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这可真是个长长的官衔列表啊!从最高级别的公侯伯子男,到各种各样的侍卫、护军、统领,还有内务府的官员,简直数都数不过来。 你看,这儿有负责皇帝出行仪仗的銮舆卫、骁骑营,还有前锋营、护军营这些负责保卫的部队,统领他们的都是八旗都统,那可是实权人物。 景运门直班、八旗内务府三旗护军营总统,这些听起来就挺厉害的。 还有步军统领,以及火器、健锐、神机、虎枪这些不同兵种的营队,以及乡导处、上虞备用处、善扑营等等,负责各种各样的任务。 更别说王公府邸的官员,比如公主府的长史,还有负责陵寝驻防的官员,以及各省驻防将军、提督等等,遍布全国各地。 甚至还有驻扎在各地的朝廷大臣,以及回部、藩属、土司、番部等地的官员和僧官,这官职体系,真是复杂得不得了!
接下来是关于爵位的:公、侯、伯、子、男,这些都是世袭的爵位,级别从高到低。 其中,公是超品,子是一品,男是二品,然后还有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等等,一共九个等级,都是用来封赏有功的臣子和皇亲国戚的。 每个等级又分三等,这等级制度,真是细致入微啊!
一开始,天命五年的时候,根据功劳大小排定五等爵位,把总兵分为三等,副将、参将、游击也一样分三等,牛录额真(相当于总兵的副手)的爵位叫备御。
到了天聪八年,又开始设置一等公的爵位,这其实就是五等备御中的总兵。同时还设立了一、二、三等昂邦章京(也是总兵)、梅勒章京(相当于副将)、扎兰章京(一、二等相当于参将,三等相当于游击)和牛录章京(相当于备御)。
顺治元年,又给有功的臣子加封公、侯、伯的世袭爵位,还给了他们正式的任命文书。那时候,如果公、侯、伯爵位继承人里没有儿子或孙子,副将、参将就可以继承他们的爵位。
顺治四年,又把昂邦章京改名叫精奇尼哈番,梅勒章京改名叫阿思哈尼哈番,扎兰章京改名叫阿达哈哈番,牛录章京改名叫拜他喇布勒哈番。爵位是从拖沙喇哈番开始算的,这相当于以前的半个前程,汉语里叫外所千总,是正五品。然后依次往上是拜他喇布勒哈番(相当于汉语里的外卫指挥副佥事,从四品),再往上是拖沙喇哈番(相当于汉语里的外卫指挥佥事,正四品),阿达哈哈番(三等相当于外卫副同知,二等相当于外卫指挥同知,都是从三品;一等相当于外卫指挥副使,再往上一个等级的拖沙喇哈番相当于外卫指挥使,正三品),阿思哈尼哈番(三等相当于外卫都指挥副同知,二等相当于外卫都指挥同知,都是从二品;一等相当于外卫都指挥副使,再往上一个等级的拖沙喇哈番相当于外卫都指挥使,都是正二品),最后是精奇尼哈番(二等相当于銮仪卫都指挥同知,从一品;一等相当于銮仪卫指挥使,正一品)。 积累二十六个拖沙喇哈番的功勋,就能升为一等公。
顺治八年,又规定了爵位世袭罔替的制度。到了顺治十八年,又规定了爵位合并承袭的制度。
康熙元年,世袭爵位合并,公、侯、伯这些爵位仍然可以世袭。
雍正二年,给朱之琏赐一等侯的爵位。(乾隆十四年,又赐名延恩。)八年,因为大学士张廷玉等人辅佐皇帝勤劳,赐予一等阿达哈哈番世袭爵位,汉人世袭爵位从此开始。 第二年,又赐公爵的爵位,名字要体现褒奖功绩、忠诚之类的意思。(比如褒绩、忠达之类的名字。)外戚被封为承恩公。(以前是封一等公,乾隆四十三年改成三等公。)
乾隆元年,规定精奇尼哈番的汉字译名是“子”,阿思哈尼哈番是“男”,阿达哈哈番是“轻车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是“骑都尉”,拖沙喇哈番是“云骑尉”,满文名称不变。 十三年,规定公、侯、伯爵位的世袭次数。(一等公可以世袭二十六次,一等侯兼一个云骑尉可以世袭二十三次,一等伯兼一个云骑尉可以世袭十九次,一等男兼一个云骑尉可以世袭十一次,从公到男,一、二、三等爵位世袭次数依次递减。)十四年,追封侯、伯爵位,名字要体现奉献、敦厚之类的意思。(比如奉义侯、敦惠伯之类的名字。)从此以后就一直沿用这个制度。十六年,规定世袭七品官为恩骑尉,这样就有了九等爵位。三十二年,因为黄芳度有功,赐予他公爵的爵位可以世袭十二代,并且按照八旗的惯例,还额外赐予他恩骑尉的爵位,优厚的待遇一直延续下去。当时将军张勇等人,提督孙思克等人,也因为这个原因得到推恩,所以汉族官员也有了世袭罔替的制度。
同治中兴时期,那些被授予高官厚禄的人中,汉族官员占大多数,这和古代的武功爵位制度很相似。光绪三十三年,规定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可以把爵位传给儿子,称之为“商爵”,这样爵位的制度就又有了些变化。
公主和驸马的地位,比侯爵、伯爵还要高。要是皇帝亲生的女儿(皇后生的),嫁出去的驸马就叫“固伦额驸”,级别跟固山贝子一样;要是妃子生的女儿,或者皇后抚养的女儿,嫁出去的驸马就叫“和硕额驸”,级别相当于超品公。(亲王的女儿叫郡主,她的驸马级别相当于一品武官;世子、郡王的女儿叫县主,她的驸马级别相当于二品;贝勒的女儿叫郡君,她的驸马级别相当于三品;贝子的女儿叫县君,她的驸马级别相当于四品;八分镇国公、辅国公的女儿叫乡君,她的驸马级别相当于五品。皇室近支的格格有年俸,远支的只有个虚衔。)嫁到蒙古的公主也是一样的规矩。她们生的儿子,官职都按他爸爸的级别来定。
一开始,太祖的时候,何和礼当过都统,后来达尔汉接了他的班。到了太宗时期,巴雅思祜朗当了都统,之后是拉哈。从那以后,御前侍卫大臣、护军前锋统领,都成了专门的职位。也有一些人只领年俸,但会跟着出征,执行一些任务。一直到西北镇守,从策凌开始,他担任了定边左副将军。之后,世宗时期,观音保当了领队大臣;高宗时期,色布腾巴勒珠尔当了参赞大臣。至于担任文职的驸马,只有天命年间的苏鼐和乾隆年间的福隆安两位当过尚书而已。
好家伙,这清朝的侍卫系统,看着就复杂!先说最高级别的,侍卫处领侍卫内大臣,那是正一品的大官儿,一共六个,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每旗俩。这六个人呢,是从散秩大臣、都统、护军前锋统领、满大学士、尚书里特选出来的。散秩大臣这职位,人数不限,从二品,但拿的是三品俸禄。再往下,还有个主事,一个正职,三个副职;笔帖式二十七个,其中十五个是临时委派的。
然后是协理事务侍卫班领,正三品,十三个;侍卫班领,正四品,也是十三个;副职的班领有二十四位。侍卫什长七十九个,其中九个是宗室子弟。一等侍卫,正三品,六十个,每旗二十个,宗室九个,每旗三个;二等侍卫,正四品,一百五十个,每旗五十个;三等侍卫,正五品,二百七十个,每旗九十个,宗室六十三位,每旗二十一位。蓝翎侍卫九十个,每旗三十个,三旗加起来一共五百七十个。这蓝翎侍卫里面,还分属黏竿处三十四个,上驷院二十四位,上虞备用处三十六个。善扑营和武备院,人数就不固定了。四等侍卫和汉侍卫,不管是一二三等还是蓝翎的,人数都没限制。
最后是亲军校,正六品,七十七个;副职的亲军校,一开始没品级,到乾隆五十年一年才定为从八品,也是七十七个。 总之,这侍卫系统,级别多,人数也多,看着就头大!
说白了,皇宫的安保工作,是由领侍卫掌董帅指挥的侍卫亲军负责的。内大臣和散秩大臣也跟着一起保卫皇帝。协理、主事、笔帖式这些文职人员,则负责处理奏章和公文。侍卫们轮流值班守卫皇宫,分左右两翼站岗。乾清门、内右门、神武门、宁寿门属于内班,太和门属于外班。皇帝出行驻跸,都按照宫廷的规矩来。
皇帝上朝、祭祀的时候出入,侍卫们会把街道都站满,骑兵也会把路堵上。领侍卫内大臣和侍卫班领,会率领豹尾班侍卫;散秩大臣和侍卫什长,则会拿着皇帝的旗帜引导队伍。大阅兵的时候,他们会按队伍环绕皇帝保卫。亲军校则负责管理和分配营中的士兵。
平时值班的,有御前大臣(很多时候是王大臣兼任)、御前侍卫、御前行走、乾清门行走,这些都是侍卫内特别挑选出来的,没有固定的编制。有个规矩,凡是值夜班的官员,只有满员才能被授予乾清门侍卫的职位,而且这个职位很看重,一般都是皇亲国戚或者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能担任。汉族官员一般就只能当大门上的侍卫,由领侍卫内大臣管辖。那些因为才能和勇武被提拔到乾清门侍卫的人,地位就非常高了。 嘉庆皇帝时,杨芳被破格提拔为国什哈辖,这可是汉族人担任国什哈内大臣,当时大家都觉得很罕见。
皇帝出行时,后面跟着两位大臣护卫(御前大臣和领侍卫内大臣兼任),前面引路的则有十位大臣(内大臣、散秩大臣、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副都统兼任)。负责处理奏章的地方,由御前大臣兼管,配一名侍卫(御前侍卫或乾清门侍卫中特别挑选),六名章京(内府司员四人,各部院司员二人),两名笔帖式(内府笔帖式兼任),还有六名侍卫专门负责处理蒙古事务(乾清门或大门侍卫兼任)。
一开始,太祖皇帝用八旗兵马平定了天下,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都由他自己统领。然后,他挑选了旗下的子弟,让他们担任侍卫,其中也有一些宗室里优秀的后辈和边疆地区有才能的子弟,都由有功勋的亲戚们统领,负责皇宫的警卫工作。顺治元年,就确定了侍卫的人数。(具体人数前面已经列出来了。当时还选拔一些汉人出身的举人担任侍卫,后来取消了。)
康熙二十九年,那些武举考试中骑射技术高超的优秀人才,被选拔为侍卫,编入到这三旗之中。康熙三十七年,又增加了宗室子弟担任侍卫的名额,不过没有固定的人数。(到了雍正七年才确定为九十人。)雍正三年,从蓝翎侍卫中挑选那些体格强壮、能力出众的人,分成了四个等级。(后来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第二年,规定武举考试中,第一名授予一等侍卫,二三名授予二等侍卫,二甲中选拔三等侍卫,三甲中选拔蓝翎侍卫,另外还设了一个满洲主事。乾隆三十六年,把那些协助处理事务的侍卫班领,提升为一等侍卫,侍卫班领则为二等侍卫。总共十个人设一个队长,三旗一共六十个什长,宗室九人。乾隆四十年,又增加了七十七个亲军校尉的职位。嘉庆十九年,因为散秩大臣们没有具体的事务需要处理,皇帝下令,凡是提升为都统的人,一律不再兼任其他职务。
銮舆卫掌卫事大臣一人。(正一品。无专员,以满、蒙王、公、大臣兼授。) 这銮舆卫,管事的最高领导就一位大臣,正一品的大官儿。不过这职位没专门的人,都是由满族、蒙古族的王公大臣兼任的。
銮舆使,(初制正二品。康熙二年改正三品,七年复故。)满洲二人,(凡满缺并以蒙古人兼授。)汉军一人。(凡汉军缺并以汉人兼授。) 銮舆使,一开始是正二品官,康熙二年降为正三品,七年后又恢复了正二品。这个职位满族人占两个,缺额也可以由蒙古人补上;汉军这边就一个,缺额只能汉人来补。下面还有几个部门:堂主事,满族一人;经历厅经历,汉人一人;笔帖式,满族七个,汉军三个。 还有六个所和一个卫:左所、右所、中所、前所、后所、驯象所,以及旗手卫。
冠军使,(初制正三品。康熙二年改正四品,七年复故。)宗室一人,满洲、汉军七人。云麾使,(初制正四品。康熙二年改正五品,七年复故。)宗室一人,满洲、汉军十八人。治宜正,(初制正五品。康熙二年改正六品,七年复故。)宗室三人,满洲、汉军二十九人。 然后是冠军使,一开始是正三品,康熙二年降为正四品,七年后又恢复了正三品。这个职位,皇室宗亲占一个,满族和汉军各七个。云麾使,一开始是正四品,康熙二年降为正五品,七年后恢复正四品。皇室宗亲占一个,满族和汉军一共十八个。治宜正,一开始是正五品,康熙二年降为正六品,七年后恢复正五品。皇室宗亲占三个,满族和汉军一共二十九个。
整宜尉,(初制正六品。康熙二年改从,七年复故。雍正十年升正五品,后复改从六品。)宗室三人,满洲、汉军二十三人。鸣赞鞭官,(由太常、鸿胪二寺赞礼郎、鸣赞官咨补。)满洲四人,学习二人。最后是整宜尉,一开始是正六品,康熙二年降为从六品,七年后恢复正六品,雍正十年又升为正五品,后来又降回从六品。这个职位,皇室宗亲占三个,满族和汉军一共二十三个。 鸣赞鞭官,这个职位是从太常寺和鸿胪寺的赞礼郎、鸣赞官里挑人补缺的,满族四人,还有两个学习的。
銮舆使这帮人啊,主要负责皇帝出行坐的车的秩序和仪仗队,得认清各种东西的名字和排位。不管是祭祀、上朝、巡视,还是大阅兵,都得他们负责安排。左边那拨负责皇帝坐的车和走的路;右边那拨负责伞盖、刀枪剑戟;中间那拨负责旗帜、节杖、仪仗马匹;前面那拨负责扇子、水壶、凳子、拂尘、御用兵器、香炉、马鞭、还有各种等级的标志;后面那拨负责旗帜和仪仗;驯象的负责大象、骑乘大象、仪仗队和前面的乐队;旗手卫负责金锣、鼓号、乐队,还得兼管午门和神武门的钟鼓更迭。主事官负责处理奏章,经历官负责处理公文。
另外还有一些专门的职位:以前啊,有个步辇云麾使,就一个人管;后来改成三个治宜正;驾库管理整宜尉,两个,都是汉军的人。后来又分了金、玉、象、革、木五种车驾,还有床垫、地毯、车辕装饰、亭子、车衣等等,这些管理人员,就派冠军使和其他的官员兼着管,这样人手就比较充足了。
顺治元年,朝廷设立了锦衣卫,任命了指挥使等官员。 这就好比,国家新成立了个部门,安排了领导和工作人员。
第二年,锦衣卫改名叫銮仪卫,还把各个官职的级别都定下来了。当时一共五个所,每个所下面只留一个司。四年后,指挥使的职位被取消了,改成了銮仪使,以及其他一些职位。 这就像公司改名,然后调整了部门设置和人员岗位。 到了第五年,又裁撤了一些副职和卫官,一共一百多个人。六年后,又增加了几个职位,分别是汉人二品銮仪使、三品冠军使、四品云麾使、五品治仪正各两个人,整仪尉三个。不过,这些职位后来都被取消了。九年后,才开始由内务大臣来管理銮仪卫的事务。乾隆九年又设置了一个兼理卫事的人,十四年取消了,二十六年又设立了一个总理卫事内大臣,三十年再次取消。
十一年的时候,规定銮仪使满汉各两人。康熙三十一年裁撤了一个汉人銮仪使。乾隆五十年把满人銮仪使分成了左右两个。五十年后又恢复了原来的制度。 陪祀冠军使,汉人两个。康熙二十三年,他们负责抬轿子的事。三十七年,其中一人负责库房的事务。四十八年,这两个职位都被取消了。 銮仪卫下设左、右、中、前、后五个所,以及銮舆、驯马、擎盖、弓矢、旌节、幡幢、扇手、斧钺、戈戟、班剑十个司。还设有驯象一所,分为东西两个司。旗手一卫,分为左右两个司。 冠军使一共十个人,(宗室一人,满洲七人,汉军二人。)云麾使二十二人,(宗室二人,满洲十二人,汉军八人。)闲散六人。(满缺。)治仪正二十四人,(宗室四人,汉军二十人。)闲散十八人。(满缺。)整仪尉二十九人,(宗室四人,满洲十五人,汉军十人。)
