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善,字静庵,是满洲正黄旗人,属于博尔济吉特氏。他爹成德,是热河都统,因为祖上格得理尔率领部属归顺朝廷,所以家世袭一等侯爵。

简单来说,琦善家世显赫,祖上立过大功,他从小就沾了光。他一开始是靠着家里的关系当上刑部员外郎的,然后一路升迁,做到通政司副使。后来,他被派到河南当按察使,之后又当过江宁和河南的布政使。嘉庆二十四年,他升任河南巡抚。结果,黄河在马营坝决堤了,他和尚书吴璥一起督促修建河堤,好不容易堵上了,没想到仪封南岸又决堤了!这次可闯大祸了,他被革职,只留了个主事衔继续干活。没多久,他又被重新任命为河南按察使,后来又调到山东去。

道光元年,他升任山东巡抚。他爹去世了,但他依然坚持工作,同时继承了侯爵的爵位。之后,他还成功抓捕了临清的匪首马进忠,并且筹集了八十万两银子用于修缮高家堰。道光五年,朝廷对他的政绩进行了考核,皇上夸他办事能力强,能吃苦耐劳,就给他加了个总督的衔。没过多久,他又升任两江总督,还兼任漕运总督。那时候高家堰经常决堤,导致漕运受阻。琦善想了个办法,建议采用盘运法,同时暂时开通海运,这个建议被采纳了。

道光七年,他提议修缮王家营旧减坝,疏浚正河,结果因为减坝堵塞,黄河水倒灌,他又不得不关闭御黄坝,导致漕船被困,水流倒灌。皇上为此批评他办事失误,要革他的职,后来念在他以往的功劳,只是降职为内阁学士。没过多久,他又被重新任命为山东巡抚。道光九年,他升任四川总督;十一年,调任直隶总督;十六年,协办大学士;十八年,官拜文渊阁大学士,还继续担任总督。

琦善在朝廷里干了很久,皇上很信任他。二十年里,沿海局势紧张,他被派到天津负责防御工作。八月,英国军舰来了,扔来信要求通商,说林则徐、邓廷桢烧毁鸦片是挑起事端的。琦善宴请了英国领事义律和军官们,答应帮他们向朝廷上奏。然后他就进京面见皇上,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去广东处理这件事。皇上还下令沿海官员只要守住重要据点就行,遇到英国船只别开炮。义律就带船回广州了。接着,林则徐和邓廷桢被撤职,琦善被任命为两广总督,还兼任粤海关监督。

琦善秘密上奏朝廷,详细说明了广东的情况,大致意思是这样的:“林则徐下令缴交鸦片,答应给奖励,洋人因此产生了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后来,每缴一箱鸦片,只给五斤茶叶,所得报酬还不到鸦片本金的百分之一;他还强迫洋人签下‘再次贩卖鸦片入境者,处以极刑’的保证书,洋人根本没遵守,这就是冲突的起因。义律上交鸦片后,过了五天才撤走买办,这并非出于真心实意。当时义律身边只有他一个人,如果他背后有支持者,可能就不会这么轻易低头了。英国国王根本没给林则徐写信,只有吕宋国王来过信,可能是因此传出了误传。林则徐说定海潮湿,很多洋人病死了。但实际上洋人的米、粮食、牲畜都很充足,死的大多是水手和舵工,头目死的不过几个人。以前外国来信,只谈贸易。自从林则徐想了解外国的情况后,四处打听渔民的消息,编造各种说法,真真假假混杂在一起,大家纷纷探听消息,反而中了洋人的计。林则徐奏报说各国都对英国人阻碍贸易不满,美国和法国要派船来理论。我听说确实有这种说法,但还没看到他们的军舰来广东。之前有两艘美国船,趁英国人没防备,进了港口,到现在也不敢离开。他们这么胆小,就算实力足够对抗我们,恐怕也不敢伤害同类。虎门烧鸦片的时候,洋人旁观者写了几千字的记录,事情确实如此,但言语中充满了讽刺,并非真心服气。林则徐说签保证书后,检查了其他国家的船只,没有发现鸦片。如果指的是去年,那是过去的事了,没有证据;如果指的是今年,船只还没进港,不知道有没有鸦片,又怎么能相信他们没有呢?”他还说,将军阿精阿请求组织民兵水师,林则徐也请求奖励军官,等事情结束后再讨论这些。奏折呈上去后,皇上知道了,林则徐因此获罪。

