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时敏,字逊之,号烟客,是江苏太仓人,明朝大学士王锡爵的孙子。他靠祖荫做了太常寺少卿。王时敏出身名门,从小就很有才华。清朝建立后,他就回家不出来了,还提携后辈,为人正直,名声很好。明朝末年的绘画,董其昌起了很大的作用,王时敏年轻时就跟着董其昌学习,完全掌握了他的绘画技巧。王锡爵年纪大了才有了王时敏这个孙子,特别疼爱他,把他带在身边,收集了很多名画给他看,让他学习其中的奥妙。王时敏尤其擅长黄公望的画法,到了晚年更是技艺精湛。他特别爱惜人才,很多画家都来向他学习,被他指点过的画家,没有一个不出名的,他是当时绘画界的领袖人物。康熙十九年,王时敏去世,享年八十九岁。
王时敏的族侄王鉴,字圆照,是明朝尚书王世贞的曾孙。他和王时敏是族亲,年纪差不多,关系就像叔侄一样。崇祯年间,王鉴做了廉州知府,但他没做多久就辞职回家了。他在弇园旧址上建了房子住下,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和王时敏一起研究绘画,学习董源和巨然,画风雄浑古朴,即使是色彩浓重的青绿山水,也充满了书法的韵味。后来的画家都很尊敬他,认为他和王时敏不相上下。康熙十六年,王鉴去世,享年八十岁。
△王时敏〔族侄鉴 子撰 孙原祁 原祁曾孙宸〕 陈洪绶〔崔子忠 禹之鼎余集 改琦 费丹旭〕 释道济〔髡残 朱耷 弘仁〕王翚〔吴历 杨晋 黄鼎方士庶〕 恽格〔马元驭 王武 沈铨〕龚贤〔赵左 项圣谟 查士标〕 高其佩〔李世倬 朱伦瀚〕张鹏翀 唐岱〔焦秉贞 郎世宁 张宗苍 余省 金廷标丁观鹏 缪炳泰〕 华嵒〔高凤翰 郑燮 金农 罗聘 奚冈 钱杜 方薰〕王学浩〔黄均〕
孙原祁,字茂京,号麓台。他从小就画山水画,把画挂在墙上。张择端看到后,惊讶地说:“这是我什么时候画的啊?” 等知道是孙原祁画的,张择端非常惊奇,说:“这孩子将来绘画水平会超过我!” 康熙九年,孙原祁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县知县。后来升迁为给事中,又改任中允,在南书房当差。 他一路升迁,最终做到户部侍郎,官声很好。那时候天下太平,康熙皇帝崇尚文治,闲暇时喜欢诗词书画,经常召孙原祁进宫,两人随意地谈论。有时候,孙原祁就在皇帝面前作画,康熙皇帝靠着桌子观看,不知不觉就过了好长时间。皇帝还让他鉴定内府的珍藏名画,让他担任书画谱总裁、万寿盛典总裁,对他恩宠有加。康熙五十四年,孙原祁在任上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孙原祁的绘画技法是张择端亲自传授的,他对黄公望的浅绛山水画法有独到的见解,晚年又喜欢用吴镇的墨法。张择端曾经说过:“元代四大家,首先推崇黄公望,能够领会他绘画神韵的只有董其昌;能够画出他绘画形似的,我不敢说自己不行;如果能够做到形神兼备,我的孙子孙原祁或许可以做到吧?” 王翚当时名气很大,但孙原祁画作的高远意境却超过了他。孙原祁每次作画,都必须使用宣德纸、上好的毛笔和上等的墨,他说:“这三样东西一样不齐全,就无法展现出古朴、隽永、浑厚、飘逸的意趣。”有人问王翚对孙原祁画作的评价,王翚说“太熟了”;又问查士标,查士标说“太生了”。孙原祁大概就是以“不生不熟”来定位自己的绘画风格吧。中年以后,孙原祁在宫中供职,求他画画的人很多,他经常让别人代笔,却自己署名。每年冬天快结束的时候,他都会和家里的宾客一起作画,每人一幅,用来换取过冬的皮袍。一些爱好者会偷偷塞给他钱。他的最著名的弟子是黄鼎和唐岱,他们也都各有成就。
孙原祁的曾孙孙宸,字子凝,号蓬心。乾隆二十五年考中举人,做过湖南永州知府。孙原祁的孙子们,很多都以绘画为业,但孙宸是最有造诣的。他喜欢用干枯的毛笔和浓墨作画,画风古朴苍凉。他喜爱永州的山水,自称潇湘子,并且有在永州终老的打算。辞官后,因为贫穷无法回乡,恰逢毕沅担任总督,于是他就去武昌投奔毕沅。他用诗画换酒喝,湖南湖北一带的人都非常重视他的画作。他著有《绘林伐材》十卷,王昶称其为“画史总龟”。
