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熊光,字槐江,是江苏昭文人。他考中了顺天府乡试,乾隆三十七年,又考中了进士,被授予内阁中书的职位,还当上了军机章京。后来一步步升迁,当上了刑部郎中,之后又改任御史。他轮休的时候,大学士阿桂很器重他,请求让他继续值班。阿桂多次奉命出外平乱、治理黄河、巡查海塘、审理案件,吴熊光总是跟着他一起。最终,他升迁到了通政司参议。
嘉庆二年,乾隆皇帝去热河避暑,晚上召见军机大臣,大臣们还没到,皇帝就下令召见章京,吴熊光进宫面圣,听取了皇帝的旨意。皇帝想要提拔他当军机大臣。可是和珅说吴熊光只是五品官,不合乎体制,于是推荐了四品官、在军机处待了很久的戴衢亨,说用戴衢亨比用吴熊光更好。最后,皇帝下旨,同时给吴熊光加三品卿衔,让他继续值班。他在朝廷里待了六个月,和珅就嫉妒他,把他外放到直隶当布政使。四年后,乾隆皇帝驾崩,嘉庆皇帝亲政,和珅被处死了。吴熊光上奏说,和珅掌管各部多年,为了私利,多次更改旧章,虽然和珅已经被处死了,但那些狡猾的官员仍然可能借机作恶,应该赶紧整顿吏治。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
皇帝于是提拔他做了河南巡抚。当时匪患逼近边境,吴熊光驻守在卢氏,张汉潮带领匪军窜到商州,又去抢掠蓝田,吴熊光上奏请求截留山东的军队,和明亮军的军队一起剿匪;他又上奏说张天伦带领匪军窜到郧阳江边,企图侵犯豫南,请求调动直隶正定标的军队去剿灭他们。皇帝认为他的建议很对,下旨嘉奖了他。后来张汉潮又跑到雒南,吴熊光就派总兵张文奇、田永桐前去将其击溃。他又命令南汝光道陈钟琛扼守襄河的要隘,让粮道完颜岱率领满营的军队协同防守,并调拨寿春镇的五百名士兵驻守樊城。他还请求招募训练五千名新兵,并将开封的千名练勇改编为抚标新兵,皇帝都同意了他的请求。
五年的时候,楚地的匪徒从均州、郧县那边打探着想渡过襄河,多亏提前预防,把他们给打退了。皇上觉得河南的兵力太少了,就命令直隶和山西派兵过去支援,还下令多招募乡勇。熊光上书说:“河南卢州、淅川那一带,本来就有上万乡勇,可贼寇还是能四处窜逃。那些游民应募当兵,贼寇一来就先跑了,反而动摇了军心。所以去年撤掉乡勇增加正规军,贼寇都不敢猖狂,这说明正规军比乡勇更有效。现在有直隶等省的官兵,选择重要地点驻守,已经足够互相支援了,不用再招募乡勇了。” 七月份,我们在彭山歼灭了宝丰、郏县溃逃的匪徒,匪首刘之协逃到叶县,最后被抓住了,皇上还为此给熊光记了功。
六年,熊光升任湖广总督。路上遇到两百多名协防陕西的士兵逃回营地,调查后发现他们是因为缺饷,于是把带头的两个人打了板子,其他人就放了。房县的乡勇抢劫民寨,抓了三十多人,熊光当场就把他们杀了。提督长龄、巡抚全保率领军队防剿,接连打败了汤思蛟、刘朝选等人。四川的匪徒骚扰兴山、竹溪、房县,熊光分兵追剿,歼灭俘获了很多匪徒。他还平定了樊城杰余一带的匪患,俘虏了贼首崔宗和。皇上因为熊光调度粮草、后勤供给有方,多次下诏表彰奖励他。新设立了湖北提督,把郧阳镇协改编,又增加了三千五百名士兵,这些士兵就用那些没有工作的乡勇来充实。他还上奏制定了检查乡勇的章程,大概意思是:“乡勇们习惯了打仗,轻视正规军,这种弊端不得不防。现在要把寨堡里的户口、武器装备都登记造册,一方面利用他们的力量增强现在的军威,另一方面暗中掌控他们的动向,以避免将来发生民变。”皇上很认同他的意见。
七年,三省的匪患平定了,熊光被加封为太子少保。他遣散了乡勇,把匪徒的财产变卖后赏赐给士兵,皇上还诏令嘉奖他节俭爱民。
第一段:
九年的时候,他弹劾了湖南巡抚高杞违规调任知县,结果高杞被降职了。没过多久,侍郎初彭龄又弹劾熊光收受沔阳知州秦泰的贿赂,以及两淮的匣费问题。皇上问责初彭龄,初彭龄说是从高杞那里听来的。皇上就命令巡抚全保去调查,结果查不出什么来,初彭龄和高杞都受到了处罚。皇上还传谕熊光要认真反省自己,平心静气地办事,告诫他不要轻率冒失。
