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望,是满洲正黄旗人,姓乌雅氏。他一开始当的是护军校,一个小小的军官。到了雍正元年,升职了,当上了内务府的主事。之后一路升迁,当上了郎中,还负责管理崇文门。到了雍正八年,更是飞黄腾达,被提拔为总管内务府的大臣,还兼管户部三个库房,皇上还赏赐了他二品顶戴。

雍正九年,他又升任户部侍郎,继续兼管内务府,还被授予了内大臣的职务,这官儿越做越大。雍正十一年,皇上派他和直隶总督李卫一起,去浙江勘察海塘,也就是海边的防波堤。他和李卫商量后,建议在海宁的尖山和塔山之间修建一座石坝,这样就能把海潮引向大海,远离陆地。他们还在仁和、海宁两县重新修建了大石塘。皇上批准了他们的建议,让浙江总督程元章负责具体实施。海望还建议设立专门的官员来负责这件事,让驻防将军、副都统一起监督工程的修建,并且建议给参与工程的人工钱发放银子和粮食,皇上也同意了。

雍正十三年,振武将军傅尔丹因为虐待士兵、敲诈勒索的事情败露了,皇上就派海望去北路军营把他抓起来审问。没多久,皇上又让他参与处理军机事务,这可是非常重要的职位啊!

皇帝(世宗)病得很重,快不行了,就叫来了几个大臣商量后事。当时负责处理军机大事的有鄂尔泰、张廷玉、讷亲、班第、索柱、丰盛额、莽鹄立、纳延泰和海望,一共九个人。

新皇帝(高宗)登基后,让尚书徐本进宫值班。没多久,就设立了总理事务处,让鄂尔泰和张廷玉负责全面工作,徐本、讷亲和海望协助处理,班第、纳延泰、索柱则负责具体事务的安排。后来,皇帝又让海望暂时代理户部尚书的职务。

海望刚从前线回来,就向皇帝汇报说:“把罪犯发配到鄂尔坤地方种地,一点效果都没有,而且还可能出乱子,应该把他们送到别的地方去。” 世宗皇帝说:“鄂尔坤现在驻扎着军队,可以控制住局面,海望你的建议不妥。”

高宗皇帝把海望的奏章交给总理事务处讨论,讨论结果上报后,皇帝下旨说:“海望的奏章,朕的皇考(世宗)之前就批评过类似情况。朕继承皇考的意愿,把罪犯发配到边疆种地,是为了保全他们的性命。如果其中有冤枉的,应该上报说明情况,请求宽恕。但是,如果只是因为他们种地不好,就擅自把他们改发到内地,这些人既然犯了重罪,又不肯好好做事,反而让他们钻了空子,侥幸逃脱惩罚;而且,如果用军队来代替他们种地,军队要是以不会种地为理由推脱,那是不是要把内地老百姓都调到边塞去种地呢?这件事绝对不能做!海望心地善良,但是见识比较浅薄,他的奏章不能都听信。总理事务处讨论结果犹豫不决,以后要引以为戒!”

乾隆二年,泰陵建好了,海望被授予拖沙喇哈番世职。没多久,总理事务处被撤销了,又重新设立了军机处,海望继续担任军机大臣。因为他的功劳,他又被加封了拖沙喇哈番世职。四年后,他又升了太子少保。一开始,皇上命令停止各种捐税,大臣们讨论后决定只保留收谷捐监,让各省积攒粮食以备荒年。

六年后,御史赵青藜请求全部停止捐税,这事儿又拿出来让大臣们讨论,结果大家还是觉得应该维持现状。海望就上奏说:“各省收捐太麻烦了,本来计划各省捐的粮食有三千多万石,但现在报给朝廷的只有二百五十多万石,还不到十分之一。不如就停止各省捐谷,让各省把钱交给户部,再由户部统一购买粮食,等仓库装满了粮食,再向皇上请示停止。”皇上就同意了,让各省把钱交给户部,户部再在当地购买粮食,方便老百姓。皇上还说:“地方积攒粮食越多越好,赈灾施恩也是经常的事儿,现在还不好说仓库已经装满了。”

海望长期担任崇文门的监督,御史胡定上奏说:“崇文门收税,有很多名目,比如‘挂锤’、‘顶秤’,一百斤的东西要称成一百四五十斤。虽然税额没增加,但实际上已经翻了好几倍了。各种杂物从各个城门进出,官吏随意索要,比税额还要多出好几倍。外省的各个关卡,比如杭州北新关,从南到北十多里地,竟然设了七个关卡,层层盘剥,比物价高出百倍。这是因为官吏都想让税收超过往年,吏员们也因此可以随意欺压百姓,请求皇上严厉禁止这种行为。”皇上说:“海望负责崇文门的税务,收上来的税款都如数上交,所以看起来他收的特别多。至于胡定说的那些乱收费的情况,朕相信一定没有。”皇上还说:“外省的关税,应该让督抚进行严格检查。”没多久,海望就被调任礼部尚书了。

十年后,皇上觉得海望精力衰退了,就让他离开了军机处。十四年后,他又被调任户部尚书。十七年,因为修建两郊坛宇花费太多钱,他和侍郎三和等人主动请求皇上严厉处罚他们,说应该革职,皇上宽恕了他们。二十年,海望去世了,皇上派散秩大臣博尔木去祭奠,赐予祭葬,谥号勤恪。

