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来咸,字征南,是浙江宁波鄞县人。他家祖上住在奉化,他爷爷那一辈才搬到鄞县,一直到王来咸,才又搬到同乡另一个地方去住。他跟同乡单思南学了内家拳。这内家拳啊,最早是从宋朝武当山道士张三峰那儿传下来的,它的特点是讲究以静制动,出手就能把人撂倒,跟少林拳那种主要靠蛮力搏斗的“外家拳”完全不一样。后来内家拳在秦晋一带流传,到了明朝中期,王宗岳最厉害,温州和陈州的人都跟他学,所以内家拳就传到温州去了。嘉靖年间,张松溪最出名,他的几个徒弟里,宁波的叶继美最厉害,于是内家拳又传到了宁波。叶继美又把这功夫传给了吴昆山、周云泉、陈贞石、孙继槎和单思南他们几个,这些人之间都有师承关系。单思南曾经跟着打过仗,后来回家养老,就教拳法,但他很珍惜这套功夫,不太轻易传人。王来咸就偷偷地从楼上透过地板缝隙看他练拳,大概摸清了门道。后来,他还用银酒杯换了单思南的好酒,这才让单思南把那些不轻易传授的绝活儿都教给了他。

接下来的人物介绍,暂且不翻译,原文如下:

△褚士宝 冯行贞 甘凤池 曹竹斋〔潘佩言〕 江之桐 梁九 张涟〔叶陶〕 刘源 唐英 戴梓 丁守存 徐寿〔子建寅 华封〕

来咸这个人啊,特别机灵,从不锋芒毕露,除非遇到很大的困难,否则他绝对不会轻易出手。他跟人打架,总能找到对方的弱点下手,什么死穴、晕穴、哑穴,他都门儿清,就像铜人图上画的那样。曾经有个坏小子欺负他,把他打得够呛,好几天都没缓过劲来,后来道了歉,来咸才没事儿。有个牧童偷偷学了他的功夫,去打他的小伙伴,结果小伙伴当场就死了。来咸一看,说:“这是打到晕穴了。”没多久,那孩子还真醒过来了。

来咸为人仗义,曾经帮人报仇。有人拿钱让他去报复他弟弟,被他断然拒绝了,说:“这是拿畜生一样的办法对待我!”明朝末年,他当过兵,当了个把总,跟着钱肃乐在浙江东部起兵,后来兵败了,他就隐居在家。很多人想拜他为师,都对他很殷勤,但他一个都不理。他每天就锄地挑粪,过着清贫的生活,心安理得。他没读过什么书,可跟那些士大夫谈起话来,却文雅得体,一点都不像个粗人。黄宗羲跟他交好,有一次他们一起去天童寺,寺里有个叫少焰的和尚,力气很大,四五个人都拉不动他的手,可一靠近来咸,少焰就哎呦一声,疼得直不起腰来。来咸曾经说过:“现在的人,内家功夫没什么好炫耀的,就拿外家功夫来凑数,这武术真是不行了!”他还跟黄宗羲详细讲解过他武功的来龙去脉。康熙八年,他去世了,享年五十三岁。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跟来咸学过武功,把来咸的武功理论整理成了一本内家拳法,可惜后来黄百家也没传下去。

清朝中期,河北那边兴起了太极拳,据说这套拳法是山西的王宗岳传下来的,太极拳的理论和方法跟黄百家记载的来咸的武功,有些地方不太一样。到了清朝末年,练太极拳的人就多了起来。

褚士宝,字复生,是上海人,家里世代都是官宦人家,天生神力,喜欢练武,经常到处游学。他和毕昆阳、武君卿交朋友,于是枪法练得非常精湛,自创了一套叫“四平枪”的枪法,枪法旋转如风,别人根本近不了身。同乡有个叫张擎的,长得五大三粗,力大无穷,横行乡里,大家都很害怕他,于是都请褚士宝来对付他。

