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曰修,字叔度,是江西新建人。乾隆四年考中了进士,后来又当上了庶吉士。从编修做起,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侍郎,先后在兵部、吏部、户部都工作过。有个叫胡中藻的,因为写诗讽刺皇帝,犯了死罪,这事还没败露呢,裘曰修就把他要被杀的消息偷偷告诉了他的老乡。皇帝问裘曰修,裘曰修不敢承认,结果皇帝把和他一起说话的人抓来审问,皇帝说:“裘曰修当面骗我!”乾隆二十年五月,朝廷讨论要革掉他的职务,但最后还是让他做了右中允。同年十二月,他又被提拔为吏部侍郎。乾隆二十一年,让他在军机处办事。当时朝廷在讨伐准噶尔,就派他去巴里坤管理军需物资。
乾隆二十二年,裘曰修上书说:“西边边疆的回民有几十个部落,厄鲁特人夹杂在其中。以前策妄阿喇布坦当政的时候,对回民杀戮抢掠,回民一直怀恨在心。建议皇帝下令让伯克额敏和卓抓捕那些潜入边境的厄鲁特人,杀了他们,并且重重赏赐,这样才能避免他们产生怀疑和恐惧。” 没多久他就回到了京城。
黄河多次决堤,淹没了山东、河南、安徽好几块地方,积水很长时间都退不下去。那一年皇帝南巡视察,回来后,就让裘曰修和山东、河南、安徽的巡抚一起,去那些被水淹的地方查看,制定疏通河道的方案。裘曰修到了安徽,和安徽巡抚高晋一起上书说:“安徽的宿州、灵壁、虹县这三个地方年年被水淹,上游是河南的虞城、夏邑、商丘、永城四个县的积水,下游的水都汇集到宿州。宿州有睢河,虹县有潼河,泗州和宿迁、桃源交界的地方有安河,这些都是当地的大河,还有灵壁、虹县的一些支流,应该按照顺序疏通,让水流进洪泽湖。洪泽湖靠清口泄洪,皇上应该下令把清口的草坝去掉,让水流畅通,江南的老百姓才能感谢皇上的恩德,应该规定每年都要按时打开清口。”
黄河治理专家戴曰修到了河南,和巡抚胡宝瑔一起上奏说:“黄河南岸,从荥泽以下的那些河流,往东流入睢河,往东南流入淮河,都水流浅、河道堵塞,水流不畅。东边的干河,在商丘叫丰乐河,在夏邑叫响河,在永城叫巴河,其实都是同一条河,然后是贾鲁河,再然后是惠济河、涡河,这些河都需要疏浚。从永城到汝宁府,需要修建的支流有十二条,要把积水从支流引到干河里去。那些引流不到的,有的地方要多挖些沟渠,有的地方积水成沼泽,污水和野外的积水,需要加以控制,别让它们危害百姓。”
戴曰修到了山东,又和巡抚鹤年一起上奏请求加固馆陶、临清等运河沿岸州县的民埝(注:民埝指百姓修建的河堤),由官府提供劳力和粮食,让百姓全力以赴地修补。 他还和巡抚蒋洲一起上奏说:“山东也需要疏浚很多河流,其中兖州最重要,曹州次之。兖州需要治理的有九条河流,曹州的西南地区要疏浚顺堤河,东北地区要在八里庙修建水坝,让沙河、赵王河的水流入运河,这样才能更好地调控水流。”戴曰修提出的这些建议都符合皇帝的心意,皇帝下令立即修建。
戴曰修到了安徽,又建议疏浚颍州府境内与河南交界的六条河流,以及府境内其余四条河流,还要疏浚宿州境内的睢河,并且要拓宽清口坝的坝口。皇帝称赞他的建议非常恰当。戴曰修回到河南后,各条干河的工程都完成了,他又建议继续疏浚商丘、遂平、上蔡、新蔡等地的五条支流,并且修建堤坝。后来,他被调任户部侍郎。到二十三年的时候,所有的河道治理工作都完成了,皇帝还为此写诗赞扬了他。戴曰修又上奏说:“各行省都有灾害,米豆都免税。但是因为免税,稽查就非常严格,本来想促进商业发展,反而让商人觉得麻烦,都不愿意做生意了。建议恢复正常的税收。” 九卿们讨论后同意了他的建议。 京城平价卖粮的时候,戴曰修认为降价幅度过大,反而让商人囤积居奇,建议每石粮食涨价一百钱,几天后市场价格稍微平稳了一些,之后再逐步降价。 后来天津百姓告发盐商牛兆泰,牛兆泰和戴曰修有联系,戴曰修曾经给他写过信,皇帝下令让戴曰修不必再在军机处当差了。二十五年,戴曰修被授予仓场侍郎的职位。
公元1752年,黄河在杨桥决堤了。皇上派戴均修去河南勘察灾情,想办法赈灾,并且商量疏通河道。戴均修建议广泛设立粥厂,让饥民方便就餐;增加粮食供应,降低价格,这样粮食容易筹集,工程也能很快完成。皇上都同意了他的奏章。皇上还派大学士刘统勋、兆惠去督促治河工程。戴均修勘察下游后上奏说:“黄河水都流进了贾鲁河和惠济河,如果这两条河也容纳不下,灾害会更加严重。应该查清楚堤坝哪里被河水冲垮,全部堵住,这样才能防止河水再次决堤。”
