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锐,字公颖,他塔拉氏,世居扎库木,隶满洲正红旗,陕甘总督裕泰孙。他爸爸长敬,是四川绥定府知府。志锐从小就聪明过人,光绪六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

他跟黄体芳、盛昱这些人互相鼓励,保持高尚的节操,经常上书给皇帝提意见。慢慢地升官,做到詹事,后来又升到礼部右侍郎。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上书给皇帝,提出了好几万字的作战和防守策略。考虑到陪都的安全问题,他还主动请缨,招募士兵,加强防卫。皇帝同意了,让他去热河练兵。

还没过一个月,因为他的两个妹妹瑾妃和珍妃被降为贵人,他自己也被降职,调到乌里雅苏台当参赞大臣,拿掉了兵权。 于是他就绕道张家口,骑马翻越天山,一路西行。

他走到哪儿,就仔细考察那里的山川地理、风俗人情和宗教信仰,还写诗记录下来。

在那边待了好几年,后来将军长庚让他去边境处理中俄之间积压的案件,花了六个月时间,解决了上千件案子。

前后五次上书,为西北的防务出谋划策,揭露了敌人的阴谋诡计。 可是,他得罪了朝中权贵,被贬到索伦当领队大臣。

领队大臣不能直接向皇帝上奏章,所以他就只能利用空闲时间研究当地的地形地势,外出巡视的时候,也仔细考察鄂博、卡伦这些地方,希望能找到为国家效力的机会。

又过了几年,他被调到宁夏当副都统,上书请求拨款二十万两,疏浚城外的旧河道,结果开垦出了几千顷良田。他经常上书,说很多别人不敢说的话。

宣统二年,袁世凯把张志锐调到杭州当将军。第二年,他又被调到伊犁当将军,还加了个尚书的衔头。进京朝见的时候,张志锐详细地向朝廷汇报了边疆的隐患和抵御外敌的策略,还极力主张减少新政的浪费,建议裁撤一些没必要的开支,一心一意地想练兵来解决危机。他还请求拨款一百万两白银用于边疆练兵,但朝廷只批了二十万两。

到了新疆伊犁之后,张志锐就听说武昌起义的消息了。有人劝他暂时别去伊犁,先等等看情况再说,但他坚决不同意。一个月后,他到达伊犁上任,每天都召集士兵训话,告诫他们要遵守军纪。没过多久,兰州的军队哗变了,宁夏也跟着闹事。伊犁的协统杨缵绪更是带兵叛乱,他趁夜里占领了南北两个军械库,还攻打将军府。大家纷纷建议推举张志锐当都督,来领导大家抵抗叛军,但他坚决拒绝。叛军逼他去商会谈判,他也不去,直接拔枪还击,结果壮烈牺牲了。他的仆人吕顺赶紧去给他收尸安葬,抱着他的尸体痛哭,也被叛军杀害了。

武巡捕官刘从德(四川人)和教练官春勋(京旗人)也一起殉难了。朝廷知道这件事后,追赠张志锐太子少保的官衔,并谥号为“文贞”。张志锐从小就很有志气,在边疆戍守十多年,自己号称“穷塞主”,他擅长写诗词,对边疆的情况非常了解,一直担心会有祸乱发生。他去伊犁之前,还写信告诉亲戚朋友,说自己把性命都献给了国家,已经做好了不活着走出玉门关的准备。他最终为国捐躯,实现了自己的誓言,这其实在他上奏朝廷,离开京城前往伊犁的那一天就已经注定了。

良弼,字赉臣,是镶黄旗人,大学士伊里布的孙子。他从小就没了父亲,但他很孝顺母亲。他勤奋好学,还去日本陆军学校留学,毕业后回国,进入练兵处工作。后来,他历任陆军部军学司监督副使、司长。当时朝廷新设立禁卫军,他担任第一协统领,还兼任镶白旗都统,之后又升任军谘府军谘使。良弼以精通军事著称,在军队改革、新军训练和军事学校的建立上,他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特别重视人才,从将领到士兵,他都尽可能地延揽人才。他一心想为国家做一番事业,但也因此招致了一些人的忌恨。

