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林,字子美,是湖南湘潭人。咸丰六年,他加入了曾国荃的军队,跟着去江西打仗,攻下了安福,又参与了剿灭永新、太和、万安、莲花厅、龙泉的战斗,立了功,被提升为把总。后来,他们包围了吉安府城。咸丰七年,石达开带着他的部队来救援,双方在吉水三曲滩交战,郭松林第一个冲锋陷阵,杀敌无数,还收复了新喻、峡江、吉水。咸丰八年,他们攻克了吉安,郭松林被提升为守备。咸丰九年,他们攻下了景德镇和浮梁,郭松林还被赏赐了花翎。咸丰十年,他们包围了安庆,在小池驿与陈玉成交战,又攻打集贤关,每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咸丰十一年,他们攻克了安庆,郭松林被提升为游击,还被授予“奋勇巴图鲁”的称号。之后,他又攻下了庐江、无为、运漕镇等沿江要塞,被提升为参将。
同治元年,李鸿章率领八千淮军前往上海,郭松林跟着去了,他和伪忠王李秀成、伪慕王谭绍光在上海西面大战,打败了十万叛军。后来,他们攻打太仓,用炮火轰击城墙,城墙被攻破了,士兵们争先恐后地冲进去,结果浮桥断了,叛军乘机反扑,死了几百个士兵,郭松林拼死抵抗,才最终控制住了局面。同治二年,他们攻克了太仓,郭松林又在茜泾、支塘打败了叛军,又参与了攻克昆山、新阳的战斗,被提升为总兵。李秀成集合了水陆数十万大军来救援江阴,并进攻常熟,刘铭传计划趁叛军立足未稳时攻击他们。叛军的势力范围从北面北漍到南面张泾桥,从东面陈市到西面长寿,纵横六七十里,他们筑起工事,依托河流防守,声势浩大。刘铭传从北漍进攻叛军的左翼,郭松林从南漍进攻叛军的右翼,周盛波等人从麦市桥进攻中路,黄翼升的水师也给予支援。郭松林在陈市打败了叛军,又从南漍杀向张泾,他挥舞着刀,奋勇杀敌,衣服都被鲜血染红了,叛军溃不成军。刘铭传、周盛波等人一起打败了叛军,顾山以西地区都被收复,郭松林被记名提拔为总兵。接着他们攻克了江阴,郭松林被记名提拔为提督。他又参与了攻打缑山、梅村、麻塘桥的战斗,在战斗中受了矛伤。后来苏州、无锡都被收复,郭松林被加封为头品顶戴。
三年里,他打下了宜兴和荆溪,打败了张渚的贼兵,拆毁了他们的营垒,收复了溧阳,解了常熟之围,然后被授予福山镇总兵的职位。 在三河口,他大败贼军,贼兵争相逃跑,把六座浮桥都挤断了,河面上全是尸体,河水都堵住了。之后又攻克了常州,接着进军浙西,攻下了长兴,收复了湖州,战功都非常显著。 贼兵逃到了广德和徽州,江宁、杭州的贼兵和从江西窜来的贼兵一起逃到了福建。
四年,李鸿章命令他率领五千人乘船出海去支援,他攻下了漳州、漳浦、云霄、诏安,贼兵逃到了广东嘉应州,最终被彻底消灭。
五年,曾国荃调他率领新招募的湘军去德安剿灭捻军,他攻克了应城、云梦,又在皂河、杨泽打败了捻军。追击到臼口时,中了埋伏,他脚受伤了,躺在地上起不来。 士兵们没看到他,又冲进了敌阵,把他背了出来。他的弟弟芳珍战死了。因为伤势严重,他暂时回家休养。