戴均修回到杨桥后,又上奏说河水逼近北岸,应该把河道往中间引;他还请求加固沁水河堤坝,并且赈济流民。皇上都高兴地批准了他的请求。 可惜的是,戴均修的儿子,编修戴麟,在京城去世了。皇上考虑到戴均修的事业即将完成,又遭遇丧子之痛,母亲年迈,就把他召回了京城。工程结束后,皇上撰写了《中州治河碑》,称赞戴均修和宝瑔不惜人力物力,不吝惜国库的钱财,也不劳累百姓,上游下游,依次治理。戴均修随后回家为母亲守丧。
公元1754年,因为直隶地区连续几年遭受水灾,皇上把戴均修从丁忧中召回京城,让他督办直隶的水利工程。他被任命为吏部侍郎。河渠工程完工后,戴均修请求皇上允许他接母亲来京城奉养。皇上又命令他与高晋一起商议疏浚睢河,戴均修建议应该先储存大量清水来冲刷淤泥,秋冬水位低的时候,在南北两岸筑坝截流,等到四月水涨的时候再打开坝闸分流。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公元1755年,福建提督黄仕简上奏说总督和巡抚贪污了厦门洋行的岁贡银两,皇上命令戴均修和尚书舒赫德一起去查办,并且暂时让戴均修署理福建巡抚。案件审理完毕后,戴均修回到京城,署理仓场侍郎。公元1756年,他被授予户部侍郎的职务。
话说这位官员,三十一岁那年,皇上派他去江南淮河、徐州一带的河堤前视察,看看修建工程进度怎么样,这工程已经搞了挺长时间了。后来皇上又让他和高恒一起去山东、河南交界的地方勘察,顺便巡视一下。他们上报说:“自从二十二年大规模治理河道之后,每年农闲时节都会疏浚河道,堤坝也按时加固,现在没啥淤塞损坏的情况。”皇上知道了这事儿。之后,他升迁为尚书,先后在礼部、工部、刑部都干过。三十二岁那年,他母亲去世,他回家丁忧去了。三年后,皇上又召他回来,任命他为刑部尚书。
话说那会儿,江南和山东闹蝗灾,皇上就派他去治理。同年,畿南地区也闹蝗灾,皇上又派他去治理。他到了武清,就让顺天府尹窦光鼐去寻找蝗虫的发生地。皇上责怪他没亲自去勘察,就把他调到顺天府当府尹。没多久,他又升迁为工部侍郎。
三十六岁那年,皇上派他去沧州勘察运河,他上书建议降低河坝高度,以减缓水流冲击力,疏通下游引河,移动捷地闸,把弯曲的河道改直,疏浚河道,让河水顺畅地流入大海。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之后,他升迁为工部尚书,还被任命为南书房行走。皇上又让他负责疏浚北运河。三十七岁那年,皇上又让他督办永定河、北运河等河道的疏浚工程,他上书说:“治理河道无非疏浚和加固,但加固不如疏浚好。沿河居住的百姓总是跟水争地,水退了就赶紧耕种,还升高田地建堤坝。官吏们目光短浅,觉得耕地必须保护,就逼着水流去筑堤坝,结果水就横冲直撞,酿成灾害。请皇上下令,禁止沿河地区开垦土地,不得私自加高堤坝,让河水有个归宿。”皇上就下旨严厉禁止了这种行为。
三十八岁四月,他因为噎食病了,请求回家,皇上说:“钱陈群也曾得过这种病,因为年纪大了就准他回家了;你现在才六十岁,还不到像钱陈群那样退休的时候。”皇上还赐诗安慰他,多次派人探望他,还派御医给他看病。不久,他又被加封为太子少傅。后来去世了,谥号文达。他的儿子行简,另有传记记载。
吴绍诗,字二南,是山东海丰人,是个读书人。雍正二年的时候,皇帝下令,让京城里做主事以上、外地做知县以上的官员,都推荐那些品行好、才能强的官员来做事,就算亲戚朋友也不必回避。当时,吴绍诗的叔祖父吴象宽在湖北黄梅当知县,所以吴绍诗就根据圣旨去应召,被皇帝接见,然后被分到刑部学习。十二年的时候,他被授予七品的小京官。乾隆初年,他一路升迁,做到郎中。后来外放到甘肃巩昌当知府,又升迁到陕西做督粮道。
结果,总督永常弹劾吴绍诗在采买兵粮米的时候侵吞了国库的钱,把他革职,交给巡抚钟音审理。吴绍诗解释说,因为当时米价不稳定,他报的是中间价,根本没有侵吞国库的钱。他把情况上报后,被派去军台效力,后来因为母亲生病,获准赎回。
二十二年,乾隆皇帝南巡,吴绍诗负责迎接皇帝。之后,他被任命为贵州督粮道,然后升迁为云南按察使。调任甘肃按察使后,又升任甘肃布政使。他上书说,宁夏驻防将军以下的官员的俸禄应该发放粳米,建议把那些老百姓应该交纳的粟米改成交七斗粳米。皇帝下令,宁夏驻防官员的俸禄按照凉州、庄浪的例子,改成折价发放。他又上书说,镇番县柳林湖可以开垦荒地,建议按照安西瓜州屯田的例子,增加赋税,这样比以前收的租税每年都会多一些,而且老百姓也能世世代代耕种,安心务农。总督杨应琚等人讨论后,就执行了这个建议。
