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清朝的时候,欧洲各国为了争强富国,疯狂发展各种先进设备,什么轮船、邮政、电报,都用上了。道光年间,咱们国家开了五口通商,外国佬就蜂拥而至。中外来往多了,外国船只就开进咱们的江河湖海,到处设邮局、通商口岸。大英、大美两家公司,海底电缆直接从太平洋、大西洋伸过来,也扎堆在咱们海边,眼瞅着就要反客为主了。
李鸿章、郭嵩焘这些大臣,觉得这关系到国家主权、商业和军事,就上书皇帝,极力反对。一开始,他们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后来还是顶住压力,一步步把这些事情给办成了,开创了咱们国家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局面。当时李鸿章管着直隶,还当北洋通商大臣,他真是费尽心力,才最终看到这些事情成功。长江招商轮船局是从同治十三年开始的。到了光绪三年,唐山胥各庄铁路开始修建;光绪四年,咱们有了邮政局;光绪五年,在大沽、北塘的海口炮台,也架设了电线,一直通到天津。从那时起,这些事业就越发展越大,各种交通工具齐头并进。轮船分官办的和商办的,铁路也分官办的和商办的,电线分部里办的和省里办的,邮政分总局和分局。
到了宣统年间,邮传部统计,铁路通车里程超过一万多里,电线总长九万多里,邮局有四千多处。每年铁路收入大概两千万两银子,电报一千多万两,邮政六百多万两,可是每年支出也差不多,赚的没多少,看来分利的人太多了吧?以前,马车一天最多跑百里,船只还得看风向和水流,慢得很。朝廷要是发个紧急军情,骑马送信,一天也就能跑个六七百里。现在呢,京汉铁路的火车,天津到上海的轮船,跑个两三千里的路程,也就三天时间。邮政包裹坐火车、轮船,也能很快送到。要是用电报,几万里外,瞬间就能收到消息。
老百姓一开始觉得这些新玩意儿难接受,等看到好处了,就都觉得挺好,所以轮船、电报、铁路,都有商办的。可是有些官员就想把这些都收归国有,对那些商办的企业,就各种打压。特别是川汉铁路的商办,那些官员手段太狠了,商人们抗议,就被治罪。他们滥用刑罚,激起了民愤,反对党借机攻击政府,国家根基都动摇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孔子认为这是国家治理的最高境界。清朝全国文字统一,车轨也统一,就是风俗习惯不太一样,结果就导致了国家安定与否的巨大差异。所以说,伏羲氏说的“通天下之志”,不仅需要像轮船、铁路、电报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政治制度来维持,不能只顾着发展物质,而忽略了精神文明啊!写交通志。
最早的铁路是英国人建的,之后很多国家都跟着建。咱们清朝同治年间,正闹着海防的事儿,直隶总督李鸿章就多次跟朝廷上的人说修铁路的好处,但没成。
光绪初年,英国人偷偷摸摸地在上海修了一条通到吴淞的铁路,朝廷让李鸿章去处理这事儿。李鸿章就和江苏巡抚沈葆桢一起,派盛宣怀他们跟英国人谈判,最后花了二十八万两银子把铁路买了下来,然后就搁置不用了,当时很多有识之士都觉得可惜啊。
过了三年,有个商人自己出钱在唐山到胥各庄之间修了八里长的铁路,这可是中国人自己修建铁路的开始!
六年了,刘铭上朝给皇上递交奏折,说:“自古以来,国家面临的外部威胁,没有比今天更多更强大的。一个国家出事,其他国家都虎视眈眈,而俄国横亘在我国的东、西、北三面,和我们接壤,尤其令人担忧。俄国从欧洲开始修建铁路,逐渐逼近浩罕,又要从海参崴修路到珲春,现在它之所以按兵不动,是因为铁路还没修好。不出十年,祸患就难以预测了。日本虽然是个弹丸小国,但它学习了西方先进技术,依靠铁路,也敢跟我们叫板。如果我们不提前做好准备,想变强就来不及了。”
“变强的方法,就是练兵造武器,这些当然应该逐步进行。但是关键在于,要赶紧修建铁路。铁路的好处,对漕运、赈灾、商业、矿业、税收、出行等等方面,说不完,而对军事更是刻不容缓。中国地大物博,北方边境绵延万里,与俄国接壤;沿海通商口岸,又与各国共享。如果只是画地为牢防守,防不胜防;如果靠骑马快跑来回奔波,鞭长莫及。只有修建铁路,才能使东西南北交通便利,可以根据敌人的动向,及时做出应对,即使相隔万里,几天就能到达,百万大军,一声令下就能集结。而且,军队集中力量就强大,分散就弱小。以中国十八个省份来算,军队并不算少,军饷也不算不足,但是各省各管一摊,各怀心思,一旦发生战事,都顾不上自己,征收军饷调动军队,都力不从心。如果铁路建成,就能加强联系,沟通血脉,裁减军队节省军饷,就能组建强大的军队,保卫边疆和沿海,运输枪炮,早上出发晚上就能到达,驻防的军队也可以随时变成机动部队,十八个省拧成一股绳,一个士兵抵得上十几个士兵的作用。将来兵权和财权都掌握在朝廷手里,中央强盛地方弱小,就不会被地方官员牵制了。”
“现在国家财政困难,主要是因为边防开支巨大;百姓生活困苦,主要是因为各种关卡的税收太重。各国争夺在华通商的利益,我们的财政收入一天天减少,后患无穷。如果有了铁路,收取的费用足以养活军队,就可以减少关卡的税收,既富国又利民,再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现在要抓住时机赶紧行动,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外国借款。中国重要的铁路有两条线路:南线一条从清江经山东,一条从汉口经河南,都通往京城;北线从京城东边通往盛京,西边通往甘肃。如果不能同时开工,可以先修建从清江到京城的铁路,与今年计划修建的电报线互相配合。”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好家伙,这事儿啊,直接就让李鸿章和刘坤一两位大人商量着办。李鸿章说了:“修铁路这事儿,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军事、京城安全、老百姓的生活、运输、邮政、矿产开发、招商引资、轮船航运和人们出行,好处可太多了!但是,要是借外国的钱修铁路,万一外国人控制了铁路,侵占咱们的地盘,妨碍咱们国家用,那可就得小心了。” 刘坤一呢,就担心修铁路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和税收。 还有个叫张家骧的大学士,说了修铁路的三大坏处。
这事儿又转到了李鸿章那儿,李鸿章可坚持自己的想法,力挺修铁路。结果,一大堆官员联名上书反对,侍讲张楷说了九个不利之处,御史洪良品也说了五个坏处,说得那叫一个激烈!反正反对修铁路的大臣太多了,皇上最后就下令取消了修铁路的计划。 从那以后,就再也没人提修铁路的事儿了。
话说十一年,跟法国打完仗和解之后,朝廷觉得海防这块儿不能放松,就下令让大臣们好好想想办法,把后续工作做好。李鸿章就说了:“跟法国那仗打完,欠了洋人两千万的债,十年才能还清,哪还有钱搞海军啊?要致富,就得学西方,开采煤铁矿,修铁路,发展商业。矿藏当然好,铁路更是长远之计。但要招商引资,一时半会儿不容易,朝廷也没钱帮衬。要是低息贷款从外国借钱来修,虽然别的国家都这么干,但咱们这儿大家肯定得吓一跳,没皇上亲自拍板,谁敢冒这个险啊?”
