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中国根本就没有海军。直到道光年间,大家才开始考虑海防问题,想着从国外买船来加强水军。
到了同治初年,曾国藩、左宗棠这些大臣就建议建船厂、铁厂。后来沈葆桢在福建沿海搞起了船政,李鸿章在旅顺修建了船坞,训练北洋海军,这才算有了海军。可后来甲申年马江海战和甲午年黄海海战,我们的军舰都被打光了。之后虽然每年都买些军舰,但从光绪中叶到宣统初年,南北洋海军加起来也就五六十艘船,其中一半还是老式军舰。真正能出海作战的,只有海筹号、海圻号等四艘巡洋舰,以及楚泰、楚谦、江元、江亨等十多艘炮舰而已。 接下来,我会详细记录海军创建的初期,以及船厂、船坞的建设,还有军舰的购置过程。
道光二十二年,有个叫文丰的人上奏说,应该买一艘吕宋(菲律宾)的船,这船驾驶灵活,能用来打仗。皇上就下令把这船编入水师,进行操练,还让地方官员和商人想办法多买些船。这就是海军购舰的开始。
咸丰六年,有个叫怡良的大臣上奏,同意英国税务司李泰国提出的请求,买几艘轮船来剿灭粤匪,然后把这些船交给向荣指挥。
咸丰十一年,曾国藩上奏请求购买外国的船和炮。奕䜣等人建议用关税的钱买十多艘外国的小轮船,并命令广东、江苏的总督和巡抚招募当地人学习驾驶。当时还租了两艘美国的轮船,一艘叫“土只坡”,一艘叫“可敷本”,用来护送物资,配上武器后开往安庆,交给曾国藩指挥。
同治元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了一个造船局,自己造了一艘小轮船。同治二年,他派容闳出国购买机器。同治四年,曾国藩和丁日昌在上海建了个铁厂,用来造枪炮。
五年的时候,左宗棠给朝廷上奏章,说要在福建省找个地方建厂,买机器,招募外国技工,自己造轮船战舰。他聘请了日意格等外国专家,买地建造铁厂、船坞,还有中外官员的办公场所、工匠宿舍,以及修建厂房的基础设施等等。他还开办了学校,招收学生学习英语、法语、数学和绘图,并采购钢铁和木材。计划五年内造出大小轮船若干艘,样式都仿照外国的军舰,总共需要银子三百多万两。同时,他还提出了十条关于船政的建议,请求朝廷委派重要官员负责此事。后来,朝廷就派沈葆桢担任船政大臣。
六年,李鸿章把虹口制造局搬到了高昌庙,修建了船坞,取名江南制造局。沈葆桢在奏章里说:“福州马尾山,是省城内难得的天险,我们在马尾的中部建船坞。船坞周长大约四百五十丈。铁船坞长三十丈,宽十五丈,可以修理建造排水量两千五百吨的船。船坞靠江边的地方是铁厂、轮机厂、木工车间和木材堆放场。船坞东北角是船政大臣的住所、官员的办公场所和外国技工的宿舍。左边是法语、英语学校和学生宿舍。江边是煤厂,山脚下是中国技工的宿舍,山的左边驻扎着一营楚军,山的右边是外国专家的住所。江边还有条官街,方便贸易。”然后,他又派日意格回国采购设备,挑选技工。这一年,瑞麟还向英国订购了六艘军舰。
七年前,沈葆桢上奏说:“要在船坞右边,建造四个船台,每个船台二十多丈长,船造好后直接推入水中。 还要在旁边增设五个工厂,分别是铁厂、水缸厂、打铁厂、铸铁厂和合拢铁器厂。规模都确定好了,就按顺序开工吧。” 没多久他又上奏说:“从国外进口的机器已经运到福建了,煤炭木材也运到了台湾,砖瓦也运到了厦门。工厂里又增加了转锯厂、木模厂、铜厂、风洞、绘事厂、广储厂、储材厂、东西考工所,这些都陆续建成了。” 奏折递上去后,皇帝下令让英桂、马新贻、李福泰、卞宝第等人负责筹措经费,好让工程顺利完成。 同一年,曾国藩上奏说:“上海的工厂已经造出了第一艘轮船,名叫‘恬吉’。它的蒸汽机和船体,都是根据图纸精心设计的,完全是咱们自己研发的。船长十八丈,宽两丈多。我想继续建造一艘二十多丈长的巨舰。” 之后皇帝下令让两江总督马新贻等人,按照曾国藩和李鸿章的请求,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工厂建设,还增设了翻译馆等等,认真地研究学习先进技术。 这一年,福州船厂自己造的“安澜”等十多艘小型轮船也建成了,“济安”、“永保”、“海镜”等轮船也完工了。
八年后,沈葆桢又上奏说:“工厂自己造的第一艘大型轮船下水了,船长二十三丈八尺,宽二丈七尺八寸,每小时能航行八十里。由副将率领军官、士兵和水手操纵,还配备了大炮,已经开到远洋试航了,暂时命名为‘万年青’。第二艘暂时命名为‘湄云’,等它开到天津后再请皇上赐名,以光宗耀祖。” 这一年,还从法国买了一艘名为“澄波”的军舰。“测海”、“操江”两艘军舰也在江南制造完成。此外还购买了“建威”、“海东云”两艘军舰。
九年后,沈葆桢再次上奏说:“第三艘‘福星’号和第四艘‘伏波’号轮船建成了,这两艘都是战舰,适合巡洋,我们把海军学校的优秀学生安排到船上,让外国技师教他们驾驶,从近海到远洋,逐步学习,争取取得实效。” 这一年,江南制造的“威靖”号军舰也完工了。
十年过去了,我让十八个学生开着建威练船,在南北各个海口转悠了一圈,到处看看。 这一年,曾国藩上奏朝廷,建议仿照英国的小铁船样式,让上海的船厂制造,用来守卫海口。
十一年,船政局造好了安澜、镇海、扬武、飞云、靖远五艘兵船。文煜、宋晋他们觉得造船费用太高,上奏请求暂时停止,但朝廷没答应。 同年,李鸿章上奏说:“上海船厂造好的第五号船,船身三十丈长,锅炉都在水线以下,装了二十六门大炮,是仿照外国三桅杆兵船的样式造的,英法人都说这是中国最大的船。请命令沿江沿海各省,不准再自己从外国买船,如果需要,就从福建、上海两地的船厂订购,这样可以节省开支。”
十二年,江南制造的海安兵船完工了。沈葆桢上奏说:“福建船厂的七号扬武、八号飞云兵船下水了。扬武号用的是英国的前膛炮,飞云号用的是普鲁士的后膛炮。以后的十三、十四、十五号兵船,请同时参考外国商船的样式,可以用来运货,增加收入。九号靖远、十号振威、十一号济安、十二号永保、十三号海镜兵船也都造好了,都由都司、游击等军官带队出海。那些建威练船,已经跑遍了浙江、上海、天津、牛庄,还有香港、新加坡、槟榔屿这些地方。船上的学徒们,在风浪中得到了很好的训练,成绩非常优秀。明年就遣散外国技师,让中国学徒自己造船了。但是,咱们能守住已经取得的成果,却不能开拓尚未完成的事业。 所以,我建议挑选一些学生,分别送到英法两国,深入学习造船和驾驶技术,以及练兵制胜的道理。”
十三年前,船政局造好了济安、琛航、大雅三艘军舰。福建善后局还买了美国的两艘炮舰,分别叫福胜和建胜。李鸿章上奏说:“咱们中国东、南、北三个海域,每个海域都应该配备六艘大型军舰,再加十艘小型军舰,一共四十八艘。三个海域还都需要两艘铁甲舰。北洋海军就驻扎在烟台、旅顺等地;东洋海军驻扎长江口外;南洋海军驻扎厦门、虎门等地。每艘铁甲舰要花一百万两银子,咱们得分年从国外购买。其他的船只,就由福建和上海的船厂仿造,凑够四十八艘。请命令沿江沿海各省,把那些旧的、新的各种小船都裁撤掉,把省下来的钱,专门用来练海军。” 同年,沈葆桢又上奏说:“继续办船厂,还有三件事儿没完成:一是挖土的大型机船,二是船的铁甲,三是新型轮机。铁甲必须从法国买,因为福建造的船都是法国工匠做的。卧式和立式蒸汽机得从英国买,因为英国造的质量好,没毛病。”
