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瀛,字立夫,是湖北沔阳人。道光二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还进了上书房工作,一步步升迁到中允。大考的时候,他又升了侍讲,之后又当上了侍读。道光二十年,他被外派到直隶天津当道员,之后又升了好几级,最后当上了布政使。那时候英国在浙江闹事,沿海地区戒严,朝廷从西北调兵到京畿地区防备,陆建瀛负责军队防务和善后工作,处理得都很妥当,他所做的一切都有显著的成效。

道光二十六年,他升任云南巡抚,没多久又被调到江苏。在此之前,南漕的粮食运输出现缺额,朝廷讨论在江苏设立机构,让官员和百姓捐米运到京城,以充实粮仓。之前陶澍当江苏巡抚的时候,就认为漕河运输费用巨大,对国家不利,提议改成海运,但是很多官员反对,试行了一阵子就停了。等到陆建瀛到任,他和两江总督壁昌大力主张海运,一起说明海运的好处,建议苏州、松江、太仓的白粮改由海运运输,朝廷采纳了这个建议。后来,海运的范围又扩大到常州、镇江等府。道光二十九年,朝廷大臣们讨论南漕改成折色(用银两代替粮食)运输,陆建瀛和总督李星沅极力反对,认为这样做会造成很多阻碍,最终这个方案没有实行。

李建瀛被任命为两江总督。正赶上大水,百姓挨饿,他招来米商,商量赈灾抚恤的办法,还上奏疏请疏通积水,请求拨款一百五十万两赈灾。吴城六堡河决堤阻碍运输,皇帝命令他和侍郎福济去勘察,他上奏详细陈述了治理太湖和黄河的整体策略,包括加固堤岸、修建分洪道、加固大坝、疏浚河口等等,并按照奏议执行。

淮盐长期积压成问题,自从陶澍改革淮北盐政实行票盐制后,情况才稍微好转;但淮南盐政长期被地方官员和盐商把持,官员们靠着盐商发财,没人愿意改革。李建瀛看透了淮南盐政的弊端。恰逢淮南盐场在武昌发生大火,官府和盐商损失数百万两,盐税大幅减少,国库也因此空虚。三十年后,李建瀛上奏请求限定时间清查盐运仓库,并统筹淮南盐政全局,制定了十条新的章程,目的是削弱盐商势力,精简繁琐的规章制度,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淮南盐政积弊已久,必须痛下决心改革!”他这样想着。鸿胪寺少卿刘良驹也建议改革淮南旧章,效仿淮北实行票盐制,这与李建瀛的意见一致。改革方案正要实施,给事中曹履泰却上奏请求恢复旧制,御史周炳鉴也说淮南改用票盐制不方便,还弹劾李建瀛的方案。李建瀛写了奏疏详细解释,皇帝认可了他的意见,下旨让他全面负责,革除弊端,发展盐业,为国家增加收入。李建瀛建议在扬州设立机构收取盐税,以清理盐运署的各种额外开支;在九江等地检验发放盐引,以清理西岸的各种额外费用。“只有这样,才能堵住漏洞!”他心里清楚。统一收缴各种杂税和粮税,就能保证盐税收入不减少;新旧盐商一视同仁,就能保证盐引不缺。他严厉打击盐场和盐商的各种私营行为,江南的私盐问题由他负责,其他各省的私盐问题也由他兼管;同时招徕盐商,积累国库赋税,最终掌控全局。

就这样,李建瀛堵住了官员中饱私囊的渠道,每年为国家挽回一百多万两白银的损失。但这招致了无数的诽谤和攻击,李建瀛却毫不理会,一心为公。朝廷对他的信任越来越高,甚至下令严惩那些阻挠他改革的人。湖北盐道邹之玉沿用旧的盐运制度,江西盐道庆云强索月供,湖北同知劳光泰还写了三篇文章反对改革,还刻印传播,李建瀛将他们全部罢免。

咸丰元年,黄河在丰北决堤,皇帝命令李建瀛去勘察,他奏请用工程建设来代替赈灾,并与南河总督杨以增一起督办工程。第二年,因为黄河水势上涨,工程被迫停工,李建瀛被降职为四品顶戴。

