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陈群,字主敬,是浙江嘉兴人。他爸爸钱纶光很早就去世了。他妈妈陈氏,一个人把几个孩子拉扯大,这事儿还写进了《列女传》呢!

康熙四十四年,康熙皇帝南巡,钱陈群在吴江迎接圣驾,还献了一首诗。皇上当时就下令说,等回京了再召见他考试。结果因为钱陈群他妈生病了,他就没去。后来,到了康熙六十年的時候,他考中了进士,皇上召见了他,还提起了当年在吴江的事儿。 皇上让他当了庶吉士,然后又做了编修。

雍正七年,雍正皇帝派他、史贻直和杭奕禄三人去陕西宣讲圣旨,进行教化引导。钱陈群走遍了陕西的各个府县,把学生们都召集到官府里讲经,讲得特别认真仔细,好多人都听得感动得哭了。任务完成之后,皇上夸他是个“安分读书人”。 他后来升了好几级官,做到右通政,还当过顺天府学政。

乾隆元年,他母亲去世了,他就辞官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乾隆皇帝又让他回去继续当顺天府学政,还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钱陈群把母亲晚上纺线给他讲课的故事写成奏章呈给了皇上,皇上还亲自题词呢!他还上书请求增加顺天府乡试录取的名额,但是皇上觉得官制已经定下来了,录取的人多了,真正能用的却没几个,国家也收不到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实际效果,所以就没同意他的请求。

陈群当了内阁学士,多次上书皇帝提出建议。他曾经建议严厉打击匿名张贴小报的行为,不管事情大小,只要不是根据事实举报,而是编造谣言诗词,匿名贴在街巷里,就应该按照法律严惩。

他还建议大力推广种植树木,官府的土地由官府种植,州郡官员种植一千棵以上的有功劳记录;官员调任时要详细记录,备作地方公用。老百姓的土地由老百姓种植,种到五六百棵的,给予奖赏匾额,树木成材后可以随意使用。

他又建议根据灾情减免赋税,要区别贫富,富人按照规定比例减免,穷人受灾多少就减免多少,做到公平合理。

皇上曾经询问州县的耗羡问题,陈群在奏疏中说:“康熙年间,州县官府征收钱粮,会收取一些不等的耗羡,大概是一两分钱不等。陆陇其当嘉定县令时只收取四分,像他那样清廉的,也没听说过完全不收耗羡的。有人说康熙年间没有耗羡,其实不是没有,只是没有耗羡这个名目而已。世宗皇帝英明果断,根据官吏的等级和数量,确定了养廉银的数额,然后按季度发放收到的耗羡。这样一来,吏治清明,百姓也安居乐业。只是因为有征报支收的命令,有些人不明白,误以为是加税。皇上现在询问此事,我认为应该稍作调整,把耗羡收入都归入国库,各级官员的养廉银和州县的公用经费,仍然按旧例发放。至于新增的公用支出,名称和数额都不一样,应该由各省督抚详细审查,哪些应该列入正项支出,哪些应该列入公用支出,分别报销。各省州县自行确定养廉银的数额,各地情况不同,如果有些地方不够用,应该由督抚仔细考察,适当增加,让他们的开支宽裕一些。同时要严禁额外加收耗羡,以致加重百姓负担。这样既没有加税的名义,也不用全部用耗羡来办公,州县都有结余,更有利于鼓励他们好好干活。 ‘薄敛厚征’是古时候的制度啊。如今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大臣们用心调剂,让养廉银不至于浪费,国家元气得到恢复,国库充盈,才能保证三十年的国家财政支出。宋太祖都能取消耗羡,我知道皇上圣明,不必像张全操那样需要大臣上书建议,您的恩德自然会惠及百姓。”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七年前,陈群升职了,当上了刑部侍郎。皇上让大臣们讨论州县常平仓(政府储备粮仓)应该怎么管理,大家都说歉收年(粮食歉收的年份)应该降低粮价收购。陈群上书说:“丰收年,旧粮换新粮,仓里的米价肯定比市场价低,老百姓用米换钱存进仓里,那价格肯定得比市场价高才行。我建议每石米少收一钱二分,等他们取粮的时候,每石多给四五升,这样就能把出入的损耗都算进去了。”

十七年的时候,陈群得了反胃病,接连上书请求辞职,皇上批准了。皇上还让他的儿子陈汝诚跟着他一起走,并且赐诗一首安慰他。陈群在路上写了诗,皇上还专门写诗回赠他。那会儿有人伪造孙嘉淦的奏章诽谤皇上,皇上要严查此事。陈群自己偷偷写信给皇上,请求不要株连其他人,皇上严厉地批评了他,但这件事最后还是慢慢平息了。二十二年,皇上南巡,让陈群在家领俸禄。二十五年,皇上送给他一幅桥梓图。二十六年,陈群和在江南在家休养的侍郎沈德潜一起进京,祝贺皇太后七十寿辰,皇上还让他参加了香山九老的聚会,并且加封他为尚书。皇上还特意下旨说:“明年我还要南巡,各位大臣今年都来京城了,就不用再远道来迎接我了。”二十七年,皇上南巡,陈群和沈德潜一起在常州迎接皇上,皇上赐诗,称他为“大老”。三十年,皇上再次南巡,陈群又去迎接。那一年陈群八十岁了,皇上加封他为太子太傅,还让他的儿子陈汝器做了举人,陈汝诚则跟随皇上南巡,之后奉命回乡探望父母。