有一天他们一起喝酒,张擎就吹嘘自己有多厉害,酒喝多了,他还挽起袖子摆出架势。褚士宝慢悠悠地用筷子点了一下他的胸口,说:“你干嘛不坐下好好说话呢?”张擎顿时就哑口无言了,过了一会儿就离开了,第二天,他就死在了桥亭下。明朝末年,福王南逃,兵部员外郎何刚推荐褚士宝担任伏波营游击,还没等他上任,南都就沦陷了,他最终在家中终老。他的学生有王圣蕃、池天荣,池天荣又把枪法传给了浙江提督乔照。褚士宝的两种枪谱和治疗外伤的药酒配方,现在还有人收藏着呢。

冯行贞,字服之,是常熟人。他父亲冯班是读书人,他的哥哥冯行贤也继承了父亲的学业。冯行贞从小也喜欢读书,擅长写小词,性格豪爽不羁。他箭术高超,能用后面的箭射中前面的箭,扔石子百步之外都能百发百中。他还用鸡蛋白壳装上火药,遇到强盗,就先用这个打中强盗的眼睛。山东有个响马叫老瓜贼,经常在路上抢劫,听说冯行贞的名号后,都不敢招惹他。他曾经跟休宁的程打虎和张老学习枪法,骑马冲锋陷阵,无人能敌。有一次在山里遇到老虎,他用短枪就把老虎打死了。他还曾经为别人报过仇。康熙年间,他跟随康亲王杰书南征,立下战功,本来可以得到官职,但他后来却辞官回家了。他在苏州娄门外的一个村子里居住,教书育人,平时以诗画自娱。七十多岁的时候去世了。他把枪法传给了同县的陶元淳,但陶元淳之后就没有传人了。

甘凤池,是江苏南京人,年轻的时候就以勇敢闻名。康熙年间,他到北京在达官贵人家里做客。有个大力士叫张大义,听说甘凤池的名声,特地从济南赶来拜访。酒喝到兴头上,张大义就让甘凤池和他比试武力,甘凤池一开始推辞,但张大义坚持要比。张大义身高八尺多,腿部力量特别大,他用铁片裹住大拇指,腾空跃起,动作快如暴风骤雨。甘凤池却站在柱子旁边,等着张大义过来,然后用手接住他。张大义一声大叫就摔倒了,靴子里全是血,脱下靴子一看,大拇指都被铁片嵌进去了。

再说说即墨人马玉麟,身材高大,肚子也大,他用布裹住身体,能像猴子一样沿着墙爬上树。一次,他在扬州一个大富豪家里做客,甘凤池后来才到,却坐在比马玉麟更高的位置。马玉麟心里不高兴,就和甘凤池比武,比了一整天也没分出胜负。甘凤池说:“这是个劲敌,比张大义厉害多了!”第二天两人又比试,甘凤池几次抓住马玉麟的破绽,马玉麟冲上去抓甘凤池,甘凤池用并拢的指头挡住,马玉麟摔倒在地,羞愧地逃走了。甘凤池曾经对别人说:“我的力气并不超过普通人,所以能战胜别人,是因为我善于利用别人的力量来制服他们。”他的手能击碎坚硬的东西,握住铅锡就能化成水。他还擅长导引术,他同乡谭先生的儿子得了严重的疾病,请了很多医生都没治好,甘凤池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关上窗户,晚上和病人背靠背坐着,经过四十九天,病就好了。

甘凤池为人仗义疏财,待人温和,见到他的人都不知道他如此厉害,不像传说中的大力士贲、育那样。雍正年间,浙江总督李卫在南京查办顾云如利用邪术作乱的案件,牵连了一百多人,甘凤池也被抓了,判决书上写着要处死他。但是雍正皇帝对这个案子处理比较宽松,没有全部处死。据说甘凤池活到八十多岁,在家中去世。江湖上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奇闻异事,大多是荒诞不经的,这里只记录下可信的部分。

曹竹斋,大家都叫他字,名字啥的没人知道,是福建人。年纪大了,穷困潦倒,在扬州靠算命为生。长江淮河一带,那些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没一个能扛得住他一拳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曹一拳。

