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学启,字方忠,是安徽桐城人。一开始他被太平军俘虏了,陈玉成看他很勇敢,就让他跟着叶芸去守安庆。咸丰十一年,他带着三百人自己冲出来投奔清军。曾国荃让他带一支军队,每次打仗都抢着冲锋在前。安庆北门的石头工事特别坚固,程学启拼死攻克了它,切断了太平军的粮道。没多久,安庆就攻下来了,程学启立了大功,被提升为游击,还赏赐了花翎。后来他又跟着曾国荃攻下了无为、铜陵等城池,官职升到了参将。
同治元年,李鸿章率领淮军去江苏平叛,他向曾国藩请求把程学启调到自己手下。临行前,曾国藩鼓励他说:“江南人都很推崇张国樑,你好好干,也能成为像他一样的英雄!”三月,程学启到达上海,组建了一支一千人的队伍,这支队伍战斗力非常强。他们驻扎在虹桥,太平军突然袭击,被他打败了。第二天太平军又来进攻,又被程学启击退,一直追到七里堡,彻底打垮了他们,配合其他军队攻克了南镇桥。五月,程学启跟着李鸿章去救援松江,军队驻扎在泗泾,太平军首领陈炳文纠集了一伙悍匪,分兵偷袭上海,程学启的军队被包围了,他奋力抵抗,杀死了无数敌人,仍然没有后退。程学启率军冲出包围圈,敌人溃不成军,他和其它军队夹击,太平军彻底溃败了。松江之围解除了,程学启被提升为副将,还被授予“勃勇巴图鲁”的称号。接着他又在青浦东北打败太平军,收复了青浦城。八月,太平军首领谭绍光从苏州来进攻,在七宝镇被程学启打败,接着又在北新泾作战,摧毁了敌人的几十座营垒,被记名提拔为总兵。
九月,谭绍光又率领大军来窥探上海,包围了四江口的水陆各营,程学启和其他军队一起反击,太平军在桥上设下埋伏。程学启冲进敌阵,切断了敌人的队伍,胸部被炮弹击中受伤了,但他仍然裹着伤口继续战斗,敌人溃逃,没过河的都被消灭了。三路大军夹击,杀死落水敌人几万人,彻底摧毁了敌人的营地,程学启被记名提拔为总兵,并加授提督衔,被任命为江西南赣镇总兵。从虹桥、泗泾、四江口三场胜仗来看,他都是以少胜多,因此他的军队人数增加到三千人。
两年后,我进军苏州,和曾国藩的弟弟曾鹤章还有英国将军戈登一起攻打太仓。当时,贼酋蔡元隆假装投降,结果被我们全歼了。曾国藩让我统领各路军队,我告诉他:“昆山三面环水,只有一面陆路通往苏州,我们先切断陆路,才能攻下昆山。” 我和郭松林一起在正仪镇打败了前来增援苏州的贼军,顺利攻克了昆山。之后,我被授予提督衔,还获得了正一品官阶的封赏。接着,我又连克花泾、同里,最后攻下了吴江。
敌人依托太湖设下营寨,我率军扼守飞虹桥,消灭了贼酋徐尚友,乘胜追击,彻底平定了太湖东山地区的敌军营垒。 七月份,我们大军直接抵达苏州娄门外永定桥驻扎。苏州城很大,四面环水,宝带桥是太湖的咽喉要道,敌人拼死抵抗。我们水陆大军联合出击,大破敌军,摧毁了他们的营垒,我亲自督军扼守要地。李秀成从江宁率领大军前来救援,双方激战了一整天,最终被他击退。城里的贼军几万人又来争夺,也被我们打退了。之后我们攻破了五龙桥的贼军营垒,留下军队驻守,又分兵在百龙桥、八坼击败了从嘉兴、湖州前来增援的贼军,一路追击到平望。
十月份,李秀成联合李侍贤在无锡固守,企图支援苏州。刘铭传和曾鹤章紧追不舍,我督战更加紧迫,接连在蠡口、黄埭击败敌军,攻破了浒墅关以及十里亭、虎丘的贼军营垒,至此,苏州之围彻底形成了。敌人从盘门到娄门修筑了十多里长的连绵营垒,号称“长城”,也被我们全部攻破了。李秀成知道大势已去,加上江宁也面临危急的包围,于是把苏州的防守交给他的同党谭绍光,自己逃跑了。
郜云官这贼头子跟副将郑国魁以前就认识,偷偷摸摸地勾结上了。学启就带着郑国魁和戈登,坐条小船去洋澄湖见郜云官,还让杀了绍光来表示诚意。秀成出发三天后,绍光正跟其他贼头子开会呢,郜云官当场就把绍光给杀了,然后打开城门投降了。
第二天,学启就进城了。那些贼头子,有名号的有八个,除了郜云官,还有伍贵文、汪安均、周文佳、范启发、张大洲、汪怀武、汪有为,他们都歃血为誓表示效忠,不过没剃头。他们还要求当总兵副将,把他们的队伍编成二十营,还要分一半城给他们住。学启表面上答应了,但暗地里就向李鸿章请求把他们杀了。李鸿章说杀降兵不吉利,而且担心其他贼兵死活不肯投降,所以还没决定。学启说:“现在贼兵至少还有二十万,是咱们军队的几倍,他们只是因为打败仗怕死才投降的,心里根本不服气。要是让他们分城而居,随时都可能反叛,以后怎么收拾他们?”李鸿章这才同意了。
