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景崧,字维卿,是广西灌阳人。他同治四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又当上了吏部主事。光绪八年,中法战争爆发了,他主动请缨出关去联系刘永福,朝廷就让岑毓英去负责这件事。景崧先到了广东,拜访了曾国荃,曾国荃很赞同他的想法,还资助他去越南。

第二年,景崧到了保胜,见到了刘永福,给他出了三个主意,说:“最好的办法是占领保胜十州,然后发个文告号令各省,再向朝廷请旨,给自己封个官,事情成功了就当王;其次是率领全部军队进攻河内,中国一定会支援军费;最差的办法就是死守保胜,如果失败了再投降中国。”刘永福选择了第二个主意。在纸桥之战中,敌人溃败了,景崧还写了篇檄文四处张贴,远近的人都纷纷响应。越南国王被法国人逼得没办法,景崧趁机劝他归顺中国。刘永福有点犹豫,景崧说:“你能延续越南的国运,就是报答旧主最好的方式了。再说,阮福时已经死了,也不用担心背叛旧主了。”刘永福这才有点心动了,于是开始广招兵马,准备大干一场。朝廷考虑到景崧的功劳,赏了他四品官衔。

景崧上书朝廷说:“越南半年之内换了三个国王,想要平定这场乱局,最好的办法就是派兵直接进入顺化,扶持他们的国王,安定民心。如果不考虑把它变成藩属国,直接把它占领了也行,免得落入法国手中。否则,犹豫不决,肯定失败。”光绪十年,景崧驻扎在兴化,北宁告急,岑毓英命令景崧带领刘永福去救援。一开始,桂军的黄桂兰等人正在守卫北宁,刘永福的部队被困在山西,黄桂兰却袖手旁观,刘永福对此非常不满。这次,景崧从中调解,刘永福才肯前往;他还劝黄桂兰放弃城池,选择险要的地形防守,但黄桂兰没听。景崧轻骑兵进入谅山,和徐延旭一起商量作战防守策略。这时,刚好收到扶良的告急信,请求景崧回去犒劳刘永福的军队,走到郎甲的时候,遭遇埋伏,无法前进。回到谅山后,景崧对徐延旭说:“敌人来势汹汹啊!必须赶紧收拢溃散的士兵,安定军心,准备粮食,收集军械,分兵把守险要地带,保卫这片土地。”于是他开始全面负责前线的军事行动,扼守巴塘岭。敌人再次来犯,又被他们击退,广军的士气有所提升。

张之洞让景崧招募士兵入关,于是景崧组建了四个营,叫做“景字军”,是广西军的其中一支。朝廷赏赐他五品卿的官职。景崧就从牧马出发,走了1200里,山路崎岖险峻,瘴气很重,人马的伤亡无法计数。到了之后,几次打败了敌人。毓英很欣赏他的才能,又把潘德的滇军交给他指挥,兵力就更强大了,然后驻扎在三江口。

一个月后,法国人进攻刘军的吴凤典营,景崧率领谈敬德前去救援,取得了大胜。敌人撤退后,景崧就先去攻打宣光。宣光城外的土地以前是荒无人烟的,他就督促军队开山修路,从龙州一直到馆司,设立了驿站,滇桂之间的道路才算打通了。之后,军队攻打宣光的南门,敌人打开城门出来反击,景崧就迅速攻击他们,逼近城墙修筑工事,枪炮声震耳欲聋,进攻越来越猛烈。那时候正下着大雨,后勤补给断了,官兵们一个个都脸色难看。

一年以后,滇军的丁槐也来攻城,桂军虽然又饿又累,但仍然占据山顶炮击。法国人拼命抵抗,根本打不败。毓英担心后方支援断绝,命令不要孤注一掷,于是就撤军回到牧马。后来朝廷下令停战,景崧就入关了。因为在宣光取得了胜利,朝廷赏赐他花翎,赐号“霍伽春巴图鲁”,晋升为二品官员,任命他为福建台湾道。十七年,升任布政使。二十年,接替邵友濂担任巡抚。

台湾自己设立了巡抚,第一任是刘铭传,他在台湾治理了七年,做了不少建设,具体情况可以看《刘铭传传》。刘铭传离开后,邵友濂接任,丈量土地,重新制定赋税制度,平定了多次土匪叛乱,还修建了基隆炮台。后来,唐景崧上任,正赶上日本和朝鲜发生冲突,他赶紧筹备防务。当时永福镇守南澳。景崧和永福本来就不对付,就把永福的军队调到台南,自己留守台北。没过多久,就发生了李文奎的叛乱。

