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字北溟,是山西永宁人,明朝崇祯年间考中副榜贡生。顺治十八年,他参加了选拔考试,被任命为广西罗城县知县,那时候他已经四十五岁了。罗城县地处群山之中,瘴气很重,瑶族和僮族人民彪悍,而且罗城刚被纳入版图不久。经历战乱后,到处都是荒草丛生,县里只有六户人家,连城墙、官署都没有。
于成龙上任后,召集官吏和百姓安抚他们,并且认真执行保甲制度。一旦有盗贼作案,就立即抓捕审判,如果罪证确凿就立即处决,老百姓都安居乐业了。以前邻近的瑶族经常来抢掠,于成龙就集合乡勇,去捣毁他们的巢穴,瑶族人害怕了,发誓再也不敢侵犯罗山的地界。老百姓更加安心地耕作,生活也越来越好。他在罗山待了七年,和百姓相处得像家人父子一样亲密。他向上司请求减轻徭役赋税,疏通河道,修建学宫,设立养老院,凡是该兴办的都兴办起来,凡是该废除的都废除掉,罗城县治理得井井有条。广西总督卢兴祖等人也上书朝廷,推荐他政绩卓著。
康熙六年,于成龙升迁为四川合州知州。四川经历战乱后,合州仅剩百余户人家,全州赋税只有十五两银子,但是各种徭役却很繁重。于成龙请求革除旧弊,招揽百姓开垦荒田,还给他们提供耕牛和种子,没过多久,户数就增加到了一千多户。后来他又调任湖北黄冈同知,驻扎在岐亭。岐亭以前盗贼很多,甚至白天也敢抢劫,没有人敢管。于成龙安抚了当地一个叫彭百龄的盗贼头子,赦免了他的罪行,让他去抓捕其他盗贼来赎罪。有一次,于成龙探知盗贼的藏身之处后,乔装打扮成乞丐,混进盗贼窝里住了十多天,详细了解了他们平时作案的情况。然后,他突然带人抓捕这些盗贼,收集证据,把他们全部绳之以法,其他的盗贼都吓得逃跑了。他还经常微服私访,走访百姓,了解民情,遇到盗贼或其他疑难案件,都能很快查清真相,百姓们对他非常敬佩。巡抚张朝珍也上书朝廷,推荐他政绩卓著。
十三年前,我当上了武昌知府。后来吴三桂打进湖南,军队正攻打岳州,上面就下令让我造浮桥帮助军队渡河。浮桥刚造好,就遇上了山洪暴发,桥给冲垮了,结果我被撤了职。
吴三桂到处散布假信,骗湖北的各个州县。麻城、大冶、黄冈、黄安等地的土匪,都依山傍水,建立营寨,响应吴三桂。有个妖人叫黄金龙,躲在兴宁山里,密谋造反。有个叫刘君孚的人,以前是我的手下,很擅长抓捕土匪,他也收到了吴三桂的假信,就和黄金龙、大盗周铁爪勾结在一起,占据曹家河起兵造反。
朝廷知道我以前在武昌治理地方,深得民心,就下令让我去招抚叛乱。我知道刘君孚虽然造反了,但是他的队伍还没完全聚集起来,还在犹豫观望。我立刻快马加鞭赶往贼人的营寨,离营寨十里左右的地方就停了下来,张贴告示,说只要自首的就免罪。结果每天都有上千人来投降,我都赦免了他们。
我先派乡里德高望重的人去劝说刘君孚投降,保证投降的人不死。然后我骑着一匹黑骡子,只带了两个人,打着伞,敲着锣,径直走进贼人的营寨。我叫刘君孚出来见我,他给我磕头请降,带着几千人投降了。我把他们分成几组,让他们互相监督,保证治安,还利用他们的勇力,让他们去讨伐其他叛军。
黄金龙逃到了纸棚河,和他的同伙邹君申一起跑到保山寨,结果被我抓住了,当场斩首。朝廷知道了这件事,请求恢复我的官职,皇上马上任命我为黄州知府,同意了这个请求。
话说,那时候啊,好几个山贼头子,什么何士荣啊、陈鼎业啊、刘启业啊,还有周铁爪、鲍世庸,他们各自带着几千人马,号称“东山贼”,在永宁乡、阳逻、石陂、泉畈这些地方闹事,还跟湖口、宁州那边的贼寇勾结在一起,打算打黄州。当时各地的军队都去湖南打仗了,黄州城里就剩下几百个官吏百姓,大家商量着干脆撤到麻城去躲躲。
成龙却说:“黄州啊,那是七个郡的咽喉要道,咱们的军队在荆州、岳州屯兵,运送粮草都要经过这里。要是丢了黄州,荆州、岳州也保不住了!”他坚决不肯撤兵。于是,他就召集了当地两千乡勇,派黄冈知县李经政去打阳逻,结果把陈鼎业给杀了。何士荣带着贼兵又来攻打了好几次,他们从牧马崖分成两路夹击。成龙派千总罗登云带一千人马去挡东路,他自己带兵去挡西路。他还命令千总吴之兰从左边进攻,武举张尚圣从右边进攻,他自己则冲进敌人的阵营。战斗打响了,吴之兰中枪牺牲了,军队稍微后退了一下。成龙骑着马,冒着箭雨和石头冲到前面,回头对千总李茂升说:“我要是死了,你回去告诉巡抚!”李茂升拼死作战,张尚圣从右边杀到敌人的后面,贼兵大败,何士荣被活捉了,被押解到京城。接着,成龙又攻下了泉畈。前后只用了二十四天,东山贼就被彻底平定了。