第二段:
十年的时候,熊光被调到直隶任职。当时两广总督那彦成和湖广总督百龄互相弹劾,皇上就让熊光和侍郎托津一起去湖北调查。百龄被弹劾的事情,证据确凿。正在审理,还没判决呢,那彦成也因为纵容洋盗被抓到京城来了,这时候熊光被调任两广总督。正赶上直隶的官员勾结侵吞国库的事情败露了,之前担任总督和藩司的官员都受到了处罚。皇上觉得熊光担任藩司时没有贪污受贿,担任总督时也没有失察,就特别下诏表彰了他。
第三段:
十三年八月,英国的军舰十三艘停泊在香山鸡颈洋,英国首领带着三百士兵擅自闯入澳门,占据了炮台,军舰还开进了黄埔。熊光认为英国人主要是想来贸易,他们的军费也来自商税,只要封锁关口就能控制他们;如果轻率用兵,他们的船炮比我们多得多,打仗肯定打不过,而且东南沿海地区也会受到影响,所以他主张谨慎处理。过了一个多月才上报朝廷,说他已经下令停止开舱,等英国人撤出澳门之后,再允许他们贸易。皇上觉得熊光没有立即调兵,显得软弱,就严厉的诏书斥责了他。英国的船只拖到十月才陆续离开。朝廷官员们议论纷纷,最后决定革去熊光的职务,让他去南河服劳役。百龄接替了他的职务,上奏说熊光胆小懦弱,皇上更加生气,把他发配到伊犁。一年多以后,熊光被召回,授予兵部主事,但他以生病为由辞职回家了。道光八年,他再次参加鹿鸣宴,被加封为四品卿衔。十三年,熊光在家中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熊光曾经说过:“赏罚是圣上掌握的大权,而这权力却交给了地方的大官。如果只是按照官僚的条例办事,想着怎么避免被驳斥,那就错了。处罚一个人,奖励一个人,只要对社会风气和人心有益,就算不符合条例,也是应该做的。如果不行,一定要反复争取,这才算对得起自己的职责。如果担心被人批评,随波逐流,那罪过可不止是失职那么简单。”
后来他被调到直隶,进京朝见皇帝,皇上说:“匪患已经平息,天下从此太平了。”熊光回答说:“督抚要率领郡县官员用心安抚百姓,提镇要率领将领士兵用心操练,让百姓既感受到恩惠,又感受到威严,太平盛世自然很容易实现。如果稍有懈怠,就会埋下祸患,就像吴起说的‘船上的人都是敌人’一样。”
等到皇上东巡回来,在夷齐庙迎接圣驾,熊光和董诰、戴衢亨一起上奏。皇上说:“路上的风景真不错!”熊光越过同僚直接回答说:“皇上这次出行,是为了考察祖宗创业的艰难历程,为万世子孙树立榜样,风景又怎么值得一提呢?”皇上过了一会儿又说:“你是苏州人,朕年轻时跟随皇上南巡路过苏州,那里的风景确实无与伦比。”熊光说:“皇上看到的,不过是精心修饰过的景象。苏州只有虎丘算得上名胜,其实也就是个大坟堆!城里的河道狭窄,粪船拥挤,哪里有什么好风景?”皇上又问:“照你这么说,皇考为什么六次南巡都去苏州呢?”熊光叩头道:“皇上您孝心至深,我以前侍奉皇上您去拜见太上皇的时候,太上皇曾告诫说:‘朕当了六十年的皇帝,没有做过什么错事。只是六次南巡,劳民伤财,弊大于利。将来皇帝如果南巡,而你阻止不了,就无法向朕交代了。’仁圣之君尚且后悔,这话我至今还记得。” 同僚们都吓了一跳,都佩服熊光敢于直言。后来熊光告诉别人,“坟堆”、“粪船”这两个词,是乾隆初年老丞相讷亲奏疏里的话,我只是重复了一遍而已。
熊光晚年著有《伊江别录》、《春明补录》、《葑溪笔录》三本书,记载了他所听到的名臣言行,很多都值得效仿。
汪志伊,字稼门,是安徽桐城人。乾隆三十六年考中了举人,后来在四库全书馆当校对,因为工作出色得到了升迁,被任命为山西灵石县的知县。他上任后发现征收粮食的办法很麻烦,就刻了木头牌子,上面写着各个村庄应该交的粮食数量,然后依次传递下去,老百姓按照这个交粮,就方便多了。