武昌起义爆发了,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朝中议论纷纷,吵吵嚷嚷的,那些王公大臣们个个都灰心丧气,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有良弼一个人,和几个有才能的人整天一起商量对策,对外联络各地的军队将领,对内稳定朝廷,想着用实行君主立宪来平息革命,挽救大局,朝野上下都指望着他呢。这时候袁世凯进京了,正讨论着国家的体制,大家心里都很不安。有一天,良弼议事完回家,刚到家门口,就有人突然扔了个炸弹,三天后他就死了。这件事传出来,大家都很震惊、悲痛,朝廷按照惯例给予了优厚的抚恤。后来,官员和绅士们请求在北京为良弼建立祠堂祭祀他。

良弼这个人,性格刚强,很有骨气,也很自负,虽然参与军务,但总找不到合适的合作者,常常因为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而感到遗憾,每天都愁眉苦脸的。他遇刺后,医生一开始说还能治好,结果有人给他送酒喝,他就这样死了。他死后不到十天,清帝退位诏书就下来了,当时的人都为他惋惜。

宗室载穆,字敬修,是镶蓝旗人,是恂勤郡王允禵的五世孙。他爷爷绵翔是镇国将军,他爸爸奕云是一等侍卫,记名副都统。载穆二十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三等侍卫,后来一步步升迁到一等侍卫,还兼任办事章京。因为他耿直,得罪了上司,好几年都没升官。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到西安,当时有两名官员痛哭自尽,载穆也被卷入其中,差点自杀,后来被救了。光绪三十二年,他被任命为太原城守尉。第二年,朝廷下令裁撤驻防军队,把士兵遣散回家务农,他就带头推广农业和养蚕,鼓励妇女学习纺织,兴办学校。他离开山西的时候,已经有二百多旗民男女从事耕作和纺织了。太原城有八个城门,以前关闭了两个。阜城门正对着汾河,河水冲刷,道路堵塞,车辆无法通行,大家都建议关闭它。载穆说:“这是汾河西边几十个村庄进城的必经之路啊,应该在旧城门南边开辟一个新城门。”老百姓都觉得这个主意好。他的任期满了,准备进京觐见,山西巡抚丁宝桢上奏章把他留了下来,朝廷也批准了。

宣统三年,载穆被任命为江宁副都统。当时江浙地区局势动荡,沿江戒严。载穆加紧修缮城防,犒劳士兵,设立练兵场所,制定了营防城守章程,日夜巡查,旗人、汉民杂居的地区都安居乐业。

后来,新军驻扎在铁路旁边,运送枪械的队伍络绎不绝。载穆察觉到情况不对劲,派人去江宁告急,但没有得到回应。江苏巡抚程德全自称独立,向镇江发兵,驻防营私下里和苏军勾结,全城更加恐惧。于是,官绅们聚在一起商议,决定实行满汉联合的策略,约定不抵抗,并且要求旗营缴械。

载穆知道事情已经无法挽回,解散会议后痛哭流涕,对左右的人说:“我辜负了朝廷,欠下的只有一死了!”左右的人都跪下,请求他稳定军心,渡过难关。第二天,镇江绅士杨邦彦到军营催促缴械,载穆没有答应。这时新军已经占领了汉城,旗营一片哗然,载穆于是走到旗兵面前说:“驻防部队人少粮尽,我战死甘之如饴。但是,我怎忍心让百姓遭受刀兵之苦?你们应该顺应民意,避免灾祸。我身为朝廷大臣,又是皇室宗亲,理应以死报国!”当时骁骑校万选力争,请求不要停止战斗,但没有被采纳,他跺脚大哭。印班德霈也十分愤怒,说:“大局完了!我宁愿战死以报效国家!”载穆一言不发,写好了遗疏,亲自封好印鉴,派佐领良才送往北京。他又写遗书给商会,仍然殷切地托付七千人的性命。他身边的四个仆人都被遣送回家。其中一个叫李顺的仆人,离开后又返回,日夜侍奉在载穆身边,偶尔休息一下,第二天早上进入卧室,却发现载穆已经自缢身亡了。

