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西南那些省份,山多水多,树木茂密,云雾缭绕,生活在那儿的人们,零零散散,生活习惯和语言跟中原地区大不一样,有的叫苗,有的叫蛮,史书上都记载过,不过区别有点细微。那些没有君主,互相之间不隶属的,叫苗;那些各自为王,占据一方的,叫蛮。比如广东的僮族和黎族,贵州、湖南的瑶族,四川的倮儸族和生番,云南的野人,这些都属于苗族。就像汉书上写的:“南方的夷族首领有十几个,夜郎最大;夜郎以西,靡莫之类的部落也有十几个,滇国最大;从滇国往北,首领也有十几个,邛都最大。”宋朝的时候,这些地方是羁縻州;元朝的时候,就变成了宣慰使、宣抚使、招讨使、安抚使、长官之类的土司了。湖南湖北的田氏、彭氏,四川的谢氏、向氏、冉氏,广西的岑氏、韦氏,贵州的安氏、杨氏,云南的刀氏、思氏,从汉朝唐朝开始,一直到宋朝元朝,这些土司家族都各自为政,根基深厚,彼此之间还通婚联姻。只要给他们爵位和俸禄,再赐予一些好听的名号,他们就很容易被控制,所以他们对朝廷总是唯命是从,这些都属于蛮族。

明朝的时候,播州、蔺州、水西、麓川这些地方,都曾让朝廷出动几十万大军,耗费了全国的力量才平定下来。所以说,云南、贵州、四川、广东这些地方,一直以来都把这些土司看成是安定的关键。

清朝初期沿袭了明朝的制度,由平西王、定南王等藩镇来管辖这些土司。康熙三年,吴三桂率领云南、贵州的军队,分两路讨伐水西宣慰使安坤的叛乱,平定了水西,设立了黔西、平远、大定、威宁四个府。三藩之乱的时候,朝廷还重用土司兵来帮忙。等平定了三藩叛乱之后,朝廷的威势也震慑了这些少数民族。

雍正初期,有人提议“改土归流”。

四年春天,鄂尔泰被任命为云南巡抚兼总督,上奏说:云贵最大的问题就是苗蛮,要安定百姓,必须先制服少数民族,要制服他们,就必须实行“改土归流”。而苗疆地区和邻省的势力范围交错复杂,必须统一管理权限,才能一劳永逸。比如东川、乌蒙、镇雄,都是四川的土府。东川和云南只有一山之隔,距离云南省城四百多里,而距离四川成都却有1800多里。去年冬天,乌蒙土府袭击了东川,云南军队将其击退,但四川的命令却迟迟才到。乌蒙到云南省城也只有六百多里。自从康熙五十三年前土官禄鼎乾犯法,钦差、督抚在毕节会审后,用流官做人质才把他弄出来,从此他就更加肆无忌惮了。他每年收取的钱粮不过三百多两,却从百姓那里搜刮百倍于此。一年要搜刮四次小额的,三年搜刮一次大额的。小额的按钱计算,大额的按两计算。土司娶妻纳妾,老百姓三年都不敢结婚。老百姓犯了罪被杀,他们的亲属还要拿出几十两银子打点,一辈子都见不到天日。东川实行改流已经三十年了,仍然被土目控制,文武官员都住在省城,肥沃的土地四百里无人敢开垦。如果把东川、乌蒙、镇雄划归云南,让我来实施改流,可以设置三个府一个镇,就能永远安定边疆。这件事还关系到四川。

广西的土府、州县、峒寨等五十多个官吏,分别隶属于南宁、太平、思恩、庆远四个府,大多是狄青征讨侬智高、王守仁征讨田州时设置的。除了泗城土府外,其余都是土目,他们横行霸道,凌驾于土司之上。而且贵州和广东以牂牁江为界,但广东的西隆州和贵州的普安州却越过江互相争夺地盘,苗寨分布广泛,文武官员互相推诿责任。应该把江北划归贵州,江南划归广东,增加州县和营寨,以加强管控。这件事还关系到广西。云南西南边境以澜沧江为界,江外是车里、缅甸、老挝等土司。江内的滇沅、威远、元江、新平、普洱、茶山等少数民族,居住在深山老林,活动在鲁魁、哀牢山之间,平时威胁腹地,战时与外国勾结,从元朝到明朝,一直都是边患。有人认为江外适合实行土司制度,不适合改流;江内适合改流,不适合实行土司制度。这是云南应该治理的边疆少数民族。

