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棻,字苾园,是贵州贵筑人。同治二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深受大学士倭仁和尚书罗敦衍的赏识。十年后,他被派去云南当学政。当时正值回族叛乱之后,云南很多地方都荒废了,之前的官员都没能把学政工作做完,李端芬这才一一巡视,慢慢地,云南的文化也开始兴盛起来了。光绪五年,他升任御史,因为叔父在北京做官,为了避嫌,他又回到了原来的编修职位。后来,他一路升迁,最终当上了内阁学士。光绪十八年,他升任刑部侍郎。六年后,又调到仓场衙门工作。他前后多次主管文官事务,四次担任乡试考官,一次担任会试副总裁,很乐意提拔有才能的人。他在广东主考乡试时,看中了梁启超的才华,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他。从那以后,李端芬就经常听取梁启超的意见,两人经常谈论中西方国家的制度。

那时候,康有为上书请求变法,还提到了兴办教育。光绪二十二年,李端棻就上奏请求在北京设立大学,在各省府州县都设立学堂,分班上课;还要建立藏书楼、仪器院、翻译局,多办报馆,还要选派学生出国留学。光绪二十四年,他秘密推荐康有为和谭嗣同,认为他们有大才可用。他还发现各衙门规章制度有很多矛盾的地方,就上奏请求修订,皇上很高兴,下令各部门限期改进。之后,李端芬被提升为礼部尚书。没过多久,康有为等人变法失败,李端棻主动上奏检举自己,结果被革职,发配到新疆。在去新疆的路上,他生病了,最后留在甘州。光绪二十七年,他被赦免回乡,在贵州经世学堂当老师。光绪三十三年,他去世了。宣统元年,云南和贵州的官员们请求朝廷恢复他的官职。

徐致靖,字子静,是江苏宜兴人,户籍在宛平。光绪二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他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侍读学士。他父亲去世后,他守孝三年,光绪二十三年,他又重新回到原来的官职。徐致靖一直很担忧外敌入侵,一直在思考如何为国家献计献策。

子仁铸那时候在湖南做编修,提倡新学,写信给当时的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荐康有为。陈宝箴就上奏朝廷说:“国家大事还没确定,请皇上指示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这是在试探皇上的意思。没过多久,皇上果然下诏要寻找通晓各种才能的人才,于是陈宝箴就奏请皇上说康有为可以大用,还推荐了梁启超、黄遵宪等人。他还接连上奏,请求废除八股文考试,改考策论,裁减冗官,适当设置散官。又因为边疆战事吃紧,应该训练精兵强将,大力推荐袁世凯担任军事要职。皇上都同意了他的建议,下令照办。他还罢免了阻挠言路的礼部尚书许应骙等人,皇上就让陈宝箴代理右侍郎。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慈禧太后重新掌权,参与新政的官员都受到了处罚。陈宝箴被罢官下狱,后来被判处终身监禁,子仁铸也丢了官。庚子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陈宝箴才出狱候审,后来被皇上赦免。他去世的时候,七十五岁。

陈宝箴,字右铭,江西义宁人。年轻时就很有志气,诗文都很有章法,得到曾国藩的赏识。他以举人的身份跟随父亲陈伟琳治理乡团,抵抗太平天国的粤军。后来去了湖南,参与了易佩绅的幕府工作,在凤县、龙山一带作战。石达开率军来犯,军队又累又饿,陈宝箴跑到永顺去募粮,粮食源源不断地运来,守军士气大增,敌人渐渐退去。陈宝箴回到江西,又为席宝田出谋划策,消灭了洪福瑱的军队。事情平定后,他被授予知府,又破格提升为河北道。

他在湖南创办了致用精舍,挑选三州的优秀学生,聘请名师教导他们。后来他升任浙江按察使,因为一些事情被免职。湖南巡抚王文韶推荐了他的才能,光绪十六年,他被召进京,担任湖北按察使,署理布政使。光绪二十年,他升任直隶布政使,觐见皇上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吃紧,他看到皇上形容憔悴,忧心忡忡,就建议皇上每天读读圣祖康熙皇帝所编写的《周易》,以期国家能够转危为安,保持稳定。他上奏的奏章很多,都得到了皇上的赞许。皇上认为他忠心耿耿,就让他住在糈台,专门负责奏报事情。马关条约签订后,他哭着说:“这简直是要亡国了啊!”

