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荃,字沅甫,是湖南湘乡人,大学士曾国藩的弟弟。他从小就很有志气,跟着哥哥曾国藩在北京读书。咸丰二年,他考中了优贡。咸丰六年,粤匪石达开打到了江西,曾国藩的军队打得很吃力。曾国荃想赶紧去帮哥哥,就和新任吉安知府黄冕商量,请求湖南巡抚骆秉章,让他招募三千兵勇,再加上周凤山的一支军队,一共六千人,一起支援江西。十一月,他们攻克了安福,接连在大小汾河和千金坡打败了石达开的军队,然后进攻吉安,顺便还拿下吉安周围好几个县城。

咸丰七年春天,曾国荃的父亲去世了,他回家奔丧。夏天,石达开的军队又聚集在吉安,周凤山的军队被打败了,溃不成军。当时王珍、刘腾鸿都战死了,士气低落到了极点。江西巡抚耆龄奏请朝廷起用曾国荃统领吉安的军队,军队士气才重新振作起来。冬天,他们在三曲滩打败了石达开,吉安之围终于形成了。咸丰八年春天,他们攻克了吉水和万安。八月,曾国荃指挥水师摧毁了白鹭洲上的贼船,攻破了城外的坚固工事,最终攻克了吉安,活捉了贼首李雅凤。因为战功卓著,他被多次升迁,官至知府,之后撤军回到长沙。咸丰九年,他又回到江西,率领朱品隆等将领的五千多军队,去支援景德镇的战事。当时各路军队和贼军僵持了几个月,谁都不肯先进攻。曾国荃到了之后,大家才齐心协力,在浮梁南打败了前来支援的贼军。三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他们放火烧了镇上的市场,歼灭了敌军一半的人马,攻克了浮梁,曾国荃也升任道员。江西的战事终于平定了。

曾国藩从九江出发,到了黄州,和胡林翼商量着怎么分兵攻打安徽。曾国荃把部队留在巴河,自己回湖南招募了一万多兵。多隆阿、鲍超他们在太湖、潜山打败了太平军,十年闰三月,曾国荃就率军进攻集贤关,准备攻打安庆。陈玉成来救援,被曾国荃打跑了。

到了十一年,陈玉成又聚集起捻军来到菱湖,在两岸修筑坚固的营垒,和城里的太平军轮番进攻。曾国荃调来水师进入湖中,让他弟弟曾贞幹在湖东修筑营垒抵挡。正巧陈玉成在桐城被多隆阿打败了,又跑到集贤关来,结果又被曾国荃打败。陈玉成从马踏石逃跑了,但是还留下一些人占据赤冈岭,和菱湖的太平军营垒互相呼应。曾国荃用长长的壕沟把他们围困起来,鲍超也来了,一起进攻,彻底摧毁了他们的营垒,抓获斩杀了上万太平军。

接着攻破了安庆城外的太平军营地,毁掉了东门的月城。只有北门的三座石垒非常坚固,攻不下来,曾国荃就让降将程学启挑选敢死队,从炮洞爬进去,才把石垒拿下。陈玉成多次被多隆阿打败,收拢残兵败将,又和捻军联合起来,再次驻扎在集贤关,偷袭官军的后路,城里的太平军叶芸也倾巢而出进攻。曾国荃依托壕沟作战,多次击退了敌人,然后继续进攻,加固了新的营垒,派曾贞幹和水师控制菱湖,切断了太平军的粮道。

八月,用地雷炸城,攻克了安庆,歼灭太平军上万,俘虏数千。捷报传来,曾国荃被记名提拔为按察使,加封布政使衔,还赏赐了黄马褂。接着因为消灭了太平军余部,又赐给他“伟勇巴图鲁”的称号。 于是曾国藩驻扎在安庆,曾国荃率领军队东下,目标是江宁,攻克了无为州,打败了运漕镇的守军,夺取了东关,加封为头品顶戴。他分兵防守各个隘口,自己又回到湖南招募兵勇。

同治元年,朝廷任命曾国荃为浙江按察使,后来又升迁为江苏布政使。朝廷下令,考虑到军事形势紧急,不必让他和哥哥曾国藩回避在同一个省份任职。

三月,曾国荃率领新招募的六千人马到达前线,自己率军沿着长江北岸推进,命令弟弟曾贞幹沿南岸推进,同时让彭玉麟等人率领水师一起进攻。他们接连攻克了铜城徬、雍家镇等险要关隘,收复了巢县、含山、和州,又攻克了裕溪口、西梁山。随后渡过长江,会合攻打金柱关,趁机袭击太平府,成功攻克。回师之后又收复了金柱关,曾贞幹也攻克了芜湖。曾国荃又命令彭毓橘在薛镇渡口截击溃逃的太平军,大获全胜。