那年秋天,洪秀全的太平军打到湖南来了,从洞庭湖一路往北打,声势浩大得很。陆建瀛当时还在忙着修建工程,但他赶紧写奏章给皇帝汇报战况,提出作战方案。皇帝很欣赏他,还特意嘱咐他仔细分析敌情,如果需要亲自去前线,就赶紧制定作战计划,不用等朝廷的命令。没过多久,汉阳和武昌就失守了。到了十二月,皇帝又给陆建瀛升官加爵,让他当钦差大臣,去九江上游堵住太平军。陆建瀛这才从工地上赶回南京,这调动命令来得太突然了。

第二年正月,太平军撤出了武昌,沿着长江往下游进攻。陆建瀛正准备出发,有人劝他说太平军来势汹汹,不好对付,应该谨慎点。但他没太放在心上,就命令寿春镇总兵恩长带着两千精兵当先锋,自己带着一千多兵马随后赶往九江。结果恩长跟太平军遭遇了,在江里打仗,不幸战死,军队也溃败了。陆建瀛在路上碰到了溃逃的士兵,听了他们的汇报,手下士兵都吓坏了。江西巡抚张芾也在九江驻军,也带着军队逃跑了,九江就这样被太平军占领了。陆建瀛乘着小船经过小孤山,不敢停留,到了安庆,安庆巡抚蒋文庆想请他进去商量对策,他都没理,直接回南京了。他把芜湖、太平的军队召集起来,驻扎在东西梁山,闭城防守。

这时,布政使祁宿藻本来就对陆建瀛不满,当面指责了他一顿。将军祥厚只顾着防守内城,根本没人负责对外作战。陆建瀛这下可急坏了,就装病谢绝会客三天。后来祥厚、祁宿藻等人就上奏章弹劾陆建瀛,说他放弃有利地形,贻误战机,进退失据,还把江苏巡抚杨文定擅自离开南京的事也说了。皇帝大怒,说:“陆建瀛打了败仗,不知道收拾残局,和向荣的大军联合起来攻击敌人;也不坚守小孤山,堵住太平军进入安徽的路;也不亲自督促军队坚守东西梁山,保护南京。他仓皇逃回,一点办法都没有,导致金陵城附近都受到惊扰,百姓都逃难去了。杨文定找借口离开省城,自己保全性命,罪责都逃脱不了。陆建瀛已经被革职,交给祥厚逮捕审问,解送到刑部治罪。”随后抄了他的家,还把他的儿子,刑部员外郎陆钟汉的官职也革除了。陆建瀛在城里据守了十三天,最后城破被杀害。这件事上报朝廷后,皇帝认为陆建瀛虽然最后没能守住城池,但死守城池,也算尽了忠,恢复了他的总督衔,按照惯例给予抚恤,还给他家产。但御史方俊又出来反对,最后朝廷取消了对陆建瀛的抚恤。

建瀛这个人,办事能力强,又喜欢招待名流,而且很会钻营,所以名声一下子就起来了,官也越做越大。但是,他不懂军事,一点准备都没有,结果打了一仗就全乱了套,重要的城市落入贼手,东南地区一片混乱,最后他一个人承担了所有的责任。他儿子钟汉,后来当上了江苏知府,咸丰十年,在军队里负责粮饷,在江阴遇到贼寇,战死了,后来追赠太仆寺卿。

杨文定,安徽定远人,道光十三年考中进士。从刑部主事一步步升到郎中,后来外放广东惠州、潮州、嘉应州做知府,又升迁为江苏巡抚。咸丰三年,杨文定上奏说江南的兵力太弱,兵员都被调走了,城里兵力不足,请求增援,朝廷就派了两千山东兵来支援。可是援兵还没到,他就奉命去守江宁,听说建瀛兵败了,就退守镇江。江宁城失守后,贼寇又来攻打镇江,副都统文艺带七百兵守陆路,杨文定自己带着八艘大船和十二艘小船在江里设防。可是敌军太强大了,镇江也失守了,他又退到江阴。朝廷下令革职查办,判处死刑。到咸丰六年,减为死刑,发配到军台戍边,后来就死在那里了。

青麟,字墨卿,图们氏,是满洲正白旗人。道光二十一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后来升迁为中允。大考得了二等,升为侍讲,又升了好几级,最后当上了内阁学士。他担任江苏学政期间,政绩显著。咸丰二年,升任户部侍郎。学政任期满后,被派去督促丰北塞决工程的进度。三年后回到京城,又外放湖北担任学政,后来调任礼部侍郎。

