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啊,电报这玩意儿是英国人发明的,先在他们伦敦用了,后来又用到印度,再后来就传到上海来了。咱们同治十三年的时候,日本打台湾,两江总督沈葆桢就上奏说电报有多么重要,应该赶紧弄,结果没成。一直到光绪五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才在大沽、北塘的海口炮台装上了电报线,连到天津,试用了一下,发现挺好用,第二年就申请在南北洋都装上电报。
早些年,同治年间的时候,英国大使阿礼国想在中国境内装电报线,咱们坚决拒绝了,这事儿就算黄了。过了几年,光绪九年,英国大使威妥玛又提这事儿,这次他改主意了,不走陆地线了,改走海线,从广州出发,经过福建、浙江,最后到上海。咱们跟他们扯了几个月,最后还是答应了。之后呢,香港的海底电缆就从广州一直通到天津,陆地电缆也通到了九龙。丹麦人也从吴淞装电缆到上海,眼看着电报线就要往内地延伸了,这架势真是让人有点担心啊。
盛宣怀跟李鸿章说,咱们应该学轮船招商局那样,集资办个天津到上海的陆路电报线,这样南北沿海的邮政就能通了,也能防范外国势力暗中渗透;顺便再办个电报学校,培养人才,以备不时之需。李鸿章觉得他的建议不错。
第二年,盛宣怀又上书说:用兵打仗,速度最重要。现在西方列强,除了改进枪炮,水路用快轮船,陆路用火车,几万里的海路通信,还有电报。你看俄国、日本都用上了这玩意儿。从各国到上海,都设了电报,消息传得飞快。就咱们中国,还靠驿站送信,就算日行六百里加急,也慢得跟蜗牛似的。俄国海路能到上海,陆路能到恰克图。曾纪泽从俄国发电报到上海,只要一天就到了。而从上海到北京,就算坐船寄信,也得六七天。要是海路不通,靠驿站送信,至少十天。上海到北京才两千多里,比俄国到上海几万里,消息却慢了十倍不止。要是打仗,人家外国消息比咱们快,那结果可就差远了。再说,他们的铁甲舰在海上一天能跑一千多里,神出鬼没的,咱们全靠军报快,才能及时调兵遣将,所以电报对国防太重要了。现在从北洋到南洋,调兵遣将,运送军需,都非常重要,赶紧得建电报线,把全国的信息联通起来。从天津陆路沿着运河到江北,过长江到上海,建条陆地电报线,跟外国通中国的电报线连起来,顶多花十多万两银子,半年就能完工。算上主线支线,总共三千多里,沿路设局站,平时的费用,先从军费里拨。建成后,照着轮船招商局的章程,选几个公正的商人当董事,集资,几年内把本钱还上。以后就官督商办,再办个电报学校,请外国人教中国学生,自己管理,这样才能长久。
他的奏章递上去后,皇上批准了。一年后,工程完工,李鸿章让盛宣怀负责这件事。
没过多久,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使臣就打算在上海成立一个国际电报公司,增加上海到香港沿海的电报线路。英国使臣葛维纳还顺带请求增加上海到宁波、温州、福州、厦门、汕头的海线。李鸿章说:“应该赶紧让中国商人迅速建立沿海陆地电报线路,抢先一步,让他们没赚头,这样他们大概就会停止了。而且,这样一来,沿海各省和京师以及其他地方就能联系紧密,对洋务和海防都有好处。对商人来说,货物运输和信息沟通也会更加方便,好处更大。”大家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苏州到浙江、福建、广东的陆地电报线路就这样建成了。
那时候,香港的英国商人正想修建水下电报线路到广州,广东巡抚曾国荃立刻就着手修建陆地电报线路来阻止他们。结果,香港的电报线路没能进入广东境内,英国的电报线路也没能修到福州。上海到丹阳的电报线路和九龙的英国电报线路后来相继被破坏,或者干脆被中国买了下来。沿海的电报线路,控制权完全掌握在中国手里。这些沿海电报线路,都是因为外国电报线路的入侵,才逐步建立起来的。
