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靠武力统一了全国。太祖高皇帝从东方崛起,一开始就建立了八旗兵制,所有八旗子弟都是士兵,简直就是全民皆兵啊!
然后,太宗皇帝征服了边疆部落,世祖皇帝平定了中原,那时候八旗兵是最强大的。圣祖皇帝平定了南方,征服了西藏,世宗皇帝征讨青海,高宗皇帝平定了西疆,这些都主要依靠八旗兵,再辅以绿营兵。仁宗皇帝剿灭了教匪,宣宗皇帝抵御了外敌入侵,那时候既用防军,又用乡兵帮忙。文宗和穆宗皇帝先后平定了广东和捻军起义,湘军和淮军也相继出现,练勇的功劳开始显现,到了这时候,兵制已经改了好几次了。
道光、咸丰年间以后,海禁开放,德宗皇帝又建立了海军,内河和沿海都有水师,陆军和海军一起发展。后来练军和陆军又相继出现,折腾了好几年,最后酿成了新军变乱。 靠武力兴盛的,最终也因为武力而失败。唉,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现在我写一本关于兵制的书,内容包括:一、八旗;二、绿营;三、防军(包括陆军);四、乡兵;五、土兵;六、水师;七、海军;八、边防;九、海防;十、军事训练;十一、武器制造;十二、马政。 这些内容都会分别写成章节。
话说清朝刚建立那会儿,太祖皇帝就带着十三副铠甲起家,后来加入的人越来越多。他就设立了最初的四旗,分别是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后来又加了四旗,叫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旗。这八旗呢,就统领着满洲、蒙古和汉军这三部分人马,八旗制度就这样正式开始了。
每旗下面有三百人组成一个单位,叫牛录,由牛录额真来管。五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叫札兰,由札兰额真管。五个札兰又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叫固山,由固山额真管。每个固山下面还有左右两个梅勒额真协助管理。到了天命五年,牛录额真这个称呼都改成了备御官。
天聪八年的时候,八旗的官职名称也正式确定下来了:总兵叫昂邦章京,副将叫梅勒章京,参将叫甲喇章京,这三种官职还都分三等呢。备御官就叫牛录章京,什长叫专达。 另外,还规定了固山额真行营里的骑兵叫阿礼哈超哈,后来改名叫骁骑营;巴雅喇营的前哨兵叫噶布什贤超哈,后来改名叫护军和前锋营。驻守在盛京的兵叫守兵,预备队叫援兵,各城寨里的兵叫守边兵,老蒙古的左右营兵叫左右翼兵,以前的汉军兵叫乌真超哈。孔有德的天祐兵和尚可喜的天助兵,后来都并入了汉军。
天聪九年,又把打仗俘获的察哈尔部人马和喀喇沁的壮丁,分编成了蒙古八旗,制度跟满洲八旗一样。到了崇德二年,汉军也分成了两旗,叫左右翼。崇德四年,又分成了四旗,分别是纯皂旗、皂镶黄旗、皂镶白旗、皂镶红旗。崇德七年,汉军也正式有了八旗,制度跟满洲八旗完全一样了。等到世祖皇帝在北京坐稳了江山,就把满、蒙、汉三部分的八旗都安排在了京城,然后才依次完善了整个兵制。
清朝的禁卫军主要分为两种:郎卫和兵卫。郎卫的制度是这样的:由六位领侍卫内大臣统领,这六个人分别来自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每旗两人。此外还有散秩大臣,人数不固定。侍卫又分为四个等级,还有蓝翎侍卫。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是从这三个旗里挑选的,汉族侍卫则从武进士中选拔,人数都不固定。
一开始,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都是皇帝亲自统领的,从旗内子弟中挑选侍卫。值守宫殿时,由领侍卫内大臣统领。值宿的宫门分别有乾清门、内右门、神武门、宁寿门(内班),太和门(外班)。皇帝出行或驻跸,侍卫都会跟随。扈从的人数,后面跟着两个人,前面引路十个人,还有六十个豹尾班侍卫。
每个佐领都配有亲军,镶黄旗满洲有八十五个佐领,蒙古有二十八个佐领,每个佐领配两个亲军;正黄旗满洲九十三佐领,蒙古二十四佐领;正白旗满洲八十六佐领,蒙古二十九佐领。这三旗的亲军中会选出六十人跟随侍卫行走,其余都轮流值宿。皇帝巡幸时,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都会跟随。在行营中,侍卫会列队在两侧,其余的在营寨的角落里环绕值守。康熙二十九年,开始从武进士中挑选技艺高超的人担任侍卫,和三旗侍卫一起值宿。雍正十一年,又规定从服役不满十年的亲军中挑选前锋,满汉八旗左右翼各设一名前锋统领,负责警戒和值宿。
侍卫班里还有上驷院侍卫,负责马匹的缰绳和鞍具。此外还有一些兼职的侍卫,比如负责尚虞、鹰鹞房、鹘房,以及擅长射箭、射鹄、扑猎等等,这些侍卫也都在三旗的额内,人数都不固定。銮仪卫也属于侍从武职,设有掌卫司内大臣一人,銮仪使三人,冠军使十人,云麾使、治仪正、整仪尉人数不一,专门负责皇帝的仪仗和车驾。校尉,从内府选的叫旗尉,从五城选的叫民尉。这就是清朝八旗郎卫制度的大致情况。
一开始,清朝刚建国的时候,就用上三旗的兵来守卫紫禁城,由护军统领、参领、前锋统领指挥。噶布什贤超哈满洲、蒙古八旗则分左右两翼轮流值班守卫。内务府的三旗,每个旗都设三个佐领,四个旗鼓佐领,正黄旗还设一个朝鲜佐领。每两个士兵配一匹马,每个佐领下设六个领催和十五个护军,由领侍卫内大臣统领。内务府的官兵守卫行宫,分东西北三路,设千总等官,兵力多少不一样。热河行宫也是这样。
至于守陵的兵,顺治初年,永陵、福陵、昭陵各设云骑尉、骑都尉。后来,盛京的三座陵墓又增加了总管、防御、骁骑校。北京的东陵西陵也是同样的制度。各个旗的骁骑兵都有不同的职责。八年后,规定亲王到辅国公,依次设置长史、护卫等官职。十七年,确定了八旗汉文官名,固山额真叫都统,梅勒章京叫副都统,甲喇章京叫参领,牛录章京叫佐领,昂邦章京叫总管,乌真超哈叫汉军。满、蒙、汉各旗一共选拔四千八百人作为养育兵,进行技能训练。后来兵力多次增加,乾隆年间,满蒙养育兵达到两万三千多人。
盛京打牲乌拉设总管、协领、佐领等官员,管辖打牲的士兵。吉林的参户、蜜户、渔户、猎户,还有养鹰、养狐、养獭、养鹳的那些户口,都归内务府三旗管辖。巡捕营负责守卫北京外城七个城门,上面设二十五个步兵汛,城外分中南北三个营,骑兵和步兵的兵力各有不同,由参将、游击等官员统领。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等园子的守卫兵,由守备统领。康熙初年,规定了皇帝驻跸的地方,八旗护军分左右两翼轮流值班,皇帝出行,三旗营总、护军参领就跟着一起走。
十三年,规定八旗步兵两万多名,鸟枪步兵一千七百三十七名。又规定内城九门外的七个城门设城门校,管辖十六个城门的守军。皇城内的各处兵营汛,只用满洲兵;城外的各处兵营汛,则兼用蒙古、汉军。后来规定,皇帝驻跸园子,八旗兵分左右两翼,每翼分七个汛,轮流值班守卫。每天当值的,前锋、鸟枪护军一共七百二十人。二十一年,规定每年打猎三次,八旗各选拔前锋军校参加。二十二年,规定了皇帝巡幸的时间。八旗骁骑营在内城外城都增加了兵营汛所。二十三年,把黑龙江送来的骑射精良、善于猎虎的人编成虎枪营。三十年,设立火器营。