过了十五年,那年闹饥荒,又开始流传一些谣言。成龙就修缮了赤壁的亭台楼阁,每天都和官员们在里面吟诗作赋,这样老百姓的心就安定下来了。后来,他母亲去世了,总督蔡毓荣上奏朝廷,请求让他回家奔丧后再继续任职。十六年的时候,朝廷在黄州增设了江防道,成龙被任命为江防道道员。十七年,他又升迁为福建按察使。当时郑成功多次攻打泉州、漳州等地,老百姓因为通海而获罪,牵连了几千人,案子结了,就要被集体处死。成龙就向康亲王杰书说明情况,说牵连的人大多是平民百姓,应该减轻处罚。康亲王一向很器重成龙,就听从了他的建议。遇到疑难的案件,成龙总是亲自审问,判决公平公正,案件处理及时。军队里经常抢掠百姓的子女当奴婢,成龙就拿出钱来把他们赎回来。巡抚吴兴祚上奏朝廷,称赞成龙是廉洁能干的第一人,于是成龙升迁为布政使。成龙在福建任职时,每月征调的民夫高达数万人,苦了百姓,成龙就向王爷上奏,请求停止这种做法。
(19年后),于成龙被提拔为直隶巡抚。上任后,他告诫各个州县,禁止私自增加“火耗”(注:古代征收钱粮,将散碎银子重铸成大块银锭的过程中会有损耗,称为“火耗”,后来官府以此为借口,额外加税),禁止用这种方式搜刮来的钱财贿赂上司。命令刚一下达,就有道台和知府弹劾下面的州县,而州县也反过来揭发道台和知府收受贿赂,挟私报复。于成龙上疏请求朝廷制定严格的处罚规定,奏折被下发到各部商议执行。
宣化府下辖的东西二城,还有怀安卫、蔚州卫,过去发生过洪水,有1800顷土地被泥沙覆盖,前任官员金世德曾经请求免除这些土地的赋税,但一直没有执行,成为百姓的负担;于成龙再次上疏请求免除这些土地的赋税,得到了朝廷的批准。另外,因为这些地方夏秋两季屡次遭受灾害,于成龙又请求朝廷拨粮赈灾。他还另外写了一份奏折,弹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污腐败,建议按照法律进行处罚。
(康熙)二十年,于成龙进京朝见皇上,皇上召见并与他谈话,称赞他是“清官第一”,并询问他剿灭和安抚黄州土匪的情况,于成龙回答说:“我只是宣扬皇上的威严和恩德,并没有其他本事。”皇上又问:“你手下的官员中也有清廉的吗?”于成龙提到了知县谢锡衮、同知何如玉和罗京。皇上又说他弹劾赵履谦做得对,于成龙回答说:“赵履谦犯了错却不改正,我不得已才弹劾他。”皇上说:“做官要识大体,耍小聪明、纠结小细节,不值得推崇。做人最重要的是始终如一,你要好好努力啊!”
不久,皇上赏赐给于成龙一千两白银、一匹自己骑过的好马,还写了一首诗来表彰他,并命令户部派官员协助他赈济宣化等地的饥民。于成龙又上疏请求,希望能够延缓征收真定府下辖五个县的房屋租金,并全部免除霸州当年的钱粮,都得到了批准。这一年冬天,于成龙因为母亲去世,请假回家守孝,皇上特批同意。
没过多久,于成龙升迁为江南江西总督。上任之前,他先后推荐了直隶按察使董秉忠、阜城县知县王燮、南路通判陈天栋。临行前,他又推荐了通州知州于成龙(此处应为其他人名,原文重复)。正好江宁知府的职位空缺,朝廷就提拔通州知州于成龙去担任。
于成龙到了江南之后,就给属下的官员们上了一堂课,好好地告诫他们一番。他取消了各种额外加派的法规,铲除积弊,处理政务常常忙到天亮。他喜欢微服私访,暗中了解民间的疾苦,以及属下官员的贤能与否。他自己生活简朴,每天只吃粗茶淡饭就打发了。江南的风俗一向奢靡华丽,官员们都喜欢穿绫罗绸缎。于成龙到任后,大家纷纷改穿布衣。士大夫们都减少了出行时的随从,拆除了房屋上华丽的装饰,婚嫁也不再大操大办,不用乐队演奏。那些欺行霸市的豪强地痞,都吓得搬到老远的地方去了。几个月后,政风焕然一新,社会风气大为好转。
一些权势显赫的家族,害怕于成龙的改革损害到他们的利益,就开始造谣中伤他。当时明珠当权,跟于成龙的关系也不好。康熙二十二年,副都御史马世济督造漕船回京,弹劾于成龙年纪大了,被中军副将田万侯蒙蔽欺骗。朝廷让于成龙做出解释,于成龙主动承担责任,请求严厉处罚自己。皇上最终还是让他留任,而田万侯则被降职了。康熙二十三年,江苏巡抚余国柱升任左都御史,安徽巡抚涂国相升任湖广总督,朝廷就让于成龙兼管江苏和安徽两省巡抚的职务。没过多久,于成龙就死在了任上。
成龙做官的时候从来没有带过家属,去世的时候,将军、都统以及下属官员进屋里一看,只有箱子里一件粗绸袍子、床头几罐子盐和豆豉罢了。老百姓们自发停止集市贸易,聚在一起痛哭,家家都画了他的像来供奉。皇帝下令按规制祭祀安葬,还赐给他“清端”的谥号。内阁学士锡住巡视完海疆回来,皇上问他成龙做官的情况,锡住说他非常清廉,但是因为轻信别人,有时候会被下属欺骗。皇上说:“于成龙在江南做总督的时候,有人说他改变了平时一贯的作风,等到他去世之后,才知道他始终都很廉洁,被老百姓称赞。大概是因为他性格耿直,那些品行不端的人挟私报复、造谣中伤,才编造出那些话来。做官能像于成龙这样的,能有几个呢?”