李文奎本来是直隶的土匪,跟着淮军来到台湾,在景崧手下当兵。有个姓余的副将,因为一些事情两次革了他的职,李文奎非常生气,就在巡抚衙门前砍掉了余副将的头。护卫营里有人里应外合,一起开枪,要冲进去杀景崧。景崧出来了,叛军士兵看到他都吓坏了,放下武器站好,说没事了。景崧安慰他们,反而让李文奎当了营官,派他驻守基隆。这下子,将领们大多离心离德,士兵也越来越骄横,难以控制了。

台湾割让的议论起来了,主事邱逢甲建议台湾自主,台湾人民都纷纷赞同。于是他们建立了“民国”,设立了议院,推举景崧为总统。和谈达成后,他们上书朝廷,援引以前赎回辽东的先例,请求免除割让,但朝廷没回复,命令他们内渡。台湾人民非常愤怒,决定自主,制作蓝色的旗帜,把印信交给景崧,锣鼓喧天,前面开道,几千名绅民来到巡抚衙门。景崧穿着朝服出来,遥望皇宫谢罪,然后转向北方接受任命,痛哭着走进了衙门。他向中外发电报,里面有“遥奉正朔,永作屏藩”的话,还设立了内务部、外交部、军部等各个部门。他让陈季同出面,请求法国帮助争取各国承认,但没有国家回应。

没过多久,日军攻打基隆,分统李文忠战败逃跑。景崧命令黄义德驻守八堵,自己却急忙赶回台北,谎称狮球岭已经失守,八堵也守不住了,而且日本人悬赏六十万两白银买总统的人头,所以要回台北防备内乱,景崧也不敢追问。当天晚上,黄义德的部队哗变了。第二天清晨,日军果然占领了狮球岭,溃败的军队争先恐后地涌进城里,城里一片大乱,客籍士兵和本地士兵互相残杀,尸体遍地都是。总统府失火了,景崧便衣带着儿子逃跑,登上英国轮船到了厦门,当时“民国”才成立七天。他于光绪二十八年去世。

刘永福,字渊亭,是广西上思人,原名叫刘义。他小时候挺不靠谱的,带着三百号人就跑到越南去了。当时有个叫何均昌的广东人在保胜这个地方占据地盘,刘永福直接把他的地盘给抢了。他手下的兵都穿黑衣服,所以叫黑旗军。

清朝同治年间后期,法国人打进了河内。法国将军安邺勾结越南叛匪黄崇英,想把整个越南都占了,手下有几万人,号称黄旗军。越南国王让刘永福回去帮忙,刘永福就绕道去了河内,跟法国人干仗。他设下埋伏,把安邺给杀了,还全歼了法国军队的这支部队。后来法国人又大举入侵,刘永福的军队屡战屡败。越南人害怕了,就和法国人讲和,然后封刘永福为三宣副提督,管辖宣光、兴化、山西三省,让他继续在保胜驻扎,收税来筹集军费。当时有个叫黄佐炎的,是越南国王的女婿,还是个大学士,负责督军。刘永福打了好多胜仗,但是他都藏着掖着没声张,心里对黄佐炎很不服气。

越南的战事越来越激烈,国王责令黄佐炎出兵,六次命令刘永福支援,刘永福都没去,但是越南国王一直想用他。

光绪七年,法国人借口之前签订的互市条约,威胁越南国王赶走刘永福。越南国王表面上答应调解,背地里却暗中指示不要动刘永福。法国人非常生气,一年后又打进了河内。刘永福很愤怒,请求出战,驻扎在山西,然后直接去了谅山,拜访了提督黄桂兰,请求支援。碰巧唐景崧也来了,刘永福向他陈述了三个作战方案,说:“用第一个方案,我的实力不够;第二个方案,我会尽力而为!”朝廷赏赐了十万两银子犒劳军队,刘永福把钱都拿出来,自己当上了游击。在怀德纸桥打仗,他斩杀了法国将军李威利,越南国王封他为一等男爵。后来又在城下打败了法国军队,法国人决堤淹没他的军队,越南人用船把他们救了出来。他们退到丹凤,和法国军队在水陆展开激战,打了三天三夜,部将黄守忠打得最猛。敌人损失惨重,于是用船攻打越南首都,还悬赏巨额奖金捉拿刘永福,越南准备投降。刘永福想退回保胜,黑旗军都很生气,黄守忠主动请缨率领全军坚守山西,表示愿意承担责任,刘永福这才打消了撤退的念头。

