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棣辉,字奏篪,是浙江归安人。年轻的时候,他在淮河一带游历,给河道总督麟庆当过幕僚,负责起草文书。道光年间,他花钱捐了个广东通判的官职,后来补任广州永宁通判。升迁到黄冈同知,因为立功升任知府,之后调任韶州知府。
咸丰二年,他调任廉州知府。当时岭南一带群盗蜂起,李士奎、颜品瑶、黄春晚等人分别占据钦州的那彭、灵山县的林墟,人数加起来有几十万。沈棣辉一到任,就出其不意,带领两千兵马直扑那彭,把贼寇消灭了。接着,他又迅速派出一千人马去攻打林墟,贼寇见势不妙,逃出关口。结果沈棣辉已经从秘密小路摸进了他们的老巢,于是接连攻克了附近几个贼营。博白县的土匪头子刘八趁机袭击廉州,沈棣辉赶紧赶回去,在五里亭遭遇了土匪,他命令军队列阵迎敌。土匪怀疑有埋伏,稍微退了一些,沈棣辉就下令呐喊冲锋,土匪大败。休整了十天之后,他又率兵消灭了灵山早禾涌的土匪,一直追到广西横州,把刘八给杀了。廉州终于平定了。
广西总督徐广缙驻扎在梧州,正在剿灭水匪,就下令沈棣辉从郁林出发,前去支援浔州。当时数百艘贼船包围了浔州城,攻势非常猛烈。沈棣辉派士兵攀登城墙进入城内,约定好时间一起出击,在两岸埋伏兵力,然后放火烧毁贼船,里应外合,大获全胜。接着,他督促军队穷追猛打,梧州水师也同时进行拦截,贼船全部被击沉,一个也没逃掉。因为战功显著,沈棣辉被加授按察使衔。当时广西的土匪窜到了湖南,徐广缙率领军队去湖南剿匪,沈棣辉也跟着一起去了,担任参军事。徐广缙卸任后,叶名琛接任两广总督,把沈棣辉调回广东负责军需。在此之前,他已经授任广西左江道,这次又调任肇罗道。四年后,他代理广东盐运使的职务。
陈开,就是广州那个匪首,带头造反,占据了佛山。好多土匪,比如何子海、豆皮春、李文茂之流,都跟着他,占据了石门金官窑,互相呼应。他们接连攻陷了好多州县,整个省份到处都是土匪的营垒。土匪头子陈光龙在河南岸扎营,何博带着上千艘海船堵在省河上,道路都被堵死了,外援完全断了。
名琛把军事指挥权全交给棣辉了。棣辉挑选了四千精兵,两千驻扎在流桥和西山庙,作为左右两翼;一千人埋伏在城里,从小西门出去,分布在各个重要地点,还插了很多旗子迷惑敌人。土匪从四面八方围攻城池,城里开炮打中了土匪,土匪阵型大乱,我们趁机出击,杀了一千多土匪,从此土匪就不敢靠近城池了。一直到十一月,城围还没解。
棣辉跟大家商量说:“现在外面没有援兵,城里也没有储备粮草了。听说土匪内部因为抢粮食打起来了,现在正是攻击的好时机,不能错过!”于是他亲自带了一千人去攻打小港桥的土匪营垒。傍晚还没攻下来,突然看到土匪营地着火了,大家就喊:“土匪败了!”士兵们都奋勇杀敌,最终攻克了小港桥。乘胜追击,进攻佛山,正好赶上大雾,土匪没想到我们会来,几次战斗都大获全胜,最终收复了佛山。
听说东莞的水贼从石门方向来攻打省城,棣辉就带兵回去救援。到了黄竹岐,发现敌船几千艘,而官军只有几百艘,而且还处于下风,情况非常危急。棣辉向南海神祈祷,不一会儿风向就变了,他命令裨将何高汉驾驶战船冲进敌阵,打碎敌人的船只,大获全胜,杀了一万多土匪,俘虏了几千人,淹死的更是数不清。危城保住了,他又分兵消灭了土匪头子黄福于潭州。五年后,又收复了顺德、清远、英德。韶州城被土匪围困了一年多,听说援兵到了,土匪就逃跑了。南北两条路都平定了,棣辉被提升为按察使。六年后,他又被提升为贵州布政使,还没上任就去世了。朝廷给予抚恤,追赠内阁学士。
棣辉这个人,治理军队很有一套,赏罚分明,对士兵一视同仁,尤其擅长识人。当年平定刘八的叛乱,他成功招降了冯子材,后来冯子材立下大功,成为著名的将领。何高汉是土匪何博奋的弟弟,棣辉诚心诚意地对待他,最终依靠何高汉完成了平定省河的战役。在廉州、浔州和广州的三次大战中,他都身先士卒,冒着极大的危险,最终都取得了胜利,当时人们都对他赞誉有加。
