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禄,字仲华,瓜尔佳氏,是满洲正白旗人。他爷爷喀什噶尔帮办大臣塔斯哈,他爸爸总兵长寿,都是出了名的忠义之臣。

荣禄因为祖上的功劳,被赏赐了个主事,在工部上班,后来升了员外郎。之后被外派到直隶当候补道。同治初年,朝廷设立神机营,他被赏赐五品京堂的官职,当上了翼长,还兼着操练兵马的大臣。没多久,他又升了左翼总兵。大学士文祥推荐了他,他就改任工部侍郎,后来又调到户部,还兼任总管内务府大臣。穆宗皇帝驾崩,德宗皇帝继位。荣禄跟恭亲王说了,建议先别急着立储君,等新皇帝有了儿子再立继承人。后来才决定让光绪皇帝继位。光绪元年,荣禄又兼任了步军统领。之后升任左都御史,最后升到工部尚书。慈禧太后想自己选宫里的太监,荣禄说这违背祖制,顶撞了慈禧。正好当时学士宝廷说满族大臣兼职太多,荣禄就辞去了工部尚书和内务府的差事。后来有人弹劾他受贿,他被降了两级,不过很快又恢复了官职,被外放到西安当将军。光绪二十年,他因为祝寿的事留在京城,再次被任命为步军统领。日本挑起战争,恭亲王和庆亲王负责军务,荣禄也参与其中。战争结束后签订了和约,荣禄推荐温处道袁世凯练新军,这就是后来的“新建陆军”。之后,荣禄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他还上奏请求加强新军的训练,并且调动甘肃提督董福祥的军队进京保卫。

1898年,荣禄被晋升为大学士,然后被任命为直隶总督。那时候,慈禧太后提拔康有为、谭嗣同等官员参与新政,推行变法,同时排挤旧臣。她还召见直隶按察使袁世凯进京,破格提拔他为侍郎,让他统领新军训练。荣禄心里很不舒服。御史杨崇伊上奏请求太后再次垂帘听政,于是太后重新临朝听政,并任命荣禄为军机大臣,袁世凯被撤职。随后,太后下令逮捕康有为,并处死了谭嗣同等六位维新人士。慈禧太后后来身体不适,还专门召了太医。之后,太后又让荣禄掌管兵部,继续统领北洋海陆各军。荣禄就上奏朝廷,建议设立武卫军,由聂士成驻扎芦台作为前军,董福祥驻扎蓟州作为后军,宋庆驻扎山海关作为左军,袁世凯驻扎小站作为右军,他自己则招募一万人马作为中军,驻扎在南苑。当时太后还考虑废掉光绪帝,立端王载漪的儿子溥俊为穆宗的继承人,但担心外国人反对,听取了荣禄的建议,改称“大阿哥”。

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载漪等人迷信义和团的邪术,太后也相信了,想利用义和团来对抗外国人。董福祥率领甘军攻打各国使馆,一个多月都没攻下来。荣禄阻止不了,载漪等人更加嚣张跋扈,京城大乱,很多忠于朝廷的大臣都被杀害。荣禄战战兢兢地去向太后禀报情况,太后却厉声斥责了他。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往西安。荣禄请求跟随前往,但被拒绝了,被任命为留京办事大臣。后来,太后又召他去西安,到了西安后,慈禧太后对他更加优待,赏赐了他黄马褂、双眼花翎和紫缰。等慈禧太后回京后,荣禄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又升任文华殿大学士。1902年荣禄去世,追赠太傅,谥号文忠,并被追封为一等男爵。

荣禄长期在宫廷内任职,深得慈禧太后的信任和倚重。慈禧太后对他的恩宠,在当时是无人能及的。无论大小事情,慈禧太后都常常依靠荣禄的一句话来做决定。

王文韶,字夔石,是浙江仁和人。咸丰二年考中了进士,进了户部当主事。后来一步步升官,做到郎中,然后外放去湖北当安襄郧荆道。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推荐过他。之后他升任按察使,又升任湖南布政使。同治十年,他代理湖南巡抚。当时贵州苗族闹得很厉害,桂东也沦陷了。王文韶写了个奏折,详细分析了支援贵州、防守边境的策略,把军事行动交给按察使席宝田负责,督促他的部将苏元春、龚继昌等人去剿匪,结果在乌鸦坡斩杀了叛军首领张秀眉,平定了贵州的乱局。王文韶还画了一张贵州边境要塞的地图,呈献给了朝廷。同治十一年,他正式被任命为湖南巡抚。

