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启圣,字熙止,是浙江绍兴人。年轻的时候,他挺爱打抱不平,喜欢逞强。明朝末年,他是秀才。清朝顺治初年,清军平定江南,他去通州游玩,结果被当地土豪欺负了,于是他就跑到军营里请求效力。 他被任命为通州知州,然后把那个土豪抓起来打死了,之后就辞官回家了。
回家的路上,他碰见两个士兵抢劫一个女子,他挺身而出,和那两个士兵打了一架,抢过他们的刀把他们杀了,然后把女子送回了家。后来,他加入了镶红旗汉军。康熙二年,他参加八旗乡试,考了第一名,被任命为广东香山知县。前任知县欠了好多税款,被关进了监狱,姚启圣就自己把钱都赔上了。没多久,他又因为擅自开放海禁被弹劾,丢了官。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造反,军队打进了浙江,温州附近好几个县城都被占领了。康熙帝命令康亲王率兵讨伐,姚启圣带着他儿子姚仪,招募了几百个壮丁去参军,给康亲王出谋划策。他被任命为诸暨知县,剿灭了紫琅山的土匪。康熙十四年,因为康亲王的推荐,他被破格提拔为温处道佥事。他跟着都统拉哈达攻打松阳、宣平两县。康熙十五年,他和副都统沃申、总兵陈世凯一起攻打石塘的贼寇,烧了他们的木头城,杀了好多人,乘胜追击,又收复了云和。
之前,耿精忠写信招降郑锦,郑锦虽然去了,但后来又反悔了,耿精忠的很多士兵都当了内应,郑锦就占领了泉州、漳州,还占据了厦门。耿精忠和郑锦打仗,屡战屡败。姚启圣又派他儿子姚仪打败了耿精忠的将领曾养性。十月,清军进入仙霞关,进军福建,耿精忠投降了。姚启圣被提升为福建布政使,率兵讨伐郑锦。吴三桂的将领韩大任,很厉害,号称“小淮阴”,他从江西进入汀州,想和郑锦里应外合。姚启圣劝降了他,收编了他的军队,得到了三千精兵,作为自己的亲军。康熙十六年,他跟随康亲王收复了邵武、兴化,夺回了漳州、泉州。郑锦逃回了厦门。总督郎廷佐上奏说姚启圣父子屡立战功,为了供养军队,购买战马,准备盔甲弓箭,花了五万两白银,都是他们自己的钱,皇上因此嘉奖了他们。
十七年,锦贼派刘国轩、吴淑、阿佑他们又来攻打漳州和泉州。海澄总兵黄芳世、都统穆赫林、提督段应举他们跟贼军打了一仗,结果打输了,海澄、长泰、同安、惠安、平和好几个县城都被占领了。皇上就提升我当福建总督,我赶紧上奏朝廷我的想法,说:“请求调动福宁镇的军队去支援攻打泉州,调动衢州、赣州、潮州三镇的军队去支援攻打漳州,重新设置漳浦、同安两个总兵官的职位,再增加五千督标兵。全省的正规军要达到一万八千人,要明确规定战场上的赏罚制度,禁止那些杂役人员占用士兵的名额。” 这事儿还让议政王大臣们讨论了一下,他们觉得衢州、赣州、潮州这三路都是重要的地区,不好轻易调兵,既然已经增加了督标兵,就没必要再增加全省的兵力了,其他的建议都采纳了我的意见。
七月,我和海澄总兵黄芳世从永福出发,攻克了平和、漳平两县。刘国轩他们撤了围攻泉州的兵力,又来猛攻漳州,在蜈蚣岭扎下营寨。我带领着钟宝、张黑子这些勇士出战,将军赉塔、都统沃申他们从两翼夹击,连续攻破了好几个贼营,杀了他们的将领郑英、刘正玺等十多个人,刘国轩逃回了海澄。我们乘胜追击,又收复了长泰。因为这次立了大功,我被皇上晋升为正一品。九月,我又派仪率领军队攻打同安,敌人丢下城池逃跑了,我们杀了他们的将领林钦等人。接着,我和副都统吉勒塔布、提督杨捷他们一起进攻海澄,在江东桥打败了刘国轩,又在潮沟又打败了他一次。