甘肃、凉州等地遭遇旱灾,吴绍诗又上书说,张掖、永昌、镇番、碾伯、高台五个县以前都没有城墙,抚彝厅、隆德、泾州的城墙也已经破损了,建议及时修筑城墙,让饥民能够参加修筑城墙的工程,得到食物。巡抚常钧讨论后,也执行了这个建议。不久,因为母亲去世,吴绍诗回家守孝。三十一年,服丧期满后,他被提升为刑部侍郎。
他被任命为江西巡抚。因为南昌、九江两个卫所的屯田租税太重,赣州、袁州、铅山三个卫所租税也重,但是田地却不够,他就上奏朝廷请求减轻租税,并让总督高晋详细调查,再决定减多少。上犹县盛产铁砂,老百姓因为争抢开采而闹事,他又上奏请求招募老百姓开采,招募商人建厂冶炼,还为此制定了一套章程。九江关监督舒善和建昌府知府黄肇隆因为失职被上报朝廷,朝廷责备他为什么事先没有弹劾他们,兵部讨论后要革去他的职务,后来皇上网开一面,饶了他。
三十四年,他被朝廷召回,任命为刑部尚书,还没等他上任,就被调到礼部当尚书了。这一年南昌等地发大水,十月,他正要被别人顶替,这才上奏请求缓征赋税。皇上说:“灾区收成不好,老百姓怎么可能还交得起税?绍诗拖延不报,直到要收税的日期只剩一个月了,才上奏敷衍了事。现在虽然下令停止征收,但那些急公好义的人交税已经很困难了,那些穷苦的人更是被催税弄得疲惫不堪。这些都是因为绍诗根本不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才造成的错误。绍诗多次被部里议论要降职免官,朕都宽容地让他继续任职。但他却漠视百姓的疾苦,实在不能再姑息了。”于是就下令革了他的职。
三十五年,他又被起用,当上了刑部郎中;三十六年,升迁为侍郎。皇太后八十岁大寿,他被列入“香山九老”,皇上还赏赐了他宴席和礼物。三十七年,他又被调到吏部当侍郎。三十九年,他请求退休。四十一年,皇上东巡,他迎接皇上的仪仗,皇上加封他尚书的衔头。他去世的时候七十八岁,谥号恭定。他的儿子叫垣和坛。
这位垣先生,考中举人后花钱买了个官,当上了兵部郎中。过了三十五年,皇上特别下令把他调到刑部。又过了一年,他哥哥绍诗当上了侍郎,皇上考虑到垣先生是特调过去的,就下令不用回避兄弟关系。再过一年,他弟弟坛也当上了侍郎,于是垣先生就被调到吏部去了。后来他升迁为监察御史,因为父母去世而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他又回到原来的官职,之后升任给事中。因为弟弟坛当了巡抚,按规定不能再当言官,他就暂时署理吏部郎中。弟弟坛去世后,他又重新当回给事中。之后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吏部侍郎。四十九年,他外放,担任广西巡抚。五十年,他回京朝见皇上,还参加了千叟宴。之后又被调到湖北巡抚任上。江夏等州县发生旱灾,他上疏请求缓征税,平抑物价,并招募商人到四川去买米赈灾。五十一岁那年,他去世了,皇上赐予抚恤,还表彰了他一心为民治灾赈灾的功劳。
他弟弟坛,二十六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刑部主事,之后升迁为郎中。三十一年,他哥哥绍诗当上了侍郎,皇上认为他办事敏捷,就下令不用回避兄弟关系。三十二年,他被破格提拔为江苏按察使,很快又升任布政使。江宁、苏州两布政使司之间互相挪用官俸和军粮,他上疏请求重新制定制度;江苏赋税很重,比其他省份都多,每次报销款项时,账目繁琐复杂,他又上疏请求分别设立总账和明细账,方便核查,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了。三十七年,他被调回京城,升任刑部侍郎。三十九年,太监高云从因为泄露宫中记载而被处死,当时朝中很多官员都私下打听消息,结果都被罢官,坛也受到了牵连。皇上说:“没想到坛竟然会因为这事被牵连!考虑到他熟悉刑法,废弃了他实在可惜。就把他左迁为刑部主事吧。”后来他又升迁为郎中。四十四年,他被任命为江南河库道,之后升任江苏布政使。四十五年,他被提拔为巡抚。他上疏说:“吴县以前有公田一万二千五百亩,除了上交漕粮之外,每年还能收取租息,用来辅助漕运,但是拖欠的租税很多。因为这部分租税不是正税,所以遇到减免税收的时候,它也享受不到减免。请求将这些拖欠的租税全部免除,遇到灾荒歉收的时候,也应该相应地减免或缓征。”他又上疏说:“江河险要之处,以前设置了五十六艘救生船,现在减少到二十八艘。请求增加四十艘,分别停泊在京口、瓜州、金山等地。”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了。不久之后,他就去世了。