宁远县一些刁民造反,耒阳的朱鸿英还假冒明朝后裔拉拢人马起义,王文韶都先后命令道员陈宝箴把他们平定了。光绪元年,他又派总兵谢晋钧平定了新化、衡阳、永州的土匪。他在湖南当了六年巡抚,把地方治理得安宁太平。后来他进京担任兵部侍郎,还参与军机处事务。那年闹旱灾,很多地方都受灾,朝廷下旨皇帝自责。王文韶也主动承认自己没做好,结果被革职但留任。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礼部侍郎,还兼任总理衙门的行走。光绪八年,御史洪良品、邓承修弹劾云南军需案,王文韶因为失察被降了两级。他请求退休回家,等守完母亲的丧事后,又恢复了之前的官职。

光绪十五年,他被任命为云贵总督。武定县的土匪攻陷了富民、禄劝两县,老百姓都人心惶惶。王文韶迅速斩杀了叛军将领,三天就平定了叛乱。没过多久,镇边地区又爆发了少数民族叛乱,王文韶命令迤南道刘春霖分兵进攻,拓地三百里,并在猛朗修建了厅城,招募壮丁屯垦。他还把临安的壮丁迁移过去,并派府经历驻守那里。其他一些土匪叛乱和少数民族的反复叛乱,也都及时被平定。

一开始,英法联军打败缅甸和越南之后,中国西南边境的防务变得非常棘手。文韶安抚了各地的土司,让他们自己负责防卫。正赶上日本和朝鲜发生冲突,朝廷召他进京商议对策。到了京城后,他奉命协助办理北洋事务。李鸿章去日本议和,文韶就代理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的职务。和议签订后,正式授予他这两个职务。当时关内外有四百多营军队,他精简裁撤,只留下湘军、淮军、豫军三十营,其余都遣散了,士兵们都安分守己了。

他建议修建旅顺和大连的炮台,说道:“旅顺旧炮台只注重正面防御,背面防御薄弱,敌人从大连湾登陆,就失去了依托;大连旧炮台只顾着防御海上,没有顾及陆地防御,敌人从金州登陆,就无法抵挡。现在要整顿海防,必须弥补这些漏洞。”他还建议重视海军和军事院校的建设,培养军事人才,等财政状况好转一些,再逐步扩充军队。他还陈述了河运漕粮的积弊,建议将苏州漕运归并到海运。此外,他还勘察了吉林的三姓金矿和磁州的煤矿,这些事情都紧跟着李鸿章之后陆续完成,京汉铁路的修建也开始于那个时候。他还奏请设立北洋大学堂、铁路学堂、育才馆、俄文馆,培养了很多人才。

二十四年,他进入军机处,担任户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二十六年,义和团兴起,仇视外国传教士,文韶极力主张避免与外国发生冲突,但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慈禧太后出逃后,三天后,他才追赶到怀来。自从联军攻入北京,形势危急,两宫太后召见军机大臣,只有文韶一人被召见,太后嘱咐他一定要随侍左右。于是他立刻被召见,太后哭着安慰他,于是他就跟随太后,从山西进入陕西,晋升为体仁阁大学士。第二年,他改任外务部会办大臣,不久被赏赐黄马褂。他被任命为全权大臣,命令他先回北京,协助办理中俄条约。收回东三省和关外的铁路后,事情平息,他被赏赐双眼花翎。他担任政务处大臣,督办路矿总局。后来又升任文渊阁大学士,再升任武英殿大学士。三十一年,他免去了军机大臣的职务。第二年,他称病请求退休。

文韶在朝廷内外担任过很多官职,对官场事务非常熟悉,也懂得大局观。不过因为在官场待的时间长了,很明白怎样趋吉避凶,所以也经常被人背后议论。三十四岁那年,他又一次乡试中举,被授予太子太保的官职。那年冬天,他去世了,享年七十九岁,朝廷追赠他太保的爵位,谥号文勤。

张之洞,字香涛,是直隶南皮人。他从小就很有见识,努力广泛阅读,擅长写文章,记忆力超群。十六岁的时候,乡试考中了第一名。同治二年,他考中了进士,殿试答卷不按常规出牌,结果被评为一甲第三名,授予编修的官职。六年后,他担任浙江乡试的副考官,不久后又调任湖北学政。同治十二年,他主持四川的考试,然后直接被任命为四川学政。他录取的士子大多都是人才,那些曾经受过他教诲的人,都私下里很高兴能找到学习的捷径。光绪初年,他被提升为司业,后来又升任洗马。

