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霨,字坦园,是河北高阳人,明朝大学士李国缙的儿子。他从小就没了父亲,所以非常努力学习。顺治三年,他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了检讨,又升任编修。顺治十年,顺治皇帝亲自考试翰林院的国子监学生,李霨考了个一等,被提拔为中允。之后,他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秘书院学士。

那时候刚设立日讲官的职位,李霨和其他几位学士——麻勒吉、胡兆龙、侍读学士折库纳、洗马王熙、中允方悬成、曹本荣等等,一起被选入直。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经筵讲官。顺治十五年,他被任命为秘书院大学士。内三院改成内阁后,他被任命为东阁大学士,同时兼任工部尚书,还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后来因为在拟写奏章时犯了错误,被降职四级。没过多久,他又恢复了官职,继续工作。他还和大学士巴哈纳等人一起校定律例。

顺治十八年,康熙皇帝即位,内三院恢复,李霨被任命为弘文院大学士。当时朝廷有四位大臣辅政,处理政务。有时候他们意见不合,争论不休,李霨总是沉默不语,等大家争论得差不多了,他才轻轻说几句话,就点明了是非曲直。如果有人拟写的奏章不合适,他也不会直接批评,而是会在谈笑间委婉地提醒对方,慢慢地引导对方改正。在朝中,他调和矛盾,匡正时弊,保护好人,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康熙八年夏天,闹旱灾,李霨奉旨清理监狱,释放了很多被冤枉关押的囚犯,平反了不少冤假错案。第二年,内阁恢复,李霨被任命为保和殿大学士,同时兼任户部尚书。他还参与了《世祖实录》的修撰工作,担任总裁官。康熙十一年,《世祖实录》修撰完成,皇帝赏赐了他银两、马匹和鞍具,并晋升他为太子太傅。没过多久,三藩叛乱,接着察哈尔部又造反。皇帝要亲征,所有重要的诏书都由李霨口授起草。他常常忙到深夜才下班,有时甚至在内阁过夜。他处理政务兢兢业业,从不张扬,忠诚谨慎,始终如一。康熙二十一年,《太宗实录》修订完成,他又被晋升为太子太师。

台湾刚被收复,提督施琅请求在台湾设置官府进行镇守,朝廷还在讨论。有人建议把台湾居民迁走,放弃台湾这块土地。康熙皇帝问了内阁大臣们的意见,李霨说:“台湾孤悬海外,是福建的屏障。放弃台湾,恐怕会被外国占据;迁走居民,又怕会有人作乱。应该按照施琅的建议去做。”康熙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康熙二十三年,李霨去世,谥号文勤。

小伙子二十岁就考中了进士,三十四岁就当上了大官,为人稳重,内敛而温和。做了好多年宰相,对官场上的事非常熟悉,皇帝对他也很器重。四十九岁那年,皇上念及他之前的功劳,把他孙子敏启破格提拔为太常寺少卿。

孙廷铨,原名叫孙廷铉,字枚先,是山东益都人。明朝崇祯年间考中进士,先在永平当推官。清朝顺治元年,他又被任命为天津推官。两年后,因为巡抚雷兴的推荐,升任吏部主事,后来又升了郎中。他和曲沃卫的周祚在文选司一起当官,当时名声很大。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左通政。顺治十年,又升任户部侍郎。大学士洪承畴推荐了他,皇上召见了他。后来因为一些事情被罚了俸禄,请求告老还乡。 回到朝廷后,改任兵部,后来又升任兵部尚书。

顺治十三年,他又调到户部。孙廷铨发现每年朝廷的财政总账目混乱不堪,根本没法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收支,于是他费尽心思,把以前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钱粮账目都整理归拢到一起,条理清晰明了。从此以后,朝廷的财政总账才算真正做好了。顺治十四年,他又上书皇上说:“山东和河南有很多荒地,请求招募百姓开垦。那些已经开垦出来的土地,要重新核实赋税额度,避免出现漏税的情况。”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十五年,他被调到吏部任职,还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十六年,皇上表彰他勤劳,又晋升他为少保。朝廷官员上奏,请求恢复学道升补的旧制度,这事儿就交给相关部门讨论,最后就按朝廷官员的请求办了。当时吏部选拔官员,一件事情往往有好几种说法,吏员们就借此机会徇私舞弊。给事中杨雍建、胡尔恺,还有黏本盛、孙际昌、王启祚几位,以及御史许劭昕,都联名上奏揭露了这些弊端,并且弹劾吏部官员办事拖拉,被蒙蔽了,结果吏部官员被夺去了加封的官衔,还被罚了俸禄。

十七年,他又上奏说:“新设立的边疆官职,督抚官员委任人选后,就应该直接授予官职,跟部里选拔的官员一样,都能正常升迁。那些在边疆任职没多久就调回内地的人,应该规定试用两年后再正式授予官职。”他还说:“各地的司道官员,不应该轻易调动,除非是重大决策的处置,或者贪污腐败被查处的,遇到降职革职的情况,也应该让他们继续留任。”皇上都同意了他的建议。那年还闹旱灾,他又上奏请求宽限考核标准,发展屯田政策。皇上命令兵部讨论屯田政策,同时询问吏部关于宽限考核标准的奏疏中“积资累荐,弃以一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吏部官员解释说:“很多州县积压了大量事务,长期耽误了人才的培养,应该稍微宽松一些,看看以后的效果,并不是为了让那些该处分的人免于处罚。”

世祖皇帝驾崩,二十七天后,丧期结束。他提议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上生母为皇太后,并率领九卿一起上奏,请求举行隆重的仪式。等到商议先帝的谥号时,他说:“先帝龙兴于中原,统一了全国,功业堪比开国之君,应该谥号为高皇帝。”大家都赞同,但是辅臣鳌拜却持不同意见,最后谥号定为章皇帝。因为太祖皇帝的谥号是武皇帝,所以他才这样建议。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他的建议是正确的。

康熙二年,他被任命为秘书院大学士。他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年到头从不休息。一年多后,因为父母年事已高,他就辞官回家侍奉父母,闭门谢客,不再过问外事。康熙十三年去世,谥号文定。

杜立德,字纯一,是河北宝坻人,明朝崇祯年间的进士。清朝顺治元年,因为顺天巡抚宋权的推荐,他被任命为中书科中书舍人。第二年,他又通过考试,当上了户科给事中。

他上书皇帝,说治理国家要做好三件事:“治平之道有三:一曰敬天。君为天之子,当修省以迓天休。今秦、晋、燕畿水旱风雹,天心示警。凡开诚布公,懋德敦行,皆敬天事也。一曰法古。古者事之鉴,是非定于一时,法则昭于百代。故合经而后能权,遵法而后能创。凡建学明伦,立纲陈纪,皆法古事也。一曰爱人。自大臣以至百姓,宜一视同仁。且无论新旧,悉存弃短取长之心。凡亲贤纳谏,尚德缓刑,皆爱人事也。” 意思就是说,治理国家要敬畏上天,要学习历史经验,更要爱护百姓。皇上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很欣赏他的建议。

