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捷,字元凯,是义州人,祖上住在宝应。明朝初期,他凭借军功被授予后屯卫指挥使的职位,而且是世袭的,所以就定居在那里了。杨捷一开始是明朝的小将领,顺治元年投降清朝,被授予山西抚标中军游击的职位。

后来,岚县的土匪高九英等人聚集起来抢劫,巡抚马国柱命令杨捷去抓捕他们。杨捷成功斩杀了高九英,并捣毁了他们的老巢。马国柱升任总督后,提拔杨捷为督标中军参将,不久又升为副将。

顺治四年,清军平定了广东,朝廷命令杨捷率领三千宣化、大同的士兵前往广东镇守。顺治五年,杨捷的军队行至池州时,金声桓、李成栋叛乱了。大将军谭泰建议让杨捷驻守九江,参与平叛,于是杨捷被授予九江总兵的职位。他率领军队收复了都昌,抓获并斩杀了金声桓安插的官员余应柱等人。江西平定后,杨捷因功被授予世袭的拖沙喇哈番爵位。

顺治十年,杨捷跟随靖南将军喀喀木讨伐广东叛将郝尚久,收复了潮州。之后,他被调往陕西兴安,但大学士洪承畴请求让他继续留在原先的驻地,并升他为右都督。后来,他又被调到福建,担任右路总兵,参与征战。顺治十二年,因为收复潮州的功劳,杨捷被晋升为左都督。郑成功侵扰福建,杨捷在云霄、铜山等地与郑成功交战,屡屡获胜。

顺治十六年,杨捷被提升为江南提督。正赶上郑成功攻陷镇江,并窥伺江宁,杨捷被加封为太子少保,担任江南随征左路总兵,驻扎在扬州,负责防守江北重要的军事要塞。顺治十八年,杨捷被任命署理庐凤提督,不久又被调到山东。山东的土匪于七败逃窜入海,杨捷抓捕并处死了他的五十多名同伙。

康熙十二年,我被调到江南任职。十七年,郑经攻打漳州,海澄失守。我被紧急调往福建,统领水陆各军,升任少保兼太子太保。我上奏说:“我以前在云霄、铜山一带剿灭贼寇,深深知道福建士兵战斗力不强。自从我担任江南提督以来,就招募精壮士兵,训练多年。我想挑选三千精兵随军征讨福建。”皇上批准了我的请求。

我很快到达福州,听说郑经进攻泉州,立即率兵前往惠安。郑经的将领刘国轩在洛阳桥设下埋伏,用三千人占据陈山坝阻挡我们的军队。我派游击李琏等人奇袭,打败了他们。总兵黄大来和副都统禅布等人与我在洛阳桥南夹击,刘国轩逃跑了,泉州也平定了。郑经的将领王一鹏又窥探惠安,我命令总兵张韬抵御,几乎把他们全部抓获斩杀。郑经的其他将领叶明、纪朝佐等人在德化、永春一带活动,萧武等人率领水师停泊在湄州,窥探兴化。我派兵防守策应,然后移师漳州。我和副都统吉尔塔布等人一起在江东桥打败了刘国轩,又分兵驻守柯坑山、凤山、万松关等重要关隘,还派兵扼守榴山寨。

我刚到福建上任,就上奏请求另设水师提督,好让我专心对付陆路上的敌人。皇上任命我为昭武将军,主管福建陆路提督事务。十八年,刘国轩率领军队袭击榴山寨,想夺取江东桥。我和平南将军赉塔等人分兵两翼夹击,在下坑山和欧溪头大败了他,斩杀了一千多名敌军,缴获了无数的武器装备。刘国轩逃到狮子山,联络附近各寨寻求支援。

十九年,我亲自率领精兵,剿灭了乌屿一带的各个寨子。我和总督姚启圣、总兵姚大来等人一起攻打玉洲、三汊、石码,连续攻破十九个寨子,最后攻取了海澄。郑经的将领苏侃率领城中人投降,我们乘胜追击,和浙江提督石调声一起收复了厦门。刘国轩从铜山逃回台湾。

那一年,石调声因为年老体弱,请求退休,皇上批准了,让他回江南当提督。因为在海澄的战功,皇上提升了他的世袭爵位,成了三等阿达哈哈番。他七十四岁那年去世了,皇上追赠他少傅兼太子太傅的官职,谥号敏壮。他的孙子石铸继承了他的爵位,并且请求把户籍迁到扬州卫。