话说当时那些土匪从江西窜到湖北,青麟当时正在德安主持考试,听到警报后立刻停止考试,赶紧带着知府乔装打扮,招募乡勇,准备防守。结果府城保住了。之后,他写奏章详细汇报军事情况,建议湖北、江西、安徽三省联合出兵剿匪,这样才能更有把握。四年后,他被任命为湖北巡抚。

那时候城里兵力只有不到一千人,荆州将军台涌被任命为总督,还没到任呢,土匪就从黄州打到汉阳、汉口,准备渡江攻打武昌。青麟指挥总兵杨昌泗、游击侯凤岐和副都统魁玉,水陆并进,跟土匪交战,把他们打退了;接着又在豹子海、鲁家港打败了土匪,摧毁了五个土匪营垒。

后来,土匪又攻打塘角、鲇鱼套,逼近省城,青麟在武胜门督战,结果城里突然起火,原来是土匪有内应,士兵溃不成军,武昌城就这样失守了。青麟想自杀,大家把他拦住,护送他去了长沙,然后又转到荆州。

一开始,皇帝听说青麟把自己的家产都拿出来犒赏军队,非常高兴。但是武昌城屡次失守,青麟又弃城逃往他省,这罪过就太大了。皇帝下诏说:“青麟在封疆重地担任要职,正赶上土匪横行,武昌城兵力单薄,军饷又不足。朕看他担任学政时保住了德安,觉得他勤劳肯干,才给了他这么重要的职位。他在省城部署防务,多次击退土匪,取得胜利。八十多天里,他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奏报的内容没有一句虚假,朕还在催促增兵支援呢。六月初的时候,魁玉、杨昌泗等人还接连打败了土匪营垒,只要能激励将士奋勇作战,怎么会这么快就丢了城池?就算城池被围困,只要坚守待援,解围是迟早的事,朕还可以宽恕他的过错,论功行赏。即使他拼尽全力战死沙场,朕也会追封表彰他的忠义,他的功过自会昭然若揭!但他却仓皇逃往他省,直接跑到长沙,这分明是弃城而逃!长沙根本不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他越境逃生,拿什么来解释?如果再对他宽大处理,那地方官员守土的责任就成了空话,拿什么来面对那些为国捐躯的忠臣呢!朕赏罚分明,绝不会因为以前他做过一些小贡献,就对他有所偏袒!等他到了荆州,就按照诏书处死他!” 最后,青麟被处死了。

几个月后,曾国藩收复了武昌,奉命调查前任督抚的功过。他在奏疏里说:“武昌城第二次失守,实际上是因为崇纶和台涌多次贻误战机造成的,老百姓都恨死他们了!反倒是对吴文镕的忠诚爱国之举赞誉有加,对青麟也多有谅解。查明,吴文镕已经去世了,青麟当时是帮办军务,而崇纶却处处跟他作对:青麟要兵保护,他不给;青麟要钱造武器,他不给;要不就是故意瞒着青麟军务,要不就是好几天都不让青麟见他。自从贼军占据汉阳、汉口后,到处烧杀抢掠,房屋都被毁了。老百姓还指望着青麟督促军队赶走敌人,青麟也确实表现出了对百姓的怜悯。可崇纶呢,一点儿这样的表现都没有!” 奏疏上呈后,朝廷就斥责罢免了台涌,并且追究了崇纶的罪责。

崇纶,喜塔腊氏,是满洲正黄旗人。他最初在内阁当个抄写文件的小官,后来升任军机章京,又一路升迁到侍读学士。之后外放陕西凤翔、邠州道,又调任直隶永定河道,后来又当上了云南按察使、广东布政使。

1852年,(湖北巡抚)这个位置空出来了,他被提拔上去了。当时武昌城正被贼军占领着。第二年春天,贼军放弃了武汉,往东边江南、江西去了,搞得那一片鸡飞狗跳的,这时候他才到任。结果贼军又杀回过头来,攻占了兴国州的田家镇,接着又打到了黄州。他上奏朝廷说:“武汉老百姓都逃跑了,市场都没了,军粮供应不上,兵力又少。我觉得应该先把贼军剿灭了,再考虑其他。”没过多久,贼军就打到了汉阳,还窥视着武昌。新来的总督吴文镕,跟他意见不合。等贼军退了之后,他就弹劾吴文镕说他只会闭城死守。皇帝觉得这两个人合不来,还耽误事,就命令吴文镕去剿匪,让这位老兄负责防守。吴文镕带兵去打黄州,这位运输军需物资却总是拖拖拉拉的,只催着赶紧打仗。1854年正月,吴文镕战败身亡。他主动请缨去打仗,其实是想找个机会开溜。皇帝看穿了他的心思,没同意。正好他父亲去世了,得回家守孝,就让青麟顶替了他的位置,还让他留在湖北协助防守。后来他又以生病为由请求辞职,皇帝大怒,把他撤了职。六月,武昌城失守了,他提前一天就跑了,直接去了陕西。后来曾国藩弹劾他,要抓他来治罪,他就服毒自尽了,对外宣称是病死的。