三和,姓纳喇氏,是满洲镶白旗人。一开始当个护军校,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了一等侍卫。乾隆六年,被任命为总管内务府大臣,之后又调到户部侍郎,再调到工部,最后又调回户部。乾隆十四年,升任工部尚书。没多久就被降职了,降为侍郎,又调到户部,后来又调回工部。乾隆三十二年,被任命为内大臣。乾隆三十八年去世,朝廷赐予祭祀和葬礼,谥号诚毅。

莽鹄立,字树本,伊尔根觉罗氏,是满洲镶黄旗人。他曾祖富拉塔,住在叶赫,天聪年间归顺清朝,被编入蒙古正蓝旗。他祖莽吉图,跟随睿亲王征讨明朝,在山东作战,围攻锦州,打败了洪承畴的援军;入关后追击李自成到庆都;还跟着军队去平定云南。因为战功累累,最终升任正蓝旗满洲梅勒额真,世袭三等阿达哈哈番的爵位。

莽鹄立,在康熙皇帝时期,一开始当个理藩院的笔帖式,也就是个小官。后来慢慢升迁,做到员外郎,还多次担任右翼监督和浒墅关监督。雍正皇帝即位后,让他协助办理藩院侍郎的事务,很快就升任御史。莽鹄立擅长绘画,被命令为康熙皇帝画像。雍正元年,他的家族被改编入满洲正黄旗,让他世袭佐领的职位。

皇上派莽鹄立去长芦地区巡视盐务,他上奏说:“长芦地区的盐商,有的盐引不够用,有的又多余卖不出去。请允许灵活处理,适当增加盐引的数量。”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

两年后,他又上奏请求把前一年积压下来的盐引,宽限时间分批销售。但是户部不同意,他又再次上奏,皇上这才特别批准了。他还上奏说:“山东增加了盐引,但是各州县分配不均,有的多有的少。请减少多的,增加少的,以缓解盐商的困境。”他还上奏说:“增加的盐引,要按照现有盐商的名字平均分配。”皇上也同意了。

三年后,他又上奏说:“山东的灶户,按照康熙五十二年的恩典,只查验人数,不加赋税。”户部下令执行。他还请求彻查盐场土地,皇上命令直隶和山东的总督和巡抚派人丈量土地。后来,他升任大理寺卿,又升任兵部侍郎,仍然负责盐政。天津改卫为州,最初打算隶属河间府。莽鹄立请求改为直隶州,并把武清、静海、青县划归天津州管辖。当时正讨论灶户丁银入地的问题,莽鹄立认为山东灶户人多地少,建议一半丁银入地,一半按人头征税。户部讨论后,采纳了他的建议。

四年后,皇上派御史顾琮巡视盐政,同时还让莽鹄立监理。不久,莽鹄立被调到礼部,和顾琮一起监造天津水师营房。工程很久没完工,皇上为此责备了莽鹄立,把他调到刑部,然后召回京城。五年后,他又被调回礼部,继续署理长芦盐政。后来,他被任命为甘肃巡抚。

六年后,清军进军西藏,皇上命令莽鹄立前往西宁处理事务。西宁道刘之珍等人误事,导致军队受损,总督岳钟琪上奏弹劾,皇上因此责备了莽鹄立,免去了他的巡抚职务,召回京城。他被任命为正蓝旗满洲副都统,同时兼任管理藩院侍郎。七年后,他升任正蓝旗蒙古都统。八年后,他被任命协同办理直隶水利营田事务。十年后,他调任镶白旗满洲都统。十三年后,他和都统袭英诚公丰盛额一起被任命办理军机事务。

高宗皇帝即位后,改设总理事务处,莽鹄立和丰盛额被罢免,回到原来的职位。不久,他署理工部尚书,又调回正蓝旗满洲都统。乾隆元年去世,朝廷赐予祭葬,谥号勤敏。

杭奕禄,是完颜氏家族的人,满洲镶红旗出身。一开始,他被任命为中书官。雍正元年,升任额外员外郎。没过多久,他又升任御史,紧接着又升为光禄寺少卿。三年后,他又升任光禄寺卿。

皇上免除了苏州和松江地区45万两田赋,杭奕禄就上书说:“这虽然是前所未有的恩典,但是,有田地交税的人,享受了免税的恩惠;那些没有田地,却在别人田里佃种的人,他们交租给地主,也应该酌情减免,让贫富都能真正享受到实惠。”皇上觉得这个奏章非常公正,就让廷臣们讨论,最后决定:业户免税一钱,佃户免租谷三升。皇上命令按照讨论的结果赶紧执行。 之后,杭奕禄被提升为左副都御史,同时还兼管光禄寺。

五年的时候,皇帝派内阁学士任兰枝去安南传达旨意。一开始,云南总督高其倬上奏说,安南的国界有一百二十里是咱们以前的地盘,应该以赌咒河为界,安南国王黎维祹不同意,还跟朝廷辩论了一番。皇上就让云贵总督鄂尔泰去调查清楚,最后决定给安南八十里地,以铅厂山下小河以南四十里为界,结果黎维祹又辩解。皇上就下令让黎维祹别老想着咱们侵占了他们的土地,别老疑神疑鬼的。后来,皇上又派杭奕禄他们去传达旨意,还没到,黎维祹就先上表谢罪了。

