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这上面列的都是古代的各种仪式啊!首先是皇室的婚礼,皇子结婚的仪式,还有公主出嫁的仪式,这规格肯定高到爆!这上面还写着郡主以下的女子出嫁的礼仪,看来等级制度森严啊。 然后还有品官、老百姓结婚的仪式,这肯定就简单多了。

接下来是古代官员的各种仪式,比如视学仪式,也就是皇帝视察学校,这临雍礼应该就是皇帝在宗庙祭祀祖先的仪式吧。还有经筵仪式,皇帝听大臣讲经,这日讲应该也是类似的讲学活动。 再有就是策士仪式,选拔人才的仪式,还有颁诏仪式,皇帝颁布诏书的仪式,以及迎接诏书的仪式,这排场肯定也很大。 还有进书、进表笺的仪式,都是上奏朝廷的正式场合,得规规矩矩的。最后是巡狩仪式,皇帝出巡视察,还有乡饮酒礼,这应该是一种地方性的祭祀活动吧。

总而言之,这上面记载的都是古代各种重要的仪式,从皇室到百姓,从祭祀到考试,方方面面都涵盖了,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感觉古代的礼仪制度相当复杂,每一个环节都得一丝不苟,不然就犯了大忌!

话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戊子年的时候,叶赫贝勒纳林布禄把妹妹送来当皇后。当时努尔哈赤率领贝勒们迎接,摆了很大的宴席,婚礼也顺利完成了,不过那时候皇后的册立仪式还没完全定下来呢。

后来皇太极即位后,才正式进行了册立皇后的仪式。直到顺治八年,顺治帝大婚,才最终确定了迎娶皇后的仪注。首先,要选个好日子举行纳采礼。在纳采礼的前一天,要派官员去郊外、社稷坛和太庙祭告天地神灵。到了纳采的当天一大早,就在太和殿设好祭台,礼物摆在丹陛上,文书和马匹则摆在丹陛下面。正使和副使就站在丹墀的东边。鸣赞官开始宣读赞词,使臣行三跪九拜的大礼后,才走上东边的台阶,站在丹陛上。然后,宣制官宣读皇帝的旨意,使臣要跪着听旨。旨意是这样的:“朕今纳某氏某女为皇后,命尔等持节行纳采礼。” 接下来,大学士拿着节杖出来交给正使,正使接过节杖,和副使一起走到中阶左边。负责仪仗的官员把纳采的礼物送到采亭里。然后,仪仗队开道,卫兵牵着马匹跟随,从太和殿中门出去,前往皇后娘家。皇后父亲穿着朝服,跪在门外道路的右边迎接。使臣到了之后,把节杖放在案几中央,负责仪仗的官员把礼物摆放在左右两边的案几上,马匹则放在庭院里。使臣宣读纳采的旨意,然后依次把礼物交给皇后父亲,皇后父亲跪着接受礼物,然后起身,带着儿子们面向皇宫行礼。使臣告辞后,也跪着行礼,跟来时一样。

纳采礼的前一天,还要举行纳徵礼。负责仪仗的官员准备好大量的聘礼,派使臣传达皇帝的旨意,仪式跟纳采礼差不多。大婚的前一天,还要再次派官员祭告天地神灵。到了大婚这天,仪仗队、乐队都准备好了。皇帝在太和殿检阅册宝,并宣读旨意:“皇帝奉皇太后懿旨,纳某氏为皇后。值此吉日良辰,朕已备好聘礼和册宝,命尔等以礼奉迎。”然后,派使臣按照册立皇后的仪式进行,使臣带着册宝从协和门出发,然后皇帝驾车回宫。

皇后仪仗浩浩荡荡地摆到了她娘家的府邸。皇帝派来的使臣到了,皇后的父亲带着所有亲戚穿着朝服在门外迎接。皇后穿着礼服在院子里迎接,她母亲和其他女性都穿着朝服跪着迎接使臣。

使臣把册宝放在陈设的案子上。皇后在案子前南北朝向跪着,内院的官员站在西边,读着册宝上的文书,然后依次把册宝交给左边的女官,女官跪下接过后献给皇后,皇后接受后,再转交给右边的女官,女官也跪下接过后放在案子上的盝(音同“需”)里。皇后起身后,行了六次肃立,三次跪拜,三次叩头,礼仪完毕,然后上了凤辇。女官捧着盝放在彩亭上,鼓乐队走在前面开道,接着是仪仗队,最后是凤辇。皇后的父母跪着送行,跟迎接时一样。

凤辇到了协和门,仪仗停了下来。女官捧着盝走在前面,把它放到中宫,凤辇从午门进入皇宫,到太和殿的台阶下才停下来,皇后下辇入宫。

皇帝在中和殿,带着诸位王爷到皇太后面前行礼。礼毕,诸王退下。皇帝在太和殿设宴款待皇后的父亲及其亲属,王公大臣们都参加了宴会。皇太后在慈宁宫(即保和殿)设宴款待皇后的母亲及其亲属,公主、福晋、命妇们也都参加了。

三天后,皇帝再次在太和殿,王公大臣们上表祝贺,皇帝颁布诏书,按照规制赏赐皇后的父母兄弟,赏赐的等级各有不同。

十一年大婚,三天后,皇后去拜见皇太后,礼仪结束后才开始宴会。康熙四年大婚,就在皇后的府邸设了纳采宴,公主、辅臣、命妇各三人,内大臣、侍卫以及三品以下的官员、二品以上的群臣都参加了。