六年,伤好了之后,李鸿章让他统领一万人的队伍,叫做武毅军。这时候东捻军的首领任柱已经死了,剩下的残部逃到了寿光,他带兵去追击,在杞城打败了他们。贼兵沿着海边往南逃,在瀰河边扎营,捻军首领牛喜子率领白旗军袭击了刘铭传的军队;赖文光率领蓝旗军袭击了他的军队。两军一起猛攻,贼兵大败,寿光的老百姓都出来帮忙杀敌,贼兵跳进瀰河淹死了,河面上漂浮着两万多具尸体,俘虏了一万多人,缴获了骡马两万匹。贼首徐昌先、范汝增、任定都被处死了。赖文光凫水往南逃,他快速追击了六百里,追到了清江。赖文光拼命逃跑,逃到扬州瓦窑铺的时候,被吴毓兰抓住了。东捻军彻底平定了。
话说七年春天,西捻军闹到京城附近,郭松林将军在安平打败了他们,又在茌平再次大获全胜。从临邑开始,他沿着马颊河修筑长长的包围圈,和潘鼎新、王心安一起坚守阵地,在海丰打败了捻军,一路追击到德州,前后十六天十六夜,杀死了抓获了大半的捻军。到了六月,郭松林和潘鼎新将军在沙河又狠狠地打败了捻军,俘虏斩杀了四千多人。捻军逃窜到黄河、运河、徒骇河和河间一带,郭松林和铭传将军在要道上四处出击,张总愚在战斗中不幸殉国。西捻之乱平定后,朝廷赏赐郭松林黄马褂,授予他轻车都尉的世袭爵位,又任命他为湖北提督,后来调到直隶任职。光绪六年,郭松林在任上去世,朝廷对他给予了优厚的抚恤,还专门为他修建了祠堂,追谥为“武壮”。
李长乐,字汉春,是安徽盱眙人。同治元年,他作为外委跟着郭松林将军加入淮军,担任营官。在柘林、奉贤、南汇、川沙、金山等地都打胜仗,解除了松江之围,收复了青浦,升为千总。在四江口作战时,郭松林的军队驻扎在方泰镇,李长乐率领他的部队深入敌营,接近了捻军的营垒。半夜,他催促士兵们起来,说:“现在我们已经深入敌营了,天一亮捻军发现我们,就一个也跑不了。不如我们来个奇袭,打他们个措手不及!”于是,他下令放火烧了捻军的营帐,然后擂鼓呐喊,趁乱冲杀进去,捻军大乱,李长乐大声呼喊着率军猛攻,大败捻军。他又在黄渡设下埋伏,在捻军渡河时袭击他们,又在吴淞江的江南地区打败了他们。四江口之围解除后,李长乐升为都司,并被赏赐了花翎。
第二年,他被派去常熟王庄驻扎。当时太平军占据陈市,堵住了官军的道路。他从松林出发,从南漍绕到太平军的右翼发起进攻,连续攻破了好几个营地,一直打到了长泾。战斗中,他大腿受伤了,但他包扎好伤口后继续奋勇作战,最终打败了敌人。 因为这次战功,他被提升为参将,还被授予“侃勇巴图鲁”的称号。 接着又攻克了江阴,然后计划攻打无锡,从新塘桥出发。敌人依托工事用炮火猛烈攻击,他用棉絮裹住身体,翻过壕沟冲了进去,打败了敌人;一路追击到亭子桥,还亲手刺死了太平军头目黄子隆。他又设下埋伏,打败了前来增援的太平军。
李秀成包围了大桥角的营地,他从松林赶去支援,夺取了敌人的船只,敌人溃逃,梅村周围的据点都被攻克了。后来,各路军队一起围攻无锡,他率领轻骑兵迅速赶到,攀登城墙攻入城内,黄子隆被俘,他还抓住了黄子隆的儿子黄德懋。不久后,因为他没有及时发现部下勇将的失误而被撤职,但仍然留在军队。 之后,他参与了攻打常州的战役,还支援了总兵唐殿魁在奔牛的战斗,解除了他的包围。