五月,曾国荃又接连夺取了秣陵关、大胜关这些重要的关隘。水师进驻江宁府护城河口,陆军直接抵达城南雨花台驻扎。太平军前来争夺,都被击退了。曾国藩仍然担心孤军深入,曾国荃说:“不攻打他们的老巢,到处乱战没有好处,逼近城池才能引诱敌人出来决战。虽然危险,但还是有机会成功的。” 正巧这时秋天瘟疫流行,将士们有一半都病倒了。太平军首领李秀成从苏州调集了数十万大军前来救援,构筑了二百多座营垒。曾国荃在各个要隘增筑营垒,并依靠水师,首先巩固了粮道。

太平军围攻了六天六夜,彭毓橘等人趁太平军疲惫之际出击,一口气摧毁了四个敌营。太平军全部转向东路,填平壕沟猛攻,前仆后继。曾国荃督促军队抵抗,脸颊被炮弹击伤,包扎好伤口后继续奋勇作战,太平军这才开始撤退。李世贤又率领十万大军从浙江赶来,和李秀成一起合力进攻,多次挖掘地道偷袭,破坏营墙,想尽各种办法进攻,但都没有成功。芜湖守将王可升率领援军赶到,曾国荃挑选精锐部队分兵出击,烧毁了太平军好几个营垒,其余太平军丢下营垒逃窜。曾国荃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前后歼灭太平军数万人,包围圈最终解除了,李秀成、李世贤败退而去。 这次战斗,是用生病的士兵,苦战四十多天,最终保住了危局,朝廷下诏嘉奖,并赏赐了珍贵的礼物。

有人建议乘胜追击后,退守芜湖,可是李鸿章的弟弟李国荃觉得太平军虽然人多,但乌合之众不足为惧,不肯撤退。第二年春天,李鸿章亲自来到前线视察军队,看到军队驻扎得稳固,这才决定停止撤退的议论。朝廷下诏书,提升李鸿章为浙江巡抚,仍然让他统领前线的军队,计划夺取江宁(南京)。

四月,军队攻克了雨花台和聚宝门外石垒。九洑洲是江宁的犄角,太平军在那里聚集防守,非常坚固。李国荃和彭玉麟、杨岳斌一起去查看地形,然后率领水陆两军展开激战,最终攻克了九洑洲,长江江面这才变得安全。接着又连克上方桥、江东桥,靠近城内的中和桥、双桥门、七瓮桥,以及稍远一些的方山、土山、上方门、高桥门、秣陵关、博望镇等太平军的据点,一个接一个地拿下。李国荃刚到的时候,所有部队加起来才两万人,到这时候,招募的军队已经增加到五万人了。

十月,军队被分成几路,扼守孝陵卫。李鸿章攻克了苏州,李秀成率领溃败的太平军分散在丹阳、句容,自己偷偷溜进了江宁,劝说洪秀全一起逃跑,但是洪秀全没听,所以李秀成就留在城里一起防守。

话说三年春天,咱们攻下了钟山的天保城,把城围得水泄不通。太平天国的贼兵粮食不够吃了,城里的人开始种麦子充饥。咱们的国荃大人呢,就下令挖了好多地道,足足几十处,想来个里应外合。可贼兵也聪明,他们筑起了月牙形的围墙来阻挡,结果咱们的士兵伤亡不少。后来朝廷下旨,让李鸿章带兵来一起攻打。当时很多将领觉得城池很快就能攻破,觉得借别人的力量太没面子,所以就更卖力地进攻了。可李鸿章一直没来。国荃大人担心时间长了会出变故,就督促李臣典他们,在贼兵炮火最密集的地方挖地道。地道挖好了,就悬赏重金,招募敢死队。李臣典、朱洪章、伍维寿、武明良、谭国泰、刘连捷、沈鸿宾、张诗日、罗雨春这九个人,都立下军令状,第一个冲上去。

