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科考试,那可是皇帝亲自下诏,专门为了选拔那些特别优秀的人才啊!唐朝和宋朝的时候,这种考试办得最多,大家也都觉得这是最好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到了清朝,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就成了惯例了。 皇帝特别下诏举行的考试,有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孝廉方正科等等。 要是考经学的,或者皇帝出巡的时候临时考试,虽然没有正式设立科目,但也算是制科的一种形式吧。
咱们康熙皇帝特别重视实用之学,在康熙甲辰年和丁未年这两次考试,还改考策论呢!不过后来大臣们觉得,光靠死记硬背古学一时半会儿学不来,就请求恢复原来的考试制度了。
康熙十七年,皇上发布圣旨说:“自古以来,一个朝代兴盛,必定会有很多博学多才的人担任顾问和撰写史书的职务。我们大清自建国以来,一直推崇儒学,重视人才培养。天下这么大,难道就没有那些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文章华丽、能够追随前贤的人才吗?凡是学识和品德兼优,文章写得特别好的人,不管你有没有当官,只要是京里三品以上和科道官员,或者外地的督抚布按官员,都可以推荐你们认识的人才,朕会亲自考试录取他们。京里和外地的官员,如果真的发现有真才实学的人,京里的官员要上报吏部,外地的官员要上报督抚,替他们推荐。”
那些被推荐的人来到京城后,户部每月都会给他们发放粮食补贴。第二年三月,皇上在体仁阁召集他们考试。一共有一百四十三个人参加考试,皇上还设宴款待他们,考试内容是一篇赋和一首诗。皇上亲自阅卷,录取了彭孙遹、倪灿、张烈、汪霦、乔莱、王顼龄、李因笃、秦松龄、周清原、陈维崧、徐嘉炎、陆葇、冯勖、钱中谐、汪楫、袁佑、朱彝尊、汤斌、汪琬、邱象随等二十人为一等。李来泰、潘耒、沈珩、施闰章、米汉雯、黄与坚、李铠、徐釚、沈筠、周庆曾、尤侗、范必英、崔如岳、张鸿烈、方象瑛、李澄中、吴元龙、庞垲、毛奇龄、钱金甫、吴任臣、陈鸿绩、曹宜溥、毛升芳、曹禾、黎骞、高咏、龙燮、邵吴远、严绳孙等三十人为二等。三等和四等全部淘汰。
皇上命令内阁大臣们查阅前朝的制科旧例,讨论这些人的官职该如何授予。大臣们讨论后说:“两汉时期授予的官职没有固定的模式。晋朝第一名授予尚书郎。唐朝考试策论,高分者特授高官,分数低一些的就给予出身,因此有了及第、出身的说法。宋朝分为五等:一、二等都直接提升使用;三等为上等,恩典相当于廷试第一名;四等为中等,相当于廷试第三名;都赐予制科出身。五等为下等,赐予进士出身。”皇上同意了这个方案,所有录取的人都被授予翰林官职。以光禄少卿邵吴远为侍读;道员、郎中汤斌等四人为侍讲;进士出身的主事、中书舍人、行人、评事、博士、内阁典籍、知县以及未仕的进士彭孙遹等十八人为编修;举人、贡生出身的推官、知县、教职官员、革职的检讨、知县以及未仕的举人、贡生、荫生、监生、平民倪灿等二十七人为检讨。他们都进入史馆,负责修撰《明史》。当时富平的李因笃、长洲的冯勖、秀水的朱彝尊、吴江的潘耒、无锡的严绳孙,都是平民出身被选中,全国上下都为之感到荣耀。那些年纪大了没有参加考试的杜越、傅山、王方谷等人,因为他们的文学成就很高,都被授予内阁中书,允许他们回乡。
雍正十一年,皇帝下旨说:“博学鸿词科,是为了选拔那些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才。康熙十七年,我曾下令举荐,考试后直接任命,选拔到的人才非常多。但几十年来,都没再大规模地选拔人才了。现在我要大力选拔人才,需要那些精通经史、见闻广博、足以称得上‘鸿博’的人才。为此,朕将再次举行这项考试,并广泛搜寻人才。在京城的满汉官员三品以上,在外地的巡抚、布政使、学政,都要认真地寻找合适的人选,推荐到吏部来。朕将亲自主持考试,优待录取。” 这道圣旨一下,全国各地的大臣们,因为这事关一项久违的考试制度,都互相观望,迟迟不敢行动。一年多过去了,只有河东巡抚推荐了一人,直隶巡抚推荐了两人,其他省份一个也没推荐。皇帝为此责备大臣们观望不前。后来乾隆皇帝即位,又下令催促,要求一年内把人送到京城,先到的每月还有额外补贴。