以前沿海地区还没通电报的时候,海疆那么广阔,消息完全不通,遇到紧急情况根本没办法及时应对。御史陈启泰就上奏朝廷,提出了六条加强海防的策略,其中一条就是说:“既然已经在海上派驻军舰了,就必须得架设电报线来联络沟通。有些人肯定会觉得这没那么重要,白白浪费巨款。但他们不知道,在非常时期,省钱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就拿现在来说吧,我们了解越南的情况,全靠看外国报纸。今年朝鲜发生变故,要不是日本发来电报,我们中国还蒙在鼓里呢!军情紧急,情况瞬息万变,邮递和驿站传信太慢了,万一耽误了时机怎么办?而且还要依赖外国人,事情会更加麻烦,还不如自己雇佣外国技师来安装电报线更方便快捷。我觉得中国电报应该推广到各省的海口,凡是有军舰停靠的地方,都应该开通电报业务。比如,广东琼州的电报线可以直接通到越南,奉天旅顺的电报线可以直接通到朝鲜,总之要让这些电报线像血管一样连通起来,互相呼应,信息畅通,一旦有警报,就能立刻传达。” 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过了十年,中法战争爆发,海防形势紧张,于是政府就从北塘一直修建电报线到山海关,然后又延伸到营口、旅顺。长江总督左宗棠又在长江沿岸架设了电报线,一直通到武汉;广东巡抚张树声则在广西修建了电报线,一直通到龙州。到了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担心东部沿海的电报线被切断,于是又修建了从老河口到西安的电报线。 那场战争期间,江苏地区又加紧修建了上海到狮子林、金山卫、乍浦,清江到青口、板浦,扬州到通州、泰州,镇江到圌山关、天都庙,崇明到吴淞等多条电报线。而奉天到仁川的电报线早在光绪十一年就已经建成了。台湾因为是海防要地,在光绪十四年也同时架设了水陆电报线。这些电报线的修建,都是因为海防的需要,才逐步建成的。
云南和广西紧挨着越南和缅甸,边防工作非常重要。云南的电线,一开始只通到湖北和四川,跟南宁通电的计划,光绪十一年就提出来了,但一直没实现。光绪十三年,云南巡抚岑毓英又说:“从缅甸进入云南,腾越就是入口,就像蒙自之于越南一样。现在英国想在这里通商,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我打算利用广东的工匠,修建从昆明到腾越的电线,方便和英缅联系。” 当时广东巡抚张之洞也说:“广西的南部跟云南接壤,广西和云南都跟越南接壤,云南还跟缅甸接壤。如果只靠湖北到云南这一条线路传递电报,万一遇到雷雨把电线杆打断了,那可就麻烦了。而且万一有军事行动,从云南、四川、上海、湖北转到广东,路上耽误的时间太多了,容易造成拥堵。我已经跟云南巡抚商量好了,从剥隘到蒙自,由广东负责修建,还要加上腾越这一段。” 奏折递交上去,皇帝批准了。修建剥隘到蒙自的电线,是为了防备越南;修建腾越的电线,是为了防备缅甸。
吉林和黑龙江靠近俄国边境,边防更重要。光绪十五年,从吉林省城修建电线到松花江南岸,经过茂兴站、齐齐哈尔、布特哈、墨尔根、兴安岭、黑龙江,一直到黑河镇,这是练兵大臣穆图善提出来的建议。光绪十八年,陕甘总督杨昌濬说:“新疆西北边上是俄国,西南边上是英国的属地,文书传递很慢,耽误事很多。应该从肃州修建电线到新疆省城,再延伸到伊犁和喀什噶尔。”宣统元年,广西巡抚张鸣岐上奏,建议修建从柳州到邕州(南宁)长达2300多里的电线。这些建议都得到了批准。这些都是因为边防需要而增设的电线。
一开始,电报线路只建到天津,北方就到这儿了。后来要打仗了,出使大臣曾纪泽就提议,把电报线修到京城附近,说这样能壮声势,维护和平,也能方便指挥作战。这事儿就交给相关部门处理,跟李鸿章商量怎么修。李鸿章说:“京城是国内外关注的中心,发布命令,用电报那是相当重要。当初刚开始搞电报的时候,我挺担心那些读书人没见过世面,会说三道四的,所以才先从天津开始,慢慢地让大家接受。电报对国家大事帮助太大了。现在总理衙门和曾纪泽都觉得应该把电报线修到京城附近,先修到通州,再慢慢地修到北京。” 于是就同意了。