话说十八年前,国轩带着淑、佑他们,占据了郭塘和欧溪头,想切断江东桥进攻长泰。 启圣和赉塔、还有巡抚吴兴祚他们一起出兵迎战,把国轩他们打了个大败仗,前后一共招降了四百多名官吏和一万四千多名士兵。
国轩他们又带着上万的人马,打算夺取榴山寨。结果启圣、赉塔和副都统石调声又把他们打败了,一直追到太平桥和潮沟,斩杀了上千个敌人。
到了十九年,赉塔他们去攻打海澄。这时候,提督万正色已经先攻克了海坛岛。启圣、总兵赵得寿、黄大来他们,就分兵七路一起进攻,攻破了十九个寨子;还派兵渡海,攻下了金门和厦门,锦将朱天贵他们投降了。 锦军退守澎湖,咱们之前丢掉的郡县都收复回来了。 后来,启圣还升官了,当上了兵部尚书、太子太保。
二十年的时候,左都御史徐元文弹劾福建巡抚施琅,说他上奏朝廷,请求借用国库十二万两银子,说是用来经营生息,实际上是侵吞百姓的利益;又说他上报朝廷,说军前捐银十五万两,其实都是克扣军饷,搜刮民脂民膏得来的。福建百姓苦不堪言,施琅却不管不问,还拆毁百姓房屋,修建园林亭台楼阁,每天雇佣上千人干活,房里还住满了歌女舞女;他还强抢了长泰戴家姑娘做妾。海澄战役时,施琅极力阻挠出兵,等攻下厦门后,又说应该直接攻打台湾。他先是想要养寇自重,后来又想穷兵黩武。吴兴祚、万正色在平海之战中立下大功,施琅嫉妒他们的功劳,就诬陷万正色和锦将朱天贵暗中勾结,故意让海澄战役的兵力撤走。施琅这一系列险诈欺骗的行为,实在令人发指,徐元文请求朝廷严厉查办此事。皇帝下令让施琅自己回复。
施琅在回复中说:“康熙十七年十月,我率兵到达凤凰山,因为当时投降的人很多,犒赏的钱粮跟不上,我就和抚臣吴兴祚商量从外省进行贸易,赚取一些微薄的利润。以前督臣李率泰、经略洪承畴也曾经借用国库的钱财来做这件事,所以我才冒昧地上了奏疏,但没有得到批准。我入仕以来,在京城并没有什么产业,至于军前捐献的十五万多两银子,是因为我香山罢官后,做了七年的贸易,积累了一些钱财,再加上我浙江老家的祖产变卖所得,以及向亲朋好友借贷的钱,经过多年的积累才凑齐的。康熙十七年七月我到福建后,看到总督衙门因为耿精忠的军队驻扎而损坏严重,我就捐钱修缮,每天雇佣的人不过几十个,至于栅栏外的那些衙役私舍,是我下令让他们自己拆除的。我的妾室都有子女,年纪都很大了,根本没有歌女舞女,至于强抢戴家姑娘更是无稽之谈。十八年十一月,我秘密地向朝廷陈述了进剿台湾的策略,建议水陆五路大军出征,并没有阻挠出兵。攻下厦门之后再攻打台湾,我早在十八年九月就预先向朝廷提出了建议,并不是等到攻下厦门之后才提出的。抚臣、提臣都上奏请求出兵,平定叛乱的首功已经确定,我有什么理由嫉妒他们的功劳呢?朱天贵投降的事情,是他自己说的,我才知道的。我在福建担任三个职务,虽然没有嫉妒功劳的心思,但确实有失职的过错。请朝廷严厉查办,另选贤能之士。”施琅的奏疏上报后,皇帝知道了这件事。
第二年,朝廷表彰了施琅攻克海澄、金门、厦门等地的功劳,授予他世职,让他担任他喇布勒哈番兼拖沙喇哈番。