贵州土司一向没有约束各部苗族的责任,苗患比土司更严重。苗疆周围几千多里,有一千三百多个寨子,古州位于中心,众多寨子环绕其外。左边有清江可以通往湖北,右边有都江可以通往广东,都被顽固的苗族占据,阻隔了三省的交通,成了化外之地。如果想开通江路,沟通贵州和广东,就必须派兵深入,进行大规模的剿抚。这是贵州应该治理的边疆少数民族。我认为,明朝实行流官和土司制度的区分,是因为当时瘴气弥漫,新开发的地区,官员不熟悉当地风土人情,所以因地制宜,用土司来管理。现在已经几百年了,一直沿用“以夷治夷”的办法,结果变成了“以盗治盗”,苗族、倮族不用担心追赃抵命,土司也不用担心被革职削地,直到事情闹大上报朝廷,行贿打点,上级官员也不深究,认为这样可以安定边民,没有人控诉;如果不铲除根源,即使在兵刑财赋等方面都进行整顿,也只是治标不治本。“改土归流”的方法,擒拿是最好的,军事剿灭是其次的;让他们自己投降是最好的,强迫他们进贡是其次的。要制服少数民族,必须先练兵,练兵必须先选将。如果能够赏罚分明,将士用命,先治理内部,再对付外部,一定能够取得成效,这将是云贵边防千秋万代的福祉。雍正帝知道鄂尔泰有才能,一定能够平定叛乱,于是下诏将东川、乌蒙、镇雄三土府划归云南。六年后,又铸造了三省总督印,让鄂尔泰兼管广西。

从公元1728年到1733年这几年,蛮族都陆续归顺了,苗族也大多归化了。期间虽然偶尔有叛乱,但很快就被平定了。像雍正年间平定古州苗疆,乾隆年间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光绪年间征讨西藏瞻对这些大事件,都分别记载在其他篇章里了。

这些土司的官衔,有宣慰司、宣抚司、招讨司、安抚司、长官司等等。根据他们立下的功劳大小,来决定官职的高低等级,而且府、州、县这些名称也经常出现。

现在还没改土归流的土司,四川的宣抚使有两个:一个是工部,一个是沙马。宣慰司有五个:木坪、明正、巴底、巴旺、德尔格忒。安抚使有二十一个:长宁、沃日、瓦寺、梭磨、瓜别、木里、革布什札、巴底、绰斯甲布、喇衮、瓦述余科、霍耳竹窝、霍耳章谷、霍耳孔撒、霍耳咱、林葱、霍耳甘孜麻书、霍耳东科、春科、下瞻对、上纳夺。长官司有二十九个:静州、陇木、岳希、松冈、卓克基、威龙州、阳地隘口、党坝、河东、阿都正、普济州、昌州、沈边、冷边、瓦述啯陇、瓦述毛丫、瓦述曲登、瓦述色他、瓦述更平、霍耳纳林冲、霍耳白利、春科高日、上瞻对、蒙葛结、泥溪、平夷、蛮夷、沐川、九姓。

云南呢,有个宣慰使,就叫车里。还有五个宣抚使,分别是耿马、陇川、干崖、南甸、孟连。两个副宣抚使,是遮放和盏达。三个安抚使,是路江、芒市和猛卯。三个副长官司,分别是纳楼、亏容甸和十二关。四个土府,是蒙化、景东、孟定和永宁。四个土州,分别是富州、湾甸、镇康和北胜。

贵州的情况就复杂多了,光长官司就有六十二个! 它们分别是:中曹、白纳、养龙、虎坠、程番、上马、小程、卢番、方番、违番、罗番、卧龙、小龙、大龙、金石、大平、小平、大谷龙、小谷龙、木瓜、麻乡、新添、平伐、羊场、慕役、顶营、沙营、杨义、都匀、邦水、思南、丰宁上、丰宁下、烂土、平定、乐平、工卩水、偏桥、蛮夷、沿河、郎溪、都坪、黄道、都素、施溪、潭溪、新化、欧阳、亮寨、湖耳、中林、八舟、龙里、古州、洪州、省溪、提溪、乌罗、平头、垂西、抵寨、岩门。 除了这些长官司,还有三个副长官司,分别是西堡、康庄和石门。