一年多后,天津的电报线就修到了通州,再修到了北京。从那时起,各省都认识到电报的好处了。有的省本来没有,就赶紧修建;有的省已经有电报线了,就继续延伸。特别重要的地区,陆地电线和水里电线都修,主线和支线一起建,全国的电报线就像经纬线一样,四通八达。直隶、江苏、广东、广西、云南、山东、湖北这些省,电报局都建了二十多个,其他省份也都有十几个或者几个不等。
这些电报线互相连接,北京的电报线通到库伦、济南、太原;天津的电报线通到奉天;奉天的电报线通到天津、旅顺、吉林;吉林的电报线通到海参崴、齐齐哈尔、奉天;黑龙江的电报线通到吉林、海兰泡;江苏的电报线通到北京、芜湖;安徽的电报线通到南京、九江;山西的电报线通到北京、西安;山东的电报线通到北京、开封、清江浦;河南的电报线通到北京、济南、西安;陕西的电报线通到开封、太原、兰州、汉口;甘肃的电报线通到迪化、西安;新疆的电报线通到兰州;浙江的电报线通到上海、福州;江西的电报线通到广州、芜湖、河口;湖北的电报线通到九江、成都、长沙、郑州;湖南的电报线通到汉口、桂林;四川的电报线通到汉口;福建的电报线通到杭州、广州;广东的电报线通到福州、梧州、九江;广西的电报线通到长沙、广州;云南的电报线通到汉口、重庆、八莫、南宁;贵州的电报线通到重庆;外蒙古的电报线通到北京、张家口。沿海地区也建了海上的电报线。直隶从大沽连到烟台;江苏从上海东边连到长崎,北边连到烟台、大沽,南边连到厦门、香港;广东从香港连到海防、新加坡、厦门、上海、马尼拉;山东从烟台连到大沽、旅顺、威海卫、青岛、上海;福建从川石山连到台湾淡水,从厦门连到上海、香港。
总的来说,陆地电报线加起来,少说也有四万多里,这还不包括海上的电报线呢!
一开始搞电报局,就像轮船公司招商一样,都是商人出钱出力,政府监管,也就是“官督商办”。天津到上海这一条线,最开始是政府掏钱,没多久就交给商人管理了,募集的资金超过两百万两白银。但是,各省的电线并不是都由商人负责的,因为商人只顾赚钱,投资的时候只算成本和利润,根本不管国防安全、交通便利这些事。所以很多地方,官办和商办掺杂在一起,乱七八糟的,基本上都是政府来补商人做不好的地方。比如两广的电线,广州到龙州是政府负责的,到梧州是商人负责的;钦州、廉州、雷州、琼州,还有镇南关、虎门这些地方,就是官商合作。云南的电线,一条从湖北进来,一条从四川进来,一条从广西进来。西安到嘉峪关、甘肃、新疆、奉天、吉林、黑龙江这些省份,还有通州到承德,这些陆地上的电线都是政府负责的。
天津到上海的电线,本来是为了防范外国势力才修建的,花了四十多万两银子,都是商人筹措的。当时香港的英国人想把电线修到广州,多亏华合公司提前把电线修到了九龙,才阻止了他们。华合公司修建九龙那段电线的时候,华民抗议,英国商人阻挠,场面非常激烈。公司的商人何献墀等人顶住压力,坚持到底,终于完成了工程。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为了保证军事通讯,紧急修建了一千多里的电线,从襄阳直达西安,避免了京沪两地的军报受阻。“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句诗词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当时的局势。 而张家口到恰克图的电线,是俄国使馆催促着才修建的,商局筹集了六十多万两银子,修建了两千七百多里的电线,前后花了二三年时间,工程浩大,耗资巨大,是全国最长的电线。除此之外,修建的电线还有很多,数不清有多少里,对国家做出的贡献非常大。
话说二十五年那会儿,大学士徐桐就弹劾电报局,说它赚了不少钱,可对国家一点实际好处都没有。朝廷里的大臣也有人跟着说,招商局和电报局都存在假公济私的问题。这事儿就交给了协办大学士刚毅去查。刚毅当时正奉命去苏州办事,后来上奏说:“电报局自从线路修到恰克图以后,亏损巨大,等以后有钱了,每年给南北洋学堂拨款十二万四千两。”皇上准了。