十五年的时候,裁撤了一个满洲经历。康熙十六年,把经历改成了汉人才能担任的职位,又增加了一个满洲主事。乾隆三十七年,又增加了四个鸣赞鞭官。(嘉庆十三年又增加了两个学习的。)四十八年,设置了总办、协办、堂务等职位,(每个职位各一名冠军使担任,所、卫冠军使兼任。嘉庆六年改名为综理七所事务冠军使,并指派两位云麾使协助。)光绪三十三年,裁撤了两个冠军使,八个云麾使,十个治仪正,四个整仪尉。 规定了宗室人员的限额,(跟前面列举的一样。)其余的职位满汉都可以担任。宣统元年,为了避开皇帝的名讳,把銮仪使改成了銮舆使,治仪正、整仪尉把“仪”字都改成了“宜”字。
骁骑营啊,最高领导是八旗都统,一开始是正一品,后来改成从一品了。这都统呢,满、蒙、汉军各派一个人。
然后是副都统,正二品,每个旗派两个人。再往下是参领,正三品;副参领,正四品,一共九十六个人,其中满洲和汉军各四十个,蒙古十六个。
佐领是正四品,骁骑校是正六品,加起来一共一千一百五十一。具体人数是:满洲各六百八十一,蒙古各二百二十四,汉军各二百四十六。
另外还有四十个协理事务的参领,从本旗的参领里挑,满洲和汉军各十六个,蒙古八个。
最后是章京和笔帖式,一共一百四十四个,满洲各六十四个,蒙古各三十二个,汉军各四十八个。至于那些跟着印章跑腿的散官,人数就不固定了。
八旗的都统和副都统啊,那是管着八旗所有政令的,负责宣布各种规章制度,检查军队情况,辅助处理旗务。参领和副参领呢,主要负责接收和传达命令,协助佐领办事。佐领的任务就比较具体了,要统计管辖区域的人口、房屋、土地和兵籍,每年按时发布各种规章戒律。协理各官主要负责处理公文和文书往来,管理账目和收支。这些,各个营都是一样的。
然后呢,还有一些特别指派的官员。比如,直年旗大臣,一共八位;他们手下有参领、章京和笔帖式,都是从旗员里选拔出来的。还有管理旧营房的大臣,满族和蒙古族各一位;他们手下有营总章京和骁骑校。新营房大臣和官房大臣,满、蒙、汉军各八位;他们的下属设置跟旧营房大臣一样。左翼和右翼的铁匠局副都统,手下有参领、散秩官和骁骑校。负责稽察宝坻等地驻防的大臣,每地两位。左翼和右翼的世职官学总理大臣,一共十位;他们手下有参领、章京,以及负责满语教学和骑射训练的教习。十五善射处,左右翼各一位管理大臣。汉军清文义学,负责稽察学务的参领,一共八位。
最后,还有一些兼职的官员:俸饟处、马册房、管理马圈、藤牌营的参领等官员;汉军鸟枪营的领催官员;城门的偏吉章京和骁骑校,这些都是从旗员中选拔出来的。
一开始,太祖在辛丑年的时候,开始把三百人编成一队,叫做牛录,设置一个牛录额真来管。(最开始是出兵打猎,每人拿一支箭,一个长官领着他们,就叫牛录,到后来就用这个名字来称呼官职了。天命元年的时候就设立了满洲的牛录,八年后又增加了蒙古的牛录,天聪四年,汉军的牛录也成立了。)最开始分了四旗,后来又增加了,变成了八旗。乙卯年,规定五个牛录设一个札兰额真,五个札兰额真设一个固山额真,左、右梅勒额真协助他们。
太宗皇帝登基后,设立了八个总管旗务的大臣,负责处理政务;(也就是固山额真兼任议政大臣。)十六个佐管大臣,负责处理事务和审理诉讼。(也就是梅勒额真兼任理事大臣。)天聪八年,把额真改成了章京,固山额真还是原来的称呼。(管梅勒的叫梅勒章京,管札兰的叫札兰章京,管牛录的叫牛录章京。)那些跟随军队出征的骑兵叫做阿礼哈超哈,这就是骁骑营的开始,但是那时候满、蒙、汉军还是一起管理的。九年后,才开始分别设立蒙古八旗。崇德七年,又分别设立了汉军八旗。(之前两年设立了两旗,四年后分成了四旗。)这样,二十四旗的制度才算完整了。
顺治八年,规定札兰章京的汉语称呼是参领。十七年,规定固山额真的汉语称呼是都统,(雍正元年把满文的固山额真改成了固山昂邦。)梅勒章京叫做副都统,牛录章京叫做佐领,分得拨什库的叫做骁骑校,并且规定了都统、副都统的人数。(就像前面列举的那样。)参领,满洲、汉军旗各五人,蒙古各三人。(后来又各增加了一人。)佐领的人数根据情况而定。(分为四等:部落首领带着属下归顺,以及他们的后代,叫做勋旧佐领;在旗里立了功,赏赐给他户口,叫做优异世管佐领;只是带着兄弟族人来归顺,官职世袭,叫做世管佐领;户口很少,把几个姓氏编在一起,轮流担任这个官职,叫做互管佐领。康熙十三年又用各佐领剩下的壮丁增加了公中佐领。)骁骑校的人数和参领一样多。康熙三十四年,增加了委署参领,人数和札兰额真一样。(雍正元年改称副骁骑参领,规定满洲、汉军旗各五人,蒙古各三人。)雍正七年,增加了左、右司掌关防参领和司务等官。(每旗两人。都于十三年被裁撤了。)第二年,规定汉军上三旗为四十个佐领,(乾隆三十九年镶黄旗增加一人,四十年又增加一人,五十五年又增加一人,嘉庆九年减少一人。)下五旗为三十个佐领,(乾隆二十一年正红、镶红旗各减少两人,镶蓝旗减少一人,三十九年正蓝旗减少一人。)以及满洲(镶黄、正白、镶红旗各八十六人,镶白旗、正蓝旗各八十四人,正黄旗九十三人,正红旗七十四人,镶红旗八十六人。)蒙古(正黄、镶白旗各二十四人,正红、镶红旗各二十二人,镶黄旗二十八人,正白旗二十九人,正蓝旗三十人,镶蓝旗二十五人。)的人数。乾隆元年,增加了印务参领、章京。
前锋营的最高领导是前锋统领,那是正二品的官儿,王公大臣都能兼任这个职务。左右两翼各设一名副手。从统领以下的官职,都是满人和蒙古人担任的,护军营、火器营、健锐营也都一样。 接下来是参领,正三品;侍卫,最初是正五品,乾隆元年升为了正四品,左右两翼各八人。还有委署侍卫,给五品顶戴,领前锋校的月俸,左右两翼各四人。 最基层的官是前锋校,正六品,左右两翼各四十四人。此外,还设有协理事务的参领和侍卫各一人,是从本翼的参领和侍卫中选拔的;前锋校也一样,左右两翼各选拔两人协理事务。最后还有四个笔帖式负责文书工作。
前锋统领负责前锋营的一切事务,挑选精锐的满蒙士兵,定期进行军事训练。参领和侍卫则负责督促前锋营的行动,以及警卫和宿卫工作。
天聪八年,把巴牙喇营的前哨兵改名为噶布什贤超哈。顺治十七年,正式把噶布什贤噶喇衣昂邦汉字改称前锋统领,其章京(幕僚长)为参领;同时设立前锋侍卫和前锋校等官职,并确定了员额,就跟刚才说的那些一样。雍正三年,又增设了随印协理事务的参领和侍卫,左右两翼各一人,前锋校也相应增加了两人。乾隆十七年,又增加了委署前锋侍卫,每旗一人。乾隆五十四年,在避暑山庄又设立了带翎前锋校十人,但仍然算在前锋校的总员额之内。
护军营的最高领导是护军统领,那是正二品的大官,一共八个。下面是参领,正三品,还有副参领,一开始是正五品,雍正十二年升到了正四品,参领和副参领加起来一共一百零二个,满洲八十八个,蒙古十四个。此外还有五十多个委署参领,相当于正五品,是从护军校里挑出来的。护军校是正六品,一共八百八十五个,满洲六百八十一,蒙古二百零四个。委署护军校也挺多,虽然只是个虚衔,有金顶戴,但能领护军的月俸,数量和委署参领差不多。 还有协理事务的参领和副参领,各八个,都是从本旗的参领和副参领里选拔出来的。每个旗还有十六个护军校和十六个笔帖式,都是从本旗里选的。
护军统领负责护军营的一切事务,他要挑选满洲和蒙古的精兵强将,定期进行军事训练。每次大阅兵,护军营都走在最前面,在皇帝的仪仗队两侧列队。要是遇到朝会,护军统领还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情况,不用走寻常渠道。参领和副参领负责指挥和管理护军。皇帝出行的时候,他们要骑马护卫在车驾两旁;平时则负责宿卫,守卫宫门。
一开始,护军营叫巴牙喇营,由巴牙喇纛章京统领,再由甲喇章京分管。顺治十七年,把巴牙喇纛章京改称护军统领,每旗一个;甲喇章京改称护军参领,每旗十四个。护军校的编制和佐领差不多,乾隆三十三年又增加了二百一十四人,还增加了署理护军参领的职位。雍正元年,把署理参领改称副参领,每旗十四个;乾隆三十三年又增加了十六个。雍正三年,又设立了随印护军参领、副参领和护军校等职位。乾隆十七年,每旗又增加了七个委署护军参领;乾隆三十三年又增加了三十四个。乾隆四十年,又从护军中挑选了七十七个身体素质好的,任命为委署护军校。
景运门值班的大臣就一个人。(前锋统领、护军统领轮流值班。)负责印章的章京,(前锋、护军负责印章的参领十个人轮流值班。)上三旗、下五旗每个旗的司钥章京,(本旗护军参领轮流值班。)都各一个人。值班的前锋参领、护军参领,一共二十九个人。(前锋两个人,护军二十七个人。)巴克什护军的人数和参领一样多。前锋校尉、护军校尉,一共九十三个人。(前锋两个人,护军九十一个人。)主事官员一个人。(上三旗的主事、署理主事,各一个人轮流值班。)门房的笔帖式五个人。(上三旗一共十个人,轮流值班五个人。)
圆明园八旗、内务府三旗护军营的最高领导就一个人。(这个营的最高领导是从内部提拔的。其他营也一样。)最高领导的人选没有限制。(王公大臣都可以兼任。)八旗营的总护军参领,每个旗八个人,(都是正三品。)副参领是参领的两倍,(最初是五品。雍正十年升为正四品。)署理参领又是副参领的两倍。(最初是六品。雍正十年升为正五品。)护军校尉,(正六品。)副护军校尉,(从八品。)各一百二十八个人。协理事务的营总护军参领,每个营两个人,护军校尉四个人。笔帖式三十二个人。三旗营的总管一个人。(最初是四品。乾隆三十七年定为三品衔,享受四品俸禄。)护军参领,(三品衔,享受五品俸禄。)副参领,(四品衔,享受五品俸禄。)代理参领,(五品衔,享受护军校尉的俸禄。)各三个人。护军校尉九个人,副护军校尉三个人。笔帖式四个人。
总统,也就是最高领导,直接管着圆明园的安保工作,发布命令。皇帝出行的时候,警卫森严,戒备级别很高。园子门口的哨所,都得听他的指挥,负责看守。营总以下的军官,则负责管理士兵,安排夜间巡逻和白天值守。雍正二年,设立了圆明园护军营,有八旗的营总八个,副护军参领十六个,署理副参领三十二个,护军校八十个。(十年后增加了三十三个。乾隆十二年又增加了十六个。) 同时还设立了内务府三旗护军营,设有参领、侍卫、署理参领(后来改成副参领)、护军校、署理护军校(后来改成副护军校),每旗各一人,护军校每旗三人,署理护军校每旗一人。这些都由总统大臣统领。七年后,八旗增加了七十二个护军校。(十年后增加了四十个。乾隆十二年又增加了十六个。)十年后,三旗又增设了一个营总,八旗各增加了一个护军参领。乾隆十六年,又设立了随印协理事务的营总等官员。
三旗包衣骁骑营的参领(内务府郎中兼任,最初是五品官。乾隆三十六年升为三品衔,但俸禄还是五品),副参领(最初是六品官,乾隆三十六年升为四品衔,俸禄不变),满洲佐领(从四品),每旗十五个。旗鼓佐领,汉军十八个,正黄旗世袭朝鲜佐领两个,正白旗回子佐领一个。三旗骁骑校三十六个。(正六品,其中朝鲜两个,回子一个。)校尉长骁骑校两个。内管领(最初是正五品,道光二十五年降为从五品),副内管领(正六品),每旗十个。
话说这包衣的三旗护军营啊,一共三个统领,那是正三品的大官儿。然后呢,还有参领,一开始是五品,乾隆三十二年升到四品,三十六年又升到三品,不过俸禄没变。副参领,跟骁骑校一个级别;还有委署参领,是从本旗护军校里选拔出来的。这几种官职,每种都有十五个人。护军校是五品,戴着雀翎;委署护军校,戴金顶蓝翎,这两种加起来一共六十六个人,都吃着护军营的伙食。另外还有十五个护军蓝翎长,那是正九品。
接下来是三旗包衣的前锋营,参领是从护军校和委署参领里挑的,戴雀翎,还是按护军校的俸禄发;委署参领也从护军校里选,五品,戴雀翎,俸禄不变。前锋校呢,是从副护军校里选的,戴蓝翎,也吃护军营的伙食;委署前锋校是从护军里选的,戴蓝翎。这几种官职,每种都是六个人。还有十二个蓝翎长,戴金顶蓝翎。
骁骑营的参领和副参领,主要负责守卫皇宫,还得管着考试选拔人才的事儿。佐领以下的官儿,就负责管理旗人,查户口,发放俸禄,然后把这些情况都报给参领。护军营呢,负责守卫宫殿,还有带路、护送之类的活儿。前锋营嘛,主要负责训练骑马和射箭。
一开始,内务府成立的时候,只设了四个内管领。后来,顺治三年和六年,各增加了四个;顺治十一年又增加了八个;康熙二十四年又增加了四个;康熙三十年又增加了六个。
顺治元年,内府还设立了三个旗的满洲佐领九人,旗鼓佐领十二人。康熙三十四年,每个旗又增加了两个佐领。此外,还有一个朝鲜佐领(康熙三十四年又增加了一个,雍正十年改称世管佐领),这些佐领都归侍卫内大臣管。顺治十八年,又设立了满洲佐领下护军校各二人,旗鼓佐领内管领护军校各一人。康熙二十三年裁撤了十二人,雍正九年又增加了十五人。康熙十三年,这些人都改隶属内务府。康熙十六年,规定三个旗各编五参领,设立护军参领和骁骑参领。乾隆十六年,又从内务府属官中选拔五人掌管关防,原来的参领改称副参领。骁骑校的编制和佐领一样多。康熙三十四年,增加了三十三个佐领,骁骑校也相应增加了。康熙二十年,设立了委署护军参领。雍正九年,每个旗又增加了五个;雍正十二年,每个旗又减少了五个。还设立了委署护军校,雍正三年改称副护军校。雍正九年,每个旗又增加了五个;十三年又减少了五个,每个旗减少了五人。康熙二十三年,又增加了一个副内管领。康熙二十四年增加了四个,三十年和三十四年各增加了三个。康熙三十四年,护军又归侍卫处管辖。康熙三十六年,又增加了侍卫和委署参领,每个旗各三个。雍正九年,每个旗又增加了两个;乾隆三十年又增加了一个,负责管前锋营。康熙四十三年,又增加了骁骑营副参领,数量和参领一样多。雍正十三年又裁撤了。
雍正元年,增加了护军统领,每个旗一人,后来又改隶属内务府。雍正四年,设立了委署副骁骑校,数量和佐领一样多。雍正十三年又裁撤了。乾隆十三年,才开始设立前锋营,设立参领、委署参领、前锋校各二人,由护军统领管辖。乾隆十五年,又增加了两个委署前锋校,从护军中选拔。乾隆二十五年,设立了回子佐领和骁骑校各一人。乾隆三十二年,增加了五个护军蓝翎长。乾隆四十七年,增加了校尉长和骁骑校各二人。嘉庆七年,又增加了四个前锋营蓝翎长。宣统三年,这些机构改隶属前锋、护军等营事务处。
九门步军巡捕的最高长官是步军营提督,这个人通常都是皇帝的亲信大臣,最初官职是正二品,嘉庆四年升为从一品。此外还有左右翼总兵各一人,都是正二品。下面还有很多官员,比如司务厅的司务一人,笔帖式十二人,左右二司郎中各一人,员外郎和主事各三人,这些司务以下的职位都是满员的。
他们管辖着翼尉(正三品)、副翼尉(从三品)、协尉(正四品)、副尉(正五品),满、蒙、汉军每种兵种都有八个人。还有捕盗步军校(正五品),满洲二十四名,蒙古和汉军各八名;步军校,满洲一百六十八名,蒙古和汉军各六十四名,其中有四十人是专门负责抓捕盗贼的。此外还有委署步军校(正六品),满洲四十名,蒙古和汉军各十六名。城门领(乾隆十四年之前是正四品,之后改为从四品)和城门吏(正七品),满洲各十八名,汉军各七名;门千总(正六品),汉军三十二名。巡捕五营里,有一个副将(中营设有),四个参将(南、北、左、右营各一个),五个游击,五个都司,十八个守备,四十六个千总,九十二个把总。这些将领以下的品级,详见绿营的编制。最后还有信炮总管(正四品),满洲一人;监守信炮官(正五品),满洲和汉军各四人。
