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咱们国家的海防,主要就是对付海盗而已。从道光年间开始,海禁放开了,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海防变得越来越重要。海防呢,分南北两部分管。山东的烟台,归北洋管。福建、浙江、广东这三个地方,归南洋管。接下来,我就说说沿海各省的海防情况:先说东三省,再说直隶,然后是山东,接着是江南,顺便说说江防,之后是浙江,福建,最后是广东。

东三省地处边疆,海防力量相对薄弱,主要依靠地方军队和民兵来维持。直隶呢,靠近京师,海防就比较重要,兵力部署也比较多。山东的海防,主要集中在烟台,那里是北洋海军的重要基地。江南地区,长江和沿海地区都要防,所以江防和海防一起抓,任务很重。浙江沿海,倭寇曾经猖獗一时,所以海防建设也比较重视。福建的地理位置特殊,是重要的通商口岸,海防压力也很大。广东呢,作为南方的重要省份,海防任务同样繁重,要防范海盗和外国势力的入侵。

奉天沿海地区,从南边的牛庄到金州、盖州等地,一直往东到鸭绿江口,往西到山海关和锦州,全是沿海地区,共有三十九处港口。康熙初年,朝廷讨论在锦州一带筹备沿海防务。后来决定在金州和旅顺口设置水师战船,由金州副都统指挥训练,这些战船都是老式的木质战船。

雍正四年,将军噶尔弼认为从旅顺海口到凤凰城,水路行程千里,仅仅依靠旅顺水师一营力量太薄弱,建议增加两个营,加强巡逻警戒。道光二十一年,耆英认为奉天省的海防经营不易,甚至提出让沿海居民内迁的建议,可见当时海防压力之大。咸丰年间,欧洲军舰北犯天津塘沽,奉天也加强了海防。

同治四年,崇厚调遣一千名天津洋枪队到营口驻扎。五年后,因为奉天兵船笨重,又调来十多艘天津的轻型兵船驻扎在长岛,并在营口增设五百名新训练的洋枪队。十一年,瑞麟报告说南洋自制的兵舰已经完工,武器装备齐全,于是调拨一艘兵舰到牛庄海口巡防。

光绪初年,由于沙俄窥视中国北方边境,俄国军舰经常在沿海游弋,于是除了制造武器,还加大了军费,训练了四千二百多名步兵和骑兵。又增加了四千名绿营兵,并从吉林、黑龙江和蒙古调来各二百多名骑兵驻扎在营口,与宋庆的豫军一起防守。东边道的步兵和骑兵一千三百人,则分别驻扎在凤凰城、大孤山、北河、长甸河口和安东等地。 名义上设置的正规军队,实际上差不多都是空架子,一旦海上出现警情,完全要依靠外来的军队。金州和海参崴接壤的地方,尤其重要。李鸿章派遣镇东等四艘炮舰在奉天省沿海巡逻。

光绪八年,李鸿章认为北洋地区东部沿海的港口,旅顺口是防御的重点,于是仿照德国式样,在旅顺的黄金山顶修建了新的炮台,安装了多门大炮,还修建了兵营、弹药库,在靠近山体的要道上也修建了炮垒,海口内则布设水雷,在沿海可以登陆的地方,埋设地雷,陆地上则有八个护军营哨所和十一个毅军营,水路则有快炮船和蚊炮船各两艘,内外互相配合防御。营口是另一个重要地点,海滩平坦,容易遭到敌人偷袭,所以又调派精兵强将支援后路。光绪十年,将军定安在营口设立了水雷营,配备电线和火药,建造了十间雷库储存弹药。

光绪十七年,李鸿章认为大连湾是渤海的门户,于是修建了老龙头等六座炮台,仿照西式设计,炮台内设有兵营和弹药库。光绪二十六年,将军增祺认为岫岩、安东沿海地区,虽然有北洋海军巡防,但是海滨港汊众多,情况复杂,于是又建造了八艘大型水师船,分别部署在沙河、大孤山、太平沟等地。

吉林和黑龙江靠近海边,因为松花江和黑龙江这两条江都流经省内,最后汇入大海。以前,两省都设有水师营负责巡逻,水师的船只有运货船三十艘,划桨船二十艘,主要用来运送粮食、采珍珠和取桦树皮,也叫水手营,可不是作战用的军舰。

吉林的海防,最重要的是珲春。虽然松花江可以通行海船,但是江水浅的地方比较多。同治四年以后,俄国军舰经常趁着江水上涨的时候,开到阿勒楚喀和伯都讷境内。吉林将军岐元想在三姓设水师营,但是没成功。光绪六年,吉林府丞王家璧建议整顿东三省水师,改造战舰。李鸿章认为长江水师的船只不适合松花江和黑龙江,建议在吉林、三姓附近选择水深的地方建船厂,建造小型兵轮,就像广东的蚊炮船那样,吃水浅,可以在伯都讷、省城附近航行,也可以巡逻到黑河口,进入黑龙江,协助陆军,防备俄国军舰入侵。他还拨款购买开花炮、新式马枪、快枪等武器,用于吉林省的练兵。当时吉林将军铭安,以及负责宁古塔等地防务的吴大澂、喜昌,因为俄国威胁还没解除,就在吉林省沿江沿边增加了五千名步兵和骑兵,各旗和西丹地区又招募了一千五百人,训练好后就派去珲春驻守,还设置了护江关,防备水路入侵。他们又考虑到俄国海军军舰又坚固又厉害,水关拦不住他们,就选择地势险要的山地修建炮台,用来抵御俄国军舰。

黑龙江省光绪三年才开始筹备海防,全省军队加上西丹地区总共一万人,又增加了五百名鄂伦春兵,让他们学习使用新式枪炮。黑龙江省靠近俄国,俄国人沿着黑龙江左岸占据了二千多里地,每隔一百多里就有一个俄军驻扎点,彼此之间都能听到彼此的更鼓声。所以黑龙江省的防务,重点在陆地,不在水路。黑龙江入海口在黑龙江省的东北角,虽然名义上配备了三十多艘军舰,但只是例行公事地操练一下而已。

东北三省的海防,奉天(沈阳)尤其重要。自从日本占领旅顺、大连后,辽东半岛的防线就彻底崩溃了。而吉林、黑龙江两省,一直遭受着来自俄罗斯的威胁,北部沿海地区经常发生警报,海防工作就更棘手了。

