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咱们国家对外开放开始,外国人在中国就自己开设邮局了。到了咸丰十一年,跟外国签订条约后,驻扎在北京的外国使馆的邮件,一开始是交给总理衙门帮忙转寄的。
到了同治五年,就改由总税务司负责收集所有驻京外国使馆的文件,然后送到天津,再从天津寄到上海。光绪五年,又增加了封河(黄河封冻)后的邮路,从天津分别往牛庄、烟台、镇江三个地方派送信的。一直到光绪十一年,邮务越来越繁忙,总税务司就在天津、镇江、上海的税务机构里,专门安排人员负责邮政业务了。这就是总税务司兼管邮政的开始。
最初,光绪二年的时候,总税务司,一个英国人赫德,就建议成立邮政系统。到了光绪四年,才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设立送信的机构,赫德负责这事儿,九江、镇江也随后设立了邮局。这就是中国试办邮政的开端。光绪十六年,命令在通商口岸推广邮政业务。到了光绪十九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和南洋大臣刘坤一反映说,各国都在各地增设邮局,影响了邮政的推广,请求赶紧想个好办法。最后这事儿就交给赫德去处理了。
1895年12月,南洋大臣张之洞上奏朝廷,建议设立中国自己的邮政系统。他大概的意思是说:西方列强都把邮政看得跟铁路一样重要,专门设立邮政大臣来管理。投入的资金很少,但收益却非常巨大,就拿英国来说吧,一年就能收好几千万两白银的邮费,各国都把邮政视为重要的财源。而且邮政的权力掌握在上层,能够统一管理,既有利于商人,也方便百姓,最终还能利国。最近英、法、美、德、日本都在上海设立了自己的邮局,其他港口也在领事馆里兼设邮局,这侵犯了我国的权力,夺走了我国的利益,完全违背了国际惯例。
光绪十一年(1885年),前任浙江宁绍台道薛福成就曾经和委员李奎一起上奏,建议中国自己设立邮局,以收回邮政的权力。当时税务司葛显礼还去香港和日本跟他们协商,想收回上海的英日邮局,已经有了眉目。南洋大臣曾国荃也曾经向总理衙门建议,让总税务司赫德研究制定方案。赫德也认为设立邮政是利国便民的大事,提出了七条重要的建议,还说必须有朝廷正式批准的文件,让各国都知道这是中国国家设立的邮政,这样才能跟各国商议,让他们撤回在中国的邮局,并加入万国邮政联盟。
现在海关试办邮递已经好几年了,但一直没能推广到更远的地方,外国设立的邮局也没有撤销。主要原因是海关办邮递和国家设立的邮政体制不同,所以推广起来有很多障碍。我和葛显礼又重新商议了一下,他对此非常熟悉,各海关税务司里也有很多精通邮政业务的人。所以,我请求朝廷下令总理衙门,再转令赫德,认真研究制定邮政章程,先在沿江沿海各省推广,再逐步扩展到内地水陆各条线路。一定要让各国撤回他们设立的邮局,并且加入国际邮政联盟,互相传递信函,加强联系。如果我们认真办这件事,各国在华设立的邮局一定会撤销的。这是各国通行的做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是理财的大事,也是便民的要政。
总理衙门上报说:光绪二年,因为滇案的事,赫德建议设立送信的官局,这就是邮政的开端。四年后,计划在京城、天津、烟台、牛庄、上海这五个地方开设邮局,大致仿照西方的邮政办法,由赫德负责管理。后来,因为各国纷纷在上海和其他通商口岸设立邮局,担心会影响中国老百姓的生计,这事就搁置了。光绪九年,德国大使巴兰德来华,要求派人参加国际邮政会议。十一年,曾国荃上奏说,州同李圭建议设立邮政有很多好处,宁波海关税务司葛显礼也说,香港的英国监督想把上海的英国邮局交给中国海关自己管理。光绪十六年三月,总理衙门给赫德发文,说他们拟定的办法不会损害老百姓的利益,可以先在通商口岸推广试办。等规模做大了,再上奏请皇帝批准正式设立。这就是各海关试办邮递业务的开始。
光绪十八年冬天,赫德说,这些年创办邮政太难了,如果还不赶紧奏请设立邮政局,恐怕会出别的乱子。十九年五月,李鸿章、刘坤一转报江海关道聂缉椝的奏报,说上海的英美工部局正打算在各地增设邮局,如果以后中国再想推广邮政,那就更难了。看看西方国家的邮政,从乾隆初年开始,各国就都讨论过由政府代为管理邮政的事,都由大臣负责,级别相当于二品大员。各国都觉得邮政能方便上下沟通,所以纷纷效仿。葛显礼呈送了万国邮政条例,六十多个国家都签署了这个条约。主要内容是:先买好印有图案的信纸,把信贴在上面,拿到邮局交纳邮资,每封重五钱的信,收四分银子,路程远的话就多收点。邮资收的很少,而且有固定的时间表,货物价格涨跌,千里之外的家人情况,都能及时知道。如果遇到战事,还可以查禁敌国的信件。正如张之洞说的:“权力统一,有利于商人,有利于百姓,最终就有利于国家”,这真是非常重要的政事啊!