郑锦多次来犯,郑成功把沿海居民都迁到内地,以此切断他们的联系,躲避战乱。他还下令,越界者死罪,老百姓都被弄得家破人亡。等军队撤回后,郑锦又把很多老百姓的孩子抓到北方去。郑成功上书皇帝,严厉谴责这种行为。之后,郑成功又花了很多钱赎回了两万多人,还请求开放海禁,恢复百姓的生计,允许投降的士兵开垦荒地,百姓的生活才慢慢好转起来。郑锦死后,他儿子郑克塽继承了他的爵位,号称延平王,凡事都听从国姓爷(郑成功)的幕僚们的意思。郑成功让知府卞永誉、张仲举专门负责海防,还用很多金银财宝收买郑锦的党羽。
郑克塽就派人送去书信,表示愿意称臣进贡,但要求不剃发就能上岸,就像琉球、高丽那样。郑成功把这事儿禀报了朝廷,皇上没同意,催促水师提督施琅出兵征讨。
二十二年六月,施琅进攻台湾,先拿下了澎湖。郑成功驻扎在厦门,负责后勤运输,用大船运送金银、丝绸、货物、粮食到前线,还给投降的士兵发放大量的赏赐,让他们回家。台湾老百姓果然有不少人投降了。 郑成功还派人暗中离间郑克塽和他的部下国姓爷,让他们互相猜忌,结果谁也指挥不动军队。施琅就这样平定了台湾,郑克塽、国姓爷等人都投降了。这些事情都详细记载在施琅的战报里。郑成功回到福州没多久,就得了背疽,去世了。第二年,朝廷查账,说郑成功修船造武器,贪污了四万七千多两银子,要追缴。皇上念在他有功劳,就免了。
他儿子郑经,力气大的出奇,长得也和他父亲一样威武。一开始,他捐钱捐物做了知县,跟着去打仗,屡立战功。康亲王给他发文,让他署理游击将军的职务。后来论功行赏,朝廷把他提拔为郎中。皇上觉得郑经有才能,而且郑经自己也说想做武官,就把他改任为都督佥事,让他带兵。他先后担任过狼山、杭州、沅州、鹤庆等地的总兵官,最后做到镶红旗汉军副都统。死后,朝廷赐予祭葬。
钟宝,年轻时是个杀猪的,后来做了强盗。郑成功在香山招降了他。后来郑成功征讨福建,钟宝带着二十个投降的人跟着他,每战都冲在最前面,战功赫赫。官职也一直升到都督佥事。郑成功死后,他就回家了。几年后,朝廷给他安排了官职,先做了潼关参将,后来升为靖边协副将。死后,人们都说他为百姓做了好事,称他为“钟佛子”。
韩大任,降清后去见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知道他是吴三桂的将领,就把他留在内务府当包衣参领。康熙二十九年,他跟着佟国纲去征讨噶尔丹,战斗到了乌兰布通,遭遇伏击,佟国纲战死了。韩大任很震惊,说:“我听说战场上失去主帅是兵家的大罪。我一个叛军,蒙受皇恩没被杀,现在怎么能因为必死的罪名,再去面对狱卒呢?”于是他冲进敌阵,亲手杀了数十个人,战死了。
吴兴祚,字伯成,是汉军正红旗人,老家是浙江绍兴。他父亲吴执忠在礼亲王代善手下做事,被授予头等护卫的职位。吴兴祚自己是从贡生做起,后来当上了江西萍乡知县。金声桓叛乱的时候,很多州县都被寇匪攻占了,只有萍乡因为有准备所以安然无恙。后来因为一些事情被罢官了。不久因为守御有功又恢复了官职,被任命为山西大宁知县,后来又升迁为山东沂州知州。当时白莲教的人聚众闹事,吴兴祚晓之以理,劝说他们散去。他又因为一些事情被降职,调任江南无锡知县。无锡县的官吏亏空了国库的钱财,好几个官员都没能把这事解决。吴兴祚到任后,就请求朝廷免除他们的责任,那些应该赔偿的人就拿出自己的钱来代替国库赔偿。他清丈了全县的田地,编号绘图,以此来征收赋税。那些隐瞒田地的人,一个也没能逃脱。县里的徭役分配不均,最辛苦的就是图六这块。吴兴祚就用征收官田的租税雇佣劳力,这样老百姓的负担就减轻了。那年闹饥荒,他就开粥厂救济饥民。八旗兵驻扎在苏州,吴兴祚就向驻军统领请求,独自一人骑马去巡视维持秩序。如果士兵抢老百姓的鸡,他就当场鞭打他们,让士兵们都遵守纪律。有一次河塘决堤,士兵们过不去,他就把竹子插在塘边,挂上灯笼做标记,士兵们骑马过去就像走在平地上一样。