大徵那天的流程也是一样的。皇后先给祖父母、父母送去衣服,表达谢恩,一切都很正式。到了吉日,使臣带着册宝来了,皇后恭敬地接受了。钦天监报时后,皇后上了轿子。四个命妇在前面引路,七个命妇在后面跟着,都是骑马的。内大臣和侍卫护送着,到了太和殿台阶下就退下了。皇后下轿,内监拿着册宝引导她到中和殿,命妇们也退下了。负责仪式的命妇们迎接皇后入宫,内监把册宝交给保管册宝的内监后也退下了。皇帝去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面前行礼,在宫殿里设宴款待,跟以前一样。皇太后带着辅臣和命妇们入宫,宴请皇后的母亲和亲属,公主和福晋们不参加。当天晚上,宫里设宴,举行合卺礼。第二天,皇后去两宫朝见,三天接受朝贺,颁布诏书,都按照惯例进行。

同治十一年的时候,纳采、大徵、发册、奉迎,这些程序都按照规制执行。只是皇后上轿的时候,使臣骑马走在前面,内监扶着,左右内大臣等骑马跟随。到了午门,九凤曲盖在前面引路,走到乾清门,龙亭停下来,使臣等人就退下了。礼部官员拿着册宝摆放在交泰殿左右的案几上,然后也退下。皇后的轿子进了乾清宫,负责仪式的官员都退下,侍卫合上隔扇。福晋和命妇们陪着皇后入宫,宫里摆了合卺宴,仪式完成。光绪十五年皇后大婚,过了六天才朝见皇太后,又过了两天,皇帝才接受朝贺,其他的仪式都一样。

首先,皇室先要指婚,然后挑选一些大臣和命妇,以及一些年纪比较大的长者来负责婚礼的筹备工作。福晋的父亲穿着蟒袍,来到乾清门前,朝北跪下。大臣们站在西边,宣读圣旨:“现在将某氏之女,指婚给皇子某为福晋。”福晋的父亲行三跪九拜大礼,然后退下。

接下来选个好日子,挑选一些内务府大臣和侍卫陪同皇子前往福晋家,举行文定礼。福晋的父亲穿着盛装在门外迎接,皇子进屋行拜见礼,福晋的父亲回拜,双方行三拜礼后起身。然后皇子再拜见福晋的母亲,礼节相同。拜见完毕后,皇子告辞,福晋的父亲一直送到大门外。

然后是纳采礼,相关部门准备了礼品和聘礼,还准备了送给福晋父母的衣服和马匹。内务府的大臣和宫殿的监督官领着侍从前往福晋家。到了福晋家门口,福晋的父亲迎接皇子一行进入中堂,谢恩完毕后,双方一起宴饮。大臣们陪福晋的父亲在中堂设宴,命妇和女官则陪福晋及其女眷在内室设宴。宴会结束后,使者回宫复命。

婚礼前一天,福晋家把嫁妆都送到皇子的宫殿。婚礼当天,皇子先去向皇帝和皇后行礼,如果福晋出身妃嫔之家,她的家人也要一起前往行礼。

吉时一到,銮仪卫准备好彩车,内务府大臣带领二十名属官和四十名护卫前往福晋家迎接新娘。彩车停放在大厅中央,女官宣布“升舆”,福晋上车,父母和家人一起送行。内务府的校尉抬着彩轿,女官们跟随,出了大门后骑马同行。到了皇宫的城门外,大家下马步行,跟随彩轿进入宫内。到了皇子宫殿门口,福晋下轿,女官们引领她进入宫中。

到了喝交杯酒的时候,皇子面向西,福晋面向东,双方行两拜礼。然后各就各位坐下,女官斟酒,调和后呈上,两人都喝了。酒席进行三轮,之后起身,再次行两拜礼。这时,宫里张灯结彩,摆设宴席,福晋的父母、亲戚以及大臣和命妇们都参加了婚礼,婚礼圆满结束。

第二天,皇子和福晋一大早就起床,去向皇帝和皇后行礼。女官引导皇子站在左边稍前一些,行三跪九拜大礼;福晋站在右边稍后一些,行六肃三跪三拜大礼。拜见福晋的娘家人(妃嫔)时,皇子行二跪六拜,福晋行四肃二跪二拜。九天后,皇子和福晋回娘家探望,巳时(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宴饮完毕,一同返回,不会超过午时(中午)。

话说以前王公贵族结婚,崇德年间就定下了规矩。亲王娶朝臣的女儿,订婚那天,王府的官员去女方家提亲,当天要摆宴席,酒肉管够。结婚那天宴席也一样隆重。女方父母能得到王府赏赐的衣服、马匹等等,都有规定的数目。如果是外地的亲王、郡王、贝勒、台吉的女儿嫁给王公,那赏赐的物品就根据他们的爵位高低有所不同,结婚宴席上的牲畜数量也各有讲究。世子、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结婚,赏赐的物品和宴席上的酒肉数量,也是一层层递减的,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到了顺治年间,又改了婚嫁制度,规定贝勒以下的都不能再用珠子、丝绸缎子了。

如果皇帝赐婚,王公就得去中和殿或者位育宫谢恩。如果王公的儿子还没受封爵位,那他的婚礼就按照他父亲的爵位来操办;如果儿子已经受封了,那就按照儿子的爵位来办。康熙初年,才开始允许王公订婚时用丝绸缎子代替布料,其他的规矩还是照旧。

公主出嫁的仪式就更讲究了。结婚那天,驸马穿蟒袍,到乾清门东边的台阶下,朝北跪着,负责操办婚礼的大臣站在西边。然后宣读圣旨:“将某公主嫁给某驸马。”驸马领旨谢恩后就退下。订婚那天,要选个好日子去午门行九叩礼,这就算是订婚了。驼马、酒席、羊酒的数量都有规定,然后由相关部门按照规定去准备。第二天要举行宴会,驸马带着他的家人穿朝服去拜见皇太后,拜见完毕后,大家一起到保和殿。皇帝坐在上面,驸马等人要行三跪九拜的大礼。