当地人非常悲痛,按照礼仪为他办理后事,并且为他置办田地安葬。将军铁良将此事上报朝廷,命令调查核实此事。江宁失守后,铁良逃跑了,宗人府也没有上报,所以朝廷没有追赠他任何荣誉称号。

万选和德霈都殉国了。早些时候,骁骑校同源因为旗人丢了地盘,宁死也要抢回地盘。到后来,他跟家人说:“我现在可以追随那些为国捐躯的官员们去了!”然后洗了个澡,穿戴整齐,不吃不喝就死了。万选,字子昭,是蒙古敖汉氏。他写过《易注》《笔谏》《金石赏心》《火龙攻战略》等书。德霈,字雨田;同源,字子清,他们都是蒙古人。

文瑞,钮祜禄氏,是满洲镶红旗人。世袭男爵,担任头等侍卫,后来被派到马兰镇当总兵。在中日战争期间,喜峰口战事吃紧,他制定防御策略,还压制了境内的土匪,管辖区域恢复了平静。因为树木虫害的事被问责,过了一段时间后被赦免,调任归化城副都统,兼任绥远城将军。义和团起事,乱象蔓延到蒙古旗,教案纠纷不断。文瑞到了之后,真诚地和外界协商,赔偿款项也定得很低,老百姓都很感激他。后来调到青州,他考虑到旗人百姓生活困难,就开办工厂,兴办学校,组建军队,把整个城市都治理得井井有条。调到成都后,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提升为西安将军。他在西安也兴办学校,鼓励发展工商业,治理方法跟在青州时一样。

我先把这事儿给上面汇报了,想实行个移民分地的政策,结果还没来得及实施,湖北就闹革命了。西安的新军响应了革命,先占领了汉城,到处放火,浓烟火光冲天。我赶紧往南街赶,结果碰上了新军,前面带路的几个戈什哈(清朝八旗兵的侍卫)都被打死了,只好绕路回去。

我和左翼副都统承燕、右翼副都统克蒙额一起商量对策,赶紧让士兵加固城墙防守。两军从下午三点打到晚上九点,没停过。第二天一大早,新军分兵攻打东门和南门,咱们旗兵伤亡惨重,我拼命督促大家抵抗。没过多久,新军提出要停战谈判,派协领葆钧来,结果啥也没谈拢。我又给他们写信,反复劝说,他们也不理。新军又从两路夹击,咱们的火器都打光了,渐渐支撑不住。中午的时候,东门被攻破了,新军涌进了城里,晚上还在城里巷战,咱们旗兵死了两千多人,剩下的都被杀光了。我身边就剩下十几个亲兵和我的儿子熙麟了。

这时候大家都劝我赶紧逃走,图谋将来再恢复局面。我生气地说:“我是一个统兵的大员,有责任维护秩序,却没能平息叛乱,辜负了皇帝的恩情,只有死才能赎罪!”然后我口述遗疏,让熙麟写下来,趁机送往北京,我自己则从容地整理好衣冠,跳井自杀了。我的幕僚秦鹤鸣把我收殓了。承燕也同时跳井自尽了。

克蒙额,字哲臣,是满洲镶蓝旗人。他之前就请求巡抚发放新式武器,但一直没得到回应。激战了三天三夜,最后力竭战死了。

恒龄,字锡九,是舒穆鲁氏家族的人,满洲正蓝旗,驻防在湖北荆州。他从小就喜欢学习,武艺也很好,尤其精通中外兵法。他先是以附生的身份做笔帖式,后来升迁到骁骑校,一步步升到佐领。当时旗营里的人长期懒散,根本不懂军事,他就创办新军,还设立讲武堂来训练他们。

