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庭,字寄圃,是山东济宁人。乾隆四十年,他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检讨,相当于皇帝身边的秘书。乾隆五十年,他外放到山西当河东道,后来因为父亲去世,回家丁忧,守孝期满后,又到广西当盐法道,负责管理盐务。
嘉庆初年,孙玉庭升任按察使,先后在湖南、安徽、湖北做布政使,期间他还揭发了道员胡齐仑贪污军需的罪行,皇上还为此嘉奖了他。嘉庆七年,他升任广西巡抚,后来又调到广东。当时,安南国王阮光缵被阮福映逼迫,跑到中国来求救,朝廷就派孙玉庭去广西调查处理这件事。结果阮福映已经灭掉了阮光缵,还派人来赔礼道歉,孙玉庭认为他们态度恭顺,就建议朝廷接受他们的赔礼。后来阮福映想把国名改成南越,皇上有点犹豫,孙玉庭就说:“咱们不能因为语言文字的不同,而阻碍他们归顺的心。古代就有古越裳这个地方,后来安南也并入其中,如果改名叫越南,跟中国古代的南粤也有区别。”皇上听了他的话,就同意了改名。
广东当时海盗猖獗,孙玉庭认为应该先加强防御,再进行剿灭,他建议增加兵力,严守海关,禁止淡水和粮食出口到海上,以此来控制海盗。后来他又调回广西,几年后再次调回广东。当时广东总督那彦成一心只想招抚海盗,孙玉庭不同意他的做法,上奏朝廷说明了招抚的弊端,他说:“海盗不是真心悔过,他们只是为了钱财。而有些官员为了贪功,不惜花重金去收买海盗,表面上说是招抚,实际上却纵容了海盗,废弃法律,导致民怨沸腾,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了。”皇上赞同他的意见,那彦成因此获罪。
嘉庆十三年,英国的军舰进入澳门,当时的广东总督吴熊光只是停止了贸易,并没有派兵驱逐,皇上认为他胆小怕事,就罢免了他,并调孙玉庭去贵州。后来,朝廷追究吴熊光的责任,又弹劾孙玉庭没有如实上报情况,孙玉庭因此被罢官回家。后来他又被重新任命为编修,在文颖馆工作。嘉庆十五年,他被任命为云南巡抚,兼署云贵总督,后来又调到浙江。嘉庆二十年,英国的使臣不肯行跪拜礼,朝廷议论纷纷,认为他们蛮横无理,打算把他们遣送回国。这时孙玉庭进京觐见皇上,他向皇上陈述了如何处理外国使臣的策略,他说:“如果他们胡乱请求,就要用天朝的法度来约束他们;如果他们真心归顺,就不要强求他们遵守中国的礼仪。”他反复向皇上解释,皇上最终明白了他的意思。
二十一岁那年,他升任湖广总督。没过多久,又调任两江总督。漕运、盐政、河务是江南最重要的政务,每天都忙得筋疲力尽。他在封疆之地任职很久了,治理风格以安定为主,整顿了江西、湖北的河岸缉私工作,想方设法筹措资金,补贴驻军,减少漕运的开支,随时想办法修补漏洞,局面才勉强稳定下来。宣宗皇帝登基后,特地给他加封太子少保的衔头。当时,尚书英和建议清查各省陋规,并制定限制措施,让地方大员们讨论长久之策。他上奏说:“自古以来都是治理人,而不是治理法。如果督抚两司的官员都是贤能之辈,那么大法小廉,自然不会担心下属苛刻盘剥百姓;如果不是这样,即使制定了限制措施,也形同虚设,弊端反而会更加严重。各省的陋规,本来就违反朝廷法令。俗话说:‘在天气凉爽的时候制定法律,它的弊端仍然是贪污。’禁止人们收取陋规都还不能杜绝,如果允许他们收取,势必会更加肆无忌惮。等到发现问题再追究罪责,百姓已经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府、厅、州、县官员的俸禄不多,向来不得不依靠陋规来维持办公的需要,但是从来没有听说过允许他们额外向百姓收取费用,并以此作为正式规定的。这的确是因为自古以来就没有这样的制度来规定俸禄啊。恳请停止清查陋规,这对于天下百姓来说是莫大的幸事。”奏疏呈上去后,皇帝下旨称赞他这番不辜负大臣身份的话。