六月十六,中午的时候,地道炸响了,城墙塌了二十多丈长,李臣典、朱洪章他们像蚂蚁一样涌了上去。贼兵疯狂地用火药炸,用火烧,彭毓橘、萧孚泗还亲手砍死了好几个逃跑的贼兵,这才冲进了城里。朱洪章、沈鸿宾、罗雨春攻打的是中间的路,直奔伪天王府;刘连捷、张诗日、谭国泰攻打的是右路,目标是神策门;朱南桂他们架着梯子爬上城墙,攻下了仪凤门;左路彭毓橘从内城打到通济门,萧孚泗他们夺下了朝阳门和洪武门;罗逢元他们从聚宝门进去,李金洲从通济门进去,陈湜、易良虎从旱西门和水西门进去。这下,江宁的九个城门全都被攻破了。

城墙上的贼兵几乎都被杀光了,只有子城还在抵抗。半夜,太平天国自己放火烧了伪王府,然后突围逃跑。咱们的军队截杀了几百人,一直追到湖熟,又俘虏斩杀了数百人。洪秀全其实一个月前就死了,他的尸体是在伪宫里找到的。他儿子洪福瑱,十五六岁,当时有人造谣说他自焚死了,其实是被太平军余党带到广德去了。国荃大人下令关闭城门救火,继续搜杀残余的贼兵。还抓到了洪秀全的哥哥洪仁达和李秀成,都处死了。总之,太平天国的伪王、主将、大小头目,三千多人都死了,乱兵互相残杀,死的贼兵有十多万,解救出来的难民也有好几万。捷报传到朝廷,皇上嘉奖国荃大人坚忍不拔,取得了胜利,升他为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赐名“威毅”,还赐给他双眼花翎。

曾国荃立下大功,却招来很多非议。刚开始奏报朝廷说洪福瑱已经死了,结果洪福瑱却逃窜到浙江、江西,还被其他匪军拥戴着,那些人就拿这事儿说事儿,曾国荃就借口生病请求退休,把手下军队都撤了。皇上还特地发圣旨慰留他,曾国荃又上书两次,才被允许辞职回家。四年后,朝廷任命他为山西巡抚,他没接受。后来又调任湖北巡抚,让他协助办理军务,还让他带老部队去剿灭捻军。

五年后,曾国荃到任,裁撤了湖北的冗余军队,又增调了六千湘军,分别由彭毓橘和郭松林统领。当时捻军在鄂豫交界来回窜动,曾国荃就命令鲍超从枣阳往淅川、内乡方向走,防备西路;命令郭松林从桐柏、唐县出兵,防备东路;又让刘维桢向新野方向行动,形成声援之势。捻军被打得没办法,就往北跑了,朝廷还命令郭松林越境追击。那年冬天,郭松林在信阳、孝感打败了捻军。捻军又逃到云梦、应城、德安,郭松林把他们赶跑,还攻克了应城、云梦,又在皂河、杨泽打败了他们。郭松林追击捻军到臼口,中了埋伏,受了重伤,他弟弟郭芳珍战死了。彭毓橘在沙口打败捻军,又在安陆打败了他们。曾国荃觉得捻军骑兵多,不好追击,想把他们困在山区。彭毓橘和刘维桢多次作战,也没能给捻军造成重大损失,捻军还是逃跑了。总督官文和曾国荃合不来,曾国荃就上书弹劾官文贪污腐败、骄横跋扈,结果官文被罢免了总督的职务。

六年春天,捻军又攻打德安,被刘铭传、鲍超打败,逃进了河南境内,没多久又窜了回来。彭毓橘因为太勇猛轻敌,在蕲州遇到捻军,在六神港战死了。五月,捻军长驱直入,从河南一直打到山东。朝廷批评各地的官员,说他们防剿了这么久都没什么功劳,曾国荃也受到了牵连,被降级,还被下放到部门接受处理。后来,曾国荃又以生病为由请求辞职,朝廷批准了。

光绪元年,他被任命为陕西巡抚,后来又升迁为河东河道总督。第二年,他又调任山西巡抚。那几年大旱,好几个省份都受灾。他大力开展赈灾工作,除了用国库的钱,还向其他省份借钱,发动捐款,根据灾情轻重和救济时间的长短,前后一共赈济了一千三百万两银子、两百万石粮食,救活了六百万人。灾后他还减免赋税徭役,每年为老百姓省下巨额钱财。在治理旱灾方面,山西做得最好,老百姓都很感激他,还给他立了生祠。

六年的时候,他因为生病请求退休,朝廷挽留了他,不久又把他召回京城。七年,他被任命为陕甘总督,奉命前往山海关负责防务,他又请求因病退休回家。八年,他署理两广总督的职务。

