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字伯元,是江苏仪徵人。他爷爷阮玉堂,当过湖南的参将,去征讨苗族的时候,成功劝降了好几千苗族人,积下了阴德。
阮元在乾隆五十四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散馆考试的时候,他考了第一名,被授予编修的官职。过了年,参加大考,乾隆皇帝亲自点他为第一名,直接提拔他做了少詹事。皇上召见他谈话,高兴地说:“没想到朕八十多岁了还能遇到这样的人才!” 他后来还被任命为南书房和懋勤殿的官员,之后又升迁为詹事。乾隆五十八年,他被派去山东做学政,任期满了之后,又调到浙江。 之后,他又历任兵部、礼部、户部侍郎。
嘉庆四年,我被任命为浙江巡抚,后来正式上任。当时浙江沿海被海盗骚扰了好几年,安南的海盗船队实力最强,凤尾、水澳、箬黄等海盗帮派都依附于他们,和沿海土匪勾结在一起,危害一方。我召集大家一起商量平定海盗的策略,决定建造战船和火炮,训练陆军,同时切断海盗的补给。
五年春天,我命令黄岩镇总兵岳玺去打击箬黄帮,把他们消灭了。夏天,海盗大举来犯,我赶到台州督促剿灭海盗,请求以定海镇总兵李长庚统领三镇水师,并调动广东、福建的军队一起剿灭。六月,安南海盗船队联合凤尾、水澳等海盗,一共上百艘船,聚集在松门山下。我们派人去打探消息,发现水澳帮的海盗先撤退了,这时正好遇到飓风,海盗船只被摧毁无数,剩下的海盗逃到山上,我们调动陆军搜捕,抓获了八百多人。安南的四个总兵,有三个被淹死了,黄岩知县孙凤鸣抓获了一个,叫伦贵利,把他处死了。九月,总兵岳玺、胡振声一起攻击水澳帮,几乎把他们全部抓获消灭了。其他的土匪也陆续被消灭或招安。浙江沿海渐渐安定下来。
但是,剩下的海盗被蔡牵收编,福建军队无法控制,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又经常侵犯浙江。李长庚这时已经升任提督,我筹集资金建造了霆船,装备了大炮,几次在海上打败了蔡牵。八年的时候,我上奏朝廷,建造昭忠祠,祭祀历年来在捕杀海盗中牺牲的将士。海盗头子黄葵聚集了几十艘船,号称新兴帮,我命令总兵岳玺、张成等人追剿,一年多才平定。我和总督玉德一起上奏朝廷,请求让李长庚统领两省水师,几次追击蔡牵,差点就抓住了他,但玉德总是在关键时刻拖后腿。
十年,我父亲去世,我丁忧离职,李长庚更加孤立无援,又和新任总督阿林保不和,长期没有取得什么进展,最终战死沙场。
十一年前,皇上召他去福建当巡抚,但他因为生病推辞了。十二年的时候,守孝期满,他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去河南处理事情。后来又当了兵部侍郎,再次被任命为浙江巡抚,还暂时兼任了河南巡抚。
十三年前,他到了浙江,皇上责令他负责海防,消灭海盗。秋天,蔡牵和朱濆联合进攻定海,他亲自到宁波督促三个镇的军队,把他们打跑了,蔡牵又逃回了福建沿海。当时,他启用长庚的部将王得禄和邱良功分别担任两省提督,协同作战剿灭海盗。他制定了海战策略,打算分兵隔断海盗的船只,重点打击蔡牵。十四年秋天,在渔山外洋与海盗展开决战,最终消灭了蔡牵,详细情况可以参考王得禄等人的战报。他在浙江的两年任职期间,做了很多好事,平定海盗的功劳尤其显著。
他在宁波督军的时候,奏请学政刘凤诰代他办理乡试监考的事,结果有人举报其中有弊端,言官们弹劾他,皇上派人调查,最后说他徇私枉法,革了他的职,让他去当个编修,在文颖馆做事。后来他官职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内阁学士。皇上又派他去山西、河南处理事情,之后升任工部侍郎,然后外放,担任漕运总督。十九年,调任江西巡抚。因为成功抓捕了叛逆匪徒胡秉耀,他被加封为太子少保,还赏赐了花翎。二十一年,调任河南,之后又升任湖广总督。他在任上修缮了武昌的江堤,还建造了江陵的范家堤和沔阳的龙王庙石闸。
