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思翰,是满洲镶黄旗人,祖上住在沙济。他曾祖父旺吉努,在太祖努尔哈赤当政的时候,带着家族投奔清朝,被授予牛录额真的官职。他父亲哈什屯,在太宗皇太极时期当侍卫,继承了牛录的管理权。后来升迁到礼部参政,又改任副理事官。在讨伐瓦尔喀的战役中,他还招降了明朝总兵沈志祥。攻打锦州的时候,明朝总兵曹变蛟夜袭清军大营,他第一个冲上去抵挡,身负重伤,奋力作战才击退了敌人。顺治初年,哈什屯被授予内大臣、议政大臣的职务,世袭爵位也多次提升,达到了“一等阿达哈哈番兼拖沙喇哈番”的级别。
后来多尔衮摄政,很多大臣像巩阿岱之类都依附他,只有哈什屯一个人坚持原则,顶撞多尔衮,结果被降了爵位,变成了“他喇布勒哈番”。肃亲王豪格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巩阿岱等人又想杀豪格的儿子富绶,哈什屯和巴哈力极力阻止,这才作罢。等到顺治帝亲政后,哈什屯的世袭爵位又不断提升,最终达到了“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加拖沙喇哈番”的级别。顺治十二年,因为哈什屯办事认真勤恳,皇上还加封他为太子太保。康熙初年,哈什屯去世,追谥为“恪僖”。
米思翰是哈什屯的长子,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也兼管牛录,还被任命为内务府总管。当时辅政大臣想私自挪用尚方宝器,米思翰坚决抵制。康熙帝亲政后,知道米思翰为人正直,就把他任命为礼部侍郎。八年后,米思翰升迁为户部尚书,并且成为议政大臣。当时各省的赋税,都允许布政使留一部分在当地库房,导致了很多弊端。米思翰上书请求皇上严令各省,把俸禄、军饷等各项开支之外的剩余款项全部解入户部,这样一来,户部就掌握了全国财政的收支大权。
十二年的时候,尚可喜上书请求撤藩,吴三桂、耿精忠也跟着上书请求撤藩,户部和兵部开始讨论这事儿。米思翰和兵部尚书明珠一起商量三藩一起撤藩的事,有人说吴三桂不能撤,两种意见都上报给了皇上。后来皇上又召集大臣们一起讨论,米思翰坚持应该一起撤藩,最后就这么决定了。结果吴三桂造反了,皇上命令王贝勒他们率领八旗兵去讨伐,有人说军需物资太多了,应该就近调兵防守。米思翰说:“吴三桂这反贼势头太猛了,普通的绿旗兵根本镇压不住,应该用八旗精兵去围剿。军需物资内外一起筹措,足够支撑十年,不用担心。”于是他建议用内府的储备分年发放,又仔细检查各省的库藏金银、仓库粮食,按时运送,都按照皇上的旨意执行。他还上书说:“军队行军打仗,皇上多次下旨要按规定供应军需,恐怕有些地方官员还会借机克扣,请皇上命令各地的督抚严格检查属下,供应粮食、草料,所有动用国库钱财的,都不许克扣;从民间购买的,一定要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支付,绝对不能让百姓受一点儿损失。”皇上命令按照他的建议迅速执行。
米思翰没多久就去世了,才四十三岁,皇上很惋惜,给了他祭葬,谥号为敏果。当时吴三桂势力正盛,耿精忠和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也都叛变了,有人追究撤藩的主张的责任在哪些大臣身上,皇上说:“朕从小就知道三藩势力越来越大,不能不撤。难道因为他们叛变了,就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吗?”等事情平定后,皇上回忆起当初主张撤藩的大臣,仍然称赞米思翰。