第二天,那些贼头子出城去拜见李鸿章,李鸿章在军营里设宴款待他们。酒过半酣,突然一百多个士兵拿着长矛冲了进去,把那八个贼头子全杀了。学启带兵进城,把郜云官等人的脑袋示众,大声宣布:“这八个反叛的家伙已经被处死了!”贼兵们吓得乱成一团,学启杀了其中几百个比较凶狠的,剩下的就不管了,分别安置妥当,苏州城就平定了。学启乘胜追击,和李朝斌的水师一起攻克了平望,又收复了嘉善。
话说三年春天,学启带兵攻打嘉兴,到了城下,一口气攻破了西门和北门的七个贼营。然后,他又分兵攻下了秋泾、吴泾和合欢桥等地的贼营,把贼寇逼到他们修建的炮台那里。 那些从盛泽、新塍赶来支援的贼兵,都被他打跑了。 学启他们围攻嘉兴足足一个月,炸毁了敌人的二十多个炮台。 后来,他们用地雷炸开了城墙,炸出一百丈长的裂缝。学启率领军队奋勇冲锋,攻上了城墙,结果不幸中枪,子弹穿透了他的脑袋,他虽然倒下了,但又马上爬了起来。 他的部将刘士奇紧跟着冲了上去,最终攻下了嘉兴城。
这个好消息传到朝廷,皇上听说学启身负重伤,还攻下了坚固的城池,就下令让他安心养伤,并且赏赐了他很多珍贵的礼物。可惜的是,没多久,因为伤势过重,学启就英勇牺牲了。李鸿章上奏朝廷,详细陈述了学启两年内收复江浙十几个名城的战功,特别是攻克苏州,更是东南战役中最大的功劳。皇上非常感动,下旨优厚地抚恤学启的家属,称赞他智勇双全,追赠他太子太保的官衔,还特地派人去祭奠他,并在安庆、苏州、嘉兴为他修建祠堂,谥号为“忠烈”,并赐予他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袭的爵位,又额外加恩赐予三等轻车都尉世袭的爵位,以及三等男爵的爵位。 学启当初投诚的时候,他的妻子都被杀害了,所以就由他的弟子继承他的爵位。
何安泰,安徽舒城人。年轻的时候是个普通佣人,后来被贼寇抓了,后来跟着学启投降了朝廷,从此之后,南征北战,没有一次战斗缺席。 他立下累累战功,最后被记名为总兵,还加封了提督的衔头。 在攻打嘉兴的时候,他冒着严寒,踩着薄冰,飞跃上城墙,结果也中弹身亡了。朝廷追赠他太子少保的官衔,并赐予他骑都尉的世袭爵位。 嘉兴百姓都很悲痛,为他修建了祠堂来祭奠他。
郑国魁,安徽合肥人。咸丰十年,两江总督何桂清下令招募勇士驻扎无锡高桥,结果何桂清自己跑了,郑国魁就跟着提督曾秉忠去了上海。一开始李鸿章督师江苏,让他带着亲兵和水师后营,在四江口、昆山、宝带桥这些地方打仗,每次都立了大功,一路升官加爵做到副将。苏州城被围困的时候,郜云官和谭绍光闹矛盾,郑国魁派人去劝他们投降,还跟程学启一起见郜云官,答应给郜云官他们二品武官的职位,还当着他们的面折断箭矢,发誓不杀降兵。郜云官果然按照约定献城。郑国魁先进去宣告安抚,第二天大军才进城。结果后来郜云官他们都被杀了,郑国魁哭得稀里哗啦的,好几天不吃东西,觉得自己失信于人,不肯居功,最后只记了个总兵的名号,还被赐了个“勃勇巴图鲁”的称号。后来又跟着打下了嘉兴、江阴、常州,被封了一品官。同治五年,他跟着去剿灭东捻军,驻守山东峄县。捻军平定后,记了个提督的名号。光绪年间,他署理天津镇总兵。死后,被列入程学启的专祠一起祭祀,苏州老百姓念他的功劳,也为他建了祠堂祭祀。
刘铭传,字省三,也是安徽合肥人。从小就有大志向。咸丰四年,太平天国的匪军攻陷了庐州(今合肥),乡里的人们就组织民团,修筑堡垒自卫。他父亲惠世被一个堡垒里的豪强侮辱了,刘铭传当时才十八岁,就追了几里地把那个豪强杀了,从此在各支民团里威望很高。后来跟着官军攻克了六安,又去支援寿州,被朝廷奖励升为千总。
1862年,李鸿章招募淮军去江苏救急,铭传带着他的练勇队伍到了上海,这支队伍被称为“铭字营”。他招降了南汇的土匪吴建瀛、刘玉林,一共四千人,从中挑选精兵强将编入自己的军队。后来,土匪从川沙来进攻,铭传打败了他们,又接连攻克了奉贤、金山卫,因为战功卓著,被提升为参将,还被赐予“骠勇巴图鲁”的称号。之后,他又在野鸡墩、四江口打败了土匪,升任副将。常熟的守城土匪投降了,但是城池被围困了。
第二年春天,铭传联合其他军队攻克了福山,大败土匪,解除了常熟之围,被记名提拔为总兵。接着,他进攻江阴,杨厍是沿江重要的战略据点,顽强的土匪死守在那里。铭传联合黄翼升的水师一起进攻,土匪从无锡、江阴两路前来增援,都被打退了。李秀成纠集十多万水陆大军再次前来救援,铭传奋勇作战,打败了他们。七月,铭传乘胜攻打江阴,俘斩两万人,攻克了江阴城,被记名提拔为提督。随后又收复了无锡,被加封为头品顶戴。
这一年的冬天,铭传进攻常州,在奔牛镇打败了土匪。土匪头目邵小双投降了,被安排守卫丹阳。增援的土匪乘船来到奔牛,企图解救被围困的常州军队,铭传奋起反击,打垮了三十多个营垒,摧毁了他们的船只。第三年春天,铭传合围常州,攻破城门杀入城内,擒斩了土匪头目陈坤书,攻克了常州,被赐予黄马褂。之后,铭传驻扎在句容,江宁很快就被攻下。剩下的土匪拥戴洪福瑱占据广德,铭传联合其他军队将其击溃。