这年冬天,皇上南巡到了江宁,对知府于成龙(注:此处的于成龙应为于成龙之子)说:“你一定要效仿前总督于成龙,正直、廉洁、清明,才算是不辜负他。”又对大学士等人说:“我广泛地收集了民间的意见,大家都说于成龙实在是天下最廉洁的官员。”于是加赠他太子太保的官衔,恩准他的一个儿子进入国子监读书,还特地写了诗来表彰他。雍正年间,于成龙入祀贤良祠。
孙准,字子绳。凭借祖上的功绩被授予山东临清知州的官职,他为官清廉。因为政绩突出被举荐到朝廷,担任刑部员外郎,后来升任户部郎中。之后外放做江南驿盐道,又升任浙江按察使,因为于成龙去世而回家守丧,后来又被启用为四川布政使。康熙四十三年,被任命为贵州巡抚。他命令各州县建立义学,让土司的子弟和苗族中聪明优秀的孩子都入学读书,并送到督学那里参加考试。后来调任江苏,赶上年景不好,他请求动用国库的银子来赈济上元等十五个县以及太仓、镇海两个卫所。靠近江海的田地被潮水冲击,很多都坍塌淹没了,他上书请求免除这些地方的赋税,皇帝下诏同意并执行。因为布政使宜思恭被总督噶礼弹劾,孙准也因为失察的罪名被罢官回乡。雍正三年,恢复了他的官衔。不久后去世。
彭鹏,字奋斯,是福建莆田人。从小就聪明过人,但后来和父亲结了仇,父亲想杀他,他逃跑了才躲过一劫。顺治十七年,他参加乡试考中了。后来耿精忠叛乱,逼着他去当伪官,彭鹏装疯卖傻,还故意用木棍敲自己的牙齿,弄得满嘴是血,坚决不肯就范。叛乱平息后,他参加了选拔考试。康熙二十三年,被任命为三河知县。三河地处要冲,旗人百姓混居,素来难治理。彭鹏采取安抚和惩戒相结合的办法,从不畏惧强权。曾经有个冒充御前放鹰的人跑到县里来索要吃喝,彭鹏查明了他的诈骗行为,把他绑起来狠狠地鞭打了。他审理案件,就像神一样,能迅速找出真相。邻县有个疑难案件,就请彭鹏过去审理,他很快就查清了冤情。
康熙二十七年,康熙皇帝巡视畿甸地区,召见彭鹏,询问他做官的情况以及当年拒绝耿精忠伪命的事情。皇帝赏赐给他三百两银子,并说:“我知道你清正廉洁,不收百姓的钱,我就用这些钱来支持你保持廉洁,这比民间几万两银子都更有价值!”不久,顺天府尹许三礼弹劾彭鹏隐瞒控告案件,皇帝命令巡抚于成龙调查此事。于成龙奏报说:“彭鹏审讯没有偏颇,正在追捕凶手,并非没有上报。”官员们建议革去彭鹏的官职,但皇帝下旨降级留任。后来因为缉捕盗贼未获成功,多次受到弹劾,一共被降了十三级,但都被宽大处理,继续留任。
康熙二十九年,朝廷选拔廉洁能干的官员,尚书李天馥推荐了彭鹏,他和邵嗣尧、陆陇其、赵苍璧一起被选拔,提升为科道官员。不久,他请求休假回家。第二年,他回到家乡后,又被任命为工科给事中。康熙三十二年,陕西西安、凤翔和山西平阳发生灾荒,朝廷拨款赈灾。他又调拨十万石粮食从河南运往陕西,救济灾民。彭鹏上疏弹劾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官员不体恤百姓,言辞非常尖锐,皇帝下令有关部门调查,并让彭鹏具体说明情况。彭鹏奏报说泾阳知县刘桂克扣粮种,猗氏知县李澍杖责致死灾民,磁州知州陈成郊抬高运输价格,夏邑知县尚崇震强迫百姓用银子支付运输费用,南阳知府朱璘暗中贪污受贿,闻喜、夏县还隐瞒灾情不上报。皇帝下令三省巡抚调查审理,结果并非所有事情都属实,按律彭鹏应该受到处罚,但皇帝最终赦免了他。
话说三十三年前,有个叫李仙湄的,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了举人。结果有人举报他考试卷子改动太多,还有个叫杨文铎的,文章写得乱七八糟,甚至连给事中马士芳都卷入了舞弊案,收受贿赂。这事儿闹得挺大,九卿们一起调查,发现李仙湄的奏章里有些内容不靠谱,尤其是那句“臣言如妄,请劈臣头,半悬国门,半悬顺天府学”,大家觉得他太狂妄,不尊重朝廷,应该撤了他的官职。
皇上就让他重新写个奏章解释解释。结果这李仙湄更狠了,直接在奏章里说那些参与调查的大臣们,都在帮着考官徐倬和彭殿元隐瞒真相,反而说他李仙湄胡说八道,干脆就判他个罪,把他赶出去得了!皇上也没多说什么,直接让徐倬和彭殿元退休了事。
同年,顺天府学政,也就是当时的侍郎李光地他老母亲去世了。按理说应该回家守孝,皇上也准了假,让他在家守孝九个月。可李仙湄又跳出来了,他弹劾李光地贪恋官位,不愿意彻底守孝,应该把他撤职,留在京城守孝。皇上竟然同意了他的意见! 这还没完,廷臣们开会讨论的时候,李仙湄又抓住机会,继续追究杨文铎文章造假的事儿,跟其他大臣吵了起来。这事儿传到皇上耳朵里,皇上直接把他给免职了,让他回老家,以原来的官职去江南负责河道工程。