第六年,皇上让鄂尔泰把铅厂山下那四十里地送给安南,然后又专门下令让杭奕禄他们带着圣旨去宣读。杭奕禄到了镇南关,黎维祹派人出关迎接。到了貂瑶营,黎维祹又派人来迎接慰问,还问应该用什么礼仪,想按照他们国家的礼节,行五拜三叩的大礼。杭奕禄他们觉得不行,就说,咱们还是听旨意吧。过了富良江,到了长安门,黎维祹跪地迎接。杭奕禄他们捧着圣旨从正门进去,黎维祹带着将领和官员们听宣。圣旨上写着:“我以前让守土的官员们清理疆界,还没轮到安南。总督高其倬负责边疆事务,他查阅史书,了解民情,知道开化府和安南的分界线应该在逢春里的赌咒河,于是上奏朝廷设立边防。国王你又上书辩解,我又让总督鄂尔泰公平处理。鄂尔泰理解朕的怀柔远方的意思,把界线定在铅厂山下小河,减少了八十里地。这真是仁至义尽,这也是地方官员应该做的。我统领天下,所有臣服的国家都在我的版图上。安南既然是藩属国,一寸土地都是我的土地,何必斤斤计较这区区四十里地?如果你真心实意地请求,朕又怎么会不开恩赐给你呢?只是因为两位总督定界的时候,你过于急切地请求,超过了臣子的礼仪,朕也没办法施恩。最近鄂尔泰把你的奏章呈上来,你的语气很恭敬。你既然知道尊重礼仪,朕自然可以恩赐你,把这块地赐给你世世代代继承,并且派大臣去宣读旨意。你明白朕的意思了吗?”宣读完毕,黎维祹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杭奕禄他们又宣读了皇上的恩典,黎维祹发誓他和子孙后代永远忠于朝廷。杭奕禄他们回朝的时候,黎维祹一直送到长安门,还送了很多礼物给杭奕禄他们,但是他们没收。到了镇南关,黎维祹又派人送来谢恩表,请求转呈朝廷。杭奕禄他们回到京城,上奏朝廷,请求把这件事记录到史馆,皇上也同意了。杭奕禄被授予刑部侍郎,署理吏部尚书的职务。

六年前,湖南靖州的秀才曾静,派他的学生张熙改了名字,给川陕总督岳钟琪写信。信里大概意思是说,清朝是金国的后裔,岳钟琪又是鄂王的后代,劝他一起报复金国和南宋的仇恨,共同谋划起事。岳钟琪吓坏了,审问张熙,张熙不肯说实话。于是岳钟琪把张熙关在密室里,假装跟他约定好,准备迎接他的老师一起商议,这才套出了张熙和曾静的名字,然后上报朝廷。

皇上命令杭奕禄和副都统觉罗海兰去湖南,和巡抚王国栋一起逮捕曾静,严厉审问。曾静说,因为他读了吕留良写的评论时文,里面关于夷夏的言论很激烈,所以就派张熙去弄来了吕留良的遗书,并且跟吕留良的儿子毅中,还有他的弟子严鸿逵,以及严鸿逵的弟子沈在宽等人来往,结果深陷其中,胡思乱想,起了不该有的心思。吕留良,浙江石门的一个秀才,康熙初年讲学名气很大,当时已经死了。皇上命令逮捕曾静、张熙、吕毅中、严鸿逵、沈在宽等人到京城。

曾静到了京城后,在朝廷上受审,自己承认自己迂腐糊涂,被吕留良误导了,还亲笔写了供词,大力称赞皇上的恩德。皇上命令把他的供词编成《大义觉迷录》,让杭奕禄带着曾静到江宁、杭州、苏州去宣讲。事情结束后,皇上命令把张熙也释放了,没有杀他,但是把吕留良的尸体挖出来杀了,又杀了吕毅中、严鸿逵、沈在宽等人,把吕留良的其他子孙发配边疆。高宗皇帝即位后,又下令杀了曾静和张熙。

七年的時候,杭奕禄被任命为镶红旗满洲副都统,管辖着杭州地区。到了八年,他被免去了部里的职务,没多久又重新被任命为礼部侍郎,同时兼任前锋统领。皇上命令杭奕禄和侍郎众佛保一起,去宣谕准噶尔。

九年,军队征讨准噶尔,皇上担心陕西、甘肃的老百姓会因为用兵而受累,就命令杭奕禄、左都御史史贻直和署内务府总管郑浑宝,带着一些庶吉士、六部学习的主事、国子监里正在学习的拔贡生等等,去宣谕和教化百姓。没过多久,皇上又命令杭奕禄协助办理军需物资。十年的时候,他被任命署理西安将军,被授予钦差大臣的职务,去察看甘肃、凉州以及山西靠近边境的军队。

十一年,皇上责备杭奕禄骄奢放纵,扰乱了百姓和军队,于是革了他的职,让他在肃州荷校反省。乾隆元年,皇上把他召回京城,授予他额外内阁学士的职位,补任工部侍郎,并让他担任《世宗实录》的副总裁。之后,皇上派他去西藏办事。