话说,曾国藩带兵剿灭捻军那会儿,主要用的是淮军。程学启死后,刘铭传就成了淮军里最厉害的将领。他被调到济宁,后来又把部队分成四个部分驻扎。铭传被派到周家口,接连打败了捻军在瓦店、南顿、扶沟的部队,因为战功卓著,被提升为直隶提督。
后来,他去支援湖北,攻下了黄陂,追着捻军一直打到颍州,狠狠地打败了他们。铭传觉得在平原上追击捻军,很难彻底消灭他们,于是他建议修筑一条长堤,从河南一直修到山东运河,把捻军逼到沙河以南。堤坝刚修好,河南的防线就被捻军攻破了,铭传又带兵去追击,在钜野打败了他们。捻军首领张总愚逃到了陕西,任柱和赖文光留在了山东,捻军从此分成了东西两部分。
李鸿章接替曾国藩当总督后,刘铭传主要负责剿灭东捻军。他的战场从郓城打到京山,大小打了数十仗。六年春天,捻军逃到尹隆河,他和鲍超约定一起夹击捻军。结果铭传先到了,却打了败仗,部将唐殿魁还战死了。 铭传在信阳休整军队后,又继续追击捻军到山东。他计划从运河一直打到胶州、莱州,把捻军围困起来,阻止他们西逃。那时,官兵和捻军都打得很疲惫了,朝廷催着要打胜仗,李鸿章也特别倚重铭传。 八月份,铭传解了沭阳之围。在赣榆的战斗中,他收买了捻军内部的内应,当场击毙了任柱,捻军大溃败。 他又在潍县、寿光追击,把捻军逼到了洋河、瀰河之间,几乎全歼了他们。赖文光逃到扬州被抓,东捻军就此平定。曾国藩和李鸿章上奏朝廷报捷,说刘铭传是首功,封他为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因为积劳成疾,刘铭传请求休假,离开了军队。
话说七年春天,张总愚这小子突然在京畿附近造反,铭传将军火速带兵去支援,结果因为速度慢了点儿,被批评了一顿。 到了东昌之后,他和各路军队一起围剿盐山、沧州、德平的叛军,继续用他那套“长围”战术,把敌人逼到运河东岸,然后四面出击,把叛军杀得差不多了。张总愚逃到茌平,最后掉水里淹死了。西捻军平定后,皇上赏了他一等男爵的爵位。
后来皇上让他驻扎在张秋,到了九月,又派他去陕西处理军事事务。他带着唐定奎、滕学义、黄桂兰这些将领,去剿灭北山那些回族匪徒。 他给朝廷写了份奏折,详细分析了形势,然后说自己身体不好,请求退休回家。
光绪六年,沙俄跟咱们谈伊犁的问题,结果说话不算数,搞得咱们不得不赶紧加强边防。朝廷把铭传将军叫到北京,让他说说对兵事的看法。铭传将军在奏折里大概这么说的:“练兵造武器,当然应该逐步进行,但关键在于修铁路!铁路的好处说不完,对打仗尤其重要,刻不容缓。咱们中国地大物博,防卫力量分散,难以应对突发情况。要是修了铁路,南北东西就能迅速联系,调兵遣将就不用那么慌慌张张的了,运输补给也不再困难。这样一来,就能裁减军队,节省军费,还能组建强大的军队,一兵顶十兵用! 权力掌握在中央,就不会受地方官员的掣肘,就能打下自强自立的基础,也能防止外国侵略,这一切都靠修铁路!” 虽然他的奏折当时没被采纳,但中国铁路的兴起,确实是从铭传将军的建议开始的。
话说十一年的时候,法国兵跑到广东福建一带闹事,朝廷就赶紧把刘铭传叫来,给他升了巡抚,让他去台湾管军队。他还写了个关于上海海防的十条建议,好多都被采纳了。结果他到台湾还不到一个月,法国兵就来了,把基隆的炮台都给毁了。刘铭传说,咱们没船没舰的,打海战不行,就等着他们上岸吧。等法国兵上岸了,就在山后面跟他们打了一仗,干掉了他们一百多人,还杀了三个头头,然后又收复了基隆,但最后还是守不住。
后来刘铭传又跑到上海的尾部(指上海的南面)堵着,还调来了江南的军舰,想拦住法国兵,但还是拦不住。法国兵三次进攻上海尾部,又打到月眉山,都被刘铭传给打退了,一共歼敌一千多人,双方僵持了八个月。十一年的时候,终于和法国讲和了,法国兵才撤走。一开始刘铭传被任命为福建巡抚,后来台湾升格为行省,他又被任命为台湾巡抚。他还增加了台湾的郡、厅、州、县,把澎湖协防部队升格为镇,然后下令让将领们进山去安抚南、中、北三路以及前后山地区的原住民,让他们剃头归顺朝廷。他还丈量土地,重新清算赋税,比以前多收了三十六万多两银子,还增加了茶叶、盐、金矿、煤矿、木材等方面的税收。刘铭传刚到台湾的时候,一年税收九十多万两,后来增加到三百万两。他还修建炮台,修铁路,架电线,加强海防建设,真是厉害啊!后来还被封为太子少保。
十六年的时候,他又被加封为兵部尚书衔,还让他帮着管海军的事务。但他总是因为生病,一再请求退休,过了很久才被批准。二十一年,朝鲜那边打仗了,朝廷几次三番地召他去,但他因为生病没去。没多久他就去世了,朝廷念在他之前的功劳,追封他为太子太保,还给了他抚恤,专门为他修建了祠堂,谥号为“壮肃”。