光绪元年,制造局造好了驭远号军舰,船政局造好了元凯号军舰。我们还派扬武舰上的学生去南洋各国游历学习,最后到了日本才回来。之后,朝廷下令让南北洋大臣筹办海防。还让总税务司赫德去天津,和李鸿章商量从英国买两艘炮舰,吨位分别是二十六吨半和三十八吨半,专门用来保卫海防。同年,沈葆桢买下了法国的威远号军舰。
第二年,沈葆桢和李鸿章一起奏请朝廷,派学生去英法两国,进入大学堂和制造局学习。这是第一批出国留学的学生。同年,船政局又造好了登瀛洲号和蓺新号两艘军舰,制造局造好了金瓯号小型铁甲舰。
第三年、第四年,泰安号、威远号、超武号军舰也造好了。沈葆桢上奏请求各省协同出资,每年给南北洋海军各拨款二百万两,专门用来筹办海军,计划十年内建成南洋、北洋、粤洋三大海军舰队。他还觉得这样太慢了,不够快,就请求先拨四百万两给北洋海军,等北洋海军建成之后,再拨款给南洋海军。
五年过去了,李鸿章上奏说,从外国订购的四艘炮船已经到中国了。这些船由福建船政局的人员掌管,分别命名为“飞霆”、“策电”、“龙骧”、“虎威”。它们的炮射程很远,轮机也很先进,所以他请求再买四艘。
沈葆桢也上奏说,又买了四艘蚊炮船,这些船由在英国留学毕业的学生掌管,分别命名为“镇东”、“镇西”、“镇南”、“镇北”,用来分别驻守吴淞口和江阴口,保护那里的炮台。何璟则上奏说:“福建船厂制造的兵船,只有‘扬武’、‘威远’、‘济安’三艘比较好用,其他的只能用来巡逻近海。” 之后,朝廷下令让沿江沿海各地的总督和巡抚整顿海军。
没过多久,沈葆桢去世了,海军的事务就归李鸿章管了。李鸿章在天津设立了海军营务处。
六年的时候,江督刘坤一上奏说:“从外国买的蚊炮船,花钱太多,而且炮位设计得不好。建议在广东自己造木壳船,尺寸跟包铁船一样,炮位改用三万多斤的后膛炮,先造两艘,用来守卫海口。” 李鸿章上奏请求购买外国那种每半小时能航行十五海里的快船,还有碰船和蚊子船。他又说:“购买铁甲船的事,已经提倡七年了。福建已经订购了四艘蚊子船,两艘碰船。建议把这两艘碰船的价钱一百三十万两银子,先买一艘铁甲船,专门用于台湾的防卫和剿匪。把原来有的福胜、建胜两艘蚊子船,加上船厂自己造的坚固的兵轮,组成一支舰队,台湾的防御就能稳固了。南洋打算买的两艘快碰船,也建议用来抵买一艘铁甲船。应该和南洋大臣商量一下,把现有的兵轮都整合起来,组建海军,互相支援。”
没过多久,因为上海船厂铸造枪炮的费用太高,就停止建造轮船了。福建船厂也因为缺钱,停止建造木质兵船,专门造快船和铁甲船。这一年,吉林将军铭安请求在三姓地区建造舢板战船。朝廷下令让李鸿章筹划此事。李鸿章回复说,俄国在库叶岛设厂造兵轮,经常从混同江进入松花江等地,舢板根本不是对手。建议在三姓水深的地方设厂造蚊子船,可以巡航到黑龙江,协助陆军作战。李鸿章随后向英国订造新型铁甲船,并命令福建船厂仿造。彭玉麟也请求命令福建船厂建造十七八丈长的小兵轮十艘,由长江水师的军官担任管带,巡逻长江口外的海面。朝廷下令两江、福建、广东各省筹办此事。
这一年,在英国船厂订造的超勇、扬威两艘快碰船来到中国,命令提督丁汝昌掌管,和镇中、镇边两艘蚊炮船一起停泊在旅顺。又在福建船厂订造了两艘快船,专门用于朝鲜口岸。李鸿章在天津设立了水师学堂。紧接着,因为在德国船厂订购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以及济远穹甲舰快要完工了,就命令轮机专业的学生去德国学习。并命令洋教习率领镇东等四艘兵船在渤海一带巡逻。这一年,船政局制造的澄庆兵船完工了。
七年的時候,李鸿章在天津的大沽口建起了船坞。九月,咱们自己造的“超勇”号和“扬威”号军舰终于完工,运回中国了。李鸿章亲自跑到旅顺去看看情况,准备在那里也建船坞和炮台。大沽口那边,还设立了水雷营和水雷学堂。旅顺呢,建了水雷鱼雷营,还弄来了挖泥船。威海卫那边,也建了鱼雷局和机器厂,还专门设立了储煤的地方。然后,李鸿章任命丁汝昌统领北洋海军,还正式确定了海军军舰的国旗材质和颜色。他还跟福建船政局一起,派学生去欧洲留学深造。
八年,北洋和广东的督抚们都从德国买了好多雷艇。还请了英国人琅威理来训练海军,这样一来,咱们的军舰跟外国军舰见面的时候,总算能像样地打个招呼、做个交接了。李鸿章还专门写奏折,跟朝廷汇报说,你看英、法、美、德这些国家最近造的船,那叫一个先进啊!都是穹面钢甲快船,吃水十五尺八寸,马力二千八百匹,排水量二千三百吨,每小时能跑十五海里,也就是咱们说的五十里地!机舱等地方的钢板厚三寸半,炮台周围的钢板更是厚达十寸!一艘船要花六十二万两银子!这玩意儿跟铁甲舰一起用,那才叫海军利器!咱们福建船厂自己造的快船,跟人家比起来差远了,所以李鸿章已经让咱们的大臣在国外订购了一艘,准备跟“镇远”号铁甲舰一起运回中国。
九年的時候,船政局造的“开济”号快碰船也完工了。南洋那边也从德国买了“南琛”号和“南瑞”号两艘巡洋舰。
十年时间里,船政局造出了不少快碰船和大型兵船。李鸿章在奏折里说,从光绪元年到六年,他负责北洋海防建设,一共有了龙骧等八艘蚊炮船,还有一艘水雷小艇。其中龙、虎、霆、电四艘船,在光绪六年被调往南洋。光绪七年以后,又陆续买到超勇、扬威两艘快碰船,还有镇中、镇边两艘蚊炮船。 从福建船厂调到北洋的,还有经过改装的威远、康济两艘兵轮。此外,还调拨了海镜号等船只到朝鲜、旅顺等地,还有一艘在上海制造的快马小轮船,一艘在天津制造的利顺小轮船,以及两艘用于布雷的暗轮包钢小轮船。 他仔细检查了这些船的大小、载重、机器、炮位、桅杆和各种设备的简繁程度,并根据情况确定了每艘船的人员配备和军饷标准,还和水师统领、外国教习一起对这些船只进行了改进,力求让这些武器装备发挥实际作用。
同年五月,李成谋被任命为长江水师提督,统领南洋的兵轮。曾国荃在奏折里说:“江南购买和自己建造的蚊炮船、快船等,数量不多。包括登瀛洲、靖远、澄庆、开济、龙骧、虎威、飞霆、策电、威靖、测海、驭远、金瓯这些大小兵轮,以及新买的南琛、南瑞,还有上海机器局制造的钢板保民兵轮,这些船大小不一,兵员数量也不一样,用来打海战肯定不够,但用来扼守江海要塞,配合炮台使用,巩固江防还是可以的。” 八月,法国海军侵犯福建。驻守福州海口的扬武、振威、飞云、伏波、济安、福星、蓺新七艘兵船,两艘蚊炮船,以及琛航、永保两艘商轮,在马江海战中与法国海军交战,全部沉没,只有伏波、蓺新两艘船幸存。当时,李鸿章命令德国军官率领五艘快船,与曾国荃部属的开济、南琛、南瑞、澄庆、驭远五艘船前往福建增援,但增援部队还没到,福建水师就已经全军覆没了,澄庆、驭远两艘船也在石浦沉没。
同年,总理衙门提议设立专门的海军部门。出使德国的大臣许景澄订购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和济远一艘钢甲舰都制造完成了。广东巡抚也向德国订购了八艘雷艇。