乾隆元年,御史吴元安上奏说:“当初设立博学鸿词科,本意是选拔那些精通经史、注重实学的人才,虽然诗赋也要考,但经史才是根本。如果只是堆砌辞藻,琢磨声律,即使文章华丽,最终也是名不副实。” 吏部讨论后,决定考试分为两场,除了赋诗,还要增加论、策的考试。九月,一百七十六人在保和殿参加考试,皇帝还按照惯例设宴款待。考试第一场考赋、诗、论各一篇,第二场考策论两篇。考试结果,一等五人,刘纶、潘安礼、诸锦、于振、杭世骏等,被授予编修的职位;二等十人,陈兆仑、刘藻、夏之蓉、周长发、程恂等,被授予检讨的职位;杨度汪、沈廷芳、汪士锽、陈士璠、齐召南等,被授予庶吉士的职位。第二年,又在体仁阁进行了补充考试,第一场考策论两篇,第二场考赋、诗、论各一篇。一等录取了万松龄一人,授予检讨的职位;二等录取了张汉、朱荃、洪世泽三人,分别授予检讨和庶吉士的职位。
从康熙、乾隆两朝开始,又重新开设了词科考试。被选中的那些人里,隐居山林的读书人比做官的还多,重视文学的程度,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那时候国家连续几代都太平盛世,全国的读书人都努力钻研经学,皇帝也提拔那些被埋没的人才,以此来激励大家。所以就有了推荐经学人才的制度。乾隆十四年,皇帝下诏说:“重视经学,关系到社会风气和人心。现在天下太平,读书人认真钻研自己的专业,终年辛勤努力,尊崇儒家先贤的人,一定不少。大学士、九卿、各省巡抚和布政使,你们要公开推荐你们认识的人才,不限于进士、举人、生员,退休或赋闲在家的人也可以推荐,只要是潜心研究经学的人,都要谨慎选择,不要滥竽充数。” 后来,内外推荐的人有四十多个。皇帝为了防止有人走后门,让大臣们反复审查,最后选出了陈祖范、吴鼎、梁锡玙、顾栋高四个人。 命令他们呈上自己的著作,派翰林院和中书省的官员在武英殿分别抄写一份。接着,吴鼎和梁锡玙被授予国子监司业的职位,并在勤政殿接受皇帝的召见。陈祖范和顾栋高因为年纪大了,不能胜任官职,就只授予了司业的称号。之后,这个考试制度就没有再举行过了。
说到皇帝巡视各地,大力奖励士林,康熙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康熙皇帝巡视江浙地区,召集当地士子考试,考中的人赏赐白银,然后到京城任职。乾隆皇帝六次巡视江浙,三次巡视山东,四次巡视天津,凡是士子进献诗赋的,都在巡视的地方进行考试。考得好的人直接授予官职,担任内阁中书;考得一般的,赏赐丝绸布匹。嘉庆皇帝东巡天津和淀州,西巡五台山,考试的制度也和以前一样。道光年间以后,科举考试就更侧重于八股文了。这种做法沿袭很久,导致庸俗、浮夸、虚伪之风盛行,逐渐失去了科举考试的本意。道光三十年,候补京官张锡庚请求恢复博学鸿词科考试,以培养人才。礼部认为这不是当务之急,就否决了这个请求。
话说清朝光绪年间,外国列强的侵略越来越厉害,国内一片混乱,大家纷纷呼吁变法图强。光绪二十四年,贵州学政严修建议设立经济特科,这事儿还递交到总理衙门和礼部去讨论。结果呢,八月,慈禧太后亲临朝堂训话,说这个经济特科容易滋生弊端,直接给否了。到了庚子年,北京城乱成一锅粥,皇上和太后都逃跑了。两宫太后被这危急的局势吓得够呛,急着想破格选拔人才来治理国家。
光绪二十七年,太后下旨再次设立经济特科,让各部、院的官员和各省的督抚、学政推荐人才。要求被推荐的人必须忠心耿耿,有远大的抱负,学识渊博,而且对国内外形势都非常了解。 太后还让政务大臣们制定考试的具体方案。御史陈秉崧上奏,请求坚决杜绝走后门、拉关系的现象,太后也下令让各位大臣一定要公平公正。结果呢,三品以下的京官们纷纷推荐人选,皇上一看,推荐的人太多了,乱七八糟的。正好太仆少卿隆恩也推荐了一批人,皇上直接把他的推荐名单给压下了,还把之前太常少卿李擢英推荐的人也给撤销了。
光绪二十九年,政务处终于把考试方案定下来了,跟廷试差不多,在保和殿由皇上亲自主持考试。考试两天,第一天考得好才能参加第二天考试,每天考一篇论述题和一篇策问题。考试结束后,大臣们认真阅卷,最终录取了一等九人:袁家谷、张一麟、方履中、陶炯照、徐沅、胡玉缙、秦锡镇、俞陛云、袁励准;二等十八人:冯善徵、罗良鉴、秦树声、魏家骅、吴钟善、钱鑅、萧应椿、梁焕奎、蔡宝善、张孝谦、端绪、麦鸿钧、许岳钟、张通谟、杨道霖、张祖廉、吴烈、陈曾寿。可是等到这些人被授予官职后,不管是留在京城还是外放,官职提升的幅度都很小,那些举人、贡生当个知县、州佐的,跟康乾时期那些通过词科考试的人相比,待遇差远了。
话说三十四年那年,有个御史叫俾寿,他提议特别开设制科考试。当时政务处的大臣们讨论说:“孝廉方正、直言极谏这两科考试,其实没什么实际作用啊。只有博学鸿词科,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都办过两次,选拔的人才都挺厉害的。现在这世道,文学越来越衰微了,保存国家的文化精髓,才是当务之急啊!应该让学部好好商量商量这事儿。” 那时候正下旨让各省推荐德高望重的学者呢。湖南有个举人叫王闿运,就被推荐上了,当了翰林检讨。两江、安徽也陆续推荐了王耕心、孙葆田、程朝仪、吴传绮、姚永朴、姚永概、冯澂这些人。学部觉得这些人认真研究经史,符合博学鸿词科的选拔标准,就等着考试章程定下来,再上奏请皇上开考。结果没过多久,德宗皇帝驾崩了,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