康熙十三年,吴兴祚升迁为行人,仍然兼任知县。漕运总督帅颜保推荐了他,他被破格提拔为福建按察使。有个叫朱统锠的人,自称是明朝的后裔,耿精忠私下封他为“敉远将军”。耿精忠投降后,朱统锠自称宜春王,占据贵溪作乱,而贵溪和福建接壤。吴兴祚轻骑兵前往光泽,安抚了朱统锠的将领陈龙等人,派降将阳自归做内应,让陈龙带兵进入贵溪,陈龙的部下冯珩等人抓住了朱统锠,率领三千兵马投降。
十七年,他升官了,当上了巡抚。那时候郑成功占据着台湾,派他的猛将刘国轩等等攻陷了漳州、泉州附近的几个县,还包围了泉州城。这位兴祚大人,就率领着他的精兵,从兴化出发去救援,到了仙游,碰上了郑成功的将领黄球等等率领的两千人,加上一万多土匪,在白鸽岭扎下了营。兴祚大人把兵分三路,自己带兵走中间那条路,跟敌人打仗,从早上辰时打到晚上酉时,双方僵持不下,谁也不退。然后兴祚大人派兵从另外一条小路偷袭,夺下了白鸽岭的关口,斩杀了六百个敌人,掉进水里淹死的也很多,敌人这才溃败逃跑。兴祚大人一路追击,把他们打败在岭头湾,又收复了永春、德化两个县。刘国轩从泉州逃到海里,用几百艘大船在赤屿、黄崎那些地方出没。兴祚大人就派总兵林贤等等率领水师出海,分三路夹击敌人,烧掉了敌人的六十多艘船,俘虏斩杀了六千多人。他上奏朝廷报告了战况,还说:“海上的叛贼逼近漳州、泉州,大军从陆路出发,非常辛苦。我之前自己募了水兵,一仗就打败了敌人,但是兵力还是有点少,还不能轻易拿下厦门。如果能给我两万水师,再造一些战船,我就能直接攻打他们的老巢,彻底消灭他们。”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
十八年,刘国轩带着两千兵马到了郭塘、欧溪头,想切断江东桥进攻长泰,兴祚大人就和都统吉勒塔布、总督姚启圣一起合兵,把他们打跑了。兴祚大人又派驿站的官员王国泰等等去招降郑成功的将领蔡冲琱、林忠等等,一共三百八十五人投降,还有兵一万二千五百人,救出了难民一千二百人,还缴获了六十七条船。朝廷表彰了他之前的功劳,把他升到了正一品的大官。
十九年,疏言:“郑锦霸占着厦门,沿海的老百姓被他害惨了。我去年冬天新造的战船,水师提督万正色已经把将士们安排好了,从闽安出发去大洋上操练呢。等老旧的船只修好了,江南的炮手也到齐了,咱们就立刻去攻打厦门。”
二月,万正色带兵攻下了海坛岛。兴祚呢,从泉州那边跟宁海将军拉哈达、总兵王英他们会合,一起去了同安,攻下了汭洲、浔尾等几个关隘。渡海作战的时候,拉哈达走中间,王英走右边,兴祚走左边,大家一起奋勇杀敌,敌人溃不成军,厦门就这样被拿下了。这时候万正色已经拿下海坛岛了,郑锦的将领朱天贵等人投降了,又派兵攻下了金门,剩下的郑军都逃到台湾去了。捷报传到朝廷,皇上大加赞赏,还给相关部门下令要好好奖赏他们。兴祚趁机请求留下一些驻军保护当地百姓,免除荒地的租税,降低关税。万正色也请求在海澄和厦门分别驻兵防守。皇上就派侍郎温岱去福建调查这件事。