十一年前,曾国荃上奏说:“应该在福建、广东、浙江三省多造些铁甲舰、快艇和雷艇。以后各艘军舰都应该专心操练巡逻,别再拖着运输船到处跑了。” 他还跟北洋大臣一起上奏,送第三批学生出国留学。同时,左宗棠也上奏说要开采铁矿,在长江中下游的战略要地,建立船政炮厂,专门制造铁甲军舰和大口径后膛炮。制造局也造出了用钢铁板做的军舰。 九月,海军衙门正式成立了,醇亲王当老大,庆郡王和李鸿章是副手,曾纪泽和善庆是帮手。
十二年前,广东省造了几艘浅水军舰,分别叫“广元”、“广亨”、“广利”、“广贞”,用来保护海口。还从德国买了一艘福龙鱼雷艇。 三月份,南洋的军舰去北洋参加军事演习。醇亲王和李鸿章还检阅了海陆军队和沿海的防御工事。丁汝昌率领军舰巡视了朝鲜。船政大臣裴荫森在福州扩建船厂,造铁甲舰,还上奏说:“江苏的上海,广东的黄埔,虽然都有船坞,但是港口水浅。福建罗星塔下、员山寨上,两山之间有个天然的大港湾,建议在那里建个大型船坞,方便以后‘定远’号之类的铁甲舰维修。”
十三年,福建船厂造出了“寰泰”号快艇和“广甲”号军舰,还造了双机钢甲轮船、穹顶式快艇和浅水军舰。 同年,北洋从英国买了一艘“左一”号大型鱼雷快艇,从德国买了“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五艘鱼雷艇,还有一艘挖泥船。北京在昆明湖建了海军学校,广东在黄埔也建了一所海军学校。
十四年前,海军衙门确定了官制,设立了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和一些其他的军官职位。 同年,在英国和德国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快船运回中国。英国百济公司造的出海鱼雷快艇也完工了。 六月,台湾的土著人造反了,命令“致远”号和“靖远”号去镇压。
十五年,船政局造出了平远号钢甲船和广庾号兵船,算是完成了任务。
十六年,裴荫森上书朝廷,建议对闽厂(福建船厂)进行修整,并把龙威号钢甲兵轮改名为平远号。与此同时,广乙号鱼雷快船也完工了,这两艘船都加入了北洋舰队进行演习。他还建议石船坞(石头船坞)已经完工,应该安排专人管理。 八月,北洋在刘公岛设立了水师学堂,南洋在南京也设立了水师学堂。十月,李鸿章上奏说旅顺口船坞建成,可以用来修理铁甲舰了,他还建议在刘公岛、青岛等地修建沿海炮台。 北洋舰队聘请的英国海军总查琅威理,因为争夺提督的旗号问题辞职回国了,英国政府因此拒绝我们海军学生去英国留学。
十七年,船政局又造出了广丙号鱼雷快船。二月,朝廷下令让直隶总督李鸿章和山东巡抚张曜出海检阅海军演习。北洋舰队的定远号等十二艘军舰,广东的广甲号等三艘军舰,南洋的寰泰号等六艘军舰,都聚集在旅顺口,进行了船阵、枪炮和鱼雷的演习,还考察了炮台和船坞。四月,户部提出建议,暂停购买外国枪炮船只和机器两年,把节省下来的钱用来发军饷。六月,提督丁汝昌率领六艘军舰前往日本东京。七月,威海卫增加了三个鱼雷营。
十九年,船政局造出了福靖号鱼雷快船。广东水师将水师讲堂改名为水师学堂。
二十年,船政局造出了通济练船,还订购了一艘英国炮舰,命名为福安号。二月,镇远号和定远号两艘军舰安装了十二门新型克虏伯快炮。四月,朝鲜发生内乱,北洋舰队派兵舰前去镇压。五月,在牙山口外与日本海军发生战斗,济远号受损,广乙号沉没,操江号失踪,载兵的高升号商船也沉没了。九月,丁汝昌率领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在大东沟海战,结果致远号、经远号、超勇号、扬威号四艘军舰被击沉。
1895年,日本海军攻打威海卫,定远号、镇远号等军舰都损失了,丁汝昌壮烈牺牲。冬天,从南洋订购的辰、宿、列、张四艘鱼雷艇运回中国。飞霆号、飞鹰号两艘驱逐舰也在英国和德国的船厂建成。北洋海军就用康济、飞霆、飞鹰、建靖等舰驻防。南洋的开济、镜清、寰泰、南琛号,以及福建的福靖号等军舰,就轮流调动驻防。
1896年,福州罗星塔的船坞建成了。闽浙总督边宝泉请求想办法扩充船政。总理衙门上奏说:“船政是大学士左宗棠和两江总督沈葆桢开始创办的。后来十几年,西方造船技术日新月异,福建船厂虽然培养了不少出国留学毕业的学生,但是经费不足,既不能增加机器扩大厂房,也不能储备制造军舰的材料。从光绪八年、九年以后,我们用购买的机器,在船厂组装,才造出了寰泰、镜清、平远、开济等几艘快船。但是新的造船技术,因为没有机器和厂房,没办法快速发展。同治年间制造的琛航号、靖远号等木质军舰,马力太小,已经不适用了。造一艘船,材料占七成,人工占三成。这些材料里,煤、铁、土、木等是原材料,有些产自中国,有些产自国外;钢甲、铁甲、帆、缆等是加工材料,有些能自己制造,有些必须增加机器和厂房才能制造。所以,请求皇上委派重要官员督办此事,开采矿产,增加购置机器,奖励学生,筹措经费,争取早日看到成效。” 四月份,在德国订造了海容、海筹、海琛三艘巡洋舰。五月份,在英国订造了海天、海圻两艘巡洋舰。这一年,福州将军裕禄兼任船政大臣,奉命整顿船政。
1897年,德国占领了山东胶州湾,法国租借了广州湾,英国租借了威海卫,俄国租借了旅顺、大连湾。这一年,船政制造的福安号运输船建成。
1898年,船政制造的吉云号拖船建成。朝廷下令各省督抚除了原有的船政经费外,还要另外筹措专款,振兴海军。
二十五年的时候,咱们从德国订购的海龙、海华、海青、海犀几艘军舰终于到中国来了。皇上还下令沿海各省的官员,要多建海军学校,好好教教海军将士驾驶和战术。
二十六年,拳匪造反,北洋舰队全都被调到南洋去了,估计是去平乱了。
二十七年,和议(八国联军侵华后的和约)签了,海容号军舰才又回到原来的防区。
二十八年,船政局造出了建威、建安两艘鱼雷快船和建翼号鱼雷艇,还造了两艘浅水巡洋兵船,分别叫安海号和定海号。这一年,船政局的会办魏瀚因为监督法国技师杜业尔工作不力,把他给送回法国了。
二十九年,张之洞上奏说:“南洋的军舰都老旧了,根本不好使,白白浪费国家的钱。只有寰泰号、镜清号两艘兵轮和威靖号、登瀛号两艘运输船还能用作巡逻缉私。南瑞、南琛、保民三艘兵轮,还有龙骧、虎威、飞霆、策电四艘蚊子船,都该淘汰了。钧和号那艘船,就让商人自己养着,用来保护商船吧。省下来的钱,攒个十年,就能买六七艘长江浅水的新式快船。”皇上同意了他的建议。这一年,烟台也建了一所海军学校。江苏巡抚还从日本订购了江元号浅水快船。
三十年,端方建议选拔海军学生,送到英国驻上海的水师总兵那里,让他们在英国军舰上学习。他说这比出国游历省钱,效果还一样好。皇上也批准了。南洋大臣周馥等人又上奏,请求让提督叶祖珪负责南洋水师学堂和上海船坞的建设。湖广总督张之洞从日本订购了四艘雷艇,分别叫湖鹏、湖鹗、湖鹰、湖隼;还买了六艘浅水炮舰,名字分别是楚泰、楚同、楚豫、楚有、楚观、楚谦。两广总督岑春煊在黄埔建了个鱼雷局。
三十一年,萨镇冰被任命为南北洋海军的总司令。江苏巡抚又从日本订购了三艘浅水快舰,叫江亨、江利、江贞。
话说那年头,也就是光绪三十二年,政务处有个叫王大臣的大官上书皇上说:“要想海军强盛,首先得有个好军港!沿海各港口里,就象山港的地形最合适。皇上您得下令让南北洋的大臣们去勘察一下,好好规划建设,加强海防力量;还有,得赶紧从各省挑四十个学生,送去日本学习海军技术!”