过了三年,也就是三十六年的时候,皇上又把他召回京城,任命他做了刑科给事中。又过了一年,三十七年,他又被派去贵州当按察使了。
三十八年的时候,他升职了,当上了广西巡抚。湖广总督郭琇觉得学政制度积弊已久,想改革一下, 给事中慕琛、满晋,还有御史郑惟孜也上奏章,说顺天府乡试(北京地区乡试)出了问题。皇上就把这事交给李光地、张鹏翮、郭琇和张鹏(此处指张鹏翮,下同)他们几个商量,因为这几个人都以清廉著称。皇上让他们各自说说自己的看法。
张鹏翮在奏章里说:“郭琇建议要严格督促巡抚处理学政贪污的事儿。那些学政贪污受贿,还向巡抚、督抚索要贿赂,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我看啊,应该把相关的法律条文张贴出来,让大家都看看。郑惟孜建议让各省的监生回老家参加乡试,但九卿(九个最高级别的官员)担心这样一来成均(国子监)就没人了,所以应该责成祭酒和司业(国子监的最高长官和副长官)对留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进行考核讲习,各省学政也要挑选品学兼优的学生送进国子监,这样就不会空虚了。慕琛和满晋建议检查考生的座位号,防止有人作弊换卷子,我认为作弊主要发生在进考场和交卷的时候暗中约定,所以应该在这两个环节严加查处。”他还说:“那些文官的子弟参加考试,皇上您要不要亲自考考他们?我觉得应该另设考场,具体怎么处理,请皇上您定夺。” 他和李光地等人的奏章都交给了九卿去详细讨论。九卿讨论完了之后,把结果汇报给了皇上。
那时候河南巡抚徐潮也在任上,皇上还特意下旨说:“你要是能像李光地、张鹏翮、郭琇、张鹏他们一样,那就不只是当今的名臣,后世也会记住你的!”张鹏翮在广西当官期间,注重刑罚的执行和教化百姓,还减轻了赋税徭役。广西以前要进贡鱼胶和铁叶,但这两种东西都不是广西本地产的,得跑到广东去采运,张鹏翮就上奏章请求免除这项进贡。
我被调到广东任职,临走前上书皇上说:“广西的州县官员总是找各种借口额外加派赋税,美其名曰‘均平’。我到任后,就弹劾罢免了贺县、荔浦、怀集、武缘等地的贪官污吏。以前那些州县,大的加派赋税高达三千两白银,小的也有千把两。那些不称职的官员,往往先征收‘均平’税,然后再征收正税,更过分的甚至把‘均平’税款直接据为己有,有事就再加派苛捐杂税。那些没有加派‘均平’税的,就从火耗中多收钱。而且,‘均平’税收到的钱,真正用于公事的只有十分之二三,大部分也就是十分之六七都花在了送礼行贿上了。想要去除旧弊,改善民生,就必须先培养廉洁的州县官员。所以我建议,在征收粮税的同时,明文规定火耗增加一分。其他的陋规杂税,一律禁止。” 我的奏疏上报后,下属部门讨论,认为增加火耗不可行,但同意严禁额外加派赋税。
广西以前没有武科考试,我上奏请求设立。那时我和萧永藻互相调任,皇上鼓励萧永藻学习我的做法,还对大学士说:“彭鹏这个人很有能力,以前在三河做知府时,听说有贼,就立刻佩刀骑马去抓捕,朕是知道的。” 御史王度昭弹劾我在广西做布政使时,教化方面有所亏欠,国库亏空,我没有及时纠举,等到离任才上奏,还隐瞒了一半。广西粮道张天觉在征收兵米时,浮销了九十多万石,户部要追回这笔钱,而我却让张天觉代理布政使。兵米案应该由藩司仔细审查,这分明是让张天觉自己查自己啊!皇上命令我回京,我上疏辩解,并揭发王度昭的不是。皇上认为我的奏疏言辞激烈,降旨严厉斥责了我。
广东因为要借钱买军需,把原本征收银子的税额改成征收大米。结果,实际征收的大米按照当时的米价折算成银子,比预估的要多出不少。户部多次催促广东把多收的钱补上。鹏到任后,那一年正好丰收,米价很低,按米价折算成银子,就少了七万三千多两。他上奏朝廷,请求让相关官员把这笔钱追回存入国库,并且建议以后的税收还是按照原来的规定征收银子,再用银子去买军需大米;至于那些按年应该追回的银子,因为丰收歉收不一样,米价也不稳定,就请求免除追缴。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鹏在任上工作勤奋认真,遇到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他毫不手软地进行弹劾。有一年闹旱灾,他白天到田里祈祷求雨,晚上还去监狱看望犯人,并且开仓放粮平价卖米,没多久就下雨了,老百姓都非常感激他。四十三年,他去世了,享年六十八岁,皇上非常悲痛惋惜,称赞他勤劳为民,还赐予祭祀和厚葬,后来又把他列入广东的名宦祠中。