他还多次上书,建议地方官应该长期在任,这样才能看到治理的成效;遇到赈灾救济的事,要提前把款项和用途都公布清楚,避免胥吏从中作梗;法律条文要简明易懂,方便百姓理解;军队需要的东西,比如草料豆子,数量应该明确规定,不能随意,这样老百姓才能提前做好准备。这些建议都被采纳并执行了。

后来,杜立德升职为户科都给事中。他又上书说,漕运中有很多弊端,漕运官员的账册足足有三十本之多,请求皇上彻查,清除这些贪污腐败的行为。 之后,他又升任吏科都给事中。

顺治八年,他又上书建议举行经筵,选拔德才兼备的大臣担任讲官,辅助皇帝更好地治理国家;同时,他还建议确定朝会时间,整肃宫廷纪律,杜绝随意加派赋税。皇上对他的建议非常赞同。

一开始,多尔衮摄政的时候,给事中许作梅,御史吴达、李森先、桑芸等人一起上奏弹劾大学士冯铨贪污受贿。奏章上交了好几天,却一直没拿出来讨论。杜立德请求让满汉大臣一起商议,以伸张正义,鼓励直言敢谏的风气;他还提到马士英、阮大铖、宋企郊等人,他们在前朝要么受贿揽权,要么煽动邪恶,祸害百姓,现在都逃跑了,应该赶紧抓捕处决,以彰显法纪。这事儿交给了刑部,因为是在大赦之前发生的,所以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

等到顺治皇帝亲政,冯铨被罢免了。杜立德就说,许作梅等人之前弹劾冯铨,结果冯铨记恨在心;而且佥都御史赵开心也一向被冯铨忌恨,所以他们都被陷害罢官了,请求皇上开恩重新启用他们。于是,赵开心等人就都复职了。

后来,杜立德升迁为太常寺少卿,又很快被提升为工部侍郎,之后调任兵部。京畿地区发生水灾,他奉命去大名府赈灾,救活了很多百姓。他又调任吏部,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因为在兵部任职期间出现了一些失误,他的官职被降了一级。守孝期满后,他被任命为太仆寺卿,然后升迁为刑部侍郎。顺治十六年,他又加封太子少保的衔头。 但是,因为侍卫内大臣额尔克岱青的家奴诬告侍卫,刑部要治侍卫的罪,内大臣索尼等人调查清楚事实后,杜立德被夺去了太子少保的衔头。同一年,他升任刑部尚书。

杜立德为人正直,处理案件仁慈宽厚,皇上听说他执法公平,非常赞赏。有一次杜立德进宫面圣,出来后,皇上看着左右的人说:“这位就是新任命的刑部尚书杜立德!他不贪污一分钱,也不滥杀无辜!”康熙元年,他调任户部。考核合格后,再次加封太子少保。三年后,他又调任吏部。八年后,被任命为国史院大学士。康熙皇帝亲政后,乾清宫建成,要择日举行登基大典,钦天监奏报说吉神在角落里,不宜从中门进入。杜立德说:“紫微帝星所在的地方,吉神都会拱卫着。皇上迁入新宫,臣民们都在观望,应该从中门进入。钦天监的奏报不对。”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九年后,杜立德改任保和殿大学士,兼任礼部尚书,并晋升为太子太傅。

话说三藩造反那阵子,杜立德跟李霨、冯溥一起参与处理政务。他们做事沉稳冷静,国内外都相安无事。广东平定之后,有关部门把各种杂税的数额报了上来。杜立德说:“广东的杂税很多都是尚之信(指尚可喜)加的,给老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根本不是朝廷正式规定的税收。现在叛乱刚平定,应该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应该把这些杂税都取消了。”皇上听了他的话,就同意了。

到了康熙十八年,杜立德自己上书请求退休。那年秋天发生了地震,他又再次请求退休,皇上就安慰他,留他在朝廷继续任职。云南平定后,朝廷要发布大赦令,杜立德因为生病没参加讨论,皇上就派大臣拿着圣旨到他家去征求他的意见,等他回复后再发布诏书。有一天,皇上问阁臣们,朝中有哪些大臣堪当大任,杜立德直接列举了几个人。等他退下后,大家都很惊讶他没为自己争取什么,他回答说:“自从我做官以来,就只有这颗赤诚之心可以对得起皇上。其他的,我都不考虑。”

康熙二十一年夏天,杜立德再次请求退休,皇上批准了,还赐给他一首御制诗和“怡情洛社”的篆章,并派人护送他回家。 《太宗实录》完成后,他被晋升为太子太师,还赏赐了银两、马匹等物。康熙二十六年,太皇太后去世,杜立德到京城去奔丧。皇上考虑到他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不能行大礼,就让翰林学士张英扶着他,并给予他极大的慰问。康熙三十一年,杜立德去世,享年八十一岁。皇上听说后,对大学士说:“杜立德为人厚道,做事光明磊落,敢于直言进谏,从不阿谀奉承同僚,真是位贤臣啊!”皇上赐予他祭葬,并追谥为“文端”。康熙三十九年,皇上南巡,杜立德的儿子杜恭俊在三河迎接圣驾。皇上问起杜立德的墓地,亲笔写下“永言惟旧”四个字赐给他,并下令刻在墓碑上。杜恭俊做了广信知府,为人仗义,乐于助人。

冯溥,字孔博,是山东益都人。他在顺治三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一步步升迁,最后做到秘书院侍读学士,还负责给皇帝讲课。有一次,皇帝到内廷,看着大学士们说:“我看冯溥才是真正的翰林啊!”顺治十六年,冯溥升任吏部侍郎。当时各省的学道职位空缺,吏部郎中不够用,就用知府来补缺。之后,礼部讨论奏章,时任尚书的孙廷铨和侍郎石申都请求告假;给事中张维赤弹劾冯溥徇私舞弊,冯溥就上疏解释。皇帝说:“我知道冯溥不是那样的人!”于是就没追究。

第二年,京官三品以上官员都自己陈述情况,突然皇帝下令严厉处罚满族尚书科尔坤和两位侍郎,却让汉族官员留在部门。冯溥和孙廷铨一起上疏说:“吏部的事务,满族和汉族官员一起处理,现在满族官员犯了罪,汉族官员怎么能幸免呢?请求一起罢免。”皇帝下旨,让他们继续留在岗位上。

康熙刚开始执政的时候,朝廷决定取消各省巡按御史的制度,改成每个省份派两位大臣去监督地方官员,也就是督抚。吏部尚书阿思哈和侍郎泰必图就商量着要设立专门的办公场所,还要发放官印和文书之类的。但是,张溥觉得这样不好,他说:“皇上派督抚到地方,都是朝廷里很重要的官员。现在说他们不值得信任,还要再派两位大臣去监督他们,这权力也太大了,而且两个人之间还容易互相掣肘,万一下面的小官们从中作梗,那可怎么办?” 泰必图脾气很暴躁,一听张溥这么说,就生气了,瞪着眼睛,撸胳膊挽袖子地站了起来。张溥不慌不忙地说:“咱们这是在开会讨论嘛,难道就不能让我说两句不同的意见吗?再说,对不对,最后皇上说了算,我哪敢擅自做主啊?” 张溥的意见上报给了康熙皇帝,皇上觉得张溥说得有道理,这件事就搁置了。