光绪三十三年,朝廷在陆军部下面成立了个海军处,设正副两位使,下设机要、船政、运筹、储备、医务、法务六个部门。北洋大臣那边,让海筹号和海容号这两艘军舰去西贡、新加坡那些地方转悠转悠;商部那边,让海圻号和海琛号去菲律宾、爪哇、苏门答拉这些地方转转;广东督抚那边,又让广亨、广贞、安香、安东四艘军舰去九洲洋附近巡逻。
到了光绪三十四年,江南船坞造好了甘泉号和安丰号两艘军舰。同时,也把之前送去日本学习航海技术的那些学生给安排上了。
宣统元年,朝廷任命贝勒载洵和提督萨镇冰为筹办海军事务处的大臣,户部拨款七百万两银子作为启动资金,各省每年还要拨款五百万两给海军。六月,海军事务处正式成立,下设参赞和八个部门,把南北洋的军舰统一编成了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八月,载洵他们就跑到欧洲各国去考察海军去了,还顺便把一些学生送去英国留学。
宣统二年,江南船坞又造好了一艘叫联鲸的军舰,还有从日本订购的两艘炮舰也完工了。七月,载洵他们又去日本和美国考察海军。之后,咱们又开始在英国订造应瑞号和肇和号,在德国订造建康号、豫章号、同安号、江鲲号、江犀号,在日本订造永翔号和永丰号,在江南船坞造永建号和永绩号,在扬子江造船公司造建中号、拱辰号、永安号,在胶州船坞造舞风号等等军舰。这一年冬天,朝廷把海军事务处改成了海军部,载洵和谭学衡分别担任正副大臣,萨镇冰担任海军统制,还制定了海军九级官制。
三年的时候,朝廷命令海琛号军舰去南洋各地,去看看慰问一下那边的华侨。六月,又去检查了一下沿海的炮台。还命令海圻号军舰去英国参加国王的加冕典礼,之后又去了趟美国。到了八月,江南船坞造的澄海炮船终于完工了。可就在这个月,武昌起义爆发了,长江沿岸和海上的军舰都倒向了革命军。这就是当时海军建设的一个大概情况。
北洋海军的编制是这样的:北洋海军,成立于光绪中叶,直隶总督李鸿章是实际负责人。那时候,有镇远号、定远号两艘铁甲舰,还有济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超勇、扬威七艘快船,以及镇中、镇边、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六艘蚊炮船,六艘鱼雷艇,还有威远、康济、敏捷三艘练习船,以及一艘叫利运的运输船。镇远号和定远号,每艘船上的军官和士兵一共三百二十九人。致远、济远、靖远、来远、经远这五艘船,每艘船上的军官和士兵一共二百二十人。超勇号和扬威号,每艘船上有一百三十七人。左队一号鱼雷艇上有二十九个军官和士兵;二号、三号鱼雷艇,以及右队一号、二号、三号鱼雷艇,每艘船上都有二十八个军官和士兵。镇中号和镇东号蚊炮船,每艘船上有五十五个军官和士兵;镇边、镇西、镇南、镇北四艘蚊炮船也是每艘五十五人。威远号和康济号练习船,每艘船上一百二十四个人;敏捷号练习船上有六十个人;利运号运输船上有五十七个人;练勇学堂里有十四个军官和士兵;还有二百七十个炮兵学员。加起来,北洋海军总共有四千多人。
这艘船上的人员啊,可真不少,职务也五花八门:管带、帮带大副、鱼雷大副、驾驶二副、枪炮二副、船械三副、舢板三副、正炮弁、水手总头目、副炮弁、巡查、总管轮、二三等管轮、水手正副头目、一二三等水手、一二等管旗、鱼雷头目、一二三等升火、二等管舱、一二等管油、一等管汽、油漆匠、木匠、电灯匠、锅炉匠、洋枪匠、鱼雷匠,还有夫役、文案、支应官、医官、一二等舵工、一二等雷兵、一二三等练勇、教习、学生…… 应有尽有!
海军这边的官制,最高的是海军提督,就一个,管着整个海军,驻扎在威海卫。然后是总兵,俩,一个管左翼,一个管右翼,都带着铁甲舰,是队伍里的头头。其他的副将以下的军官,职位高低就看他们管的船大小和工作轻重了。总兵以下的军官,都住在船上,没啥固定的衙门。具体来说,副将五个,参将四个,游击九个,都司二十七个,守备六十个,千总六十五个,把总九十九个,还有经制外的委任官员四十三个。
升官呢,主要有三种途径:第一种叫“战官”,是从海军学堂毕业的,得懂天文地理、枪炮、鱼雷、水雷、轮机这些专业知识,还得会打仗、会防守,才能当管带,或者大副、二副、三副这些。第二种叫“艺官”,是从管轮学堂出来的,主要负责轮机。第三种叫“弁目”,是从练勇水手中提拔上来的,主要负责枪炮和帆绳这些。这三种途径各走各的,主要看资历,按资历往上爬。那些提督、总兵这些高级军官,得皇帝批准才能任免。而那些弁目之类的,得海军衙门审核,然后报兵部,再由兵部引见。最后,所有这些人都归北洋大臣管,听他的调遣。
当时海军学校招收学生,考试科目可不少呢:第一,英语;第二,地理;第三,数学,要学到开平方;第四,《几何原本》前六卷;第五,代数,还要学会编制对数表;第六,平面三角;第七,航海技术;第八,天文测量和经纬度计算;第九,力学;第十,化学。学制四年,毕业就能正式上岗。
招收海军士兵呢,主要从沿海渔民里挑身体壮实的年轻人。训练内容包括:在军舰上练习操控帆绳、划桨、游泳,还有火炮操练、洋枪刀剑操练。士兵分三等,表现好可以逐级晋升到一等水兵,然后根据才能和功劳,一步步提拔到更高的职位。
海军一年的开销可不小,包括军官的俸银、士兵的粮饷、船上的各种补给、船只的维护费用、军官的伤残抚恤金、士兵的奖赏、航行费用、医疗费用、各种应酬费用等等,加起来一年要花一百七十六万八千一百多两银子。
海军还制定了一套规章制度,包括官兵的服装、见面礼仪、国乐、军乐、王室旗帜、印章等等,都得规范起来。
军队的纪律也很严格,由提督拟定军规,报请北洋大臣批准。违反纪律的,轻则记过,重则降级、撤职、免职。其他的违规行为,提督可以参考《大清会典》里雍正元年颁布的四十条军规来处理。
海军的日常训练和巡防也很有讲究,每天都要进行小规模操练,每月一次大规模操练。每年立冬以后,各舰队都要前往南洋,和南瑞、南琛、开济、镜清、寰泰、保民等舰队一起进行联合演习,巡视江浙闽广沿海的重要海防据点,一直到新加坡以南的各个岛屿,保护华商的利益,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实战演练。每三年还要由朝廷钦派的王大臣和北洋大臣亲自出海检阅,根据表现来决定奖惩。
海军的后勤保障工作做得不错,物资储备充足,能及时供应。船政方面由本地驻防提督负责。枪炮弹药的收发和检验,则由总管军火专员负责。士兵的衣粮和公务费用,由总管粮饷专员负责。其他的像学校专员、气象翻译绘图专员、医疗专员等等,都直接听命于海军部,各司其职。旅顺口的大型石船坞以及海口的防务,则由特命文武官员管理。至于大沽的木船坞、海防支应局、旅顺和天津的军械局、制造局、旅顺鱼雷营、威海的机器厂和医院,都由北洋大臣挑选官员管理,规模也基本建成了。
光绪二十一年海军战败后,剩下的南洋各舰船新旧参差不齐,只能勉强用于巡逻防卫。虽然后来又设立了北洋统领和帮统官来管理海军事务,但实际上有名无实。
福州船厂,始建于同治五年,由时任闽浙总督左宗棠和船政大臣沈葆桢创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古话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它位于闽县马尾江,距离福州府城四十里,距离海口六十里。船坞,光绪十三年由船政大臣裴荫森创建,十九年才竣工。罗星塔距离船厂三里,耗资二千余万两白银,这可是中国海军真正的基石啊!