雍正元年,设立巡捕营,骑兵汛十五个,步兵汛五十二个。朝会的时候,协尉、副尉率领步兵巡逻警戒。二年,命令各旗一共选拔四千八百名教养兵,学习使用长枪、挑刀等技艺。四年,命令八旗前锋每月练习射箭六次。专门负责防火的叫防范兵。九年,命令五旗城门汛的护军、马甲都回到本营操练。命令三旗增加训练兵两千人,编成两个营。十三年,规定马甲五千二百五十名,春秋两季一起操练。乾隆十四年,设立云梯兵一个营。又在昆明湖设立赶缯船,让前锋军练习水战。二十五年,命令来京的回民编成一个佐领,由和卓担任佐领统领,以后都按照这个办法办理。三十九年,规定大阅时,头队前锋八旗分为八队,每队八个小旗,四个海螺,作为殿后兵。四十一 年,把来京的番人按照回民的办法,编成一个佐领,归内务府正白旗管辖。四十六年,增加了北京步军左右两个营,和南北中营合起来一共五个营,分二十三个汛,兵力一万人,从八旗汉军鄂尔布、步甲、闲散人员中挑选壮丁补充。
嘉庆四年,命令巡捕五个营以中营为提标,管辖圆明园五个汛,设四个参将,分别管辖南北左右四个营,一共十八个汛,两翼总兵分别管辖。十七年,把增设的健锐营归入左翼,外火器营归入右翼,合起来八旗前锋、内火器营、骁骑营一共三十六个营。咸丰三年,命令北京各旗营兵十四万九千多人,统兵大臣分班亲自检阅,骑兵、步兵、火器兵都要精兵强将,不能临时招募滥竽充数。十年,采纳胜保的建议,命令八旗兵加强枪炮和抬枪的训练。同治四年,命令醇亲王训练神机营,旗兵、绿营也要随时检阅。光绪二十四年,选练神机营骑兵步兵,以万人为先锋队,练习枪炮和行军作战方法。这就是八旗兵卫的制度。
清朝的驻防军队,主要分四类:第一种是京畿地区驻防的军队,包括那些归顺朝廷的藩属国的军队,还有在北京内务府和理藩院管辖下的军队,都算在这一类里。
第二种是驻扎在东三省的军队。第三种是驻扎在各个直隶省份的军队,新疆的驻防军队也包括在内。最后一种是藩属国的军队。
一开始,顺治朝的时候,石口、张家口、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这些地方,每个地方就只设一个或者两个防御官,负责防守。采育里、固安县呢,就设个防守尉,防御官的人数也不一样。
康熙十四年,察哈尔八旗,每旗都设一个总管,一个副总管,三个参领,还有佐领、骁骑校、护军校,人数都不一样。每旗还有两个捕盗官,亲军、前锋各两个,护军十七个,领催四个,骁骑二十五个。这些都归在京蒙古都统管辖。山海关设一个总管,八个防御官,兵力大概七百多人,是满、蒙、汉兵混编的。后来又设立了张家口总管,七个防御官,兵力大概一百三十多人。独石口、古北口每个地方又增加了两个防御官,喜峰口两个,冷口、罗文峪每个地方一个,兵力最多六十八人,最少十二人。
雍正三年,天津设立了水师营都统,下设六个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各三十二个,旗兵一千六百人,蒙古兵四百人,分成左右两翼。乾隆三年,又增加了热河驻防兵两千人,设前锋校、前锋、领催、鸟枪领催、马甲、鸟枪马甲、炮甲、弓矢匠等等职位,人数也不同。其中一千四百人驻扎在热河,四百人驻扎在喀喇河屯,二百人驻扎在桦榆沟。八年后,山海关总管改成了副都统,又增加了协领、佐领等职位,满、蒙、汉兵一共八百人,也分成左右两翼。乾隆二十六年,设立了察哈尔都统,驻扎在张家口,管理八旗游牧,同时也管辖防兵,还设了两个副都统,分别驻扎在左右翼的游牧边界。乾隆四十五年,在密云驻扎了两千满、蒙兵。嘉庆三年,热河围场又增设了副都统。九年后,又改成了总管。十五年,又改成了都统一人。因为厄鲁特达什达瓦降众迁居科布多,后来把他们分成了三旗,也设了总管、副总管、佐领、骁骑校等等。后来又迁到热河,成了官兵。
早些时候,康熙年间,在热河建了避暑山庄,设了总管、守备、千总分别守卫各个行宫。乾隆年间,又增加了行宫,就又设了千总,或者委任一两个千总,兵力从六人到九十八人不等。木兰围场设一个总管。康熙后期,设了八个防御官,以及一百多满蒙兵。到乾隆中期,又增加了左右翼长各两个,骁骑校八个,驻兵一共八百人。每个士兵都分到一百二十亩地,如果地不好耕种,就改发牛羊。木兰围场用树栅围起来,设了八个营房,四十个卡伦,八旗各分五个卡伦,每个卡伦都由旗兵守卫。道光四年,规定驻京旗兵闰月要发放甲米,其他地方不准照此办理。这就是畿辅驻防制度的大概情况。
东北三省的驻防军队,一共驻扎了44个营地,兵力大约3万5300多人。至于前锋、领催、马甲、守门库这些兵种,还有步兵、夜间巡逻的捕快、工兵、后勤兵、装备鸟枪的马甲兵、领催、水手等等,有没有这些兵种,数量多少,都根据驻扎地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增减灵活,一开始并没有固定数量。
在盛京(沈阳),天聪年间才开始在牛庄、盖州设置驻防军队,只有96个人。到了顺治元年,顺治皇帝要迁都北京,就在盛京设置了八旗驻防军队。由正黄旗内大臣担任总指挥,镶黄旗梅勒章京统领左翼,正红旗梅勒章京统领右翼。每旗都设一个满洲协领,四个佐领,蒙古和汉军各设一个佐领。 熊岳城设有守城官员,下辖三个满洲佐领和一个汉军佐领;锦州、凤凰城、宁远城守城官员,下辖的都是两个满洲佐领和一个汉军佐领;兴京、辽阳、牛庄、岫岩、义州等地的守城官员,下辖的都是一个满洲佐领;盖州、海州则满洲和汉军各设一个佐领,这些都归驻防军队管辖。
康熙元年,把盛京的昂邦章京改成了镇守辽东等处的将军,两个梅勒章京改成了副都统,统辖协领、佐领、骁骑校。四年后,辽东将军又改成了奉天将军。十四年,在锦州、义州各设了一个城守尉,佐领、骁骑校的数量则各有不同。各个边门都设置了一个防御官。后来又增加了开原三个防御官,金州一个防御官,兵员数量也各有不同。到了康熙五十五年,在金州设立了驻防水师营,有十艘船,兵力五百人,水手一百人。雍正五年,设立了熊岳副都统一人,广宁、义州、锦州、宁远到山海关之间设一个副都统,复州、南金州、凤凰城、岫岩、旅顺等地又设一个副都统,分别管辖旗兵。乾隆十二年,奉天将军又改成了镇守盛京将军。盛京的驻防军队总人数大约有一万五千多人。
话说在吉林,顺治十年的时候,设立了宁古塔昂邦章京一人,梅勒章京二人,佐领、骁骑校各八个。十八年,又设立了吉林水师营。
康熙元年,把宁古塔昂邦章京改成了将军,梅勒章京改成了副都统。三年,又设立了水师营的总管等官员。七年,宁古塔增加了两个协领。十年,宁古塔副都统带着佐领、骁骑校各十一个,以及七百兵丁,搬到了吉林。同时,吉林也增加了八个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各十二个,兵六百人。没多久,又增加了十五个防御。十五年,宁古塔将军也搬到了吉林,在宁古塔留下了副都统,并在吉林又增加了一个副都统。三十一年,设立了伯都讷协领二人,佐领、骁骑校各三十个,防御八个。五十三年,设立了三姓、珲春协领各一人,佐领、骁骑校、防御人数则根据情况而定。
雍正三年,设立了阿勒楚喀协领一人,佐领、骁骑校、防御各五个。十年,设立了三姓副都统一人。接着又设立了吉林鸟枪营参领一人,佐领、骁骑校各八个,鸟枪兵一千人。乾隆十三年,命令打牲乌拉的兵丁归吉林将军管辖。早先顺治年间,设立了打牲乌拉协领二人,又设了一个总管,管辖着珠轩头目,以及参与采捕、蜜蜂养殖、渔猎等各种户籍的人,专门负责采捕等事务。后来陆续增加了佐领、防御八个,骁骑校十个或八个,额定兵力一千人。到这时候,打牲乌拉就在吉林的地界上了,所以就让吉林将军兼管了。二十一年,设立了阿勒楚喀副都统一人。道光六年,把双城堡的驻军搬到了京旗左右翼,分别设立了总、副屯达各二人。后来又把一旗分成了五个屯,又增加了总、副屯达各六人。