第二年,大臣们又说了,电报局的权力太大,应该派人接管。皇上就下令让宣怀每年都上报收支明细,并且官府发电报要免收费用。宣怀就上奏解释说:“电报局本来就是集合了中国商人力量,跟洋商竞争的,看起来好像赚了很多钱,其实呢,分到每个股东手里,也就那么一点点。这几年电线越铺越多,局里的开支和维护费用也越来越大。去年因为中俄条约,修到恰克图的那条线,就花了六十多万两,一分官款都没要,全靠商人集资完成的。沙漠那种荒凉的地方,发电报的人少,可每年要花的钱却不少。今年还要继续修建,因为修铁路,卢沟桥到保定的线已经修好了,接下来还要修保定到汉口的干线;因为海防的需要,还要修宁波到温州的线;总理衙门因为洋人的要求,还要修山东泰安、沂州的线。其他的线路加装和工程,更是没完没了,官府的钱根本不够用,全靠借用商人的力量来应付紧急情况。电报局的收支账目,每年都公开发布,各个局的详细账本,也允许商人随时查阅。每一笔收入支出,大家都看得见,听得见,不像官府里报销那样,只掌握在一两个人手里。奏折里怀疑的那些问题,好像是不了解电报局的实际情况啊。至于官府发电报的费用,之前的规定是,一半作为报效,一半作为补偿,目的是兼顾官商双方,长期维持下去,还是应该按照原来的办法执行,才能维持大局。”皇上看了奏折,也就明白了。
老宣怀那时候管着轮船和电报两局,结果被人一顿批评,各种指责。到了光绪二十八年的时候,他跟直隶总督袁世凯说:“电报这玩意儿,应该归政府管。轮船嘛,纯粹是商业性质的,可以找个督办来管,没必要也收归国有。”袁世凯跟当时的当权者们商量了一下,觉得宣怀说的挺有道理,就把这事儿汇报给了朝廷。
没多久,朝廷就下令让袁世凯来督办电报局,还让候补侍郎吴和喜当他的副手。虽然朝廷下了明旨,要把电报局里那些商股退还给商人,但实际操作上却拖拖拉拉,没立刻执行。那些商人吓得够呛,都急着想把自己的股份卖给外国人,生怕政府收回去。宣怀使劲儿拦着,这才把这事儿给压了下来。后来,朝廷又下令说,原先那些商人的股份,就都按原来的样子保留吧。其实,当时也就是把一家原来是商人办的电报局改成了官办的而已,没动其他商股。
三十四年了,邮电部成立两年了,打算把全国的电报局都收归邮电部管。邮电部尚书陈璧上奏说:“电报是全国交通的命脉,各国都把电报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国的电报,一开始是商人办的。但光绪初年,商人投资少,还得靠政府补贴,根本就不是完全的商办。这些年赚的钱,大概五六百万两。如果全国的电报线路畅通无阻,那富商就能富国,干嘛还要改来改去呢?可是你看,商办的电报线路只通往城镇,边远省份,像云南、贵州、广西、甘肃、新疆,商人觉得没利可图,都让给了官办。虽然商人的能力确实有限,但只顾着自己赚钱,不考虑长远发展,这违背了朝廷设立邮电部的初衷。看看现在中国的状况,如果不改成官办,就没办法规划线路,更别提扩展了。你看外国,电线密密麻麻,联络非常方便,所以有什么乱子,很快就能平息。中国的电报,不管是大山深处还是稍微偏僻的地方,很多地方都没通电报。万一发生紧急情况,交通中断,消息不通,对军务非常不利。何况现在正值变法图强,外交内政都息息相关,要是交通稍微受阻,就会产生矛盾。最近科布多、四川、西藏、蒙古、福建、浙江、江西、江苏、松江等地都纷纷请求架设电线。今年四月,皇上还下旨迅速修建贵阳到义兴的电线。陆军部也因为秋季江浙各军要在安徽操练,请求修建安庆到太湖的电线。外交部请求修建四川、西藏通往印度的电线,以便收回英国人在江孜的电线作为补偿。湖北的官办电报局因为亏损严重,请求改由邮电部管理。这些请求纷至沓来,一件都不能耽误。算算各省请求修建的线路,总长超过一万多里,工程费用超过一百万两白银。而且这上万里的线路,有一半都在荒村野岭,发报量很少,多修一条线就亏一条线的钱,修一里路就亏一里的钱。以前在云南、贵州等边远省份增设电线,商人就担心亏损。现在要整体规划这些贫瘠地区,更难下手。赚钱归自己,赔钱归国家,这也不合理啊。所以扩展线路应该改成官办。各省的电报线路,很多需要维修,破旧不堪,陕西、河南、福建三省尤其严重。万一发生战事,后果不堪设想。