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藩院是管外交的衙门,一把手是理藩院大臣,必须是满洲人,一般由特简的大学士担任。尚书、左右侍郎也都是满洲人,有时候也会有蒙古人担任。此外还有一个额外的侍郎,通常由有能力的蒙古贝勒或贝子担任。
下面说说理藩院的具体人员配置。堂里办事的主事,满洲档房有两个人,蒙古档房有三个,汉军档房就一个。领办处有员外郎和主事各一名,满蒙各一人。司务厅的司务也一样,满蒙各一人。笔帖式呢,满洲36个,蒙古55个,汉军6个。
理藩院下设六个清吏司:旗籍、王会、柔远、典属、理刑、徕远。郎中方面,宗室一人(柔远司),满洲三人(旗籍、王会、典属司各一人),蒙古八人(旗籍、王会司各二人,理刑司二人,典属、徕远司各一人)。员外郎方面,宗室一人(旗籍司),满洲十人(王会、柔远、典属、理刑司各二人,旗籍、徕远司各一人),蒙古24人(旗籍二人,王会三人,柔远五人,典属六人,理刑、徕远司各一人)。主事方面,满洲二人(旗籍、典属司各一人),蒙古七人(柔远、典属、理刑司各一人,王会、徕远司各二人)。笔帖式呢,还是满洲36个,蒙古55个,汉军6个。最后是银库,有两个司官(由朝廷委派),一个司库(正七品),还有库使和笔帖式各两个,这些都得是满洲人。
这段文字详细地描述了理藩院的组织架构和人员配置,从最高领导到基层办事人员,都做了明确的说明,特别是对各个部门满蒙汉人员比例的规定,体现了当时清朝的民族政策。 可以看出,满洲人在理藩院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尚书大人管着内蒙古、外蒙古、新疆和其它各少数民族地区的事务,负责他们的爵位、俸禄,安排朝会,管理刑罚,安抚他们,巩固边疆。侍郎是尚书的副手。
旗籍司负责管理内蒙古各旗的户籍和疆域。(内蒙古,就是大漠以南的地区,一共二十四部:科尔沁、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敖汉、奈曼、巴林、扎鲁特、阿鲁科尔沁、翁牛特、克什克腾、喀尔喀左翼、喀喇沁、土默特、乌珠穆沁、浩齐特、苏尼特、阿巴噶、阿巴哈纳尔、四子部落、茂明安、乌喇特、喀尔喀右翼、鄂尔多斯,总共四十九旗。)他们还负责册封爵位。(一共六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没进这六等的,就叫台吉、塔布囊,也分四等。)以及辨别他们的族谱。所有官员、(内蒙古的辅佐官员叫协理台吉。下属官员有管旗章京、副章京、参领、佐领、骁骑校。)各部族盟会、(六个盟:哲里木、卓索图、昭乌达、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伊克昭。每个盟都设盟长、副盟长各一人,由内蒙古各旗推举。)军队、邮政,都归他们管;还管着那些内迁的游牧民族。(比如归化城的土默特部,黑龙江的布特哈部。)
王会司负责内蒙古各旗的礼仪接待,管理朝觐、进贡的仪式。各种赏赐、招待,都根据他们的等级来区别对待。典属司负责外蒙古各旗的封爵。(大漠以北就是外蒙古,一共四部:土谢图汗部、赛音诺颜部、车臣汗部、扎萨克图汗部,总共八十六旗。还有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和硕特部、辉特部、绰罗斯部、额鲁特部。除了蒙古族之外,还有和托辉特、哈柳沁、托斯、奢集努特、古罗格沁等部,都归外蒙古管辖。外蒙古的封爵有汗位,地位在列王、贝勒、贝子、公之上。没有塔布囊,只有台吉。)以及管理盟会。(喀尔喀四盟:汗阿林、齐齐尔里克、克鲁伦巴尔和屯、扎克毕拉色钦毕都尔诺尔。杜尔伯特二盟:赛因济雅哈图左翼、赛因济雅哈图右翼。土尔扈特五盟:南乌讷恩素珠克图、北乌讷恩素珠克图、东乌讷恩素珠克图、西乌讷恩素珠克图、青塞特奇勒图。和硕特一盟:巴图塞特奇勒。每个盟都设盟长、副盟长各一人,从同盟的内蒙古各旗中选取。只有青海的盟没有盟长。)设置驿站,发布屯田、互市的政令;还管着那些内迁的游牧民族。(察哈尔、巴尔虎、额鲁特、扎哈沁、明安特、乌梁海、达木、哈萨克。)
柔远司负责管理外蒙古各部,喇嘛、番僧的俸禄、朝贡,以及相关的礼仪制度。徕远司负责新疆各部的岁贡、年班,其它少数民族也一样;还管理着外族进贡的事务。(除了在边境设立的卡伦之外,还有布鲁特部。内附的各部都授予官衔,每年派使者进贡马匹。其它的哈萨克部族,比如浩罕、博罗尔、巴达克山、爱乌罕,也都进贡。理刑司负责蒙古、其它少数民族和新疆的审判。领办处负责统筹管理各项事务。银库负责国库的钱财出入。
首先,这个机构的领导班子是这样的:蒙古翻译房,有个员外郎和一个主事,(这是内阁直接任命的)。还有两个校对汉文文件的官员,(从满蒙内阁的侍读学士、侍读、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侍读、侍讲里选派)。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处理奏章、公文和文书。内务和外务的监督各一人,(从六部里抽调人员担任,光绪三十三年取消了这个职位)。负责宾馆的修缮和清洁。
乌兰哈达、三座塔、八沟各有一个官员,塔子沟还派驻了一个笔帖式(嘉庆十五年撤销了这个笔帖式,并且把这几个地方的官员都改成了理事官,归热河都统管辖,仍然是从本院的官员里挑选)。他们主要负责处理蒙古各部落的民事诉讼。负责察哈尔游牧地区事务的员外郎有十六个,(从在京的蒙古各旗和察哈尔各旗的官员中轮流选拔。从护军、骁骑校里选拔的直接授予员外郎;从文书、笔帖式里选拔的,先授予主事,三年表现合格后才能升任员外郎)。他们负责处理察哈尔游牧地区的民事诉讼。
张家口、喜峰口、独石口、杀虎口、古北口这些关口,每个关口都设有一个员外郎和一个笔帖式,(由内阁直接任命)。他们负责蒙古地区的邮驿和政令的传递。围场总管一人,(康熙四十五年设立,乾隆十四年才归属这个机构,嘉庆七年后,又改归热河都统管辖)。还有左翼长、右翼长各一人,章京八人,(最初是六品官,乾隆十八年升为五品),骁骑校八人,负责看守木兰围场,专门负责巡查。
一开始,崇德元年(1636年),朝廷设立了蒙古衙门,设置了承政、参政等官员。三年后,改名为理藩院,确定了承政一人,左右参政各一人,副理事官八人,启心郎一人。
顺治元年(1644年),理藩院的承政改称尚书,参政改称侍郎,满蒙官员都可以担任。副理事官改称员外郎,一共二十一人。(康熙二十年(1681年)增加了八个满蒙员外郎的职位。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减少了一个蒙古员外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将两个满洲员外郎的职位改为蒙古员外郎的空缺。之后满蒙官员的增减变化比较多。)启心郎有三人,(其中一个满洲人,两个汉军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减少了一个。)堂主事二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增加了一个汉文堂主事。)司务二人,(满蒙各一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取消了。雍正十年(1732年)又恢复了。)还设了一个汉副使,从八品。顺治五年(1648年),又增设了汉院判(正六品)和知事(正八品)各一人。(从副使以下的这些职位,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都取消了。)顺治四年(1647年),还设立了唐古忒学教习一人,六品俸禄。(后来改称司业,助教则由其他官员兼任。乾隆五年(1740年)确定为额定缺额,后来又取消了。)顺治十六年(1659年),规定由礼部尚书兼任理藩院掌院事,侍郎兼任协理院事。
两年后,因为理藩院隶属礼部不合旧制,就取消了兼任的衔称,按照六部的惯例,让理藩院参与政事,在朝会排序上位于工部之后。同时,理藩院还设立了录勋、宾客、柔远、理刑四司,满蒙郎中一共十一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增加了一个蒙古郎中。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将两个满洲郎中的职位改为蒙古郎中的空缺。)员外郎二十一人,(康熙二十年(1681年)增加了八个满蒙员外郎的职位。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减少了一个蒙古员外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将六个满洲员外郎的职位改为蒙古员外郎的空缺。)主事满汉各四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取消了汉族主事的职位。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将两个满洲主事的职位改为蒙古主事的空缺。)康熙二十年(1681年),又增加了两个蒙古文主事。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将柔远司一分为二,分别称为前司和后司。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设立了银库,(以前蒙古王公台吉等入朝,所需器物和饮食由户部、工部和光禄寺负责供应。直到这时才开始设立银库。)设置了郎中、员外郎各一人,(由司内人员调派。)司库一人,库使四人。