九年,朝廷召他回京。十年,他署理礼部尚书,又调任署理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后来正式任命。当时法国军队侵犯中国沿海,朝廷内部关于战和的意见分歧很大。他整顿江海防务,他知道上海关系到与各国之间的贸易,所以法国军队不能轻易进攻,他采取了镇静的策略。朝廷下令派文官前往沿海地区协办军务,结果福建的官员就无法独自负责军事了。他认为权力不能分散,朝廷也因为他长期从事军事工作而倚重他。朝廷下令派兵轮支援台湾,原计划派五艘,实际只派了三艘。这件事在朝中引起争议,他被革职留任。兵轮最终没能到达台湾,其中两艘到了浙江沿海,协助镇海作战,立下了功劳,不久就签订了和约。十一年,朝廷考核官员,鉴于他以往的功劳,恢复了他的职务。十五年,慈禧太后归政,朝廷恩赐他太子太保的爵位。

他在两江总督任上干了六年,总揽全局,不拘泥于琐碎小事,军民都很安宁。十六年,他在任上去世,追赠太傅,朝廷赐予钱财料理丧事,命江宁将军为他祭祀,特谥“忠襄”,把他列入昭忠祠和贤良祠,还为他专门修建了祠堂。他的孙子孙广汉继承了伯爵的爵位,官至左副都御史。

我弟弟曾国荃,原名叫曾国葆,是个读书人。他跟着哥哥曾国藩一起剿灭了常德、宁乡的土匪。当时杨岳斌是把总,彭玉麟也是个读书人,我弟弟曾国荃就极力向曾国藩推荐他们,说这两个人非常英勇果敢,于是他们一起被委任领导水师。开始在岳州打败仗了,曾国荃自己主动承担责任,说其他将领没有错。后来曾国藩东征的时候,曾国荃在家没跟着去。等他哥哥曾国华在三河战死后,曾国荃发誓要杀光敌人为哥哥报仇。胡林翼让他带一千人,从黄州一路打到潜山、太湖。

跟着曾国荃攻打安庆,他设计招降了贼将程学启,攻克安庆城,程学启的功劳很大。同治元年,他和曾国荃分兵沿江进攻,攻破了鲁港,又攻克了繁昌、南陵、芜湖,最后在雨花台会师。后来染上了瘟疫,想请假回家,结果敌人援军到了,他们被包围了,曾国荃强忍着病痛坚持作战防守,包围解除了,但他病情加重,最终在军中去世了。他最初因为功劳被授予训导官职,加封国子监学正衔,还被赐号“迅勇巴图鲁”。

等打败了敌人的援军后,他被提升为知府,但是任命还没下达,他就已经去世了。事情上报后,朝廷追赠他为按察使。李鸿章详细陈述了他的战功,皇上按照二品官员的规格给他抚恤,追赠他为内阁学士,赐予骑都尉世袭爵位,还为他修建了专祠,谥号“靖毅”。

沈葆桢,字幼丹,是福建侯官人。道光二十七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 升迁为御史后,好几次上书朝廷谈论军事,得到了文宗皇帝的赏识。

咸丰五年,他被外派到江西九江当知府。那时候九江已经被太平军占领了,他就跟着曾国藩一起处理军务。咸丰六年,他又代理广信府知府。太平军头目杨辅清接连攻下了贵溪、弋阳,眼看着就要打到广信了。沈葆桢当时正在河口筹集军饷,听到警报后立刻赶回广信。这时,大部分官员、士兵和百姓都逃跑了。他的妻子林氏,事先用自己的血写信向浙江的总兵饶廷选求救。 正好赶上大雨,太平军在兴安被困住了。饶廷选先一步进了城,太平军攻城的时候,打了七仗都打赢了,最后解了围撤兵了。

曾国藩把广信城守住的情况上报朝廷,皇上嘉奖了沈葆桢,授予他道员的官职。咸丰七年,他升任为广饶九南道,继续负责广信的防务。他多次请求借调军队,打败了好几股流窜的太平军,平定了弋阳的土匪,还处死了安仁县里抗粮的刁民,后来还被加封为按察使。 不过,因为他为人正直,得罪了一些大官,他就借口要奉养父母,辞官回家了。