道光元年,他被授予协办大学士的职务,仍然留在总督任上。这一年他进京朝见皇帝,还参加了玉澜堂十五位老臣的宴会。皇帝询问淮盐销售的策略,他说:“汉口是淮南盐的总销售码头,过去船只到达随时交易,所以销售畅通。自从乾隆年间实行轮售制度后,按次序轮流销售,私盐就趁机大量涌入。”于是他详细列举了六大弊端,请求恢复旧制,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他又说漕粮浮收难以禁止,不如公开规定八折优惠更方便。御史王家相奏请类似于加赋的措施,侍郎姚文田、汤金钊也对此进行论述,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但是州县苦于丁役费用,浮收仍然难以禁止,胥吏上下其手,专门为难老百姓,因为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地方官员也不敢再提出请求;直到同治初年,才最终确定漕运耗损的比例,最终实现了当初他的建议。
他当了四年大学士,位置没变。后来高家堰决堤了,河道总督张文浩被发配,部门里有人建议革掉他的职务,但是皇上念在他之前的功劳,就宽恕了他,让他继续留任。没多久,因为借黄河水运河的事没做好,他又被撤职了,让他回家休息,算是赋闲在家了。户部又弹劾他海运没做好,黄河运河堵塞,要他赔偿七成滞留的漕运费用,让他去疏浚运河。工程完工后,他就回家了。十四年的时候,皇上又宴请了他,还给他加了四品顶戴。后来他去世了,享年八十三岁。
他的儿子善宝,因为是举人的儿子,被授予刑部员外郎的职位,后来官至江苏巡抚;另一个儿子瑞珍,道光三年考中进士,从翰林官做到户部尚书,死后被谥号为“文定”。他的孙子毓溎,道光二十四年考中状元,官至浙江按察使;另一个孙子毓汶也是状元及第,虽然是榜眼,但后来官至兵部尚书,他的事迹另有记载。他的曾孙楫,咸丰二年考中进士,在翰林院做庶吉士,后来官至顺天府尹。他们家四代人都做了高官,家族兴盛,北方士族没一个能比得上他们家的。
蒋攸铦,字砺堂,是汉军镶红旗人。他祖上是从浙江迁到辽东的,后来入关,住在宝坻。乾隆四十九年,他考中了进士,那年才十九岁,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做了编修。嘉庆初年,他升任御史,敢于直言,皇上很赏识他。五年后,他被外派到江西吉南赣道,代理按察使。八年的时候,广昌的土匪廖幹用造反,蒋攸铦带兵平定了叛乱。地方官员上报了他的功劳,但他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回家奔丧。十年后,皇上又让他去广东惠潮嘉道任职,后来又历任江西按察使、云南布政使。十四年的时候,他被调到江苏,很快升任巡抚。后来又调到浙江,升任江南河道总督,但他觉得自己不懂河务,就推辞了,皇上就让他回到原来的职位。
十六年,他升任两广总督。治理盗匪非常严格,他挑选精明强干的文武官员驻扎在广州、肇庆、韶州、连州等郡的中部地区,分头搜捕盗匪。他还命令州县官员到乡下劝导乡绅长者,让境内没有藏匿奸邪的地方。对盗匪的惩处非常严厉,官员们都认真执行。前后抓获了七百多名盗匪,那些主动投案自首的,他都允许他们改过自新。朝廷还专门下诏表彰奖励了他。
十八年,他根据朝廷的诏令上书陈述自己的意见,大意是说:“我们朝廷历代的功德都在百姓身上,可是现在老百姓不畏惧法律,做出各种出格的事情,这都是因为官吏治理不好造成的。我看现在各地的道、府、州、县官员,贪婪残暴的很少,但是懒散无能的却很多。这种懒散无能带来的祸患,和贪婪残暴一样严重。我认为现在最紧急的任务,莫过于考察官吏,想要改变长期以来的积弊,就必须采取破格的奖励和惩罚措施。那些贪婪残暴的官员当然要严厉处罚,那些平庸无能的官员也要随时让他们退休,改用其他人,不要等到考核的时候才处理。那些勤劳有能力的官员,就要请皇上恩准给予优厚的奖赏。如果道、府、州、县都能选拔到合适的人才,那么祸乱的苗头自然就会消除。”