陈瑸,字眉川,是广东海康人。康熙三十三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古田县知县。古田地势多山,田地界限不清,赋税徭役负担不均,老百姓有的逃亡,有的搬家,一些狡猾的人甚至去当了强盗。陈瑸就请求重新调整赋税徭役,百姓这才得以安居乐业。后来他被调到台湾。当时台湾刚被纳入版图,当地百姓彪悍不服管教。陈瑸就兴办学校,推广教育,在县里做了五年,百姓都变得懂礼貌讲规矩了。康熙四十二年,他被朝廷选拔,任命为刑部主事,后来升任郎中,又外放四川担任提学道佥事。他为人清廉正直,严于律己,坚决杜绝贪污受贿。皇上听说四川的官员加派赋税,苛待百姓,就下诏告诫,并且特别表扬了陈瑸的廉洁。没过多久,福建巡抚张伯行推荐了他,他又被调到台湾厦门道。他在新修建的学宫里,在孔庙的右边建了一座朱熹的祠堂,以此来尊崇朱熹的理学,教化当地风俗,凭借着他的清廉正直,番人和汉人都安居乐业。他在任上应该得到的公务支出,他都坚决不要。
五十三年,他被破格提拔,担任偏沅巡抚。上任后,他弹劾湘潭知县王爰溱滥用民力,劳苦百姓,又弹劾长沙知府薛琳包庇不查,最终两人都被降职处分。接着,他上奏朝廷,提出十项改革措施:禁止加耗,废除酷刑,平价卖出积压的粮食,设立社仓,提倡节俭,禁止贿赂送礼,优先安排运输,兴办书院,加强军事防备,停止无节制的开采矿产。皇上对他嘉奖有加,并告诫他要身体力行,不要只追求虚名。
不久后,他进京朝见皇上。他向皇上奏报说:“官员只要贪污了一文钱,就如同贪污了千万金一样。人们之所以贪污,都是因为生活所需不足。我刚做知县的时候,生活虽然清苦,但我从不贪污,也能自给自足。”他退朝后,皇上称赞他说:“这真是个苦行老僧啊!”
随后,他被调任福建巡抚。皇上对朝臣说:“朕见过张瑸,观察他的言行举止,他真是个清官。张瑸生长在海边,并非世家大族,也没有什么门生故旧,但天下人都称赞他清廉。如果没有实际行动,怎么可能做到这样?国家能得到这样的人才,真是祥瑞之兆啊!应该给予他优异的评价,以此来激励清廉的操守。”张瑸告辞时,皇上问他:“福建有加耗吗?”张瑸回答说:“台湾三县没有。”皇上说:“如果完全禁止火耗,州县就没有办法办公,恐怕会产生其他的弊端。”皇上又说:“清官固然好,但更重要的是要清廉而不苛刻。”
张瑸在福建为政,注重纲领,不搞烦琐苛刻的规章制度。他修建了考亭书院以及建阳、尤溪的朱子祠,并上疏请求皇上御书匾额,皇上也准许了。他又上疏说:“防范海贼和防范山贼不一样,山贼聚集在某个地方,而海贼则出没不定。台湾、金门、厦门防范海贼,又和沿海边境不同,沿海边境害怕的是海贼突然入侵内陆,而台湾、厦门害怕的是海贼在海上抢掠。想要防范台湾、厦门的海贼,应该让提标和台湾、澎湖水师定期会哨,以交换旗帜作为凭证。商船出海,应该让台湾、厦门两地的水师派出哨船护送。还要让商船连环具结,如果遇到海贼,前后船只互相救援,不救援的就以同伙劫掠论罪。” 朝廷部门认为他的建议过于繁琐,但皇上赞同他的意见,命令九卿再次讨论,最终批准了他的建议。
这一年冬天,陈瑸兼任闽浙总督。他奉皇帝的命令巡视海疆,自己携带路上的粮食,拒绝了一切地方的供应。他把应该交给巡抚的公费捐出来买谷子,并上奏请求把这些谷子充作军饷。皇上说:“以前也有督抚把公费拿出来请求充作军饷的,我都没有答应。主要是担心一旦允许他们把公费充作军饷,这些钱粮就会被当成正经的税款,那些不好的官员又会在正常税收之外再搜刮一笔,反而加重老百姓的负担。” 皇上命令陈瑸遇到本省需要用款的时候再动用这笔钱。陈瑸又请求把藩库里多余的银两赏给士兵和差役,皇上让他遵照之前的旨意执行。广东省雷州东洋塘的堤岸,经常被海潮冲坏,海水还侵蚀百姓的田地,陈瑸上奏请求朝廷拨款修筑,并且把自己积攒的公费和俸禄拿出来补助工程费用。从此以后,堤岸非常坚固,当地百姓都得到了好处。康熙五十七年,陈瑸因病请求退休,皇上下诏书安慰并挽留他。没过多久,陈瑸就病逝在任上。他留下遗书,把他积攒的公费一万三千多两银子,全部捐出来充作西征的军费。皇上命令留下一万两作为军饷,剩下的给他儿子作为丧葬费用。