广东的水师部队撤回营地的时候,突然遭到敌人炮击,好多装米的船只和士兵都被抢走了,巡抚怡良马上把这事儿报给了朝廷。琦善又上奏说:“英国人回到广州,态度非常嚣张跋扈,义律假装生病要回国,而且他们的军舰一天比一天多。”朝廷下旨,还是先暂停贸易,一边跟他们谈判,一边赶紧加强防御。义律死活要咱们赔鸦片钱,还要多开放厦门、福州通商,朝廷坚决不同意。到了十二月,义律看到咱们的防御力量好像松懈了,就几次派兵来挑衅,琦善下令阻止他们。义律说:“等打完仗再谈,也不算晚。”于是,他直接攻击虎门外的沙角、大角两个炮台,副将陈连升拼死抵抗,最后壮烈牺牲,炮台失守。提督关天培守着靖远炮台,总兵李廷钰守着威远炮台,他们都请求支援,琦善却不敢明着派兵,只偷偷摸摸地晚上派了两百人过去。

到了第二年正月,这事儿传到皇上耳朵里,皇上大发雷霆,狠狠地批评了琦善,还任命御前大臣贝子奕山为靖逆将军,户部尚书隆文、湖南提督杨芳当他的副手,带兵去广东平叛。义律一直想得到香港,志在必得,琦善当时情况紧急,就假装答应了他,但是不敢上报朝廷。到了这个时候,义律把占领的炮台还给了我们,并且要求把之前缴获的定海也还给他们,作为交换,他们要得到整个香港岛,然后再另外谈通商条约的事。琦善私下跟义律在莲花城见面,商量好了这事儿,来来回回地传话,都是他派去的鲍鹏在跑腿,连同城的将军和巡抚都不知道这事儿。等英国人占领了香港,还贴出告示安抚百姓,巡抚怡良这才上奏朝廷,琦善这才上奏说:“香港的地势我们控制不住,武器装备也差,兵力不足,百姓也不支持,如果跟他们硬碰硬,根本没把握,不如先稳住他们再说。”皇上更生气了,下旨斥责琦善擅自把香港送人,擅自答应通商的罪行,革职查办,抄家。英军随后攻占了虎门靖远炮台,提督关天培壮烈牺牲。

奕山他们到了之后,结果战争还是打输了,广州眼看就要守不住了,这才答应给赔款六百万两白银,英军才解围。可福建、浙江那边又乱起来了。琦善被押回北京,判了死刑,后来又给放了,让他去浙江军营报到,结果还没去,又被调到军台去了。到了道光二十二年,浙江的军队又打败了,吴淞口也守不住了,英国兵就开进了长江,南京也戒严了。这时候耆英、伊里布他们才跟英国人签订了和约。全国上下都说这场战争打输了,要讲和,都是琦善当初开了个坏头。那年秋天,我被任命为四等侍卫,去叶尔羌当帮办大臣。

道光二十三年,我被授予三品顶戴,做了热河都统。御史陈庆镛上奏弹劾那些办事不力的官员,皇上虽然重申了朝廷的意见,再次罢免了琦善的官职,但还是让他回家养老。没过多久,我又被任命为三等侍卫,去西藏当驻藏大臣。道光二十六年,我被任命为四川总督。道光二十八年,皇上嘉奖我在四川整顿吏治和军队,恢复了我的头品顶戴。接着又让我协办大学士,还让我继续担任四川总督。因为平定了瞻对野番,我的功劳被朝廷记上了。道光二十九年,我被调到陕甘总督,还兼任青海办事大臣,去剿灭雍沙番和黑城撒拉回匪。结果呢,有人弹劾我滥杀无辜,皇上就派都统萨迎阿去调查,把我革职查办了。咸丰二年,最终判决让我去吉林效力赎罪,后来又被放回来了。