很多年轻人拿好多钱想拜他为师学拳,他都不答应。有人觉得奇怪,问他为啥,他就说:“这些人都是些地痞流氓,我怎么能教他们武功,让他们去欺负别人呢?拳脚功夫,本来是古代舞蹈的遗留,君子习武,是为了调理气血,强身健体,用到实战也就是为了自卫。必须是别人先欺负你,你才用武力反抗,要是你主动去欺负人,那反而会被别人打败。那些地痞流氓,仗着自己血气方刚去欺压别人,他们的气血都浮在表面,脚下虚浮,所以我只要顺着他们冲过来的势头,稍微用点力气就能把他们撂倒。

一个人就那么两条胳膊,拳头也就那么大,怎么可能保护好自己全身,还能应对四面八方的攻击呢?关键在于修炼自身的正气,让它周流全身,当对方的手脚靠近我的时候,我的拳头就在他靠近的地方。用我的平静稳重的内力去对抗他浮躁嚣张的气势,他就没有胜算。所以,真正练到家的人,会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精神高度集中,背腹都干爽光滑,像腊肉一样;二是气血充盈,额头都饱满润泽,像上好的米粉一样。这些都是气血运行通畅,顺应自然的结果,内在充实,外在平和,别人来犯也不与之计较。”

嘉庆年间快结束的时候,曹一拳在扬州去世了,活了八十多岁。

潘佩言,也用字行世,是安徽歙县人,枪法特别厉害,大家都叫他潘五先生。他曾经说过:“我的枪杆九尺长,粗细也就四五寸,但是枪一拿在手里,我的全身力量就都集中到枪杆上了。所以,我必须用小腹贴着枪杆,这样才能掌握好枪的平衡;后手一定要握紧,虎口要用力夹住枪杆;前手必须伸直,才能发挥出枪杆的全部力量。我的掌根和后手的虎口要反方向拧绞,用虚指来引导枪尖的方向。两脚也要一虚一实,进退自如,跟着枪势走。让枪尖、前手尖、前脚尖、鼻尖这五个尖点在一条线上,这样我的整个身体就好像依附在几寸粗的枪杆上一样,周身都被保护起来,敌人根本没办法攻击到我。我的枪法,有戳、有打;招式,有二、有叉。“二”是用来进攻的,“叉”是用来防守的。我用“叉”的时候,他就用“二”来进攻;我用“二”的时候,他就用“叉”来防守。“叉”和“二”循环往复,两支枪尖交叉缠绕,如同绕指柔,在极小的空间里,进退自如,速度极快,绝对不能让枪杆相碰。枪杆一旦相碰,就会有危险,所以说‘千金难买一声响’。高手过招,先比的是眼力,眼力相当了,再比的是内力。内力的运用,时间长短略有不同,胜负就在此一举。所以我的枪法讲究的是极致的平静。”

潘五先生还说过:“我教过很多学生,一百多个吧,但没有一个人能真正继承我的枪法。我的枪法,只有三成是从师父那里学来的,剩下的七成,都是我在教徒弟的时候,被他们的招式逼迫,无意中领悟出来的。所以说,名师容易找,好学生却很难遇到。好学生一心想学到老师的真本事,只要用心去学,天下没有学不会的。但是名师要找到好学生,即使遇到了资质很高,天赋异禀的学生,足以传授技艺,但如果学生没有这个心,不能吃苦耐劳,坚持到底,那么就算你付出再多努力,也是白费工夫。”

潘佩言和竹斋先生同时在扬州生活过一段时间,后来都回到了歙县,至于他后来怎么样了,就没有人知道了。

江之桐,字兰崖,是安徽和州人。十几岁的时候,他在南京一家卖饼的铺子里打工,特别喜欢读书,老板觉得他很特别。

于是老板把他接到家里,让他住在楼上。好几年时间里,他把《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三国志》这些书都读完了。后来,他跟老板道谢离开了,自己在一个集市上开了个小店。

他还学习武艺,刀枪棍棒样样都练,并且注重实用,不断改进武技。一边读书,一边练武,读书累了就活动筋骨,舒展身心;休息好了再静坐凝神,日夜不停。他甚至能一百天才睡一次,一睡就是十多天,然后又继续读书练武。