孝廉方正科,是从康熙六十一年开始的。雍正皇帝即位后,下令各省府州县卫都推荐孝廉方正的人才,还赐给他们六品官服,准备任用。雍正元年,皇帝又下旨说:“国家要重视社会风气,首先要重视贤良之士。之前下令举荐孝廉方正的人才,到现在已经几个月了,还没听到什么消息。恐怕是各级官员怠慢了,就算有优秀的人才,也没办法被推荐上来。各地的督抚要赶紧按照之前的旨意,认真地寻找并推荐人才!”后来浙江、直隶、福建、广西各推荐了两个人,让他们当知县;年龄超过五十五岁的,就当知州。之后历朝皇帝登基,都把恩诏举荐孝廉方正的人才当成惯例。
乾隆元年,刑部侍郎励宗上书说:“那些孝廉方正的举荐,稍微有点滥竽充数,就会造成冤枉好人。以前选拔官员,很少能做到公平公正。不是乡里势力强大的富豪,就是宫里有名气的学霸。等到他们当官以后,没能力的就被降职,狡猾的就被贪污腐败搞垮。所以,一定要慎重选拔人才,才能重视名声和器物。” 吏部就同意了府、州、县、卫保举孝廉方正的办法,得由地方名流乡绅一起推荐,州县官员调查核实,仔细查验事实。如果被推荐的是生员,还要经过学官考核,然后上报给大官,核实情况后正式上报,授予六品官服,光宗耀祖。要是真有德才兼备的人,督抚可以破格推荐到京城,九卿、翰林、詹事、科道官员一起审查,等皇帝下旨任命。要是滥竽充数的,就处罚他们。
五年后,朝廷制定了考试制度。那些老实巴交、没什么特长、考试不行的人,就只给个顶戴花翎,不用来京城。那些被推荐来京城的,要先审查,然后在太和殿门口考时务策、笺、奏各一篇。到了道光年间,考试地点改到了保和殿,跟考试御史的规矩一样。
同治初年,朝廷再次下诏强调选拔人才,还采纳了知县黎庶昌的建议,命令在京四品以上官员和外地的督抚、学政,都推荐他们认识的人才,不限于名流绅士或平民百姓,重点看实际行动,别光挑那些文章华丽的。那些年纪很大,或者为人诚实朴素,值得乡里学习效仿,但没来京城的,州县官员每年都要去慰问,送些酒米。光绪六年,规定从恩诏发布之日起,给八年时间,人才必须到京城。每年二月和八月各进行一次考核,超过期限的,只能授予官服,不能参加考试了。
一开始啊,这些人被任命当知州、知县。后来推荐的人多了起来,就开始扩大这个范围了,分别安排他们当知县、直隶州的州同、州判、还有其他一些小官,以及老师之类的。知县的缺额,就从贡生里挑;教职呢,就从大挑考试里考得比较好的举人里选,其他的就按照省试的成绩,依次补缺。历朝历代都是这么执行的,就按老规矩来。但是走后门、滥竽充数的情况一直很多,御史和谏官也多次上奏弹劾。不过,嘉庆年间湖南的严如煜,因为对策考第一,被皇上召见直接任命为知县。咸丰年间,湖南的罗泽南,一个读书人,带领湘军越境剿匪,都因为战功而名扬一时。到了宣统初期,各省推荐的人,多的能有一百多,少的也有几十个,朝廷下令严格审查。这选拔的风气,真是太滥了!
除了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之外,清朝还有一些其他的途径,比如起用那些被埋没的人才,提拔那些清廉能干的人,或者因为文学才华被举荐,或者因为军功被提拔,或者被聘为幕僚。通过这些推荐和提拔的途径,选拔到不少优秀人才,也是值得一提的。
话说咱们老祖宗太祖皇帝打下了江山,为了把国家建设好,四处寻找人才,那些有才能的人都被重用啦!有的被招进文馆当文官,有的直接参与军国大事,进入皇帝的决策圈子。乙卯年十一月,太祖皇帝跟大臣们说:“国家大事多着呢,必须要有很多人才,才能根据他们的能力安排工作。那些勇敢善战的,就应该去管军队;那些有经世济民才能的,就应该去治理国家;那些博览群书、通晓历史典故的,就应该让他们出谋划策;那些精通礼仪制度的,就应该让他们负责典礼事务。咱们得四处寻找人才,把他们都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那时候,刚刚平定了各国的叛乱,又设立了八旗制度,急需大量的人才。
后来,太宗皇帝继位,第一个就启用汉族儒臣范文程,让他负责军机大事。“范文程”这三个字,你们记住了哈!天聪八年,一个叫朱延庆的,他爹是甲喇章京朱继文,上书给皇帝说:“咱们大清打仗很厉害,攻城掠地、斩将夺旗的英雄多的是,但是那些能治理地方、安抚百姓、维护国家安定的人才却不多。”然后他就推荐了两个汉人,一个是陈极新,另一个是刑部启心郎申朝纪,说这两人都能胜任要职。皇帝把朱延庆他们叫到跟前,好好夸奖了一番,还把朱延庆和陈极新安排进了文馆,申朝纪继续留在刑部工作。