后来义和团起事,在湖南的人跑到荆州来,被煽动造反,烧了沙市的码头上的船只,还有税关和领事馆,很多外国侨民都逃跑了,情况非常危急。恒龄就带着两百人去镇压,杀了为首的几个,宽恕了那些被胁迫的,还保护了那些躲避灾难的外国人。事情平息后,他的军政成绩考核是最好的。

将军绰哈布在总结营务的时候,恒龄提出了四件事:设立警察机构,兴办学校,整顿财政,训练常备军,并且上奏朝廷实行。他还设立了八旗高等学堂和陆军小学堂,并且自己担任校事。可是当时的风气很不好,经费又没有着落,他就去拜访了总督张之洞,当面陈述了他的计划,得到了张之洞一万两银子的资助,这才把学校办了起来;钱还是不够,他就省下新军的陋规来补充,并且年年如此。于是他制定章程,挑选优秀人才,四处写信花钱聘请全国有名的老师,分科教学,学校的风气一下子就变好了。教育部的人来考察,都说荆州的学校是最好的。后来他担任振威新军的统领,又调到督练处当参议,总办陆军小学。将军恩存和总督陈夔龙还联名上奏朝廷推荐他。

宣统年间改元后,他被调到热河当练军统领。他淘汰了老弱病残的士兵,补充了兵员,严格军纪,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就抓到了匪首葛兰亭等人,他的功劳得到了将校们的认可。两年后,他被任命为宁夏副都统,朝阳的绅民都请求他留下,陈夔龙也把这件事上报朝廷。朝廷认为宁夏是西部的边疆重地,就催促他赶紧赴任。他到任后,首先严厉打击了贩卖鸦片的活动;他还开渠屯田,但之前一直没有效果,他就制定了策略来整顿。

三年后,我父亲去世了。上面命令我,百日服丧期满后就上任。我本来想一直守孝,辞官回家尽孝,结果到了万县,准备去宜昌奔丧,却碰上湖北闹乱子,路被堵死了。这时,将军连魁写信推荐我,朝廷就让我代理荆州左翼副都统。我想起了“墨绖从戎”(穿着丧服从军)的故事,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守城的重任。可问题是,援军没来,军饷也断了,士兵又累又饿,开始哗变。没办法,我只能拿出全部家产来犒劳他们,还哭着跟大家保证,绝对不能骚扰沙市,更不能对外挑起事端。当时我正患着严重的痈疽,伤口裹着布,还骑马巡逻,日夜奔波,血迹都还没干呢!

没过多久,情况越来越危急,外城失守了。第二天早上,我穿戴整齐地坐在堂上,然后举枪自尽了。家人后来找到了我和弟弟恒广、儿子裕文留下的遗书,上面写着:“我们全家世代蒙受国家恩惠,理应竭尽全力报效国家。现在城池失守,我理应战死。只是遗憾的是,老母亲还在家中,我无法做到忠孝两全。但只要母亲还有个儿子能尽忠报国,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如果我死了,你们能全家殉国最好,如果不能,那就好好侍奉母亲,来弥补我的不孝之罪,千万别让母亲知道我是怎么死的。”我死后几天,连魁和右翼副都统松鹤就打开了城门,让民军进城,荆州就这样丢了。朝廷听说后,非常震惊和悲痛,追赠我“壮节”的谥号。

参谋长德霈自杀了。恩霈也自杀了,幸好家人把他救了回来,但他心里充满了愤怒,不想活了,几天后也死了。

朴寿,字仁山,是满洲镶黄旗人。光绪二十年考中了举人,被朝廷任命为吏部主事,后来一步步升迁到郎中。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进城的时候,他第一个站出来跟各国交涉,保护商人和百姓。后来被派到山西归绥道任职,还当过库伦办事大臣。光绪三十二年,朝廷召他回京,任命他为镶蓝旗满洲副都统,之后又升迁为正黄旗汉军都统。第二年,他又被任命为福州将军,他认真整顿军队事务,严厉打击走私贩卖鸦片的行为,一心一意地训练军队,最终训练出一支精兵强将,大约有四千人。宣统三年,省城爆发了民军起义,他率领防军与起义军作战,因为防军火器精良,起义军一度快要撑不住了。但是,民军虽然损失惨重,却不断招募新兵,而防军因为猛烈作战,伤亡也很大,最终战败溃逃。朴寿被俘,遭受了各种羞辱,但他始终不屈服,最后被残忍地肢解,尸体被丢弃在山下,死得非常惨烈。这件事上报朝廷后,朝廷追赠他太子太保的爵位,赐予他二等轻车都尉世袭的爵位,并追谥为“忠肃”。