次年,他又上了一道奏折,说:“现在担任道府官员的,是从县令升迁上来的只占二三成,从部员外升迁上来的却占七八成。我听说最近司员中少有杰出的人才,这是因为满洲的荫生太容易获得,汉员捐班太多造成的。请命令有关部门随时考核,那些不适合在部门工作的人,就让他们担任同知、通判,分派到各省去,让他们去处理民事,部门人员也能得到调整。现在很多有才能的人都被埋没在下层,请命令大臣们推荐人才,选择那些名实相符的人提拔重用。我还想请求皇上,办事和专权,是有利害之分的,如果办事却被以专权的罪名处罚,大家都会推诿责任来保全自己。团结协作和拉帮结派,是有公私之分的,如果团结协作却被说成是拉帮结派,大家就会故意疏远来避免嫌疑。这些都是现在长期存在的积弊,做大臣的应该努力清除。至于翰林院的儒臣,应该注重培养正统的学问,摒弃浮华,培养那些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能力的人才,不必以文章的考评来决定他们的高低。科道官员是皇帝的耳目,他们的奏章是否得体,弹劾是否公正,办事和说话都要经得起考验。那些卓越清正的官员,应该从京堂提拔为卿贰,和翰林院一起使用。用人的方法,要根据人才、地方和时间来决定,下属没有可以买卖的恩情,君主有特殊的鉴别能力。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治理国家要集思广益,这就是这个道理。”奏折呈上去后,皇上非常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英国的军舰开进咱们内海,强硬要求停止贸易,后来听从命令撤走了。之后,我们下令禁止老百姓给外国人当苦力,洋行不准盖西式房子,商店不能用洋文招牌,要清查欠款,不准那些没啥家底的人冒充洋商,也不准内地人私下去洋人的住处,这些都按照之前的约定执行。之前暹罗欠咱们的货款,用官府的钱替他们还上了,后来暹罗的使臣来把钱送还了。因为是奉了皇帝的旨意给的,就表示咱们宽宏大量,不能再收回来了,拒绝了他们,皇上还夸他处理得体。
二十二年,他被调到四川当总督。四川的兵一向骄横跋扈,他立刻按照法律整治他们。老百姓很多人带刀剑,他就禁止农村设立炉子制造兵器。城市里实行登记制度,互相监督,有人犯法,连带一起处罚。他用义仓的租金利息来资助灌县都江堰的年修,禁止摊派捐款来累着老百姓。他还重修了文翁石室,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有官员建议禁止非法刑具,他就命令属下销毁违法的刑具,同时严厉打击土匪,不搞虚伪的宽厚名声,让老百姓受实实在在的害处。二十四年,他率领土司首领进京祝贺皇帝的寿辰,皇上赏赐很多东西。当时正逢庆典,全国都免除了积欠的钱粮,唯独四川没有欠款可以免除,皇上夸他治理有方,给了他更高的官职。二十五年,仁宗皇帝驾崩,他去祭奠梓宫,宣宗皇帝称赞他为官清廉,又升他为太子少保。
道光二年,他被召回京城,任命为刑部尚书。接着又当了直隶总督。碰上水灾,他就请求截留南方漕运的四十万石粮食赈灾,前后拨款两百万两银子,一年多后赈灾工作结束。当时正治理京畿地区的水利,皇上任命侍郎张文浩负责此事,后来又换成程含章,他和程含章一起上奏章说,东西两淀、大清河、永定河、子牙河、南北运河这五条河,还有天津海口、千里堤,这些工程都不能耽误,请求朝廷拨款一百二十万两;他又上奏章陈述千里堤的章程,恢复两淀的船闸和船夫,调整河务官员的驻地,增加巡防的堡垒房屋。这些建议都得到了采纳。皇上让他协助大学士处理政务,仍然担任总督。五年后,他被封为体仁阁大学士,兼任军机大臣,管理刑部。因为平定了新疆的叛乱,他又被加封为太子太保。
