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桂星,字双五,是安徽歙县人。嘉庆四年,他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又升迁为中允。九年的时候,他去河南主持考试,顺便考察一下当地的政务。十三年,他又去江西主持考试。十五年,他被任命为湖北学政,负责督导湖北的教育。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内阁学士。
十八年,鲍桂星的任期满了,正准备交接的时候,听说发生了林清之变(此处不翻译)。他赶紧写了一份奏疏,提出了十条建议,火速赶到京城。仁宗皇帝很欣赏他,说:“你奏报的事情,我们已经开始逐步实施了。”于是,鲍桂星被提升为工部侍郎,还兼任武英殿总裁。鲍桂星为人正直,做事非常勇敢。十九年,他又上奏,陈述了书籍刊印和校勘方面的一些建议。他还弹劾提调刘荣黼等人失职,皇上就命令王大臣去调查这件事。
刘荣黼反过来指责鲍桂星,说他曾经说过,前任总裁熙昌校对的书,只是改改偏旁部首之类的细枝末节,修改工作拖延时间而已;还说鲍桂星说过,最近朝廷有旨意,认为旗人不可靠,所以各省的督抚都用汉人。皇上听到这些话后很生气,下令传讯鲍桂星。鲍桂星说这些话是他从侍郎周兆基那里听来的,并且说他在工部和满族官员共事,很多人都徇私舞弊,而周兆基却不承认;他还指责同僚熙昌和庆溥托人办事,这两人也不承认。
皇上认为鲍桂星因为个性任性,说话胡乱指责,于是下令工部严加议处。最后,皇上诏令斥责鲍桂星:指责庆溥、熙昌托人办事没有证据,这是小错;而说朝廷轻视满洲人重用汉人,这是扰乱朝政的大罪!于是,鲍桂星被革职,不准回老家,必须留在京城闭门思过,并责令五城御史严密监视他;如果他私下写诗文,里面有怨恨朝廷、诽谤朝廷的话,就要加重处罚。五年后,皇上消气了,重新任命他为编修。
宣宗皇帝即位后,召见鲍桂星,对他说:“你以前弹劾的人,现在都已经罢免了。”于是,鲍桂星被提升为侍讲,后来又升迁为通政司副使,皇上对他还是比较器重的。道光四年,他又升任詹事。不久之后,他就去世了。鲍桂星年轻时跟随同县的吴定学习,后来拜姚鼐为师,他的诗歌和古文都很有造诣,著有进奉文和诗集,还曾经根据司空图的《诗品》来编选唐诗。
顾莼,字南雅,是江苏苏州人。嘉庆七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十七年,大考得了第一名,升职当了侍读。他去云南当学政的时候,路过河南,发现那里的官吏贪污腐败严重,坏人横行霸道,于是就偷偷地写奏章上报,说如果不早点解决这些问题,将来肯定要出大乱子。皇上问了几个大臣,那些大臣却轻描淡写地把这事儿过去了,根本没放在心上。结果第二年,滑县就真的造反了。
在云南的时候,顾莼考核士子非常严格,但也公平公正。他最看重的是学生的品德和行为,其次才是经史和文章写作。他到各地考试,只要遇到有才华的士子,都会热情地接待他们,所以云南的学风一下子就变好了。任期满了之后,他当上了日讲官。二十五年,又升职当了侍讲学士。正赶上宣宗皇帝刚开始执政,顾莼就上奏章请求停止一些捐税。他又连续上奏,建议皇上要重视君德、端正人心、整顿官风这三件事。皇上召见了他,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按照惯例,大臣的子弟不能当军机章京,当时正好在选拔,皇上就准许大臣子弟也参加考试。顾莼认为达官贵人的子弟不应该参与军机大事,就请求皇上收回成命。皇上后来也同意了。
左都御史松筠被外放去热河当都统,顾莼上奏章说松筠是个正直的人,应该留在朝廷身边,结果皇上不高兴了,把他降职为编修,九年都没升职。早些年,嘉庆年间,顾莼在史馆的时候,写过和珅的传记,呈给皇上之后,却被别人改动了。和珅以前因为一些事情被乾隆皇帝斥责过,但这些内容在传记里都被删掉了。仁宗皇帝很生气,说他写的传记不真实,严厉地质问他。大臣们把顾莼原来的稿子呈了上去,仁宗皇帝非常赞赏他的正直,却处罚了修改稿子的人。宣宗皇帝有一天看史实记录,看到这件事,非常欣赏顾莼的正直,想起以前顾莼坚持要留下松筠,肯定不是为了徇私舞弊,于是就提拔顾莼当了右中允。不到一年,他又恢复了侍讲学士的原职。
当时新疆张格尔叛乱刚平定,顾莼又上奏章说:“应该在喀什噶尔边境增加军队,控制安集延,防止回族人伺机而动;喀什噶尔附近还有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等地,都有水草可以耕种放牧,应该招募百姓在那里屯田,既能戍守边疆,又能发展生产。还要慎重选择官员,不管满族还是汉族,都要选那些有文化、懂大体、有策略的人,还要选那些廉洁、安静、正直、能够安抚百姓和回族人的官员做他们的助手,这样才能保证边疆长治久安。”