宴会摆好了,负责进献爵位的官员跪着给皇帝敬酒,皇帝喝了之后,再赐酒给官员,官员也要跪着喝。这时,驸马等人只用行一拜礼。宴会结束谢恩时,要行一跪三拜的大礼。出了内右门外,还要再行三跪九拜的大礼,然后才退下。凡是在皇帝面前谢恩都要有赞礼官,但在后宫面前就不需要了。当天,驸马的亲属还要去皇太后和皇后的宫里参加宴会。出嫁的前一天,驸马要去宫门谢恩,内府的官员会带着仪仗队把公主的嫁妆送到驸马府,内务府的管事女官和宫女一起把嫁妆摆放好。

那天是冬至,驸马家准备了九十九件礼物,什么马鞍、盔甲之类的,都送到午门去呈献给皇上。皇上的宴请跟以前定下来的礼仪一样。吉时一到,公主穿着盛装,先去给皇太后、皇帝、皇后还有她亲生的妃嫔们行礼。然后,命妇们簇拥着公主上轿,轿帘放下,内侍抬着轿子出宫,仪仗队和灯笼火把在前面开路。福晋、夫人、命妇们都乘轿陪着公主,一起到驸马府去行合卺礼(喝交杯酒)。那天摆了九十桌酒席,就像公主下嫁到外藩一样,只是用牲畜和酒。结婚九天后,公主回宫谢恩。公主进宫行礼,驸马则要在慈宁宫门外、乾清宫门外、内右门门外分别行礼。

天命八年,太祖皇帝在八角殿训斥公主,要她遵守妇道,不能欺侮丈夫,也不能任性骄纵,违反了就要治罪。当时人们都说,这是王化(教化)的开始。后来就规定了,驸马和他的父母见到公主都要跪下叩头请安,接受赏赐也要磕头,这都是沿袭古代的旧例。到了道光二十一年,宣宗皇帝觉得这不太合适,就稍微改了一下礼仪,规定驸马见到公主要站着行礼,公主也站着回礼;驸马的父母见到公主也要站着行礼,公主也一样站着回礼。像祭祀用的那些东西,也都是站着行礼,不用跪了,这样是为了强调伦理纲常,就正式下令这么做了。

又规定了公主出嫁的时候,取消九十九件礼物的进献,并且取消了宴席,以后就一直取消了宴席。第二年,又把初定进献的九只羊改了。此后都依此办理。到了同治年间,规定公主回娘家,驸马不用在内右门行礼了,其他的礼仪和以前一样。

崇德年间,亲王家女儿出嫁,那聘礼可真是丰厚啊!光马匹和盔甲就十五套!要是嫁到边疆,亲王以下的人家纳采用的骆驼、马、羊,数量也得按七或九的倍数来算。陪嫁的丫鬟有八个,还有男仆、女仆各五户人家。

到了顺治年间,朝廷大臣家女儿出嫁的聘礼,马匹和盔甲就都减到七套了。到了乾隆年间,定郡王的女儿出嫁,陪嫁丫鬟变成了六个,男仆、女仆各四户人家。嫁给朝廷大臣的,聘礼马匹是七匹,嫁到边疆的,纳采的礼品数量就比崇德年间少了。郡主以下,像县主、郡君、县君、乡君这些身份的女子出嫁,聘礼就依次递减。康熙八年的时候,规定郡主、县主回娘家探亲,娘家不能送满族人当仆人,只能用蒙古族和汉族人,最多八个;郡君到乡君,最多六个;将军到宗室女,最多四个。

乾隆三十五年,朝廷大臣家取消了纳采的仪式,边疆地区还是照旧。而且,也不再设宴庆祝了。

普通官员和老百姓结婚,那流程就简单多了。首先得请媒婆送信,然后选个好日子,正式纳采。从公侯伯到九品官,结婚的礼品数量都根据官职高低来定。主婚人穿戴正式的吉服,派儿子或其他晚辈去女方家送礼。送礼的人把礼物摆放在院子里,然后宣读婚书,主婚人接下婚书,还要祭拜祖先,招待客人。客人走后,再把他们送到门口,送礼的人再回去复命。当天还要设宴款待,牲畜和酒水的数量,根据主婚人的身份高低而有所不同。婚礼前一天,女方要派人送簸箕和扫帚到男方家,还有被褥、床垫和各种生活用品。

到了结婚这天,男方家提前准备好了结婚宴席。新郎穿着喜庆的衣服等候着,准备好仪仗队。新郎遵照父亲的命令去迎接新娘,乘坐装饰华丽的婚车前往新娘家。新娘家的主婚人先去祭拜祖庙,禀告说:“我家第几女某某,今天要嫁到某某家。”然后给新娘插上笄,正式宣布她成年。接着,新娘在内室接受祭拜,父亲站在东边,母亲站在西边。新娘穿着盛装出来,面向北方行两次跪拜礼,侍女给新娘斟上酒,父亲教导她持家之道,母亲为她整理衣襟和系上头巾,再次申明父亲的嘱咐,新娘认真记下,不敢有丝毫懈怠。新郎到达后,进门行两次跪拜礼。之后摆上雁作为祭品,然后新郎退出去。媒婆为新娘戴上盖头,新娘出门。新郎躬身行礼。新娘在媒婆的引导下登上婚车,仪仗队在前开路,送亲的人跟在车后。新郎先回去了。婚车到达男方家门口,新郎引导新娘登上西边的台阶,进入房间,跨过门槛。陪嫁的丫鬟铺好新郎的坐席在东边,铺好新娘的坐席在西边,新人行完拜礼后,相对而坐。菜肴端上来了,吃完饭后,陪嫁的丫鬟取来酒杯斟满酒,分给新郎新娘,用交杯酒喝了三杯,喝完酒后,新郎出去。陪嫁的丫鬟铺好床铺和枕头,新郎进来,然后熄灭蜡烛。这一天宴席的规格和纳采时一样。

官员的儿子如果还没上任,婚礼的规格参照他父亲的官阶;已经上任的,则按照自己的官阶来办。普通士人的婚礼规格与九品官相同。普通百姓纳采时,首饰数量最多只能是四件,婚车不能过分装饰,其他方面与士人的婚礼相同。结婚三天后,男方主人和女主人带着新娘去祭拜祖庙,如果没有祖庙,就在家里祭拜祖先,仪式和往常一样。

