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这地方啊,古时候可是徐州、豫州的地盘,书上都写着呢。《禹贡》里都记载了的。明朝的时候属于南京。清朝顺治二年,把江南省给改了改,设立了凤阳巡抚和安庐池太巡抚,还兼管着操江的军事,都归淮阳总督管。过了六年,这些官职又都撤了。到顺治十八年,又设了江南左、右布政使,左布政使管着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淮安、扬州九个府,还有徐州、滁州、和州、广德四个直隶州,办公地点在江宁。康熙元年,才正式把安徽分出来,设省治,又设立了巡抚,驻地在安庆。三年后,江南分出来一个按察使来安徽办公。五年后,扬州、淮安、徐州又划回江宁右布政使管辖了。六年后,左布政使改成了安徽布政使司。雍正元年,两江总督开始管安徽、江苏、江西三省的事儿。雍正二年,把凤阳府下面的颍州、亳州、泗州,还有庐州府下面的六安州,都升格为直隶州。雍正十三年,颍州又升格成了府,亳州则降级回到颍州下面。乾隆二十五年,安徽布政使的办公地点也从江宁搬过来了。
安徽的地理位置,东边到江苏的溧水,西边到湖北的麻城,南边到江西的彭泽和浙江的遂安,北边到河南的鹿邑。东西宽七百三十五里,南北长六百六十六里。到宣统三年的时候,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三百一十四万二千一百八十四户,人口一千六百二十二万九千五十二人。安徽管辖着八个府,五个直隶州,四个属州,还有五十一县。说到安徽的名山,那可是不少,霍山、皖山、黄山、九华山、陵阳山、敬亭山,都是有名的。大河也很多,长江、皖河、泾河、枞阳河、巢湖、淮河、颍河、涡河、滁河、浍河、西淝河、北淝河、洪泽湖,这些都是安徽的地标性河流。水路交通也很方便,东边能到江苏,西边能到江西和湖北。陆路交通呢,从安庆北上,过北峡关,渡过淮河就能到江苏徐州;从江心驿东南走,过清流关就能到江浦;从桐城西南走就能到湖北黄梅。铁路方面,计划修建一条芜湖到宁国的铁路。还有电线呢!
安庆府是繁华、人口稠密、交通不便的地方,是安庆、庐州、滁州、和州、道州的治所,巡抚、布政使、提学使、提法使、巡警、劝业道都驻扎在这里。顺治初年,按照明朝的制度,安庆府属于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才正式设立安徽省。康熙十四年,设立提督,管辖上江营汛。康熙十八年,撤销了提督,并入江南。乾隆二十五年,左布政使衙门迁来安庆府。嘉庆八年,巡抚兼任提督,管辖两个镇的各标军队。安庆府距离北京2700里。东西宽450里,南北长275里。北极星的高度是北纬30度37分,比北京东偏34分。安庆府管辖六个县。
怀宁县也是繁华、人口稠密、交通不便的地方,地势险要。东北是大龙山,西边是皖山和百子山,西北是独秀山。长江从望江县流入,经过怀宁县城南边,然后向东北流向池口,再向东北流入无为县。皖水从潜山县流入,与长河汇合,经过石牌港流入长江。怀宁县北部是黄麻河(也叫黄马河),从潜山县流入,与沙河、高河汇合,到桐城县成为练潭河。西北是井田河,向上通往练潭。西边是冶塘湖,从皖口流入长江。东北是长枫港,引来莲湖、槐湖的水流入长江,这就是古代的长风沙。这里有两个碎石岭汛和一个石牌市汛,还有长枫镇、三桥镇两个镇,以及各一个巡司。练潭是一个驿站。怀宁县的商业中心在江边。
桐城县也是繁华、人口稠密、交通不便的地方,位于安庆府东北120里。东北有浮度山和北峡山(也叫北峡关),与舒城县接壤。西边是挂车山。北边是龙眠山,山上流出的水成为龙眠河,流入松山、鸭子等湖泊。东南是长江,从怀宁县流入,向东流,经过县西南的练潭驿,成为练潭河。双河从县东流出,两条支流汇合成为孔城河,与东南的长河、白兔河一起流入练潭河,到枞阳县流入长江。三道岩关在县西,咸丰十年重修。桐城县有六百丈关、北峡关、练潭镇、马踏石四个巡司,以及陶冲、吕亭两个驿站。
潜山县是繁华、人口稠密的地区,位于安庆府西北120里。北部是灊山(也叫皖山或天柱山)。汉武帝曾登上灊山祭祀天柱山,称之为“南岳”,就是指这里;道教典籍中所说的“第十四洞天”也是指这里。潜山县城前的河叫潜水,发源于公盖山,向西流成为开源涧。向东南流,经过县城北边,向东与皖水汇合。从公盖山流出,向东经过乌石波,到县城东边与崩河汇合。向南到石牌市,与太湖东边的水汇合,经过怀宁县流入长江。东北是昆仑山,沙河从这里流出,与黄马河汇合流入怀宁县。吴塘堰是历代开凿用来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康熙十一年修治过。天堂砦是后部河发源的地方。潜山县有一个巡司和一个青口驿站。
太湖县是人口稠密、交通不便的地方,位于安庆府西北220里。东边是马头山,南边是新寨和香茗山,西北是龙山,北边是珠子山。太湖县与英山县接壤。太湖县过去有五个小湖,现在都淤塞了。东北是银河,从潜山县流入,成为后部河。右边与羊角河汇合,成为龙湾河。汇集南阳河、青石河、棠梨河、罗溪河等,成为马路河。环绕县城向东流,然后转向东北继续流淌。太湖县有后部巡司和白沙巡司各一个,以及一个小池驿站。