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由王公、大学士领理藩院院事,并裁撤了两个库使的职位。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将录勋司改名为典属司,宾客司改名为王会司,柔远司后司改名为旗籍司,前司仍然叫柔远司。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将旗籍司和柔远司合并为一司,并增设了徕远司。第二年,又将旗籍司和柔远司分开。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将典属司改名为旗籍司,原来的旗籍司改名为典属司。嘉庆四年(1799年),将一个满洲郎中和一个满洲员外郎的职位改为宗室员的空缺。咸丰五年(1855年),制定了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理藩院开始负责外交事务。(见第十七款。)咸丰十年(1860年),签订了中俄续约,理藩院与军机处一起负责外交文书的传递。(见第九款。后来外交事务归属外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理藩院改名为理藩部,计划增设殖产司和边卫司。随后设立了编纂局和调查局,隶属于领办处,(由汉档房、俸档房、督催所合并而成。汉档房主事的职位没有取消。)又增设了员外郎和主事各一人。(由蒙古房改设,都是蒙古人的空缺。)宣统三年(1911年),将尚书改称大臣,侍郎改称副大臣,额外的侍郎职位不变。
以前啊,管边疆少数民族事务的,从来没设过专门的官职,要说有点像的,大概只有《周官·大行人》里提到的那个。秦朝、汉朝之后,虽然也稍微有点类似的制度,但都比较粗糙。像那些遥远偏僻、荒凉寒冷的地方,直接由朝廷官员管辖,这是清朝才开始这么做的。自从翻译机构设立以后,理藩院的职权也逐渐变化了。
都察院的左都御史,(一开始,满族官员是一品,汉族官员是二品。顺治十六年,都改成了二品。康熙六年,又把满族官员升回一品,九年后又定为正二品。雍正八年,又升为从一品。)左副都御史,(正三品。)都是满族和汉族各一人。他们下面还有:经历司的经历,(正六品。)都事厅的都事,(正六品。)也是满族和汉族各一人。笔帖式有四十二人。十五个道里的掌印监察御史,(一开始,满洲和汉军都是三品,顺治十六年改成了七品。康熙六年升为四品,九年又降回七品。雍正七年,改成由编修、检讨、侍郎等官员授予,正五品;由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等官员授予,正六品。乾隆十七年最终定为从五品。)满汉各一人。监察御史,京畿、江西、浙江、福建、湖广、河南、山西、陕西八道,满汉各一人;江南道满汉各三人;山东道满汉各二人。
左都御史啊,那是管着检查官员的顶头上司,负责监督朝廷的纲纪。他带着一帮御史,在京城里盯着那些官员,查错纠奸,还要参与朝廷的大事讨论。要是遇上死刑的大案子,还得跟刑部、大理寺一起审理。什么祭祀、朝会、皇帝讲课、皇帝接见大臣这些大场合,他都得盯着,看有没有人违反规矩。左副都御史就是他的助手。
十五个道御史,每个都负责弹劾官员,反映地方上的情况,检查本省的刑狱案件。京畿道御史管着京城和直隶、盛京的刑狱案件,还得检查内阁、顺天府、大兴县、宛平县的情况。河南道御史负责审查各部院的档案,检查吏部、詹事府、步军统领、五城兵马司。江南道御史负责检查户部、宝泉局、左右翼监督、京仓、漕运总督,以及三个库房的账目。浙江道御史负责检查礼部和自己的衙门。山西道御史负责检查兵部、翰林院、六科、中书科、仓场总督、坐粮厅、大通桥监督、通州粮仓。山东道御史负责检查刑部、太医院、河道总督,催促五城兵马司破获盗案。陕西道御史负责检查工部、宝源局,复核京城的工程项目。湖广道御史负责检查通政使司、国子监。江西道御史负责检查光禄寺。福建道御史负责检查太常寺。四川道御史负责检查銮仪卫。广东道御史负责检查大理寺。广西道御史负责检查太仆寺。云南道御史负责检查理藩院、钦天监。贵州道御史负责检查鸿胪寺。
这些祭祀、典礼、侍卫的仪仗队,御史们都要一起监督。经历负责管理衙门的吏员,都事负责起草奏章。此外,还有巡视五城的御史,满族和汉族各一人,这是从御史中选拔的,一年一换。他们负责维护地方治安,铲除奸邪。还有兵马司的指挥、副指挥和吏目,五城各一人,负责巡逻抓贼,维护治安,检查囚犯,防火也归他们管,十个坊的防火工作由他们负责。
一开始,按照明朝的制度,设立了都察院。天聪十年,皇帝下令说:“凡是政务上有错误,或者贝勒、大臣骄横跋扈、不尊重皇帝的,都可以直言不讳,不必隐瞒。”崇德元年,设立了承政、参政等官职。(第二年确定承政一人,左、右参政满、蒙、汉各二人,后来又取消了。)顺治元年,改由左都御史掌管都察院的事务,满、汉各一人。左副都御史协助处理院内事务,满汉各二人。汉左佥都御史一人。(起初用汉军,后来也启用汉人。乾隆十三年取消了这个职位。)各省的巡抚、总督,都用右系的官衔。(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佥都御史是巡抚、总督的坐衔。乾隆十三年停用了右都御史的官衔。)司务(后来改称经历),满、汉各一人。都事,满洲二人,(乾隆十七年改为满、汉各一人),汉军一人。(康熙三十九年取消了。)都察院下设十五道。河南道参预处理院内事务,设监察御史,满洲六人,(河南、江南、浙江、山东、山西、陕西各有一人掌印。五年后增加了十七人。康熙二十八年又增加一人,后来又减少了四人。乾隆十四年确定江南、山东道各三人,京畿、河南、浙江、山西、陕西、湖广、福建道各二人,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道各一人。)汉军八人;(一人协理河南道,其余隶属江南等五道。康熙三十九年取消,并入汉人的缺额。)汉人官员,江南道五人,(其中一人掌印。十八年减少一人。康熙七年减少二人。雍正四年增加一人。乾隆十四年增加一人。)浙江道六人,(其中一人掌印。九年减少一人,十八年减少二人。康熙七年减少一人。雍正四年增加一人。乾隆十四年减少一人。)江西道六人,(十六年减少一人,十八年减少三人。康熙七年减少一人,雍正四年增加一人。乾隆十四年减少一人。)福建道五人,(十年减少一人。康熙七年减少二人。)湖广道六人,(八年、九年、十五年各减少一人。康熙七年减少一人。雍正四年增加一人。乾隆十四年又减少一人。)河南道六人,(其中一人掌印。十年、十八年各减少一人。康熙七年减少二人。乾隆六年增加一人,十四年又减少一人。)山东道五人,(其中一人掌印。十八年减少二人。康熙七年减少一人。乾隆十四年增加一人。)山西道五人,(其中一人掌印。十年减少一人,十八年减少二人。乾隆六年增加一人,十四年减少一人。)陕西道四人,(其中一人掌印。十八年减少二人。雍正四年增加一人。乾隆十四年减少一人。)四川道四人,(十八年减少二人。康熙七年减少一人。雍正四年增加一人。乾隆十四年减少一人。)广东道五人,(十八年减少二人。康熙七年减少二人。雍正四年增加一人。乾隆十四年减少一人。)广西道、云南道各四人,(十八年减少二人。康熙七年各减少二人。乾隆十四年各减少二人。)贵州道四人。(十八年减少二人。康熙七年减少一人。雍正四年增加一人。乾隆十四年减少一人。)京畿道没有专职官员。(乾隆十四年确定满、汉各一人。)启心郎,满洲、汉军各一人,(十五年都取消了。)蒙古章京二人。(康熙元年取消了。)笔帖式,满洲五十一 人,(康熙三十八年减少了十六人。)汉军七人。(康熙三十八年减少二人。雍正十二年增设蒙古二人。光绪三十三年,满、蒙、汉军共计保留三十人。)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司指挥各一人,副指挥各二人,(康熙十一年取消了五城各一人。乾隆三十一年改为东、西、南、北四城副指挥分别驻扎在朝阳、永定、阜成、德胜诸门外,负责管辖城外区域,中城维持原状。)吏目各一人。这一年规定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监察御史可以直言进谏。(给事中也是如此。)第二年,取消了京畿道。第三年,确定左副都御史满、汉各一人。第九年,恢复设立京畿道,专门负责抄录各部门的卷宗。乾隆十四年,改归河南道管辖。光绪三十二年停止抄录卷宗。同时设立了五城汉军理事官,这是巡城制度的开始。第十年,确定满洲、汉军、汉五城御史各一人。(十八年各增加满员一人。雍正元年确定满、汉各一人。乾隆三十九年汉军停止列名。)康熙二十九年,任命左都御史马齐与理藩院尚书阿喇尼列为议政大臣。以前,这两个部门的长官都不参与议政,从这时开始才参与议政。五十七年,增加了蒙古监察御史二人。(满缺改。)雍正二年,设立内务府御史四人。(十三年取消。乾隆三年恢复设立二人,由都察院御史中选派。光绪三十二年取消。)五年,增加宗室御史二人。(满缺改。乾隆十四年恢复改为二人,合计四人。)第七年,设立五城铺司巡检各一人。(乾隆初年取消。)乾隆十四年,下诏规定各道的员额。先前设立了十五道,只有河南、江南、浙江、山东、山西、陕西六道授予印信,掌印的称为掌道,其余的称为协道,京畿道也发给印信,但没有设置专职官员。湖广等八道隶属于这六道,称为坐道,不处理政务。(掌河南道兼理福建道,掌江南道兼理江西、四川道,掌浙江道兼理云南道,掌山东道兼理广西道,掌山西道兼理广东、贵州道,掌陕西道兼理湖广道。)到这时,各道都发给印信,制度才算完善。第二十年,再次下令将京畿道列在河南道之前,互换所管辖的区域,京畿道于是成为重要的职位。光绪三十二年,改定都御史一人、副都御史二人,按省份分道。增设辽沈道,仿照京畿道,设置掌道、协道各二人;将江南道分为江苏、安徽二道,湖广道分为湖北、湖南二道;并增加了甘肃、新疆二道,各设置满、汉御史各一人。于是共有二十道。命令调查利弊,专门负责纠察,(后来设立了外务、农工商、民政等部门后,许多事情都不向都察院汇报。旧制度是各部门和各衙门分别由各道稽察,到这时就停止了。)都察院的制度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前了。