张之洞凭借文采和儒雅的品格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而且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敢于直言不讳。当时俄国想要收回伊犁,张之洞就对与俄国大臣崇厚签订的十八条新约提出了批评,请求朝廷斩杀崇厚,废除俄国合约。他的奏疏上报后,朝廷就罢免了崇厚的官职并治罪,同时任命侍郎曾纪泽为新的俄国大臣,重新谈判条约。光绪六年,张之洞被授予侍讲的官职,后来又升任庶子。他又一次上奏,批评曾纪泽在签订条约时过于固执己见,只顾及领土问题,而忽略了商务问题,并且还附上了加强国防、练兵的策略。类似这样的奏疏,他前后一共上报了七八次。以往的翰林官员大多都安安稳稳地保全自己的名声,但是张之洞却喜欢直言进谏,与他同时代的宝廷、陈宝琛、张佩纶等人也纷纷崛起,纷纷弹劾时政,被称为“清流”。光绪七年,张之洞从侍讲学士升任阁学,随后又出任山西巡抚。在山西发生大旱灾之后,他首先弹劾了布政使葆亨、冀宁道王定安等人贪污受贿,同时举荐了五位清廉的官员,并上奏了治理山西的策略,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被调任两广总督了。

话说光绪八年,法国跟越南打起来了。我建议朝廷赶紧派兵去支援越南,展现一下咱们的决心,这样才能更好地从中调解。我还推荐了唐炯、徐延旭、张曜材三位将军担任将帅。光绪十年春天,我进京朝见皇上。四月,两广总督张树声卸任专心打仗,我就接替了他的位置,前往广东。那时候,云贵总督岑毓英、广西巡抚潘鼎新都亲自带兵出征,海军大臣彭玉麟则在广东负责军事。越南将领刘永福,原本是中国人,为人骁勇善战,一直抵抗着法国侵略军。法国军队攻打越南久攻不下,又调兵攻打台湾,后来还占领了基隆。朝廷里关于战和的争论持续不断,直到我抵达广东,大家看到我来了,士气都高涨了不少。因为彭玉麟威望很高,大家都虚心听从他的意见。我上奏朝廷,请求由唐景崧负责招募精兵,从关外出兵,与刘永福形成夹击之势。朝廷于是任命刘永福为提督,唐景崧为五品卿,唐炯、徐延旭也升任巡抚,到前线指挥作战。后来他们因为一些原因被弹劾罢官,牵连到推荐他们的人。而我呢,只因为筹措军费和操劳过度,免于受罚。

广西军队在越南战场上战败后,朝廷免去了潘鼎新的职务,任命提督苏元春统领广西军队。我又上奏朝廷,请求启用久经沙场的宿将冯子材和王孝祺等人。于是,云南和越南的军队联合在镇南关展开殊死搏斗,最终攻克了谅山。正巧这时,法国海军提督孤拔攻打福建和浙江,结果他的座船被炮火击毁,孤拔也战死了。但咱们军队当时并不知道这个消息,法国方面本来就打算停战,朝廷也同意了。朝廷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负责签订停战条约,以北圻为界限。因为攻克谅山有功,我被赏赐了花翎。

我心里很不服气这场和谈,暗自下决心要增强实力。我在广东设立了水陆师学堂,创建了枪炮厂,开办了矿务局,还上奏朝廷,请求大力发展海军,每年拨款购买军舰。此外,我还重建了广雅书院,文武兼顾,全面发展。光绪十二年,我还兼任了广东巡抚。对于两广边防的策略,我做了很多调整和改变,还写了《沿海险要图说》呈献给朝廷。我在广东任职六年后,被调任到两湖地区。

海军衙门上奏朝廷,想修建京通铁路,结果朝中大臣们纷纷反对,说铁路坏处多,要停建。翁同龢他们建议先在边疆试修铁路,方便军队调动;徐会沣则建议改修德州到济宁的铁路,方便漕运。

然后,张之洞说:“修铁路的好处,最重要的是能方便运输土特产,改善民生,其次才是方便征兵和运输军饷。现在应该从北京城外的卢沟桥开始修,经过河南,一直修到湖北的汉口。这是条主要的干线,是全国最大的利益汇聚之处。河北的路修好了,山西的铁路就能连接到井陉,关中地区的铁路就能连接到洛阳;从黄河以南,就能往东连接淮河、长江下游地区,往南连接湖南、四川,几万里的消息都能很快传达。修这条铁路的好处有很多:一是它在内地,不用担心敌人利用,二是沿途地广人稀,容易躲避战乱,三是沿途设厂设站多,工人和商人都可以找到新的落脚点,四是这条路能控制八九个省的交通要道,人流和货物都会汇集到这里,足够供应军费,五是京畿地区要是有事,淮河、长江流域的精兵强将很快就能赶到,六是太原盛产煤铁,铁路方便运输,就能促进煤铁开采,七是如果海上用兵,漕运也不会受阻。有这七个好处,我们就可以分段分年地把铁路修建好。北边的路段交给直隶总督负责,南边的路段交给湖广总督负责,河南巡抚协助。”皇上批准了,于是就有了张之洞去湖北的任命。