四年后,杭奕禄上奏说:“西藏西南三千里外有个巴尔布国,那里有三个汗王:一个叫库库木,一个叫颜布,一个叫叶楞,雍正十一年他们曾经来进贡。最近这三个汗王互相争斗,贝勒颇罗鼐去宣谕他们停战,这三个汗王都听从了命令,还派人呈送了部落的人口数量,并进贡了金银、丝绸、珊瑚、念珠等物品。”皇上知道了这件事。不久,杭奕禄被召回京城,调任刑部。五年,他被提升为左都御史,成为议政大臣之一。十年,因为年纪大了,他请求退休,皇上留下了他。十一年,皇上看到他确实年老体弱,就准许他退休。十三年,他去世了。

傅鼐,字阁峰,是满洲镶白旗人,姓富察。他一开始当的是侍卫。雍正二年,他被任命为镶黄旗汉军副都统和兵部侍郎。三年后,又调到盛京(今沈阳)做户部侍郎。皇上雍正皇帝还在当皇子的时候,就听说傅鼐是个不错的人。当了皇帝后,雍正就让隆科多去考察傅鼐的为人。隆科多说傅鼐为人很安静。

有一次,傅鼐在皇上面前说隆科多的儿子岳兴阿对他父亲非常不满,还说:“我家世代蒙受皇恩,我应该把我知道的隆科多的事情如实禀报皇上,如果我有所隐瞒,罪过就更大了。”后来隆科多被皇上处罚,要追查他的财产,结果岳兴阿隐瞒了他父亲的财产。皇上觉得这和傅鼐之前说的话不一样,就怀疑傅鼐和隆科多有私交,怕傅鼐也牵连进去,所以事先就给岳兴阿留了后路。

话说傅鼐当侍卫的时候,浙江粮道江国英因为贪污受贿被弹劾,傅鼐曾经为他求过情,收受了上万两银子。这事儿后来被揭发了,皇上就下令夺了他的官职,把他抓起来押解到京城,交给刑部审理。审判结果是免死,发配到黑龙江。

九年后,傅鼐被召回京城,到当时大将军马尔赛的军营效力。不久就给了他侍郎的衔,还让他当了参赞大臣。十年,准噶尔台吉噶尔丹策零带兵入侵,额驸策凌的儿子额尔德尼昭率军迎战,结果噶尔丹策零大败,逃窜到额尔齐斯河。当时马尔赛驻扎在拜里城,手下有一万三千兵马。策凌派人催促马尔赛赶紧出兵,截断噶尔丹策零的退路,但是马尔赛没听。傅鼐就说:“敌人现在已经溃败,我们轻轻松松就能抓住他们!请让我带几千轻骑兵去追击,如果成功了,功劳算大将军的;如果失败了,我一人承担责任。”马尔赛犹豫再三,始终不同意,傅鼐甚至跪下来求他,马尔赛还是不肯。傅鼐非常生气,就带着自己手下的兵出城追击敌人。噶尔丹策零已经逃跑了,傅鼐他们缴获了大量的辎重和成千上万头牛羊。这件事上报后,皇上杀了马尔赛,还赏赐傅鼐花翎。

平郡王福彭顶替大将军的位置,傅鼐继续担任参赞,还是老样子。噶尔丹那小子之前吃了大亏,不敢再深入咱们的地盘,咱们的军队也没能打远征。皇上把策凌和查郎阿大将军叫到北京来开会讨论,庄亲王允禄和策凌他们都主张继续出兵讨伐,大学士张廷玉他们却说,不如先安抚一下,如果安抚不成再出兵也不迟。两种意见摆在皇上面前,皇上就问傅鼐怎么办,傅鼐支持先安抚的意见。

皇上就下令停止军事行动,派傅鼐带着内阁学士阿克敦、副都统罗密去跟噶尔丹谈。噶尔丹那家伙想把阿尔泰山原来的地盘要回去,傅鼐使劲儿跟他掰扯,没让他得逞。 十三年的时候,傅鼐完成了使命回来了,皇上给他加官进爵,封了个都统,还给他发俸禄。

皇上登基后,任命他当兵部尚书,不久又升任刑部尚书,还兼管兵部的事务。乾隆元年,他上奏说:“刑罚的轻重会随着时代变化。咱们大清的律例,是顺治三年颁布的,康熙十八年做过修改,雍正三年又重新刊印过。我仔细研读了世宗皇帝的遗诏,上面写着:‘凡是各种条例,如果以前定的很严厉,而朕把它改得宽松了,那是因为以前部臣们商议得不妥当,朕和朝臣们反复斟酌后才修改的,应该按照修改后的条例执行;如果以前定的很宽松,而朕把它改得严厉了,这是为了整顿人心风俗,暂时实行一段时间,以后遇到事情再斟酌,如果应该按照旧例执行的,就仍然按照旧例执行。’臣想,圣上心里一定对此很挂念,有些事情还没来得及修改完善。皇上继承了世宗皇帝的心意,每次审理案件,都非常谨慎细致。我看过《大清律集解附例》这本书,里面还记载着现在已经不用了的条例,恐怕刑官会错误引用,吏员也会借此作奸犯科。所以,请皇上挑选熟悉律例的大臣,仔细核查修改。律文和律注,可以保留原样。书中记载的条例,如果现在已经修改过的,就按修改后的执行;如果应该修改但还没来得及的,就按旧章执行;务必做到公平合理,逐条整理成奏折,请皇上钦定修订颁布。”皇上批准了他的奏请。