陈洪绶,字章侯,是浙江诸暨人。小时候,他住在岳父家,在光秃秃的墙上画了一幅关羽的画像,足足有八九尺高,他岳父看到后非常惊讶,赶紧把房间锁起来供奉着呢。陈洪绶画人物,衣服的纹理干净利落,画风气势磅礴,比仇英、唐寅还要厉害。他曾经去杭州,临摹府学里刻在石头上的李公麟《七十二贤像》,还临摹周昉的美人图,反反复复地临摹了好几遍,人们都说他的临摹作品比原作还好,但他自己却说:“这恰恰说明我还没达到最高的境界呢。我的画很容易让人觉得好,说明我还没完全尽力。”他曾经做过秀才,崇祯年间,他去北京游玩,被朝廷召为翰林院编修,临摹历代帝王画像,还观摩了宫里的珍藏画作,他的技艺又有了很大的提高。没多久他就辞官回家了。朝代更迭之后,他混迹于寺庙之间,一开始自号老莲,后来又给自己改名为悔迟。他经常喝酒,性格放荡不羁,一说起战乱,就忍不住放声痛哭。几年后,他就去世了。他的儿子也擅长绘画,字号小莲,也很有名气。
陈洪绶在北京跟崔子忠齐名,人们称他们为“南陈北崔”。崔子忠,名丹,字道母,号青蚓,是山东莱阳人,户籍在北京。他也是个秀才,很有才华。他的绘画风格介于晋唐之间,不屑于模仿宋元那些老套的东西。他的人物和仕女画尤其出色,董其昌都夸赞他,说这是近代少有的画家。很多人用金银财宝请他作画,他都不答应,在家经常绝食。史可法送给他一匹马,他卖了马换了钱,就叫上朋友痛痛快快地喝酒,一天就把钱花光了。他还会写诗和古文,文风深奥奇特。遇到战乱,他逃到土屋里住,最后穷困潦倒地饿死了。后来画人物和仕女画最有名的,有禹之鼎、余集、改琦、费丹旭。
禹之鼎,字尚吉,号慎斋,是江苏江都人。他小时候师从蓝瑛,后来学习宋元各家的绘画技法,尤其擅长人物画,他画的《王会图》流传至今。他画的人物肖像大多是用白描的手法,不模仿李公麟的老套路,而是运用吴道子的兰叶法,在两颊略微用点朱砂和赭石渲染,显得既古朴又雅致。康熙年间,他被授予鸿胪寺序班的官职。他很喜欢洞庭湖的山水,想在那里定居,于是就辞官回乡了。朝廷的官员和名流都请他画肖像,他的画作一直流传至今。
集,字秋室,是浙江杭州人,乾隆三十一年考中了进士。他擅长画仕女图,当时人们都称他画的女子为“余美人”。在朝廷考试中,他本来可以考第一名,但是因为某些原因被压了下来。后来他参与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被推荐做了翰林院编修,之后又升职做了侍读。他的作品风格清朗静雅,没有一般画家的那种匠气,所以很受世人推崇,可以和仇英、唐寅等人的作品相媲美。
琦,字伯蕴,号七芗,祖上是西域人,是寿春镇总兵光宗的孙子,因为家在江南,就住在华亭。琦这个人聪明过人,多才多艺,擅长写诗作词。嘉庆、道光年间以后,他开始画人物,技艺高超,是当时最厉害的。他的画风融合了李公麟、赵孟頫、唐寅以及近代陈洪绶等人的风格。他画的花草兰竹小品,更是超凡脱俗,带有恽格的遗风。
丹旭,字子苕,号晓楼,是浙江乌程人。他擅长画肖像,画得栩栩如生,就像照镜子一样,没有哪个地方画得不准确。他画的仕女图,娟秀妩媚,神态逼真,画面的景物布置也十分潇洒,近代没有人能超过他。
释道济,字石涛,是明朝楚王的后代,自称清湘老人。他在画上题字的时候,有时署名大涤子,有时署名苦瓜和尚,有时署名瞎尊者,没有固定的称呼。明朝灭亡后,他做了和尚,他的画风奔放洒脱,完全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却又与古代名家遥相呼应。晚年他在长江、淮河一带游历,人们都争相收藏他的作品。他写了一本《论画》,里面有很多精妙的观点。他和髡残齐名,合称“二石”。
髡残,字石溪,是湖南武陵人。他从小父母双亡,自己剪掉头发,到龙三三家庵出家。他游历过很多名山大川,后来到了江宁,住在牛首山,做了寺院里的和尚。他画的山水画意境奇特,幽深奥妙,引人入胜。道济的画风奔放豪迈,以气势取胜;髡残的画风沉稳老练,以严谨取胜;他们俩的画风都独树一帜,非常了不起。
朱耷,字雪个,是江西人,也是明朝宗室的后代。崇祯皇帝在甲申年去世后,他自号八大山人,曾经做过和尚。他在书画作品上题款时,“八大”二字和“山人”二字总是连在一起写,字迹像哭像笑,其中应该另有深意。他的画风简练苍劲,生动传神,尤其擅长画精细的山水画,妙不可言,难以用言语形容。他性格豪放不羁,经常放声高歌,世人称他为狂人。