明年,朝廷因为他的政绩,推荐他担任湖南巡抚。上任后,他发现前任巡抚任驎结党营私,贪污受贿,于是立刻严厉查处。直隶布政使王廉替任驎求情,结果事情被上报朝廷,王廉也受到了处罚。宝箴还重新调查了前任按察使史念祖被弹劾的案子,彻底揭露了他任人唯亲的丑恶行径,史念祖最终被罢免官职。从此,宝箴清正廉洁的名声传扬开来。

湖南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落后保守,宝箴决心从湖南这一个地方做起,推动富强,并带动整个东南地区的发展。他先后在湖南建立了电信局、开通了轮船航线,兴建了枪弹制造厂,还成立了保卫局、南学会和时务学堂。他邀请梁启超来湖南主讲时务学堂,湖南的风气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还向朝廷上奏章,建议整顿学术,加强军事训练,筹措资金等一系列重大措施,朝廷都采纳了他的建议,并特别下令让他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要被流言蜚语所左右,还对他进行了表彰。当时张之洞名声显赫,湖南的官员都对他毕恭毕敬,唯恐得罪了他。宝箴刚到湖北任职时,和张之洞在一些事情上意见不合,但他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毫不妥协。虽然张之洞心里有点不高兴,但也拿他没办法。后来,两人逐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推行新政时,常常联名上奏。而湖北巡抚谭继洵却不愿意和他们合作。

正赶上康有为的很多建议被朝廷采纳,宝箴一向敬佩曾国藩和胡林翼的识才举荐,于是他向朝廷推荐了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四人协助推行新政。朝廷正想寻找有才能、有改革意识的人才,于是很快便将这四人提升为京官,参与新政的推行,这四人也因此敢于直言上书,毫无顾忌地论述时事。宝箴又上奏说,虽然这四位年轻人很有才华,但资历尚浅,经验不足,容易出错,最好能由像张之洞这样有资历、有威望的大臣来领导他们。然而,奏疏还没来得及批复,慈禧太后已经开始干预朝政,下令诛杀了这四位京官,并将罪责追究到举荐他们的人身上,宝箴因此被罢官,他的儿子三立也因此被革职,湖南时务学堂编写的《学约》、《界说》、《劄记》、《答问》等书籍也被销毁。

早些时候,宁乡已经革职的道员周汉,因为张贴攻击西方的传单而被总督处罚。宝箴到任后,周汉又重新印刷传单四处散发,宝箴下令销毁这些传单,周汉便殴打销毁传单的人,宝箴大怒,将他关进了监狱。旧势力对他恨之入骨,但那些支持新政的人却对他赞赏有加。宝箴被罢官后,他以前为百姓办的那些实事,即使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都全部被废除了,没有一样被保留下来。他最终在七十岁的时候去世了。

黄遵宪,字公度,是广东嘉应州人。他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举人,然后花钱捐了个道员的官职。

后来他被派去日本当参赞,还写了一本《日本国志》献给朝廷。没多久,他又调到旧金山当总领事。当时美国官员找借口说为了卫生,把很多华侨都抓进了监狱。黄遵宪直接跑到监狱里,让手下人测量了一下监狱的面积,然后质问那些美国官员:“这地方的卫生状况,比华侨住的地方还好吗?”美国官员被问得没办法,只好赶紧把华侨都放了。

之后,他担任湖南长宝盐法道,还代理过按察使。当时宝箴是湖南巡抚,正在推行新政,黄遵宪就在大家面前第一个提倡民治,他说:“其实民治就是自治,先自治自己,再自治自己的家乡。从一个乡推到一个县、一个府、一个省,最后推到全国,就能实现共和的盛世,达到大同的理想境界。” 于是,他就模仿西方国家的巡警制度,设立了保卫局,凡是跟老百姓利益和疾苦有关,而且老百姓自己就能办成的事情,都交给保卫局负责,由民选的负责人来领导,官员只负责他们办不到的事情。