十年的时候,沈葆桢被任命为吉赣南道,但是因为家里老人年迈,他就推辞了,没去上任。朝廷就让他留在老家负责团练的事务。曾国藩多次推荐沈葆桢的才能,到了十一年的时候,朝廷下诏让他去安庆大营任职。没过多久,他又被破格提升为江西巡抚。圣旨里说:“朕早就听说沈葆桢德高望重,才能出众,能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考虑到他家中有年迈的父母,所以选择江西这个离家比较近的省份让他担任巡抚,方便他照顾父母;而且江西是他曾经做过官的地方,将来在这里建立功勋,光宗耀祖,也能让父母高兴。朕这样体恤你,这样委任你,你就不用再因为照顾父母而推辞了。”沈葆桢接到圣旨后,感动得哭了起来,然后就上任去了。

那时候浙江沦陷了,左宗棠从江西出兵去收复失地。贼酋杨辅清、李世贤联合起来骚扰江西,想切断安徽和浙江的交通要道。同治元年,沈葆桢亲自到广信去筹备防务,命令当地军民修筑堡垒自卫,实行坚壁清野的策略。他启用湘军将领王德榜、段起及席宝田、江忠义等人,外来的军队也听他的指挥,敌人一来就打退他们。到了同治二年,沈葆桢在小路口打败了黄文金,又在祁门再次打败了他。正赶上浙江军队攻克了黟县,贼军就从太平、石埭、建德等地骚扰江西,沈葆桢督促军队出击,把他们赶跑了。这一年的秋天,沈葆桢因为生病就请求休假。

一开始啊,曾国藩的军费大部分都靠江西那边供应。可是沈葆桢说,我们浙江这边军事压力也很大,请求把拨给我们的军饷留下来自己用。结果呢,南京前线的军费急需补充,江西那边却迟迟不给支援,曾国藩就上书朝廷,跟沈葆桢争了起来。御史华祝三也上奏说这俩人闹矛盾,怕影响大局,皇上就下令让他们俩各自分一半军饷,再另外从江海关拨款给江南的军队。

过了三年,大军正围攻南京,情况紧急。太平天国贼军又来骚扰江西,想切断曾国藩的后路。朝廷就命令杨岳斌带兵过去镇压,还让沈葆桢一起商量对策。后来南京和杭州相继收复了,可是黄文金带着洪福瑱从浙江、安徽窜到江西,想从江西进入广东。沈葆桢就派席宝田去追剿,追到石城,狠狠地打败了他们。这一仗抓住了洪仁玕、洪仁政、黄文英等重要人物,还在荒郊野外找到了洪福瑱,全都处死了。因为抓住了这些主要的反贼,沈葆桢被授予一等轻车都尉世职,还加了顶戴花翎。但是沈葆桢把功劳都推给了手下将领,上书请求朝廷不要赏赐他。皇上表扬了他坦诚公正,将士们也都很卖力,而且江西的官风民风都有好转,应该给他奖励,但还是没答应他的请求。后来他又请求退休回家养老,皇上还特意下旨安慰他,让他留任。

第四年,他因为母亲生病,请求回家探望,但因为防务紧急,没让他走。后来他母亲去世了,朝廷准许他回家守孝一百天,百日之后再回来。但他坚持要守孝三年,朝廷最后才同意了他的请求。

六年的时候,我被任命为总理船政大臣。一开始,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山脚下靠江的地方提议建个船厂,还没开始动工呢,左宗棠就被调到陕甘去了。他上奏说,除了沈葆桢,没人能胜任这个差事。我(沈葆桢)脱掉孝服后,才正式上任。

建船坞和机器厂,聘请了外国专家日意格和德克碑当监督。每个月从海关拨款五万两银子,计划五年完工。还附设了个艺童学堂,提前招募水兵学习驾驶技术。这些事情都是从零开始的,船的材料从外国进口,煤炭也从南洋买,采办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贪污腐败的情况。但我(沈葆桢)严格约束,一点儿也不徇私舞弊。

布政使周开锡是提调,延平知府李庆霖协助办理船政事务,这两个人都不受总督待见,总督处处刁难,想把他们撤掉。我(沈葆桢)上奏为他们辩护,力争把他们留下来。那些藩署官员公然违抗我的命令,我直接用军法处置了他们,大家都吓了一跳,心服口服。

九年的时候,我父亲去世了,我请求完成守孝的仪式,暂时离开职位。守孝期间,内阁学士宋晋上奏建议暂停船厂的工程,皇帝下旨让我考虑一下。我(沈葆桢)上奏皇帝,大概意思是说:“想要国家强大,不能好大喜功,不能被一些空话所迷惑。而且和外国专家的合同不能废除,机器厂的运作不能停止。不仅不能立刻裁撤,即使五年期限到了,也不能停工。”我的论述非常有理有据,皇帝很高兴地采纳了我的建议。