绍诗和他儿子都特别懂法律,皇帝高宗很器重他们。绍诗两次当上侍郎,他和儿子都在郎署工作,皇帝还特别下令说他们不用避嫌。后来绍诗调到吏部工作,他儿子坛就接替了他的位置。父子俩轮流做官,这可是很罕见的事儿。乾隆初年,朝廷重修《大清律例》,绍诗担任纂修官,其中纲目两卷都是他整理的。他儿子坛又写了《大清律例通考》三十九卷。
阎循琦,字景韩,是山东昌乐人。乾隆七年考中进士,后来被选为庶吉士。散馆后,他被任命为工部主事。升迁三次后,当上了广东道御史,还兼着工部行走。他上奏说:“江南各省发生水灾,救灾赈济应该按照人口数量来确定救济银两的数额。负责这件事的人经常假借下属的手,难免克扣,甚至私自使用轻秤。应该让督抚派专人监督封存银两,并且让道府定期抽查。穷人用银子换钱买米,应该禁止奸商剥削。富人积攒钱财,也应该让他们拿出来流通,以平抑物价。”皇帝说:“阎循琦说的这些,都挺符合实际情况的。但是如果直接下旨,那些坏人未必会害怕;本来没问题的,反而可能因此让他们找到舞弊的机会。就把阎循琦的奏章抄送江南各省的督抚,让他们认真考虑。”他还上奏说八旗义学里的老师很多都不认真教学,请求每年派大臣和礼部官员一起严查。皇帝因此下令取消八旗义学,让负责管理各官学的官员认真负责教育。阎循琦后来升迁为吏科掌印给事中。
这位循琦啊,三十四岁那年,皇上特地让他兼任吏部文选司郎中。后来又升迁为内阁侍读学士,还兼着吏部行走。那会儿京西门头沟的煤窑,因为时间长了堵塞了,有人提议另找地方开采,想着图个方便赚钱。皇上就让循琦去勘察一下。循琦说,旧窑的煤产量本来就很高,只要挖沟渠,疏通积水,把淤泥清理掉,煤就能顺利开采出来;如果其他地方也有煤矿可采,那就按时招商引资好了。这个建议上报后,大学士傅恒也奏报说同意循琦的意见。三十六岁,循琦直接升迁为工部侍郎。
后来他担任会试考官,事情办完后进宫面圣,皇上问他:“其他考官都有奏章上报,你为什么没有?”循琦回答说:“科举考试的规章制度已经非常详细完善了,各位考官认真执行就足够了,我不敢随便提什么建议,自以为懂得很多。”皇上说:“你说的对,凡事都应该这样,不只是考官,其他事情也一样。”三十八岁,循琦升迁为工部尚书。四十年去世,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恭定。
再说说王际华,字秋瑞,浙江杭州人。乾隆十年,他考中了一甲第三名进士,被授予编修的官职。十三年,大考翰林院官员,他被提升为侍读学士,并在上书房当差。广东以前设有两个学政,十五年,皇上任命侍读程岩督导广韶学政,王际华督导肇高学政,后来采纳了程岩的建议,将两个学政合并了,王际华因为忧虑而辞官回家。守孝期满后,他又重新回到原来的官位。
他升迁三次,做到侍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户部、吏部任职。在兵部任职期间,他上书说:“武乡会试的旧例,外场考试要挑选双好、单好、合格三种类型的考生进入内场,双好、单好列在东边,合格的列在西边。那些不太优秀的考生,看到自己被分到西边,知道自己考中的希望渺茫,就纷纷要求退出。即使他们被分到号里,也整天吵吵闹闹。我建议以后武乡会试,只挑选双好、单好,不要再挑选合格的了。”在吏部任职期间,他又上书建议,对在京的文武官员的处置,以及各部会议上对各省文武官员的处置,都应该分别规定时间限制,都应该按照会议讨论的结果执行。三十四岁,他升迁为礼部尚书;三十八年,加太子少傅,调任户部尚书。四十一岁去世,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庄。皇上还赐给他儿子王朝梧内阁中书的官职,后来做到山东兖沂曹道。
程岩,字巨山,江西铅山人。他先是被任命为广东肇庆、高州学政,负责督导当地的教育,后来又调到广东广、韶州做学政。他提议裁并一些学校,皇上就批准了他的建议。最后,他做到礼部侍郎这个位置。