温岱到了福建,跟皇上汇报说,万正色拿下海坛岛是因为跟朱天贵事先约定好的,根本没有什么激烈的战斗和杀敌的壮举。温岱回到京城后,兵部根据他的汇报,说兴祚是夸大战功,皇上虽然还是决定要奖赏他,但只是给了他世袭的爵位,让他当个他喇布勒哈番兼拖沙喇哈番。
二十年,他升任两广总督。上任后,他上奏弹劾尚之信在广东横征暴敛,老百姓受苦几十年了。然后,他又把盐场税、渡口税、税务总店、渔业税等等苛捐杂税,都奏请朝廷取消了。自从迁界令发布后,广东沿海的居民大多失业,他又上奏请求朝廷延长界限,让老百姓可以自由捕鱼、采集和耕种。皇上就派尚书杜臻、内阁学士石柱和他一起巡视规划,这样一来,军民都有了安身之处。他还说,潮州的海防区域辽阔,商民来往贸易频繁,担心会有坏人潜藏其中,应该把澄海、协和、濠江等地的水师官兵船只,都划归南澳水师镇统辖,和碣石镇互相配合,巡逻外海岛屿,皇上也批准了他的建议。二十四年,他又上奏请求在广东、广西两省设立铸币厂,结果给事中钱晋锡、御史王君诏弹劾他铸币过程中弄虚作假,贪污受贿,被降职处理。
三十一年,他被任命为归化城右翼汉军副都统,又因为犯了事被降职。三十五年,皇上征讨噶尔丹,命令他从呼图克图和硕特前往宁夏安抚十三塘,他本来应该在沙克舒尔塘效力,没过多久,他又恢复了原来的官职。三十六年,他去世了。他为官期间,注重大局,去除烦苛的政令,死后远近百姓都怀念他,他任职的地方,都把他列入名宦祠中祭祀。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一开始是明朝总兵郑芝龙手下左路先锋。顺治三年,清军平定福建,施琅跟着郑芝龙投降了。后来又跟随军队征讨广东,平定了顺德、东莞、三水、新宁等县。郑芝龙被押解到京城后,他的儿子郑成功占据了海岛,招揽施琅,施琅没答应。郑成功就抓了他,还把他的家人也抓了起来。施琅用计逃脱了,他的父亲施大宣、弟弟施显以及子侄都被郑成功杀害了。十三年,他跟随定远大将军世子济度在福州打败了郑成功,被授予同安副将的官职。十六年,郑成功占据了台湾,施琅被提升为同安总兵。
康熙元年,康熙皇帝把施琅升为了水师提督。那时候郑成功已经去世了,他的儿子郑经率领军队想要进攻海澄。施琅就派守备汪明等人率领水师在海门抵御,结果斩杀了郑军的将领林维,还缴获了不少战船和军械。没过多久,靖南王耿继茂和总督李率泰等人攻克了厦门,郑军大惊失色,溃不成军。施琅就招募了荷兰的水兵,用夹板船进行攻击,斩杀了敌军一千多人,乘胜追击,拿下了浯屿和金门两个岛屿。因为这次战功,施琅被加封为右都督。三年后,他又被加封为靖海将军。
康熙七年,施琅秘密地向康熙皇帝上奏说,郑经依仗着海上的险要地势负隅顽抗,应该赶紧进攻。康熙皇帝就召他进京,询问平定台湾的策略。施琅说:“郑军的兵力不过几万人,战船也只有几百艘,郑经既没啥智谋,武力也不强。如果我们先拿下澎湖,就能掐住他的咽喉,他的势力就会立即削弱;如果他还负隅顽抗,我们就派大军停泊在台湾港口,再派一支奇兵分别袭击南路的打狗港和北路的文港海翁堀。这样一来,郑军就会兵力分散,力量薄弱,合在一起也会被我们各个击破,台湾很快就能平定。”这件事被提交到内阁讨论,最后不了了之。后来,康熙皇帝裁撤了水师提督的职位,把施琅任命为内大臣,隶属于镶黄旗汉军。