邓仁堃,字厚甫,湖南武冈人。道光五年考中拔贡,被任命为知县,派往四川,先后在梁山、江油、洪雅等地任职。后来补任綦江知县,又调任富顺知县。因为政绩突出,他因忧伤过度而辞职回家。守孝期满后,他捐资做了知府,被任命为江西南安知府,后调任广信知府。他到哪里都有好口碑。后来他被任命为督粮道。咸丰二年,广东的匪军进犯湖南,邓仁堃建议修缮省城,做好防御准备。三年春天,匪军从武汉沿江而下,九江城失守了。巡抚带兵出城防守,百姓争相逃难,邓仁堃下令让大家安心住下,不要惊慌。朝廷商议江防事宜,邓仁堃建议增兵扼守湖口,并上书朝廷陈述城防策略。他被正式任命为督粮道。五月,匪军进攻江西,恰逢江忠源的军队到达九江,邓仁堃请求巡抚调动江忠源的军队,并派人迎接他们。江忠源到达后,进城担任守将,他和邓仁堃意见一致。巡抚张芾非常信任他们俩,说:“打仗的事问江大人,守城的事问邓大人!”敌人的地雷多次炸坏城墙,但他们都凭借顽强的战斗保住了城池。邓仁堃想出一个奇计,用火烧毁敌人的船只,他认为鄱阳知县沈衍庆忠诚可靠,足智多谋,就让他率领一千人准备草船,藏好火药,约定时间袭击敌人,但这个计划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实施。邓仁堃于是将几十艘粮船改造成炮艇,招募士兵守卫进贤门,以保护粮道安全。从夏天到秋天,匪军才撤走。邓仁堃说:“敌人这次没有遭到重创就撤走了,祸患并没有结束!”他立即请求大力修缮城防,于是督促修建炮城、炮台,城墙上建起了官房、营房、军器库、硝磺库、瞭望台、望楼等设施,加深加宽护城河各三丈,修建临河炮台,用石头砌成堤坝和闸门,共花费十四万多两银子,城防设施这才算有了保障。
五年的时候,土匪从湖北打过来了,攻打义宁府。仁堃大人就派了五百个勇敢的士兵去支援。正好赣州知府也带了两千兵马赶到,仁堃大人就请求他们驻扎在义宁府。巡抚陈其迈大人却命令他们去饶州防守,仁堃大人说:“义宁府是三省交界的重要地方,官民多年来一直坚守着。义宁的团练是全省最好的,如果放弃不救,以后就不能责怪官员不守城,责怪百姓不练兵了。”他极力请求改变支援方向,但没被批准,只派了二百五十人去帮忙防守。结果在半路上遇到了土匪,部队溃败了,义宁府很快就被攻破了。没过多久,罗泽南的军队到了,仁堃大人极力请求去攻打义宁府,还拨款十万两军饷支援。罗泽南随后就攻下了义宁府。
十月,土匪攻陷了瑞州和临江,包围了吉安府,下游的土匪又聚集在九江和湖口,南昌城里人心惶惶。仁堃大人又招募了捍卫军和保卫军,加强了城防。曾国藩大人命令副将周凤山率领三千五百人去攻打临江和瑞州,在樟树镇打了一场胜仗。这时候按察使周玉衡孤军坚守吉安府,仁堃大人请求发文命令周凤山乘胜追击,去支援吉安府。大家觉得应该让周凤山的军队保护省城,仁堃大人却争辩说:“土匪知道省城城高池深,一时半会儿攻不下来,一定会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先骚扰周围的州县,让省城孤立无援,然后再大举进攻。如果悬赏两万两黄金,周凤山的军队一定会奋勇作战,解吉安府之围,瑞州和临江也能收复。如果吉安府失守,那么抚州和建昌府也会相继失守,最终全省都会沦陷,省城也会被困住。” 但是最终他的建议没被采纳。
六年正月,吉安府失守,周玉衡战死,周凤山的军队在樟树镇溃败,抚州和建昌府也失守了,南昌府周围的县城都被土匪蹂躏了。仁堃大人兼任了按察使和布政使。
子辅纶带着林源恩,还有平江的三千多精兵强将,加上宝勇军和志同军,一起攻打抚州,然后又攻下了进贤。曾国藩也下令让李元度率领四千兵马从湖口出发,赶来支援,接着又收复了东乡。两军合力,在河东湾打败了敌人。
可是攻打抚州打了很久都没拿下,敌人的援军又突然杀到,大营都被攻破了,林源恩也战死了。学政廉兆纶弹劾子辅纶,说他一个臬司(相当于高级法官)不该参与军事行动,还弹劾了仁堃,说他修城工程不实。这件事被交给了曾国藩和巡抚文俊处理,因为仁堃修城的时候没先申请勘测估算,所以被降了五级,并且调职。