何桂清,字根云,是云南昆明人。道光十五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一路升迁,做到内阁学士。道光二十八年,他被提拔为兵部侍郎,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守孝期满后,又回到原来的官职,后来调到户部。咸丰二年,他担任江苏学政。当时广东的贼军骚扰江南,他上奏朝廷,陈述军事情况,弹劾那些不作为、办事拖拉的官员,说话非常直率,一点也不避讳。皇帝很欣赏他。咸丰四年,他调任仓场侍郎,不久后又担任了浙江巡抚。

自从贼寇占据了江宁,东南地区就一片震动。安徽的徽州、宁国两府是浙江的屏障,桂清严密防守着重要的关隘,还另外派出一支军队驻守黄池,扼守着苏浙之间的交通要道。要是贼寇来犯,就和提督邓绍良一起抵抗。五年的时候,桂清下令道员徐荣去剿灭黟县、石埭的贼寇,一开始战况还算顺利,但后来贼寇越来越多,徽州的军队溃败逃散,徐荣寡不敌众,最终战死了。

桂清就说,徽州和浙江就像嘴唇和牙齿一样,必须同心协力,才能成功。他的奏疏上报后,朝廷下令告诫地方官吏,不要互相推诿扯皮,要齐心协力。当时贼寇已经攻陷了徽州各个属县,桂清就下令知府石景芬、副将魁龄等人,去收复徽州府城和休宁县,并且把自己的军队部署在昌化、于潜、淳安等地,堵住贼寇的来路。安徽巡抚当时搬去了庐州办公,徽州、宁国两府跟江南地区隔绝了,朝廷没办法远程指挥,于是就让桂清兼管徽州、宁国两府。

江西的贼寇入侵浙江境内,攻陷了开化县,又打到了遂安县,桂清就下令邓绍良等人联合起来攻击,把贼寇赶出了徽州境内。周天受、石景芬等人又接连收复了黟县、石埭。桂清上奏朝廷,请求增加和调整镇守道员的职位,好专门负责这件事,于是就让石景芬担任徽宁池太道;豫祺担任总兵,但能力不行,后来又换成了江长贵。朝廷还采纳了桂清的建议,任命前侍郎张芾驻扎在皖南地区,负责整顿团练,督办徽州、宁国两府的防务,后来又让他兼管浙江的衢州、严州两郡,和桂清一起协力抗击贼寇。

六年的时候,桂清下令邓绍良、秦如虎、都兴阿等人一起攻打宁国,又另外派江长贵去击败从江西来的贼寇袭击太平的企图,连续取得胜利,最终攻克了宁国府城。朝廷对桂清更加赏识,想要重用他。

杭州知府王有龄是桂清非常倚重的下属,桂清把他提拔到掌管权力和司法的大位上,结果被通判徐徵弹劾。桂清向上级汇报这事儿的时候,心里很不高兴,态度也挺强硬的,结果被批评了一顿。于是桂清就以生病为由请求辞职,朝廷还安慰他让他留下。

正巧这时候,两江总督怡良被免职了。皇帝觉得筹集军饷这事儿太重要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大学士彭蕴章就推荐了桂清,说他给徽州的军队筹集军饷从来没出过问题,完全能胜任。所以,在七年春天,皇帝就让他以二品顶戴的官衔署理两江总督,不久后正式任命他。桂清上任后大力推荐王有龄,让他担任江苏布政使,专门负责筹集军饷。

江宁当时是贼寇的老巢,总督只能住在常州,军事方面主要由将军和春负责,提督张国樑是他的助手,之前的总督怡良只负责运输和供应军需物资。桂清多次上奏朝廷,提出很多好的军事策略,皇帝都很满意,还下令让和春和桂清一起商量军事行动。那年冬天,他们攻克了镇江,因为在筹集军饷方面有功,桂清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十年春天,又因为攻克了九洑洲,他又被晋升为太子太保。桂清当时春风得意,更加受皇帝器重,名望也达到了顶峰。