七年的时候,他被任命为两江总督。他上奏说,总督管河务并不是他的主要职责,跟河道官员一起治理,只会互相掣肘,请求不要驻扎在清江浦,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当时清水河水抵挡不住黄河水,漕运经常受阻。攸铦刚到浙江的时候,并不主张海运,到了这时,看到河运和漕运都困难重重,就试行海运,发现很方便,于是请求继续实行海运,并且预先储存六十万两银子,准备用来修缮河堤。朝廷当时正推行“倒塘济运”的方法,而且怀疑他怕困难就故意走捷径,所以没同意。攸铦上疏辩解,极力说明“倒塘济运”不可靠,皇上最终还是不同意,只是勉强同意了海运,但是禁止他提及修缮河堤的事。没过多久,海运也被停止了。因为张格尔被擒获,朝廷追论他赞画的功劳,晋升他为太子太傅。
黄玉林这个人,是盐枭的头子,以仪征老虎颈作为老巢,长江沿岸千里之内,他都暗中活动,朝廷下令严厉缉捕他。黄玉林主动投案自首,请求戴罪立功。十年后,攸铦生病了,请求休假,休假结束后,朝廷召他回京任职,但是黄玉林又开始私贩盐,攸铦上疏请求严惩他,把他发配到新疆。后来他又担心黄玉林会偷偷回来作乱,就秘密请求处死他。朝廷下令处死了黄玉林,并且严厉批评攸铦办事拖拉,要革除他的职务,但是又恩准他降级为兵部侍郎。还没到京城,他就死在路上了,朝廷下旨表示惋惜,按照尚书的规格赐予抚恤。
攸铦为人精明强干,记忆力超群,跟人一面之交,说过的话,几十年后都能记得清清楚楚。他做事勇敢,从不阿谀奉承。尤其擅长考察官员,推荐人才像赶不上似的,他推荐的人后来大多都凭借功劳和节操闻名。他的儿子攸霨远,官至贵州巡抚,也有记载。
李鸿宾,字鹿苹,江西德化人。嘉庆六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予检讨的官职。后来升迁为御史、给事中。嘉庆十八年,他巡视东漕。正赶上林清起义,他多次上疏陈述当时政局的利弊;他还因为山东、河南、直隶相邻的地区,多年遭受战乱,上奏朝廷善后措施,这才得到仁宗皇帝的赏识。皇帝命令他和河道总督吴璥、巡抚一起查办河道总督李亨特贪污腐败、失职的情况,查实后将结果上报朝廷。
十九岁那年,他就破格被任命为东河副总河。那时候微山湖的水都干涸了,运河也淤塞了。鸿宾大人从巡漕的时候就开始琢磨着疏通水路、方便漕运的办法,到了这个时候,他疏通了上游的水道,湖水畅通了,水位也涨上来了,漕运也不再受阻了,因此受到了表彰,然后被派去睢县,和吴璥一起治理河道。
二十岁那年,他升任河东河道总督。从谏官做到一方大员,不到三年时间就升迁至此,这在当时可是很少见的。没多久,他母亲去世了,朝廷赐予了他钱款用于治丧,还特地发来了祭文,这可是非常罕见的恩典啊!守孝期满后,他被任命为礼部、兵部侍郎,然后被派去河南、山东审理案件,同时考察黄河、运河和湖泊的情况。
二十三岁那年,他署理广东巡抚。二十四岁那年,他被任命为漕运总督,又调回河东河道总督。黄河在兰阳和仪封决堤了,朝廷命令他和尚书吴璥一起治理,鸿宾大人亲自驻扎在仪封。结果北岸马营坝又决堤了,他联合其他人上奏说,马营坝的土质松软,河水冲击力又大,一时半会儿修不好坝基,结果被批评了。于是他就主动承认自己胜任不了河督的职务。朝廷说他认为吴璥办事效率低,怕一起被问罪,所以提前给自己找退路,于是就撤了他的职,只保留了郎中的头衔,让他留在河南专管工程款项。
二十五岁那年,他被任命负责山东运河事务,同时署理山东巡抚,驻扎在张秋,负责筹备漕运事宜。后来又升任安徽巡抚。道光元年,他调任漕运总督。
