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咱们中国的浑天仪,最早是汉朝人发明的,说是继承了古代玑衡的制作方法。到了唐朝宋朝,也都照着样子做。一直到元朝,才有了简仪、仰仪、窥几、景符这些更精密的仪器,比以前那些可先进多了。
明朝的时候,在北京齐化门内,靠着城墙建了个观象台,照着元朝的样式,又做了一套浑仪、简仪和天体三仪,放在台上。台下还有晷景堂、圭表和壶漏这些计时工具,一直用到清朝初期。康熙八年,康熙皇帝听从了传教士南怀仁的建议,重新改造了六件天文仪器,分别叫做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地平纬仪、纪限仪和天体仪。到了康熙五十二年,他又把地平经仪和地平纬仪合并成了一件仪器。乾隆九年,乾隆皇帝还自己设计了一件叫玑衡抚辰仪,也安放在了观象台上。现在呢,这些仪器的形状、使用方法,我都详细地记录下来了。
黄道经纬仪,仪之圈有四,各分四象限,限各九十度。其外大圈恒定而不移者,名天元子午规,外径六尺,规面厚一寸三分,侧面宽二寸五分,规之下半夹入于云座。仰载之半圈,前后正直子午,上直天顶,中直地平。从地平上下按京师南北两极出入度分,定赤道两极。次内为过极至圈,圈周平分处,各以钢枢贯于赤道二极。又依黄赤大距度,于过极至圈上定黄道南北极。距黄极九十度安黄道圈,与过极至圈十字相交,各陷其中以相入,令两圈为一体,旋转相从。黄道圈之两侧面,一为十二宫,一为二十四节气。其两交,一当冬至,一当夏至。次内为黄道经圈,则以钢枢贯于黄极焉。圈之径为圆轴,围三寸。轴之中心立圆柱为纬表,与经圈侧面成直角,而黄道圈经圈上各设游表,仪顶更设铜丝为垂线。全仪以双龙擎之,复为交梁以立龙足。梁之四端,各承以狮,仍置螺柱以取平。垂线有偏侧,则转螺柱,垂线正,则仪正矣。用法,欲求某星黄道经纬度,须一人于黄道圈上查先所得某星之经纬度分,其上加游表,而过南北轴中柱,表对星定仪;又一人用游表于经圈上过柱,表对所测之星,游移取置,则经圈上游表之指线定某星纬度。又定仪查黄道圈两表相距之度分,即某星之经度差。或测日月,以距星为比,亦如之。
赤道经纬仪,仪有三圈,外大圈者,天元子午规也。以一龙南向而负之。规之分度定极,皆与黄道仪同。去极九十度安赤道圈,与子午规十字相交,恒定不动。圈内规面及上侧面皆鋟二十四时,时各四刻。外规面分三百六十度,内安赤道经圈。以南北极为枢,而可东西游转,与赤道圈内规面相切。经圈径为圆轴,轴中心立圆柱,以及游表、垂线、交梁、螺柱等法,皆同黄道仪。用法,若测日时刻,则赤道圈上用时刻游表,即通光耳,对于南北轴表,视赤道圈内游表所指,即时刻分秒。若诸曜经度,用两通光耳,即两径表,在赤道圈上一定一游。一人从定耳窥南北轴表,与先得星相参测之;一人以游耳转移迁就,而窥本轴表与所测参相直,视两耳间应赤道圈上之度分,即两经度之差也。纬度亦以通光耳于经圈上转移而迁就焉。务欲令目与表与所测相参直,视本耳下经圈在赤道或南或北之度分,即所测距赤道南北之度分也。
地平经仪,仪只一地平圈,全径六尺,其平面宽二寸五分,厚一寸二分。分四象限,各九十度。以四龙立于交梁以承之。梁之四端,各施取平之螺柱。梁之交处安立柱,高与地平圈等,適当地平圈之中心。又于地平圈上东西各立一轴,约高四尺,柱各一龙,盘旋而上,从柱端各伸一爪,互捧圆珠。下有立轴,其形扁方,空其中如窗棂,以安直线。轴之上端入于珠,下端入立柱中心,令可旋转。而轴中之线,恒为天顶之垂线焉。又为长方横表,长如地平圈,全径厚一寸,宽一寸五分,中心开方孔管于立轴下端,使随立轴旋转。复剡其两端令锐,以指地平圈之度分。又自两端各出一线,而上会于立轴中直线之顶,成两三角形。凡有所测,则旋转游表,使三线与所测参相直,乃视表端所指,即所测之地平经度也。
