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大淳,字兰陔,是湖南衡阳人。道光三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又升迁为御史。那时候湖南镇筸发生了兵变,杀了营里的官员,地方官员都不敢管。常大淳就上书弹劾他们。后来他被外派到福建当督粮道,还代理过按察使。

晋江县抓到了三百八十多个洋盗,总督想把他们全部处死,常大淳极力争辩,救活了将近三百个被胁迫参与的。监狱里关满了犯人,常大淳说:“犯人里头不都是死罪,监狱里已经没地方了,要是爆发瘟疫,大家都要死。”于是他就分别给他们定罪,该放的放,该判的判,把监狱清理干净了。后来他又当了浙江盐运使、安徽按察使。他母亲去世后,守孝三年,守孝期满后,他被任命为湖北按察使,又升迁为陕西、湖北布政使。道光三十年,他升任浙江巡抚。

咸丰元年,海盗到处作乱,常大淳上书弹劾黄岩、温州、乍浦三镇的总兵官调兵遣将迟缓。他亲自赶到宁波,和提督一起剿灭海盗,抓住了海盗头目,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平定了叛乱。“**海盗布兴肆扰,疏劾黄岩、温州、乍浦三镇总兵应调迟延,亲赴宁波,与提督会剿,降其渠,凡五月事定。**” 咸丰二年,他被调到湖北。当时粤匪入侵长沙,土匪也四处作乱,有人建议停止文武乡试,常大淳不同意,最后事情也处理得井井有条。“**粤匪犯长沙,土匪蜂起,或议停文武乡试,大淳不可,终事无譁。**” 不久他又被调到山西,还没出发,当时的总督程矞采因为驻防湖南时失职而获罪,由徐广缙接替他,驻守湖南督师,可是贼势却越来越猖狂。两湖的军队集结在长沙,驻守岳州的只有不到一千人。常大淳奏请调动陕甘的军队,但军队还没到,岳州的土匪王万里等人就占据了桃林,常大淳就下令让驻防军队去讨伐,王万里逃跑了,可是粤匪已经攻占了宁乡,又攻破了益阳,最后逃到了临资口。“**两湖集兵长沙,防岳州者仅千人,大淳奏调陕甘兵未至,岳州土匪王万里等踞桃林,檄防兵讨之,万里遁,而粤匪己走宁乡,破益阳,出临资口。**”

首先,朝廷下令让巴陵的当地名流吴士迈组织渔民组成水军,在土星港设卡防守,派了上千人看守。结果,有上万艘商船和民船都被堵在关卡外,无法通行。等贼兵到了,这些渔民水军就溃散了,所有船只都落入贼手,贼军水陆并进攻城。岳州的提督博勒恭武没打就跑了,城池很快就被攻破了。武汉顿时大乱,兵力还不到五千,朝廷奏请留任江南提督双福,让他招募兵勇,加固城防,准备防御。但是,从两司以下的官员,都没什么应变能力。大淳为人仁慈宽厚,只是用好话安抚士兵,根本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拼死作战。

贼兵一来,先攻陷了汉阳,然后架起浮桥攻打武昌。提督向荣从湖南赶来支援,在城外十多里处阻击贼兵,不让贼兵前进。十二月,贼兵从江边挖地道,用炸药炸城墙,武昌城最终被攻破,大淳战死,他的妻子刘氏、儿子集松、儿媳马氏、孙女淑英都殉难了。朝廷追赠他为总督,谥号文节,把他供奉在昭忠祠,并在湖北为他专门建立祠堂。

和武昌城里一起遇难的文武官员还有:提督双福,学政兼光禄寺卿冯培元,布政使梁星源,按察使瑞元,道员王寿同、王东槐、林恩熙,知府明善、董振铎,同知周祖衔,知县绣麟。此外,总兵王锦绣、常禄也率领援军入城协助防守,最终一同殉难。冯培元和王东槐的事迹另有记载。

双福,他塔拉氏,是满洲正白旗人。他从护军做起,参加过征讨喀什噶尔的战役,逐步升迁为参领,后来被任命为湖北副将。他在剿灭崇阳匪首钟人杰的战役中立下大功,被赐号乌尔玛斯巴图鲁,之后又升任河北、古州两镇总兵,最后做到江南提督。大淳曾上书请求让他留守湖北,于是朝廷就改任他为湖北提督。武昌城破时,他战死,他的儿子德龄也一同遇难。朝廷追赠他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谥号武烈。

王锦绣,老家是广西马平,从士兵一步步升到云南曲寻协副将。后来带兵去广西剿匪,又升任郧阳镇总兵。常禄,是满洲镶白旗人,姓富察。他从护军校一步步升到云南副将。在广西剿匪立功后,升任河北镇总兵,还被赐号“强谦巴图鲁”。锦绣和常禄在广西、湖南两地打仗,都立下了不少功劳。后来湖北告急,他们俩一起带兵去支援,在蒲圻打了一场胜仗,然后进驻武昌,坚守城池。城破后,他们又巷战到底,最终战死沙场。朝廷对他们俩都给予了优厚的抚恤,并追赠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锦绣被追谥为“壮节”,常禄被追谥为“刚节”。