话说陈群三十一岁那年,又进献了他母亲画的画册,册子上还有皇帝御笔题词呢!皇上还写诗,拿赵孟頫和管道升来比喻他俩呢。

到了三十五年,皇上六十大寿,特地派沈德潜去嘉兴劝陈群别来京城祝寿。结果陈群还是送来了个竹根如意。皇上批示说:“还没颁发僧绍的赏赐呢,就收到了您这公远之贡,文采斐然又恰到好处,拿在手里赏玩真让人高兴!现在赏赐您木兰围猎所得的鹿肉,吃了能延年益寿,等着咱们下次见面再聊!”三十六年,皇上东巡,陈群在平原迎接圣驾,还献上了登岱山的祝釐颂。那年冬天,他又去京城给皇太后祝八十寿辰,皇上还允许他在紫禁城骑马,赏赐他很多东西,还让他参加了香山九老会。陈群还写诗和皇上唱和,里面有句“鹿驯岩畔当童扶”,皇上觉得这诗句超凡脱俗,又给他画了幅图赏赐给他。陈群南归时,皇上还写诗送别他呢。

陈群在家乡居住的时候,每年皇上都会寄给他一百多首诗,陈群必定会一一作诗和答,然后亲笔抄写成册进献给皇上,字迹兼具行书和草书的特点,皇上多次赞赏他的书法。三十九年,陈群去世了,享年八十九岁。皇上感叹说:“在那些老儒臣里,能用诗文来表达恩情,又能互相商讨政事的,沈德潜死后就只有陈群了。”皇上追赠他太傅的官职,把他列入贤良祠祭祀,谥号文端。四十四年,皇上写诗怀念旧臣,陈群被列入了五位词臣之中。

他的儿子陈汝诚,字立之,乾隆十三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授予编修,被皇上指派到南书房当差。后来升迁四次,做到侍郎,先后在兵部、刑部、户部任职。他又去江南主考,皇上还特地派人给尹继善捎话,邀请陈群去游览摄山,让父子俩见见面。陈汝诚考完试后,就把他父亲接到考场住几天,才送他回家。三十年,陈汝诚请求回家奉养父母。四十四年,他父亲去世后,他被授予刑部侍郎,仍然在南书房当差。四十四年,陈汝诚去世了。

汝诚,字润斋,这个人啊,一开始是兵马司的副指挥,后来升任河南邓州知州,一步步升到江西粮道。之后又升任山西平阳知府,继续升迁,最后当上了直隶布政使。嘉庆二十一年,他被任命为江西巡抚。江西南昌等府的食盐都来自淮河,又跟福建、浙江、广东三省挨着,私盐走私很严重,超额贩卖的情况屡见不鲜。汝诚就上书建议规范盐额,严厉打击私盐贩卖。没多久,他又调任山东巡抚。兖州、曹州、沂州这些地方的老百姓,脾气本来就比较暴躁,还信奉邪教,盗贼特别多。汝诚就请求在这些州府增设参将以下的官员,朝廷都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他年纪大了,上京朝见皇帝后,就以年老体衰为由,被调任湖南布政使,然后就退休了。道光十九年,他去世了。

陈群的诗作风格质朴厚重,就像他本人一样。他写诗时间长了,也多少受到了御制诗歌的影响。他在刑部工作了十年,审理案件非常谨慎,对待犯人虚心细致,认真调查。高宗皇帝曾经拿于定国来勉励他。汝诚后来也到刑部工作,继承了陈群的教诲,执法公正,为人正直。汝诚也很擅长处理狱讼案件。他在平阳的时候,有个介休县的百姓,他母亲被盗贼杀害,手镯也被抢走了。这个百姓说他家以前借过手镯给亲戚,可能是亲戚家的佣人偷了手镯逃跑,邻居家的孩子也在旁边。县衙抓了三个人,用刑逼供,让他们认罪。后来抓到盗贼,找到了手镯,这个百姓才说那不是他母亲的手镯。案子一时无法结案。汝诚就微服私访,查明了真相。他在山东当巡抚的时候,也认真处理各种案件,为二十多个无辜的人平反昭雪,并且抓捕那些利用宗教进行诉讼的人,把他们绳之以法。

沈德潜,字碻士,是江苏苏州人。乾隆元年,他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没考上。四年后,他考中了进士,被授予庶吉士的官职,那时候他已经六十七岁了。七年后,他从翰林院散馆,那天傍晚,乾隆皇帝亲自来视察,问谁是沈德潜,听说他是江南一位有名的老学者,就给他授了编修的官职。皇帝还出了御制诗让他赓和,皇帝很满意他的作品。

八年,沈德潜很快就被提升为中允,后来又升迁了五次,最终做到内阁学士。他请求告假回家乡安葬父母,皇帝下令不必让他离职。沈德潜去向皇帝辞行,请求为父母追封爵位,皇帝下令追封他祖父母、父母三代,还作诗送别他。十二年,皇帝让他在上书房当差,又升任礼部侍郎。同年,皇帝对大臣们说:“沈德潜为人诚实厚道,而且我可怜他晚年才得到重用,所以才对他如此恩宠,以此激励那些老成积学之士,他最初的升迁并非因为诗作出色。”