雍正初期,朝廷规定,汉人纳采和结婚,四品以上官员,绸缎和首饰数量限制在八件以内,食物种类限制在十种以内。五品以下官员依次减去两种,八品以下再减去两种,军人和百姓的绢和果盒数量限制在四件以内。品级官员结婚当天,要用本官的属下办事,灯笼六盏,鼓乐队十二人;没有品级的,灯笼四盏,鼓乐队八人。为了禁止铺张浪费,规定所有官员和百姓都不能过度花费。

顺治刚登基那会儿,皇帝亲临太学参加祭祀典礼。提前几天,衍圣公和五经博士就到了北京,孔子的后代来了五个人,孔子的配偶和哲人后代各来了两个人,都坐着马车进京。那些孔子的后代里,在朝廷做官的,还有太学的老师学生、进士举人贡生,都来参加典礼。内阁准备了经书,祭酒和司业写好了讲稿呈给皇帝。

到了那天,在大成门东边搭起了很大的祭祀台,彝伦堂里设了黄色的御座,御座前面放着御案,左右两边各放了一张讲台。祭酒他们拿着讲稿和讲稿的副本,经书放在左边,讲稿放在右边,摆在御案上。皇帝穿着祭祀的衣服,坐车来到太学,祭酒和司业带着太学官员和学生,在成贤街右边跪迎皇帝。皇帝进了帐篷,来到大成殿举行祭祀典礼。

祭祀典礼结束后,皇帝换下祭祀的衣服,来到彝伦堂,来到讲台。皇帝坐上御座,王公大臣站在台阶上,百官站在台阶下,衍圣公带着博士和孔子的后代,祭酒他们带着太学官员和学生,都到位后行三跪九叩的大礼。礼毕,从王公到九卿依次赐座,然后又到堂内跪下,行一叩首礼。鸿胪寺官员喊“进讲”,祭酒和司业进殿,面向北站立,负责的人把经书抬到皇帝面前。皇帝赐给讲官座位,祭酒他们行一叩首礼后坐下。然后依次宣讲。翰林院四品以下的官员,监官、老师、博士、圣贤后代、在学的学生,都在周围听着。

讲完后,大家退下。大家重新站好队伍,跪着听皇帝的训话。皇帝说:“圣人的道理,就像太阳当空,你们要认真学习,好好运用,用来治理国家,你们老师和学生都要努力啊!”祭酒他们又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然后退下。皇帝赐茶,大臣们都喝了茶。行一叩首礼,典礼结束。皇帝离开,大家跪送。第二天,监官、博士和学生们上表谢恩,皇帝在太和殿接受谢恩,赏赐跟往常一样,还宴请了衍圣公和官员们。三天后,皇帝下诏书给太学,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赏赐衍圣公冠服,监官、博士们每人一套衣服,助教和学生们赏赐白银,数额不等。

康熙八年,圣祖皇帝在太学举行祭祀典礼,讲经的仪式都按照顺治年间的规矩进行。

雍正二年,皇上发布谕旨说:视学典礼上说“称幸”不合适,以后把“幸”改成“诣”。

乾隆二年,皇上命令闵、冉、言、卜、颛孙、端木六个家族的博士陪着祭祀观礼,准许他们像其他五个家族一样参加。第二年,皇上亲自视察太学,圣贤的后代以及东野氏家族来观礼的有三十二人,皇上把他们送进太学学习,还召见衍圣公他们当面训话。皇上说:“既然是圣贤的后代,就要有圣贤的心,不能只是读他们的书而已。一定要亲身实践,做事问心无愧,才算不辜负所学。你们一定要努力勤奋,勉励自己,继承和发扬圣贤的思想。”

三年三月上丁日,皇上亲自到太学举行释菜礼。过了六天,皇上在雍门讲学,王公大臣、圣贤后代,甚至太学里的学生,聚集在桥门璧水之间的人数达到上万。皇上在雍门讲学之前,先选好了吉日,有关部门就在大成门外搭起御幄,辟雍殿的台阶上摆放着中和韶乐的乐器,太学门内摆放着丹陛大乐和清乐的乐器。殿内的经书案、讲台都像以前一样准备好了。皇上祭祀完毕后,来到彝伦堂,换上衮服,来到辟雍。太学鸣钟鼓,皇上升座,乐队演奏,演奏时有停有顿。司仪喊“齐班”,讲官、侍班、纠仪等官员都到各自的位置就位,司仪喊“跪,叩,兴”,行二跪六叩礼,然后起身。比如衍圣公入朝觐见,先进行讲学,大学士到学生都分班站好,行礼完毕后,满族和汉族讲官入场,行一叩首礼,然后就坐,开始讲四书,皇上对书义进行阐发,向臣工们宣示,圜桥周围的官员和学生都跪着聆听,完毕后起身。祭酒讲经,皇上也像刚才一样阐述经义。其他的仪式和视学一样。

之前御史曹学闵上奏说:“应该效法古代制度,在国子监建造辟雍。”这件事经过部门讨论。到四十九年,新建的国学建成了,第二年将要举行雍门讲学,皇上命令大臣疏浚圜水,礼乐都准备好了。皇上特地下旨奖励曹学闵,并且命令朝鲜的使臣也随班观礼。典礼结束后,赏赐各有不同。第二天又赏赐圣贤后代和学生绸缎。

道光三年,皇帝在雍和宫召见荫生豫,给他训话,对监察官员说:“改变风俗,教育人民,都得靠学校,培养优秀人才,是老师的责任。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是循序渐进慢慢培养出来的,这都是有原因的。你们这些监察官员要好好督促这些学生,重视他们的教育,端正他们的行为,不要追求表面华丽,也不要墨守成规。要他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选择好的朋友,尊敬老师。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继承和发扬圣贤的业绩。”

