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也就是甲寅年,清史馆正式成立了,赵尔巽先生担任馆长。修史工作分了好几个等级,有总阅、总纂、纂修、协修,还有负责收集资料的。前后参与修史的人,正式聘请的就有一百多位,加上那些名誉职务的,大概有三百多人呢,阵容相当强大!馆里负责具体事务的,像提调、收掌、科长和校勘,也超过了两百人,真是声势浩大啊!
馆长是赵尔巽,然后还有兼代馆长的总纂柯劭忞,总纂还有王树棻、吴廷燮、夏孙桐。纂修的有金兆蕃、章钰、金兆丰;协修的有俞陛云、吴怀清、张书云、李哲明、戴锡章、奭良、朱师辙;校勘兼协修是孟昭墉。负责监督管理的提调有李经畬、陈汉第、金还、周肇祥、邵章。 总纂还有缪荃孙、马其昶、秦树声、吴士鉴;纂修还有王大钧、邓邦述、姚永朴、万本端、张尔田、陈曾则、唐恩溥、袁励准、王式通、何葆麟、刘师培、夏曾佑;协修的人更多,有张启后、李岳瑞、韩朴存、朱孔彰、姚永概、黄翼曾、陈敬第、吴昌绶、吴广霈、罗惇曧、骆成昌、胡嗣芬、李景濂、陈田檀玑、叶尔恺、瑞洵、王崇烈、田应璜、朱希祖、徐鸿宝、蓝钰、刘树屏、杨晋、陈能怡、方履中、商衍瀛、赵世骏、袁嘉谷、秦望澜、吴璆、史思培、唐邦治、张仲炘、傅增淯、邵瑞彭、陈曾矩;校勘有董清峻、周仰公、秦化田、奎善、刘景福、赵伯屏、史锡华、曾恕传;负责保管文稿的是尚希程、王文著、胡庆松;袁金铠负责史稿的出版发行;金梁负责史稿的校对刻印。
这清史馆的规模,真是相当壮观啊!这么多人一起努力,共同完成一部浩大的清史工程,想想都觉得不容易。
刚开始筹备修史的时候,大家伙儿先讨论了一下应该怎么写。馆里馆外的同仁,比如于式枚先生、梁启超先生、吴士鉴先生、吴廷燮先生、姚永朴先生、缪荃孙先生、陶葆廉先生、金兆蕃先生、朱希祖先生、袁励准先生、王桐龄先生等等,都提出了不少建议。
我们把大家的意见都综合考虑了一下,最后决定采用《明史》的体例,稍微做一些调整和改进。首先是确定史书的目录结构。本纪一共十二篇: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还有宣统纪,一开始打算叫“今上本纪”,后来又改了。志一共十六篇:天文、灾异、时宪、地理、礼、乐、舆服(附卤簿)、选举、职官、食货、河渠、兵、交通、刑法、艺文、邦交。最初还打算写《国语》、《氏族》、《外教》三篇志,后来都删掉了。表一共十篇:皇子、公主、外戚、诸臣封爵、藩部、大学士、军机大臣、部院大臣、疆臣、交聘。一开始想把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合称“宰辅”,后来也改了。列传一共十五篇:后妃、诸王、诸臣、循吏、儒林、文苑、畴人、忠义、孝义、遗逸、艺术、列女、土司、藩部、属国。最初还计划写《明遗臣》、《卓行》、《货殖》、《客卿》、《叛臣》等列传,最后也都删掉了。
至于史料的收集,我们主要以实录为基础,同时参考国史、旧志和人物传记,还会查阅各种其他的记载,并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力求史料真实可靠,不追求华丽的辞藻。
1900年,我完成了初稿,开始整理校对。1903年秋天,我又重新进行了修订。从开始修史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了,我仍然不敢说这是定稿,可见这工作有多么艰难和谨慎。1904年夏天,袁金铠先生提议出版这部史书,赵尔巽先生同意了,就请袁先生负责出版事宜,梁启超负责校对刻印,计划一年内完成。梁启超打算先通览全部稿件,再进行校对,然后付诸印刷。但是,稿件实际上还没完全准备好,还需要继续修订,只能边修边刻,没有时间再进行整体的整理了。当时留在馆里的人只有十几个,于是大家推举柯劭忞先生总管稿件,王树棻先生总管志稿,吴廷燮先生总管表稿。夏孙桐、金兆蕃两位先生分别负责总管列传稿件,由袁金铠和梁启超负责校对和付印。