二十二年,我被调到两广总督的职位上。之前一年,英国的贡使来北京,没按规矩行礼就回去了,从此就越来越嚣张跋扈了。我下令修建了大黄山和虎山两个炮台,分兵驻守。我多次上奏朝廷,陈述如何预防外国的危害,大概意思是这样的:“英国人仗着自己强大,又傲慢又蛮横,而且还特别贪婪。我们应该用威严来震慑他们,不能光用仁义去安抚他们。他们的船坚炮利,水战厉害,陆战却不行。我们应该严格执行规定,不许外国商船擅自进入内海,如果他们违反禁令,就要随机应变,狠狠地惩罚他们。这样,各国就会知道,是他们先犯了我们的禁令,不是我们轻易挑起事端。”皇上也同意我的说法,让我用恩威并施的方法,既不要过于鲁莽,也不要过于胆怯。
道光元年,我又兼任了粤海关监督。当时,洋船夹带鸦片,我弹劾并罢免了那些包庇走私的商人。第二年,英国的护货军舰停泊在伶丁外海,和当地百姓发生冲突,双方都有死伤。我严厉命令他们交出犯人,英国人扬言要罢市回国,我就暂停了他们的贸易。过了一段时间,他们上报说军舰已经回国了,等他们再来就照办。于是我暂时允许他们通商,并且约定他们以后的船只来往,不准再发生冲突,否则就停止贸易。直到我任期结束,他们的军舰也没来。我在广东九年,一共六次兼任巡抚。
六年的时候,他被调到云南、贵州当总督。云南的盐务长期混乱,每年都少收十多万两税款。他上任后,就先狠狠地整顿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严厉堵塞各种漏洞;因为盐井的产量不稳定,他就想办法进行调整和弥补,结果第二年税收就超过了预期,多出来的钱他就拿去用于边防建设。
腾越边境外的那些野蛮人经常跑到内地抢劫。而保山等地的边民,一种叫“枲僳”的民族,他们靠开垦山地和打猎为生,还算可用。于是他就招募了三百户枲僳人到山上开垦土地,用来抵御那些野蛮人的入侵,所需要的费用就用多出来的税收来支付,并且每年都在逐步增加人数。那些野蛮人害怕了他们的威慑,渐渐地也有一些人归顺了。
十二年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协办大学士,但是仍然继续担任总督。车里土司刀绳武和他的叔父太康发生争斗,请求朝廷帮忙。他就下令让镇守道的官员出兵,把刀绳武打跑了,然后又重新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继承人,这件事才算平息。越南保乐州的土官农文云在国内闹事,他加强了边防,防止他们窜入境内,同时也不越境去招惹他们,后来农文云自己死了。朝廷还专门下诏表彰他能够镇定自若,处理事情得体。
十五年,他被召回京城,被任命为体仁阁大学士,负责管理刑部,后来又调到兵部工作。十八年,他因为年老体弱,请求退休,朝廷批准了,还给他发放一半的退休金。临走的时候,朝廷又加封他为太子太保。二十六年,乡试的举人们又碰到了他,朝廷又晋升他为太傅,还让他参加了鹿鸣宴。二十九年,他去世了,享年八十六岁,朝廷下旨给予优厚的抚恤,并追谥为“文达”。他的名字被列入家乡的乡贤祠和浙江的名宦祠。