道光十一年,他升迁到通政司副使的职位。那一年,湖南、湖北、江南、江西、浙江几省都发了大水。他上奏说:“灾荒年间,饥民和盐贩容易勾结闹事,盐贩不彻底清除,最终会成为巨大的祸患。慢慢治理只会让祸患越来越深,快速治理又会很快招来更大的祸患。想要禁止他们的违法行为,必须先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现在两淮的盐场被水淹没了,长江流域和两湖地区必然要依靠芦州和广东的盐来供应,应该允许老百姓去贩卖食盐,随时收税。税收到了以后,就不管他们把盐运到哪里去了。等到盐产量恢复正常,老百姓的负担减轻了,再把盐税的征收权交给各户人家,不再限制地域。” 这个建议被送到了相关部门,但是最终没有实行。
他为人严厉正直,看重气节,年纪越大,越受人敬重,追随他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家都受到他的激励,努力自强自立。尤其云南的士子们特别尊敬他,那些优秀的人来到京城,大多都去拜访他,向他学习。道光十三年,他去世了。
吴孝铭,字伯新,是江苏阳湖人。嘉庆十四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散馆后被授予工部主事的职位,后来又担任军机章京。嘉庆十八年,林清的叛乱刚平定,大军集结攻打滑县,吴孝铭跟随大臣出征,参与军事行动。他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郎中。道光年间,新疆用兵,首要叛贼张格尔潜逃未被抓获,有人建议攻克四座城池,然后分封回部酋长。吴孝铭私下对朝廷大臣说:“这在乾隆时期或许可行,但在今天不行,这么做边疆的祸患还会更严重。” 这个建议最终被否决了。后来张格尔很快就被俘获了,还被赏赐了花翎。
那年闹大水,长江流域、浙江、两湖地区受灾最严重,再加上新疆那边刚打完仗,国库空空如也。户部琢磨着,皇室人口越来越多,吃喝穿戴全靠朝廷供养,这可是个大窟窿啊!他们就提议,从世祖皇帝以下的皇室子孙,都改成“觉罗”这个身份,然后根据辈分逐步降低他们的待遇。
孝铭说:“这事儿得偷偷地跟皇上说,不能张扬。而且,这法子得慢慢改,不能一下子全改了。皇室成员这么多年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突然降爵减粮,他们肯定要闹腾,朝廷到时候不得不又恢复原样,这样一来,好政策就彻底黄了。 ”户部官员听了他的话,就按照他的意思起草奏章呈给皇上。他后来当过鸿胪寺少卿、光禄寺少卿、通政司参议、顺天府丞,还一直在军机处当差。十四年的时候,升任太仆寺卿,之后又升任宗人府丞。
孝铭在朝廷里待了二十多年,对各种规章制度非常熟悉,提出的意见也都非常合时宜;而且他多次参与重要文书的审核,为人公正廉明,口碑很好。他母亲去世后,他因为过度悲伤而病倒了,守孝期满后才回北京。没多久他就请求告病回家,最后在家中去世了。
陈鸿,字午桥,是浙江杭州人。嘉庆十四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
他升迁做了御史,为人刚正不阿,名声很好。有一次,他到山西去主持考试,回来后就大力揭露驿站管理混乱的问题,请求朝廷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整顿邮政系统。
嘉庆二十五年,他又上书朝廷,详细陈述了浙江水利的情况。大意是说:“杭州是浙江的省会,城里的上下两塘的水,灌溉着仁和、钱塘、海宁等地几万顷的田地。这两塘的水源来自西湖,现在却荒废不用,水里淤泥堆积,河道堵塞,夏天雨水少的时候,上塘甚至干涸,庄稼受灾严重。海宁的长安镇是有名的产米地区,许村、黄湾则是产盐的地方,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等府县的粮食和盐都靠这里运输。我建议仿照江苏疏浚吴淞江的办法,让老百姓按亩出钱出力,同时命令地方官员亲自到田间地头查看,把堤坝塘堰都修缮好,让农田旱涝都有保障。”他还建议说:“北方省份应该多开垦水田,增加粮食产量,这样才能让京畿地区成为富饶的土地,避免出现歉收。” 他的这些建议都被朝廷采纳了。
道光初年,他又上书朝廷,指出浙江盐务管理混乱,请求裁撤盐政机构,让巡抚兼管盐务,并整顿盐务缉私,严禁各种苛捐杂税和克扣供应等弊端。他的建议被采纳并实施了。 他还纠劾工部存在的很多弊端,不怕权贵。后来,他升迁为给事中。