没过多久,听说法军来了,刘永福就带兵驻扎在水田中,但是军队已经疲惫不堪了,一开战就溃败了,退守兴化。

话说九年的时候,法国人想在越南搞事情。岑毓英力挺,说那些土匪我们可以收拾,永福(指冯子材)那边暂时不用动,皇上也同意了这个说法。皇上命令永福瞅准机会好好管管河内,并且给点钱粮支援。

到了十年,岑毓英在嘉喻关附近,永福去拜访他。岑毓英对永福特别客气,把永福的军队编成了十二个营。法国人听说这事儿,就改变了进攻路线,去打北宁了。永福火速赶去支援,一路奔到永祥、金州,沿途还碰上一些法国人和教民捣乱,都被他打跑了。等他赶到的时候,广东的军队已经溃败了,永福硬是夺回了扶朗、猛球两个炮台。 可是北宁丢了,兵力不足,他又退回了兴化。因为运粮太困难,他又把军队转移到文盘洲大滩,等着看情况再行动。

岑毓英上奏说:“永福在越南当官,守着越南的地盘,本来就该这么做,要是给他个官职,以后边疆海防的事儿,都能让他去管。” 于是皇上就提拔他当提督,还赏赐了花翎。但是李鸿章坚持要和法国议和,还埋怨永福闹事。后来,和谈出现了变故,皇上命令永福的军队先上。法国人骚扰宣光,永福就埋地雷等着他们,还连续几天派少量士兵引诱敌人,法国人都不敢出来。后来永福又把营地移到靠近城的地方,打了三次仗,都赢了。法国人派援军来了,岑毓英派海军溯河而上,永福在河里夹击,打掉了法国人二十多条船,斩杀了数十人,法国人吓得逃跑了。一个月后,法国军舰进入同章,岑毓英派兵在河的两岸埋伏,永福在中间指挥,两岸同时开火,打败了法国人,并且全力控制了河道。

十一年,法国军队进攻左域,守军丢了同章,其他军队也接连失败,永福退到了浪泊。停战的诏书还没到,永福却在临洮大胜了一场。因为在宣光和临洮的胜利,皇上赐给他“依博德恩巴图鲁”的称号。和谈成功后,法国人还想把永福赶走。张之洞让永福驻守思钦,永福不肯去。景崧用危言吓唬他,永福才勉强回到广东,被授予南澳镇总兵的职位。

二十年过去了,中日战争爆发了,我被派去守卫台湾,招募兵员,队伍依然叫黑旗军。当时景崧代理巡抚,把我调到台南驻扎。台北沦陷后,景崧逃跑了,台湾百姓把总统印绶交给永福,永福没接受,只称自己是帮办。日本军舰开进了安平港,把我们的船打沉了。日军攻打新竹,僵持了一个多月,我们兵疲粮尽,永福派人去厦门求救,还给沿海的督抚发电报请求支援军饷,但都没得到回应。更糟糕的是,台南的土匪里通敌,带日本军队深入台湾腹地,新化、云林、苗栗相继沦陷,嘉义也被日军炮轰,台南孤城危在旦夕,永福依然死守。日本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写信劝永福投降,被他坚决拒绝了。日军随后发动猛攻,城池失守,永福躲藏到德国商轮上逃脱,日军大搜捕也没找到他。

后来他回到大陆,朝廷命令他继续守卫钦州边境。最后,他死在了家里。永福身材瘦弱,却胆识过人,他重信用,爱护士兵,所以他的部下都为他拼死效力。

有人评论说:清朝初期平定台湾,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把它纳入版图。甲午战争议和时,却轻易答应割让台湾,全国上下都非常愤怒。台湾人民奋起反抗,拥戴景崧为总统,国号永清,这是台湾人民争取自主的开始,可惜只维持了七天就失败了。景崧起初劝永福不要轻举妄动,自己却率先行动,最终连一天都没坚持住,即使他很有才智,也不应该错失良机,难道不是吗?永福在越南作战,名扬中外,一提到黑旗军,人们就害怕。但他到台湾后,已经有些暮气沉沉,景崧又没有和他同心协力,最终都失败了,这不仅仅是台湾一隅的失败,实在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