十一年的时候,我又重新上任了。前后一共建造了二十艘军舰,部署在各个海口。后来,因为工匠们技术成熟了,我们就商量着改进船的样式,督促他们自己造船,不用外国专家监督了。我还上奏朝廷,陈述了善后事宜,并按照计划执行。

话说十三年前,日本商船因为躲避台风停靠台湾,结果被台湾原住民袭击了。日本人就以此为借口,调兵遣将,打起了台湾原住民土地的主意,想把台湾据为己有。朝廷就派了沈葆桢去台湾视察,顺便处理一下和各国通商的事务。

结果日本人已经上岸扎营了,沈葆桢就理直气壮地跟他们理论,还教育台湾原住民要遵守约束,同时赶紧修城筑墙,做好战争准备。 福建提督唐定奎也带着淮军赶到了台湾,日本人一看这架势,也只好按照约定撤兵了。接下来就开始讨论善后工作,沈葆桢上奏朝廷,建议把福建巡抚的驻地迁到台湾,这样才能更好地管理地方行政和军队。朝廷批准了他的建议。

沈葆桢刚回大陆没多久,就听说狮头社的原住民又杀害了官员,闹事不断。光绪元年,沈葆桢又再次前往台湾,指挥唐定奎他们开山修路,攻打狮头社等原住民部落,把他们的老巢都给端了,那些投降的原住民也陆续被安抚下来。 中路和北路也分别派兵深入,各个原住民部落都乖乖听话了。

在此之前,沈葆桢已经在琅玡设立了恒春县,现在他又奏请朝廷设立台北府,淡水、新竹、宜兰三县都归台北府管辖;噶玛兰通判的办公地点也迁到了鸡笼山;台湾府同知的办公地点迁到了卑南;鹿港同知的办公地点迁到了水沙。他还连续上奏朝廷,陈述军队积弊已久,请求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巡抚。他还买了机器,在台北开了煤矿,并且为明朝遗臣郑成功上奏请谥号并修建祠堂,以此来激励台湾人民的爱国忠义精神。朝廷都批准了他的奏请。

最后,沈葆桢撤军回大陆,事情办完了,朝廷就提升他为两江总督,还兼任通商大臣。

江南安定下来已经十多年了。那里的官吏都习惯了宽松的管理方式,可葆桢这个人啊,对政务处理得非常严格认真。手下的官员都战战兢兢地认真工作,那些资历老、脾气大的老将要是犯了错,他也依法处置,一点儿也不手软。他尤其严厉打击盗贼,上任三个月就杀了将近一百人,那些坏人都吓得不敢露面了。皖南发生了一起教案,有个外国教士诬告良民犯了重罪,葆桢亲自审问,查明了良民是被冤枉的,反而把那个教士判了死刑,然后才上报朝廷,连洋人都没话说。淮南被割让出去的地盘,也陆续收回来了。疏浚河道、储备粮食、消灭蝗虫、禁止种植罂粟等等这些政务,他都全力以赴地去做。他几次因为生病请求退休,五年后进京朝见,慈禧太后很温和地劝他继续努力,不要想着退休,从那以后他就再也不提退休的事了。这一年十一月,他在任上去世了,朝廷追赠他太子太保的官衔,把他供奉在贤良祠,并在各地为他修建专祠,谥号文肃。他的儿子玮庆被赐予举人的身份,袭一等轻车都尉世职;瑜庆则因荫蔽而做了主事,后来官至贵州巡抚。

刘坤一,字岘庄,是湖南新宁人,是个廪生(清代的一种生员)。咸丰五年,他带兵打仗,跟着官军攻克了茶陵、郴州、桂阳、宜章等地,因为战功被授予教谕,然后直接被选拔为官。咸丰六年,骆秉章派刘长佑带兵去支援江西,刘坤一因为是刘长佑的族叔,虽然年纪轻,但还是跟着刘长佑一起打仗,自己带了一营兵。刘长佑攻克萍乡后,命令刘坤一去攻打芦溪、宣风镇,刘坤一接连打胜仗,逼近袁州,还招降了贼首李能通。于是投降的人越来越多,守城的贼人何益发趁夜里打开了西门,刘坤一带兵率先冲了进去,收复了袁州。他因为战功不断升迁,最后当上了直隶州知州,还被赐予了花翎。