弘仁,字渐江,是安徽休宁人,姓江,字也叫渐江。他本来是明朝的秀才,甲申年以后才做了和尚。他诗歌和古文写得都好,画技师法倪瓒,新安的画家都以他为宗师。但是弘仁画的那些层峦叠嶂,雄伟俊秀又沉厚稳重,可不是那些只用稀疏的竹子和枯树来模仿高士画风的画家能比的。他死后,墓上种了几百棵梅树,所以人们称他为“梅花古衲”。
从道济和尚之后,都是明朝的遗民,他们隐居在寺庙里,却凭借画技名扬天下。后来比较有名的画僧,有上睿、明中和达受这三位。上睿,字目存,是苏州人。他曾经跟王翚学习,得到了王翚的指点。明中,字大恒,是浙江桐乡人。晚年在杭州南屏净慈寺住持。高宗皇帝南巡的时候,还赏赐他紫衣。他的山水画继承了元代画家的风格。达受,字六舟,是浙江海宁人,出身名门世家。他酷爱书画,书法继承了徐渭和陈道复那种放纵不羁的风格。他还擅长鉴别古董,精于临摹拓印,有时会在画上点缀一些折枝花卉,很有古雅的韵味。阮元称他为“金石僧”。
王翚,字石谷,号耕烟,是江南常熟人。当年王鉴在太仓游玩虞山的时候,看到王翚的画,非常惊讶,就一定要见他。那时候王翚才刚刚成年。王鉴把王翚带回家,拜访了王时敏,王时敏就把王翚留在自己西田的住所里。王时敏拿出唐代以后的名家画作,让王翚可以随意观看,甚至可以躺在画卷旁边欣赏。王时敏还带着王翚游历江南各地,让他尽情观赏收藏家珍藏的画作。就这样过了将近二十年,王翚的绘画技艺终于炉火纯青。康熙年间,朝廷下诏征召他,让他以布衣的身份在内廷供奉。绘制南巡图的时候,全国最厉害的画家都被召集来了,大家都不敢轻易下笔,只有王翚能讲解指点,他画得细致入微,却又能展现出宏大的气势,让大家分工合作,最终完成了这幅巨作。南巡图完成后,康熙皇帝非常赞赏,想要授予他官职,但他坚决推辞,只接受了丰厚的赏赐就回家了。朝廷官员都来为他送行,还作诗赠送给他。王翚为人孝顺友爱,重情重义,王时敏和王鉴去世后,他每年都会去祭拜他们的墓地。康熙五十六年,王翚去世,享年八十六岁。王翚论画说:“以元人的笔墨,运用宋人的山川布局,再融入唐人的韵味,才能达到最高的成就。”人们称赞他说:“古今画家的笔墨风格差异很大,王翚都能将其融合贯通,融会贯通,画有南宗北宗之分,到了王翚这里才最终合二为一。”
吴历,小名叫子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也是常熟人。他跟王时敏学画,很有自己的想法,画风厚重沉郁,跟别人完全不一样。晚年他信了天主教,还去欧洲玩了两次。画画的时候经常用西方的画法,云彩飘渺虚无,跟以前画风完全不同。康熙五十七年去世,享年八十七岁。当时有人说他出海没回来,后来在上海南郊找到了他的墓碑,上面写着“天学修士”。他跟王翚一开始关系挺好,后来绝交了。王原祁评价他和王翚的画,指着吴历的画,又指着王翚的画说:“现在画画的,就只有吴渔山(吴历)可以了。”人们把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和恽格并称为“画坛六大家”。他们同一个县里还有杨晋和黄鼎两位画家。
杨晋,字子鹤。是王翚的学生,画山水画得清秀雅致,尤其擅长画牛。王翚画画,只要画面上有人的、轿子、骆驼、马、牛、羊,都让杨晋来画。他跟着王翚画过《南巡图》,还临摹内府的名画进献给皇帝。
黄鼎,字尊古。他是王原祁的学生,但私底下也学习王翚的画法,领悟到了王翚的精髓。他临摹古人的画,总是能逼真地模仿,尤其擅长元朝画家王蒙的画风。他走遍了名山大川,号称“独往客”。人们都说王翚看过所有古今名画,所以下笔有深厚的功底;黄鼎走遍了全国的名山大川,所以下笔充满生气。他经常去宋荦家里做客,所以宋荦家里收藏的他的画特别多。
方士庶,字循远,号小师道人,是安徽歙县人,住在扬州。他是黄鼎的学生,很早就展现出了超过老师的才华。四十多岁就去世了,大家都觉得很可惜。王翚的画派在当时影响很大,人们把他比作王士祯的诗歌,当时他的学生很多,继承他画法的也越来越多,其中有很多杰出的画家。