曹秀先,字恒所,江西新建人。乾隆元年,他考中了博学鸿词科,还没参加殿试就授予进士,然后被选为庶吉士,最后当上了编修。十年后,他升迁为浙江道御史。十七年八月,恩科会试的时候,曹秀先的侄子曹咏祖因为考试作弊被处罚,按理说曹秀先也应该被革职,但皇上考虑到曹秀先事先并不知情,只是失察,所以就宽恕了他。
十八年,京城附近闹蝗灾,曹秀先建议皇上写一篇祭文祭祀,并举行蜡祭仪式;同时建议州县组织人力捕蝗,不要依靠官吏差役。皇上说:“蝗灾危害庄稼,只有靠实际行动捕杀才能解决,这是人力所能及的。如果想用文章来祈求上天保佑,就像韩愈祭鳄鱼一样,鳄鱼会不会搬走,其实根本没谱。朕没有那种能感动天地鬼神的文笔,好大喜功,不切实际的事,朕最看不上。”于是,朝廷讨论后取消了蜡祭,其他建议都采纳了。曹秀先后来七次升迁,做到侍郎,先后在工部、户部、吏部任职。
三十九年,他升任礼部尚书,同时兼任上书房行走,被任命为总师傅。四十六年,礼部商议,说四十七年在祈谷坛祭祀的日子用次辛日。皇上说:“朕登基以来,如果正月上辛日是初三以前,就要隔年斋戒,改用次辛日。如果初四是上辛日,也要改用次辛日,那是为了给圣母皇太后祝寿,朕要率领王公大臣去东朝拜贺,这个礼节不能省略。等到明年正月上辛日,情况就和今年不一样了。如果说不敢轻易更改朝廷的正规典章制度,那也应该查阅以前的例子,详细奏请旨意,而不是直接就上报,怎么这么糊涂!”礼部官员都被责备,曹秀先按理应该被革职,但皇上再次宽恕了他。四十七年,他被免去了上书房总师傅的职务。四十九年去世,追赠太子太傅,谥号文恪。
秀先从小就没了父亲,他特别孝顺母亲,甚至还曾经帮母亲吸吮伤口上的毒疮。母亲去世后,继母龚氏对他也很照顾,他就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孝顺继母。他向哥哥茂先学习,对待哥哥就像对待严厉的老师一样恭敬。等他当了官,就团结宗族,还解决了家乡的水患问题。他做官勤勤恳恳,清廉俭朴,老百姓告状好几次,他都下令减免赋税。秀先还把自己的堂屋命名为“知恩堂”,以此来纪念父母和兄长的恩情。
子师曾,一开始是兵部郎中,后来升迁了好几次,做到兵部侍郎。嘉庆二十五年,因为兵部丢了印章,他被降职为太常寺少卿。道光初年,他又升迁为太常寺卿。后来他请求回家修缮祖坟,就辞官回乡了,不久后去世。
周煌,字景垣,是四川涪州人。乾隆二年考中了进士,后来被选为庶吉士,毕业后当上了编修。
乾隆二十年,皇帝派他和侍讲全魁一起去琉球册封尚穆国王。没多久他就升任右中允,之后又升任侍讲。乾隆二十二年,出使琉球回来后,他上交了《琉球国志略》,皇帝下令用武英殿的珍贵木板刻印发行。因为他在琉球的时候,随行的士兵有点不守规矩,有人提议要处罚他,夺了他的官职。但是皇上考虑到周煌远赴琉球出使,而且在姑米山还经历了危险,就网开一面,让他继续留任。
乾隆二十三年,大考的时候他得了二等,之前的处罚也取消了。接着他又升任左庶子,并且被安排在皇帝身边的上书房当差。之后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兵部侍郎。乾隆三十八年五月,皇帝派他去四川调查壁山老百姓控告武生强迫摊派的事情;十月,他又被派去四川调查蓬溪的读书人控告县吏强迫摊派的事情;这两件事他都查清楚了,那些人都是诬告,最后按照法律对他们进行了处罚。
乾隆四十四年,周煌升任工部尚书。乾隆四十五年,他又调任兵部尚书。乾隆四十六年,皇帝去热河避暑,周煌去行宫觐见皇帝,并和皇帝进行了谈话。当时四川盗贼很多,被称为“侂噜子”。四川总督文绶上奏说派兵抓捕,但皇帝询问周煌的意见。周煌回答说:“‘侂噜子’到处都是,每个县都有上百人,他们的头目被称为‘朋头’,他们明目张胆地抢劫,官兵却不管。更过分的是,州县的官吏也参与其中,大竹县的差役就有人当了盗贼头目,还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叫‘一只虎’。” 皇上因此罢免了文绶,调福康安去四川当总督,并下令保护周煌居住的村庄安全。
乾隆四十七年,皇帝任命他为上书房总师傅,但是不到一年,因为周煌觉得这个职位太吃力,就辞去了。乾隆四十九年,他调任左都御史。乾隆五十年,他因为生病请求退休,皇帝就授予他兵部尚书的官职,并加太子少傅的衔,让他退休回家。不久他就去世了,皇帝追赠他太子太傅的称号,并赐予祭葬,谥号文恭。