王寿同,江苏高邮人,他爹是尚书,是个官二代。他捐了钱做了刑部郎中,道光二十四年考中了进士。然后拿着原来的官职升了御史,后来外放贵州黎平知府,之后又升任湖北汉黄德道。他在黄州招募士兵,还训练自己的儿子恩晋,训练出一支精锐部队,大约有四百人。武昌城被围困的时候,王寿同带着这支队伍去支援。他们冲进敌营,攀着绳子爬上城墙,奋勇杀敌,多次击杀攻城的敌人。王寿同用瓮城防御的办法,发现敌人是从江岸挖地道攻城的,于是他带人去地道里反击,结果地雷爆炸了。王寿同和儿子恩晋在巷战中双双牺牲。朝廷追赠他骑都尉世职,把他供奉在京师昭忠祠,并在他的家乡为他和他儿子恩晋修建了忠孝祠,还把他的另外两个儿子恩锡、恩炳都封为举人。后来,左都御史单懋谦上书详细陈述了王寿同的功绩,朝廷追谥他为“忠介”。

蒋文庆,字蔚亭,是汉军正白旗人。嘉庆十九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吏部主事,后来升任员外郎。他外放云南曲靖知府,后来又调到云南府。道光十二年,升任甘肃宁夏道。他在边疆待了十年,疏浚河渠,发展水利事业。之后升任浙江按察使,代理巡抚,又升任安徽布政使。文宗皇帝即位后,下诏求贤,巡抚王植推荐了他。咸丰元年,蒋文庆被提升为巡抚。他上奏建议在凤阳、颍州等地应该训练团练,与保甲制度同时实行。

第二年,广东的土匪打到长沙了,朝廷下令调一千安徽兵去湖北支援。可是安徽巡抚陆建瀛担心土匪会袭击吉安,就请求把这些兵调到江西去。

文庆上奏说:“安庆、潜山等地已经出发了的部队,就不用调回来了;那些还没出安徽境内的徽州、宁国两营改去江西;另外,还要各自再招募一千人,以加强支援力量。不过,安徽全省的兵力只有六千人,各个地方都有防务任务,省城安庆就显得比较危险了。还好颍州、凤阳的民团比较厉害,我想再招募两千人;如果战况更紧张,请再调三千江苏兵过来。现在国库已经拨付了五十万两银子给甘肃、河工和安徽本省的军饷,最近又拨付了十多万两给湖北,真的没钱了。请求把接下来收到的地丁税、杂税以及芜湖、凤阳两关的税收都留下来备用。”

陆建瀛觉得文庆反应过度,有点儿小题大做,开始对他有点意见了。等到土匪打到岳州,文庆又再次请求招募壮丁,并且把之前请求留下的军饷再提出来,这才得到朝廷的命令,负责安徽的防务和剿匪。朝廷任命按察使张熙宇、游击赓音布去扼守小孤山,并让文庆自己和寿春镇总兵恩长一起负责安庆的防御。

公元1853年正月,太平军已经攻陷了武昌。陆建瀛奉命率兵去剿灭他们,命令福山镇总兵王鹏飞带两千人守安庆,同时任命文庆为行营的副将。王鹏飞驻扎在安庆城北门外,他用外来的将领指挥新兵,安庆的形势越来越危险。文庆他妈已经八十多岁了,而且久病缠身,文庆把她送上了船。陆建瀛正沿江往上游走,看到这一幕,勃然大怒,准备写奏章弹劾文庆,这事儿当时就传开了。陆建瀛到了安庆,文庆却称病不出,还说:“我随时都可能被杀头啊!”

陆建瀛到了黄州,太平军的船只像遮天蔽日的乌云一样顺江而下,文庆的副将战死了,部队在武穴溃败,陆建瀛只好回师。路过安庆的时候,文庆想进城商量事情,但已经来不及了。王熙宇和王鹏飞都丢下防地逃跑了。漕运总督周天爵奉命支援安庆,当时他正在剿灭凤阳、颍州的土匪,他给文庆写信,建议退守庐州。文庆把周天爵的信上报朝廷,太平军很快就到了,城北的军队溃败了,城里的人纷纷谣传要退守庐州,很多人争先恐后地从城墙上爬下去逃命,杀都杀不完。文庆吞金自杀没死,又喝药昏迷过去,家人把他抬出来,结果在城门口碰上了太平军,文庆就这样被杀害了。他的仆人用席子盖住他的尸体,跑到桐城去报信,不小心走漏了文庆自杀的消息。太平军撤走后,文庆的儿子长绶召集官员和乡绅一起查看,这才把文庆安葬。