提督负责掌管九座城门的钥匙,统率八旗步军五个营的将领,巡逻守卫,维护京城的治安,总兵协助他。郎中和其他官员负责检查文书,处理纠纷。司务负责管理档案和账目,计算发放俸禄。翼尉等官员负责划分辖区,安排步兵巡逻和警戒。城门领负责管理城门,检查出入人员。巡捕营的官员负责划分防区,巡逻,纠察,抓捕违法犯罪的人。信炮总管负责在紧急情况下奉旨鸣放警报。
一开始,设置了步军统领一人,左右翼总尉各一人。(乾隆十九年改翼尉。)步军校的设置,八旗满、蒙参领下各四人,汉军各二人;(乾隆十九年改步军尉。三十六年复故。)同时还设立了巡捕二营,并设置了参将等各级官员。由兵部职方司的汉族主事一人负责管理政令。京城内九门、外七门,都设置了指挥、千百户来管理。(顺治四年改门千总。)
顺治五年,又设置了步军副尉,满、蒙、汉军,每旗各一人。(乾隆十九年改协尉。)十年后,根据尚书噶洪达的建议,在白塔山和内九门各设置了五个信炮,并设置了汉军信炮官,左右翼各二人。(雍正二年更名,并定员限。乾隆八年始来隶。员数如前所列。)十四年,又设置了巡捕中营的官员。康熙十三年,开始任命步军统领负责管理九门事务,并确定了城门尉、城门校的设置,(乾隆十九年改城门领、城门吏。)内九门各设两人,外七门各设一人,每个城门都设两个千总,用来统辖十六座城门的守军。二十四年,八旗满、蒙各参领下又增加了委署的步军校一人。(三十四年定八旗满洲各五人,蒙古、汉军各二人。)三十年,又任命步军统领兼管巡捕三营。三十四年,增加了四十名负责抓捕盗贼的步军校。(步军校内遴委。)六十年,又设置了满洲员外郎一人。
雍正四年,设置了步军参尉,(乾隆十九年改副尉。)满、蒙、汉军,每旗各一人。七年,选拔了一位部臣来协助处理刑名案件。(乾隆四十三年省步军统领,由都统、副都统授者仍置。)第二年,又增加了一名满洲员外郎,并设置了两个主事。十三年,设置了一名满洲司务。四十六年,由于三营辖区范围太广,又增设了左右二营,一共成了五个营,并设置了相应的副将等官员。嘉庆四年,又增加了左右翼总兵各一人,郎中一人。九年,又增加了两个副翼尉。
火器营就一个老大,叫掌印总统大臣,权力无限大! 底下还有好多头衔,比如王公大臣、侍卫内大臣、都统、前锋护军统领、副都统,这些都是特批的。
内营和外营各有一个翼长,都是正三品; 每个营还设一个署翼长,也是正三品; 每个营还有三个营总。鸟枪护军方面,有四个参领,都是正三品;副参领是参领的两倍,正四品;署参领又是副参领的两倍,从五品。鸟枪护军的校尉是正六品,蓝翎长也有一百多个人。 另外,内营和外营还分别设有协理事务的翼长、署翼长和营总各一人,鸟枪护军参领也另外有四人,都是从内营人员里兼任的。 还有一些委署参领,大概十个人,专门跑腿办事。因为协理参领管不过来,又从内营调了三人,外营调了七人帮忙。最后,还有十六个笔帖式,负责文书工作。
总统大臣负责火器的训练和管理,挑选满族和蒙古族士兵学习火器技术,分别编入内营和外营,定期进行考核。 在御河边上还有一个营,专门负责训练水军,操练船只,皇帝出行的时候还要负责护卫。 各个翼长和其他的官员,则负责各自辖区的训练工作。
1688年,皇上设立了汉军火器兼练大刀营,设了个总管、一个翼长(副都统兼着管),每旗各派一个协领、一个参领,还有五个操练尉和五个骁骑校。到了1707年,这些职位都取消了。1691年,才开始设立火器营,设置了十六个鸟枪护军参领(都是从旗里的人员兼任的。雍正三年,察哈尔八旗的护军参领被撤销,改编入火器营,成为专门的职位。乾隆二十七年又撤销了八个)。还有二十四 个鸟枪骁骑参领(乾隆二十八年撤销了)。一百一十二个鸟枪骁骑校(乾隆三十五年并入护军校)。这些营里的职位,都是由王爷、公爵和大臣们管着的。乾隆二十八年,火器营改制了,设营总、鸟枪护军参领(每旗各一人),副护军参领各两人,委署护军参领四人,护军校蓝翎长二十八人。乾隆三十五年,让八个副护军参领兼管火炮(之前设有五十六个管炮的散秩官员,乾隆二十八年撤销了,到这时候才并入火器营)。还增加了正、副翼长各一人。乾隆三十八年,又从护军校里挑了十个人,委任为参领,让他们在营里跑跑腿。
健锐营呢,有个掌印总统大臣,这个职位人数不限,王爷大臣都可以兼任。还有翼长、委署翼长、前锋参领各一人,八个副前锋参领(正三品),副参领是副前锋参领的两倍(正四品),署参领又是副参领的两倍(从五品)。一百个前锋校(正六品),四十个副前锋校(从前锋里选),五十个蓝翎长(从护军里选)。此外还有番子佐领、防御各一人,两个骁骑校,四个前锋军水师教习、四个委署千总、四个委署把总。还有八个笔帖式。协理事务的章京人数不定,是从营里的参领里派出来的。
总统直接指挥左右两边的健锐营,命令挑选出负责前锋和操练云梯的士兵,分别组成营队,定期进行训练。大型阅兵的时候,他们就组成侧翼部队。有时候还会和火器营进行联合演习,同时督促水军进行实战演练。每个侧翼的最高指挥官负责统领本营的士兵,番子佐领则负责督促和管理番兵。水师的千总和把总负责教导士兵驾驶船只,熟悉航行和水战技巧,并进行演习。
乾隆十四年,设立了健锐营,驻扎在香山,由王公大臣担任领导。健锐营分为左右两翼,每翼都设有一位翼领,还有八旗前锋的参领和副参领各一人。(后来,二十八年又增加了前锋参领二人,副参领八人;三十五年,将两位前锋参领改任为翼长。)每个翼下还设有前锋校五人。(十五年增加了十人,二十八年增加了二十四 人,三十三年又增加了二十六人。)乾隆十五年,在昆明湖设立了水战训练场地,并设置了八位教习把总。(其中四人是从天津和福建的水师营调来的千总,担任委署千总。)乾隆十八年,又增设了十六位前锋参领。(二十八年和五十年又分别增加了八位。)同时还增加了四十位副前锋校。乾隆三十九年,又增加了五十位蓝翎长。乾隆四十年,金川的番兵迁到北京,于是增设了番子佐领和骁骑校各一人。乾隆五十年,又增加了番子骁骑校和防御各一人。
总理行营的大臣有六人,(都是宗室、蒙古王公大臣兼任。)负责行营的各项政令。皇帝出行之前,他们会根据行程时间,安排护卫和扈从人员,并检查各个营队的护卫官兵情况。总理行营下辖十六位办事章京。(由护军参领兼任。)
神机营呢,就只有一个掌印大臣管着,这大臣啊,要是亲王或者郡王也能兼任。这个大臣权力很大,没啥限制。 王公大臣、侍卫内大臣、都统、前锋护军统领和副都统里,都能特选出来当这个掌印大臣。掌印大臣负责神机营的一切命令,从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火器营、健锐营里挑精兵强将,组成各个营,平时好好训练。大阅兵的时候,他们得准备好演练的各种阵势,还要安排兵力负责警戒保卫。
然后呢,还有三个总理全营事务的翼长,负责统领全营的队伍。再往下,文案、营务、粮饷、核对、稿案这五个部门,一共有七个总理翼长管着,文案和营务各两个,其他部门各一个。还有两个翼长帮忙,一个管文案,一个管营务;另外还有三个学习翼长,归营务处管;一个承办章京,归核对处管;还有74个差委侍卫章京,归营务处管;一共94个委员,文案处39个,营务处45个,粮饷处6个,核对处7个,稿案处5个。印务处还有两个委员。军火局,负责制造武器装备,有个管带官和一个营总,还有两个办事章京。军器库,负责接收武器装备,有两个管带官、两个委翼长、两个管库章京,还有四个委员。枪炮厂,负责训练测量和算学,有两个总办,27个委员。机器局,负责制造枪支、炮弹、火箭、铅弹和火药,有三个总办,两个提调,一个总监工,十个委员,两个办事官。 马步兵呢,有25个营,每个营都有专操管带24个,帮操25个,营总41个,令官17个。
道光十九年的时候,御前大臣奕纪提议要建立神机营,还铸造了印信,但最终没成军。到了咸丰十一年,才开始训练士兵,正式设立神机营,设置了16个专操大臣,22个帮操侍卫章京,还有196个带队章京。到了同治初年,又修改了官制,就和前面说的那些一样了,由简亲王统领。
虎枪营的最高领导,总统,没啥限制,王公大臣都能当。下面还有六个总领,上三旗每旗俩,都是从一品到五品里挑出来的精英。虎枪校和委虎枪校呢,每种都有二十一人,每旗七个,都是从虎枪营里选拔的。还有六个笔帖式负责文书工作。总统和总领管着整个营的兵,主要负责护驾,皇帝出行打猎的时候,他们都得走在最前面。
康熙二十三年,黑龙江将军送来了四十个满族兵,骑射技术都特别好,就分到上三旗,这才有了虎枪营。一开始只有一个总统管着,还有总领和虎枪校,每旗一个。到了雍正元年,又增加了总领,每旗一个,虎枪校也增加了,每旗六个,委虎枪校也增加了,每旗七个。乾隆三年,才开始铸造官印。
乡导处,掌印的总统大臣就一位,也是从总统大臣里挑的,总统大臣也没啥限制,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副都统都能兼任。下面有三十两个章京,每旗四个,从护军参领里选。还有四个蓝翎长,负责协助章京处理事务,再加两个笔帖式。这个处主要负责测量地形,建立营地。每次皇帝巡视地方或者出行,他们都得拿着兵器走在前面开路。
上虞备用处,也叫黏竿处,管理大臣也没啥限制,王公、额驸、满蒙大臣都能当。黏竿长里有个一等侍卫,是从二等侍卫里挑的,二等的有三个,是从三等侍卫里挑的,三等的有二十一个,是从蓝翎里挑的。还有十五个蓝翎,是从拜唐阿里挑的。再加个协理事务的头等侍卫,就是黏竿长一等侍卫兼任的。还有三个笔帖式和一个库掌,是从库拜唐阿里挑的。这个处主要负责协助护卫和扈从。
善扑营的总统大臣也没啥限制,都统、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副都统都能兼任。左右两翼各三个翼长,是从本营侍卫教习和各营侍卫章京里选的。还有两个协理事务的翼长,都是从翼长里兼任的。还有六个笔帖式。这个营主要负责从八旗勇士里挑选人出来练习角抵,皇帝出行的时候,他们负责宿卫。
王公府里的官员,级别可高可低。比如长史,那是从三品的,亲王、世子、郡王、长子府各有一位。司礼长,从四品,贝勒府也有一位,负责管理府里的各种事务,管得可严了。散骑郎是世袭的官职,亲王府有四个,世子、郡王府各三个,长子府两个,他们辅助长史处理府里的事情。
护卫呢,亲王府有二十个,级别还不一样,一等六个,从三品;二等六个,从四品;三等八个,从五品。从三等以下的,都戴蓝翎子。世子府十七个,郡王府十五个,长子府十二个,贝勒府十个,贝子府六个,公府四个,这些护卫负责保护王府的安全,陪着王爷们出入。典卫呢,主要负责礼仪和引导,亲王府六个,世子府五个,郡王府四个,长子府三个,贝勒、贝子、公府各三个,他们的品级也各有不同。
五旗的参领,每旗五个,都是从三品的;佐领每旗七个,从四品;骁骑校和佐领一样多,从六品。他们负责王府所属旗籍的政令,还有田赋、户口这些事情。管领,从六品,亲王府四个,郡王府三个,负责处理文书和派遣任务。典膳,从六品,亲王、郡王府各一个,负责准备膳食。司库,从七品,亲王、郡王府各两个,管着王府的仓库。司匠,从八品,亲王、郡王府各四个,负责修缮房屋。牧长,从八品,亲王府四个,郡王府三个,负责管理王府的牛马。
顺治皇帝登基的第一年,就规定了诸王、贝勒、贝子、公的护卫人数:摄政王三十人,(一等、二等、三等各十人);辅政王二十三人,(一等、二等各七人,三等九人);和硕亲王二十人,(一等、二等各六人,三等八人);多罗郡王十五人,(一等六人,二等四人,三等五人);多罗贝勒十人,(二等六人,三等四人);固山贝子六人,公爵四人。(这部分都是三等护卫)。到了顺治八年,又规定了王府的武职官制,设置了长史、司仪长、散骑郎、护卫、典仪等官职,并在佐领下设置不同数量的骁骑校。
雍正四年,对王府散骑郎的人数做了调整,贝子以下级别的王府都取消了这个职位。乾隆十九年,规定王公府的护卫、典仪等官职,都是从品级。到了宣统元年,因为要避开皇帝的名讳,就把司仪长改成了司礼长,典仪改成了典卫。(公主府也一样改了。)
早些时候,怡贤亲王帮助过雍正皇帝,庄恪亲王辅佐过乾隆皇帝,他们都被追封为双亲王,所以他们的护卫人数也翻了一倍。嘉庆初年,仪亲王和成亲王又增加了每等护卫各两人;定亲王和庆郡王也增加了护卫,一等增加一人,二等和三等各增加两人。宣统皇帝继位后,讨论并确定了监国摄政王的官员制度,人数比亲王多一倍,这在历史上都是很少见的。
固伦公主府的设置是:长史一人,一等护卫一人,二等和三等护卫各两人;典卫两人。和硕公主府的设置是:司礼长一人;二等护卫两人,三等护卫一人;六品和七品典卫各一人。直到乾隆五十一年的時候,公主府的属员人数才最终确定下来。
清朝皇陵的驻防人员,级别和数量可不少呢!最高的是兴京副都统,一人管着整个永陵和翼长,还有那些护陵的兵。
然后是守陵总管,每座陵墓一个,都是正三品的大官。每个陵墓还有两个翼长,也是正三品。不过昭西陵、孝东陵、泰东陵、昌西陵、普祥峪定东陵和菩陀峪定东陵这些陵墓,还另外设置了防御和骁骑校,人数另算。每个陵墓还设有司工匠一人,负责陵墓的修缮,一开始是五品官,康熙八年升到了四品,只有永陵、福陵和昭陵有这个职位。 防御官每陵十六人,是正五品;骁骑校每陵两人,是正六品。那些规模比较小的园寝,守卫的防御官每处八人,骁骑校一人。
总管负责整个陵寝的守卫工作,翼长以下的官员都听他的,但要接受兴京副都统的指挥。最早,天聪八年的时候,永陵建陵时,还设了个烧砖瓦的散秩五品官。后来顺治五年,福陵和昭陵也各设了一个这样的官。到康熙八年,这个职位改成了司工匠。顺治二年,福陵设立了一个防御官,第二年又增加了一个。顺治十三年,福陵和昭陵又设立了总管、翼领(乾隆五十九年改称翼长)和防御等官员。乾隆二年,各陵墓都设了两个骁骑校,这才算定下来了。直到光绪元年,才正式设立了兴京副都统这个职位。
首先,咱们来说说清朝驻防的官员。一开始,将军是正一品,后来乾隆三十三年改成从一品。都统是正一品,专城副都统是正二品,如果一个城市有好几个副都统,他们就分别负责不同的区域。他们的主要工作是镇守重要的关隘,安抚军民,管理地方政务和刑法,以及加强军事防备。参赞大臣负责辅助决策,领队大臣负责管理游牧民族,这些官员的品级都沿用他们原来的官职。总管是正三品,副总管是正五品,负责处理营务。城守尉是正三品,防守尉是正四品,负责管理本城的旗籍户口。参领和协领都是从三品,以及其他各级官员,都分别负责驻防地区的户籍管理,定期向他们辖区的人民颁布教令,他们都隶属于京旗。有些佐领或者防御官员会驻扎在其他地方,比如东三省和察哈尔地区就是这样。
一开始铸造了很多大将军、将军的印章,据说有上百个,不过乾隆十四年就销毁了。后来,像抚远、宁远、安东、征南、平西、平北大将军印,以及镇海、扬威、靖逆、靖东、征南、定西、定北将军印,一共十四个,都收藏在皇史宬(音:chénɡ)。如果要出兵,就得奏请皇帝颁发这些印章。 康熙、雍正年间,还有一些印章,比如靖寇、安远、奉命、平逆、平寇、建武、讨逆、宁远、靖边、定边、绥远、振武、靖逆、荡寇这些名称的印章。乾隆年间又有了宁远、靖边、奋威、靖逆等印章,嘉庆年间有定西,道光年间有扬威等等,这些印章也都是根据实际情况颁发的。这些官员的品级也都沿用他们原来的官职。
