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桂芬,字经笙,是北京宛平人,老家在江苏吴江。道光二十七年,他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咸丰二年,他大考得了第一名,升了庶子,一步步升迁到内阁学士。他还先后在浙江、广东主持乡试,在陕西甘肃当学政,还做过会试副总裁。咸丰八年,他父亲去世,他回家丁忧。守孝期满后,他又回到原来的职位,后来升任礼部左侍郎。
同治二年,他被任命为山西巡抚,第二年正式上任。他接连上奏了几份关于调兵遣将、加强军事训练的奏折,都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因为山西百姓吃不饱饭,他一开始允许种植罂粟,结果粮食价格反而涨了。于是他又下令严禁种植罂粟,并上奏说明情况,皇帝批准了他的奏折,还下令在全国推广这个做法。后来,他母亲去世,他又回家丁忧。同治六年,他重新被任命为礼部右侍郎,担任经筵讲官,并被任命为军机大臣。他先后在户部、吏部任职,后来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之后又升任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光绪元年,他以本官的身份协办大学士。
那年京畿大旱,编修何金寿引用汉代天灾免除三公职务的典故,建议朝廷责罚几位重要大臣,并让工部去想办法。结果沈桂芬因此被革职,不过后来皇帝特旨改为了革职留任。没多久他又恢复了原来的官职,担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并晋升为太子太保。沈桂芬为人谨慎稳重,自文祥去世后,因为他熟悉国际形势而闻名。日本吞并琉球的时候,朝中很多人主张开战,只有沈桂芬认为出兵海外劳师动众,容易损害国家威望,坚决反对。后来跟俄国谈判归还伊犁的时候,崇厚擅自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朝中议论纷纷;沈桂芬从中周旋,修改了条约,才最终确定下来,但反对的声音依然很大。沈桂芬长期卧病在床,光绪六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追赠太子太傅,谥号文定。
沈桂芬生活简朴,做军机大臣十多年,生活俭朴如同寒士一般,住处非常简陋,但他从不以此夸耀自己的清廉,人们都觉得他很难得。
李鸿藻,字兰孙,是河北高阳人。咸丰二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他还当过山西乡试的考官,和河南的学政。咸丰十年,皇上要选一些儒臣当皇子的老师,大学士彭蕴章推荐了李鸿藻。皇上把他叫到北京,第二年,就特地让他给大阿哥上课。穆宗皇帝登基后,皇太后下旨让他在弘德殿当差。同治元年,他升了侍讲,后来一步步升到内阁学士,还代理过户部左侍郎。同治四年,他被任命在军机处当差。五年的时候,他又升任礼部右侍郎。 他母亲去世了,皇太后特别开恩,参照雍正、乾隆年间孙嘉淦等大臣的先例,让他开缺守孝,一百天后继续给他上课,还让他参与军机处的事务。皇太后还特意嘱咐说:“移孝作忠,勿以守礼固辞。” 但是李鸿藻坚持要守孝三年,皇上不同意。倭仁等人也为他求情,皇上还让恭亲王去安慰他。李鸿藻连续上奏请假,最后才获准回家守孝,直到守孝期满才出来。
同治七年,捻军在京畿地区闹事,李鸿藻当时在家乡。他觉得各路统兵的大员们权力不统一,于是上奏建议:皇上应该特派一位亲王当大将军,坐镇北京,负责保护北路;让左宗棠、李鸿章当参赞大臣,分别负责保定、河间东西两路,带领各自的军队剿匪;让陈国瑞负责统一指挥游击部队;让直隶总督官文负责省城,筹备各路军队的军饷;让丁宝桢驻扎直隶和山东的交界处,防止捻军东窜;让李鹤年驻扎直隶和河南的交界处,防止捻军南窜;直隶和山西的交界处,则由左宗棠等人调派精兵驻守要地。他还建议皇上下令让这些大臣齐心协力,尽快取得战果。皇上批准了他的奏章,下令各路统兵大臣都听从恭亲王的指挥。 之后,李鸿藻被任命为礼部左侍郎,继续在弘德殿当差,还在军机处办事。