顺治初期,朝廷派了一些巡按御史到各地巡查,每个省份派一个人。十七年的时候,又减少了一些。负责巡查盐务的御史,两淮、两浙、长芦、河东各派一个人。后来,十年的时候停了,十二年又恢复。康熙十一年又停了,不久又恢复。三十年的时候,又派了福建、两广各一人。到了五十年,两广的盐务巡查又停了。雍正元年,福建的也停了。第二年,长芦和河东的也停了。四年后,两浙的也停了。
负责巡查漕运的御史,一开始是一个人。十四年的时候停了。雍正七年,决定派淮安、通州各两个人。乾隆二十年,改成淮安、济宁、天津、通州各一个人。十七年的时候,通州又增加了四个人。二十三年,天津的停了一个人。二十六年,天津又恢复了一个人。嘉庆十三年,规定由知府和道员一起负责,御史就不派了。道光二年,知府和道员也不派了。
负责巡查京、通两地粮仓的御史,一开始是一个人。七年的时候停了,八年又恢复。康熙七年又停了。二十年的时候,规定派一个满族人和一个汉人。二十六年又停了。雍正元年,设立了巡察御史,专门查粮仓的弊端。五年的时候,改成京、通两地粮仓各派一个人。乾隆十七年,规定由知府和道员一起负责。四十三年的时候,又增加了内仓一个。五十年,改由知府和道员监管,巡查粮仓的御史就停了。嘉庆四年,又恢复了。到了光绪二十八年,再次停了。
负责巡查江南上下两江的御史,一开始是两个人,六年后减少了一个。负责巡查屯田的御史,一开始是一个人,四年后也停了。负责督理陕甘洮宣等地茶马贸易的御史,一开始是一个人,康熙七年停了,三十四年又恢复,四十二年又停了。雍正年间,又设置了巡察各省的御史,江宁、安徽一人,湖北、湖南一人,山东、河南一人。负责巡视吉林、黑龙江的,派了两个满族官员。负责稽察奉天文武衙门的御史,是一个人。负责巡视山东、河南工务的御史,也是一个人。直隶的巡查御史,顺天、永平、宣化各派两个人,保定、正定、河间各派两个人,顺德、广平、大名各派两个人。负责巡查农业的御史,一开始有,后来也停了。
首先,说一下六科给事中。六科,就是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一个掌印给事中,满族和汉族各一人。一开始,满族官员是四品,汉族官员是七品。后来康熙二年,满族官员降为七品,六年后又升回四品,九年后最终都定为七品。到了雍正七年,又都升到了正五品。最后,光绪三十二年,又升到了正四品。除了掌印给事中,每个科里还有个给事中,满汉各一人,最初是七品,雍正七年升为正五品。此外,还有八十个笔帖式帮忙办事,吏、户、兵、刑四科各十五人,礼、工两科各十人。光绪三十二年精简后,只留了三十人。
给事中的工作主要是传达皇帝的旨意,调查处理官府的公务,并且负责审核文书。具体来说,吏科负责审核吏部和顺天府的文书;户科负责审核户部的文书;礼科负责审核礼部、宗人府、理藩院、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的文书;兵科负责审核兵部、銮舆卫、太仆寺的文书;刑科负责审核刑部的文书;工科负责审核工部的文书。如果发现问题,他们可以向皇帝直接提出意见,也就是“封驳”。
最初,六科是独立的部门,给事中的数量没有限制,还设有汉军副理事官。到了顺治十八年,规定每个科都设满汉各一名都给事中和左、右给事中。都给事中是从左给事中升上去的,左给事中是从右给事中升上去的。当时还有两个汉族给事中,取消了副理事官。康熙三年,每个科只留满汉各一人。五年后,把都给事中改成了掌印给事中。雍正朝初期,六科开始从内部提升或者调到其他部门,并且隶属于都察院。从此以后,六科和都察院一起负责处理城防、仓储、漕运、盐务等事务,相当于合并在了一起。最后,光绪三十二年,取消了六科的名称,重新铸造了给事中的印章,并规定给事中的人数为二十人。
通政使司的最高长官是通政使,一开始满人官员是二品,汉人官员是三品。后来顺治十六年,都改成了三品。康熙六年又恢复了原来的品级,九年后又改回正三品。副使呢,一开始满人是三品,汉人是四品。顺治十六年都改成了四品,康熙六年又恢复了原来的品级,九年后又改回正四品。参议,一开始满人是四品,汉人是五品。顺治十六年都改成了正五品。通政使、副使、参议,满人和汉人各有一位。他们下面还有人:经历司的经历,是正七品;知事,一开始是四品,后来改成了正七品;满人和汉人各有一位。还有笔帖式,满洲六人,汉军二人。
通政使主要负责接收各省上来的奏章,审核后送交内阁,检查奏章的时限,如果违反规定就弹劾他们。遇到重大疑案,要和有关部门一起商议。副使和参议协助通政使工作。经历和知事负责文书的收发。通政使司还管着登闻鼓厅,由一位参议和知事带着衙役轮流值班巡查。另外,还有满洲和汉军各一名笔帖式,负责处理冤假错案,对诬告和越级上诉的人依法处理。
一开始,顺治元年的时候,皇帝下令说:“以后内外所有的奏章,都要通过通政司呈递。”所以就设置了满人和汉人各一名通政使,还设有左右通政使。汉人右通政使有两个人,乾隆十年裁撤了一个人,乾隆十三年全部裁撤了。左参议,满人和汉人各两个人,康熙五十三年裁撤了一个汉人,乾隆十三年又都裁撤了。右参议,汉人两个人,康熙三十八年裁撤了一个人,乾隆十三年也全部裁撤了。满人和汉人各有一名司务,后来改成了经历。知事,一开始是满洲二人,汉军一人,乾隆十七年改成了满汉各一人。康熙六十一年,把登闻鼓厅的笔帖式划归通政使司管辖。以前,通政司的状子(通状)和登闻院的状子(鼓状)经常发生冲突,没完没了。控诉的人以前都去都察院,由给事中或御史受理诉讼,后来取消了这个做法,改由通政司管辖。乾隆十三年,把左通政使改成了副使,取消了左右的称呼;参议也一样。光绪二十四年,通政使司被并入内阁,后来又恢复了。光绪二十八年,因为奏章的写法改了,通政使司的职能没有了,所以又被裁撤了。
大理寺卿和少卿的官职等级,最初设置的时候,满族官员和汉族官员的品级是不一样的。后来顺治十六年统一了,康熙六年又恢复了原来的规定,九年之后又再次修改确定了最终的品级。《大理寺卿,(初制,满员二品,汉员三品。顺治十六年并定为三品。康熙六年复故,九年仍改定正三品。)少卿,(初制,满员三品,汉员四品。顺治十六年并定为四品。康熙六年复故,九年仍改定正四品。)俱满、汉一人。》大理寺卿和少卿,满族和汉族各一人。
大理寺下面还有堂评事、司务厅司务、左右寺丞、左右评事和笔帖式等等职位,这些职位的设置和品级也经历过多次调整,具体情况和上面大理寺卿少卿一样也是几经变动,最终确定下来。《其属:堂评事,(初制四品。顺治十六年改七品。康熙六年升五品,九年定正七品。)满洲一人。司务厅司务,满、汉各一人。左、右寺丞,(初制,满员四品,汉员六品。顺治十六年并定为六品。康熙六年升五品。九年仍改定正六品。)满洲、汉军、汉俱各一人。左、右评事,汉各一人。笔帖式,满洲四人,汉军二人。》
大理寺卿主要负责复核案件,纠正错误判决,维护国家刑法,和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具体审理流程是:刑部负责调查取证,都察院负责监督核实,最后案件移交大理寺进行最终裁决。如果大理寺的判决与刑部或都察院意见不一致,可以进行讨论,最后上报朝廷决定。大理寺卿还参与朝廷的一些重要政事,少卿协助大理寺卿处理事务。寺丞负责审核刑名案件,监督其他官员,纠正刑部判决中的错误。评事负责起草大理寺的文书奏章。《卿掌平反重辟,以贰邦刑。与刑部、都察院称三法司。凡审录,刑部定疑谳,都察院纠覈。狱成,归寺平决。不协,许两议,上奏取裁。并参豫朝廷大政事。少卿佐之。寺丞掌覈内外刑名,质成长官,参纠部谳。评事掌缮左、右两寺章奏。》
大理寺的具体人员设置在不同时期也有所变化。顺治元年的时候,大理寺卿是满族和汉族各一人,少卿是满族一人,汉族二人,后来乾隆十三年又减少了一人。其他职位,比如寺丞、司务、左右寺正、左右寺副、堂评事等等,也经历了多次增减和调整,康熙三十八年还裁撤了一些职位,乾隆十七年又将左右寺正改为了寺丞。光绪二十四年,大理寺一度被并入刑部,后来又恢复了,光绪三十二年,大理寺改名为大理院。《顺治元年,定满、汉卿各一人。少卿满洲一人、汉二人。(乾隆十三年省一人。)满寺丞一人。(正五品。康熙三十八年省。)汉司务二人。(十五年定满、汉各一人。)左、右寺正,(正六品。)满洲、汉军、汉各一人;左、右寺副,(从六品。)汉各一人。康熙三十八年省。堂评事,满、汉各一人;(康熙三十八年省汉军一人。)左、右评事,汉各一人。十一年,差寺正、寺副各一人充各省恤刑官。(刑部差郎中、员外郎十三人。寻省。)乾隆十七年,改左、右寺正为寺丞。光绪二十四年,省入刑部,寻复故。三十二年,更寺为院。》