宿松县是人口稠密、交通不便的地方,位于安庆府西南160里。东北有严恭山和烽火山,东南是洿池,西南是得胜山。长江从湖北黄梅县流入,流经小孤山。元朝时在小孤山上立了一根铁柱,叫做“海门第一关”。长江在这里分流,向东流入望江县。二郎河(也叫扬溪河)承接雷水,向南流入望江县。北部有三溪河,从湖北蕲州、黄梅县分流入,在隘口汇合,向南流入长江。东北有旧县河,发源于白崖诸山,与荆桥河汇合,流入望江县的泊湖。东边有张富池,与大小泊涝湖、龙南莲若湖、白湖、棠梨湖、小黄湖汇合,流向泊湖。再往南,有龙宫湖、大官湖,都与泊湖相连,形成一片巨大的水域。宿松县有便民仓镇,南北粮仓都储存在这里;还有归林滩镇,过去设有巡司,后来撤销了。宿松县的复兴镇、泾江口镇各有巡司一个,枫香是一个驿站。
望江县地势平坦,位于安庆府西南120里。西北是大茗山和小茗山对峙,东边是周河山,西边是麒麟山,北边是宝珠山,南边是长江。长江从宿松县流入,沿着县城边的娥眉洲向东北流,到华阳口汇入泊湖。泊湖接受宿松县的浮湖、茅湖等水,汇合成为扬溪河,也就是雷水。雷港,明朝时被淤塞了。现在从华阳镇流入长江。望江县有苏家镇、吉水镇、香新沟镇、华阳镇四个镇,雷港驻扎着游击部队,还有一个巡司。雍正年间,从杨湾改名为望江县。雷港是一个驿站。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庐州府,明朝的时候叫庐州府,属于江南省。顺治初年,沿用明朝的制度,管辖两个州和六个县,归江南左布政使司管。康熙六年,划归安徽省。雍正二年,六安升格为直隶州,英山、霍山两县也划归六安管,其他县不变。庐州府离安徽省府所在地四百六十里。东西宽二百二十里,南北长二百一十里。北极星的高度是三十一度五十六分,比北京东偏四十七分。庐州府管辖一个州和四个县。
合肥,是个繁华但又疲惫、难治理的地方,地势险要。东边有龙泉山、青阳山;东北有大小岘山;西南有紫蓬山;东边还有浮槎山;东南有四鼎山(也叫四顶山);东边是巢湖(也叫焦湖),面积很大,有四百多里,湖里还有三个小岛,分别叫鞋山、姥山、孤山,湖里港汊多达三百六十条,汇集众多水流,然后往南流入长江。东边还有店埠河,南边有派河、三汊河,都流入巢湖。肥水流经鸡鸣山,淮水和肥水汇合,合肥县的名字就来源于此。东边还有逍遥津、梁园镇;西边有庐镇关。合肥还有梁园、青阳、官亭三个巡司,一个督粮通判,一个县丞,五个驿站:护城、金斗、店埠、派河、吴山庙。
舒城,也是个繁华的地方。在庐州府西南一百二十里。南边有春秋山、华盖山、鼓乐山;西南有龙眠山、七门山;东边是巢湖,和合肥、庐江、巢县接壤,舒城境内的水都汇集到巢湖。龙舒河发源于县西的孤井,向东流,和石塞河汇合,流经七门堰,然后从城南流入巢湖。上七里河在县西九里,是西山各条河流汇集而成,流经南溪,然后流入巢湖。下七里河在县里七里处,和南溪相连,最终流入巢湖。七门堰在西南的七门山下,有三座堰:乌羊堰、千功堰、槽椟堰。南北峡关、西阳山寨、上阳镇都有兵营驻扎。舒城还有一个晓天镇巡司,两个驿站:三沟、梅心。
庐江,比较简单。在庐州府南边一百八十里。东北有冶父山,西北有冷水关,两座山像门一样矗立着。东边有梅山,西边有孺山和郎家山;东南有矾山;东北有巢湖,西边汇集三条河流,往东还有金牛河、清野河等河流汇入巢湖。南边还有白湖,南边延伸出去是后湖,西边延伸出去是黄陂湖,县河和作枋河都汇入这些湖泊。东边流出青帘河,经无为县流入长江。西南有高子水,南边有罗昌河,都流入桐城。冷水关有一个兵营和一个巡司,一个驿站:庐江。
巢县,也比较简单。在庐州府东北一百八十里。东边是东山,靠近长江,地势险要;东南有七宝山;西北有万家山;西南是巢湖,以前是巢县的所在地,后来沉入湖中,所以才叫巢湖。巢县境内的河流大多从这里流出。濡须水从巢湖东边流出,流经城南,又叫天河水,向东流,流经东北的亚父山南边,然后向东南流,流经七宝山、濡须山之间,也叫东关水,流入无为县。清溪河从巢湖流出,流经县东,和芙蓉水汇合,然后和濡须水汇合。西边的柘皋河、白露河、巧溪河、花塘河都流入巢湖。柘皋有兵营,一个巡司,一个典史,两个驿站:高井、镇巢。
无为州,是个繁华但又疲惫、难治理的地方。在庐州府东南二百六十里。城内有紫芝山。东北有偃月山,也就是濡须坞,东西有两道关口;西南有三公山、九卿山;西边有孤避山;北边有青檀山;南边是长江,从桐城流入,叫石炭河口。东北还有青帘水从庐江流入,叫西河,和鹅毛河、永安河、直皂河汇合,叫泥汊河口;北边还有神塘河口;东边流经北蟂虮山,西边是獭浦,流入和县。北边有濡须水,从巢湖流经边界,流经七宝山,然后向东变成黄洛河,和州河、运河以及马肠河、奥龙河汇合,流入含山县,叫裕溪河。无为州也有兵营,黄洛、泥汊、奥龙、土桥四个巡司。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凤阳府,位置重要,但人口稠密,又穷又苦。它是元朝的濠州,明朝初年升为临濠府,洪武二年成为中都,六年改名中立府,七年最终定名为凤阳府,隶属于江南。顺治初年,沿用明朝的制度,管辖五个州、十三个县,属于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划归安徽省。雍正三年,颍州、亳州、泗州升格为直隶州,颍上县、霍丘县划归颍州,太和县、蒙城县划归亳州,盱眙县、天长县、五河县划归泗州。雍正十一年,从寿州分出设立凤台县。雍正十三年,亳州和它管辖的两个县划归颍州府。乾隆二十年,临淮县并入凤阳县。乾隆四十二年,虹县并入泗州。凤阳府距离安徽省会六百七十里,东西宽四百二十八里,南北长四百八十里,北极高度是三十二度五十五分,比北京东偏一度十二分。凤阳府管辖两个州,五个县。