不久,皇上对大学士们说:“陈瑸做官做得非常好,操守极其清廉,这种官员我很少见到,恐怕在古代人中也不多见啊。” 皇上追授他为礼部尚书,并荫庇他的一个儿子进入国子监读书,还赐给他“清端”的谥号。陈瑸平时穿的衣服、戴的帽子都很简朴,吃的东西也很简单粗糙。他平时都住在官府的大堂里,天不亮就开始处理公务,一直忙到深夜才休息。他在福建的时候购置了学田,扩建了书院的校舍,还聘请了主讲的老师,当地的文化教育一天比一天兴盛。雍正年间,陈瑸入祀贤良祠,享受祭祀。乾隆初年,皇上赐予他的孙子陈子良举人身份;他的儿子陈恭被任命为员外郎,后来官至知府。
陈鹏年,字沧洲,是湖南湘潭人,康熙三十年考中了进士。 一开始他被派到浙江西安县当县令。 那时候正赶上兵荒马乱,老百姓都逃跑了,地里的田地都被那些有钱有势的地主霸占了,自己种着。 陈鹏年就亲自下地一块一块地丈量,查清楚了之后,帮几千户人家把田地要了回来。
有个叫徐氏的烈女,冤枉死了十年了,陈鹏年为她平反昭雪,把那些害死她的人绳之以法。他还下令禁止溺婴,老百姓都很感激他。那些本来想把女婴扔掉的,后来都改姓陈,以示纪念。 后来,河道总督张鹏翮推荐他去江南做河工,先是在山阳县当县令,后来又升迁到海州当知州。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皇帝南巡视察黄河,发现山东闹饥荒,就下令从漕运里截留四万石粮食,让张鹏翮挑选精干的官员去兖州赈灾,并让陈鹏年负责具体事务。 结果,陈鹏年成功地救活了几万人。 康熙皇帝回京的时候,在济宁的船上召见了他,还让他赋诗一首,陈鹏年写的诗让皇帝很满意,皇帝还御笔赐字给他。
陈鹏年升任江宁知府。过了四十四年,皇上再次南巡,总督阿山召集属下官员商量增加田赋和各种额外税收,以供皇上南巡的费用。鹏年坚决反对,认为这样做不行,这件事才不了了之。阿山心里很不爽,就让他负责龙潭行宫的修建,还让他负责皇上南巡的饮食起居等等琐碎事宜,这些他都坚决不答应。 有人从中作梗,到处散布谣言中伤他。
后来,致仕的大学士张英进宫面圣,皇上问起江南有哪些清廉的官员,张英推荐了鹏年;皇上又问起鹏年做官的情况,张英说:“官员们敬畏他的威严却不怨恨他,百姓怀念他的恩德却不轻慢他,士人们效法他的教诲却不欺骗他,这才是真正的清廉啊!”皇上听了之后,也就消气了。
皇上到京口视察水师,出发前一天,阿山命令鹏年在江边堆砌石头,修建一条路。江水湍急,施工非常困难,工人们都慌了神。鹏年带领官兵和百姓一起搬运土石,第二天一大早,工程就完成了。可是阿山还是对他耿耿于怀,上奏弹劾鹏年收受盐商和典当商的贿赂,侵吞龙江关税,还无缘无故地惩罚关税官员,最终导致鹏年被革职,关进了江宁监狱。皇上还派桑额、张鹏翮和阿山一起审理此案。江宁百姓纷纷呼喊,罢市抗议,一千多名学生举着旗子,准备上京告御状。
鹏年曾经在南市楼旧址上修建了一座乡约讲堂,每月初一宣讲圣旨,还在上面题写了“天语丁宁”四个大字。而南市楼以前是风月场所,所以他被指控犯了大不敬的罪名,判处死刑。皇上和大学士李光地讨论阿山做官的情况,李光地说阿山办事认真负责,唯独弹劾陈鹏年这件事有失公允,皇上也认同他的说法。最终判决下来,鹏年被革职免死,被征召到武英殿修书。
话说,四十七岁那年,他又重新出来做官了,当上了苏州知府。他整治那些奢侈浪费的风气,清理积压的案件,审理案件那叫一个厉害,简直像神仙一样。正赶上那年闹饥荒,瘟疫又严重,他跑遍了乡下村子,到处了解老百姓的疾苦,请求朝廷发放救济粮,救活了不少人。
四十八岁那年,他代理布政使的职务。当时的巡抚张伯行特别欣赏他,什么事都和他商量,大事小情都依靠他来决定。可总督噶礼跟张伯行不对付,还嫉妒他。后来,噶礼弹劾了布政使宜思恭和粮道贾朴,借口说是因为他的核查报告不实,官场上的人就说要革了他的职,把他发配到黑龙江去。皇上念在他有功,就宽恕了他,让他回北京继续修书。噶礼又偷偷地把他在虎丘写的诗歌呈给皇上,说他诗中怨气很重,想以此给他定罪,但皇上没理他。没过多久,噶礼和张伯行又互相揭发对方的短处,皇上多次派大臣去调查处理,还打算撤了张伯行的职。皇上觉得张伯行为人清廉,就让九卿重新商议,还特意说:“噶礼曾经奏报说鹏年的诗句荒谬,这是小人伎俩,大多都是这样的。朕难道会被你们这些家伙欺骗吗?”然后,就把那首诗给内阁大臣们看。
五十六岁那年,他又被派去霸昌道任职,后来又回到京城修书。
六十年的时候,齐鹏年奉命跟随尚书张鹏翮勘察山东、河南的运河。当时黄河在武陟县马营口决堤,河水从长垣县直冲张秋镇,皇上命令河道总督赵世显堵塞决口。大家商议了很久,也没有定下来方案。齐鹏年上疏说:“黄河老堤被冲毁了八九里,大水直冲决口,应该在对岸上游的广武山下另外开一条引河,再在决口稍微偏东的地方也开一条引河,引导水流回到原本的河道,这样才可以进行堵塞和修筑。”奏折呈上去后,皇上表示同意。赵世显被罢免,皇上随即任命齐鹏年代理河道总督。六十一年,马营口堵上了又再次决堤,齐鹏年说:“这里地势低洼,即使有引河,水流也不通畅。只有分别疏通上下游,减弱水流的冲击力才行。我请求在沁河、黄河交汇处的对岸王家沟开一条引河,让河水向东南流,进入荥泽县的黄河正道,这样堤坝工程才能完成。”皇上批准了这个方案,并按此执行。