曾国藩在奏疏里说:“仁堃负责修建的抚州城,是南方好几个省份里最好的城池。其他七个郡城都被攻破了,只有省城保住了,他还是有功劳的。”仁堃后来回到家乡,还捐献了三千石粮食支援军队。十年后,他又协助守卫武冈,因为立功被朝廷考虑晋升。同治五年,他去世了。
余炳焘,字吟香,是浙江绍兴人。道光元年考中了举人,被任命为景山官学的教习。任期满了以后,被任命为知县,派往陕西。先是在清涧县上任,后来调到盩厔县,又调到渭南县。有一次,回族人马得全等人密谋造反,余炳焘亲自带人冲进他们的老巢把他们抓获,依法处置了他们,因此升迁为河南怀庆府知府。
咸丰三年,太平天国的匪军北犯,窥伺开封,他们渡过黄河包围了怀庆府。当时城里的兵只有三百人,余炳焘挑选了三千名团练勇丁登上城墙坚守,他还招募敢死队,用绳子从城墙上滑下去,去砍杀敌人的营寨,还在城外的取水路上暗中投毒,让敌人自己中毒身亡。敌人用地雷炸城墙,炸了三次,都被击退了。有一天,暴雨中炮火密集,情况非常危急,突然风向转变,敌人被烧死的很多,气势也一下子低落下来了。敌人就在城外的树木上搭起栅栏,切断城内外联系,准备长期围困。山东巡抚李僡先来救援,后来援军陆续到达,朝廷还派大学士讷尔经额督师。
围城时间长了,城里的粮食渐渐不够吃了,但余炳焘平时深得民心,他激励大家要忠于朝廷,保卫家园,一起节约粮食,人心没有涣散。朝廷多次下令催促作战,都统胜保、将军托明阿等人多次打败了敌人,敌人最终逃窜到山西去了,怀庆府被围困了五十八天才解围。朝廷特地下诏褒奖他,赐给他花翎,以道员的级别使用,又提升他为陕西凤翔、邠州道。不久又改任河南南阳、汝宁、光州道,没过多久,就升任按察使。
大河南北为了防范匪乱,倡导建立联庄会,遇到警情互相救助;等到匪乱平息后,大家聚在一起,并没有散去,一些刁民仗着人多势众,对抗官府。咸丰四年,禹州、郑州、密县接连发生暴乱,他们围攻城池、焚烧官署、释放囚犯、抢掠绅民。巡抚英桂到信阳防备,大家都请求两司(按察使司和布政使司)上奏朝廷,等待朝廷的命令。余炳焘说:“贼寇虽然多,但都是乌合之众,他们的目的只是抢劫,没有纪律。如果我们迅速带兵过去,他们一定会惊慌溃散,解散他们的队伍,很快就能抓住他们的首领。如果请求朝廷下令,等到朝廷的命令下来,贼寇就会蔓延开来!”于是他亲自率领七百名官兵、五百名团练勇丁前往,采取剿灭和安抚相结合的办法,很快就平定了叛乱。后来他又署理布政使。
张洛扰乱归德府,朝廷就派炳焘去平叛。炳焘攻下雉河集,解除了亳州之围,又偷偷潜入永城,把敌人打跑了。没过多久,归德府又告急,炳焘火速赶去救援,其他军队却突然撤退了,贼兵于是逃到东边去了。后来炳焘生病了,朝廷特地给他批假让他在家养病,职位没变。七年后,炳焘去世了,怀庆府把他列入名宦祠祭祀。
栗燿,字仲然,是山西浑源人,东河总督毓美子的儿子。道光十五年考中举人,因为父亲的功劳,特赐进士。咸丰三年,他被任命为湖北汉阳知府。他到任后,汉阳城又失守了,省政府还没恢复,督抚都驻扎在军中办公,于是委派栗燿负责军营事务。四年后,他跟随大军收复了武汉,没过多久,敌人又大举进攻,汉阳城再次失守,直到六年后才重新收复。因为他的功劳,他被提升为道员。栗燿因为清廉干练受到巡抚胡林翼的赏识,让他负责管理税收和粮仓。八年后,他署理荆宜施道,不久被授予按察使衔,担任武昌道,仍然留在原职,兼管钞关。军队的军饷都依靠盐税,栗燿认真细致地管理,税收盈余都上缴国库。他还修建战舰,增加军队屯田,水陆防御都做好了准备。
十一年,敌人逼近施南,栗燿请求增兵,又组织民团,防守险要地势。敌人联合川匪,四处抢掠宣州、咸宁等县,施南的协副将前去抵抗,结果中了埋伏,全军覆没。这时刘岳昭的军队赶到,与郡兵一起夹击敌人,敌人损失惨重,逃跑了。松滋有个叫马钲的人,用巫蛊之术迷惑百姓,聚集了数千人,暗中勾结敌人,后来被官军抓获并处斩。栗燿料到敌人不知道马钲已死,一定会再次来犯,于是集中水陆军队严加戒备。敌人果然向夔州进发,遇到官军就溃败,等到知道马钲已经被杀后,就彻底溃败了。水陆军队一起进攻,俘斩敌人上万,从此川匪再也不敢侵犯楚地。这时,大雨倾盆而下,荆江暴涨,危及万城堤坝。栗燿督促官兵和百姓准备工具,储备泥土石头,在泥泞中亲自查看督促修筑,连续几天都在堤坝上,等到事情解决才回去。
