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镕,字小山,是北京通州人。嘉庆四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还负责过福建的乡试考试。

十八年的时候,他参加大考得了二等,升职当了赞善。之后,他被派去安徽当学政,朝廷秘密让他调查了解当地的各种情况,好坏都得汇报。他就上书说:“安徽的赋税,只有凤阳和泗州因为受淮河和黄河水灾的影响,欠税比较多。即使是丰收年景,也按照惯例要收取过去的欠税。老百姓一年要交好几年的税,即使是丰收年也过得很紧巴巴;而官吏们又害怕被问责,想方设法地躲避,问题越积越多,很难解决。与其表面上还收欠税,让老百姓天天被催着要债,国家的财政收入也没见好,还不如实实在在地核实欠税,让官吏们从容地处理,旧的欠税也能慢慢还清。所以我建议以后凤阳和泗州的赋税,每年只收取一年的,如果遇到歉收,再推迟收税,这样老百姓的负担就轻了,催税的官员也能顾及到自己的考核了,实行这个办法一定会有效果的。” 皇上批准了他的建议。

话说广东有个孝子,名叫徐守仁,从小父母双亡,但他特别孝顺他母亲。母亲去世后,他在母亲坟前守孝三年,还特意铸造了墓碑,并且上报朝廷请求表彰。他还四处寻找明朝大官左光斗的后代,把他们安排到县里的学校读书。每次去地方考察,他都会召集当地读书人讲学,目的就是为了端正人心,淳朴民风。后来,徐守仁一路升迁,当上了少詹事(相当于古代的教育部长)。

道光元年,他被派去广东做学政(负责教育的官员)。之后,他又当了詹事(相当于皇帝的顾问)和内阁学士(相当于高级幕僚)。道光七年,他升任工部侍郎(相当于交通部长),后来又调到吏部(相当于人事部)。道光九年,他和吏部尚书松筠一起去直隶(现在河北一带)处理一起冤假错案,结果案子里的当事人白勤被冤枉死了,而负责这个案子的总督屠之申也被降职处罚。之后,徐守仁又去江苏做学政。没多久,他又和侍郎宝兴一起检查黄河的堤坝工程,并且如实向朝廷汇报情况。

道光十一年,徐守仁升任左都御史(相当于最高监察官员),朝廷召他回北京。但他还没到北京,就接到命令,让他去江南调查赈灾情况。当时,尚书穆彰阿和朱士彦也奉命去调查黄河和湖泊的泛滥情况。穆彰阿先回北京了,徐守仁就和朱士彦一起检查沿河的闸坝工程,和当时的总督陶澍一起商量用工程建设来代替赈灾款。他去了安徽,走遍了太平、宁国、池州、安庆、庐州等地,先后上书弹劾那些在赈灾中弄虚作假、贪污受贿的官员。第二年,他回北京,担任翰林院掌院学士(相当于翰林院的院长),主持顺天府乡试(北京地区的考试)。道光十三年,他升任工部尚书(相当于交通部长),主持武举考试。按照惯例,武举考试如果双项成绩都优秀,名额不够也能录取,但那次考试,双项优秀的人没全部录取,因此徐守仁被降职为大理寺卿(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道光十九年,他请求退休回家,最后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徐守仁不仅孝顺母亲,教育子女也十分严格。宣宗皇帝曾经称赞他家风很好,以此来勉励朝中大臣。

他的孙子孙桓,字建侯,同治二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吏部主事(相当于人事部门的小官)。后来一路升迁,当上了郎中(相当于人事部门的中层干部)。他主管选拔官员,为人清廉严谨,一丝不苟,官员们不敢欺骗他,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光绪年间,他接连升迁,当上了兵部侍郎(相当于国防部长),处理政务一如他在吏部做官时那样认真仔细。光绪十七年,他因病请求退休,不久后去世了。

史致俨,字容庄,是江苏江都人,家里特别穷。刚成年,他就成了秀才,学政谢墉看重他的才能,给他提供生活费,让他住在尊经阁读书。后来推荐他参加考试,但没被选中。嘉庆四年,他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然后当上了编修。之后他去四川当学政,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右庶子。嘉庆二十一年,他又去河南当学政。