朝廷查问,发现文庆的遗疏和报信的内容不符,向荣详细地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朝廷最终按照规定给予文庆抚恤,追赠他骑都尉的世袭爵位,把他列入昭忠祠,并在安庆为他建立专祠,谥号为“忠悫”。

陶恩培,字益之,是浙江绍兴人。道光十五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又升了御史。之后外放,去湖南衡州当知府。

咸丰元年,广西出了乱子,匪贼造反,衡州城里居然还有奸民左家伙同匪贼密谋响应。陶恩培把他们抓起来杀了,因为这事儿升了官,当上了道员。第二年春天,广东的匪贼打到了衡阳。当时的湖南巡抚程矞采正驻扎在衡阳,听到警报,就想赶紧撤回省城躲起来。陶恩培却说:“衡州是湖南的门户,要是放弃了衡州,整个湖南都要跟着遭殃!” 他坚决不同意撤军,还跟程矞采约定好,不许撤掉粮仓,让他自己看着办。陶恩培一方面狠狠打击城里的内奸,另一方面安抚士兵。匪贼发现衡州早有准备,就绕道去了道州,然后又打长沙,一路势如破竹,到处都是乱糟糟的,就只有衡州安然无恙。御史黎吉云把这事儿上报朝廷,皇帝文宗很高兴。

咸丰三年,陶恩培直接升任湖南按察使。他带兵剿灭了衡山、安仁、浏阳、醴陵等地的土匪,之后又升任山西布政使。当时的湖南巡抚骆秉章觉得陶恩培在湖南待的时间长,对湖南的防务很熟悉,就上奏朝廷请求留下陶恩培继续负责防务,朝廷也同意了。没过多久,陶恩培又被调到江苏去了。

四年后,他升任湖北巡抚。那时候武汉刚刚收复,城墙破破烂烂的,附近到处都是匪徒的影子。总督杨霈带着军队驻扎在广济,按察使胡林翼则在省外防剿。有人跟恩培说:“省城守不住,应该把省政府迁到别的郡县去。”恩培坚决反对,立刻赶往湖北上任。年底他到任时,文武官员加起来不到三十个,士兵不到一千人,军饷也不超过一万两。恩培赶紧给曾国藩写信求援,同时命令胡林翼回来保卫省城。

结果杨霈在蕲州战败,逃到了德安。五月正月(农历),汉阳、汉口都被匪军占领了,兴国、通山、嘉鱼的土匪也响应了,武昌更加孤立无援了。恩培下令烧毁沿江的树木,把所有的船只都赶走,所以匪军没能渡江。这时候,道员李孟群、知府彭玉麟率领水师赶到,胡林翼也率领陆军赶到,声势才稍微壮大了一些。匪军占据了沙坡堆,恩培想先发制人,命令胡林翼统领各路军队,趁着下雪天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从三路进攻敌人。可是士兵们怕冷不愿意打仗,在江对岸的沌口扎营,行军计划泄露了,敌人早有准备。胡林翼考虑到兵力分散不好,就改为一路进攻。水师先攻击小龟山,陆军随后跟进。匪军出动几千骑兵和步兵,从汉口袭击我军,后来又败退到大军山。

匪军的船只大量聚集,昼夜不停地攻击城池。杨霈答应从三路来救援,约定用火为信号。胡林翼、李孟群整顿军队等待,多次看到火光燃起,结果都被骗了,杨霈的军队始终没有来。二月,匪军从兴国、通山来增援攻城。胡林翼的军队被困在江对岸,无法渡江。城里出兵在青山、望江楼与敌人连战几场,都失败了。敌人逼近大小东门,恩培亲自指挥战斗,命令武昌知府多山守卫西北城。战斗正激烈的时候,突然传来汉阳门被攻破的消息,多山战死了。到傍晚,匪军蜂拥而至,士兵伤亡殆尽,恩培投身蛇山紫阳塘殉国了。朝廷下诏书优厚抚恤,追赠他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谥号文节,并在昭忠祠祭祀他。后来,在湖北,人们为他与吴文镕合建了一座祠堂。

多山,是赫舍里氏家族的人,满洲镶蓝旗的。道光十四年考中了举人,后来当上了刑部郎中。之后外放当了襄阳知府,他组织乡勇,剿灭土匪有功,升官做了道员。调到武昌府任职,还代理过按察使。当时很多官员都住在城外指挥作战,只有多山留在城里帮助守城,结果城破了,他英勇作战,战死了。朝廷追赠他骑都尉的世袭爵位,并谥号为“忠节”。

吉尔杭阿,字雨山,是奇特拉氏家族的人,满洲镶黄旗的。他从工部一个笔帖式做起,慢慢升迁到郎中,后来担任坐粮厅的监督。咸丰三年,因为孝和睿皇后下葬,他升了道员。被选派到江苏,补任常镇道,还代理过按察使。当时太平天国的匪军已经占领了江宁和镇江,匪首刘丽川又攻陷了上海。江苏巡抚许乃钊命令吉尔杭阿和总兵虎嵩林、参将秦如虎一起带兵去剿匪。