没过多久,他就辞官了。后来朝廷又任命他出使日本,结果还没等他出发,就碰上了党争,最后只好罢官回家了。他写过《人境庐诗草》等著作。

曾鉌,字怀清,是满洲正白旗人,喜塔腊氏。他爹庆昀是宁夏将军。曾鉌靠着祖上荫庇,先做了工部主事,然后一步步升迁,当上了郎中,之后又担任军机章京,最后成了御史。光绪九年,他被外派到陕西当督粮道。陕西西、同地区的农民上缴粮食,路途遥远,中间环节有很多弊端,曾鉌想方设法整顿这些乱象,老百姓都觉得方便多了。当时关中地区的风气比较淳朴,但是文化教育比较落后,他就请来了长安的柏景伟和咸阳的刘光蕡来主持关中书院,督促大家学习实学,一时间舆论一片赞扬。他还设立了蚕桑局,聘请织造师傅教大家先进的煮练、纺织和染色技术,几年下来,陕西的丝绸产量赶上了齐鲁豫三地。光绪十三年,他升任按察使。第二年,他母亲去世,他就辞官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他又重新上任,没多久就升任甘肃布政使。光绪二十四年,他被调到直隶,因为避嫌,最后还是留在了甘肃。后来他升任湖北巡抚,感慨地说:“现在局势这么危急,难道还能墨守成规,一点都不变通吗?”于是他就拿着陕甘总督的印信,向上级建议改革官吏补缺、官员任命、财政支出和审理诉讼这四件事的旧例,希望能从根本上加强国家实力。结果,侍读学士贻谷和光禄寺少卿张仲炘弹劾他乱政,皇上就把他罢官了。一开始,曾鉌在京城做官的时候,家里非常穷,租住在简陋的房子里。等到他外放做官后,一心扑在为百姓办事上,从不考虑个人得失。被罢官后,他出行都是步行,陕西的老百姓每年都凑钱接济他。后来他更加贫困,甚至到了穿着破旧衣服,在城里算命为生。没过多久,他就去世了。宣统改元的时候,总督端方奏请朝廷恢复了他的原职。

杨深秀,字仪村,原名毓秀,是山西闻喜人。他从小就聪明伶俐,精通中西算术。同治初年,他以举人的身份捐钱做了刑部员外郎。回家探亲的时候,正赶上山西大饥荒,阎敬铭奉命赈灾,杨深秀就上书建议改革徭役制度,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让灾情有所缓解。光绪十五年,他考中了进士,升任郎中,后来又做了御史。他曾经说过:“现在形势危急,不改革旧制度就不能图谋发展,不变法就不能图谋生存。”

1898年,沙俄强迫清政府割让旅顺和大连湾。张之洞力劝英国和日本阻止沙俄,言语非常恳切直接。当时朝廷正大力推行新政,但很多大臣都反对。张之洞就和徐致靖先后上书朝廷,请求确定国家的政策方针,又因为科举取士的办法不好,建议参考宋、元、明三代的旧制,改革考试制度,把他的意见递交给了礼部,但是礼部尚书许应骙不同意,所以没有上奏。朝廷会议讨论经济特科要减少名额,于是张之洞联合宋伯鲁弹劾许应骙阻挠新政。皇上命令许应骙自己陈述,奏章上呈后,弹劾康有为钻营要职,请求罢免他,奏章里还牵连到了张之洞,皇上却没有追究他。御史文悌弹劾张之洞传播康有为创立的保国会的情况,并且揭露康有为与内外勾结的情况,光绪帝责备张之洞是为别人报私仇,反而让张之洞受到了处罚。张之洞更加感到义愤填膺,接连上书请求设立翻译局,派遣王公大臣出国考察,并且制定赴日本留学的章程,这些建议都被批准了。他又建议考试选拔庶官,每天轮换二十个人,挑选忠诚老实的人,淘汰那些庸碌无能、年老体衰、不了解时务的人,因此朝中大臣更加忌恨他。湖南巡抚陈宝箴急于改革图强,遭到了一些流言蜚语,张之洞为他辩解,皇上特地下旨褒奖陈宝箴,陈宝箴这才能够顺利推行他的改革计划。

八月,政变爆发,朝中官员人人自危,害怕遭到大规模的杀戮,只有张之洞上书请求太后归政。奏章还没递交上去的时候,他的儿子张黻田苦苦劝他打消念头,张之洞大声呵斥他退下。不久后,张之洞被捕,判处死刑。张之洞为人刚直,经常当面指出别人的错误,因此树敌很多。他在台谏部门任职十个月,上书二十多次,他的奏稿大多没有保存下来,只有狱中写的三首诗流传于世。他著有《虚声堂稿》《闻喜县新志》。

