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先说说古代的军事礼仪。国家大事,主要就是祭祀和战争。周朝的制度里,军队分六军,负责九种作战行动,都由司马掌管。但是像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大规模的农田劳作,这些礼仪规范是由宗伯来负责的。所以,古代的练兵、整军、安营扎寨、大阅兵这些军事训练,都跟狩猎祭祀的仪式结合在一起,比如社祭、稷祭、礿祭、烝祭。这样一来,练兵就显得名正言顺,打猎也变得有礼有节了。清朝的军事功绩非常辉煌,从出征、凯旋、军事演习、狩猎等等一系列的礼仪规范,都制定得非常完善。我这里就根据古代的规矩,把这些重要的事情记录下来。对了,古代遇到日食的时候要进行救护仪式,太仆负责敲鼓,这也属于夏官(主管夏令、田猎等事务的官署)的职责范围,这里也一起记下来。
接下来,咱们说说亲征的事儿。天命三年,太祖皇帝亲自颁布了训练兵法的书,然后亲自率领步兵骑兵去征讨明朝,先去祭拜堂子,写了七恨告天,这就是他亲征的开始。崇德初元,太宗皇帝去打朝鲜,出发前先向天发誓,祭拜祖庙,颁布军法,把军队分成左右两翼。到了出发那一天,皇帝从抚近门出发,仪仗队浩浩荡荡,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到了堂子,要三跪九拜,外面立起八面军旗,祭祀仪式跟之前一样。仪式结束后,大军才出发。
康熙三十五年,皇上要讨伐噶尔丹,亲自率领六路大军从中间路线出发。出发前三天,皇上祭拜了郊庙和太岁神,还派人祭拜了沿途的道路、炮火等神灵。那天,皇上穿着戎装,佩带着宝刀,骑着马从皇宫出发,内大臣们在旁边护卫着。午门上钟鼓齐鸣,军士们吹响了号角,祭祀仪式井然有序。乐队奏响了《祐平章》的乐曲,迎接皇上的出行。皇上出了城门,到达军队集结的地方,鸣放了礼炮。旗军随后出发,王公百官都依次送行。
军队整齐列队,依次跟随皇上。每到一个驻扎地,皇上都会亲自查看地形,皇上的营帐设在正中央,其他营帐环绕在周围,用营墙围起来,南面设有旌旗门。远处设有斥候瞭望,严密警戒。皇上还设置了二十一个巡逻哨所,由内大臣率领亲军负责宿卫。营外又设置了外围营墙,东西南三个门,有八个巡逻哨所,由护军统领率领羽林军巡逻警戒。禁止喧哗,严格检查出入人员。此外,还在外围设置了更严密的营寨,设有四个门,每个门都安排十个人严加看守。随军出征的官员,都住在外围营寨之外。大军分兵护卫马匹,禁止随意越过队伍。皇上驻扎在行营,所有军队都停止行动。随行的官员照常奏事。
夜间,刚过子时,就敲响更鼓,禁止通行,内外军队轮流巡逻。五更天快交接的时候,皇上的营帐里敲响了钟声,前营的号角声响起。第一次鸣钟,外营的士兵开始吃早饭,整理行装;第二次鸣钟,前军开始拔营;第三次鸣钟,左右两翼和后军开始搬运辎重,随军官员在旌旗门外等候。辨认信号,鸣放礼炮,警卫队伍前进。六路大军所到之处,当地官员都出境迎接,外藩王公和当地名流都跪地迎接,都按照仪仗队规范进行。军队行进途中,随时祭拜沿途的风、雨、山、川等神灵,军中设有瞭望哨。圣祖皇帝亲自巡视,整顿军队,来到旌旗门,检阅将士。到达西巴台后,派使者奉旨晓谕噶尔丹。敌人看见大军压境,丢盔弃甲逃跑,皇上率领前军直逼拖诺,并分派将军追击,之后才班师回朝。
噶尔丹还没彻底投降,那年秋天,康熙皇帝北巡,说是去塞外试鹰,带的人就少了。十月,到了白塔,驻扎在南关,蒙古各王纷纷前来进贡,络绎不绝。皇帝赏赐给打胜仗的士兵食物,把他们叫到身边,挨个赏赐。第二天,又拿出御膳犒劳军队。一个月后,到达呼图克图,渡过河,投降的人越来越多。噶尔丹最终归顺了,皇帝这才班师回朝。