当时滑县的匪患虽然平息了,但还是有一些漏网之鱼。朝廷秘密派他去调查。他上奏说,彰德府和卫辉府民间信奉邪教的人还很多,州县的保甲制度有名无实,于是他写了一篇《敦俗篇》,印发下去进行教化。结果商丘有个叫陈忠锦的廪生,因为没有被滥竽充数而被打,知府和经历还收了贿赂,反而责骂他,陈忠锦气愤之下自杀了。史致俨上奏弹劾他们,这些人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道光元年,他主持了湖北乡试。之后升迁为内阁学士。三年后,他升任刑部侍郎,后来又调到礼部。五年后,他去福建当学政。他上奏请求增加台湾举人的名额,以及所属四个县的学校名额。当时漳州、泉州等地经常械斗,有些学生也参与其中,史致俨就取消了他们的考试资格,这才让这种嚣张的气焰稍微收敛了一些。道光九年,他和侍郎钟昌一起去了山西审理案件,平反了一个知州冤枉人的案子,查明真相后,对凶犯依法处置,并且罢免了那个知州恒杰的职务。后来他又调回刑部,升任左都御史,之后又升任礼部尚书。他还两次主持了顺天府乡试。之后又调到工部,最后又调回刑部。

他在刑部工作非常勤奋,每天都坐在堂上审阅案卷,仔细分析,解决疑难案件,把下属官员都当成学生一样看待。他在刑部工作了四年,京察时,因为处理刑案细致谨慎,受到了表彰。道光十八年,他请求辞职,不久后去世,享年七十九岁,朝廷追赠他太子太保的称号,并在乡贤祠和名宦祠里祭祀他。

那清安,字竹汀,是叶赫那拉氏,满洲正白旗人。他在嘉庆十年考中了进士,先是在户部当了个主事,后来升迁到翰林院当侍讲。一步步升上去,最后当上了内阁学士。嘉庆二十四年,他被任命为礼部侍郎,之后又先后在刑部和工部任职。

道光元年,他被派去直隶审理案件,升任左都御史,还兼管光禄寺的事务,同时还兼任都统。没多久,他又升任兵部尚书,后来又调到刑部。道光四年,他被外派到热河当都统,还和左都御史松筠等人一起去土默特审理案件。事情办完后,他上奏说:“蒙古地区有一些恶习,经常有人移尸诈骗,危害非常严重。按照蒙古的法律,那些犯了军流徒罪的,处罚只是减轻刑罚,罪轻罚更轻。所以我建议,以后遇到假装死人诈骗钱财的,判处军流徒的罪名就应该真正执行,不能再减轻刑罚,以此来惩治这些恶人。”皇上批准了他的建议,并下令有关部门执行。道光六年,他又被召回朝廷,任命为左都御史。一年多以后,他又被任命为热河都统。皇上召见他询问情况,得知他母亲年纪大了,就让他继续担任左都御史。道光十一年,他又被任命为兵部尚书,负责主持顺天府乡试和会试。道光十四年,他因为生病请求辞官,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不久他就去世了,朝廷追赠他太子太保的爵位,谥号恭勤。

那清安擅长写馆阁体应制诗,当时大家都背诵学习他的诗作。他和穆彰阿同年考中进士,后来受到宣宗皇帝的赏识,多次担任文官要职。那清安死后,因为兵部尚书庆廉在武会试的时候有残疾,被监试的御史弹劾。之前那清安担任监射大臣的时候,曾经因为庆廉有残疾而扣除了他的分数,皇上念及那清安秉公执法,就给庆廉的儿子全庆加了两级官阶。全庆,在光绪初年当上了大学士,他的事迹另有记载。

升寅,字宾旭,是满洲镶黄旗人,马佳氏。他考中了拔贡,后来被授予礼部七品的小京官。嘉庆五年,他参加乡试,之后一路升迁,当上了员外郎,又改任御史。他上疏弹劾,说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根本,建议严格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杜绝奢靡之风;他还上疏陈述防范考试中八旗学生舞弊、冒名顶替等问题,他的建议被采纳了。之后,他升任右庶子,又一路升迁到副都御史。

嘉庆二十一年,他被任命为盛京礼部侍郎,并署理盛京将军。后来调任刑部,之后被召回朝廷,任工部侍郎,又再次调回刑部。道光六年,他出任热河都统。当时蒙古各旗招揽内地流民开采煤矿,经常发生纠纷械斗,他上疏请求朝廷下令禁止,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道光八年,朝廷命令他前往甘肃,与总督鄂山一起调查宁夏将军庆山和副都统噶普唐阿互相弹劾的事情。结果庆山被罢免,升寅接替了他的职位。此后,他又先后担任成都将军和绥远城将军。