后来他又调到榆次,之后升迁到霍州知州。有一次,代州有个叫孟木成的老百姓杀了人,案子已经审理完毕,就要判刑了。可是孟木成的弟弟喊冤,说哥哥是冤枉的。当时的巡抚勒保就派汪志伊去复查这个案子,结果汪志伊查明真相,为孟木成平反昭雪了。负责审理这个案子的人,因为之前已经判了案,不愿意改判,还让朝廷的大臣来重新审理,大家都觉得孟木成死定了。但是汪志伊坚持自己的意见,跟他们据理力争,最后孟木成终于免于一死。因为这件事,汪志伊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是个敢于坚持原则的人。
他后来升迁为江苏镇江知府,又调到苏州,之后一路升迁,当上了苏松粮道、按察使。乾隆五十八年,他升任甘肃布政使,后来又调到浙江。当时江浙地区的漕运积压了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官吏们收取了很多不合理的费用造成的。汪志伊不管到哪个地方任职,总是先把官吏们自己收取的那些费用给取消了,然后再去逐步减少其他的不合理费用,并且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嘉庆元年,因为杭州和乍浦驻军的军饷三个月没发放,汪志伊被弹劾,本来要降两级调职,但是皇上考虑到他平时表现不错,就开恩让他担任江西按察使。嘉庆二年,他又升任福建布政使,没过几个月,就升任福建巡抚。
那时候海盗猖獗,皇上对福建的事情非常重视。汪志伊多次上奏朝廷,说水师的人才很难招募,请求朝廷放宽对水师的防务处罚规定,改进选拔人才的章程,比如高级军官可以从本省选拔,低级军官可以跨省调配。他还说,州县征收粮食的规定太严厉了,升迁调动也很难符合规定,建议对那些地方和人手都很需要的地方,可以不严格遵守俸满参罚的规定。这些建议都被朝廷采纳了。朝廷还下令严厉打击海盗和械斗的恶习。
五年里,福建漳州、泉州一带的匪徒,经过多次剿捕,都老实多了,不敢再乱来。皇上说:“那些闹事违法的人,犯了法就一定要惩罚,不能让他们没事就扰乱地方。要让他们平静下来,不能姑息养奸,但也不能逼得太紧。” 后来,他又下令挑选官员去治理龙溪、诏安、马港、海澄四个地方,百姓之间不再发生械斗了。皇上说:“只要派上好的官员去整顿,改掉那些坏习惯,老百姓是很容易教化的,关键在于选拔亲民的好官。平时就要好好挑选贤能的官员,让他们真心实意地做事,这才是正本清源的办法。” 我推荐了闽县知县王绍兰,皇上本来就了解他,还特意夸奖我能够用心考察官员。 之后,我和总督玉德一起上奏,请求把泉州知府钱学彬调回京城任职,皇上批评我们的奏疏前后矛盾。后来查出来钱学彬纵容家人贪污受贿,因为我们考察官员不仔细,皇上本来要撤了我们的职,最后还是宽恕了我们。第六年,我生病了,请求辞官。
八年后,我被起用,担任副都御史、刑部侍郎,后来又做了江苏巡抚。给事中萧芝建议从产米的地方收购粮食,然后用海运运到京城,这事儿被拿出来讨论。我认为这样不方便,就反对了,最后这个建议被否决了。第九年,清江浦河道淤塞,粮船无法通行。皇上担心京城粮仓缺粮,就下令让我提前筹划,让我请求拨出常平仓的三千石粮食备用。因为新漕运粮食减少了,皇上让我酌情收购粮食。我上奏说:“安徽老百姓的田地有的可以一年收两季,可以命令他们七月交纳漕粮,九十月就能运到京城。江西、湖广也可以这样办。”皇上觉得一年征收两次粮食等于加税,而且明年粮食还是不够,批评我说这是馊主意。后来,我上奏说已经收购了十二万石粮食,正在运送途中。那时候,江北淮河、扬州地区发大水,徐州、海州地区又闹旱灾。我亲自编纂了《荒政辑要》,分发给下属官员,作为赈灾的参考。苏州人才济济,我增设了正谊书院培养人才。我还奏请把皇上的诗文集颁发到江南各书院,皇上没同意,说:“我的政治就是文章,何必用文字来炫耀呢?”