第二年,皇帝又三次北征,出发时的礼仪和第一次一样,到达横城就停下了。皇帝下令让当地的大臣到河边迎接。这时候,哈密那边俘获了噶尔丹的儿子,送到了军营。很多厄鲁特部的人也来纳贡,噶尔丹自己服毒自杀了,皇帝这才从黄河乘船回朝。
崇德二年,皇太极征服了朝鲜。班师回朝那天,朝鲜国王和大臣们在城外十里远的地方迎接,行三跪九拜的大礼。回程时,皇太极只派了两个大臣送他们。出发后,就在军前祭祀军旗。沿途各地的官员迎接,等皇帝的车驾过去后,再跟着队伍,接受皇帝的命令,远远地坐着赐酒。快到盛京二十里的时候,郑亲王等人带着贺表前来迎接,于是先清理道路,搭起黄色的帐篷,等皇帝的车驾到达,伏在路左边迎接。皇帝进入帐篷坐下,亲王等人跪着呈上贺表,大学士接过。宣读完毕,亲王等人又行三跪九拜的大礼,然后举行盛大的宴会。宴会结束后,继续启程。到达盛京后,皇帝照例去祭拜祖庙,然后回宫。
康熙三十五年,圣祖皇帝征讨噶尔丹,打败了他,凯旋回师拖诺,胜利的消息传来了,皇帝焚香祭天,以示感谢。回到行营,大学士等人进献贺表,王公百官都来祝贺。皇帝留下蒙古王等人在营外迎接,喀尔喀札萨克等人在营东门集合,请求觐见,都叩头高呼万岁。皇帝赐茶并设宴款待,赏赐银两和物品,数量各有不同。沿途迎接进献并叩拜的人,络绎不绝,人山人海。到了清河,皇子、王公以及群臣在郊外五里处跪迎,八旗军校、京畿地区的百姓也焚香,悬挂彩旗,扶老携幼,匍匐在地。皇帝下令前导不要鸣锣开道,聚集的人数达到数百万人,欢呼声震耳欲聋。皇帝照例去祭拜祖庙。
明年,如果北方边境平定,大军凯旋,也是同样的礼仪。皇帝回宫后,要祭祀郊庙、宗庙和所有神灵,还要去陵寝祭奠,然后在宫殿接受朝贺。所有直属中央的官员都要进献表文,皇帝会按照制度颁布诏令。皇帝自己还要在碑石上刻铭文,并在太学立碑纪念。
崇德初年,皇太极皇帝命令睿亲王多尔衮等人出征明朝,亲自前往送行,祭祀军旗和神灵,仪式如同亲征一样隆重。然后来到演武场,告诫将士们。顺治元年,皇帝任命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征讨流寇,并赐予他印信。仪式是在午门外举行,摆好仪仗队,在皇帝的御座上张挂黄色的帷幕。敕印放在檐下的东边案子上,王公大臣们都聚集在那里。皇帝登上御座,大将军率领出征的官员上前跪拜,内廷大臣宣读满、蒙、汉三种文字的敕书,授予大将军印信,仪式完毕后,大军启程。
到了顺治十三年,出征的前一天,在午门外按照惯例颁发衣物、马匹、弓箭和刀剑,并召集所有出征的官员,皇帝亲自讲解作战策略,并设宴款待。出征当天,所有将士都穿着戎装在午门外等候,颁发印信的仪式和以前一样。
康熙十三年,皇帝命令将领分别出征湖广和四川。仪式结束后,皇帝从长安右门出城送行。出征的王公大臣率领官员走到驻扎军队的地方,礼部设置了祭祀的帐篷,光禄寺准备了茶酒,内大臣们引导他们谢恩。出征的行程,和其他时候一样。如果皇帝不亲自送行,就派亲王或内大臣前往。在噶尔丹之战中,皇帝先从归化驿召费扬古为抚远大将军,到齐后设宴款待。圣祖皇帝在太和门接见,大臣们坐在两旁,出征运粮的大臣们分别坐在金水桥北面的左右两侧。演奏音乐,表演各种戏曲,皇帝命令大将军上前,亲自赐酒。大将军跪下接酒,喝完后,都统、副都统依次上前,由侍卫赐酒。参领以下的官员,十个人一排,跪在台阶上喝酒。等大臣们巡视完所有军队,宴会结束后,皇帝赏赐参加宴会的官员御用的蟒袍和钱币,其他人也赏赐钱币,士兵赏赐布匹。谢恩后离开,大学士才把印信交给大将军。