十三年,沈德潜因为年纪大了,又患有噎膈病,请求退休,皇帝准了他的请求,让他保留原来的官职和俸禄,仍然在上书房当差。十四年,他又一次请求退休,皇帝准许他以原品级退休,但让他先校对完成御制诗集再走。皇帝说:“我对沈德潜的赏识,始于诗歌,终于诗歌。”还让他写些著作,允许他寄到京城来给他看。皇帝还赐给他礼物,并作诗送行。沈德潜回家后,进献了他所著的《归愚集》,皇帝亲自为它写序,称赞他的诗歌比得上高启和王士祯。十六年,皇帝南巡,让他在家享俸禄。那年冬天,沈德潜到京城为皇太后祝寿,皇太后六十大寿。十七年正月,皇帝召见他,赐给他酒宴,并和他一起赋诗作对,吟诵雪狮图的诗句。又因为沈德潜八十岁了,皇帝赐给他“鹤性松身”的匾额,并赏赐他佛像、帽子和衣服。沈德潜回家后,又进献了他编著的《西湖志》,皇帝题写了三首绝句作为序言。二十二年,皇帝再次南巡,加封他礼部尚书的衔。二十六年,他又到京城为皇太后祝寿,皇太后七十寿辰,进献了历代圣母图册。入朝后皇帝赐给他拐杖,并下令召集七十岁以上的文武大臣组成“九老”,分为三班,沈德潜作为致仕九老之首。皇帝还让他游览香山,并命人将他的画像收藏进内府。

德潜给皇上送来了他编辑的《国朝诗别裁集》,请求皇上写序。皇上翻看了这本书,发现他把钱谦益排在了第一位,就对他说:“钱谦益这些人,都是明朝的大官,后来又投靠了我们清朝,那会儿国家刚建立,很多事情都是权宜之计。说他们不忠不孝吧,也未必,他们的诗写得还不错,就这样吧。但是,把他排在所有清朝诗人前面就不合适了。还有那个钱名世,我皇考(指顺治帝)说过他是‘名教罪人’,更不应该选进去了。至于慎郡王,是我的叔父,我都不能轻易提起他的名字,德潜怎么能直接写他的名字呢?其他的错误,比如诗人的辈分顺序弄错,更是数不胜数。”皇上于是命令内廷的翰林院重新校对这本书。

二十七年,皇上南巡,德潜和钱陈群在常州迎接皇上,皇上还赐诗给他们,并且称他们为“大老”。三十年,皇上再次南巡,德潜又在常州迎接,皇上还提升他为太子太傅,并且赐予他的孙子维熙举人的身份。德潜在三十四年去世,享年九十七岁。皇上追赠他太子太师的职位,把他供奉在贤良祠,并谥号为“文悫”,还亲自作诗为他送葬。这时候,皇上又下令销毁钱谦益的诗集,并让两江总督高晋去查德潜家里有没有钱谦益的诗文集,如果有的话,就按照旨意缴上来。正好德潜去世了,高晋奏报说德潜家里并没有藏钱谦益的诗文集,这件事也就这样了。

四十三年的時候,东台县的百姓弹劾举人徐述夔的《一柱楼集》里有一些悖逆的言论。皇上看这书的前面有德潜写的序,说德潜的品行和文章都可以作为榜样,皇上对此很不高兴。皇上就让大学士和九卿们商议,结果把德潜的赠官撤销了,取消了他的贤良祠祭祀和谥号,并且拆毁了他的墓碑。四十四年,皇上又写了一首怀旧的诗,诗里仍然把德潜列在五个大臣的最后一位。

德潜年轻的时候,学习诗歌的技巧是跟吴江的叶燮学的,他的诗歌创作从盛唐开始追溯到汉魏,然后又论述唐以后各朝代的诗歌,编成了《别裁集》,以此来规范诗歌创作。很多学习诗歌的人都效仿他,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派。

金德瑛,字汝白,是浙江仁和人。乾隆元年,他考中了进士,殿试一开始排名第六,但乾隆皇帝亲自把他提拔到第一名,授予他修撰的官职。同年,他又参加了博学鸿词科的考试,被推荐录取。进了翰林院之后,就不用再参加考试了。没多久,就被任命到南书房当差,还被派去江南当乡试考官。金德瑛因为自己是休宁人,想辞掉江南乡试考官的差事,但皇帝没同意。后来他又升迁为右庶子,接着又去江西当学政。任期满了之后,皇帝特别下旨说:“金德瑛为人很有操守,选拔人才也很公正”,所以让他继续留任。

金德瑛上书说:“翰林院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庶吉士们应该学习扎实,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开阔的胸襟,才能胜任将来的工作。每科考试都让大臣们来教习,但大臣们政务繁忙,只能把握大的方向。以前有分教的制度,是由掌院来挑选人选,有时有,有时没有。我希望掌院从翰林院里挑选那些品德学问都好,资历也比较深的人来担任分教,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之后,他又升迁了四级,当上了太常寺卿,被派去祭祀山西各省的帝王陵寝。他又上书说:“女娲氏的陵寝里塑着女娲的像,旁边还有嫔妃侍女,民间都把她当作求子生育的神灵来祭拜,这实在是亵渎神灵。请求把这些像毁掉,只留下主神像。”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下令执行。

接下来,金德瑛被派去山东当学政。乾隆十九年,山东发生饥荒,朝廷拨款赈灾,但邹县、滕县等地的灾情尤其严重,当地官员因为害怕触犯规定,不敢上报请求救济。金德瑛在山东学政任期结束后回到京城,觐见皇帝时,详细地汇报了灾情,皇帝特地命令加紧赈灾。金德瑛升迁为内阁学士。乾隆二十一年,他又升任礼部侍郎,并被派去江西主持乡试。回京的路上,经过徐州,正赶上黄河在孙家集决堤,微山湖水暴涨,灌入运河,江南、山东以及附近的州县都受了水灾。金德瑛实地考察了灾情,向皇帝做了详细的汇报,皇帝赞扬了他诚实守信。随后,皇帝命令尚书刘统勋负责治理疏浚河道。乾隆二十三年,金德瑛被派去顺天府当学政,他又上书说:“八旗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时,经常谎称生病逃避考试,甚至生病的人比参加考试的人还多,请求责成八旗都统彻查此事。”