元,学问渊博,很早就得到赏识。被朝廷委任编纂《石渠宝笈》,校勘《石经》。后来再次进入翰林院,创编《国史儒林》、《文苑传》,直到当上浙江巡抚才最终完成。他收集了《四库全书》未收录的书籍一百七十二种,撰写提要进献给皇帝,补上了皇家藏书的缺漏。嘉庆四年,他和大学士朱珪一起主考会试,一时之间优秀人才几乎都被搜罗殆尽了。道光十三年,他从云南进京朝觐,皇上特别任命他主考,当时被认为是件非常特殊的事情。他和大学士曹振镛共事,因为意见不合,元先生心里很不好受。他感叹以前那种选拔人才的盛况再也无法重现了。他一生为官,都在致力于振兴文教事业。在浙江,他创办了“诂经精舍”,祭祀许慎、郑康成,挑选优秀人才在那里学习;在广东,他创办的“学海堂”也一样,并且延揽了许多通晓经学的儒士:他培养人才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因此人才辈出。他撰写了《十三经校勘记》、《经籍篡诂》、《皇清经解》等一百八十多种著作,专攻汉学,研究经学的学者都把他写的书奉为圭臬。他还编写了《畴人传》,记录了清代天文、律算各家的成就,以此来弘扬这些绝学。他还重修了《浙江通志》、《广东通志》,编辑了《山左金石志》、《两浙金石志》、《积古斋钟鼎款识》、《两浙輶轩录》、《淮海英灵集》,还刊印了当代几十位名宿的著作,编成《文选楼丛书》。他自己写的书叫做《揅经室集》。他其他的纪事、谈艺方面的著作,也都受到世人的推崇。他经历了乾隆、嘉庆时期文物鼎盛的时代,主持学术风气几十年,全国的学者都把他当作学术泰斗。
汪廷珍,字瑟庵,江苏山阳人。从小就成了孤儿,由母亲程氏抚养成人。家里贫穷,遇上灾年,有时连稀饭都吃不上,但他从不让人知道。他母亲说:“我并非羞于贫穷,而是羞于说贫穷,怕别人以为我有求于人。”他刻苦学习,做了十年穷秀才,才考中乡试。乾隆五十四年,他考中了一甲二名进士,被授予编修的官职。大考后,他被提升为侍读。不久,又升迁为祭酒。乾隆六十年,因为事情触犯了皇帝旨意,被降职为侍讲。嘉庆元年,他被任命为直上书房。大考后,他被提升为侍讲学士。母亲去世后,他回家守孝,服丧期满后,恢复原职。嘉庆七年,他出任安徽学政。任期满后,又出任江西学政。他后来累迁为侍读学士、太仆寺卿、内阁学士,这些官职他都留任了。
李廷珍先生底子厚实,一开始当祭酒(相当于学校校长),为人师表,认真负责地选拔成均馆的优秀学生。他教书育人,强调文章要讲道理,合乎法度,坚决杜绝模仿抄袭的坏习惯。后来当了学政(主管教育的官员),他制定了五条学习准则来教育学生: 辨别是非,端正根本,敬业乐群,去除虚伪,自立自强。他跟学生说话,就像长辈关心晚辈一样,循循善诱,耐心教导。他编辑出版的考试试卷,取名为《立诚编》,强调文章要真诚朴实。在他的影响下,学风焕然一新。
有一次,万载棚的百姓要入籍,按旧例应该分到一定的入学名额,后来却被取消了,本地人和外地人因此争吵不休,矛盾激化,久久不能解决。李廷珍先生出面调解,建议恢复原来的入学名额分配方案,这才平息了这场纠纷。 他做了十六年的官,升任礼部侍郎。之后,他又回到上书房,侍奉宣宗皇帝学习。十八年的时候,他到浙江主持乡试,兼任学政,任期结束后回到京城。到了二十二年,他代理翰林院掌院学士,接着升任左都御史,并担任上书房总师傅。二十三年,他升任礼部尚书。
到了第二十四年,仁宗皇帝六十大寿,庆典期间却碰上了孝慈高皇后的忌日。按照惯例,应该上奏请皇帝更换服饰,但当时主管的官员们却疏忽了这件事,李廷珍先生因此受到处罚,被降职为侍郎。 一年后,他又重新被任命为礼部尚书。
道光二年,汪廷珍参加会试,被选为庶吉士,教导皇子们学习。后来皇帝去祭祖,汪廷珍被留下京城办事。三年后,宣宗皇帝祭祀孔庙的仪式结束后,到辟雍(古代皇家大学)视察,下诏说:“礼部尚书汪廷珍,蒙皇考(指先帝)看重,被任命为上书房师傅,日夜与朕讲论经史,教导我辨别是非,我受益匪浅。朕亲政后,任命他为尚书,他尽心尽责,堪称师道、臣道兼备。今天来到辟雍,想起以前的学习时光,特加封他为太子太保。他的儿子汪子报,也同时被提升为员外郎,以示朝廷崇尚儒学、重视人才的决心。”