凤阳县,人口稠密,又穷又苦,地势险要。明朝初期,从临淮县析出设立凤阳县,后来又划入虹县的部分土地扩大县域,成为府治所在地。明朝初期废除了临淮县,把它并入了凤阳县。凤阳县北面有凤凰山,因此得名。东北面有乌云山,盛产钟乳石。淮水从寿州流入,经过凤阳县城东北部,流入泗州。濠水从凤阳县城南面流出,有两个源头,到升高村东面有一块巨石阻断水流,这就是古代的濠梁,也叫石梁河,向东北流入淮河。涡水从蒙城流入,经过凤阳县城西北部,流入怀远县。西面有龙子河,发源于南山,汇集成湖,经过长淮关流入淮河。北面有沫河,上游连接着许多湖泊,经过凤阳县城东北部流入淮河,叫做沫河口。东面有溪河,也叫大溪河,就是古代的黄溪。东面还有月明湖,向北流入淮河。东北面有花园湖、洪塘湖。东南面是明孝陵,位于凤阳县城西南,有城墙保护。顺治七年,改设左卫,设守备一人。西北面是长淮关。东北面是临淮关。铁路经过临淮乡、徐家桥、溪河集、蚌埠、小溪。溪河集设有县丞一人,蚌埠镇设有主簿一人,临淮镇设有巡司一人。有三个驿站:王庄、濠梁、红心。凤阳县城东南有铁路。
怀远县,地势险要,又穷又苦,位于凤阳府西北七十里。北面是荆山。东南面是涂山。南面是平阿山。淮水从凤台县流入,经过怀远县东面,流经荆山和涂山之间,汇合涡水、濠水、沙水、淝水等河流,共同流入泗州。北淝水从蒙城流入,到怀远县正义村汇集成大水,下游流入灵壁县。清沟从涡阳龙山湖东南流出,汇合十湖、天堰等水流,到怀远县北面与淝水汇合,水流才变得很大。过去,清沟从灵壁南面流到沫河口,再流入淮河。涡水从凤阳流入,经过怀远县城北面,向东流入淮河,叫做涡口。南面是洛水,向北流入淮河,也叫洛涧。沙水从颍州流入,经过荆山南面流入淮河。上窑龙元集设有主簿一人,洛河设有巡司一人。
定远县,人口稠密,地势平坦,位于凤阳府南面九十里。西北面是横涧山。东面是银岭。南面是池河,从巢县流入,向东北流经盱眙县流入淮河,叫做池口。西面是洛河,上游连接苑马塘,是淝水的支流。这两条河都流入淮河。芡河从西面流来,经过定远县城南面汇入淮河。岱山铺设有汛。泸桥设有主簿一人,池河设有巡检一人。有三个驿站:定远、张桥、永康镇。定远县东面有铁路。
凤台县,人口稠密,又穷又苦,地势险要,位于凤阳府西南一百八十里。明朝时并入寿州。雍正十一年,从寿州城东北角分出设立凤台县。西北面是八公山。东北面是紫金山。南淝水从涡阳流入,经过颍上县,从峡口西面流入淮河。西淝河,也叫夏肥水,从合肥流入,到肥口流入淮河。白龙潭、顾家桥、石头埠、刘家集、阚甿集设有汛。阚甿集设有巡司一人。有二个驿站:太行、丁家集。
寿州,人口稠密,又穷又苦,地势险要,位于凤阳府西一百八十里。寿春镇驻扎着总兵。寿州城北面是八公山,位于淝水北面、淮河南面,也叫北山。峡石山在淮河西北两岸夹峙,形成险要地势,西岸叫峡石,东岸叫寿阳山。西北面,淮水从霍丘东面流经正阳镇,颍水汇入淮水,叫做颍口。淮水继续东流到寿州城北,淝水汇入淮水,叫做淝口,也叫淮口,然后向东北流入怀远县。淝水有三条,在寿州境内的是东淝河,位于寿州东北,发源于合肥鸡鸣山,向北流分成两支,一支向东南流入巢湖,一支向西北流到寿州,再流入淮河,是淮南的淝水。西北面,颍水从颍州流入,流入淮河的地方叫颍尾。西面,渒水从颍州流入,向北流到淮河,就是沘水。正阳关、瓦捣设有汛,凤阳通判驻扎在这里,有税关。正阳镇设有巡司一人。有四个驿站:正阳关、安丰、姚皋店、瓦埠。
宿州,人口稠密,又穷又苦,地势险要,位于凤阳府西北二百三十里。西北面有相山、石山、土山,还有诸阳山,也叫睢阳山,位于睢水之阳,睢水从河南永城流入。南面是澳水,也叫濊水,现在叫浍河,也从河南永城流入,经过灵壁东南流入泗州五河县。东南面是沱水,从宿州东南紫芦河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和处理诗词对联。
颍州府,那可是个繁华、疲惫、又难治理的地方!以前属于凤阳府管辖。顺治初年,沿用明朝的制度,颍上、太和两县都归凤阳府管。雍正二年,升格为直隶州,划归安徽省,管辖范围扩大到颍上和霍丘,而太和县则划归亳州。雍正十三年,又升格为府,还新设了阜阳县,把亳州以及它管辖的太和、蒙城两县都划到了颍州府。从颍州府到安徽省省会,得走八百四十里地呢!颍州府东西宽二百一十里,南北长二百二十里,北极高度是三十二度五十八分,比北京城偏西三十二分。它管辖着一个州和六个县。
阜阳县,也是繁华、疲惫、难治理的地方,地势险要。西边有七旗岭、金牛岭;县城西南有仁胜岗;南边有安舟岗。淮河从河南固始流过来,经过阜阳城南的三河尖,再流向凤阳。颍河从河南登封流过来,经过阜阳城北,然后向东流去,茨河、谷河都汇入颍河。阜阳城北还有沙河,汇集了太和周围湖泊的水。西边是柳河,汇集了小汝河、白洋湖等的水,最终也流入颍河。颍河向东南流,到沫河口就汇入淮河了。阜阳城西边原来有旧黄河,它和颍河在城北汇合。后来黄河改道到鹿邑,旧黄河就断流了。阜阳城西北的沈丘镇,就是古代的寝丘。阜阳县还有个巡检司,以及包家寨、永安镇、西洋集、驿口桥等几个设有兵营的地方。王家集设有通判和县丞。桥口有个驿站。