话说,十一年前,他升任了工部尚书。没过多久,又当上了湖广总督。当时,四川和湖北一带还有不少土匪流窜在洞庭湖附近,好几个府州都受到盗匪的侵扰。他呢,就挑选精干的官员去侦查,下令分头抓捕,那些盗匪哪里还能藏得住?洞庭湖边的土地,从乾隆年间的大水之后就一直淹没着,老百姓的田地都没能恢复过来。他亲自坐小船,挨个地方勘察,疏通堵塞的水道,在第江口和福田寺各修建了一个水闸,按时开关。
十六年的时候,他调任闽浙总督。之前湖北应山有个叫喻春的人谋杀了人,他母亲为了逃避刑罚,诬告别人顶罪,告到了京城,皇上就让这位大人去审理这个案子。结果,同知刘曜唐等人诱导证人翻供,让一个无辜的叶秀承担了罪名,却没有任何证据。当时的巡抚同兴为叶秀平反,还上奏弹劾了他们。等到这位大人进京朝见的时候,刘曜唐等人就为他辩解,想让他撤销之前的处罚。皇上斥责他们偏执,严厉地处罚了他们,革职,但又让他们留任。后来,他还抓捕了海盗黄治,黄治的手下吴属请求投降。当时投降的海盗很多都被授予官职,但他却说:“这是在奖励盗匪啊!”还是按照法律把他们发配充军。
以前有个叫熊毛的土匪,建立了一个叫“天地会”之类的组织,然后又让张显鲁去四处煽动。事情败露后,张显鲁被杀了,熊毛逃跑了。他就招募了宁化县的生员李玉衡去抓捕熊毛,最后抓到了,皇上还赏赐李玉衡举人的功名。有个叫李赓芸的布政使,是个清廉的官员,是他推荐提拔到监司的。结果,龙溪县的知县朱履中因为失职被弹劾,就借机诬告李赓芸贪污受贿,还紧急上报进行审讯。朱履中后来自己承认是诬告,但他却坚持反驳,福州知府涂以辀为了讨好他,还逼供,最后李赓芸自杀了,舆论哗然。二十二年,皇上派侍郎熙昌和副都御史王引之去调查此事,查清了事情的真相,皇上斥责他年老糊涂,犯了大错,罢免了他的官职,永不录用。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他为人刚正不阿,爱惜名声,自持清高。仁宗皇帝刚登基的时候很器重他,但当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最终,因为他过于偏执而获罪。
陈大文,河南杞县人,老家是浙江绍兴。乾隆三十七年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吏部主事。他曾经在广东主持乡试,后来一步步升迁到郎中。乾隆四十八年,他被外派到广西南宁当知府,之后又升任云南迤东道。后来他又在贵州、安徽做过按察使,还在江宁做过布政使,政绩都非常出色,口碑很好。他父亲去世后,他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又补任广东布政使。总督朱珪推荐陈大文,说他为人清廉,能治理偏远地区,是个可用之才。皇上也认为人才难得,就让朱珪好好培养他,让他成为真正有用的人。
嘉庆二年,陈大文升任巡抚。当时海盗猖獗,陈大文就打着运盐的旗号,召集商船,带上乡勇出海,一口气击沉了六艘海盗船,抓获了两百多名海盗,皇上还赏了他顶戴花翎呢!对于那些不称职的地方官,他也一一查办,上报朝廷弹劾。皇上表扬他抓捕海盗和查处官吏都实事求是,给了他嘉奖。不久,他又兼任了总督。
嘉庆四年,陈大文被调到山东当巡抚。济南府和曹州府遭遇了水灾,他组织兴办工程,赈济灾民。那些玩忽职守的地方官,被他直接弹劾;而那些催收赋税不力,但百姓却很爱戴的官员,他又上书请求朝廷留任他们。他还严厉禁止漕运官员和船工收取各种陋规。嘉庆五年,他的母亲去世了,他又回家守孝。从乾隆末年开始,山东的很多高级官员都不称职,官场风气日渐败坏。陈大文为人严厉,但对下属表面上和颜悦色,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等他们说完之后,才严肃地告诫他们:“你某某事收受了多少贿赂,我都知道了。如果不赶紧改过,我的弹劾奏章已经写好了!”谁听了不害怕?他尤其严厉打击漕运上的弊端,杜绝浮收,被弹劾查办的官员有三十多人。等到他离任的时候,那些被他查实,但还没来得及上报朝廷弹劾的官员,还有七八个。这件事上报朝廷后,皇上命令布政使分别对这些人进行审理,予以释放。
六年的时候,京畿地区发了大水,情况很严重。大文被紧急任命为直隶总督。他上奏朝廷,请求提前一个月发放救灾款,好救救灾民。他还弹劾了两个在赈灾工作中反应迟缓的县令,杀鸡儆猴,警告其他人。过了好几年,他因为生病,就请求回京任职,后来先后担任了吏部侍郎和工部尚书。