从光绪十八年以来,仅美国一个国家的邮局,收到的银元就高达六千四百二十万九千四百九十元之多!张之洞提到的英国邮政收入,几千万两白银,那还是个大概数呢!邮政的利润可以和铁路相比,一点也不夸张。而且西方的邮政和电报局互相配合,用火车轮船来传递邮件。最近法国成立了一家轮船公司,有十艘船,专门用来运送邮件,到了港口,邮件没到齐,船都不能开走,可见他们对邮政有多重视。现在有很多中国人经商或居住在美国旧金山、檀香山、新加坡、槟榔屿、古巴、秘鲁等地,少说也有几百万人,常常一封家书十年都收不到,因为有些邮局会扣押没有约定国家文字的信件。如果中国有了自己的邮政,就能用赚到的钱买轮船出海,利用邮政来促进商品流通,这对于挽回国家权益,意义重大!我们广泛征求意见,认为这是当务之急。所以光绪十九年,我们给赫德发文,让他详细讨论此事。去年六月到十二月,我们多次和总税务司面谈,先后收到了他递交的四项章程,共计四十四款。我们仔细阅读后,觉得大体上都很好,应该及时开办。
我们应该请求皇帝下旨,命令总理衙门,转饬总税务司赫德专管此事,总理衙门负责统筹,按照赫德拟定的章程,定期开办邮政。印制信纸也由赫德负责。如果需要修改或增加内容,随时呈报总理衙门审核,务必做到有利无弊。赫德呈报中说,万国邮政联盟在瑞士,应该发照会,通过驻外大使转交给瑞士政府,作为加入联盟的凭证。这样就可以援引万国通例,通知各国,把他们设立的邮局都撤回。以上这些建议,如果得到批准,总理衙门将遵照旨意,分别发文办理。等有了眉目,再推广到内地各个水陆路线上。同时,还要通知沿江沿海和内地的各省将军、督抚,让他们把简要的办法告诉地方州县,让商民都知道邮政的好处。老百姓自己开的邮局,仍然可以继续开设,不会抢他们的生意。老百姓也可以到官办邮局报明,领取单据,按照规定一起递送邮件,让邮政和电报局互相配合。江海轮船和以后的铁路经过的地方,如何投递邮件,由总税务司和各邮局人员商量办理。官办邮政局每年的收入和支出,由总税务司结算申报,总理衙门审核后上报。皇帝批准了我们的建议。这就是中国开办邮政的始末。从此,邮政遍布全国,上下都受益匪浅。
咱们先说说清朝邮政的管辖范围吧。北部,东边从朝鲜、渤海开始,西边到新疆、青海,北边到西伯利亚、蒙古,南边到江苏、湖北、四川,这其中还包括盛京、吉林、黑龙江、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这些地方。中部呢,东边从浙江、福建开始,西边到西藏、云南,北边到安徽、陕西、河南、甘肃,南边到广东、广西、云南,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也都包括在内。东部就是长江下游地区,东边是黄海,西边到湖北、江西,北边到山东、河南,南边到福建,江苏、安徽、浙江都在这块儿。南部,东边从台湾开始,西边到缅甸,北边到江西、贵州、湖南、四川,南边到越南,福建、浙江、广东、广西、云南都在这儿。
接下来看看邮政机构和邮路情况。当时全国共有总局、副总局、分局、支局、代办处,加起来一共六千二百零一处邮局。邮路总长度,包括邮差步行邮路、民船邮路、轮船邮路和火车邮路,加起来有三十八万一千里。平均每百平方里就有七里四十九的邮路。邮件数量,包括普通邮件和特种邮件,总共是三亿六千二百二十一万六千二百三十九件。包裹呢,普通和特种加起来,一共三百零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二件,总重量是一千零六万零四百三十三启罗。汇兑业务,旱路和铁路汇兑局加起来有七百五十八个,汇入的银子是三百九十三万六千两,汇出的银子是三百九十八万四千二百两,总共是七百九十二万零二百两。
最后看看邮政的收支情况。宣统三年,邮政的年度收入,经常性收入是二百五十二万八千五百多两,临时性收入是六百八十三万五千八百多两。年度支出,经常性支出是二百八十二万七千八百多两,临时性支出是六百四十六万六千五百多两。收入和支出对比一下,实际盈余是六万九千九百多两。这些数据都是宣统三年统计出来的。
好家伙,那时候各国在中国的沿海和内陆主要城市都设了不少邮局呢!就说英国吧,他们在上海、天津、汉口、烟台、福州、厦门、广州、汕头、宁波这九个地方都有邮局。
德国就更多了,足足十四个地方!上海、北京、天津、汉口、烟台、福州、厦门、广州、汕头、南京、济南、青岛、宜昌、镇江,遍地开花啊。法国也差不多,上海、北京、天津、汉口、烟台、福州、厦门、广州、宁波、重庆、琼州、北海、龙州、蒙自,也是十四个地方。日本更厉害,上海、北京、天津、汉口、烟台、福州、厦门、广州、汕头、重庆、南京、牛庄、唐沽、沙市、苏州、杭州,一共十六个!美国就比较低调了,只在上海设了一个邮局。最后是俄国,他们在上海、北京、天津、汉口、烟台这五个地方设有邮局。 这就是当时大概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