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从周朝开始,那些和天子同姓的宗亲们,就都被封王建国,巩固皇室的统治;到了汉朝以后,皇帝的儿子们,几乎个个都分封为王。看看历代皇帝的宗族关系,就能明白这“亲亲之谊”有多重要了。
清朝初期,爵位的制度还没完全确定下来,像武功王、慧哲王、宣献王这些王爷,都是因为立下功劳才被封的。到了崇德元年(1636年),才正式规定了九等爵位。顺治六年(1649年),又改成了十二等爵位,从亲王、郡王到奉恩将军,都有。封爵的原因,有的是因为有功劳,有的是因为皇恩浩荡,还有的是因为是皇帝的子孙。只有睿亲王、礼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亲王、顺承亲王这八位王爷,因为在开国时立下大功,所以他们的爵位世袭罔替,永远不会被降等。其他的亲王、郡王,爵位会一代一代往下降,有的甚至降到镇国公、辅国公,但还能继续世袭。如果只是旁支被分封,爵位就可能降到奉恩将军,等到这一支后代传完了,爵位也就没了。
其实啊,从皇太祖(努尔哈赤)以上的子孙,我们都叫他们“觉罗”,而从皇太宗(皇太极)以下的子孙,我们叫他们“宗室”,这亲疏远近不一样,爵位自然也不一样。传了几代之后,爵位就只剩下子爵、男爵了。本来封爵的初衷,是先奖励有功的人,其次才是照顾亲戚关系,所以有些皇子,只被封为贝勒、贝子、公爵。这规矩,历代都执行得很严格。雍正以后,只有怡贤亲王因为忠心耿耿,恭忠亲王因为辅佐朝政,醇贤亲王因为是光绪帝的亲生父亲,他们的爵位才世袭罔替。到了清朝末年,庆亲王奕劻也获得了这个殊荣。
其他的宗室子弟,如果不是国家有大的庆典,就不能获得恩封;如果不是擅长骑射,就不能因为考绩而获得封爵。可是,清朝入关以后两百多年,文风盛行,已经没有开国时候那种勇猛精悍的气概了。每年年底评选的时候,符合条件的人越来越少了。这就是清朝盛衰强弱的原因啊!现在,我们把从肇祖(清太祖努尔哈赤)以下的所有子孙,都列在这个世系表里,根据家谱记录,把各个支系、派系都分清楚。那些不在十二等爵位之列的,我们称之为“闲散宗室”,就不详细记载了。接下来,我们开始记录皇子的世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