天聪九年,皇帝下令满、汉、蒙古各族官员都推荐人才,不管这个人之前有没有当过官,都行!推荐名单要送到吏部和礼部,把人名都报上来。文馆的宁完我这时候说话了,他说:“古代推荐人才的制度,有连坐的规定,就是说推荐的人要是犯了罪,推荐他的人也要受罚,这样就能防止有人滥竽充数。所以,以后推荐的人,不管是做了好事还是坏事,推荐他的人都要承担责任。但是,如果这个人一开始品行端正,后来才变坏的,允许推荐人随时检举揭发,这样就不用连坐了。”皇帝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采纳了。
顺治皇帝统一全国后,刚开始执政那几年,就派官员四处寻找遗留下来的贤才,官车络绎不绝。吏部仔细审查他们的履历,核实他们的才能和品德,催促他们进京。同时,还让巡抚和按察使们在辖区内寻找隐居的贤士能人,一个一个地推荐上来,以便朝廷任用。顺天巡抚宋权提出了治理国家的三个策略,首先就是广泛招揽贤才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并且推荐了以前明朝蓟辽总督王永吉等人。皇帝下令让朝廷大臣们都推荐自己知道的人才。一时间,明朝末年的旧臣,像谢升、冯铨、党崇雅等等,纷纷被提拔重用。朝廷内外推荐和任命官员的人数,多得数不清。
后来,因为朝廷大臣推荐的人,大多是明朝末年的旧官吏和被罢免的官员,并没有真正隐居避世、不求名利的人才。皇帝下令从今以后,要严格追究推荐人的责任,推荐人才成功的人会得到重赏,推荐错的人要严惩,一起承担责任。以后推荐人才,只用上报他们的履历,至于他们的才能和品德适不适合担任什么职位,就由朝廷来决定。如果有人用钱财买官,或者把被罢黜的读书人、闲赋在家的武官,冒充隐士来推荐,责任就由推荐人承担。如果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不敢推荐人才,就以隐瞒贤才的罪名处罚。
过了两年,陕西和江南平定之后,皇帝又下令征召山林隐士以及以前明朝的文武进士、举人。山东巡抚李之奇因为推荐的人中滥竽充数,混杂了买官的人,受到了皇帝的严厉批评。到顺治十三年,江南巡抚张中元推荐了以前明朝的进士陆贻吉、于沚,皇帝亲自考试他们。这一年,皇帝再次下令各省举荐地方人才。给事中梁鋐上奏说:“皇上日夜都想找到人才,下令征召山林隐士,应征的人也不少。但是考察的不够仔细,辜负了这次盛大的举荐活动。比如江南举荐的吕阳,被授予监司的职位,不久就因为贪污受贿而被罢免;山东举荐的王运熙,被授予科员的职位,也没有什么作为,因为犯了错误而被免职。吕阳这些人,哪里真是怀有匡扶国家的才能,不过是想借此获得荣华富贵罢了。“山林隐士”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远离官场的人。“隐逸”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不同流合污的人。一定要找到真正的人才,才能让他们担任相应的职位。请求皇上下令仔细考察。”奏章呈上去后,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顺治和康熙年间,全国各地的大师和老儒生们,都看重自己的名声节操。有些官员上书推荐他们,地方官也恭敬地邀请他们出来做官,但他们都坚决不出山。像孙奇逢、李颙、黄宗羲这些人,皇帝知道请不动他们,只能无奈地叹息,只得命令地方督抚抄录他们的著作送到京城。康熙九年,孝康皇后入葬礼仪完毕后,朝廷下诏天下,命令各级官府举荐那些品德优秀、隐居山林的人才。之后历朝历代虽然也沿袭了这个举荐人才的制度,但真正响应号召的人却很少。
一开始,规定督抚升迁或离任的时候,可以推荐一次人才。后来又改成每年推荐一次,户部商议,大省最多推荐十个人,小省最多推荐三到四个人,之后又改成了每两年推荐一次。从顺治十八年停止差遣巡按御史开始,就规定各省巡抚应该推荐本地的官员、佐贰官和教官,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应该推荐本地的官员和佐贰官,这也成了惯例。康熙二年,御史张吉午上奏说:“三年考满的制度中,考评为一、二等称职的官员,本来就可以被推荐,所以请取消督抚每两年推荐人才的制度。”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康熙六年,又取消了三年考满的制度。 用给事中李宗孔的建议,恢复了推荐人才的制度,和考核卓异的人才一起进行。在此之前,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的推荐人才的制度已经停止了。康熙十二年,漕运总督颜保请求恢复旧例,每年都可以举荐和弹劾下属官员,以此来鼓励和惩戒他们。户部商议后执行了这个建议,于是推荐了粮道范周、迟日巽和知县吴兴祚。皇帝下诏提拔吴兴祚为福建按察使。