话说康熙初期,黑龙江地区的情况是这样的:从吉林调来了一支水师营,驻扎在齐齐哈尔等地,大概有一千多水兵。那些在盛京附近闲散的壮丁,随时都可以编入八旗军队。巴尔呼人住在吉林附近,锡伯人也是;卦勒察人住在伯都讷附近;库尔喀人住在珲春附近。这些地方都设有佐领、骁骑校等军官,分别驻守。
再往东北更远的地方,是索伦和达呼尔这两个部落。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他们主动归顺了清朝。后来,他们被分派到各个城市的驻防军队里。更远的地方是鄂伦春人,他们居住的地方非常偏远,一部分人依靠驯养马匹,一部分人依靠驯养鹿,在山林里捕猎貂皮为生。这些人都被登记造册,编入军队。
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在黑龙江设立了将军,原来的水师营总管等都归黑龙江将军管辖。将军府下设副都统二人,协领四人,佐领、骁骑校各二十四,防御八人,满洲兵一千人,索伦、达呼尔兵五百人,驻扎在爱珲城。
康熙二十三年,又设立了打牲处总管一人,副总管二人,用索伦、达呼尔壮丁编设佐领、骁骑校。随后又在墨尔根城设立了驻防军队。康熙二十九年,黑龙江将军的驻地从墨尔根迁到了齐齐哈尔,又增加了协领四人,佐领、骁骑校各七人,索伦、达呼尔兵四百多人,并派一名副都统统领驻扎在爱珲城的军队。不久,又在齐齐哈尔驻防了一千多兵。康熙三十八年,黑龙江将军的驻地又从墨尔根迁回了齐齐哈尔。康熙四十九年,在墨尔根设立了一名副都统。
雍正六年,打牲处增加了三个总管,满洲、索伦、达呼尔副总管十六人,索伦、达呼尔佐领、骁骑校各六十二人。雍正十年,设立了呼伦贝尔统领一人,索伦、巴尔呼总管、副总管各二人,佐领、骁骑校各五十人,兵力三千人,不久又增加了二千多兵力。还设立了厄鲁特总管、副总管各一人。乾隆八年,呼伦贝尔统领改为了副都统。嘉庆九年,齐齐哈尔等地的承种官田马甲归还各旗,新开垦的田地,则由新增加的养育兵耕种。咸丰八年,黑龙江增加了千名马甲。光绪八年,黑龙江将军文绪建议,从黑龙江到茂兴设立七个站,从茂兴到呼兰设立五个台,一共六十人,设掌路记防御一人,骁骑校二人,领催六人,分别隶属管辖。
黑龙江的八旗兵大致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前锋,共一百四十六人,佩带橐鞬(tuó kuí),扛着旗帜,走在队伍最前面;第二类是领催,负责会计和文书工作,也是马甲的头儿,共七百四十八人;第三类是马甲,也叫披甲,共九千二百十三人;第四类是匠役,负责制造鸟枪、弓箭、铁器、马鞍等,共一百五十二人;第五类是养育兵,康熙后期,开始让旗兵屯田,到嘉庆年间,把屯田的马甲改为了养育兵,共八百人。此外,还有一类没有入伍的人,叫做西丹,意思是“控马奴”,他们不参与征战。这就是东三省驻防制度的大致情况。
清顺治二年,开始在江南的江宁设立左翼四旗,在陕西的西安设立右翼四旗,每一处都驻扎两千满蒙士兵,还有二十八个弓匠和五十六个铁匠。
顺治六年,又在山西太原设立了正蓝旗和镶蓝旗的满蒙驻防兵,还包括游牧的察哈尔兵。话说当初,太宗皇帝亲自征讨察哈尔,降服了土默特部的人马,后来把他们编成了两旗,设立左右翼,都统负责管理他们。后来取消了都统的职位,改由将军、副都统负责旗务,跟内八旗的管理体制一样。所以,这些游牧的察哈尔兵就驻扎在了山西。
顺治十一年,又在山东德州设立了镶黄旗和正黄旗的满蒙驻防兵,还有领催、马甲以及弓匠、铁匠。顺治十五年,增加了西安的佐领、骁骑校二十八个,以及一千名骁骑兵。同时,在浙江杭州设立了满蒙八旗的马甲、步甲和弓匠,以及汉军马甲、步甲和铁匠,还有满汉棉甲兵,总共四千多人。之后,每旗都增加了佐领、骁骑校和骁骑兵的数量。
顺治十六年,改设京口驻防,设立镇海将军一人,副都统二人,以及不同职位的协领、参领、防御、佐领、骁骑校。不久后,又增加了江宁和西安的步兵,各一千人。
康熙十三年,咱们在西安右翼的四个旗,给满族和蒙古族增加了1000个骑兵,还有14个弓箭铁匠,汉军也增加了骑兵,南京也增加了1000个骑兵。后来又分别增加了2000兵,还有弓箭铁匠啥的。这一年,镇江也增加了1000步兵。
康熙十五年,在陕西宁夏,给满族和蒙古族的八个旗都设置了领队、骑兵、步兵和弓箭铁匠。
康熙十九年,福建福州左翼的四个旗,汉军也设置了领队、骑兵、步兵和铁匠,满族和蒙古族也增加了步兵。
康熙二十年,广东广州的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三个上三旗的汉军,也设置了领队、骑兵、炮兵和弓箭匠。
康熙二十二年,湖广荆州的八个旗,满族和蒙古族都设置了领队、骑兵、步兵和弓箭铁匠,一共2800多人,后来又增加到4000人。这一年,西安还增设了将军,满洲左右翼都增加了副都统各一个,汉军左右翼也一样,满蒙八旗都增加了协领,汉军的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数量也不一样,满蒙汉兵加起来一共7000人,满蒙步兵700人,还有弓箭铁匠等等。
康熙二十三年,广州的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这五个汉军旗也设置了兵,还设了一个将军,两个副都统,协领和参领各八个,防御和骁骑校各四十个,八个旗的鸟枪领队、鸟枪骁骑、领队、骁骑、炮兵骁骑、弓箭铁匠加起来一共3000多人,还设置了绿旗左右前后四个营,将领八个,兵3400多人。后来又在福州、荆州、宁夏、南京、镇江、杭州这些地方都分别设置了鸟枪领队、鸟枪骁骑、领队、骁骑,数量各有不同。镇江的步兵里还增加了鸟枪兵、弓箭兵、长枪兵、藤牌兵等等。这一年,杭州驻防的满蒙汉兵也增加了3200人。
康熙三十二年,山西右卫的八个旗,满蒙汉护军、领队、骑兵、铁匠加起来一共5600多人,由一个将军统领,还设置了48个随从和6个文书。
康熙三十六年,裁撤了镇江绿旗水师总兵,改成了镇江副将,分成左右两个营,设置了游击以下的将领八个,兵1900人。
康熙五十年,在河南开封设置了满蒙领队,鸟枪领队,骑兵,鸟枪骑兵,弓箭铁匠。
康熙六十年,在四川成都设置了一个副都统,四个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鸟枪领队、鸟枪骁骑、骁骑和步兵,弓箭铁匠。
雍正元年,福州驻扎的汉军步兵全换成了骑兵。
第二年,又增加了太原和德州的驻防兵,每个地方五百人。
到了雍正六年,在福州设立了驻防水师营,配备了一个协领,两个佐领,两个防御,六个骁骑校,以及五百名水师士兵。同年,还在浙江的乍浦设立了驻防水师营。 同时,在青州设立了驻防将军和副都统各一人,还有四个协领,十六个佐领、防御和骁骑校,以及满、蒙八旗兵的弓箭手和铁匠。 另外,广州也设立了驻防水师营,配备了一个协领,两个佐领,两个防御,若干骁骑校,以及一些八旗汉军水师领催。
雍正八年,因为发现各省驻防汉军营伍纪律松散,训练不足,就下令各地的将军负责加强训练。 同年,在青州又驻扎了两千名满洲八旗兵。 右卫也增加了五百名驻防兵,从将军到两翼副都统,以及下面的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还有满蒙前锋,满蒙汉领催等等,总共增加了三千多名骁骑兵。
雍正十三年,在甘肃凉州驻扎了两千名满、蒙、汉八旗兵;在庄浪也驻扎了一千名满、蒙、汉八旗兵。
乾隆二年,朝廷在绥远城设立驻防部队,用征讨准噶尔的满、蒙、汉族开户家丁两千四百人,热河驻防兵一千人,还有右卫蒙古兵五百人,一共三千九百人。 这支军队规模不小呢!