颍上县,疲惫、难治理。在颍州府东南一百二十里。西南有黄岗,东南有垂岗,北边是管谷。淮河从阜阳流过来,和清河、大润河汇合,到西正阳城后,转向东北,在八里垛拐弯。颍河从颍州流过来,经过汉慎县,和乌江水汇合,又向东南和樊家湖汇合,流到颍上城东。再向东南,和老梧冈湖汇合,这里颍河被称为颍尾,然后向东北流入凤台。颍上县北边还有花水涧、袿沟、济水,也流入凤台。八里垛设有兵营,甘城有个驿站。
霍丘县,繁华、疲惫、难治理,以前属于寿州。雍正初年才划归颍州府。南边有九仙山、九丈潭;西边有长山,三座山连在一起;西北有临水山。淮河从河南固始流过来。西南的史家河从六安流过来,经过叶家集,又回到固始,和曲河汇合,在三河尖和淮河汇合。然后向东,和很多河流汇合,经过义城废县,分出戎河、渒河流入凤台。戎河也流入淮河。叶家集设有兵营,洪家集、三河尖设有巡司,开顺集设有巡司和典史。
亳州,地势低洼,繁华、难治理。明朝初期降为县,后来又恢复了州的建制,属于凤阳府。雍正十三年又降为州,划归颍州府。西边是涡河,从河南鹿邑流过来,和北边的马尚河汇合,流入蒙城。马尚河在亳州城北,是从河南商丘汴河分流出来的,经过亳州,包河汇入其中,然后流入涡河。涡河的支流流入河南永城,叫做浍水。南边是淝河,从河南鹿邑流过来,流到亳州境内的孟家桥,向东流,经过亳州城南流入太和。淝河又经过亳州的龙德寺流入阜阳,这就是古代的夏肥水。亳州西北有聂家湖、花马潭,东南有百尺沟,都流入涡河。东边是义门镇。龙德寺集、翟家集设有兵营。亳州管辖一个州。驻地在丁园寺集。
涡阳县,地势低洼,繁华、难治理。同治三年,从阜阳、亳州、蒙城和凤阳府的宿州划地出来设立的。南边是云梦山,东北是龙山,北边是石弓山。北淝河从亳州流过来,积水形成白湖洼,然后向东流入蒙城。涡河也从亳州流过来,和五毒沟、龙凤沟、梭沟、银沟、金沟等河流汇合后水量变大,向东南流,经过蒙城,到达怀远,流入淮河。西南的蔡湖也流入涡河。西洋设有兵营,义门集设有巡司。
太和县,繁华、疲惫、难治理,明朝属于凤阳府,雍正年间划归颍州府。北边是万寿山。沙河从河南沈丘流过来,经过太和城南,流到亳州,然后流入颍河,它是颍河的上游。东北是茨河,从河南鹿邑流过来,然后向东南流入沙河,所以沙河也叫茨河。茨河的支流是宋塘河,流经宋王城流入谷河。谷河从西北卧龙冈分流出来流入茨河,铭河也从这里流过。南边是柳河,是旧黄河的支流,上游通到河南项城,下游到颍州,和城西的舒阳河汇合流入沙河。青泥浅设有兵营,洪山设有巡司和典史。
蒙城县,繁华、疲惫、难治理。顺治初年属于亳州,后来和太和一起划归颍州府。西北有驼山、狼山,北边是檀城山。涡河从涡阳流过来,经过蒙城城北,然后转向东,再向南流,从怀远的涡口流入淮河。北淝河经过蒙城城北的板桥集流入凤阳。双涧集设有兵营。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徽州府,那地方啊,人多地少,又穷又苦,管辖范围还特别大,隶属于徽宁池太广道。明朝的时候,是徽州府,属于江南。顺治初年,它就归属江南左布政使司管了。康熙六年才划归安徽省。从省会到那儿,西北方向要走五百七十里呢。东西宽三百九十里,南北长二百二十里。北极高度是二十九度五十七分,比北京东边偏了两度四分。底下管着六个县。
歙县,也是人多地少,又穷又苦,地势险要。南边是紫阳山,东边是问政山,西北边是黄山,以前叫黟山,绵延三百多里,浙江、歙县、饶州、池州的山都是它的支脉。丰乐水从黄山发源,流到城西和扬之水汇合。扬之水从绩溪流来,到城西就叫练溪,也叫徽溪,往南流到歙浦,叫浦口,这是新安江的上游,往下流到浙江建德,和东阳江汇合,成了浙江的源头。歙浦在县城南边,练江、渐江都在这儿汇合。还有南昌溪、北洪武水,都能灌溉田地。明朝初期,这儿设过课税局,还设过巡司,现在都取消了。现在还有阮溪司、黄山、街口渡巡司三个巡司,还有一个驿站。
休宁县,也是人多地少,又穷又苦,在府城西边六十里。北边是松萝山,东边是万安山,西边是白岳山,西北边是率山。率水从率山南边流出来,往南再往西流,最后汇入鄱阳湖。它北边的水分成两支:一支从梅溪口流入祁门,和孚溪水汇合;一支从彭沍阬口流出来,到县西边的江潭汇合浙溪水,然后流经南港、东港,在率口汇合,流入歙浦,下游就是新安江。南边呢,汊水从白际山流出来,和佩琅水、璜源水汇合,绕着县城南边岐阳山脚下流,所以叫汊水,然后往北流入浙溪。西边是白鹤溪,发源于黟县吉阳山,和夹源、夹溪两条水汇合,流经县城南边,和南港、东港汇合,流入屯溪。屯溪在县城东南,是茶叶贸易中心,盐捕同知就驻扎在那儿。这儿有个太厦镇巡司,还有一个驿站。
婺源县,也是人多地少,又穷又苦,在府城西南二百四十里。北边是浙源山,浙溪从这儿发源,往下流入休宁。梅源水从西梅源山流出来,和武溪汇合。婺水从西北大广山流出来,往南和斜水汇合,流入武溪。武溪水从北回岭下流出来,往下流经江西乐平,流入鄱阳湖。县里境内的水,从县城东边和东北边流出来的,在汪口西边汇合,叫北港;从县城北边流出来的,在清华西边汇合,叫西港。到武口,这两条水汇合,绕着城西边流,又往西南流入江西德兴,最后流入鄱阳湖。这儿有个项村巡司,还有一个驿站。
祁门县,穷,还难走,在府城西边一百八十里。西边是新安江,东北边是祁山,北边是大共山,也叫大洪山,巡司就设在那儿。大共水往西流,和武亭水、禾戍岭水汇合,到秀溪、霄溪下闾门滩,和北港水汇合,流入倒湖,再流入江西浮梁。西边的武陵水、騄溪水,东南边的王公峰水,西南边的新安水、卢溪水,都流入大共水。这儿有个大洪巡司,还有一个驿站。