谢宝胜,字子兰,是安徽寿州人。他一开始在金顺的军队里当兵,跟随军队征战西陲。后来又跟着宋庆、马玉昆攻克了肃州和关外的其他一些城池,立下不少战功,官至都司。因为一些事情跟马玉昆闹翻了,他脱下官服,跑到博克达山当了道士。光绪十五年,马玉昆被任命为畿辅提督,他召集以前的部下,特别看重谢宝胜,把他请了出来。马玉昆苦口婆心地劝说他,谢宝胜感动地说:“马玉昆了解我,这份恩情我不能辜负!”于是他脱下道袍,来到军营,献上了自己的作战策略。光绪二十一年,朝鲜告急,他跟随军队出关作战,跟日军打了数十仗,表现非常英勇。马玉昆的弟弟被日军包围,他奋不顾身地冲进去把弟弟救了出来。甲午战争结束后签订了和约,谢宝胜非常气愤,又换上道士的衣服,在北京的白云观隐居了好几年。

义和团运动爆发后,柴洪山统领武卫护军,荣禄命令他率领前路后营,驻扎在河南,改名为精锐军,他担任左营的统领,后来又负责管理豫北的军队。有些人嫉妒他,散布谣言中伤他,河南巡抚吴重憙为他申冤,皇上最终还是宽容了他。他在河、陕、汝三地驻扎的时间最长,将士们都很敬畏他,军队所到之处,纪律都非常严格。他后来升迁到副将的职位。

宣统年间改元的时候,他被任命为河北镇总兵。第二年,调任到南阳,河南、陕西、汝州的军队都听他指挥。宝胜将军更加奋发图强,尤其严厉打击盗匪,他所管辖的地方没有扰民的事情发生。他总是穿着短衣,拿着武器走在士兵前面,有时候晚上要走几十里路,假扮成小商人,暗中侦察敌情。村里跟土匪有勾结的人都很害怕他,曾经有人在水里下毒,想害死他,宝胜将军却自己带着水壶和麦饼,吃完了麦饼,就忍饥耐渴,习以为常,所以很少有土匪能逃过他的追捕。洛阳的张黑子、嵩县的王天纵、汝州的董万川这几个土匪头子特别凶狠,张黑子和董万川都被他抓住了,王天纵吓得不敢露面。豫西几十个州县都安定了,只有南阳的王八老虎还在负隅顽抗。宝胜将军到了之后,给他写信约他决斗。

正好赶上大雪,提前五天,宝胜将军就率领军队悄悄地包围了王八老虎的老巢。土匪们毫无防备,在院子里拼命抵抗。宝胜将军奋不顾身地冲了进去,士兵们紧跟其后,放火烧了他们的窝点,最终王八老虎被俘获,被处以极刑。从此以后,南阳再也没有土匪了。宝胜将军身材矮小,但是目光炯炯有神,能够震慑人心。他把盗匪当成仇人,对待士兵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士兵们有功劳,他从不吝啬赏赐;士兵们死了,他给予的抚恤非常厚重。他自己从不受贿,没有多余的衣服和食物,统兵十多年,却欠下了巨额债务。巡抚宝棻把这件事上报朝廷,皇上特别下旨命令司库给他偿还九千多两银子,这可是件非常罕见的事情!