还设立了凉州将军和副都统各一人,手下有满、蒙、汉各族的佐领、防御、骁骑校、步军尉,以及八旗骁骑兵两千人,步兵六百人。 同时,在庄浪也设立了驻防副都统一人,手下也有满、蒙、汉各族的协领、佐领、防御、步军尉,以及八旗骁骑兵一千人,步兵四百人。 这驻防的兵力安排得挺周全的。
乾隆四年,把宁夏驻防的六百名步甲兵改成了养育兵,还增加了荆州养育兵四百人。到了乾隆十年,又设立了江宁驻防养育兵。 乾隆二十一年,决定把开封城守尉的管辖权交给巡抚。 乾隆二十二年,裁撤了京口将军,把绿旗左右营并入了江宁将军的管辖范围。
乾隆二十五年,调整了绥远城将军驻防兵的编制,步兵和养育兵各四百人,加上领催、前锋、骁骑兵,总共两千四百人。 乾隆二十八年,把土默特二旗划归绥远城将军管辖,并在归化城设立了副都统。 乾隆三十九年,把杭州驻防的一百二十八名步兵改成了养育兵。 乾隆四十年,在成都设立了驻防将军。 乾隆四十九年,又在西安增设了一名副都统。
嘉庆十二年,朝廷下令,各将军不得用老弱病残充实兵额。 这就是各省驻防制度的大致情况。
乾隆二十五年,新疆开始讨论驻军的事儿。皇上派阿桂带着五百个满洲和索伦的精锐骑兵,一百个绿营兵,还有两百个回族兵,去伊犁抓捕马哈沁,安抚厄鲁特人,顺便修城屯田。后来又陆陆续续从内地调来两千五百个屯田兵,五年一轮换,五百人操练,两千人种地,分成二十五个屯,设了个屯镇总兵管着。
第二年,阿桂建议在卡伦设置十五个侍卫,又在伊犁增加一千五百个骑兵,算上之前的,一共两千五百人。二十七年,又把凉州和庄浪的五千驻防兵,连带着他们的家属,都调到伊犁去了。新疆局势稳定后,就正式设立了驻防兵制。卡伦的兵由侍卫管,屯田兵由管屯田的武官管,骑兵由佐领管,绿营兵由营里的官员管,然后设个将军统管全局。侍卫、章京这些职位都是轮流坐庄的。
二十九年,又调了一千绿营兵到伊犁河边,修建惠远城。负责修城的,设了个副将,两个守备,两个千总,八个把总。还把察哈尔的一千八百户人家调到伊犁,编成两个昂吉,由领队大臣管着,设十二个佐领,分成左右两翼,每个佐领管两百人。黑龙江也调来一千户人家,编成一个昂吉,设六个佐领,也由领队大臣管。又调来一千锡伯兵,一千热河的满蒙兵,还有五百达什达瓦厄鲁特兵,都带着家眷去了伊犁。骑兵永久驻守,绿营兵五年轮换一次。
三十年,把投降的厄鲁特人编成一个昂吉,和达什达瓦部族一起,叫厄鲁特昂吉,由领队大臣管。原来的厄鲁特兵成了厄鲁特右翼。从领队大臣往下,二三等侍卫、蓝翎侍卫的人数都不固定。三十一年,又设立了乌鲁木齐的驻办事大臣和协办大臣,管驻防兵和工程兵,还负责管理新疆的贸易,检查卡伦和驿站。三十二年,把左翼厄鲁特六个佐领编成上三旗,右翼厄鲁特十个佐领编成下五旗。三十四年,惠宁城又增加了一个满兵领队大臣。三十七年,投降的沙毕纳尔人被编入下五旗厄鲁特,又增加了四个佐领管他们。
嘉庆二十年,在沙毕纳尔四个佐领里又加了个副总管。道光十年,惠远城的满兵有四千六百多人,巴燕岱的满兵有两千一百多人,皇上说了,将军们不许再增加兵力。同治六年,哈萨克人东犯,命令李云麟训练厄鲁特和蒙古兵防备。又增设了布伦托海的办事大臣,督促喇嘛,建立办事机构,还设了个帮办。这些都是新疆北路的事儿。
话说这南路防兵的部署啊,乌什那边呢,派了个总理回务参赞大臣和一个协办大臣,这俩人管着满洲、绿旗兵还有屯田的兵,顺便还管着阿克苏、赛里木、拜城那边的驻防兵。他们手下还有侍卫、章京这些官员。满洲营里,有领队侍卫两个人,驻扎的还有翼长、参领各一人,副参领、委署参领各两个人,前锋校六个。绿旗营里,从游击以下的军官,屯田的副将以下的军官,一共十八个人。阿克苏那边驻扎着个章京和一个绿旗营的游击。赛里木那边驻扎着个翼长,顺便还管着拜城驻防的事儿。
叶尔羌那边呢,也派了个办事参赞大臣和一个领队大臣,管着满洲营的领队副都统、侍卫、参领、副参领等等,和乌什那边的配置差不多。和阗、喀什噶尔呢,也分别驻扎着办事大臣和领队大臣,管着满洲营的侍卫、章京、领队侍卫、参领、副参领,还有绿营的总兵、参将这些官员。库车那边驻扎着个办事官,管着绿营都司以下的官员,顺便还管着沙雅尔的事儿。哈喇沙尔那边也驻扎着个办事官,管着绿旗营的城防和屯田的驻防兵。辟展那边呢,派了个领队大臣,管着协领、佐领以下的官兵,还有步兵和绿旗兵。
乾隆二十四年以后,新疆的行政设置是这样的:乌什、阿克苏分别设一位办事大臣,阿克苏还设一位协办大臣;叶尔羌设两位办事大臣,还有章京、卡伦侍卫等等官员。满洲营设一位副都统,统领着健锐营前锋参领、副参领等等;安西满洲营还有五品佐领、索伦五品官、察哈尔佐领等等;绿营方面,则有总兵、游击等各级官员。和田也驻扎着领队总兵官及游击以下的官员。喀什噶尔则设有总兵、理回疆事务大臣和协办大臣各一人,满洲营设一位副都统,还有两位领队侍卫,领队侍卫还兼管索伦兵。索伦方面设置了委署副总管和佐领各两位,察哈尔方面设总管一位,副总管两位,以及护军校等下级官员。绿营方面,则有提督、都司等各级官员。英阿萨尔驻扎着一位领队总兵官,他同时统领索伦兵、察哈尔兵和绿旗兵。库车、哈喇沙尔、辟展也都分别驻扎着办事大臣。
最初的台站设置,属于辟展管辖的有六个。每个台站都设有外委千户和一位把总。叶尔羌西路南北路有六个卡伦,每个卡伦都设有一位坐卡侍卫;东西南三路总共有二十一台,每台都设有一位笔帖式。沙雅尔南路有一个卡伦;库车东路到哈喇沙尔西路总共有十个台站,每个台站都设有一位笔帖式。每个台站和卡伦都驻扎有防守兵,人数多则十人,少则一人,都配有十户回民供役。后来,各地的官兵都合并到乌什和阿克苏,只留下一个章京和游击以下的官员驻守,之后又改成驻扎协办大臣和领队侍卫等。喀什噶尔的总理大臣被调到乌什的永宁,不久又改设为两位办事大臣。
乾隆三十一年,撤回了索伦兵,改派九百名健锐营兵前来换防,同时还任命了一位健锐营翼领,以及正副委署参领十八人,护军校二十四名,统领这些兵力分驻各回城。乾隆四十四年,裁撤了辟展的办事大臣,改设为领队大臣。之后又设立了吐鲁番屯田都司以下的官员。
道光八年,也就是1828年,朝廷觉得阿克苏地理位置重要,是南路的中心,就增兵一千人。同时,把柯尔坪驻守的五百兵调到阿克苏,裁撤了拜城参将以下的一些士兵。算下来,阿克苏新老兵加起来一共两千两百人。除去守卡和借调出去的兵,还能留下训练兵一千三百人,用来控制各条路线。