现在我们派人调查,全面规划,有些线路应该靠近铁路,有些线路关系到外交,需要优先建设,有些线路因为发报量大,需要增设线路。这些线路逐步建设,工程费用巨大,需要五六十万两白银。这么大的开支,就算把商办电报的全部利润都拿出来,也远远不够。所以大规模维修也应该改成官办。中国的电报费用非常昂贵,是全世界最高的。边远省份发一两字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外国发二十字的费用。最近宁夏副都统志锐请求降低电报费,方便交通。赴葡萄牙的官员周万鹏也说,葡萄牙的电报公会也抱怨中国的电报费太高。我们应该适当降低电报费,使价格与各国大致相同,为加入万国电信联盟做准备。但是降低电报费,以每年三百多万两的收入计算,如果降低一两成,就要损失五六十万两以上。如果降低到四五成,或者降低到与欧美国家相同,损失就更多了。这么一来,商办电报的年息就保不住了,更别说剩余利润了。所以降低电报费也应该改成官办。
这三件事,是电报事业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商办电报目前最不利的策略。与其拖拖拉拉,积重难返,导致官商两败俱伤,不如干脆收买商办电报,让官商合作更加融洽。现在电报确实需要扩张,也确实需要改革。商人只顾赚钱,国家则需要方便快捷的通讯。两者目标不同,很难强求一致。我们打算遵照光绪二十八年圣旨,改为官办,收购商办电报的股份。邮电部会出价收购,在每股股本的基础上额外加价,以表示国家体恤商人的意思。”奏折呈上,皇上批准了。
八月,电力股票的赎回工作终于完成了。陈璧上奏说:“我们部门赎回商办电力的股票,是根据市场估值进行赎买的,每百元股票给予一百七十元。后来又根据众多商家的请求,又加价十元作为优待费,总计支出二十二万圆。自从发布赎回章程后,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一共收回了二万一千四百多股股票。剩下的五百多股,是因为在偏远的外地和内地,邮寄困难,所以想请求宽限期限,按照规定价格支付款项,先把钱存起来,方便他们以后领取,同样给予优待费,以示体恤。此后,电力公司就完全归国家所有了,与商人再无关系。赎回款项共计三百九十六万圆,我们部门暂时从铁路款项中借拨,还需要另想办法归还,以清理账目。”
他又说:“电政是交通运输的枢纽,要发展壮大就必须扩大规模。现在已经改归国有,应该把降价、扩建线路、维修线路等事情依次整理好。而降价是中外人士都关注的事情,如果不实际操作,就难以满足人们的期望,也难以吸引更多用户。计划从光绪三十五年正月开始,降低电费两成,按照每年收取商办电报约三百万圆的收入计算,一年就要少收约六十万圆,缺口超过二十万圆。但降价之后,用电量一定会增加,收入也会增加,可以用来弥补这部分缺口。而同时增加线路、维修线路,以及扩展电话业务,都需要资金。这部分增加的资金,必须想办法筹措,逐步用于工程建设。预算的短缺部分,计划暂时从我们部门各条线路的盈余中,每年拨款二十万圆,期限三年,从第四年到第六年,每年归还二十万圆,六年还清。这样一来,铁路款项就都归还了,电政也能逐渐发展壮大了,也不需要再借其他款项,真正体现了财政统筹的益处。”奏章得到了批准。
从那时以后,电政的管理权统一了,响应也迅速灵敏了,每年都能扩展三四千里电线,这已经成为常态了。“秋风秋雨愁杀人”;电费也变得便宜了,与以前大不相同,这是商办电力公司绝对做不到的。“落日熔金,断虹霁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咱们国家地盘这么大,以前传递消息太慢,要是突然发生什么事儿,因为消息传不过来,很容易耽误事儿,造成大麻烦。历朝历代的动乱,大多都是因为这个。自从有了电报,以前那种消息不通的情况,一下子就解决了。比如以前朝阳那边的教匪造反,云南猛喇那边的土匪魏名高闹事,都是因为电报及时预警,加上军队调动迅速,才能很快平息。对外的话,朝鲜两次内乱,越南的变乱,咱们都能提前做好防御,这都得感谢电报。电报的功效,真是太明显了!