雍正七年,皇帝下令出征前一天要祭告宗庙。出征当天要祭告奉先殿,还要派官员送行。如果先派军队出征,就先在军前任命大将军,然后派正副使带着皇帝的敕令和印信前往。大将军带着属下在校场等待,厅堂里摆上黄色的案几,摆上敕令和印信。大将军跪下,正使宣读敕文,副使宣读印信上的文字,大将军依次接受,然后转交给左右随从官员,行三跪九叩大礼。礼毕,大将军进入大营。
乾隆十四年,出征的仪式有三项:第一是授予敕令和印信,经略大将军出征时,皇帝会亲自在殿上颁发。第二是祓除社稷,凡是出征之前,都要祭告奉先殿、礼堂和军旗。第三是送行,经略启程时,皇帝会亲自设宴饯行,并派大臣送到郊外,设置送行的帐篷和宴席,具体仪式前面都有详细记载。军队出征的仪式有两项:第一是整顿军队,经略出征前,要列队接受皇帝赏赐的军械,然后是令箭,接着是敕令和印信,最后是军旗,大队人马殿后。令箭和军旗的数量都是十二个。第二是地方官员迎接,经略经过的地方,将军、督抚要穿蟒袍出城迎接,文官从司道官,武官从总兵以下,都要跪在路右边或者厅堂里。经略正坐,将军、督抚坐在旁边,文官司道、武官提督以下,行庭参礼。启程和送行仪式与前面一样。如果颁发敕令和印信不在殿上举行,那么就取消仪仗队、乐队和悬挂的装饰,百官中没有职务的人不用集合。
三十四年,皇帝任命大学士傅恒经略云南军务,高宗皇帝没有上殿,也没有祭告礼堂和军旗,也没有亲自送行。内阁学士奉着敕令和印信来到太和殿,傅恒等人先在殿阶下等待,两位大学士站在殿外。等到傅恒上殿,印信官员跟随大阁学士进去,奉上敕令和印信,傅恒跪下接受。礼毕,印信官员在前,傅恒在后,走到殿阶下,把敕令和印信放在彩亭里,前面张着黄色的盖子,列着仪仗队,出征的侍卫在前引导,其余的人都在后面跟随,送到傅恒府邸为止。敕令和印信摆在厅堂的案几上。等到出发那天,队伍整齐地出发。
天聪初年,朝鲜打胜仗回师了,皇上亲自出城迎接。皇上的车驾停在武靖营郊外,皇上带着各位贝勒爷走到行幄外面几步远的地方,骑马等着凯旋的队伍。队伍到了以后,就按照顺序排列好,立起军旗,祭拜天地,然后进宫朝见皇上。皇上亲自出迎,贝勒们都跪下行礼,皇上设宴款待。
崇德元年,打明朝的仗也打赢了,回师的时候,太宗皇帝率领所有大臣出城十里迎接。皇上和贝勒们都按顺序站好,立起军旗,吹响螺号,然后皇上带头祭拜天地,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礼毕,皇上登座,各位王和贝勒们呈上捷报,大学士接过来在皇上面前宣读完毕,然后又跪下叩头。皇上颁布旨意,允许行抱见礼。于是,各位王和贝勒们上前向皇上行一跪三叩的大礼,皇上赐座,设宴一起吃。
顺治二年,南京城攻下来了,豫王班师回朝。顺治皇帝到南苑去迎接,立起了十多面大旗,仪式和以前一样隆重。“顺治十三年,规定出征的王公大臣凯旋回朝时,要派一位王公和几位大臣到郊外迎接。”
康熙元年,规定凯旋的第二天,皇上要在宫殿里举行仪式。仪式结束后,免去将军们行礼的程序,宴席也简化了,不用摆桌子,只宰杀牲畜祭祀就行了。
康熙二十一年,大将军贝子章泰他们从云南打胜仗回来,皇上驾临卢沟桥迎接,在那边驻跸。有关部门准备好迎接的各种东西,第二天皇上驾到,大家一起祭拜天地,这就算成了惯例。
乾隆十四年,规定打了胜仗凯旋回朝后,要祭告天地、宗庙社稷、皇陵,还要祭奠先师,在太学立碑纪念,并让儒臣们编纂平定战事的方略,流传后世。“经略大将军班师回朝,快进城的时候,皇上派廷臣到郊外迎接,皇上亲临轩辕殿,经略大将军率领有功的臣子谢恩,上缴印信,接受敕令的仪式也一样。宴请完毕后,兵部就核实记录功绩,然后根据功劳大小分别授予爵位和赏赐。”