米思翰的儿子马斯喀、马齐、马武,都有各自的记载。
李荣保,继承了世袭的官职,兼管牛录,一步步升迁到察哈尔总管,后来去世了。乾隆二年,册封李荣保的女儿为皇后,追封他为一等公。十三年,追谥李荣保的女儿为孝贤皇后,皇上恩及先世,把米思翰也追封为一等公。十四年,因为李荣保的儿子大学士傅恒在金川战役中立下大功,皇上下令修建宗祠,供奉哈什屯、米思翰、李荣保,并且追谥李荣保为庄悫。
顾八代,字文起,是镶黄旗人,他家祖上几代都为朝廷效力。他父亲顾纳禅曾经跟随太宗皇帝征讨明朝,在攻打大同和小石城时都立下了战功,被赐予“巴图鲁”的称号,还世袭了牛录章京的职位,后来又升任甲喇额真。顺治初年,他跟随大军入关,参与平定了陕西、湖南、江南、浙江等地的战乱,最后升任三等阿达哈哈番。他的哥哥顾苏继承了家里的世职,后来又升为二等。
顾八代是家中次子,为人仗义疏财,喜欢读书,箭术也很好。凭借家族的荫庇,他做了护军。顺治十六年,他跟随军队征讨云南,立下战功,被授予户部笔帖式的职位。不久后,他的哥哥顾苏和侄子佛岳相继去世,没有留下后代,于是顾八代继承了家里的世职,并升任吏部郎中。康熙十四年,他在旗员考试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被提升为翰林院侍读学士。
吴三桂占据了湖南,派兵去掠夺两广地区。镇南将军莽依图从江西南下广东,驻扎在韶州。康熙十六年,皇上命令顾八代传达圣旨给莽依图,让他收复广西,并让他留下军队,一起征讨广西。当时,巡抚傅弘烈被吴三桂的将领吴世琮打败了,莽依图就率领军队和傅弘烈会合。顾八代巡视各路军队,发现营地布置散乱,一旦敌人来袭,恐怕难以应对。果然,吴世琮的军队来了,军队再次战败,退守梧州。吴世琮追击过来,被顾八代击退。顾八代料到吴世琮还会再来,于是更加严加戒备。恰逢除夕夜,吴世琮率领三万大军突然袭击,又被顾八代打败了。康熙十七年,军队推进到盘江,与吴世琮的军队遭遇,这时莽依图病得很重,就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了顾八代。顾八代和副都统勒贝等人一起渡过盘江,与吴世琮作战,他采取了分兵出敌后的战术,先击溃了吴世琮军队的左翼,然后集中兵力攻击右翼。吴世琮的军队溃败,顾八代派精锐骑兵追击,最终吴世琮自杀身亡。军队攻克南宁后,叛将马承荫与吴三桂的军队联合起来,兵力大约有十万,抵抗朝廷军队。一些将领对此感到棘手,顾八代却奋勇冲入敌阵,其他将领也都奋力作战,最终打败了敌人。
十八年的时候,朝廷考核官员,掌院学士拉萨里和叶方蔼因为顾八代从军打仗有功,给他评了个好成绩;可大学士索额图却改成了“浮躁”,导致顾八代被撤职。莽依图就上书说顾八代从军三年,尽心尽力,运筹帷幄,打胜仗,请求让他继续留在军中担任副都统,协助处理军务。皇上就同意了,让他带着原来的官职继续出征。
十九年,莽依图在军中去世了。顾八代跟着平南大将军赉塔去云南打仗,攻打会城。顾八代建议应该先拿下银锭山,这样就能居高临下,俯瞰城内,更有利于进攻。后来勇略将军赵良栋的军队到了,采用了顾八代的计策,先攻下了银锭山,然后就攻克了会城,云南战事平定。凯旋回朝后,顾八代被授予侍讲学士的职位。