黟县,情况比较简单,在府城西北一百四十里。县名取自黟山,就是现在的黄山。西南边是林历山,东北边是吉阳山,吉阳水从吉阳山流出来,也叫黟水,往西南流,北边的牛泉水从东南流来汇入它。然后往东南流过噎泽,到白茅渡,和横江水汇合。横江水从南边的武亭山流出来,章水从东南流到县城西边和它汇合,到鱼亭口,和鱼亭水汇合,再往东流,和吉阳水汇合,流入休宁。西边是武关,和祁门交界。这儿有个驿站。
绩溪县,穷,还难走,在府城东北六十里。唐朝才从歙县分出来建的县。东边是大障山,也叫玉山,《山海经》里说的三天子鄣山就是这儿。东北边是巃鹢山,这座山四面环绕,中间只有一条路通往宁国。以前这儿有个丛山关,关下是巧溪,也叫扬溪,流成扬之水,分成两支,一支往北流入宁国,一支往南流到屏山,乳溪水、徽水都流到这里。东北边是大障水,和登水汇合,叫临溪。再往西和上溪水汇合,流入练溪。东边绩溪的源头也发源于扬溪,和徽水交汇,像织布一样,所以县名由此而来。西北边太平镇有个徽岭关。这儿有个濠寨巡司,还有一个驿站。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宁国府,位置比较复杂,以前属于江南,顺治初年也是,康熙六年才划归安徽。离安徽省会大概四百三十里地,东西宽二百二十里,南北长三百三十五里。地理位置嘛,北极高度是二十度二分,比北京东边偏了二度十六分。管辖着六个县。
先说宣城县,这地方繁华,但又穷又乱,地理位置也挺险要的。响山在县城南边,城里还有陵阳山,城北角是敬亭山,南边是响山,东南边是华阳山,这华阳山横跨宣城、泾县、宁国、旌德四个县,华阳河就发源于此。河水先往东流,经过鲁山,叫鲁显水,再往东北流就叫鲁溪了,然后跟句溪、宛溪、双溪汇合,往北流入青草湖,再跟南湖、慈溪汇合,最后经芜湖入长江。宣城东北还有大南崎湖、小南崎湖。还有条绥溪,也叫白河,汇集了广德、建平等地的水,流入南湖。宣城西边是青弋江,古书上叫青水,也叫冷水,从泾县流过来,汇集了西南一带的水,往东北流,跟太平的黄池河汇合,最后流入芜湖。北边湾沚河有个镇,现在成了盐埠,漕运也都在这儿汇集。湾沚河的水发源于扬青口,也跟黄池河汇合。宣城西边还有个青弋关,水阳镇有个巡司,西河、杨柳铺、沈村都有水师驻扎。宣城有个驿站。
宁国县,位置比较简单,在宁国府东北九十里。南边是凤山,东边是银山,南边还有巃鹢山。徽水从绩溪流过来,和仙人洞、篁岭、滑渡、葛村、龙潭等地的水汇合,就成了西溪。西溪再往东北流,跟东溪汇合。东溪发源于浙江天目山,流入宁国县境内,和汤公山、博里溪塘、千顷山、洋丁山等地的水汇合,就成了杭水,然后往北接收宣城柏枧溪的水,就成了句溪的上游。宁国还有岳山、湖乐两个巡司,以及一个驿站。
泾县,穷又乱,位置也挺难走的,在宁国府南边一百里。西南有石柱山,东北有幕山,北边有琴高,西南有蓝山。泾水从旌德流过来,往北流,也叫藤溪,汇集了枫村、小溪等地的水,往北流入岩潭,和赏溪汇合。赏溪上游是舒溪、麻川,两条河汇合后从麻口流入泾县,和乌石水汇合。藤溪继续往北流,到城西南,汇集了乌溪、西阬水、幕溪水,然后往北流经马头山芦塘,流入青弋江。琴溪东北接收曹溪、丁溪的水,和赏溪汇合。南花林、方村两条河都流入赏溪。泾县东南有兰石镇、黄沙镇,有个县丞驻扎在查村,茹麻岭有个巡司,还有一个驿站。
太平县,穷又乱,在宁国府西南二百二十里,是唐朝从泾县分出来建的。西边是龙门山,南边是黄山,麻川从黄山山麓流出,和舒溪汇合,流入泾县的赏溪。梅溪水从县北三门山流出,和麻川汇合,就成了麻口。还有瀼溪、鐍溪两条河,也一起流入麻川。浮丘垣、谭家桥有水师驻扎,宏潭镇有个巡司,还有一个驿站。
旌德县,繁华,但又穷又乱,在宁国府南边二百二十里,唐朝永泰年间从太平县分出来建的。东南是大鳌石岛,北边是石壁山,西南是蛟山、天井山。徽水从绩溪流过来,往南跟清潭汇合,霞溪水从东溪流过来汇入。又跟绩溪的龙头水汇合,往北流过石壁山,和抱麟溪、玉溪水汇合,就叫三溪。往北流到龙首山流入泾县,是泾水上游。抱麟溪发源于黄华岭,往东流,和陶环溪、丰溪汇合,也叫三溪。陶环溪就是玉溪。旌德有个分防营的水师驻扎,三溪镇有个巡司,还有一个驿站。
南陵县,繁华,但又穷又乱,在宁国府西边九十里。南边是吕山,有泉水涌出,就是淮水的源头。往南流到孔镇浦,和漳水汇合,就成了澄清河。绕着城东边流,叫东溪,也叫浣溪。县南鹅岭一带的溪水都汇集到这里。往北接收籍山、后港、蒲桥等地的水,就成了小淮河,一起流入芜湖石硊渡,再流入青弋江。西港发源于玉山朗陵南边,汇集了各地的水往北流,从西南水门入城,绕过城前东市,叫中港,从城西北水门流出去的叫后港。南陵有个鹅岭镇巡司,还有一个驿站。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池州府在顺治初期属于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才划归安徽省。它离安徽省会一百二十里,东西宽三百七十里,南北长二百三十五里,北极高度是三十度四十五分,比北京东偏五十九分。池州府管辖六个县。