最初,经略大臣、大将军、将军这些职位,通常由亲王、贝勒、贝子、公爵或者都统、皇帝的亲信大臣担任。只有在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时候才设立这些职位,战事结束后就取消。等到八旗制度建立以后,驻防的将军和都统就固定下来了。将军职位开始只给满族官员担任,西北边疆的大臣和城守尉等官员,也都规定必须由满族人担任。从京畿地区到各个省份,东到奉天、吉林、黑龙江,西到回疆、西藏,北到内外蒙古,都分别有将军、都统和大臣镇守和管理。我这里只是简单地概括一下,记录在左边。
盛京驻防将军就一个人管着。(他手下还有主事、笔帖式这些官员,吉林和黑龙江也是一样的。)一开始呢,派一个内大臣在那儿当留守。顺治三年,改成了昂邦章京。康熙元年搬到了辽东,改名叫辽东将军。乾隆十二年,又搬回盛京。光绪三十三年,这个职位给撤了,归东三省总督兼管。
副都统有四个。(以前设有两个梅勒章京,康熙元年改了名字。雍正五年,把其中一个调到锦州去,又新设了一个在熊岳。道光二十三年,熊岳的那个又调到金州去了。光绪元年,在兴京又新设了一个。宣统元年,锦州的那个给撤了。)还有一个副都统衔的总管。城守尉有八个。(盛京四个,兴京、凤凰、辽阳、开原各一个。)协领十五个。(里面有个管水师的。)防守尉两个。(分别驻扎在牛庄和熊岳。)佐领一百三十一个。(里面有两个是宗室,还有两个管水师的。)防御一百零二个。(里面四个管水师。)骁骑校二百零七个。(里面八个管水师。)
吉林驻防将军也是一个人。(顺治十年,在宁古塔设了两个昂邦章京。康熙元年改了名字,少了一个。十五年,搬到了吉林。光绪三十三年,这个职位也给撤了。)副都统七个。(顺治年间设了两个。康熙十年,把其中一个调到吉林来。十五年,又调回宁古塔去了。三十一年,在伯都讷设了一个。五十三 年,在三姓设了一个。雍正三年,在吉林设了一个。乾隆元年,在阿勒楚喀设了一个。宣统元年,这些都撤了。)协领二十三个。参领一个。佐领一百三十七个。防御八十一 个。骁骑校一百四十一 个。(以前设有四、五、六品管水手的官员。咸丰二年,设了一个水师营总管。光绪十四年又增加了一个。宣统二年,这两个也都撤了。)
黑龙江那边,只有一个驻防将军。康熙二十二年,因为萨布素副都统在跟俄国打仗时立了功,被封为将军,驻扎在瑷珲。后来,康熙二十九年,调到墨尔根;康熙三十八年,又调到齐齐哈尔。到了光绪三十三年,这个将军的职位就取消了。 黑龙江的副都统呢,一共七个。一开始只有两个,康熙四十九年在墨尔根又加了一个。光绪五年,把呼兰城守尉升格成了副都统;光绪七年,呼伦贝尔总管也变成了副都统;光绪二十一年,又加了一个布特哈的副都统;光绪二十五年,通肯也设立了副都统。光绪三十一年,齐齐哈尔、呼兰、布特哈、通肯这几个副都统的职位都取消了;光绪三十三年,墨尔根、呼伦贝尔、黑龙江的副都统也都被撤销了。 此外,还有一个副都统衔的总管,一共九个;还有一个水师的;二十个协领;一个参领;打牲处的副总管有二十三个;二百五十个佐领;二十八个防御;二百五十个骁骑校;两个护军校;水师营里还有四品官四个、五品官三个、六品官五个。
江南那边,只有一个驻防将军。顺治二年,设立了昂邦章京的职位;顺治十七年,改成了总管;康熙二年,正式改名为将军,驻扎在江宁。副都统有两个。顺治二年设立,驻扎在江宁;顺治十六年,在京口又加设了两个副都统;乾隆二十八年,京口的一个副都统被撤销;乾隆三十四年,江宁的副都统也被撤销了。 还有十个协领;四十六个佐领;防御和骁骑校各五十六个。以前京口还有一个将军,乾隆二十二年也取消了。
福建那边,也只有一个驻防将军。顺治十三年,设立了固山额真的职位;顺治十七年,改成了都统;康熙二年,这个都统的职位取消了;康熙十九年,又设立了将军的职位,驻扎在福州。副都统只有一个,康熙十九年设立;雍正五年又增加了一个;乾隆四十四年,又取消了一个。九个协领,其中一个负责水师;佐领和防御各十个,水师里各有两个;骁骑校二十二个,水师里也有两个。
浙江当时就只有一个驻防将军。顺治四年的时候,设立了固山额真这个职位;顺治十五年,又改成了昂邦章京;到了顺治十七年,再次改称总管。直到康熙二年,才正式改名为将军,驻扎在杭州。 此外,还有两个副都统,一个在顺治十年设立,分设左右翼,都驻扎在杭州。康熙十三年又增加了两个汉军副都统。雍正七年,把杭州右翼的副都统调到乍浦去了。乾隆十六年,裁撤了一个汉军副都统。到了乾隆二十八年,汉军的副都统就全部撤销了。除了将军和副都统,还有十四个协领,其中五个是水师的;三十四个佐领,其中十一个来自水师;二十八个防御,其中八个来自水师;四十八个骁骑校,其中十六个来自水师。
湖北也只有一个驻防将军,康熙二十二年才设立,驻扎在荆州。同时还设立了两个副都统,分设左右翼。此外,还有十个协领,四十六个佐领,以及各五十六个防御和骁骑校。
四川的驻防将军设立得比较晚,是乾隆四十一年才设立的,驻扎在成都。副都统则设立得早一些,康熙六十年就有了。 其他的军官配置相对较少,只有五个协领,十九个佐领,以及各二十四名防御和骁骑校。
广东也只有一个驻防将军,顺治十八年设立,康熙五年撤销,到了康熙十九年又恢复了,驻扎在广州。副都统有两个,康熙二十年增加了两个汉军副都统。乾隆二十一年,最终确定满洲和汉军各一名副都统。 此外,还有九个协领,十个佐领,三十四个防御,以及三十八个骁骑校。顺便提一句,康熙五年的时候,还曾经在广西设立了将军和都统各一人,但到康熙十三年就撤销了。
绥远城有个驻防将军,就一个人管着。乾隆三年的时候,设立了建威将军这个职位,到乾隆二十六年又改了名字。乾隆二十八年,这个将军还兼管着土默特蒙古的事务。之前呢,管土默特两旗的是个都统,一个人管,后来到乾隆二十八年就取消了,并入到将军的职责里了。此外,绥远城还有一个副都统,也是一个人。康熙三十三年的时候,归化城设了两个副都统,乾隆二年绥远城也设了两个,但到乾隆十三年又给撤了一个。乾隆二十八年,这两个副都统分别驻扎在两个城里,后来其中一个绥远的又给撤了。 除了将军和副都统,还有五个协领,六十四个佐领,二十个防御,以及六十九个骁骑校。顺便说一句,归化城一开始设了两个都统,分别管左翼和右翼。康熙三十三年撤了右翼的,四十四年又恢复了。到乾隆二十六年,左翼的又给撤了,二十八年两个都统的职位都取消了。
陕西驻防将军也是一个人。顺治二年的时候,设立了昂邦章京这个职位,康熙元年改名叫驻防将军,驻扎在西安。副都统有两个。顺治十八年在西安设了右翼两个副都统,康熙二十八年又增加了两个汉军副都统,然后把其中一个调到江宁去了,同时从江宁调了一个左翼副都统过来。乾隆二十六年,撤销了一个左翼满洲副都统和一个右翼汉军副都统。二十八年,又确定了左翼和右翼各一个副都统。乾隆三十七年,又把一个副都统调到凉州去了。四十九年,又增加了一个副都统。除了将军和副都统,还有八个协领,二十三个佐领,四十个防御和四十个骁骑校。
甘肃驻防将军也只有一个。雍正三年设立这个职位,驻扎在宁夏。乾隆二年,在凉州又另外设立了一个将军,但到乾隆三十八年又撤了。副都统有两个,也是雍正三年设立的,分别管左翼和右翼,驻扎在宁夏。乾隆二年,在凉州和庄浪又各增加了一个副都统。乾隆二十八年撤了庄浪的副都统,三十四年撤了宁夏右翼的副都统,三十八年撤了凉州的副都统,然后把西安的一个副都统调到凉州,改名叫凉庄副都统。此外,还有一个城守尉,驻扎在庄浪。除了这些,还有七个协领,三十二个佐领,四十一 个防御,以及三十九个骁骑校。
新疆伊犁将军府,只有一个将军,乾隆二十七年设立的。还有一个参赞大臣,两个副都统。(光绪十年撤销了参赞大臣的职位,第二年又设立了两个副都统。光绪十四年,其中一个副都统搬去了塔尔巴哈台。)还有四个领队大臣,分别驻扎在索伦、额鲁特、察哈尔和锡伯地区。此外还有六个总管,七个副总管(他们还兼管着驼场和马场),十二个协领,一百零八个佐领,一百零八个骁骑校,以及五十六个防御。
热河驻防,只有一个都统。雍正二年的时候设立了总管,嘉庆十五年改成了都统。道光八年,都统还负责承德的刑名和度支事务。热河围场也设有一个总管,两个翼长,五个协领,十五个佐领,三十个防御(其中围场八个),二十八个骁骑校(其中围场八个),以及十个前锋校。
游牧察哈尔驻防,只有一个都统。康熙十四年的时候,设立了八个旗的总管,每旗一个。乾隆二十六年,改成了都统,驻扎在张家口。还有一个副都统。(一开始有两个副都统,乾隆三十一年撤掉了一个。)还有十个总管,一个副总管,八个参领,八个副参领,一百二十个佐领,一百二十个骁骑校,一百零五个护军校,以及四个六品亲军官和四个六品捕盗官。
直隶驻防,有两个副都统。康熙二十七年,设立了山海关总管。乾隆七年,改成了副都统。乾隆四十五年,又增加了密云的一个副都统。还有两个城守尉。(他们分别驻扎在保定和沧州,归驻京稽察九处旗务大臣管辖。)四个协领,十六个防守尉。(驻扎在东安、固安、采育里、雄县、宝坻、霸州、良乡的防守尉,归城守尉管辖;驻扎在古北和昌平州的防守尉,归密云副都统管辖;驻扎在永平、三河、喜峰口、玉田、顺义、冷口的防守尉,归山海关副都统管辖;驻扎在独石口的防守尉,归察哈尔都统管辖。)二十五个佐领,七十三个防御。(乾隆年间,还分别设立了天津水师营副都统和独石口副都统,后来都撤销了。)
山东省驻防部队的最高指挥官是副都统,一人,雍正十年设立,驻扎在青州。(以前设有将军,乾隆二十六年撤销了。)此外,还有城守尉一人,驻扎在德州。还有四个协领,以及二十名佐领、二十名防御、二十名骁骑校。
山西省驻防部队的情况是这样的:有两个城守尉。(顺治六年在太原设立了一个城守尉。康熙三十三年,右卫又设立了一个将军,两个护军统领,四个副都统。康熙三十七年,撤销了两个护军统领和两个副都统。乾隆二年,又撤销了将军和副都统。乾隆三十三年,在右卫又设立了一个城守尉,归巡抚管辖。)此外,还有八名防御和八名骁骑校。
河南省驻防部队只有一个城守尉,康熙五十七年设立,驻扎在开封,归巡抚管辖。还有十名佐领、十名防御和十名骁骑校。
接下来说说提督等军官的职权。提督军务总兵官,从一品,主要负责保卫边疆,统领军队,节制各镇、协、营、汛,考核军队的表现,并听命于总督。镇守总兵官,正二品,负责一镇的军政事务,统辖本镇的官兵,分派将领驻防,听命于提督。副将,从二品,在提督、镇守总兵手下负责防守险要关隘,称为提标;在总督手下负责军务,称为督标中军;将军标、河标、漕标也类似。参将,正三品;游击,最初是正三品,顺治十年改为从三品;他们负责防汛和军政事务,担任各镇的中军官。都司,最初是正三品,顺治十年改为从三品,十八年改为正四品,康熙九年恢复原制,二十四年最终定为正四品;他们的职责和参将、游击类似,担任副将的中军官。守备,最初是正四品,康熙三十四年定为正五品,负责营务和粮草供应,担任参将、游击的中军官。千总,最初是正六品,康熙三十四年,营千总改为从六品,五十八年又恢复原制;把总,正七品;外委把总,正九品;额外外委,从九品;他们分别负责营地、哨所和防务。
一开始啊,提督和总兵的官职等级还不固定,就用左右都督、都督、同知、佥事这些官衔来代替。(乾隆十八年就取消这种做法了,这才正式确定了他们的品级。)提督管兵,从京畿到海边,从雪山到炎热的地方,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就像星星一样多。腹地的地方,提督还兼管巡抚的职务,下面再管着总兵。副将以下的军官,官职等级都清清楚楚的,有事情的时候就跟着提督和总兵一起办事,比如出征、互相支援、剿灭叛军等等,事情办完了就恢复原职。自从三藩之乱以后,提督和总兵的作用就越来越大了。
咸丰、同治年间,平定了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很多湘军、淮军、楚军的士兵,都是从步兵一步步升起来的,很多人被提拔为提督和总兵,参将、游击以下的军官更是数不胜数。因为保举的人太多太乱,所以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有人被记名提拔为提督或总兵,结果后来又被降职为最低级的军官,然后又候补千总、把总,一下子又当上了统领大军的将领,官职变化太大了,到了极点。光绪年间,创立了海军,也设置了提督和总兵的职位,没功劳的就撤职。后来又重新规定了陆军的官制,河标营、漕标营等等,也都陆续取消了。绿营每年都有裁汰改革,浙江做得最彻底,其次是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我这里只记录下我能查到的资料。
话说直隶提督,只有一个。顺治十八年才设立,驻扎在大名府。到了康熙二十七年,这个职位给撤了。不过到了康熙三十年又恢复了,还把驻地搬到了古北口。 总兵呢,一共七个。
(天津镇和真定镇都是顺治元年设立的。真定镇在康熙二十七年被撤销,雍正四年又重新设立了。宣化镇是康熙七年,把镇朔将军改成了宣化镇。马兰镇是雍正二年,把副将改成了马兰镇。泰宁镇是乾隆元年设立的,还兼管着内务府大臣的差事。大名镇是道光元年,把副将改成了大名镇。通永镇是道光二十三年,从陕西西安镇改过来的。)
然后是副将,一共八个。(山永协是顺治六年设立的。通州协是顺治八年,把总兵改成了通州协。河间协是康熙八年,把真定协搬到河间府改成了河间协。开州协是雍正十年,把参将改成了开州协。督标中军是雍正十一年设立的。河屯协是乾隆元年,把营改成了河屯协。大沽协是乾隆二十三年,把营改成了大沽协。多伦诺尔协是光绪七年,把都司改成了多伦诺尔协。)
接下来是参将,八个。(分别是提标、紫荆关、务关路以及保定城守、涿州、八沟、昌平、固关这些营。)游击有二十七个。都司有五十九个。(河标只有一个。)守备七十二个。(河营有两个,河营还有个协办的。)千总一百五十七个。所千总有两个。把总三百四十六个。还有奉天捕盗营的把总十四个。
四川省原来只有一个提督,一开始是设置了剿抚提督的职位,顺治五年的时候取消了,到了顺治十七年又重新设立,驻扎在省城。总兵有四个,分别是:建昌镇(顺治四年设立);川北镇(顺治十五年改保宁镇设立);重庆镇(康熙八年由永宁镇改设);松潘镇(康熙十年由副将改设)。
副将呢,有八个。分别是:夔州协(康熙十年由镇改设);督标中军(康熙十九年设立);维州协(乾隆十八年改威茂协设立);阜和协(乾隆四十三年由都司佥书改设);将军标中军(乾隆四十六年设立);懋功协(乾隆四十七年由营改设);绥宁协(嘉庆二年由营改设);马边协(嘉庆九年由绥定协改设)。
参将有七个,分别隶属于提标以及峨边、普安、永宁、漳腊、越巂、会川等营。游击有23个,都司有32个,守备有51个,千总有114个,把总有207个。 总而言之,四川的军事力量,那是相当庞大啊!