二十三年,他被任命到尚书房当差,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礼部侍郎。二十八年,升任尚书。三十二年,因为犯了事儿,皇上说他工作不称职,把他撤职了,不过保留了世袭的官职,还让他继续留在尚书房当差。三十七年,他因为生病请求退休。四十七年去世。
顾八代在尚书房当差的时候,乾隆皇帝曾经是他的学生;他死的时候,家里穷得连丧事都办不起,乾隆皇帝亲自去祭奠,还帮他料理后事。雍正四年,皇上追赠他官职,加封为太傅,并且为他举行祭祀和下葬仪式,谥号“文端”,还因为顾八代家里穷,赏赐他家一万两白银。八年后,在京城修建贤良祠,皇上说要让五个满洲大臣入祀,分别是大学士图海、都统赉塔,然后就是顾八代,还有尚书玛尔汉、齐苏勒。
顾八代的儿子顾俨,继承了世袭的官职,从参领官一直做到副都统。他的孙子顾琮,也有自己的传记。
玛尔汉,兆佳氏,是满洲正白旗人。顺治十一年,他通过翻译考试成为举人,被授予工部七品笔帖式,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刑部员外郎。
康熙十三年,陕西提督王辅臣造反,投靠了吴三桂。皇上命令扬威将军阿密达从江宁带兵去讨伐他,玛尔汉跟着阿密达,当时担任署骁骑参领。
康熙十四年,玛尔汉和副都统鄂克济哈、穆舒珲等人从泾州出发,一路打仗,好几次打败了叛军,斩杀了数百个叛军头目,还攻下了宁州。
康熙十五年,大将军图海带兵包围了平凉,王辅臣投降了,玛尔汉这才回北京。图海建议调集凉州、宁夏、固原等地的军队去进攻兴安和汉中。皇上命令副都统吴丹和玛尔汉去这些地方,负责征调军队,并且了解一下当地的紧急情况。甘肃提督张勇请求缓兵,皇上命令图海坚守凤翔、秦州等重要关隘,还派兵给征南将军穆占,让他去湖广,玛尔汉也跟着去了。
康熙十七年,玛尔汉被任命为御史。
康熙十九年,穆占的军队进军贵州;到了康熙二十年,又进军云南,玛尔汉一直都在军队里,立下了不少功劳,一共得到了十二块功牌。云南平定后,军队回师,后来因为查出他在征讨湖南时没有尽力支援永兴,导致将士损失惨重,所以被扣除了九块功牌。
康熙二十一年,玛尔汉被派去巡视河东的盐政。御史许承宣、罗秉伦弹劾山西巡抚图克善,说他让平阳所属的十三州县虚报盐丁,多收税,苦了老百姓。皇上就让巡抚穆尔赛和玛尔汉一起调查此事,最后免除了虚报的一万七千多盐丁。
康熙二十五年,因为玛尔汉查出归化城都统固穆德办事不实,按照官吏的议论,本该降职,但是最后没降。
康熙二十六年,玛尔汉被任命为理藩院司务。他跟着大学士索额图等人出使俄国,商定边界问题,他说话有理有据,把俄国人都说服了。这事儿皇上知道了,很欣赏他的才能,不久就把他升为户部郎中。
康熙三十三年,玛尔汉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后来又升任兵部侍郎。
康熙三十五年,皇上亲自征讨噶尔丹,命令玛尔汉驻守土木,负责管理驿站,因为军马运输出了问题,有人建议革除他的官职,但皇上最后还是宽恕了他。
他三十八岁的时候,升迁到了左都御史的职位。后来又升任兵部尚书,还担任了经筵讲官和议政大臣。