张树珊,字海柯,是安徽合肥人。1853年,太平军打进了安徽,张树珊和哥哥张树声就组织乡勇自卫,说起来,淮军的兴起,就是从他们张家开始的。
1855年,他们去巢湖打贼。张树珊带着几十个弟兄,就打败了敌人,抓了五个贼头子,还攻破了巢县的贼营,因此被提升为外委。1856年,他又去支援来安,跟着官军攻下了无为州,升了千总。后来又攻下潜山,一直打到太湖,结果碰上了好几万的敌人,而张树珊这边只有五百人,而且粮草和火药都用光了。敌人扎营在堤坝上,张树珊就挑选了几个敢死队员,沿着堤坝底下像蛇一样爬过去,悄悄地摸进敌营,然后大喊一声冲上去杀敌,敌人吓坏了,溃不成军。
1857年,张树珊在官亭打败了捻军首领张洛行。当时太平军和捻军勾结在一起,安徽北部几乎没有一块平安的地方,只有合肥西乡因为组织了团练,修建了堡垒,才算比较安全,张树珊经常带兵出境去剿灭敌人。1859年,他攻克了霍山。1860年,两次解除了六安之围。1861年,他去救援寿州,攻下了三河,升任都司,还被赏赐了花翎。
1862年,也就是同治元年,我跟着李鸿章去了上海,把我的军队命名为“树字营”。李秀成带兵攻打上海,我们和其他的军队一起夹击,把他打跑了。七月份,我们攻克了青浦。后来,敌人包围了北新泾,我和程学启拼死抵抗了十多天,敌人才撤退,我被提升为游击。接着我们攻下了嘉定,敌人又大举包围了四江口。我率领部队紧逼敌人,和其它军队一起奋勇进攻,连续攻破了二十多个敌营,解除了四江口的包围,我被提升为参将,还被赐予“悍勇巴图鲁”的称号。那年冬天,常熟和福山的敌人投降了,但是福山的敌人又反叛了,包围了常熟。
第二年正月,我率领军队乘船前往福山西洋港,结果碰上了大风大浪,船被吹到了靠近敌人巢穴的地方,等潮水退了,却走不了了。我当时说:“兵法讲究在危险的地方就要作战。”于是我们上岸构筑营垒,还没来得及建好,敌人就大举进攻了。我立刻冲向敌人的中军,左肘中枪,但没停下来,救出了被包围的各营士兵,解除了常熟之围,我被提升为副将。后来,各路军队一起进攻江阴,我负责扼守南门,切断了敌人的退路,攻下江阴后,敌人一个也没能逃掉,我被记名为总兵。
接着我们进攻无锡,当时悍匪陈坤书、李世贤正率领十万大军包围大桥角,我协助平叛,烧毁了敌人的轮船两艘,炮船十艘,歼灭了大量敌人,解除了无锡之围。李秀成又率领几万大军前来,连营数十里,我和其他军队一起夹击,敌人大败。苏州城被攻克后,李秀成带着他的死党逃进了太湖,和常州的敌人勾结起来,水陆并进,企图支援无锡。这时刘铭传专门负责打击外援的敌人,我和其他军队一起合围,十一月份,我们消灭了他们,我被记名为提督。后来我和哥哥树声以及刘铭传一起进攻常州,第三年四月,我们攻克了常州,我被授予一品封典,担任广西右江镇总兵。
话说,曾国藩带兵剿灭捻军的时候,在徐州扎营。他把鲍树珊的部队当作自己的亲兵,派去支援山东,在鱼台打败了捻军。后来,计划设立四个镇守重地,其中陈州的周家口最重要,一开始派刘铭传驻守,后来又让刘铭传带兵四处游击,就调鲍树珊去驻守周家口。
第五年三月,鲍树珊在沙河打败了捻军,捻军逃窜到周家口,结果被鲍树珊的军队前后夹击,打了个大败仗。五月,又在沙河东面打败了捻军。因为捻军骑兵来去无踪,神出鬼没,鲍树珊觉得老待在一个地方守着太窝囊,就请求改成游击部队,四处出击。九月,他迅速解了许州之围。十月,他追着捻军到了山东境内,在丰南、定陶、曹县接连打胜仗。十一月,他回到周家口。捻军逃窜到湖北,鲍树珊和总兵周盛波一起追剿。结果郭松林在臼口打败仗,捻军更加嚣张,鲍树珊从黄冈一直追到枣阳,捻军又逃到黄州、德安,鲍树珊又赶紧去支援。其他将领都说捻军太厉害,人又多,应该稳扎稳打,可鲍树珊带着两百亲兵就穷追不舍,追到了新家徬。捻军横冲直撞,抄了官军的后面,鲍树珊拼死力战,杀入了敌阵。一直战斗到半夜,他的马都陷在尸堆里走不动了,他就下马继续战斗,最后壮烈牺牲了。后面的部队依托村庄,用枪炮抵抗捻军,捻军也渐渐退去了,全军没有溃败。
朝廷知道了这件事,非常惋惜他的忠勇,给他追封了很多荣誉,给了他骑都尉兼一云骑尉的世袭爵位,还专门为他修建了祠堂,谥号为“勇烈”。七年后,捻军被彻底平定,又追赠他太子少保的称号。
鲍树珊的弟弟鲍树屏,跟着哥哥们一起练兵,辛苦操劳,最后当上了千总。他跟着鲍树珊到了江苏,在松江、苏州、常州等地转战,屡立战功,升到了副将。在剿灭捻匪的过程中,多次在丰县、沛县、鱼台打败捻军。鲍树珊战死德安后,鲍树屏接管了树字三营,驻守在周家口。东捻军平定后,因为他的功劳,被记名提督,还被赐予了“额腾额巴图鲁”的称号。