二十六年,德瑛升任左都御史,上奏说:“秋审的旧例,已经审理过的案子叫‘旧事’,新入秋审的案子叫‘新事’。九卿、詹事、科道官员一起商议的时候,书吏念名单,程序繁琐,效率低下。其实,需要仔细商讨轻重缓急的,大多是‘新事’。那些积压多年的案子,从按察使到巡抚,再到三法司,已经审理得很仔细了;况且经过三次审理才缓决的案子,早就该定案了。那些囚犯在牢里苟延残喘,就指望十年一次的大赦,蒙受恩典。但这赦免也是皇上圣心所裁决的,大臣们根本插不上手。所以,那些‘旧事’的名单应该取消宣读。这样,旧案减少了,新案就能从容地反复审理,认真仔细地审查。九卿们也能腾出更多时间处理本职工作。”皇上很认同他的意见,让大学士和刑部一起商议,采纳了德瑛的建议。十二月,德瑛奉命去检查通州的仓储,结果得了重感冒,第二年正月就去世了。

德瑛为人正直公正,从不偏袒任何人,皇上对此非常了解。他刚做少詹事的时候,进宫面圣,皇上问他:“你当年是状元,怎么还只是四品官?”没几天,德瑛就被提拔为太常寺卿。德瑛生病后,皇上每次召见大臣,都要询问他的病情,还说:“德瑛是辛巳年生的,比我大十岁。”德瑛病危的时候,皇上正在出巡,准备动身启程,还说:“德瑛很久没来上班了,病肯定很重。”德瑛就在那天去世了。三十一年,德瑛的儿子洁成考中了进士,皇上接见他的时候问:“你是德瑛的儿子吗?”德瑛去世都将近十年了,皇上还念念不忘。

钱载,字坤一,是浙江秀水人。雍正十年,他考中副榜贡生,又参加了博学鸿词科和经学科的考试,但都没考中。乾隆十七年,他考中进士,被授予庶吉士,后任编修。他七次升迁,最终做到内阁学士,还直接在书房侍奉皇上。四十一岁,他出任山东学政。四十五岁,奉命祭祀陕西、四川的河神山神以及帝王陵寝。不久,他升任礼部侍郎,担任江南乡试考官。他录取的顾问是第一名,但四书文的文章全部使用排偶句,皇上认为这违背了文体规范,下令议处。

吕氏春秋上说尧帝葬在谷林,但是史记里没写具体地点。乾隆元年,山东巡抚岳濬上奏,建议把祭祀尧帝的地方从东平府改到濮州。后来乾隆四十一年的事儿,大理寺卿尹嘉铨又上书说,尧帝的陵墓应该在平阳。这事儿底下的人讨论来讨论去,意见不统一。尹嘉铨当时在山东做督学,去濮州看了尧陵,从四川回来的时候又去了趟平阳,发现平阳府东北方向有尧陵的痕迹。后来他又去江南参加考试,回来后又跑到东平府去找以前祭祀尧帝的地方,把这些地方都仔细对比研究了一下,最后认为尧帝葬在平阳。

史记里记载汤王和武王死后葬在哪儿也没写,大概是因为他们当时是天子,葬在哪里就不用再特意记录了,尧帝的情况也一样。所以尹嘉铨就上书请求朝廷把尧帝陵寝的地点定下来。结果大学士和九卿们讨论后,反对他的意见,尹嘉铨又上奏解释,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皇上说:“读书人研究古代的事情,反复辩论考证,本来也没什么不可以。但是既然已经写成奏章上报了,并且廷臣们也讨论过了,那就不要再固执己见了。尹嘉铨批评吕不韦的门客那些不着边际的言论,说吕不韦这个人不可靠,但也不能因为这个人不可靠就否定他的话。更何况吕不韦门下那些人写的书,据说‘挂在国门上,一个字都不用改’,怎么能说它不可靠呢?那可是离古代没多久,说不定还保留着一些当时的记载。现在你要在几千年后凭空猜测,推翻以前的结论,这有道理吗?尹嘉铨年纪大了才明白这些道理,而且他做的只是考证古代的事情,所以朕没怎么深究。如果他要是把这些精力用在朝政大事上,还这样喋喋不休,朕一定严惩!”然后就下令批评了尹嘉铨。尹嘉铨的奏章写了几千字,有些地方表达得不够清楚,他自己又加了注解,当时大家都觉得这奏章格式不对,但皇上也没太追究。

乾隆四十八年,尹嘉铨退休了。乾隆五十八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他的儿子尹世锡进了翰林院。当时侍郎英廉和尹嘉铨一起教导庶吉士,英廉对尹世锡说:“你家祖祖辈辈都在翰林院任职,皇上还让你父亲来教你,你可要好好努力,报答皇恩啊!”尹世锡的儿子,原名尹昌龄,为了避仁宗皇帝陵寝的名讳,改用字行,叫尹宝甫。他也是从编修官做到了云南布政使。

德瑛说黄庭坚的诗,讲究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不能老是抄袭模仿。载初一开始就跟德瑛交好,后来考中了进士,就成了德瑛的学生;他的诗也学习黄庭坚,风格奇险,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他和同县的王又曾、万光泰等人经常一起写诗互相唱和,被称为“秀水派”,这些情况《文苑传》里都有详细记载。载初还是陈群的族孙,他从陈群的母亲陈氏那里学到了绘画技巧,画风苍劲秀丽,就像他的诗一样。