话说兆惠、阿桂这些将军们打胜仗回来后,皇上(高宗)就住在黄新庄的行宫里,特地修了个台子犒劳他们。百官都来参加了。台子正中间搭了个黄色的帐篷,朝南,两边各摆了八个青色的帐篷,东西朝向。台子在帐篷南面,上面插着两面大旗,中间放着皇上拜天的垫子,东西两边各立着一根红色的下马柱。皇上穿着龙袍来到台子上,号角吹响,奏起乐曲。那些将军和出征的大臣、将士们都穿着盔甲,跪在红柱子外面等候皇上。皇上走到拜天的地方站定,将军和大臣们分列东西两边站好。礼官喊“跪”,大家就跪下;喊“叩头,起来”,大家就叩头然后起身。皇上拜天,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将军们也跟着一起拜。拜完之后,皇上进了帐篷坐上座位,王公大臣们就站在东边的帐篷下面。仪式结束后,皇上走出帐篷骑上马,奏起凯歌,演奏着《皇威章》的乐曲,回行宫去了。这跟康熙年间的规矩一样。
咸丰五年,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平定了高唐的叛乱。他回京朝见皇上(文宗)的时候,皇上在养心殿接见了他,还给了他一个拥抱,表达了充分的慰问和嘉奖。之前出征的时候,皇上就给了他参赞大臣的印信和一把精美的佩刀,这次一起献上了。
崇德二年春天,朝鲜国王来投降请罪。清朝就在汉江东岸修了个祭坛,搭了个黄色的帐篷,皇上(皇太极)亲自出营,乐队奏乐。皇上渡过汉江登上祭坛,仪仗队也跟着到了。朝鲜国王带着他的大臣们步行来朝见,清朝派官员在离祭坛一里外的地方迎接他们。把他们带到祭坛后,皇上和朝鲜国王一起拜天,然后皇上坐上座位。朝鲜国王和大臣们伏地请罪,礼官喊着“行三跪九拜礼”。皇上赐他们座位,地位在亲王之上,朝鲜国王的儿子们则被安排在贝勒子弟的位次。之后设宴款待,把俘虏送还给他们,还赏赐朝鲜国王以下的官员貂皮衣服。
六年,蒙古的一些贝勒也来投降了。朝见之后,皇上还让他们比试射箭,挑选强壮的士兵进行角力比赛,设宴款待他们,让他们尽情欢乐,这可是特殊的待遇啊!不过,他们进贡的东西,皇上都拒绝接受了。
乾隆十四年,朝廷规定,凡是军队前线接受投降的事,都要飞报朝廷请示。朝廷批准后,就要在大营里写好布告昭告天下,然后在军营左边筑个祭坛,面向南方。祭坛南边一百步外立个界碑,再立大旗,上面写着“奉诏纳降”四个字。投降的人就站在界碑下面。经略大将军穿着戎装出来,伴随着锣鼓喧天,炮声隆隆,还有参赞大臣等等骑马跟随。将要到达祭坛的时候,投降的人要面向北方趴在地上。经略大将军登上祭坛正襟危坐,参赞大臣们坐在两边,其他的将领站在旁边,其他人则都列队站好。投降的人要跪着走到祭坛下,低头请求皇上开恩。经略大将军宣读皇上的恩旨,然后根据情况赏赐他们东西。军营门口锣鼓声震天响,投降的人磕头谢恩,然后起身退下。
这整个流程啊,说白了就是一套接受投降的正式仪式。 先得请示皇上,得到批准才能正式进行。 然后搞个大场面,筑坛、立碑、竖旗,摆足了阵势, “奉诏纳降”四个大字,明明白白告诉所有人,这是皇上恩准的投降。 投降的人得老老实实趴地上,等经略大将军出来接受投降。 整个过程仪式感十足,锣鼓喧天,威风凛凛, 就为了显示大清天朝的威严和皇上的恩德。 最后,经略大将军宣读圣旨,赏赐投降的人,这才算完事。 整个过程,从头到尾都得按照规矩来,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