但是,刚开始搞电报的时候,乡下地方见识少,很多人也故意阻挠,过程非常艰难,最后才成功。拉电线的地方,要是边疆那种瘴气重、荒凉的地方,那难度比内地要大十倍百倍。所以,那些在这些地方工作的人,才能得到奖励和表彰,而省里的人就不能照样申请,就是这个原因。
唉,说起来那些意外损坏的电线,那可真是太多了!贵州毕节那边的老百姓把电线拆了;山西霍州的老百姓把电线杆子给毁了;湖南澧州的老百姓,居然错把电线当成外国人设的什么东西,一拥而上给拆了;陕西的长武、乾州、醴泉、邠州、永寿,甘肃的泾州、平凉这些地方,老百姓都觉得旱灾和瘟疫是电线造成的,把电线都拆得差不多了。最后都是地方官掏钱修的,那些带头的家伙,有的还被狠狠地处罚了。
1903年拳匪乱事那会儿,从北京到保定的电线最先被他们给毁了,接着是北京天津、北京德州的电线,山西、河南的电线也遭了殃。最后,山西、河南、直隶(河北)、山东这四个省的电线,一条都没剩下了!南北之间联系断了,国内国外信息不通,好几个月都没消息。当时外国军队占领了北京天津,他们开始架设军用电线,后来还想从大沽修到上海的海底电缆,让大东、大北两家公司负责。盛宣怀偷偷摸摸地跟他们谈价格,买他们的机器和材料,想让这事儿归中国商局管,结果没成功。盛宣怀后来又想办法修复那些被毁坏的电线。那些因为战争损坏的电线,就由商局负责修。山西、河南没打仗,地方官没保护好,甚至还指使人去拆电线,就跟毕节、霍州的事儿一样,得赔钱修。这事儿上面也批准了。1907年,东北三省的电线又因为日俄战争给毁了。等到1911年,徐世昌总督才把它们修好。这就是这些电线被毁又修好的大概情况了。
电报对交通有多重要啊,跟铁路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个都不行。但是修铁路太费钱了,每次要修铁路,都要想办法从外国借钱,不像电报,造价低,咱们自己就能搞定。 之前从外国借钱修的铁路,就只有上海、烟台、天津几条水路铁路而已。
光绪二十六年的时候,外国军队正占着北京和天津,还打算修一条大沽到上海的水路铁路。 可是盛宣怀觉得这会损害咱们国家的主权,就偷偷地把大东、大北两家公司承办的铁路买了下来,让商局自己来管。 当时那两家公司看准了时机,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咱们国家官商都穷得不行,实在没钱,最后只能用买铁路的钱作为利息,分三十年还清。 这完全是被逼无奈啊! 之前外国人都在中国修电报线,后来咱们也把一些线买回来了,比如丹麦在上海和淞沪之间修的陆地电报线,还有德国在北京和天津之间修的干线,以及通往天津的分支线。
电报不光要能覆盖国内,还得跟国外连起来,用处才更大。所以我们跟法国、英国、俄国这些国家都通了电报线,还签了协议,规定好通话费用,以及怎么分摊成本,互相约束着。
电报局越来越大了,培养人才就更重要了。电报学堂是光绪六年办起来的,后来又分设了报务、测量、高等等等不同的学校,培养更多人才。到了光绪二十五年,还加上了电话课程,让学生学得更全面。
话说这电话,最初叫“德律风”。过了二十五年,有个叫宣怀的官员上书朝廷,大概意思是这么说的:这德律风啊,是欧美那边发明的。拿起就能用,戴上就能听,坐在屋里就能和很多人说话,隔着老远都能像面对面一样聊天,这可是古时候想都不敢想的事儿!发明才不到三十年,就已经在各国普及开了。刚开始只能打几十里远,现在都能打几千里了!这新玩意儿发展这么快,根本拦不住啊!你看日本,电报和德律风都归邮电部门管,教学都在一间教室里,机器都出自一个工厂。咱们中国用德律风,是从英国人在上海租界开始的。这几年,各通商口岸,外国人都争着要装电话。吴淞、汉口那边是想借我们的电线杆子拉线,厦门那边是想自己拉线。
电报公司死活不同意,怕各国使臣跑到总理衙门去闹,到时候嘴上麻烦可就大了。要是真答应了,那麻烦可就大了去了!何况那些外国人个个虎视眈眈,想抢咱们电报的生意呢,一直没得逞。沿江沿海的通商口岸,要是都装上德律风,以后从短距离到长距离,从打电话到传文字,那可就收不住了!不光咱们电报的生意被抢走,他们的消息还比咱们快。现在不防备,以后怎么补救?现在国库里估计也拿不出钱来。我和电报公司的老板们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劝说中国商人投资,自己办德律风公司,和电报公司一起发展。先从通商口岸开始,再慢慢扩展到各省省会和县城,这样才能防备外国人打主意,保护好咱们已经有的电报业务。“
奏折递上去了,皇上也批准了。于是,北京、天津、上海、奉天(沈阳)、福州、广州、南京、汉口、长沙、太原都装上了电话,这德律风也就这样慢慢普及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