康熙皇帝亲政后,决心整顿吏治,多次下诏让大臣们推荐全国清廉能干的官员。康熙十八年,左都御史魏象枢推荐了十位清廉官员:原任侍郎高珩、达哈塔、雷虎、班迪,大理卿瑚密色,侍读萧维豫,郎中宋文运,布政使毕振姬,知县张沐、陆陇其。皇上批准了他们的任命。皇上还特别指出,像陆陇其这样清廉能干的官员,应该委以重任,比如直隶清苑、江苏无锡这些比较重要的县,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他们的才能。
康熙十九年,福建巡抚吴兴祚推荐按察使于成龙是天下第一廉洁的官员,于是于成龙升任布政使,不久又升任直隶巡抚。第二年进京朝见皇上,皇上热情地赞扬了他。皇上还问他手下有没有清廉的属吏,于成龙推荐了知县谢锡衮、同知何如玉、罗京。没过多久,于成龙就被调任两江总督。临行前,他又推荐了直隶按察使董秉忠、通州知州于成龙、南路通判陈大栋、柏乡知县邵嗣尧、阜城知县王燮、高阳知县孙宏业、霸州州判卫济贤,认为他们都堪当大任。正好江宁知府的职位空缺,皇上就提拔通州知州于成龙担任。几年后,于成龙又升任直隶巡抚。两位于成龙(指同名不同人),先后被提拔重用,都以清廉的操守得到皇上的特别器重,当时人们对此赞誉有加。
康熙二十三年,皇上让大臣们推荐应该补缺的关税官员,大臣们都说:“有才能又谨慎的人不少,但是操守却很难考察。”皇上说:“清廉的操守怎么能忽视呢?比如郝浴做官时表现很好,可还是侵吞了钱粮,魏象枢以前还推荐过他,这种事谁能预料到呢!我相信部院堂官的操守,把事情交给他们;堂官也相信司官的操守,把事情交给他们。只要把那些有操守的人推荐上来,被推荐的人自然会尽职尽责。”这一年,九卿、詹事、科道官员按照皇上的旨意推荐了一批清廉官员:直隶巡抚格尔古德,吏部郎中苏赫、范承勋,江南学道赵仑,扬州知府崔华,兖州知府张鹏翮,灵寿知县陆陇其等等。
康熙二十六年,皇上赞扬直隶巡抚于成龙清廉,命令九卿大臣们各自推荐像于成龙那样清廉的官员。大学士们推荐了云贵总督范承勋、山西巡抚马齐、四川巡抚姚缔虞。皇上说,范承勋他们做官都还不错,但是多少有点勉强的意思;而于成龙是出自真心,没有任何顾虑。皇上于是加封于成龙太子少保的称号,以此来鼓励清廉的官员。康熙四十年,皇上命令总督郭琇、张鹏翮、桑额、华显,巡抚彭鹏、李光地、徐潮推荐道、府以下,知县以上的清廉爱民的官员,不要计较他们的过失和降罚,也不要局限在本省或邻省,把他们的名字都报上来。当时皇上大力提倡清廉的作风,很多官员都效仿学习,吏治得到了很大的改观。那些清廉的官员被推荐后,纷纷得到提拔重用,接连不断。
一开始,朝廷要推荐西按察使的空缺人选。吏部侍郎胡简敬,是淮安人,因为推荐同乡淮扬道高成美违反了规定而受到处罚。所以,这时候皇帝又下令,九卿以下的官员不许推荐自己老乡和本省的官员,并且规定每人每年推荐的人数不能超过十个。
到了乾隆五十三年,尚书赵申乔推荐潮州知府张应诏,说他清贫耐劳,可以担任两淮运使。皇帝说:“清官不取决于贫富,张伯行家里很富有,他在任上日常所需都取自家里,这怎么能算清廉呢?一心为国才是好官,有些人虽然操守清廉,但不能办事,对国家又有什么好处呢?”
乾隆六十年,世宗皇帝继位。他下诏说:“知人善用,自古以来都很难。朕刚即位,要选拔人才,不管是品行端正的,还是操守清廉的,或者是才能出众的,各位大臣都要密奏你们所了解的人才。不要因为顾忌关系而徇私舞弊,不要为了沽名钓誉,辜负朕的询问。”他又下令,道、府、州、县这些关系到百姓的要职,总督要推荐三个人,巡抚要推荐两个人,布政使、按察使各推荐一个人,将军、提督也可以推荐一个人,都要密封奏报。
到了雍正四年,因为各省推荐的人才都不符合皇帝的心意,皇帝严厉地责备他们。命令各省明确推荐一人,并且不能雷同。当时推荐贤才的诏令多次下发,皇帝亲自核查名实,赏罚分明。到了雍正七年,皇帝认为督抚、布政使、按察使是全省的表率,就命令京官中的学士、侍郎以上,外官中的藩台、按察使以上,每人都要秘密推荐一人,不限满汉,不限资格,即使是府县里值得信赖,可以担任封疆大吏的人,也可以推荐。
乾隆皇帝特别重视那些亲民的官员。乾隆二年,他下令效仿雍正年间的做法,让督抚、布政使、按察使每人秘密推荐一到两个人才。第二年,他又让大学士和九卿推荐那些能胜任州府官职的人,并且要公开上奏。乾隆八年,皇帝下令让大学士推荐那些能胜任知府职务的编修和检讨。乾隆十四年,他又让侍郎以上级别的官员推荐能胜任三品京官的人,尚书以上级别的官员推荐能胜任侍郎的人。那时候,公开推荐和秘密推荐两种方式同时进行,并没有废除哪一种。科道官员的选拔,从康熙七年开始恢复了旧制。皇帝下令让督抚推荐那些亲民、贤能、有良好口碑的官员,并亲自挑选任用。