道光九年,也就是1829年,在喀什噶尔边境又增加了八个卡伦的兵力。后来发现,这八个卡伦里的喀浪圭、图舒克塔、乌拍拉特三个地方是通往浩罕(今乌兹别克斯坦)的重要通道,于是就在明约洛修建了堡垒,设置了一个都司,驻扎了两百名绿营兵。在阿尔瑚马厂三个地方也修建了堡垒,分别驻扎了两百人或六十人的兵力。叶尔羌管辖的七个卡伦里,亮葛尔和库库雅尔是通往外国的重要关隘;英吉沙尔管辖的五个卡伦里,只有乌鲁克是重要的通道。这些地方都修建了土堡和兵房,设置了千总官,下面还有把总和外委等军官,驻守的士兵多则六十人,少则十五或十人。
1853年,新疆南北两路驻扎的军队有四万多人,每年军费要一百四十五万两白银。自从打仗以后,后勤供应非常困难。皇上就下令,从这一年开始,陕西和甘肃派往新疆边境驻防的军队,就先停了吧。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这八个城市的守军,就从乌鲁木齐驻扎的满洲兵和绿营兵里调拨。
1854年,新疆南路换防的制度改了。伊犁增加了二百名满洲兵,乌鲁木齐增加了绿营兵一千二百名,满洲兵三百名。同时,裁撤了叶尔羌、喀什噶尔、乌什、阿克苏四个城市的守军一千人。1857年,因为喀什噶尔地区已经平定下来了,就把土尔扈特蒙古兵撤了回来,留下伊犁的官兵继续驻守。1858年,命令南路换防的军队,从这一年开始,分六年轮换,以此节省开支。
天山以南是回族居住的地方,他们自己设立了关卡和哨所,不需要再派重兵防守了。乌什、叶尔羌、喀什噶尔、英吉沙尔这些地方,就由满洲兵和汉兵一起守卫边疆。其他的地方,比如和阗、阿克苏、库车、哈喇沙尔、辟展,就由绿营兵驻守。所有满洲营的驻防士兵,三年轮换一次;绿营的驻防士兵,五年轮换一次。这就是新疆南路的驻军制度。
从同治年间开始,新疆地区一直不太平,后来左宗棠大人作为钦差大臣,一步步平定了叛乱,新疆才逐渐恢复了平静,重新纳入国家的版图。
光绪初年,大家就开始讨论要不要把新疆改成省份。左宗棠计划让将军带着旗兵驻扎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地区设立都统,统管绿营和旗营。等到八年后伊犁收复了,左宗棠听取了谭钟麟和刘锦棠的建议,在南北两路增加了兵力,同时把原来的一些参赞、办事大臣和领队之类的官员都裁撤了。从哈密到伊犁的都统以及其他一些官员的职位也都相应地减少了。巴里坤、古城、乌鲁木齐、库尔喀拉乌苏这些地方剩下的旗兵,都并入了伊犁的满营,改成和各省驻防将军的营制一样。
光绪十一年,新疆正式实行行省制度。当时伊犁的旗兵还有七千人,挑选了精壮的士兵,重新编成了九个骑兵旗和十三个步兵旗,由提督和总兵分别统领。伊犁的屯垦,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而旗兵的屯垦就是其中一部分。总的来说,从新疆还是藩属地到设立行省,驻防旗兵的制度大概就是这样。
咱们先说说内蒙古的兵制。内蒙古的军队,按照旗来编制,跟内八旗差不多。每个旗都有一个札萨克,札萨克可以是汗、王、贝勒、贝子、公、台吉这些爵位的人。每个旗里还有两到四个协理旗务的官员,也是台吉以上的级别。然后,再按照户口数量编成佐领。一个佐领下面有六个骁骑校。六个佐领又设一个参领。佐领比较多的旗,还会设章京和副章京。所有这些人都听札萨克的指挥。
内蒙古总共有二十四部、四十九旗。科尔沁有六个旗,分成左右两翼,每翼又分前后旗。崇德元年,设立了左翼旗、左翼前旗、右翼旗、右翼前旗、右翼后旗。顺治六年又加了个左翼后旗。郭尔罗斯前后二旗,杜尔伯特一旗,扎赉特一旗,都是顺治五年设立的。扎鲁特二旗,左翼是崇德元年设的,右翼是顺治五年设的。喀尔喀左翼一旗是康熙三年设立的。奈曼一旗、敖汉一旗,都是崇德元年设的。土默特二旗,左翼是崇德元年设的,右翼是顺治二年设的。喀喇沁三旗,右翼是崇德元年设的,左翼是顺治五年设的,康熙年间又增加了一个旗。翁牛特左右二旗,阿鲁科尔沁一旗,都是崇德元年设的。巴林左右二旗是顺治五年设的。克什克腾一旗是顺治三年设的。乌珠穆沁二旗,右翼是崇德六年设的,左翼是顺治三年设的。浩齐特二旗,左翼是顺治三年设的,右翼是十年设的。阿巴哈纳尔二旗,左翼是康熙四年设的,右翼是六年设的。阿巴噶二旗,右翼是崇德六年设的,左翼是顺治八年设的。苏尼特二旗,左翼是崇德六年设的,右翼是七年设的。四子部落一旗是顺治八年设的。乌喇特右翼一旗是顺治十年设的。茂明安一旗是顺治元年设的。乌喇特前中后三旗是顺治五年设的。鄂尔多斯七旗,两翼、中旗、前旗、后旗都是顺治六年设的,雍正九年又增加了一个旗。
归化城土默特左右二旗,崇德元年设立,后来设置了副都统,归绥远城将军管辖。这就是内蒙古的兵制。
外蒙古,也就是喀尔喀四部,一共八十六旗。喀尔喀土谢图汗部,一开始是二十旗,算是中间的路。康熙三十年,设立了十七旗,到雍正年间,又增加了,变成了三十八旗。后来,又把二十旗分给了三音诺颜部,土谢图汗部就剩十八旗了。乾隆初年,又增加了二旗,但这二旗不在土谢图汗部直接管辖下,而是由十九个札萨克管理,但总归还是归土谢图汗部管。
车臣汗部,在东边,一开始是二十三旗,康熙三十年设立了十二旗,后来增加到二十一旗。乾隆年间,又增加了二旗,跟土谢图汗部一样,这两旗也是由二十二个札萨克管理,但还是归车臣汗管。札萨克图汗部,在西边,一开始是十七旗,康熙三十年设立了八旗,到雍正年间增加到十五旗,乾隆年间又增加了二旗,同样也是由十六个札萨克管理,归札萨克图汗管。三音诺颜亲王部,是雍正十年设立的,从土谢图汗部分出来,一开始是二十旗。乾隆初年,又增设了二旗,同样也是由二十一个札萨克管理,归三音诺颜札萨克亲王管。
乌兰乌苏厄鲁特部,康熙二十五年分设了二旗,后来乾隆年间,划归乌兰乌苏,又归到三音诺颜部了。贺兰山厄鲁特部,康熙三十六年设立了一旗。青海厄鲁特部,雍正三年设立了二十旗,乾隆十一年又增加了一旗。青海游牧的绰罗斯部两旗,辉特部一旗,土尔扈特部一旗,喀尔喀部一旗,这些都是雍正三年设立的。哈密一旗,康熙三十六年设立;吐鲁番一旗,雍正十年设立;都尔伯特十四旗,乾隆十八年设立;土尔扈特部,乾隆三十六年设立。