四十三岁那年,闹饥荒,好多流民都涌到京城讨饭吃。皇上就让他和内大臣佟国维、明珠、阿密达他们一起负责赈灾。 四十六岁,他被调到吏部工作。四十八岁的时候,因为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他就请求退休了。
他八十五岁那年去世了。皇上派内大臣去祭奠他,并且赐予祭品和丧葬费用。雍正八年,雍正皇帝夸奖玛尔汉为人谨慎忠厚,在康熙皇帝时期辛勤工作了很多年,功成身退,还追赠他太子太傅的职位。贤良祠建成后,皇上又下令把他列入祭祀名单。
乾隆元年,乾隆皇帝又追谥他为“恭勤”。
田六善,字兼山,是山西阳城人。顺治三年考中了进士,被派到河南太康当县令。那时候正赶上战争结束之后,百废待兴,需要安抚百姓,恢复生产。
九年后,巡抚吴景道上奏朝廷,说田六善既有才能又有操守,于是他被提升为户部主事,先去临清关监督税收,后来又兼管凤阳仓和临淮关的税收。他在任上取消了各种不合理的征税,革除了许多额外收费的陋习,受到商人和百姓的好评。他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郎中。
顺治十五年,他被任命为江南道御史。当时兵部正打算禁止老百姓骑马,田六善上书朝廷,说这个禁令很不方便,应该取消。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让大臣们一起讨论,最后取消了禁令。
顺治十六年,他又上书朝廷说:“想要安定百姓,关键在于鼓励清廉的官员。我请求皇上命令各地的督抚认真推荐清廉的官员,吏部可以在督抚上任一两年后,根据他们推荐的人选,来判断这些督抚是否有能力考察官员、安抚百姓,以此来考核督抚的能力。有人可能会说,推荐清廉官员,那那些不是清廉的官员怎么办?这是第一个难题;还有人担心督抚还是会收受贿赂,徇私枉法,这是第二个难题;还有人担心征收赋税、缉拿逃犯等事务会因此受到阻碍,这是第三个难题。但是我认为,如果真的能推荐出清廉的官员,那么那些清廉的官员就会看到朝廷尚且重视公正,从而更加坚定地坚持自己的操守,这是第一个好处;其他官员也会因为自己不够清廉而感到羞愧,努力改进自己,这是第二个好处;哪个省份有多少清廉的官员,可以用来衡量当地政治的兴衰,这是第三个好处;天下人都明白,有能力的人必定先要有操守,这样社会风气就能得到很大的改变,这是第四个好处;以前督抚讨厌清廉的官员,因为对他们没有好处,现在他们一定会保护和爱护这些清廉的官员,这是第五个好处。只要克服这三个难题,就能得到这五个好处,这样就能让清廉的官员兴起,不输于古代了。”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执行。不久,他又被任命去巡视长芦盐政。
顺治十七年,他又回到了江南道御史的岗位上。
康熙元年,我请假回家了。
三年后,我又被任命为贵州道御史。四年的时候,我上奏说:“兵部打算裁撤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的兵力,计划是三个营裁掉一个营。那些被裁掉的士兵,个个身怀绝技,结果却面临失业的困境,走投无路,很容易就变成土匪强盗。所以我请求皇上指示总督、提督等官员,仔细查看那些被裁掉的士兵,如果他们骑射技术娴熟,身体强壮有力,就应该继续收编入伍。以后就应该把老弱病残的士兵淘汰掉,逃跑的士兵也不再补充。这样一来,裁减的都是战斗力差的士兵,不用担心他们会作乱;招收回来的都是精兵强将,可以发挥实际作用。”兵部采纳了我的建议,下令各营淘汰老弱士兵,那些年轻力壮的士兵仍然留在军队里。我还上奏说:“吏部处理事情的时候,总是喜欢援引过去的例子,只凭自己的喜好办事,根本不考虑这样做会有什么坏处。请求皇上命令吏部把以前裁定的事情和所有下达的旨意都汇编成册,认真遵守,其他的事情就按照以前的章程办理。”皇上同意了我的请求。