石调声是汉军镶黄旗的人。他跟着军队去广东打仗,因为立功,被授予世袭爵位拖沙喇哈番。后来升迁为参领,驻防福建。之后又升任杭州副都统。耿精忠造反攻打浙江,石调声奉命迎战,多次打败了敌人。接着,他又升任浙江提督。康熙十七年,郑成功手下的大将刘国轩等人进攻海澄,皇上命令石调声前去支援,可是还没赶到,海澄就失守了。康亲王下令让他去守惠安。贼军攻陷同安,接着包围了泉州,惠安也失守了。石调声退兵到兴化,和参赞大臣禅布一起,攻下了惠安,把敌人一直追赶到洛阳桥。这样,泉州的包围才解除了。后来,他又和副都统沃申一起,在江东桥打败了敌人。没过多久,刘国轩等人又夺回了江东桥,切断了后勤补给线,将军赉塔又下令石调声去迎战,又一次打败了他们。康熙十九年,石调声又收复了厦门和金门,刘国轩逃跑了。石调声这才回到浙江任职。

一开始,贼军攻陷江山和惠安的时候,很多士兵战死后尸骨未埋,有人因此责怪石调声。康熙二十一年,皇上追究他的责任,夺了他的官职和世袭爵位。不久之后,他就去世了。

万正色,字惟高,是福建晋江人。年轻的时候就参军了。因为他招降了海寇陈灿等人,立了功,被授予陕西兴安游击的职位。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造反了,万正色跟着西安将军瓦尔喀一起征讨四川。叛将谭弘等人占据阳平关抵抗,结果在野狐岭被万正色打败了,然后万正色乘胜追击,又收复了广元和昭化。后来,他升官加爵,当上了岳州水师总兵。那时候吴三桂占据着岳州,控制着洞庭湖的要塞,还种树做成障碍物,阻挡官军的进攻。

康熙十七年,万正色上任后,带领水师部队趁着夜色,偷偷地进入芦苇丛生的水域,把吴三桂种的那些树桩全部拔掉,然后攻击敌人,多次打败了他们。吴三桂的将领江义、巴养元、杜辉等人,带领着两百艘战船进攻柳林嘴,万正色和游击将军唐善等人一起迎战,把他们的船都打坏了。这一年吴三桂死在衡州,他的儿子吴应麒和江义、杜辉等人守着岳州。万正色派千总魏士曾带着十四封信去劝降吴应麒的部将,结果魏士曾被杀了,吴应麒也把那些接受书信的部将杀了,于是吴应麒的军队内部就发生了内讧。吴应麒的手下陈华、李超、王度等将领纷纷投降,吴应麒见大势已去,就丢下城池逃跑了,岳州就这样被收复了。万正色为魏士曾请求朝廷给予抚恤,并追赠他为守备。

康熙十八年,朝廷追认他攻克阳平关的功劳,晋升他为左都督。

康亲王带兵去福建打仗,耿精忠投降了,但是郑锦还占着金门和厦门,还攻陷了海澄。施琅觉得福建人熟悉海上的情况,就给朝廷写奏章,详细地分析了水陆作战的策略,他说:“福建依山傍海,海盗神出鬼没,难以捉摸。应该挑选擅长陆战的官兵,驻守重要据点,不让海盗上岸;水军从万安镇顺流而下攻打金门,堵住海澄,切断他们的退路。如果敌人从厦门来增援,就在金门设伏攻击他们。还要请求朝廷免除沿海地区的杂税,想办法招抚海盗,妥善安置他们,这样海盗自然就会散了。” 奏章递上去后,皇上就提升他为太子少保,任命他为福建水师总兵,还提拔他为提督。

当时有人建议调荷兰的船来攻打厦门,施琅又上奏章说:“荷兰船什么时候能到还不一定,等他们来了,都三四月了,风向就变了,到时候就很难前进了。现在咱们的新旧战船都集结完毕了,我和福建巡抚吴兴祚已经商量好了作战计划,我率领水师直接攻打海坛岛,吴兴祚率领陆军作为支援。”

十九年,施琅攻打海坛岛,把先锋部队分成六队,他亲自率领大型战舰跟在后面,又派轻型战船从左右两翼包抄,集中力量夹攻,炮火猛烈,击沉敌舰无数,溺死三千多人,最终攻克了海坛岛。郑锦的将领朱天贵逃跑了,施琅紧追不舍,追到平海澳,朱天贵又逃到崇武,施琅又去追击,大败朱天贵。施琅和将军拉哈达、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提督杨捷一起会师攻打厦门,朱天贵投降了。

郑锦逃回了台湾。施琅上奏请求朝廷派兵驻守沿海重要地区,皇上就派兵部侍郎温岱去视察。后来又讨论在铜山、厦门等地设置总兵以下的官职,留下两万水师兵力分镇驻守。一开始,海坛岛攻克后,兵部要给施琅记功。姚启圣跟温岱说:“施琅先跟朱天贵约定好了才出兵,并没有跟海盗真正打仗。”兵部把这事儿报给了皇上,皇上还是决定给他记功,并授予他世袭的爵位——他喇布勒哈番。皇上还命令施琅攻打台湾,施琅请求暂缓出兵。第二年,施琅被改任为陆路提督。