第三年,他在上湖桥打败了太平军,攻克了宜兴,官复原职。 之后军队转移到溧阳和金坛,战斗都取得了胜利。他又回到常熟,解除了那里的包围,接连在杨舍、华墅、周庄、三河口打败了太平军,之后参与了对常州的围攻。 四月份,常州被围,他率先登城,太平军头目陈坤书、黄和锦被俘,常州被收复。他再次升迁为副将,并被授予“尚勇巴图鲁”的称号。
他跟随松林将军进军浙江长兴,被记名总兵。之后进军湖州,击败了吕山的太平军。在尹隆桥与太平军头目黄文金作战时,官军处于劣势,他率领三个营的军队在李家港另立营地,保护粮道。太平军倾巢而出争夺粮道,他和易用刚将军夹击敌人,斩杀了太平军头目黄十四,攻克了尹隆桥,收复了湖州。
第四年春天,他跟随松林将军前往福建支援,在海澄赤岭与太平军作战。松林将军把军队分成八队,他居中迎战太平军首领李世贤,将其击溃,李世贤逃窜到漳州。他进驻古田,占据了地势险要的山东,太平军全力争夺,都被他击退,之后收复了漳浦和云霄。他南下攻打诏安,在梅村打败了敌人,收复了诏安城,被加封为提督。福建战事平定后,他回到江苏,驻扎在镇江。
曾国藩带兵剿灭捻军,松林投降了,长乐接管了他的部队,又统领了忠朴三营,组成了一支机动部队,在河南、山东一带四处作战。过了六年,李鸿章接替曾国藩带兵,松林又回到了军队,他的部队扩充到二十多个营,改名为武毅军,长乐的部队就叫武毅军前军。他们在赣榆打败了任柱,在潍县围剿了赖文光。长乐他们全力猛攻,捻军纷纷跳水逃窜,追到余家寨,捻军损失惨重。后来又在寿光南北洋河、巨瀰河之间再次围剿,抓获斩杀了三万人,赖文光逃到扬州被抓,皇上还赏了他一件黄马褂。
第七年,参与剿灭西捻军,在安平打仗,骑兵部队失利,长乐他们用步兵部队迅速支援,捻军大败;追到饶阳杨家村,又在深州李家村再次围剿,打垮了他们的骑兵部队,斩获无数。三月,在大坯山打败了捻军。还支援了提督陈振邦,解了大河村的围,又追击到茌平、沧州,还支援了副都统春寿,解了海丰郝家寨的围。六月,追到乐陵,抓获了捻军首领总愚的儿子正江和弟弟得华,又在商河打仗,用枪打伤了总愚。西捻军平定后,因为战功,他被提拔为提督、总兵,还被封为博奇巴图鲁。十年的时候,他代理湖北提督,后来正式被任命。光绪五年,调任湖南。六年,调任直隶。因为京畿海防很重要,皇上命令长乐驻扎在芦台,扼守大沽、北塘这两个重要的关口。光绪十五年,他去世了,朝廷给予优厚的抚恤,并追赠谥号为“勤勇”。
杨鼎勋,字少铭,是四川华阳人。1852年,他报名参军,一开始跟着湖北按察使李孟群,攻下了汉阳,升了把总。1857年,他加入了提督鲍超的军队。1858年,在湖口之战中,他又升了千总。1860年,鲍超和陈玉成在小池驿打了一场大仗,杨鼎勋看到陈玉成亲自在阵前指挥,就带着十几个勇敢的士兵冲上去攻击他,把陈玉成都吓跑了,然后又收复了太湖和潜山两座城池。因为这次立功,他被赏赐了花翎。后来,李秀成占据了黟县,杨鼎勋带兵攻城,他亲自带头冲进城门,大部队随后跟进,成功收复了黟县。1861年,他又收复了建德,升了都司。之后,他又攻破了安庆赤冈岭上的贼营,升了游击。话说回来,当初小池驿那场仗,鲍超很欣赏他的功劳,就让他带五百人马,走到哪儿都打胜仗。可这引起了其他将领的嫉妒,他们就在鲍超面前说杨鼎勋的坏话。