后来,御史李秀因为考核不合格被免职了,后来又通过各种关系又重新当上了官。他弹劾张溥是前朝宰相刘正宗的党羽,说张溥在负责选拔官员的时候徇私舞弊,违反了规定。张溥写了奏疏为自己辩解,皇上严厉斥责李秀诬告陷害。六年后,张溥升任左都御史。 有一次,内阁里有一份已经批复了的红头文件,涉及到发放款项,辅臣鳌拜却把文件拿了回去,想重新修改批示。张溥坚决反对,他说:“这个文件已经批复发下去了,不方便再改了。”鳌拜想治张溥的罪,但是康熙皇帝却袒护张溥,还警告辅臣们办事要谨慎小心。

盛京工部侍郎这个职位空缺了,朝廷已经通过会议推举了人选,但是因为各种原因避嫌的人很多,十天之内换了三次人选。张溥上疏说:“皇上的话不能反复无常,应该在还没有下旨之前就慎重考虑,不能在已经下旨之后再随意更改。” 首辅班布尔善把张溥的奏疏压了下来,皇上知道了这件事,特意把张溥的奏疏拿来看,觉得张溥说得对,就下令让工部按照张溥说的去做。

话说那一年夏天,大旱啊,我被皇上叫去说了几句心里话,主要就是想减轻刑罚和税收。我大概说了这么几句:“古代啊,犯人被处罚,家人不会受牵连,可现在呢,一件事牵扯出来,可能好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都跟着倒霉。好多时候,罪名还没查清楚,被牵连进去的人就已经死了不少了。还有啊,有些案子拖个七八年还没结案,那些本来该种地交税的人,都家破人亡了。皇上您得下令严禁这种事啊!老百姓的钱,都是从地里刨出来的。现在正月就开始收税了,去年的税还没交完呢,今年的地还没种呢,这钱粮上哪弄去?皇上您得下令户部好好想想办法,以后收税啊,缓到夏秋再说。”

户部和刑部都讨论了我的建议。刑部那边说,审理强盗、命案这种大案子,必须一年内结案,不能牵连无辜,要是地方官和审案的官员故意拖延或者隐瞒,都要受罚。户部那边说,春天的军费不能等到夏秋再收,还是按照老规矩来吧。皇上最后批示说,等国库充裕了,再让户部提议修改。后来,户部一个小官叫陈一魁,贪污了清苑等县的钱粮,事情败露了。我当时就说了:“钱粮啊,那是老百姓的血汗钱!进了官府,那就是朝廷的钱了。要是让小吏们随便贪污,那他们的职责是什么?必须严惩这些贪官污吏,才能避免以后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皇上听后,就把我提拔为刑部尚书。

十年后,我又被任命为文华殿大学士。我上书皇上说:“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今年粮食大丰收,一斗米才卖几文钱。现在正是丰收的好时候,应该多储备粮食,以备将来歉收之年。”

首先,冯溥因为年老体弱,多次上书请求退休。皇上说:“你才六十四岁,不算老,等到七十岁再退休吧!”自从吴三桂叛乱后,战事不断,冯溥也就没敢再提退休的事儿了。十四年,立储大典完成,内阁商议大赦天下。满族大臣认为八旗逃兵不应该被赦免,冯溥不同意,于是就有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上报朝廷。皇上命令内阁大臣拟定奏章,其中有人主张采纳满族大臣的意见,冯溥极力坚持自己的主张,仍然将两种意见都呈报皇上,皇上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十七年,福建战事平定,冯溥年满七十,再次请求退休,皇上还是挽留了他。二十一年秋天,皇上终于准许他退休,还派官员护送他,一路快马加鞭,按照惯例行事。临走之前,冯溥前往皇宫谢恩,皇上还赏赐他游览西苑,内侍们带着酒菜,走到哪儿就在哪儿陪他喝三杯。临行前,冯溥上书请求皇上清心寡欲,节俭办事,与民休息,说得非常恳切。皇上欣然同意,并赐给他一首御制诗和“适志东山”的篆刻印章。皇上还命令讲官牛钮、陈廷敬传达旨意说:“朕听说山东在朝廷做官的人,互相拉帮结派,制造舆论,一心为个人谋私利,而且他们在老家也经常扰乱地方,朕已经了解了这些弊端。冯溥长期在宫中任职,可以用来教育子孙,务必让他们安分守己。”《太宗实录》完成后,冯溥被加封为太子太傅。三十年,冯溥去世,享年八十三岁,谥号文毅。

冯溥在北京城里买了个院子,叫万柳堂,经常和一些名士在那里饮酒赋诗。他特别爱惜人才,听说哪个地方有贤能之士,就立刻把人家的名字写在座位旁边,好提拔重用。当时,士人们都非常敬重他。

王熙,字子雍,是顺天府宛平县人。他父亲王崇简是明朝崇祯十六年的进士。顺治三年,在顺天府学政曹溶的推荐下,王熙补选为庶吉士,后来被授予检讨的官职。他一路升迁,最后做到礼部尚书,还被加封为太子少保。他曾经上书请求皇上追赠明朝末年殉难的范景文、蔡懋德等二十八人,还建议在帝王庙中取消宋朝大臣潘美、张浚的从祀,并将北岳庙迁到浑源,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了。十八年,他以生病为由辞官。康熙十七年去世,谥号文贞。

熙啊,顺治四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检讨。一步步升迁,做到右春坊谕德。皇上召他去南苑值班。他还翻译了《大学衍义》,担任日讲官,讲课很受皇上喜欢。后来又升迁为弘文院学士。那时候,他父亲崇简正担任国史院学士,皇上说:“父子同朝为官,这可是古今少有的事啊!因为你为人忠诚老实,所以朕特地给你这个恩典。”顺治十五年,他升任礼部侍郎,同时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考绩满分后,皇上又加授他尚书的衔。这时他父亲崇简已经当上了尚书,父子俩又一起在朝廷做官了。

顺治十八年正月,皇上病重,召熙到养心殿起草遗诏。熙跪在地上哭着,笔都拿不稳,皇上安慰他,让他克制悲伤。皇上甚至在病榻前先写好了第一条,给他做个开头。接着,熙被安排到乾清门继续起草,前后呈交了三次,皇上都同意了。当天晚上,皇上驾崩了,圣祖康熙皇帝继位,熙继续兼任弘文院学士。

康熙五年,熙升任左都御史。当时三藩拥兵自重,势力过大,尤其吴三桂最为嚣张跋扈,擅自任命官员,越来越骄横,已经起了反叛之心。吴三桂的儿子应熊,因为娶了公主住在京城,广结奸邪之徒,四处散布钱财,拉拢各地势力。熙首先上书请求裁减军队,减少军费开支,大概意思是说:“各省的钱粮,有一半都用来支付云贵湖广三省的军费了。就说云贵两省吧,藩王手下的军队每年需要三百多万两的俸禄和军饷,而本省的赋税却不够十分之一,这样下去根本无法长久。我认为滇黔地区已经平定,绿旗兵应该裁减,藩王手下的剩余士兵也应该遣散安置到农村耕种,这样既能削弱他们的实力,又能节省军费。”