二十五年,他被调到云南工作。没过多久,他和鹤庆总兵王珍因为一些事情互相指责,皇上就下令让他们俩都进京接受调查。总督范承勋弹劾他贪污受贿,皇上派侍郎多奇和傅拉塔去查办这件事。刑部判他死刑,但皇上考虑到他以前立过不少功劳,就特赦了他,只是撤了他的官职,保留了世袭的爵位。三十年的时候,他去世了。

吴英,字为高,是福建莆田人。小时候被海盗抓到岛上,被迫改姓王。康熙二年,他到泉州投降清朝,被授予守备的职位。后来跟随提督王进功一起攻打郑成功,攻下了铜山城,升官为都司佥书。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浙江提标都司。

十三年,耿精忠叛乱,他的部将曾养性入侵浙江,总兵祖弘勋也叛变投靠了耿精忠,他们分别进攻宁波和绍兴。吴英跟随提督塞白理打败了他们,俘虏了他们的将领李荣春等人,升任左营游击。十四年,曾养性、祖弘勋率领十多万大军进攻台州。吴英向塞白理献计,表面上修缮毛坪山的小路,暗地里率领军队抄近路从仙居袭击敌人的后方。敌人占据黄岩半山岭抵抗,吴英和游击曾承等人冒着箭雨石块冲锋陷阵,斩杀了敌将刘邦仁等人,收复了黄岩,升任中军参将。

十五年,贝子傅拉塔率军收复温州,曾养性、祖弘勋率领三万人趁夜袭击营地。吴英带领五百人埋伏在敌人的后方,自己率领精锐部队占据大羊山,堵住了敌人的要道。与敌人遭遇后,他们进行了殊死搏斗,吴英身中数枪。大军随后赶到,埋伏的士兵一起发起攻击,敌人大败,斩获无数。接着,他又跟随提督石调声援象山,敌人屯兵在石门、西溪两座山岭。吴英和游击侯奇等人分兵三路进攻慈溪,击沉了敌人的船只,消灭了大量敌人,收复了象山。九月,康亲王杰书率军征讨福建,耿精忠投降,曾养性、祖弘勋退兵。他们的部将冯公辅还在松阳据守,吴英进山招降了他。冯公辅的同伙林惟仁等人屯兵处州,吴英采取招降和剿灭相结合的策略,斩杀了五百多名敌人,招降了林惟仁以及一千多名士兵。

十七年,福建泉州闹起了兵荒马乱,康亲王下令调声英去帮忙。声英二话不说,带着军队就去了。锦贼的将领刘国轩堵在洛阳桥,声英就从上游陈山坝渡过江,用奇兵从敌人背后杀出,造了浮桥让大军过去,前后夹击,一口气斩杀了六百多敌人。因为这次战功,他升职了,当上了福建督标中军副将。后来他又带兵去支援漳州,一口气攻下了十九个寨子,一直打到江口,用炮火击沉了敌人的船只,最终收复了海澄。

十八年,刘国轩又带着几万兵马,在郭塘、欧溪头扎营,想夺取江东桥,声英带兵把他们打跑了。因为这次胜利,声英被提升为同安总兵。

十九年,声英和宁海将军拉哈达、巡抚吴兴祚一起,从同安港口出发,分兵攻打厦门,把敌人赶回了台湾。这一年,声英还上奏朝廷,请求恢复自己的本姓。二十二年,他调任兴化,正赶上施琅进攻澎湖。声英和总兵朱天贵、林贤等人一起,从八罩屿乘着风势进攻,游击蓝理被围困住了,声英冲进敌阵,把他救了出来。第二天,他们攻打虎井屿,声英的右耳中了一枪,但他更加卖力地战斗,跳上敌人的战舰,亲手杀了敌将郑仁,其余的敌人都吓跑了。刘国轩和郑克塽请求投降,这些事情都记载在施琅的战报里。

二十四年,声英进京朝见皇帝,上奏说:“台湾的地势非常险要,当地的土著只求温饱,本来没有别的想法。以前那些小股匪寇作乱,都是内地奸民在捣乱,用陆军搜捕很容易就能抓完。以前有人建议设置水师,配备一百艘双篷船,我认为可以减少到二十艘,分别部署在台湾和澎湖,负责传递文书。台湾和澎湖的官兵需要一万人,以前有人建议用鹿皮和白糖作为军饷,但一直没有按时发放。我看台湾除了民田,还有很多水田,都是郑氏家族及其部将的,耕牛很多。建议分出四千士兵屯田,每人分三十亩地和一头牛,让他们耕种。农闲时再进行操练,这样士兵就有稳定的收入,军饷可以节省一半。”他的奏疏上报后,朝廷下令讨论执行。不久,他又调任浙江舟山镇守,后来又升任四川提督。