齐召南,字次风,是浙江天台人。他从小就聪明过人,乡里都叫他神童。雍正十一年,他被举荐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虽然是副榜贡生,但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乾隆元年,他殿试考取二等,被授予庶吉士,散馆后任检讨。八年后,参加翰詹官考试,被提升为中允,后来又升任侍读。九年,因为父亲去世,他辞官回家守孝。当时朝廷正在校对刻印经史书籍,召南被分派撰写《礼记》和《汉书》的考证,并且被允许在家完成。守孝期满后,他重新回到原来的官职。十二年,升任侍读学士。十三年,他又参加了翰詹官考试,因为成绩名列前茅,被提升为内阁学士,并且被安排在皇帝身边的上书房当差。后来又升任礼部侍郎。有一次,皇上在宁古塔得到一面古镜,就问召南,召南准确地辨认出镜子的款识,并详细解释了它的来历。皇上看着周围的人说:“这才是真正的博学鸿词啊!”有一次皇上在西苑射箭,十九箭全部射中靶心,就对尚书蒋溥和召南说:“这怎么能不写首诗庆祝一下呢!”召南马上就写了一首诗,皇上还亲笔和诗一首赐给他。十四年夏天,召南值班回家时骑马摔倒,撞到一块大石头上,头差点裂开了。皇上听说后,立刻派蒙古医生去给他看病,还赐给他药。皇上还问皇子弘历:“你老师的病怎么样?要经常去问候他!”还特意赏赐了十五束鹿肉干。到了冬天,召南入宫谢恩,皇上慰问了他,召南趁机请求告老还乡,皇上再三挽留,最后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临行前,皇上还赏赐给他纱和葛各两匹。

皇上南巡,每次见到召南,都会主动问候他的身体状况,还经常赐诗让他和诗作答。有一次,皇上问起天台山和雁荡山的景色,召南回答说自己没去过。皇上问他:“这么有名的山就在你家乡附近,你怎么不去看看呢?”召南回答说:“那里的山高水深,我还有年迈的母亲要照顾,我担心发生危险,所以一直不敢去。”皇上非常赞赏他的孝心。 后来,有人诬告召南的族人周华,周华被抓到京城,官员们要治他隐瞒罪名,判他流放,抄了他的家。皇上却下令只撤了他的职务,放他回家,还把他的家产大部分都还给了他。召南回家后不久就去世了。

召南的儿子召谅,也很有文采,写文章非常优雅。他写过《水道提纲》,详细地描述了水道的源头、走向和脉络;还写过《历代帝王年表》,总结了历代史书的要点,这两本书在当时都广为流传。

陈兆仑,字星斋,是浙江杭州人。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雍正八年考中进士,马上被任命为福建知县。后来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考中后被授予内阁中书,担任军机章京。乾隆元年,他在殿试中考取二等,被授予检讨。乾隆十七年,皇上在经筵上讲学,陈兆仑写的讲义深得皇上赏识,被提升为左中允。后来,他又在皇上主持的翰詹官员考试中表现出色,被提升为侍讲学士。之后,他又升任顺天府府尹。 那年京师发了大水,陈兆仑妥善安排救灾,安抚百姓,处理得井井有条,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京师的差事很多,以前的官车都破旧不堪了,有人建议征用富户的车辆来充当差役,陈兆仑上奏朝廷,把这个建议给否决了。当时朝廷正在西征,需要调动军队,陈兆仑认真规划军队驻扎和后勤补给,安排得有条不紊,军队和百姓都生活得很安定。乾隆二十一年,他升任太常寺卿。皇上祭祀陵墓的时候,因为同僚在迎接皇上的过程中失礼,陈兆仑被降职为太仆寺少卿。后来他又升任太仆寺卿。乾隆三十六年,他去世了。

陈兆仑精通六书,尤其擅长经义,对《易经》、《尚书》、《礼记》都有深入的研究和论述,他写的诗文风格清淡高远。

孙桂生,字坚木。嘉庆初期,他从优贡生直接升任知县,被派到湖北去。那时候,湖北闹匪患,很乱。孙桂生跟着广州将军明亮一起打贼,攻破了孝感,消灭了鲁惟志的匪帮;又在归州打仗,击败了齐王氏的队伍,立了不少功劳。后来他升任大冶知县,又升任安陆知府。

九年后,他母亲去世了,湖北巡抚章煦上奏朝廷,请求让他留在军队里奔丧。母亲下葬后,他又被任命为荆州知府。之后他又升了好几次官,最后当上了江宁布政使,还代理过江苏巡抚。一开始,有人叫彭龄的弹劾孙桂生征收赋税不力,结果孙桂生被罢官了;彭龄又弹劾孙桂生查库房时账目不清,皇上就让大学士托津和户部尚书景安去调查。调查结果是:“孙桂生查库房没问题,征收赋税也达到了十分之七以上。”皇上就把孙桂生叫到北京,然后又任命他为甘肃布政使。

之后他又升迁,再次当上了江苏巡抚。皇上六十大寿的时候,免除了全国各省老百姓欠下的赋税。孙桂生就上奏说:“这么大的恩典,应该让老百姓都真正受益。我请求从嘉庆元年到二十二年,仔细查清老百姓欠下的赋税,别让官吏从中作梗,贪污受贿。嘉庆二十二年欠下的漕运税款,按照规定到二十四年才能结清,这些欠款也请全部免除。”他还说:“有些老百姓欠的赋税,被州县官吏挪用去抵偿其他款项了,现在既然免除了赋税,就应该让现任的州县官员在十年内把挪用的款项还上。”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了。后来皇上又让他代理苏州织造,兼管浒墅关,还兼任两江总督。