他读书很善于思考,遇到疑问就向读书人请教,那些读书人往往答不上来。他的武艺很全面,绵长拳、俞氏刀法、程棓、峨眉十八棍等等都会,很多都是从洪门学来的。他擅长硬碰硬的搏斗,讲究速度和力量。而且他还懂军事阵法、战略战术和各种兵器,对这些都有深入的了解。

六十多岁的时候,他遇到了荆溪周济。周济是位很有学问的人,自认为精通治国安邦之道,而且也擅长武艺,喜欢谈论兵法。周济跟江之桐一聊就非常高兴,还请他教自己的孙子。三年后,江之桐去世了。周济说:“打仗非常危险,如果士兵没有经过严格训练,不能在战场上苦战半个小时,没有以一敌三的精锐部队,即使将士们有必胜的决心,有赴死的勇气,遇到强敌也未必能取胜。以力量为基础,再辅以技巧,这叫训练士兵;挑选勇敢的人,这叫精锐部队。现在的人只注重骑射和火器,认为这就是士兵的标准,追求快速取胜,却往往不能持久。一旦刀兵相见,就立刻逃跑。所以说‘巧不胜拙’。江之桐啊,算是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梁九,是北京人。从明朝末年到清朝初期,皇宫里的所有建筑工程,都是他负责的。一开始,明朝京城有个很厉害的工匠冯巧,负责建造宫殿,到崇祯年间就老了。梁九就到他那儿去学手艺,学了好几年,都没能完全掌握他的技艺,但他一直很认真地服侍冯巧,一点也不懈怠。有一天,梁九单独侍奉冯巧,冯巧看着他说道:“你可以教了!”于是就把全部技艺都传授给了他。冯巧去世后,梁九就进了工部,接替冯巧负责宫殿的建造工作。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太和殿的时候,梁九亲手制作了一个小型的木质太和殿模型,从尺寸到比例,都精确到厘米,模型和真殿的尺寸误差不会超过几尺。整个宫殿的结构、规模,都体现在这个模型里,建造太和殿的时候,就以这个模型为标准,一点儿差错都没有。

张涟,字南垣,是浙江秀水人,祖籍是江苏华亭。他从小就学习绘画,拜访了董其昌,掌握了他的绘画技法,并把这些技法运用到堆砌假山石的工程中。他认为,那些只堆砌危险的石头来做假山的人,做出来的假山气势狭小,是因为他们不懂绘画的道理。所以,张涟做的假山,有平缓的山坡,有起伏的山峦,用石头点缀其中,充分展现了山石的奔腾起伏之势,很符合绘画的意境。而且他用的石头很容易找到,就地取材,随意点缀,变化无穷。他做了很多假山之后,对土石草木的特性都非常了解,能恰当地运用它们。一开始动手的时候,石头乱七八糟地堆在那里,他会仔细观察,默默记在心里。即使和客人谈笑风生,他也能指挥工人:“那棵树放在那里,那块石头放在那里”,不用斧凿就能把石头摆放得恰到好处。完成后,假山的结构看起来非常自然,奇特之处和规矩之处都完美结合。他靠着这门手艺,在江南一带游历了几十年,许多名园的假山都是他做的。从浙江到北京,很多人慕名而来请他帮忙,他的四个儿子也都靠着这门手艺生活。晚年,大学士冯铨邀请他到北京工作,但他以年老为由拒绝了,只派了他的次子前往。康熙年间,张涟去世了。后来,北京也有人传承了他的技艺,被称为“山石张”,这门手艺传承了一百多年都没断过。吴伟业和黄宗羲都为张涟写过传记,黄宗羲说他“把山水画的技法运用到石工上,这和元代刘元之塑造人物像一样,都是绝技”。

叶陶,字金城,是江南青浦人,祖籍安徽新安。他画山水画特别厉害,康熙年间,在宫里当差。皇上让他画畅春园的图,画得皇上特别满意,就让他参与监督畅春园的建造。园子建好了,皇上赏了他金子,还派驿站快马送他回家。没多久又把他召回宫里,结果他在路上就去世了。