话说清朝初期,太祖和太宗皇帝靠着强大的武力平定了边疆,抓了不少俘虏。那时候,献俘还没个固定的章程呢。直到雍正二年,平定了青海之乱,把俘虏押解到京城,才正式确定了先祭祀天地神灵,再献俘的仪式。
俘虏们脖子上系着白色的绳子,走到太庙街门外,就面向北方跪下。穿着朝服的祭祀官员来了,俘虏们就伏在地上,仪式跟平时祭祀一样。到了社稷坛也是同样的流程。祭祀官员进坛祭祀,仪式跟春秋两季祈求丰收的仪式一样。等祭祀完了,看管俘虏的人就把他们带走了。
第二天,皇帝在午门城楼上受俘。城楼正中摆着皇帝的御座,御座上方撑着黄色的伞盖。仪仗队列队在午门内外,战马紧随其后。皇帝的辇车停在金水桥南,大象紧随其后。王公大臣们都聚集在那里,押解俘虏的将校们则站在金鼓之外,俘虏们跟在后面。
等队伍都排列整齐了,皇帝穿着龙袍,坐上车驾出宫,到了太和门,乐队奏响了隆重的音乐,金鼓齐鸣。皇帝登上城楼,坐上御座,有人高喊“进俘”,丹陛上的乐队演奏起来,奏响了庆祝胜利的乐章。鸿胪寺的官员引导将校们上前,面向北方站立,然后高喊“行礼”,俘虏们就匍匐在地。兵部官员跪下奏报,说平定了某地,俘获了多少俘虏,现在献给皇上,请皇上旨意。皇帝下旨说:“把这些俘虏交给刑部处理。”刑部官员跪下领旨,然后带着俘虏们退下。丹陛上的乐队继续演奏,王公大臣们也按照规定的礼仪行礼。如果皇帝下令赦免,就不杀他们,就宣旨释放,俘虏们磕头谢恩,将校们把他们带走。当天,皇帝会在兵部宴请将校们,第二天再赏赐他们冠帽、鞋子和银子,赏赐的多少根据功劳大小而定。凡是平定疆土,受俘的仪式都一样。
乾隆年间,清朝的版图不断扩大。乾隆二十年,平定了准噶尔,抓获了达瓦齐和青海的罗卜藏丹津,他们先后被押解进京。一年之内,两次举行这么隆重的仪式。五年后,平定了新疆,讨伐了攒拉促浸,也都举行了盛大的献俘仪式。前后六年,四次奏响凯歌,当时的人们都说这是盛世景象。
“大阅”天聪七年,太宗皇帝率领贝勒们督促军队操练,这便是大阅的开始。
顺治十三年,朝廷规定三年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正式下令执行。没过多久,皇帝就微服私访去了南苑,命令内大臣们穿上盔甲,进行骑射演练,还亲自示范了围猎,给群臣们看看。
康熙十二年,皇帝在南苑阅兵。康熙帝自己也穿着盔甲,登上晾鹰台,坐在黄色的帐篷里观阅。内大臣、都统们各自率领自己的部队,亲王、贝勒们也率领旗下的兵士,按照顺序从西向东列队。队伍列好后,枪声号角声齐鸣,部队从东边开始,结阵向西冲锋,两翼部队也配合前进。阅兵结束后,皇帝在侯台上亲自射箭,五箭全部命中靶心,之后又骑马射箭,一箭也射中了目标。皇帝脱下盔甲,设宴款待将士,然后才回宫。此后,阅兵的地点就不固定了,有时在卢沟桥,有时在玉泉山,有时在多伦诺尔,时间也不再严格按照三年一次的规定了。
三十四年,皇帝再次到南苑阅兵。他把八旗兵分成三队,皇帝自己和皇子们都穿着盔甲,内大臣们跟随在侧,后面还竖起了三面龙旗,上三旗的侍卫也跟着一起。皇帝仔细检阅了骁骑营、护军营、前锋营和火器营。皇帝在军前下马,号角、螺号齐鸣,战鼓擂响,部队推着鹿角阵向前推进。士兵们挥舞着红旗,枪炮齐发。鸣金收兵后,再次擂响战鼓,枪炮再次齐发,如此反复九次。第一次推进五丈,以后每次推进距离也一样。到第九次推进时,枪炮声此起彼伏,几乎没有间隙。鹿角阵打开八个缺口,第一队冲出去,第二队、第三队随后跟上。队伍列好后,缺口关闭,号角声响起,士兵们呐喊着冲锋。两翼部队像雁阵一样依次前进,鸣金收兵。部队回到原阵地,队伍缓缓旋转,第一队殿后。阅兵结束后,皇帝回到行宫,下令对将士们进行奖惩。阅兵前,皇帝赏赐士兵食物;阅兵后,又赏赐士兵酒水。