广东省的提督,最初设立于顺治八年。后来在顺治十八年,搬到了惠州。到了康熙三年,又设立了一个水师提督,驻扎在顺德。不过,七年后就撤销了。到了嘉庆十四年,改成了陆路提督,同时又重新设立了一个水师提督,驻扎在虎门。光绪三十三年,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合并了。没过多久,因为海盗作乱,又恢复了原来的设置。到了宣统三年,水师提督再次被撤销。
总兵一共有七个。(潮州镇、琼州水师镇,都是顺治八年设立的;高州镇,是顺治十二年设立的;碣石水师镇,是顺治十一年设立的;康熙三年被撤销,八年后又恢复了;南澳水师镇,康熙二十四年改由海防参将负责;南韶连镇,嘉庆十五年改由左翼镇负责;北海镇,光绪十二年改由平阳水师镇负责。其中琼州、南澳、碣石三个镇在宣统三年都被撤销了。)
副将有十三个。(南雄协,顺治八年设立;龙门水师协、督标中军,都是康熙四年设立的;中军一开始分成左右两翼,后来合并成一个;广州、惠州、黄岗、肇庆等协,都是康熙八年设立的;罗定协,顺治十二年设立;三江口协,康熙四十一年设立;顺德水师协,康熙四十三年改名为虎门协;大鹏水师协,道光二十年改名为澄海协;崖州水师协,道光二十二年改由参将负责;赤溪水师协,同治七年改由广海寨游击负责。宣统三年,只保留了中军和广州协,其他的都撤销了。)
参将有十二个。(督标中军左营、增城营保留了下来。其他的督标右营、前营、提标中军、肇庆海口水师、钦州、新会、平海、海门、澄海等营,在宣统三年都被撤销了。)游击有二十七个。(其中内、外海水师八个,内河水师三个。宣统三年只保留了琼州镇中军、南韶连镇中军、靖远营各一个。)都司有三十四个。(外海水师二十个,内河水师八个。宣统三年只保留了广州协左营兼中军右营、佛山、饶平营、黄冈各一个。)守备有八十二个。(外海水师二十个,内河水师八个。宣统三年只保留了增城营、从化、肇庆协、那扶各一个。)千总有一百六十八个。(宣统三年只保留了陆路提标中营北城一个。)把总有三百二十七个。(宣统三年只保留了广州协右营缆路尾一个。)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广西有个提督,一个人管着。顺治八年设立这个职位,十七年撤销了,后来又恢复了,驻扎在柳州。光绪十一年搬到了龙州,宣统三年又搬到了南宁。
总兵呢,一共三个。(左江镇,康熙元年改名叫右翼总兵;右江镇,雍正二年由泗城副将改设;柳庆镇,嘉庆十二年设立。光绪三十年撤销了,左江镇驻扎在百色,右江镇驻扎在柳州。宣统三年又把驻扎地改了,左江镇驻百色,右江镇驻龙州。)
副将有七个。(乐平协,顺治十二年设立;梧州协、浔州协,康熙二十一年把梧浔协拆分成这两个;庆远协,雍正七年设立;新太协,雍正八年设立;镇安协,雍正十三年设立;义宁协,乾隆六年设立。宣统三年,这些都撤销了。参将有四个。宣统三年,融怀、全州两个营也撤了,只剩下提标中军左营和增城营。)游击十个,都司十一个,守备二十九个,千总六十五个,把总一百二十一个。(光绪二十九年以后,只留下抚标都司、守备各一个,提标守备、千总、把总各一个,两镇游击、千总各一个。宣统三年,这些都计划撤销了。)
云南也有个提督,一个人管着。顺治十八年设立,驻扎在永昌。康熙元年搬到了大理。总兵有六个。(临元镇,顺治十年设立;开化镇,康熙六年设立;鹤丽镇,康熙七年设立;昭通镇,雍正九年由东蒙镇改设;普洱镇,雍正十年由元普镇改设;腾越镇,乾隆四十一年由副将改设。)
副将有六个。(督标中军,顺治十六年设立;维西协,乾隆十二年设立;曲寻协、楚雄协,乾隆三十五年都改成了镇;永昌协,乾隆四十年改成了永顺镇;顺云协,道光二十九年由营改设。)参将十一个。(提标以及寻霑、武定、元新、镇雄、东川、永北、威远、广南、龙陵、镇边这些营。)游击二十一个,都司十六个,守备五十一 个,千总一百零三个,把总二百零四个。
贵州有个提督,是从顺治十六年开始设置的,驻扎在贵州省城。康熙六年的时候,提督衙门搬到了安顺。 一共设置过四个总兵,分别是:镇远镇,康熙元年设立,七年后撤销,乾隆二年又改名为台拱镇重新设立;咸宁镇,康熙三年设立,六年后撤销,乾隆元年又恢复;古州镇,雍正七年设立;安义镇,嘉庆二年设立。
接下来是副将,一共十个。分别是:铜仁协,顺治十六年设立,乾隆三年撤销,五年后又恢复;定广协,康熙三年设立;平远协,康熙八年改为镇;大定协,雍正三年改为镇;遵义协、清江协、都匀协,这三个都是康熙七年设立的;上江协,康熙十三年设立;松桃协,乾隆三年设立;永安协,康熙六年设立。其中都匀协和上江协,在宣统三年都撤销了。
然后是参将,有七个。分别是抚标、提标,以及罗斛、丹江、台拱、黎平、朗洞等几个营。 游击有二十五个,都司二十三个,守备五十二个,千总一百二十二个,把总二百零五个。
江南地区最初只有一个江南提督,兼任水师,负责整个江南地区的军事。顺治二年(1645年)设立江南提督,驻扎在南京(江宁)。四年后(1647年),又设立了苏松提督,驻扎在松江,专门管辖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个府。到了康熙元年(1662年),取消了江宁提督,由苏松提督负责整个江南省的军事。康熙十四年(1675年),苏松提督改名为江宁提督,管辖下江七府一州。同时,又增设了安徽提督,负责管辖上江七府三州。不过,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安徽提督又被撤销了,江南省的军事又由江宁提督一人负责。总兵官共有四人,分别是苏松镇(兼管水师,顺治二年设立)、狼山镇(康熙十八年改由副将统领)、徐州镇(嘉庆十四年改由河标左营协统领)和崇明镇(兼管水师,道光二十三年设立)。
副将有五人,分别是督标中军(顺治五年设立)、江宁城守协(康熙七年由镇改协)、太湖水师协(兼管浙江太湖游击,乾隆十一年改由参将统领)、里河淞北水师协和海门水师协(这两处都是同治七年设立的)。参将共有七人,分别隶属于抚标、提标、水师右营,以及苏州城守、镇江、吴淞、川沙等营。游击官有二十五人,其中水师游击有十人。都司有三十四人,水师都司有九人。守备官有五十五人,水师守备有十五人。千总一百零六人,把总一百八十九人,还有一个卫守备。
安徽巡抚最初也兼任提督,康熙十四年(1675年)设立安徽提督,十七年(1678年)被撤销。直到嘉庆八年(1803年),安徽巡抚才再次兼任提督。安徽的总兵有两人,分别是寿春镇(乾隆二年由副将改设)和皖南镇(咸丰五年设立)。副将一人,是安庆协(顺治四年由镇改协)。参将五人,分别隶属于抚标以及徽州、芜湖、宁国、六安等营。游击六人,都司八人,守备十七人,千总二十五人,把总五十六人,卫守备九人。
江北地区只有一个提督。咸丰十年(1860年),设立了淮扬镇总兵,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又进行了改制。副将一人,是提标中军左营。参将三人,分别隶属于提标右营、淮安城守营和海州营。游击五人,都司六人,守备十二人,千总二十八人,把总六十一 人。
长江水师,只有一个提督,是同治元年设立的。这提督一会儿在太平,一会儿在岳州,归江南、湖广两省总督管辖。下面有四个总兵,分别是江南瓜州镇、江西湖口镇、湖北汉阳镇和湖南岳州镇,这些镇都是同治五年才设立的。还有五个副将,分别是提标中军、安庆营、江阴营、田镇营和荆州营,也是同治五年设立的。此外,还有六个参将,分别管辖裕溪、金陵、吴城、饶州、猈州、沅州等营。其他的军官还有十个游击,四十二个都司,四十三个守备,一百五十八个千总,一百九十五个把总。
山东巡抚呢,他兼任提督,也是一人。这提督职位是康熙元年设立的,一开始驻扎在青州,四年后搬到济南,二十一年的时候撤销了。直到乾隆八年,巡抚才又开始兼任提督。山东的总兵有三个,分别是登州镇(顺治十八年,由临清镇改名而来,管辖陆路,康熙六年开始兼管水师,道光三十年又改回管辖水师和陆路)、兖州镇(雍正三年由参将升格而来)、曹州镇(嘉庆二十二年由参将升格而来)。副将有三个,分别是胶州协(顺治十年设立)、沂州协(康熙二十二年由镇改协)、临清协(道光二十三年由文登协改名而来)。参将有十个,分别管辖抚标以及莱州、即墨、青州、泰安、台庄、德州、东昌、单县、济南城守等营。此外还有九个游击,两个水师游击。其他的军官还有十二个都司,二十六个守备(其中三个是水师守备),五十六个千总,一百一十二个把总。
最后,东河营还有一个副将、一个参将,三个都司,十一个守备,还有五个协办人员,十三 个千总,二十个把总,以及三个卫守备和二十四個领运千总。
山西省只有一个巡抚,他还兼任提督。提督这个职位是顺治十八年设立的。康熙元年,提督衙门搬到了平阳府,四年后又搬到太原府,七年后撤销了,十三年又恢复了,二十年再次撤销。直到雍正十二年,巡抚才开始兼任提督。山西总兵有两个,一个在大同镇,顺治元年设立,六年撤销,十一年又恢复;另一个在太原镇,康熙十一年由副将升格为总兵,雍正六年升为提督,九年又降回去了。副将有三个,分别是杀虎口协(康熙三十年改宁武协),蒲州协(雍正二年由游击升格),潞安协(咸丰十一年由潞泽营参将升格)。参将有九个,分别隶属于抚标以及太原城守、平阳、汾州、泽州、新平路、助马路、东路等营。游击八个,都司十七个,守备二十九个,千总五十一,把总一百零二个。
河南省也只有一个巡抚兼任提督,提督职位是顺治十八年设立的,驻扎在河南府。康熙三年搬到开封府,七年撤销。直到乾隆五年,巡抚才开始兼任提督。河南总兵有三个,南阳镇和河北镇都是顺治元年设立的;归德镇是咸丰八年设立的,以前归德镇的参将是独立建制的。副将有两个,荆子关协是嘉庆六年设立的,信阳协是咸丰八年由营升格的。参将有五个,分别隶属于抚标中军以及河南城守、汝宁、永城、彭德等营。游击七个,都司十个,守备二十三个,千总四十六个,把总八十二个,还有四个专门负责运输的千总。
陕西那边只有一个提督,最早是顺治二年设立的西安提督,还兼管乌金超哈(地名)。康熙三年改名为固原提督,到了乾隆二十九年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嘉庆六年搬到了汉中,七年又回到固原。陕西总兵有三个,分别是延绥镇(顺治元年设立)、汉中镇(嘉庆三年改名汉羌协设立)、陕安镇(嘉庆五年改名兴汉镇设立)。
陕西的副将有五个。西安城守协、洮岷协、靖远协这三个是顺治二年设立的。其中洮岷协,顺治六年改成了参将,十四年又恢复了副将的建制。西安协,康熙四十年降级成了参将,到了道光二十三年才又恢复,并且改名为神木协。定边协是顺治六年从延绥镇西协改过来的。潼关协是咸丰十年从靖宁协改过来的。
陕西的参将有十个,分别是抚标、提标以及西凤、宜君、静宁、神木、延安、宁陕、循化、兰城等地的城守营。此外,还有二十七个游击,三十八个都司,四十四个守备,七十二个千总,一百七十四个把总。
甘肃呢,也只有一个提督,以前是总镇。康熙二年改成了提督,二十二年撤销了,三十年又恢复了,驻扎在甘州。康熙二十四年搬到了凉州,二十九年又搬到了张掖。甘肃总兵有五个。宁夏镇是顺治元年设立的,康熙十五年升格为提督,二十年又降回总兵。西宁镇是顺治十五年设立的。凉州镇,康熙二年改成了副将,二十六年撤销,三十年又恢复,乾隆二十四年又撤销,五年后又重新设立。肃州镇是康熙三十年设立的,河州镇是乾隆四十七年设立的。
甘肃的参将有九个,分别是督标左、右营,提标中营,以及静宁、甘州城守、灵州、花马池、平罗、灵武等地的营。甘肃还有三十六个游击,三十七个都司,五十六个守备,一百零五个千总,二百四十六个把总。
新疆当时就只有一个提督。雍正十三年的时候,设立了哈密提督。乾隆二十四年,把哈密提督撤了,搬到安西,改名叫安西提督,驻扎在巴里坤。二十三年的时候,又搬到了乌鲁木齐。到了光绪十一年,又搬到了喀什噶尔,改名叫喀什噶尔提督。
总兵呢,有三个。这三个总兵分别驻扎在哪儿呢?巴里坤镇,乾隆二十九年的时候搬到了乌鲁木齐,改成了乌鲁木齐镇;伊犁镇,是乾隆四十四年设立的;阿克苏镇,光绪十年的时候搬到了喀什噶尔,和那里的总兵换防,然后就改成了现在的阿克苏镇。
副将呢,有七个。分别是:哈密协,乾隆二十四年设立的;玛纳斯协,乾隆四十二年设立的;乌什协,道光二十六年设立的;伊犁军标塔城协,光绪九年设立的;乌鲁木齐城守协,光绪十三年设立的;回城协和莎车协,都是光绪十四年设立的。
参将有八个,分别隶属于抚标、提标以及济木萨、精河、英吉沙尔、和阗、喀喇沙尔、霍尔果斯这些营。游击有二十个,都司十七个,其中伊犁军标有四个。守备有六十一 个,伊犁军标有六个。千总七十五个,伊犁军标有八个。把总二百二十八个,伊犁军标有二十个。
福建省以前有两个提督,一个管陆路,一个管水师。管陆路的提督,顺治四年才设立的,驻扎在泉州。管水师的提督,康熙元年设立,驻扎在海澄,七年后就撤销了。十六年又恢复了,由海澄的官员兼管,十七年又重新设立,驻扎在厦门。
总兵有四个。汀州镇,顺治六年改成左路总兵,七年就撤了,康熙三十六年又改成兴化镇重新设立。福宁镇,顺治十四年改由参将管辖。漳州镇,康熙二十七年改名叫漳浦镇。建宁镇,雍正十一年才改由副将管辖。
副将有八个。福州、兴化、延平三个城市的守备协,都是顺治七年设立的。督标中军,是十五年设立的。闽安水师协,康熙二十七年改成镇。顺昌协,咸丰八年设立。金门水师协,同治五年改成镇。海坛水师协,光绪十三年把澎湖协搬过来改的。