三年过去了,部队调到了嵩县。正赶上鄂地发生叛乱,不得不火速返回,准备作战防守。那时候襄阳已经响应了起义,各地土匪到处蜂起。豫南和陕西、湖北接壤,每天都听到各种谣言,真真假假,让人难以分辨。我日夜检查军队,巡逻防守,一刻不停歇。坚持了数十天,襄阳的军队却偷偷溜了进来,和当地百姓暗中勾结,眼看就要内讧了。将领们士气低落,个个都提不起劲儿,只有都司姚霭云慷慨激昂,表示愿意继续战斗。没过多久,新野失守了,上级官员紧急发来文书,命令大家不要轻举妄动。宝胜将军悲愤交加,跑到校场,和大家一起发誓要死守到底,可府县官员们却都丢下印信跑了。第二天是大年初一,他独自穿着朝服到万寿宫去祭拜,痛哭不止。一会儿就传来南军入侵的消息,浓烟烈火遮天蔽日,各营因为粮草耗尽也纷纷溃散了。没办法,只能退到裕州,等到达的时候,城里已经都挂上了白旗,这才停了下来。当天晚上,朝廷的逊位诏书到了,他召集将士们,鼓励他们忠于国家,保家卫国,然后让他们离开。半夜时分,他屏退左右,整理衣冠,呕血数升,用枪自杀了。第二天清晨,将士们赶来查看,都哭喊着,用大旗裹着他的尸体,抬到独头镇安葬。

姚霭云是陕西人,以前是多隆阿将军的手下,后来跟随宝胜将军,在营务处工作,最后也死在了民军手里。

黄忠浩,字泽生,湖南黔阳人。他精通经史子集,酷爱阅读儒家经典,尤其喜欢研究儒家先贤的性理之学。通过优贡生考试,捐资做了内阁中书。后来他在沅州担任讲席,锐意进取,致力于解决地方的各种问题,创办了西路师范学堂,鼓励百姓种植桑树,养蚕,并且特别重视矿业发展。陈宝箴、赵尔巽先后担任湖南巡抚时,都设立了矿务局和公司,开采平江的金矿和常宁的水口山铅矿,直到现在都还非常赚钱,这些都是他的主意。

1895年,因为东边的事情需要防备,他招募了五百个家乡的壮丁去湖北,守卫田家镇的炮台。湖北总督张之洞一眼就看重了他,调他去领导武靖营,驻扎在洪山。1897年,他在长沙整顿军队,统领毅字军。这支军队是以前征讨苗族留下来的老部队,时间长了,松散不堪,根本没法用。宝箴(指文中人物,此处应为其名)采纳了他的建议,另外招募了一支新的威字军,让他来统领。1899年,张之洞下令招募军队勤王(支援朝廷)。1901年,他调到岳州驻扎,平定了新堤的土匪。之后他又花钱捐了个道员的官职。他去日本参观过大型军事演习,回来后,更加仔细地训练战术,他的军事才能名声大噪。第二年,袁世凯(此处应为袁世凯,尔巽为其字)让他负责湖南的营务处,统领忠字旗下的五个营。那年冬天,他母亲去世,他就辞去了职务。

过了一年多,广西的土匪陆亚发攻陷了柳州,湖南边境非常震惊。他再次被起用,率领部队支援广西,直接攻打梅寨,以少胜多,土匪损失惨重,朝廷还下旨嘉奖了他。土匪逃到了福禄村,那是瑶族的地盘,山高林密,地势险峻,只有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险路,像一根细线一样悬在半空中。他穿着短衣,穿着草鞋,徒步深入敌营。正赶上酷暑天气,瘴气弥漫,士兵接二连三地死去,他自己也得了严重的疾病,但他依然勤于军务,土匪都不敢靠近。战事告捷后,他被授予狼山镇总兵的职位,他请求守孝,之后又改任道员,然后又授予总戎,这可是破格提拔啊!那时候岑春煊驻扎在桂林,让他和岑春煊一起商议军事,并被任命为右江镇总兵。守孝期满后,正式授予他这个职位。没过多久,他就请求休假离开了。他又回到了湖北,袁世凯(此处应为袁世凯,尔巽为其字)让他继续负责营务处,并且兼任全省防军的统帅,荆襄水师也听他的调遣。