恽格,字寿平,后来就用字行,又改字正叔,号南田,是江苏武进人。他爸爸叫恽日初,看过很多隐士的故事。恽格十三岁的时候,跟着爸爸去了福建。当时王祈在建宁起兵,恽日初投靠了他。后来总督陈锦攻下建宁,恽格被抓了,陈锦的夫人把他当儿子一样抚养。
后来他们去了杭州灵隐寺,恽日初偷偷找到他,骗他说要出家当和尚,这才把他带回了家。因为父亲忠于明朝,恽格没参加科举考试。他诗写得好,卖画养活父亲。他的画很有天赋,山水画学的是元代王蒙的风格。他和王翚交好,曾经对王翚说:“你真是独一无二啊!我可当不了第二名。”于是他又学习徐熙、黄筌的画法画花鸟,画里充满了自然生机,技巧高超,就像天上的仙女下凡一样。画好后,他总是自己题诗题字,世人称他“南田三绝”。虽然他主要画写生,也偶尔画山水,都非常超脱,很有元代画家那种清冷幽雅的韵味。王时敏听说他的名气,邀请他来,但他没立刻去。等他去了,王时敏已经病了,只在病榻前握了握手而已。他家境非常贫寒,经常因为风雨交加而闭门挨饿,只有遇到真心喜欢他画的人才会卖画。康熙二十九年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儿子无力操办丧事,是王翚把他葬了的。
他的父亲恽向,字道生,从明朝末年起就以画闻名,山水画学的是董源的风格,恽格小时候就跟他学画。等到恽格名声大噪后,他的很多族人和晚辈也擅长绘画。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他的族侄恽源濬,字哲长,做过天津县丞,擅长徐熙的画法,笔法很有生气。他的族曾孙钟荫的女儿叫恽冰,也很有名,在《列女传》里都有记载。
他的学生里比较有名的是马元驭,字扶曦,常熟人。他家境贫寒,但喜欢读书。从小就擅长绘画,王翚都称赞他。后来他拜恽格为师,学到了恽格那种洒脱的笔法,可以说是得到了真传。他的孙女马荃继承了他的衣钵,名气和恽冰不相上下。马元驭曾经把绘画技法传授给同县的蒋廷锡,后来蒋廷锡在宫里当差,还写信邀请马元驭进宫,但他谢绝了。
恽格人品非常高洁,写生画技冠绝一时,私下里学习他画法的很多,但都没能完全掌握他的神韵。只有乾隆朝的中华嵒算是继承了他的衣钵,后来的改琦也多少有点他的风格。
王武,字勤中,是苏州人。他画的花草,色彩鲜艳,风格飘逸,连王时敏都称赞他的画是妙品,很多画家都学习他的画风。后来王武的画技更上一层楼,超过了王时敏。
沈铨,字南蘋,是浙江德清人。他擅长画花鸟,尤其精于设色,画作艳丽非凡,无人能及。雍正年间,日本国王聘请他去教画,三年后他才回来。所以,日本特别重视沈铨的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画派。
龚贤,字半千,是江苏昆山人。他住在南京,在清凉山下盖了一间小房子,种了半亩地,过着隐居的生活,很自在。他性格孤僻,诗文很少创作。他的画法继承了董源,但他又另辟蹊径,风格独特,自认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和樊圻、高岑、邹喆、吴弘、叶欣、胡造、谢荪被称为“金陵八家”。樊圻,字会公;胡造,字石公,和谢荪都是南京人;高岑,字蔚生,是杭州人;邹喆,字方鲁,是苏州人;吴弘,字远度,是金溪人;叶欣,字荣木,是上海华亭人。这几位画家都擅长工笔画,当时都很有名气,但龚贤是其中最杰出的。
清朝初期,绘画艺术非常兴盛,长江以南的画家尤其多,各有各的画派,以苏州的王时敏为首。像南京、上海松江、嘉兴、歙县等地,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名画家。
赵左,字文度,是上海华亭人。他的画风师承宋旭,是松江画派的代表人物,苏州和松江地区的很多画家都学习他的画风。
项圣谟,字孔彰,是嘉兴人,是项元汴的孙子。他最初学习文徵明的画法,后来更加深入研究古代绘画,董其昌称赞他的画与宋代名家不相上下,又兼具元代画家的韵味。他的儿子项奎,字东井,继承了他的画技。
同县的李琪枝,字云连,是李日华的孙子。他画的山水画清淡脱俗,流传下来的作品多是梅竹图。项圣谟和李琪枝都是名门之后,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他们的许多亲戚朋友也以擅长绘画而闻名。