翰林院的最高领导是掌院学士,一开始是正五品官,后来顺治元年升到正三品,雍正八年又升到了从二品,大学士和尚书有时也会特地从翰林院里选拔。掌院学士满族和汉族各一人。
然后是侍读学士和侍讲学士,一开始都是从四品,侍读学士到光绪二十九年升为正四品,侍讲学士则到宣统元年升为正四品。侍读学士满族两人,汉族三人;侍讲学士也是满族两人,汉族三人。 侍读和侍讲,最初都是正六品,雍正三年升为从五品,侍读到光绪二十九年升为正五品,侍讲和侍读一样,到宣统元年都升为了从四品。满族各三人,汉族各四人。
再往下就是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了,这些职位没有固定的人数限制。修撰最初是 从六品,编修是正七品,检讨是 从七品。宣统元年以后,修撰以下的职位都改成了从五品。庶吉士呢,是从新科进士中选拔的,考中博学鸿词的,或者皇上特别恩准的,才能被任命为庶吉士。光绪年间废除了科举考试,改成从国外留学毕业和国内大学毕业的学生中选拔,参加廷试后授予庶吉士的职位,享受七品俸禄。有时候也会直接授予编修或检讨的职位,这和以前的制度不一样。
翰林院下面还有一些辅助人员,比如主事,满族两人,汉军一人;典簿厅的典簿,是 从八品,满汉各一人;孔目,满族的是从九品,汉族的不入流,也各一人;待诏厅的待诏,是 从九品,满汉各两人;还有笔帖式,满族四十人,汉军四人。
掌院啊,那是管着国家史书和文章的,相当于皇帝身边的顾问,左膀右臂。侍读学士以下的官员,负责撰写和记录各种文件。 祭祀天地神灵的时候,祝文都是他们写的。皇帝要给谁加封爵位,册封的文书,还有赏赐文武官员的祭文、碑文,也都得他们来写。南书房值班、尚书房教书的,都是从他们里面挑选。修撰正史、史书、志书这些,他们也担任提调、总纂、纂修、协修等职务。
庶吉士进到翰林院,就分批学习《清史》和《汉书》。吏部会推荐两位大臣来当教习,负责他们的学习。(一开始是由内院学士担任,侍读之类的官员有时候也会兼任。后来规定掌院兼任这个职务。康熙六年,才开始由工部尚书陈元龙担任,从那时起,尚书、侍郎、内阁学士都可以担任这个教习。这被称为大教习。至于小教习,则是由掌院选派,是从康熙三十三年才开始的。雍正年间取消了,乾隆皇帝又恢复了旧制。)侍读、侍讲负责给庶吉士上课,再派两个人负责管理翰林院的伙食。三年一次考试,根据成绩决定留下还是离开。
翰林院里还有一些办事人员,满汉各两人。(雍正元年,规定俸禄低的编、检人员负责定稿和说堂,这是翰林院办事人员的开始。后来人数逐渐增加,有了奏办、协办这些职位。侍读、侍讲有时候也会兼任这些职务。)他们负责处理院里的日常事务。主事、典簿、孔目这些官员,负责处理奏章和文书,管理院里的差役。待诏则负责抄写和校对文书。
一开始,翰林院的职务归属于内三院。顺治元年,正式设立翰林院,规定掌院学士为最高负责人,设置一名汉族官员,兼任礼部侍郎。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两人。(十五年后各增加两人。)侍读、侍讲各二人。(十五年后各增加一人。)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人数没有固定。典簿二人,(十五年后改为一人为满人,一人为汉人。)孔目一人,(十五年后增加一名满洲人。)都是汉人担任。第二年,翰林院并入内三院。十五年后,恢复原来的体制,又增加了一名满族掌院学士,兼任的官职和以前一样。乾隆五十八年取消。设置待诏六人。(满人四人,汉人二人。)十八年后,又重新并入内三院。
康熙九年,规定满族和汉族的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各三人;(乾隆五十年减少满族各一人。光绪二十九年增加侍读、侍讲满、汉各二人。)典簿、孔目各一人,待诏各二人。(康熙九年规定满、汉各一人。)十六年,命令侍讲学士张英等人值班于南书房。以前皇帝的诏书、册封文书、命令大多由翰林院起草,从这时起才由南书房专门负责。(后来又改为军机处负责。)二十八年,因为翰林院事务荒废,命令大学士徐元文兼任掌院事,重臣兼任翰林院要职从此开始。(第二年规定尚书、侍郎、左都御史都可以兼任。)光绪二十九年,增加了堂主事,满族二人,汉族一人。这一年取消了詹事府,因为词臣的升迁没有明确的途径,所以又增加了满、汉学士(正三品)各一人,撰文官(正六品,宣统元年升正五品)各二人。三十三年,增加了秘书郎(从六品,宣统元年升正五品),满、汉各二人。同时设立讲习馆,让翰林官员学习各种学科,为各部丞、参选做准备。宣统元年,恢复侍讲学士以下官职的品级,停止翰林官员通过外班升迁。(最初,翰林院、詹事府有空缺时,编修、检讨不够升迁,就用部、院科举出身的司员来补缺,这就是外班。)
最初,进士根据考试名次来决定授予修撰、编修、检讨的官职,不区分升降。 (顺治年间,授予编修程芳朝等人为修撰,检讨李霨等人为编修,姜元衡由编修降为检讨,但这并非定制。另外,内三院的编修等官职也不必都由科举出身的人担任,靳辅、刘兆麟等人都是以官学生身份授予编修,这也是创举。)庶吉士以前隶属于内弘文院,后来设立翰林院后,才归属翰林院。雍正十三年,建立了庶常馆。按照惯例,庶吉士散馆后才能授予官职,但也有未选为庶常就授予官职的情况,这些都是特例。
文渊阁的领导班子一共分三级。最高级别是领阁事,有三个,都是大学士、协办大学士或者掌院学士兼任的,负责全面管理文渊阁的典籍。下一级是直阁事,六个人,由内阁学士、少詹事、讲读学士兼任,主要负责典籍的保管和整理。最底层是校理,十六个人,由庶子、讲官、读官、编官、检官兼任,负责典籍的登记、查验等工作。此外还有八个检阅人员,是从内阁中书里选派出来的。内务府也会派四个司员和四个笔帖式来帮忙,这些都是由提举阁事的大臣轮流推荐选拔的。
国史馆的馆长,也就是总裁,是特设的职位,人数不定,主要负责修撰国史。清朝文史的总校对只有一人,是从满洲侍郎中特别挑选的。下面还有提调,分满、蒙、汉三个名额,每种族各两人。满洲的提调由内阁侍读学士或侍读担任,蒙古的由内阁蒙古堂或理藩院员司派人担任,汉族的则由翰林院侍读学士及以下级别的官员担任。总纂的人数也不固定,满洲四人,蒙古二人,汉族六人。至于纂修和协修的人数就更多了,没有限制,蒙古族的人员由理藩院的官员担任,满汉两族则由编官和检官担任。最后是校对,满、蒙、汉各八人,都由内阁中书担任。光绪年间,又增加了十个笔削员。
经筵讲官呢,满族和汉族各八人,负责在经筵上宣读讲章,讲解经典典籍。每年春季和秋季各举行一次。满族讲官,由大学士以上和都察院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兼任;汉族讲官,则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副都御史、掌院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詹事府詹事、少詹事、国子监祭酒等官员中,且必须是翰林出身的人员兼任。另外还有两个讲官,满汉各一人,由翰林院向皇帝申请后选派。
最初,经筵是由大学士负责的。后来规定,满汉讲官各六人,阁臣就不再参与讲经了。不过,从徐元文、熊赐履开始,一些人由尚书升任大学士后,仍然兼任经筵讲官,后来就成了惯例。到了宣统年间,各部丞郎也偶尔会参与经筵讲学。
起居注馆啊,每天都有日讲起居注官值班,满族十个人,汉族十二个人。这些官职呢,都是由翰林院和詹事府的官员里挑选的,不过满族和汉族的掌院学士,例行要兼任一个这个职位。还有主事,满族两个人,汉族一个人,都是从科举考试出身的人来担任。笔帖式,满族十四个,汉军两个。
日讲官的主要工作就是跟着皇帝,记录他每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皇帝上朝、祭祀、耕田、宴会、审理重犯,甚至出巡、打猎,这些场合都要有两名日讲官随侍在侧,仔细听着皇帝的指示和谈话,然后回去认真记录下来。每个月和每年都要把记录整理好,锁进铁箱子,送到内阁存档。主事呢,主要负责收发文件和校对典籍。
起初,天聪二年的时候,就让儒臣轮流值班,巴克什达海他们负责把汉字写成的文件翻译出来,这就是日讲的开始;巴克什库尔缠他们负责记录政事,这就是起居注官的开始。到了顺治十二年,才正式设立日讲官。康熙九年,才正式设立起居注馆,就在太和门西边厢房里。当时设立了满族记注官四名,汉族八名,由日讲官兼任。后来,康熙十二年又增加了满族一人,汉族二人;十六年又增加了满族一人;二十年又增加了汉族八人;三十年的时候,汉族人员定为十二人。那时候日讲和起居注是分开的两个部门,还另外设了满族主事二人,汉军一人。后来,康熙五十七年把主事给裁撤了。雍正元年又重新设立了,满族二人。雍正十二年又增加了汉族一人。康熙二十五年停了日讲,但是起居注官的名称里还保留着“日讲”二字。康熙五十七年,起居注馆被撤销,改隶属于内阁,遇到需要记录的日子,就由五名翰林院官员值班。
雍正元年,日讲起居注又重新设立了,满族六人,汉族十二人。乾隆元年,增加了满族官员二人。嘉庆八年,又增加了满族官员二人。从此以后,日讲和起居注就合并成一个部门了。
詹事府啊,那是正三品的大官儿!少詹事呢,正四品。左春坊的左庶子是正五品,左中允是正六品,左赞善是正六品下。右春坊的右庶子、右中允、右赞善,品级跟左边的都一样。司经局的洗马是正五品,满人和汉人各一个。下面还有人呢,主簿厅的主簿,从七品,满人和汉人各一个。还有笔帖式,满人六个。