康熙二十年,郑经死了,他的儿子郑克塽年纪还小,军队里刘国轩、冯锡范这些将领掌握着实权。内阁学士李光地奏请皇上收复台湾,并且推荐施琅,因为他熟悉海上的事情。康熙皇帝又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还加封他为太子少保,并且命令他伺机进取台湾。施琅到达军队后,上奏说:“郑军的船只长期停泊在澎湖,全力防守。冬春季节,台海经常刮飓风,我们的船只很难渡过台湾海峡。我现在正在训练水师,还派了间谍和我的老部下联络,让他们里应外合。等到风向合适的时候,我们就能取得全胜。”康熙二十一年,给事中孙蕙上奏说应该缓一缓征讨台湾的事。七月,天上出现了彗星,户部尚书梁清标也上奏说应该缓一缓。康熙皇帝下令暂时停止进剿。施琅又上奏说:“我已经挑选了两万水师精兵和三百艘战船,足够消灭海贼。请您命令督抚赶紧筹措粮饷,只要遇到好风向,我们就可以立即出发,并且请调派陆路军队协同作战。”康熙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六月二十二日,施琅从桐山出发,攻下了花屿、猫屿、草屿,然后乘着南风,船队停泊在八罩。当时郑克塽占据着澎湖,沿着海岸修筑了矮墙,安放了腰铳,环绕着澎湖岛二十多里,形成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施琅就派游击将军蓝理率领鸟船进攻,敌人的船只趁着涨潮,把施琅的船队围了个水泄不通。施琅亲自登上楼船,冲入敌阵,结果被流矢射伤了眼睛,鲜血浸透了手帕,但他仍然坚持督战,丝毫没有退缩。总兵吴英随后跟上,杀敌三千,攻克了虎井屿和桶盘屿。
接着,施琅调集一百艘战船,分成东西两路,分别由总兵陈蟒、魏明、董义、康玉率领,一路向东进攻鸡笼峪和四角山,一路向西进攻牛心湾,从而分散了敌人的兵力。施琅自己则亲自指挥五十六艘战船,分成八个队,后面跟着八十艘战船作为后续支援,气势汹汹地直冲敌阵。郑克塽集中所有兵力抵抗,总兵林贤、朱天贵率先冲锋陷阵,结果朱天贵战死了。但是我军将士奋勇作战,从早上辰时打到下午申时,烧毁了敌军一百多艘战船,溺死的人更是数不清。最终,澎湖被攻克,郑克塽逃回了台湾。
郑克塽吓得够呛,赶紧派使者到施琅军前请求投降。施琅写了奏疏,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八月,施琅统领军队进入鹿耳门,抵达台湾。郑克塽带着手下剃了头发,在水边迎接施琅,并献上了延平王的金印。台湾平定后,施琅就通过海路向朝廷报捷。奏疏到达京城的时候,正是中秋节,皇上为此赋诗表彰施琅的功劳,再次任命他为靖海将军,并封他为靖海侯,世袭罔替,还赏赐了他御用的袍服和其他物品。施琅上疏辞谢侯爵的封赏,请求像内大臣一样赐给他花翎。朝廷讨论后认为这不合规矩,皇上就下令让他别再推辞,并且按照他的请求赐予了他花翎。