英先因为军功被提升为左都督,授予世袭的拖沙喇哈番爵位。因为在平台、澎湖的战功,他又升为三等阿达哈哈番。三十六年的时候,他被调到福建担任陆路提督,后来改任水师提督。皇上南巡,英先在皇上行宫朝见,皇上还赐给他御书的匾额。皇上召见英先,问他:“福建现在还有没有海寇?”英先回答说:“海寇绝对不会蔓延开来,如果蔓延了,那我们这些官员还有什么用?不过海里和城里不一样,茫茫一片水,乘着小船,到处都能躲藏。商人要是生意亏损,没办法才会去做盗贼,这种情况经常有,不能随便就说他们是海寇。”皇上为此下诏表彰英先实事求是又明智,随后授予他威略将军的称号,仍然让他担任水师提督,还御制诗一首赐给他,鼓励他勤勉地防患于未然。五十一年的时候英先去世,享年七十六岁,追赠太子少保。

蓝理,字义山,是福建漳浦人。年轻的时候就性情刚烈,力气也大得惊人。他聚集族中强壮的人,一起杀了海寇卢质,然后去官府报功,官府怀疑他也是盗贼,把他关进了监狱。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叛乱,就把所有关押的人全部放出来,让他们去耿精忠那里任职。蓝理偷偷地从仙霞关跑到康亲王的军队投降,给军队带路,在温州打败了叛将曾养性。十五年,他跟随军队进入福建,被授予建宁游击的职位。十七年,他跟随都统赉塔在蜈蚣山打败了海寇,又收复了长泰。十八年,他升迁为灌口营参将。十九年,总督姚启圣驻军漳浦,命令蓝理分兵守卫高浦,蓝理推辞不去,结果被姚启圣弹劾说他虚报兵力,贪污军饷,被革职。 部里议罪,打算判他杖刑和流放,蓝理请求去剿灭海寇来赎罪,皇上同意了,让他到前线去立功。

话说二十一那年,施琅提督大人征讨台湾,蓝理骁勇善战,被任命为右营游击,负责率领水师出战。本来上面有人反对,但皇上特批了。施琅大人让蓝理当先锋,他几个兄弟蓝瑶、蓝瑗、蓝珠也都跟着去了。郑克塽派刘国轩守澎湖,又让曾遂带着几万兵马迎战,战船密密麻麻,把海面都遮住了。蓝理指挥军队迎战,从早上一直打到中午,战斗越来越激烈。曾遂那边开炮了,炮弹擦着蓝理飞了过去,蓝理应声倒下,曾遂还远远地喊:“蓝理死了!” 蓝瑶赶紧把蓝理扶起来,蓝理却大声喊:“蓝理没死!曾遂你死定了!” 他要刀,侄子蓝法赶紧把刀递给他。只见蓝理腹部受伤,肠子都流出来了,蓝法赶紧把肠子塞回去,蓝瑗给他披上衣服,蓝珠用布条给他包扎伤口。蓝理一边喊着杀贼,一边指挥军队冲锋,击沉敌船两艘,敌人溃不成军。

施琅大人赶到蓝理的船上慰问,让他处理好伤口继续作战。这时,施琅大人的船搁浅在浅滩上,敌军战船把施琅大人的船围住了。蓝理听到消息后,立刻赶去救援。蓝理的船上,还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船篷上,敌人一见蓝理的名字都害怕了,战斗稍微缓和了一些。蓝理乘胜追击,大败敌军,缴获敌船,并请求施琅大人换船,然后继续追击敌人,一直追到西屿,几乎把敌人杀光了,最终攻克了澎湖。台湾平定后,论功行赏,蓝理被授予参将,加封左都督。

没过多久,蓝理的父亲去世了,他回家丁忧。二十六年,服丧期满后,他来到京城,在赵北口迎接皇上,皇上还把他召到御前,询问澎湖之战的情况,并让他脱下衣服查看他的伤口,慰劳非常,破格提拔他为陕西神木营副将。不久又升任宣化镇总兵,挂镇朔将军印。二十九年,调任定海。四十二年,又调任天津。皇上还赐给他花翎、冠服,并御书“所向无敌”的匾额赏赐给他。四十三那年,蓝理旧伤复发,请求解职,皇上慰留他,还派御医给他诊治。蓝理看到京畿地区有很多荒地,于是请求在天津开垦一百五十顷水田,每年都能收成稻谷,百姓们都称这些田地为“蓝田”。

他四十五岁那年,升任福建陆路提督。到了四十六岁,皇上南巡,他负责在扬州迎接圣驾,皇上赏赐很多东西,还御笔亲书“勇壮简易”四个字给他做奖匾。四十七岁的时候,他母亲去世了,皇上允许他在任上守孝。