大冶盛产铁矿,江西萍乡盛产煤炭,张之洞就奏请在汉阳和湖北大别山脚下开办炼铁厂,为铁路建设提供材料,同时还设立枪炮钢药厂。他还看到荆州、襄阳地区适合种植桑树、棉花、麻类作物,还盛产皮革,于是就设立了织布厂、纺纱厂、缫丝厂、制革厂等,还配合修建水利工程,完善金融政策。因此,湖北的财政收入非常充裕,土木工程也蓬勃发展起来。

话说光绪二十一年,中东那边事儿挺棘手,张之洞接替刘坤一去管两江总督。到任后,他立马巡视江防,买了一批新出的后膛炮,还把炮台改建成西式风格,专门安排将领和士兵管理。他还请德国人来当教官,组建了一支叫“江南自强军”的队伍。 他还广泛设立了军事、农业、工商、铁路、方言、军医等等各种学校,学习东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没过多久,他又调回湖北当总督去了。

那时候,国家刚刚经历了一场惨败,朝中大臣们天天都在讨论变法的事儿。有人提议废除八股文考试,改考策论。张之洞就说了:“废除八股文,可不是要废除五经四书啊!所以考试的文体必须规范,命题的意义必须严肃。不然的话,国家重视教育的旨意就体现不出来,大家都不读经书了,忘了祖宗的教诲,这可不是小事!现在应该第一场考史论和本朝的法律法规,第二场考时务,第三场再考经义,这样分阶段考试,才能减少弊端。”他还说:“武科考试应该取消骑射、刀枪这些项目,专门考火器。想要改变重文轻武的习惯,必须让士兵都识字,用科举考试来激励军队。”光绪二十四年,朝廷发生政变,张之洞事先写了一篇劝学文章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才避免了被牵连。

光绪二十六年,北京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当时刘坤一在两江总督任上,李鸿章在两广总督任上,袁世凯在山东巡抚任上,他们都请张之洞帮忙,一起和外国领事商定保护东南地区的协议。后来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逃到西安去了,可东南地区却安然无恙。第二年,和议签订,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回北京了。论功行赏,张之洞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因为军事上的事情基本稳定下来了,他就和刘坤一一起上书朝廷,提出了三道变法奏疏。奏疏里分析了中国积弱不振的原因,提出了十二项需要变通的事务,以及十一项需要学习西方方法的事务。于是,他们就停征捐税,裁撤冗员,整顿差役,改善监狱,解决八旗子弟的生计问题,裁撤屯卫,淘汰绿营兵,制定矿业法、商业法、道路法、外交法,发行银元,开征印花税,扩展邮政业务。其中最重要的是:兴办学堂,废除科举,鼓励出国留学,这些措施都是逐步实施的。

话说这位瞿鸿禨先生,二十八岁那年,当上了督办商务大臣,又兼任了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总督。当时有个道员偷偷摸摸地送了二十万两银子给商人祝寿,想借此机会开采海州的矿山,瞿鸿禨先生立刻弹劾了他,把他给罢官了。他还仔细研究了盐务的利弊,设立了兵轮来打击走私,每年都增加了税收。

第二年,他进京朝见皇帝,被任命为经济特科阅卷大臣,负责制定大学堂的章程。事情办完后,他又被派回原任。临走前,他在皇上面前奏对,建议消除满汉之间的界限,以此来彰显皇帝的圣德,防止乱子的发生。皇上听后很感动。不久,巡抚的职位被裁撤了,他的权力范围就更大了。 三十二岁那年,他升任协办大学士。没过多久,就被召进宫里,升任体仁阁大学士,还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兼管学部。三十四岁那年,他又负责督办粤汉铁路的修建。

后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醇亲王载沣监国摄政。因为瞿鸿禨是顾命大臣,所以被封为太子太保。一年多以后,皇亲国戚们开始专权,有些人还私下里走后门拉关系。当时有人提议要建立海军,瞿鸿禨认为海军建设费用巨大,可以暂缓,为此他还和别人争论过,但没争过。后来他以生病为由告假,不久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三岁,朝野上下都非常悲痛。死后,朝廷追赠他太保的爵位,谥号文襄。