乾隆二十九年,皇帝下令让九卿们各自推荐他们认识的人才。尚书王骘推荐了清苑知县邵嗣尧,李天馥推荐了三河知县彭鹏和灵寿知县陆陇其,徐元文推荐了麻城知县赵苍璧。到了廷推的时候,皇帝又问左都御史陈廷敬:“哪些官员最清廉?”陈廷敬也说陆陇其和邵嗣尧是天下少有的清官。当时一共推荐了十二个人,全都通过科道途径选拔任用,选拔效果非常好。乾隆四年,吏部请求恢复行取制度,乾隆皇帝下令让尚书、都御史、侍郎在各部门、州县中公平推荐人才,就像康熙二十九年那样。
第二年,乾隆皇帝说:“康熙年间像汤斌、陆陇其那样学问精深、言行一致,像陈瑸、彭鹏那样操守清廉、政绩显著的人才,天下那么多人,难道就没有和他们一样优秀的人吗?大学士和九卿们要认真推荐,好让我好好挑选。”乾隆七年,皇帝想寻找那些正直、朴实的人才,就像古代的马周、阳城那样,从平民百姓一步步做到御史的。于是,他下令让大学士、九卿和督抚,不考虑资历,直接列出名单推荐人才。大臣们推荐的人选送达后,吏部会定期进行考试。第二年二月,进行御史的考试,考试内容是时政策论,皇帝亲自阅卷,中书胡宝瑔考取第一名。皇帝接见后,胡宝瑔、涂逢震等十人被任命为御史,沈澜被派往江南任职。
后来,根据御史李清芳的建议,选拔御史应该由吏部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考试。于是,之前的保荐御史的办法就取消了。清朝没有设立专门负责直言进谏的官职,但是对言官的选择非常慎重,这对于政治的益处很大,绝非微不足道。
从康熙、乾隆这两朝开始,特别重视实际学问,当时有名望的儒学家和有才能的人,被朝廷推荐提拔的,实在多到数不清。康熙十七年,康熙皇帝问内阁大臣,朝中谁最博学多才,又能写诗作文?李霨、冯溥、陈廷敬、张英几个人一起推荐户部郎中王士祯。康熙召见王士祯在懋勤殿,王士祯赋诗很合康熙的意,于是被授予翰林院侍讲的职位。从王士祯开始,户部官员改任为词臣(掌管撰写诏书、制诰等文书的官员)。康熙三十三年,康熙下诏让大学士们推荐擅长文学的人才,王熙、张玉书推荐了在籍尚书徐乾学、左都御史王鸿绪、少詹事高士奇。康熙把他们召到京城来修书。徐乾学还没来得及接到圣旨就去世了,康熙下诏让他家人呈上他的遗书,并且把他的弟弟徐秉义也召到京城。康熙四十五年,大学士李光地推荐直隶的生员王兰生进入内廷侍奉,不久就赐予他举人、进士的称号,授予他编修的职位,之后官位不断升迁。王兰生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凡是天禄阁的书籍,没有不参与校勘工作的。同时,江南的何焯,也是因为寒门出身的儒生被赐予举人、进士的称号,在南书房当差,授予他编修的职位。后来因为被人弹劾而被罢官,但仍然在书局工作。这也是李光地推荐的。
雍正年间,侍郎兼祭酒孙嘉淦推荐举人雷鋐,因为学问品行好,被任命为国子监学正。乾隆初年,尚书兼管国子监的杨名时推荐进士庄亨阳、举人潘永季、蔡德峻、秦蕙田、吴鼐,贡生官献瑶、王文震,监生夏宗澜等人,他们都潜心研究经学,并且都在国子监担任官职。乾隆三十八年,朝廷下令开设四库全书馆。招募儒臣参与编纂,因为翰林官员不够用,大学士刘统勋推荐了进士邵晋涵、周永年;尚书裘曰修推荐了进士余集、举人戴震;尚书王际华推荐了举人杨昌霖,他们一起负责典籍的编纂工作。后来他们都改任翰林,当时人们称他们为“五徵君”。这些只是比较著名的例子。
嘉庆皇帝刚上任没多久,和珅倒台了,皇帝就下令要寻找有才能的官员。他让满族和汉族的大臣们秘密推荐那些品德高尚、有才能、并且在官场上有良好记录的人。后来,皇帝就破格提拔了廉洁的官员刘清,这在全国都引起了一阵清廉之风。后来,到了嘉庆十九年,御史卓秉恬建议严格禁止滥竽充数的保荐行为,皇帝也同意了。
道光皇帝继位后,尚书刘镮推荐了著名学者唐鉴,让他做了广西知府。四川总督蒋攸铦推荐川东道陶澍,说他是当地官吏里品行最好的,于是陶澍被提升为按察使。陶澍这个人很擅长评价别人,他在安徽当官的时候,进京朝见皇帝,就直言不讳地弹劾了不少官员。道光皇帝有点怀疑他,就秘密地让巡抚孙尔准调查陶澍这个人怎么样。孙尔准就详细地列举了陶澍的政绩,秘密地向皇帝推荐他。结果陶澍得到了重用,被提升为两江总督。临死前,他还推荐林则徐接替自己的位置。陶澍因为善于识人而闻名,咸丰、同治年间那些著名的官员,很多都是他提拔起来的。