船厂内部的部门设置是这样的:首先是工程处办公所,由洋员担任办公所负责人,中国职员则在工程处工作。然后是绘事院,负责绘制船体、船舶机械、锅炉以及各种配件的总图和分图。图纸完成后,就按照图纸造船,绘事院的职员还要精通测量计算。绘事院占地六千八百平方尺,有绘图人员三十九人。再就是模厂,专门负责制造船模、汽缸模以及各种机械零件,还有精细的木雕工艺。模厂的工匠必须能够看懂图纸,熟练掌握计算,了解模型的各种奥秘,并且能够辨别各种金属冷热膨胀的程度。模厂占地一万五千一百二十平方尺,配备各种锯床、刨床、车床等机器设备共计二十台。工程繁忙的时候,工匠人数能达到一百六十人,平时则有四十七人。
首先,咱们说说铸铁厂。它主要负责生产船上需要的各种铜铁零件。这活儿要求工人懂图纸、会算术,还得会根据木模做出土模,最关键的是在浇铸的时候,得能把握好火候,了解铜铁的特性。他们曾经铸造过重达三万斤的铁件和一万斤的铜件,厉害吧!厂子面积很大,有二万八千八百多平方尺,里面有大小十一座熔炉,还有二十三台用来搬运重物的设备,比如将军柱、碾机、风箱、风柜等等。厂里人多的时候,有一百六十多个工匠,平时也有五十多个。
接下来是船厂,这可是个大厂,舢板厂、皮革厂、板筑厂都归它管,主要负责船体的建造。厂里有一座石制船台,长二百九十七英尺,还有一座木制船台,长二百七十六英尺。造船之前,他们会先计算好船的长宽高、桅杆和舵的位置、船舱大小、载重量、航速以及船体的中心点位置等等。先画出精确的总图,再画出整艘船的图纸,然后严格按照图纸造船。他们曾经建造过四十多艘各种类型的军舰,包括木质的、铁质的、钢质的,还有带穹甲的和钢甲的。他们甚至能造四五千吨的大船!从船体的建造到各种部件的安装,都在厂里完成。厂里还有八架锯木机呢!皮革厂负责制作皮带和其他皮革制品;舢板厂则负责制作桅杆、舵和各种大小舢板;板筑厂则负责建造船上的炉灶和烟囱,以及其他泥水工程。这个船厂的面积可是有十五万六千四百多平方尺!人多的时候,有一千三百多个工匠,平时也有一百五十多个。
最后,咱们来说说铁胁厂,它成立于光绪元年,主要负责制造船的钢制船肋、船壳、龙骨、横梁以及其他各种船用钢铁部件,还要负责这些部件的弯曲和安装。这活儿要求工人对船体图纸和建造工艺非常熟悉,还得懂钢铁的特性。他们曾经制造过二十多艘钢甲军舰的船体。厂子面积有七万九千八百多平方尺,配备了锯床、剪床、钻床、卷板机、碾机、刨床等三十五台机器。人多的时候,有七百个工匠,平时也有六十八个。
首先,咱们说说拉铁厂。这个厂主要负责拉制铜和铁,这是造船必不可少的。它能拉制又大又重的铜铁钢板、铜铁槽条,还有各种大型的轮机零件,比如转轮轴、车轴、转轮臂、汽饼杆、活轨、铁锚等等。厂房面积很大,足足有九万四千四百多平方尺,里面安装了七架汽锤,最大的汽锤能打七吨重的东西!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机器,像拉机、剪床、旋床、钻床、刨床,还有用来搬运重物的“将军柱”,加起来大小共五十一台。厂里还有大小五十七座熔炼铜铁和打铁的炉子。厂里人多的时候,有三百八十多个工人;平时也有八十七个人在工作。
接下来是轮机厂,它下面还带个合拢厂。轮机厂负责制造船上所有大小机器,所有机器都在厂里先试验好,所以合拢厂是归它管的。这个活儿要求非常精准,必须把中线校准好,还得非常明白图纸,彻底弄懂蒸汽机的进气、排气、冷凝、加压、润滑等等各种机关和汽力的原理。厂房面积有三万三千二百多平方尺,里面有车床、磨床、刨床、磨石机、螺丝床、钳床等等,各种机器加起来有两百二十三台。人多的时候,有三百六十个工人;平时也有 一百二十个人在工作。
然后是锅炉厂,它主要负责制造锅炉、烟筒、烟舱、汽压表、方向盘等等。锅炉厂的工人必须得会辨别钢铁的质量,了解蒸汽机的原理,知道天气变化对蒸汽压力带来的影响,还要懂各种安装和配合的方法。厂房面积是两万九千六百平方尺,配备了卷铁床、水力冲压机、剪床、钻床、车床,一共四十一台机器。人多的时候,有三百五十个工人;平时也有 一百一十七个人在工作。
再来说说帆缆厂,这个厂专门制作船上的风帆、遮阳篷、帆索、桅杆上的各种绳索,以及起重和搭架用的各种东西。帆缆厂的工人必须懂帆缆的制作工艺,能干高空作业,还得懂风帆的面积计算和绳索的受力情况。厂房面积是一万八千五百平方尺,这个厂用的机器不多,大部分都是手工制作。人多的时候,有七十个工人;平时也有四十个人在工作。
最后是储炮厂,这个厂主要负责保管和储存各船的炮械、炮弹和鱼雷。厂房面积只有两千六百平方尺,平时只有两个士兵看守。
首先,咱们说说广储所。它下面还管着个储材所,主要负责收发铜、铁、煤炭、机器零件、油料和各种杂七杂八的材料。储材所呢,就专门收发各种木材。所有船政需要的材料到了之后,都要先经过这两个地方验收。这验收的工作人员得仔细检查材料的质量,好坏都要认真登记,然后妥善保管。仓库一共九座,占地四万二千一百平方尺;专门存煤的厂房,占地一万五千一百平方尺。广储所平时需要四十个工人,工程忙的时候要六十个;储材所呢,以前工程忙的时候要三十六个搬运工,现在就剩俩了。
接下来是船槽。其他国家自从有了自己建的船坞之后,这种船槽就很少用了。咱们这个船槽是当初刚办船政的时候建的,能修一千吨以上的船。不过时间长了,有点破旧了,现在只能修修小船,比进船坞方便一些。船槽长三百二十二尺,上面有个机房,占地一万七千三百平方尺。里面有四十架拖船机,四十根大螺丝,还有一套四十匹马力的动力设备。平时需要三十七个工人,工程忙的时候要六十个。
最后是船坞,建造这个船坞花了五十万两银子。船坞的墙体全部用石头砌成,长四百二十尺,宽一百十尺,足够容纳“定远”号这样的铁甲舰,还有闽、粤、江、浙各地的军舰,甚至外国军舰都能进去修理。船坞旁边还建了抽水机厂、机器厂、工人和水手宿舍、木材仓库等等,总面积有二十九万三千平方尺。如果有船进坞修理,各个厂房会派工人来进行维修。平时需要二十七个工人。
1874年,也就是同治十三年,第一次报销船政的账,造船和盖厂一共花了五百十六万两银子,养船花了十九万两。从光绪二年开始,每年船政的开销是六十万两。从同治五年到光绪三十三年,一共造了四十艘船,花了八百五十二万两银子。盖厂房花了二百十一万两,买机器花了六十四万两,给外国工程师发工资,修机器,买书,花了五百五万两,办学堂花了六十七万两,养船花了 一百四十六万两。算下来,四十多年船政的总花费,大概是一千九百万两银子,这还只是福州船厂和船坞的大概情况。对了,他们还建了烧砖厂和炼铁厂,规模也不小呢。到光绪三十三年以后,外国监工都遣散回国了,福州船厂也就没再造船了。