到了五十年,有个叫陈五显的巨盗,纠集了二千多人,在泉州、永春、德化等地闹事。这事儿过了好几个月才上报朝廷,他上奏说那些村庄都安然无恙,皇上觉得他在说谎,就把他撤了职。总督梁鼐和巡抚满保又接连弹劾他贪婪残暴,朝廷就派侍郎和讬、廖腾煃去和总督、巡抚一起调查,查实后,判他死罪。皇上念在他以往的功劳,最终网开一面,免了他死罪,让他回北京。

五十四年,朝廷出兵北征,去打阿喇布坦,他请求上前线效力,皇上赐他总兵的官衔,让他协助都统穆尔赛处理北路军务。后来因为生病回京,没多久就去世了。皇上免除了他欠的银两,还派人送他的妻子儿女回老家安葬。

这个人啊,特别勇敢善战,性格也很直率。当福建提督的时候,政绩在当地百姓中口碑很好。他抓捕盗贼,甚至连一些豪强都牵扯进去了。他还修桥铺路,用富人的钱来做,结果得罪了不少人。泉州的百姓甚至画了老虎做成告示,列举他的各种罪状,所以他才惹上了麻烦。皇上考虑到他以前的功劳,最终还是保全了他。他弟弟瑶没当官;另一个弟弟瑗,官做到金门总兵;还有一个弟弟珠,官做到参将。

黄梧,字君宣,是福建平和人。一开始,他是郑成功的部下,在海澄当守将。顺治十三年,黄梧杀了郑成功的将领华栋等人,然后带着海澄投降了清朝。大将军郑亲王世子济度把这事儿报上去了,皇上就封黄梧为海澄公。

第二年,顺治十四年,总督李率泰上奏朝廷,请求增加黄梧的兵力,凑齐四千人,驻扎在漳州。黄梧和李率泰还有提督马得功、都统郎赛一起,水陆并进,打下了七座城池,还攻克了闽安镇。因为立了大功,皇上赏赐给他盔甲、貂皮大衣,还升官为太子太保。黄梧给李率泰写信,推荐施琅,说这小子智勇双全,对沿海的情况非常了解,给他点权力,肯定能剿灭海盗;他还说郑成功之所以能撑这么久,全靠大陆的接济,木材、丝绸、麻布、铁钉、粮食,那些内奸暗中帮忙运输,给海盗送粮草,所以要严禁这些行为;他还列出了五条灭贼的策略,并且请求朝廷赶紧杀了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李率泰把这些都报告给了朝廷,施琅后来果然被重用,郑芝龙也被杀了。接下来,朝廷下令严禁海禁,切断对郑成功的物资供应,调兵驻扎在沿海,阻止郑成功登陆,还增加了战舰,加强水战训练,这些都是采纳了黄梧的建议。

郑成功死后,他的部将万义、万禄、杨学皋、陈莽、陈辉、颜立勋、黄昌、黄义、余期英等等都投降了黄梧。康熙二年,清军攻打厦门,靖南王耿继茂从浔尾出发,黄梧和李率泰从蒿屿出发,水陆大军夹击,杀敌无数,最终攻克了厦门、金门、浯屿三个岛屿。郑经逃跑了,躲到了铜山。耿继茂让黄梧带兵驻扎在云霄,继续剿灭郑军。三年后,黄梧又招降了郑经的将领周全斌、陈升、黄廷、何政、许贞、李思忠等人。然后,黄梧和耿继茂、李率泰以及提督王进功一起,趁夜渡海,攻下了铜山。郑经逃回了台湾。

梧先生说:“自从我从海上归顺朝廷以来,十二年间,先后招抚文武官员二百多人,士兵数万人,其中有些人还被皇上封为侯伯,而且可以世袭。我现在爵位还没确定,也不知道能世袭多少次,请求朝廷相关部门调查核实一下。” 皇上随后下令,封他为一等公,世袭十二次。

七年后,兵部讨论裁减各行省的兵力,梧先生管辖的地区被定为三十名官员、一千二百名士兵,其余的士兵都调往河南。 十三年,耿精忠叛乱,战报传到漳州。梧先生当时正患有严重的痈疽,听到这个消息后,又惊又怒,结果气死了。

他的儿子芳度,字寿岩。梧先生死后,芳度表面上按照父亲的遗命回复耿精忠,暗地里却招募军队自保,大概两个多月的时间,就招募到了六千名精兵强将,然后斩杀了耿精忠安插的都督刘豹等人,率领军队登上城墙,用蜡丸包裹奏折,派人秘密地快马加鞭送往朝廷。皇上赞赏梧先生的忠心耿耿,下诏书优厚地抚恤,让芳度继承爵位;同时命令浙江、江西、广东三路军队进军福建。