他又上奏说:“断案引用律例,应该仔细研读全文。如果只摘取律文中的片语断章,给别人定重罪,那就是滥用法律,陷害好人。律法上写着:‘官吏怀恨在心,故意陷害平民致死,要处斩监候。’又写着:‘如果因为公务牵连到在职官员,事情必须调查审问,依法拷问,万一不小心致死,就不追究责任。’律法的本意非常公平合理。可是这几年来,各地的督抚官员,遇到下属官员误将在职官员拷问致死,就总是摘取‘故意陷害平民’这句话,要判处斩监候。尚书张照还奏请批准:‘如果将受笞杖处罚的犯人故意严刑拷打致死两人以上,以及将受徒刑流放处罚的犯人拷打致死四人以上,都按故意陷害平民论处。’他们没有考虑到,这根本就不是怀恨在心,跟故意陷害平民有什么关系?如果说在职官员本来无罪,那么一定有诬告的人,应该依法处罚诬告者;如果说轻罪不应该严刑拷问,那么像盗窃等案件,本来就没有区分轻重,怎么能预先规定为笞杖或徒刑呢?如果说拷问不合法,那么‘刑罚不合法’的律条早就有了,拷打致死两人或四人以上,应该加重处罚。请皇上命令法司部门修改律法,使其更加公平合理。”皇上批示交由有关部门办理。

秋天的时候,以勒因为借钱的事儿,上报的奏折不实,被革职了。后来又临时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两年后,他被授予正蓝旗满洲都统的职位。三年后,因为违规发放俸禄,被发配到军台服役,不久就去世了。

陈仪,字子翙,是顺天府文安县人。康熙五十四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散馆后被授予编修的职位。他擅长写古文辞,研究经世之学,大学士朱轼很器重他。雍正三年,直隶地区发生大水,河水泛滥,田地房屋都被冲毁了。皇上命怡亲王允祥和朱轼一起勘察治理水患。怡亲王需要找一个熟悉畿辅地区水利的官员,朱轼推荐了陈仪。皇上召见陈仪,询问治理黄河应该先做什么,陈仪说:“朱熹说过治理黄河要先从低洼的地方开始。天津是古代渤海逆流入河的地方,是百川的尾闾。现在南北两条运河、东西两处淀泊水位上涨,都涌向三岔口,而强大的潮水又来阻挡它们,水流相互碰撞回旋,不能及时流下去,下游狭窄就导致上游溢出,这是必然的趋势。所以想要治理黄河,不如先拓宽海口。想要拓宽海口,不如先减少流入河里的水。流入河里的水减少了,海口自然就宽了。北面的永定河,南面的子牙河,中间的七十二沽,都能顺畅地流入三岔口,然后向东流入大海了。”

雍正四年春天,陈仪跟随怡亲王去视察水利,各种命令和奏章都是陈仪起草的。朱轼因为忧虑而回乡了,怡亲王向朝廷推荐陈仪,皇上任命他为侍讲,同时署理天津同知。后来又升任侍读,再升任庶子,仍然署理天津同知。

第五年,怡亲王奏请设立水利营田四局,陈仪负责天津局,同时督办文安、大城两县的堤防工程。这两个县地势低洼,积水难以消退。那年秋天再次发生大水,堤内堤外都被洪水淹没。陈仪购买了十多万捆秫秸,竖起木桩,用秫秸编织成栅栏来抵御洪水。堤坝原本是民工修建的,陈仪向怡亲王建议,请求拨款修缮,招募民工参与工程,以工代赈,堤坝才得以巩固。南运河长屯堤的地段属于静海县,那里的官吏玩忽职守,每年都征调霸州、文安、大城三县的百姓来协同修建,百姓们要从百里之外运粮,都觉得非常辛苦,陈仪就为他们免除了这项徭役。畿辅地区大小河流七十多条,疏通旧河道,开挖新河道,陈仪勘定的就占了将近十六七。

八年的时候,他升职当上了侍讲学士。当时朝廷正讨论要设立两个营田观察使,分别管辖京东西地区,负责督促州县搞好农田建设。皇上就派他担任佥都御史兼任京东营田观察使,去天津负责营田的事务。他模仿明朝汪应蛟的办法,修建了十字形的围堰,三面开渠,和海河连通起来。涨潮的时候,水渠就满了,等潮水退了就关上水闸蓄水,用来灌溉农田。结果,白塘、葛沽一带的盐碱地都变成了肥沃的良田。丰润、玉田地区有很多低洼地,他也教导当地百姓开渠筑堤,都变成了好田地。

十一年的时候,下了一场大雨,山洪暴发,好多田地和房屋都被淹了。他上书报告了情况,皇上就让他负责赈灾工作,他一共赈济了三十四万多人口。十二年,他又升职当上了侍读学士。不久之后,他辞去了营田观察使的职务,回到了京城。