四年后,《仁宗实录》修撰完成,皇帝赏赐汪子报闰主事之职,他的孙子汪承佑也考中了举人。当时南河高堰决堤,阻碍了漕运,皇上因为汪廷珍熟悉淮扬地区的河道情况,就派他和尚书文孚一起去勘察,结果弹劾了河道总督张文浩和总督孙玉庭,并对他们进行了相应的处罚。汪廷珍还详细规划了修缮河道的方案,交给河道总督去办理。五年后,汪廷珍回到京城,协助大学士处理政务。七年后他去世了,皇上非常悲痛,下诏书给予优厚的待遇,追赠他太子太师的职位,把他列入贤良祠,还派大阿哥去祭奠,并赐予白银一千两用于治丧,谥号为“文端”。江苏省请求把他列为乡贤,皇上也特别批准了。
汪廷珍为人严谨,在朝中不拉帮结派。他出入宫廷,同僚们看到他都肃然起敬。他自己说,一生力戒刻薄,凡是贪污受贿、阿谀奉承的事,他都坚决不做,都是遵循母亲的教诲。大学士阮元很佩服他的学识渊博,劝他著书立说,汪廷珍却说:“《六经》的奥妙,古人都已经阐述过了,我还有什么长篇大论的呢?读书是为了理解义理,最终要归于心中有所主张而已。”他生活简朴,有人拿他比作公孙弘,他笑着说:“大丈夫不以曲学阿世为耻,却只害怕别人嘲笑我穿粗布衣服吗?”后辈有人拿着文章来求他指点,如果文章内容不符合正道,他就说:“将来恐怕会丢掉你所坚持的东西。”属下官员按惯例要送礼给御史,他坚决反对,说:“这个人华而不实,怎么能立足朝堂?”后来这些人的结果都和他预料的一样,大家都佩服他的眼光独到。
汤金钊,字敦甫,是浙江萧山人。嘉庆四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十三年的时候,他进宫到上书房当差。汤金钊为人非常谨慎,就连宣宗皇帝还是皇子的时候,都很尊敬他。他母亲去世后,守孝期满,就升职做了侍讲,后来又去湖南当学政。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内阁学士。嘉庆二十一年,他又回到上书房当差。
他曾经在江南主持乡试,之后又去当学政,皇上还专门下诏勉励他,说教导学生不要担心没有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品德,经学是根本,才华次之。汤金钊认真贯彻皇上的旨意,好好教育那些考生。当时有些匪徒利用灾祸和福报来迷惑乡下老百姓,汤金钊就写了一篇《福善辨》的文章,印出来张贴,向大家解释清楚。徐州当地人比较粗鲁,有些武生还很不好管教,汤金钊就依法惩治了他们。后来他又升任礼部侍郎,任期满了之后,又回到上书房当差。
宣宗皇帝登基后,调他去了吏部,更加重视地方的实际情况。当时,朝廷正在用尚书英和的建议,让各省检查州县里那些不合理的陋规,并且明确规定限制。汤金钊上书说:“这些陋规都是从老百姓身上搜刮来的,地方官不敢明目张胆地敲诈勒索,是因为害怕皇上知道后会治他们的罪。现在如果明确规定章程,那就等于把这些陋规合法化了,他们肯定会变本加厉地收取,甚至还会想方设法多收一些,即使有严厉的命令,也管不住。况且这些陋规的名目繁多,各地都不一样,很难查清楚,反而会增加混乱。所以,无论是不制定章程,还是制定章程,都不合适。治理官场关键在于选人,选对了人,即使向老百姓收税,老百姓也会拥戴他,这并不妨碍他清廉;如果选错了人,即使不向老百姓收税,老百姓也会憎恨他,又何必谈什么清廉呢?治理国家在于官员的作为是否公正,而不是靠制定法律来限制。”当时很多朝中大臣也认为这样做不方便,汤金钊的奏疏呈上去后,皇上批复说:“朝中有你这样的直言敢谏的大臣,让我心中黑白分明,对国家政事毫无影响,我感到非常高兴!” 然后就提升了他的官职。