在荆州待了四年,政绩显著,老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他被任命为按察使,又兼任布政使,才一个月多点,就升职了,成了湖北按察使。因为他父亲毓美也曾经担任过这个职位,所以他就把自己的堂屋起名叫“诵芬堂”。同治元年,他又升任布政使,可惜还没上任就去世了。
朱孙贻,字石翘,是江西清江人。他花钱捐了个刑部主事的官职。后来改任知县,被派到湖南,先后代理过宁乡、长沙知县,政绩都很出色。道光三十年,他代理湘乡知县。当时漕运积压了很多问题,经常闹出大案子,孙贻到任的时候,老百姓正聚集在一起吵闹呢。孙贻下令说:“新的漕运期限很紧,现在突然改变规章制度来不及。明年我会帮你们彻底解决这些弊端,谁要是敢造谣生事,就治他的罪!现在匪患紧迫,大家赶紧抓捕匪徒献上来!”大家纷纷答应,然后散去了。他抓捕了盗贼头目陈胜祥、刘福田等人,依法处置。
孙贻很了解当地有才德的士人,他推荐罗泽南为孝廉方正;县试的时候,他让刘蓉考取了第一名;他还邀请王珍来当自己的幕僚;并且提拔和鼓励了于康景晖、李续宾、李续宜等人。广西的匪患很严重,孙贻召集大家说:“贼势难以迅速消灭,他们可能会北窜,湖南首当其冲,想要保卫家园,就必须组织乡勇团练才行。”王珍等人回答说:“遵命!”总督程矞在衡州一带布置防务,孙贻给他献上了作战策略,可惜总督没采纳。后来匪患突然加剧,孙贻就和刘蓉、康景晖一起前去抓捕匪徒。孙贻在湖洞战斗中中弹负伤,但他裹着伤口继续战斗,抓获了匪首王祥二人、熊聪一人,王珍又抓捕了百余名匪徒,押送到总督行营,前后一共抓获了七百多人。
咸丰二年,洪秀全那伙人接连攻下了道州、江华、永明、桂阳、郴州好几个地方。孙贻带的湘乡团练,分成了三个营,罗泽南管中营,易良干给他当副手;王珍管左营,手下还有扬虎臣、王开化、张运兰他们;康景晖管右营。罗信南负责后勤粮草,谢邦翰管武器装备。他们学习古代的阵法,制定了灵活多变的作战策略,湘军的纪律从此开始正规起来。长沙城还没解围呢,王珍、康景晖、赵焕他们就分别驻守在重要的关隘;罗泽南、易良干负责防守县城,那些偷偷摸摸的小股敌人,发现一个就抓一个,消灭一个,县里一下子就安定了。
到了咸丰三年,湖南巡抚张亮基听说湘乡团练很厉害,就调他们去省城驻防,孙贻就带着王珍、罗泽南、罗信南、刘蓉他们去了。咸丰四年,孙贻带兵打败了安化蓝田的土匪,他自己也升官了,当上了郴州知州。
后来,江忠源奉命协助曾国藩去江西支援,就让孙贻带湘军过去帮忙。罗泽南管中营,易良干管前营,谢邦翰管右营,康景晖管左营,扬虎臣管后营,罗信南管亲兵营,一共三千人,到了南昌,在永定门外跟敌人打了一仗,大获全胜。可惜的是,谢邦翰、易良干、罗信东追击敌人时战死了,孙贻为此非常伤心,就让李续宾接替谢邦翰管右营,罗信南又兼管了前营。吉安有个土匪邹恩隆跟敌人勾结,孙贻就带兵守住樟树镇,又分兵让罗泽南、李续宾和刘长佑去剿灭了他们。南昌的包围解除了,孙贻他们凯旋而归,皇上还给他加了知府的官衔,又升他做了宝庆知府。到了宝庆,他还是像在湘乡那样,选拔人才,严格管理保甲制度,严厉打击那些老土匪,
他变卖寺庙和道观的财产,用来制造旗帜、武器和弹药,又招募了一千名士兵,还动用义仓和常平仓的粮食做军饷,亲自到各个乡镇训练士兵,还剿灭了新宁山门那些土匪。咸丰五年,广东的土匪攻打东安,孙贻就带了一千人马,和副将联霈一起赶到五峰铺阻击,敌人不敢再进攻了。衡阳也起了土匪,孙贻带兵出境把他们平定了。
六年的时候,骆秉章推荐人才,被记名提拔为湖南道员,然后又因为治河防的功劳得到提升。没多久,八年的时候,他被调到广西去,休假回来还没上任,就被降了一级,继续负责湘宝两地的团练防务。十年,碰上刘长佑在广西柳州打胜仗,他的处分就被撤销了,还被赏赐了花翎,加封为按察使。后来骆秉章去四川督师,就奏请调孙贻来负责军营事务。同治元年,骆秉章升任浙江盐运使。他在四川整顿团练的时候,跟孙贻意见不合,就借口生病请求辞职。朝廷命令他带病去陕西协助多隆阿处理军务,但他最终还是以病为由辞官,再也没出来做官了。光绪五年,他去世了。