这些官职的职责是:詹事和少詹事主要负责侍奉皇帝,参与文学方面的活动;他们还要在经筵上当讲官,负责编写书籍,主持考试和教育,跟翰林院的官员差不多,还要参与秋季的大典。左春坊和右春坊的其他官员,主要负责记录、撰写文章。洗马负责管理图书典籍。主簿负责处理文书档案。
1644年,朝廷设立了詹事府,只有一个詹事,负责管理府里的事情。到了冬天,詹事府被并入了内三院。九年后,又重新设立了詹事一人,少詹事二人,还有主簿一人,录事和通事舍人各两人,这些官职都是九品。左春坊和右春坊的庶子、谕德各一人,中允、赞善各两人,司经局的洗马一人,正字两人,也都是九品,都由汉人担任,内三院的官员兼任这些职位。另外还专门设立了一个满洲詹事,掌管府里的印章。十五年后,詹事府的官员减少了。
到了康熙十四年,又重新设立了满洲詹事和汉族詹事各一人,汉族詹事还兼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少詹事各两人,汉族少詹事兼任翰林院侍讲学士。三十七年,裁撤了一个满洲詹事。乾隆十三年,又裁撤了一个汉族詹事。主簿各一人,录事各两人。三十七年,裁撤了满洲录事,只留下汉族录事一人。五十二年,主簿和录事全部裁撤了。左春坊和右春坊设立满洲和汉族左、右庶子各一人,满洲庶子穿四品官服,领五品俸禄,左右庶子待遇相同;汉族左庶子兼任翰林院侍读,右庶子兼任翰林院侍讲。左、右谕德各一人,汉族谕德兼任翰林院修撰。三十七年裁撤了满洲右谕德一人。五十年裁撤了汉族右谕德一人。乾隆十三年,左右谕德全部裁撤。左、右中允各两人,满洲中允穿五品官服,领六品俸禄;汉族中允兼任翰林院编修。三十七年裁撤了满洲中允各一人。第二年,裁撤了汉族右中允一人。五十二年,裁撤了汉族左中允一人。左、右赞善各两人,汉族赞善兼任翰林院检讨。三十七年裁撤了满洲赞善各一人。第二年,裁撤了汉族右赞善一人。五十二年,裁撤了汉族左赞善一人。司经局的满洲和汉族洗马各一人,汉族洗马兼任翰林院修撰。以上这些兼职,到乾隆五十四年全部取消了。正字各两人,三十七年裁撤了满洲正字。第二年,裁撤了一个汉族正字。之后,正字的职位就由内阁中书兼任了。乾隆三十六年,正字的职位全部裁撤。
二十五年,任命詹事汤斌、少詹事耿介等人为皇太子的老师,沿袭了以前的宫廷制度。三十一年,任命徐元梦进入上书房当值。(皇子在上书房读书,会挑选翰林官员分侍讲读,并选大臣担任总师傅。总师傅的称呼,是从乾隆二十二年,介福、观保等人担任总师傅开始的,在此之前,都称为入直。)此后,詹事府、春坊、司经局就只是供词臣升迁的途径了。嘉庆二年,詹事府的管理权划归翰林院。五年后,又恢复了原来的制度。光绪二十四年,詹事府再次并入翰林院,不久又恢复了原状。二十八年,再次并入翰林院。
太常寺啊,负责管理祭祀事务,挺重要的部门。有个大臣管着整个寺,这个人呢,是满洲礼部尚书兼任的,正三品的大官儿。然后还有个少卿,正四品,满汉各一人。下面还有寺丞,正六品,也是满汉各两个人。
再往下,还有赞礼郎,宗室两位,满汉加起来二十八位。这赞礼郎的品级变来变去的,一开始是四品,后来降到九品,又升到六品、五品,最后又回到九品。乾隆元年的时候,才定下来穿六品官服,领七品俸禄。还有学习,就是学习祭祀礼仪的,宗室四人,满洲五人,汉人十四人,都是正九品。读祝官,负责念祭文,宗室一人,满洲十一人,一开始是五品,后来也改成九品了,品级和赞礼郎差不多,看出身定级别。乾隆元年也改成穿六品官服,领七品俸禄。学习读祝的,宗室三人,满洲五人,也是正九品。此外还有博士厅的博士,满洲、汉军、汉人各一人;典簿厅的典簿,满汉各一人;满洲司库一人,这些从博士往下都是正七品。还有库使两个人,正九品;笔帖式,满洲九人,汉军一人。
卿,也就是太常寺卿,主要负责管理祭祀活动,掌管祭祀的场所和祭祀用品,按照季节和节气进行祭祀,制定祭祀的礼仪,准备祭祀用品,区分各种祭祀器皿。祭祀前要检查祭文,督促百官斋戒,祭祀当天要带领属下执行祭祀活动。少卿呢,就是卿的助手,帮着一起干。
寺丞负责管理祭祀用品和祭祀的程序,按照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还要负责挑选和管理寺里的工作人员,以及管理仓库里的粮食。赞礼郎和读祝官,分别负责祭祀仪式的安排和准备祭祀用品,还要学习祭祀的礼仪和念祭文,在祭祀活动中担任不同的职务。博士要研究祭祀的礼仪和祭文,把这些记录下来作为典籍,祭祀活动结束后,要向礼部侍郎汇报,还要每年检查祭祀的赋税。典簿负责检查祭祀用品,摆放祭品,管理寺里的杂役。库使负责看管仓库。
顺治元年,朝廷设立了太常寺,归礼部管辖。太常寺设卿、少卿各一人,满汉各占一个名额。还有满洲寺丞一人(光绪十二年又增加了一位),汉族左、右丞各一人,典簿、博士也都是满汉各一人。负责祭祀诵读的读祝官,一开始是四个满洲人。(康熙十年,礼部调走了两人,后来又额外增加了两人;雍正十一年调整了员额;嘉庆四年增加一人;道光元年增加一人;咸丰二年又增加一人。)
赞礼郎,满族和汉族各十六人。(雍正十一年,满族增加了八人;乾隆三十七年,将其中两人调到銮舆卫,担任鸣赞鞭官;嘉庆四年增加两人;道光元年增加两人;咸丰二年增加两人。)汉族赞礼郎方面(康熙三十八年减少了两人;雍正元年恢复原状;乾隆二年增加了两人,九年又减少了四人。)牺牲所正千户、副千户,满汉各一人。(五年后,正千户改称“所牧”,副千户改称“所副”。)(这都是从七品官。乾隆二十四年,满族正千户的职位被取消了;二十六年,这个职位被划归内府。)满洲司库一人。(乾隆十一年这个职位被取消了。)十六年,太常寺又重新归属礼部。康熙二年,太常寺又重新归礼部管辖。康熙十年,又重新归还太常寺自己管辖。康熙十五年,皇帝下令所有官员学习雅乐。雍正元年,皇帝特地选派大臣管理太常寺的事务,并且增加了两个库使的职位。乾隆十三年,太常寺丞的职位改为了属官。之前沿袭明朝旧制,寺丞是正官,有人认为这样冗余,所以到了乾隆十三年才调整了体制。
乾隆十四年,规定礼部满洲尚书兼管太常寺的职务。乾隆四十年,增加了学习赞礼郎和读祝官的职位,满洲各增加两人。(四十六年又各增加了三人;嘉庆十六年又各增加了三人。)光绪二十四年,又增加了宗室子弟担任学习赞礼郎四个名额,读祝官三个名额。后来太常寺被并入礼部,没多久又恢复原状。光绪三十二年,太常寺再次被并入礼部。
光禄寺呢,最高领导就一个大臣,特简的,从三品。少卿呢,一开始满人和汉人各一人,满人四品,汉人五品,后来顺治十六年都改成正五品了。 光禄寺下面还有好多部门:典簿厅的典簿,从七品;还有大官署、珍馐署、良酝署、掌醢署四个署,每个署都有个署正,一开始满人四品,顺治十六年改成六品,康熙六年升到五品,九年又定为从六品,汉人也是一样。每个署还有署丞,一开始六品,康熙九年定为从七品,满洲各两个。 还有银库司库,满洲两个;笔帖式,满洲十八个。
卿,也就是光禄寺正卿,主要负责皇帝的饮食起居和祭祀活动中的饮食供奉,要检查菜品的等级和费用。祭祀的时候,要和太常卿一起检查祭祀用的牲畜,仪式结束后,要呈上祭祀用的肉给皇帝,还要分发给参加仪式的官员。 外国使臣的饮食供应,也要根据他们的身份等级来安排。少卿呢,就协助卿处理这些事情。大官署负责提供猪肉等祭祀用品,准备器皿,检查市场价格,收取菜地赋税上缴国库。珍馐署负责提供禽类、兔类、鱼类等食物,大型祭祀时要提供龙壶、龙爵,还要负责宴会上的菜肴安排。良酝署负责提供酒和其他的饮料,还要负责选择水源,测量粮食和酿酒的原料,还要负责宫里的牛奶供应。掌醢署负责提供酱料,各种宴会和日常饮食都要用到他们的东西,还要收取果园赋税上缴国库。典簿厅负责管理文书档案,银库司库负责国库的钱财出入。 另外还设有督催所和当月处,都派人专门负责管理相关事务。
顺治元年,朝廷设立了光禄寺,设置满族和汉族卿各一人,少卿满族一人,汉族二人,后来康熙三十八年裁撤了一个少卿。汉族寺丞一人,康熙三十八年也裁撤了。满族和汉族典簿各一人。光禄寺下设大官、珍馐、良酝、掌醢四个部门,每个部门都设满族和汉族署正各一人;满族署丞各一人,康熙三十八年又增设了一个满族署丞。汉族署丞,康熙十五年裁撤了;监事,康熙十二年裁撤了,这些部门原本都各有一人。满族司库二人。司牲司,汉族大使一人,康熙十五年裁撤。光禄寺所有事情都要先由礼部上报,光禄寺再执行。顺治十年,规定各省的解银解米要直接送到礼部,礼部再考核府、州、县的政绩。顺治十五年,又把这个权力还给了光禄寺。顺治十八年,又把这个权力交给了礼部。(钱粮由光禄寺奏报销账,考核政绩仍然归礼部管。)康熙三年,因为礼部事务清理混乱,光禄寺又改隶属于户部。康熙十年,又把礼部精膳司管理的事务改回光禄寺管。乾隆十三年,才开始让大臣兼管光禄寺的事务。光绪二十四年,光禄寺被并入礼部,不久又恢复原状。光绪三十二年,再次被并入礼部。
鸿胪寺呢,管理寺务的大臣各一人,满洲的礼部尚书兼任。卿的职位,最初规定满族官员为从三品,汉族官员为正四品,顺治十六年统一规定为正四品。少卿是正五品,满汉各一人。鸿胪寺下属部门人员配置如下:鸣赞(从九品),满族十四人,汉族二人;学习,满族四人;序班(从九品),汉族四人;学习,八人;主簿(从八品),满汉各一人;笔帖式,满族四人。
卿负责朝会、宾客宴飨的礼仪赞助,如果出现违规情况,就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弹劾。少卿协助卿处理事务。鸣赞负责引导和赞唱。序班负责百官的班次排列。主簿的职掌和太仆寺相同。