八年的时候,他被任命为两江总督。他弹劾了按察使珠隆阿,说他贪污受贿,老百姓怨声载道,结果把珠隆阿调回京城上班了。江苏的昭文县和江西的乐平县,都有人浮收漕粮、加重税赋,老百姓纷纷上告朝廷。大文大人亲自调查核实,弹劾了相关的府县官员,把他们革职查办。皇上夸奖大文秉公执法,不包庇下属,让受冤枉的老百姓伸冤,那些贪官污吏也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还训斥其他督抚要改掉这些积弊。
九年的时候,朝廷召他回京担任左都御史,还没等他到任,就被提升为兵部尚书。大文大人赶往京城的时候,半路病倒了,皇上还派侍卫和太医去照顾他。可他病了好久都没好,皇上就赐给他尚书的衔让他回老家养病。后来,因为他在直隶任职时,没有发现下属贪污挪用公款,兵部要革了他的职。皇上说等他病好了,再给他一个四品京官的职位。但他最终没有再出山。二十年的时候,他去世了。
熊枚,字存甫,是江西铅山人。乾隆三十五年,他乡试考中了第一名,第二年又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刑部主事。他审理案件很公正。有一次,左翼护军因为给饷误用了白银,害怕被责罚,就私刻印章补救,按理说应该以盗印罪论处。但熊枚认为,知道错误后改正和故意盗用是两码事,所以就改判为较轻的处罚。 还有一次,宜城县的官吏殴打致死了一位社长,然后贿赂官员,谎称社长是病死的,想以此减轻罪责。熊枚认为,虽然斗殴本身罪行较轻,但伪造文书掩盖罪行则罪加一等,所以他改判为实情。熊枚在刑部工作了八年,处理了很多棘手的案件,期间多次发表不同意见,最终升迁为员外郎。
刑部尚书英廉很赏识他的才能,推荐他去甘肃平凉做知府。后来他母亲去世,他回家丁忧。服丧期满后,他又被任命为河南汝宁府知府。在汝阳,发生了一起命案,凶手已经抓到,但受害者家属却不停地控告。熊枚审问的时候,突然盯着旁边的一个小吏说:“这是你教唆的吧!”那个小吏脸色大变,招供了,说其实是想要嫁祸给一个富人家。大家都觉得熊枚简直神机妙算。他母亲去世后,接替他的人还没来,米价飞涨。熊枚在守孝期间就指示县令严惩囤积居奇的人,并组织运米赈济百姓,这才安定了民心。
服丧期满后,熊枚被任命为直隶顺德府知府,后来又升迁为山东泰武临道。乾隆五十八年,他升任江苏按察使。他抓捕了恶名昭著、屡犯法纪的赌徒马修章和竹堂寺的和尚恒一。吴江太湖边上有个淫祠叫三郎神,是奸民供奉的,他们的同伙还勾结官吏扰乱百姓。熊枚暗中侦查,在三郎神庙会的时候,很多船只聚集在莺脰湖,他秘密抓捕了三十八个人。有些人诬告好人,熊枚就跟踪他们的船只,找到了赃物,又抓捕了九个大盗,最后把三郎神的塑像烧了,盗窃案也因此平息了。
又有一次,匪徒刘之协传播弥勒教,加入教的人会得到所谓的“命根钱”。安徽有个叫任梓的人家里供奉弥勒像,账簿上记录着六十个人领取了钱财。官吏抓到这些人,认定他们是匪徒,巡抚大人已经上报朝廷了,这些人被押解到江南。熊枚亲自审问,发现这六十个人都是任梓的亲戚朋友,是来参加婚丧嫁娶的,于是就把他们释放了。乾隆六十年,熊枚升任云南布政使,因为治理刘河工程未完工,他又留任江苏布政使。他主持疏浚了苏州城河,筹集了六万两银子,挑选了当地名望较高的绅士负责工程,避免县令插手工程事务。嘉庆二年,他调任安徽,不久又升任刑部侍郎。
六年的时候,直隶发生大水灾,总督姜晟因为赈灾的事耽搁了,皇上就让枚某署理总督的职务。当时有六十万石漕粮积压在天津北仓,枚某就请求把这些粮食分送到郑家口、泊头等受灾比较严重的地方,方便灾民运输。他上奏了一份关于赈灾的详细方案,其中包括:按照保甲制度给灾民造册登记,减少重复调查,杜绝刁难控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赈灾时间,对捐款赈灾的人进行表彰奖励,给各学校的贫困学生发放口粮,给绿营士兵发放修房的钱,修缮受灾县的监狱,并且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了。他还和侍郎那彦宝一起,去修补永定河决口。后来,陈大文被调任总督,皇上让枚某在交接之后专职负责查办赈灾情况,他巡视了数十个州县,提拔了五个人,弹劾了四个人。玉田县令倪某为人正直但有些鲁莽,枚某刚到的时候很生气,第二天就问他赈灾的事,结果倪某的回答都切中要害,于是枚某第一个就推荐了他。皇上很欣赏枚某勤于职务,就把他提升为左都御史。