大学士左宗棠也上奏了七条建议,其中一条就是应该修铁路:“外国靠经商起家,先经商再修路,修路再练兵,运输方便,事事顺利。铁路没修之前,阻力当然很大,但一旦建成,老百姓就富了,国家就强大了,人才也多了,好处多多,坏处没有,这是有目共睹的。电报、轮船,咱们中国以前没有,现在有了,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东西。要是铁路修好了,好处就更多了。建议先修一条从清江到通州的铁路,打通南北交通要道,方便运输,商业就能发展;方便调兵遣将,军队规模就能缩减。而且费用才几百万,政府牵头,招商引资试点一下就能开始,对老百姓的生活也没什么影响。等试点成功了,再继续修分支线路。往西北方向延伸,更是以后必然的趋势。” 奏折递上去后,大臣们虽然觉得说得有道理,但也没采纳。
到了那年冬天,李鸿章又提议说:“陶城到临清之间,两百多里路,河道淤塞严重,建议在那儿试点修条铁路,作为南北交通的枢纽。”皇上听取了漕运总督崧骏等人的意见,最终没同意。
一开始,中法战争、中越战争爆发的时候,因为运输不方便,差点打输了仗。战争结束后,当权人才意识到铁路对军事有多么重要。
十三年的春天,海军衙门的大臣王奕譞他们上奏说:“修建铁路的事,讨论了好多好多年了,说法不一,众说纷纭,始终没个定论。直到前年的战争,我们才明白纸上谈兵和实际操作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我奕譞负责总理事务,见闻比较多一些。我的同事曾纪泽出使国外八年,亲眼见识了西方国家铁路和火车的好处。现在大家一起商量,调兵遣将,运送武器装备,最重要的是要方便快捷,所以应该选择重要的地方先修建。天津的官员们报告说,直隶的海岸线很长,防守不容易,运输更是困难。所以,我们建议先修建从开平到阎庄的铁路,向南连接大沽北岸八十多里,先把这一段修好,然后再从大沽修到天津一百多里,逐步建设。天津到沽口的铁路建成后,再继续修建从开平往北到山海关的铁路,这样周盛波将军带领的一万兵马,就能快速支援,相当于几万人的战斗力。这项海防工程非常重要,筹集资金不容易,应该用官府的钱来办,调动军队一起帮忙施工,争取尽快完工。如果批准了,就派人督促开平公司的经理。”皇上批准了。
第二年,铁路就修好了。总理衙门上奏说:“新修建的天津到沽口的铁路,从天津府城经过塘沽、芦台,一直到阎庄,全长一百七十五里;从阎庄到滦州的唐山,长八十里,这是以前一些商人修建的铁路。新旧铁路连接起来,火车通行非常方便快捷,比轮船强多了。“交通要道掌握在自己手里,再也不用担心关键时刻受制于人了。这样发展下去,以后一旦需要征兵、运送武器装备、粮食等物资,就能立刻调动;商人百姓经商贸易,再远的地方也能到达;荒凉的地方,也能变成交通要道,这真是我们现在要强大起来最急需的事情。”
广东商人陈承德建议修建天津到通州的铁路,大概意思是说:“现在修铁路,收入还不够养路的。如果修这条路,就能收回修路借款,还能补贴海军经费。”直隶总督李鸿章把这事儿报上去了,朝廷就批准了。当时朝中一片哗然,翁同龢、奎润这些大臣,还有徐会沣、余联沅、洪良品、屠仁守等御史,都上奏章反对。他们主要担心资敌、扰民、失业这三件事,也有人说应该在边疆地区修,或者在德州、济宁修,方便连接河运。这事儿最后交给了海军衙门处理。
后来海军衙门讨论后,上报朝廷说:“奏章里担心的那些问题,首先是资敌。如果敌人打来了,铁路早就拆了,哪来的资敌之虑?其次是扰民。修铁路首先要避开民房、坟墓,实在避不开的,就给高价,让他们搬迁,就不会扰民了。最后是失业。铁路修好了,商业就兴旺了,赚钱的路子更多了,更不可能失业。天津到通州的铁路,不是为了富国,也不是为了商人赚钱,主要是为了支援海军,方便军队调动。那些反对的人没搞清楚情况,不帮忙就算了,还道听途说,凭空捏造,一连串地奏章上报,扰乱圣听。现在全世界各国都在发展军事,敌人打过来,不是靠羽毛能挡住的,敌人来了,也不是靠牛粪能赶走的,全看中国强不强,这决定着我们安危。我们修铁路的初衷,不是像外国那样到处都修,而是主要为了军事用途。我们不只修天津到通州这一条路,而是要为全国的军事部署做准备。如果在江南、河北、关东、甘肃等地都部署重兵,都修铁路,那军队行军万里都不再辛苦,粮草运输也能迅速到位,零散的军队可以随时合并或撤离,军费开支也能节省。此外,对海防河运也有很大好处,还能方便货物运输、矿产销售、人员出行、工程建设、邮政快递,好处说不完。这件事是全新的尝试,需要仔细研究。请下令沿江沿海各地的将军和督抚,都发表一下意见。” 朝廷就批准了,命令大家详细讨论后上报。
刘铭传想从天津修铁路到北京,护军统领黄彭年觉得应该先搞边防和漕运,等以后再考虑内地和沿海各省,先在天津试点一下看看。广东巡抚张之洞则建议先别搞天津到北京的铁路,先修建内地干线铁路。他在奏折里说:“现在修铁路最重要的是方便运输土特产。现在进口外国货的钱,每年比出口土特产多两千万两银子。照这样下去,以后肯定支撑不住,所以必须想办法多出口土特产,多卖土特产来弥补。有了铁路,机器就能运进来,笨重的货物就能运出去,山区和边远地区的土特产都能运到江边海边,销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可是,沿江沿海地区、辽东三省、陕甘边境地区,强邻虎视眈眈,防不胜防。如果没有铁路可以快速运兵支援,只能被动挨打,就算有再多的优秀将领、精兵强将、先进武器和军费也守不住啊!所以应该先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优先修建干线铁路,这是全局的战略考虑。至于天津到北京的铁路,关系重大,而且有很多不便之处。如果一开始修建这条铁路就出现一些乱子,那些墨守成规的人就会以此为借口,更加抵制铁路建设。以后再修建其他铁路,那些参与集资的官员和商人一定会裹足不前,那些愚昧的百姓也会找各种理由反对,这样铁路建设就永远无法完成,铁路的效益也永远无法体现。”