杨锐,字叔峤,四川绵竹人。从小就聪明过人,督学张之洞非常欣赏他的才能,把他招到幕府。他在尊经书院学习,年纪最小,却总是名列前茅。通过优贡和朝考,他当上了知县。张之洞到两广任督抚时,杨锐跟随他去了广东。光绪十一年,他参加顺天府乡试,考取了内阁中书。

二十四年,他通过洞庭湖地区的考试,被推荐参加经济特科考试。后来又因为陈宝箴的推荐,他和刘光第、谭嗣同、林旭一起被提升为四品卿,担任军机章京,参与新政。皇上召见他,他直接就说了要兴办学校、练兵来救亡图存的策略,皇上很高兴。

七月,礼部主事王照上了一道奏章,但是尚书许应骙等人把它压了下来,没让皇上看到。皇上知道了这件事,非常生气,把六个尚书和侍郎都撤职查办了,朝中的大臣们都吓得不轻。皇上还秘密下诏书,跟他说:“最近我观察皇太后的意思,她不想把那些老朽昏庸的大臣撤掉,提拔那些有才能、有见识的人,也不想一下子把法令都改了。我当然知道中国积弱不振,必须大力推行新政!但是现在,不光是我的权力不够,如果强行推行新政,我的位置都保不住。你和刘光第、谭嗣同、林旭他们好好商量一下,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提拔有才能的人,让新政顺利推行,又不会让太后不高兴,然后把你们的计划写成奏章给我,让我仔细考虑。我真是太焦虑了!”

他回奏皇上说:“太后把权力交给皇上您,皇上应该以孝道为天下表率,处理事情要循序渐进。变法应该有步骤,提拔和罢免大臣不能太突然。”皇上同意了他的意见。

后来,太后再次临朝听政,所有主张新政的人都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他被关进监狱后,觉得自己确实没犯什么罪,觉得只要审问,就能证明自己的清白。没想到第二天,就突然接到圣旨,要他和刘光第等人一起被处死。宣统年间改元后,他的儿子庆昶把这份手诏交给都察院,请求代为上奏,这才让这段历史公之于众。

刘光第,字裴村,是四川富顺人,光绪九年考中了进士,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主事。他办事认真严格,因为在审理案件时得罪了上司,就辞官回家闭门苦读,不再去衙门上班。他家境本来就贫寒,为人又清廉正直,如果不是老朋友,即使送礼他也坚决不受。只有跟杨锐关系比较好。他精通《周官》、《礼记》以及大小戴记。后来他被朝廷召见,是因为陈宝箴举荐了他,但这并不是他原本的志向,他打算写奏折辞官。当时在北京做官的四川老乡都极力劝他留下。有一天,他被皇上召见,他力陈国家危急,百姓困苦,外敌入侵日益逼近,朝廷应该虚心纳谏,励精图治。皇上对此表示赞同。但是当时言官们纷纷上书,臣民的奏折每天都有几百份,刘光第整天都在批阅奏折,签署意见,等待皇上裁决。 他下了朝后对亲朋好友说:“我最终不会做这个官的,很快就要告假回家了!” 不到一个月,灾祸就降临了,刘光第被投入监狱。

临刑的时候,协办大学士刚毅负责监斩,刘光第质问他说:“还没审问就处死我,这是怎么回事?” 刚毅命令他跪下听旨,刘光第不肯,说:“祖制规定,即使是强盗,临刑前喊冤,也应该重新审问。我们这些人的生死固然不足惜,但国家体面又该如何维护呢!” 刚毅一言不发,又问了一遍,刚毅说:“我奉命监刑而已,别的我什么都不知道。” 狱卒强行让他跪下,刘光第依然站得笔直。杨锐喊着:“裴村,跪下!跪下!听旨就是了!” 于是刘光第跪下,被处死了。他留下了《介白堂诗文集》。

谭嗣同,字复生,是湖南浏阳人。他父亲谭继洵是湖北巡抚。谭嗣同从小就很有才气,抱负远大,文章写得奇特奔放。他的学习以“日新”为要旨,对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不屑一顾。他父亲谭继洵为人谨慎规矩,因此父子俩经常意见不合。谭嗣同后来去了新疆,在刘锦棠幕府做事,捐资做了知府,后来又调任江苏。陈宝箴担任湖南巡抚时,谭嗣同回到家乡协助他推行新政。梁启超创办南学会,谭嗣同担任会长。每次开会,参加的人总是几百人,大家听到谭嗣同慷慨激昂地论述时事,都很感动。