1873年,山西巡抚李宗羲下令招募六营新军,分别驻扎在大宁、吉州、壶口,用来防范回民起义。到了1877年,他又兼管水陆两军的防务,驻扎在河津,负责防范归化、包头地区。1879年,甘肃流寇入侵河套后山,李宗羲督军追击,接连打败了流寇,活捉了他们的首领曹洪照。战事平息后,他被加封为头品顶戴。1881年,他被任命为太原镇总兵。那年闹旱灾,他拿出自己的积蓄赈济灾民,还把军队里的粮食拿出来平价卖给饥民,救济百姓。1883年,他调往包头驻防。1886年,他又调往大同镇。1889年,因为伤病,他请求退休,1891年去世,朝廷因为他的功劳,对他进行了抚恤。
周盛波,字海舲,安徽合肥人。1853年,太平军攻陷安庆,皖北各地土匪纷纷起事,周盛波和他的五个兄弟组织乡勇保卫家乡,多次出击杀敌。他的哥哥周盛华和三个弟弟都在战斗中牺牲了,只有他和弟弟周盛传活了下来,以骁勇闻名。陈玉成、陈得才等太平军将领多次骚扰当地,周盛波等人带领两千乡勇迎敌,双方僵持数年。后来,他们越境到附近的县城剿匪,所有的军饷和武器装备都是自己筹备的,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被提升为守备。
1862年,李鸿章招募淮军支援江苏,命令周盛波从他的部队中挑选士兵,组建了一支部队,叫做“盛字营”。他率领部队前往上海,在北新泾击败敌人,被提升为游击。又在四江口大败敌人,被赐予“卓勇巴图鲁”的称号。1863年,他攻克太仓,进军昆山,控制了双凤桥,收复了县城。他又攻破了麦市桥的贼营,被提升为副将。在进攻江阴时,他击败了前来支援的敌人。等到江阴城被攻克后,他被记名为总兵。在攻打无锡时,他摧毁了敌人的一百多艘船只,攻破了惠山石卡,活捉了贼酋黄子隆,被记名为提督,并被授予一品封典。1864年,他参与围攻常州,他率领部队从小南门攻入城内。贼首被擒获,他被破格提升为总兵。当时江宁已经收复,余党黄文英逃到广德,周盛波追击到横山,黄文英逃跑了。城里的敌人顽强抵抗,周盛波击败了他们,收复了广德,进军到宁国境内后返回,被赐予黄马褂。
四年的时候,盛宣怀跟着曾国藩去剿灭捻军。张宗愚在雉河集摆下埋伏,盛宣怀前去支援,沿着涡河岸边打败了敌人,英翰军也趁机突围夹击,这才解了围。后来他被授予甘肃凉州镇总兵,又在宁陵打败了捻军。五年,他攻克了菏泽的游庄寨和方埠的贼巢,还因此受到了朝廷的赏赐。牛洛红逃窜到亳州,盛宣怀在白龙王庙截击了他,大获全胜。那年冬天,他追击敌人到云梦,在两河口、沙河、胡家店接连打败了他们。
六年,盛宣怀追击任柱到了信阳,他和弟弟盛传分头追击敌人,在台子畈的山里把他们逼得走投无路,贼兵丢下马匹四处逃窜,盛宣怀追到谈家河,活捉了贼首汪老魁等人。后来赖文光来增援,他们又打败了敌人。九月,他攻破了沭阳程寨的贼营,又在石榴寨、高家寨打败了他们,一直追到海州阿胡镇,歼灭了悍匪赵天福,东捻军就此平定。
七年,西捻军首领张宗愚逃窜到畿辅地区,盛宣怀追到陵县土桥,用步兵和骑兵一起进攻,敌人溃不成军。五月,盛宣怀驻扎在毛家庄,敌人从吴桥来进攻,他设下埋伏痛击敌人,斩杀了数千级。他又袭击了杨丁庄,阵斩了张宗愚的侄子张三彪。六月,在茌平与张宗愚决战,张宗愚战死。西捻军平定后,盛宣怀被晋封为福龄阿巴图鲁。
军事行动结束后,盛宣怀因为母亲年迈,请求回乡奉养母亲。但后来因为前年他所部攻破河南唐县民寨,导致许多无辜百姓惨死,被巡抚李鹤年弹劾,被革职,交给李鸿章查办。不过因为盛宣怀一直身处前线,所以免除了他的罪责。九年后,李鸿章上奏朝廷,陈述盛宣怀的功劳很大,于是朝廷恢复了他的官职。光绪十年,朝廷命令他在淮北招募精兵十营,前往天津防备,并让他负责训练。他母亲去世后,他上奏朝廷,请求弟弟盛传回乡料理丧事,而他自己则留在军营。后来盛传去世,湖南提督的职位空缺,朝廷想让盛宣怀代理,但他推辞了,朝廷没同意。服丧期满后,他正式被授予湖南提督的职位。光绪十四年,他去世了。
李鸿章在奏折里夸耀自己的战功,说自己治军严格但又不苛刻,士兵们都很愿意为他卖命。他很擅长观察地形,分析敌情,部队在他的指挥下,都很有章法。自从他负责海防以来,他的淮军是规模最大的军队,其他部队的功劳和声望都比不上他。皇上对他特别优待,为他修建了专门的祠堂,还追赠谥号“刚敏”。
周盛传,字薪如,是周盛波的弟弟。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起义军骚扰合肥,周盛传和哥哥们一起组织乡勇,率领一百多人打败了太平军,还抓住了贼首马千禄。咸丰五年(1855年),哥哥周盛华战死沙场,周盛传和哥哥周盛波一起分管部队,多次在战斗中立功,被提升为把总。咸丰十一年(1861年),他去寿州支援,升任千总。