芳度不知道哪路军队先到达,就等着他们会合一起剿灭叛军。随后他上奏说:“漳州处于耿精忠、郑成功两个叛贼之间,从八月以来,我一直坚决抵抗耿精忠,表面上和郑成功虚与委蛇。因此得以暗中招募军队,训练出一支万人精兵,部署在漳州城以及龙溪等五个县。不久,耿精忠来犯,我率领军队迎战,杀敌无数。这两个叛贼本来就互相怨恨很深,势必都会失败。如果广东的军队能够乘胜追击,我一定率领军队迎合他们,迅速取得全胜。”

十四年,芳度再次上奏说:“我抵挡耿精忠的诱惑,拒绝与郑成功合作,坚守了一年多。最近两个叛贼竟然联合起来,我的计划泄露了。郑成功于是撤回了各地的军队,集中兵力在海澄,准备粮食、修缮武器。我知道他的阴谋,就派总兵杨壮猷等人扼守平和,同时让我哥哥芳泰突围前往广东,接应大军。郑成功率领大军围攻漳州城,昼夜不停地进攻。我多次率军出击,斩杀了他们的将领黄鼎新、卢英等人。但是孤城缺粮少饷,各种困难都难以支撑。估计广东的援军很快就会到达。请求皇上秘密命令浙江、江西两路军队迅速进发,让这两个叛贼顾此失彼,这样我就可以和他们会合,取得胜利。”

漳州从五月被围困到七月,敌人越来越多,架起云梯攻城,炮火摧毁了三十多丈的城墙。芳度带领将士抵抗,杀死了无数敌人。敌人围攻不退,芳度多次上书告急。朝廷赶紧命令各路统兵将领迅速前去救援,并且拨款接济。到了十月,城里粮草都吃光了,叛将吴淑里应外合,引敌人攻破了城池。芳度率领士兵在巷子里作战,最后力竭,在开元寺的井里自尽了,年仅二十五岁。敌人残害了他的尸体,他的母亲赵氏和妻子李氏也自杀了。他的叔父芳枢、堂兄芳名、弟弟芳声、芳祐都战死了,跟着芳度一起战死的还有三十多名家眷。敌人还砍开了芳度的棺材,毁坏了他的遗体。副将蔡隆、游击朱武、外委张琼、戴邻、陈谦都骂着敌人战死了。这件事上报朝廷后,皇帝下旨褒奖抚恤,追封芳度为王爵,谥号忠勇,享受多罗郡王的待遇,并派大臣去祭奠。蔡隆、朱武、张琼、戴邻、陈谦也都追赠了官职。

芳度的哥哥芳世,字周士。早些年,也就是康熙元年的时候,他曾带着哥哥的奏疏进京朝见皇帝,后来留在京城,被授予一等侍卫的职位。等到芳度派人送来告急的奏疏时,芳世主动请缨,请求跟随大军从广东出发前往救援,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福建随征总兵官,并下旨褒奖鼓励他。芳世到了广东,正巧碰上他弟弟芳泰从漳州突围出来,芳世督促军队前去救援,距离漳州只有两天的路程,却听到城池失守的消息,只好退兵驻扎在惠州。芳度殉难后,朝廷下旨让芳世继承爵位。康熙十五年,叛将马雄等人诱骗芳世兄弟投降吴三桂,芳世兄弟没有答应,趁机逃脱,到了江西信丰,派人送来奏疏,详细陈述了被围困以及后来逃脱的经过。皇上非常赞赏他,加封他为太子太保,并命令他继续镇守漳州。先前送奏疏的那位使者,从参将被提升为海澄总兵,皇上命令他赶去康亲王的军队,等到漳州、泉州收复后,负责在海澄收集散失的官兵,镇守海防。

十六年,芳世跟皇上说:“我叔父芳梧的遗体被贼人毁坏,请皇上和芳度一起考虑抚恤的事宜。我叔父芳枢为了骂贼而死,我的弟弟芳名、芳声奋力保卫城池,也在同一天战死了,也请求皇上赐予抚恤。”皇上就追赠芳梧为太保,谥号忠恪;追赠芳枢为按察使佥事;追赠芳名、芳声为太常寺卿,并且都允许他们的子孙继承官职;还赏赐芳世蟒袍、弓箭、马鞍和战马,表彰嘉奖到了极点。

十七年,锦贼刘国轩、吴淑攻打海澄,芳世跟总督郎廷相、副都统孟安等人一起,在观音山、秬山头、石玛村等地多次打败了他们。国轩又退兵攻打漳州,芳世率领军队堵截追击,消灭了很多贼寇。山贼蔡寅假装是朱三太子,纠集了几万人马,和锦贼勾结,攻打漳州。芳世在天宝山打败了他们,斩杀了他们的头目杨宁等人。芳世又上奏皇上说:“漳州战乱之后,我叔父芳梧和弟弟芳度的旧部都散了,我逐渐把他们重新召集起来,一共四千八百人,我已经选拔了六百人补充到本标的五个营里,剩下的没有额外的名额可以补充,请求允许留下三千人,另立三个营,按照朝廷的规定发放军饷。”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没过多久,芳世就病死了,临终前上奏皇上说:“福建省长期饱受战乱之苦,漳州更是如此。希望皇上在平定战乱之后,严厉命令各级官员减轻赋税,救济这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他还规划了几项关于海防的事宜,又因为他的儿子芳溥只有九岁,请求让弟弟芳泰继承爵位。皇上追赠芳世为少保,谥号忠襄。