史致谔,字士良,是北京宛平人,老家是江苏溧阳。道光十八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道光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他被外放到江西广信当知府。咸丰元年,他代理南昌知府。三年,太平天国起义军攻打江南,九江戒严,南昌到处谣言四起,城门白天都关着。史致谔请求打开城门,安定民心。不久后他又回到广信任职。太平军攻陷饶州,史致谔招募勇士,组建了一支叫“信新军”的队伍,利用险要地势设防,和浙江的军队互相配合。四年,他被调到南昌。江西各府县大多经销淮盐,只有广信经销浙盐。战争爆发后,淮盐运不进来,史致谔建议借用浙盐的盐引,用多出来的钱来发军饷,叫做“饷盐”,这个建议被采纳了,而且史致谔还负责具体实施。一年多时间,盐引的销售量超过了往常,江、楚和浙江都从中获利。太平军攻陷武宁,史致谔率领信新军去剿匪,在紫鹿岭、巾口、火炉坪、箬田等地多次击败太平军,最后收复了武宁。这一年冬天,南昌戒严,援军大量集结,地方军队和外来军队之间矛盾重重。史致谔协调将士关系,有一次两个外来士兵持刀扰乱军需库房,他立刻下令将他们斩首示众。五年,史致谔兼任盐法道。不久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但依然参与军事事务。九年,守孝期满后,他被任命去浙江,听从巡抚王有龄的差遣。
同治元年,我被任命为宁绍台道。宁波前两年被太平军攻陷,后来靠着洋兵才收复,当时正计划在曹娥江设防。没多久,法军总兵马筹思的部队和广勇(清朝地方武装)打了起来,广勇被打垮了,太平军趁机窜到慈溪、奉化。我到的时候,慈溪已经失守了,我就赶紧鼓励当地民团上城墙死守。
我跟英国总兵欻乐克和税务司法人日意格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发现美国军官华尔克很能打,我就安排他们见面,让他去攻打慈溪,同时让驻扎在余姚的洋兵和同知谢采璋率领的团勇一起配合。慈溪的太平军还分兵骚扰宁波鄞县和半浦,嵊县、新昌的太平军又大举进攻陈公岭。华尔克在攻打慈溪时不幸中炮牺牲了。陈公岭失守,奉化又陷落,宁波府城也告急。我向上海请求支援,让都司杨应龙招募忠勇军,绅士李谔招募大岚山义勇,同时考虑到广勇溃散后可能会被太平军利用,就把他们召集回来,交给洋将布兴有、布良带和守备张其光统领。
部署刚完成,太平军就从偏僻小路进攻宁波府城,那天阴雨连绵,我就下令军队严阵以待,等太平军松懈了再出击,同时分兵进行围剿,在横溪、石桥接连获胜。然后兵临奉化城下,杨应龙率领敢死队用云梯攻城,成功拿下奉化。这时我已经正式被任命为宁绍台道了。奉化的太平军逃窜后又和上虞的太平军勾结起来,分兵进攻慈溪、余姚。我考虑到敌强我弱,如果分兵支援就会力量不足,就决定直接攻打上虞,这样太平军一定会回军救援,虽然战线拉长了,宁波府城的军饷供应可能会顾不上,但我还是请求巡抚免除前任台道张景渠的罪责,让他专心负责军事。
我们接连收复了上虞、嵊县、新昌,又增兵一万人,向绍兴进军。第二年,我们收复了绍兴。然后攻克萧山,与大军在钱塘江汇合,浙东地区终于平定。巡抚左宗棠奏请减免杭州、嘉兴、湖州三府的漕赋,我上书说:“减免赋税是利民的好政策,减少正额赋税尤其重要,还要革除浮收现象,各县的情况不一样,应该选择大的方面奏请朝廷批准,其他的就作为省里的规定,以适应各种变化。”第三年,因为筹措军饷有功,我被加封为按察使衔,并赐予花翎。我之前因为年老体衰请求退休,没有得到批准,到这时才以原品级退休,最终在家中去世。