雍正七年,雍正帝到南苑阅兵,检阅车骑营的士兵,并告诫大家说:“这只是训练的一种方式而已,战场上能否取胜,关键在于随机应变,审时度势,这取决于人的智慧和能力,难道仅仅依靠简单的阵型就能战胜敌人吗?”当天演习,各部队都按照方位和旗帜颜色组成阵型。后来,雍正帝北征时,多次利用车战取得胜利。
乾隆二年,皇上举行大阅兵,去了南苑行宫。到了御帐殿,军队都到齐了,步兵排着队走过来。每十丈为一队,其他的队伍也一样整齐。皇上还下令,大阅那天,行宫外面要摆好仪仗队,皇上驾到的时候,要演奏热闹的铙歌和乐曲,来展示军队威武的气势。皇上回来的时候,就演奏清雅的乐曲,演奏《鬯皇威章》这首乐曲。每次操练的时候都要鸣炮三次,皇上出巡和回来的时候也是一样。当天,皇上还赏赐各旗的伙食、酒肉、柴火。一直到嘉庆年间,这些规矩都是这么执行的。
康熙三十年,皇上首次搞了这次会阅。当时喀尔喀蒙古刚刚归顺,康熙皇帝想用军事演习来教育他们,所以特别下令在今上都七溪(今内蒙古正蓝旗)举行会阅。于是就召集了喀尔喀蒙古的各部族人,还有四十九旗的藩王、台吉,让他们在百里之外安营扎寨等候。皇上出城,上三旗的军队跟随皇上,下五旗的军队从独石(地名)赶来参加会阅。布下军营,设置哨卡,三旗的护军组成一个营,驻扎在中间;八旗的前锋组成两个营;五旗的护军组成十个营;火器营的士兵组成四个营,这些营都围绕着皇上的营帐驻扎。前锋设四个哨卡,护军设二十四哨卡,每个哨卡都搭起帐篷,围绕着营地而居。蒙古和喀尔喀各部落的营地,都迁移到五十里外,禁止进入哨卡。皇上按照九个等级来赏赐,按照七个等级来安排座位。在营地里设置了皇上的大帐,大帐正中是皇上的御床,左右两边各有两个行帐,仪仗和乐器都摆放齐全。按照顺序摆宴席,蒙古王公们坐在左边,喀尔喀王公们坐在右边,依次表演歌舞,各种技艺都展示出来。然后,皇上命令喀尔喀汗、济农、诺颜等人到御前,赐给他们酒,其他的就让侍卫分发。仪式结束后,第二天,各个营都列队站好,摆出大炮,皇上穿着盔甲来检阅,检阅完毕后宣布圣旨,取消了他们的汗号,分别授予他们王、贝勒、贝子、公等爵位。台吉们分四个等级,与四十九旗对应,按照等级赏赐,恩典格外优厚,其他的仪式都按照规矩进行。
京营每年春秋两季都要进行四次军事演习,春天穿盔甲,秋天穿常服,演习的阵型和规模跟大阅兵一样。仲春和孟秋还要按照旗号登上城楼,练习鸣号。兵部每年都会派官员来检查演习情况,这是惯例。护军骁骑营一年进行三次骑射考核,前锋护军营三年进行一次骑射考核,内大臣和各旗都统都会来观看。到了省份级别的军事演习,就由督抚提镇担任主帅,每年秋季霜降那一天,在演武场进行演习。演习前会先搭好军营帐篷,当天黎明,将士们穿上盔甲列队站好,中间竖起大旗,主帅率领将士行礼。军乐齐鸣,节钺开道,主帅检阅队伍,然后登上将台。升帐后,中军呈上阵型图式,请求开始演习。然后挥动旗帜,鸣放三响炮,鸣角,击鼓。军队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金声就停止。行军布阵和射击都按照京营的规制进行。演习结束后,还要测试军官和士兵的骑射水平,宣布奖惩,犒劳士兵。
漕河的训练和八旗一样。水师的操练和防务,出海侦察,各省的情况都不一样。每年春秋两季,或者夏季,只要遇到潮平风顺的时候,就会乘坐战舰列阵,张开风帆,鸣角放炮,一切都按照军队的规章制度进行。绿营水师也是一样。