七年,我被派去巡视京、通仓,巡视结束后回到山东道继续任职。皇上恩准我升职,让我回老家等待新的职位。
十一年前,我被任命为刑科给事中,那是正四品官职。我上奏说:“我在老家的时候读到圣上的谕旨,说苏克萨哈因为得罪了鳌拜而被陷害,他的子孙被杀,连累族人白尔赫图,现在皇上已经为他们平反昭雪了。我想啊,法律是天下人都要遵守的,可那些为满洲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就因为跟当权的大臣意见不合,就动辄被牵连,搞出大案要案来。这要是以后大家都效仿,互相报复,寻隙杀害对方,那还得了?古代的《周礼》里就有‘八议’的规定,罪大可以减轻,罪小可以赦免。我希望皇上能特别下道旨意,规定满洲人犯罪,如果不是造反有确凿证据的,都应该按照法律办事,别乱搞株连。培养人才,巩固国家根本,这事儿太重要了!”皇上同意了我的意见,大臣们也讨论后通过了。我又上奏说:“圣人教诲,应该先读史书。史书啊,就是古代帝王成败兴衰的总结。那些宽仁明智、果断英明的君主,崇尚节俭,虚心纳谏,那么他的百姓就一定安居乐业,国家就一定治理得井井有条,江山就一定兴盛太平。相反,那些苛刻、循规蹈矩、害怕听到批评、喜欢放纵享乐的君主,他的百姓就一定不安宁,国家就一定治理不好,江山就一定衰败混乱。请求皇上指示那些负责每日讲学的官员,把《资治通鉴》和其他的经史典籍一起学习。”皇上也批准了我的请求。后来我升迁到户科掌印给事中,又连升三级,做到右佥都御史。
十三年,疏言:“吴三桂这小子忘恩负义,叛变了,必须得把他灭了!咱们的绿旗兵,步兵每人每月军饷一两多点,骑兵两两多点,装备不用太好,弓箭刀枪也别求精良,主要负责先头部队,爬山涉水,开路探险。我认为,虽然绿旗兵实力弱,但用好了也能很强;虽然军心涣散,但管理好了也能团结起来。只要供给充足,劳逸结合,到了攻城破阵的时候,不管是不是满族汉族,赏赐都公平公正,那他们自然会奋勇杀敌,协助主力部队取得胜利,这才是现在最应该抓紧办的事。” 然后下面讨论给绿旗官兵加官进爵、赏赐的办法。 他被提升为顺天府尹,没多久又升任左副都御史。
十四年,他又上奏说:“我以前在河南当知县的时候,孙可望、李定国还占据着云贵川,实力不比吴三桂弱。金声桓叛乱江西,姜瓖叛乱大同,情况也和耿精忠、王辅臣差不多。但那时候老百姓没现在这么惊慌害怕,是因为当时那边的督抚官员,像孟乔芳、张存仁、吴景道这些人,生活节俭,为人清廉,政务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现在应该下发严厉的命令,让各地的督抚官员禁止乱收费,核实军队人数。如果哪个官员搜刮民脂民膏,行为不检点,就立即处罚,以减轻百姓负担,安定民心。军队行军打仗,更要谨慎考虑作战策略。最近江西、浙江的捷报很多,都说杀了好多贼寇,动辄几万人。但如果一定要杀光了贼寇才能进福建,恐怕愚昧无知的百姓杀不完,那些小股盗贼也杀不完。我认为,先拿下耿精忠,其他的贼寇自然就会平息。以前姜瓖刚叛乱的时候,土匪也跟着一起造反,姜瓖被消灭后,土匪也都被平定了,这可是个很好的例子啊!现在吴三桂这老小子,想凭借一隅之地来消耗全国的力量,那我们就用全国的力量来围困他这一隅之地。吴三桂一死,四川、广西不用打仗,自然就会平定。”