刘丽川,是广东香山人。他在上海做生意,跟洋商很熟,还跟苏松太道吴健彰认识。他平时就不守法,看到太平军势头很猛,就跟着起事了。他纠集了来自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会党两千多人,在咸丰三年秋天袭击了上海城,杀了知县袁祖德,抢了府库里的钱,吴健彰逃进了外国领事馆。附近的百姓也纷纷响应起义,宝山、嘉定、青浦、南汇、川沙五个县城接连失守。苏州的绅士们捐钱招募了一千川军,刑部主事刘存厚带队,归吉尔杭阿指挥,先后收复了青浦和嘉定。各路军队赶到后,五个县城一个接一个地被收复了。然后他们包围了上海,分成南北两营。

公元1860年春天,刘存厚挖地道炸城,结果因为援兵没到,只能撤退。小毛贼从北门冲进来,吉尔杭阿亲自点燃火炮把他们打退了。可这些小毛贼又去抢北营,虎嵩林的兵被打败了。吉尔杭阿死守阵地,没让城破,还又把从西门来偷袭的贼兵打退了。 因为表现出色,他被破格提拔为布政使,还赏赐了花翎,没多久又升了巡抚。

后来,他又在南门挖地道放火攻城,副将清长第一个冲上去,结果战死了,士兵们又撤退了。这地方紧挨着租界,那些匪徒偷偷地从租界里得到钱和武器,仗打了好久都没结束。没办法,吉尔杭阿就在洋泾浜修筑城墙,挖壕沟,切断他们的粮道,这才把贼兵困住了。

这场仗打了整整一年,洋商的贸易也受到了影响。吉尔杭阿跟洋商们好好解释利害关系,法国的军官主动提出帮忙剿匪,英国和美国的领事也同意在租界附近设防。他们在陈家木桥修建土墙,把营地往前移,逼近贼军,并且下令投降就免死,每天都有几千人从城里爬出来投降。 贼兵偷袭陈家木桥,结果被吉尔杭阿打败了,还抓住了伪将军林阿朋这个狠角色,把他杀了。

除夕夜,趁着贼兵不备,吉尔杭阿用地雷炸城,然后率领士兵冲进城里。丽川趁乱放火逃跑,结果还是被抓住了,杀了。剩下的贼兵都被消灭了。 捷报传到朝廷,文宗皇帝很高兴,给他加官进爵,赏赐了顶戴花翎,还赐给他“法施善巴图鲁”的称号。

公元1861年,朝廷命令吉尔杭阿率领这支打了胜仗的军队,去向荣大营帮忙处理军务,专门负责镇江一带的战事。镇江的贼酋吴汝孝非常狡猾,依仗金山作为据点,银山、宝盖山也藏有贼兵。那年秋天,吉尔杭阿多次攻打镇江西门和南门,同时切断金山、瓜洲沿江的贼兵支援路线,接连打了胜仗。虎嵩林攻下了宝盖山,吉尔杭阿就在宝盖山上安营扎寨,利用黄山上的大炮轰击镇江城,贼兵的据点都被摧毁了。江宁的贼兵集结了大部队,从北岸渡江来增援,吉尔杭阿巧妙地利用高资镇作为贼兵的粮道,派兵截击,把贼兵赶到了栖霞石埠桥。他和总兵德安一起合力围剿,留下刘存厚率领三营兵力守卫高资烟墩山。

六年春天,太平天国那些厉害的匪徒陈玉成、李秀成他们带兵来增援了,提督张国樑在仓头镇跟他们打了一仗。结果那些匪徒偷偷地从小港口上了江,顺着江水往下游走,城里的匪徒也同时从城里杀出来接应他们。官军措手不及,被他们打了个措手不及,于是匪徒们就一路长驱直入,冲到了金鸡岭,逼近了宝盖山的大营。吉尔杭阿死守抵抗,匪徒没占到便宜,就渡过长江,去攻打仪徵和扬州了。

五月,好几万匪徒又来攻打高资,(守将)存厚向朝廷告急。大营里只有八千兵,有人说:“匪徒人多势众又很凶猛,挡不住啊,不如先放弃高资,以后再慢慢想办法打大仗比较稳妥。”吉尔杭阿一听就急了,他说:“只要打赢这一仗,就能切断匪徒的粮道,镇江城眼看着就要丢了。我宁愿战死沙场,报效国家!”于是他就赶紧赶到烟墩,结果被包围了,打了五天五夜的大仗,他亲自拿着旗子指挥作战,结果不幸中炮牺牲了。存厚拼死保护着吉尔杭阿的尸体突围出来,结果被匪徒追上截杀,也战死了,尸体也没能带回来。副都统绷阔跳江自尽了。镇江的军队也溃败了,副将周兆熊战死了。