1862年,李鸿章被任命为上海的军事统帅,于是离开了淮军原来的队伍。在虹桥、四江口等地的战斗中立了功,官职也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副将。他招募了一千名淮军士兵,称为“勋字军”,驻扎在金山和张堰,扼守着平湖和乍浦这两个重要的战略地点,还训练他们使用西方的枪械,每次战斗都冲锋在前。
第二年,他攻破了新昌的贼营,接连攻克了枫泾,斩杀了四千多名贼寇,活捉了五百多人;再次在西塘与敌人作战,即使负伤也奋勇杀敌,大获全胜。因此被提升为总兵,并被授予“锋勇巴图鲁”的称号。后来跟随程学启一起攻打苏州,在鼎勋的带领下攻下了城外的坚固工事,苏州城被收复,李鸿章被加封为提督。
1864年,他又参与了攻克宜兴、荆溪、溧阳的战役,解除了常熟、无锡的包围。攻打常州的时候,因为苏州杀降的事件,贼寇死守不出。李鸿章用四川人统领淮军,担心其他将领轻视自己,所以每次战斗都身先士卒,日夜不停地攻击,彻底摧毁了城外的贼营,激战了三天三夜。他让人架设浮桥,率领敢死队第一个登上城墙,炮弹击中了他的胸膛,贯穿了后背,左右的人扶着他,他几次昏迷过去又醒过来,最终攻克了常州,并被记名提督。
伤好之后,他又攻克了浦口,收复了长兴,招降了湖州的贼寇,并最终攻克了湖州城。之后追击敌人到达安徽境内,攻克了广德。1865年,他和郭松林一起前往福建增援,攻克了乌头门的贼营,收复了漳州,被任命为江苏苏松镇总兵。
五年的时候,他被派到河南去剿灭捻军,在朱仙镇打败了捻军,接着又追击到定陶、睢宁。六年,又在黄陂、孝感打败了捻军,然后升任浙江提督,之后又调到湖南。十月份,在山东潍县打败了捻军,追击到夏湾,捻军首领陈怀忠请求投降。他分兵从周家寨袭击捻军,大获全胜,接着又追击到诸城、胶州。东捻军平定了,论功行赏,他被授予骑都尉世袭的官职。
七年,他火速赶往京畿地区增援,在安平打败了捻军,追击到杨家村,捻军首领张志清投降。他和郭松林一起在濬县大邳山打败了捻军,又在卫辉打败了捻军,阵斩了捻军首领王建瀛、熊八,活捉了悍匪何士喜、周久于龙王庙。捻军逃窜到山东,从德州往天津方向逃窜,他坚守运河,加固城墙,疏浚壕沟,捻军每次来进攻,都被他打退了。后来旧伤复发,突然去世了,过了几天,西捻军也平定了。李鸿章上奏朝廷,追赠他太子少保的官衔,谥号忠勤,并为他建立了专祠。
唐殿魁,字荩臣,是安徽合肥人。咸丰十年,巡抚翁同书下令让他率领乡勇支援寿州,他奋力解除了寿州的包围。他又参与攻克了合肥三河汛,解除了六安的包围,被授予千总的军职。同治元年,李鸿章率领淮军支援上海,唐殿魁跟随李鸿章,隶属于刘铭传,攻克了南汇、川沙、奉贤、金山卫、柘林五座城池,屡立战功,升任都司,并被赐予花翎。
二年,他攻克了江阴杨舍汛城,升任游击,被赐予“振勇巴图鲁”的称号。他又收复了江阴县城,升任参将。接着又攻克了无锡,被记名提拔为总兵。
刘铭传打常州的时候受了重伤,就让殿魁带着副将黄桂兰继续带兵进攻。刚到奔牛镇,常州和丹阳两边的匪军就蜂拥而至,把他们包围了。殿魁依托河边的石营据守,营垒都被敌人炸毁了,他们硬是坚持了二十多天。刘铭传忍着伤痛去救援,殿魁从里面夹击,激战几天,才解了围。三年后,他们攻克了常州,活捉了匪首陈坤书,殿魁因此被记名提督。四年后,殿魁的部队扩充到三千人。