他又上奏说:“我老家是山西的,和陕西接壤。黄河从边境流进内地,到蒲州有一千多里。从蒲州往上到禹门,是平阳府管辖的,河西是西安,驻扎着提督、总兵和重兵。再往北,永宁州、临县是汾州府管辖的,渡口有孟门镇、高家塔等地;再往北是保德州,是太原府管辖的,渡口有黑田沟、穷狼窝等地。河西是延安,一向荒凉,河东是交城,道路险峻,山高林密,盗贼容易藏匿。请求命令巡抚、提督分兵驻守。”
他又上奏说:“军队已经到达平凉,王辅臣已经走投无路了,困兽犹斗,杀他一百个贼寇也抵不上损失一个士兵。应该在城下扎营,以逸待劳,迅速攻打固原,切断他的粮道。平凉土地贫瘠,不像湖南那样地广粮多,可以持久作战。粮道不通,人心就会涣散,一定有人会杀掉王辅臣来投降。如果敌人往东跑,我们就往东追,敌人往西跑,我们就往西追,这样只会疲惫我们的军队,分散我们的力量,固原的包围圈一旦解除了,敌人的气势就会恢复,这是绝对不能发生的!” 这些奏章都交给大臣们讨论执行。
十六年,他升职当上了工部侍郎。
十七年,因为闹旱灾,皇上要大臣们进言献策,他就上了一份奏疏。奏疏里说:现在那些当大官的,督抚之类的,权力很大,谁都不敢惹他们。如果不是真正的大贤,很少有不骄纵放肆的。地方官年年收受贿赂,还到处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简直是被地方官卖来卖去了!州县官也一样,年年收受贿赂,还敲诈勒索,老百姓简直是被州县官卖来卖去了!想当年世祖皇帝在位的时候,山东巡按御史程衡弹劾巡抚耿焞,江南巡按御史秦世祯弹劾土国宝,都受到了严厉的处罚,当时天下人都为之震慑。现在巡按御史的职位很久没设了,虽然想恢复,但恐怕一时找不到这么多合适的人选。最好的办法就是皇上直接下令,想整顿哪个省份,就派一个人去,不用一下子全派出去。出其不意,让人捉摸不透,这样天下那些奸恶的官吏就不敢依仗督抚为非作歹了,就算有不肖的督抚,也不敢包庇贪官害民了。这份奏疏呈上去后,皇上也看到了。
然后他就调到户部去了。十八年,他又上了一份奏疏,说:国家要用钱来流通货物,方便百姓使用,从秦汉到唐宋,公私都用钱;到了金元时期,银子和纸币一起用;到了明朝中期,就只用银子了。李自成造反的时候,银子有的被扔进江河,有的被埋在山里,贪官污吏还藏匿了大量的银子,所以银子越来越少,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苦。现在要解决天下百姓的贫困,最好的办法就是多铸造铜钱。铸钱需要铜和铅,比例是六比四,但是那些有铜铅矿的地方,官府总是隐瞒不报,怕矿藏时有时无,影响税收。而且,一旦上级官员知道某个地方有矿,就会层层盘剥,敲诈勒索非常严重。我认为应该允许老百姓自由开采铜铅矿,开采出来的矿石,按十分之二上交税收,如果没开采到,就由州县自行检查,不要让太多官员从中作梗。对采矿多的给予表彰,这样官民都乐意去做,有了足够的原料,就能铸造出大量的铜钱了。这份奏疏下发给九卿讨论,九卿们根据奏疏制定了章程,报请皇上批准,皇上批示说:“采矿关系到国家大事,你们督抚们要带领属下全力以赴执行!”