地平纬仪,即象限仪,盖取全圆四分之一以测高度者也。其弧九十度,其两边皆圆半径,长六尺。两半径交处为仪心。仪架东西立柱,各以二龙拱之。上架横梁,又立中柱上管于横梁,令可转动仪心,上指仪之两边,一与中柱平行,一与横梁平行。又于仪心立短圆柱以为表,又加窥衡,长与半径等,上端安于仪心,剡其下端,以指弧面度分,更安表耳。有所测,乃以窥衡上下游移,从表耳缝中窥圆柱,令与所测相参直。其衡端所指度分,即所测之地平纬度也。
纪限仪,它的弧面是一个完整圆周的六分之一,被分成六十度。它由一个弧形和一个主干组成,主干长六尺,也就是整个圆的半径。弧形的宽度是二寸五分,主干的左右两侧,有精细的云纹和缠绕的纹饰,用来加固它。主干的上端有一个小横梁,与主干形成一个十字。仪器的中心和横梁的两端都竖立着圆柱作为表,弧面上设置了可以移动的游表。承载仪器的台子,大约高四尺,中间竖立着一根柱子,用来连接仪器的重心,这样仪器就可以左右旋转,高低倾斜,各种角度都可以调整,所以又叫做“百游仪”。使用方法是:测量两个天体,不考虑它们在黄道或赤道上的经纬度,而是求它们在大圆上的角距离。一个人从横梁一端的表孔窥视中心柱的表,对准这个天体;另一个人从游表孔向中心柱的表窥视另一个天体,使两者对齐,然后查看从横梁端到游表下方所对应的刻度,这就是两个天体之间的角距离。
天体仪,这个仪器是一个圆球,直径六尺,就像天空的样子,所以叫做“天体仪”。中间贯穿着一根钢轴,两端露在外面,用来连接子午规的南北极,使它可以转动。底座高四尺七寸。底座上是地平圈,宽八寸。在正对子午线的地方各有一个缺口,用来嵌入子午规。缺口的宽度和子午规的宽度厚度相同,这样两个圈就十字交叉,内规的面正好是平的,并且左右上下环抱着仪器。周围都留有五分的空隙,方便高弧游表进退。又在子午规外面安装了时盘,直径二尺,分成二十四小时。以北极为中心,指示时刻的表针,也固定在北极,使它能随着天体一起转动,也能自己转动。底座下面还设置了机关和轮子,可以转动子午规,使北极可以随着各个地方的地平高度升降,各个地方的天象隐现的界限,都可以观察到了。
地平经纬合仪,在经仪的中心竖立一根柱子安装纬仪。使用方法是:旋转纬仪,对准所要测量的游表,在纬仪上可以得到纬度;查看纬仪边缘与经仪相切的地方,就可以得到经度:一次测量就可以得到两个数据。
你看这浑天仪,它有三层结构。最外面一层,就是古代的六合仪,不过它没用地平圈。你看那竖起来的双环,那是子午圈,两面都刻着三百六十度,从南北极开始,到正中间是九十度,这叫天经。 那个斜着的单环是天常赤道圈,两面刻着十二个时辰,正午的时候正好在子午双环中间,这叫天纬。南北两极都有个圆轴,轴就插在子午双环中间的空心部分,轴头朝里,穿过里面两层环。下面有个云座托着,云座正中间向上开着两个槽,用来卡住双环,东面正中有个小窝,用来挂垂线。下面再放个十字架,用螺丝可以调节水平。十字架东西两端各立一根龙柱,龙嘴里衔着珠子,柱子上开孔,用来承载天常赤道圈卯酉方向的两个轴。咱们得先在观象台测出南北正线,把仪器架稳,保证平面四方都正。然后根据北京的北极高度,往上数到一个象限,那就是天顶;根据南极的深度,往下数到一个象限,那就是地心。在天顶钉个小钉子,挂根垂线,这线正好垂到地心,也正好落在双环的面上。线下面挂个小球,正好在云窝里,不偏不倚,这样上下正立面四方也都正了,地平线也就确定了。