广西那时候一共二十六个土州,分别是:忠州、归德州、果化州、下雷州、下石西州、思陵州、凭祥州、江州、思州、万承州、太平州、安平州、龙英州、都结州、结安州、上下冻州、佶伦州、茗州、茗盈州、镇远州、那地州、南舟州、田州、向武州、都康州、上映州。土县有四个:罗阳县、上林县、罗白县、忻城县。长官司有三个:迁隆峒长官司、永定长官司、永顺长官司。

这些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这些官职的继承,都归兵部管;而土府、土州的继承,则归吏部管。土司们进贡的土特产,有的每年进贡一次,有的三年进贡一次,贡品有粮食、牛马、皮革、布匹等等,这些最后都会折算成银子,然后交给户部记账。

雍正七年的时候,川陕总督岳钟琪上奏说,四川巴塘、里塘等地请求授予三个宣抚司、九个安抚司、十二个长官司,并且给他们印信、官号和文书。另外,还要给四个副土官、三个千户、二十四百户授予官衔,让他们各司其职。奏折里还特别提到,巴塘、里塘的土官以前并没有世袭的制度,所以建议按照流官(朝廷直接任命的官员)的办法来管理他们。如果出现职位空缺,就按照正常的程序来补缺,这和其他的土司管理方式不一样。

湖北和湖南交界的地方,西南角上,以前战国时期是巫郡和黔中。现在说的是湖北的施南、容美,湖南的永顺、保靖、桑植这些地方,它们挨在一起,处于岳州、辰州、常德、宜昌之间,跟四川东部的巴州、夔州接壤,南边通往贵州,西边通往四川。元朝的时候,这里设立了宣慰使、安抚使、长官司之类的官职,明朝沿袭了这个制度。特别是永顺、保靖这些宣慰使的家族,世代富裕强大,而且士兵都很勇敢,每次打仗都冲锋在前,国家非常依赖他们。

清朝统一全国后,这里只剩下施南、散毛、容美三个宣抚使,还有永顺、保靖两个宣慰使了。到了雍正年间,施南、容美、永顺、保靖这些地方先后归顺朝廷,朝廷特别设立了施南府,归属于湖北布政使管辖;又设立了永顺府,归属于湖南布政使管辖。这两个府一设立,这片地方就再也没有土司的称呼了。后来发生过苗族起义,具体情况在其他地方有记载,这里就不多说了。

施南这地方啊,自古就是蛮荒之地。秦朝汉朝的时候,属于南郡的蛮族地区。到了唐朝,叫施州。元朝的时候,又设立了施南宣抚司和忠孝安抚司。明朝玉珍当政的时候,又重新设立了忠路宣抚司。明宣德三年,又设立了剑南长官司,还建了施州卫,管辖着:一个所、四个宣抚司、九个安抚司、十三个长官司和五个蛮夷官司。清朝康熙三年,施州才正式归顺朝廷。四年后,沙溪宣慰司改成了宣抚司,剑南长官司改成了建南长官司,而施南宣抚司、忠孝安抚司、忠路安抚司则没变。雍正六年,根据湖广总督迈柱的建议,撤销了施州卫,设立了恩施县,把原来的州府归州改成了直隶州,之前施州卫管辖的十五个土司都归恩施县管。雍正十二年,忠孝安抚司的田璋把地盘交给了朝廷,这块地也划归恩施县。雍正十三年,施南宣抚司的覃禹鼎犯了罪被流放,于是忠峒土司田光祖等人也请求一起流放。最后,朝廷把十五个土司以及原来的恩施县合并,特地设立了施南府,管辖六个县。容美改名叫鹤峰州,归属宜昌府管辖,由巡荆道管理。

明朝的时候,施州卫管辖着三里、五个所、三十一个土司,还有市郭里、都亭里、崇宁里,以及附郭的左、右、中三个所,还有大田军民千户所和支罗镇守百户所。

大田所,原来是元朝的散毛峒。明洪武五年确定了它的位置,洪武二十三年隶属于千户所,还叫散毛。后来改名为大田军民千户所,管辖着一个百户所、十个土官百户所和三个叫剌惹的峒。

支罗所,以前属于龙潭司。明嘉靖四十四年,因为峒长黄中叛乱,朝廷平定叛乱后,就划分出一部分地设立了支罗所,派驻两个百户世袭镇守,而原来的峒司也归它管辖。

施南宣抚司,最早是元朝的施南道宣慰使。明朝洪武四年,覃大富被任命为这个职位,七年后升为宣抚司,清朝沿袭了这个设置。到了雍正年间,覃禹鼎继承了这个职位。这覃禹鼎啊,是容美土司田明如的女婿,他犯了罪就总是躲到容美去。当时朝廷考虑到田明如之前跟随军队征讨红苗有功,所以就没追究覃禹鼎的责任。后来,雍正十三年,田明如被抓了,自己上吊死了。覃禹鼎因为各种淫乱恶劣的行为被查办,本来要判罪流放,最后因为他的地盘,设立了利川县。