道光元年,金钊兼任户部侍郎。当时两江总督孙玉庭说南方漕运的税收有浮收,建议按八成征收。但是学政姚文田和御史王家相都上奏说不行。金钊跟户部其他官员商量后,又上奏说:“康熙年间下了永不加赋的圣旨,这是大清朝几万年基业的根本大计啊!以前有人想增加米粮和公费的税收,户部因为这接近加税,就驳回了。现在居然允许稍微有点浮收,那些不老实的人就更肆无忌惮了,浮收比以前还多。虽然说如果收税超过八成就严惩,但以前超额收税的那些人,难道没受过严厉处罚吗?结果收税也没减少啊!只有对新规定的税额,他们才老老实实地不敢超过,我实在不敢相信这样能行。督抚定下税额后,根本不怕有人告发浮收;就算州县发现了,他们也能巧妙地逃避罪责。所以,限制浮收的规定形同虚设,只会给盛世大清开启加税的先河,我真是替朝廷惋惜啊!”奏章递上去后,江浙两地的督抚重新商议,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不久,因为吏部事务繁忙,金钊被免去了上书房的差事。他去江南主考乡试,路过铜山,看到运河支流被黄泥淤塞,每年都发大水,于是回京后奏请疏浚河道,他的建议被采纳了。道光二年,他主持会试,后调任户部,因父亲去世而回家丁忧。六年,服丧期满后,他先后署理礼部、工部和仓场侍郎,又回到上书房,给皇长子奕纬读书,之后正式授任户部侍郎。七年,他接连升任左都御史、礼部尚书,深受皇帝信任,多次被派往山西、直隶、四川、湖北、福建等地审理案件,四年内出差五次。他到各地后,执法严明,都符合皇帝的心意。
后来,他被任命为上书房总师傅,之后调任吏部尚书。道光十一年,皇长子不幸去世,一些忌妒他的人借此机会激怒皇帝,结果金钊被免去总师傅的职务,降职为兵部侍郎。两年后,他又从左都御史升任工部尚书,后又调任吏部,先后主持江南和顺天乡试。道光十六年,陕西巡抚杨名飏被弹劾,皇帝下令让金钊和侍郎文庆前去调查,金钊暂时代理陕西巡抚;之后他又去四川处理案件。杨名飏和按察使互相弹劾,结果查出杨名飏贪污受贿,包庇同党,最终被罢免。京察时,因为金钊出使期间办事公正,受到了表彰。他还被派往张家口和太原审理案件。道光十八年,他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之后又调回吏部。
十九年,我被派到安徽、江苏、浙江去办事。从禁烟运动开始,沿海地区就一直不太平。林则徐被罢免后,琦善负责处理,也没什么效果。金钊一向不赞成和谈,和穆彰阿他们的意见不合。有一天,皇帝随意地问起广东的事情该交给谁处理,金钊推荐了林则徐,皇帝很不高兴。
到了二十一年,情况更加棘手,皇帝下旨给林则徐四品卿衔,让他去浙江军营,结果也没派上用场。没过多久,有个吏部官员陈起写诗规避仓储差役,金钊把他的奏折退回,不让递交,结果被陈起告发,降了四级,还被调职。一年多后,他被任命为光禄寺卿。因为年老体衰,他请求退休,留在京城养病,皇帝准许他以二品顶戴退休。过了很久,皇帝仍然很器重他,二十九年,皇太后去世,他写奏疏慰问,皇帝赐他头品顶戴。咸丰四年,皇帝再次举行鹿鸣宴,加封他为太子太保。六年后去世,皇帝下旨按照尚书的规格赐予抚恤,谥号文端。
金钊从翰林院出身,一直保持着清贫简朴的生活作风。他做官清廉正直,当时很有声望,虽然受到排挤,最终还是得到了优厚的待遇。他的儿子金修,是通政司副使。
书里说:阮元从词臣做起,最后被委以重任,平定了海盗;他在广东和云南开府治理,在安抚边疆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晚年官至宰相,他和枢臣曹振镛的观点不同,只是用文学来培养后辈,世人都称赞他德高望重。汪廷珍、汤金钊在朝中刚正不阿,清廉的节操都非常显著;金钊虽然因为直言而被排挤,但宣宗皇帝最终认可了他的忠诚,给他谥号“端”,他也没有辜负这个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