十年后,他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还加封太子少保。当时朝廷要修葺圆明园,很多大臣都强烈反对。他也上奏说:“粤、捻刚平定,回乱的余波还在,应该先恢复元气,巩固根本,不应该浪费国库的钱财去做这些不急的事。” 结果,修葺圆明园的事就停了。十三年,皇上生病了,让他代为批阅奏章;皇上不久驾崩,他自责辅佐不力,辞去了弘德殿行走一职。
光绪二年,他被任命兼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不久,他因为母亲去世而丁忧,服丧期满后,恢复原来的官职,担任兵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后又调任吏部。当时,崇厚跟俄国私下签订了不平等的《伊犁条约》,他坚决反对,在朝堂上据理力争。最终,崇厚被治罪,条约也重新谈判修改。后来,法国又挑起事端,言官们更加积极地弹劾,很多枢臣都被罢免了。他也因此被贬为内阁学士。后来又多次升迁,最终做到礼部尚书。
十三年,黄河在郑州决堤,皇上命令他火速前往督办。之前,河道总督李鹤年和河南巡抚倪文蔚计划在西坝修建工程,他到达后,仍然沿用他们的方案,又增设了东坝工程。期间遇到很多险情,他都全力坚持。正赶上秋季洪水到来,西坝工程失败了,他请求暂时停止施工。皇上认为他督办不利,革了他的职,但保留官衔;同时,李鹤年也被免去河道总督的职务,他暂时代理河道总督。回到京城后,因为礼部奏章的日期填写有误,他又一次面临革职,皇上最终特赦了他。大婚典礼完成后,他恢复了原来的官职。
二十年,日韩关系紧张,皇上让他负责军务,再次授予他军机大臣的职务。他和翁同龢都主张开战,并且极力反对签订不平等条约,但最终没能阻止。后来,他又担任礼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后调任吏部。期间,皇上多次赏赐他书画和珍宝。他还多次担任乡试、会试、殿试的阅卷大臣。二十三年,他因病请求休假,病情日益严重,皇上赏赐给他药物,并派御医前去诊治。最终,他去世,享年七十八岁。他的遗疏上奏后,皇上非常悲痛,追赠他“文正”的谥号,并追赠太子太傅。他的儿子焜瀛、煜瀛都分别被授予郎中之职。
李鸿藻这个人啊,特别孝顺,学习上遵循程朱理学,并且注重实践,生活上非常节俭。他给穆宗皇帝当老师十多年,尽心尽力地教导和启发。有一次,穆宗皇帝写字,故意随意地乱写一气,李鸿藻赶紧上前,把笔恭敬地接过来,说:“皇上,您心神不宁,还是先休息一下吧。”穆宗皇帝立刻改了脸色,向他道谢。李鸿藻在朝廷要职期间,始终坚持原则,维护大局。
御史王鹏运曾经上奏劝谏不要修建颐和园,差点儿被皇帝重罚,是李鸿藻极力为他解释,才让他免于处罚。到了德宗皇帝时期,李鸿藻每天都去颐和园侍奉皇帝起居,经常在那里留宿。一些言官说这样不方便,慈禧太后非常生气,想要罢免他,李鸿藻说,这么做会失去天下百姓的支持,这才作罢。他推荐提拔了很多正直的官员。朝中那些有声望的大臣,都非常倚重他,但也免不了受到一些牵制。
翁同龢,字叔平,江苏常熟人,是大学士翁心存的儿子。咸丰六年,他一举夺得殿试第一名,授予修撰官职。咸丰八年,他主持陕西和甘肃的乡试,之后被任命为陕西学政,因为生病请求回京。同治元年,他升任赞善,主持山西的乡试。父亲去世后,他回家丁忧,服丧期满后,升任中允。
他被安排在弘德殿当差,每五天要向皇帝讲一次课,在帘子后面讲解《治平宝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很欣赏他。他后来多次升迁,最终成为内阁学士。母亲去世后,他服丧期满,重新回到原来的官职。翁同龢在讲学的时候,总是忧心忡忡,勤勤恳恳,尽力启发皇帝的心智。