朝廷又命他审理鄂尔多斯地区的京控案件,他上奏说:“蒙古地区的京控案件日益增多,建议以后在各部落的封禁地设立界碑,以杜绝私自开垦;禁止蒙古阿勒巴图部落的‘饣鬼赠’(此处应为一种不正当的馈赠行为),以平息纠纷;扎萨克王、贝勒等不要使用内地书吏,以免他们教唆作乱;各旗的协理台吉和盟长应该共同选举,以保证选举的慎重;盟长会盟所需的乌拉(此处应为一种赋税或供给),应该明确规定限制,以免随意索取。这样才能清除积弊,平息诉讼。”

道光十一年,他被召回朝廷,授予左都御史,兼任都统。道光十二年,他署理工部尚书。那年京畿地区发生旱灾,他上疏请求朝廷发放粮食,并设立十个粥厂来救济灾民,他的建议被采纳。道光十三年,他与侍郎鄂顺一起调查西安将军徐锟贪污腐败的问题,查实后,建议革除徐锟的职务。道光十四年,朝廷命令他巡视山东、河南两地的军队,并审理桐柏知县宁飞滨枉法陷害他人的案件,依法进行了处置。之后,他又被派往广东、湖南查办案件。后来,他被任命为礼部尚书,但还没到任,就在途中去世了。朝廷下诏书给予优厚的抚恤,称赞他老成清介,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勤直。

子宝琳,他是直隶保定知府,治理定州水患,很有政绩;他的弟弟宝珣,在同治年间,做到兵部侍郎、山海关副都统。他们的孙子绍祺,咸丰六年考中进士,从编修官一直做到理藩院尚书;另一个孙子绍諴,在光绪年间,担任山西布政使,参与治理郑州黄河水利工程,最终官至驻藏大臣;还有一个孙子绍英,宣统初期,做到度支部侍郎、内务府大臣。 这一家子,真是人才辈出啊!

李宗昉,字芝龄,是江苏山阳人。嘉庆七年,他一举夺得殿试第二名,授予编修官,之后负责主持陕西和甘肃的乡试。大考中取得二等成绩,升任赞善。后来他督办贵州学政,一路升迁,做到侍读学士,之后又督办浙江学政。 他历任詹事、内阁学士,道光元年,被任命为礼部侍郎。

第二年,他主持会试,又主持江西乡试,同时兼任江西学政。正赶上大水和饥荒,他与巡抚一起筹划赈灾,救活了不少百姓。之后,他又调任户部侍郎。 话说他早年在贵州做学政的时候,当时的巡抚想丈量全省土地,以便增加赋税,老百姓都吓得要死。

李宗昉当时搜集了各种资料,找到了御史包承祚在乾隆初年上奏的弹劾奏疏。奏疏里,包承祚反对学政邹一桂丈量土地的建议,他认为贵州山多地少,百姓常常虚报不毛之地,胥吏从中作梗,以不合理的标准丈量土地,赋税未必增加,百姓却要受苦。 李宗昉把这个奏疏拿给巡抚看,说:“这件事我以前就上奏过,但被驳回了。现在必须弄清楚当初驳回的原因,才能解决问题。” 巡抚这才明白过来,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李宗昉做到户部侍郎,署理巡抚麟庆又把这件事重新奏报朝廷,户部根据以前的记录详细回复,最终决定不再执行丈量土地的计划。 李宗昉后来又历任工部、吏部侍郎,还兼管国子监和顺天府尹。从道光七年到十年,他先后主持了顺天乡试两次,会试一次,浙江乡试一次,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人才。 他后来升任左都御史、礼部尚书。道光二十四年,他因病请求退休,两年后去世,朝廷按照惯例给予了抚恤。

姚元之,字伯昂,是安徽桐城人。嘉庆十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还负责主持陕西甘肃的乡试。之后,他被选入南书房供职。结果,给事中花杰弹劾戴衢亨、英和,说他们拉帮结派,皇上觉得姚元之的奏章写得不错,批评了花杰的信口雌黄,没多久,姚元之也被撤了南书房的差事。嘉庆十七年,他大考得了第一等,升任侍讲。但因为武英殿刻印圣训的时候出了错,他又被降职为编修。嘉庆十九年,他去河南当学政,上奏弹劾那些坊间刻印的书籍,说这些书抄袭成风,应该禁止;他还秘密向朝廷汇报说河南跟安徽、湖北交界的地方有很多捻匪,陈州、汝宁的盐运管理混乱,都被土匪控制了,皇上对他的奏报很重视。后来,他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内阁学士。