康熙十三年规定,每年春天,王公贝勒都要带着旗下台吉和兵丁一起操练。乾隆元年,皇帝下令,内札萨克六部要做好秋季防备,准备好牧马的工具,兵丁分成两班,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伊克昭三部为一班,哲里木、昭乌达、卓索图三部为一班,以大札萨克为盟长,每年派大臣去跟盟长会合,检查兵丁的情况。喀尔喀四部负责游牧防守,一万人马,会派参赞大臣和喀尔喀将军、贝勒、公一起,轮流检查军队的情况。三年后,赏赐六部秋季防备和牧马的兵丁,按照康熙年间的惯例,发放弓箭、衣服和银两,数量各有不同。乾隆五十年,规定蒙古兵丁要学习围场狩猎,车臣汗、土谢图汗两部,由库伦办事王大臣负责;三音诺颜、札萨克图汗两部,由乌里雅苏台将军大臣负责。还让各部落的汗、王、公选出四个大台吉,十个小台吉,去木兰围场参加狩猎。
道光三年,根据陕甘总督那彦成的建议,把青海二十四旗分成左右两翼,每翼设盟长和副盟长,每六旗设一个霍硕紥尔噶齐,每三旗设一个梅勒,每旗设一个甲喇,各旗兵丁根据人数多少,轮流值守巡防。道光十一年,批准杨遇春的请求,把五百名蒙古兵分成两班,分别驻守八卡。道光十五年,下令察哈尔兵丁补充缺额,和札萨克游牧兵一起保卫北部边疆。同治十年,规定边外各路台站,由都统或盟长分别管理,每个台站要配备一百头骆驼,五十匹马,戈壁地区要配备一百五十头骆驼。这就是内外蒙古和青海的兵制情况。
内蒙古各盟,在雍正、乾隆年间,打仗需要兵力的时候,就征调他们去打准噶尔和回部。自从俄国人渗透进来以后,乌兰浩特南北两边都被他们牵制住了,克鲁伦河东西两岸都被他们开垦成牧场,各种民族混居,关卡和祭祀场所,基本上形同虚设了。
西藏的旗兵,是从乾隆五十年七开始设置的。前后藏各设一千名番兵,定日、江孜各设五百名。前藏的军官叫戴琫,下面还有如琫、甲琫、定琫。一开始设了三个戴琫,两个驻扎在后藏,一个驻扎在定日,后来又增加了一个戴琫驻扎在江孜。前藏的番兵,由游击统领;后藏以及江孜、定日,则由都司统领。原来有唐古特兵,归戴琫统领训练。最初的规定是,每千名番兵,配备弓箭手占三分之一,鸟枪手占七分之三。后来又挑选了三千名唐古特兵,鸟枪手和刀矛手各占一半。之后又新增加了三千名额兵,每千人中鸟枪手占五成,弓箭手占三成,刀矛手占二成。这些唐古特兵,由驻防将领和番目一起训练。前藏驻扎着游击、守备各一人,千总二人,把总三人,外委五人。后藏驻扎着游击、都司各一人,守备三人,千总二人,把总七人,外委九人。这一年,因为福康安的奏请,江孜增加了守备一人,外委一人,兵三十人;定日增加了守备一人,把总一人,外委一人,兵四十人。接着采纳了和琳的建议,在定日重要的关隘辖尔多、察木达杏岭、古喇噶木洞、宗喀,每处都设置一个定琫和二十五名番兵。这就是西藏兵制的大概情况。
乾隆十五年,朝廷开始取消西藏王的爵位,设置驻藏大臣,由达赖喇嘛管辖前藏,班禅管辖后藏。前后藏一共设置了四个汛,游击、都司、守备、千把总、外委共十六人,兵丁六百六十人,戴琫、如琫、甲琫、定琫一百六十六人,番兵三千人,骑兵五百人,由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一起管理。到了咸丰、同治年间以后,廓尔喀在西藏西部崛起,英国又从南方入侵,清朝的力量只能勉强维持局面而已。
清朝末期,八旗军队的人数一直在变动,我就说说当时的情况吧。光绪、宣统年间,八旗的正式编制,大约有六千六百多个官员,十二万三千多个士兵。八旗各营的印务参领虽然有专门的职位,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参领和副参领兼任的。印务章京和印务笔帖式也是兼职。那些亲军校、亲军、拜唐阿之类的,虽然在各旗领饷,实际上却是在其他地方当差。比如醇亲王园寝的守卫部队,光绪年间才新设了前锋、护军统领等职位,虽然后来取消了,但这些职位设立时间比较长,级别也比较高,所以还是列在册子里。其他的就不一一列举了。
咱们以镶黄旗满洲为例,看看具体情况。镶黄旗满洲,只有一个都统,两个副都统,两个印务参领,五个参领、五个副参领,八个印务章京,八十六个佐领,八十六个骁骑校,八个印务笔帖式,总共二百零三人。此外,还有领催四百二十八人,马甲一千五百六十二人,随甲八十六人,养育兵二千二百二十七人,亲军校十一人,亲军一百五十八人,弓匠长七人,弓匠七十八人,仓甲二十五人(其中通州十九人,清河六人)。其他的,比如通州的领催,负责宴会的马甲,盔甲、车轮、马鞍、马嚼子、箭、铁器等工匠,拜唐阿(一种杂役)负责渔网、粘杆、备箭,人数从一人到九人不等,还有陆军部派来的人员三人,总共加起来有四千六百三十人。
首先,咱们来说说正黄旗满洲的兵力配置。从都统到负责印章文书的章京,再到笔帖式,还有镶黄旗的,人数都差不多,只有佐领93人和骁骑校92人略有不同。加起来一共是216人。然后是领催462人,马甲1628人,随甲93人,养育兵2393人,亲军校11人,觉罗亲军4人,普通亲军171人,南苑骁骑校1人,弓匠长8人,弓匠84人。其他的,比如南苑马甲、备宴马甲、仓甲,还有盔甲、马鞍制作的工匠,仓库管理员、守卫、酒务人员、养鹰的、鞭子手、亭兵,还有负责渔网的、粘杆拜唐阿等等,人数从1到6人不等。最后,陆军部派来的人员有1人。总计,正黄旗满洲共有4912人。
接下来是正白旗满洲的情况。从都统以下的配置都和正黄旗差不多,佐领和骁骑校的人数也和镶黄旗一样。总人数是203人。领催430人,马甲1414人,随甲86人,养育兵2224人,亲军校11人,觉罗亲军5人,普通亲军156人,弓匠长10人,弓匠76人,仓甲30人(其中通州20人,清河10人)。其他的,比如南苑马甲、备宴马甲,还有制作马头饰、鞍具、箭矢、盔甲的工匠,鞭子手,负责渔网的,备箭拜唐阿,传事兵等等,人数从1到12人不等。陆军部派来的人员有3人。正白旗满洲总人数是4488人。
最后是正红旗满洲。从都统以下的配置也和前面两个旗差不多,只是佐领和骁骑校各只有74人,一共179人。领催370人,马甲1287人,随甲74人,养育兵1888人,亲军校16人,普通亲军132人,弓匠长2人,弓匠72人,仓甲27人(其中通州19人,清河8人)。其他的,比如南苑马甲,守卫,仓库管理员,传事兵,粘杆、宰牲拜唐阿等等,人数从1到9人不等。正红旗满洲总人数是3895人。
镶白旗满洲的军队编制是这样的:都统以下的军官人数和别的旗一样,只有佐领和骁骑校各84人,总共199人。领催有420人,马甲1414人,随甲84人,养育兵2180人,亲军校13人,亲军154人,觉罗亲军2人,弓匠长2人,弓匠72人,帐房头目2人,仓甲27人(其中通州20人,本裕仓7人)。其他的,比如各种工匠(镟工、盔甲匠等等),鞭子手、传令兵、渡口吏、守亭兵、备箭的、杀牲祭祀的拜唐阿等等,人数从1到4人不等,陆军部办事人员3人。加起来一共4397人。