他又上书说:“福建、广东、江西、湖广等省的官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商业活动,与老百姓争利,有的还打着藩王的旗号,依仗权势横行霸道,应该严厉禁止。”他还说:“最近的规定是招募一百户人家到盛京,就可以授予知县的职位。一些不肖奸邪之徒借此机会敛财,危害地方,应该改为授予散秩官职。现在有些官员捐献银米,谋求升迁,表面上说是自己掏腰包,实际上都是从老百姓身上搜刮来的,应该全部取消。”康熙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

话说那一年夏天,大旱,白天都能看到金星,皇上就下诏让大臣们说实话,说说朝政上的问题。熙这个人就上书说:“咱们太祖皇帝啊,那是勤勤恳恳治理国家,各个部门的政务,都经过仔细的安排。这几年来,因为言官的奏章改动了一些东西,因为各部门的请求又改动了一些东西,还有很多会议讨论改革,结果条例越来越多,官员们执行起来,就随便轻重缓急了。所以啊,请皇上命令各部门仔细审查一下现在执行的条例,要是因为改革反而导致坏处了,就都恢复旧的制度。要是新的条例确实方便,也得把原因说明白,然后统一一下。”皇上就命令各部门讨论,遵照旧制度,删减繁琐的条例,一共改了好多事情。后来,熙就被升迁为工部尚书了。

过了几年,到了十二年,他又被调到兵部去了。那年冬天,三藩之乱爆发,吴三桂反了,京城里一听这个消息,都城内外一夜之间到处起火,都是应熊那伙人干的。到了第二年三月,皇上就采纳了熙的建议,把应熊给杀了。之后,皇上就让熙专门负责处理密件,从熙开始,汉臣才开始参与军机大事。十七年的时候,他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二十一年,他回到家,皇上就让他当了保和殿大学士,还兼任礼部尚书。那时候三藩之乱平定了,熙就主张和平宽大,宣扬皇上的恩德,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他跟皇上说话,总是直言不讳,皇上也很喜欢听他说话。太祖实录写好了以后,皇上又给他加了个太子太傅的官职。 三十一年,他因为身体不好,多次上书请求退休,皇上还特意下旨安慰他,留他在朝廷。到了四十年,皇上才准许他退休,还晋升他为少傅。第二年元宵节,皇上还在他家设宴款待,还派官员送去手诏慰问。四十二年,他去世了,皇上还派皇长子允禔和大学士马齐去给他奔丧,亲自行祭奠礼,哭丧敬酒,恩典非常隆重,死后谥号文靖。

康熙皇帝做事稳重,目光长远。平定三藩之后,他设立了方略馆。有一天,康熙皇帝对内阁大臣们说:“当年吴三桂叛乱的时候,有汉官建议不必出兵,说‘有苗格’。” 他还提到当时很多汉官把家眷都接回老家了, 于是对学士韩菼说:“你替朕记下这件事!”韩菼退下后心里非常害怕。康熙皇帝在内阁公开说道:“‘有苗格’是魏象枢在会议上说的。告密者删去了前后文,歪曲了原意。但就算按照他说的去做,岂不是误国?至于那些把家眷接回老家的,只是偶然现象,时间长了怎么区分?那些把家眷接回去的人,岂不是背叛朝廷?汉官犯下这两个大罪,还有什么脸面在朝中立足?”第二天,康熙皇帝上朝,再次向皇帝陈述了他在内阁所说的话,皇帝准许了他的建议。

康熙皇帝的儿子克善和克勤,都是康熙的祖父顺治皇帝取的名字。克善文采很好,但康熙皇帝却没让他参加科举考试。乡试、会试的时候,康熙皇帝总是特别给他安排一个名额,因为圣祖康熙皇帝当时正厌恶汉人师生之间结党营私的现象,所以格外谨慎。直到康熙二十七年,克善才被特命主持会试。雍正年间,克善被追封入贤良祠。

康熙皇帝的弟弟,字子喜,凭借父亲的功劳做了户部郎中。后来外放担任镇江知府,升任江苏按察使,他审理案件公正廉明。之后又升任湖广布政使,再升任贵州巡抚。他在贵州兴办学校,设置官吏,减轻赋税,注重教化和抚恤,善于安抚苗族人民,颁布法令,严令州县官员不得纵容奸邪,不得巧取豪夺土司的土地。他在贵州任职三年后,因病辞职回家,最终去世。

吴正治,字当世,湖北江夏人。顺治六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予国史院编修。母亲去世后,他守孝三年,服丧期满后复职。之后升任右庶子。顺治十五年,朝廷特地挑选十五名翰林官员外放,吴正治也在其中,被派往江西南昌任职。后来又升任陕西按察使。他到任后,以清廉执法而闻名。顺治十七年,他被调入朝廷,担任工部侍郎,后又调任刑部。他平反了不少冤假错案,释放了因拖欠赋税而被冤枉的江南学子二百多人。他还上书建议尽快执行赦免令,停止丈量田地,禁止无故告状,严禁妇女私自嫁娶,这些建议都被采纳并成为法令。

康熙八年,我爹去世了,我回家奔丧去了。回来后,我被任命为兵部督捕侍郎,还当上了经筵讲官,给皇帝讲课。

到了康熙十二年,我升职了,当上了左都御史。我上了一道奏章,说:“抓逃犯的事,最重要的是严惩包庇窝藏的人。只要有人窝藏逃犯,哪怕是父子关系,也要一起治罪,搞得老百姓父子之间像仇人一样。我仔细看了律法,虽然有亲属包庇的条款,但叛逆罪是不适用这个条款的。逃犯大多是旗人,跟叛逆的罪行轻重根本没法比。所以我建议,以后要是父子之间有人窝藏逃犯被举报了,就只处罚逃犯,不用再连累包庇的人。如果窝藏超过十天,父子俩主动举报的,逃犯可以按照自首减轻处罚。这样一来,主动举报的人就多了,逃犯也更容易抓到。朝廷的法律和人伦亲情,这样就能两全其美了。”我还说:“今年雨水不好,正要祈祷呢。最近直隶地区盗贼很多,朝廷打算在玉田、滦州、霸州、雄县增设驻防旗兵,还要盖营房,劳民伤财的,应该先停一下。等农闲的时候再考虑这事儿。”我的奏章递上去后,经过讨论,都按照我的建议办了。

之前,睿亲王多尔衮当政的时候,对旗人逃亡的处罚就很严厉,鳌拜继位后更是变本加厉,严厉打击,株连甚广,搞得天下人心惶惶。而且,圈地建营房,凡是跟旗务有关的事,汉族大臣谁也不敢吭声。自从我那份奏章上报之后,对逃犯的处罚稍微宽松了一些,盖营房的事也停了,很多人因此称赞我。

后来我升任工部尚书,又调到礼部。康熙十八年,我请求退休,皇上夸我办事认真负责,还留我在朝廷继续效力。到了康熙二十年,我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当时要修《太祖实录》、《圣训》、《会典》、《方略》、《一统志》,我都担任了总裁官,还加封太子太傅。