子兴岱,字冠三。乾隆三十六年考中了进士,后来又当上了庶吉士,毕业后被分配到翰林院当编修。一步步升迁,做到侍讲学士,然后直接被提拔为内阁学士。之后又升任侍郎,在礼部、吏部、户部都干过。皇上还让他在南书房当差。
嘉庆四年,他去四川和陕西祭祀山川河神。当时四川和湖北的教匪造反非常厉害,皇上就派子兴岱去那些被匪寇侵扰的州县,去安抚百姓,并且传达招降安抚的诏书;同时,皇上还让子兴岱评估军中将领的作战能力。子兴岱上奏说:“我走到广元的时候,老百姓都说总兵朱射斗在高院场打败仗了,总督魁伦也没派兵增援,而且也没好好守住潼关。贼寇夜里袭击了太和镇,烧杀抢掠非常残忍。我到了梓潼的时候,贼寇正在骚扰县城,老百姓都纷纷逃难。我在县里督促大家加强防卫,停留了两天才走,路上宣读了皇上的慰问诏书。老百姓都说川军的德楞泰最勇敢,而且他还能在战场上多做宣传,劝降那些被胁迫的人。但是贼寇势力很大,一个人顾不过来。所以请求皇上命令那些负责督军的官员齐心协力。”皇上因此罢免了魁伦的官职,把他抓到成都,并让子兴岱和勒保一起审问他。事情办完后,子兴岱就回北京了。以前煌大人两次去四川办事,现在子兴岱又接替他去了,当时人们都觉得这是件很荣耀的事。
嘉庆六年,他被派去江西当考试官,结果因为收受贿赂,还索要衣物,被皇上赶出了南书房,降职为侍读学士。嘉庆八年,大考的时候,他因为年纪大了就请求退休,皇上批准了。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编修,然后升迁为侍讲,又升为内阁学士,最后再次升迁为左都御史。嘉庆十四年,他去世了。
曹文埴,字竹虚,是安徽歙县人。乾隆二十五年,他考中了二甲第一名进士,然后被选为庶吉士,最后当上了编修。他先是在懋勤殿工作,然后一路升迁,做到翰林院侍读学士,还被安排在南书房当差。后来他又升任詹事府詹事。他父亲去世后,他就回家守孝了。乾隆四十二年,他去北京,祭拜了孝圣宪皇后。守孝期满后,他又回到南书房继续工作。之后,他被任命为左副都御史。接着又升任侍郎,先后在刑部、兵部、工部、户部任职,还兼管顺天府府尹。
那时候,有个叫海升的军机章京、员外郎,把自己的妻子打死了,然后自杀了。海升的妻弟贵宁不服,说不是这么回事。皇上就让左都御史纪昀等人验尸,结果验明是自缢身亡,结案了。可是贵宁又出来说:“海升和大学士阿桂有关系,验尸结果不真实!”皇上没办法,只好又派曹文埴和侍郎伊龄阿重新验尸,这次查明了海升是殴打妻子致死。皇上知道了这件事后,夸奖曹文埴他们不徇私枉法,公正廉明,真是个好官!因为阿桂曾经上奏为海升说话,所以被罚了俸禄,纪昀也被降职查办,刑部侍郎景禄、杜玉林和郎中王士棻都被发配充军。曹文埴因为这次表现出色,被提升为户部尚书。
后来皇上又派他和伊龄阿去通州督促漕运,他们把漕运工作做得很好,漕船比以往提前返回,皇上还下令要嘉奖他们呢。乾隆五十年,皇上又派他去浙江查仓库的亏空情况。没过多久,皇上又让阿桂和曹文埴一起负责处理这件事。浙江沿海地区修建了石塘,外面堆积柴草作为防护,叫做柴塘;外面还堆土筑坡来保护石塘,叫做坦水。浙江巡抚福崧上奏请求拨款修缮,皇上就让曹文埴去查看并制定方案。曹文埴说:“柴塘每天都受到潮汐的冲刷,时间长了肯定要坏。现在已经修建了坦水,如果不好好修缮,就无法抵挡潮水,也保护不了石塘。”皇上同意了他的意见,就按照他的建议去做了。曹文埴回京后,皇上因为阿桂和曹文埴审理平阳知县黄梅一案没有查明真相,就下令降他们两级,不过后来又宽免了处罚。
五十二年的时候,文埴因为母亲年纪大了,请求回家侍奉母亲。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还给他加官太子太保,并且御书一幅赐给他的母亲。
五十四年,皇上说明年要过八十岁大寿,就让文埴不用来京城了。文埴就上奏说:“母亲身体还好,明年我一定来京城祝寿。如果到时候实在走不开,我会自己好好考虑的。既要遵从圣上的旨意,也要尽孝顺之心,凡事我都按实际情况来办。”皇上批复道:“你能来,朕当然高兴,但是千万别勉强自己。”
五十五年,文埴来京城给皇上祝寿,皇上赏赐给文埴的母亲很多绸缎和貂皮。五十六年,朝廷举行翰林院的考试,文埴的儿子,编修振镛考取了三等。皇上觉得这孩子很有才华,又是文埴的儿子,就提拔他做了侍讲。还把皇上自己写的文章刻在石头上,拓印本赏赐给了文埴。