接下来,皇帝下令,要到山东曲阜去祭祀孔子。皇帝亲自到孔庙去讲学,提前选好了孔子的后代两个人来当讲师,翰林院的官员负责写讲稿。出发前一天,在奎文阁诗礼堂里布置好了皇上的座位,讲台设在西边的屋檐下。到了那天,讲稿和副本都摆放在讲台上。皇帝从行宫出发,衍圣公穿着盛装,带着五经博士和孔氏族人,在孔庙门口右边跪迎皇帝。皇帝进去,先到孔庙的大成殿祭拜孔子,仪式和上丁仪节一样隆重。祭拜完后,皇帝来到诗礼堂,坐上御座。衍圣公以下的官员都跟着来到庭院里,按照礼仪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礼毕,讲学开始,讲师一跪三叩,然后开始讲课。讲完经书后,大家一起退下。之后,皇帝又去参观了孔林。第二天,皇帝赏赐了衍圣公等人布帛、黄金和书籍,数量各有不同。他还挑选了一些有才华的孔氏子弟推荐到国子监学习,凡是已经做了官的,都提升一级。

话说这经筵的规矩,一开始是照着明朝的制度来的,内阁大臣一般是不参与经筵的。到了顺治九年,春秋两季的中月,才开始让大学士也参与经筵,负责经筵的事务。 尚书、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卿、学士这些官员都得列席,还有两个翰林学士负责讲课。 讲课前,先把御案、讲官的案子摆好,讲稿和讲稿副本也摆上,左边放史书,右边放经书。皇帝穿着常服在文华殿等着,记录的官员站在柱子西边,面朝东。讲课的官员要先跪两次,磕六个头,然后站到皇帝左右两边侍立,其他列席的官员就站在他们后面。负责仪式的官员站在殿角。鸣赞官喊一声“进讲”,讲课的官员走到案前跪下,磕三个头,起来后就分别走到左右的案子旁。然后依次讲解四书和经书,讲完再回到原位。皇帝会宣读用汉文和满文写的御论,大家跪着听完。大学士就代表大家谢恩,表达感激之情。然后站起来,再跪两次,磕六个头。 礼仪结束后,皇帝会到文渊阁,赐座喝茶。仪式完毕,回宫,在仁殿设宴款待讲官们,宴会结束后,讲官们再谢恩。

康熙十年的时候,又举行了经筵,皇帝任命大学士熊赐履担任讲官,负责经筵的事务。过了一段时间,康熙皇帝觉得春秋两季才讲一次,时间间隔太长了,于是下令每天都在弘德殿讲经。到了康熙二十四年,又重新规定,大学士、左都御史、侍郎、詹事这些官职都可以担任经筵讲官。二月,文华殿建成,又重新举行了经筵典礼。雍正皇帝即位后,因为当时情况不太好,所以暂时没举行经筵。

雍正三年八月一个好日子,皇帝下旨说:“帝王治理天下,都得依靠典籍中的学问。我继承了祖上的教诲,经常学习经典书籍。研读经书,理解其中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安定百姓的根本。现在时机成熟了,应该马上举行经筵。” 于是经筵又照着规矩举行了。

乾隆五年,皇帝又下旨说:“设立经筵,是为了听取谏言,提出改进的意见。最近的讲稿,多是歌功颂德,完全失去了警戒君王的意义。君主治理国家,应该用历史来证明现在,提出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讲课的内容一定要切实,要对政事和学问有益处,要符合经书的本意。” “《经筵之设,藉献箴规。近进讲章,辞多颂美,殊失咨儆古意。人君敷政,正赖以古证今,献可替否。其务剀切敷陈,期裨政学,庶有当稽古典学实义。》”

话说七年前,有一天上朝讲经,赶上下雨了。负责礼仪的官员按照规矩,请求改期。皇上说:“魏文侯打猎遇到下雨,都没失信于看守山林的人,更何况这可是国家的大典,还已经祭告过神明了,怎么能改期呢?你们这些当值的官员,就穿着雨衣列队站好,暂时取消阶下行礼和殿内赐茶这些仪式。以后遇到下雨,就都照这个办。” “魏文侯出猎遇雨,尚不失信虞人” 这句话,皇上可是记在了心里。

翰林院负责每天的讲经,只有冬至和夏至的前一天才休息。到了十四年的时候,因为进呈的经史文章,越来越程式化,皇上就下令停止了这种例行公事。

到了五十年的时候,皇上在御前讲经,还设宴款待了参加讲经的官员们。大家分列东西两边就坐,皇上还特别下令演唱了《抑戒诗》。

到了嘉庆年间,有个叫张鹏展的官员上书建议,说翰林院和科道官员应该每天都进呈经义和奏议。结果皇上批评他迂腐,不切实际。

文宗皇帝登基后,曾国藩建议恢复以前的日讲旧制,这事儿还被户部讨论过。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咸丰年间正月,皇上就特别下旨,命令翰林院和詹事府的官员轮流值班,并且亲自拟定题目,让大家撰写讲义,然后分天呈交皇上阅览。一直到光绪、宣统年间,都还沿用着这个规矩呢。

话说清朝天聪年间,才开始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到了顺治初年,会试考中了举人的,都要到天安门去考试。后来,到了顺治十五年,考试地点改到了太和殿的丹墀(台阶),并且正式设立了在皇帝面前策论的考试制度。

考试前一天,太和殿丹陛(台阶)正中央,以及太和殿内东侧,都摆好了黄色的桌子,东西两边的屋檐下也准备好了考生的桌子。考试当天一大早,内阁官员穿着朝服,捧着考题放到殿内的案桌上。皇帝在太和殿里等着,王公大臣们都侍立在旁边,鸿胪寺的官员领着参加考试的举人们到丹陛下面站好。大学士接过考题交给礼部官员,礼部官员跪下接题,放在丹陛上的案子上,然后磕三个响头。接着,把考题放到左边台阶下,摆在御道正中央。读卷官和执事官员各磕三个响头,九个跪拜,参加考试的举人们也一样。仪式结束后,皇帝就回宫了。