正治这个人啊,做事很稳重,顾大局。有一天,康熙皇帝在看奏折,看到一个案子,有人用刀刺了别人大腿,结果那人死了,犯人要被处死。康熙说:“刺大腿又不是致命伤,可以从轻处理吧。” 正治就说:“皇上,咱们得想想死者的冤屈啊!” 过了几天,康熙又看奏折,有个犯人该判死刑,康熙问能不能饶他一命,大家都如实回答。正治就说:“皇上您这么仁慈,我们哪敢不执行您的旨意呢!” 然后他仔细查了查案情,发现确实有可以减轻处罚的地方,就建议皇上从轻发落。 后来,正治在康熙二十六年请求退休,皇上批准了,让他带着原来的官职退休养老。三十年的时候,他去世了,谥号是文僖。

黄机,字次辰,浙江杭州人。顺治四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弘文院的编修。有一次,顺治皇帝到内院,问黄机是哪里人,做什么官,然后就让他和侍讲法若真、修撰吕宫、编修程芳一起写一篇关于柳下惠的文章,题目是《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论》。顺治皇帝看完之后,赏了他们茶喝。后来黄机升任左中允,不久又升任弘文院侍读。

十二年的时候,黄机上书说:“自古以来,仁爱的圣明君主,都会继承和发扬前朝的优秀制度,以此来展现一代文明的盛世。现在太祖太宗的实录已经编修完成了,我想请求皇上命令大臣们校对书中记载的好的言论和行为,仿照《贞观政要》、《洪武宝训》这些书,编纂成一部治国典籍,颁发到全国各地。皇上您也应该在百忙之中,经常翻阅学习。开创基业的艰难,守成不易,这都需要考虑如何用人,才能集思广益;如何纳谏,才能形成虚心接受意见的风气;如何理财,才能做到财用平衡;如何处理刑罚,才能避免冤假错案。如果能够身体力行,那么做事就会有章可循,好的传统就能一直延续下去。” 皇上同意了他的建议,下令编纂太祖太宗的圣训,并且让黄机担任纂修官。后来黄机升迁到国史院侍读学士,最后又升任礼部侍郎。

康熙六年,张廷玉升任尚书。他上奏说:“老百姓穷困的原因有四:杂税和各种额外摊派,地痞流氓欺诈勒索,官员贪污,兵丁横行霸道。 请求皇上严厉查处督抚官员,查明他们的责任,以此来遏制贪污之风,拯救百姓的性命。各省的藩王、将军、提督、总兵如果有违法害民的行为,允许督抚官员进行纠劾。 请皇上指示他们破除私情,不要再拖延,误了地方大事。”

第二年,张廷玉先调到户部,后来又调到吏部。他因为疏通铨法,建议降低补官的品级来解决用人问题,结果被御史季振宜弹劾。 接着,给事中王曰温又弹劾已故庶吉士王彦(其实是张廷玉的儿子黄彦博),说他欺骗造假,应该罢黜。张廷玉辩解说王彦和黄彦博名字不一样,而且黄彦博已经死了很久了,这才免于处罚。 后来,他因为要回老家迁葬请求休假,但舆论攻击仍然没有停止。

康熙十八年,皇上特地召他回朝,让他以吏部尚书的衔头管理刑部的事务。御史张志栋说张廷玉老成忠厚,但是年纪大了,恐怕会耽误部里的事情,应该让他退休。皇上觉得张志栋的话说得过分了,命令张廷玉继续工作。 第二年,张廷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 因为年纪大了,他请求告老还乡,皇上慰留了他。康熙二十一年,他被封为文华殿大学士,兼任吏部尚书。 一年多以后,他又请求退休,皇上准许他以原官致仕,还派官员护送他,一路快马加鞭,按照惯例办理。康熙二十五年,张廷玉去世,谥号文僖。

宋德宜,字右之,是江苏苏州人。他父亲宋学朱,是明朝的御史,在山东巡按时殉职了。宋德宜十七岁时,到朝廷门口跪求为父亲申冤,他和哥哥宋德宸、弟弟宋德宏兄弟三人都有很好的文名。顺治十二年,他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的官职。 他一路升迁,做到国子监祭酒,他严格制定规章制度,六馆的老师和学生都很敬畏他。康熙帝亲政后,在太学举行释奠仪式,在彝伦堂,康熙帝让宋德宜坐在东边,讲解《周易》乾卦的卦辞,康熙帝很满意。 后来宋德宜升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又升任内阁学士。

德宜这个人,做事稳重,说话得体,每次给皇上汇报工作,都能说到点子上,皇上很满意。康熙十一年,皇上出巡塞外,闲聊的时候问起江南欠税的事儿。德宜就直言不讳地说,苏州、松江两府的赋税太重了,老百姓都快被压垮了,皇上听了很感动。于是下令,第二年苏州、松江四府减免一半赋税。后来德宜升迁为户部侍郎,他还揭发了龙江关大使李九官贪污受贿的事儿,皇上很欣赏他这种不徇私情的作风,就把李九官的官职给撸掉了。没多久,德宜又调到吏部去了。

康熙十五年,德宜升任左都御史。当时陕西、甘肃、福建、广东等地都差不多平定了,就剩吴三桂还没搞定。德宜上书说:“吴三桂之所以能撑到现在,主要靠的是枪炮,而制造枪炮需要硝石和硫磺。这些东西主要产自河南、山西,肯定有人偷偷贩卖牟利,应该严厉禁止。”皇上觉得各地的督抚提镇们监管不力,就命令兵部和刑部严厉处罚那些失职的官员。德宜又上书说:“这几年为了打仗,国库都快空了。皇上您也同意了大臣们的建议,允许大家捐款。三年下来,收到了两百多万两银子。捐款最多的是知县,足足有五百多人。一开始因为缺额多,好找工作,所以大家争先恐后地捐。现在发现好几年都轮不到自己升迁,大家就开始观望了。请皇上命令吏部限定时间停止捐款,慎重对待官职的任命。”他还上书说:“沿海居民主要靠打渔为生,他们既要交税,又要防备灾荒,还要利用海上的贸易,朝廷还专门设立了市舶司。咱们大清朝因为海上的战事还没完全平定,所以对海上贸易管制很严。现在战事逐渐平息了,应该趁这个机会招抚沿海百姓。沿海居民以捕鱼为业,商人可以到海岛上做买卖,允许他们造船出海,官府给他们发放印票,按照旧例缴税。人口和货物进出都要登记造册。”这些建议都被皇上采纳,下发到相关部门执行。

康熙十七年,德宜又上书说:“自从吴三桂造反以来,各路统兵的大将军以下的官员,也有一些人鱼肉百姓,贪污受贿,为所欲为。有的甚至越省购买妇女,更过分的还抢劫老百姓的财物,稍微不如意就说人家是叛逆。现在就要消灭叛军了,更怕他们借机勒索。应该严厉禁止这种行为。”皇上就下令让王大臣们一起申明禁止。山东提督柯永蓁带兵闹事,德宜就上奏弹劾他,皇上命令逮捕审理。

孝昭皇后去世了,德宜上书请求按照礼制为皇后服丧,并且说:“皇上日夜操劳,脸色都憔悴了。以前唐太宗皇帝一心扑在学习上,刘洎劝谏说记诵太多会伤神。宋朝的程颐也说过:‘帝王的学习和普通读书人不一样。’希望皇上能精简阅读,少看一些繁琐的名物典故,选择那些与政治有关、对身心有益的内容来学习讨论。稍微减少一些眼耳的劳累,保持身心平和。”皇上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德宜随后升任刑部尚书,又调任兵部。