后来,他因为年老体弱,请求退休,皇上没批准。二十年,皇上才准许他退休。三十年,他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岁。
杜臻,字肇余,是浙江秀水人。顺治十五年考中了进士,后来又当了庶吉士,毕业后被任命为编修。他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内阁学士,然后又升任吏部侍郎,官位越来越高。
早些年,因为沿海地区不太平,朝廷下令把东南沿海各省的百姓都迁到内地,划定界限禁止他们靠近海边。海禁一设,海边就成了无人区,很多流民无家可归,最后都成了海盗。等朝廷平定了金门和厦门之后,总督姚启圣建议把海禁以外的土地按照户籍还给百姓,同时取消海禁,利用海里的鱼盐资源来供应军队粮食。但是,很多大臣都反对这个提议。康熙二十二年,台湾平定后,皇上才下令把海禁以外的土地还给百姓。这时,给事中傅感丁又建议,应该把江浙闽粤沿海地区海禁以外的土地招徕百姓来开垦。于是,皇上就派杜臻和内阁学士席柱去福建和广东实地考察,看看能不能扩大界限。考察结束后,杜臻被提升为工部尚书。
杜臻和席柱先去了广东,从钦州防城开始,沿着海岸线往东再往北,一路走访了七个府、三个州、二十九个县、六个卫、十七个所、十六个巡检司、二十一个台城堡砦,一共把两万八千一百九十二顷土地还给了百姓,让三万一千三百户人家重新安家立业。之后,他们又去了福建,从福宁州西面的分水关开始,沿着海岸线往北,走访了四个府、一个州、二十四 个县、四个卫、五个所、三个巡检司、五十五个关城镇砦,一共把两万一千一百十八顷土地还给了百姓,让四万八百户人家重新安家立业。 这样一来,两省沿海的百姓都重新有了家园。朝廷又派人去江南和浙江考察,处理那里的土地问题,让百姓回归家园,这些事情都同时完成了。杜臻因为母亲去世回老家奔丧,席柱回来后向皇上汇报了沿海百姓回归安居的情况。皇上说:“百姓喜欢住在海边,因为可以出海经商捕鱼,你们也知道这个道理,为什么以前不批准这个建议呢?边疆的大臣应该把国家利益和百姓生活放在心上,以前虽然海禁很严,但私下出海经商的情况一直没有断绝。凡是反对出海贸易的,都是总督、巡抚为了自己谋利罢了。”
张臻办完丧事后,升任刑部尚书。以前有个规矩,冬天监狱里的犯人每个月都发煤炭取暖,但是狱卒们经常克扣,导致很多犯人冻死。张臻大力整治了这个现象。后来他又调任兵部。当时朝廷正讨论裁撤各省驻防军队以及督抚提镇的标兵,张臻认为:“军队人多可以裁减,但是不能操之过急,建议以后凡是老弱病残、死亡和空缺的职位都不再补人,几年后军队人数自然就减少了。”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之后他又调任礼部,后来因病告假回家,不久就去世了。皇上南巡的时候,还特意题写了“眷怀旧德”的匾额追赠给他。张臻年轻时家境贫寒,但他努力学习,侍奉祖母和父母非常孝顺,而且他很提携人才,写的诗文也都很犀利,条理清晰。
萨穆哈,吴雅氏,是满洲正黄旗人。顺治十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户部主事,后来升任员外郎。康熙十二年,康熙帝批准了吴三桂请求撤藩的奏折,派萨穆哈和郎中党务礼、席兰泰,主事辛珠,笔帖式萨尔图一起前往贵州,给他们准备了船只和粮食,并嘱咐他们不要扰民,不要耽误行程。他们到了贵州后,吴三桂就起兵造反了,提督李本深也参与了谋反,还写信招降贵州巡抚曹申吉。总督甘文焜得到了这封信,赶紧告诉萨穆哈他们,让他们赶紧回京报告,并请求朝廷派兵增援。萨穆哈、党务礼、席兰泰一行走到镇远的时候,吴三桂已经起兵了,镇远的官员收到了吴三桂的命令,不肯提供驿马。萨穆哈和党务礼好不容易弄到了两匹马,骑马跑到沅州,然后才换乘驿站的马匹,用了十一天十夜就赶到了京城,到了兵部,他们下马后累得直喘气,抱着柱子说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才缓过神,然后上报了吴三桂叛乱的消息。席兰泰是从镇远乘小船到了常德,然后才换乘驿站的马匹,比萨穆哈他们晚了七天才到京城。辛珠和萨尔图没能及时赶回来,最终死在了路上。康熙十三年,萨穆哈被提升为刑部郎中。十四年,因为告发吴三桂叛乱有功,萨穆哈、党务礼、席兰泰都被提拔为光禄寺卿、太仆寺卿等高级官员。