参将有九个,分别负责水师、陆路提标,还有提督标下属的左右两营,以及泉州、邵武两个城市的守备和水师,还有闽安烽火门的水师营。游击三十个,都司二十五个,其中内、外海水师有八个。守备六十个,水师里有十七个。千总八十四个,把总一百七十九个。
以前台湾还设有一个总兵,三个副将,四个参将,四个游击,九个都司,十个守备,十七个千总,十一个把总。但是光绪二十一年台湾被放弃了,这些官职也都取消了。
浙江省那时候只有一个浙江提督,他还兼任水师的指挥,顺治三年上任,驻扎在宁波。(康熙元年设立水师提督,七年撤销,十四年又恢复,十八年再次撤销。)总兵有五个。(衢州镇,顺治四年设立;温州镇兼管水师,十二年设立;处州镇,康熙四十九年改名为平阳镇后设立;定海镇兼管水师,雍正八年改名为左路总兵后设立;海门镇兼管水师,同治十一年设立。)
副将一共十一个。(杭州城守兼管水师,嘉兴、湖州、绍兴、金华、严州六个协,都在顺治五年设立;乐清协,康熙元年设立;象山协兼管水师,八年改名为宁波协;台州协,九年设立;瑞安水师协,雍正二年设立;乍浦水师协,道光二十三年由参将升格设立。)参将有六个。(抚标、提标以及镇海水师、玉环兼管水师,还有宁海、太平等营。)游击二十个。(其中管外海水师的有十个,管内河的有一个人。)都司二十三个。(其中管外海水师的有三个,管内河的有两个。)守备五十二个。(其中管外海水师的有十七个,管内河的有一个人。)千总一百零九个,把总二百一十三个。从提督往下所有的官职,都在宣统二年给撤销了。
江西的巡抚兼任提督,只有一个。以前是总兵,驻扎在南昌。顺治三年改设提督。顺治十八年迁到赣州。康熙元年迁到建昌,康熙五年又回到南昌,康熙七年撤销了。康熙十三年又恢复了,迁到九江,康熙二十一年再次撤销。到了乾隆十八年,巡抚才开始兼任提督的职务。总兵有两个。(九江镇,顺治二年设立,康熙七年改名为南瑞镇,康熙十三年撤销,康熙二十一年又恢复,嘉庆九年又迁回九江。南赣镇,顺治三年撤销了。)副将有两个。(袁州协,顺治三年设立,康熙十三年升格为总兵,康熙二十一年又恢复原职。南昌城守协,嘉庆五年改名为九江协。)参将和游击各有六个。(抚标以及广信、饶州、宁都、南安、吉安等营。)都司有二十三个。(水师有两个。)守备十五个。(水师一个。)千总三十一个。把总八十个。卫守备三个。负责运输的千总二十五个。
湖北的提督只有一个。嘉庆六年设立,驻扎在襄阳。总兵有两个。(宜昌镇,雍正十三年改名为彝陵镇设立。郧阳镇,嘉庆六年改名为襄阳镇设立。)副将五个。(黄州协,顺治三年设立,宣统元年撤销。施南协,乾隆元年设立。督标中军、竹山协,都是嘉庆六年设立的。汉阳协,同治四年设立,宣统三年撤销。)参将七个。(提督标,荆州、武昌两座城池的守备,以及均州、德安等营。其中兴国营、抚标中军,都在宣统三年撤销了。)游击十二个。都司八个。守备二十九个。千总七十二个。把总一百四十三 个。卫守备十个。
湖南省的最高军事长官只有一个提督。以前湖广地区只有一个提督,驻扎在辰州。嘉庆六年,湖南提督的驻地改到了常德。到了道光十八年,又搬回了辰州。宣统三年,湖南提督的职位被取消了。
总兵官一共三位。(永州镇,康熙九年由副将升格为总兵;镇筸镇,康熙三十八年从沅州镇改名而来;绥靖镇,嘉庆二年设立。) 副将呢,有九位。(沅州协,顺治元年设立,八年升为镇,后来又恢复了副将的建制;宝庆协,顺治十一年由都司升格为副将;靖州协,顺治十五年设立;长沙协、衡州协,都是康熙五年设立的;永顺协,雍正七年设立;永绥协,雍正八年设立;乾州协、常德协,都是嘉庆二年设立的。其中宝庆协、永顺协、常德协,在宣统元年都被撤销了。)
参将有七位。(抚标参将和澧州、宜章、桂阳三个营的参将。岳州城守营和临武营的参将,在宣统元年都被撤销了。提标中军参将,在宣统三年也被撤销了。) 游击有十五位,都司十七位,守备三十四位,千总七十七位,把总一百五十四位,另外还有六个屯守备、六个屯千总和十个屯把总,以及一个卫守备和两个水师官。
首先,咱们说说在各个地方驻扎的大臣们。在乌里雅苏台,有个定边左副将军,外加两个参赞大臣。(雍正九年,设立了阿尔泰营,管辖着唐努乌梁海五旗三佐领,还兼管土谢图汗部汗阿林盟一部二十旗,赛音诺颜部齐齐尔里克盟一部二十四旗,以及附属于它们的额鲁特旗乌梁海十二佐领,车臣汗部喀鲁伦巴尔和屯盟一部二十四旗,扎萨克图汗部毕都里淖尔盟一部十九旗,还有附属于它们的辉特一旗,以及乌梁海五佐领。其中一个参赞大臣,是由蒙古王公台吉兼任的。)
科布多那边呢,有个参赞大臣和一个办事大臣。(乾隆二十六年设立的,管辖着札哈沁、明阿特、额鲁特各一旗,阿尔泰乌梁海七旗又二旗,还兼管布尔干河新土尔扈特青色启勒盟一部二旗,哈弼察克新和硕特部一旗、杜尔伯特乌兰固木赛音济雅哈图盟左翼十一旗,右翼三旗,以及附属于它们的辉特二旗。到了同治七年,又增加了布伦托海办事大臣和帮办大臣各一人,不过八年后又撤销了,还是归科布多管。)
库伦呢,也有办事大臣和帮办大臣各一人。(雍正九年设立互市处的时候,就派了办事人员来管理。后来改成了办事大臣,主要负责监督恰克图和俄罗斯的贸易。乾隆四十九年又增加了一人,后来就定为额缺了。其中一人是由蒙古王公台吉兼任的。下面还有印房章京、理刑司员、管理商民事务司员、笔帖式等等官员。)
在恰克图那边,还驻扎着一位办事司员。塔尔巴哈台设有副都统,(乾隆二十九年设立了参赞大臣,光绪十四年撤销了,然后把伊犁副都统调过来驻扎。)还有个领队大臣,(乾隆四十一年设立,管辖额鲁特。下面还有印房章京、管理粮饷司员、笔帖式等官员。)西宁也有个办事大臣,(乾隆元年设立,管辖青海三十六旗会盟。下面有司员、笔帖式各一人。)西藏也有个办事大臣。(雍正五年设立,光绪三十四年增加一人,宣统二年又撤销一人。还兼管达木蒙古八旗。下面有办事司员、笔帖式。)还有左右参赞各一人。(一开始是帮办大臣,宣统二年改成了参赞。左参赞驻前藏,右参赞负责监督三埠的贸易事务。下面有翻译、书记等官员。)川滇边务大臣一人。(光绪三十二年设立,专门负责移民。下面有书记等官员。)
总的来说,这些总管一共有十六人,(塔尔巴哈台属一人,科布多属十人,唐努乌梁海属五人,都归定边左副将军管辖。)副总管一人(塔尔巴哈台属),参领三人(科布多属)。佐领、骁骑校加起来一共六十三人,(塔尔巴哈台属各三人,科布多属各十七人,唐努乌梁海、蒙古达木各八人。)守卡的侍卫,都是从京城调来的,三年换一批。边镇没有定额兵员的地方,就用旗营、绿营的官兵轮流戍守,顺便也负责屯田。
乌鲁木齐呢,一开始只有一个都统和一个副都统。(初设安西提标绿旗五营。乾隆三十六年改满兵驻防,置参赞大臣二人。三十八年复置领队大臣二人,四十八年改置。)下面还有六个协领,二十四个佐领,二十四个防御,二十四个骁骑校。
吐鲁番那边,有个领队大臣。(乾隆二十四年,建城辟展,置办事大臣一人,以广安城为回城。四十二年改置。协领二人。)还有两个协领,四个佐领,四个防御,四个骁骑校。 管辖的还有四个回族牛录,每个牛录下面都有四个佐领,四个骁骑校。
巴里坤和古城,每个地方都有一个领队大臣。(乾隆三十七年置参赞大臣、领队大臣各一人。后俱改领队大臣,徙一人驻古城。)每个地方还有两个协领,八个佐领,八个防御,八个骁骑校。
库尔喀喇乌苏也设有一个领队大臣。(初置侍卫,隶乌鲁木齐。乾隆三十七年改置。所属有管理粮饟官。又台站、屯政文武各员,由陕甘、伊犁、乌鲁木齐调充。) 这地方最初是侍卫,归乌鲁木齐管,后来才改的。 还有管粮食的官员,其他的台站、屯政的文武官员,都是从陕西甘肃、伊犁、乌鲁木齐调过去的。
哈密那边呢,有个办事大臣和一个帮办大臣。(乾隆二十九年置。所属有印房章京,笔帖式。)还有个印章房的官员和文书。
到了同治年间,回乱爆发,各地都丢了,就只有巴尔库勒旗营还剩点人。光绪八年,要改新疆为行省,乌鲁木齐和吐鲁番的官员都上奏说要裁撤。十年后,库尔喀喇乌苏的官员也裁撤了,改成了直隶厅州。 到了光绪十一年,巴尔库勒的领队大臣和那些官员也裁撤了,把旗营搬到了古城,改成了城守尉。
喀什噶尔呢,设了个参赞大臣,管着八个城的事儿。还有一个帮办大臣,两人一起协理喀什噶尔和英吉沙尔的事务。这些官职啊,都是乾隆二十四年设立的……后来乾隆三十年,参赞大臣搬到乌什去了,喀什噶尔那边改设办事大臣,帮办大臣还是照旧。到了乾隆五十三年的,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喀什噶尔这边的衙门里,还有印房、回务处、经牧处、粮饟局这些部门,以及一些办事人员和文书。
英吉沙尔呢,有个领队大臣,还兼管着卡伦。乾隆二十四年的时候,这儿是总兵管的,三十一年才改成领队大臣。衙门里也有一些文书。叶尔羌那边,有个办事大臣,还有一个帮办大臣,兼管粮草供应。这些都是乾隆二十四年设立的。二十六年的时候,又设了两个领队大臣,后来又取消了。衙门里呢,有印房章京、回务章京和一些文书。
和阗的办事大臣,还兼着领队大臣的职务。乾隆三十年的时候,这儿设了个副都统,四十二年才改成现在的体制。衙门里也有一些章京和文书。阿克苏的办事大臣,乾隆二十四年设立的,三十二年的时候归乌什管了,四十四年又回到乌什,由乌什的领队大臣管。到了嘉庆二年,才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城,重新设置了办事大臣。衙门里也有一些章京和文书。乌什呢,一开始设的是副都统,乾隆二十四年改成了办事大臣,三十年的时候又取消了,喀什噶尔的参赞大臣和帮办大臣搬来这儿办公,还设了个领队大臣。四十四年,领队大臣又搬到阿克苏去了。到了乾隆五十二年,参赞大臣和帮办大臣又回到喀什噶尔,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衙门里呢,有印房章京、管粮草的官员和一些文书。
库车和喀喇沙尔,各设一个办事大臣,都是乾隆二十四年设立的。衙门里都有印房章京、粮饟章京和一些文书;喀喇沙尔还多了一个回务章京。乾隆皇帝平定新疆后,把新疆分成了八个城,分别设置了办事大臣和领队大臣。那时候,英吉沙尔归喀什噶尔管,和阗归叶尔羌管,阿克苏归乌什管。直到嘉庆二年才分开,由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统一管理。到了光绪十年,新疆设立行省,这些地方都改成了直隶厅州。
回疆的官员设置,总管回部事务的是扎萨克郡王,一人。协助他的是图撒拉克齐,两个人。(他们驻扎在哈密和别的地方,因为忠诚和功绩显著,被授予世袭爵位。)阿奇木伯克主管回部事务。伊犁、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伊里齐城、库车,以及沙雅尔、喀喇沙尔、库尔勒和布古尔这些地方,各设一名三品官员。喀什噶尔所属的牌素巴特、英吉沙尔,和田所属的哈拉哈什城、玉陇哈什村、策勒村、克里雅城、塔克弩喇村,阿克苏所属的拜城,各设一名四品官员。喀什噶尔所属的阿斯图阿尔图什、伯什克勒木、塔什密里克,叶尔羌所属的英额齐盘、哈尔哈里克、和什喇普、托果斯铅、牌斯铅、桑珠、色勒库尔、乌什,各设一名五品官员。喀什噶尔所属的玉斯图阿尔图什有三个人,其中包括两个兼管回兵蓝翎玉资巴什的官员;阿尔瑚、乌帕尔、叶尔羌所属的巴尔楚克,阿克苏所属的柯尔坪,各设一名六品官员。
伊什罕伯克负责协助管理回部事务。伊犁、喀什噶尔(兼管回兵总管)、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伊里齐城、阿克苏(及所属赛里木)、库车(及所属沙雅尔)、喀喇沙尔、库尔勒、布古尔,各设一名四品官员;阿克苏所属的拜城设一名五品官员;叶尔羌所属的色勒库尔设一名六品官员。噶杂拉齐伯克负责土地和赋税。喀什噶尔(兼管回兵副总管)、叶尔羌,各设一名四品官员;伊犁设两名;和田、阿克苏(及所属赛里木)、库车(及所属沙雅尔),各设一名五品官员;阿克苏所属的拜城设一名七品官员。商伯克负责征收赋税。喀什噶尔设两名,其中一人兼管回兵副总管;叶尔羌设一名,都是四品官员;和田、伊里齐城各设两名;所属的哈拉哈什、阿克苏(及所属沙雅尔)、喀喇沙尔、库尔勒、布古尔,各设一名五品官员;叶尔羌所属的色勒库尔设一名六品官员。
哈资伯克负责处理纠纷。喀什噶尔设一名五品官员;伊犁、喀什噶尔各设一名五品官员;伊犁、喀什噶尔所属的阿斯图阿尔图什、伯什克勒木、玉斯图阿尔图什、察拉根、阿尔瑚、罕爱里克;叶尔羌所属的哈尔哈里克、托果斯铅、坡斯坎木、和田;伊里齐城及所属的哈拉哈什城、玉陇哈什村、策勒村、克里雅城、塔克弩喇村;阿克苏及所属赛里木;乌什;库车及所属沙雅尔;喀喇沙尔;库尔勒;布古尔,各设一名六品官员;叶尔羌所属的色勒库尔设一名七品官员。斯帕哈资伯克负责处理头目之间的纠纷;拉雅哈资伯克负责处理普通百姓之间的纠纷。以上两人都是五品官员,在叶尔羌设置。密喇布伯克负责水利。喀什噶尔所属的塔斯浑,叶尔羌及所属的牌斯铅,各设一名五品官员。伊犁、喀什噶尔所属的伯什克勒木、罕爱里克、霍尔罕、和色尔布依、赛尔璊、托古萨克、阿尔巴特;英吉沙尔;叶尔羌所属的英额齐盘、哈尔哈里克、喇普齐、鄂通、楚鲁克,各设一名六品官员。喀什噶尔所属的木什素鲁克,英吉沙尔所属的赛里克,和田,伊里齐城及所属的图萨拉庄、伯尔臧庄、哈拉哈什城、巴拉木斯雅庄、玛库雅庄、杂瓦庄、玉陇哈什村、三普拉庄、洛普庄、策勒村、克里雅城、哈尔鲁克庄,各设一名七品官员;阿克苏六名,所属赛里木、拜城各一名;乌什、库车各两名;库车属沙雅尔一名;喀喇沙尔、库尔勒、布古尔各一名。