镶红旗满洲的军队编制,都统以下的军官人数和别的旗一样,佐领和骁骑校的人数也和镶黄旗一样,总共203人。领催430人,马甲1548人,随甲86人,养育兵2224人,亲军校19人,觉罗亲军3人,亲军150人,弓匠长6人,弓匠80人,仓甲27人(其中通州20人,本裕仓7人)。其他的,比如盔甲匠、旋工、鞭子手、南苑的马甲兵、办事人员、传令兵、守亭兵、杀牲祭祀的拜唐阿等等,人数从1到4人不等。总人数是4577人。
正蓝旗满洲的军队编制,都统以下的军官人数和别的旗一样,只有佐领和骁骑校各83人,总共197人。领催417人,马甲1491人,随甲83人,养育兵2139人,亲军校17人,觉罗亲军11人,亲军140人,弓匠长2人,弓匠83人,仓甲19人(其中通州17人,清河2人)。其他的,比如旋工、盔甲匠、鞭子手、办事人员、传令兵、守亭兵、南苑的马甲兵、守卫人员、拜唐阿、杀牲祭祀的拜唐阿等等,人数从1到5人不等。总人数是4433人。
镶蓝旗的满洲兵,从都统到下面的所有军官,还有佐领、骁骑校,都和镶白旗的一样,总共一百九十九人。领催有四百三十九个,马甲有一千五百九十个,随甲八十六个,公缺的马甲二十四匹,恩缺的马甲一匹,养育兵(类似后勤人员)二千二百四十九个,亲军校十五个,觉罗亲军六个,亲军一百五十五个,弓匠长六个,弓匠八十八个。其他的,比如南苑的马甲、南苑的领催、帐房的头目、修理马具的匠人、鞭子手、负责酒醋的官员、库房管理员、传令兵、守卫兵、负责宰杀牲畜的兵等等,人数从一到八个不等,陆军部派来办事的人还有一个,总共是四千六百九十人。
镶黄旗的蒙古兵,都统一个,副都统两个,印务参领一个,参领两个,副参领两个,印务章京四个,佐领、骁骑校各二十八个,印务笔帖式四个,总共七十二人。领催一百四十个,马甲四百九十七个,随甲二十八个,养育兵五百九十二个,亲军校四个,亲军五十二个,弓匠长一个,弓匠二十七个。其他的,比如吹长号的、修盔甲的匠人、修马鞍的匠人、负责网具的、苑甲(类似卫队)、办事人员、传令兵、守卫兵等等,人数从一到六个不等,总共是一千三百六十三人。
正黄旗的蒙古兵,从都统到印务章京和笔帖式,都和镶黄旗的一样,只有佐领、骁骑校,各只有二十四个人,总共六十四个人。领催一百二十个,马甲四百五十二个,养育兵五百八十个,亲军校四个,亲军四十四个,弓匠二十四个人。其他的,比如吹长号的、以及一些其他职务的人员(拜唐阿、茶拜唐阿、修马鞍的匠人等等),人数从一到七个不等,总共是一千一百七十一人。
白旗蒙古的编制,从都统往下,人数都一样,只有佐领和骁骑校不一样,每个旗有29个佐领和29个骁骑校,一共是74个人。领催有145个,马甲487个,随甲29个,养育兵690个,亲军校4个,亲军54个,弓匠长2个,弓匠27个。其他的,像长号、拜唐阿达、拜唐阿、网户拜唐阿、南苑马甲、盔匠、鞍匠、亭兵等等,人数从一到七个不等。加起来,白旗蒙古总共有1378个人。
正红旗蒙古的编制,从都统往下,人数也一样,只有佐领和骁骑校不一样,每个旗有22个佐领和22个骁骑校,一共是60个人。领催110个,马甲381个,随甲22个,养育兵460个,亲军校6个,亲军38个,弓匠长3个,弓匠18个。其他的,比如南苑马甲、哈那器马甲、盔匠、粘杆拜唐阿、亭兵等等,人数从一到五个不等。总共是1050个人。
镶白旗蒙古的编制,从都统往下,人数也和别的旗一样,佐领和骁骑校的人数跟正黄旗一样,一共64个人。领催120个,马甲440个,养育兵580个,亲军校2个,亲军48个。总共是1118个人。
镶红旗蒙古的编制,从都统往下,人数也和别的旗一样,佐领和骁骑校的人数跟正红旗一样,一共60个人。领催110个,马甲388个,随甲22个,养育兵459个,亲军校3个,亲军41个,弓匠长1个,弓匠18个,承差和盔匠各1个。总共是1145个人。
正蓝旗蒙古的编制,从都统往下,人数也一样,只有佐领和骁骑校不一样,每个旗有30个佐领和30个骁骑校,一共是76个人。领催150个,马甲544个,随甲30个,养育兵630个,亲军校9个,亲军51个,弓匠长2个,弓匠28个,承差、盔匠、马甲、亭兵、蒙古通事兵各1个。总共是1448个人。
镶蓝旗蒙古军队,从都统到下面的军官,都一样,只有佐领和骁骑校各二十五人,一共六十六个人。领催一百二十五人,马甲四百四十二人,随甲二十五人,养育兵五百二十七人,亲军校五人,亲军四十四人,包衣护军校两人,弓匠长一人,弓匠二十二人,鞍匠、盔匠、恩缺马甲、听差马甲、亭兵各一人,总共一千一百九十八人。
镶黄旗汉军呢,就一个都统,两个副都统,两个印务参领,参领和副参领各五个,印务章京六个,佐领和骁骑校各四十一,印务笔帖式六个,一共一百零九个人。领催二百五十人,马甲一千六百八十一,随甲四十一,敖尔布三百二十八人,养育兵九百三十七人,蓝甲三十九人,弓匠长六个,弓匠三十一人,炮手四十人。其他的,像更夫、承差兵、拜唐阿、铜匠、盔匠、鞍匠、亭兵等等,人数从一到五人不等,加起来一共三千三百三十二人。
正黄旗汉军,从都统到印务章京和笔帖式,都跟镶黄旗一样,只有佐领和骁骑校各四十人,一共一百零七人。领催二百人,马甲和随甲一千六百八十人,敖尔布三百二十人,养育兵九百十四人,蓝甲三十一人,弓匠长三个,弓匠三十六人,炮手四十人。其他的,像更夫、承差兵、拜唐阿、备箭拜唐阿、铜匠、盔匠、鞍匠、听差兵、亭兵,人数从一到十二人不等,还有一个随印外郎,总共三千二百六十人。
好家伙,正白旗汉军那阵容可真壮观!从都统到下面的官兵,都跟镶黄旗一样,一共有一百零七位高级军官。除此之外,还有领催二百人,马甲兵一千六百四十人,随甲兵四十人,敖尔布三百二十人,养育兵九百十四人,蓝甲兵五十二人,弓匠长两位,普通弓匠三十八位,炮手四十位。其他的像更夫、承差兵、拜唐阿、铜匠、盔匠、鞍匠什么的,每种都有那么一到六个人,还有三个随印外郎。加起来,正白旗汉军总共有三千二百六十八人。
正红旗汉军呢,高级军官的配置跟正白旗差不多,不过佐领和骁骑校就少多了,每个只有二十八人,总共才八十三位。其他的兵种数量也相对少一些:领催一百三十八人,马甲兵一千一百五十三人,随甲兵一人,敖尔布二百二十人,蓝甲兵五人,养育兵六百四十一 人,弓匠长八位,普通弓匠十四位,炮手三十九位。剩下的更夫、拜唐阿、盔匠、鞍匠、亭兵、承差兵,每种也只有一到五个人。总计下来,正红旗汉军有二千二百三十二人。