1910年,也就是宣统二年,从尔巽去了四川,担任提督,后来请求回家。到了宣统三年,北京开了全国教育大会,忠浩也参加了。当时大家都在争论铁路国有化是不是个好主意,还讨论要大力疏浚洞庭湖,解决湖南的旱涝灾害,忠浩在那儿侃侃而谈,一点儿也不畏惧。回到长沙后,正赶上新任巡抚余诚格到任,当时革命党人的活动越来越频繁。余诚格担心新军有异心,想把中路巡防的十营交给忠浩管,但忠浩没答应。余诚格放下身段,一再地恳请,忠浩没办法,才勉强接了这个差事。结果才过了三天,湖北就爆发了武昌起义。

九月初一,新军哗变,要攻进城里,协统萧良臣跑了,防军竟然里应外合。忠浩那天早上刚去拜访余诚格,正跟余诚格一起出来,想劝说那些起义的士兵,但情况太紧张了,根本劝不住,那些士兵还逼着余诚格当都督。余诚格偷偷地从另一条路跑了,想召集水师,结果水师也哗变了。余诚格跳江自尽,幸好被身边的人救了上来。忠浩还留在衙门里,这时衙门起火了,护卫人员硬是把他拉了出来。刚到门口,就碰上了乱兵,被抓了起来,逼他投降,他不肯,于是乱兵把他劫持着往外跑,胳膊和大腿都被砍伤了。到了小吴门城楼,忠浩最终遇害了。家人把他的灵柩运回家乡安葬,沿途设灵棚祭奠的人,绵延数百里。在忠浩之后,杨让梨也牺牲了。

让梨,字劭钦,是湖南湘乡人。年轻的时候和王珍子关系特别好,是诗友。后来王珍子去台湾打仗,战败了,让梨背着他逃命,当时军队里的人都觉得他特别仗义。 他立下不少功劳,做到守备的职位。后来又转战新疆、河州、西宁,屡立战功,升到参将,还被赐号“铿色巴图鲁”。 之后,他回到长沙,在忠浩手下做事。宣统二年,他被任命为镇筸镇标中军游击。

第二年,武昌起义爆发了,忠浩电报让他去长沙支援。他到了辰州,听说省城乱了,就赶紧占据辰龙关,发誓要死守。镇筸的兵一向勇猛,让起义军很害怕。 这时候总兵周瑞龙左右摇摆不定,他儿子周瓒送来很多钱,想收买镇筸的士兵。 有个哨兵李凤鸣偷偷告诉了让梨,让梨就有所准备了。周瑞龙假装生病,下令让让梨回去,换上别的将领。让梨就写了一封信,痛斥周瑞龙不顾大义,父子俩狼狈为奸,信里语气非常激动,还下令通缉周瓒,周瓒吓得逃跑了。 后来周瑞龙投降了,把官印都交出去了。让梨哭着犒劳了士兵,独自一人划着小船到了清浪滩,然后跳水自尽了。 船夫把他救了上来,让梨非常生气,说:“干嘛救我?”

周瓒出来接管了让梨的军队,派人追捕让梨和他的儿子让传孔,把他们押解到长沙。 走到常德的时候,碰到了龙璋,龙璋是巡按西路的官员,劝让梨投降,但他坚决不屈服,最后被杀了。 临刑前,他整理好衣冠,面向北方拜祭,当时有上万人在场,大家都哭了起来。 让梨的儿子让传孔最后被释放了。

让梨的从子(妻子的弟弟)陈萁,在让梨被捆绑的时候,冲上去打那些捆绑让梨的人,打倒了一个人,和他们拼命搏斗,头部受伤,一条腿也被砍断了,最后也死了。

有人评论说:辛亥革命的时候,各省的新军首先起义,防营军队独自抵抗不住,而京外的旗兵很久没有训练,而且大多贫困潦倒,在战场上战死的,寥寥无几。像让梨这样的人,力量微薄,处境艰难,想凭借一己之力挽救大局;当事情无法挽回的时候,就以死报国,他们的气节非常高尚,令人敬佩又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