这时候有人弹劾枚某扰乱驿站,索要供应,皇上就让陈大文去调查,结果查明是诬告,陈大文还说枚某非常尽心尽力地处理赈灾事务,皇上就特别下诏表彰了他。七年,他回京参加会试典试,又署理直隶总督,后来被授予刑部尚书的职务。之后又调任左都御史,管理三库。十年的时候,他被授予工部尚书,再次署理直隶总督,并带领布政使裘行简一起查处亏空。工部讨论各省的铁器买卖,想由官府设定额度,上奏朝廷。枚某却当面向皇上陈述,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必需的物品,数量不能预先确定,如果官府去查办,恐怕会造成不好的影响。皇上同意了他的说法,但是批评他之前答应得好好的,结果面圣的时候却改变了说法,认为他年纪大了,听力也不好,不适合在工部工作,于是又把他调回左都御史的职位。没过多久,有个山东妇女到京城告状,枚某拿不定主意,左副都御史陈嗣龙就弹劾枚某模棱两可,还说枚某名声平平,皇上斥责陈嗣龙是看到枚某要被降职了,才故意揣测、妄加弹劾。最终因为枚某不能够做到与人和谐相处,被降级留任。后来直隶藩司的书吏伪造印章,虚报库银的事情败露,枚某因为失察被议处免职,但是皇上考虑到他之前是四品京官,就让他补任顺天府丞。第二年,他被任命为乡试提调官,因为册券迟误,被降为五品职衔,告老退休。十三年,他去世了。
裘行简,字敬之,是江西新建人,他爹是尚书裘曰修。乾隆四十年,他被皇上钦点为举人,然后当上了内阁中书,接着又当了军机章京,最后升迁为侍读。乾隆四十九年,他跟着大学士阿桂去甘肃石峰堡剿匪,回来后又去河南睢州治理黄河水利工程。乾隆五十年,他被外派到山西宁武当知府,后来又调到平阳府。因为家里父母年迈,他就自己请求调回京城上班,当上了户部员外郎,还继续在军机处当差。后来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太仆寺少卿。
嘉庆六年,他奉命去陕西犒劳军队。当时经略额勒登保驻扎在略阳,裘行简就上书皇上说:“四川和陕西的军队应该扼守要冲,严加防守,这样就能防止陕西的土匪跑到四川去,四川的土匪跑到陕西去,然后咱们再把他们逼到东边去,经略大人再用大军围剿他们,不出几天就能把他们全部抓获。”他还说,从宝鸡到褒城这段栈道上的关卡和兵力应该重新设置,而且要在重要的路段设置大营,切断土匪的道路,保证粮草运输畅通。他还考虑到额勒登保可能因为有人告状而心怀嫌隙,所以自己主动请求只弹劾他的部下。但是裘行简又上书请求对五路大军将士都可以进行弹劾,他还给四川总督勒保写信,阐述了廉洁奉公、互相帮助的道理,结果两边将领最终和解了。在去陕西的路上,他就升迁为太仆寺卿,还被赐予了花翎。没多久,他又被外派到河南当布政使,后来他母亲去世,他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他又被任命为福建布政使。
乾隆皇帝驾崩后,我正式上任,免除了那些被废黜的官员。可各地州县的钱粮收支,问题多多,乱七八糟。我立刻着手清理国库,仔细核查账目,所有细枝末节都清清楚楚,那些贪官污吏再也没法作假了。
九年后,我进京朝见皇帝。正好仁宗皇帝想清理直隶地区的仓库,听说我治理有方,就调我去那里。我彻底查清了账目,一条条地向皇帝汇报,大致意思是这样的:“直隶州县,动不动就打着皇上的旗号,借口各种开支来贪污。从乾隆十五年到三十年,皇上四次南巡,两次去五台山,六次差务,怎么就没有亏空呢?而从四十五年到五十七年,皇上只两次南巡,三次去五台山,差务反而少了,亏空却越来越大。这是因为地方上的大官贪污腐败,与那些贪官污吏狼狈为奸,根本不是因为差务增加导致的,而是上级官员借机索贿。这几年来,皇上不追究,任由他们找借口推诿,久而久之就成了风气。让这些州县官员扪心自问,他们中饱私囊的钱,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这些我可不敢替他们开脱。要他们分年弥补亏空,有两个困难:直隶驿站众多,所有空缺职位只能内部调剂,没有其他额外收入可以用来弥补,这是第一个困难。现在让他们限期偿还亏空,他们为了保住官位,一定会变卖田产,想办法还清欠款。如果要他们替前任按年弥补亏空,他们肯定不愿意掏钱,只能从仓库里挪用,前欠还没还清,后面又亏空,这便是第二个困难。州县的亏空,按规定应该由府道分摊;府道的亏空,按规定应该由院司分摊。现在直隶地区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建议对两次清查中应该追究责任的官员,再给他们一年的时间。如果他们的财产真的已经全部用光了,就由他们的上司分别赔偿。嘉庆十年以后发生的亏空,只能依法处理,不能混在这次清查中,以免姑息养奸。”我的奏疏呈上去后,皇上很欣赏我的清晰思路,下令执行。不久,皇上就让我以兵部侍郎的身份署理直隶总督。
十一年的时候,查出来藩司的书吏私刻印章,虚报账目,贪污了二十多万两银子。朝廷派人去审问,那些曾经担任过总督、布政使的官员,对这件事的责任认定各有不同。行简在任期间贪污的数目比较少,皇上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认为行简制定了相关制度才查出了这件事,所以就宽恕了他。那年秋天,行简去永定河勘察工程,路上得了病,去世了。皇上很惋惜他,下令优厚地抚恤他,按照一品官员的规格办理丧事,追赠谥号为“恭勤”,并且赐予他的儿子元善举人的身份。