翁同龢建议先在边疆地区试点,方便运输军队;徐会沣等人建议改在德州、济宁修建铁路,方便漕运,他们都认为天津到北京的铁路可以缓一缓,先另辟蹊径。但是边疆地区太偏远了,对全局没有多大帮助,效果也不容易显现;而且那里也不是商业繁荣的地方,修铁路的钱从哪里来呢?德州到济宁一线,黄河岸边沙地多,地基松软,工程造价太高了。我认为应该从北京城外的卢沟桥开始修,经过河南到达湖北汉口。河南和湖北位于全国中心地带,中原地区四通八达,都汇聚到这里。修铁路的路线,应该经过保定、正定、磁州,再经过彰德、卫辉、怀庆等府,在清化镇以南的北岸和荥泽口以北的南岸之间,选择黄河上游河滩窄、河岸坚固、河道稳定的地段,建造桥梁渡河。这样,山西的货物就能通过井陉运到中原,关中地区的货物就能通过洛口运到中原,西北地区的消息也能及时传到中原。
从黄河以南,就沿着郑州、许昌、信阳的驿道到达汉口,然后向东连接淮安、苏州,向南连接湖南、四川。这条线路有很多好处:第一,它位于内地,远离沿海,没有引敌入境的风险;第二,这条线路长达三千多里,地广人稀,房屋和坟墓都比较分散,容易勘察选线;第三,干线铁路很长,车站多,沿线经济繁荣,支线铁路也会随之发展。那些修铁路的工人和沿线做生意的商贩,生活都会得到改善,他们会积极地改变现状,不会失业;第四,一条铁路就能控制八九个省份的交通要道,人流和物流都会汇聚到这里,贸易一定会兴旺发达。将来,汴梁、洛阳、荆州、襄阳、济南东部、淮安、泗州等地的铁路网将纵横交错,各省都能互相连接,四通八达。不仅能收回铁路的建设费用,还能带来取之不尽的财源;第五,京畿地区一旦发生战事,两湖、两淮的精兵强将,接到命令后,不到一天就能云集京城。即使内地偶尔发生土匪作乱,也可以迅速派兵平叛,征兵调兵都非常方便;第六,中国矿产资源中,煤炭和铁矿储量最丰富,质量最好。太行山以北的煤铁资源最丰富,质量也最好,但是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有了铁路,就能用机器开采,用西方的冶炼技术冶炼,矿产产量会大幅度提高,开发山西的矿产资源,堵住国家财政的漏洞;第七,海上作战最怕的就是漕运受阻。东南地区每年漕运的粮食超过一百万石,从镇江用轮船运到汉口需要三天,再运到北京需要两天。从卢沟桥运到京城的距离,和从通县运到京城的距离差不多,这样就能应对河运和海运的风险,开辟一条便捷的运输通道,还能节省大量的运输费用。这条线路比起从东边王家营经过黄河下游的线路,要容易得多。
如果担心工程量太大,难以完成,可以将北京到正定的路段作为第一段,然后到黄河北岸为第二段,再到信阳为第三段,最后到汉口为第四段。每公里造价不过五六千两银子,每段工程造价不过四百万两左右,四段工程总共需要八年时间才能完成,资金也需要八年时间分期筹措。中国这么大,每年筹措两百万两银子,应该不是什么难事。筹措资金的方法,除了由铁路公司照常招股外,还应该选择各省口岸繁荣、盐税丰厚的地区,由藩司、运司、关道发行股票,想办法募集资金。铁轨可以从山西运来,在当地建立冶炼厂进行冶炼,以保证施工的有序进行,让老百姓也能从中受益。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奏折递上去之后,又转到了海军衙门。然后我又重新上奏,说:“各国都在修建铁路,以干线为主要线路,支线作为补充,有战事就用铁路运兵,平时就靠铁路运输货物赚钱。放眼五大洲,欧美都修建了铁路,亚洲也修建了铁路,难道中国就不应该修吗?就中国来说,有人说应该先修边防铁路,有人说应该先修内陆铁路,难道就不应该修我奏请批准的津通铁路吗?津通铁路是京畿东南地区的一条主干线啊!水路承担着沿海七省的物资运输,陆路则连接着关东三省的命脉。而豫鄂铁路是京畿西南地区的一条主干线,它控制着荆襄地区,通往关陇地区,一条铁路就能扼守七八省的要冲。我最初的想法是逐步建设中原铁路,先从天津到通州,方便海防,然后扩展到津通铁路,促进商业发展。区区二百里,其重要性与豫鄂铁路的千里铁路差不多。现在张之洞也提出了津通铁路的五大好处,其中考虑的各个方面,我之前的奏折里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了。但是,这件事关系到开创先河,我们应该选择最好的方案。津通铁路应该暂时缓建,而卢汉铁路应该以汉口到信阳为第一段,逐步向北延伸,改为卢沟和汉口两条线路分别试办,总共需要三千万两白银,资金来源采用商股、官府拨款和外国贷款三种方式。” 奏折上去了,皇帝批准了。
最初,李鸿章提出修建津通铁路的建议,朝中很多人反对,但李鸿章坚持己见。张之洞提出了卢汉干线的方案,在中间调停,醇亲王奕譞也在背后支持,这件事才最终确定下来。但是当时朝中大臣还有很多人不赞成修建卢汉铁路,只是没人敢公开反对。所以通政使黄体芳说修铁路不能借外国贷款,以免造成负担,而有些官员也说黄河大桥很难修建。由于执政者坚持要修建铁路,时间久了,反对的声音才逐渐平息。李鸿章给张之洞写信,说外面议论纷纷,应该尽快开工,以免节外生枝,张之洞对此表示同意。不久之后,张之洞被任命为湖广总督。
张之洞调任湖北之后,更加积极地推动卢汉铁路的建设,他制定了计划:储备材料要抓紧,勘察线路可以慢一些,开工可以再等等,但完工一定要快。因为商股难以依赖,他请求每年拨款二百万两白银作为铁路建设经费。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
话说十六年前,因为东北三省边境的事情特别紧急,海军衙门的大臣王大臣和直隶总督李鸿章就建议,先把卢汉铁路的款项挪出来修建关东铁路。计划从林西修建干线,经过山海关,到达沈阳再到吉林,另外从沈阳再修支线到牛庄、营口,总共2323里,每年拨款200万两白银作为关东铁路专款,任命李鸿章为督办大臣,裕禄为会办大臣,所以卢汉铁路的工程就耽搁下来了。其实从光绪初年开始,朝中大臣就经常建议修建铁路,朝廷也想试着修建铁路来带动风气,但是地方官员害怕困难,总是拖延,还担心舆论压力,谁也不敢第一个吃螃蟹。卢汉铁路虽然已经决定要修了,后来还是停工了。到那一年,全国的铁路,只有唐山到阎庄85里,阎庄到林西镇235里,还有基隆到淡水60里而已。