直隶(河北)天津的津沽口,是南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五条河流入海的地方,北边连接辽东,有旅顺、大连作为左翼,南边通往山东登州、莱州,有威海卫作为右翼,是北洋海军最重要的据点。顺治初期,天津巡抚雷兴上奏说,大沽海口是京城的门户,请求配备战船加强海防,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雍正四年,在海口芦家嘴设立了天津水师营,派驻满洲兵丁学习水军技术,还专门任命了都统级别的官员负责海口防务。 此外,从天津城南门到庆云县,沿海所有州县都设立了二十五个海防哨所,分别驻扎守军,重点设防。

乾隆四年的时候,直隶总督高斌建议扩大天津水师营和哨所的规模,增加驻扎的满族士兵一千人,这样总数就达到三千人了。

到了道光六年,那彦成上奏建议裁撤海口官兵,把他们的防务归属到山东大名镇管辖。十二年的时候,琦善奏报说天津地处海边,和山东登州、奉天锦州互相拱卫,海上的航线比较复杂,如果不是熟悉航道的人,根本找不到路。而且海口外二十里处,有一道天然形成的沙洲,就像海口的外围防线一样。陆路上的军队足够防守了,所以天津水师就没有必要再设置了。于是,天津水师营就被撤销了。

二十年后,根据琦善的奏报,英国军舰已经到达广东,很难保证他们不会跑到天津来骚扰,天津离京城很近,更应该小心防备。所以朝廷下令派人驻守要塞,协同防御。二十一年,天津海口增加了驻扎的官兵,建造了炮台和营房,附近的村庄也组织了民团,修筑了土堡,互相配合防守。二十二年,命令直隶沿海的军队,挑选擅长游泳和熟悉航海技术的人员,进行专门的训练,还增加了巡逻的兵船,以芦台作为北塘的后路,并调派了永镇标十五营驻守。二十三年,命令天津水师营每年拨出六艘战船,分成三路巡逻,和奉天、山东的军舰定期会合巡哨,以登州、岫岩城、锦州三处作为考核地点。如果有人害怕风浪,巡逻工作出现延误,就要严惩不贷。三十年的时候,朝廷又派讷尔经额去视察海防。

1858年,(咸丰八年)老佛爷让僧格林沁在天津的大沽口和双港修建炮台,还弄了水上的木筏子,沿岸也建了营垒,又调来宣化镇的兵,和大沽那边的兵一起守着海口炮台。 还让史荣椿他们从天津跑到山海关去,好好看看海防的那些重要关口。

1862年,(同治元年)老佛爷又让曾国藩、薛焕他们去买外国的军舰和大炮,然后交给各地的镇守将军,分批驻扎在天津海口。到1869年(同治九年),山东巡抚丁宝桢觉得大沽、北塘这些地方是北京的大门,直隶的兵力不够,就调了十八营山东老部队去直隶边境待命。 到了1870年(同治十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大沽协海口又增加了六个营,还重新规定了营里的制度,加固了大沽口南北两岸的炮台,和北塘炮台互相配合,还调了一千遵化练军过去驻扎。

1874年(同治十三年),李鸿章觉得北洋的海防,就靠大沽、北塘这两个海口炮台,后方力量还是太薄弱,就在天津运河北岸用三合土建了个新城,城墙周围建了大小炮台,还用金刚墙加固,利用海河当护城河,驻扎了大量的军队,和之前的大沽防营互相配合。

光绪元年,也就是1875年,李鸿章加紧了对沿海防务的建设。他在大沽、北塘、新城等地修建了更多西洋式的炮台和营垒,还买了铁甲快船、碰船和水雷船,准备随时打仗。

第二年,1876年,李鸿章命令总兵周盛传率领淮军二十多营的兵马,去新城修建炮台,三年后完工。到光绪六年(1880年),李鸿章又把北塘往东到山海关数百里的海岸线都纳入了防卫范围,调动宋庆、郭松林两支军队,分别驻扎在蒲河口、秦皇岛等沿海要地,并且增建了炮台。他还把淮军和练军部署在天津,负责防守大沽、北塘;让鲍超率领三十营军队驻扎在昌黎、乐亭,防守大清河、洋河;山海关的军队则兼顾金山嘴、秦皇岛、老龙头等地。当时,曾国荃建议说,直隶的海防不应该把兵力分散到营口,应该集中兵力重点防守山海关。于是朝廷就让曾国荃统率安徽、湖北、山西的军队去山海关驻守。

光绪八年(1882年),李鸿章在大沽、北塘炮台下面埋设了水雷,在大沽口内设置了拦河的木筏,还在山海关内外修建了一个三合土大炮台,两个土炮台,以及沿海的营墙,这些建筑都模仿炮台的样子建造。宁海城靠近海边,容易受到攻击,所以李鸿章还在炮台墙外用沙土进行了掩护。那时候,大沽南北两岸的炮台加起来有几十座,再加上水雷和铁甲舰,以及沿岸驻守的陆军,防御力量还是比较强大的。光绪十一年(1885年),因为京东沿海地区兵力空虚,李鸿章又调动练军各营,移驻到滦州、昌黎等地加强防御。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直隶总督王文韶觉得武毅军训练得差不多了,就率领前后两军和一支骑兵部队,巡视了山海关沿海一带,加强了防务。自从外国军舰来窥探中国沿海,僧格林沁战败之后,朝廷才开始重视天津和大沽的防务。甲午战争期间,旅顺、威海相继失守,但天津海域却没发生战斗。后来义和团兴起,八国联军入侵,大沽口的炮台被毁于一旦,北洋沿海的防务从此日渐衰弱。

山东的海岸线绵延很长,从直隶的边界蜿蜒向南一直延伸到江苏,沿途大小海口有二百多个。山东东北部的登州、莱州、青州三府,地势突出,三面环海。威海、烟台周围岛屿密布,与朝鲜海峡遥遥相对,是拱卫京畿地区(幽州、蓟州)的重要屏障。

自从海禁开放后,各国商船和军舰,跨越重洋而来,到达山东的成山角后,就转入渤海,前往天津的沽口。所以,我们建立海军,以威海和旅顺作为海军基地。想要守住天津的沽口,就得先守住威海和旅顺。这样一来,齐鲁的关山要塞,就和京畿地区的防御一样重要了。