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被召进北京。皇上很满意他的奏对,就把他提升为四品卿,还让他当了军机章京。当时一起被提拔的还有三个人,但每次皇上召见,谭嗣同提出的建议总是最多。皇上想在懋勤殿设立顾问官,就让谭嗣同起草圣旨,还要求一定要写明前朝的类似做法,并且要亲自去颐和园向太后请示。谭嗣同回来后跟别人说:“现在我才知道,皇上根本就没有权力啊!” 那时候荣禄在北京周围管事,袁世凯在天津负责训练军队。皇上又提拔袁世凯当侍郎,召他进京觐见。谭嗣同还曾经半夜去袁世凯那儿商量事情。第二天,袁世凯就回天津了。没过多久,太后从颐和园回宫,重新掌握了权力。

梁启超躲进了日本使馆避难,谭嗣同去看他,劝他一起逃到日本去。谭嗣同说:“如果没有行动,就不能为将来打算;如果没有牺牲,就不能报答圣上。”最后还是没走。没过多久,谭嗣同就被杀害了。他留下了《仁学》和《莽苍苍斋诗集》等著作。

唐才常,字佛尘。年轻的时候跟谭嗣同齐名,被称为“浏阳二生”,是两湖学堂的优秀毕业生。听说谭嗣同死了,他非常悲痛,多次密谋起事,每当说到光绪皇帝,总是哭泣不止。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出巡,唐才常暗中联合一些有钱有势的人密谋起义,打着“勤王”的旗号,准备攻打武昌和汉口。结果被抓住了,他慷慨陈词,什么都坦白交代了,请求立即处死,最后就被杀害了。

林旭,字叫暾谷,是福建侯官人。十九岁的时候,就考中了福建乡试的第一名,妥妥的状元郎啊!后来去参加礼部考试,正赶上中日关系紧张,他就跟一起考试的同学们一起上书给朝廷,表达对时局的看法,可惜没啥回应。后来花钱买了官,当上了内阁中书。那时候康有为正带头搞变法,先在北京成立了“粤学会”,想鼓舞大家的士气,然后四川、浙江、陕西、福建等地也跟着成立了类似的学会。林旭是福建学会的领头人,还是保国会会员。荣禄,之前是福州将军,挺喜欢福建人的,后来到了天津,就把林旭请到自己幕府里做事。没多久,因为林旭推荐人才的奏折,皇上召见了他。林旭是用福建话跟皇上说话,皇上听得不太懂。后来林旭把奏折写好递上去,皇上觉得不错,就让他跟谭嗣同他们一起参与处理政务,很多皇上的诏书都是林旭起草的。后来变法失败了,林旭也跟谭嗣同他们一起被杀害了,那年他才二十四岁。他留下了一本诗集,叫《晚翠轩诗集》。他老婆是沈葆桢的孙女,听说变法失败后,想吃药自杀,结果没死成,最后因为伤心过度去世了。

康广仁,名有溥,大家都叫他广仁,是康有为的弟弟。他从小跟着哥哥学习。康有为上书请求改革,康广仁觉得应该先改革科举考试制度,这样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后来乡试和会试都被取消了,但是科举考试的其他部分还没改,康广仁就鼓励言官们上书反对,最后皇上也同意了。于是康广仁就劝康有为说:“现在科举考试都废除了,咱们应该先回南方办学,专心搞教育,等培养出一大批有用的人才,过几年再谈改革的事吧。”但是康有为舍不得离开。变法失败的消息传来后,康广仁又催促康有为赶紧离开。康有为跑了,康广仁却被抓了。他在狱中依然谈笑自若,临刑前还说:“中国自强有力的机会就在这里啊!”

说起来,戊戌变法,光绪皇帝也是下定决心要图强,采纳了端方等人的建议,启用了一些新的人才。百日维新,当时国内外都很震惊,也很佩服,但是党派斗争很快就起来了,最终导致了政变。林旭、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杨深秀、康广仁,这六个人在同一天被杀害,后世称他们为“六君子”,大家都为他们的理想抱憾。国内的斗争没完没了,还影响到了外交。后来就酿成了庚子年排外的乱子,最终导致了国家的危亡。这也可以说是清朝兴衰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