宣宗皇帝登基后,把他叫到北京,给他安排了一个三品京官的空缺职位,没多久就让他退休了。道光二十年,孙桂生去世了。他的儿子孙宪曾,考中了进士,官做到詹事。

董邦达,字孚存,是浙江富阳人。雍正元年,他考中了拔贡。因为尚书励廷仪的推荐,他在户部当了个七品的小官,负责跑跑腿,打打杂。十一年的时候,他考中了进士,然后被任命为庶吉士,后来又当上了编修。

乾隆三年,他被派去陕西当乡试考官。他发现考官的卷子数量太少了,就用老百姓的试卷来凑数,然后把这事儿报给了朝廷。之后,他升任右中允,接着又升任侍读学士。十二年的时候,他被任命到南书房当差,后来又升为内阁学士,可惜他母亲去世了,他就回家守孝去了。

过了好几年,朝廷又把他召回北京,让他参照梁诗正的例子办事,继续在朝廷里当差领俸禄。十五年,他补回了原来的官职,然后升任侍郎,先后在户部、工部、吏部都工作过。二十七年,他升任左都御史,后来又升任工部尚书。二十九年,他被调到礼部。三十一年,他又调回工部。三十二年,再次调回礼部。三十四年,因为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他就请求退休。皇上说:“邦达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不好想退休,这是应该的。但是邦达已经把家搬到北京了,不能马上回老家。礼部的事务也不多,就给他放假安心养病吧,不用急着退休。”没过多久,他就去世了。朝廷赐予祭葬,并追赠谥号“文恪”。

董邦达擅长画山水画,风格苍劲古朴,很有韵味。人们都说“三董”的绘画风格一脉相承,为中国山水画确立了正统,这“三董”指的就是董源、董其昌和董邦达。他的儿子董诰,也有自己的传记呢。

钱维城,字宗盘,是江苏武进人。乾隆十年,他考中了状元,被授予修撰的官职。刚进翰林院的时候,要学习满文和汉文。他学习满文后,考试成绩排在三等。皇上不高兴,说:“钱维城难道认为满文不值得学习吗?”傅恒为他解释了一下。于是皇上又让他考汉文,说他的诗歌有点瑕疵,赋写得还算通顺,就让他继续担任修撰。同一年,他就升迁为右中允,并在南书房当差。几次升迁后,他又升任刑部侍郎。

他上书请求修改法律条文,说:“如果家主杀了盗贼后又把尸体移动了,官府就往往不予追究。但法律规定移动尸体是犯罪,要流放。我认为,凡是法律规定杀人可以不追究的,即使移动了尸体,也应该按照原来的法律处理。还有奸杀案,奸夫拒捕,官府就往往用斗杀的罪名来判决。这样一来,杀死拒捕的奸夫,反而比杀死不拒捕的奸夫罪责更重。我认为应该按照杀死拒捕者的法律,不予追究。” 他的建议被采纳并执行了。

乾隆三十四年,皇上命令他跟内阁学士富察善一起,到贵州去,会同湖广总督吴达善,查办威宁州知州刘标贪污的案子,巡抚良卿、前任巡抚方世俊等人也都因此受到处罚。乾隆三十五年,贵州古州的苗族首领香要作乱,皇上又命令他和吴达善以及巡抚宫兆麟一起前去镇压。香要武力强大且狡猾,苗族女子迫根也为他效力,煽动附近的寨子出来抢掠。钱维城到了古州后,督促总兵程国相攻破了乌牛、佳居等寨子,抓住了迫根。然后,钱维城从乌牛到佳居晓谕,劝降那些胁从的人。之后,他又率兵攻破了朋论大箐,香要独自逃跑了。钱维城下令先撤兵,派人搜寻香要,最终将其抓获并处决。叛乱平定后,朝廷论功行赏。

乾隆三十六年,云南龙陵的四十名戍卒逃跑了,被抓获后,当地官员请求全部处死他们。钱维城上奏皇上说:“伊犁的戍卒一个月只发放一次军饷,现在处罚太重了。而且在抓获他们的地点处死他们,边防士兵怎么知道呢?不如把他们押解到龙陵,加倍处罚,发放三个月的军饷,这样才能警示众人。”皇上同意了他的建议。乾隆三十七年,钱维城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因过度悲伤而死。死后,追谥为“文敏”。

这位维城先生,字画写得特别好,山水画尤其深沉厚重。钱陈群说维城先生考中进士后,画技更上一层楼,大概是因为他当官后见识更广了。

邹一桂,字原褒,是江苏武进人。他祖父邹忠倚,顺治九年考中状元,当过修撰官。邹一桂自己呢,雍正五年也考中了进士,而且是二甲第一名,后来当了庶吉士,接着又当了编修。十年后,他升任云南道监察御史,还上奏弹劾官员利用官媒买卖妇女牟利。乾隆七年,他升任礼科给事中,又上奏说:“刑部关押的犯人,一部分关在北监,一部分关在南监还没关进去。现在检查监牢,发现关押犯人的管理混乱,请按照规定分别关押。”他还说:“奉命去刑部参与议事,那些监察御史和给事中总是在刑部还没把事情上报之前,就擅自越级上奏,请皇上责罚他们。”皇上很认同他的意见。湖南巡抚许容因为诬陷粮道谢济世而被罢官,后来皇上又让他去署理湖北巡抚。邹一桂和给事中陈大玠一起上奏弹劾许容,说:“许容这个人狡猾奸诈,欺骗朝廷,只给他罢官的处罚已经很宽容了,现在又让他去当封疆大吏,这怎么教育天下人?请求皇上发布圣旨,让老百姓明白朝廷奖惩官员的道理,这样才能让国家法律得到遵守,官场风气得到整顿。”皇上最终罢免了许容。