贵池县地势平坦,人口稠密,地理位置优越。西南是大雄山,东边是碧山,靠近湖泊,南边是大棕山,西边是乌石山。长江从东边流过来,沿着县的北边流到吉阳河,然后向北转到到铜陵的大通河。贵池县还有贵池水,也叫池口河,向北流入长江,古时候叫鱼贵口。大通河在东北边与铜陵县交界。梅根河从青阳县流过来,到县东边的斗龙山,沿着五埠河口,和双河汇合,向北流入长江。梅根河也叫梅根港,或者钱溪,历史上是铸钱的地方。东北边有清溪河,上清溪发源于洘溪,下清溪发源于南太仆山,两条河都向东北流入长江。西南是秋浦,西北是池口镇。此外还有黄龙矶废巡司、殷家汇汛、池口驿和李阳河镇巡司、碧湖村县丞。
青阳县地势平坦,但是交通不便,位于池州府东面八十里。北边是青山,西南是九华山,古名九子山,梅根水从九华山发源,流入贵池县。长江从县北八十里处流过,江边有个大通镇,是盐茶集散地。西边有五条溪流都发源于九华山,汇合成大通河。临城河也从西边流入大通河。南边有博山河、三溪河、七溪河,都流入石埭县。东南的陵阳镇以前有个废弃的巡司,还有五溪汛和一个驿站——青阳驿。
铜陵县地势平坦,人口稠密,位于池州府东北一百二十里。东边是铜井、杏山,北边是鹊头山,古名鹊头戍。西边是云门山,南边是伏牛山、石耳山。西南边,长江从贵池流过来,和大通河汇合。大通河的一支流汇入县南边的车桥湖,然后在大通镇流入长江。北边是天门水,发源于天门山,从县东北流到荻港入江,是县内许多河流汇入长江的出口,这些河流汇合成一条河,县东湖城流出的顺安河也汇入其中。西边与凤心徬相接,北边与黄浒相接。凤心徬河汇合东湖、西湖的水流入荻港。黄浒河从南陵县东北流来,向西流入荻港。栖凤湖在县东南,发源于仪凤岭,流入凤心徬。西南是和悦州,也叫荷叶洲,有个汛,还有大通营水师驻扎在这里,以及池太分防同知、大通镇巡检和一个驿站——铜陵驿。
石埭县地势险峻,交通不便,位于池州府东南一百六十里。西边是城子山、雨台山,南边是盖山、慈云山,北边是陵阳。池口河发源于栎山,向西流,经过龙须河,汇入苍隼潭,形成秋浦河,贡溪水从西边流入秋浦河。西边是管溪,也发源于栎山,到管口流入石埭乡,与大洪岭水汇合。西南是鸿陵溪,向西北流,与舒溪汇合,舒溪从太平县西北流入县西的舒泉乡,与县南的佘溪、前溪,县北县西的后溪、岳溪,西南的船溪汇合,然后流入太平县。县西有三块巨石横亘在溪中,叫做头埭、中埭、下埭,县名由此而来。石埭县还有一个汛和一个驿站——石埭驿。
建德县地势平坦,规模较小,位于池州府西南一百八十里,治所在白象山脚下。南边是玉峰山、南丰山,西南是梅山,东南是艮木岭,黄湓河从艮木岭发源,向东流入贵池县。前河从东南的石门岭发源,汇集成官池。后河从石门别岭发源,也叫石门溪,或者南河,流到双河口,与贵池县西溪水汇合,向东流。南边是龙口河,向南流入江西饶州府的独山湖。南边还有永丰镇,建德县还有一个汛和一个巡司。
东流县地势平坦,但是地势低洼,位于池州府西面一百八十里。南边是马当山,横卧在江边,地势险要,安庆、宿松、江西彭泽都以马当山为界。西南是大江,从马当山东北流,经过香口、青阳等镇,到黄湓河流入贵池县。城西有江口河、南东流河、香口河,都流入长江。南边有黄金湖、白洋湖,东边有大清湖,也都流入长江。黄石矶在东北边,靠近长江。香河镇明朝时设有巡司,现在迁到青阳镇。张家镇以前有个河泊所,雁汊镇以前有个巡司,现在都撤销了。东流县还有一个汛和一个驿站——东流驿。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太平府,以前是徽州、宁国、池州、广德道管辖的地方,长江水师提督也驻扎在这里。明朝的时候,太平府属于江南省。顺治初年,它也归江南左布政使司管辖。康熙六年,才划归安徽省。太平府距离安徽省城一百九十里,东西宽九十里,南北长二百一十里。北极星的高度是三十一度三十八分,比北京东偏二度三分。太平府管辖三个县。
当涂县,地势险要,人口稠密,依山傍水。南边有凌家山、甑山;东南有青山、龙山;北边有采石山(也叫牛渚山);西边有博望山(也就是天门山,又叫东梁山),和和州的西梁山隔江对峙。长江从繁昌的荻港流入,穿过东西梁山,绕过城北向东流,从采石进入江南。当涂东南是丹阳湖,再往东是固城湖、石臼湖,合称三湖。徽州、宁国、池州、广德以及江宁的水都汇集到这里,然后向南流入芜湖,向北是姑熟溪的上游。城东南的新坝,引姑熟水入城壕。当涂驻扎着中军守备。黄池河从宣城流入,汇集丹阳南来的水,向西北流,与夹河汇入长江。乌溪、黄池镇、金柱关都有水师驻守。太平府还设有池州、太湖分防捕盗同知一人,管粮通判一人,县丞一人,以及采石、大信两个巡司。采石有一个驿站。
芜湖,地势险要,人口稠密,位于太平府西南六十里。东北有赪山,山色鲜红,古丹阳郡因此得名。西南有战鸟山(也叫孤圻山),它孤零零地矗立在对岸,像个矶头。长江从繁昌流入,经过芜湖西边,这是长江古道。南边是鲁港,上游连接青弋江,下游汇集高淳东灞的水流入长江。芜湖位于长江的西南。丹阳湖的南支分流,与青弋江以及五丈湖、路西湖等湖泊的水汇合,向西流经芜湖南边,形成长河,然后向北流入长江。东边是扁担河,它是长河的分流,流入当涂,与大信河汇合。东南是天成湖,也是丹阳湖下游汇集的水流,最终流入长河。徽宁池太广道、监督工关钞关都设在江口。芜湖和采石都有水师驻守。芜湖关是商埠,咸丰八年才开设。鲁港有一个驿站,还有河口镇巡司。
繁昌县,地势平坦,人口稀少,位于太平府西南一百三十里。南边是磕山(也叫蜃居山);西北是凤皇山;东北是三山矶。长江从铜陵流入,经过繁昌北边向东流,经过芜湖、当涂进入江南,与黄浒河汇合,在荻港流入长江。东边的小淮水从南陵流入,与城河汇入芜湖。荻港有一个驿站,还有水师驻守,以及河口镇、三山司、荻港三个巡司。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广德州,哎,那地方可不好去,隶属徽宁池太广道。明朝初期是广兴府,有个县叫广阳县。后来降级成州,直接隶属江南。