两年后,我奉命去查验银库。我老婆,那可是个贤惠的,跟我说:“这下咱们可以把那些妾室都送回娘家了!”我当时就吓了一跳,问她怎么回事。她说:“银库可是个肥差,要是沾染上那些坏毛病,巴结你的人会像鹿一样多。到时候祸事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来了,我可不想看到你像菜市场上的猪肉一样被人宰了。”我指着天发誓,坚决杜绝收受贿赂。当时院子里摆着几盆花,我赶紧让人把花都扔了,盆都摔碎了,里面居然藏着不少银子!我更害怕了。于是,我上奏朝廷说库房年久失修,铁器都锈蚀了,请求工部派人用上好的铁器重新修缮。
送交银库的那天,我要求主管银库的大臣和各部门的库员一起清点验收,然后才能启用。我还严禁挪用军饷、空白支票和私刻印章等各种弊端。库里的那些吏员想方设法贿赂我,但我一点都没动心。我又请求户部每个月都送来收银总账,另外再设立一个放银账簿,加盖印信,方便查验。之前御史赵佩湘管得很严,结果死了,当时很多人怀疑他中毒了。我到银库后,连一口水都不敢喝。后来我被派去云南当学政,我奏请革除陋规,严厉约束书吏,那些坏风气一下子就改掉了。之后我升任通政司参议,最后死在了官位上。
鄂木顺额,字复亭,是钮祜禄氏家族的,满洲正蓝旗人。他爸爸明安泰,当过江苏按察使,官挺大的。鄂木顺额呢,嘉庆二十五年考中了进士,然后被选为庶吉士,当上了编修,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右庶子,官职越来越高了。
道光四年,他参加大考,成绩是第一等,一下子升到了翰林院侍讲学士,后来又升了少詹事。有一次跟着皇帝东巡,皇帝让他负责检查御道,结果发现那些负责开路的内监太嚣张了,乱跑乱踩,把路都糟蹋了。鄂木顺额看不下去,直接拿鞭子抽了他们,那些内监就跑去跟皇帝告状了。皇帝问他怎么回事,鄂木顺额说:“关外的地和关内不一样,前面的人要是乱跑乱踩,路就坏了,万一惊扰了皇上的车驾就不好了。而且御道又不是谁都能走的,只有皇上才能走,我不敢不执法啊!”皇帝听了很满意,夸奖了他。
皇上就派他去湖南当学政,但他母亲去世了,他就按照礼制请求辞职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他又被任命为安徽学政,后来又升了光禄寺卿。道光十一年,安徽大雨,长江发大水,学政当时住在当涂,鄂木顺额拿出自己的俸禄赈灾,还督促地方官员一起捐款,老百姓们也积极捐款。当时有个当涂知县叫赵汝和,一心为老百姓办事,但是为人比较耿直,得罪了一些大官,被调去当乡试的同考官了。鄂木顺额坚持留在当涂赈灾,直到事情办妥了才上报朝廷。皇上知道后觉得他是个好官,等任期满了也不让他走,还把他升了大理寺卿。
道光十二年,乡试的时候,他去江宁考录人才,结果在考场去世了。鄂木顺额为人正直,很有气节,在满洲的京官里,口碑最好。大学士松筠非常器重他,曾经说过:“你光明磊落,正直坦荡,将来一定能大有作为,一定要好好爱惜自己啊!”他是英和的部下,在翰林院的时候,除非有特别重要的事,不然从不主动去拜访英和。后来英和被贬谪戍边,鄂木顺额居然送了他几十里路。英和很感慨地说:“我真是有眼无珠,平时对你有多不好啊!”还有一次,他去拜访掌院学士玉麟,门房不让进,鄂木顺额很生气,骂道:“英相国获罪,你们这些人都参与其中,怎么还不知道警醒!”第二天,玉麟亲自登门道歉。
徐法绩,字熙庵,是陕西泾阳人。嘉庆二十二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因为父母年老,他就回家侍奉父母十年。
道光九年,他升任御史。他觉得谏官应该顾全大局,不应该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冒犯皇上,那样时间长了皇上会厌烦的。于是他就上奏章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求贤才、修订法律、重视地方官吏的职责、严惩贪污腐败。正赶上直隶和河南发生地震,造成巨大灾害,他就弹劾了两个失职的监司官员。
后来他又升任给事中,负责检查银库,期间清廉自守,没有一点污点。道光十二年,他负责阅卷考试,有些同僚和官吏想从中作弊,偷偷藏匿了云南的军饷,徐法绩一出考场就立刻查处了,他们的阴谋没有得逞。
之后他到湖南主考,他的副手不幸去世,他就独自负责阅卷,仔细检查每一份试卷,最终录取了许多知名人士,其中从遗漏的试卷中录取了六个人,大学士左宗棠就是其中之一。因为这次考试的出色表现,他被推荐去东河学习河工,他沿着河岸仔细考察,详细了解利弊,还写了一篇《东河要略》。道光十四年,他升任太常寺少卿。不久因为生病就请求退休回家,两年后去世了。
文章最后评价说:鲍桂星、顾莼因为正直而受到责罚,最终得到了明君的谅解,顾莼的建议尤其出色。吴孝铭通晓政治,鄂木顺额为人忠厚正直,陈鸿、徐法绩清廉正直,他们接连出现,希望能改变不好的风气,但是那些贪污受贿的大案,最终还是在十几年后爆发了,可见真正一心为公,铲除弊端的官员是多么的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