顺治十一年,朝廷任命苏利为水军都督,驻扎在碣石,这是山东开始设海防的标志。

乾隆五十五年,用胶州、文登、即墨等地的兵营,一起负责海口的防卫,在登州驻扎总兵,统领三个水师营,十二艘战船,并且修缮各个海口的炮台。

道光二十一年,利用芝罘岛扼守东海的入口,调兵驻守。蓬莱、黄县、荣城、宁海、掖县、胶州、即墨所属的十三个岛屿,都组织了民团,互相之间负责防卫。三十年,把沿海三个汛的兵船和四个县的水勇合并起来,共同防守海口,并在重要的位置安装大炮。

咸丰元年,登州总兵陈世忠因为海寇抢劫官船,山东水师力量不足,就从福建、广东调来大型兵船,一起合力抓捕海寇。三年,在登州、莱州、青州三府开展联庄团练,并给他们配备武器装备。八年,命令天津镇总兵前往山东,详细勘察海丰一带的海口情况。九年,因为海丰县的大沽河有旧营房遗址,就命令崇恩等人调兵驻守。十年,文煜命令青州等沿海各城满、绿营的士兵,加强训练,一半的城防士兵负责守卫海口。

同治九年,丁宝桢认为东部沿海的海防部署零散,只有扼守要地才能有效防守。文登县的马头石岛,福山县的烟台,蓬莱县的庙岛,掖县的小石岛,都是外国船只北上的必经之地,而且地势险要,一共调派了六千多人分守这些地方。十一年,调派一艘大型兵船,停泊在登州海面。

光绪元年,丁宝桢认为山东东部的三个府,三面环海,外敌随时可能登陆,必须扼守要地屯兵。重要的地点有三处:第一,烟台,在通申冈设立防营,驻扎三千士兵。烟台山下以及八蜡庙、芝罘岛的西边,一共建造了三座浮动铁制炮台。芝罘岛的东边,建造了一座弯曲的沙土炮台。第二,威海卫,在刘公岛的东口,建造了一座浮动铁制炮台,在岛口内建造弯曲的沙土炮台,在口外的海面上布设水雷,北口内也建造了沙土浮动铁制炮台,可以作为兵轮船的水寨使用。第三,登州,在城北建造沙土高式炮台,城内建造沙土圆式炮台。长山岛的西边,建造弯曲的沙土炮台,与郡城互相犄角。炮台使用克鲁伯后膛大炮,也使用阿姆司脱朗前膛大炮。士兵使用格林炮、克鲁伯四磅炮、亨利马悌尼快枪,并请求学习行军作战和攻守的战术。六年,用新购置的外国蚊式炮船驻防烟台海面。

十二年,许景澄建议山东胶州湾位于南北洋之间,东边是浮山,西边是灵山,海口狭窄而水深,应该规划好地形,作为新式海军屯兵的港口,与旅顺口东西呼应。这一年,李鸿章在威海卫南北岸修建炮台,布设水雷。十七年,在威海黄泥岩增建新式炮台,又在南岸龙庙嘴炮台外面,增建赵北口炮台。刘公岛新建地堡式炮台,在隧道里安装后膛巨炮。西边的黄岛,水中的日岛,也设置了炮台,与南岸互相呼应。刘公岛还修建了大型铁制码头,作为海军停泊上煤的地方,防务更加完善。

辽东的战略地位,威海和胶州湾尤其重要,非常适合海军驻扎。可是甲午战争以后,威海的水陆防御,都被日本人摧毁了;德国又趁着“教案”事件,用大批军舰霸占了胶州湾,在那里设立商埠,修建铁路,一步步窥探中国腹地。所以,辽东的海防,就彻底失去了依仗。

江南的海防,从海州往南,沿着长江和吴淞江两条入海口,稍微向西拐一点,到达松江府奉贤县境内的海湾,然后和浙江的沿海相连,这一带港口密布。其中江阴和吴淞两处,一个扼守长江要道,一个控制着苏州、松江地区,防御尤为重要。江阴以上,长江水流深广,外海的军舰和商船,可以逆流而上,一直到达四川的夔州、重庆,长江流域长达三千里,虽然安徽、江西、湖北、四川都有自己的江防,但实际上都依赖江南地区的下游防线。从狼山、福山到京口、金陵,炮台和营地遍布,像星星一样多。上游的防御,和下游相比就简陋多了。而江苏境内,长江绵延千里,军舰和炮台,和海防没什么区别,水陆营地也和海疆防线相互联系。所以安徽省以北的江防,都归江苏省的海防管辖。

从海州往南到长江入海口,以前是黄河入海的地方,长期淤积泥沙,形成了内海,叫做“五条沙”,海潮非常急。海船要到燕京、齐鲁一带,必须向东航行一天一夜才能避开这些沙滩,所以淮安、海州地区的海防压力相对小一些,这都要感谢“五条沙”的天然屏障。从狼山、福山口往南到吴淞口,沙滩多,潮水急,和北部的情况差不多。只有长江口和吴淞口,水深流急,大型军舰可以直接驶入内河,所以这两个海口防务,比一般的海滨地区更加重要。

清朝刚平定江南的时候,派了八旗精兵驻扎在京口,任命一位镇海大将军统领他们,还设立了水师营,造了沙船来练习水战。后来发现沙船不适合远洋航行,就改造成鸟船了。那时候郑成功占据着台湾,经常派兵船来骚扰长江沿岸,甚至打到了金陵城下,结果被梁化凤打败了。

顺治十四年,朝廷任命梁化凤为水军都督,让他率领一万大军驻守崇明岛和吴淞口。因为松江府三面环海,所以也设置了提督,驻扎重兵。康熙六年,由于崇明岛孤悬海外,朝廷下令严禁出海。十四年,又任命提督统领八个营的兵力驻守崇明岛。到二十三年,减少到四个营,一共设立了六十八个哨卡。

太仓州以前是元朝海运的口岸,明朝就在那里驻军防守,清朝初期设立了游击,把刘河营迁到了茜泾镇。雍正四年,又设立了宝山县,设立了五十八个哨卡。上海县地处黄浦江的要冲,原来就有十七座墩台,康熙二年,因为这些墩台离海太远了,就在外滩修建了哨卡。上海县南边是金山县,它位于青浦、南汇的上游,朝廷设置了参将驻守,设立了七十八个哨卡。