第二年,他升任湖广总督。起初,湖广的淮盐销售采用封轮法,大商人垄断了市场,小商人没法做生意。刚改成开轮销售,又出现了价格战的现象。鸿宾大人就建议设立公司,由商人签订合同进行管理,不管盐船到岸的先后顺序,小商人可以随时买盐,大商人则根据各家实际情况平均分配销售额度。试行了两个月后,盐的运输非常活跃,于是就正式颁布了这个办法。当时有人建议用漕粮来修河,鸿宾大人上奏说,征收折色的办法弊端很多,不如让老百姓直接交纳粮食,然后由州县把粮食卖成银子,再用来修河。朝廷认为这样容易导致压价、多收税等问题,所以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我被调到两广总督这个位置上。广东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通商口岸,赚大钱的地方。从嘉庆朝开始,英国越来越强势,也越来越嚣张跋扈。当时有个规矩,十三家洋行,如果哪家出了缺,剩下的十二家就互相担保,补上这个空缺,要是亏了钱,大家一起分摊。
英国领事颠地,他发现洋行利润非常高,就想让一个叫阿华的外国人当洋商,其他洋商不同意。结果颠地就贿赂了当时的两广总督鸿宾,把阿华塞了进去。颠地还说:“我还以为总督大人有多么厉害呢,原来几万两银子就能收买!”从那以后,英国人就开始轻视中国官员了。那个阿华,后来因为挥霍无度,把钱都败光了,跑了,抓也抓不到。官府的钱打了水漂,没办法让其他洋商赔偿,只好采取抽成的方法来弥补损失。结果,那些洋商反而借此机会大发横财,外国人更加不服管,事情也越来越多。
鸦片越来越流行,白花花的银子都流到外国去了。鸿宾总督多次上奏朝廷,提出查禁鸦片,禁止种植罂粟,还要加固虎门的大角炮台,加强防御。可是朝廷只是表面应付,根本没真正执行。十年后,我升任协办大学士,但仍然兼任着两广总督的职务。
十一年前,崖州那边黎族造反了,鸿宾当时在雷州,皇上就让他指挥提督刘荣庆和总兵孙得发去平叛,把叛乱给平定了。后来,给事中刘光三上奏说广东的匪徒到处闹事,鸿宾就写奏折解释说:“根本没有什么什么‘三点会’之类的组织,他们就是纯粹抢劫、敲诈勒索老百姓,问题根源还没解决呢。咱们应该随时抓捕,同时允许他们自首免罪。另外,广东的广州、潮州、肇庆、嘉应州那些荒山野地,应该让那些没工作的流民去开垦,以后也不加赋税,这样他们就有饭吃了,就不会再当土匪了。”皇上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批准了。鸿宾后来进京觐见皇上,皇上还赏了他顶戴花翎呢!
十二年春天,湖南那边瑶族首领赵金龙带头造反,广东连州的瑶族人听说后也蠢蠢欲动,朝廷赶紧派兵去防备和镇压。五月的时候,鸿宾去了连州,分三路大军进攻,虽然也抓到了一些人,但是官兵伤亡很大。他就上奏说,等湖南那边的叛乱平定后再剿灭广东的叛乱。结果皇上批评他,说他办事不利,让叛乱蔓延了;还说提督刘荣庆能力不行,他也没早点举报,于是就严厉批评刘荣庆,把他革职了,但后来又让他继续留任了。皇上还命令尚书禧恩等人从湖南调兵去广东剿匪。禧恩却说:“广东的兵大多吸食鸦片,吃不了山里的苦,鸿宾的奏折说的不实。”结果,鸿宾被罢官抓起来,还被发配到乌鲁木齐去了。
十四年的时候,鸿宾被放回来了,朝廷还让他当了编修。他在家待了很久,二十年的时候去世了。
书里评论说:宣宗皇帝刚开始执政的时候,很努力想把国家治理好。孙玉庭和蒋攸铦两位老臣都担任了重要的职位,很多大事都是经过他们商议决定的。当时盐政、河务、漕运都出了问题,孙玉庭比较稳重,但后来有点犹豫不决;蒋攸铦比较直接,我行我素,所以后来他的影响力下降了,但他提拔人才的眼光还是很不错的。李鸿宾一开始因为进谏而受到重用,后来却因为贪污腐败,给海疆地区带来了隐患。这三个人最终都没能善终,他们的功过是非,不能一概而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