东乡安抚司,是明朝玉珍设立的东乡五路宣抚司之一。明朝洪武六年改成了安抚司,覃起喇被任命为安抚使。清朝初期,东乡安抚司归附了朝廷。雍正十年,覃寿椿的长子犯了罪被处死了,覃寿椿也被流放,他的地盘并入了恩施县。

忠建宣抚司,明朝洪武四年,田恩俊被任命为宣抚使。六年后,改成了宣抚司。清朝初期归附朝廷。雍正十一年,田兴爵因为横暴不法被判流放,他的地盘也划入了恩施县。

金峒安抚司,明朝洪武四年,覃耳毛被任命为安抚使。清朝初期归附朝廷。康熙四十三 年,覃世英继承了这个职位。他的儿子覃邦舜请求朝廷将他的地盘改成流官管辖,于是,他的地盘就变成了现在的咸丰县。

忠峒安抚司,元朝的时候叫湖南镇边宣慰司。明朝洪武四年,田玺玉被任命为宣抚使。永乐四年,改成了安抚司。清朝初期,田楚珍归附朝廷,因为在征讨播州有功,所以继续让他继承职位。雍正十二年,田光祖联合十五个土司一起请求朝廷纳土归流,他们的地盘就并入了宣恩县。

散毛宣抚司,元朝的时候是散毛府。到了至正六年,改成了宣抚司。明朝洪武四年,覃野旺被任命为宣抚使,后来朝廷把散毛宣抚司的一半划出来,设立了大田所。清朝初期,覃勋麟归附朝廷,继续担任宣抚使。雍正十三年,覃烜请求纳土归流,他的地盘并入了来凤县。

忠路安抚司,明朝洪武四年,覃英被任命为安抚使。清朝康熙元年,覃承国归附朝廷,因为在征讨谭逆有功,所以继承了之前的职位。雍正十三年,覃楚梓请求纳土归流,他的地盘改成了利川县。

忠孝安抚司,元朝至正十一年改成了军民府,明朝洪武四年又改回安抚司,由田墨施担任,清朝沿袭了这个制度。康熙八年,田京继承了这个职位,后来一直做到总兵。康熙十九年,他退休了。雍正十三年,田璋把自己的地盘献给了朝廷,这块地就成了恩施县。

高罗安抚司,元朝的时候是高罗寨长官司。明朝洪武六年改成了安抚司,由田大名担任。清朝顺治初年,田飞龙归顺朝廷,并且允许世袭这个职位。雍正十三年,田昭也把自己的地盘献给了朝廷,这块地就划入了宣恩县。

木册长官司,元朝的时候是安抚司。明朝永乐六年改成了长官司,由田谷佐担任。清朝初期,田经国归顺朝廷,也允许世袭。雍正十三年,田应鼎把自己的地盘献给了朝廷,这块地也划入了宣恩县。

大旺安抚司,元朝至正年间设立。明朝洪武四年,由田驴蹄担任安抚司。清朝康熙初年,田永封归顺朝廷,也允许世袭这个职位。雍正十三年,田正元把自己的地盘献给了朝廷,这块地就划入了来凤县。

临壁长官司,原来属于大旺安抚司管辖。清朝康熙元年,朝廷给了田琦印信,允许世袭。雍正十三年,田封疆把自己的地盘献给了朝廷,这块地也划入了来凤县。东流安抚司,原来也属于大旺安抚司管辖。

唐崖长官司,元朝的时候是千户所。明朝洪武七年改成了长官司。清朝初期,覃宗禹归顺朝廷,也允许世袭。雍正十三年,覃梓桂把自己的地盘献给了朝廷,这块地就划入了咸丰县。

龙潭安抚司,明朝洪武四年,由田应虎担任安抚司。清朝初期归顺朝廷,也允许世袭。雍正十三年,田贵龙把自己的地盘献给了朝廷,这块地就划入了咸丰县。

沙溪安抚司,明朝设立的。清朝初期归顺朝廷。康熙四年,黄天奇继承了安抚司的职位。他儿子叫黄楚昌,年轻的时候在施州卫的学校读书,当时各地的官吏互相争斗,老百姓都不懂礼仪,黄楚昌却很努力学习,很有名气。等到他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后,他还设立了官学,利用空闲时间教导很多读书人,取得了很多成就。黄楚昌死后,他的儿子黄正爵继承了他的职位。雍正十三年,沙溪安抚司被撤销,这块地划入了利川县。