他为人非常正直,祖上留下来的几百亩田地,他都让给了哥哥。当了官之后,他还把自己的俸禄分给兄弟和老朋友们。曾经有个老朋友的儿子非常贫困,他就托人帮他找份营生,结果这件事被人告发,有人说要降他的职。

乾隆二年,他被任命为鸿胪寺少卿。但他因为年纪大了就请求退休回家了。乾隆七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他的儿子玉友,雍正八年考中了进士,当上了台湾知府,他勤于职守,做了不少好事。

刘师恕,字艾堂,是江苏宝应人。他父亲刘国黻,康熙二十一年考中了进士,后来改任庶吉士,被授予户科给事中的官职,后来历任督捕理事官。在户科任职期间,他提出百姓的田地大小不一,土地肥沃程度也有高低之分,建议在《赋役全书》中详细记载这些情况,让天下人都清楚明白。在担任督捕理事官期间,他仔细查阅相关条例并公布出来。以前,常常因为一个人逃犯而牵连到几十上百人,甚至把逃犯案当作生意来做。他把那些曾经参与其中州县官员的名字都列出来弹劾,那些贪污腐败的现象都被他一一揭露,最后还裁撤了兵部的一些冗员。后来,他又被改任为鸿胪寺卿。

师恕,三十九岁那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检讨。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国子监祭酒。雍正元年,他被任命为贵州布政使。四年后,又升任通政使,接着是左副都御史,然后又升到了工部侍郎。皇上觉得宜兆熊担任直隶总督挺合适的,就把师恕调到礼部,让他协助总督处理政务。

雍正五年,师恕上奏,抓到了交河那个作乱的刁民孙守礼,严厉审讯后治了他的罪。皇上夸他办事直率,从不隐瞒。师恕和兆熊一起商量着要裁减学政的陋规,学政孙嘉淦说:“学政以前的规矩,每天能收五十五两银子,现在减半就够用了。”师恕说:“减到一两银子也不行,应该另外奏请拨付公款。”师恕和兆熊上奏说已经和孙嘉淦商量好了要裁减,孙嘉淦也确实这么上奏了。皇上说:“孙嘉淦可不是那些贪婪扰民的人能比的,你们怎么这么没分寸?还是按照以前的规矩办吧。孙嘉淦是个正直的人,应该好好培养他。”

初夏的时候,保定府一带少雨,皇上为此担忧。师恕他们说:“今年是闰年,以后会下雨的,不用着急。”皇上责备他们办事懈怠。后来他们上奏裁减驿站夫马的工料剩余银子,皇上说:“陋规当然应该裁减,但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处理,别太苛刻了,免得以后地方上很多事情都难以开展。”于是师恕被调到吏部,仍然协助总督处理政务。

大名府的生员窦相可告状说知府曾逢圣贪赃枉法,布政使张适还把他打死了,窦相可因此而死,兆熊和师恕却隐瞒了这件事没上报。皇上命令尚书福敏等人调查,查明真相后,兆熊被降职调任,皇上对师恕网开一面,只是责备了他徇私枉法,然后任命何世璂署理直隶总督,师恕仍然协助他处理政务。

第七年,皇上任命师恕担任内阁学士,让他去福建考察民风,整顿社会风气。第八年,师恕上奏说:“海澄公以前管辖军队,有印信,后来军队裁撤了,但印信却没上交。现在海澄公黄应缵滥用印信,这是不合适的,应该下令收缴。”他还说,外地的世袭武官,年满二十岁,应该让他们到兵部报到,然后安排他们在京内或京外学习。兵部同意了他的建议。第十一年,师恕因为生病请求辞职,朝廷也就取消了福建的观风整俗使的职位。乾隆七年,宝应地区发生灾荒,朝廷赈灾,规定只有贫民才能得到救济。师恕的族人里有一些读书人,煽动那些没得到救济的人闹事,甚至堵塞官府大门,罢市抗议。皇上责怪师恕管教不好家人,就夺了他的官职。后来皇上南巡,师恕去迎接皇上,皇上又赐给他侍读学士的称号。二十一年,师恕去世了。

广东和湖南那时候也设立了观风整俗使的职位。焦祈年,字谷贻,是山东章丘人。雍正元年考中进士,后改任庶吉士,被授予编修的官职。之后他通过考试被选拔为云南道御史,升任顺天府丞,代理顺天府尹,最后升迁为右通政。第八年,皇上任命他为广东观风整俗使,他主持修建了十个府、两个州的书院,并邀请德高望重的学者担任老师。广东沿海地区盗贼很多,焦祈年制定策略设下陷阱抓捕盗贼,抓获了一百多名大盗,绳之以法,盗贼活动也因此减少了。一些奸诈的百姓利用符咒迷惑百姓,他也将他们捉拿归案,并且赦免了他们的牵连者。他还把西洋人在当地设立的天主教堂迁移到了澳门。他还检查军队,整顿军务,使军政清明。后来他升任光禄寺卿,又被召回担任顺天府尹,随后又调任奉天府尹。在前往奉天的途中,他路过山海关时,突然生病,请求回家,最后死在了家乡。

李徽,字元纶,是山西崞县人。康熙五十二年,他乡试考中了第一名,也就是解元。雍正元年,他考中了进士,然后被选为庶吉士,最后在刑部当了个主事。没多久,他又被调任为检讨。后来,他又通过考试,当上了浙江道御史。