方维甸,字南耦,是安徽桐城人,他父亲方观承是总督。方观承六十多岁才生下他。高宗皇帝曾经抱他到御前,还解下佩囊送给他。乾隆四十一年的時候,皇帝巡幸山东,方维甸以贡生的身份迎接圣驾,之后被授予内阁中书的职位,还担任了军机章京。乾隆四十六年,他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吏部主事,后来升迁为郎中。乾隆五十二年,他跟随福康安征讨台湾,被赐予花翎。之后升迁为御史,又一步步升到了太常寺少卿。他还跟随福康安征讨廓尔喀。后来又担任了光禄寺卿、太常寺卿,之后被任命为长芦盐政。嘉庆元年,因为犯了错被罢官。官员们建议把他发配到军营,但是皇上宽恕了他,只降职为刑部员外郎,仍然让他在军机处做事。后来又升迁为内阁侍读学士。他还跟随尚书那彦成去陕西处理军务。
五年后,他被任命为山东按察使,之后又升迁为河南布政使。当时四川、湖北的教匪还没有平定,方维甸率领六千兵马防守江岸。他上奏说:“剿匪的大功即将告成,裁撤乡勇是最重要的事情。应该在撤兵之前,就预先做好计划。等到陕西的余匪全部消灭后,再酌情调动河南的防兵来代替乡勇,这样可以节省乡勇的粮饷。”皇上赞同了他的意见。
八年的时候,他被调到陕西,很快就被提升为巡抚。他负责剿灭南山地区的零星匪患,筹划撤销乡勇,核查治理粮饷,并且协调各种事务,之后还被赏赐了花翎。十一年,宁陕的新兵叛乱了,朝廷紧急命令总兵杨芳回师,和提督杨遇春一起进山平叛。正好德楞泰奉命前去视察军队,叛贼逃窜到两河地区,打算前往石泉,维甸就派总兵王兆梦去打击他们,同时劝说老百姓修筑寨堡自卫,结果叛贼什么也没抢到。没过多久,叛兵就请求投降,德楞泰请求把蒲大芳等二百多人重新编回原来的队伍。皇上责怪他过于宽纵,命令维甸处理这件事,维甸就上奏章陈述善后六件事,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了。
十四年,他被提升为闽浙总督。蔡牵刚刚被消灭,朱渥请求投降,维甸就遣散了他们的剩余部众。台湾的嘉义、彰化两县发生械斗,朝廷命令他前往处理,抓获了犯人林聪等人,依法论处。他上奏说:“台湾的屯田事务非常废弛,应该派人去调查勘察,体恤番丁的辛苦劳累,重新明确班兵的旧制度,以及合并营汛的地点,以便于操练防卫;要约束台湾百姓械斗,设立约长、族长,让他们管理本庄、本族,严禁隶役党羽把持;还要整顿商船贸易的口岸,那些不合规的牌照要重新规定,设立三个通商口岸的章程,杜绝丁役勾结舞弊。”皇上都同意了他的建议。因为台湾百姓民风彪悍,皇上命令总督、将军每两年亲自去巡查一次,并以此作为制度。
十五年,他进京朝见皇上,因为母亲年老,请求回家尽孝,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正巧浙江巡抚蒋攸铦上奏弹劾盐政的弊端混乱,皇上就命令维甸去处理。第二年,皇上召见他,授予他军机大臣的职务。维甸上奏说母亲生病了,请求免除之前的任命,皇上允许他留在家里侍奉母亲。十八年,他的母亲去世了,他派江宁将军去主持丧事。没过多久,教匪林清谋反,李文成占据滑县,维甸就夺情起复,担任直隶总督,他主动请求前往军营剿灭叛贼,正好那彦成督师取得了胜利,皇上允许维甸回乡守制。二十年,他在家中去世。皇上认为维甸忠诚清廉,非常惋惜,追赠他太子少保的职位,谥号勤襄,并且赐予他的儿子传穆进士的称号。
董教增,字益甫,是江苏南京人。乾隆四十五年,皇上南巡的时候,召见他考试,考中了举人,然后被授予内阁中书的职位。乾隆五十年,他考中了进士,名次还挺靠前,是第一甲第三名,被授予编修的官职,后来调到吏部当主事,一步步升迁到郎中。嘉庆四年,他被派到四川当道员,第二年升任按察使。
峨眉山和雷波县附近的一些铜铅矿,靠近少数民族聚居地。一些坏人跟少数民族抢地盘,还烧了他们的房子,导致当地土著夷人联合凉山地区的生番造反。董教增带兵过去平乱,很多人主张直接剿灭,但他不同意。他查明真相,抓到了挑起事端的汉奸十一人,以及少数民族首犯六人,把他们处死了,少数民族才平静下来。仁宗皇帝觉得董教增没费多少兵力就让远方的少数民族臣服,非常赏识他,对他特别嘉奖。没多久,董教增就被调到贵州工作。嘉庆九年,他升任四川布政使。