道光十三年,他被任命为工部侍郎。他上奏弹劾台湾营务的种种弊端,说那里充斥着赌博卖淫,械斗杀人事件频发,操练军队还雇人顶替,皇上命令福建巡抚好好查处整顿。之后,他又调到户部,再调到刑部。期间,他还多次主持顺天府和江西的乡试。后来,他去浙江当学政,还没干多久,道光十八年,就被提升为左都御史,召回京城。不久,因为南昌知府张寅被江西巡抚裕泰弹劾罢官,姚元之替张寅辩解,详细列举了他的政绩,请求朝廷彻查此事,结果皇上认为他太冒失了,降了他两级,并调到别的地方任职。道光二十一年,正值海防吃紧,他上奏分析了广东的局势,预先筹划了作战和防守策略,靖逆将军奕山等人采纳了他的建议。他又重新当上了内阁学士。道光二十三年,因为年纪大了,他在京察的时候就退休了。

姚元之是跟着他的族祖姚鼐学习的,文章写得很雅致,书画也都很擅长。他精通掌故,在馆阁里被大家推崇为祭酒。他爱惜人才,乐于做好事,穆彰阿都很敬重他。后来,因为他对洋务的看法跟朝廷不合,就被罢官了。咸丰二年,姚元之去世了。

何汝霖,字雨人,是江苏江宁人。他通过考试,当上了工部的一个小官,七品。道光五年考中了举人,当上了军机章京,然后一步步升迁,做到郎中。后来又当过内阁侍读学士、大理寺少卿。他还和侍郎恩桂一起到浙江去办事,检查南河的料垛。之后,他在军机大臣手下做事,做过宗人府丞、副都御史。道光二十二年,他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后来又调到户部。他和大学士敬徵一起勘察东河的工程。道光二十五年,他升任兵部尚书。正赶上太后七十大寿,他母亲也九十岁高龄,五世同堂,皇上还赐给他们家一块写着字的匾额。不久,他母亲去世,他就回家守孝去了。江苏发大水,朝廷让他在家乡参与赈灾工作。之前,总督陶澍在江宁设立了丰备仓来防备荒年,可是县令贪污了仓里的粮食,还用其他东西抵账。何汝霖说:“这粮仓是为了应对灾荒准备的。现在灾情这么严重,我不敢欺骗朝廷,应该分别把事情奏报上去。”于是,他就用这些粮食来赈灾。

守孝期满后,朝廷让他以一品顶戴的规格署理礼部侍郎,接着又署理户部尚书,还继续在军机处当差,最后正式授予他礼部尚书的职位。何汝霖在军机处工作很久了,劳苦功高。尚书陈孚恩是从章京一步步升到大臣的,他做事急躁,心里很不服气何汝霖在他前面。何汝霖七十多岁的时候,有一天值班,不小心碰到火炉差点摔倒。陈孚恩笑着说:“人应该躲着火炉走,火炉难道还能躲着人走?”何汝霖知道这是陈孚恩在讽刺他,咸丰二年,他就以腿脚不好为由请求辞去值班的职务,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没过多久,他就去世了,谥号是恪慎,乡里还把他列为乡贤祭祀。他的儿子何兆瀛,后来当上了浙江盐运使。

季芝昌,字仙九,是江苏江阴人。他父亲季麟,曾做过直隶钜鹿县的知县,为人慈祥仁爱。嘉庆十八年,他抓捕邪教徒,烧毁了他们的书籍,避免了数千人被牵连。但是,因为抓捕匪徒不力,被发配到伊犁戍边。

芝昌四十多岁了,在道光十二年考中了进士,而且是第一甲第三名,那可是相当厉害!然后被授予编修的官职,散馆的时候还排第一。没过多久,他又在大考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升职当了侍读,之后还去山东当了学政,负责教育方面的工作。

道光十九年,他又在大考中拿了第三名,这运气真是太好了!然后升任少詹事,接着又晋升为詹事,还负责主持了江西的乡试,之后又去浙江当学政。后来他母亲去世了,他回家守孝,等服丧期满后,他又被提升为内阁学士。道光二十三年,他被任命为礼部侍郎,还去安徽当了学政,之后又调到吏部,最后又调到仓场。