第七年,他攻下了临江,升任知府。第八年,刘长佑因为生病回去了,他就接管了刘长佑的军队。他和萧启江一起渡过赣江,去攻打抚州,攻下了崇仁。萧启江在上顿渡被敌人围困,他前去救援,大败敌人,收复了抚州,接着又攻下了建昌,升任道员。第九年,石达开攻打湖南,他又回去救援,解除了永州、新宁的包围,被加封为盐运使。石达开逃窜到广西,他跟着刘长佑追击,收复了柳州。刘长佑升任广西巡抚,让他留在柳州剿灭剩下的土匪,全部平定之后,被加封为布政使。

之后他进攻浔州,第十一年七月,攻下了浔州城,被记名为按察使。石达开又转向四川、湖南方向,他在融县堵截他,打败了石达开,石达开溃逃进入贵州,他被授予广东按察使的职位。

同治元年,他升任广西布政使。刘长佑去担任两广总督,让他接管刘长佑的军队,去浔州继续剿匪。贵县的匪首黄鼎凤,是所有土匪中最狡猾凶狠的,多次商议剿灭或招安,都没能成功。第二年,他终于在登龙桥打败了黄鼎凤,然后驻守在那里。黄鼎凤的老巢叫平天寨,依山傍险,树木茂盛,修筑了坚固的栅栏,还守着大炮,距离覃墟十多里,形成犄角之势。他公开表示要招安黄鼎凤,撤兵回贵县,然后率军夜袭覃墟,包围了平天寨,收复了横州,黄鼎凤的势力越来越弱。第三年四月,他抓住了黄鼎凤及其同伙,将他们处死。浔州平定后,他被赐予“硕勇巴图鲁”的称号。

第四年,他平定了思恩、南宁的土匪,收复了永淳,升任江西巡抚。他命令席宝田、黄少春在闽粤边境会剿粤匪余党,第五年,在广东嘉应州全歼了粤匪余党,被加封为头品顶戴。军事行动结束后,他开始治理江西,实行了一些措施,却得罪了一些地方士绅。第十一年,左都御史胡家玉上书弹劾他,他则反弹劾胡家玉拖欠漕粮,并且多次写信干预地方事务。朝廷两次斥责他们,胡家玉受到处罚,他也因为之前没有及时上报而受到处罚,被降三级调职,但又因为功劳被留任,降为三品顶戴。不久后他又被恢复原职,并被任命署理两江总督。

光绪元年,张之洞被提升为两广总督。广东号称富庶,但国库却空空如也,收支严重不平衡。有人建议增加盐税和洋药税,张之洞认为增加盐税会让官府的盐引更加滞销,不如严厉打击私盐贩卖,让正规盐业畅通无阻;他还参考以前的案例,筹集资金收购剩余的盐,再交给商人运输销售,这样官民都能受益。至于洋药税,各地税率不一,他统一了税率,虽然没有明说加税,但每年都能增加大量的收入。他认为吏治的关键在于官员长期在任,所以下令让所有空缺的官职都由原任官员继续担任,不轻易调动。他还下令禁赌,以杜绝盗贼的来源,并把水陆缉捕的队伍分成若干个小组,明确各自负责的区域,这样一旦发生盗窃案,就能迅速破案。

光绪二年,张之洞调任两江总督。光绪六年,俄国以归还伊犁为借口,进行要挟。朝廷下令筹备防务,张之洞上书朝廷,大致意思是说:“东北三省缺乏久经沙场的将领和精兵强将,应该赶紧做好准备。西北地区已经戒严,东南地区绝对不能再发生动乱。日本和琉球的事情应该尽快解决,不要让它们和俄国联合起来对付我们。英、德等国和俄国关系日益紧张,我们应该设法争取他们的支持,伺机打击俄国。这些都需要朝廷英明的决策。”

光绪九年,法国和越南发生冲突,边境戒严。张之洞上书朝廷,建议:“从广东、广西挑选精明强干的官员,率领精兵强将出关,驻扎在谅山等地,以协助剿灭土匪为名,暗中与越南共同防御。同时,要让越南招安太原、宣光等地的黑旗军,防止他们被法国人利用。云南要依托险要地势设下埋伏,作为支援。法国人看到我们有备而来,他们的阴谋自然会破产。云南方面打算加重越南货物的税收,这绝对不行。重税可以对越南人实施,但不能对法国人实施。如果越南因此而唆使法国人进入云南通商,他们可以借此机会假冒伪劣商品,就像沿海奸商惯用的伎俩一样,我们必须警惕。如果越南与法国签订新的条约,我们即使不能阻止,也应该让他们慎重考虑;或者直接给他们指示策略,避免再次犯错。越南积弱不振,如果不早点扶持,很快就会灭亡。云南、广东的防线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与其事后补救,不如事先预防。这些事情不能明目张胆地直接提出来。”他的奏疏大多被采纳。

我十二岁的时候,继母去世了,心里特别难受。十六岁那年,我竟然被任命为两江总督,这真是……让人有点懵。十七岁,又让我帮着管海军的事儿。二十岁的时候,慈禧太后过寿,皇上赏赐了我双眼花翎,那可是相当荣耀的事儿!