常熟的福山与对岸的狼山遥遥相对,常熟和昭文靠近海边的地方,有许浦、徐陆泾、白第港等几个港口,康熙年间,在那里设立了墩堡进行防守,一共设立了二十四 个哨卡。通州是狼山营的驻地,如皋是掘港营的驻地,这些地方都是靠近海边的重要区域。

再往北的海州,是南北交通要道,有九个大的海口,最北面是荻水口,它的东北面是云台山,清朝初期曾经把那里的百姓迁到内地,堵塞了通往大海的路,康熙二十年又重新开放,设立了通海营,设立了五十五个哨卡。

淮安府以前是淮河入海的地方,设立了庙湾、盐城两个营,轮流巡逻防守,一共设立了四十二个哨卡。扬州府北边的兴化,南边的泰州,都是沿海的县份,清朝初期设立了守备,康熙十一年,又设立了游击来镇守,一共设立了十个哨卡。

雍正八年,把福山营定为江海门户,从江苏镇标四个营里抽调了两艘兵船隶属于福山营,和狼山营轮流巡逻防守。这就是清朝初期到雍正年间,江南地区的海防情况。

乾隆到道光年间,长江沿岸风平浪静,防汛工作还是按照老规矩来。到了道光年间中期,突然海盗四起,东南沿海地区就戒严了。道光二十一年,朝廷把宝山海口定为江南的军事重地,在那里驻扎大军,还分派兵力巡逻缉捕。吴淞口也驻扎了军队,加固了城防工事。

道光二十二年,朝廷命令耆英等人巡视吴淞、狼山、福山、圌山关等地,整顿战船和武器装备。道光二十三年,朝廷把江阴鹅鼻嘴定为海路进入长江的要塞,设置了防御工事。同时,还加强了瓜洲以及南河、灌河、射阳湖口门的防卫。又命令璧昌等人检查沿海城镇,加强联络,确保安全。朝廷还专门设立机构铸造炮弹,制造水师舢板船,并在长江两岸修筑炮台。

道光二十四年,璧昌认为狼山和福山江面太宽,所以在刘闻沙、东生洲、顺江洲、沙圩等地修筑了炮堤。各营水师又增加了大小战船一百三十多艘,分厂制造。道光二十七年,李星沅负责长江泖湖的防务,他沉船堵塞河道,增加木桩,还储备了炮弹,并部署了重兵。但是,当时修建的炮台,其实只是用土堆成的堤坝,而且武器装备老旧,部署也比较松散,根本就挡不住欧洲的巨舰。到了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军队从广东打到长江沿岸,沿江的防卫部队都溃不成军。直到湘军平定了东南,军队的实力才有所恢复。

同治元年,皇上命令薛焕他们去买西方国家的军舰,在上海等重要港口防守。

同治四年,曾国藩在狼山镇的军队里,每个营都增加了二十艘大舢板,样式仿照红单船,加了很多炮位,用来巡逻内河。海门设立了绥海营,也配备了二十艘大舢板,还有一些兵轮,分头防守北岸的河汊。

同治七年,重新确定了内河水师五个营,外河水师六个营的建制。四艘兵轮分别隶属于苏松、狼山、福山三个镇的总兵,驻守在各个海口。

同治九年,南洋开始设立兵轮统领,驾驶兵轮出海,巡视各个岛屿。

同治十三年,调动陕西的武毅军,一共二十二个营的骑兵和步兵,到山东、江南沿海合适的地方驻防,以应对日本。当时台湾告急,李宗羲认为,苏州、松江的门户吴淞口非常重要,是长江的咽喉要道,江阴更是首要防线,而镇江府管辖的焦山、象山,对岸的天都庙,江宁府管辖的乌龙山,省城外边的下关,都是战略要地。于是,他们用大木头和方石打地基,用三合土夯实,建造炮台和炮门,用铁柱铁板加固,炮台底下挖空,用来藏炮兵。首先在乌龙山修建了十六座炮台,然后依次在江阴、天都庙、象山、焦山、下关修建明暗炮台,都配备了大炮。北岸的沙州圩、吴淞口,以及江阴北岸的刘闻沙,也都一样增建了炮台,加强防御。

光绪元年,刘坤一在江阴鹅鼻嘴炮台外面,又在下游加建了炮台。北岸的十圩港,也加建了炮台,跟南岸的炮台互相配合,形成犄角之势。他还对焦山、圌山关、乌龙山等地的炮台进行了改造,力求完善防御体系。

五年后,朝廷任命一位统领,负责管理上海吴淞口以及沿海各省的兵轮,统一调遣。七年,朝廷让彭玉麟负责筹备江阴到吴淞口这一带的海防建设。他们重修了圌山关和东生洲两岸的旧炮台和堤坝,还修建了营垒,安置了大炮,并且把天都庙旧式的炮台改成了新型炮台。

八年,左宗棠组织沿海渔民,挑选了五千名强壮的渔民编入吴淞镇,给他们发放粮食和武器,进行定期的军事训练。彭玉麟认为狼山和福山是长江的咽喉要地,虽然长江下游修建了不少炮台,但是江面防御力量薄弱,铁甲战舰数量太少,只能防御,无法主动出击。于是,他们计划建造十艘铁甲小兵舰,专门负责内河巡逻,与炮台互相掩护。

十年,朝廷命令安徽的官员负责筹备长江上游的江防。他们在安庆城外,修建了一座明炮台和一座暗炮台,还有一座石营。拦江矶北岸,建了两座明炮台和一座石营;南岸也建了一座明炮台和一座石营。西梁山建了四座明炮台,一座石营和两座土营。东梁山根据地形特点,修建了一道石城和一道炮堤,以控制江面。 同年,曾国荃用新购置的西洋十四口径八百磅子大炮和开花弹,分别安放在江阴和吴淞两个炮台。又购置了二千支马蒂尼快枪,分发给各营。还在吴淞炮台增兵八营,江阴炮台增兵十二营,严密防守江海要道。

十三年,他们又扩建了吴淞和江阴炮台,用铁、木、石、土等材料建造,安装了新型后膛大炮,旁边还配备了哈乞开司炮(一种火炮)。江阴的四个大型炮台,分别建在小角山和黄山两处。黄山旧炮台里的八十磅子后膛炮,被移到了大石湾明炮台。所有炮台的炮门,都建有炮房,并用三合土墙进行保护。此外,田鸡炮(一种火炮)成为军队的重要武器,他们在江边要塞修建炮房,放置田鸡炮,用于训练。