四川刚平定,大军所需的粮草都从陕西运送过来,要走栈道,运送途中摔坏的粮草堆积如山,陕西百姓苦不堪言。工部侍郎赵璟、金鼐上书陈述了这个问题,德宜趁机说:“大军驻扎在云贵地区,急需粮草供应。陕西和四川互相推诿责任,都是因为总督分设的缘故。如果在川陕设立一个总督,就能协调一致,根据实际情况就地调拨,就能做到均衡分配。”皇上按照德宜的建议做了。靖逆将军张勇认为甘肃边防任务重,请求暂缓裁撤之前增设的官兵,其他大臣都同意他的请求,只有德宜说:“当初河东发生战事时,增设了官兵,战事平息后就应该裁撤。将军手下之前有两千步兵改编成了骑兵,现在应该恢复原状,保持六比四的骑步兵比例。只有边防增设的兵力,可以不裁撤。”皇上派尚书折尔肯去和张勇等人一起核实,最终决定保留河州、宁夏增设的兵力,其余的都恢复到原来的编制,按照德宜的意见执行。等到三藩之乱平定后,军队俘获了很多妇女,都登记在册。德宜建议允许这些妇女赎身,结果释放了很多被俘女子。

德宜后来调任吏部。左都御史魏象枢、副都御史科尔昆等人弹劾德宜在推荐江西按察使的事情上处理不当,德宜上书为自己辩解,吏部建议降他五级。皇上认为推荐按察使本来就应该各抒己见,于是免除了对德宜的处罚。二十三年,德宜被拜为文华殿大学士。重修太宗实录完成后,他又被加封为太子太傅。

德宜为人严厉、寡言少语,但是讨论国家大事时,却能侃侃而谈,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做官清廉谨慎,做官之前只有一处宅院和几亩薄田;做官后也没有增加任何财产,家境依然简朴。二十六年,德宜去世,谥号文恪。

子骏业啊,一开始是通过副贡的考试当上了翰林院的待诏,在御书处工作过,后来升迁到兵科给事中。康熙四十一年的時候,他上奏弹劾湖广总督郭琇、提督林本植、巡抚金玺、总兵雷如等人,说他们在苗疆的剿抚工作做得不好。经过调查,郭琇等人受到了降职处分,程度各有不同。最后,子骏业做到兵部侍郎就退休了。

伊桑阿,是伊尔根觉罗氏,满洲正黄旗的人。顺治九年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礼部主事。后来一路升迁,当上了内阁学士。康熙十四年,他升任礼部侍郎,之后又升任工部尚书,最后调到户部。当时吴三桂占据着湖南,朝廷商议要建立水师,从岳州进入洞庭湖,切断吴三桂的粮饷运输线,于是就派伊桑阿去江南督造战船。第二年,朝廷又命令他跟刑部侍郎禅塔海一起到茶陵督造战船。

康熙二十一年,黄河决堤了,朝廷派他去江南查看河工的情况,还让布政使崔维雅跟着一起去。崔维雅上奏了一些治河的办法,跟靳辅的意见不合。伊桑阿就请求召见靳辅当面询问,皇上觉得崔维雅的奏章不可行,就没采纳。接着,伊桑阿又上奏说黄河两岸的堤坝修筑得不好,结果靳辅被夺了官职,戴罪立功去督修黄河。后来,朝廷又让他负责筹划海运,他在奏章里说:“黄河的航运,不仅是运输朝廷的粮食,就连商贾的货物也靠它运输,国家必须重视黄河的治理。如果搞海运,首先要造船,费用巨大;而且胶州、莱州等地的河流淤塞已久,疏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皇上同意了他的意见。那年冬天,俄罗斯入侵边境,朝廷又派他去宁古塔造船,准备征调军队。之后他又被调到吏部。

康熙二十三年夏天,闹旱灾,他和王熙等人一起负责清理刑狱。那年秋天,他跟随皇上南巡,皇上命令他视察海口。他上奏说车路河、串场河以及白驹河口、草堰河口、丁溪河口等地,应该命令河道官员疏浚,引导河水流入大海。他后来历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康熙二十七年,他被任命为文华殿大学士,兼任吏部尚书,还担任了三朝国史的总裁。康熙三十六年,皇上亲征噶尔丹,朝廷命令他去宁夏设置驿站,战争结束后,他和大学士阿兰泰一起担任了《平定朔漠方略》的总裁官。

在朝廷当官十五年,伊桑阿特别重视刑狱案件。每次侍奉皇上值班,皇上问起案情,他都能把案情细节完整地说出来,同僚们都很佩服他办案的细致周到。

有一次,皇上亲自批阅奏折,伊桑阿跟大学士王熙、吴琠还有学士韩菼等人一起上奏章请求皇上指示。皇上说:“人命关天,现在要决定这些人的生死,更应该仔细慎重考虑。你们要是有什么看法,就尽管说出来。”伊桑阿就举出十几个可以考虑从轻处罚的人,这些人最后都免除了死刑。皇上慢慢地说:“这些人犯的罪都该死,但你们还设法为他们寻找活路,不忍心轻易处死一个人。我想到淮安、扬州的百姓经常遭受水灾,死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河患不除,我心里一刻都不能平静啊!”伊桑阿就详细地描述了灾民的困境,皇上说:“百姓遭受水灾,肯定要四处流离失所。田地荒废了,赋税从哪里来呢?现在就免除淮安、扬州明年一年的田赋,让灾民在水退之后能回到家乡,勉强维持生计。”伊桑阿他们都叩头谢恩,皇上就下诏免除了淮安、扬州明年一年的田赋。

三十七年的时候,伊桑阿因为年纪大了请求退休。皇上对阿兰泰说:“伊桑阿为人厚道,经验丰富,在朝廷为国家效力多年。你们俩在内阁办事,要真诚坦率,光明磊落,不光我知道,天下人都知道。伊桑阿虽然年纪大了想退休,但我实在舍不得他离开。”四十一岁的时候,伊桑阿又因为生病请求退休,皇上批准了他以原官职退休的请求。第二年他就去世了,追谥为“文端”。乾隆年间,伊桑阿被列入贤良祠。

他的儿子伊都立,从举人做起,后来在内务府当员外郎,做到刑部侍郎,还当过山西巡抚。后来因为犯了事被免职。雍正七年,皇上派他到傅尔丹大将军那里管理军粮,授予他额外侍郎的职位。雍正十三年,因为贪污军粮的事情败露,被革职下狱,判处死刑。到了乾隆七年,才被赦免释放。

阿兰泰,是富察氏家族的人,满洲镶蓝旗的。他这个人啊,做事挺细心谨慎的。一开始,他在兵部当个小小的笔帖式。康熙初期,他一路升迁,做到职方郎中了。三藩之乱爆发后,他主要负责处理军队的文书公文。那些议政王大臣们看他工作认真仔细,就向皇上推荐了他,皇上就让他当了个三品大员。