本纪部分,从太祖到世宗五朝的稿件是邓邦述和金兆蕃先生提供的,高宗到穆宗五朝的是吴廷燮先生提供的,德宗和宣统二朝的是瑞洵先生提供的。太祖、圣祖、世宗、仁宗、文宗和宣统六朝的本纪由邓尔雅先生重新整理,穆宗和德宗二朝的本纪由李哲明先生重新整理,柯劭忞先生对这些稿件都进行了大量的删改和校正。志部方面,天文、时宪、灾异部分是柯劭忞先生写的;地理部分是秦树声先生提供的原稿,王树棻先生重新整理;礼部稿件由张书云、王大钧、万本端等先生分工撰写;职官部分由金兆丰、骆成昌、李景濂、徐鸿宝等先生分工撰写,金兆丰先生重新整理;乐部稿件由张采田先生撰写;舆服部分由何葆麟先生撰写;选举部分由张启后、朱希祖、袁励准等先生分工撰写,张书云先生重新整理;食货部分由姚永朴、李岳瑞、李哲明、吴怀清等先生分工撰写;河渠部分由何葆麟等先生提供原稿;交通部分由罗惇曧等先生撰写,这些稿件都由吴廷燮先生重新整理;兵部稿件由俞陛云、秦望澜、田应璜、袁克文等先生分工撰写,俞陛云先生重新整理;刑法部分由王式通等先生整理,后来用了许受衡先生的稿件;艺文部分由章钰、吴士鉴先生提供原稿,朱师辙先生重新整理;邦交部分由李家驹、吴广霈、刘树屏等先生分工撰写,戴锡章先生重新整理。
表部方面,诸王、公主、外戚部分是吴士鉴先生提供的原稿;诸臣封爵部分是刘师培先生提供的原稿;军机大臣部分是唐邦治先生提供的原稿;其余部分都是吴廷燮先生撰写的。列传部分,后妃、诸王部分是邓尔雅、金兆蕃先生提供的原稿,金兆蕃先生重新整理;其他大臣的列传,馆里的人都参与了撰写,从开国到乾隆朝的部分由金兆蕃先生重新整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朝的部分由夏孙桐先生重新整理,光绪、宣统朝的部分由马其昶、金兆丰先生重新整理,梁启超又重新补充整理;循吏和艺术部分由夏孙桐先生重新整理;儒林部分是缪荃孙先生提供的稿件;文苑部分是马其昶先生提供的稿件,梁启超都进行了补充;畴人部分是陈年先生提供的原稿,柯劭忞先生重新整理;忠义部分由章钰先生重新整理;孝义和列女部分由金兆蕃先生重新整理;遗逸部分是王树棻和缪荃孙先生提供的稿件,梁启超重新整理;土司部分是缪荃孙先生写的;藩部蒙古部分是吴廷燮先生写的;西藏部分是吴燕绍先生写的;属国部分是韩朴存先生写的。所有稿件梁启超都进行了校对,并参与了修订。可惜的是,由于时间仓促,来不及从容讨论。
过去万季野先生参与修撰《明史》时,通览全书,凡事都必须核对实录,有错误的改正,有遗漏的补充,这是修史的惯例,不敢忽视。这一年秋天赵尔巽先生去世了,柯劭忞先生兼任馆长,继续沿用原来的方法。年底,校印工作完成了一半,就先发行一部分,直到今年夏天,全书才最终完成,幸好没有超过预定的期限。袁金铠先生首先提出了这个建议,并负责筹划和组织,克服了重重困难,不辜负赵尔巽先生的托付。期间经历了几次动乱,都幸运地没有受到影响,这真是当初无法预料的。一部国家的史书,关系重大,它的成败也取决于天意。最初有人建议删去宣统纪,梁启超认为春秋笔法不讳言亡国之痛,力争保留;又有人建议断代修史,凡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去世的人都不要列入传记,梁启超认为明末遗臣史书都记载了,而且清史实际上是旧史的结束,将来会另立新史,体例各异,这些人与清朝同始同终,岂能抹去?所以他补充的内容特别多。
好家伙,刻印工作终于完成了!我简单记一下这其中的来龙去脉,以后也好有个参考。这本《史稿》可不是最终版本啊,希望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们能不吝赐教,多多指点!我打算另外再写一本《校勘记》,留着以后修改的时候用,真是太好了太好了!戊辰年端午节,金梁敬上。
这本《史稿》只是个初稿,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所以,我特别希望大家能帮我看看,提提意见,指出不足之处。 毕竟,集思广益嘛,才能让它变得更好。 我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记录下整个校刻的过程,方便以后查阅,也方便以后的修改工作。 这本《校勘记》就是为将来的修订工作准备的。 希望它能起到作用! 再次感谢大家的帮助!戊辰年端午节,金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