那时候,朝廷派御史去巡察顺天府和直隶各府,分成了几组:顺天府、永平府、宣化府一组;保定府、正定府、河间府一组;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一组。李徽负责巡察的就是顺德、广平、大名这三个府。

后来发生了曾静、张熙的案子,皇上担心湖南老百姓会被他们迷惑,就打算派人去湖南劝导教育。大学士朱轼推荐了李徽,于是李徽就被派去湖南劝谕和引导百姓。不久,李徽升任佥都御史,担任湖南观风整俗使。李徽在湖南当官四年,他认真考察官吏,安抚百姓,工作做得挺好。后来因为犯了点事,被降职为仓监督。乾隆皇帝即位后,要恢复他的官职,但他却突然去世了。

广西学政卫昌绩建议设立观风整俗使,御史陈宏谋也跟着提议。皇上跟陈宏谋他们说:“广西本来读书人就少,现在却出了谢济世、陆生柟这样狂悖的人,可见那里的风俗很不好。你们这些当官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自己都不以身作则,却指望那些教书育人的官员,家家户户都能明白道理,改变风俗,这简直是舍本逐末!” 所以,这个建议最后就没被采纳。

王国栋,字左吾,是汉军镶红旗人。康熙五十二年考中了进士,后来改任庶吉士,被授予检讨的官职。他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光禄寺卿。雍正初年,查嗣庭和汪景祺因为文字犯忌而被处死。皇上觉得浙江的风气很坏,所以在雍正四年,任命王国栋为浙江观风整俗使,去整顿那边的社会风气。

王国栋到任后,四处巡视,宣讲圣旨,催收欠税,打击诬告,整顿军队,加强保甲制度,然后把这些情况都一一上报朝廷。皇上看到奏章后,还专门下旨褒奖了他。后来,王国栋升迁为宗人府府丞。雍正五年,因为浙江发大水,米价飞涨,皇上就让王国栋和巡抚李卫一起,拿出四万两库银,在杭州、嘉兴、湖州三个府修城墙、疏浚河道、加固堤坝,好让灾民能有活干,有饭吃。王国栋上奏说:“杭州到海宁的塘河淤塞严重,需要疏浚;太湖的堤坝和闸门,还有嘉兴的石塘,很多都倒塌了,需要修缮。冬天和春天雨雪不断,工程会很费力,建议等到九十月水位下降后再开工。”皇上同意了他的建议。

没过多久,王国栋就被提升为湖南巡抚,许容接替他担任浙江观风整俗使。皇上还专门告诉王国栋说:“我本来是想让你在浙江整顿几年,取得一些成效的。但是湖南的情况已经很久没好转了,现在派你去,你一定要努力啊!”皇上还命令湖广总督迈柱负责修建两省的堤坝。王国栋上奏说:“湘阴、巴陵、华容、安乡、澧州、武陵、龙阳、沅江、益阳这九个县都围绕着洞庭湖,老百姓为了耕种,自己修筑堤坝防水。可是地势低洼,江水上涨反而会倒灌进湖里,堤坝经常决口,现在已经有四百多处了。一定要严格规定完工日期,加高加厚堤坝,保证工程质量。” 佥都御史申大成上奏说,贵州的屯田地价低廉,老百姓用低价承包,容易引发纠纷。建议仿照民间买卖田地的做法,每亩收税五钱,发给地契,并推广到其他省份。王国栋上奏说:“湖南的屯田土地贫瘠,应该根据地块质量分等级,用低价承包,每亩收税五钱,发给地契,就像按市场价买卖一样。还没过户的,每石屯粮收税五钱;已经过户的,收税二钱。龙阳、武陵、长靖等地的屯田赋税过重,应该按照地契价值收取总税额的三分之二。”这些奏章都被送到户部讨论执行。

曾静和张熙那件事闹起来后,皇上让侍郎杭奕禄去湖南调查审理。国栋听曾静自己交代了情况,还没查清楚他们的同伙,允禧、允禟府上的太监因为犯了罪被发配到广西,路上就开始传谣言,直隶和河南的总督巡抚都上奏章报告了这事儿。国栋上奏说:“湖南押送兵役的事儿,我一点儿风声都没听到。” 后来茶陵有个老百姓叫陈蒂西也散布谣言,皇上就下令让国栋去查,也没查出什么实证来,因为这事儿没完成皇上的指示,国栋被罢官,召回京城。过了八年,皇上又让他代理刑部侍郎,还让他署理山东巡抚。第九年,河南祥符、封丘等县发大水,皇上又派他去赈灾。他还先后代理过江苏、浙江巡抚。第十年,他又回到刑部。第十二年,因为讨论福建老百姓蓝厚正杀兄的案子处理不当,官员们建议降他的职。第十三年,皇上又让他代理刑部侍郎。最后,他去世了。