接下来是中间那层,是古代的三辰仪,它不用黄道圈。贯穿南北极的双环,叫做赤极经圈,两极各有一个轴孔,用来承载天经的轴。两面都刻着三百六十度。 跟赤极圈中心相连,并且和天常赤道一起转动的,是游旋赤道圈,两面也刻着三百六十度,它和浑天说的赤道旋转相对应。从经圈的南极,用两段弧形支架支撑着它,这样就不会倾斜了。
最里面那个环叫做“四游仪”,它套在两个圆环中间,形成一个可以旋转的环圈,两面都刻着三百六十度。固定在游圈两端的叫“直距”,而连接在直距中心的叫“窥衡”。游圈上要装一个直尺,用来指示经度和时间;窥衡的右边也要装一个直尺,用来指示纬度。此外,还有一些辅助工具,比如借弧指时度表、立表、平行立表、平行借弧表,用来辅助测量。还有绾经度表、绾时度表、平行线测经度表,用来进行交叉验证。
子午圈的外径是六尺三寸,内径是五尺六寸六分,环面的宽度是三寸二分,厚度是九分,中间空一寸。天常赤道的外部直径是六尺一寸二分,内径是五尺六寸四分,环面的宽度是二寸四分,厚度是一寸四分。赤极经圈的外径是五尺五寸六分,内径是五尺一寸二分,环面的宽度是二寸八分,厚度是八分,中间空一寸二分。游旋赤道的外部直径是五尺五寸六分,内径是五尺一寸二分,环面的宽度是二寸二分,厚度是一寸二分。四个旋转环的外径是五尺,内径是四尺六寸八分,环面的宽度是一寸六分,厚度是七分,中间空一寸四分。直距的长度等于圆的直径,宽度是一寸六分,厚度是七分,中间空一寸四分。窥衡的长度是四尺七寸二分,边长一寸二分,中间空一寸。窥衡上下两端都装有方形的铜盖,厚度五分,内侧三分,边长一寸,插入管内,外侧二分,边长一寸二分,与管口齐平,中心开有圆孔。
指时度表,总长度是七寸三分,底座长一寸六分,形状像方形的筒子,插入四游双环的空隙中,宽度是一寸四分,横梁长三寸二分,宽五分,两端各向内弯曲二分,扣在环面上。表杆长五寸二分,宽一寸。指示时间刻度的边线,位于方筒的正中央,下端长二寸四分,厚三分,紧贴游旋赤道面,用来指示度分;上端长二寸八分,厚二分,紧贴天常赤道面,用来指示时刻。
首先,咱们看看这个经纬仪的纬度表。它是个弯弯的形状,安在窥衡(就是那个观测用的部件)的右边。底座长三寸,宽九分,弯曲的部分横向宽七分,厚度和四个游环一样。弯曲部分长一寸七分,正好贴在四个游环的外侧。从中间线往两边各减去一半宽度,这就是用来指示纬度的部分。
接下来是指示经度的弧形表。它的底座是个方形的筒,还有个横向的带子,长宽都跟前面那个纬度表一样。横带下面,从左到右,竖着安了一个弧形的背板,长九寸三分,宽一寸二分,厚一分六厘。弧形背板的末端连接着指示经度的部分,除去背板的厚度,这部分长五寸二分,宽一寸。从底座方形筒的中心线到指示经度部分的内边缘,长度是六寸七分,这对应着赤道上的十五度,也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中的一个小时。
然后是两个直立的表,形状是直的,底面平整。它们高三寸二分,底座长三寸二分,宽九分,厚一分。一个表的上端开个长方形的孔,长一寸,中间留一条直线;再往上五分的地方开个圆孔,直径四分,中间留个十字线,这个安在窥衡的上端。另一个表按照同样的尺寸,在下端开个直缝,上端开个小圆孔,安在窥衡的下端,孔和缝都对着窥衡表面的中心线,用螺丝固定。
接下来是两个平行的曲形表,底座是平的,底盘长四寸,宽一寸二分,厚一分,中间空了三寸二分,宽九分。表的形状像勾股定理中的勾股形。股(垂直部分)就像前面那些直立的表一样,高三寸二分,宽九分。勾(水平部分)横着连接在股的末端,长五寸,宽九分,横着安装在底盘的末端。底盘中间是空的,从直立表的底盘外面露出来,用卡扣固定。