芳泰,字和士,年轻的时候是个读书人。他帮他哥哥芳度守卫漳州的时候,曾经突围出去求援。城池失守后,他的父母妻子都遇害了。后来他到了广东,碰上尚之信叛乱,芳泰和他的弟弟芳世跟着巡抚杨熙一起奋力作战才逃了出来。没多久,他就担任了南京江宁的总兵。他弟弟芳世去世后,芳泰继承了他的爵位。他多次出兵剿灭贼寇,收复了平和、漳平等县。

总督姚启圣上奏说芳泰年纪太轻,管不住那些老兵。朝廷经过讨论,让芳泰去北京。芳泰上奏请求暂时留在汀州,为他的哥哥芳度办理后事。姚启圣又上奏说,海澄的那些老兵听说芳泰在汀州,都跑去投奔他了,而那些伪将吴淑兄弟因为以前害死了芳度,所以不敢投降,请求朝廷下令让芳泰赶紧离开福建。十八年的时候,芳泰到了北京,他上奏说:“我长期在战场上厮杀,并不因为年轻而软弱。离开漳州已经十个月了,也没听说吴淑投降。总督没有办法对付贼寇,却拿我当借口。我正值壮年,请求仍然让我驻守福建,继续剿灭贼寇,来报答朝廷的恩情。”皇上安慰并开导了他。二十二年,皇上允许他回老家为哥哥办理丧事。二十九年,芳泰去世了,他的儿子应缵继承了芳度的爵位。四十九年,应缵为芳泰请求朝廷给予抚恤,追赠他太子少保的职位。乾隆初年,追谥芳泰为襄愍。三十二年,高宗皇帝特别下诏,让芳泰的公爵世袭罔替。

应缵去世了,谥号为温简。他没有儿子,就由他的堂弟仕简继承爵位。乾隆初年,仕简进京朝见皇帝。乾隆皇帝因为仕简年纪还小,就让他回老家等待任命。十九年,仕简被授予衢州总兵。二十四年,升迁为湖广提督,之后又历任广东、福建陆路水师的提督。他曾经揭露厦门商船的一些陋规,皇帝很高兴,还特意说:“你知道感恩,朕也识人。”当时漳州、泉州的百姓大量涌入台湾,多次进行抢劫,仕简亲自渡海带兵去抓捕他们。他再次进京朝见皇帝,皇帝赏赐给他黄马褂、双眼花翎和黑狐皮斗篷。后来仕简生病,不小心摔了一跤,皇帝还赏赐给他人参和高丽清心丸。淡水地区的生番杀害了同知杨凯,仕简又渡海带兵去抓捕那些生番,并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后来林爽文起兵造反,仕简奉命带兵去讨伐,但战事久久没有进展。总督常青、李侍尧先后弹劾仕简贻误战机,仕简被革职,还被逮捕到刑部,面临斩首的处罚,最后被特赦。不久之后,仕简就去世了。

仕简的儿子秉淳早逝,他的孙子嘉谟继承了爵位。秉淳最初被授予蓝翎侍卫,后来逐步升迁到狼山总兵。嘉谟最初被授予头等侍卫,后来逐步升迁到温州总兵。

穆赫林,博尔济吉特氏,是满洲正蓝旗人。他的祖先琐诺木,是兀鲁特贝勒。在太祖时期,琐诺木跟随明安来归顺清朝。他屡立战功,被授予二等总兵官。穆赫林的祖先琐诺木去世后,在顺治年间追谥为顺良。传到穆赫林的父亲僧格,因为受到皇帝的恩宠,官职不断升迁,最后被封为三等伯。僧格去世后,穆赫林继承了他的爵位。康熙五年,穆赫林被授予正蓝旗满洲副都统,并被列入议政大臣的行列。

吴三桂叛乱,康熙十三年,穆赫林和都统拉哈达一起率领军队驻防兖州,不久后又奉命转移到江宁驻防。当时耿精忠也叛乱,响应吴三桂,大将军康亲王杰书、将军贝子傅喇塔奉命讨伐他们。穆赫林率领他所统率的喀喇沁、土默特军队前往浙江,和傅喇塔的军队会合。康熙十四年,穆赫林参与攻打台州,耿精忠的将领林冲纠集了一万多兵力,占据了十三座营寨抵抗清军。穆赫林督促军队攻克了这些营寨,斩获无数,之后又收复了仙居。