二十二年,张之洞把江南的炮台分为四路:南路包括狮子林、南石塘等炮台;南北岸各炮台为一路;象山、焦山、圌山关、天都庙等炮台为一路;江宁的狮子山、幕府山、钟山、下关等炮台为一路,并设置了四名总管炮台的官员,还用新购置的四十多磅子快枪炮三十门分发到各炮台。二十五年,由于长江水师兵力薄弱,安徽省的防军尤其不足,朝廷命令沿江各省的督抚,不分地域界限,层层设防。

1908年,也就是光绪三十四年,咱们东南沿海的新军陆陆续续训练完成了。朝廷就派兵部侍郎铁良去江南看看沿江沿海的防御情况。铁良考察完之后,把江南的炮台分成了四条防线:吴淞、江阴、镇江和南京。

先说吴淞炮台,它在宝山县的南边,一共设了三个炮台,大小火炮加起来三十四门,炮兵三百多人,还有水雷和陆雷两个哨所,雷兵一百多人,驻扎的是盛字营的五个营。

接着是江阴炮台,在江阴县城北边,在长江南北岸都设了炮台。南岸有大小火炮三十七门,北岸有二十门,炮兵一共四百多人,水雷和陆雷三个哨所,雷兵二百多人,驻守的是合字营和南字营的八个营,分别在南北两岸。

再往西是镇江炮台,一共五个地方:圌山关、东生洲、象山、焦山和天都庙。南岸的每个炮台都放十五门炮,北岸的每个炮台都放六门炮,炮兵二百多人,驻扎的是新湘两旗的兵。到了镇江府城,在南岸的象山、北岸的天都庙和江中间的焦山,又分别设了三个炮台,象山十八门炮,焦山六门炮,天都庙九门炮,炮兵三百多人,驻守的是武威六营和新湘三旗的兵。

最后是南京城外的炮台,一共七个地方:乌龙山、幕府山、下关、狮子山、富贵山、清凉山和雨花台。乌龙山在南京城外四十里,南岸设了五个炮台,一共十二门炮,炮兵一百多人;幕府山在南京城北门外,炮台依次摆放了七门炮,再往西的老虎山还有四门炮,炮兵一百多人;下关炮台在城外东边对岸,东岸两门炮,西岸十门炮,炮兵一百多人;狮子山在城里,东西各一个炮台,一共八门炮,炮兵九十人;富贵山在钟山脚下,六门炮,炮兵四十多人;清凉山在南京西门内,利用城墙当炮台,两门炮,炮兵十四人;雨花台在聚宝门外,两门炮,炮兵十四人。

安徽的炮台一共分四个地方,分别是东梁山、西梁山、拦江矶和棋盘山。东梁山和西梁山在江的两边,遥遥相对,东边炮台有十四门大炮,西边有十二门,负责操作大炮的是三个精锐步兵哨所的士兵。拦江矶炮台在省城外面四十里外的西岸,有十五门大炮,驻守的炮兵是从后备步兵营里抽调出来的。前江口炮台在上游十多里,在东岸的高地上,分上下两座炮台,一共十二门大炮,也是从后备营里派兵驻守的。棋盘山炮台在安庆城东门外的北岸,炮多得很,足足有六十八门大炮,驻防的是步兵前营的士兵。

江西的炮台也分四个地方,分别是马当、湖口、金鸡坡和岳师门。马当在彭泽县的东南岸,有五个炮台,一共五门大炮,六十个炮兵。湖口炮台在县城北边的东西两岸,有两个炮台,一共十门大炮,七十个炮兵。金鸡坡炮台在九江府外面十里地的东西两岸,有三个炮台,分别在东西北三个方向,一共十二门大炮,二百个炮兵。岳师门炮台在九江东门外,分上下两个炮台,沿着江岸修建,一共二十一门大炮,七十个炮兵。

湖北的炮台就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田家镇,分中、南、北三个炮台,一共三十一门大炮,五十个炮兵。

从同治年间开始,修建江海防务,前后花了四十多年,这才算得上是完善了防御体系。“自同治间,经营江海防务,历四十余年,始称完密云”。

浙江东南部靠海的地方,是杭州、嘉兴、宁波、绍兴、温州、台州六个郡,一共一千三百多里海岸线。南方和福建山区连接,北方和苏州、松江接壤。从平湖、海盐往西南到钱塘江口,再转往东南到定海、舟山,这是内海的深处。从镇海往南,经过宁波、温州、台州三府,直接到福建边界,东面面向大海,这些都是外海。

要说防守内海,嘉兴的乍浦、澉浦,海宁的洋山,杭州的鳖子门,绍兴的沙门都是重要的据点。要说防守外海,定海县和玉环厅都孤零零地矗立在大海里。定海是宁波的屏障,玉环是温州、台州的保障,都是浙江防御的重中之重。定海的东面,远处那些岛屿,首先是海里的马迹山。这座山,北边属于江苏,南边属于浙江,而五奎山也是个扼要之地。陈钱山在马迹山的东北,山很大,地势开阔,可以作为海军驻扎的地方。往南依次是岱山、普陀山,再过去是落迦门,到东霍山,和陈钱山南北互相犄角之势。南边还有昌国县外的韭山,这些地方都可以停泊海军舰船。

从宁波往南,内海有佛头山、桃渚山、松门山、楚门山等,外海有茶盘山、牛头山、积谷山、石塘山、大小鹿山,这些都是温州、台州所属水师集合哨戒的地方。从玉环厅再往南,经过渔山、三盘山、凤凰山、北屺山、南屺山,到这里就和福建的防区接壤了。

清朝初期,浙江平定之后,沿袭明朝的制度,加强了海防。顺治八年,命令宁波、温州、台州三府沿海的居民搬到内陆居住,以此来斩断海盗的活动。

康熙二年,在沿海地区设立界桩,增加了瞭望台和营寨,驻扎军队进行警戒。四年,朝廷派钦差大臣巡视浙江的海防。七年,命令总督和钦差大臣一起巡视沿海,一直到福建的边界,而提督则每年都要巡视各个海口,并且增加建造大型战舰,以备战守。二十九年,命令江浙两省的官员一起勘察辖区的海域,划分界限,安排巡逻,并在洋山立碑,作为永久的制度。