朝廷知道了这件事后,文宗皇帝非常悲痛,追封吉尔杭阿为总督,给他一等轻车都尉的世袭爵位,谥号“勇烈”。在吉尔杭阿殉难的地方和上海都为他修建了专祠。他的儿子文钰继承了他的爵位,还被朝廷授予了员外郎的官职。

存厚,字仲山,是四川荣县人。他捐钱捐官,当上了刑部主事。他特别喜欢谈论军事战略。侍郎王茂荫很欣赏他,推荐他去江南大营。 在战场上,他跟着向荣将军一起率领士兵打仗,每次都取得胜利。上海战役一开始,他就独自领兵作战,吉尔杭阿将军非常倚重他。攻打青浦的时候,他冒着箭雨和石头,第一个冲上城墙,保住了知府。后来攻打上海时,不小心误杀了洋妇,洋人很愤怒,要出兵报复。存厚一个人骑着马过去说:“这件事不值得引发战争,我愿意用自己的性命来赔偿。如果你们一定要打仗,就算我死了也不会后退!”最后,双方协商赔偿,才平息了冲突。

上海的围攻持续了几个月,很多作战策略都是存厚想出来的。攻下上海后,因为他的首功,他得到了丰厚的赏赐,被任命为江宁知府,还被记名提拔为道员。后来,他又参加了攻打镇江的战役,在夺取银山、击败瓜洲的援军和争夺金鸡岭的战斗中,都立下了头等功劳。吉尔杭阿将军因为存厚很有谋略,所以让他守卫高资。后来吉尔杭阿将军在高资战役中牺牲了,存厚非常悲痛,他奋力作战,突围想要带回吉尔杭阿将军的遗体。结果在半路上遭遇伏击,他杀死了几百个敌人,最后战马陷进泥潭,壮烈牺牲。朝廷追赠他骑都尉世职,并谥号为“刚愍”。

绷阔,戴佳氏,是满洲正白旗人。他担任头等侍卫。他跟随僧格林沁将军一起剿灭林凤祥的叛军,在连镇、高唐、冯官屯等地的战斗中屡立战功,最后被授予正红旗蒙古副都统的职位。后来他被调到京口,和吉尔杭阿将军一起救援高资。军队溃败后,他掉进了水中,被手下救了上来。他说:“我和吉尔杭阿将军一起出生入死!吉尔杭阿将军死了,我不能独自活着。”说完,他又跳回江里自杀了,朝廷谥号为“勇节”。

兆熊,是四川成都人。他担任副将。在攻打镇江的战役中,他驻扎在城南,攻破了子冈,抵挡住了敌人的猛攻。吉尔杭阿将军战死后,子冈被敌人围困,水源也被切断了。兆熊坚守阵地,用计策诱敌,杀死了很多敌人。他向张国樑将军请求支援,但支援还没到,敌人的包围越来越紧。因为平时他很得士兵们的心,所以没有一个人逃跑。最后,营地被攻破了,他点燃火药自焚,全军将士和他一起战死,朝廷谥号为“果愍”。

罗遵殿,字澹村,是安徽宿松人。道光十五年考中了进士,直接被任命为直隶知县,先后在南乐、唐山、清苑等县,以及冀州直隶州做过官,政绩都很出色。后来升迁为浙江湖州知府,又调任杭州知府,之后又升任湖北安襄郧荆道。罗遵殿在浙江的时候,因为抓捕盗贼而出名。到了湖北后,他下令所属地区组建团练,湖北北部地区的民团从此开始兴起。

咸丰二年,太平天国军队攻陷了武昌,当地土匪郭大安想趁机响应叛军,结果被罗遵殿抓获并处决了。咸丰三年,他署理按察使的职务。正赶上捻军窥伺襄阳和樊城,罗遵殿回到襄阳筹备防务。湖北巡抚张亮基在奏折里夸赞罗遵殿深得民心,请求将他调到自己的军队里指挥。咸丰四年,武昌再次被攻陷,安徽的叛军窜到了德安、安陆、荆门等地,罗遵殿率领五千人马驻扎在王家河,阻止叛军进攻,攻克了潜江,皇上还赏赐了他花翎。接着又在京山打败叛军,收复了京山城,多次派遣襄阳的军队支援总督杨霈进行防剿。咸丰五年春天,武昌又失守了,但是襄阳因为早有准备,叛军没有攻打。咸丰六年,罗遵殿升任两淮盐运使,但是仍然留在湖北管理粮台。一些游勇煽动饥民造反,叛乱蔓延到荆州、襄阳、郧阳、宜昌四个郡,罗遵殿坚守城池,等到援军到来后,大败叛军。那年秋天,武汉光复,罗遵殿极力主张巩固长江上游的防线。因为他认为盗贼的起因在于饥寒交迫,所以他劝说各地设立七十多处义仓,又用税收剩余的钱款修缮老龙堤以防治水患,之后升任湖北按察使。咸丰八年,他又升任湖北布政使。当时胡林翼担任湖北巡抚,他励精图治,非常看重罗遵殿的清廉正直,很多政务都依靠他来处理。