讷克布伯克负责工匠和营建。喀什噶尔、叶尔羌各设一名五品官员;和田、伊里齐城、阿克苏、库车、喀喇沙尔及所属布古尔,各设一名七品官员。帕提沙布伯克负责巡查和看押囚犯。叶尔羌设一名五品官员;叶尔羌、喀什噶尔各设一名六品官员;和田、伊里齐城及所属哈拉哈什城、库车,各设一名七品官员。莫提色布依伯克负责回族教法。喀什噶尔设一名五品官员;叶尔羌设一名六品官员;和田、伊里齐城、阿克苏、库车,各设一名七品官员。密图瓦利伯克负责田产税务。喀什噶尔、叶尔羌各设一名五品官员;和田、伊里齐城、阿克苏,各设一名七品官员。柯勒克牙拉克伯克负责商业贸易。叶尔羌设一名五品官员。巴济吉尔伯克负责税务。伊犁、喀什噶尔、阿克苏,各设一名六品官员;乌什设一名七品官员。色迪尔伯克负责协助税务。伊犁、喀什噶尔、叶尔羌,各设一名七品官员。阿尔巴布伯克负责差役。喀什噶尔、叶尔羌,各设一名六品官员;叶尔羌所属色勒库尔、阿克苏、乌什、库车,各设一名七品官员。巴克玛塔尔伯克负责果园。喀什噶尔、叶尔羌,各设一名六品官员。都管伯克负责兵马粮草、官物文书传递。伊犁、喀什噶尔、叶尔羌,各设一名六品官员;和田、伊里齐城各两名;所属哈拉哈什城一名;阿克苏、库车各三名,都是七品官员。哈喇都管伯克负责台站兵械。叶尔羌设一名五品官员;和田、伊里齐城及所属哈拉哈什城,各设一名七品官员。
明伯克负责千户征收赋税。喀什噶尔及所属伯什克勒木、阿尔瑚、霍尔罕;叶尔羌及所属英额齐盘、哈尔哈里克、鄂普尔,各设一名六品官员。喀什噶尔另设三名,及所属牌素巴特一名;阿斯图阿尔图什三名;塔斯浑两名;
咱们先说说藩属各地的官员设置。外藩蒙古的扎萨克,每个旗派一个人。(内蒙古科尔沁等二十四部,一共四十九个旗;外蒙古喀尔喀四部,一共八十六个旗;青海五部,一共二十九个旗;西套的额鲁特、额济纳、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和硕特,一共十部,三十四个旗。)这些扎萨克的官职,有王、贝勒、贝子、公、台吉、塔布囊等等。那些没有扎萨克的旗,就归将军、都统和大臣管。
扎萨克主要负责管理旗务,会和两个或四个台吉一起协理政务。(只有土默特左翼旗和喀喇沁三旗的领导叫塔布囊,和台吉平级。)每个旗还设有管旗章京一人,副章京二人。(十个佐领以下的旗只设一人。)此外还有参领(六个佐领的旗设一人)、佐领(一百五十丁设一人,或者二百丁、二百五十丁也设一人)、骁骑校(数量和佐领一样),他们都协助扎萨克处理民政事务。再来说说回部,哈密一个旗的官员设置是:扎萨克、协理台吉、管旗章京、副章京各一人,参领二人,佐领十三个。吐鲁番一个旗的官员设置是:扎萨克一人,协理台吉二人,管旗章京一人,副章京、参领各二人,佐领十五人,伯克十人。他们的管理制度跟蒙古差不多。
一开始,扎萨克负责管理旗务,官员设置参照内八旗的模式,设管旗章京以及其他官员。顺治十六年,又增设了佐领和骁骑校,每百五十丁设一人。(后来还陆续增加了。)顺治十八年,确定了管旗章京和副章京的人数,跟前面说的差不多。雍正初年平定青海之后,也按照之前的惯例设置了旗内的官员。
西藏的达赖喇嘛一个人在拉萨,管着整个西藏的政务;班禅喇嘛一个人在扎什伦布,管着后藏的寺庙和教民。他们俩都听从驻藏大臣的指挥。
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下面还有不少官员。比如辅国公、一等台吉,各一个人;前藏的唐古特人里,有三个品级的噶布伦四个人,负责处理西藏的政务,其中一个人是喇嘛,不戴顶戴花翎;四品级的仔琫三人,负责管理喇嘛的库藏和财务(喇嘛库藏的出纳部门叫“商上”);四品级的商卓特巴三人,管库房;五品级的叶尔仓巴管粮草,朗仔辖管拉萨的百姓,协尔帮管刑法,硕第巴管布达拉宫的百姓;六品级的达琫管马场,大中译、卓尼尔各两人,小中译三人,这三类官员都参与噶厦(噶布伦议事的地方)的事务;还有六品级的戴琫六人,五品级的如琫十二人,六品级的甲琫二十四,七品级的定琫一百二十人,以及十三位第巴(其中一人管草料,两人管糌粑、柴火和帐房,三人管门卫和牛羊)。
此外还有五品级的边营官二十三人,他们分别驻扎在不同的营地,比如江卡、喀喇乌苏等等,每个营地至少一人,多则两人;大营官十九人,也分布在不同的营地;六品级的中营官五十九人,也分布在各个营地;七品级的小营官二十五人,也分布在各个营地。后藏的唐古特人里,也有三品级的大营官四人,六品级的中营官十七人,七品级的小营官十六人。
除了这些世俗官员,还有很多僧官,比如国师、禅师、扎萨克大喇嘛、扎萨克喇嘛、大喇嘛、副喇嘛,以及堪布,他们负责监督管理。西藏分为卫藏、康、喀木、阿里四部,每部都设有噶布伦进行管理,他们的权力很大。从仔琫以下的官员,都是辅助处理政务的;从戴琫以下的官员,是各个城池的守卫军官;边营官以下的官员,是各个城池的行政官员;而从国师到喇嘛,都是专门负责宗教事务的。所有这些官员都由驻藏大臣管辖。
从雍正三年开始设立这些职位,但是当时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的权力并没有受到限制。直到乾隆五十七年,噶布伦以下的官员才真正受到驻藏大臣的管辖,大臣的权力才和达赖、班禅相等。当时还增加了戴琫一人(原来只有五人),如琫十二人,定琫一百二十人,官员的升迁也按照等级进行。噶厦、小中译、卓尼尔这些职位,一般都从东科(世家子弟)里挑选优秀的人担任。
明朝的时候,那些土司官员,个个都坏得很,蛮横霸道,简直无法无天。播州、水西、蔺州、麓川这些地方,边境上的麻烦事多得像梳子上的齿一样密密麻麻。清朝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多次讨论要整顿这些土司。以前土司有的归属藩属,有的归属行省,情况很复杂。
康熙、雍正年间,国家强盛,湖北的散毛(以前是宣抚司,管辖大旺安抚司、东流、腊壁两个长官司,雍正十三年改成了来凤县)、容美(以前是宣慰司,管辖盘顺水、尽源、通塔坪等安抚司,以及椒山、玛瑙等长官司,雍正十三年改成了鹤峰州长乐县),湖南的永顺(以前是宣慰司,管辖施溶安抚司、下峒等长官司,雍正七年改成了永顺、龙山两县)、保靖(以前是宣慰司,雍正七年改县)、桑植(以前是安抚司,雍正七年改县),还有永绥、乾州、凤凰营这些地方,以及一些生苗都归顺了朝廷,被改成了州县。四川的建昌(顺治初改卫,雍正四年置宁远府)、松藩(雍正九年改流官)、打箭炉(雍正七年改流官),广西的镇安(康熙二年改流官)、泗城(雍正五年改流官),云南的开化(康熙六年改流官)、昭通(雍正五年改流官)、丽江(雍正初改流官)、镇沅(雍正三年改流官)、蒙化(康熙四年改流官)、威远(雍正三年改流官),贵州的威宁(康熙元年置黔西府,后改州,隶属威宁)、郎岱(雍正九年改流官)、归化(雍正十二年改流官)、永丰(雍正五年改流官),这些地方也陆续改成了流官管辖。
乾隆年间以后,大小金川又闹起了战争,耗费了大量的兵力。酉阳(乾隆元年改流官)、石砫(乾隆二十七年改流官)这些地方的土司制度也被废除了。缅甸那边也逐渐平定下来,滇南边境也安宁了许多。(乾隆三十一年讨平莽匪,诸部内附,分置整卖、景线诸司。详后。)嘉庆、道光年间,贵州的守备、千总、把总等官职大量裁撤。光绪、宣统年间,云南的富州、镇康,四川的巴塘、里塘等地,官职设置仍然沿袭旧制。广西的很多州县和巡司,土司制度也被废除,改由汉官管理。
总的来说,从明朝到清朝,湖南、湖北这些地方的土司制度基本被废除,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的土司制度也大大削弱,大部分土司都被改成了流官管辖。剩下的土司州县,数量也少了很多。 关于土司的世系、土地以及其他一些情况,比如那些非世袭的武职人员和番部的僧官,都记录在后面,以便查考。
甘肃指挥使司的指挥使一共八个人,都是正三品。平番县管辖三个指挥使:连城,顺治元年鲁宏继承;大营湾,顺治九年鲁之鼎继承;古城,顺治十八年授予鲁大诰指挥同知,一年多后改成继承。西宁府管辖三个指挥使:南川,顺治三年授予纳元按指挥佥事,雍正八年改成继承;寄彦才沟,顺治五年祁廷谏继承;北川,顺治八年陈师文继承。河州管辖一个指挥使:韩家集,以前是外委,乾隆六年韩世改成继承。狄道州管辖一个指挥使:临洮卫,顺治十六年赵枢勷继承。
指挥同知七个人,都是从三品。碾伯县管辖四个指挥同知:赵家湾,顺治元年赵瑜继承;上川口,顺治五年李天俞继承;老鸦堡,顺治六年阿世慈继承;胜番沟,祁国屏继承,这几个都是顺治九年授予的。平番县管辖一个指挥同知:西大通峡口,鲁培继承。西宁县管辖一个指挥同知:起塔镇,顺治十年李珍品继承。河州卫沙马族管辖一个指挥同知:顺治二年何永吉继承。
指挥佥事八个人,都是正四品。洮州府管辖一个指挥佥事:资卜,顺治元年昝承福继承。平番县管辖一个指挥佥事:红山堡,顺治二年鲁典继承。西宁县管辖两个指挥佥事:癿迭沟,顺治十五年吉天锡继承;西川以前是外委,康熙四十年汪升龙改成继承。碾伯县管辖三个指挥佥事:米拉沟,康熙十四年冶鼎继承;美都沟,康熙三十七年甘廷建继承;朱家堡以前是外委,康熙四十一 年朱廷珍改成继承。此外,洮州卓泥堡还有一个指挥佥事:以前是外委,康熙四十五年杨朝樑改成继承。
千户七个人,都是正五品。河州保安撒喇四房、保安撒喇五族、平番、武威、永昌、古浪、碾伯各一个千户。副千户两个人,都是从五品。平番、洮州各一个。百户九个人,都是正六品。循化癿藏一个百户,平番、碾伯各两个百户,岷州四个百户。西宁有一个千户,是巴彦南称族。百户一共二十三个。蒙果尔津族、邕希叶布族、苏鲁克族、尼牙木错族、库固察族、称多族、下紥武族、下阿拉克沙族、上隆坝族、下隆坝族、苏尔莽族、多伦尼托克安都族各一个百户。阿里克族、紥武族各两个百户。格尔吉族三个百户。玉树族四个百户。百长二十六个,分布在黄河、大江、鸦砻江、澜沧江、怒江各地。西藏有十五个百户:纳克书贡巴族、纳克书色尔查族、纳克书毕鲁族、纳克书奔频族、纳克书拉克什族、纳克书达格鲁克族、工卩布纳克鲁族、依式夥尔族、勒纳夥尔族、夥尔逊提麻尔族、上冈噶鲁族各一个。工卩布噶鲁族、工卩布色尔查族各两个。百长五十二个,分布在喀喇乌苏河南岸各地。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四川宣慰使司一共七个宣慰使,都是从三品官。天全州管辖着一个,叫穆坪董卜韩胡,顺治元年,坚参喃哈继承了他的职位。茂州厅管辖着一个,叫瓦寺,康熙九年被授予曲翊伸安抚司,康熙五十年因为跟随军队征讨西藏有功,被加封为桑朗温恺宣慰司衔,嘉庆元年正式就任。杂谷厅管辖着一个,叫梭磨,雍正元年被授予长官司,乾隆十五年升为安抚司,乾隆三十六年因为跟随军队征讨金川有功,由斯丹巴继承了他的职位。打箭炉厅管辖着四个:明正,康熙五年蛇蜡喳吧继承了他的职位;布拉克底,康熙四十年被授予绰布木凌安抚司,乾隆三十九年他的孙子阿多尔继承了他的职位;巴旺,乾隆二十九年绰布木凌的长子囊索继承了他的职位;德尔格忒,雍正六年被授予丹巴七立安抚司,雍正十一年改由他人继承。
四川宣抚使司一共五个宣抚使,都是从四品官。越巂厅管辖着一个,叫工卩部,康熙四十二年岭南柱继承了他的职位。西昌县管辖着一个,叫沙麻,康熙四十九年安巩威继承了他的职位。打箭炉厅管辖着三个:绰斯甲布,康熙四十一被授予资立安抚司,乾隆四十年因为跟随军队征讨金川有功而改由他人继承;里塘,康熙五十七年江摆继承了他的职位;巴塘,康熙五十八年罗布阿旺继承了他的职位。
四川安抚使司一共十六个安抚使,都是从五品官。茂州厅管辖着一个,叫长宁,顺治九年苏廷辅继承了他的职位。懋功厅管辖着一个,叫鄂克什,旧名沃日,顺治十五年被授予巴碧太灌顶净慈妙智国师,乾隆二十年色达拉继承了他的职位。盐源县管辖着两个:瓜别,康熙四十九年玉珠迫继承了他的职位;木里,雍正八年六藏涂都继承了他的职位。打箭炉厅管辖着十二个:单东革什咱,康熙三十九年魏珠布策凌继承了他的职位;喇,康熙四十九年阿倭塔尔继承了他的职位;还有雍正六年被授予职位的,霍尔竹緌,索诺木衮卜继承了他的职位;霍耳章谷,罗卜策旺继承了他的职位;瓦述余科,沙克嘉诺尔布继承了他的职位;霍耳甘孜孔撒,麻苏尔特亲袭;霍耳甘孜麻书,那木卡索诺木继承了他的职位;霍耳咱,阿克旺错尔耻木继承了他的职位;春科,桑卜旺紥尔继承了他的职位;林葱,衮卜林亲袭;上纳夺,索诺木旺紥尔继承了他的职位;下瞻对,策凌卜继承了他的职位。此外还有两个副使,都是从六品官,分别由喇和春科担任。
四川共有三十七个长官司长官,都是正六品官。叙州府管辖着蛮夷、泥溪、平夷、沐川;龙安府管辖着阳地隘口;宁远府管辖着威龙州、普济州、河东、阿都、昌州、马喇、工卩部;雅州府管辖着沈边、冷边;泸州厅管辖着九姓;打箭炉厅管辖着瓦述色地、上瞻对、茹(后来隶属西藏)、瓦述毛丫、瓦述崇善、瓦述曲登、瓦述啯咙、纳林冲、瓦述更平、霍耳白利、霍尔东科、春科高日、蒙葛使结;理番厅管辖着从噶克、卓克采、丹坝各一人。还有一个副长官,是正七品官,叫阿部。此外还有四十一户千户,分别是:咱理松坪、双则红凹寨、班俗寨、川柘寨、佘湾寨、祈命寨、寒昐寨、商巴寨、谷尔坝、那浪寨、竹当寨、包子寺寨、甲多寨、墨苍寨、阿强寨、呷竹寺、丢谷寨、云昌寺、沙坝、阿里洞寨、峨眉喜寨、七布寨、毛革阿按寨、麦杂蛇湾寨、酥州、黎溪州、迷易所、盐井卫中所、左所、右所、古柏树、瓦述写达、瞻对峪纳、上纳夺、中郭罗克、押落寨、中阿树、上瞻对、撒墩木期、古土拖车、阿朵阿与各一人。最后还有159个百户,其中打箭炉厅83个,松潘厅41个,冕宁县13个,马边厅6个,茂州4个,盐源县和会理州各2个,清溪县和峨边厅各1个。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广西那边有个长官司,有两个长官,一个管永定,一个管永顺,都是庆远府管辖的。副长官司也有两个,都在永顺。