在光绪八年武英殿失火的时候,他恭恭敬敬地把康熙皇帝和嘉庆皇帝两次遇灾后反省的圣训呈给皇帝,上奏说:“灾难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遇到灾难就要引以为戒。应该停止那些不紧急的工程,节省不必要的开支。要给正直的大臣敞开忠言进谏的道路,堵住小人钻营的途径。”皇帝看完奏章后很感动。
当时圆明园正在大兴土木,商人李光昭欺骗朝廷,谎报木材价格,被李鸿章弹劾治罪。很多大臣抓住这件事上奏劝谏,恭亲王等人尤其强烈反对,皇帝很不高兴。翁同龢向皇帝陈述江南地区的舆论,说内外人心惶惶,请求皇帝先确定主意,再决定是否继续修建。最后决定暂停圆明园的工程,并且发布了停止工程、取消浮费、鼓励直言进谏的谕旨。
1875年,他当上了刑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级别。第二年四月,慈禧太后让他去毓庆宫给光绪皇帝当老师,教他读书。他推辞了几次,太后都不答应。没多久,他又调到户部去了,还当上了经筵讲官,后来又升职成了都察院左都御史,那是相当于最高监察机关的领导。之后,他又当上了刑部尚书,后来又调到工部。1879年,朝廷里因为和俄国签订条约的事儿争论不休,一直没个结果。慈禧太后下令,让惇亲王、醇亲王、翁同龢还有潘祖荫每天在南书房一起看奏折和电报,商量着怎么处理,直到把条约修改好才算完事。1881年,他被任命为军机大臣,相当于进了最高决策层。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翁同龢主张一边打仗,一边和法国谈判,这样才能有所准备。他还说,不能指望刘永福,必须增兵出关才行。没过多久,他和其他的军机大臣都被免职了,他又回到毓庆宫继续给光绪皇帝当老师。他前后还当过会试的总裁,顺天府乡试的考官,两次都得到了皇上的赏赐“寿”字,还被封为太子太保,赏赐双眼花翎和紫缰,那可是非常高的荣誉。有一次他请假回家修祖坟,慈禧太后听说海上风险很大,就下令让他赶紧骑快马回京,可见慈禧太后对他很器重。
二十年过去了,他又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太后下旨让他停止讲学,但他请求继续如常。翁同龢很会揣摩圣意,抓住机会进言。皇上亲政已经很久了,英明果断的程度已经超过了往常,处理政务非常精明准确。每件事皇上都要问翁同龢的意见,对他的倚重尤为深厚。
那时候日韩战争爆发了,翁同龢和李鸿藻主张开战,孙毓汶和徐用仪则主张议和。结果海陆军都战败了,太后下旨让他去天津传达圣旨,责问李鸿章,翁同龢还转达了太后的意思:绝对不能轻易议和。回来后,他推荐唐仁廉为人忠诚可靠,可以重用,建议设立巡防处来筹备团防。于是皇上就命令恭亲王督办军务,翁同龢、李鸿藻等人一起商议办理。
皇上曾经问大臣们:“现在的情况,和战都没有把握!”说到国家社稷,皇上激动得声音哽咽,泪流满面。等到和约开始拟定的时候,翁同龢和李鸿藻极力争辩,要求修改和约草案,并且陈述说:“宁可增加赔款,绝对不能割地。”皇上说:“台湾要是丢了,人心就都散了,我拿什么来做天下的主人呢?”孙毓汶因为前线屡战屡败被皇上责备赏罚不严,所以才导致这样的局面。所有的大臣都引咎自责。
皇上因为和约的事情犹豫不决,愁眉苦脸,脸色憔悴。翁同龢说俄国、英国、德国三国正试图阻止割地,请求延期修改和约,等待转机。他和孙毓汶等人据理力争,最终还是无法挽回局面,和约最终签订了。第二年,他又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二十三年,他以户部尚书的身份,协办大学士。
1898年,皇上第一次召见康有为,商量推行新政。四月份,皇上发布圣旨说:“协办大学士翁同龢最近办事总是不同意,导致大家意见很大,多次有人弹劾他。而且每次召见他询问事情,他总是随意肯定或否定,喜怒都写在脸上,越来越表现出专权跋扈的样子,实在难以胜任枢机重臣的职位。按理应该查清楚,严惩不贷;但是考虑到他在毓庆宫侍奉多年,不忍心立刻严厉处罚他。翁同龢就免职回老家去吧,算是给他留个面子。”