二十一年的时候,皇上命令张之洞挑选人才,并筹划修建清江到北京的铁路。张之洞说,修铁路,卢汉铁路最重要,江宁、苏州、杭州其次,现在修建清江铁路不合适。皇上同意了他的意见。当时张之洞正在两江总督任上,皇上特别命令他调到湖北去负责这件事。因为卢汉铁路线路长,资金巨大,皇上就下令招募一千万两的资金,允许成立公司自己承办。广东人许应锵、方培尧等人说可以集资达到这个数额,遵照皇上的旨意承办。直隶总督王文韶和张之洞说,这些承办的商人靠不住,建议让天津海关道盛宣怀担任督办,皇上同意了,任命他为四品京堂官来督办修路的事。盛宣怀上奏了四件事:第一,请求特设铁路总公司,拨付官款,募集商股,借洋债;先修建卢汉铁路,然后逐步修建苏沪铁路、粤汉铁路。皇上都同意了他的请求。这一年,在上海设立了铁路总公司,卢汉铁路也终于开始动工了。
自从甲午战争以后,外国列强对中国的觊觎越来越厉害,他们侵略中国的计划,首先就是想在中国修铁路。俄罗斯想要修建西伯利亚干线铁路,横穿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然后修建支线通往旅顺和旅顺大连湾。英国呢,就申请修建五条铁路:一条是从苏州经过杭州到宁波的苏杭甬铁路;一条是从广州到九龙的广九铁路;一条是从天津到镇江的津镇铁路;一条是从浦口到信阳的浦信铁路;还有一条是从山西、河南通往长江的铁路。法国呢,从越南修铁路到云南省,还从龙州修铁路到镇南关。德国占领了胶州湾,就修铁路到济南。葡萄牙占领了澳门,也修铁路到广州。日本更是厉害,擅自在新民厅修建铁路到奉天,还获得了奉天到安东铁路的修建权。这就是当时各国用修铁路来侵略中国的总体战略。
一开始,俄国暗中勾结朝鲜,窥探奉天的动静。有人建议赶紧修建关内外铁路来牵制俄国,于是朝廷就让顺天府尹胡燏棻督办天津到榆林的铁路工程;后来因为修建到吉林的铁路款项不足,工程就停了。到了光绪二十四年,俄国那边的情况越来越紧急,胡燏棻就请求停止向英国借款,另想办法修路。他在奏折里说:“关外铁路,本来计划修到吉林,因为没钱又耽搁了。等到我们把天津和卢沟桥之间的铁路修好,俄国马上就跳出来争。现在他们已经同意从俄国边境直接修铁路到旅顺大连湾,奉天和吉林两省东北部的利益都被他们占去了。现在看来,只有赶紧从大凌河修铁路到新民厅,才能连接沈阳,同时也能保护蒙古和热河的矿产资源。另外,还要从营口修铁路到广宁,这样才能防止中国海关被俄国占领,还能保住奉天省西北部的利益。现在东三省的局势已经掌握在俄国手里了,幸好还剩下这么一条路,我们还能想办法抵抗。如果现在错失良机,以后后悔都来不及了。”皇上听了他的建议,就批准了。
一开始,英国人特别想修建通往广州的铁路。王文韶、张之洞、盛宣怀他们一起上奏说:“粤汉铁路南段,本来计划着慢慢筹措资金,逐步建设,但是现在形势紧急,一刻都不能耽误。周围各国虎视眈眈,动不动就借一些小事来进行外交交涉,军舰互相在海上耀武扬威,海上交通能不能通畅,根本没个准儿。现在海军又无力发展壮大,万一发生外患,咱们就好像跟外界隔绝了一样,必须在内地修建铁路,才能把各地连接起来。广东是富庶的地方,南面有山川作为屏障,不能轻易放弃,所以粤汉铁路南段应该和北段同时修建。”
他们又上奏说:“德国无理取闹,强占了胶州湾和墨县这些战略要地,还承包了山东的铁路建设。俄国已经在黑龙江、吉林修建铁路,图谋打通奉天和旅顺的交通。法国已经在广西修建铁路,企图以此来吞并云南。只有英国人觊觎中国最久,却一直没捞到什么好处。今年春天,英国商人多次来洽谈承办粤汉铁路的事,我们一直没答应他们。他们急着想做这件事,是为了抢先在中国中部或者广东修建铁路。英国人真正想要的是:一、借款;二、修路;三、想得到香港对岸的深水港,他们图谋铁路的野心昭然若揭。现在德国已经占领了胶州湾,俄国已经控制了旅顺,法国已经窥视海南岛,英国还想要控制长江口和吴淞口。中国的各个海口差不多都被外国势力占领了,只有内地还能南北通行。如果粤汉铁路也交给英国人来修,将来俄国的铁路向南延伸,英国的铁路向北推进,只有卢汉铁路孤零零地夹在中间,怎么发展?甚至可能被英俄两国的铁路并吞。只有赶紧把粤汉铁路自己修建起来,才能挽回一点局面。”皇上批准了他们的奏章。
一开始,计划修建粤汉铁路是从湖北进去,经过江西,最终到达广东。后来觉得这条路线太绕远了,就改道湖南的郴州、永州、衡州、长沙。到了这个时候,决定由三省的绅商自行筹办铁路,成立一个总公司来统筹规划。你看啊,全国各省的主要铁路,是从关东地区开始修建的,卢汉铁路、粤汉铁路紧随其后。此外,还有官办的铁路,比如天津到卢沟桥的津卢铁路,“津卢铁路”,正定到太原的正太铁路,“正太铁路”,郑州东边到开封,西边经过荥阳、汜水到达洛阳的汴洛铁路,“汴洛铁路”,广州到九龙的广九铁路,“广九铁路”,上海到南京的沪宁铁路,“沪宁铁路”,萍乡到昭山的萍昭铁路,“萍昭铁路”,道口到清化镇的道清铁路,“道清铁路”,北京到张家口的京张铁路,“京张铁路”,天津到浦口的津浦铁路,“津浦铁路”,吉林到长春的吉长铁路,“吉长铁路”,齐齐哈尔卜魁城到昂昂溪的齐昂铁路,“齐昂铁路”。
这些都是政府出资修建的。而潮汕铁路、新宁铁路、川汉铁路、同蒲铁路、洛潼铁路、西潼铁路、广厦铁路、归包铁路、归新铁路、桂全铁路、滇桂铁路、滇蜀铁路、腾越铁路,以及浙江、江苏、安徽、江西、云南、四川等省份,都申请自行修建干线和支线铁路,朝廷都批准了。 到了这个时候,修建铁路的观念在全国都很流行,从朝廷到老百姓,都觉得修铁路是当务之急。