乾隆十年,邹一桂升任太常寺少卿,他又上奏说:“法律规定监狱里关押犯人的工具和方法都有严格的规定,比如铁链、枷锁等等。但是狱官们却以防范为借口,用木板箱子捆绑犯人的身体,用铁棍撑着犯人的脖子,用脚镣手铐锁住犯人的手脚。刑部虽然下令禁止这些酷刑,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又想出新的酷刑,比如让犯人趴在地上,用长木头压住他们的手脚,这跟木板箱子没什么区别,请皇上严厉禁止。”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之后,邹一桂又升任礼部侍郎。同在礼部的侍郎张泰推荐邹一桂的儿子邹志伊担任国子监学正,后来又因为为尚书王安国和左都御史杨锡绂的父亲上表请求追赠乡贤,多次被刑部讨论。乾隆二十一年,邹一桂被任命为内阁学士。二十三年,他请求退休。三十六年,他到京城为皇上祝寿,皇上加封他礼部侍郎的衔,让他在家享俸禄。三十七年,他回乡,在去东昌的路上去世,死后追赠为尚书。

有个叫谢墉的人,字昆城,是浙江嘉善人。他擅长画花鸟,是恽寿平的继承人,画技非常高超。他曾经画了一幅百花图卷,还自己写诗题在画上,进献给皇帝。皇帝非常喜欢,还特地为此题写了百首绝句呢!后来,谢墉因为一些原因受到了一些处罚,被贬官了,离开京城的时候,他还写诗送别自己呢。

乾隆十六年,皇帝南巡,谢墉因为是优贡生,被召来考试,皇帝直接给他赐了举人的身份,还授予他内阁中书的职位。十七年,他考中了进士,被改任为庶吉士,后来又当上了编修。可惜的是,因为给他撰写的闽浙总督喀尔吉善的碑文中,措辞有不妥当的地方,被部门讨论后,降职了。二十四年,回部平定叛乱后,谢墉写了一篇铙歌献给皇帝,皇帝很高兴,就让他复职,还让他到上书房当差。之后,他升迁了好几次,当上了工部侍郎,还担任过江苏学政。四十三年的時候,他调到礼部,四十五年又调到吏部。

有一次,广西全州知州彭曰龙因为纵容犯人逃脱,被革职查办,后来他请求捐款复职。当时主管吏部的大学士阿桂想答应他,但是谢墉认为不应该。恰好,山东商河的教谕侯华也请求捐款复职,正在讨论要不要批准的时候,谢墉就用彭曰龙的例子来反对。阿桂怀疑谢墉是偏袒侯华,就向皇帝禀报了此事。皇帝下令调查,侯华力证自己没有托谢墉办事,最后皇帝采纳了谢墉的意见,没有允许彭曰龙捐款复职。四十八年,谢墉再次担任江苏学政。五十一 年,他任期满了,回到京城。皇帝问他洪泽湖运河的水势情况,谢墉奏报说:“洪泽湖的水位越来越高,民间都说‘昔如釜,今如盘’,建议加紧疏浚。”五十二年,皇帝根据总督李世杰的奏报,说洪泽湖的水流入清口很通畅,就让谢墉和李世杰一起去勘察湖水的深浅。谢墉奏报说湖水最深处达十丈,最浅的地方也在一两丈之间,他还主动请求承担责任。但是皇帝认为,前两年湖水较浅,谢墉是听来的传闻就上报了,现在已经勘察清楚了,所以免了他的责任。

谢墉两次担任江苏学政期间,有些士子因为怀才不遇,就私下里议论他,说他的坏话。阿桂偶然听说了这件事,就告诉了皇帝,皇帝就让巡抚闵鹗元去调查。闵鹗元说谢墉第一次担任学政时名声一般,第二次就比较谨慎了。皇帝就下令降他的职,让他当内阁学士。五十四年,皇帝发现上书房的官员经常旷工,谢墉七天没去上书房当值,就被再次降职为编修,在修书处工作。五十六年,他又被任命回上书房当差。六十年,他退休了,不久就去世了。

张墉在皇宫上书房待了很久,那时候仁宗皇帝还在学习,研习诗词歌赋,后来高宗皇帝就让他张墉来当老师。嘉庆五年,朝廷恩典旧臣,追赠他三品卿衔,并赐予祭葬。他的儿子张恭铭是进士,后来改任庶吉士,散馆后回到本职岗位,同年被授予内阁中书舍人。张墉因为督学的事情被诬陷,但江南地区的人都称赞他选拔人才有方,尤其欣赏江都人汪中,曾经给他题字说:“我给你‘容甫’这个字,是表示你的爵位;但论学问,我得对你‘容甫’恭恭敬敬地行礼了!”乾隆年间,在上书房当差的官员里,以学识和品行著称的,还有金甡、庄存与、刘星炜。

金甡,字雨叔,浙江钱塘人。最初以举人的身份被授予国子监学正。乾隆七年,他在礼部考试中获得第一名,殿试也考了第一,被授予修撰。后来升迁三次,做到侍讲学士。乾隆二十二年,他被任命为上书房行走,之后升任詹事,又升任礼部侍郎。乾隆三十八年,皇帝到热河避暑,金甡跟随前往,刚开始值班,就突然病倒了。大学士刘统勋把这件事禀告了皇上,皇上就准他休假。金甡请求退休,皇上批准了。第二年秋天,他的病情有所好转,这才得以回家。乾隆四十七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金甡在上书房工作了十七年,为人正直诚恳,认真敬业,他提出的建议总是符合正义和法理,所以皇室的皇子皇孙都很敬重他。