八月份,政变发生了,太后重新执政。十月份,皇上又发布圣旨说:“翁同龢自从当我的老师以来,指导我毫无章法,总是巧妙地找借口,探听我的心思。到了甲午年中日战争的时候,他信口开河,随意怂恿我。处理各种事情,各种荒谬,以至于无法收拾。今年春天,他大力主张变法,还滥保一些坏人,罪无可赦。事后回想起来,真是痛恨之极!之前让他免职回老家,其实远远不够惩罚他的罪过,翁同龢革职,永远不再启用,交给地方官严加看管。”1904年,翁同龢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宣统元年,皇上追复了他的原职,并追谥为“文恭”。
翁同龢长期在皇帝身边侍奉,参与处理政务,遇事总是独断专行。他和身边的人经常发生争执,很多人指责他专权。晚年遭到小人陷害,差点遭遇不测,最终被罢黜而终。他留下了《瓶庐诗稿》八卷、《翁同龢文稿》二十卷。他的书法自成一家,尤其受到世人的推崇。
孙毓汶,字莱山,是山东济宁人,他老爸是尚书孙瑞珍。咸丰六年,他考中了状元,当上了翰林院编修。咸丰八年,他父亲去世了,他回家奔丧。咸丰十年,因为在老家抵制捐款被弹劾,丢了官,还被发配边疆。恭亲王很讨厌孙毓汶,因为他家世代受皇恩,却带头反对捐款。到了同治元年,因为捐了款,他才恢复了官职。同治五年,他大考第一名,升任侍讲学士。后来他还当过四川乡试的主考官,和福建学政。光绪元年,他母亲去世了,守孝期满后,他又回到原来的官位。没多久就升了詹事府詹事,去安徽当学政。之后又升任内阁学士,再升工部左侍郎。光绪十年,他被派去江南等省查办事情。正赶上法国跟越南打仗,孙毓汶跟醇亲王关系好,渐渐地开始参与机密政事。正好皇上朱批要撤掉军机大臣,孙毓汶回来后,就被任命进军机处当差,还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当时朝廷上对那些整天叽叽喳喳的言官很厌烦,就派张佩纶等人去负责南北洋和福建的海军事务,其他一些人也都因为各种原因被撤职了,朝堂风气一下子就变了。光绪十五年,他升任刑部尚书,后来又调到兵部,还被加封太子少保。他还先后主考过会试和顺天乡试,皇上赏赐了他黄马褂、双眼花翎和紫缰。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要议和了,李鸿章派人送来了和约。朝臣们纷纷上奏章反对,说这是个不好的办法。翁同龢、李鸿藻主张缓和,俄国、法国、德国也请求不要急着签和约。孙毓汶跟李鸿章关系很好,他力主说打仗靠不住,赶紧签字吧,皇上为此还感动得哭了,和约就这样签成了。第二年,孙毓汶就以生病为由请求退休。光绪二十五年,他去世了,朝廷给他谥号“文恪”。
孙毓汶权势很大,智谋过人,在军机处待了十多年。一开始,醇亲王因为身份尊贵,很少去军机处当值,奏章每天都送到他府上看,人们管这叫“过府”。皇上的旨意和大臣们的奏章,都是孙毓汶传达的。其他军机大臣有时都听不到这些消息,所以他的权力特别大。
话说光绪刚登基那会儿,正赶上太后垂帘听政,一心想励精图治,朝廷里不少大臣都很贤能,国家一度呈现出要振兴的景象呢。 首辅文祥去世后,沈桂芬他们继承了文祥的遗志,对皇帝忠心耿耿,办事公正,虽然资历不算最老,但都是模范官员。
可是到了甲申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各种问题,国家麻烦事不断。慈禧太后呢,开始觉得累了,就一心扑在修建颐和园这些事情上,到处游玩享乐,朝政也就渐渐松懈下来了。 李鸿藻长期在宫里参与机要事务,深受慈禧的宠信。沈桂芬因为为人稳重,也得到了慈禧的赏识;而翁同龢因为办事比较独断专行,就让慈禧有点不高兴了。 荣禄在他们中间来回奔走,虽然很辛苦,但总算把事情都勉强应付过去了,国家总算没出什么大乱子。
但是,因为这些大臣们在政治观点上各有不同,又形成了各种派系,互相争斗,影响了朝政,这种局面持续了几十年都没改变。 即使是那些贤能的大臣,也难免要被卷入这些派系斗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