话说,卯峒长官司这地方,在清朝雍正十三年的时候,长官向舜把地盘儿献给了朝廷,然后就划归到来凤县了。

接着说漫水宣抚司,这地方清朝初期,宣抚司向国泰投降了朝廷,还允许他世袭这个官职。到了雍正十三年,向庭官也把地盘儿献上,地盘儿就归来凤县管了。西萍长官司呢,雍正十三年被撤销了,地盘儿并入了咸丰县。建南长官司,明朝宣德五年才设立的,到了清朝雍正十三年也被撤销了,地盘儿归了利川县。

容美土司的历史就长了。唐朝元和元年,田行皋跟着高崇文平定了刘辟的叛乱,被封为万招讨把截使,还管着四个州的事儿。宋朝的时候有田思政,元朝的时候有田乾亨。到了明朝洪武三年,田光宝拿着元朝给的官印去朝廷换个正式的官职,结果朝廷还是让他当宣慰使。这官职一直传到田既霖,清朝顺治年间归附朝廷,还被授予了宣慰使的官职。他儿子甘霖继承了这个职位,字叫特云,还写了一本书叫《合浦集》。甘霖的儿子叫舜年,字九峰,曾经被吴三桂封了个承恩伯,后来这个爵位被朝廷取消了。不过他后来跟着朝廷打仗立了功,还特别喜欢读书,认识不少文人墨客,还刻了一套《廿一史纂》。他每天都给自己定学习计划,比如哪天读到哪部经书的哪一段,哪天读到哪部史书的哪一段,都会记在书的空白处,还盖个小印章做个记号。他还写过《白鹿堂集》和《容阳世述录》两本书。他儿子明如继承了他的职位。

后来,因为明如太放肆了,被赵申乔告了一状,皇上虽然原谅了他,但雍正十一年,他又被迈柱弹劾。明如就跑到平山寨去对抗,结果被石梁长官司的张彤砫逼得走投无路,最后自杀了。之后朝廷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把容美土司改成了鹤峰州,归宜昌府管辖。

永顺这地方,以前叫汉武陵,隋朝时是辰州,唐朝时是溪州。宋朝的时候,改名叫永顺州。到了元朝,有个叫彭万潜的人,自己把这地方改成了“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明朝洪武五年,又改成了宣慰使管辖。

清朝顺治四年,恭顺王孔有德打到了辰州,当时的永顺宣慰使彭宏澎带着三个知州、六个长官,还有三百八十个峒里的苗蛮族人一起投降了。顺治十四年,朝廷正式给了他宣慰使的印信,还派了个流官经历来帮忙管理。康熙十年,吴三桂造反,占据了辰龙关,还给永顺宣慰使彭廷椿送了个假的印信,结果彭廷椿把假印信交给了朝廷。朝廷很高兴,就封他儿子彭宏海为总兵,让他带兵去剿灭吴三桂,彭宏海立了功,朝廷又把宣慰司的印信给了他。雍正六年,宣慰使彭肇槐把地盘交给了朝廷,请求回江西老家,朝廷很赏识他,封他为参将,还世袭了拖沙喇哈番的职位,赏赐了一万两银子,准许他在江西老家置办产业,安家落户。同时,朝廷把永顺司升格为府,府治设在永顺县,还从永顺的白崖峒地区分出来一个龙山县。

南渭州原本是个土知州管辖的地方,归永顺司管。元朝至元年间,也设成了安抚司。明朝洪武二年,彭万金做了土知州。到了清朝顺治四年,彭万金的后代彭应麟也投降了朝廷。雍正五年,彭应麟的后代彭宗国把地盘交给了朝廷,南渭州的地盘就并入了永顺县。

施溶州的土知州,在永顺司的东南方向。元朝时叫会溪、施溶等处长官司。明朝洪武二年,改成了州,田建霸做了土知州。到了清朝顺治四年,田建霸的后代田茂年也投降了。雍正五年,田茂年的后代田永丰把地盘交给了朝廷。