修铁路的事儿定了,最要紧的就是筹钱和想办法。筹钱呢,有国家拨款,有外国贷款,还有民间投资。修路的方式也有几种,国家自己办,商人自己办,或者国家监督,商人承办。自从刘铭传提议借外国的钱修铁路,就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所以借钱修路这事儿当时谁都不敢提。所以卢汉一开始建议的时候,还只是想申请国家拨款,不敢明着说要借外国的钱。借外国的钱,是从津卢、关内外铁路开始的。等到盛宣怀督办修路,他首先提出了三条铁路分别向三个国家借款的策略。就是卢汉铁路借比利时的钱,沪宁铁路借英国的钱,粤汉铁路借美国的钱。上面批准了他的请求。这样一来,正太铁路就借了俄国的钱,汴洛铁路借了比利时的钱,广九铁路、苏杭甬铁路借了英国的钱,津浦铁路借了英德两国的钱。贷款的条件大都是本金十份给九份,利息二十分取一份;铁路作为抵押物,有时候还包括铁路沿线的资源。付息、还本、赎回铁路,都有明确的期限,但是还本、赎回铁路的期限还没到,就先不用管了。购买材料、勘测线路、动工兴建,很多都依靠外国人来做。所以外国人就利用贷款做诱饵,希望能从中承办工程获利。
卢汉铁路将近三千公里,花费超过四千万两白银,黄河大桥的工程更是耗费巨大,国家拨款只够开工而已。最初计划向美国借款,因为要求太高,就改和比利时谈。英、德、法等国也纷纷前来。最后还是向比利时借了一亿一千二百五十万法郎。比利时是个小国,钢铁资源丰富,工程技术娴熟,对中国也没什么大的野心。三十一年,又续借了一百二十五万法郎。一年多后,铁路完工了。北端直达北京,所以改名为京汉铁路。京汉铁路的分支线路,叫做正太铁路,还有汴洛铁路。正太铁路借款,最早是在二十三年。俄国璞科第和山西的官绅商议好后又停止了。二十八年,盛宣怀又和他们商议借款四千万法郎。协议达成,但是俄国人挨士巴尼又要求修建太原到榆次、成都、太谷、西安,石庄到东光、微水、横涧四个岔路口,以及同蒲铁路等多条线路。这些都经过部门商议,岔路口最后还是按照他们的要求修建了。三十三年秋天,工程竣工。
容闳想办天津到镇江的铁路,盛宣怀担心这会影响到自己控制的卢汉铁路的利益,所以就提议修建汴洛铁路和开封到济南的铁路来牵制他。汴洛铁路的贷款从光绪二十五年开始谈,到二十八年才基本谈妥,一共借了2500万法郎。当时负责这个项目的是外国人卢法尔。后来又陆续借了1600万法郎。光绪三十四年,这条铁路终于修好了。
天津到沽口的铁路,一共花了130万两白银,一部分是政府拨款,一部分是商人投资,不够的部分用外国贷款来补上。天津到卢汉铁路借了英国的40万英镑。关内外铁路借了英国的230万英镑。本来是商人自己办的,后来胡燏棻当了督办,才变成官方主导的项目。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关外铁路被俄国占领,关内铁路被英国占领。后来政府让袁世凯他们跟英国大使签订协议收回铁路,结果英国人却抢占了百里范围内的铁路修建权,不准别人再修路了。光绪三十一年,京奉铁路全线竣工。
道清铁路是英国福公司修建的,全长90里,效益低,花费巨大。一开始,英国商人想承包泽州到襄垣和怀庆到浦城这两段铁路,都没成功。后来他们就说,用贷款来换取道清铁路的控制权。朝中大臣们都觉得不行,最后还是借了英国61万4600英镑把道清铁路赎了回来。天津到浦口的铁路,因为天津到镇江的铁路计划没成功,所以改成从天津北起,到浦口南止,从英德两国借了500万英镑。当时的尚书吕海寰负责这个项目。宣统三年,这条铁路终于完工了。
盛宣怀搞沪宁铁路,跟英国人借了巨款,这事儿成了各省自己办铁路,拒绝外债的导火索。他跟英国人签合同,借了325万英镑,期限50年。结果呢,工钱还没花完一半,钱就花光了,又要借一百万英镑。这一下,上海老百姓炸锅了,纷纷上书朝廷,结果朝廷就让唐绍仪去管沪宁铁路和京汉铁路,把铁路总公司给撤了。
唐绍仪上任后,又听从英国工程师的建议,打算再卖65万英镑的债券。他上奏朝廷说:“盛宣怀移交的合同文件和账目,乱七八糟的,钱都花哪儿去了都不知道!沪宁铁路的合同比京汉铁路亏得还厉害。最要命的是,总管理处里,两个中国人,三个外国人,开会的时候,我们人少他们人多,处处受制于人。有人建议再派个监督员,可问题是,权力都在总管理处手里,合同上写得清清楚楚,就算有监督员,也白搭。更棘手的是,财政大权掌握在外国人手里,虽然花钱需要中国人签字,但记账的是外国人。分段记账,钱的支配权还是在工程师手里。买材料都得通过怡和洋行,行车总管、材料总管,全是外国人。总之,就是我们人少他们人多,处处受制,想办点事儿都难。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修改总管理处章程,多派中国人管账,分管各个总管的职位,现在已经开始这么做了。至于钱不够用,我打算再卖65万英镑的债券应急。” 朝廷批准了。
正赶上唐绍仪打算再跟英国人借钱的时候,侍郎吴郁生上书反对,大致意思是:“沪宁铁路是英国洋公司要承建的,盛宣怀跟他们签了合同,才六百多里的铁路,居然借了350万英镑,这钱花的也太多了,肯定乱花钱。合同一公布,大家都很震惊。朝廷去年已经下令让唐绍仪重新处理这件事。现在听说沪宁铁路的工程师来北京了,又说钱不够,想再卖70万英镑的债券。就算按照之前借的350万英镑来算,每公里也要花三万多两银子,比其他铁路贵了一倍多,国家已经亏了很多了。如果再借一大笔钱,那唐绍仪接手后,根本就没解决盛宣怀造成的损失。请朝廷按照合同,严格审查款项的使用情况,同时自己想办法筹钱。千万别再让洋公司卖债券,他们会以九折的价格卖,让我们吃大亏!” 朝廷知道了这件事。最后,沪宁铁路因为本息太多,根本收不回来。
苏杭甬铁路,从1924年开始,就由英国商人承包了。那一年,盛宣怀跟他们签了个初步协议,主要内容都跟沪宁铁路差不多。可是协议签了,英国人却把它搁置一边了。到了1931年,浙江自己筹建铁路局的事儿定了,御史朱锡恩就请求废除之前的协议,皇上就命令盛宣怀和浙江巡抚一起负责这件事。英国人仗着之前有协议,死活要承包,双方来来回回地争论、威胁,很久都没结果。侍郎汪大燮参与了协商,把修铁路和借款分成两件事儿来谈。浙江人因为铁路股份已经集资到一定数目了,坚决不肯借款,一听这个消息就炸锅了,狠狠地批评汪大燮。汪大燮后来被派去英国,梁敦彦接替了他的工作。浙江推举孙廷翰,苏州推举王同愈等人到北京协商,最后因为废除协议太难,就由朝廷向英国借款,贷给浙江和江苏两省,这事儿才算完。