【秋狝】 清朝自太祖努尔哈赤在东边崛起,就率领臣下进行军事演习和狩猎来训练军队,太宗皇太极也沿袭了这个做法。世祖顺治统一全国后,多次到南苑狩猎,命令禁卫军随行围猎,这才正式确立了大规模狩猎和扈从的制度。
康熙初年,规定皇帝行围驻扎的地方要设置护军统领和营总各一人,率领将校先去勘察地形,武备院设立行营,搭建帐篷和宫殿。用黄漆木头围成城墙,设立旌门,上面覆盖黄色的幕布。城墙外面再设一道网城,安置宿卫军队,他们不能越过规定的范围。十年后,取消了木头城墙,改用黄色的幔帐。康熙二十年,康熙皇帝到塞外狩猎,在南山打猎。之后又出山海关,到乌拉地区,都用弓箭进行狩猎。两年后的六月,康熙皇帝到古北口外行围,木兰秋狝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承德府北边四百里地,有个地方叫翁牛特,属于木兰围场。起初是藩王们进献给皇帝的狩猎场所,面积有三千多里,树木茂密,水草丰美,各种野兽都聚集在那里繁衍生息。到了清朝,每年秋天都要举行大型狩猎活动,有时候冬天还会再进行一次。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立了虎枪营,隶属于上三旗,设有总统和总领,负责在皇帝狩猎时遇到猛兽就列队射击。同时,还命令各省驻防部队每年轮流进行狩猎。到了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又下令让八旗兵练习步兵围猎,每个旗都要进行两三次。乾隆六年(1741年),又设立了负责管理狩猎活动的王公大臣,所有狩猎活动中的出行、狩猎、驻扎、守卫等事宜都由他负责。
乾隆六年(1741年),御史丛洞上奏建议暂停行围。皇上说:“古代的‘蒐苗狝狩’,是通过狩猎来操练军队。皇祖(康熙帝)举行行围,既能加强军队战斗力,又能树立良好的政治纲领。而且,经常巡视蒙古藩属,特别恩待他们,更是体现了朝廷安抚边疆的远大策略。况且,现在正值用兵时期,经常需要征调军队,行围偶尔停止,很快就会恢复。更何况现在承平日久,人们安于享乐,弓马技术不如以前了,怎么能不加强训练呢?所以,今年木兰围场狩猎,经过的州县,可以减免赋税的三成,作为永久的规定。”木兰围场共有六十多个狩猎场所,每年大型狩猎,有时十八九个围场,有时二十个围场,隔年轮换。每个狩猎场所的设置,都要提前确定好时间和路线,从哪个围场开始,到哪个围场结束,都编制成册。到了狩猎那天,官兵们就到现场布阵,只等皇帝驾到开始狩猎。从放开围栏的地方设置一道重围,让虎枪营的士兵和各部的射猎高手专门射杀从围栏里跑出来的野兽。
高宗皇帝每次打猎,从他以前的地盘——四十九旗,还有喀尔喀、青海那些地方,都派人跟着一起围猎,皇上对他们照顾得特别周到。后来平定了西域,那些远方的藩属,比如左右哈萨克、东西布鲁特、安集延、布哈尔这些地方,都争先恐后地来朝见皇上,生怕落后了。就连土尔扈特部族,也都带着所有族人,跋山涉水,跨越几万里的路程来朝拜皇上。皇上曾经在布固图昌阿亲自慰问他们,还给他们改了个名字叫“伊绵”,意思是“极度归顺”。
二十年的时候,皇上又重新规划了行宫的营地。内城,也就是皇帝住的地方,搭建了175个帐篷,设置了三个营门,还分别插上了金龙旗帜。在内城外面十多丈的地方,是外城,搭建了254个帐篷,设置了四个营门,插上了飞虎旗帜。再往外六十丈,就是警戒区域了,一共设置了四十个帐篷,每个帐篷都插着旗帜,八旗的护军负责看守。这营地的规划,那真是细致入微啊!