上溪州的土知州,也归永顺司管。明朝洪武二年,张义保做了土知州。到了清朝顺治四年,张义保的后代张汉卿也投降了。雍正五年,张汉卿的后代张汉儒把地盘交给了朝廷。

腊惹峒长官司,元朝的时候属于思州,向孛烁是当时的总管。明朝洪武五年,改属永顺司,田世贵做了长官。到了清朝顺治四年,田世贵的后代田仕朝也投降了。雍正五年,田仕朝的后代田中和把地盘交给了朝廷。

话说啊,麦著黄峒长官司,元朝的时候叫麦著土村,归思州管。明朝洪武五年,划归永顺司管辖,黄谷踵当上了长官。后来传到黄甲手里,清朝顺治四年,他们归顺了朝廷。到了雍正五年,黄正乾正式把地盘交给了朝廷。

然后是驴迟峒长官司,元朝时也归思州管。明朝洪武五年,同样划归永顺司,向迪踵当上了长官。传到向光胄手里,清顺治四年归顺。雍正五年,向锡爵把地盘纳入朝廷管辖。

施溶溪长官司,元朝时也归思州管。明朝初期,划归永顺司,汪良当上了长官。传到汪世忠手里,清顺治四年归顺,雍正五年,汪文珂把地盘交给了朝廷。

白岩峒长官司,元朝时归葛蛮安抚司管。明朝初期,划归永顺司,张那律当上了长官。传到张四教手里,清顺治四年归顺,雍正五年,张宗略把地盘纳入朝廷管辖。

田家峒长官司,明朝洪武三年,田胜祖当上了长官。传到田兴禄手里,清顺治四年归顺,雍正五年,田荩臣把地盘交给了朝廷。

保靖宣慰司,也是唐朝溪州的地盘,宋朝时叫保静州,元朝时是保靖州安抚司,明朝还是安抚使管辖。清朝顺治四年,明朝宣慰司彭象乾的儿子彭朝柱归顺了朝廷。后来彭象乾的曾孙彭泽虹因为生病,没法管事,他老婆彭氏就掌管一切。这时候,两个汉奸,高伦和张为任,勾结了保靖长官彭泽蛟、彭祖裕等人,拉帮结派,到处抢劫杀人。雍正元年,彭泽虹死了,他儿子彭御彬年纪还小,彭泽蛟想夺权,但是被彭御彬阻止了。等彭御彬长大接管了职位,就开始胡作非为,横行霸道。彭泽蛟和弟弟彭泽虬合谋,互相残杀。雍正二年,彭御彬借着追捕彭泽蛟的名义,暗中和容美土司田旻如、桑植土司向国栋勾结,带兵抢劫保靖百姓的财物。雍正七年,彭御彬被发配到辽阳,保靖之地被改成了保靖县。

大喇司,在现在的龙山县,以前属于保靖司管辖。明朝正德十五年,彭惠担任土舍,协助巡检处理政务。到了彭御佶这一代,雍正十三年,他们才正式归顺朝廷。

桑植宣慰司,原本是慈利县的地盘。元朝的时候,这里分成了上桑植、下桑植两个宣慰司。明朝改为了安抚司。清朝顺治四年,向鼎归顺朝廷,官职不变。向鼎的儿子向长庚后来调任到古州,统领八万兵马。向长庚的儿子向国栋特别残暴,跟容美、永顺、茅冈等地的土司互相仇杀,老百姓苦不堪言。雍正四年,土经历唐宗圣和向国栋的弟弟向国柄等人一起向朝廷告状,总督傅敏上报朝廷后,朝廷收回向国栋的印信,把他发配到河南,然后把他的地盘改成了桑植县。

上下峒长官司,明朝的时候设立了宣抚司,后来又改成了长官司,并且把它的地盘分成了上下两部分。清朝康熙二年,向九鸾和向日葵归顺朝廷。康熙二十一年,朝廷分别给了向九鸾上峒长官司的印信,给了向日葵下峒长官司的印信。雍正十三年,上峒司的向玉衡、下峒司的向良佐向朝廷纳土归降,他们的地盘也划归桑植县管辖。

茅冈长官司,明朝的时候改成了天平千户所。清朝顺治四年,石门天平所千户覃祚昌和茅冈长官覃荫祚相继归顺朝廷,朝廷也给了他们印信。雍正十二年,茅冈土司覃纯一纳土归降,石门天平所和慈利麻寮所也陆续请求设置流官管理,于是朝廷把他们的地盘分给了石门、慈利、安福三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