话说当时太平天国起义的匪军已经打到湖南了,势力越来越大,换了好几个总督都压不住他们。后来朝廷派琦善去,让他暂时代理河南巡抚,驻扎在楚地和豫地交界的地方。 朝廷还给他加了都统的官衔,封他为钦差大臣,专门负责那边的防务。结果湖北省城丢了,琦善在那儿看着,也没能去救援。

过了三年春天,太平军接连攻占了安徽和江宁(南京)的省城,还分兵骚扰镇江和扬州。朝廷就命令琦善和直隶提督陈金绶去江北防卫。三月的时候,他们在浦口雷塘打败了太平军,接着又去攻打扬州,兵分几路驻扎在宝塔山和司徒庙,打了五仗,都赢了。到了秋天,他们又打败了来增援扬州的太平军,把扬州围了个水泄不通。十二月,太平军突围逃到瓜洲去了。琦善就上奏朝廷说收复了扬州,结果朝廷却批评他军队溃败,放跑了敌人,还命令他赶紧去攻打瓜洲和仪徵。后来仪徵也被收复了。

第四年夏天,琦善又连续在金川、瓜洲、三汊河打了好多仗,战报上也屡屡报捷,杀了好多敌人。从琦善和向荣分别负责长江南北的军事开始,打了有一年多了,镇江和瓜洲还是没收复回来。主要是因为没有厉害的水师,没办法堵住太平军的船只。虽然琦善也提议增加水师,但也没能实现。这一年秋天,琦善就死在了军营里。朝廷追赠他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的官衔,按照总督的规格给他抚恤,还给他谥号“文勤”。

他儿子恭钅堂,是黑龙江将军。孙子瑞洵,是乌里雅苏台的参赞大臣;另一个孙子瑞澂,当过两湖总督。瑞澂的事迹另有记载。

伊里布,字莘农,是镶黄旗的红带子,厉害吧!嘉庆六年,他考中了进士,先是在国子监当学正,后来又调到典簿。之后,他被外派到云南,先在云南府南关当通判,然后代理澂江知府,最后升任腾越知州。到了嘉庆二十四年,总督伯麟觉得他很擅长处理边疆事务,能管好土司,而且在剿灭缅甸匪徒方面立了功,就推荐他升官。

道光元年,他跟着总督庆保一起平定了永北大姚的夷族匪乱,皇上高兴,赏了他个花翎,还让他代理永昌知府。之后,他又升任安徽太平知府,官越做越大,后来又当上了山西冀宁道、浙江按察使、湖北和浙江布政使。道光五年,他升任陕西巡抚,后来又调到山东。他父亲去世后,他回乡守孝,期间代理云南巡抚。守孝期满后,正式被任命为云南巡抚。当时阮元是总督,伊里布为人正直廉洁,政绩显著,口碑很好。

新疆那边发生战事,伊里布主动请缨要去参战,结果皇上说他不了解新疆的情况,乱出主意,就把他撤了职,不过后来又恢复了他的职务。道光十三年,他升任云贵总督。朝廷考核的时候,因为他在边疆任职时间长,而且治理有方,受到了好评。道光十八年,他被任命为协办大学士,但仍然继续担任云贵总督。四川綦江有个坏蛋穆继贤,因为和贵州仁怀的武生赵应彩结仇,就纠集了一帮人占据方家沟造反。伊里布带着提督余步云、布政使庆禄等人,把他们的老巢端了,抓了一千多个人,把穆继贤、谢法真等贼首处死了,剩下的匪徒也都平定了,皇上又赏了他双眼花翎。