军队接连打胜仗,把江宁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太平天国的军队情况很糟糕,四处求援。李秀成想偷偷跑到浙江去,想办法分散清军的兵力,从安徽广德直接奔向杭州。城池很快就被攻破了,只有瑞昌将军坚守内城没失守,朝廷赶紧下令催促桂清、和春派兵增援。于是就下令让提督张玉良带兵迅速赶去,张玉良到了以后,内外夹击,太平军立刻逃跑了。临安、孝丰、安吉等城也相继收复了。朝廷嘉奖桂清的功劳,给他升官。

这时候太平军已经包围了金坛,攻陷了江阴,朝廷派总兵马得昭、熊天喜、曾秉忠,还有副将刘成元,水陆并进,去抵抗太平军,结果兵力更加分散了。太平军就集合了十多万人马,从建平、东坝出兵,一路从东坝攻打江宁,一路从溧阳窥探常州,桂清听到这个消息,差点吓傻了。正好马得昭、周天孚分别去增援苏、常两地,可是太平军已经攻打金坛,攻陷了句容。句容是清军大营的后路,从此后路被切断了。张玉良带兵回到常州,和春紧急发文调兵增援大营,桂清不让派兵,又调马得昭增援,马得昭也不理他。王有龄已经升任浙江巡抚,写信给桂清警告他,绝对不能离开常州一步,还说:“现在情况紧急,你身为朝廷大臣,大家都在看着你的一举一动,你的一步行动都会影响军心。”这是在规劝他啊。

下大雪,军队又冷又饿,要粮饷却没得到,就开始闹事,最后全军溃散了。和春和张国樑退守丹阳。桂清上书说:“丹阳以上的军事,由和春和张国樑负责;常州的军事,由我和张玉良负责。” 稍微安排妥当后,他们就打算去收复溧阳,结果太平军已经攻打到丹阳了,张国樑战死了,和春逃到常州,桂清吓坏了。总理粮台的查文经等人顺着他意思,建议后退保卫苏州。桂清于是上书说把军事交给和春,自己去苏州筹集军饷。他正要走,常州的士绅百姓堵住路不让走,有人开枪,死了十多人才得以脱身。张玉良留守常州,后来也逃跑了。老百姓登上城墙抵抗,几天后城池失守,常州城被屠杀。

桂清到了苏州,巡抚徐有壬不肯接纳他,还上书弹劾他放弃城池,导致军队覆灭。和春退到无锡,也战死了。桂清谎称要借外国的军队,就去了上海。苏州也失守了,徐有壬殉城而死,临死前又上书弹劾桂清,朝廷下令革去他的官职,把他抓回京城治罪。正赶上各国联军攻打北京,皇帝逃到热河,这一拖就是两年。王有龄和江苏巡抚薛焕都是桂清以前的下属,他们多次上书为桂清求情,但都没被批准。御史们多次弹劾他,直到同治元年,他才被逮捕下狱,判处斩监候。大学士祁俊藻等十七人上书营救他,尚书李棠阶也极力为他辩护,判决才得以确定。桂清拿出以前在地方官衙上报的公文为自己辩解,案件被交给曾国藩审查奏报。

曾国藩在奏疏里说:“地方官员把守住城池作为最大的责任,不应该因为下属的一句话就决定他的生死。朝廷大臣应该根据他的实际行为来定罪,不必以有没有上报公文作为衡量的标准。” 那年冬天,桂清被处死了。桂清是从侍从官做起的,后来担任了地方大员,他聪明能干。在两江总督任上,正赶上英国挑衅,他多次提出应对策略。他还和大学士桂良等人一起商议税则,很多意见都很有见地,但朝廷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建议。他晚年行为败坏,误国害民,虽然朝中很多人为他说话,最终还是无法改变公众的评价。

话说啊,大家都在说陆建瀛和何桂清这两个人,年轻有为,都是当时很厉害的人物,肩负着江浙一带重要的责任。 陆建瀛呢,一开始打仗的时候,就没啥预先的计划,遇到事情就手忙脚乱的。何桂清更不行,根本不懂得怎么判断敌情,关键时刻也没啥拼死一战的精神。这两个人啊,最后都身败名裂了,罪过真是逃不掉。

青麟上任的时候,正赶上最危险的时候,情况非常艰难,他硬撑着,最后还是因为越过边界作战被杀了。不过,大家对他还是比较宽容的,觉得情有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