粤汉铁路想借美国的钱,这是盛宣怀提出来的。驻美大使伍廷芳和合兴公司商议,要借四千万美元,计划五年完工。美国派毕来斯负责铁路事宜。从广东的三水开始修建,才修了十五里路,就花了超过两百万美元。毕来斯死了,工程也停了,而且美国方面的股份大部分卖给了比利时人。湖北督办张之洞认为比利时已经承包了卢汉铁路,粤汉铁路再让比利时承包,两条路都让比利时人修,对国家没好处,他大力主张废除跟美国的协议,湖南人也支持他。皇上采纳了御史黄昌年的话,命令张之洞妥善处理这件事。张之洞更加坚决地主张废除协议。盛宣怀不同意,暗中阻挠,皇上就下令盛宣怀不得干预。张之洞又让驻美大使梁诚跟合兴公司协商,一年多才谈妥,用一百一十万英镑从美国人手里赎回了粤汉铁路的修建权。
话说,当时张之洞想从英国借款,英国人趁机要求修改广九铁路的协议。广九铁路是英国人当初帮忙筹办的五条铁路之一,二十五年前就签了草约,一直没正式确定下来。到了三十年的时候,沪宁铁路的协议签订了,英国人又想谈广九铁路的事,但没谈成。后来苏杭甬铁路的事情闹得挺厉害,双方僵持不下,清政府就答应英国人先谈广九铁路,想以此缓和局势,再把正规协议定下来。
等到要谈粤汉铁路借款的时候,英国人又要求合办整个广九铁路,广东督促坚决不同意。接着英国人又想用广东的盐税和铁路作为抵押来借款,广东人还是不同意。最后还是借了英国一百五十万英镑,才把协议签了。张之洞用英国的钱还了美国的债,当时很多人觉得这是用英国换了美国,坏处差不多,都纷纷批评他。 昌年也说铁路主权非常重要,还债的压力也很大,应该赶紧修路,坚决杜绝外国干涉。
于是朝廷下令说,借款修路弊端很多,应该由三省共同集资修建,才能保证主权。从此以后,朝廷明令禁止借债修路,商部也制定了限制借款的条例。各省的人也都意识到外国人图谋不轨,纷纷计划自己筹资修建铁路,以防止外国干涉,因为大家见识过外债带来的巨大损失,都争着想集资,自己掌握铁路主权。这就是官办铁路改为商办铁路的由来。
唐山到阎庄的铁路,是开平公司开的头,后来又修到了天津、大沽,一直通到林西镇,都是开平公司干的。 后来武举李福明想修北京到西沽的路,广东人许应锵他们想办卢汉铁路,都没成功,之后就再也没人提商办铁路的事儿了。
过了几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九年,广东人张煜南想成立公司承办潮汕铁路,这事儿成了,然后川汉铁路也跟着提上日程。四川督军锡良说,英国和美国的商人都在盯着川汉铁路,美国商人班士还想要修一条灌县到富顺的支线,所以奏请朝廷允许四川人自己筹钱修路。
第二年,江西人推举李有棻负责江西铁路的建设,先修南浔段作为主干线的第一部分。光绪三十一年,编修陈荣昌他们说,法国人已经修好了滇越铁路,云南省内应该自己动手修路,免得被人说闲话,于是就请求修建滇蜀铁路。云南督军丁振铎把这事儿报上去了,朝廷批准了。贵州巡抚林绍年说贵州的路不通,云南铁路效益也不好,干脆把贵州的铁路也一起考虑进去。陈荣昌后来又提议修建腾越铁路,由编修吴琨负责。安徽由李经方负责修铁路,从芜湖开始修,计划向北连接卢汉铁路,向南通往赣浙地区。福建由陈宝琛负责,在厦门修路。浙江由汤寿潜负责,主干线一条从杭州到苏州,一条从富阳到江西;支线一条从江山往南通福建,一条从湖州、长兴往西通安徽。新宁、广厦铁路,由广东人陈宜禧、张振勋负责。西潼铁路,靠近汴洛,远达甘肃、新疆,是西北地区东西向主干线的枢纽,陕西巡抚曹鸿勋奏请朝廷批准了。
光绪三十二年,江苏人推举王清穆负责规划江苏全省的铁路,江南地区从上海经松江到浙江,北方从海州进入徐州,一直通到河南。广西由于式枚负责,计划从桂林修路到全州,再通往湖南,然后经梧州到广东。粤汉铁路因为和美国签订的合同作废了,三省(湖北、湖南、广东)在湖北成立了铁路局,筹集资金修路,各自负责各自的路段,互不干涉,先修主干线再修支线,这是他们的基本原则。湖南由袁树勋负责,广东人内阁侍读梁庆桂、道员黎国廉和广东督军岑春煊因为商办粤汉铁路的事儿起了冲突,结果被朝廷弹劾罢官。后来朝廷派人调查,又恢复了他们的官职,铁路改由官督商办,没几天就集资四千万元,由郑官应负责。
那个时候,大家觉得修铁路是解决燃眉之急的大事,只要有人提建议,上面就立刻批准。于是,各地铁路的修建工程,像经纬线一样遍布全国各地,真是到处都在忙着修路。筹集资金方面,除了号召老百姓投资入股之外,主要就是靠开征米、谷、盐、茶、房屋、彩票、土特产等各种捐税,还有铜元盈余和随粮认购股份等等。要说修路速度快,权力又集中,新宁铁路首屈一指。新宁人陈宜禧,精通铁路技术,大家都很拥护他,他一直负责这项工程,所以两年就修好了。其次是潮汕铁路,虽然也勘探了线路,招募了股民,中间出了不少状况,但最后还是完成了。总理张煜南因此被提升为三品京堂。此外,粤汉铁路的股民主要来自广东,但内部斗争也最激烈,总理换了好几个,工程也因此停滞不前。四川省的铁路建设,主要依靠租股,募集资金高达一千多万元。浙江、福建、安徽、江西等省也陆续开工。其他各省,大多募集的资金不多,有名无实。西潼铁路因为商股难以筹集,最后改为官办,可见其困难程度。
三十四年,皇上采纳了江苏巡抚陈启泰的建议,任命大学士张之洞督办粤汉铁路,希望能统一管理,结果也没什么效果。那一年,朝廷下令把铁路建设列为国家大事,号召绅商集资,分别成立公司,修建铁路多年,大多进展缓慢,于是命令有关部门派人去各地调查勘察。随后,上报了铁路勘察和资金筹措的方案。当时,川汉铁路已经派人去调查了。其他的铁路,把洛潼、西潼、同蒲、江苏、浙江这四条铁路列为最重要的,为第一类;粤汉、潮汕、新宁、惠潮、广西、福建列为次要的,为第二类;滇蜀、安徽、江西列为再次要的,为第三类。计划先调查洛潼、西潼、同蒲三条铁路,然后汇报情况。宣统二年,川路铁路的财务人员贪污了190多万铁路股款,四川籍在京官员甘大璋等人向皇上告发了此事,经过调查后下令追缴,但最后也只是说说而已。