然后把考生的桌子移到丹墀左右两边,考生面向北边答题。礼部官员分发考题,贡士们跪下接题,磕三个响头,然后到自己的桌子前作答。答完策论后,负责收卷和封卷的官员在左边屋檐下等着,把卷子收起来,装进卷箱,交给收卷的官员,送去给读卷官阅卷。这次考试,皇帝不在殿上,除了皇帝以外的官员也不聚集在一起,也不摆设仪仗队。

阅卷三天后完成,第二天,把前十名的卷子签上名次,密封好呈给皇帝看。皇帝在养心殿的西暖阁阅卷。阅卷完毕后,皇帝召见读卷官,亲自确定考试的甲乙名次。然后打开密封的卷子,依次写上绿头签,把这十个人带到乾清门,让他们在西边台阶下等着。皇帝到宫里后,读卷官捧着签子进去,跪着呈给皇帝。引班的官员领着十个人跪在丹陛中央,依次报上姓名和籍贯,然后起身退下。皇帝亲自确定一甲三名,二甲七名,把签子交给读卷官,读卷官跪下接过来,然后起身退下,带着十个人在西边台阶下等着。皇帝回到便殿,十个人先出去。读卷官拿着卷子到红本房,填好名次后,交给内阁,好刻制金榜。

好家伙,传胪那一天,场面可壮观了!皇帝摆出超级豪华的仪仗队,音乐声声,王公大臣们都站成两排等着呢。那些新科进士们都穿着正式的官服,戴着九顶高高的帽子,规规矩矩地站在队伍最后。

皇帝在太和殿里坐着,念着考试成绩。官员们按照老规矩行礼,颁发榜单的仪式就跟之前考试发试卷一样正式。鸿胪寺的官员把新科进士带到前面,让他们跪下听圣旨。皇帝念道:“某年某月某日,全国考试,第一名赐进士及第,第二名赐进士出身,第三名赐同进士出身。”然后,点到状元的名字,让他出列跪下。榜眼探花也是一样。接下来,念到二甲和三甲的名字,这些人不用出列,一起行三跪九叩的大礼。礼毕,退到一边站着。礼部官员拿着榜单,从中间走出来,一甲进士跟在后面,其他进士从两边门出去,把榜单放到龙亭上,再行三跪九叩礼。然后,士兵抬着龙亭,前面有乐队开道,一直送到东长安门外张贴出来,三天后送回内阁。接着,顺天府就派人撑着伞盖,带着仪仗队送状元回家。过了五天,状元和新科进士们一起上表谢恩,一切按照老规矩来。

乾隆五十四年,殿试改到保和殿举行了,从那以后就一直这样了。

清朝初期,皇上的诏书是用满文、蒙文和汉文三种文字写成的。到了顺治年间,就改成只用满文和汉文两种了。颁布诏书那天,太和殿前要摆好仪仗队,殿前的丹墀上摆着黄盖和云盘,殿东边设着放诏书的案子,丹陛中间也设着黄色的案子。午门外则准备好了龙亭和香亭。天安门城楼上的雉堞(城墙上的装饰)里预先放好了装饰着朵朵祥云的金凤,天安门东边还专门修了个宣读诏书的台子。王公大臣们都穿着朝服聚集在午门外等候。内阁学士拿着诏书走到乾清门,用皇帝的玉玺盖章后,再把诏书放到黄色的案子上。皇帝在殿上,王公大臣们都行完礼后,大学士把诏书送到殿檐下交给礼部尚书,尚书跪下接过来,然后把诏书摆在丹陛上的案子上。行完礼后,就把诏书放在云盘里,盖上黄盖。礼部官员捧着云盘从中间的路走出去,经过太和门,百官跟着走到午门外,把云盘放在龙亭上。到了天安门外的桥南,再把诏书放到高台上的黄色案子上。官员们按照顺序面向北方站好,宣读诏书的人站在台上面向西方,大家一起跪下听宣。先宣读满文,再宣读汉文,大家都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宣读完后,官员取下金凤嘴里的朵云,用彩绳系上诏书,再从金凤口中取下。礼部官员接过诏书,又把它放在龙亭上。然后从大清门出去,到礼部,对着皇宫的方向摆上香案,尚书带领属下行礼。诏书要誊写成黄色的副本,再分发到各个省份。

如果皇帝不去太和殿,百官就在天安门外的桥南等待,其他的仪式都一样。到了乾隆年间,又有了新的规定:凡是诏书到达的地方,当地官员都要准备好龙亭和仪仗队去迎接。朝廷使者骑马来到,把诏书放在龙亭上,使者面向南方,当地官员面向北方行礼。前面有鼓乐队引导,使者骑马跟随。到了衙门,官员们先进去排列好队伍站好,龙亭抬进院子,使者站在东边。等行完礼后,把诏书交给宣读的官员。官员跪下接诏,其他官员也一起跪下。宣读完毕,再把诏书交给朝廷使者,使者把诏书重新放到龙亭上,再行跪叩大礼。然后就退下。地方长官要誊写黄色的副本,分发到各个属地。诏书经过的地方,方圆五里内的府、州、县、卫的官员都要出城门迎接和送别。

好家伙,这可是个大场面!要给皇帝呈上修好的实录和圣训,得先选个好日子。这仪式啊,定制的,相当讲究。皇帝在太和殿等着呢,文武百官都来祝贺。实录啊,本纪啊,这些都得按顺序摆放,重要着呢!