六十年,皇上登基满六十周年,文埴又来京城祝贺,皇上再次赏赐文埴的母亲御书、精美丝织品和貂皮。嘉庆三年,文埴去世了。当时高宗皇帝正生病,所以还没来得及给他办理丧葬仪式。五年后,仁宗皇帝下令为他办理丧事,追谥文敏,并且还赏赐文埴的母亲绸缎和人参。
乾隆年间后期,和珅专权,嫉妒阿桂功高位重。海升妻子的案子牵连到了阿桂。和珅错误地认为文埴能够左右逢源,想拉拢他。但是文埴坚持原则,坚决不巴结和珅,因为他母亲年纪大了,他决定退休,但皇帝的恩宠却一直没有减少。他的儿子振镛,自有他的传记记载。
杜玉林,字凝台,是江苏无锡人。乾隆十九年考中了进士,被授予刑部主事,后来又升迁为郎中。之后外放江西南康当知府,又一路升迁到四川布政使。乾隆四十四年,调回京城,升任刑部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皇上派他去四川处理一起案子,是关于会理州沙金凤告他哥哥土司金龙侵占田地的案子。杜玉林审理后做出了判决。结果,沙金凤又跑到京城告状,皇上复查后,还是采纳了杜玉林的意见,把田地分了。但是,这案子还有点问题没彻底查清楚,而且当时负责的知州徐士勋也该受处罚,可杜玉林因为和徐士勋是老乡,就没追究。这事儿被官吏们弹劾了,按理说应该降职,但皇上却破格提拔他做了工部侍郎,还让他继续管刑部的事务。没多久,他又调回刑部,先后到湖南、湖北、江南各地去审理案件。
后来,刑部尚书福隆安因为打死了一个苦力,还花钱找人顶罪,杜玉林竟然没查出来,结果被降了三级。没过多久,皇上又恢复了他的原职。乾隆五十年,因为一起海升的妻子犯案的案子,他被发配到伊犁。第二年,皇上把他召回,重新任命他为刑部郎中。结果在去任地的路上,途径泾州的时候,他就去世了。
杜玉林很擅长断案,他曾经说过:“法律一旦制定就不能随意更改。治理法律法规就像治病一样,关键不在于死搬硬套书本上的条文,而在于仔细了解事情的真相。不然,就无法治理好百姓。” “刑一成而不变。治律例犹善医,贵不泥于方书,而察其受病之实。不如是无以临民。”
王士棻,字兰圃,是陕西华州人。乾隆十九年考中了进士,后来被选为庶吉士,然后在刑部当上了主事。 之后又升迁为郎中。
当时和珅是步军统领,特别宠信他的一个手下,这手下霸占了通州的车行。通州的老百姓就到刑部告状,王士棻负责审理这个案子,最后把和珅的手下发配到了黑龙江。 皇上到碧云寺去烧香,发现寺里的池塘干了,就问是怎么回事。和尚说寺庙后面开了个煤矿,把水引走了。皇上大怒,把矿主抓起来交给刑部处理,结果发现这个矿主是和珅的奴才。刑部其他官员都害怕和珅,不想把这事办到底,但王士棻又再一次负责审理此案。皇上责备了和珅,并且处死了他的奴才。
乾隆五十年四月,发生了一件叫海升妻子的案子,刑部侍郎杜玉林因为验尸的时候没说实话,要被贬官。皇上想让王士棻顶替他的位置去验尸,结果王士棻也包庇了犯人,逢迎阿桂。皇上说:“王士棻在刑部工作这么多年了,以前召见他的时候,觉得他还算有点才能,正想提拔他呢。没想到这次验尸竟然包庇犯人,还去讨好阿桂,罪无可恕!” 所以,皇上把王士棻和杜玉林一起发配到伊犁去了。
第二年,王士棻被召回京城,当上了刑部员外郎。乾隆五十二年六月,皇上破格提拔他做了江苏按察使。乾隆五十五年,高邮州的官吏用假印章收税,事情败露后,巡抚闵鹗元以下的官员都被狠狠地处罚了。皇上让按察使来汇报这件事,王士棻发现巡抚以下的官员互相包庇,隐瞒真相,根本不管这事。因为王士棻之前是被罢官后又重新启用,所以皇上觉得他辜负了皇上的恩情,就再次罢免了他的官职;总督书麟等人请求把王士棻发配,皇上同意让他赎罪。没过多久,他又被重新任命为刑部员外郎。
乾隆五十七年,王士棻因为生病请求退休回家。嘉庆元年,他去世了。
士棻审案子,办案特别细致认真,经常能把冤假错案给平反了。章丘有个老百姓叫辛存义,他去向一个屠夫要欠款,结果半路上死了,身边还放着一把屠刀。县里的官吏就判定是屠夫杀的人。士棻奉命去复审这个案子,亲自去村里调查,找到了其他的证人,最终证明是屠夫冤枉的。
后来,有个旗丁家里兄弟俩,不是一个娘生的,但住在一起。哥哥是单身,弟弟有老婆。有一天晚上,弟弟被人杀了,他妈就告哥哥杀了他弟弟。士棻到现场查看,哥哥跪在地上哭,一句话也不说。旁边有个指手画脚的人,是哥哥他妈的侄子。士棻仔细观察了很久,然后指着侄子大吼一声:“杀人凶手就是你!”侄子吓得浑身发抖,赶紧招供了。