石长信给皇上上奏说,咱们国家修铁路,之前都没好好规划。现在应该明确主干线和支线的方案,让全国都知道国家铁路的政策是什么,以后大家都有章可循,别像以前那样,各种说法都有,乱七八糟的,没个主心骨。现在情况紧急,边防尤其重要。国家要是不赶紧把东西南北这些主要干线铁路修起来,四面受敌,就什么都做不了了。老百姓没责任,但国家大事怎么办呢?这利害关系,刻不容缓!皇上您一定要果断决策,别再犹豫了!你看德国、奥地利、法国、日本、墨西哥这些国家,铁路都是国有的,咱们把支线铁路交给老百姓,已经很好了。况且主干线和支线互相补充,上下关联,这样既合理,也更容易办成。所以,尽快明确铁路政策的大方向,这是第一点。
再说东南主干线,粤汉铁路是最早要办的。光绪二十六年,督办大臣和湖广总督他们一起奏请,借美国贷款修建。当时签了合同后,已经在广东修了佛山到三水一百多里的铁路,广州到英德的主干线也已经买地开工了。结果到光绪三十年春天,张之洞听信了王先谦等人的话,不惜巨资,跟美国公司撕毁了合同,坚持己见,最后导致工程停工。毁约后,本来想集合湖北、湖南、广东三省的力量来完成这条铁路。可几年过去了,广东虽然有钱,但绅士们争权夺利,修路进展很少;湖南、湖北更是没筹到钱,光浪费了公款。张之洞后来后悔了,不再坚持之前的错误,又打算借款修建,和英、德、法三国银行签订了借款合同草案,签字盖章后正准备上报,结果美国干预案插了进来,暂时搁置了。张之洞没多久就去世了,这事儿就一直拖到现在。算算从毁约到现在,已经七年了!要是当初没翻来覆去,粤汉铁路早就修好了,像京汉铁路那样,十年就能还本了。
至于川汉铁路,筹集的款项都是从田里收的,总共有一千多万。那些绅士们拉帮结派,各持己见,去年才从宜昌开工,修到归州以东,五百里的工程,才完成不到二三成,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完工。更可气的是,施典章居然把川路租股的收入,贪污挪用了数百万!这就是川、粤、汉三条主干线铁路失败延误的原因,必须赶紧查办,这是第二点。
最近云贵总督李经羲打算修建滇桂边境铁路,对国防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粤汉铁路连接湖南永兴和广西全州,滇桂铁路怎么防守?现在咱们的粤汉铁路直通广西和云南,川汉铁路可以远控西藏,这其实是国家必须拥有的两条重要干线铁路,万一有事,可以紧急调动。所以,无论多长的主干线铁路,绝对不是老百姓零零散散凑钱能修成的,就算再拖十年二十年修好,各个地区,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命令下达不了,最终还是要像欧美国家那样,收归国家所有。所以主干线铁路必须国有,这是第三点。
国家一向对老百姓宽厚,即使财政非常困难的时候,也不肯加税。四川、湖南现在修铁路,搞了个租股的名目,每亩地都征税,用来支付路款。听说两省农民怨声载道,要是碰上荒年,更是难以承受。但是铁路局用“路没了地也没了”这种话吓唬老百姓,所以他们不得不交。四川老百姓负担能力相对好些,还能勉强承受。湖南老百姓本来就不富裕,如果几年内,强迫百姓拿出几千万巨款,而铁路一天没修好,老百姓一天得不到好处,我担心老百姓穷困潦倒,想图强反而会越来越弱。所以,主干线铁路收归国有,命令一下,全国老百姓肯定不会反对。况且把这些民力留下来修支线铁路,工程容易完成,资金容易筹集,收益容易获得。让老百姓的土特产能顺利流通,老百姓逐渐富裕起来,所以支线铁路可以归老百姓所有,这是第四点。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奏章递交上去,相关部门开始讨论执行。圣旨下来了,上面说:“咱们中国地大物博,边疆绵延几万里,走一趟少说也得几个月,朝廷时刻惦记着边防,真是操碎了心啊!想要有效控制边疆,最好的办法就是赶紧修铁路。再说,政治上的咨询、军队的调动、土特产的运输,都得靠交通方便才行,大局才能好转。经过反复考虑,国家必须修建贯穿全国的几条大铁路,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掌握全国的命脉。以前规划不好,没个章法,全国铁路修得乱七八糟,没有主次之分,也不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随便一份申请就批准了让私人承办。结果好几年过去了,广东那边股金才收了一半,路却没怎么修;四川那边欠账巨多,追讨无门;湖南、湖北那边开工好多年了,钱都白花了。耗费了老百姓的血汗钱,有的被浪费了,有的被贪污了,时间拖得越久,老百姓的负担越重,上上下下都受影响,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朕要明确告诉大家,全国铁路都归国家所有,这是国家政策!所有宣统三年以前,各省自己成立公司、集资让私人承办的铁路,都拖延很久了,国家要收回来,赶紧修建!除了支线铁路还可以让老百姓根据自己的能力酌情修建外,以前批准的所有干线铁路计划,全部取消!至于具体怎么收回这些铁路,让度支部和邮传部好好计划一下,赶紧把方案呈上来!”
第二段:
皇上这道圣旨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说国家要全面掌控铁路建设了。以前那些地方自己搞铁路,效率低,还容易出问题,浪费钱财,甚至还可能被贪污。所以,国家决定把之前那些拖延很久,或者进展缓慢的铁路项目都收回来,统一规划建设。以后想修铁路,得听国家的,那些之前批准的计划,现在都作废了。只有那些比较小的支线铁路,老百姓自己想修,只要能力范围内,国家还可以考虑。至于具体怎么把那些铁路收回来,国家财政部门和邮政交通部门得好好商量商量,赶紧拿出个方案来。总而言之,一句话,铁路建设,国家说了算!