后来跟着刘铭传渡过淮河去剿灭捻军,攻破了张寨的匪垒。五年后,殿魁被任命为浙江衢州镇总兵。追击捻匪到了湖北,攻下了黄陂。捻军从山东窜回来,刘铭传带兵追到乌官屯,殿魁紧跟其后,杀死了五百多名捻军。六年后,殿魁被调到广西右江镇。
捻军首领张总愚逃到了安陆。刘铭传和鲍超约定在永漋河会合作战,刘铭传想先动手,殿魁劝他等等,刘铭传没听。鲍超还没到,刘铭传的军队就先碰上了敌人,部将田履安、李锡增战死了。殿魁在战斗中受了点小挫折,还受了重伤。等听到霆军大捷的消息后,他又忍着伤痛奋力作战,最后壮烈牺牲了。朝廷追赠他太子少保的官职,赐予骑都尉兼云骑尉的世袭爵位,谥号忠壮,还专门为他修建了祠堂。
唐定奎,字俊侯,是殿魁的弟弟。他和哥哥一起在江苏打仗。跟着刘铭传在山东、河南、安徽、湖北剿灭捻军,立下不少功劳,一路升到副将,还被赏赐了花翎。同治六年,哥哥殿魁在永漋河战死了,那时候定奎正回家探望母亲,听说噩耗后立刻赶回部队,发誓要杀敌为兄报仇,于是接替哥哥统领原来的部队,继续在河南、山东作战。那一年,他在赣榆打败了任柱,在寿光打败了赖文光,他手下的兵杀死的捻军是最多的。东捻军平定后,他被记名提督。同治七年,他又跟着去直隶和山东剿灭西捻军,被赐予“呼敦巴图鲁”的称号。刘铭传的军队凯旋,他就回家养老了。同治九年,他母亲去世了。刘铭传去陕西剿灭回族匪军,就调定奎来接管铭武军,定奎请求完成守孝三年之制,朝廷就命令等陕西的战事平息后再回老家守孝。同治十年,定奎回到徐州驻防。
十三年,日本骚扰台湾,台湾的生番也闹事。船政大臣沈葆桢请求朝廷派兵支援,李鸿章推荐定奎率领部队前往。七月,到达台湾,驻扎在凤山,选择险要的地方分兵驻守。龟纹番社勾结日本兵和刺桐脚庄的居民发生冲突,定奎用武力震慑了他们,日本人就撤走了。当时瘟疫流行,士兵先后死了上千人,定奎非常细心地照顾他们,军队士气没有低落,因此被赏赐了黄马褂。
枫港和狮头那些土著部落,老是出来害老百姓。光绪元年,游击王开俊带兵去剿匪,结果中了埋伏,死了。那些土著部落勾结在一起,到处抢劫杀人,虽然有些部落愿意归顺,但大部分都在观望。定奎将军把部队分成七营,驻扎在东港南势湖一带,他自己带着四营打头阵,沈葆桢大人下令所有军队都听定奎将军指挥。
定奎将军给朝廷写信汇报战况,大概意思是这样的:“这些土匪白天躲在树林里,晚上就在山顶上点火,他们枪法特别准,一有机会就开枪。他们仗着山林茂密,不断地伏击我们,我们进攻他们就躲起来,我们撤退他们就出来。要想消灭他们,必须先清除他们的藏身之处。应该多招募一些当地壮丁,带路并帮着军队砍树开路,彻底清除他们的根基,然后分兵前进,像割草一样把他们抓起来。要是还有老百姓暗中给他们送盐米火药,就按军法处置,这样才能一举成功。”沈葆桢大人把这封信呈报给了朝廷。
于是军队开始开山进军,攻克了萃山、竹坑、本武等部落。狮头部落依仗险要地势抵抗,定奎将军命令将士们占据有利地形防守,他自己带兵去攻打狮头部落,同时派兵切断他们的外援,最后攻下了狮头部落。军队驻扎下来后,被胁迫的十多个部落都投降了,朝廷给他们发放衣服、鞋子、酒食,并向他们宣示朝廷的威严,他们都乖乖听话了。