刘郇膏,字松岩,是河南太康人。道光二十七年考中了进士,被直接任命为江苏的知县。咸丰元年,他代理娄县知县,政绩不错,口碑很好。三年的时候,太平天国军队攻陷了江宁(南京),扬州、镇江也相继失守。这时,太平军将领刘丽川在上海起事,附近的川沙、南汇、嘉定、宝山、青浦等县都沦陷了。
巡抚吉尔杭阿命令刘郇膏随军去剿灭叛军。刘郇膏带领三百漕运士兵收复了嘉定,代理嘉定知县。他挑选强壮的青壮年严加守卫,整顿保甲制度,登记无业游民,老百姓的心这才安定下来。因为这次战功,他被加封为同知衔,还赏赐了花翎。之后,他又被调任青浦知县。
咸丰八年,刘郇膏被调到上海。当时的上海租界里华洋杂居,经常发生冲突,刘郇膏总是认真分辨是非曲直,毫不畏惧。有一次,有人诱骗百姓出国做苦力,刘郇膏亲自登船搜查,把被骗走的人也都找了回来,老百姓都很感激他,外国人也对他服服帖帖的。苏州、杭州都失守了,上海成了孤城,被叛军包围。刘郇膏训练民兵,在周围地区设立了二十个防卫据点,加强防御。太平军首领李秀成攻陷了松江,接着又来进攻上海。刘郇膏带领大家坚守城池十多天,最终敌人没有攻破城池,只好撤兵了。当时很多大官都聚集在上海,有人建议转移。刘郇膏说:“上海扼守海口,是军队的粮饷来源,将来要收复全省,一定要从上海开始。怎么能丢下它离开呢?”
咸丰十一年冬天,太平军又攻占了浦东地区的几个县,大官们命令刘郇膏去救援。刘郇膏说:“现在敌人的势力很强大,应该坚守,不应该主动出击。”但是他的建议没被采纳,他只好带领训练的士兵和乡勇出战,结果打了败仗。之后,他就坚决主张坚守。他的政绩上报朝廷后,被加封为道员衔,以知府的职位任用。后来又提升为海防同知,并且临时署理按察使。不久,就正式授予按察使的职位,之后又让他署理布政使,这可是非常罕见的升迁速度!
李鸿章督师来到上海,任命刘郇膏负责军营的各项事务,后勤补给非常充足。他还协助江宁大营,两个军队的月饷二十万两,都是从上海筹措的。他疏浚吴淞江,方便运输,招募流亡百姓,发展商业,促进生产,善后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条。后来,他被任命为代理巡抚,但他母亲去世了,他就回家丁忧。同治五年,刘郇膏去世了,朝廷追赠他为右都御史,上海为他修建了专祠,苏州也把他列入名宦祠中祭祀。
朱善张,字子弓,是浙江平湖人,是个秀才。他先是被任命为桃南通判,后来升职做了里河同知。咸丰九年,他又升任淮徐扬海道。当时,太平天国和捻军在江北地区到处闹事,一些坏人趁机起义造反。朱善张经常亲临一线,在海州和沭阳剿灭匪徒,杀死了他们的头目,因此被赏赐了花翎,还加封了盐运使的官衔。
捻军首领张隆占据了浮山,朱善张命令水师在淮河设伏,烧毁了他们的船只,又把他们赶到小溪里。太平天国军队攻陷了天长,又进攻蒋坝,朱善张迅速带兵增援,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被朝廷赐予“库木勒济特依巴图鲁”的称号。 朱善张驻扎在扬州的时候,陈玉成率领军队来攻打扬州城,用大炮猛烈攻击。贼兵筑起坚固的营垒,打算长期围困扬州。等到援军到达后,在七里店打败了敌人,又追击到仪徵以西,扬州城才得以保全。没过多久,敌人又大批涌来,在司徒庙扎营。朱善张日夜守卫城墙,经常出城杀敌,敌人无法得逞,只好撤兵。咸丰十年,捻军攻陷了清江浦,朱善张率领军队收复了清江浦,并且修筑了城寨,为后续工作做准备。
同治元年,朱善张被调任徐州道,兼管粮台,他采用坚壁清野的策略来防御捻军。他跟随僧格林沁一起攻打孙甿的老巢,在枣沟将其击溃。同治二年,苗沛霖叛乱,攻陷了寿州,包围了蒙城。朱善张知道蒙城军粮告急,就赶紧运送粮食去支援。苗沛霖最终被处死,但紧接着湖团之乱又爆发了。这伙湖团,最初是招募流民在微山湖开垦荒地,从沛县到鱼台,户数有几万,他们为了争夺利益,成了亡命之徒,聚集在微山湖一带。同治三年,新来的湖团匪徒在沛县刘民寨圩烧杀抢掠,朱善张集合军队前去剿灭,还没剿灭完,他就因为长了毒疮去世了。朝廷追赠他为右都御史,并给予抚恤。