可没多久,日本就来犯辽东了,九连城、凤凰城、金州、旅顺这些地方,全都被日本人占领了,咱们北洋的海军陆军都打输了。皇上急了,把我叫到北京,任命我为钦差大臣,让我去关内外指挥军队,跟日本人打。我当时跟皇上说,兵还没集齐,武器装备也不够,现在就开打,风险太大啊!皇上催着我赶紧出关。那时候,咱们已经派人去跟日本谈和了,但我心里一直担心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意见不合,这可咋整?临走前,我跟我的老师翁同龢说:“您负责协调两宫的意见,这比我的军事任务还重要!”

第二年春天,前线的宋庆、吴大澄他们又接连打败仗,新招募的士兵根本上不了战场,日本那边更是变本加厉地逼着咱们和谈。皇上让我和直隶总督王文韶一起决定是战是和。我虽然负责军事,但心里也明白,继续打下去,胜算不大,所以主张和谈,但也没死扛着。没过多久,和议就签了,我就回江南去了。我从小身体就不好,回到江南后就一直卧床养病,但大事儿我还是会操心的。有人说我身边的人乱用权力,皇上也警告我,不能太相信他们,要振作精神,好好干活儿。我多次上书请求退休,皇上都不准。

二十五年,皇上立溥俊为光绪皇帝的继承人,朝野上下议论纷纷,都说要废掉这个继承人。我赶紧给大学士荣禄写信说:“君臣的等级制度早就定下来了,内外舆论都得管好。我这么做,是为了报效国家,也是为了报答您的栽培。”第二十六年,光绪皇帝过生日,皇上又给我加了太子太保的官职。

后来拳匪乱起来了,我和李鸿章、张之洞一起商量对策,跟东南沿海的官员和各国领事签订协议,互相保护,这才稳定了人心。皇上要西巡,有人建议迁都西安,我和其他总督巡抚一起极力反对,请求皇上赶紧回北京。第二十七年,我和张之洞一起讨论变法,我们认为兴办教育是当务之急,还提出了十二条应该整顿和改革的中国旧法,以及十一条应该学习和借鉴的西方方法,我们联名写了三份奏折上交给皇上。皇上批准了政务处来讨论执行这些方案,这标志着变法正式开始了。皇上回京后,还赏赐了我们这些地方官员,又给我加了太子太保的官职。

他二十八岁就去世了,朝廷下旨特别赐予抚恤。因为看重他为人公正忠诚,才能卓越远大,保卫了东南地区,功劳尤其显著,所以追封他为一等男爵,追赠太傅,还赐予黄金用于治丧,并派江宁将军去祭奠,特赐谥号“忠诚”。 把他列入贤良祠,在他的家乡和立下功勋的省份都为他建立了专门的祠堂。 还把他的儿子提升到四品京官的职位,他的孙子们也都得到了官职。张之洞在奏疏里说,刘坤一做官清廉安静,宽厚待人,从不追求显赫的名声,却在国家危难之际,维持大局,勇敢地承担责任,从不推诿,他的忠诚、果断、明智,能够决断大事,具有古代名臣的风范。世人都认为张之洞说得对。

书里评论说:曾国荃在苏浙地区还没收复的时候,孤军深入直捣金陵,在军事上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他的成功是因为坚忍不拔。他铲除了叛军的根基,那么其他的枝枝蔓蔓自然就会自行瓦解,这真是前无古人的功劳啊!他屡次退却又屡次起兵,朝廷一直把他当作倚重的屏障,最终以功名告终。沈葆桢当时名望很高,勇于承担艰巨的任务,在军事策略和吏治方面都非常出色。他一手创办的船政,精良程度一时无人能比。后来却没能继续发展壮大,反而被废弃了,这难道不是因为难于找到像他那样的人来负责吗?刘坤一出身军旅,为国效力,眼光独到,晚年的功勋和名望,几乎超过了同辈,他谋划决断的功劳,不能与房玄龄、杜如晦相比。 “房、杜谋断之功,不与褒、鄂并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