皇上派苏侍郎去福建,让他和当地的督抚以及琅大人一起商量善后的事情。有人建议把台湾的人迁走,把地放弃,琅大人上书说:“明朝末年在金门设立澎湖水师标营,巡防范围到澎湖就结束了。台湾本来就在化外之地,土著和汉人杂居,根本没纳入版图。但是那时候已经有不下万名中国人偷偷过去定居了。郑芝龙起初是海盗,把台湾当成老巢。崇祯元年,郑芝龙归顺朝廷,朝廷还让他和荷兰人进行贸易。荷兰人勾结土著,招揽内地百姓,渐渐成了边患。到了顺治十八年,郑成功占据了台湾,聚集亡命之徒,祸害沿海地区。到了他孙子郑克塽的时候,已经过去几十年了。现在郑克塽投降了,善后的事情更要仔细考虑。如果放弃台湾,把人都迁走,用有限的船只运送无数的人民,不是几年之内完不成。万一运送不完,这些人躲到山里,那不就是用自己的粮食资助敌人吗?再说,台湾本来就是荷兰人的地盘,他们要是乘机再占领,一定会窥探内地,煽动人心。而且荷兰人的夹板船坚固耐用,海上无敌,沿海各省都难以安然无恙。到时候再出兵远征,恐怕很难奏效。如果只守澎湖,那就像孤悬在汪洋大海之中,土地贫瘠,离金门、厦门又远,岂不是受制于台湾,怎么能长久地待在那里呢?我认为海上的战事平息后,应该裁撤内地多余的官兵,分守台湾和澎湖两地:台湾设总兵一人、水师副将一人、陆营参将二人、士兵八千人;澎湖设水师副将一人、士兵二千人。这样一来,根本不用增加兵力或军饷,就足够防守了。那些总兵、副将、参将等官员,可以规定二三年后调回内地升迁。台湾的赋税和杂粮,暂时免征。驻扎在台湾的士兵先发放全额军饷,三年后再开始征收赋税供给军饷,这样就不用完全依靠内地输送了。要考虑整个天下的局势,一定要万无一失,台湾虽然在外岛,但关系到四个省的安危,绝对不能放弃。我还画了地图呈上。”
琅大人的奏疏上报后,交给议政王大臣们讨论,还是没有结果。皇上召见廷臣询问,大学士李霨奏请按照琅大人的建议办理。不久,苏侍郎等人也上疏采用琅大人的意见,并建议在台湾设置三个县、一个府、一个巡道,皇上最终批准了。
琅又上奏,请求让克塽归顺朝廷,建议让克塽带着他的族人,还有刘国轩、冯锡范以及明朝后裔朱桓等人,一起到京城来。皇上就封克塽为公,刘国轩、冯锡范为伯,都让他们加入上三旗,其他的官员和朱桓这些人,则安排在附近的省份,负责开垦荒地。琅还上奏,请求严格执行海禁,仔细检查贸易商船,皇上都准了。
二十七年,琅入京朝见皇上,皇上对他很亲切,慰问并赏赐了很多东西。皇上对琅说:“你以前当内大臣十三年,那时候还有人轻视你呢。只有朕深深了解你,对你特别好。后来三藩之乱平定,就只剩下海寇占据台湾,危害福建,想要消灭这些海寇,非你不可。朕特别提拔你,你也没有辜负朕的重托,平定了六十年都没能平定的海寇,彻底消灭了他们。有些人说你凭借功劳骄傲自满,所以朕才让你来京城。也有人说应该让你留下来,别让你回去。朕想啊,在乱世的时候,朕都信任你,何况现在天下太平了,反而要怀疑你,不让你回去吗?现在朕再次任命你,你更应该谨慎小心,保住你的功名。”琅谢恩说:“臣年纪大了,体力衰弱,恐怕难以胜任边疆重任。”皇上说:“将领要的是智慧,不是蛮力。朕用你,看重的是你的智慧,可不是你的体力啊!”于是皇上命令琅回去继续任职。三十五年,琅在任上去世,享年七十六岁,追赠太子少傅,皇上赐予祭葬,谥号襄壮。
施琅将军纪律严明,精通阵法,尤其擅长水战,对海洋的风候变化非常了解。准备出兵的时候,光地(施琅的部下)着急地请求回家,问施琅说:“大家都说南风不利于出兵,现在正是六月酷暑出兵,这是为什么呢?”