旅顺船坞呢,是光绪七年由直隶总督李鸿章提出来的。当时从外国订购的军舰要运到中国来,李鸿章上奏说,奉天金州旅顺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应该在那儿建船厂和船坞。光绪九年二月,他又上奏说旅顺的工程,要开山挖海,工程量巨大,费用难以预估。后来就请法国人德威尼来承包,李鸿章派人监督工程,还加建了拦海大坝。
十六年秋天,工程全部完工了,派人去旅顺验收。我们建的大石船坞,长度是四十一丈三尺,宽度十二丈四尺,深度三丈七尺,石阶、铁梯、滑道啥的都齐全。船坞的入口是用铁船横着拦住当门的。整个船坞的石头,都是用的山东的大方石,用西洋的塞门德土粘合,结实得很,能用来修理铁甲战舰。船坞外面停船的大石澳,东西南北三面加起来,长度有四百一十丈六尺,西边拦潮的大石坝,长九十三丈四尺,形状像个方形的水池。潮水退了,水深还有二丈四尺呢。西北角留了个出口,方便兵船进出。四周都砌了石岸。从岸边量到澳底,深三丈八尺。船停在岸边,不用担心风浪。兵舰进坞修理之后,可以直接开到岸边,方便检修。
船坞边上建了九个修船厂,占地四万八千五百方尺,分别是锅炉厂、机器厂、吸水锅炉厂、吸水机器厂、木作厂、铜匠厂、铸铁厂、打铁厂、电灯厂。澳南岸还建了四个大仓库,船坞东边建了一个大仓库。每个仓库占地四千八百七十八方尺,用来存放船只和各种材料。这些厂房和仓库,都用铁梁铁瓦盖的,又高又宽又结实,不怕风雪火灾。在船坞和石澳周围,还修了九百七丈长的铁路,中间还设了五个大小不同的起重铁架,专门用来搬运重物,省人力。各厂库和码头等地方,还装了四十六盏大小电灯,方便晚上干活。考虑到近海的海水不能喝,我们从山上引来了泉水,用铁管从地下穿过小溪、越过山梁,弯弯曲曲地送到船坞周围,让驻扎的水陆士兵和厂里的工人师傅都能喝上干净的水,不至于生病。
考虑到靠海滩卸货不方便,我们还建了一个丁字形的铁码头,这样来往的兵舰装煤运货就不会耽误时间了。其他的,比如修小轮船的小石坞、存放舢板的铁棚、系船的浮标铁臼,还有各厂里所有的修船机器,都配备齐全了。九月二十七日,工程竣工。从那天起,一年内由德威尼担保的银行负责照料,一年后,再保固十年,这些都跟包工和监工的洋人订好了合同。整个工程一共花了二百多万两银子。甲午战争以后,这地方就先后被日本和俄国占领了。
话说当年,旅顺和威海都丢了,咱们海军连个停船的地方都没有了,所以那些负责国防建设的人就琢磨着要修建港口。宣统年间刚开始的时候,皇上还派了皇亲国戚下去视察,结果也没啥进展。咱们沿海七千里,港湾多得跟鱼鳞似的,海军部早就算计好了,把沿海港口分成了四个区域。
第一个区域,有营口,在奉天(今辽宁省)辽河西岸的锦州湾,那是渤海两岸的好港口;还有大沽口,是直隶(今河北省)各条河入海的地方;秦皇岛,东边紧挨着山海关,是个不冻港;长山列岛,里外三层,可以作为旅顺的外部防御;大连湾,在辽东半岛南边;芝罘港,在山东福山县,三面环山,北面对着渤海。
第二个区域,长江口是长江沿岸七个省的出海口,那儿沙滩多,暗礁也多;舟山,在定海县,周围群山环绕,是杭州湾的屏障;象山港,水很深,能停大型军舰,是宁波的后路;三门湾,在临海县,有三门列岛,海水也很深。
第三个区域,永嘉湾,也就是瓯江口;三都澳,也就是三沙湾,在福建霞浦县,港口入口浅,港内水深,能容纳大型军舰;福州湾,也就是闽江口,岛屿众多,浅滩也多,是个易守难攻的港口;海檀岛,是福建省沿海的中枢;厦门港,有厦门岛和金门岛,离台湾很近;汕头港,在广东澄海县,崖岸陡峭;番禺湾,也就是广州湾,周围巨石环绕,地势险要。
第四个区域,海口岛,在广东琼山县北边,和雷州岛对峙,是个战略要地;榆林港,在琼州岛南边,后面是悬崖峭壁,前面是东京湾。上面这些港口里,最后决定要修建军港的是象山港和三都澳。像北塘口、荣成湾、靖海湾、葫芦岛、大鹏湾、庙岛这些地方,以后也会逐渐扩建的。
咱们从咸丰十年就开始从外国订购军舰了,当时朝廷讨论说要买船和炮来对付太平天国。到了咸丰十一年,总理衙门和海关总税务司就开始商量着买船的事儿了。从同治、光绪朝一直到宣统初年,差不多五十年时间,一共也没买到一百艘船。接下来,我按照时间顺序,把这些船的名字都列出来,包括是哪个国家造的,哪个厂子造的,船有多长多宽,马力多大,排水量多少,有多少炮位,船上有多少兵和军官,都详细说一下。比如,应瑞号巡洋舰一艘,永丰号、永翔号炮舰两艘,建康号、豫章号、同安号驱逐舰三艘,建中号、永安号、拱辰号浅水快船两艘,这些船在宣统三年之前就造好了,后来的那些就不说了。
金台号(原名北京号)、一统号(原名中国号)、广万号(原名厦门号)、得胜号(原名穆克德恩号)、百粤号(原名广东号)、三卫号(原名天津号)、镇吴号(原名江苏号)这七艘船,是同治元年在英国订购的。两年后才运到中国,花了八十万两银子。英国海军上将阿思本当船队司令,长江水师的军官分别管辖各船。后来又商量着让咱们的武官当总司令,阿思本当副司令。同治元年六月,李鸿章上奏说南京眼看就要打下来了,不需要外国军舰帮忙了,请求把这七艘船让阿思本开回英国,卖掉,钱再打回来。那些招募的水兵也都遣散了。
天平号,是同治二年,由海关总税务司买的。
安澜号、定涛号、澄清号、绥靖号、飞龙号、镇海号,这六艘船是同治五六年间,两广总督瑞麟从英国买的,花了二十四万两银子。
恬波号,是同治七年,两广总督瑞麟从法国买的,花了四万两银子。
海东云号(原名五云车号),是同治九年,闽浙总督英桂从洋商那里买的,由海军军官掌管,主要用来巡逻台湾海域。
建威练船,同治九年,闽浙总督英桂从德国买的,是用来训练海军学员的。
福胜号炮舰、建胜号炮舰,是同治十三年,福建善后局从美国买的,光绪二年才运到中国,花了二十四万两银子。
1875年,也就是光绪元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从英国阿摩士庄厂订购了“龙骧”、“虎威”、“飞艇”、“策电”四艘炮舰,每艘十五万两白银,然后派到南洋去。 同一年,两江总督李宗羲也从英国阿摩士庄厂订购了“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艘炮舰,也是每艘十五万两白银,不过这些舰船是拨给了北洋海军。 到了光绪七年,李鸿章又代表山东省从英国船厂订购了“镇中”、“镇边”两艘炮舰,价格还是每艘十五万两白银。