康熙十一年,世祖皇帝的实录终于修好了!进献的前一天,就在太和殿的东边搭好台子,摆好实录。到了这天,仪仗队、乐队都准备好了,监修官拿着奏章在表亭等着,纂修官拿着实录在采亭等着,文武百官都到齐了,按照规矩行礼。然后,士兵们抬着香亭、采亭从中间走,表亭在左边,监修官们跟着一起走到太和殿的台阶上。监修官们把实录和奏章摆在案子上。皇帝来了,鸿胪寺的官员奏报,乐队奏乐。礼部官员抬着实录案子,从中间走,走到殿门口,皇帝起身,乐队停奏。抬着案子进去,皇帝才坐下。案子摆在保和殿正中央,监修官们站在台阶下站成一排,有人喊“跪”,大家就都跪下;喊“进表”,宣读奏章的官员就跪下宣读。宣读完了,乐队又奏乐,所有官员都行三跪九叩的大礼,然后站起身,乐队停奏。大家又跪下,宣读奏章的官员代替大家说:“某某亲王臣某某等以及文武百官奏言,惟世祖皇帝神功圣德,纂述成书,光华万世,群臣欢忭,礼当庆贺。”鸿胪卿宣读皇帝的答复:“世祖皇帝功德配天,实录纂成,朕心欢庆,与卿等同之。”宣读完了,又行刚才的礼节。然后赐茶,大家再叩拜一次。皇帝回宫了,监修官们把实录送到乾清门,交给内务府,然后才回去。

雍正时期,皇帝的实录和圣训一起呈送,后来就成了惯例。乾隆朝的时候,就把实录和圣训都放到皇史宬,派人看守,放在金匮里,副本放在内阁。嘉庆十二年,又重新规定了呈送奏章和书信的仪式,选拔贝子以下的宗室官员来负责这件事。从仁宗开始,皇帝仍然会去皇史宬上香,跟以前一样。进献玉牒的时候,不用上奏章,也不用下旨。负责修撰的人跟着玉牒一起进入中和殿,放在案子上,打开四个盒子。皇帝亲自阅览,等全部看完之后,再送回皇史宬。十年修一次,如果不在殿里看,就在宫里看。所有实录、圣训、玉牒,都要送到盛京保存。从乾隆年间开始,进献本纪的时候,要先选个好日子放到皇史宬,方略则进献两份,一份放在史宬,一份交给礼部刊印发行。每年十月初一,钦天监官员呈送历书,然后分发给王公百官。在午门举行颁布历书的仪式,一直颁发到各省,各省的督抚按照常规接受历书。

进献奏章的仪式是这样的:每逢万寿节、元旦、冬至,在京的王公百官都要进献表文;在外地的将军、都统、副都统、督抚、提督、总兵都要进献贺表和奏章,然后通过驿站送到礼部。到日子了,就在太和殿左边立起案子。表文放在采亭里,抬到午门外,呈放在案子上。皇帝在殿上,宣读表文,行礼完毕后,表文和奏章都送到内阁保存。皇太后圣寿节和皇后千秋节,王公大臣和内外文武官员的表章,都在午门外呈献。仪式结束后,也送到内阁。奏章最初用三种字体书写,后来只用汉字,只有满洲驻防官员用满文。内阁会提前拟定格式发放,到日子再正式进献。庆贺三大节的表章格式,在京的写“某亲王臣某等”或“诸王贝勒文武官等”;在外地的写“某官臣某等,诚欢诚忭,稽首顿首上言”,结尾写:“臣等无任瞻天仰圣,欢忭之至,谨奉表称贺以闻。”进献给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奏章格式相同。皇太子的奏章格式,开头写官职相同,结尾写:“臣等无任欢忭踊跃之至,谨奉笺称贺以闻。”

一开始啊,元旦和冬至的时候,各省的文武官员五品以上都要上表祝贺,只有万寿节才专门给皇帝上表,然后由长官汇总呈上。巡抚和总督是不上表祝贺的,遇到大的典礼,他们就上奏章表示庆贺。后来规定,各省的表章都用一个总火牌(一种专用的信函传递工具)统一送达。乾隆时期,因为觉得布政使和副将不能专程送达奏章,就取消了他们附送表章的惯例。又规定皇后千秋节以及元旦、冬至,就不用再上贺表了。皇太子庆典,京城的官员集体祝贺,不用单独上表,外地的官员也免了。

六十年的时候,高宗皇帝禅位,称太上皇帝,祝贺的表文格式是这样的:“臣某率王公大臣等谨奏,某岁元旦,太上皇帝亲授大宝,臣敬承慈命,谨率同王公文武大臣等奉表贺者。”最后写道:“臣及诸臣等曷胜钦悦庆忭之至,谨奉表称贺以闻。”祝贺皇帝登基的表文,只有“顿首”下面写着:“恭逢皇上受宝礼成,登极纪元,谨奉表庆贺者。”其他的格式都和前面一样。

皇帝巡视各地了解民情,这可是隆重的巡狩典礼。选好吉日后,皇帝穿着巡狩的衣服,乘坐御驾出宫,侍卫内大臣率领禁军护卫。其他的官员穿着巡狩的衣服骑马跟随。皇帝的车驾经过的地方,禁止随行的官员扰民,更不能践踏庄稼。准备粮草,都用国库的钱。快到地方了,巡抚、总督、提督、镇守率领属下在路右边迎接,当地名流绅士根据距离远近来决定是否迎接。皇帝驻跸后,地方官员在行营门外朝见。第二天,皇帝会去祭祀当地名山大川,祭祀古代帝王和先师,都是亲自前往。如果是名贤的祠墓,就派官员去祭祀。官员们觐见皇帝,皇帝会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皇帝会视察河防,讲解治河策略。皇帝会召集人来考较诗赋,优秀的就会被授予官职。皇帝还会检阅地方军队,考察将士的才能和武艺。经过州县,皇帝会减免赋税,慰问高龄老人,赏赐恩泽。