这位子榛先生,靠着自己扎实的本事,被任命为苏州府总捕同知。后来因为在海运方面立了功,官职升到了道员。他在江苏当官一共四十年,负责财政事务的时间最长。他非常擅长调查核实,把剔除贪污腐败作为自己的目标,地方上的利弊,没有他不了解的。他还曾经署理过督粮道。前后十二次署理按察使,两次署理布政使,很多高级官员都依靠他。当然,嫉妒他的人也很多,他多次被弹劾,但每次都能证明自己的清白。光绪二十五年,朝廷整顿田赋,他一年就增加了漕粮十五万石、丁银二十万两。光绪二十六年,海防戒严,省城的囚犯计划谋反,当时子榛先生正在署理按察使,他查明真相后,将主谋全部处死,才平息了这场叛乱。宣统元年,他被任命为淮扬道,可惜还没上任就去世了。
黄辅辰先生,字琴坞,贵州贵筑人,原籍湖南醴陵。道光十五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吏部主事,后来升迁为郎中。他为人正直,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多次顶撞上司,也不肯委屈求全,当时人们都称他为“硬黄”。咸丰初年,他被任命为知府,到山西赴任。正赶上贵州发生叛乱,他立刻回家乡组织民团,修建碉堡,在省城储存了两万多石粮食,安抚了清水江地区的苗族,平定了巴香的叛乱,因为这些功劳,他被提升为道员。之后他前往山西,署理冀宁道。当时军饷不足,有人提议加收捐税,黄辅辰认为山西人大多在外经商,山多地瘠,和别的省份不一样,不应该加重百姓的负担。他极力反对,但没有成功,于是他就建议减免一些苛刻细小的税收,只收取主要的、不影响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税收。户部在平定州设立了宝泉分局,铸造铁钱。铁钱流通不畅,有人建议分销到各县,每年能收到三万两银子交给户部。黄辅辰说:“京城用铁钱是为了弥补铜钱的不足,山西不需要这样做。现在要各县缴纳钱粮,用这区区三万两的微薄利润,却妨碍了数百万两的正常税收,得不偿失。即使只在平定州实行,也会日积月累,造成更大的危害。”他的意见被采纳,这个计划最终被取消了。咸丰九年,他被调到直隶军营,考察海口形势,建议用重兵扼守北塘,但当时当权者认为他的建议迂腐,没有采纳。后来他请求休假离开,到了四川,投靠了总督骆秉章。
陕西因为回族起义,导致很多地方荒废了,巡抚刘蓉就想着要发展农业。他的幕僚辅辰写了一份详细的计划书,还收集整理了官府和民间关于营田的资料,编成三卷本的《营田辑要》。 这书的核心思想就是:用老百姓的力量发展农业,而不是用军队,要让老百姓得利,官府不能从中渔利。刘蓉很欣赏辅辰的计划,就向上面推荐了他。
五年后,辅辰被任命为陕西凤翔府、邠州的盐法道,负责西安、同州、凤翔、延安、乾州、邠州、鄜州七个州府的营田工作。辅辰提出了一个建议:“关中地区土地荒芜,人口稀少,如果不招来外地人来耕种,这事儿就根本没法办。但是耕牛、种子、农具、房屋,官府又不可能全部提供,老百姓也不愿意来。不如直接把土地分给老百姓,收取少量的租子,每亩地收两斗粮食作为税收,六年后发放土地所有权证书,让他们的子孙后代世世代代耕种这块地。
为了避免土地没有限制,赋税没有标准,官吏可以随意盘剥百姓,我们应该先丈量土地,划分界限,有点像古代的井田制那样,把一百亩地作为一个单位,编排好顺序,把赋税额写在土地证书上,根据土地肥沃程度不同,赋税也略有不同。领到土地的人,按照先后顺序排列,十个单位为一甲,十个甲为一里,设立里长管理。里长负责收取十个甲的租税,每年上交给官府,人口迁移和土地变更的事务都由里长负责。另外,还要分给每个里长六亩地,作为他们的生活保障,算是给在官府工作的百姓发点工资,官府只负责总的收成。” 这个命令一下达,老百姓都觉得很方便。
辅辰还制定了考核奖惩制度,督促大家认真执行。一年后,一共开垦了十八万多亩土地。当时正值战事紧急,开垦出来的粮食就用来供应军队。他还把一部分粮食拨给书院、义学、养老院、育婴堂、种痘机构,以及灞河河堤工程和水利工程,很多荒废的事业都重新开展起来了。后来辅辰去世了,被追封为名宦。