在此之前,马营决口因为正值桃花汛期,水流湍急,难以按计划施工;副都御史牛钮奉命巡视河道,上奏说在上游的秦家厂进行堵筑。工程刚刚完成,南坝尾部就又决堤一百二十多丈,河水流入马营向东流去。齐鹏年和巡抚杨宗义商议堵塞决口。不久,北坝尾部又溃堤一百多丈,齐鹏年于是提出了开引河的建议。世宗皇帝即位后,任命齐鹏年为正式的河道总督。当时南北坝尾部合拢后又决堤的情况发生了四次,后来才逐渐合拢,但马营口还没有堵塞。齐鹏年就住在河堤边上,废寝忘食地工作,身体越来越消瘦虚弱。雍正元年,齐鹏年病重,皇上派御医给他看病。不久齐鹏年去世,皇上得知后,下旨说:“齐鹏年积劳成疾,在任上去世。听说他家里有八十岁的老母亲,家徒四壁。这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啊。”皇上对齐鹏年大加褒奖,还赏赐了两千两白银,封赠他的母亲诰命,按照一品官员的待遇荫庇他的儿子,赐谥号“恪勤”。在河南、江宁两地,将齐鹏年列入名宦祠祭祀。
“子树芝、树萱,圣祖时,以诸生召见,令随鹏年校书内廷。树芝官至平越知府,树萱官至户部侍郎。” 齐鹏年的儿子齐树芝、齐树萱,在康熙年间,以读书人的身份被皇上召见,让他们跟随齐鹏年到宫廷里校对书籍。齐树芝后来官至平越知府,齐树萱官至户部侍郎。
施世纶,字文贤,是汉军镶黄旗人,家世显赫。康熙二十四年,他靠祖荫当上了江南泰州的知州。施知州为人清廉,办事效率高,爱民如子,把泰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到了康熙二十七年,淮安发大水,朝廷派人去督促修堤,跟着去的官员和随从一大堆,搞得沿途百姓苦不堪言。施世纶看不下去,直接上报朝廷,把那些违法乱纪的家伙都给治了。后来,湖北发生兵变,官兵要从泰州境内经过去支援,施世纶不仅准备了充足的粮草,还安排官吏拿着棍棒在路边站岗,一旦发现士兵扰民,立刻抓起来处理。那些士兵一看施知州这么强硬,都老实多了。
第二年,因为修京口沙船耽误了工期,上面本来想降他的职。但总督傅腊塔极力为他说话,夸他清廉正直,皇上才同意让他继续留在泰州。没多久,他就升职了,当上了扬州知府。扬州人爱玩爱闹,施世纶大力整治,社会风气大有改观。康熙三十年八月,海潮暴涨,泰州的范公堤决堤了,施世纶主动捐款修缮。三年后,他又调任江宁知府。
康熙三十五年,施世纶的母亲去世了,按理说应该回家守孝。总督范成勋觉得他深受百姓爱戴,请求皇上让他继续在任上守孝。但御史胡德迈又上奏弹劾他,施世纶这才不得不离职,回家尽孝。一年多后,朝廷又任命他为苏州知府,但他坚持要守完孝再上任,推辞了。守孝期满后,康熙三十八年,他被任命为江南淮徐道。
到了康熙四十年,湖南按察使的职位空缺了,很多朝中大臣都推荐施世纶。大学士伊桑阿把这事儿奏报给了康熙皇帝。康熙皇帝说:“朕知道施世纶清廉,但他为人有点死板,处理事情太偏激。百姓和学生打官司,他就偏袒百姓;学生和有钱有势的人打官司,他又偏袒学生。办事情应该讲究个公正,怎么能这样偏袒呢?像施世纶这样的人,让他管钱粮这些事比较合适。” 于是,那年,施世纶被任命为湖南布政使。
湖南的田赋、丁银和漕米运输都有很多额外费用,施世纶上任后,把这些多余的费用全部取消了,还把漕米运往京城的费用减少了四分之一。老百姓为此为他立碑颂扬。三年后,他又调任安徽布政使。
好的,我来帮你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你的要求进行分段:
**第一段(约270字):**
嘉庆四十四年(1839年),汤金钊升任太仆寺卿。四十五年(1840年),因为在湖南任职期间,没有管好手下的营兵,导致这些营兵抢劫了当铺,汤金钊因此被罢免了职务。到了这一年的三月,他又被任命为顺天府府尹。上任后,汤金钊就上疏请求禁止一些行为,包括:禁止“司坊”(类似管理市场的小吏)越权插手处理民间诉讼案件;禁止一些奸诈之徒通过贿赂等手段包揽捐纳(类似为国家捐钱买官或免除徭役);禁止牙行(类似现在的中介)强行霸占货物,垄断市场;禁止流动的娼妓进行歌舞表演和陪酒宴饮。他要求相关部门进行讨论,并将这些禁令制定为正式的法令。嘉庆四十八年(1843年),汤金钊被任命为左副都御史,同时兼管顺天府府尹的事务。