施琅回答说:“北风日夜狂猛,现在去攻打澎湖,还没能打赢一场仗就失败了。如果风起浪涌,船只散乱,还怎么作战呢?夏至前后二十多天,风力微弱,夜晚尤其平静,可以集中船只停泊在大洋上。观察时机行动,不出七天,就能拿下澎湖。即使偶尔遇到飓风,那也是天意,不是人力所能预料的。郑成功的部将刘国轩最骁勇,如果让他来守澎湖,即使打败了他,他必定会再次作战。现在让国轩来守,一旦战败,他的士气就会低落,台湾就可以不战而降。”
战斗开始后,东南方向乌云密布,刘国轩看见了,以为是飓风要来了,非常高兴。一会儿,雷声隆隆,刘国轩推开桌子站起来说:“这是天意啊!我们这次要败了!” 有人说施琅一定会报杀父之仇,会对郑氏家族下毒。施琅说:“台湾岛刚刚归附,如果大肆杀戮,恐怕会引起民心反叛。我之所以忍辱负重,是因为国家大事为重,不敢顾及私仇。” 施琅的儿子世纶、世骠,都有记载;世范继承了爵位。
朱天贵,福建莆田人。最初是郑成功的手下。康熙十九年,施琅的军队攻打海坛岛,朱天贵率领他手下两万人、三百艘船投降,被授予平阳总兵的官职。施琅攻打澎湖时,朱天贵率军前来支援。刘国轩抵抗,朱天贵用十二艘船冲击敌军阵地,焚烧敌船,杀伤敌人很多,战斗更加激烈。突然,一颗飞炮击中他的船,他仍然大声呼喊杀贼,最终壮烈牺牲,被追赠太子少保,谥号忠壮。
话说啊,大家都说台湾平定,那是施琅的功劳。但是,咱们也不能忘了,康熙皇帝和他的儿子胤礽(yìn réng)——也就是后来的太子——他们之前可是费了很大的心思,做了大量的规划,才平定了台湾的各个郡县。等到金门、厦门都拿下之后,郑氏家族就只剩下台湾和澎湖了,这才被彻底消灭。他们之前付出的努力,怎么能够忘记呢?
后来施琅出兵的时候,康熙皇帝和太子都想和他一起出征,结果施琅却突然上奏说,自己没接到总督和巡抚的命令,不能和他们一起行动。皇上就下令让太子和施琅一起出征,而太子胤礽则不能去了。台湾平定后,太子给皇上报捷的奏折比施琅送到的晚,结果赏赐方面就比施琅少了,太子心里很不舒服,最后郁郁寡欢,病死了。哎,这功劳和名声的事儿,真是说不清楚啊!
你想想,当时面对的是强大的敌人,将领之间却互相竞争,要是皇上不能好好地挑选和任用将领,战争哪能这么顺利地打赢呢?要是没有圣祖皇帝善于驾驭人才的能力,哪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 “台湾平,琅专其功”,这话虽然没错,但整件事儿,可没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