雍正五年,把提标的游击和守备这两类军官,以及他们统率的士兵,改编为水师。六年,规定了沿海商船和渔船的帆樯标志,用来区分敌我,并且增加了水师的官兵。从福建挑选精锐的水兵到浙江,训练浙江水师十二营的水战技能,并且巡视海口。七年,增加了沿海要塞的防御工事,增加了巡逻船,以及防汛的驻扎地点,并且规定了总兵官巡视的制度。

乾隆五十九年,认为五奎山是浙江沿海的战略要地,拨派定海的精兵驻守在那里。道光二十年,奇明保等人认为杭州的鳖子门是钱塘江通往大海的要口,在潮神庙江面狭窄的地方驻扎军队防守。二十一年,命令沿海地区的官员仿照定海的土堡做法,凡是靠近海边的村庄,都招募民兵,建造土堡,互相联络。三十年,因为渔山孤悬海外,命令黄岩镇的总兵率领水师去剿灭海盗。

光绪六年,谭钟麟认为浙江省沿海各海口,大型战舰能够进入的,距离省城最近的是乍浦,其次是宁波的镇海、定海、石浦,台州的海门,温州的黄华关,旧有的炮台有三十多座,只有海门镇的炮台建筑符合规范。澉浦的长山、乍浦的陈山、定海的舟山、海门镇的小港口等炮台,都进行了修缮。在镇海的金鸡山和招宝山原有的炮台之外,又增筑了金鸡山嘴炮台一座。十三年,刘秉璋认为浙江的海防,首先要重视舟山,其次是招宝山和金鸡山这两个要塞。于是根据形势,建造了宏远、平远、绥远、安远四座炮台,配备了克虏伯后膛大小铜炮,用来防御蛟门海口。十四年,炮荣光认为浙江原有的营勇炮兵,已经陆续淘汰了弱小的,保留了精锐的,并且进行了整训,镇海新筑的炮台,以及改造后的旧式炮台,都已竣工,增加了新购置的后膛大炮,并且用新训练的军队驻守。十九年,谭钟麟认为浙江水师的船只有五十多艘,又增加了八艘红单船,协助巡逻海面。二十五年,刘树棠认为浙江武备新军的左营操练最精良,其陆军水师前敌驻防洋枪队各营,步伐配合进退,也都非常熟练,命令他们分别驻扎在宁波、台州、三门湾等各个隘口,以及澉浦、乍浦等沿海口岸。三十三年,张曾敡建议,浙江的象山港在定海的南面,深入象山境内六十六里,港口宽阔水深,群山环绕,作为海军基地最合适。随后命令南北洋大臣勘察规划。

浙江的海岸线可长了,省会杭州就坐落在钱塘江的上游。靠着龛山和赭山这两座山,江面变得又窄又浅,沙洲横亘,简直就像天然的城墙,敌人的军舰根本就很难冲进来。

道光年间以后,沿海地区经常有战事警报,虽然宁波、台湾都加强了戒备,但都没有影响到全国大局。中法战争的时候,法国的军舰曾经开到宁波的海面上,不过招宝山炮台就把它们给挡回去了。从那以后,欧洲的军舰就再也没来过了。

可惜啊,象山港的地形条件太好了,跟胶澳、旅顺并称三大良港,可惜一直没建成港口,真是令人惋惜啊!

福建东南沿海,绵延两千多里,港口三百六十多个,重要的港口二十多个。当时的海军有二万七千七百多人,分成三十一个营,大小战船二百六十六艘。从清朝初期到乾隆年间,平定了郑氏,三次收复台湾,还有嘉庆年间的靖海之战,福建在海上用兵比其他省份多得多。

岛屿密布,处处都和台湾、澎湖互相控制,所以海防部署非常密集。靠近海边的州郡,有福宁、福州、兴化、泉州、漳州五个府,台湾在它们的东面。这五个府的防务,各有侧重。

福宁府主要防守各个港口,从北边的南关山、沙埕港口一直向西南延伸,有乌岐港、盐田港、白马门、金垂港、飞鸾江口、东冲总口,小的海船都可以随意进入。外海较大的岛屿有东西台、七星礁、浮瀛、大小崳山,都能起到防御作用。这就是福宁府的海防。

福州府主要防守闽江,因为省城就在江口内。外海从北边的松崎、江户,经过东西洛、南北竿塘、鳌江口,到闽江口附近的琅崎岛、金牌、五虎门,都是重要的战略位置。江口有大小屿、罗星塔,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建造的海军船厂和军械制造局都在那里。江口出去往南,经过梅花江口、龙江口,稍往东就是海坛岛,是海军的重要据点。外海的岛屿,像猴屿,正对着闽江的冲击,东永岛像长乐的臂膀一样,白大、东沙等岛屿也都很重要。这就是福州府的海防。

兴化府主要防守沿海的岛屿,从三江口经过鹿耳山、大小丘,沿着平海卫、湄洲屿,到双溪港口,都是沿海地区。外海的岛屿,有平海岛、南日岛,都设有兵营和官员,视为重要地区,湄洲岛也是兴化府的屏障。这就是兴化府的海防。

泉州府主要防守金门、厦门两岛。从北边的惠安峰、崎港口,经过洛阳江、晋江、安海港三个港口。南面是金州镇。再往西经过大登岛、小登岛,就是厦门岛。岛北是同安港口。金门、厦门两个港口,远可以控制台湾、澎湖,近可以保护泉州、漳州,是海防重地。外海的永宁、定安、乌浔等岛屿,也设有兵营和驻军。这就是泉州府的海防。

漳州府主要防守南澳岛,鼓浪屿是漳州最南端,地势非常险要。沿海地区,从九龙江口向西南延伸,经过六鳌港、漳江两个港口,沿着铜山往南,就是诏安港口。南面隔海就是南澳镇,是南疆要地,和广东的海防连在一起。外海岛屿,首先是乌丘岛,位置非常重要。鼓浪屿在海口,和镇海城炮台一样都是重要据点。这就是漳州府的海防。

中国沿海各省,从浙江往北,海滨淤泥多,岛屿少,海岸线笔直,所以海防主要集中在江河入海口,对海岸线的防守就相对较弱。从浙江往南,岛屿多,淤泥少,海岸线弯弯曲曲,所以海防既要重视海口,也要重视大岛屿和海岸线。

1680年,皇上命令岳将军驻守福建的海门和厦门一带。海门跟厦门挨着,左边是镇海卫,那是漳州府的大门,也包括同安县的高浦城等等地方。这些地方离厦门很近,是泉州府的屏障,所以岳将军就在镇海和高浦两座城池驻军,还分兵把守附近的关隘。