彭年,字子寿,是个有学问的人。道光二十五年他参加会试,两年后,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相当于朝廷的编辑。咸丰年间初期,他跟着父亲在家乡操练军队,之后又到四川,给骆秉章当幕僚,出了不少好主意,立了不少功劳,但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推荐。
同治年间,刘蓉邀请他去关中书院当老师。过了一段时间,李鸿章又请他去修《畿辅通志》,还让他兼任莲池书院的山长。到了光绪年间,法国和俄国接连跟咱们国家发生摩擦,朝廷里很多大臣都纷纷上书献策。虽然彭年不在朝廷做官,但他很有声望,很多朝中大臣和外国使节都暗中推荐他。光绪八年,他被提升为湖北襄阳、郧阳、荆州地区的按察使,后来又升任按察使。他为人清廉,坚决杜绝官吏的敲诈勒索,一年多时间里,就查处了四十多起贪污受贿的案件,为十几个冤假错案平反昭雪。之后,他又调到陕西,代理布政使。
光绪十一年,他升任江苏布政使。那几年江苏连年水旱灾害,米价飞涨,很多地方都请求增加漕粮的折色(用钱代替粮食)。巡抚想答应他们,但彭年不同意,他说:“按照规定,一石漕粮要收取一千文水脚钱,实际花费才几百文,为什么不能用多余的钱来补不足的呢?现在增加漕粮折色,老百姓要多出二十万两银子,这跟国家的财政收入没关系,最后都进了贪官污吏的口袋!”他坚持反对这个提议。光绪十五年,他代理江苏巡抚,提出用赈灾剩余的三十万两银子疏浚吴淞江、白茆河和蕴藻浜。工程还没开始,光绪十六年,他又调任湖北布政使,湖北总督张之洞很器重他。但是,彭年为人正直,从不阿谀奉承。即使是关于库款的出入,他也要据理力争,即使得罪了张之洞也在所不惜。不久之后,他就去世了。
彭年为人廉洁正直,刚毅果敢,学识渊博。他到哪里,都把培养人才,为国家储备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他在莲池书院和苏州开办的学古堂,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他著有《陶楼诗文集》、《三省边防考略》、《金沙江考略》、《历代关隘津梁考存》、《铜运考略》等著作。他的儿子彭国瑾,光绪二年考中进士,当上了编修,也是个非常有学问的人,文章写得也很好,很有名气。可惜的是,他父亲去世后,因过度悲伤而英年早逝。
话说啊,自从打仗以来,那些有才能的监察御史们,个个都是一方守护神,他们的功劳跟地方行政长官不相上下。军队、政务、财政这些事,各个省份都有专门负责的人。沈棣辉平定了广东的匪乱,余炳焘坚守怀庆府,这俩人的功劳最大。邓仁堃一心一意地筹划防务,可惜没完全被重用。朱孙贻提倡组建地方团练,培养人才,可以说是湘军的奠基人。刘郇膏坚守上海,等着援军到来。这些人,都是凭借一县之长的身份,为大局做出了贡献。史致谔用外国军队平定了宁波,朱善张保卫了淮安和扬州,他们的功劳都值得记载。栗耀筦负责湖北的税收,黄辅辰在陕西发展屯田,他们都是为军队提供粮草的根本保障。黄彭年,名门之后,一直很有声望,可惜晚年才得到重用,没完全发挥他的才能,当时的人都觉得很可惜。
总之,这场战争中,很多地方官员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功劳不应被埋没。从平定匪乱到保卫城池,从筹备军需到培养人才,他们各司其职,共同守护着国家的安危。 其中一些人的贡献尤为突出,比如沈棣辉、余炳焘、朱孙贻等等,他们的名字应该被铭记在史册上。而像邓仁堃、黄彭年这样的人才,虽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但也值得我们惋惜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