顺治初期还是这样,归江南左布政使司管。康熙六年才划归安徽省。离安徽省府所在地,也就是省会,有五百九十里地呢!东西宽一百三十里,南北长一百六十里。北极高度是三十度五十九分,比北京东边偏了两度五十四分。它下面就管着一个县。
这广德州周围啊,西边是横山,东南是桃花山和乾溪,西北是白茅岭,南边是桐源山,也叫白石山。桐水就发源于此,然后和南边的横梗溪、东南的鲤洪溪汇合在一起。北边呢,有个九斗川,水源来自五花岩山,汇集了周围山上的溪流,往西北流,经过建平,最后流进郎溪。西边还有条玉溪,绕着城北流,和碧溪、大源溪汇合,一起流进建平南边的绮湖。青洪山岭那儿,誓节渡设有水师驻扎点。州里有个州判,还有杭村、广安两个巡司。
建平县,那也是个繁华但难管理的地方,在广德州西北九十里。它周围,西北有凤栖山、五牙山,南边是镇山,西南是赤山。桐水从广德州流出来,经过城西,流到宣城,就成了白河,最后汇入江南的丹阳湖,再流入长江,有人也叫它白石水。南边的绮湖接受县里各条河流的水,然后往北流进丹阳湖。郎溪县那边,有三峡、苏大两条溪流,经过县城西南,汇集山上的溪水,流进南绮湖。白茅山上也设有水师驻扎点。还有个梅渚巡司。
滁州,以前是直隶州,地位很高,很繁华,归属安庐滁和道管辖。明朝初期,滁州的州治设在清流县。后来省去了直隶的称号,直接隶属于江南。顺治初年还是这样,属于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才划归安徽省管辖。滁州距离安徽省会五百五十里。东西宽一百四十里,南北长三百一十里。北极星的高度是三十二度十七分,比北京东偏一度五十三分。滁州管辖两个县。
滁州的地形都是山地。西边是琅琊山,东南是皇道山。西北有清流河发源,也叫北角河,它绕着城走,到乌衣地方,和来安水汇合,流入滁河。清流河的支流还有白茅河,它从城西北流入清流河。滁河从全椒县东南流入,和襄水、清流河汇合,叫做三汊河口,然后往下流入江苏的六合县。大沙河从来安县流入,汇集西北各山上的溪水,到城东流入清流河。小沙河发源于西南的菱山,流经城西,注入石濑涧,再和清流河汇合。乌衣有个水师驻扎点,还有一个大枪镇巡司。现在还有铁路呢!
全椒县,地位比较简单,在滁州南边五十里。北边有覆釜山,县城就建在山上。西北有桑根山,山上还有南隐、中隐、北隐三个地方。南边是南岗,东南是九斗山,也叫徐陵山。滁河的南源发源于庐州,从合肥流过来,到石潭,和襄水汇合,流入滁州。襄水发源于西北的石臼山,往东南流,和涧谷的几条河汇合,也到石潭,然后流入滁州。西南是酂湖,当地居民引水灌溉田地。南边是六丈镇。凤皇桥有个水师驻扎点,还有两个驿站:大柳驿和滁阳驿。
来安县,地位也比较简单,在滁州东北四十里。西边是嘉山,北边是马岭山,东边是五湖山,西北是北信山。来安水发源于五湖山,从县城东边流过,到水口镇流入滁州。西北有沛水,它有两个源头,一个发源于盱眙、招信交界处的山岭下,一个发源于练寺山,两条河汇合后往南流入滁州。独山水、秋沛水都从县城西北汇合,流到瓦店河,再一起流入滁河。东北是白塔镇,也有个水师驻扎点。
和州,直隶州,以前很繁华,也很疲惫。它管辖着安庆、庐州、滁州和和州这几个地方。明朝初期,州治设在历阳县,后来被撤销,不久又恢复了和州,直接隶属于江南。
顺治初年还是这样,属于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划归安徽省管辖。和州距离安徽省省会四百六十里。东西宽一百八十里,南北长二百里。北极高度是三十一度四十四分,和北京相比,偏东一度五十一分。和州管辖一个县。(西边是历阳县。南边是梁山。西北是乌石山。北边是夹山。长江从无为州流入,然后向东北流入江苏江浦。西南是栅山,和无为州以长江中流为界,这就是古代的濡须口,白石水从含山县西南流来汇入长江。东南是横江,南边是采石矶,也叫横江浦,和开胜河汇合,向东流入长江。南边是裕溪河,发源于巢湖,从无为州流入长江,上游连接牛屯河,最终也流入长江。东北有石拔河、芝麻河、穴子河,都流入长江。东南是当利浦,也叫河口,是长江的一个支流。和州城里只有一个巡检司,牛屯河还有一个巡司,裕溪河、新河口、瓦蓬沟都有水师驻扎。)
含山县,是个小县,在和州西边六十里。北边是大大小小的岘山,也叫赤焰山。西南是白石山,道教典籍里说是第二十一洞天。濡须水从这里发源,这就是东关口水,从巢湖东流,经过亚父山,流出东关口,向东南流经黄洛河,再向南流经运漕河,到新浴口与西清溪河汇合,在栅江口一起流入长江,也叫天河。东南是铜城徬,接受天河和黄洛河的支流,到徬口分流,一股是牛屯河,流入和州,另一股向南流入三汊河。练固镇、裕溪河镇都有水师驻扎。有两个巡司:运漕巡司和裕溪巡司。
六安府,哎,那地方,人多事杂,又穷又苦!它归属凤颍六泗道管辖。明朝初期,六安是州治所在地,后来被撤销,划归凤阳府,没多久又划回了庐州府。顺治初年还是这个样子。到了雍正二年,才升格为直隶州,归属安徽省。从省城往东南走四百四十里就到了。东西宽二百一十里,南北长二百二十里。北极星的高度是三十一度五分。比北京稍微偏东一点点。管辖两个县。