刘源,字伴阮,是河南祥符人,属于汉军旗。康熙年间,他在刑部当主事,也在宫里当差,还负责监督芜湖和九江两处的关税,他的技术那叫一个高超!他从小就擅长绘画,曾经画过唐朝凌烟阁功臣像,还刻成版画流传于世,吴伟业还专门为此写诗赞扬他。在宫里的时候,他还在殿堂的墙壁上画竹子,画得风吹雨打的样子特别逼真,当时好多人都夸他画得好。他自己制作的墨,质量比“寥天一”和“青麟髓”还要好。他还能在一块笏板上刻下《滕王阁序》和《心经》,字迹和画都清晰漂亮。皇上还让他制作太皇太后和皇贵妃的画像,他制作的蜡像栩栩如生,非常精细。当时江西景德镇开设了御窑厂,刘源就献上了几百种瓷器样品。他参考了古今的样式,又加入了自己的创意,各种精巧的设计应有尽有。尤其是在彩绘人物、山水、花鸟方面,更是达到了极致。成品出来后,比明朝御窑厂烧制的瓷器还要精美。其他的御用木器、漆器等等,也大多是他监督制作的,皇上对他非常器重。他去世后没有儿子,皇上还派官员为他祭奠,派侍卫护送灵柩,用驿站快马送他回老家安葬,这恩典真是少见啊!

唐英,字俊公,是汉军旗人。他在内务府当员外郎,在养心殿当差。雍正六年,皇上让他去监督江西景德镇的窑务,后来又让他监督粤海关和淮安关。乾隆初年,调他到九江关,又让他监督景德镇的窑务,前后在这些岗位上干了十多年。以前都是让太监监督瓷器制作,后来改成由巡道,督府官员来做,清朝初期也是这么做的。顺治年间,巡抚郎廷佐监督制作的瓷器非常精美,被称为“郎窑”。后来御窑厂开工,皇上总是让工部或者内务府的官员专门负责这件事。年希尧曾经奉命烧制过大量的瓷器,被称为“年窑”。

英继任之后,在位时间最长,他特别注重研究烧制瓷器的技法,对泥土、釉料、坯胎和火候都有独到的见解,而且事必躬亲,亲自指挥。他还很关心工匠,节俭用钱,还刻了块碑记述烧瓷的经过,上面详细记载了经费支出、工匠的工资,以及各种颜色的釉料,从仿古到创新,一共记录了五十七种釉色。从宋朝大观窑开始,到明朝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等官窑,以及哥窑、定窑、钧窑、龙泉窑、宜兴窑,甚至西洋、东洋的瓷器,他都尝试过仿制。他烧制的瓷器釉色丰富多彩,什么白粉青、大绿、米色、玫瑰紫、海棠红、茄花紫、梅子青、骡肝色、马肺色、天蓝色、霁红、霁青、鳝鱼黄、蛇皮绿、油绿、欧红、欧蓝、月白、翡翠绿、乌金、紫金等等,应有尽有。 他还掌握了浇黄、浇紫、浇绿、填白、描金、青花、水墨、五彩、锥花、拱花、抹金、抹银等多种装饰技法。

奉皇帝的命令,他还编纂了《陶冶图》,一共二十幅图,分别描绘了采石制泥、淘炼泥土、炼灰配釉、制造匣钵、圆器修模、圆器拉坯、琢器做坯、采取青料、炼选青料、印坯乳料、圆器青花、制画琢器、蘸釉吹釉、旋坯挖足、成坯入窑、烧坯开窑、圆琢洋采、明炉暗炉、束草装桶、祀神酬原等二十个步骤。每幅图都配有详细的说明,完整地记录了烧制瓷器的全部流程,为后来的制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英所烧制的瓷器,世人称之为“唐窑”。