到了文宗皇帝(咸丰帝)继位的时候,他又下令要寻找敢于直言的官员。侍郎曾国藩就上书说:“国家根本大计,最重要的是用人。选拔人才有它自己的方法,培养人才也有方法,考察人才也有方法。”皇帝很欣赏他的意见,就下令让全国的大臣们推荐人才。大学士穆彰阿推荐了宗室文彩和聂沄,皇帝特别下令任用他们做京官。大学士潘世恩推荐了前任总督林则徐、按察使姚莹、员外郎邵懿辰、中允冯桂芬。尚书杜受田首先推荐了林则徐和前任漕运总督周天爵。皇帝就起用了林则徐让他带兵,让周天爵去广西当巡抚。侍郎曾国藩又推荐了太常少卿李棠阶、郎中吴廷栋、通政副使王庆云、江苏淮扬道严正基、浙江知县江忠源。尚书周祖培也推荐了李棠阶、吴廷栋和郎中易棠等人,这些人大多都被提拔重用了。云贵总督吴文镕和贵州巡抚乔用迁推荐了知府胡林翼,让他做了道员。
咸丰五年,因为全国各地都在打仗,朝廷下令要搜罗那些文武双全、胆识过人的将才。御史宗稷辰就推荐了湖南的左宗棠,浙江的姚承舆,江苏的周腾虎和管晏,还有广西的唐启华。然后朝廷就让各地的督抚去考察这些人,考察完了再送到京城来见皇上。
那时候全国各地都乱糟糟的,太平天国的贼寇到处横行霸道。文庆大学士在朝廷里当差,多次秘密地建议打破满汉之间的界限,用人不要拘泥于出身。他说汉人来自农村,了解老百姓的疾苦,熟悉各种情况,对付贼寇应该重用汉人。曾国藩带乡兵去打仗,结果打输了,很多人就开始批评他。但是文庆却说曾国藩这个人忠诚可靠,而且很有希望做出一番大事业,应该让他专心致志地去剿灭贼寇。文庆还很欣赏林翼的才能,当时林翼是贵州道员,在湖北带兵剿匪,曾国藩也推荐说林翼的才能很大,比自己强十倍不止。结果一年之内,林翼就升到了湖北巡抚,这其中文庆起了很大的作用。袁甲三在淮河一带督师,骆秉章是湖南巡抚,文庆也推荐了他们,并且建议不要调动他们,看看他们能做出什么成绩。当时大家对文庆的做法都赞扬有加。
咸丰七年,林翼推荐了兴国县的隐士万斛泉和他学生宋鼎、邹金粟,说他们品德高尚,从不追求做官,请求朝廷奖励他们。皇上就赏赐万斛泉他们七品官服。那时候正是战争吃紧的时候,朝廷不断命令地方官员和各路统兵的大臣举荐将才。林翼就推荐了左宗棠,朝廷授予他四品京官的职位,让他协助曾国藩处理军务。沈葆桢、刘蓉、张运兰这些人,也都是由曾国藩和林翼调遣的。还有像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李续宜、彭玉麟、杨岳斌等等,他们原来都是些小兵或者读书人,后来都从军中脱颖而出,战功赫赫。曾国藩和胡林翼识人善用,推荐了很多人才,最终完成了中兴的大业。
皇上穆宗登基后,发现因为之前的战争,官场纪律松懈得很厉害,就破格提拔天津知府石赞清当了顺天府尹,然后通知各省,要好好寻找那些躲在深山老林里,品德高尚、学问渊博的人才,督抚和学政们要如实上报。没多久,曾国藩就上奏说,常州的百姓还算讲义气,城破了还在跟敌人对抗,那里的读书人大多饱读诗书,很有学问。比如候选同知刘翰清,监生赵烈文、方骏谟、华蘅芳,还有从九品官员徐寿等等,要是能让他们上战场,增长见识,对军队的谋划肯定会有帮助。于是皇上就下令让谭廷襄、严树森、左宗棠、薛焕这些人去寻找这些人才,然后把他们送到曾国藩的军营里任用。
到了同治元年,皇上又告诉大臣们说:“去年我多次下旨让你们推荐人才,各省的督抚也都把那些政绩显著的人推荐上来了。在京城的,比如大学士周祖培,还有大学士衔的祁寯藻、翁心存,协办大学士倭仁,侍郎宋晋、王茂荫,还有科道官员高延祜、薛春藜、郭祥瑞等等,都被推荐过。做臣子的应该为皇上办事,不用等到皇上明确下令了才来推荐,你们应该把事情的真相都详细列出来,公平公正地推荐。”皇上还多次让曾国藩推荐督抚这些高级官员。曾国藩说:“地方大员和将领,只有皇上才能任命。现在各地战乱不断,地方官员已经有了征战的权力,不应该再让他们有权罢免官员,这样容易造成地方权力过大,中央权力削弱的局面,也容易滋生结党营私的行为。”皇上很高兴,就下旨嘉奖了他。
话说,第二年,河南的学政大人景其濬上奏,推荐副贡生苏源生他们学习品行都好,就授予他们在河南当训导。皇上还下令,让各地的学政大人们去寻找那些经学造诣深厚、品德高尚的人才,酌情推荐几个人,这可不是什么固定的制度啊。
到了第九年,浙江的学政大人徐树铭,为了寻找那些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就上奏推荐已经被革职的编修俞樾,请求皇上恢复他的官职,并且让他到京城来见皇上。他还推荐了秀水县的教谕谭廷献、举人赵铭、江西的拔贡杨希闵等人,建议按照召试博学鸿词的办法,让他们参加殿试。结果皇上觉得徐树铭这是在徇私枉法,自作主张,就让吏部好好查办,最后还降了他四级。这事儿说明,因为推荐人选出了问题而被处罚,这可是个很大的变化啊。
光绪七年,两广的督臣张树声和抚臣裕宽,推荐了在籍的绅士、山西襄陵县知县、南海人进士朱次琦,还有国子监典籍、番禺人举人陈澧,说他们品行端正。皇上就下旨,给他们两人都授予五品卿的衔,以此来鼓励他们好好学习。