道光十九年,他调任两江总督。道光二十年秋天,英国军队攻陷了定海,朝廷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去浙江处理这件事。当时已经有人说,英国人来犯是因为我们断绝贸易,烧毁鸦片,才导致了战争。皇上秘密指示他调查清楚事情的真相,不要偏袒任何人。后来,琦善代替了林则徐,朝廷下令沿海地区遇到敌人不要主动攻击。伊里布刚到浙江,就驻扎在镇海,准备防御。他上报说击沉了敌人的船只,抓到了一些俘虏,并命令安抚英国人,说攻击是误会,促使他们退兵交还土地,等敌人撤退后再释放俘虏。伊里布派家丁张喜和一些官员去定海犒劳军队,英国人也送来了食物,伊里布奏报后,朝廷下令不要接受。伊里布请求增调安徽、两湖的军队,朝廷批准了。

裕谦当时正代理两江总督,上奏说:“各省都可以考虑防守,但只有浙江必须立刻打仗。”他还说:“定海西边的岑港是第一重要的战略要地,应该先派精兵占领。” 然后就让伊里布去实地考察处理。结果琦善在广东和谈没啥进展,战争又开始了。道光二十一年正月,朝廷催促伊里布带兵收复定海。二月,义律已经占领了香港,把所有的英国军舰都调到广东去了,说是要归还定海。朝廷批评伊里布一味附和琦善,说他因为兵力和火炮还没集结完毕,就找借口拖延进攻,导致敌船逃跑了,于是革除了他协办大学士的职务,摘了他的双眼花翎,虽然暂时还让他留在两江总督的位子上,但派裕谦代替他,担任钦差大臣督促浙江的军队。裕谦弹劾伊里布派家丁去英国军舰上办事,命令他卸任,带张喜回北京,交给刑部审问,结果伊里布被革职,发配到军营当差。没过多久,定海、镇海、宁波就接连失守了,裕谦也在战斗中牺牲了。

道光二十二年春天,扬威将军奕经去浙江增援,结果又被打败了。浙江巡抚刘韵珂上奏说浙江的情况非常危急,还说伊里布这个人没有急于求成的心思,算得上是难得的人才,请求让他去军队效力,将功赎罪。于是朝廷就给了他七品顶戴,让他跟着杭州将军耆英去浙江,并秘密指示他见机行事。等到英国军队进攻乍浦的时候,耆英就派伊里布去想办法把英国军队赶走。五月,伊里布被任命为乍浦副都统,又让张喜去跟英国人沟通,英国军队这才离开了乍浦,转而去进攻吴淞,从海上进入长江,镇江也失守了。伊里布奉命和耆英一起去江宁谈判和议,具体情况可以看耆英的传记。和议达成之后,英国军队撤退了,约定在广东商议关税,朝廷命令伊里布和耆英仔细商议,并授予他广州将军、钦差大臣的职务,负责善后事宜。道光二十三年,他到了广东,看到老百姓怨声载道,英国人态度蛮横,心里非常忧虑,没过一个月就病死了,朝廷追赠他太子太保的爵位,谥号文敏。

这位宗室耆英,字介春,是正蓝旗的人。他爹禄康,在嘉庆年间当过东阁大学士,那是相当厉害的官儿。耆英呢,靠着祖上的功劳,先在宗人府当了个主事,后来又升了理事官。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内阁学士,还兼任了副都统和护军统领,官儿越做越大。

道光二年,他升了理藩院侍郎,之后又调到兵部去。四年的时候,他负责把一些闲散的宗室人员送到双城堡去居住。五年,他被任命为内务府大臣,后来又先后在工部和户部任职。七年,他当上了步军统领。九年,更进一步,升任礼部尚书,还管着太常寺、鸿胪寺和太医院,同时还兼任都统。十二年,京畿地区闹旱灾,他上书建议朝廷体恤百姓,减轻刑罚,皇上很欣赏他的建议,还把他升为了内大臣。十四年,因为他在步军统领这个位置上工作勤恳,受到了表彰。之后他又先后担任了工部和户部尚书。十五年,因为勘察龙泉峪万年吉地有功,被加封为太子少保,还被派去广东和江西处理一些事情。