1728年,浙江福建总督高其倬上奏,建议操练沿海的水师,并且命令福建水师巡视本省各个海口,顺便也去浙江沿海巡逻缉捕。

1819年,命令福建水师仿照商船的样子改装八十艘战船,编成两列。从泉州的崇武出发,南北两翼互相配合。崇武以南,命令南澳、铜山、金门以及提标后营各镇的将领率领船只巡逻缉捕;崇武以北,命令海坛、闽安以及金门右营各镇的将领率领船只巡逻缉捕。

1840年,皇上指示邓廷桢招募训练士兵,严守澎湖,以控制福建通往台湾的海路。1842年,皇上指示怡良等人驻军福州金牌等重要关口。距离省城二十里外的洪塘河和少岐,都沉船设桩,加强防御。福建的门户在外海的是五虎、芭蕉两个海口。入口是壶江,水流比较窄,没有险要的地方可以扼守。往里走就是金牌、长门,那里有巨石横亘在河中央,比较容易防守。再往里走就是闽安的南北两岸,那是水路交通的汇集处,两山夹峙,可以说是天然险要。

1880年,在南岸修建了六座暗炮台和八座明炮台,北岸修建了七座暗炮台。1881年,又在长门修建了四座暗炮台和六座明炮台,全部都是仿照西方的样式建造的。1898年,增祺认为福建沿海驻军空虚,增加了旗营和绿营的兵力,以加强防御力量。1899年,许应骙认为漳州的鼓浪屿防御还不够完善,又增建了炮台,配备了新型火炮。

福建的海防,最重要的是根据当时的情况灵活调整。康熙年间,郑氏家族从台湾和澎湖占据了海坛、金门和厦门,所以福建的海防重点就放在泉州和漳州。那时候的水师用沙船,不适合海战,就改造成鸟船。施琅收复台湾,就是靠鸟船的功劳。“**施琅之平台湾,即藉鸟船之力。**”

到了嘉庆年间,海盗蔡牵在浙江、福建、广东三省的海面上到处烧杀抢掠,福建首当其冲,宁德、福州、兴化、泉州、漳州五个府都是他劫掠的目标,所以这五个府都非常重视海防。当时的水师用的是巨舰,李长庚制造了三十艘霆船,装备了四百多门大炮,多次在福建海域打败蔡牵,最后联合福建和浙江的水师,把他包围歼灭了。“**其时水师利用巨舰,李长庚造霆船三十艘,置大炮四百余具,屡败牵于闽海,卒合闽、浙水师之力,围而歼之。**”

最后是光绪年间的中法战争,法国人用大量的铁甲舰专门攻击福州,所以福建的海防重点就放在了闽江口,其他各府倒没怎么受影响。同治年间以后,福建开始建造船厂,制造铁甲舰,修建炮台,制造枪炮,海防越来越严密。可是马江海战失利,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真是让人感慨啊!“**最后为光绪中法之战,法人以大队铁舰专攻福州,故海防独重闽江口,而各郡无惊。同治以后,创船厂,造铁舰,筑炮台,制枪炮,海防渐臻严密。乃马江失律,尽隳前功,良足慨耳。**”

台湾啊,西边紧挨着福建的福州、兴化、泉州、漳州这四个府,离澎湖、厦门也就几百里的距离。它的山脉,北边从鸡笼山起,南边一直延伸到沙马矶。东边西边都是肥沃的平原,一年能收三季粮食。宋朝的时候,这里叫毗舍那国。明朝末年,日本人和荷兰人轮流占领过这里。

到了清朝顺治年间,郑成功占领了台湾、金门、厦门,那时候还经常骚扰福建的泉州、漳州。康熙初年,姚启圣带着福建水师的三百艘战船去讨伐郑成功,先攻下了金门和厦门。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领两万水师将士攻克了台湾,于是设置了台湾府,设立了各级官吏,铸造了铁币,开办了学校,修筑了城墙,驱逐了原住民,驻扎了一万四千士兵,台湾就成了海外重要的军事重镇。

康熙六十年的時候,发生了朱一贵的叛乱,施世骠从厦门率领六百艘战船进攻,七天就攻下了台湾。之后,清廷任命总兵官镇守台湾,副将守卫澎湖。乾隆年间,福康安平定了林爽文的叛乱,台湾北部地区才逐渐得到开发。山区后面的地方,直到嘉庆年间才开始开发利用。光绪十三年,台湾升格为省,设立了巡抚等各级官员,成了中国南部重要的屏障,就像海南岛一样重要。可是后来中日甲午战争打输了,台湾被割让给了日本,之后台湾的疆域问题就更加难以确定了。

广东南部沿海地区,从东到西,依次经过潮州、惠州、广州、肇庆、高州、雷州、廉州七个郡,最后到达越南。最东边是南澳,和福建的沿海地区相接。潮州的山脉伸入大海,形成了广澳、赤澳等岛屿,都是海军巡逻停泊的地方。往西是惠州,当地人性格彪悍,和潮州人差不多,朝廷设立了碣石镇总兵来镇守。再往西是广州,那里的海湾又深又广。从新安县拐弯往北,再拐弯往南,到香山县,就到了内海,周围环绕着许多岛屿,是广州省城的外围防御。再往西是金州、马鞍等山,是肇庆府阳江的屏障。再往西是高州的海域,有很多暗礁暗沙,海防比较薄弱。再往西是雷州,它的南部海岸线突出三百多里,三面环海。渡海往南就是琼州。再往西是廉州和钦州,和越南接壤。廉州多沙滩,钦州多岛屿,依山傍海,是中华和外国的交界处。琼州孤悬海外,州县环绕着黎族地区,沿海多暗礁暗沙,航行非常危险,海军可以停泊的港口只有六七个。这就是广东全境海防的形势。

广州的海防,从伶仃洋经过龙穴向北,两座山峰斜着对峙,东边叫沙角,西边叫大角,从这里进入内海,是第一道防线。入口七里处有一座山叫横当山,前面还有座小山叫下横当山,左边是武山,也叫南山,海船必须经过这里,这是第二道防线。再往里五里是虎门,西边是小虎山,再往西是狮子洋,这是黄埔通往省城的航道,是第三道防线。历朝历代都在这里修筑工事驻扎军队,但是防御设施并不完善。西方军舰从东边来,广东东部首当其冲。道光年间禁烟战争时期,英国军舰逼近广州内海,林则徐督办广东军务,多次击退英军。那时布防比较严密,但是城墙和炮台都是老式的。到了光绪年间,彭玉麟、张之洞镇守广东,才开始建造曲折掩护的炮台,装备后膛连珠枪炮,海防力量大大增强了。