后来,在雍正和乾隆年间,钱纶光的妻子陈书,擅长画花鸟和人物,她的事迹还被详细记载在《列女传》里。钱氏家族的后代和一些闺秀学习了她的画法,画技比项圣谟和李琪枝更加兴盛。
张庚,字浦山,也是嘉兴人。他精通书画理论,著有《画徵录》和《续录》,书中记载了从明朝末期到乾隆、嘉庆年间四百多位画家的生平和作品。
查士标,字二瞻,号梅壑,是安徽歙县人。他本来是明朝的秀才,后来放弃了科举考试,专心致志地搞书画。他家里很有钱,收藏了很多古代的青铜器和宋元名家的字画。他一开始学倪瓒,后来又参考吴镇、董其昌的画法,画风非常洒脱不羁,被认为是上乘之作。晚年更追求清淡幽雅的风格,很少跟人来往,大概是想以此来逃避世事吧。他和老乡孙逸、休宁的汪之瑞、和尚弘仁并称为“新安四家”。他长期住在扬州,康熙三十七年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孙逸,字无逸,在芜湖生活过一段时间,曾经画过一套《歙山二十四图》。汪之瑞,字无瑞,为人豪迈自信,画画喜欢用渴笔焦墨,酒喝多了就挥毫泼墨,像风雨一样痛快。
当时有个叫萧云从的人,字尺木,是涂山人。他和孙逸齐名,画山水画不拘泥于某个流派,人物画也画得很好。他在采石矶的太白楼四壁上画了《五岳图》,还画了《太平山水图》和《离骚图》,有人把这些画刻成版画流传下来。
高其佩,字韦之,号且园,是辽宁辽阳人,户籍是汉军旗。他父亲在耿精忠叛乱中殉难,他凭借荫官做到户部侍郎。他的画很有特色,人物和山水画都显得苍劲浑厚,衣纹像草书一样,一袖子就能画出好几道褶皱。他尤其擅长指画,曾经画过黄初平点石成羊的图,有的羊已经点成了,正站起来;有的羊还没点完,还没站起来;有的羊一半是石头,一半是羊,还没完全变成羊,画面很有意思。他画龙画虎,都能把神态刻画得非常到位。世人都很重视他的指画,他晚年为了方便作画,就不再用毛笔了。其实他用毛笔画得也非常好,只是很少有人知道罢了。他于雍正十二年去世。他的外甥李世倬和朱伦瀚都跟他学画。
李世倬,字汉章,是总督李如龙的儿子,官做到右通政。他年轻时在江南,跟王翚学习过,继承了王翚的画风。后来他在山西做官时,看到了吴道子的《水陆道场图》,领悟了人物画的法则。他画花鸟写生,也继承了高其佩指画的趣味,但他用毛笔,自成一家。
伦瀚,字涵斋,是明朝的后代,户籍属于汉军旗。他做到都统的官职,在内廷供职。他的绘画技法独特,构图奇特而又不失正规,色彩淡雅却韵味深厚。他喜欢画大幅的山水画,画风气势磅礴,充满生机。他的手指上长着肉锥,所以画人物的时候,人物的眉毛胡须都特别传神,像是天赋异禀一样。后来继承他绘画技法的,有傅雯和瑛宝两个人。
傅雯,字凯亭。是奉天府的平民百姓,做过诸位王爷府邸的客人,北京城里有很多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瑛宝,字梦禅,是满洲人,大学士永贵的儿子。因为生病辞去了荫庇的官职,不当官,就用诗画来娱乐自己。他的指墨画法简洁珍贵,技艺高超,他自己也相当自负。
张鹏翀,字天飞,自号南华山人,是江苏嘉定人。雍正五年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官做到詹事府詹事。他天资聪颖,诗画都能信手拈来,潇洒随意,就像他为人一样。乾隆皇帝欣赏他的才华,破格提拔他。他进献的诗文,大多都含蓄地表达了劝谏的意见。他的画没有师承,却自然而然地达到了古代大师的水平。即使是应皇帝的命令而作的画,也显得轻松随意,不经意间就流露出神韵。他画了一幅《春林澹霭图》,题诗进献给皇帝,皇帝赐诗和他诗相和,张鹏翀就在宫门口用叠韵的诗句表达谢意。有一次,他跟随皇帝到西苑的太液池游玩,一会儿的功夫,他就写了八首诗。皇帝多次命令他在御舟上作画,还赏赐给他御笔绘制的枇杷折枝图和松竹双清图,又赐给他“双清阁”的匾额,多次赏赐给他笔墨、丝绸等物品,数不胜数。乾隆十年,他请求告假回家,结果在途中去世了。皇帝很惋惜他,很久都忘不了他,经常在大臣面前说:“张鹏翀真是可惜啊!”