九年的时候,他升迁为福建巡抚,还没上任呢,就被调到浙江去了。自从太平天国占据了江宁(南京)之后,皖南地区的军事和粮草供应都归浙江管。当时浙江在宁国府屯兵,把这支军队当作屏障。可是后来胡兴仁当了浙江巡抚,他不愿意给邻近的军队供应粮草,还弹劾了统兵将领郑魁士,把他调走了。这样一来,太平军就更加肆无忌惮地窥伺浙江了。

遵王到浙江上任后,发现官吏们都贪图享乐,互相攀比,于是他就严厉地查处,整顿军队。有些人不服从他的管理,他就狠狠地批评他们。整个浙江省城里,只有总兵李定太的六千人马,遵王知道这兵力不足以抵挡太平军,于是就和胡林翼商量调动湖南的军队来支援,但事情紧急,一时半会儿很难调动过来。太平军已经从宁国府窜入了浙江境内。遵王派李定太去防守湖州,结果广德府就失守了。

十年二月,太平军从独松关逼近杭州。湖南方面派来了萧翰庆和李元度两支军队来支援,结果萧翰庆战死了,李元度因为道路受阻没能赶到。太平军在城南山上扎营,居高临下,随时可以攻入城中。遵王向江南方面求援,但援军迟迟未到,兵力又少,根本无力抵抗。浙西地区刚经历战乱,老百姓不懂军事,大家对是战是守意见不一,乱成一团。偏偏又赶上连日大雨,遵王穿着官服,在泥泞中步行巡视,坚持了十多天,结果城破了,他服毒自尽,妻子女儿也跟着殉节了,朝廷下旨给予优恤。后来御史高延祜上奏弹劾遵王不能抵御太平军,朝廷就取消了他的优恤。

遵王在地方做官二十年,清廉正直,生活俭朴,家里只有一间简陋的土屋。胡林翼为他筹集丧葬费用,这才得以安葬。同治初年,朝廷应允了曾国藩的请求,考虑到遵王一生为官清正,到浙江任职时间不长就殉国,追赠他为右都御史,赐予骑都尉世职,谥号壮节。

城破的时候,署理布政使王友端、署理按察使缪梓、杭嘉湖道叶堃、宁绍台道仲孙懋、署理杭州知府马昂霄、署理仁和县知县李福谦都一起殉国了。

老王,叫王友端,安徽婺源人,那可是道光二十七年考中的进士呢!后来当上了户部主事,又升了郎中,之后外放到浙江当粮道,还一度代理布政使。

当时啊,广东那边的匪军正打着歪主意要攻打浙江,王友端就赶紧跟当时的浙江巡抚(应该就是指“遵殿”)说:“安徽边境的军队太弱了,湖州那边更是空空荡荡的,您得赶紧派兵去广德加强防御啊!” 可那巡抚大人当时没当回事,等到情况紧急了才想起来派兵,结果已经来不及了。贼军一路畅通无阻地打到了城下。王友端又建议说,应该在涌金门和清波门之间设置防御工事,相互支援,形成犄角之势,可他的建议还是没被采纳。

匪军挖地道攻城,王友端悬赏三千两银子,招募敢死队,用绳索从城墙上滑下去,去袭击敌人。偏偏下起了雨,火器都点不着,结果攻击失败了。王友端临死之前,还在自己的衣服上写下了“浙江布政使王友端”八个字。后来朝廷追赠他骑都尉世职,还给了他“贞介”的谥号。

这位梓先生,是江苏溧阳人,道光八年考中了举人,后来又通过大挑考试当上了知县。他先后在仙居、石门、奉化等县做过官,后来因为一些过失被免职了。

不过,他很快又派上了用场。当时正赶上清查仓库和水灾赈灾,朝廷下令让他去帮忙,他办事能力很强,都处理得很好。之后,他捐了款又重新当官,升了同知。咸丰二年,黄河决堤阻碍了漕运,他献计改走海运,并且被任命负责这件事。任务完成之后,他又升了知府。

上海被太平军攻陷了,他带兵去帮忙剿匪;他还提出了疏浚刘河海口以恢复漕运的建议。后来,他又先后担任了宁波、杭州知府,还做过杭嘉湖道台,兼任盐运使。咸丰六年,他又代理按察使。太平军从江西方向窥探浙江,梓先生率领军队驻扎在常山防备他们,朝廷授予他金衢严道(金华、衢州、严州三府道)的官职。

咸丰八年,太平军攻陷了江山,又来攻打衢州,他和总兵李定太一起合力把他们打退了,他又一次代理按察使。当太平军包围杭州的时候,梓先生担任着盐运使兼按察使,负责军务和城防。当时临时调集的军队不到四千人,而杭州城很大,守城兵力远远不够。城里人心惶惶,经常发生骚乱。有人说闭城不出是胆小怕事,也有人说打仗不积极是临阵脱逃。梓先生四处奔走,想方设法加强防御,两次带兵出城攻击太平军,但都没成功。城里的官员和绅士们催促他赶紧出战,而老百姓和士兵之间又互相仇视。