十七年,出了点事儿,内监张道忠赌博被抓,耆英因为徇私枉法把他放了,事情败露后,他被降职为兵部侍郎。没多久,他又被外放到热河当都统。十八年,他被任命为盛京将军。这时候朝廷下令严禁鸦片,不管是什么宗室、觉罗,只要犯了法,都要依法惩处。他还上书建议实行十家联保制度,方便监督管理。二十年,沿海地区戒严,他又上书建议把旅顺口作为重要的水路关口,加强防御准备。英国船只进入奉天海域,在山海关、秦皇岛等地游弋,锦州和山海关都加强了防御。

二十二年正月,广东那边情况紧急,琦善被罢免了,耆英被调任广州将军,还被授予钦差大臣的职务,负责督办浙江的洋务。结果御史苏廷魁上奏说英国被邻国打败了,皇上就赶紧下令让耆英回广州上任,趁机消灭英国侵略军。后来才知道这是个假消息,耆英就继续留在浙江了。

五月,吴淞失守了,皇上命令耆英和伊里布一起赶赴江苏,想办法处理这件事。英国军队已经开进了长江,攻破了圌山关,占领了镇江,占据了瓜洲。耆英和扬威将军奕经先后上奏,建议采取羁縻和招抚的策略。七月,英国军队逼近江宁的下关,伊里布先到了那里。英国人狮子大开口,索要烟价、商欠、战费一共两千一百万两白银,还要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个港口通商,并且要求英方官员和中国官员采用平等的礼仪,以及划定关税、释放汉奸等等条件。三天后,耆英也到了,他稍微跟英国人理论了几句。

结果英国军队突然升起了红旗,把大炮架在了钟山,对着城里,形势非常危急!耆英赶紧制止,派侍卫咸龄、江宁布政使恩彤、宁绍台道鹿泽良,还有伊里布的家丁张喜,一起到英国军舰上谈判,答应根据情况向皇上汇报。皇上当时非常生气,大学士穆彰阿说,现在耗费军饷,打仗也没效果,打仗和招抚的花费差不多,皇上这才勉强同意了。耆英他们就在仪凤门外静海寺跟英国将领濮鼎查、马利逊会谈,签订了条约。先给英国六百万两白银,剩下的分三年付清,就这样和议达成了。

九月,英国军队全部撤出了吴淞。耆英被任命为两江总督,负责筹办通商事宜,以及浙江、福建两省因地制宜的策略。

二十三年,他被朝廷任命为钦差大臣,去广东商讨通商条例。主要工作是调整粤海关税,各口岸都按照新的规定统一开放,他详细列出了整顿税务的条款,然后上报朝廷讨论执行。他还上奏朝廷,建议与美国、法国等国建立通商关系,朝廷批准了。美国想派人来北京朝见皇帝,但朝廷没答应。

二十四年,他被调任为两广总督,同时负责处理通商事务。二十五年,他又被授予协办大学士的职务,但仍然担任两广总督。比利时、丹麦等国也请求通商,朝廷让他负责考察和约束。二十六年,朝廷对官员进行考核,因为他尽心竭力地镇守海疆,受到了表彰。他还上书朝廷,提出了练兵的建议,并呈上了唐朝大臣陆贽关于守备的奏章,建议各地的将军和巡抚都学习借鉴。英国想和西藏划界并通商,朝廷命令耆英坚持遵守之前的约定,不要被他们迷惑。

话说,广东的外国商人住在澳门,贸易范围是有明确界限的,他们去码头装货,不能擅自进入省城。自从江宁条约签订后,允许在省城设立货栈,外国领事也可以进城,但是广东老百姓还是按照老规矩办事,向大官告状,但没用,于是就组织民团,大家都很愤怒,根本不听官吏的指挥。二十三年,濮鼎查想进城,广东老百姓不同意,他就灰溜溜地走了。二十五年,英国船只又来了,耆英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去跟他们交涉,广东老百姓又闹起来了,安抚了好久才平息。英国人每次上岸都被刁难,就写信给大官抗议,大家的情绪都很激动,根本劝不住。到了二十七年,英国船只直接冲进了省城河流,更加强硬地提出要求,耆英就敷衍说两年后再履行约定,英国船只这才离开。耆英自己也请求朝廷处置此事,朝廷命令他严加防范,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耆英心里明白,最终一定会爆发冲突。