十年过去了,外部冲突不断,时局越来越艰难。皇上就下令给大学士、六部、九卿、各省将军、巡抚、按察使说:“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只要是德才兼备,有谋略又勇敢,或者精通行政和军事,熟悉中外事务,或者擅长制造船械,精通数学,或者足智多谋,骁勇善战,或者熟悉水师和沿海情况的,都要广泛寻找,详细地向朝廷汇报。”
二十一年的时候,皇上又开始寻找那些有奇特才能和才能的人,精通天文、地理、数学、科学、制造技术的学者。二十四年,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了工部主事康有为、刑部主事张元济、湖南盐法长宝道黄遵宪、江苏知府谭嗣同、广东举人梁启超,皇上特地召见他们。皇上把黄遵宪、谭嗣同召到京城,还给梁启超六品官衔,让他在译书局工作。那时候光绪帝亲政,因为受到外部形势的刺激,急于图强,所以下诏寻找通晓时务的人才,国内外纷纷推荐。而那些刚崭露头角的新臣,都努力学习新知识,公开主张变法。
没过多久,就发生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党祸。慈禧太后重新掌权,康有为逃到了海外,他的弟弟康广仁以及御史杨深秀、军机章京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都被杀害了。徐致靖因为和他们有牵连,被关进监狱,还追究了当初推荐这些人的官员的罪责。御史宋伯鲁、湖南巡抚陈宝箴,还有开缺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翁同龢,都被革职,永远不再启用。礼部尚书李端棻被贬谪到边疆戍守,内阁学士张百熙被降职处理。其他的主张新政的人,几乎都被排挤驱逐干净了。
庚子年北京出了乱子,第二年签订了和约,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才从西安回来,当时的情况一天比一天糟糕。光绪三十三年,朝廷下令让全国的大臣们寻找人才,不管官职大小,有没有官职都行,只要是真有本事,或者有特殊才能的,就赶紧推荐。然后派王公大臣去考察、询问,写出考评,再召见。当时被推荐的人,陆陆续续地进京,那些被录用的,直到宣统年间都没结束。但是从光绪年间开始,朝廷改了官制,增加了衙门和官职,破格录用的人动辄上千,推荐提拔也太滥了。宣统元年,御史谢远涵上奏说:“自从变法到现在,当官的只推荐自己以前认识的人,读书人也不避讳钻营。请求制定严格的章程,对那些贪污腐败的人,要反过来追究推荐人的责任,给予处罚。”奏章递交下去,也就不了了之了。
推荐人才不拘泥于等级。清朝有才能的大臣,从低级官职一路升到封疆大吏的,比如雍正年间的李卫、田文镜,乾隆年间的杨景素、李世杰,他们的政绩都很显著。后来捐纳的越来越多,从杂役起家,得到高升的人数不清,这些人大多都很有能力,跟那些通过科举考试,按资历一步步升官的人相比,完全不一样。推荐人才最特别的事例,康熙初年,陕西提督王进宝,推荐他儿子,说他儿子有才能,武艺高强,可以当副将,后来因为立功升了总兵,父子俩都当了高级将领。雍正年间,云南总兵赵坤升任贵州提督,请求让他的儿子赵秉铎当贵州提标参将,皇帝同意了。孙嘉淦当祭酒的时候,推荐他弟弟孙扬淦当国子监学正;湖南衡永郴桂道汪榯,还推荐他父亲,说他父亲以前在刑部当官,学问好,处理政务能力强,结果他父亲被授予了四川知府的职位。这些都是不避亲戚关系的推荐,打破常规的例子就是这样。
皇上要招募幕僚,雍正元年就下令吏部了,之后督抚(省级行政长官)延请的幕宾,都要把他们的姓名报上来。那些称职的,吏部会讨论给他们升职,以此来激励大家好好干活。
到了乾隆元年,侍郎吴应棻为了鼓励人才,建议设立奖惩制度。到了道光年间,因为幕友滥竽充数,要走后门升官的情况太多了,御史大夫们多次上奏,皇上就下令督抚和盐政,以后升迁一律不准保荐幕友,并且严禁本省的官员滥竽充数当幕僚,违反者吏部会调查处理。不过,话说回来,康熙年间,平民陈潢帮助靳辅治理黄河有功,皇上特地给他赐了佥事道的官衔。雍正年间,方观承给平郡王(定边大将军)当记室,皇上直接召见了他,还赐给了他中书的官衔。
乾隆和嘉庆年间,很多有名的大臣,比如王杰、严如煜、林则徐他们,都是先当幕僚,后来才考取功名做官的。到了咸丰、同治年间,因为战争,左宗棠、李鸿章、刘蓉这些人,很多都是先在幕僚岗位上为军队效力,后来才成就了中兴的大业。曾国藩当总制的时候,他的幕府人才济济,幕僚们个个都是当时顶尖的人物,特别优秀的人更是数不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