瞿鸿禨先生身材矮小,但留着浓密的胡须,仪表堂堂,非常精神。他到哪里做官,哪里就会有新的发展建设。他做事总是想着大规模的工程,从不考虑花费多少。他很爱惜人才,又好客,所以很多有名的文人墨客都争着和他交往。他几十年都在外地做官,到死的时候,家里连一亩地都没多增加。

瞿鸿禨,字子玖,湖南善化人。同治十年考中进士,被授予编修的官职。光绪元年,大考中了一等,升任侍讲学士。后来又升任詹事,最后晋升为内阁学士。他还先后主持过福建、广西的乡试,以及河南、浙江、四川的学政。他做官一向依法办事,而且律法执行得非常严格。

朝鲜战争爆发了,我们军队从平壤出兵。李鸿章提出了四路大军同时进攻的战略,还建议招募沿海渔民和疍民编成水军,这样敌人就得分散兵力,我们才有胜算。战争结束后,李鸿章正从四川回京,他又上奏说陕西地势险要,建议提前修建陪都。

日本增兵辽东,李鸿章认为敌情难以捉摸,建议朝廷下令刘坤一、王文韶挑选精兵强将,不能只依靠淮军。正好这时刘坤一弹劾山西将领贺星明贪污军饷,请求革去他的职务,李鸿章说:“赏罚是治理天下的重要手段,军队纪律败坏已经很久了,应该严惩他来警示其他人。”他还说:“叶志超、龚照屿等人打败仗丢脸面,罪该处死。虽然和约已经签订,我们也不能和他们同流合污,应该没收他们的财产,或者让他们拿出巨款赎罪,然后才能饶他们一命。”但这些建议都没被采纳。不久,李鸿章升任礼部侍郎,出任江苏学政,并建议取消武科考试。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逃的时候,李鸿章被派去行在(皇帝的行宫),路上被授予左都御使的官职,之后又升任工部尚书,并且再次建议在西安设立陪都。到了行在后,他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兼任政务处大臣。他建议用策论来考试士子,开设经济特科,裁减冗员,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了。他还建议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名为外务部,级别提升到和六部平起平坐,并且自己担任尚书。当时正值与各国议和的关键时期,李鸿章处理政务干练敏捷,精通外交事务,他起草的奏章和谕旨,语言精辟,很合乎皇帝的心意。 护送皇帝回京后,他被赏赐了黄马褂,并被加封为太子太保。

从新政开始讨论起,兴办学校、发展商业、鼓励工业这些政策,很多官员都借机巧立名目,巧取豪夺。张之洞上奏请求皇帝下旨禁止苛捐杂税,让老百姓自己去办。他还请求用户部一些零散的款项来供地方政府使用,宫里的开支,按照前朝的规定,量入为出,不用户部额外拨款。他还建议裁减内务府的冗员,节省开支。后来,他被任命为中日议约的全权大臣。当时,国内外都要求实行立宪,朝廷下诏准备立宪的初步基础,号召全国上下忠于君主,尊崇孔孟之道,提倡公正、尚武、务实,这些都是张之洞的建议。光绪三十二年,他被任命为协办大学士。皇帝特旨委派他参与改官制的讨论,张之洞因为朝廷事务繁忙而推辞了。随后,他又被命令和大学士孙家鼐一起复核官制改革方案,并做了不少修改。

张之洞为人清廉刻苦,作为儒臣却突然进入政坛,他非常积极地处理政务。他一向和岑春煊关系很好,岑春煊入朝后,被留在了邮传部。张之洞秘密上奏弹劾庆亲王奕劻,奕劻因此记恨上了岑春煊,也连带恨上了张之洞。正赶上张之洞因为直言进谏触怒了太后,侍讲学士恽毓鼎又弹劾他专权跋扈,于是他被罢官回家。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流寓上海,不久就去世了。死后,追谥为文慎。

文章评论说:光绪帝亲政后,对列强侵略感到愤怒,想要变法图强,但是却缺乏人才辅佐,结果发生了戊戌政变和庚子国难。慈禧太后再次垂帘听政,一开始坚持恢复旧制,后来又努力尝试改革。宣统改元后,朝廷讨论实行宪政。政体一旦改变,国家根本就动摇了,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了。荣禄多次参与重大变革,文韶长期熟悉政务,张之洞后来参与了立宪的讨论,最终因为失宠于太后而被罢黜。他当时被很多人认为是贤才,但监国摄政王以及亲贵们当权,想挽救局势却无力回天,最终忧郁而死。人死了,国家也衰败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