同治元年(1862年),周盛波跟随李鸿章去江苏平叛,周盛传担任亲兵营的哨官,参与了攻克嘉定和四江口的战斗,多次升迁,最后当上了游击。同治二年(1863年),他回到家乡招募士兵,参加了攻打太仓的战斗。当时贼酋蔡元隆诈降,设下埋伏偷袭官军,只有周盛传提前做好了准备,没有中计。过了几天,他和各路军队一起攻克了太仓,驻扎在双凤镇。结果被敌人包围,连续打了三天三夜,最终打败了敌人,又攻克了昆山,皇上赐给他“勋勇巴图鲁”的称号。在攻打江阴的时候,他摧毁了东门外的贼营,城池收复后,他被提升为参将。他在东亭镇、兴隆桥、鸭城桥、西仓等地多次作战,最后攻克了无锡,战功尤其显著,被破格提升为总兵记名。在进攻常州的战斗中,同治三年(1864年),他率军逼近郡城南门,敌人冲出来抵抗,周盛传一边战斗一边修筑营垒。敌人多次抄袭他的后路,都被他击退。他在石桥上督战时,桥梁断裂,他掉进水里,还受了炮伤,一度昏迷不醒,后来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过了几天,他带着伤参加战斗,第一个爬上城墙。常州城破后,皇上下令,让他以总兵的职位候缺,并加授提督衔。他把原来的抚标亲兵三营改编成“传字营”,从此开始独立统领一支军队,调防溧阳。不久后,又参与了铭军攻克广德州的战斗。
四年的时候,我被调去剿灭捻军,和哥哥盛波一起赶到雉河集。我们从睢宁、宿州一路打过去。快到的时候,捻军头目任柱带着骑兵突然袭击,哥哥盛波指挥军队稳住阵脚,不动声色,然后出奇兵抄了贼军的后路,捻军这才开始撤退。我们和其他的军队一起夹击,捻军溃不成军,我因此被记名提督。后来调防到归德。
五年春天,我们在考城、钜野、城武、菏泽接连打败捻军,皇上还下诏表彰我和哥哥盛波在战场上的英勇作战,一起赏赐了很多东西。五月,我和盛波在亳州打败了捻军头目牛洛红,牛洛红受了伤,晚上逃跑了,半路上死了。之后,我们又追击捻军到扶沟、鄢陵、许州,最后在周家口设防。当时我们用长围困住捻军,哥哥盛波负责在贾鲁河修筑长墙,而我被调去当游击部队,解了柘城、罗山的围困。
六年,我被授予广西右江镇总兵,我和盛波在信阳谭家河围剿捻军,斩杀了上万名敌人。我们追击捻军进入山东,一直追到江北的海州,捻军已经元气大伤了。那年冬天,任柱、赖文光都被消灭了。
七年春天,我和盛波渡过黄河,和张总愚会战,在山东、直隶之间打败了张总愚的军队,然后守卫运河长墙。在吴桥毛家庄,哥哥盛波设下埋伏,用炸药炮,我们用骑兵和步兵一起逼着敌人进入埋伏圈,炸药炮一响,捻军尸体遍地都是。后来我们在茌平把他们包围了,张总愚逃跑后被杀死了,皇上赏赐我黄马褂。哥哥盛波请求告假回家照顾父母,我就代替他统领全军,跟着李鸿章将军转移到湖北。
九年,我跟着李鸿章去陕西剿灭回族匪军。匪军占据宜川的山区,我督促军队进剿,在河儿川、孔岩寨打败了他们。我们在宜川、洛川、鄜州、延州之间分兵,用远距离包围的战术,先后抓获了匪军头目马志龙、戴得胜,北山地区彻底平定了。
话说那年秋天,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上奏朝廷,让盛传率领部队驻扎在京畿地区保卫京城。过了十年,部队又搬到了青县马厂。又过了两年,开始修建大沽北塘炮台,修筑了内外两座土城,三个大炮台,周围还布置了七十一座小炮台。兵营、弹药库、仓库、学校,还有城外的沟渠、桥梁等等,全都建好了。这些工程都是用盛传的部队来做的,他还捐出了部队欠饷来支付工程费用。到了十三年九月,工程完工了,朝廷下诏书,等提督的空缺出来后,优先考虑提拔他。
那时候,李鸿章奉命整修京畿地区的水利设施,盛传负责天津的屯田事务。他仔细勘察了天津东南一百多里的土地,发现那里又湿又荒,杂草丛生,于是就计划疏通水道、挖掘河渠,引进淡水冲刷掉咸水,把盐碱地变成良田。光绪二年,他调任天津镇总兵,继续在那里兴修水利工程,开挖了南运减河,从靳官屯一直到海口大沽,在减河两岸各开挖了一条支河,六条横河,还有许许多多的沟渠、河道,都按照同样的方法修建。建了五十多座桥梁,设置了蓄水泄洪的设施,让淡水和咸水互不干扰,最终开垦出了六万多亩稻田。靠近河边的盐碱地因为有了水利,可以开垦的土地数以亿计。到光绪六年,工程才全部完工。
光绪八年,盛传被提升为湖南提督,但他仍然留在天津训练士兵,全部采用西式训练方法,还编写了十二篇操枪章程,军队都以此为准则。光绪十年,他母亲去世了,朝廷准许他回乡守孝。盛传为人孝顺,不久因过度悲伤而病逝,朝廷对他进行了优厚抚恤,追赠谥号为“武壮”,并为他修建了专祠。