光绪五年,李鸿章从英国阿摩士庄厂订购了“超勇”、“扬威”两艘巡洋舰。第二年,他让海军提督丁汝昌带着两百多号人马去英国把船开回来。这两艘船都是木质船身,外面包着钢板。 光绪六年,李鸿章又从德国伏尔铿厂订购了“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花了六百二十万马克。这两艘巨舰直到光绪十一年才运到中国,还附带了三艘小鱼雷艇、三个鱼雷发射管和一艘小轮船。 同一年,他还从德国伏尔铿厂订购了“济远”号钢甲舰。
光绪八年,北洋海军从德国订购了两艘单雷艇。 同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德国订购了“雷龙”、“雷虎”、“雷中”三艘鱼雷艇。 光绪十年,张之洞又从德国订购了一大批鱼雷艇,分别是“雷乾”、“雷坤”、“雷离”、“雷坎”、“雷震”、“雷艮”、“雷巽”、“雷兑”八艘。 光绪九年,两江总督左宗棠从德国伏尔铿厂订购了“南琛”、“南瑞”两艘巡洋舰,这两艘船也叫“运送舰”。 最后,光绪十二年,又有一艘“福龙”鱼雷艇从德国订购,到光绪十六年才编入北洋海军。
话说光绪十二年,咱们国家一口气从英国订购了“致远”号和“靖远”号两艘巡洋舰,加上炮,一共花了169万两白银,可不是个小数目! 差不多同时,又从德国订购了“经远”号和“来远”号两艘巡洋舰,这回花了173万两白银,比英国的还贵! 这四艘巡洋舰,在光绪十三、十四年陆续运到中国,都归北洋海军管。
光绪十二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大人还从英国的百济公司订购了一艘鱼雷快艇,编号左队一号,花了八万多两银子,光绪十三年才到中国。 除了这艘,咱们还一口气从德国买了五艘鱼雷艇,分别是左队二号、左队三号、右队一号、右队二号和右队三号,这些艇的零件是光绪十二、三年从德国船厂买来的,然后在国内组装,德国人还派人来教咱们技术呢。
后来,光绪二十一年,又从德国的伏尔铿厂买了“辰”字号和“宿”字号两艘鱼雷艇; 同年,还从德国的石效厂买了“列”字号和“张”字号两艘鱼雷艇。 光绪二十年,从英国的阿摩士庄厂订购了“福安”号炮舰;光绪二十一年,又从同一个厂订购了“飞霆”号驱逐舰;光绪二十二年,从德国伏尔铿厂买了“飞鹰”号驱逐舰。
再往后,光绪二十二年,总税务司大人从英国阿摩士庄厂订购了“海天”号和“海圻”号两艘巡洋舰,这可是穹甲快船,每艘价值32万8242英镑! 同年,总理衙门又从德国伏尔铿厂订购了“海筹”号、“海容”号和“海琛”号三艘巡洋舰,每艘价值16万3千英镑。 这六艘巡洋舰,到光绪二十四年才陆续运到中国。
咱们先说几艘炮舰,江元、江亨、江利、江贞这四艘,都是两江总督从日本川崎厂订做的。江元号在光绪三十三年完工,江亨号是光绪三十四年完工的,江利号和江贞号则是在宣统元年完工。第一艘造价是三十一万五千日元,后面三艘每艘便宜点儿,只要二十九万三千二百二十五日元。
接下来是湖鹏、湖鹗、湖鹰、湖隼这四艘鱼雷艇,这是湖广总督张之洞从日本川崎厂订购的。湖鹏号和湖鹗号在光绪三十三年运回中国,湖鹰号和湖隼号则是在光绪三十四年运回。每艘艇的造价都是三十八万日元。
还有楚泰、楚同、楚豫、楚有、楚观、楚谦这六艘炮舰,都是航海炮舰,也是张之洞从日本川崎厂订做的。楚同、楚泰、楚三这三艘,在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就运回中国了,楚豫、楚观、楚谦这三艘,稍微晚点,十月才到。每艘的造价是四十五万五千日元。
海龙、海青、海华、海犀这四艘鱼雷艇,是从德国实硕厂订购的,在光绪三十四年运回中国。
舞凤号航海炮舰,是在宣统三年从青岛的德国船厂订购的。
江犀号和江鲲号这两艘浅水炮舰,原名叫新璧号和新珍号。江犀号是在德国克鲁伯厂订购的,江鲲号是在德国伏尔铿厂订购的。有意思的是,这两艘舰的材料先运到中国,然后在宣统三年,在江南造船所组装完成。每艘造价是一万八千九百八十英镑。
最后,咱们再说说肇和号巡洋舰,这艘船是在宣统三年,从英国阿摩士庄厂订购的,价值二十一万英镑。
福州船厂自己造军舰,一开始请法国的工程师和英国的老师来帮忙。建好了船台,买了机器。同治八年秋天,第一艘军舰“万年清”号造好了。到了同治十二年冬天,咱们中国工匠差不多学会了造船,厂里的机器也比较齐全了,所以就把外国专家遣散回去了。
前后九年时间,一共造了十五艘大小军舰和商船,其中十二艘是外国专家指导下完成的,剩下的三艘是咱们中国工匠独立完成的。光绪三年,船厂开始送学生和学徒去英国和法国留学。六年后他们学成归国,都能独立负责造船和开船了。
一开始造船全用木头,后来就改成铁骨架、铁船板,再后来就用全钢的骨架和船板,还加上了钢装甲。船上的发动机也从立式改成了卧式,船的样式也从普通的船变成了快船、穹甲舰和钢甲舰。到光绪三十三年,一共造了四十艘船。
具体来说,有商船八艘,木质军舰十四艘,铁骨架木质军舰五艘,钢骨架木质军舰一艘,铁甲双层木质快艇三艘,钢甲军舰一艘,钢甲钢骨架鱼雷快艇六艘,钢骨架拖船一艘,钢骨架训练船一艘。 之前已经损失了二十六艘,现在还剩下十四艘,分别是:湄云、伏波、靖远、琛航、元凯、登瀛洲、镜清、通济、福安、吉云、建威、建安、建翼和浅水江船。
下面是部分船只的详细资料:
湄云号,木质军舰,造价十六万三千两银子,同治八年八月完工。
福星号,木质军舰,造价十万六千两银子,同治九年九月完工。
伏波号,木质军舰,造价十六万一千两银子,同治十年二月完工。
安澜号,木质军舰,造价十六万五千两银子,同治十一年十一月完工。
镇海号,木质军舰,造价十万九千两银子,同治十一年六月完工。
扬武号,木质军舰,造价二十五万四千两银子,同治十一年十一月完工。
先说“飞云”号,这艘木头做的军舰,造价十六万三千两银子,同治十一年九月完工。 接着是“靖远”号,也是木头船,造价十一万两银子,同治十一年十一月建成。 “振威”号,还是木头船,造价也是十一万两,同治十二年二月完工。 “济安”号,木头军舰,造价十六万三千两银子,同治十三年三月下水。
“永保”号有点不一样,它是武装商船,用木头做的,造价十六万七千两银子,同治十二年九月完工。 然后是“元凯”号,木头军舰,造价十六万二千两银子,光绪元年八月建成。 “艺新”号,木头军舰,造价便宜点,才五万一千两银子,光绪二年闰五月完工。 “登瀛洲”号,木头军舰,造价十六万二千两银子,光绪二年七月完工。 “泰安”号,也是木头军舰,造价十六万二千两银子,光绪三年三月完工。
“威远”号开始不一样了,它是铁边木壳的军舰,造价十九万五千两银子,光绪三年八月完工。 “超武”号和它差不多,也是铁边木壳的,造价二十万两银子,光绪四年八月完工。“澄庆”号,也是铁边木壳的军舰,造价二十万两银子,光绪六年十一月完工。 “开济”号就厉害了,它是铁边双层壳的快速撞击舰,造价高达三十八万六千两银子,光绪九年八月完工。