镶白旗汉军的高级军官配置也和正白旗差不多,佐领和骁骑校每种三十人,总共八十七位。领催一百五十人,马甲兵一千二百三十人,随甲兵三十人,敖尔布二百四十人,养育兵六百九十九人,弓匠长四位,普通弓匠十五位,炮手四十位。其他的更夫、备箭拜唐阿、承差兵、盔匠,每种也只有一到五个人,外加一个随印外郎。所以,镶白旗汉军总人数是二千四百二十四人。
最后是镶红旗汉军,高级军官配置跟前面几个旗差不多,佐领和骁骑校每种二十九人,一共八十五位。领催一百四十五人,马甲兵一千一百八十七人,随甲兵二十九人,敖尔布二百三十三人,养育兵六百七十四人,弓匠长两位,普通弓匠二十位,炮手四十位。其他的拜唐阿、更夫、承差兵、盔匠、亭兵,每种也只有一到四个人,还有两个随印外郎。总而言之,镶红旗汉军总共有二千三百四十二人。
正蓝旗的汉军,从都统到下面的官兵,都和镶红旗的一起行动,总共有八十五个人。其他的还有领催一百四十五个,马甲兵一千一百九十四个,随从二十二个,敖尔布兵二百三十二个,养育兵六百七十六个,弓匠长四个,弓匠二十二个,炮兵和炮手各二十个,剩下的像盔匠、修马甲的盔匠、公主门的守卫、更夫、拜唐阿(一种职务)、临时差遣的兵、亭子里的守卫兵等等,人数从一到七个不等。加起来一共是两千三百六十二人。
镶蓝旗的汉军,从都统到下面的官兵,也和镶红旗的一起行动,总共有八十五个人。其他的还有领催一百四十五个,马甲兵一千二百十八个,敖尔布兵二百三十二个,养育兵六百七十五个,蓝甲兵十八个,弓匠长五个,弓匠二十四个,炮手四十个,剩下的像更夫、拜唐阿、盔匠、匠役、亭子里的守卫兵等等,人数从一到五个不等,还有随印外郎两个人。加起来一共是两千三百七十六人。
圆明园的随行办事人员,营总有两个,营总还有六个,护军参领八个,副护军参领十六个,委任的护军参领三十二个,护军校和副护军校各一百二十八个,包衣营总一个,包衣护军参领和副护军参领各三个,包衣护军校九个,总共三百三十六人。另外还有护军三千六百七十二个,马甲兵三百个,枪甲兵四百个,养育兵一千八百二十六个,包衣护军一百二十个,包衣马甲兵三十个,包衣养育兵六十个,加起来一共是六千四百八个人。
健锐营的翼长四个,正参领八个,副参领十六个,委任的参领三十二个,番子防御一个,前锋校和副前锋校各七十个,总共一百零二个人。还有前锋兵一千九百六十个,委任的前锋兵一千个,领催四个,马甲兵八十一 个,养育兵八百三十三个,加起来一共是三千八百七十八个人。
内火器营一共一百四十八个官兵。具体来说,管营长官有两个,正翼长、委翼长各一个,营总四个,正参领四个,副参领八个,委参领十六个,护军校一百十二个。另外还有鸟枪护军二千五百十二人,炮甲五百二十八人,养育兵八百八十人,加起来总共三千九百二十人。
外火器营呢,一共一百四十五个人。 翼长两个,一个正的,一个委的,营总三个,正参领四个,副参领八个,委参领十六个,护军校一百十二个。 其他的兵种有鸟枪护军二千五百三十人,枪甲三百五十二人,养育兵八百十八人,全营加起来共三千七百人。
左右翼前锋营的编制是:左右翼前锋统领各一个,一共两个;前锋参领和前锋侍卫各十六个;委前锋侍卫八个;空衔花翎十六个;前锋校九十六个;空衔前锋校八个;蓝翎长四十八个;委蓝翎长十六个;印务笔帖式四个。 这些军官加起来一共二百三十人。 而前锋兵则有千六百六十八人。
八旗护军营的规模就大了。 护军统领有八个,护军参领和副护军参领各一百十二个;委护军参领五十六个;空衔花翎一百十二个;护军校八百八十二个;空衔护军校五十六个;蓝翎长一百十二个;门笔帖式三十六个;印务笔帖式十六个。 这些军官加起来一共一千五百零二人。 而护军士兵的数目就更多了,达到了惊人的万四千八十一人。
镶黄旗的包衣,参领、副参领各五个,佐领十一个,管领十个,章京一个,护军参领、副护军参领各五个,护军校三十五个,骁骑校十一个,一共八十八个人。领催七十九个,护军四百个,披甲一千六百八十九个,随甲十一个,养育兵八十八个,拜唐阿四百二十一个,总共两千六百八十八人。
正黄旗的包衣,参领、副参领各五个,佐领十三个,管领十个,护军参领、副护军参领、委护军参领各五个,护军校三十三个,前锋校两个,骁骑校十三个,一共九十六个人。领催九十五个,护军四百七十八个,披甲一千八百九十个,随甲十三个,养育兵八十九个,拜唐阿等三百四十七个,总共两千八百三十一人。
正白旗的包衣,参领、副参领各五个,佐领十二个,管领十个,护军参领、副护军参领、委护军参领各五个,护军校三十三个,前锋校两个,骁骑校十二个,一共九十四个人。领催八十八个,护军三百六十个,前锋四十个,披甲一千七百三十八个,随甲十二个,养育兵八十五个,拜唐阿等六百三十五个,总共两千九百五十八人。
正红旗的包衣,参领五个,佐领十一个,管领十九个,包衣达等十六个,护军校六十个,骁骑校十二个,一共一百二十三人。领催三十四个,护军八十五个,马甲八百四十六个,蓝甲三百三十二个,蒙古护军七十个,总共一千三百六十七人。
镶白旗的包衣,参领五个,佐领十四个,管领十一个,包衣达等三十二个,亲军校一个,护军校八十个,骁骑校十三个,一共一百五十六个人。领催七十四个,护军一百四十二个,蓝甲五百六十六个,白甲一千一百三十一个,拜唐阿三个,总共一千九百十六人。
镶红旗的包衣,参领五个,佐领十七个,管领六个,包衣达等六十三个,护军校五十八个,骁骑校十二个,一共一百六十一 个人。领催四十七个,护军一百八十个,红甲一千一百十八个,蓝甲五百四十五个,总共一千八百十八人。
正蓝旗的包衣,参领五个,佐领六个,管领七个,包衣达等五十九个,护军校一百三个,骁骑校十六个,一共一百九十六个人。领催七十八个,护军二百二十六个,马甲一千六百二十四 个,蓝甲七百六十一 个,拜唐阿十五个,总共两千七百十四人。
镶蓝旗的包衣,参领五个,佐领二十一个,管领三十八个,司库等九十二个,护军校一百三十七个,骁骑校十六个,一共三百零九个人。领催七十八个,护军一百八十九个,马甲一千三百八十六个,蓝甲一千二百八十二个,总共两千九百三十五人。
醇亲王园寝那边,负责守卫的有三个官:一个翼领,一个防御,一个骁骑校。 此外还有两个领催,以及四十六个穿盔甲的士兵,总共四十八个人。
这只是其中一部分,整个醇亲王园寝的守卫人员,总共有六千六百八十个官职人员,以及十二万三千零九个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