梓先生知道情况已经无法挽回,于是决定以死殉城。他守卫着清波门附近的云居山,侦察到太平军正在挖掘地道,他赶紧让人加固内壕。工程还没完工,地雷突然爆炸,城墙倒塌,军队溃败。他身中数十处刀伤,壮烈牺牲了。

朝廷知道了这件事,给了他抚恤。但是,当时的巡抚王有龄却认为梓先生在守城和出击的策略上存在问题,取消了他的抚恤。后来杭州城收复后,举人赵之谦上书朝廷,请求重新调查此事,朝廷便下令让当时的巡抚左宗棠重新调查。左宗棠在奏疏中说:“梓先生为官清廉,临危不惧,英勇悲壮,请求恢复他的抚恤。”后来,巡抚李瀚章、杨昌濬也多次上书为梓先生请功,最终朝廷追赠他太常寺卿的官职,把他供奉在昭忠祠,并为他单独修建祠堂,赐予骑都尉世袭的爵位,谥号武烈。

徐有壬,字钧卿,是北京宛平人,老家在浙江乌程。道光九年考中进士,先在户部当主事,慢慢升到郎中。后来外放四川,当了成绵龙道,还代理过按察使。他治理匪患,抓住了匪首,其他匪徒也都散了。之后升任广东盐运使,又代理按察使,当时清远有土匪袭击官府,他火速前去平叛。接着又升任四川按察使。

文宗皇帝登基后,下诏让大家上奏意见,很多地方官员都互相推诿,很少有人敢上奏。只有徐有壬偷偷地写奏折,直言不讳地谈论时政。后来他升任云南布政使,又调到湖南。咸丰五年,因为母亲去世,他回老家奔丧。浙江巡抚何桂清奏请朝廷起用徐有壬负责团练防务。当时太平天国的军队从安徽窥伺湖州,徐有壬在长兴设伏,打败了他们,贼军逃跑了。

咸丰八年,徐有壬守丧期满,朝廷任命他管理江苏粮台,后来又升任江苏巡抚。当时有个叫程鹏士的匪首,带着枪船在嘉兴、湖州一带闹事,地方官都拿他没办法。徐有壬暗中潜入苏州,把程鹏士抓住了,并依法处置。

徐有壬能升官,全靠何桂清的推荐。但他到江苏任职后,对谁都不巴结。咸丰十年春天,太平军又攻打湖州。徐有壬和何桂清商量后,派游击曾秉忠率领水军前去支援。水陆夹击,太平军被打退了。太平军接着又进攻东坝、溧阳,抄小路直奔杭州。徐有壬赶紧请求调动提督张玉良前去支援,杭州虽然一度失守,但很快又收复了。何桂清向朝廷报捷,却只说藩司王有龄有功,王有龄因此升官,而徐有壬只是被例行表彰了一下。

没过多久,和春等率领的军队战败,退守丹阳,徐有壬赶紧调运粮草和武器支援他们,但张国樑、和春先后战死,何桂清却放弃常州不守。四月,太平军长驱直入,攻打苏州。徐有壬写信责备何桂清,何桂清却上奏弹劾徐有壬。张玉良主动请缨协助守城,被安排在葑门外驻扎,却在夜里偷偷跑了。第二天,徐有壬巡城时,发现广勇(清朝的一种地方武装)和太平军勾结,打开城门迎接太平军。双方在城内展开巷战,太平军的长矛刺中了徐有壬的帽子,他大声痛骂敌人,最终壮烈牺牲。他的儿子徐震翼和妾、女儿也一起殉难。朝廷追赠他骑都尉世职,谥号庄愍,并在苏州为他建立了专祠。

有壬小时候就看过家谱,看到远祖应镳全家殉节的事迹,感慨地说:“我将来也要像他那样!”后来果然应验了。他八岁就能理解勾股定理,父亲去世后,他就跟着叔父住在京城,拜姚学塽为师学习。学习的时候,他总是追求实用,尤其擅长历法和算术,还著有《务民义斋算学》一书流传于世。

王有龄,字雪轩,是福建侯官人。道光年间,他捐钱做了浙江盐大使,后来改任知县。先后在慈溪、定海、鄞县、仁和等地做官,政绩都很出色。因为工作出色,官职升到了知府。咸丰五年,他被任命为杭州知府。当时的浙江巡抚何桂清很器重他的才能和谋略,多次让他代理盐运使、按察使等职务,后来又提升他为云南粮储道,但仍然让他留在浙江处理防务。何桂清调任两江总督后,奏请调王有龄去上海商议通商税则。咸丰七年,王有龄升任江苏按察使,后来又升任布政使。王有龄擅长理财,何桂清对他非常信任,凡事都依赖他,让他充分发挥才能,很多事情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巡抚只是接受他的成果而已。