二十年的时候,他升了光禄寺卿,后来又当了内阁学士,还参与平定三藩的方略制定,负责副总裁的工作,同时还参与了《明史》的编纂。第二十二年,他又升任兵部侍郎,还兼管着佐领。之后,他又升任左都御史。皇上看完了平定三藩的方略后,觉得里面好多地方记述得不对,就对内阁大臣们说:“平定三藩的经过,阿兰泰最清楚,让他帮忙修改一下,一定要把事情的经过记录准确。”后来他又升任工部尚书,之后又调到吏部。

二十八年那年,因为老天爷不赏脸,老不下雨,皇上就让他和尚书徐元文一起审查囚犯,最后奏请皇上减免了四十五个罪行较轻、值得同情的人的罪责。同年,他被封为武英殿大学士。陕西闹饥荒了,皇上就让阿兰泰和河督靳辅商量着,把江淮地区的粮食从黄河运到西安,以备不时之需。

三十四年,皇上出巡古北口,到塞外视察,就让阿兰泰留在京城处理奏章。第二年,皇上亲征噶尔丹,阿兰泰还是留在京城,和尚书马齐、佛伦一起守卫皇城。那年秋天,他跟随皇上出征,到了归化城,驻扎在黄河西边,在那里筹划军务。因为跟随皇上出征劳苦功高,皇上赏了他一匹御马。厄鲁特台吉丹济拉来投降了,皇上驻扎在翰特穆尔岭,召见了他。阿兰泰和郎中阿尔法把丹济拉带进了皇上的营帐。皇上屏退左右,让阿兰泰他们先出去,单独和丹济拉聊了很久。等他们出来后,皇上召见阿兰泰说:“你带着降人一起进来,以防万一,这个主意很好。我让你出去,是想表示我的诚意,让你知道我对他没有怀疑。”

话说三十七年那年,阿兰泰和伊桑阿都因为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就请求皇上让他们退休,辞去内阁的职务。皇上说:“大学士这可是个重要的职位啊,必须得是为人正直平和、办事谨慎的人才能胜任。至于记事儿嘛,可以安排学士来做。” 第二年,阿兰泰就去世了。临终前病情很严重,皇上想亲自去探望,还派皇子先去看看,结果皇子还没到,阿兰泰就驾鹤西去了。皇上为此停朝一天,派皇子和内务大臣去祭奠,追赠他太子太保,又加赠少保,谥号文清。

阿兰泰为人清正谨慎,在朝廷上远离权力斗争,谁也不敢跟他拉关系走后门,所以皇上很器重他。后来皇上跟大学士们谈起内阁以前的官员,还夸阿兰泰记忆力好,而且办事能力强呢。

他儿子富宁安,一开始继承了他叔祖尼哈纳拜他喇布勒哈番的世袭官职。从侍卫做起,一步步升到正黄旗汉军都统,后来又改任左都御史,最后升迁到吏部尚书。富宁安为人正直善良,对父母非常孝顺,圣祖皇帝多次称赞他。皇上还曾经当着所有大臣的面说:“富宁安是从武官出身,一步步提拔上来的,大家都说他品行端正,所以才让他做了吏部尚书。现在朝中想找个清廉的官员太难了,应该从他们刚当笔帖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想着将来提拔他们做国家重臣,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品德。”

1718年,策妄阿喇布坦入侵哈密,朝廷派富宁安去西宁督军,给了他很大的权力,让他自行调遣军队。敌人很快逃跑了,朝廷就下令放慢进攻速度,让他回驻肃州,好好安排粮草和战马。两年后,1720年,富宁安被授予靖逆将军的称号,驻军巴里坤,和傅尔丹将军一起分头围剿敌人。之后,他率兵袭击厄鲁特边境,进驻乌鲁木齐,多次打败敌人。1722年,他进兵乌兰乌苏,又派侍卫哲尔德等人分路袭击,斩获很多敌人;他还派退休大臣阿喇纳等人去劝降并招抚回人,然后进攻吐鲁番,降服了吐鲁番的酋长,缴获了无数的骆驼和马匹。当时策妄阿喇布坦带着吐鲁番和回人一起迁移,路上很多人逃跑了,朝廷就让富宁安去安抚这些人。没过多久,敌人又来犯,朝廷派将军去支援剿灭,富宁安自己也率兵进驻伊勒布尔和硕,进行战略协调。恰好阿喇纳接连打败了敌人,敌人逃跑了,富宁安这才回到巴里坤驻扎。1724年,富宁安上书朝廷说:“嘉峪关外、布隆吉尔以西,是古代瓜州、沙州、敦煌的地域。过去吐鲁番在那里建城屯田,遗址还在,如果在那里驻兵屯牧,设置一位总兵官统领,就能扼守党色尔腾之路。”他还建议专门派大臣负责屯田、粮储和牧驼运粮的事务,皇帝批准了他的奏章。

乾隆皇帝即位后,富宁安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的职位,依然负责军务。1727年,他回朝,皇帝赏赐了他御用的冠服、双眼花翎、黄辔鞍马,并对王公大臣说:“富宁安为人端方廉洁,这些年来带兵打仗,名声无人能及。”皇帝授予他世袭侯爵的爵位。不久又晋升为一等侯,加太子太傅的衔,署理西安将军。1729年,因为一些事情被夺去爵位,但仍然保留大学士的职位。同年,他在西安去世,谥号文恭,和他的父亲阿兰泰一起被供奉在贤良祠。

徐元文,字公肃,是江西昆山人。他最初冒用陆姓,等到做了官之后才恢复了自己的姓氏。他从小就沉静好学,和他的哥哥徐乾学、弟弟徐秉义在当时都很有名气,人们称他们为“三徐”。

元文举在顺治十六年考中了状元,皇上召见他在乾清门,还跟皇太后说:“今年考中了一个好状元啊!”皇上赏赐了他帽子、衣服和蟒袍,任命他为翰林院修撰。皇上南巡的时候,还让他骑御马。有一次,皇上让他写一篇关于“孚斋”的文章,“孚斋”是皇上读书的地方,皇上看完后夸奖写得好,还下令刊印发行。

康熙初年,江南发生拖欠赋税的案子,元文举的名字也牵扯其中,被贬官到銮仪卫当经历,事情查清楚后,他又恢复了原来的官职。他父亲去世后,他按照古代的礼仪守孝。守孝期满后,他被任命为国史院修撰,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国子监祭酒,还担任经筵讲官。

元文举为人清雅而重视礼法,声音洪亮,讲课总是合乎皇上的心意。他曾经上书请求:“下令各省学政每年都选拔一些优秀学生,乡试也恢复副榜,这些学生都送到国子监学习。”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下令执行。他还请求永远停止捐纳入仕,他的奏章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他在国子监工作了四年,端正了学风,规范了文章体裁,学校的教风也大为改观。后来皇上对阁臣说:“徐元文当祭酒的时候,规章制度非常严格。满洲子弟有不守规矩的,他就责罚他们,大家都敬畏他,后来的祭酒都比不上他。”