朝廷设立了招抚局,制定了七条约定:剃发,登记户口,交出凶犯,禁止互相残杀,推举总管,开垦荒地,设立番塾(土著学校)。用龟纹部落的首领担任各部落的总管,赦免那些被胁迫的人。台南地区安定下来后,朝廷下诏表彰奖励定奎将军,并命令他带领士兵回内地休养。朝廷授予他直隶正定镇总兵的职位,不久又提升他为福建陆路提督。
沈葆桢大人后来调任两江总督,奏请朝廷把他的部队驻防在江阴。光绪九年,沈葆桢大人因为头发花白请求退休,朝廷没有批准。中法战争爆发后,海防戒严,朝廷催促他带病赶赴前线。光绪十一年,中法战争议和结束,沈葆桢大人因为生病请求辞职,朝廷批准了。光绪十三年,沈葆桢大人去世,朝廷对他进行了优厚的抚恤,并追赠谥号为“果介”。
滕嗣武,湖南麻阳人。咸丰初年,他参军去了湖北。咸丰十年,在小池驿的战斗中,他立下大功,直接升官当上了都司。后来跟着军队去攻打安庆,滕嗣武带领部队占据有利地形修建炮垒,结果炮垒还没建好,就突然冲出来一万多敌人来抢地盘。滕嗣武奋力反击,把他们打败了。
咸丰十一年,安庆城被攻克了,滕嗣武因为战功被提升为参将。到了同治元年,他被调到淮军,跟着李鸿章去了上海,参与了解除松江之围的战斗,还被皇上赐封“伟勇巴图鲁”的称号。之后,他驻扎在北簳山,扼守敌人的进攻路线。敌人进攻宝山,他和其它部队一起夹击,打败了敌人,接着又攻克了南汇,被记名提拔为总兵。
同治二年,他和程学启一起计划攻打苏州,在正义镇打败了敌人。正义镇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滕嗣武被安排在那里防守,他还利用水师的优势,安排部队埋伏在桥口,准备伏击敌人。昆山城里的敌人情况危急,打开西门逃跑了。埋伏的部队立刻发起攻击,水师用大炮猛烈轰击,敌人溃不成军,苏州城很快就被收复了。接着,军队转移到江阴,准备攻打江阴。从无锡方向来了很多敌人来增援,连营几十里,到处都是栅栏和工事,就像下棋一样。军队分成三路进攻,滕嗣武率领八营军队走中间的路,攻打麦市桥,同时派轻兵在河堤埋伏,用炮火摧毁敌人的工事,敌人溃逃,追击到三巴桥,几乎全歼了敌人。
军队推进到无锡城下,敌人的首领李世贤带领全部军队抵抗。滕嗣武身先士卒,骑着马冲进敌阵,在谢家桥打败了敌人,又在荡口再次打败了他们。敌人退到朱王桥死守,滕嗣武用奇兵偷袭,俘虏斩杀了上千人,被提升为提督。攻克无锡后,被记名提督。
同治三年,参与攻打常州,在奔牛镇打败了前来增援的敌人,攻下了宜兴和荆溪,滕嗣武在战斗中右腿受伤。四月,大军包围常州,滕嗣武负责攻打南门,用炮火摧毁了城墙,攻克了常州。同治七年,他跟随李鸿章平定捻军,京畿地区安定下来。同治八年,被任命为湖北郧阳镇总兵。同治十一年去世,朝廷给予抚恤,并追赠谥号为“武慎”。
骆国忠,安徽凤阳人,一开始被太平天国的人抓了,被迫当了伪官。但他心里清楚,太平天国肯定要完蛋,一直暗中想着怎么复兴大清。常熟那时候被太平军占领很久了,福山和狼山在长江两边对峙,太平军在那里设了营地,卡住后路,骆国忠负责守城。