**第二段(约240字):**
嘉庆四十九年(1844年),汤金钊升任户部侍郎,负责管理国家钱币铸造和发行。不久,他又被调任为总督仓场,负责管理国家粮仓。嘉庆五十四年(1849年),朝廷任命他为云南巡抚,但在他还没来得及去云南上任的时候,又被改任为漕运总督。汤金钊在漕运总督任上,深入调查了解了漕运中的各种积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革除“羡金”(类似现在的灰色收入、回扣),弹劾贪污的官员,清除那些像蛀虫一样的差役。他以严格和公正著称,严格管理漕运事务。每年他负责督办的漕运船只,都能按时完成任务,没有丝毫的延误和差错。
话说那西边边境打仗,后勤补给线从河南一直延伸到陕西,可陕西那边正闹旱灾,饿肚子呢!这都持续了五十九年了。皇上就派世纶去陕西,协助总督鄂海督促军粮运输,顺便让他沿途考察一下从河南府到西安这段黄河的运输路线,再把陕西现有的粮食数量统计清楚,然后上报朝廷。
世纶就沿着黄河往西走,上书皇上说:“从河南府的孟津县到陕西的太阳渡,路上有大大小小几十个滩,纤道(牵引船只的道路)高低不平,有的在河南这边,有的在河北那边。过了渑池之后,船往下游走能装三百多石粮食,往上游走就只能装一半;过了渑池往上,河水又急又高,一船只能装几十石粮食。从砥柱到神门这段,根本就没有纤道,只有路边的石头上,还留着以前拉运粮食时凿出来的方眼和石鼻,痕迹还在呢!从陕州到西安府,河水比较平稳,都有运输的道路。我画了张图,您看看。” 他又说:“现在从河南府到陕州三门这段,连条船都没有!建议从太阳渡以下改用车运,太阳渡到西安府的党家马头这段,坐船比较方便。到了党家马头入仓后再改用车运。总共要运二十万石粮食,需要白银十万三千多两。可问题是,二十万石粮食,只能磨出十万石大米。建议让河南那边用两石粮食换一石大米,这样运输成本就能省一半。如果担心大米不容易保存,那就按照惯例,把陈米换成新米吧。”
皇上看到奏折后,考虑到陕西灾情严重,就拨款五十万两银子,还下令调拨常平仓的粮食;又因为大部分地方官吏都去前线打仗了,就让吏部选派官员去陕西协助,并让世纶负责统筹此事。世纶就分了十二个小组,挨家挨户地调查贫困百姓,按人口分发救济粮,远近都照顾到了。到了六十年的春天,终于下雨了,灾情逐渐缓解。皇上就让世纶回京管理漕运事务。
六十一年四月,世纶因为生病请求退休,皇上很惋惜地挽留了他,还派他儿子廷祥快马加鞭地去探望。五月,世纶去世了。他临终前留下遗疏,请求和父亲一起葬在福建老家,皇上准许了他的请求,并下诏表彰他清廉谨慎、勤劳奉献的精神,并给予祭葬。
施世纶当官啊,那叫一个聪明强干,雷厉风行!他狠狠地打击那些欺压百姓的恶霸,也管住了那些贪赃枉法的胥吏。他到哪儿,哪儿就有好政策,老百姓都叫他“青天大老爷”。后来他在江宁因为忧虑国事辞职回家,老百姓哭着喊着要留他,足足有一万多人呢! 没办法留下他,大家就一人出一文钱,在府衙前建了两座亭子,叫“一文亭”。
话说这江宁府尹,还有个步军统领叫托合齐,这可是个权势熏天的人物,出门那阵仗,简直是前呼后拥,好不威风。施世纶碰见他了,就规规矩矩地站在路边等着他过去。托合齐下轿子后,吃了一惊,赶紧问施世纶这是干嘛呢?施世纶大声说:“按照国家的规矩,只有王爷才能有这么大的排场。我以为是王爷来了,所以才站着等候,没想到是您啊!” 他后来还写奏章弹劾了托合齐,托合齐吓得赶紧道歉才算了事。 后来施世纶去陕西赈灾,发现陕西的储备物资都被贪污浪费了,他又写奏章弹劾了相关人员。鄂海想通过廷祥暗示他别这么做,但施世纶说:“我当官以来,连自己的生死都不顾了,还怕你吗?”最后还是把奏章呈了上去,结果鄂海被罢官了。
文章最后说:于成龙啊,他秉持着刚正不阿的品格,勤俭节约,始终如一,走到哪儿,老百姓都记得他的恩德。彭鹏拒绝了违背道义的命令,为人正直,当官也以清廉著称。陈瑸出身贫寒,两袖清风,说到做到。陈鹏年、施世纶都热爱百姓,不怕权贵。这五个人,都是从基层做起的,都因为清廉而闻名于世。其中于成龙和施世纶的名声尤其大,老百姓都传颂他们的功绩,一直流传至今。康熙年间吏治清明,廉洁的官员接踵而至,这都是因为圣祖皇帝善于保护这些好官,效果非常显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