“横海”号,铁边木壳军舰,造价二十万两,光绪十年二月完工。“镜清”号,铁边双层木壳快速撞击舰,造价三十六万六千两银子,光绪十年七月完工。“寰泰”号,和“镜清”号一样,也是铁边双层木壳快速撞击舰,造价也是三十六万六千两银子,光绪十三年七月完工。“广甲”号,铁边木壳军舰,造价二十二万两银子,光绪十三年十月完工。
最后两艘船,档次又不一样了。“平远”号,钢甲钢壳的军舰,造价高达五十二万四千两银子,光绪十五年四月完工。 “广乙”号,钢边钢壳的鱼雷快艇,造价二十万两银子,光绪十六年十月完工。 从这些船的造价和建造时间,可以看出当时海军建设的投入和发展变化。
咱先说说这些船,都是广东船厂和直隶大沽船坞造的。第一艘叫“广庚”,是钢肋木壳的兵船,花了六万两银子,光绪十五年十月完工。
然后是“广丙”,这艘厉害了,钢肋钢壳的鱼雷快船,造价十二万两银子,光绪十七年十月下水。接着是“福靖”,也是钢肋钢壳的鱼雷快船,花了二十万两银子,光绪十九年十月完工。再看“通济”,钢肋钢壳的练船,造价二十二万六千两银子,光绪二十年八月完工。
“吉云”是艘钢肋钢壳的拖船,五万六千两银子,光绪二十四年八月造好。“建威”和“建安”这两艘船规格一样,都是钢肋钢壳的鱼雷快船,每艘花了六十三万七千两银子,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同时完工。最后是“建翼”,钢肋钢壳的鱼雷艇,造价比较便宜,才两万四千两银子,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完工。
这些船造得可不容易啊!广东船厂,从光绪十二年开始,由当时的张之洞两广总督在省河边建厂,招募中国工人,参考香港英国船厂的技术图纸,自己造了四艘浅水兵轮,分别是“广元”、“广亨”、“广利”、“广贞”。
直隶大沽船坞也没闲着,光绪十四年造了一艘叫“遇顺”的暗轮钢拖船,还造了两艘小轮船,一艘叫“守雷”暗轮包钢小轮船,另一艘叫“下雷”暗轮包钢小轮船,都是包着钢板的。
江南的船厂,自己造各种军舰。咸丰十一年的时候,曾国藩就开始上奏,说要买船炮,还要尝试自己造轮船。
同治二年,在安庆建了个造船局,不用外国技师,自己造了一艘小轮船试航。然后,派容闳出国买机器。四年,曾国藩在上海虹口奏请设立制造局。李鸿章在江苏任总督,和丁日昌一起在上海的铁厂专门造枪炮,供应打仗用。六年四月,曾国藩上奏请求拨一部分洋务税,专门用来造轮船。蒸汽机、机器、船壳这三样东西,都自己研究图纸,自己设计制造。
先建了汽炉厂、机器厂、熟铁厂、造洋枪的楼房、木工厂、铸造铜铁的工厂、火箭厂、仓库、栈房、工务房、工匠宿舍,以满足各种需求。又修建了船坞来修理破船,建了瓦棚来储存材料,还办了个学校来翻译图纸说明书。这些建筑都很坚固,规模也很宏大。
同治六年,李鸿章建了江南制造局,也开始造船。八年,测海号和操江号两艘军舰造好了。九年,威靖号军舰造好。还花了一万两银子买了一艘德国船,用来练习造船。十二年,海安号军舰造好。光绪元年,驭远号军舰造好。二年,金瓯号这艘小铁甲船造好。五年,两江总督沈葆桢上奏说:“江南船厂造的军舰,马力五百匹以下的有五艘,这些军舰的兵员和军费,跟福州造的军舰差不多。”八年,买了一艘外国商船,改装成用于防卫和缉私的船,叫钧和号。之后,就没有再造船了。
光绪三十年,南洋大臣周馥他们觉得南洋的旧军舰都老旧不堪了,光花钱养着也没啥用,该裁撤一些,好好整顿整顿。他们觉得光制定个章程不行,还得派个厉害的大官去盯着,才能培养出海军人才。所以就奏请朝廷,派当时管着北洋海军和广东水师的提督叶祖珪去管南洋水师学堂和上海船坞,所有军费、武器装备啥的,只要跟海军有关,都归他管。
后来他们又上奏说,江南制造总局里原来有个船坞,是造官商轮船和修船用的,时间长了问题就多了,光花钱,效率还低。负责的人也不懂造船,修个船贵的要命。这些年,商船都不怎么造了,军舰反而都跑到外国船坞去修,这不行啊,得好好整顿整顿才行。他们跟北洋大臣商量后,决定另派个厉害的大官来管船坞,学习商业船坞的做法,改改旧毛病,好好改进船坞,让它跟海军的事务协调起来。叶祖珪管着南北洋海军,经常在天津和上海跑,上海船坞的事儿当然归他管了,方便统一管理。于是就把船坞和制造局分开了,船坞叫江南船坞,归海军部管,制造局归陆军部管,各负其责。
之后,海军制造业开始复兴,光绪三十四年,甘泉号和安丰号军舰建成了。“三十四年,甘泉、安丰二兵船成。” 宣统二年,联鲸号军舰建成。“宣统二年,联鲸兵船成。” 宣统三年,澄海号炮舰建成。“三年,澄海炮船成。” 甲午战争后,南洋剩下的军舰不成规模了。后来慢慢地又买了一些军舰,编制跟以前北洋海军不一样了。每艘军舰上,人员配置如下:舰长一人,副舰长一人,协理舰长一人,航海正一人,航海副一人或二人,枪炮正一人,枪炮副一人或二人,鱼雷正一人,鱼雷副一人或二人,轮机长一人,轮机正一人或二人,轮机副一人到八人,军需正一人,军需副一人或二人,军医正一人,军医副一人或二人,书记官一人。
咱们国家的军舰啊,大概可以分成新旧两种。新的,而且装备精良的,有四艘巡洋舰,分别是“海圻”(四千三百吨)、“海容”、“海琛”、“海筹”(这三艘都是二千九百五十吨)。还有十一艘炮舰,叫“楚泰”、“楚谦”、“楚观”、“楚豫”、“楚有”、“楚同”(这六艘都是七百八十吨)、“江元”、“江亨”、“江利”、“江贞”、“江镜”(这五艘都是五百吨)。另外还有一艘水雷炮舰,叫“飞鹰”(八百五十吨)。
旧式的军舰呢,有五艘巡洋舰,分别是“通济”(一千九百吨)、“南琛”(一千九百零五吨)、“镜清”(一千一百吨)、“保民”(一千四百七十七吨)、“登瀛洲”(一千二百五十八吨)。还有两艘水雷炮舰,“建威”和“建安”(都是八百十七吨)。此外还有二十艘炮舰,名字可多了,分别是“泰安”、“甘泉”、“广玉”、“广戌”、“靖海”、“荫洲海”、“并徵”、“海镜清”、“广金”、“广己”、“广庚”、“策电”、“第电”、“海长清”、“清海”、“钧和”、“飞虎”、“靖远”、“绥远”、“镇涛”(加起来一共一万零八百二十七吨)。最后还有四艘报知舰,“超武”、“琛航”、“元凯”、“伏波”(一共五千一百七十七吨),以及八艘雷鱼艇,“湖鹏”、“湖隼”、“湖鹗”、“湖鹰”、“辰”、“宿”、“列”、“张”(一共一千吨)。
总而言之,新旧军舰加起来,大小船只一共五十五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