跳舞的,两个舞盘的,穿的衣服也差不多,都是锦面,腰上是襕,袖子也是拼接的。四个玩杂技的大回回,衣服和前面那几个差不多,戴着五颜六色的绸缎回回小帽。还有两个小回回,穿着杂色的绸衣,里面是绢的。他们都在丹陛下面等着,等朝鲜的表演完了,就上丹陛表演。跳舞的开始跳舞,舞盘的人跟着一起舞。表演完了,两个小回回接着上场表演杂技。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几种不同的乐舞表演,咱们一句一句地来说。

首先是《番子乐》,阿尔萨兰这哥们儿,带了三个乐器手和三个舞者,表演的是舞狮。这狮子啊,足足七尺高,披着五彩的毛,藏语名字叫僧格乙。牵着狮子的那个人,衣服颜色很杂,手里拿着一根绳子,绳子上系着一个五彩的耍球,藏语叫僧格乙阿拉喀。然后是“大郭庄”的表演,藏语叫大拉噶地,有十个舞者,每两人一组跳舞。其中一人穿蟒袍,戴着翎子,挂着珠子,斜披着黄蓝两条带子,交叉成十字形;另一人穿蓝袍,也挂珠子,斜披黄紫两条带子,同样交叉成十字形。

接下来是《四角鲁》,藏语叫《得勒布》,有六个舞者,戴着一种叫“达帽”的舞盔,头上插着六根鸡翎,藏语叫“达莫乙”。他们背上绑着藤牌,藏语叫“赛斯丹”,腰上系着腰刀,藏语叫“江格乙”,左手拿着弓,藏语叫“得木尼也”,右手拿着箭筒,藏语叫“柏拉”,箭筒里装着五支箭,藏语叫“格必乙”。这六个人面对面跳舞。班禅的《札什伦布》,藏语叫《柏拉噶》,有六个乐器手和十个小舞者,每个小舞者都披着长长的带子,手里拿着一把斧头,藏语叫“沙勒鳖”,他们边跳舞边唱梵文歌。

然后是《廓尔喀乐舞》,六个乐器手都穿着回回式的衣服,脚上蹬着红色的羊皮靴,其中两个人用洋锦缠头,其他人用红绿布缠头。五个唱歌的人,也都用红绿布缠头,其中一人穿绿绸衣服,脚上穿红色的彩履,其他人穿回回式的衣服和红色的羊皮靴。两个舞者都穿红绿绸衣服,戴着猩红色的毡帽,围着金银丝巾,脚上穿红色的彩履,腰上都用杂色的布束着。舞者脚上都系着一串铜铃,叫“公古哩”,他们跳跃的时候,铜铃发出声音,歌舞同时进行。

最后是缅甸的乐舞,《粗缅甸乐》有五个乐器手和六个唱歌的人,他们都留着长发,扎着红头绳,穿着缅甸的衣服。而《细缅甸乐》有七个乐器手,他们都留着长发,扎着红头绳,穿着蓝缎短衣;四个舞者穿着闪缎短衣,都穿着杂色的裙子,用洋锦束腰,戴着扎巾。唱歌的时候配合粗乐,跳舞的时候配合细乐。

哎,这乐队可讲究了!一共九个人演奏乐器,个个都戴着道士帽,穿着黄鹂图案的漂亮道袍,外面再系一条蓝色的绸带。

舞者呢,四个,穿的都是蟒袍,帽子和腰带跟乐器演奏员一样。他们手里拿着彩色的扇子跳舞,那场面一定很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