清朝初期,规定海军有大小船一百多艘,但只能在内海巡逻,不能出海追捕海盗。要是碰上海盗,还得租用老百姓的船。

康熙五十六年,才在广州海边横当和南山两地建了炮台。乾隆五年,因为广东的战船年久失修,皇帝下令地方官员好好整顿。乾隆四十六年,因为海口经常有海盗出没,巴延三在石棋村设立了一个专门打击海盗的机构,还跟虎门营地联系起来共同行动。

乾隆五十八年,吴俊觉得东莞的米船结实又灵活,很适合追捕海盗,就造了好多米船:两千五百石的大米船四十七艘,两千石的中型米船二十六艘,一千五百石的小米船二十艘。这些船都安排在内海和外海巡逻,配备了海军士兵,常年进行巡查。

嘉庆五年,在沙角建了个炮台。嘉庆九年,倭寇经常在广东沿海打劫商船,遇到海军大队巡逻就上岸躲起来,搞得沿海地区不得安宁。于是,朝廷开始计划如何用水陆部队一起打击海盗。嘉庆十五年,在虎门设立了海军提督的驻地,控制着重要的航道,还在香山和深圳大鹏分别驻扎了两营和一营海军,形成左右夹击之势。嘉庆二十年,在横当炮台加建了月台,又在南山的西北面,新修建了镇远炮台,安置了很多大炮。嘉庆二十二年,又建成了大虎山炮台,安装了三十二门大炮。

道光十年,就在大角山又加盖了一个炮台,安置了十六门大炮。

十五年的时候,虎门炮台又增加了四十门六千斤以上的大炮。还在南山威远炮台前面修了个环形的月台,也放了大炮。在横当山的阴面,还有对岸的芦湾山,又新修建了永安炮台和巩固炮台,沙角、大角炮台也都加盖了瞭望台。

道光十九年,林则徐负责广东海防,他知道零丁洋入口处非常重要,虽然这些年一直都在加建炮台,但是武山、横当海面比较窄,他就让人弄了八千个大木排,分成两道,还准备了七百丈长的大铁链,在旁边建了炮台,配上水兵,用来阻挡敌船。 当时邓廷桢觉得虎门是广东海防的中枢,就在横当山前面海峡比较窄的地方,也加设了木排和铁链。还在武山下的威远炮台和镇远炮台之间,又加盖了一个大炮台,放了六十门大炮,保护那些木排和铁链。

道光二十年,林则徐觉得大鹏营管辖的尖沙嘴那一带海岛,是船只从东边去惠州、潮州,或者北上福建、浙江的必经之路,所以就在尖沙嘴石脚上官涌偏南的地方,都建起了炮台,还盖了药库和兵营。

道光二十三年,祁宇他们觉得广东老百姓挺适合搞民团,就招募了十万人,以升平社学作为民团的总部,还推广到了韶州、廉州等地。

道光二十七年,又加建了高要县的琴沙炮台,还有虎门广济墟的兵卡。

同治十年,瑞麟因为钦州海面和越南交界,就调拨了兵轮,和海军一起巡逻。当时福建、上海的兵工厂陆续造好了兵轮,广东也开始仿造兵轮,用来巡逻海防。

光绪六年,刘坤一那可是大刀阔斧地整修了大黄窖炮台,还有中流砥柱、虎门那些炮台,一口气修建了六十多个炮台,威远、下横当那边也建了不少,沙角和浮舟山也跟着建了起来。

光绪八年,曾国荃发现琼州和廉州的海域跟越南沿海连着,就调了八艘兵轮、两艘拖船到北海驻防,加强海防。

光绪九年,曾国荃觉得虎门是广东省城的门户,黄埔、长洲、白兔、轮冈、鱼珠、沙路这些地方更是重中之重,于是就在南岸部署了重兵,修建炮台互相掩护,还兼顾了后路的安全。

光绪十年,彭玉麟负责广东的军务,他把广东原来那些炮台都修整了一遍,还在炮台后面开山修路,方便藏兵。他还修建了绵延不断的城墙和壕沟,把各个炮台连成一片,声势浩大。从虎门、大角、沙角到各个关隘,都设了防。他还从新会、香山、顺德这些地方挑选强壮的渔民,还有新编的靖海营士兵,来守卫各个海口。

光绪十一年,彭玉麟觉得省城的要口虽然防守严密,但是横门、磨刀门、厓口这些地方都可以从海口互相通达,敌人可以从这里偷袭后路。因为当时浅水兵轮还没造好,他就先造了一百艘舢板船,编成水师,用分散的兵力来防御,加强内河的防御。

光绪十二年,张之洞在广州驻防的军队里,挑选了一千五百人学习洋枪洋炮,把旗营水师也编了进去,分成两翼,分别防守海疆。

光绪十四年,张之洞和吴大澂觉得琼州岛很重要,既要安抚当地的黎族人民,又要防备越南,于是就对琼州原有的军队进行整顿,重新训练,还增加了军饷,解决了绿营的积弊。原先有四千九百多人,按七成比例抽调,最后编练了一千七百五十人。崖州等地的水师也整顿了一番,把原有的拖船分给了新训练的军队,每地驻扎两艘,崖州、儋州、海口、海安各两艘。守军两千人,分别部署在重要的塘汛。

光绪三十三年,因为广东民风比较不安定,之前裁撤的广东水师提督又恢复了,用来震慑宵小。这就是广东海防的大致情况。

以前啊,咱们国家的沿海地区,经常会发生战争,比如大沽口、吴淞口、马江,都吃过不少亏。

只有林则徐和彭玉麟两位大人先后在广东守卫海疆的时候,他们忠心耿耿,英勇奋战,亲自冲锋陷阵,将士们也个个卖力,这才把敌人的军舰吓退了。“**历朝海疆有警,若大沽,若吴淞,若马江,迭遭挫败。惟林则徐、彭玉麟先后守粤,忠勇奋励,身当前敌,将士用命,敌舰逡巡而退云。**” 这段话就是说的这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