1644年,清朝刚建立,就设立了鸿胪寺,安排了一个满族卿和一个汉族卿。满族少卿一名,汉族少卿则有两个,一个左少卿,一个右少卿。后来,十五年的时候裁撤了一个人。汉族的左寺丞和右寺丞各一人,都是正六品官。十五年和康熙五十二年又分别裁撤了一个人。满族和汉族的主簿各一人。鸣赞这个职位,一开始满族有十六个人,乾隆三十七年的时候,有两个调到銮舆卫去了。汉族有八个人,后来在第二年、十二年、十三年又分别裁撤了一人,两个人。至于序班,一开始有二十二个人,十五年裁撤了十个,康熙三十八年又裁撤了六个,乾隆七年又裁撤了两个。司宾序班一开始有两个人,乾隆二年的时候裁撤了。学习序班的人数一直不固定,雍正六年才确定从直隶、山东、山西、河南的儒学生中考试录取。乾隆九年确定为十二人,十七年又调整为直隶六人,其他三省各两人,同时又裁撤了山东等省的四个人。
鸿胪寺的各种事情,一开始都是礼部先上报,后来十六年改成鸿胪寺自己直接处理,十八年又改回礼部管辖。康熙十年又恢复了之前的做法,雍正四年又归礼部管辖。直到乾隆十四年,才由满族尚书来负责鸿胪寺的事务。乾隆五十九年,又增加了四个满族学习鸣赞的职位。光绪二十四年,鸿胪寺被并入礼部,没多久又恢复了。到了光绪三十二年,最终还是被并入礼部了。
国子监的最高领导就一个监事大臣,这个人得从满族和汉族的大学士、尚书、侍郎里挑特别优秀的。祭酒呢,是正四品官(一开始是三品,顺治十六年才改成四品),满族和汉族各一人。司业是正六品,满、蒙、汉各一人。
下面这些部门的官员:绳愆厅的监丞,(最早满员是五品,汉员是八品,后来都改成七品了);博士厅的博士,(从七品,一开始汉员是八品,乾隆元年才和满员一样);典簿厅的典簿,(从八品),这些都得满汉各一人。典籍厅的典籍,(从九品),就只要一个汉族人。
国子监还有六个学堂: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每个学堂都有助教(一开始是八品,乾隆元年升到七品)、学正或学录各一人。(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四个堂是学正,崇志、广业两个堂是学录。一开始学正正九品,学录从九品,乾隆元年都升到正八品了)。
八旗官学的助教,满洲两个,蒙古一个;教习,满洲一个,蒙古两个,汉族四个。(这些教习是从恩贡、拔贡、副贡、优贡生里选拔出来的)。还有笔帖式,满洲四个,蒙古和汉军各两个。
成均馆的管理,祭酒和司业负责制定规章制度。所有国子监的学生和被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都会按时接受教育,并且根据学习成绩评定等级。每年春分和秋分上丁日,都要举行释奠仪式,祭祀先师,整个过程都非常讲究礼仪。皇帝会亲临雍和宫,亲自执经讲学,所有学生都在圜桥观看聆听。新科进士脱去旧衣,在彝伦堂行拜谒礼,并接受簪花仪式。监丞负责颁布规章制度,考核学生的勤惰情况,分配伙食,核查经费收支,还要将八旗学生的学习情况记录在案。
博士负责分派经书,教授学生,批改考试作文,还要和助教、学正、学录一起管理南学的事务。典簿负责管理文书档案,典籍负责管理书籍和碑刻。此外,还有一些兼管的部门:算法馆由两位汉族助教和一位特别任命的满洲官员管理;俄罗斯馆由一位满族助教和一位汉族助教管理;琉球学馆由一位汉族教习负责。(这些贡生都是从肄业的学生中挑选的,后来这些馆都取消了。)还有档案室和钱粮处,都由厅里的官员负责管理。
一开始,顺治元年的时候,规定满族和汉族祭酒各一人,都兼任太常寺少卿的职务。满洲司业两个人,(乾隆十三年减掉一人。)蒙古族和汉族各一人,都兼任太常寺寺丞的职务。后来取消了兼职的规定。满族和汉族的监丞、典簿各一人,汉族博士三人。(十年减掉一人。康熙五十二年又减掉一人。)
然后呢,建立了八旗官学,设置了十六个满洲助教,(康熙五十七年减掉四个。雍正三年又恢复到原来的数目。)蒙古族助教八个。(十八年减掉四个。雍正三年又恢复到原来的数目。)官学分设六堂,设置满族和汉族助教,(十五年减掉六个。康熙五十七年减掉四个。雍正三年又增加了四个。)学正,(康熙三十八年减掉一个。五十二年减掉两个。)各十二个;学录六个,(十五年减掉四个。)典籍一个。国子监隶属于礼部。十五年又恢复了之前的设置。十八年,又设置了一个满洲博士。康熙二年,国子监又隶属于礼部。十年后,又回到原来的国子监管理。
雍正元年,皇帝下令国子监的监丞等官员停止用捐纳的方式获得职位。第二年,皇帝特别挑选大臣来管理国子监的事务。九年,又建了南学。(在学校学习的学生叫南学,在外面学习参加考试的学生叫北学。)乾隆皇帝当政的时候,提倡儒家思想,任命大学士赵国麟、尚书杨时、孙嘉淦负责太学的事务,官献瑶、庄亨阳等人总管六堂,世人称他们为“四贤五君子”。乾隆四十八年,在集贤门建了辟雍,国子监的规制因此更加完善。
道光三年,为了激励全国上下重视成均(国子监),皇帝下令监臣不得旷职。光绪三十三年,国子监被并入学部。后来因为文庙和辟雍的典礼非常隆重,所以又特别设置了国子丞以及其他官员,分别负责这些事务。
一开始啊,朝廷下令让各个省份挑选那些文章写得好,品行又优良的秀才和乡试的副榜贡生,让他们到国子监学习。
康熙皇帝刚开始当政的时候,给事中晏楚澜上奏章建议停止录取乡试的副榜贡生,所以后来就再也没这么做了。
到了康熙五年,徐元文当了国子监祭酒,他又提议说,每年学政可以考试选拔一些优秀的学生,乡试还是可以录取副榜,就这样,这个制度就一直沿用下去了。
到了光绪年间,更是把举人都纳入了国子监学习的范围,当时的风气也稍微好转了一些。没过多久,科举制度就废除了,这个制度也就随之消失了。
孔府的衍圣公,那是正一品的大官,从顺治元年开始,孔子六十五世孙允植就世袭了这个爵位。 衍圣公手下管着不少人,比如负责音乐的司乐,管理典籍的典籍,还有负责屯田的屯田管勾,这些人都由衍圣公推荐任命。 屯田管勾下面还有八个屯官,分别负责钜野、郓城、平阳、东阿、独山五个屯的管理。 此外,还有负责圣庙守卫的百户,官职相当于卫守备。这些司乐、典籍、屯田管勾、守卫百户,就组成了兵、农、礼、乐四个部门。 还有掌管印章的知印,负责文书的掌书,写字的书写,负责差遣的奏差,以及发布公告的启事,每个部门各一人。 陪着衍圣公上朝的伴官,最初只有一个人,到乾隆十五年才增加到六个。从司乐以下的这些官员,都是正七品,也都是由衍圣公推荐任命或补缺的。
圣庙里负责祭祀的官员有四十人,职位等级从三品到九品都有,其中三品二人,四品四人,五品六人,七品八人,八品和九品各十人。这些官员都是由衍圣公和山东学政一起从孔氏族人中挑选出来的。 翰林院里还有世袭的五经博士,是正八品。孔子的北宗也有一人世袭官职,顺治元年,孔子六十五世孙允钰被授予官职,负责子思庙的祭祀。南宗也有一人,明朝彦绳担任这个职位后,好几代都没人继承,直到康熙四十一 年,才由孔子六十六世孙兴醽接任,负责衢州孔庙的祭祀。
除了孔氏家族,还有其他家族也世袭了祭祀先贤的职位。比如东野氏,康熙二十三年,周公七十三世孙东野沛然被授予官职;姬氏,乾隆四十三年,周公七十七世孙肇勋被授予官职,负责咸阳孔庙的祭祀;颜氏,顺治元年,颜子六十八世孙绍绪被授予官职;曾氏,顺治元年,曾子六十四世孙文达被授予官职;孟氏,顺治元年,孟子六十三世孙贞仁被授予官职;仲氏,顺治二年,仲子六十一世孙于升被授予官职;闵氏,康熙三十八年,闵子骞六十五世孙衍籀被授予官职;冉氏,雍正二年,冉子伯牛六十五世孙士朴和冉子仲弓六十七世孙天琳分别被授予官职;端木氏,康熙三十八年,端木赐七十世孙谦被授予官职;卜氏,康熙五十九年,卜子夏六十四世孙尊贤被授予官职;言氏,康熙五十一年,言子游七十三世孙德坚被授予官职;颛孙氏,雍正二年,颛孙子张六十六世孙诚道被授予官职,道光四年改由嫡长子树勋继承;有氏,乾隆五十三年,有子若七十二世孙守业被授予官职;伏氏,嘉庆十年,伏子胜六十五世孙敬祖被授予官职;韩氏,乾隆三年,韩子愈三十世孙法祖被授予官职;张氏,康熙二十六年,张子载二十八世孙守先被授予官职,负责凤翔孔庙的祭祀;邵氏,康熙四十一 年,邵雍三十世孙延祀被授予官职。这些家族,每个家族都只有一人世袭官职,除了朱氏有两个,关氏有三个。
朱氏家族,顺治十二年,朱熹徽派十五世孙煌被授予官职,负责婺源孔庙的祭祀;康熙二十九年,闽派十八世孙溁被授予官职,负责建安孔庙的祭祀。关氏家族,康熙五十八年,关羽五十七世孙霨被授予官职,负责洛阳关庙的祭祀;雍正四年,关羽五十二世孙居斌被授予官职,负责解州关庙的祭祀;雍正十三年,关羽五十二世孙朝泰被授予官职,负责当阳关庙的祭祀。 此外,和孔氏家族相关的还有其他职位,比如太常寺世袭博士一人,正七品;顺治九年,孔允铭曾暂时代理圣泽书院的祭祀,康熙二十六年,六十七世孙毓琮正式继承了这个职位;国子监学正一人,正八品;顺治八年,六十五世孙允齐由衍圣公推荐担任;尼山书院学录一人,正八品;顺治元年,六十二世孙闻然由衍圣公推荐其弟侄补缺;洙泗书院学录一人,顺治元年,六十四世孙尚澄担任;还有世袭的六品官一人,由衍圣公从族人中挑选;孔、颜、曾、孟四氏的教授,正七品,学录任职六年后可以升任;学录也各一人,最初由衍圣公推荐孔氏生员补缺,后来改为由抚臣审核后报部任命。
衍圣公负责管理至圣阙里庙的祭祀活动。孔子的后代,翰林和博士们,分别负责他们祖先的祭祀。圣裔太常博士负责圣泽书院的祭祀,国子监学正负责仪封圣庙的祭祀。学录则分别掌管尼山书院和洙泗书院的祭祀。世袭六品官负责在崇圣祠分献祭品。“四氏教授、学录掌训课四氏生徒”——四氏的教授和学录负责教育四氏的学生。其他的官员负责祭祀、分献祭品,以及管理酒、帛、香和祝文。司乐负责音乐和乐器;典籍负责书籍和礼生;管勾负责祀田钱谷的收支;百户负责陵庙的户籍、保管乐器,祭祀时则负责清洗祭器;知印、掌书、书写负责文书和印信;奏差负责递送奏章、表笺等;随朝伴官则负责陪同朝觐和处理相关事务。