东边有龙穴山,也叫龙池山,和合肥接壤。东南方向是洪家山,四面都是陡峭的山崖。南边是大大小小的同山。西南方向是团山,山下就是渒水河。渒水河又叫白沙河,发源于霍山,从城西流过,然后向北流入河南固始,也就是沘水。西南还有青石河,西边有三元幢河、青龙河,都流入渒水河。东南方向是马栅河,流经舒城桃城镇,最后汇入巢湖。西边是溶水河,发源于齐云山,向西北流,流入河南固始,和史河汇合。西南还有麻埠镇,钱家集有个水师营,和尚司、马头汛各有一个水师营,还有一个巡司,还有两个驿站:六安和椿树岗。
英山县,情况比较简单。在六安州西南三百六十里。东边是英山,县名就来源于此。北边是鸡鸣山。南边是密峰尖、三吴山。西北方向是多云山。西边是岐岭,和湖北的边界相连。英山河发源于英山,有两条支流,东边叫东矼,西边叫西矼,向南流到城南汇合。然后和北涧水汇合,流入湖北的蕲水。南边还有鸡儿河,也流经蕲水入江。北边有柳林关,西边有石门关,都是险要的地方。茅草畈有个水师营,七引店有个巡司。
霍山县,情况复杂,而且很难搞。在六安州西南九十里。西北方向是霍山,又叫天柱山,也叫南岳。东边是复览山。西南方向是四十八盘山路。东南方向是铁炉山。渒水河也就是沘水河,发源于沘山,当地人叫它太阳河,向北流经磨子潭,右边汇入中埠河和双河,到达天柱山西边,左边汇入漫水河和陡山桃源河,然后向东北流经城西。还有潜台山,它的西边是六安山。再往北汇入新店河、楮皮岭水,最后流入州东的梅子关。包家河有个水师营,上土市镇有个废弃的县衙。
泗州,以前可是个繁华的地方,但后来也变得又穷又苦,管理起来也麻烦。它曾经属于颍州六泗道,明朝的时候属于凤阳府,后来又升格为直隶州,还把临淮县并进来了。顺治初年还是这样。康熙六年,划归安徽省,但还是隶属于凤阳府。到了康熙十九年,州城倒塌了,沉入了洪泽湖,州府只能暂时搬到盱眙。雍正二年,泗州又升格为直隶州,隶属安徽省。乾隆四十二年,把凤阳府的虹县并入泗州,虹县就成了泗州的新治所。其实泗州原来的治所离现在的地方东南方向有百八十里远呢。从明朝末年开始,清口淤塞严重,旧黄河河堤决口,黄河水改道夺淮河之水,倒灌入泗州,所以泗州经常遭受水灾。到了康熙十九年,州城终于被洪水冲垮,沉入湖底了。现在泗州的治所就是以前的虹县城。泗州在省会东边七百六十里,东西宽二百九十里,南北长二百里,北极高度是三十三度二十八分,距离京城偏东一度二十三分,管辖三个县。
泗州的地理环境是这样的:北边有屏山,山脚下有个湖;南边是鹿鸣山;东边是秦桥山,山上有两个泉眼;东北方向是朱山,山上有个圣水井,山下有个峰山湖;南边是淮河,它从凤阳流经废弃的临淮县,然后流经五河,最后汇入洪泽湖。汴河从灵壁流入,向东南流入淮河,这就是莨荡渠,也叫浚仪渠,是唐宋时期漕运的旧道;睢河从泗州城北流过,向东流,汇入安河洼,然后向南流入洪泽湖;潼河在以前的虹县西边,当地人叫它南潼河,它从万安湖流经五河,然后汇入淮河;北潼河在现在的泗州北边,向东流入骆马湖;沱河在现在的泗州西南,发源于宿州的紫芦湖,流经泗州东边形成南沱湖,流经泗州西边形成北沱河,这两条河汇合后流入五河;还有石梁河、天井湖,它们向西汇合漴水,然后流经五河,最后汇入淮河。施家岗有个水师营,半城镇是州判的驻地,双沟镇是同知的驻地,泗州有两个驿站:泗水和龙窝。
盱眙,也是个穷苦又难治理的地方。它在泗州南边一百里,靠近湖边,依山而建,没有城墙。康熙年间,泗州城沉入洪泽湖,州府就暂时迁到了这里。后来虹县并入泗州,盱眙又恢复了原来的属地关系。盱眙东边是盱眙山,县名就是由此而来;南边是宝积山;北边是陡山、龟山;东南是都梁;西北是浮山,它靠近淮河,所以也叫临淮山。淮河从盱眙城北流过,汇入洪泽湖,和泗州的界河在淮河的中流。五河的水流入淮河,然后向东北流到清河口,与黄河汇合。盱眙东北是运河;池河从合肥流入,向北流入淮河。洪泽湖以前叫破釜塘,也是古代洪泽镇的所在地,以前人们开凿水门引水灌溉田地。自从泗州城沉入湖底后,洪泽湖的面积越来越大,汪洋一片,方圆几百里,跨越安徽和江苏两省。洪泽湖以南的老子山和以北的湖泊岗,是安徽和江苏桃源县的分界线。盱眙以前有个水师营,还有两个驿站:淮原和都梁。
天长,也是个穷苦又难治理的地方,它在泗州东南一百五十七里。南边有横山、冶山;西边是望城岗;北边是红山;西北是石梁河,它从滁州来安流入,汇入五河;向北与德胜河汇合,然后向东连接高邮的寘沙湖,它的支流是樊梁溪;白塔河从来安流入,与汊涧汇合,流经石梁镇,然后向东到河湾,在城西与白杨河汇合,向东北汇聚成丁溪湖,又分流成感荡、上泊、白马、沂洋等湖泊;它的南边是秦兰河,流入江苏,汇入寘沙湖;天长东北是下河镇;北边是铜城镇;汊涧有个水师营,城门乡有个巡司,还有一个驿站:安淮。
五河,也是个穷苦的地方,它在泗州南边一百三十里。南边是金岗;西南是翠柏;西边是卧龙岗,山下有个龙潭;北边是陡山岗;沱河经常泛滥,淮河在城东一里处;从以前的临淮县东北流经五河,然后向东流入五河县境;浍河从灵壁流入,以前从城南一里处流过,后来水涨沙淤,改道到北浒,然后从城西北与沱河汇合,向东流入淮河,也叫澳水;东潼河从五河县流入,流经天井湖,然后向南到铁锁岭流入淮河;漴河在城南二里处;南湖在城南七里处,汇集众多河流而成,然后向东流入淮河。以上这些河流就是所谓的五河,它们在城东二里处汇合,叫做五河口。五河西边是临淮关,有个水师营,还有一个驿站:五河。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