康熙十三年,他升任内阁学士,又改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同时担任日讲起居注官和庶吉士的教习。之前熊赐履在经筵讲课,多次讲解孔孟程朱之道,皇上想广泛了解前代的得失,就命令大臣们结合《资治通鉴》和四书一起讲课。元文举就选取朱熹的《纲目》,挑选那些与帝王德行和治理国家有关的事情,结合前人的说法,加上自己的见解,详细地讲解,按时完成讲课任务。后来因为母亲去世,他就回家守孝了。

康熙十八年,皇上特地召他回来参与修撰《明史》,他上书请求征集散失的书籍,推荐了李清、黄宗羲、曹溶、汪懋麟、黄虞稷、姜宸英、万言等人,让他们到史馆工作,那些不能来的人,就将他们的著作送来。后来他又被补任为内阁学士。当时有人建议派大臣巡视地方,元文举在内阁说:“巡视地方应该派御史,因为御史受都察院的约束,所以很少有人敢胡作非为。如果派大臣去,他们可能会滥用权力,谁又能约束他们呢?”于是他向皇上禀报了此事,这个建议最终被采纳了。

明年,我被提升为左都御史。大军南下云南,吴三桂的残部大部分都投降了,耗费的军饷多得不得了。我上奏说:“吴三桂的余孽很快就会被诛杀。那些被迫参与的士兵,应该给他们机会重新做人。如果继续让他们留在原地,这不是长久之计;把他们调到别的地方,又要花费大量的迁移费用。如果交给别的将领管辖,他们之间猜忌未消,最终会很危险;如果让他们回到原来的军队,他们放纵惯了,一时很难约束。所以,我认为应该把那些当过兵的,和绿营兵一起录用。其余的人,就让他们回家务农,这样可以节省军费。特别是耿精忠、尚之信、孙延龄旧部下的将领和官员,更应该解散,不要再保留藩属的旗号和名目。”我又建议:“要革除三藩的苛政,在广东的有五项:盐场税、渡口税、总店税、市舶税、渔业税;在福建的有四项:盐税、报关船税、骚扰驿站人员、牙行渡口税;在云南的有四项:勋戚庄园税、圈占田地税、矿场税、冗兵费用。”我的奏疏上报后,都交由相关部门讨论执行。

一开始,御史刘安国建议调查隐瞒土地的情况,州县官员只要查出隐瞒土地就能升官,结果很多官员为了升官就捏造事实,害苦了百姓。我大力批评了这种弊端,说这表面上是加税,实际上是耗费百姓的粮食。我建议督抚官员进行检查,并且列举了最近督抚官员的四项弊政。当时,朝廷规定捐纳官员到任三年后,称职的可以上报升迁;不称职的,就罢免。后来,朝廷又规定捐银的官员可以免去上报的程序,甚至连生员都可以通过捐纳成为岁贡生。我上奏说,捐纳这种做法,只是权宜之计,建议在收复云南之后,就下诏停止这种做法,我的奏疏言辞非常恳切。

云南平定之后,皇上在庙里赦免了罪犯,朝中大臣都纷纷夸赞皇上的功德。只有元文一个人说:“圣人编写《易经》,在《泰》、《丰》、《既济》等卦象中,都留下了深刻的警示。如今盛世刚刚开始,希望皇上能更加谨慎小心,并告诫所有大小官员,要洗心革面,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大业。千万不要只顾眼前的小利,而要致力于培养国家的根本力量。要整顿纪纲,提升国家形象;要核实名册,考核官员才能;要崇尚清正的舆论,确定国家的政策;要加强廉耻教育,端正人心;要重视教化,从根本上治理国家;要抑制贪婪的竞争,警戒那些贪官污吏;要提倡节俭,淳厚民风;要端正名分,杜绝奸邪的萌芽。这些都是当今的急务。”皇上同意了他的意见。

当时正严厉禁止窝藏逃犯,杭州将军马哈达因为民间藏匿逃犯很多,请求自己负责抓捕,不用移交其他部门。元文说:“这样做会严重扰民啊!不行,应该让督抚和将军一起执行。”京城里有很多坏人,他们抢掠平民百姓,然后把他们卖给旗人,官吏还预先印制空白契约给他们,屡屡被发现。元文上疏请求禁止这种行为。另外,八旗家属投水自杀、上吊自杀的,每年上报给朝廷的就有上千人,元文又上疏请求严厉处罚。皇上都采纳了他的建议。京察考核中被罢官的人,想花钱捐献来复职,元文坚决反对,这件事最终作罢。他还先后上疏弹劾福建总督姚启圣骄横跋扈,弄虚作假;弹劾杭州副都统高国相纵兵虐民;弹劾两淮巡盐御史堪泰包庇贪官;弹劾御史萧鸣凤居丧不守礼制。这些弹劾经过调查都属实,只有姚启圣为自己辩解才得以脱身。

二十二年,元文被推举为湖北按察使,因为所举荐的人不合适,被降级调职。不久,他被任命专门负责史局。二十七年,他再次代替哥哥乾学担任左都御史,之后升迁为刑部尚书,又调任户部。二十八年,他被拜为文华殿大学士,兼管翰林院事务。皇上南巡,来到苏州,因为江南的漕粮负担太重,下旨询问户部。元文查阅了宋元以来旧有的官田、民田的始末以及前明历代的诏书,然后向皇上汇报。元文在内阁的时候,皇上再次询问他此事,元文叩头说:“皇上能考虑到这一点,是三吴百姓的福气啊!”于是,这件事被提交给九卿讨论,但有人极力反对,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

元文大哥,也就是乾学,为人豪爽,做事比较张扬,得罪了不少权贵,最后被罢官了。但他在家中却很讲究礼法,家里家外都井井有条,规矩森严。康熙二十九年,两江总督傅拉塔弹劾乾学侄子跟巡抚洪之杰勾结,争权夺利,还把乾学也牵扯了进去。皇上没怎么理会这事,直接让乾学告老还乡了。他坐船经过临清的时候,关卡的官吏搜查得很仔细,结果只搜出几千本书和三百两银子。回家一年后,他就去世了。乾学的事迹,后世也都有记载。

他弟弟秉义,字彦和,康熙十二年考中进士第三名,被授予编修的官职,后来升迁为右中允。之后他请求告假回家。乾学去世后,他又被朝廷召回,补回原来的官职。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吏部侍郎。皇上派他和刑部侍郎绥色克一起到陕西去,审理粮盐道黄明受贿案。他们对黄明的罪行定得不太合适,结果秉义被降职为詹事。后来他又升迁为内阅学士,之后又请求回家。皇上南巡的时候,还御赐给他一块写着“恭谨老成”的匾额。康熙五十年,他去世了。

总而言之,康熙初年,皇帝年纪还小,国家局势动荡不安,满汉之间还没完全融合,加上四位辅臣专权,三藩之乱,台湾海盗猖獗,朝廷处理这些事情有时候也显得有些失策,这些都足以动摇国家的根本。像霨、廷铨、立德、溥这几位大臣,在那个多事之秋,想尽办法辅佐朝廷;熙预参与了顾命大臣的辅政;正治等人入阁后,等到局势稳定下来,才从容不迫地为朝廷献计献策;伊桑阿、阿兰泰更是忠诚坦率,深受皇帝信任。康熙朝的统治,比成祖、宣祖、文祖、景祖都要好得多,这些大臣们都为此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