咸丰十年,太平天国军队攻陷了杭州,企图以此牵制江南全省的局势,朝廷派来援军,贼军还没开战就逃跑了。何桂清把功劳归于王有龄,于是奏请朝廷,让他升任浙江巡抚。朝廷下诏书催促他率兵迅速前往,处理军事和善后事宜。但太平军又回过头来猛攻江南大营,和春等将领的军队溃败,常州、苏州相继失守,太平军兵锋直逼嘉兴,提督张玉良迎战却被打败,杭州也戒严了。王有龄率领福建兵驻扎在北新关外,派一部分军队在卖鱼桥堵截太平军,前后夹击,打败了太平军,太平军这才撤退。他又设立捐输局,奏请朝廷委任在籍的前左副都御史王履谦、前漕运总督邵灿共同负责办理捐输事宜。太平军十多万人从徽州进入浙江,攻陷了严州,又分兵两路,从嘉兴、广德方向进攻省城,王有龄和将军瑞昌一起调兵迎战,把太平军打跑了,解除了杭州的围困,又收复了余杭,朝廷加封他为头品顶戴。不久,他又收复了严州。

十一年前,江山、常山、富阳、遂安、海宁、临安等县都收复了。可是,贼寇又来骚扰太湖东山,总兵王之敬打仗输了。

到了夏天,贼寇又攻陷了江山、常山、长兴、金华、遂昌、松阳、处州、永康、义乌这些地方,我被革职了,不过还让我留任。张玉良在要隘死守,帮助其他军队,结果他的军队先溃败了,贼寇的气焰更加嚣张。我下令让各路将领去支援,可是都没人理我。只有处州镇总兵文瑞带着三千江西援兵来了,他跟我有交情,所以主动请缨。他驻扎在金华的孝顺街,结果听说兰溪的军队打败了,就赶紧溃逃了;退守到浦江,贼寇紧追不舍,我又下令军队去支援,结果半路上又溃败了:浦江、严州接连失守。总兵刘季三、副将刘芳在富阳战死了。其他的将领看到贼寇人多就逃跑,根本不肯打仗,只想着要军粮。富裕人家捐款捐物都捐累了,而官府却催得紧。所以,团练大臣王履谦就弹劾我说我滥收捐款,办事总是和别人闹矛盾,我们俩还互相上奏弹劾对方。

十月,萧山、诸暨和绍兴府都失守了,军队的粮草供应彻底断了。当时,援军大多靠不住,我又上奏朝廷,任命李元度为按察使,招募八千湘军入浙,结果到了龙游,就前进不了了。贼酋李秀成带着全部兵力包围了杭州城,副将杨金榜战死了,张玉良攻克了罗木营的贼寇营垒,也中炮死了:城里的人士气全无,而且粮食也吃光了,饿死的百姓遍地都是。十二月,贼寇架着云梯攻进了城,军队溃败了,我服毒自杀没死,最后上吊死在了阁楼上,李秀成看见了,还让人给我准备了棺材下葬。

这事儿传到朝廷,言官颜宗仪、高延祜、朱潮就一个接一个地上奏章弹劾,说勒索捐税引起民怨沸腾。这事儿就交给了曾国藩去调查,曾国藩上奏说:“王有龄在浙江的时候,官绅不和,他带兵也不行,所以事情办砸了;不过,粮草用尽,援军也断绝了,他还是危急关头赴命,大节上没有亏欠。”皇上就按照规矩给他追赠抚恤,谥号为“壮愍”,还把他列入昭忠祠,浙江和福建还专门为他修建了祠堂。和他一起殉国的还有学政张锡庚、提督饶廷选、总兵文瑞、署理布政使麟趾、按察使宁曾纶、督粮道暹福、仁和知县吴保丰。张锡庚、饶廷选、文瑞这三个人,都有单独的记载。

接下来咱们分析一下:太平天国起义的贼寇自己陷入了岳州,这股势头根本拦不住。等到他们攻打武昌,虽然有援兵赶到,但一点用都没有。安庆城仓促之间筹备防御,更是没办法了。武昌城一共被攻破三次,湖北的军队根本指望不上,曾国藩在奏章里说得非常痛心。杭州刚开始失守是因为没有兵,后来苏州、常州也丢了,这就跟唇亡齿寒一样。苏州一向依靠江南大军的保护,大军一溃败,苏州就很难保全了。常大淳、蒋文庆、陶恩培、罗遵殿、徐有壬这些人,在太平时期都是好官,可是遇到紧急情况就反应不过来了,有的甚至是在事情已经很危险的时候才开始处理,根本无力回天。王有龄本来很有才干和谋略,可是因为贪污克扣,失去了民心,他的措施也并不完全妥当。吉尔杭阿带兵很有办法,攻克上海立了大功,朝廷指望他收复镇江,如果他没死在半路上,一定能成功,他的功绩是其他人比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