戴梓,字文开,是浙江杭州人。他从小就聪明过人,自己动手制作火器,能打中一百步以外的目标。康熙初期,耿精忠造反,攻打浙江,康熙皇帝派康亲王杰书南下平叛,戴梓虽然是个平民百姓,也跟着军队一起去了,还献上了自己发明的连珠火铳。在攻打江山的时候立了功,被授予道员的职位。战争结束后,康熙皇帝召见了他,发现戴梓不仅擅长制造火器,还很有文采,就让他当场写了一首春日早朝的诗,康熙皇帝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翰林院侍讲。后来,他又和高士奇一起在南书房当差,不久又调到养心殿当差。戴梓精通天文和数学,参与了律吕正义的修纂工作,但是他和南怀仁等西方传教士意见不合,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有个叫陈弘勋的人,是张献忠的义子,投降清朝后当了官,他向戴梓索要钱财,两人发生冲突,还闹上了官司。那些嫉妒戴梓的人就借机散布谣言,最终导致戴梓被罢官,发配到关东。后来戴梓得到赦免,回到家乡,但是一直被留在铁岭,成了一个普通百姓。他发明的连珠火铳,形状像琵琶,火药和铅弹都储存在铳身,通过机关轮来控制发射。它有两个机关,互相咬合,就像雌雄一样,扳动一个机关,火药和铅弹就会落入枪筒,第二个机关随之一起动,击发火石,火铳就发射了,一共能连续发射28发,然后需要重新装填。这种设计和西方的机关枪很像,但当时并没有普及,戴梓把这件宝贝藏在家里,到了乾隆年间还保存着。后来,有西方人进贡了一种蟠肠鸟枪,戴梓奉命仿制,仿制了十支送给外国使臣。他还奉命制造了一种子母炮,母炮发射出子炮,子炮落地后爆炸,就像西方的炸弹一样。康熙皇帝和大臣们都亲临现场观看,还赐名“威远将军”,并在炮身上刻上了制造者的名字。后来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就用这种炮来打仗。

丁守存,字心斋,是山东日照人。道光十五年考中进士,被授予户部主事的职位,后来又担任军机章京。丁守存精通天文、历算、风角、壬遁等术数,还擅长制造器械。当时英国军队侵略中国的沿海省份,他们的船炮威力巨大,是中国当时没有的。丁守存决心要研究制造这种武器,但当时西方的科学技术还没有传入中国,力学、化学、光学、重学等学科都没有专门的书籍,他只能靠自己苦思冥想,逐渐摸索其中的规律。大学士卓秉恬推荐了他,朝廷命令他绘制图样说明,并和郎中文康、徐有壬一起前往天津,监督制造地雷、火机等武器,经过试验,这些武器都非常有效。

话说咸丰年间刚开始的时候,赛尚阿大人从大学士的位置上被派去广西协助军事行动。 他抓到了贼党胡以旸,然后利用他招降了胡以旸的哥哥胡以晄。 赛尚阿大人做了个精巧的装置,一个匣子,里面装的是“手捧雷”,看起来像封好的书信。他让胡以晄把这个匣子送给贼首,贼首打开匣子,瞬间炸死了。 后来,赛尚阿大人又把贼头洪大全押解回京城,自己也升了官,当上了员外郎。

接着,他又跟着孙瑞珍尚书去山东治理沂州的团练防务。 他设计制造了石雷和石炮来抵御贼寇。 没多久,他又被调到直隶,负责办理团练事务,还上呈了十六条关于战争和防御的策略。十年后,他回到山东,提出了在日照要塞建造堡垒的建议,并命名为“涛雒”。 后来贼寇大举入侵,他用石炮还击,炮声震动山谷,吓得贼寇四处逃窜,互相警告不要再犯。 丁家堡附近的百姓都归附于他,几年时间,那里就发展成了一座繁华的城镇。

到了同治年间初期,他又被派往直隶,负责广平的防务,在那里修建了两百多座堡垒。 军事任务完成后,他被任命为湖北督粮道,还署理按察使的职务。 他担任乡试主考官的时候,还发明了一种新方法,用竹筒引江水灌进考场,当时大家都觉得很方便,后来长江沿岸的各省都纷纷效仿。 后来,他辞官回家了。 他写过一本叫做《丙丁秘籥》的书,进献给了皇帝,但没有对外公开;流传出来的只有《造化究原》和《新火器说》这两本书。