二十八岁那年,耆英被皇帝召见,留在京城做官,还被赏赐了双眼花翎,管理礼部和兵部,同时兼任都统。没多久,他又被提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先后被派去山东查办盐务,以及去浙江检阅军队。

三十岁的时候,文宗皇帝登基。耆英上书给皇帝提建议,大概意思是说:要想治理好国家,最重要的是用人、理财和行政这几个方面。用人的方法,要通过考核来检验他们的才能。人各有长处和短处,才能也有高低之分。如果用人不当,即使是君子也会办错事;如果用人得当,即使是小人也能办成事。设置官职分派任务,不是为了给所有人提供安身之处。那些真心实意做事的人,即使是小人也要保全;那些不肯承担责任的人,即使是君子也要罢免。行政的关键在于用对人,那些迂腐的言论对时事毫无益处,墨守成规的观点也难以适应当前的形势,财政问题离不开人的管理。现在赋税收入超过四千万两,支出还有剩余,却不能按数额支出,导致财政短缺。要弄清楚财政短缺的原因,必须追根溯源,彻底清理。与其在正税之外另想办法筹措资金,不如在正税中认真规划。 这奏疏递上去后,皇帝特别下旨说:“身为宰相,你的言行举止,朝中上下都看在眼里,效仿着呢。你身为老臣,却随意发表意见,论述过于偏激,明显违背古训,造成的坏影响难以估量!” 皇帝下旨斥责了他。耆英心里不安,多次称病。

同年十月,皇帝公开揭露了穆彰阿和耆英的罪状,斥责耆英在广东压制百姓,讨好外国人,甚至允许他们进入城内,差点酿成大祸。说他多次上奏说外国人很可怕,在处理事情时总是想方设法保住自己的官位。穆彰阿的罪行隐晦难明,而耆英的罪行则昭然若揭,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罪责相同。但考虑到他也是迫于当时的形势,皇帝就从轻发落,把他降职为部属。后来,他又被补任为工部员外郎。

咸丰三年,太平天国起义军北犯,耆英的儿子,马兰镇总兵庆锡请求父子兄弟一起上战场抗敌。皇帝就让耆英跟随巡防大臣效力,并赏赐他四品顶戴。五年后,庆锡因为向属下借贷被弹劾,耆英因为牵连被革职,并被软禁起来。

话说八年那年,英国联合了美国、俄国等国的军舰,气势汹汹地跑到天津来,逼着咱们改条约。朝廷就派了大学士桂良和尚书花沙纳去天津处理这事儿。

负责巡防的王大臣觉得耆英(qí yīng)对情况比较了解,就推荐了他。耆英被叫去面圣,自己主动请缨说,这棘手的事儿就交给我吧!朝廷就给他了个侍郎的官儿,派他去天津谈条件。这耆英啊,早先在广东的时候,处理五口通商的事儿,他总是尽量迁就外国人。结果呢,七年冬天,广州城破了,英国人把咱们的档案都抢走了。他们把耆英以前上奏的那些文件翻译出来一看,发现里面好多地方都隐瞒事实,夸大其词,气得不行。

到了天津,英国人压根儿就不见耆英,他吓得要死,想赶紧跑路,连朝廷的旨意都没等,就自己跑回通州去了。这下子,他那些欺骗蒙混的行为就彻底暴露了,王大臣们纷纷弹劾他。朝廷下令严厉追究他的责任,最后赐他自尽。

文章最后点评说:主张停战讲和,最早是琦善提出来的,他为了讨好敌人,放弃了抵抗,导致了失败。伊里布虽然有忍辱负重的想法,但是却没有安邦定国的好策略。而且当时朝廷的决策还没定下来,议论纷纷的,最后在江宁城下签订的条约,是耆英和伊里布一起敲定的。这个条约丢了咱们的脸面,损害了国家利益,造成的坏影响难以挽回。耆英一个人负责善后工作,结果留下了广州城破的隐患,又引发了新的战争,最终导致了庚申之年的灾难。这三个人都背负了骂名,但是耆英却丢了性命,也算是罪有应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