同治元年,李鸿章来到江苏,清军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了。这时候,水师游击周兴隆带着常熟城投降了,剃了辫子。李鸿章就让周兴隆和骆国忠挑选一万人精兵强将,分别守卫水陆要塞,防止苏州的太平军逃跑。福山那边的太平军头子胡经元和江胜海本来也答应投降了,骆国忠派人去叫他们,结果到了福山却进不去。
骆国忠当晚就带兵去了,他让弟弟骆国孝从南边进攻,自己和周兴隆从北边进攻,切断了太平军上船逃跑的路。他们还打死了太平军的将领侯得龙,太平军的船队就逃跑了。胡经元和江胜海杀了几个太平军的头目,带着部队出来了,和骆国忠汇合了。骆国孝还越过重重壕沟,毁掉了太平军的营垒;周兴隆他们也分兵把许浦、白茅、徐泾等地的营垒都攻下来了。太平军的将领钱寿仁也从太仓带了两千人马投降了李鸿章。总兵鞠耀乾带着军队和船停在徐泾,千总袁光政也进城帮忙守城。
十二月的时候,李秀成带着好几万人马从苏州杀过来,连营扎寨,绵延十多里。骆国忠赶紧求援,常胜军派了五百人从海路去增援,结果贼军又从江阴绕到福山,把福山给占了,支援部队被隔断了。李鸿章就命令潘鼎新、刘铭传、张树珊带三千人马去攻打福山,同时黄翼升的水师也一起进攻。福山城虽然小,但是城防很坚固,一时半会儿攻不下来。常熟城被围得越来越紧,骆国忠把军队收拢进城里,在城西的虞山设立了兴隆屯,两处互相策应,准备死守。
第二年,太平军用大炮把城东的城墙轰坏了,骆国忠拼死抵抗,不让敌人进城,太平军又架云梯攀城,也被打退了。太平军加紧筑垒,挖掘地道,从好几处同时进攻,城墙岌岌可危。这时,潘鼎新、刘铭传等人的军队终于攻克了福山,太平军不得不分兵去救援,留在常熟的兵力就只剩下几千人了。骆国忠抓住机会,打开城门出城迎战,捣毁了太平军的营垒,还活捉了他们的头目朱衣点。福山被攻克后,各路援军赶来汇合,常熟之围终于解除了。捷报传来,朝廷下旨嘉奖,提升骆国忠为副将,加封总兵衔,把投降的太平军编成了“忠”字八营。后来攻打江阴,战斗非常激烈,攻克江阴后,骆国忠被赐号“劲勇巴图鲁”,还被任命为京口水师副将,留守江阴。
第三年,骆国忠又打败了来增援太平军的丹阳军队,朝廷记下了他的功劳。不久又攻克了常州,由于长期劳累,身体受伤了,他就请求回家休养。第五年,他跟随刘铭传剿灭捻军,转战湖北、河南、山东各地,所到之处都有战功。第六年,东捻军被平定,骆国忠被记名提督,还赏赐了黄马褂。第九年,刘铭传督办陕西军务,骆国忠被调去协助他。十二年,骆国忠在乾州军中去世,朝廷给予了抚恤,并追赠谥号“勇肃”。
论曰:郭松林、李长乐、杨鼎勋、滕嗣武都是湘军、楚军的旧部,后来改隶淮军,在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唐殿魁也是淮军里的骁勇将领,可惜英年早逝,未能完成全部功业。定奎席兄余光,官位和名声都比他高,真是有幸也有不幸啊!骆国忠智勇双全,坚毅果敢,善于把握时机,是一位杰出的人物,当时名满江南,他的功绩值得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