从康熙到乾隆朝,正值国家全盛时期,那些在朝廷供职的文人,经常用自己的才艺来博得皇帝的恩宠。大学士蒋廷锡和他的儿子蒋溥,董邦达和他的儿子董诰,尚书钱维城,侍郎邹一桂,和张鹏翀都是当时非常有名的艺术家。
廷锡画画技法高超,画风奇正相生,工细与写意兼备,浓淡变化自如,每一幅画都超凡脱俗。他的画风源于恽格,但又不受其限制。邦达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用墨技巧得益于董其昌,在王原祁之后被公认为大家。他在内廷供职时间很长,为皇帝绘制的画作,从几尺的大幅到几寸的小册,数量不下数百幅。溥、诰兄弟俩都继承了他的家法。维城画山水苍翠秀丽,画花卉尤其神采飞扬。他的一幅百花图卷曾得到皇帝的赏赐,世人认为他是恽格之后少有的高手。这些人的画作都被收录进《石渠宝笈》,皇帝还题诗赞美,成为一段佳话。
嘉庆年间,尚书黄钺从主事升任翰林,入宫供职,他的画作受到仁宗皇帝的赏识。道光、咸丰年间以后,侍郎戴熙、大学士张之万,都在朝廷任职,也以擅长绘画而闻名。但是,国家当时多事之秋,跟太平盛世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唐岱,字毓东,是满族人。康熙年间,他凭借祖上的功勋做了参领。他师从王原祁学习绘画,他的山水画风格很像王原祁。他在内廷供职,康熙皇帝称赞他的画技是当时最好的,封他为“画状元”。他侍奉过雍正帝和乾隆帝。乾隆帝还是皇子的时候就喜欢他的画,多次题诗赞赏,后来更是对他格外宠爱。唐岱专攻山水画,以宋代画家为学习对象。他年轻时就名扬朝野。他在内廷供职时间很长,画技越来越高超,但是流传到民间的作品却越来越少。他著有《绘事发微》一书,流传于世。
清朝的制度规定,宫廷画师没有官职,在启祥宫南边设立如意馆,所有画工、文史人员以及雕琢玉器、装裱书画的人都在那里工作。如意馆最初类似于工匠作坊,后来逐渐启用一些士人,他们大多是通过大臣推荐,或者献画得到皇帝赏识后被召入宫中,这和一般的词臣供奉制度不同。有时皇帝会特别赏赐他们官职。乾隆皇帝在处理政务之余,经常会到如意馆来,亲自指导他们作画,当时的人们都以此为荣。如意馆中精美的画作,都被编入《石渠宝笈》和《秘殿珠林》这两本书中。嘉庆年间,编修胡敬撰写了《国朝院画录》,记载了八十多位画家,其中特别优秀、值得流传后世的只有十多人。
焦秉贞,是山东济宁人,在康熙年间当上了钦天监的五官正。他擅长画人物和楼阁,懂天文测算,还融入了西洋画法,仔细地分析、划分物体的结构,精确地测量光线的明暗和角度,画出来的东西,无论是人畜、花草树木还是房屋,都立体感十足,圆润饱满。康熙皇帝很欣赏他,就让他画了46幅《耕织图》,刻成版子印出来赏赐给大臣们。从焦秉贞开始创立这种画法后,很多宫廷画家都沿用他的风格。
他的学生冷枚,是胶州人,画得最像,还参与绘制了《万寿盛典图》。
陈枚,江苏娄县人,做过内务府的郎中。他一开始学习宋代画家的风格,又融合了唐寅的技法,后来也吸收了西洋画法。不管画多大,都能把山川河流、人物场景都细致地描绘出来。
郎世宁,是外国人,在康熙年间入宫供职,乾隆皇帝尤其欣赏他。凡是名贵的马匹、珍禽异兽、奇花异草,乾隆皇帝都让他画,画出来的东西都栩栩如生,色彩艳丽,是焦秉贞他们都比不上的。
艾启蒙,也是外国人,他的绘画技艺仅次于郎世宁。
张宗苍,字默存,江苏吴县人,师从黄鼎学习绘画。他一开始在河工当主簿。乾隆十六年,皇帝南巡的时候,张宗苍献上画册,得到了皇帝的特别赏识,被召入宫廷供职。几年后,他被授予户部主事的官职,后来因为年纪大了就请求退休了。张宗苍画山水画,风格深厚,善于运用皴擦的技法来表现韵味,摆脱了宫廷画风那种甜腻俗气的毛病,因此受到了皇帝的特别优待。他画的画,被收藏在石渠宝笈里的就有上百幅,很多还得到了皇帝的题词。
他的学生徐扬和方琮最继承了他的画风,也都受到了皇帝的赏识,徐扬被赐予举人的身份,方琮被授予内阁中书的官职。
余省,字曾三,江苏常熟人,擅长写生,能够画出花卉之外的意趣。同时代的杨大章,画风也清丽雅致,可以和邹一桂相媲美,在当时的花鸟画家中,这两人技艺最为精湛。