顺治元年,衍圣公和四氏翰林、博士等人的爵位得到恢复,孔允植被召入京觐见,地位等同于阁臣。第二年,朝廷赐予他三台银印。(顺治十六年改为了满汉文的三台银印;乾隆十四年,又改为了清汉篆文的三台银印。)顺治九年,世祖皇帝亲自视察学校并举行释奠大典,召见衍圣公孔兴燮和四氏博士到京师参加祭祀和观礼,此后便成为惯例。顺治十三年,衍圣公被授予光禄大夫的官职。康熙六十一年,规定衍圣公的荫封为正一品,可以荫庇一个儿子获得五品官职,并以此为定制。(之前的规定是衍圣公的荫封为正二品。)雍正八年,为了更好地进行祭祀典礼,朝廷扩大了圣庙执事官员的规模,并根据他们的品级发放相应的服装。乾隆二十一年,将世职知县孔传令改为世袭六品官。(之前曲阜知县是世职,由衍圣公从族人中推荐任命。到这时改为从外地选拔调任。)乾隆五十年,皇帝下诏:“如果博士有枉法贪赃被革职治罪的,就停止其子孙的承袭。”同时规定,衍圣公的爵位由长子继承,北宗博士由次子继承,太常博士由三子继承,其余都由嫡长子继承。东野氏以及圣门其他贤者的后裔,由衍圣公向朝廷报上名册,其余各家则自行向朝廷报备。
钦天监就只有一个管理监事的官员,叫王大臣,这是特例简任的。监正这个职位,一开始是四品官,康熙六年升为三品,九年后,满汉官员都定为正五品。左、右监副,一开始是五品,康熙六年升为四品,九年后定为正六品,满汉各一人。
下面的人员配置是这样的:主簿厅的主簿,正八品,满汉各一人。时宪科的五官正,从六品,满族和蒙古族各两人,汉军一人。春官正、夏官正、中官正、秋官正、冬官正,都是从六品,每个职位都是汉族一人。司书,正九品,汉族一人。博士,从九品,满洲四人,蒙古二人,汉军一人,汉族十六人。
天文科的五官灵台郎,从七品,满洲二人,蒙古和汉军各一人,汉族四人。监候,正九品,汉族一人。博士,满洲四人,汉族二人。漏刻科的挈壶正,从八品,满族和蒙古族各一人,汉族二人。司晨,从九品,汉军一人,汉族七人。笔帖式,满洲十一人,蒙古四人,汉军二人。天文生,享受九品俸禄,满族和蒙古族各十六人,汉军八人,汉族二十四。另外还有吃粮的天文生,汉族五十六人;吃粮的阴阳生,汉族十人,这些人都享受九品冠带。助教厅里,有一个助教和两个教习。
监正负责掌管天文历法,负责计算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年底的时候,他要上报新历法,送到礼部颁布执行,监副帮他一起干。
时宪科呢,主要负责推算天体的运行规律,根据岁差来调整节气,编制时宪书。 这书还要翻译成蒙文,然后由满蒙五官正司发布到全国各地。日月食、七曜(七大行星)的距离、运行情况,这些都是汉五官正司负责推算的。 然后把这些计算结果发布到全国各地。
天文科的工作是观测天象,记录各种祥瑞和异常的天象。天文科的学生要上观象台观测,不管是晴雨、风雷、云霓、日晕、月晕、流星、还是异常的星星,都要详细记录在册,重要的还要上报给监正,然后监正再密报给皇上。
漏刻科负责调整漏壶,观测北极星,确定地理纬度; 什么祭祀啊、朝会啊、建筑工程啊,都要他们选个好日子,还要帮着看看有没有什么禁忌。主簿负责管理文书档案,以及人员数量的统计工作。
天文专业的学生分到这三个科室工作,负责观测、推算这些工作。阴阳专业的学生在漏刻科工作,负责谯楼的计时和值班。监正会定期考核他们的专业技能,根据考核结果决定他们的升迁。助教负责给天文专业的学生们上课,教他们算学。
一开始,顺治元年的时候,朝廷设立了钦天监,分成了天文、时宪、漏刻、回回四个部门,设置了监正、监副、五官正、保章正、挈壶正、灵台郎、监候、司晨、司书、博士、主簿等等职位,这些职位都由汉人担任,相关的公文都归礼部管。那年仲秋初一发生了日食,西人汤若望计算的结果非常准确(大统、回回两种方法计算的时间都差了一些),所以朝廷就让他负责修订时宪,并主管钦天监的业务。到了顺治十四年,取消了回回科,把回回科的职务改归秋官正管理,后来又恢复了原来的体制。顺治十五年,钦天监和礼部明确划分了各自的职权。康熙二年,钦天监又归属礼部管辖。
第二年,钦天监增加了五个满洲籍的天文科官员,从此钦天监开始有满人官员了。再下一年,钦天监确定了满、汉各一名监正,满、汉各两名左右监副,满、汉各一名主簿,满、蒙各两名五官正的编制。回回科的博士还是归秋官正管。又新设了一名汉军秋官正,以及春、夏、中、秋、冬五官正各一名汉人官员。满洲灵台郎三人(乾隆四十七年改为一人,空缺由蒙古人补),汉军一人,汉人四人;满洲挈壶正二人(乾隆四十七年改为一人,空缺由蒙古人补),汉人二人;汉人监候一人,保章正二人(正八品,顺治十四年取消),司书二人(顺治十四年取消一人),汉军司晨一人,汉人一人(顺治十四年取消)。满洲博士六人(乾隆四十七年改为一人,空缺由蒙古人补),汉军二人,汉人三十六人(后来减少了十四人,五年后又增加了两人,最终恢复到二十四人)。还规定了钦天监官员升迁不得离开钦天监,只有长期辛勤工作才能升官加衔,作为以后的惯例。
之前,新安卫的生员杨光先上书请求诛杀邪教,弹劾汤若望,结果汤若望被罢官。后来,杨光先被任命为监副,不久又升任监正,继续使用回回历法。南怀仁为此上书为汤若望申冤。康熙八年,杨光先被罢免,南怀仁被任命为汉人监正,改称监修,继续使用西方的历法。雍正三年,正式任命西人戴进贤为监正,取消了监修的称号。雍正八年,又增设了一名西洋监副。乾隆四年,设立了一名汉人算学助教,归国子监管辖。乾隆十年,规定监副由满、汉、西洋人轮流担任。(乾隆十八年减少了满、汉各一名监副,增加了西洋监副两名,分别担任左右监副。)乾隆四十四年,钦天监改由亲王统领。道光六年,又恢复了满、汉各一名监正,左右监副各两名的编制。当时,西人高拱宸等人有的回国了,有的去世了,钦天监已经掌握了西方的历法,所以不再让外国人担任官职了。光绪三十一年,国子监的助教才开始归钦天监管辖。
太医院就一个管事的,叫王大臣。(这说明人手精简)院使,(一开始是正五品,宣统元年升到正四品),还有左右院判,(一开始是正六品,宣统元年升到正五品),都是汉人。下面的人员配置是:御医十三个人,(其中俩人兼管首领厅的事务,一开始是正八品,雍正七年升到七品,还戴六品官帽,宣统元年升到正六品);吏目二十六个人,(其中一人兼管首领厅的事务,一开始八品和九品各十三个人,宣统元年,八品升到七品,九品升到八品);医士二十个人,(其中一人兼管首领厅的事务,戴从九品官帽);医生三十个人。
院使和院判负责考核九个科室的医术水平,并带领手下人员提供医疗服务。御医、吏目、医士都各自分管一个科室,分别是: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咽喉科、正骨科,这九个科室。(一开始是十一个科室,后来痘疹科并入小方脉科,咽喉科和口齿科合并了。)他们还要轮流值班,在宫里值班叫宫直,在外廷值班叫六直。西苑寿乐房那边,也需要咱们太医院派两个人过去值夜。
1644年,刚建国那会儿,太医院设立了院使一位,左右院判各一位,吏目三十位。后来,1661年裁撤了二十位吏目;康熙九年(1670年)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康熙十四年(1675年)又裁撤了十位;雍正元年(1723年)再次恢复。另外,还预备了十位吏目,1661年裁撤;康熙九年(1670年)恢复,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又裁撤了。太医院里还有十位御医,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减了两位;雍正元年(1723年)恢复原数,雍正七年(1729年)又增加了五位;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又减了两位。医士二十位,1661年裁撤了二十位;康熙九年(1670年)恢复原数;康熙十四年(1675年)又裁撤了十位;雍正元年(1723年)增加了二十位。以前,太医院的药材进出都归礼部管,到1659年才改由太医院自己管。1661年,生药库又归礼部管了。康熙三年(1664年),规定各省每年要上交药材,也可以折算成钱粮,由户部收储保管。雍正七年(1729年),规定太医院有八品吏目十人,九品吏目二十人,后来又调整为各十三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内务府的大臣开始负责太医院的管理。宣统元年(1909年),院使张仲元上书请求改革旧制度,提升院使以及其他官员的品级。
最初,进太医院学习,考取后才能领到恩粮,时间很长。军队和监狱的医务人员都是由太医院挑选的。到了光绪年间(1875-1908),民政部的医官和陆军部的军医司长,和太医院的院使、院判的品级一样高了。到这个时候,太医院的体制才算完善,也体现了内廷的制度。另外,还规定了太医院的官员调动不能离开太医院。同治年间(1862-1874),曾经讨论过让吏目领六年俸禄后,升迁到按察司经历或州判的职位。但后来因为和以往的制度冲突,这个提议就搁置了。
天坛和地坛每个地方都安排了八个尉,职务等级分别是五品一人,六品七人。太庙那边呢,有十个尉,其中四品的有两位,五品的有八位。社稷坛那边安排了五个尉,五品一个,六品四个,他们都归太常寺管。还有堂子那边,八个尉,七品两个,八品六个,归礼部管。这些职位都满了。他们的工作主要是保管钥匙,负责看守和值班,每月初一和十五要拿着香去祭祀。