潘鼎新,字琴轩,安徽庐江人。道光二十九年考中举人,被议叙为知县。咸丰七年,他投身安徽军营,参加了攻克霍山的战役,被提升为同知。咸丰十一年,他父亲潘璞带领乡勇协助剿匪,被捕后宁死不屈。潘鼎新发誓要杀贼报仇,请求分兵攻打三河镇,攻克后,他背着父亲的遗体回家。曾国藩听说后非常赞赏他,当时正创建淮军,就让他招募士兵,成立了“鼎字营”。
1862年,李鸿章去上海帮忙打仗,接连打赢了奉贤、川沙、南汇的战斗,升官当了知府。攻下金山,又打败了虹桥的敌人,又升了道员。第二年,攻打福山镇,鼎新用新式火炮炸毁了敌人的营垒,成功拿下福山镇,解了常熟之围,被任命为江苏常镇通海道,但是因为父亲去世还没过完丧期,就改成了署理。他又接连在枫泾、嘉善、西塘打败敌人,升任按察使。之后又攻克了平湖、乍浦、海盐,缴获了三十多万两白银充当军饷。还在玙城、沈荡、新丰打败了敌人。
1864年,参与攻克了嘉兴,又在吴兴、南浔打仗,参与了攻打湖州的战役。敌人死守晟舍,打了整整两天两夜,李鸿章还受了伤,但他还是攻破了升山九垒,夺取了三里桥,一直打到城下,最终攻克了湖州,升任布政使,还被赐予“敢勇巴图鲁”的称号。苏浙地区平定后,李鸿章被赐予黄马褂,驻扎在松江。
话说四年的时候,僧格林沁将军战死了,捻军更加嚣张,京畿地区都吓坏了,朝廷赶紧下令调集精兵入京护卫。李鸿章就派丁汝昌带着炮队坐船去天津。没多久,朝廷又命令丁汝昌的部队——一共十一个营——驻扎在济宁,还把他升为了山东按察使。在丰县陈家庄,他打败了捻军首领赖文光,接着又在沛县、鱼台、定陶一路追着打败了他。
到了第五年,丁汝昌在钜野大败捻军,解了郓城的围困。他还沿着运河修筑了长长的城墙,疏通了黑风口淤塞的河道,引泗水灌溉。捻军在西华、太康接连败仗,逃到油坊冈,丁汝昌前后夹击,杀死了他们的头目。之后他又追着捻军跑到了郓城、菏泽、曹县、东明,捻军逃进河南境内,丁汝昌又追到杞县柿园、嘉祥卧龙山继续追击。第六年,丁汝昌升任山东布政使。他又修筑了新河、潍河沿岸的长墙,联合各路军队防守。捻军从东边军队驻扎的地方偷偷渡过潍河,向南突围,都司董金胜率领骑兵追击,在莒州、沭阳打败了他们。丁汝昌追到海州石榴桥,占据山下有利地形攻击,当时捻军还有五六万人呢,双方在马陵山、卧龙寨激战。捻军张开两翼进攻,丁汝昌摆成圆阵,捻军无法突破,丁汝昌抓住机会猛攻,杀死了很多捻军。他又在剡城柴户店、海州上庄追击,斩首一千多级,杀死了捻军头目杨天燕、陈天福,捻军首领李宗世等人请求投降,丁汝昌因此被加封为头品顶戴。捻军首领任柱、赖文光先后被歼灭或俘获。
第七年,丁汝昌奉命驰援京畿地区,到了饶阳,捻军正往保定方向去,丁汝昌绕到他们前面迎击,打败了他们。接着又在沧州郭桥、柳桥打败捻军,杀死了他们的头目罗六。他又在高唐、吴桥打了胜仗,在胜利的地方开挖了减河,修筑了长墙,一直延伸到东昌。他不断地追击捻军,把他们逼到了德平、阳信、商河,并与其他军队联合进攻。西捻军平定后,朝廷授予他云骑尉世职,又晋升为一等轻车都尉。
张鼎新跟着左宗棠平定匪乱回来后,就请求辞官回家探亲。九年后,他母亲去世,他丁忧守孝。守孝期满后,李鸿章奏请朝廷让他继续负责天津的海防工作。十三年,他被授予云南布政使。光绪二年,他又升任云南巡抚,但是和当时的总督刘长佑关系不好,三年后,朝廷让他回京候命,他就请求告假回家了。五年后,朝廷召他回天津协助处理防务,七年后,他又回到了老家。
十年,中法战争爆发,他被起用署理湖南巡抚,随后调任广西巡抚。当时徐延旭在边关作战失利,所以朝廷就派张鼎新代替他,并命令他查办提督黄桂兰等人的失职罪过。但是张鼎新对他们的处罚过于轻微,受到了朝廷的严厉斥责。朝廷命令他督军进军谅山,扼守梅谷、松坚牢等重要隘口。张鼎新奏请将各路军队交给云贵总督岑毓英节制,自己担任副手,但没有得到批准。他还私下认为战争最终会走向和谈,所以把节省军费放在首位,导致士气低落。初期在船头、纸作社取得了一些小胜,并上报捷报。十二月,法军大举进攻,谅山失守,军队撤退,张鼎新主动请求承担责任,朝廷准许他将功赎罪。
光绪十一年正月,镇南关失守,总兵杨玉科战死,包括提督刘恩河在内的十多名将领也战死。张鼎新在战斗中肘部受伤,坠马,仓皇逃窜,退到了龙州,朝廷最终夺了他的官职。法军从艽封方向窥探龙州,幸亏冯子材、苏元春、王德榜等将领奋力抵抗,大败法军,收复镇南关,并乘胜追击,连战连捷,最终收复谅山。随后中法两国议和,张鼎新也就解任回乡。十四年,张鼎新在家中去世。李鸿章上书朝廷,陈述张鼎新的以往功劳,请求朝廷恢复他的原职。