许容,河南虞城人。康熙五十年考中举人,被授予陕西府谷知县。后来调到京城,做了工部员外郎,又通过考试被选为广西道御史。雍正元年,改任会考府郎中,还兼任御史。之后外放到直隶口北道,升迁为陕西按察使。他弹劾河东巡盐御史马喀贪污,中饱私囊,皇上就夺了马喀的官,还让许容兼管河东巡盐御史,负责查办这件事。没多久,就有人说许容刑讯逼供商人,皇上就免了他的职,让总督岳钟琪重新调查。岳钟琪说许容并没有刑讯逼供商人,皇上就提拔他做了浙江布政使。雍正五年,他接替国栋,担任浙江观风整俗使。不久,他又和广东巡抚杨文乾一起,去福建清查仓库。雍正六年,他母亲去世了,皇上准假让他回家奔丧。丧事办完后,皇上又让他回到浙江。很快,他又被提拔为甘肃巡抚,由蔡仕舢接替他担任浙江观风整俗使。许容上奏章建议修改律例,说赃款被没收后,如果交给别人,应该减轻两等罪责;贪污受贿者,如能如数归还赃款,则减轻一等罪责;必须双倍偿还才能减轻两等罪责;如果致人死亡两条人命,则应该加重罪责。皇上都认为他的建议不妥当,批评他愚蠢荒谬。

话说,康熙八年,皇上派兵去打噶尔丹,当时主管军需的尚书不太给力,老是拖拖拉拉的。皇上就派查弼纳去陕西负责军需的事务。事情办完了以后,皇上对尚书说:“这次军需的事,朕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挽回颓势,保全你的身家性命啊!这比你从御史五年内升到巡抚的恩情还要大!你应该明白这一点。”

皇上听说尚书为了筹措军饷,催着百姓交赋税,还限定一年内必须全部交清,导致百姓怨声载道,非常苦不堪言。皇上就下旨说:“朕考虑到甘肃自从打仗以来,运输军需都依靠百姓的力量,所以特地免除了雍正八年应征收的钱粮。你竟然在免税的年份还催着百姓交税?立刻停止!” 到了康熙九年,皇上又因为尚书查核钱粮过于苛刻,再次下旨告诫他不要为难百姓。康熙十二年,尚书弹劾丁忧的知府李绮贪污军需,而这个李绮是尚书仇人的哥哥。皇上知道尚书和李绮有私怨,就警告他不要迁怒报复。结果尚书还是上奏,把李绮叫到兰州,查出他贪污了七千多两银子,限令半年内回老家把钱补上。皇上又下旨说:“既然贪污的钱款可以用田产房屋抵偿,就应该赶紧让他回老家变卖抵债,何必非要逼迫他呢?”

乾隆元年,固原和环县闹歉收,尚书请求借给贫民三个月的口粮,大人一天三合,小孩一天两合。乾隆皇帝下旨说:“施政的首要任务是爱护百姓。甘肃自打仗以来,百姓都积极出力支援。现在又遇上歉收,应该加倍恩恤赈灾。你办事还算尽心,但理财方面过于苛刻。国家救济贫民,不是斤斤计较的时候!” 没多久,主管军储的大臣刘于义奏请加赈两个月,皇上却责备尚书心胸狭窄,能力不足,下令让他卸任。刘于义和陕西总督查郎阿还弹劾尚书隐瞒灾情,祸害百姓,把他革职,押解到北京治罪,后来皇上赦免了他。乾隆二年,他署理山西布政使。乾隆三年,调任江苏,署理巡抚。乾隆四年,他父亲去世,他就辞官回家丁忧了。

五年的时候,他被任命为湖南巡抚。 他请求回家守丧,但是没被批准。 等到守丧期满后,才正式被任命为巡抚。八年后,因为弹劾粮道谢济世骄横跋扈、营私舞弊,而且弹劾内容不属实,他被革职,发配到顺义城服劳役。具体情况可以参考谢济世的传记。九年后,他又被任命为湖北巡抚。但是御史陈大玠等人上书反对,说他之前因为欺骗蒙混过关而获罪,不应该再次启用他,皇上最终下令罢免了他。十五年的时候,皇上巡视中岳,他去迎接皇上,恢复了原来的官衔。不久后,他又被授予内阁学士的职位。后来因为生病请求退休,最终去世了。

蔡仕舢,福建南安人。康熙三十二年考中举人。五十八年,他从刑部主事考选为御史,外放浙江担任粮道。雍正六年,被授予佥都御史的职务,担任浙江观风整俗使。七年,署理浙江巡抚。八年,因为犯了事儿被降职。皇上谕旨说:“浙江的风俗已经逐渐改变,而且总督李卫也善于教化百姓,不必再派观风整俗使了。”蔡仕舢不久后就去世了。

书里说:海望、莽鹄立这些人都在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办事,雍正、乾隆年间也参与过政事。海望在雍正皇帝后期被任命,在军机处待了比较长的时间,虽然没有做出什么很大的功绩,但毕竟是当时皇帝的亲信大臣。杭奕禄出使安南,傅鼐奉命去劝降噶尔丹,他们都没有辜负皇帝的使命,特别是傅鼐,他很懂军事。仪领负责屯田,对当地百姓很有好处。师恕、国栋等人出使各地考察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因为这些人都是雍正皇帝特别任命的官员,所以特意把他们记录下来。杭奕禄还和史贻直一起宣谕陕西,但这并非他们的专职工作,而且史贻直是乾隆皇帝时期的人,所以没有记载在这本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