泰安有个寡妇叫颜氏,家里有钱,但是儿子还小。她公公的弟弟逼她改嫁,她就跑到上级部门告状。有人想贿赂士棻五千两银子,但士棻拒绝了,最后还是按照法律判决的。邳州有个案子,是舅舅告外甥,说外甥挖了他妈的坟,罪该万死。士棻觉得这事儿不对劲,重新审理了这个案子。原来啊,外甥是前妻生的儿子,舅舅是后妻的哥哥。后妈讨厌大儿子,舅舅就骗外甥说:“你妈坟上出现蛇迹了。”外甥和他媳妇就去查看,舅舅就躲在坟地附近,抓住外甥送到县衙告状。士棻查清了真相,证明大儿子是冤枉的。
士棻曾经说过:“当刑官最大的坏毛病,就是先入为主。审案子有成见,强迫别人顺着你的想法来,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这就是虚伪做作。判案子有成见,要么过于严厉,为了出名;要么过于宽松,自以为积德行善;这都是私心作祟啊!”皇上知道士棻有才华,虽然多次受到处罚,但始终没让他闲着,还是让他继续当刑官。据说,后来皇上想再次起用他,让他当侍郎,但是和珅从中作梗,这事儿就没成。
金简,赐姓金佳氏,是满洲正黄旗人,一开始在内务府汉军当差。他爹叫三保,是武备院卿,官儿不小。金简呢,乾隆年间当上了内务府的笔帖式,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奉宸院卿。乾隆三十七年,他被任命为总管内务府大臣,负责监修武英殿的刻书工作,还当了《四库全书》的副总裁,主要负责检查核对和督促进度。
乾隆三十九年,他升任户部侍郎,掌管钱法堂的事务,同时还兼任镶黄旗汉军副都统,皇上还赏赐了他孔雀翎,那可是相当荣耀的象征。 这年,他上奏说:“京城铸钱,每年铸造七十五万两,共计九十二万七千三百五十千文钱。每年剩余两万多千文,加上平时积攒下来的,即使遇到闰月也能应付。所以,建议取消闰月铸钱的四万两。”皇上批准了他的建议。乾隆四十三 年,他又被委任纂修《四库荟要》,并署理工部尚书的职务。 皇上还派他去盛京(沈阳)查办平允库的亏空案,以及处理关防拉萨礼等人的违法案件,依法治罪。他还制定了盛京银库的章程,报请朝廷批准实行。
乾隆四十六年,他被任命为总理工部;四十八年,升任工部尚书,同时还担任镶黄旗汉军都统,官位越来越高了。乾隆四十九年,他主动提出疏浚卢沟桥中间五孔的水道,并建议每三年或四年疏浚一次。乾隆五十年,他参加了盛大的千叟宴。 《四库全书》完成后,朝廷对他进行了表彰。之后,他又奉命修葺明朝的陵墓,还建议在思陵加筑月台,并拓宽享殿和宫门。
乾隆五十六年,安南国王黎维祁的手下黄益晓、黎光霁等人请求回国,皇上就派金简去调查处理此事,最后将黄益晓、黎光霁等人遣送回国。乾隆五十七年,金简调任吏部尚书。乾隆五十九年,他去世了,皇上还派皇孙绵懃为他致祭奠,并赐予祭葬,谥号为“勤恪”。值得一提的是,金简的妹妹是乾隆皇帝的贵妃。嘉庆初年,仁宗皇帝下令,让金简的家族改入满洲,并赐予新的姓氏。
老金家,祖上穿粗布衣裳,后来他爹金简子当了官。一开始,他被任命为唐阿(官职名),之后升迁为蓝翎侍卫。乾隆四十八年,他当上了泰宁镇总兵。到了乾隆六十年,皇上把他召进宫,当了总管内务府大臣。嘉庆三年,他又升任镶红旗汉军副都统。四年后,他被任命为工部侍郎,还被赏赐了孔雀翎,那可是很高的荣誉! 不过,他后来因为建议增加内务府养育兵,皇上觉得他这是在沽名钓誉,批评了他一顿。紧接着,因为在奏折里写错了孝圣宪皇后的徽号,他被革职了,只留了个四品顶戴,降职到佐领。 还好,没多久他又被重新任命为正红旗蒙古副都统,还再次担任了总管内务府大臣。嘉庆五年,他升任兵部侍郎;六年,又升任工部尚书,还兼任镶红旗汉军都统;九年,他还署理过户部尚书。最后,他在嘉庆十四年去世了。
他家祖上,修奉(人名)治理水患,造福百姓;绍诗(人名)精通律法,为人公正宽厚;他儿子金简子也继承了他们的优秀品质。金简子的几个儿子,循琦、际华、秀先,都在朝廷里做官,他们勤勤恳恳,深受皇上器重;而他的另一个儿子文埴,更是正直不阿,不巴结权贵,清清白白做人,都是难得的好官。乾隆年间,百姓生活困苦,盗贼四起,金简父子敢于向皇上反映老百姓的疾苦,皇上也没有因此生气。金简子出身于显赫的家族,他提出的铸钱、修缮明陵,以及关于黎维祁(人名)请求回乡的事宜,都关系到国家大事,所以他的功劳排在后面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