徐寿,字雪村,是江苏无锡人。他出生在偏僻的乡村,从小父母双亡,但他以孝顺母亲闻名。 为人正直,不爱虚饰。道光、咸丰年间,东南地区战乱不断,他放弃了科举考试,专心研究博物格致方面的学问。 当时西方学术传入中国还处于初期阶段,很少有人进行实验。徐寿和华蘅芳一起搜集资料,费尽心思,才找到十一种实验方法。他潜心钻研,常常凭借自己的想法去探索,最终找到了真理。 有一次,他想买三棱镜却买不到,就磨制了一个三角形的水晶印章,用它来验证光线分成七种颜色。他还研究了枪弹的抛物线轨迹,怀疑仰角和俯角的射击效果有所不同,于是设置了不同距离的多个靶子进行测试。他求学的艰辛,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经过长期的努力,他对西方科学有了深入的了解,尤其擅长制造器械。咸丰十一年,他跟随曾国藩的军队,先后在安庆和江宁设立机器局,都参与了其中的工作。

话说,寿先生和他的朋友蘅芳、吴嘉廉、龚芸棠一起,琢磨着造木头轮船。他们研究船的动力原理,计算蒸汽机的参数,其中蘅芳出力最多;而船的制造和机械装置,都是寿先生亲手设计制作的,完全没用外国人帮忙。经过好几年的努力,终于造成功了!这艘船长五十多尺,一个小时能跑四十多里,他们给它取名叫“黄鹄”。曾国藩听说后特别欣赏,就把他们招到幕府里,还极力推荐他们的才能。后来,在上海设立了制造局,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寿先生在船、炮、枪、弹方面,发明创造了不少东西,比如自己研制了强水棉花药和汞爆药。

他还提议翻译西方书籍,来寻找制造业发展的根本原因。于是,他们聘请了外国专家伟力亚利、傅兰雅、林乐知、金楷理等等,寿先生和他的伙伴华蘅芳、李凤苞、王德均、赵元益一起,埋头苦干,翻译出版了数百种书籍。寿先生自己翻译和注释的书,有《西艺知新》及其续编、《化学鉴原》及其续编、补编、《化学考质》、《化学求数》、《物体遇热改易说》、《汽机发轫》、《营阵揭要》、《测地绘图》、《宝藏兴焉》等等,还有法律、医学方面的书,一共出版了十三种。其中,《西艺知新》和《化学鉴原》尤其被认为是好书。

到了同治年间后期,寿先生和傅兰雅在上海创办了格致书院,学风逐渐兴盛,培养了很多人才,寿先生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山东和四川都纷纷效仿,设立了机器局,争着邀请寿先生去主持工作,尤其是翻译书籍方面更是急需他,但他都谢绝了,而是让他的儿子建寅和华封代他去做。大冶煤铁矿、开平煤矿、漠河金矿刚开始建设的时候,寿先生都参与了规划设计,选购设备,挑选工匠,出力不少。无锡盛产桑蚕,外国商人大量收购蚕茧,从中赚取暴利,损害了百姓利益。寿先生研究出了烘茧的方法,倡导建造烘茧灶,还推广机器缫丝技术,让养蚕的人收入大大增加。

寿先生为人耿介,不追求功名利禄,最终以布衣的身份终老。光绪年间,他去世了,享年六十七岁。他的儿子建寅和华封都继承了他的事业。

建寅,字仲虎。他跟着他爸爸在江宁和上海,帮忙做制造方面的工作。后来又担任山东机器局的总办,福建船政的提调,还出使德国当二等参赞,一路升迁,最后做到直隶候补道。光绪年间快结束的时候,张之洞把他调到湖北去监造无烟火药,眼看着就要造好了,结果火药爆炸了,他也就牺牲了,朝廷还给了他优厚的抚恤。

华封,字祝三。这孩子天资聪颖,他爸爸特别喜欢他,很多关于精巧器械的秘密技术都传授给他,他靠着制造这些东西来谋生。建寅和华封兄弟俩还一起帮他爸爸翻译书,这些书后来都出版流传于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