金廷标,字士揆,是浙江桐乡人。他南巡的时候进献了白描罗汉图,皇上很喜欢,就把他召进宫里当差。金廷标画画不追求精雕细琢,而是注重用巧妙的构思来传达神韵。皇上还给他的《琵琶行图》题了字:“唐寅以前的画,琵琶女都在另一艘船上,廷标只画白居易一个人侧耳倾听,这别有韵味啊!古人作画,意境为先,可不是宫廷画院里那些人能比的。” 皇上很喜欢乌罕进献的《四骏图》,郎世宁画了一幅,又让金廷标也画一幅,模仿李公麟的风格,还加画了牵马的人,画作的古朴韵味超过了郎世宁的版本。金廷标去世后,皇上还下令把以前粘在宫殿墙壁上的他的画都装裱起来,收进《石渠宝笈》。
丁观鹏擅长画人物,他学习明朝的丁云鹏,又以宋代画家为标准,不追求奇特怪异。他最擅长画神仙佛像,相关的记载特别多。
当时有个叫严弘滋的,两次南巡都进献了画作,他画的三官神像,衣袂飘飘,非常出色,被认为是绝世佳作,皇上还多次命令宫廷画师临摹。
姚文瀚也擅长画人物和神仙佛像,技艺仅次于丁观鹏。
缪炳泰,字象宾,是江苏江阴人。他最初以国子监生的身份被召进宫画皇上的画像。南巡的时候,他应召参加考试,被赐予举人的身份,授予中书舍人,最后官至兵部郎中。乾隆五十年以后的御容,都是他画的。皇上还让他画紫光阁功臣像,每个人都画得栩栩如生,堪称写实肖像画中最精湛的作品。
康乾两朝是宫廷画院的鼎盛时期,唐岱、郎世宁、张宗苍、金廷标、丁观鹏这五位画家最为出色,张宗苍的画作尤其体现出一种文人气质。道光以后,宫廷画院就衰落了,再也没有什么名家出现。直到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喜欢艺术,才稍微恢复了如意馆的旧制,但当时的画家都比较平庸,没有什么值得记载的。
华嵒,字秋岳,号新罗山人,是福建汀州人。他仰慕杭州西湖的景色,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他画山水、人物、花鸟、虫草,样样精通,摆脱了当时的画风,努力追寻古代画法的精髓。有时候为了追求超脱,画得略显粗率,但这粗率之中,又有着难以企及的妙处。他还擅长写诗,有诗集《离垢集》,诗风古朴清峭。书法也超凡脱俗,世人称他“三绝”,可以与恽格相媲美。他在扬州居住的时间最长,晚年回到杭州,去世时将近八十岁。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浙江西部的绘画艺术特别兴盛,扬州更是聚集了一大批文人雅士,当时的名人们都争相前往扬州。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高凤翰、郑燮、金农、罗聘、奚冈、黄易、钱杜、方薰这些人了。
高凤翰,字西园,是山东胶州人。雍正年间初期,他被推荐做了官,在安徽绩溪当知县,后来因为被人弹劾而被罢官。之后他在长江、淮河一带住了很久,得了半身不遂的病,从此就用左手作书画,画风放荡不羁,很有奇特的韵味。他曾经登上焦山去看《瘗鹤铭》,还找到了宋代诗人陆游留下的题名,亲自扫去上面的青苔,点上蜡烛仔细端详,然后用坏掉的笔和淡墨临摹,这幅作品后来成了传世杰作。他性格豪迈不羁,收藏了很多砚台,还自己刻铭文,写了一本《砚史》。他还收藏了司马相如的玉印,视若珍宝。当时两淮运使卢见曾想看看这枚玉印,他长跪不起地请求,高凤翰还是不肯给他看,他就是这样性情古怪。
郑燮,字板桥,是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考中了进士,在山东潍县当过知县,政绩很好。后来他辞官卖画为生,擅长画兰竹,他用草书中竖长撇的笔法来画兰叶,书法则融合了多种书体,自称“六分半书”。他的诗词都很独特,而且充满真挚的情感。他为人慷慨豪迈,很仰慕明代画家徐渭的为人。
郑燮同县的李鱓,字复堂,考中了举人,在山东滕县做过知县。他画花鸟,师法林良,画作很有自然情趣。
陈撰,字楞山,是浙江宁波人,也住在扬州。他考中了鸿博,但是没有参加后续的考试。他和李鱓齐名,尤其擅长画梅,画风清隽飘逸。
农,字寿门,号冬心,是浙江仁和人。他出身平民,被推荐为鸿博,爱好学习,痴迷古物,收藏了大量的金石书籍,足足有几千卷。中年以后,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最后定居扬州,再也没回去。他的隶书风格,略微改变了汉代的书风,又学习了禅国山和天发谶两座碑刻的风格。他写字时,笔毫削得很细,写出的擘窠大字气势磅礴。五十岁才开始学习绘画。最初临摹竹子,师从石室老人(号稽留山民);后来画梅,师从白玉蟾(号昔耶居士);他还画马,自认为掌握了曹霸、韩干的画法;此外还画佛像,自号“心出家盦粥饭僧”。他画花草树木,那些奇特的枝干和叶子,都是他凭想象画出来的。你要是问他,他会说:“像贝多龙窠那样的。”他的性格孤傲清高,世人觉得他古怪。他的诗也写得比较艰涩难懂。他膝下无子,晚年将自己的作品手抄整理,交给女儿保管。他死后,罗聘搜集整理了他的各种文章,编成文集。