每年秋天打猎之前,各地的驻防长官都要提前选派官员进京学习。按照惯例,蒙古藩属要选派1250个人当猎手,叫做“围墙”,专门负责合围猎物。
到了日子,皇帝穿着戎装骑着马出宫,仪仗队浩浩荡荡,跟巡幸时差不多。到了狩猎营地之后,就禁止士兵践踏庄稼、扰乱百姓,还禁止夜间出行,违反者按律处罚。负责指挥围猎的大臣们来到现场,安排旗帜,整队列阵。中间竖起黄色的旗帜作为中军,两翼斜着竖起红、白两面旗帜作为标志,两翼最外侧,蒙古语叫“乌图哩”,各竖起蓝色的旗帜作为标志,所有这些都听从中军的指挥。负责围猎的大臣由王公大臣担任,蒙古的王公台吉担任副手。那两个“乌图哩”则分别由三个巴图鲁侍卫带领,骑马飞驰,首尾相连,环绕包围圈,由远及近。
围猎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追赶进入山林,围而不合,叫做“行围”,蒙古语叫“阿达密”;另一种是合围,也就是在五更之前,负责围猎的大臣率领参加狩猎的队伍,去查看山川的大小远近,绕道从营地外出发,有时三五十里,有时七八十里,一起到达黄幔城,这就是“合围”,蒙古语叫“乌图哩阿察密”。到达黄幔城后,负责“乌图哩”的人就让士兵脱下帽子,用鞭子高高举起,大声喊叫“玛尔噶”(蒙古语是帽子的意思)。声音一层层传到中军,一共三次,中军就知道合围成功了,于是就缓缓地移动旗帜。
日出之前,皇帝从狩猎营地骑马先到黄幔城稍作休息,等蓝色旗帜到达之后,皇帝就出发了,穿着狩猎服,进入中军,巡视围猎区域的形势。前进后退,快慢进退,都由皇帝口头下令,用手势指挥。如果有野兽冲出包围圈,就射杀它。皇帝身边的官员和侍卫就射杀那些逃出包围圈的野兽,其他的官员也追射。如果遇到猛兽,负责猎虎的士兵就上前对付。如果围猎场内的野兽太多,就打开一个缺口让它们逃走,同时禁止围猎场外的人追射。野兽猎捕完毕后,按照种类排列,然后进献。皇帝回到行宫,就叫做“散围”。然后把猎物赏赐给随从人员,盛大的狩猎仪式就结束了,宴请赏赐各有不同。
话说这打猎啊,专门有人负责引鹿,这人叫哨鹿者。鹿一般是在白露之后才开始叫唤,这哨鹿者就学着鹿叫的声音呼唤它们,就能把鹿引过来。这可不是随便什么时候都能进行的,它有一套特殊的流程。
皇帝带的侍卫分成三队,先从营地出发,走了十多里地,就让第三队停下;再走四五里,让第二队停下;再走两三里,快到引鹿的地方了,再让第一队停下。这时候,跟着皇帝的官员也就十来个骑马的。皇帝下令要射鹿,鹿群就等着皇帝的命令,而三队侍卫就依次来到皇帝面前。高宗皇帝在木兰围猎的时候,亲自骑着好马,命令侍卫带路进入深山。看到鹿群后,就让一个侍卫举着假鹿头,学着鹿叫的声音,把母鹿引过来,然后迅速射杀,再把鹿血喝掉。这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锻炼身体。嘉庆皇帝秋猎的时候也是这么做的。“日食救护”这部分,顺治元年的时候规定,遇到日食,京城里文武百官都要去礼部进行救护仪式。
到了康熙十四年,就改成由钦天监先算好日食的具体时间,礼部再跟钦天监一起核实,然后通知各省的官员。这仪式是这样的:每逢日食,八旗的满、蒙、汉军都统、副都统都要率领手下在各自的驻地进行救护仪式。顺天府则要安排人手去礼部打扫干净,里里外外都摆上香案,露台上还要准备好香炉和灯台,地上铺好百官跪拜用的席子。銮仪卫的官员把金鼓摆在仪门两侧,乐部的官员拿着鼓在台下等着,一切都要按照日食发生的时间来准备。钦天监的官员一报日食开始,就鸣赞“齐班”。百官穿着素服,分成五列,每列由礼部的一个官员带领。然后就喊“进”、“跪,叩,兴”,乐队奏乐,大家一起行三跪九叩的大礼,然后起身。每列的第一人走到香案前上三次香,然后回到原位。喊“跪”,大家就跪下;喊“伐鼓”,乐部官员就上前把鼓放在左边,列首的人敲三下鼓,金鼓齐鸣,然后轮流上香,跪着等日食结束。鼓声停止后,百官换上平时穿的衣服,再行一次礼,仪式就结束了。当天,礼部祠祭司和钦天监的博士各派两个人去观象台观测,同样在日食开始和结束的时候都要行礼。
要是发生月食,就在中军都督府进行救护仪式,后来改到太常寺,跟救日仪式差不多。全国各地只要遇到日食或月食,都得按照钦天监推算出来的精确时间,立即进行救护。省会就由巡抚和按察使的衙门负责,府、州、县则由各级官署负责,还要请教官和学生们帮忙维持秩序,阴阳官报时。等到要开始正式的仪式时,就由巡抚或按察使,以及其他主要官员中的一位来主持。上香、击鼓、跪拜,这些程序都跟京城里的一样。
这套流程啊,说白了就是各地遇到日食月食,都要按照钦天监的预报,在规定的时间,举行相应的救护仪式。省一级由省里的最高长官负责,地级市县一级则由当地官府负责,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还要帮忙维持秩序,报时的是专门负责天文历法的官员。仪式开始时,由最高长官或主要官员之一主持,上香、打鼓、下跪,跟北京的仪式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