嘉庆十二年,董教增升任安徽巡抚。安徽的宁国、池州、广德等地,以前有一些棚户居民,靠种杂粮为生。户部担心他们会影响到正常的耕地,想把他们遣送回原籍。董教增说:“这些棚户居民已经成家立业了,很难再迁移。而且他们种的都是一些边边角角的土地,对正常的耕地没影响,还能增加粮食产量,只要约束一下他们就行了。”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他还说:“徽州、宁国等府的大户人家,以前都有世代服役的家仆,有些家仆已经离开主人家很久了,经常发生互相告状的情况。应该严格禁止这种无理的诉讼,凡是家仆,就看现在是否还在服役来判断;那些已经离开主人家很久,或者已经过世一百多年的,即使有证据,也应该开脱他们的责任,让他们成为良民。”皇上也同意了他的建议,并把它作为案例来处理。
嘉庆十五年,董教增被调到陕西。陕西兴安府管辖的七个县,以前都用河东运来的盐。乾隆年间,盐税是按照土地和丁口的数量来征收的,后来又恢复了商人运输盐的办法。因为兴安府地处四川、湖北交界处,当地产的土盐影响了盐运,运输困难,成本高,盐税经常亏损。董教增建议效仿凤翔府的做法,改用花马池的盐,让老百姓自己运输,盐税按照土地和丁口来征收,以此减轻商人的负担。另外,榆林、绥德、吴堡、米脂四个州县,以前都用当地产的土盐,官府发放盐票来销售。前任巡抚方维甸建议改用部里发的盐引,每引二百斤,一共需要一万一千三百多引,老百姓实在承受不了。董教增恢复了原来的办法,由州县发放小盐票,每张五十斤,老百姓都很方便。当时,南山地区善后工作主要依靠汉中知府严如熤,他很有能力,不拘泥于条条框框,遇到灾荒年景请求赈灾,即使超过了规定的期限,他也破例上报,皇上都批准了。
十八年的时候,他被调到广东任职。一开始,他锐意要消灭海盗,曾经有个叫曾贻教的人写诗夸赞他:“岭南一事君堪羡,杀贼归来啖荔支。”(岭南平定海盗的事,您真让人羡慕,杀贼回来还能吃荔枝。)后来张保仔投降了,曾贻教又给他写信说:“那诗应该把‘杀’字改成‘降’,应该是‘降贼归来’。”(应该把诗中的“杀贼”改成“降贼”)他为此感到很惭愧。等到他接任的时候,那些投降的海盗们都很嚣张跋扈,经常欺压百姓,他严厉地惩治他们,但从不滥杀无辜。有一次,广州府有个死囚,因为大赦减刑改当兵逃跑了,后来被抓住了,按律应该处死。按察使坚持要杀他,但他认为按照法律不应该判死刑,就据理力争,最后那个囚犯免于一死。
过了几年,二十二年的时候,他升任闽浙总督。之前海盗没平定的时候,为了防止他们发展壮大,政府禁止商民造船,船高不能超过一丈八尺,小船又载不了多少货物,难以抵御风浪,沿海地区很多人因此失业。他认为海盗已经平定很久了,就请求取消这个禁令,方便老百姓,朝廷也批准了他的请求。福清有个武生叫林弥高,是个地痞流氓,经常强收百姓的粮食,百姓反抗,县令亲自去抓他,结果被林弥高的人马打伤,县令就派官兵去抓捕。林弥高煽动他的同伙劫持官兵,整个县城都闹事抗税。他亲自审问,查明了林弥高的罪行,立即将其斩首示众,其他郡县的豪强地痞都害怕了,欠税的都乖乖交了税。这件事上奏朝廷后,皇帝还嘉奖了他。
后来,浙江临海的百姓聚众殴打差役,酿成大案。巡抚杨頀因此被罢官,朝廷让他兼任浙江巡抚,负责处理这件事。漳州、泉州两地经常发生械斗杀人事件,当地官员往往无力控制。龙溪县令姚莹抓获了五个为首的歹徒,把他们打死了。巡抚怀疑他违反了法令,但他却说:“国家动乱,应该用严厉的法律来治理。”(刑乱国宜用重典。)所以就宽容了他,那些嚣张跋扈的恶习才慢慢收敛。张保仔投降后,改名为张宝,官至澎湖副将,但当时很多人还是批评他。他责令张宝去抓海盗,张宝在海上奔走,最后海盗平定了,张宝也死了。二十五年,他进京朝见,请求退休,但皇上没批准,直到道光元年,他才得以告老还乡。第二年去世,朝廷赐予他谥号“文恪”。
董教增这个人啊,见识广博,为人刚毅正直,一点也不阿谀奉承。他在四川做官的时候,大力整治奢靡之风,提倡节俭,每次宴请都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歌舞表演。
有一次,四川总督勒保用春酒请他喝酒,席间奏起了乐,董教增一听这音乐,立马就起身告辞了。勒保赶紧让人把乐器撤掉,这才让董教增高兴地继续喝下去。他还说过一句名言:“对自己严格要求是节俭,对别人严格要求就显得刻薄了。”当时大家都觉得这句话说得特别好。
书上评论说:吴熊光忠诚正直,责任重大,很有大臣的风范;汪志伊、陈大文标榜清廉刚正,但有时候做事过于偏激;熊枚勤于处理民事,但晚年被人批评做事模棱两可。虽然他们最终都没能位极人臣,但当时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裘行简、方维甸,他们都是名门之后,都得到了皇帝的特殊恩宠和赏识。而董教增呢,既有作为又有操守,功绩卓著,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