度支部上奏说,广东、四川、湖南、湖北四个省份募集的铁路公司股票,全部收回。度支部和邮传部会拿出国家铁路股票来补偿,每年给付百分之六的利息,以后如果有剩余利润,再按股分红。如果原来投资的本金,五年后也可以分十五年收回。那些不愿意换成国家铁路股票的,也允许他们分别办理,这样才公平合理。广东铁路全是商股,因为工程停顿,浪费太多,股票价格跌到了不到五成的价位。现在每股优待给付六成,亏损的那四成,就发放国家无息股票。铁路建成盈利的那天,就在铁路剩余利润里,分十年摊还给他们。湖南铁路的商股,就按原价退还。那些米捐、租股之类的款项,就发放国家保利股票。湖北铁路的商股,也一律按原价退还。因为铁路动用了赈灾的款项,就按照湖南米捐的办法处理。四川铁路宜昌使用的工程款项四百多万两,就发放国家保利股票。现在剩下的七百多万两,是入股还是归还给四川省发展实业,就听四川省自己决定。皇上准奏了。皇上还下令停止四川、湖南两省的租股。任命端方为侍郎,督办粤汉、川汉铁路。粤汉、川汉铁路的英、德、法三国贷款,也同时签订了。
收回铁路归国有的诏令一下达,湖南、广东的人民就群起抗议,极力反对,不过没过多久就平息了。四川巡抚王人文代表四川谘议局请求缓接管川汉铁路,皇上斥责了他。四川人罗纶等人说:“朝廷官员对待四川百姓,都是用强硬手段,一点也不公平。”王人文再次上奏,皇上还是严厉斥责了他。没过多久,就让赵尔丰署理四川总督。四川人民因为铁路的事情长期得不到解决,开始罢市、罢课,抗粮、抗捐,发布了自保商榷书;接着就集合群众围攻督署,又攻打省城。于是朝廷就命令端方带兵入川。又因为四川的情况越来越棘手,就命令前任广东巡抚岑春煊去四川处理剿抚事宜。岑春煊接到命令后,请求用现金偿还四川省的铁路股票,广西巡抚沈秉堃也这样建议,朝廷商议向英国借款三百镑,但没能决定下来。岑春煊到了湖北,正赶上成都的围攻解除了,他就称病不去四川了。
御史陈善同写了一份奏章,建议罢免邮传大臣盛宣怀,以平息即将发生的巨大变乱。奏章里说:“我认为国家以老百姓为根本,自古以来,得到民心国家才能兴盛,失去民心国家就会危亡。古语有云:‘众怒难犯。’《尚书》也说:‘民可近,不可下。’这其中的道理非常微妙。这次把铁路干线收归国有,政策本身是很合适的。之前朝廷多次下令免除各种杂税,是为了体恤百姓,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但是,湖南、广东等省的老百姓人心惶惶,不安定,四川的麻烦更是日益严重,这都是因为邮传大臣盛宣怀处理这件事做得不好。”
“那些商办铁路局,一开始都是奉先帝的旨意,按照大清商律设立的。如果要改为官办,就应该统筹全局,制定年限,分期分段,量力而行,这样对国家和百姓都有利。可是盛宣怀事前一点准备都没有,就靠借款,突然把已经批准的各种方案都取消了。各地的铁路公司,十几年经营,筹集了上百万两银子,一下子都被他收走了。而且签订的借款合同,利率奇高,虚报的金额很多,抵押的资产巨大,债务沉重,这简直是失败透顶,给了别人口实。各省的老百姓,想起之前的辛苦,又害怕将来的祸患,所以四处奔走呼告,惶恐不安,好像随时都可能完蛋。看看吧,给事中石长信建议制定干线和支线的办法,是在四月初七;邮传部上奏,宣布国有政策,是在十一日;而借款合同的签署,却是在二十二日。看来,政策的改变,实际上是因为借款才发生的。”
“处理这种大事,平时一点准备都没有,突然就动手,反而让朝廷减轻百姓负担的好意,被掩盖了。而且他处理事情不谨慎,强令铁路工程每月所需费用,仍然从四川的款项中支出,这和五月二十一日皇上谕旨‘川路尚有七百多万两银子,要不要入股,或者办实业,都由他们自己决定’完全相违背。如果皇上体恤商民的恩情,不能传达到位,让朝廷显得不守信用,让天下人产生怀疑,大家一起反抗,那有什么奇怪的呢?幸亏国家三百年来施恩泽于民,深入人心,所以虽然大家对盛宣怀怨声载道,却没有人敢把怨气发泄到朝廷头上。听说四川的风潮越来越激烈,都是因为盛宣怀丧权辱国,老百姓恨不得把他吃了。一个多月以来,四川多次召开全省股东大会,每次参加的人都有近万人,他们誓与铁路共存亡,在场的人无不痛哭流涕。十几个州县的地方,都约定不交税,不上捐,学校停课,商民罢市。家家户户都设了先帝的灵位,日夜痛哭,人们没有活下去的快乐,士人怀着必死的决心,愁云惨淡,萧条凄凉,就像经历了一场大劫难,真是令人痛心啊!”
“现在这些穷困潦倒的老百姓,都是国家的子民,情况如此危急,皇上知道了,一定会心痛的。如果不赶紧采取措施,万一僵持不下,时间一长,说不定会有不轨之徒从中煽动,强壮的人寻仇报复,弱小的人绝望逃亡,大家的心思一散,整个局面就会崩溃,最终对国家不利。现在湖南、湖北争夺铁路的余波还没平息,又遇上了水灾,将近十个省份受灾,盗匪成群,流民遍野。如果四川稍微有点风吹草动,恐怕云南、西藏,甚至沿江沿海地区,都会响应,那造成的危害,岂止是铁路收不回来那么简单?最近皇上派出了湖北、广东、四川、湖南等省的督抚,让他们在各自管辖范围内,共同处理铁路事务。盛宣怀刚愎自用,不顾民意,这已经很明显了,应该如何处罚他,以儆效尤。四川老百姓的争议,长期得不到解决,我担心会酿成大祸。应该责成督办、会办的大臣们,根据情况,迅速采取措施,平息众怒。” 盛宣怀当时担任邮传大臣,铁路干线收归国有,以及向国外借款修路,处理四个省份的铁路股份,都是他一手操办的,所以陈善同才直截了当地指责他。
一开始根本没意识到情况有多严重。结果四川温江等十几个州县的民团,每次都起义好几千甚至上万人,到处烧杀抢掠,非常猖狂。军队把他们打退了,接着占领了崇庆、新津、彭山,可嘉定、灌县又相继失守了。邛州的军队哗变了,汶川县衙门都被毁了,只好命令湘军、鄂军、陕军去支援。正赶上湖北那边也出事了,四川的乱局更严重了,就派岑春煊去当四川督军,可四川很快又被民军占领了,端方、赵尔丰都死了。最后只好罢免盛宣怀来向四川人民赔罪,但国家大事已经无力回天了。
唉,当时真是乱成一锅粥了。那些民团,动不动就几千上万人,烧杀抢掠,简直无法无天!军队好不容易把他们打退了,这边刚稳住,那边又出问题了。嘉定、灌县也丢了,邛州军队还哗变,汶川县衙门都被拆了,真是雪上加霜! 没办法,只能赶紧调兵支援,可偏偏湖北又出事了,四川的局势更加危急了。朝廷急得火烧眉毛,赶紧派岑春煊去当四川督军,想稳定局面,结果还是没用,四川很快就被民军控制了,端方、赵尔丰两位大人也遇害了。最后,朝廷只能牺牲盛宣怀来平息民愤,可这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国家都快要不行了!
咱们先说说修铁路,是政府办好还是私人企业办好。政府办的话,筹钱容易,建得也快,私人企业根本比不了。但是,政府修路也有坏处,比如借外债亏损多,权力也容易旁落,坏处可多了,比私人企业修路坏多了。不过,京张铁路是个例外,它是用京奉铁路的盈利来修建的,詹天佑亲自负责,完全靠咱们自己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自主修建的铁路啊!还有湖北的钢铁厂,生产的钢轨满足了全国修路的需要,这可是大大的好事儿!
接下来看看具体数据:政府修的铁路,京汉铁路长2630里,投资10562万8千多元;京奉铁路长2246里,投资5088万4千多元;津浦铁路长1863里,投资8049万多元;京张铁路长546里,投资1032万多元;沪宁铁路长725里,投资3653万多元;正太铁路长623里,投资2312万6千多元;汴洛铁路长402里,投资2050万元;道清铁路长330里,投资954万9千多元;广九铁路长303里,投资1166万2千多元;吉长铁路长140里,投资120万3千7百4元;萍株铁路长205里,投资461万6千多元;齐昂铁路长56里,投资48万8千多元。
再说说私人企业修的铁路:浙江铁路长342里,投资1278万8千多元;新宁铁路长260里,投资408万9千多元;南浔铁路长77里,投资350万6千多元;福建铁路长28里,投资242万8千多元;潮汕铁路长83里,投资354万6千多元。这些铁路很多都是靠借外债修建的,目前只有京汉铁路按期还清了外债,其他的还没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