顺治八年,皇上规定,每次出巡都要带上一套特别制作的香宝,还铸造了专门用于扈从人员的印章,上面都刻着“行在”两个字。各部衙门的文件奏章,先由内阁汇总整理,然后每三天送一次到皇上行在的地方。沿途各地都要进献土特产。 皇上出行的路线规定,沿途百里内的官员都要在道路右侧迎接和送行。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就规定了跟随出巡的王公大臣和各部官员的人数和出行顺序。之后,康熙皇帝五次南巡江浙地区,还亲自到泰安祭祀泰山,在黄河边祭祀河神,去南京祭拜明太祖陵墓,四次去五台山,一次去西安。总的来说,康熙皇帝的南巡都比较务实节俭,非常重视民生。

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多次陪太后南巡,去过河南、五台山、山东、天津等地。皇太后所到之处,老百姓都得到了恩泽。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江浙地区,考察治理情况,大兴水利工程,修建了许多堤坝,即使花费巨大也不吝惜。

嘉庆时期,嘉庆皇帝也去五台山清凉山巡幸,施恩于民,沿袭了康熙皇帝的旧例。

顺治初期,沿袭明朝旧例,规定北京和各省府、州、县每年都要在孟春的望日和孟冬的朔日,在学宫举行乡饮酒礼。

前一天,负责操办的人员要在讲堂里摆好座位,练习礼仪。退休官员担任大宾,坐在西北;德高望重的人担任亚宾,坐在东北;其次是介宾,坐在西南;大宾之后是三个宾客。宾客的座位安排在大宾、主人、介宾、亚宾之后。府、州、县的官员担任主人,坐在东南。如果是在顺天府,那么府尹就是主人,其中一人担任司正,负责举杯劝酒,教官负责安排。负责引导和朗读礼仪规章的人各两人,由生员担任。

到了那天,负责操办的人牵来祭祀用的牲畜和准备好的食物,主人带着属下前往学宫,去迎接宾客。宾客到达后,在门外迎接,主人在东,宾客在西,互相行三拜礼后才进入。宾客入座后,主人再邀请亚宾、介宾入座,礼仪与对待大宾相同。宾客就座后,司仪喊“扬觯”,司正从西边的台阶上走上来,面向北方站立,宾主都站起来。司仪喊“揖”,司正行揖礼,宾客、介宾以下的人依次回礼。负责操办的人举起酒杯上的盖子,把酒倒进觯(一种古代酒器)里,交给司正,司正举起觯,说:“恭惟朝廷,率由旧章,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党。毋或废坠,以忝所生。”

读完后,司仪喊“饮酒”,司正站着把酒喝了。司仪喊“揖”,大家就互相行揖礼。司正回到座位,宾客、介宾都坐下。司仪喊“读律令”,生员走到案几前,面向北方站立,大家一起站起来,行揖礼。生员朗读道:“律令,凡乡饮酒,序长幼,论贤良,别奸顽。年高德劭者上列,纯谨者肩随。差以齿,悖法偭规者毋俾参席,否以违制论。敢有譁譟失仪,扬觯者纠之。”读完后回到座位。司仪喊“供馔”,有关人员摆上酒菜。司仪喊“献宾”,就把酒爵交给主人,主人接过酒爵,放在宾客的席位上。主人稍稍退后,再次行二拜礼,宾客回礼。对亚宾也同样如此。大家坐下后,有关人员挨个敬酒,司仪喊“饮酒”,酒要喝三五杯,汤要喝三碗。完毕后,撤掉酒菜。亚宾、主人、僚属坐在东边,宾客、介宾坐在西边,大家互相行二拜礼。司仪喊“送宾”,互相行三拜礼后,宾客离开,主人也退席。

雍正刚登基那会儿,就下旨说:“乡饮酒礼是为了尊敬老人和贤能的人,这套礼仪制度非常古老,顺天府举行乡饮酒礼的那天,礼部的大官都要去监督,这是常规操作。”

到了乾隆八年,发现各省的乡饮酒礼做法都不一样,有的好几年都不举行。以前的礼仪图册上记载,乡饮酒礼上有大宾、介宾、一宾、二宾、三宾,还有着一僎、二僎、三僎,这些名称五花八门,让人搞不清楚。查阅古代的礼仪典籍,上面写着:“宾客如果有遵者,都是诸位公卿大夫。”注解释说:“‘今文’读作‘僎’,意思是乡里的人当上了大夫,来帮助主人招待宾客,是主人引以为荣,并且遵从礼法的人。”戴记里说:“让‘僎’坐在西北方向,来辅助主人。”但是这段话里主人亲自迎接宾客和介宾,从拜见、到献酒、到酬谢、到推让,礼节繁琐得很,一句话都没提到“僎”,所以说“僎”不参与主人的正规礼仪。

后来乡饮酒礼的宾客和介宾,相关官员就要挑选德高望重的乡绅来担任,如果有些乡里居住的显贵官员来观礼,按照古礼让他们坐在东北方向,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那就干脆别设这个位置,别再弄什么“僎”的名号了。到了乾隆五十年,皇上又下令,每年都要举行乡饮酒礼,不能中断。每次举行乡饮酒礼,都要演奏皇上自己写的《补笙诗》六章。具体流程是:献酒给宾客,宾客回敬主人之后,要喝几轮酒。乐工开始演奏,击鼓弹瑟,唱《鹿鸣》。宾主再喝三轮酒,然后上菜,演奏笙磬,奏乐《南陔》,间或唱《鱼丽》,笙乐由庚调开始。司爵依次斟酒。上菜三次后,就开始合奏,唱《关雎》。乐工宣布“乐器准备完毕”,撤菜。宾主都站起来,互相再行二拜礼。宾客和介宾离开,主人送到门外,跟迎接的时候一样。

一开始,乡饮酒礼的费用都由朝廷承担,到了道光年间后期,这些费用改作军粮了,才改由地方政府负责。其他的都按照以前的规矩执行。不过,实际执行起来,也仅仅是走个过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