老师傅从黄岩出发,精忠将曾养性跟叛将祖弘勋一起,在温州占据有利地形,水陆并进迎战。穆赫林在 上塘岭打败了他们,缴获了三十多艘战舰。精忠将彭国明带着五千人马在瓯江边扎营列阵,穆赫林带兵杀到宝带桥,奋力猛攻,斩杀了一千多敌人,缴获了他们的枪械和旗帜,然后就在江边布阵,敌人要是敢来进攻,就立刻打回去。温州城周围挖了壕沟,连着瓯江,还修了闸门蓄水,咱们的军队争夺闸门,敌人死守,很久都没能攻进城。当时康亲王杰书驻扎在金华,下令傅喇塔和穆赫林赶紧攻城。穆赫林说,必须要有大炮才能攻下城。

十五年,皇上责备王贝子等人办事拖拉,军队没有战功。王贝子就弹劾穆赫林、副都统吉勒塔布、提督段应举等人违抗命令,瞻前顾后,办事不利,要求等事情平息后再论罪。八月,康亲王从衢州攻克了仙霞关,精忠军投降了,曾养性、祖弘勋等人被迁徙到福州,皇上命令穆赫林把军队转移到福建,驻守延平。

郑锦派他的将领吴淑、吴潜从邵武来进攻,穆赫林在浦塘隘口打败了他们,阵斩了他们的将领杨大任等人,乘胜收复了邵武、汀州两府和所属的县城。郑锦多次侵犯泉州,又侵犯潮州,穆赫林和副都统沃申、总兵马三奇等人分兵前往迎战,屡屡获胜。十七年,郑锦进攻海澄,穆赫林和海澄知府黄芳世带兵在湾腰树迎战,结果战败,退守海澄。郑锦又纠集人马包围海澄,占据高地俯瞰城中,炮石齐下,穆赫林和段应举一起死守,等到粮草用尽,穆赫林身负重伤,不久城池失守,他和段应举就一起自尽了。

事情平息后,官员们议论说穆赫林在温州作战没有功劳,守卫海澄时,听说援军快到了,却没能突围而出,应该夺去他的官职和世袭爵位,抄没他的家产。皇上考虑到穆赫林曾经立下战功,就免除了抄没家产的处罚,命令他的侄子赫达色继承爵位。到了世宗时期,皇上诏令穆赫林和段应举一起被列入昭忠祠。

段应举,是汉军镶蓝旗的人。他父亲思信,是明朝广宁的千总。清太祖攻下广宁后,思信投降了清朝,被授予世袭的备御官职。思信去世后,应举继承了他的官职。后来,应举跟随端重亲王博洛讨伐叛将姜瓖,参与攻打汾州和太谷,都取得了胜利。 接着他又跟随贝勒屯齐征讨湖南,多次立下战功。官职一路升迁,最终被提升为镶蓝旗汉军梅勒额真,还被晋升为世袭的二等阿达哈哈番。

之后,他跟镇国将军王国光一起前往广东,驻守潮州。康熙三年,他奉命在南塘铺剿灭叛将苏利,大获全胜,苏利逃窜,应举又收复了碣石卫。因为这次战功,应举的世袭官职被晋升为一等。没多久,他就署理山东提督的职务。康熙十三年,他率领军队前往杭州,参与平定耿精忠的叛乱,之后被授予福建提督的职位。在仙居、黄岩、太平、乐清等地与叛军作战,都取得了胜利,并且包围了温州。

康熙十五年,他跟随康亲王征讨福建,耿精忠最终投降。当时郑锦占据着漳州、泉州和兴化,应举与将军拉哈达合兵一处,共同进剿,收复了兴化和泉州两座城池。之后,他又分兵平定了漳州和海澄等县,最后驻守在海澄。康熙十七年,刘国轩、吴淑等人攻陷了平和,穆赫林在战斗中失利。朝廷因此责怪应举未能平定叛乱,调任江宁提督杨捷前来接替他,应举则继续以副都统的身份从军作战。最终,海澄城被攻破,应举战死沙场。

论曰:郑氏家族在海疆作乱三十多年,杨捷、段应举等人戍守边疆,艰难地抵抗叛军,平定了泉州、漳州,收复了金门、厦门;英勇的施琅最终在朝廷的支持下,越海收复了失地,而段应举忠勇奋战,堪称虎将。在郑氏叛乱时期,有很多从海上投降的人,都得到了优厚的封赏,例如林兴珠被封为建义侯,郑鸿逵被封为奉化伯,周全斌被封为承恩伯,郑缵绪被封为慕恩伯,梧最先投降,被授予他原来的爵位。他的儿子芳世在漳州战死,以忠义流芳后世。穆赫林等人在海澄孤城抗敌,也值得称赞。面对凶悍的敌人,防守的艰难,以及最终的胜利,都非常值得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