庄存与,字方耕,江苏武进人。乾隆十年,他殿试一甲二名,被授予编修。后来升迁四次,做到内阁学士。乾隆二十一年,他被任命为直隶学政。他考核满洲、蒙古的童生,非常严格,不允许作弊,结果引起了一场大骚动。御史汤世昌上奏弹劾他,皇上命令革去他的官职。皇上厌恶满洲、蒙古童生骄横跋扈,亲自复试,搜查出他们藏匿的作弊文字。审问时,有个叫海成的童生最狡猾,竟然说:“为什么不杀了他?”皇上大怒,立刻下令处死他。参与作弊的其他人,有三个被发配到拉林种地;四十个被勒令在旗里披甲当兵;并且永不准许再参加考试。皇上因为庄存与督考严格认真,又命令他继续留任,并升任礼部侍郎。后来他父亲去世,守孝期满后,补回内阁学士的职位,仍然担任原来的官职,继续在 上书房当差。后来母亲去世,守孝期满后,又补回原来的官职。乾隆五十一 年,他因为年老退休。乾隆五十三年去世。

这个人啊,为人清廉正直。有一次在浙江主持考试,巡抚送给他很多金子,他没收。巡抚又送给他一顶二品官帽,他就收下了。走到半路上,随从告诉他:“官帽顶上的珊瑚是真的,值一千两黄金!”他立刻派人千里迢迢把官帽送了回去。后来,他当了讲官,在文华殿给皇上讲课。讲课结束后,他奏道:“讲稿里有些错误,我的意思不是那样。”然后他呈上修改后的讲稿,重新讲解,把意思讲清楚了,皇上还特意让他多讲了一会儿。

他弟弟培因,字本淳,乾隆十五年考中状元,官做到内阁学士。

刘星炜,字映榆,是江南武进人。乾隆十三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授予编修。后来升任侍讲,到广东做学政。他上奏说:“鹤山建县之初,有一百五十户广州百姓请求修城登记户籍,因此造成了冒名顶替参加考试的弊端,建议只把有房屋坟墓、田地赋税在县里的人纳入户籍。”他母亲去世后,他回家丁忧。服丧期满后,他又回到原来的官职。后来他到安徽做学政,建议童生考试增加五言六韵诗的科目。童试考五言六韵诗,就是从那时开始的。他后来官职一路升迁,做到侍读学士。乾隆二十九年,他到上书房当差,又升任礼部侍郎。最后去世了。

王昶,字德甫,是江苏青浦人。乾隆十九年考中进士。皇上南巡的时候,召见他考试,授予他内阁中书的职位,并让他在军机处当差。他升了三次官,做到刑部郎中。乾隆三十二年,他被派去查办两淮盐运提引的事务,前任盐运使卢见曾因为犯错被处罚,王昶以前曾经做过卢见曾的幕僚,结果因为泄露了卢见曾的言论而被罢官。后来,云贵总督阿桂带兵去讨伐缅甸,王昶上奏请求到军中效力。皇上命令大学士傅恒去视察军队,后来又让理藩院尚书温福代替阿桂,这两个人都让王昶做他们的幕僚。温福带兵去讨伐金川,王昶也跟着去了,有人上奏请求表彰王昶的功劳,于是他被授予吏部主事的职位。之后,他又跟着阿桂平定了大小金川,再次升任郎中。刑部侍郎袁守侗奉命查办四川的事情,皇上命令他考察军中事务,回来后袁守侗奏报说王昶在军中处理事务很勤劳。乾隆四十一 年,军队凯旋,王昶被提升为鸿胪寺卿,仍然在军机处当差。他升了三次官,做到左副都御史,外放江西做按察使。几个月后,因为母亲去世,他回家丁忧。后来他又被任命为直隶按察使,还没上任,就被调到陕西做按察使。

我在陕西待了十年,正赶上回民起义,战争爆发了。我积极准备防御物资,协助管理军需,还上书请求整顿保甲制度,禁止老百姓私藏武器。后来,我被调到云南当布政使。

河南伊阳有个老百姓杀了知县,逃窜到陕西,一直没抓到。皇上派我去商州抓捕这个逃犯,并且命令我抓到贼人后带他去北京见驾。我抓到贼人后,进宫面见皇上,自己说很疲惫,请求调回北京任职。皇上很温和地安慰我,然后让我升官了。

云南的铜矿政务很重要,我写了一本《铜政全书》,想办法改进和补救铜矿的管理。没多久,我又被调到江西当布政使。嘉庆五十四年,我调回北京,做了刑部侍郎。好几次被派到江南和湖北去审理案件。嘉庆五十八年,我年老请求退休,皇上批准了。正赶上年底,皇上让我等到第二年春天再回老家。我回家后,就用“春融”给我的书房取名。

嘉庆元年,我去北京祝贺皇上继承皇位,还参加了千叟宴。嘉庆四年,我又去北京祭拜了高宗皇帝的梓宫。嘉庆十一年,我去世了。

我擅长写诗和古文,精通经学,读过朱熹的书,也学习过薛瑄、王守仁等人的学说。我还收集金石文物,精心挑选诗文词赋,著述流传于世。

书里说:国家太平盛世的时候,那些侍奉皇帝的文臣,都过着舒适优裕的生活,用他们的才能来装饰国家的盛世景象。皇帝在闲暇时间,偶尔会和他们一起吟诗作赋,当时这被认为是盛事。很少有像我这样,多年来和皇帝不断地互相酬答诗文,君臣关系如同师友一般,就像高宗皇帝和陈群、德潜的关系一样。唉,多么令人敬佩啊!当时那些受到皇帝赏识的儒臣,有的凭借文采,有的凭借书画,都被皇帝特别重视。虽然我受到的恩宠比不上陈群、德潜,但是我的文采足以和他们媲美,这难道不是一件盛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