罗聘,字两峰,是江都人。他学识渊博,擅长写诗,是农的弟子,画技样样精通。他醉心于禅宗,曾经梦到一座名叫“花之寺”的寺庙,感觉像是自己前世,因此给自己取号“花之寺僧”。他经常临摹佛像,也画鬼趣图,画风不拘一格。他曾在京城游历,过着放荡不羁的诗酒生活,年纪越大越穷。曾燠当两淮运使时,资助他回家,不久他就去世了。他的妻子方婉仪,也擅长诗画,爱好禅宗,号白莲居士。
冈,字铁生,号蒙泉,原籍歙县,后迁居钱塘,于是改籍为钱塘人。他很有才华,但仕途不顺,只能寄情于诗画。他的山水画法师承娄东派,自成一种洒脱飘逸的风格;竹石花木的绘画,则超脱隽永,达到了元代画家的水平;四十岁以后,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他曾经去过日本,海外的商船都争相高价购买他的画作。有人推荐他做孝廉方正之类的官职,但他都拒绝了。
冈和同县的黄易齐名。黄易的父亲黄树谷,也擅长书画。黄易的生平事迹记载在《文苑传》里,他酷爱金石,经常根据考察碑刻和游历的经历作画,因此受到世人的推崇。他的画风简淡,山东地区很多人推崇他的画作。
杜叔美,字松壶,是杭州人。他官位不高,曾经在云南做过经历,走遍了万里的山山水水。他特别擅长绘画,临摹赵伯驹、赵孟頫、王蒙的作品,都能做到神形兼备。有时候他还画金碧辉煌的山川景色,画风优雅高雅,不同凡俗。他画的梅花,清冷疏淡,风格接近赵孟坚。而且他还擅长写诗,著有《松壶画赘》《画忆》等画论名著。
他哥哥杜东,字袖海,画风接近恽格,名气虽然比杜叔美略逊一筹。
薰,字兰坻,是浙江石门人。他父亲是个很厉害的画家,薰从小就跟着父亲在吴越一带游历,见过了很多名家的作品,也结识了不少绘画前辈,因此他的绘画技法融合了众家之长。他曾经说过:“写生画画,要以意境取胜,而不是拘泥于形似。”他还说过:“画画不要拘泥于难易,一定要雅致驯良。”他著有《山静居论画》,最终以布衣之身终老。
王学浩,字椒畦,是江苏昆山人,乾隆五十一年的举人。他年轻时师从同县的李豫德学习绘画,李豫德是王原祁的外孙,继承了南宗画派的衣钵。王学浩学习倪云林、黄公望的画法,笔力雄健有力。他的画论里说:“绘画的六法,最终都体现在‘写’字上。‘写’就是指画画时,意念要先于笔墨,直接表达你看到的景象,即使笔法粗犷随意,也能体现出独特的意趣。或者画得非常精工细致,但整体风格古朴雅致,这才是士大夫的画风。否则,跟那些普通的画匠有什么区别呢?”他还说:“画画要以简洁为上,即使是像董源、巨然这样的大家,作品有时也难免繁琐,像黄公望那样简洁的画风,真的很难达到。黄公望的画法,虽然是在粗犷古朴中寻求突破,但更重要的是要做到看似不经意,却恰到好处。”当时人们评论王学浩用墨,能够深入绢素的肌理,比别人高出一筹。晚年他常用破笔作画,摆脱了绘画的窠臼,画风焕然一新。他著有《南山论画》。去世时,享年七十九岁。王学浩活到高龄,道光年间,在绘画界被尊为前辈大师,他在吴中寒碧山庄刘氏家中居住,声望极高。当时吴越地区的画家虽然很多,但是能够继承前人衣钵,自成一家的人,却寥寥无几。
黄均,字谷原,是元和县人。他在娄东当官,尽职尽责,把工作做到最好。后来去京城,名画家顾恺之和秦瀛都对他赞赏有加。他得到官职,被任命为湖北潜江县的主簿,但是他没去上任。他在武昌胭脂山脚下建了个小院子,住了二十年,表面上做官,实际上过着隐居的生活。他年纪大了画技反而越来越精湛,在吴地被称为后起之秀。
清朝的画家,大部分名气大的都在乾隆朝之前。道光朝以后,真正称得上大家级的人物,只有汤贻汾和戴熙两位,而且他们都有自己的传承和追随者。蒋宝龄写的《墨林今话》,是继张庚的《画徵录》之后的重要画论著作,后来他的儿子又续编,到了咸丰初年,篇幅已经是《画徵录》的几倍了。再往后,光绪年间,无锡的秦祖咏又写了《桐阴论画》,对当时的一代画家进行了评论,分成了三编,评价比较严格,内容也比较全面。现在我们特别要提到的几位画技精湛的画家,蒋宝龄和秦祖咏的画作也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