再看这个平行的借弧表,它的制作方法跟平行的直立表差不多,但是方向相反。一个表竖直安装在窥衡表面上,高四寸一分零八毫;另一个表从窥衡表面垂下来,长六寸二分零八毫。距离表端向下六分的地方开个圆孔,再往下五分的地方开个长方形孔,这些都跟直立表的设计一样。
最后是经度表。总长度四寸,宽一寸四分。底座是个方形的筒,长一寸六分,高一寸八分,安装在四个游环之间,用左右两边的螺丝固定。它的末端上下两面用来夹住旋转的赤道环,上面宽七分,是底座宽度的一半,与窥衡的中心线对齐;下面用螺丝固定。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个“绾时度表”是怎么做的。它分里外两部分,内部分上下内三面都缠绕在赤道仪的内圈上。上面末端搭在外部分的下面,开了两个方形孔,用来卡住外部分的方形底座,下面再用螺旋固定住。外部分的上下外三面,缠绕在赤道仪的外圈上。上面末端盖在内部分的上面,下面也用螺旋固定。
接下来是“平行线测经度表”。这个东西呢,在南北极方向的直杆两端,各装一块铜板,形状像个工字,边长都是两寸八分,跟直杆的两面齐平。两边各缺一块长方形,长一寸六分,宽七分,扣在直杆中间的空隙里。中间开个圆孔,穿过天经的轴。四个角离中心一寸九分的地方,各装一根立柱,柱顶是圆的,上面开了孔,用来穿直线,跟直杆的中心线平行。下面安个小环,用来系赤经平行线。另外,根据星宫的度数,在赤道仪上安装赤经平行线表。它的构造是上面画个半圆,里面是个半方形,从对角线开始,从零度到横径是四十五度,半圆的直径和指度表的边线垂直。半圆中心安装两个游表,每个长两寸,距离中心一寸九分。边缘留个小孔,中间开个小圆孔,用来穿线。上端系在北极铜板对角的两环上,下端穿过南极铜板对角的两环,然后各用一个垂球坠着。
咱们先说怎么测时间。这玩意儿用四个可以转动的圆环,通过观察日影的南北高低和东西移动来确定时间。让阳光正好穿过小孔,然后看看圆环下面的时间刻度盘上,赤道上对应的时刻是多少,就知道了。如果太阳被赤道挡住了,那就用竖着的观测仪器,让光线穿过仪器上的两个孔,然后还是看时间刻度盘上的时间。要是被龙柱挡住了,那就用水平的观测仪器,同样看时间刻度盘。如果时间刻度盘被子午圈挡住了,那就换成弧形的时间刻度盘,再配合水平的观测仪器。测日影的时候,看弧形时间刻度盘显示的时间,再加一个小时就是实际时间了。
接下来是测经度。先找到一个你知道赤道经度的恒星,在它经过子午圈前后。用一个专门的经度测量仪器,把它固定在旋转的赤道环上。然后随便选一个时间,用时间刻度盘,把它固定在赤道环上对应的时间点。把旋转的赤道环固定好,用观测仪器瞄准那颗恒星,然后跟着它向左转。等到你选定的那个时间到了,看看时间刻度盘在旋转的赤道环上指到多少度分,那就是太阳的赤道经度。或者,你可以先用时间刻度盘把太阳的赤道经度固定在旋转的赤道环上,然后把选定时间点固定在赤道环上。等到你选定的时间到了,用四个圆环的观测仪器测量月亮或星星的位置,然后看时间刻度盘在旋转的赤道环上指到多少度,再加180度,就是你测量的星体的赤道经度。
要测两个天体之间的经度差,把平行线经度测量仪器固定在旋转赤道环的起始位置。一个人用这个仪器和它的辅助工具瞄准西边的天体,跟着它向左转;另一个人用四个圆环的观测仪器瞄准东边的天体。然后看看时间刻度盘在旋转赤道环上指到多少度分,那就是这两个天体之间的赤道经度差。
最后是测纬度。只要你测出了经度,顺便看看纬度刻度盘在四个圆环上指到多少度分,那就是赤道纬度。如果遇到什么障碍,就按照测量时间的方法来调整。如果要测靠近北极星的星体,那就用水平的弧形观测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