我十五岁的时候,被任命为太仆寺卿。十六岁,又升迁为户部侍郎,奉命去山东赈灾。十七岁,回到京城。我上书说:“我多次奉命出差,所经过的州县,有些地方存在着借口各种名义多收百姓钱财的情况,严重扰民。建议以后遇到大事,只派部院官员去处理,其他的事情就责成地方督抚官员办理。”皇上把这件事交给廷臣们讨论,最后决定州县里多收钱财的行为,都要按照贪污的罪名来处罚。之后,我被调到吏部工作。
二十岁的时候,我又升迁为工部尚书。二十一岁,奉命去察看石景山到卢沟桥的石堤,我上书说:“堤坝内原本是官府的土地,康熙初年招民垦荒,导致堤坝根基受损。请求皇上命令有关部门免除这些土地的赋税,禁止再次耕种。”皇上同意了我的建议。二十二岁,奉命去察看山西地震灾情,我上奏请求对受灾最严重的州县拨款赈灾。
二十四年,河道总督靳辅建议在高邮、宝应等州县筑堤,引导黄河水入海;按察使于成龙主张疏浚海口。这件事被提交给廷臣们讨论,大家都倾向于采用靳辅的方案。皇上问负责讲课的官员中,有没有江南籍贯的人,侍读乔莱极力主张采用于成龙的方案。皇上说:“地方官员的意见是这样,但不知道老百姓的意见如何?”于是,皇上命令萨穆哈和学士穆成额,与漕运总督徐旭龄、巡抚汤斌一起,详细考察民间的利弊。萨穆哈等人走访了海口附近的州县,发现各州县百姓的陈述说法不一;于是,他们下令各州县,每县挑选十个了解情况的人来询问利弊,结果大家都说疏浚海口不方便。
二十五年,萨穆哈回京奏报,说详细询问了居民的意见,疏浚海口的事应该听从于成龙的意见;但由于积水无法施工,应该采纳靳辅的建议;而且水里也取不到土,所以两件事都应该停止。这时,于成龙被召到京城,皇上命令廷臣以及萨穆哈、于成龙再次讨论此事。于成龙说疏浚海口应该同时治理串场河,费用高达一百多万两。廷臣们认为费用太大了,上书请求停止。不久,汤斌升任尚书,他上奏说:“海口不及时疏浚,一旦再次发生水灾,下游州县都会被淹没。”皇上召见萨穆哈询问,萨穆哈不再坚持之前的奏报。皇上再次将此事交给廷臣们讨论,最终决定采用于成龙的方案。皇上责备萨穆哈之前的奏报失实,夺了他的官职,后来任命他为步军翼尉。
话说米思翰当了三十二年工部尚书,职位一直没变。后来到了三十九年,皇上发现工部积弊严重,修河工程浪费了好多钱,贪污腐败很厉害。皇上就让米思翰去查,结果查出来好多官员贪污受贿,其中萨穆哈就是个大贪官。皇上狠狠地批评了萨穆哈,说他装病想退休是假装的,直接革了他的职。但皇上又觉得萨穆哈还是有点用,就让他继续留在工部,把工部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儿都一一列出来。
到了四十三年的時候,因为疏浚北京城内外河道又贪污了好多钱,米思翰查出来萨穆哈收受贿赂,直接把他抓起来,判了死刑,最后萨穆哈死在了监狱里。
总而言之,米思翰这个人啊,支持削藩的建议,还提前准备好了十年的军粮,可见他很有远见,是个有谋略的人。还有,像顾八代、玛尔汉这些文臣,也能打仗,而且还廉洁勤政,政绩显著。六善在军事方面也提出了不少好建议,比如收编绿旗兵,效果非常好,对后世影响很大。还有臻巡,他巡视海疆,巩固了国防,也是一件大事。至于萨穆哈,虽然因为告发叛乱而得到赏赐,但也跟这些事联系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