云南这边呢,指挥使司有两个指挥使,一个在普洱府管孟艮(古时候叫孟掯),一个在召丙,还有整欠和叭光捧,这几个都是乾隆三十一年上任的。指挥使司下还有一个指挥同知,在广西州管猛龙,也是乾隆三十一年叭护猛上任的。宜慰使司就一个宣慰使,在普洱府管车里(古时候叫商产里),顺治十八年刀穆祷上任的。乾隆三十八年撤销了,四十二年又恢复了。这块地方有十三块版纳,宁洱县占五块,思茅厅占八块。
宣抚使司有七个宣抚使,耿马(直隶)一个,罕闷睆上任;腾越厅管辖三个,南甸(古时候叫南宋),刁呈祥上任;陇川(古时候叫平缅),多安靖上任;干崖(也叫平赖睒、渠澜睒),刁建勋上任。这几个都是平定云南后上任的。永昌府管辖一个,孟连(也叫哈瓦),以前是长官司,康熙四十八年刁派鼎改任的。普洱府管辖两个,整卖,召纳提上任;景线,呐赛上任。这两个也是乾隆三十一年上任的。这地方以前可是有名的“八百媳妇国”的地盘啊!还有三个副使,腾越厅管猛卯和盏达各一个,龙陵厅管遮放一个。
安抚使司有两个安抚使,龙陵厅管潞江(古时候叫怒江),甸线立了功才上任的;芾市(唐书上叫“芒施蛮”),放爱众上任。这两个也是平定云南后上任的。长官司有三个长官,腾越厅管户撒腊撒一个,临安府管纳楼和茶甸各一个。副长官司有两个,大理府管十二关一个,临安府管亏容甸一个。还有一个土千户,在亏容甸。
贵州的长官司,一共六十五个。贵阳府管辖着中曹、养龙、白纳、虎坠四个长官司;定番州管辖着程番、小程番、上马桥、卢番、方番、韦番、卧龙番、小龙番、金石番、大龙番、木瓜、麻乡十二个长官司;开州管辖着乖西一个长官司;龙里县管辖着大谷龙、小谷龙、羊肠三个长官司;贵定县管辖着平伐、大平伐、小平伐、新添四个长官司;修文县管辖着底寨一个长官司;永宁州管辖着顶营、募役、沙营三个长官司;平越府管辖着杨义一个长官司;黄平州管辖着岩门一个长官司;都匀府管辖着都匀、邦水两个长官司;麻哈州管辖着乐平、平定两个长官司;独山州管辖着丰宁上、丰宁下、烂土三个长官司;镇远府管辖着偏桥一个长官司;镇远县管辖着邛水一个长官司;思南府管辖着随府办事、蛮夷、沿河、祐溪、朗溪五个长官司;思州府管辖着施溪一个长官司;铜仁府管辖着省溪、提溪、乌萝、平头四个长官司;黎平府管辖着潭溪、八舟、龙里、中林、古州、新化、欧阳、亮寨、湖耳、洪州十个长官司;思州府还管辖着都平、都素、黄道三个长官司,每个各有两个人。 这些长官司,每个都只有一个长官。
贵州的副长官司,一共十九个。白纳、木瓜、乖西、底寨、都匀、蛮夷、都素、沿河、祐溪、朗溪、省溪、提溪、乌萝、平头、欧阳、湖耳、洪州各一个副长官司;镇宁县管辖着康佐一个副长官司;石阡府管辖着石阡一个副长官司;偏桥有两个副长官司,分别是偏桥左和偏桥右;邛水最初只有一个副长官司,后来改成了七品土官。
四川有两个土通判。石砫厅有一个,顺治元年授予马祥麟宣慰司,乾隆年间,孔昭因为事情牵连被降职;杂谷厅也有一个,在阳地隘口,顺治六年王启睿袭职。还有一个土知事,在龙安府的龙溪堡,顺治六年薛兆选袭职。还有两个土巡检,都在茂州,分别是牟托水和草坪。此外,茂州的竹木坎还设置了一个副巡检。
广西的土知州一共二十五个人。其中,归顺直隶州属下只有一个,叫上映,顺治元年许国泰继承了这个职位。庆远府属下有两个,分别是南丹,顺治元年莫自乾继承;那地,顺治九年罗德寿继承。这些地方以前都是蛮荒之地。南宁府属下有三个:归德,莫道继承;果化,赵国鼎继承;忠州,黄光圣继承。镇安府属下也有三个:下雷,顺治元年许文明继承;向武,顺治元年黄嘉正继承;都康,冯太乙继承,不过他是顺治九年才上任的。太平府属下最多,有十六个:下石西,闭承恩继承;田州,岑廷铎继承,他们都在顺治元年上任。万承,许嘉镇继承;思陵,韦懋迁继承;凭祥,李维藩继承;太平(唐波州地),李开锦继承;茗盈,李应芳继承;全茗,许家麟继承;结安,张邦兴继承;佶伦,冯家猷继承;龙英,赵廷耀继承;都结,农廷封继承;江州,黄廷杰继承;上下冻,赵应锠继承;镇远,赵秉业继承。这十六个都是顺治十六年上任的。值得一提的是,田州在光绪元年改成了流官管辖,设立了恩隆县。
只有一个土州,就是东兰州,顺治九年韦光祚继承知州之职。雍正七年,因为朝中有人牵涉其中,被降级为普安州。康熙四十一年,这个州被废除了。土知县有四个。百色厅属下有一个,叫上林,顺治元年黄国安继承。庆远府属下有一个,叫忻城,顺治九年莫猛继承。太平府属下有两个:罗阳,黄启祚继承;罗白,梁徵鼐继承,他们都在顺治十六年上任。还有一个土州判,管辖的是以前土田州的地界。乾隆七年从这儿分出来设立阳万,光绪五年改成了流官,设立了恩阳分州。
土巡检有九个。太平府属下有一个上龙司;思恩府属下有白山司、兴隆司、定罗司、旧城司、安定司、都阳司、古零司,每个司各一个;百色厅属下有一个下旺司,每个司也各一个。此外还有一个从九品土官,在思恩府管辖范围内。那些不管理土峒的土官,有正六品两个,从六品、正八品、正九品各一个,从九品一个,还有两个未入流的土官。
云南有两个土知府,一个在永昌府属下的孟定,古称景麻甸,罕宋袭;另一个在永宁,阿镇麟袭。他们都是顺治元年被授予官职的。后来永宁改隶属永北。景东和蒙化两个土知府,都在康熙四年改为了流官。
只有一个土同知,隶属于广南府,顺治十六年侬鹏袭职。有四个土知州:永北厅属下有一个,在蒗蕖,康熙年间改为了土舍,道光十七年阿为柱袭职;永昌府属下有一个,在湾甸,古称细睒,景文智袭职,《明史》记载错误,把他的姓氏记成了“刀”;镇康州有一个,古称石睒,刀闷达袭职,《明史》记载错误,把他的名字记成了“刀孟”。这三个知州都是顺治十六年被授予官职的。
还有三个土州同:永北厅属下的顺州,于禄祥袭职;镇南州,段光赞袭职;姚州,高显爵袭职。他们也都是顺治十六年被授予官职的。一个州同职衔的官员,隶属于武定州,顺治十六年授予那天宠暮连乡土目,雍正八年升为那德洪千户,同治元年那康保袭职。
有两个土州判:镇南州,顺治十六年陈昌虞袭职;新兴州,康熙二十二年王凤袭职。还有一个土知事,在景东厅,顺治十六年陶启滨袭职。五个土县丞分别在楚雄、平彝、新平、蒙化厅和南涧。有两个土主簿,分别在云南和孟远县。还有一个土典史,在浪穹县设置。
十九个土巡检分别在:罗次县练象关,禄丰县南平关、汤郎马,赵州定西岭,浪穹县蒲陀崆、凤羽乡、上江嘴、下江嘴,邓川州青索鼻,云龙州箭杆场,临安府纳更山,广通县回磴关、沙矣,旧景东厅保甸、三岔河,顺宁府猛猛、大猛麻,鹤庆州观音山,镇南州阿雄关、镇南关,各一人。三个土驿丞分别在鹤庆州的在城驿、板桥驿、观音山。
此外,还有两个土通判,他们不管理苗裔村寨,分别在丽江府和鹤庆州。还有一个正八品土官,嘉庆三年省经历设置。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将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贵州当时有两个土同知。镇远府那边有一个,叫何大昆,是世袭的,独山州那边也一个,叫蒙一龙,也是世袭的,他们俩都是顺治十五年上任的。
还有一个土通判,也是镇远府的,顺治十五年杨世基世袭了这个职位。还有一个土推官,也是镇远府的,顺治十五年杨秀玮世袭了。
此外,还有五个土县丞,安化县、印江县、余庆县各一个,瓮安县因为有瓮水司和草塘司,所以这两个地方各有一个土县丞。还有两个土主簿,安化县和余庆县各一个。黄平州重安司有一个土吏目。还有两个土巡检,永宁州盘江和安化县各一个。
除了这些管辖土司地区的官员外,还有不少其他土官,级别从正六品到从九品不等。具体来说,正六品和正七品各一人,正八品三人,正九品和从九品各两人。这些土官的官阶一共七级。他们的继承、罢免、升迁、调动都由吏部管理。
四川那边有一些土著的游击队,驻扎在越巂厅暖带密的地方。康熙四十九年,岭安泰被授予千户的职位,到了同治二年才正式继承。 另外还有一支土著都司,驻扎在越巂厅松林地。康熙四十九年,王德洽被授予千户的职位,同治二年也才正式继承。
这些土著部队里,一共有十二个屯守备。其中,抚边屯有一个守备,叫攒拉别思满阿忠,是世袭的;章谷屯也一个,叫攒拉宅龚阿安,也是世袭的;崇化屯有一个,叫促浸河西固拉约尔瓦,也是世袭的;懋功屯有两个,分别是攒拉八角碉木塔尔和攒拉汉牛工噶,都是世袭的;松潘厅有四个,分别是杂谷脑沙加豆日、上孟董美诺更噶豆日、下孟董沙马班马和九子寨杨阿太,都是世袭的;乾保寨有两个,阿忠和阿忠保,也是世袭的。这些都是乾隆年间授予的职位。
土著千总有七个,分别在西昌县河西、雷波厅千万贯,还有峨边厅的瞻巴家、哈纳家、蜚瓜家、魁西家,每个地方一个。屯千总有十九个,促浸河西有三个,杂谷脑、乾保寨、上下孟董、九子寨、促浸河东每个地方有两个,攒拉八角碉、攒拉汉牛、攒拉别思满、攒拉宅龚每个地方一个。
土著把总有七个,河西、千万贯、胆巴、纳哈、魁西每个地方一个,蜚瓜有两个。屯把总有三十四个,促浸河西有六个,杂谷脑、乾保寨、上下孟董、九子寨每个地方四个,攒拉汉牛、攒拉别思满、促浸河东每个地方两个,攒拉八角碉、攒拉宅龚每个地方一个。
云南有个土司,驻扎在边府大雅口,叫李芝龙,光绪十三年因为跟随军队征讨倮黑有功,被授予官职。
然后是五个土守备。思茅厅有两个,分别是六本猛斋和景海猛彪,他们都是乾隆十三年被授予官职的。腾越厅有一个,叫茨竹寨,也是乾隆十三年被授予左正邦把总的职位。道光二十一年,因为跟随军队征讨云州乌土各寨有功,被改授为明光宣慰司衔。镇边厅有两个,一个是蛮海,咸丰十年被授予石朝龙把总的职位,光绪十三年因为大余跟随军队征讨倮黑有功而改授;另一个是大山,咸丰九年被授予石麟千总的职位,光绪十三年因为朝凤平定东王倮匪有功而改授。
接下来是十八个土千总。分别是:云龙州老窝六库一个;维西厅奔子栏、阿墩子各一个;思茅厅猛遮一个;宁洱府普藤、猛勇各一个;威远厅猛戛一个;腾越厅杉木笼隘一个;保山县登梗、鲁掌各一个;永北厅羊坪一个;镇边厅猛角、猛董、圈糯、黄草岭各一个;新平县斗门、磨沙补哈各一个;顺宁府猛撒一个。
最后是三十六个土把总。分别是:云龙州漕涧一个;临安府稿吾卡一个;维西厅奔子栏一个;临城澜沧江、其宗喇普各一个;思茅厅倚邦、猛遮、易武、猛腊、六顺、猛阿、猛笼、橄榄坝各一个;宁洱县猛旺、整董各一个;他郎厅儒林等里、定南等里各一个;威远厅猛戛、猛班各一个;腾越厅大塘隘、明光隘、古勇隘各一个;保山县卯照一个;镇边厅下猛、引贤官寨、兼募乃寨、东河各一个;元江州永丰里、茄革里各一个;新平县喇博、他旦、老是达岩、旺瓦遮宗、哈正掌寨各一个。宁洱县猛乌、乌得各一个,光绪二十一年划归法国管辖。
甘肃有个土守备,就一个人。(洮州厅资卜族,世系无考。) 土千总呢,一共十六个。(寄彦才沟、西川、起塔镇、赵家湾、美都沟、米拉沟、西宁县陈家台、纳家庄,各一人,资卜、胜番沟,各二人,上川口四人。)土把总有二十个。(寄彦才沟、陈家台、纳家庄、起塔镇、西川、赵家湾、美都沟、米拉沟,各一人,资卜二人,胜番沟四人,上川口六人。)
贵州那边,土千总十个。(贵阳府属青岩、吉羊枝,龙里县属大谷龙、羊肠,麻哈州属养鹅,都江厅属顺德、归仁,丹江厅属鸡讲、黄茅、乌叠,各一人。)土把总只有一个。(小谷龙。) 那些不管理村寨的,湖北有十个世袭千总。(江夏县属四人。汉阳县属、孝感县属各三人。)把总衔的五个。(汉阳一人。孝感四人。)湖南有十三个千总衔的。(石门县属、慈利县属各六人。永定县属一人。)把总衔的五十二个。(石门县属二十二人。慈利县属二十六人。桑植县属二人。龙山县属、永定县属各一人。)贵州还有两个六品武职土官。(贵阳府属、思南府属各一人。)四个七品武职土官。(镇远府属三人。石阡府属一人。) 这些武职官一共五级。他们的继承、罢免、升迁、调动,都归兵部管。
云南这边的武官,不是世袭的,只有三个土守备,丽江府一个,中甸和迭巴各一个。土千总有七个,丽江府两个,大中甸神翁、小中甸神翁、中甸江边神翁、中甸格咱神翁、中甸泥西神翁,每个地方一个。土把总十五个,中甸迭宾五个,小中甸迭宾两个,中甸江边迭宾两个,中甸格咱迭宾三个,中甸泥西迭宾三个。土官一共二十六个,中甸厅管辖二十三个,丽江府木氏管辖三个。一开始这些官职都是世袭的,雍正二年才改成选拔任命。
番部的僧官,甘肃珍珠族有个国师和禅师,化族有个国师,灵藏族有个禅师,每个民族一个。一开始他们都归河州管,后来珍珠族和灵藏族归循化管,剩下的就分散在二十四关。禅定寺的禅师,嘉庆十九年没人继承了,就让当地的土司兼管,归洮州管。番寺的禅师,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后,就没人再担任这个职务了,每个寺庙各一个。垂巴寺管辖十个民族的番人,著洛寺管辖二十三个民族的番人,麻你寺管辖二十一个民族的番人,这些都是僧纲。圆成寺管辖四个民族的番人,阎家寺后来也没人继承了,这些都是僧正,每个寺庙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