吴长庆,字筱轩,安徽庐江人。他父亲廷香在家乡组织团练,咸丰四年,在抗击匪寇时牺牲,朝廷给予抚恤,并追赠他云骑尉世职,记载在《忠义传》中。吴长庆继承了父亲的世职,并继续领导乡勇,先后跟随官军攻克庐江、舒城,被提升为守备。十一年,他又参与攻克三河。淮军刚刚组建时,他率领五百人,组成了“庆字营”。
同治元年,李鸿章去上海打仗,我在虹桥打败了贼寇,又攻克了奉贤、南汇、川沙,还打败了躲在宝山的贼兵,一下子升了游击。
第二年,我回到家乡招募兵勇,正好碰上李秀成带着人马包围了庐江。我坚守城墙,主动出击,把他们打跑了。事情结束后,我带着新招募的五个营的兵马去上海,攻下了枫泾和西塘,摧毁了贼寇上千个窑洞一样的巢穴,升了副将。接着,我又计划攻打嘉善,打败了张泾汇集的贼兵的营垒。
同治三年,参加攻打嘉兴的战役,我的左胳膊中枪了,但我仍然督促士兵攀城而上,最终攻克了嘉兴,被记名提拔为总兵,还被赐予“力勇巴图鲁”的称号。从那时起,我就被分兵支援浙江、福建,接连攻克了好几个州县。同治五年,我的功劳被追叙,被提拔为提督兼总兵。
同治七年,我跟着李鸿章去剿灭捻军,在河南的内黄、滑县、浚县,山东的临邑、德州,直隶的宁津等地转战。捻军平定后,我被赏赐了黄马褂,晋升为“瑚敦巴图鲁”。之后,我被调到长江以北,驻军徐州。同治八年,军队里发生了哗变,我果断地镇压了叛乱,斩杀了带头的叛乱分子,其他人见势不妙,都乖乖听话了。我安抚了数千人,十几天就平息了叛乱。这件事上报后,朝廷又给了我奖励。
同治九年,我调到扬州驻扎,因为母亲去世,我请了百日的假,但仍然留下一部分兵力在浚县疏通盐河,兴修水利。之后,我又被调到江浦和江阴驻扎。同治十三年,我又增募了四个营的兵力,在江阴和江宁修建炮台。光绪元年,我被任命为直隶正定镇总兵,但仍然留在江南防务。六合的乡民因为漕运税太重而聚集起来闹事,我迅速赶到,劝说他们散去,并上奏朝廷请求减免漕运税额。
宁国的教民和清朝官员发生冲突,教民暴动,毁坏了教堂,还闹上了官司。建平人何渚被冤枉,我前往调查,查明了真相,并向总督沈葆桢说明情况,为他平反。我还带领士兵疏浚了江浦的黑水河、四泉河和玉带河,用了两年时间才完工。光绪六年,我被提拔为浙江提督。之后,我又被调任广东水师提督,还没上任,就碰上中法战争,我被命令协助办理山东军务,四个镇的军队都归我节制,我率领部队驻扎在登州。
话说八年那年,朝鲜国内乱成一锅粥,禁军竟然攻打王宫,杀害大臣,王妃还失踪了!更糟的是,他们还放火烧了日本使馆,日本都准备出兵了!朝廷赶紧派吴长庆带着水陆大军三次前往朝鲜平乱,日本军队也早早到了。吴长庆查明真相后发现,这乱子都是朝鲜国王的父亲大院君李昰应搞出来的。他到朝鲜后,李昰应还嚣张地待在王宫里,来见吴长庆,两人聊到晚上,吴长庆就派兵把李昰应押送到海边,送他去天津。第二天,吴长庆就打散了叛乱的军队,把王妃给救了回来。日本一开始想趁机敲诈勒索,看到事情已经解决了,气焰也消下去了。朝廷嘉奖吴长庆的功劳,给了他三等轻车都尉世袭的官职,让他继续镇守汉城。吴长庆在朝鲜待了两年,修路,救灾,赈济百姓,对百姓恩威并施,朝鲜老百姓都很感激他。
十年的时候,朝廷命令吴长庆调防到金州,没多久他就去世了。朝廷对他追赠荣誉,为他修建了祠堂,谥号为“武壮”,还让他的次子吴保初做了官。吴保初后来在刑部任职,还上书朝廷直言时政,后来辞职回家了。吴长庆这个人喜欢读书,爱护人才,当时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位儒将。他的儿子吴保初也文雅有才,很有文采。
书里评价说:李鸿章创建淮军,一时人才辈出,程学启可以说是淮军的领军人物,可惜功成身死,淮军也因此开始衰落。淮军里,铭军是最精锐的部队,树军、盛军、鼎军也都各有实力。粤寇平定后,捻匪又兴起,曾国藩想保全湘军的残余力量,主要依靠淮军,平定捻匪很大程度上依靠淮军的功劳。后来北洋筹备防务,完全依赖淮军,而盛军是淮军的中坚力量。刘铭传才能出众,不甘居人之下,所以容易退却,难以委以重任。不过他在台湾的治理还是很有建树的。张曜、张树声,周盛波、周馥,带兵都有自己的方法。潘鼎新在边防失职,名声受损。吴长庆虽然战功不如其他人显赫,但平定朝鲜之乱,成功避免了更大的灾难。到了甲午战争爆发,老将凋零,卫汝贵、叶志超这些庸才误事,成了全军的耻辱。后来只出了一个聂士成,庚子年殉难,淮军也就彻底衰败了。四十年间,淮军的兴衰成败,都在这里体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