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每个祭祀的地方都配有一个奉祀,是正七品;还有一个祀丞,是正八品。日坛和月坛的祀丞归后省管。帝王庙的祭祀署没有专门的人员,就从汉军赞礼郎和司乐内选一个人来兼任,归乐部管。这些都是汉员。他们的工作是管理和看守神库,按时巡视,监督打扫;要是坛庙需要修缮墙屋、栽种树木,他们也要负责。
四品尉可以按五品官员的升迁顺序升官,其他品级的尉也一样。但是太庙的尉,是从各个坛的六品尉以及各部院退休的郎官中挑选的。六品以下的尉,吏部会从八旗中挑选人选来任命。奉祀的升迁顺序是按照祀丞的顺序来,祀丞则从祝版生(注:此处“祝版生”指特定身份的人员,具体含义需进一步考证)中选拔任命。
这三陵(永陵、福陵、昭陵)的管理,以前呢,有个“三陵总理事务大臣”管着,这人还兼任盛京将军,后来光绪三十年改成由东三省总督管了。还有一个“承办事务衙门大臣”,光绪三十一年又改名叫“盛京守护大臣”。这两个职位,各一个人负责。然后还有主事和委署主事,各一个。负责念祭文读祝文的官员有八个,负责礼仪的赞礼郎十六个。此外,还有四品、五品、七品官员各一人,六品官员四人,外郎九人。以前呢,户部还有两个六品官,礼部、工部也分别派了六七品、四五六品官员各一人,还有户部、礼部、工部一共二十个外郎。光绪三十一年,裁撤了十一个外郎,剩下的这些读祝官以下的官员,都归到三陵总理事务衙门管了。
永陵的管理人员是这样安排的:掌管关防的官员,是四品官;副关防官兼内务总管,正五品;另一个副关防官兼管膳食,五品;负责茶水和膳食的副手,以及副内务总管,都是八品,各一个。还有两个笔帖式。
福陵和昭陵呢,每个陵墓都设一个掌管关防的官员;副关防官各两个,都是五品;负责茶水和膳食的正职官员都是五品;茶水和膳食的副手,以及内务总管(正五品)和副内务总管,每个陵墓各一个。每个陵墓还有两个笔帖式。这些官员主要负责三陵的守卫工作,轮流值班,祭祀、打扫卫生这些事,都按时分派任务。
东陵的管理人员配置是这样的:一个总管大臣,就是泰宁镇总兵兼内务府大臣简充大人;承办事务的衙门里,礼部主事、笔帖式各两个人;石门衙署那边,工部郎中一人,员外郎和笔帖式各四个人。
昭西陵这边呢,内务府方面有掌关防郎中、员外郎、主事、尚茶正、尚膳正(这五个都是四品官)和内管领,每种职务各一人,还有两个笔帖式;礼部那边有郎中一人,员外郎和读祝官各两个人,赞礼郎和笔帖式各四个人;工部那边也安排了一个郎中。
孝陵的配置和昭西陵差不多,内务府有掌关防郎中、员外郎、主事、尚茶正、尚膳正、内管领、副内管领(副内管领是正六品),每种职务各一人,还有两个笔帖式;礼部郎中一人,员外郎和读祝官各两个人,赞礼郎四个人,笔帖式两个人;工部安排了一个员外郎。
孝东陵的内务府官员包括掌关防郎中、员外郎、主事、尚茶正、尚膳正、尚茶副、尚膳副(这几个都是正七品)、内管领、副内管领,每种职务各一人,还有两个笔帖式;礼部员外郎和读祝官各两个人,赞礼郎和笔帖式各四个人;工部也安排了一个员外郎。
景陵的内务府总管是五品官,其他还有员外郎、主事、尚茶正、内管领、副内管领各一人,尚膳正和笔帖式各两个人;礼部郎中一人,员外郎和读祝官各两个人,赞礼郎和笔帖式各四个人;工部安排了一个员外郎。景陵皇贵妃园寝的管理人员比较简单,内务府员外郎和尚膳正各一人,礼部读祝官两个人,赞礼郎三个人。景陵妃园寝那边,内务府尚茶副、尚膳副、副内管领和委署副内管领(七品衔)各一人,礼部读祝官两个人,赞礼郎三个人,还有两个笔帖式。
裕陵的内务府人员配置和孝陵差不多,掌关防郎中、员外郎、主事、尚茶正、尚膳正、内管领、副内管领各一人,还有两个笔帖式;礼部郎中一人,员外郎和读祝官各两个人,赞礼郎和笔帖式各四个人;工部安排了一个员外郎。裕陵皇贵妃园寝的内务府尚茶副、尚膳副(都是七品)和副内管领、委署副内管领各一人,礼部读祝官两个人,赞礼郎两个人。端慧皇太子园寝的内务府内管领、副内管领、尚茶副、尚膳副各一人,礼部读祝官两个人,赞礼郎三个人。
定陵的内务府人员配置和裕陵类似,掌关防郎中、员外郎、主事、尚茶正、尚膳正、内管领、副内管领各一人,还有两个笔帖式;礼部郎中、员外郎和读祝官各两个人,赞礼郎四个人。普祥峪定东陵和菩陀峪定东陵的内务府人员配置都和定陵差不多,只是少了副内管领。定陵妃园寝的内务府副内管领、委署副内管领、尚茶副、尚膳副各一人,礼部读祝官两个人,赞礼郎三个人。
惠陵的内务府人员配置和定陵类似,掌关防郎中、员外郎、主事、尚茶正、尚膳正、内管领各一人,还有两个笔帖式;礼部郎中一人,员外郎和读祝官各两个人,赞礼郎四个人。惠陵妃园寝那边,内务府没有设置官员,暂时安排了一个领催和一个闲散人员唐阿。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西陵的管理人员配置是这样的:一个总管大臣,他是泰宁镇总兵兼内务府大臣,同时兼任;承办事务衙门的主事和委署主事各一人;笔帖式四人。易州衙署那边呢,工部郎中一人,员外郎三人,主事一人,笔帖式二人。
泰陵的配置:内务府总管员外郎、主事、尚茶正、尚膳正、尚茶副(九品)、尚膳副(九品)、内管领、副内管领各一人;笔帖式二人。礼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读祝官二人;赞礼郎、笔帖式各四人;工部郎中、主事各一人。
泰东陵的配置:内务府掌关防郎中、员外郎、主事、尚茶正、尚膳正、尚茶副、尚膳副、内管领各一人;笔帖式二人。礼部员外郎、读祝官各二人;赞礼郎、笔帖式各四人;工部员外郎一人。泰陵皇贵妃园寝的配置:内务府主事、副内管领各一人;礼部主事一人;读祝官二人;赞礼郎三人;工部主事一人。
昌陵的配置:内务府掌关防郎中、员外郎、主事、尚茶正、尚茶副、尚膳副、内管领、副内管领各一人;尚膳正、笔帖式各二人。礼部郎中一人;员外郎、读祝官各二人;赞礼郎、笔帖式各四人;工部员外郎一人。昌西陵的配置:内务府掌关防郎中、员外郎、主事、尚茶正、尚膳正、尚茶副、尚膳副、内管领各一人;笔帖式二人。礼部员外郎、读祝官各二人;赞礼郎四人;工部员外郎一人。昌陵皇贵妃园寝的配置:内务府主事、副内管领各一人;礼部读祝官二人;赞礼郎三人。
慕陵的配置:内务府掌关防郎中、员外郎、主事、尚茶正、尚茶副、尚膳副、内管领、副内管领各一人;尚膳正、笔帖式各二人。礼部郎中一人;员外郎、读祝官各二人;赞礼郎四人;工部员外郎一人。慕东陵的配置:内务府掌关防郎中、员外郎、主事、尚茶正、尚膳正、内管领各一人;尚茶副、尚膳副、委署副内管领、笔帖式各二人。礼部员外郎、读祝官各二人;赞礼郎四人;工部主事一人。(后面这个职位后来被取消了。)慕东陵皇贵妃园寝的配置:内务府尚茶副、尚膳副、委署副内管领各一人;礼部读祝官二人;赞礼郎三人。(东陵宗室主事,昭西陵宗室员外郎,泰陵宗室员外郎、主事,各一人。其余职位都是满洲籍的空缺。)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和处理诗词对联。
首先,负责皇陵安保的总管大臣,要统领军队,巡逻守卫,保护陵寝安全。内务府的官员负责祭祀典礼,包括祭品准备和陵寝的清扫维护。礼部官员负责处理文书,监督祭祀礼仪,每年还要准备祭祀用品,确保祭祀活动有序进行。工部官员则负责陵寝的修缮维护,以及祭祀用品的制作。顺治十三年的时候,福陵和昭陵设立了专门负责守卫的官员。到了康熙二年,又恢复了各陵寝的内务府、礼部和工部官员的设置。光绪三十一年,盛京的户部、礼部、工部负责陵寝的官员,都划归到总理三陵事务衙门管理。到了宣统三年,陵寝的郎中、员外郎、主事等职位,都并入内务府管理,但是他们的礼部、工部衔称不变。
僧录司的正印和副印各一人。(品级待查)左善世、右善世各一人(正六品);阐教、讲经各二人(分别为从六品、正八品);觉义二人(从八品)。道录司一人。(品级待查)左正一、右正一各一人(正六品);演法、至灵各二人(分别为从六品、正八品);至义二人(从八品)。每个城里都分别设有僧、道协理各一人。(僧官兼任善世等职务,道官兼任正一等职务,由部里发文任命;协理由司里发文任命。)龙虎山正一真人(正三品),提点、提举、法箓局提举各一人(法箓局提举由太清宫法官担任);副理二人;赞教四人;知事十八人。(从提点以下的官员,都由正一真人推荐,报部任命。)
一开始,天聪六年的时候,朝廷规定所有寺庙的和尚和道士,都得由僧录司和道录司来管理。那些精通经义、遵守清规戒律的,就给他们发放度牒。
到了顺治二年,朝廷取消了度牒需要交纳银两的规定。八年的时候,张应京被授予“正一嗣教大真人”的称号,负责掌管道教事务。康熙十三年,朝廷确定了僧录司和道录司的员额和递补的办法。十六年,皇帝下令僧录司和道录司要检查那些设教聚会的道观,并且严格规定处罚措施。
雍正九年,因为官员娄近垣办事忠诚,朝廷授予他四品提点的官职,后来又封他为“妙正真人”。十年的时候,朝廷规定提点官的员额和递补办法。乾隆元年,朝廷重新恢复了发放度牒的制度,并且授予“正一真人”光禄大夫的称号,“妙正真人”通议大夫的称号。五年的时候,“正一真人”进京祝贺皇帝万寿节,鸿胪寺卿梅瑴上书说:“道士地位卑微,不应该随意让他们参加朝班。” 所以,朝廷就取消了道士朝觐和参加宴会这种惯例。
十七年,朝廷把“正一真人”的品级改为正五品,并且不允许再按照惯例请求封赏。三十一年,因为道教官员的品级比较高,所以又把“正一真人”的品级提升为正三品。三十九年,真人府监纪司张克诚留在京城,朝廷又设置了两个协理提点的职位。四十二年,张克诚被授予提点官的职务,同时兼任京畿道录司,取消了协理提点的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