道光二十八年,皇上让他跟定郡王载铨一起负责长芦盐务的筹办工作,还要清查天津的仓库。他上了一份奏疏,里面写道:“现在盐堆积如山,商人都不敢承运,沿海滩涂堆积的盐已经有四十多处了。我建议效仿淮南的办法,把河南二十四州县改成票盐,先征税后运输。直隶二十四州县要在半年内招募商人贩卖食盐,如果招不到商人,就责成州县自己运输,或者由盐政部门派官员运输。那些多余的开支和官吏的陋规,都要彻底取消。每年应缴纳的税款,以及滩涂和通纲额引的税款,都要和正税一样征收。那些名目繁多的加价收费,都要全部取消。另外,每引盐加斤免税,每斤盐的价格也要降低,好跟私盐竞争。”皇上看了奏疏后,就按照他的建议去做了。

二十九岁那年,我和大学士耆英一起去了浙江,主要任务是阅兵,检查仓库,还有整顿盐务。路上经过东河、南河,我们查了查那些多余的开支和冗员。结果呢,东河的预算直接砍掉了二十万两,泉河和归河的通判都被裁撤了。南河每年本来要花三百万两,我们也给它省下了五六十万两。另外,我们还把扬州运判调到江防厅,改任江运同知,丹阳县丞、灵壁主簿、吕梁洪巡检也都给裁掉了,这些建议都得到了采纳。 耆英大人在清江浦生病留下了,我就自己一个人去了浙江,上奏了一份关于盐务改革的章程,一共七条:杭州、嘉兴、绍兴三个地方引进的盐,分别增加重量,只收取规定的税款;松江引进的盐,要适当调整税额;那些空置的口岸,要选拔商人来承办,并筹集资金收购食盐;查缉私盐的责任要明确到官商身上,由运司审核;查获的私盐,要分别给予赏赐,并补充到正规的销售渠道;要禁止引盐地的陋规;要核实并裁减巡查检验的额外费用。

接着,我们又查了州县的仓库,统计了一下亏空数额,结果发现亏空高达三百九十多万两!我建议把亏空最多的官员革职,并追回亏空款项;如果追不回,就由他们原来的上司按照比例赔偿,或者由本省其他官员分摊补齐;那些亏空款项落在胥吏身上的,更要严厉追讨,决不姑息!这些建议也都得到了批准。 后来我被任命为山西巡抚,还没到一个月,就被召回京城,署理吏部侍郎,并在军机大臣处行走。之后又升任户部侍郎。三十岁那年,我升任左都御史。

咸丰元年,我出任闽浙总督。当时浙江沿海有海盗袭击山东的兵船,后来那些海盗逃到了福建沿海,我就派水师去拦截,结果那些海盗害怕被抓,纷纷投降,我们把他们分别安置妥当了。咸丰二年,我又兼任福州将军。我上奏朝廷,请求停止捐纳举人、附生的制度;我还奏请禁止盐商代销官盐,以防止他们从中作弊。这些建议也都得到了采纳。后来,因为身体原因,我就请求退休了。

芝昌因为文章写得好,得到了宣宗皇帝的特别赏识,宣宗曾经说过:“你写文章,行文流畅,没有一点毛病,就像射箭一样,五支箭支支都射中靶心。” 后来他去查办长芦和两浙的盐务,办得让皇帝很满意,所以一下子就升到了朝廷要职。 才几个月,宣宗皇帝就驾崩了,新皇帝文宗还想重用他,但是最后还是给了他一个外地的官职。 不到一年,他就辞官回家了。过了很久,他去世了,朝廷也没给他什么抚恤。 到了光绪初年,闽浙总督文煜上奏朝廷,陈述了他的政绩,才追赠他“文敏”的谥号。他的儿子叫念诒,是道光三十年的进士,当过编修;孙子叫邦桢,是同治十二年的进士,官做到福建布政使。

咱们来分析分析:在太平盛世,读书人平步青云,做到高官的很多,有的靠的是认真谨慎,有的靠的是文采出众,其实未必都能做出什么大的贡献;有的还能福泽后代,子孙继续做官,像白镕、那清安、升寅这些人就是例子。“季芝昌”晚年遭遇特殊情况,正赶上宣宗皇帝厌倦朝政的时候,他短暂地担任要职,然后就退下来了,这难道不是因为他懂得审时度势,适可而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