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堆东西啊,可都是宝贝!首先是皇帝的御宝,皇后用的金宝,还有太皇太后、皇太后的金宝玉宝,都放在一起呢。 这之后呢,就是皇贵妃以下妃嫔的宝印,皇子和亲王的宝印也都在这儿。 最后,文武官员的印信,以及各种关防条记,也都包括在内了。
这些东西,可都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一个都不能少。皇帝的御宝,那可是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的金宝玉宝,也代表着她们在后宫的地位和尊贵。 皇贵妃以下妃嫔、皇子亲王,他们的宝印也各有等级,一目了然。 至于文武官员的印信和关防条记,那就更不用说了,那是处理政务,保证文件真实性的重要凭证。 总之,这堆东西,完整地展现了整个皇家的权力架构和运作机制。
清朝初期,皇宫交泰殿里设立了御宝,还专门成立了尚宝司来管理这些宝贝。 平时这些宝贝都由内务府的太监保管,要用的时候,内阁就得先去申请。到了乾隆十一年,皇宫对这些御宝做了详细的登记造册,一共二十五枚放在交泰殿,还有十枚放在盛京(今沈阳)。
交泰殿里那些御宝,可宝贝着呢!首先是“大清受命之宝”,这可是开国大典用的,用的是白玉做的,边长四寸四分,厚一寸,龙纹纽高两寸。 然后是“皇帝奉天之宝”,用碧玉做的,规格跟“大清受命之宝”差不多,边长也是四寸四分,厚一寸一分,龙纹纽高三寸五分。 还有“大清嗣天子宝”,是用金子做的,小巧一些,边长二寸四分,厚八分,龙纹纽高一寸七分。
接下来是几个“皇帝之宝”:一个是用青玉做的,边长三寸九分,厚一寸,龙纹纽高二寸一分,主要用于发布诏书和赦令;另一个是用檀香木做的,边长四寸八分,厚一寸八分,龙纹纽高三寸五分,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百神。 此外还有“天子之宝”,白玉做的,边长二寸四分,厚八分,龙纹纽高一寸三分,用于祭祀百神。
其他的御宝还有“皇帝尊亲之宝”(白玉,用于尊称皇上的父母亲),“皇帝亲亲之宝”(白玉,用于皇室宗族间的盟约),“皇帝行宝”(碧玉,用于颁发赏赐),“皇帝信宝”(白玉,用于征调军队),“天子行宝”(碧玉,用于册封外族首领),“天子信宝”(青玉,用于命令远方),“敬天勤民之宝”(白玉,用于训诫官员),“制诰之宝”(青玉,用于发布命令给官员),“敕命之宝”(碧玉,用于盖印诏书),“垂训之宝”(碧玉,用于宣扬国法),“命德之宝”(青玉,用于奖励忠臣良将),“钦文之玺”(墨玉,用于重视文教),“表章经史之宝”(碧玉,用于尊崇古代典籍),“巡狩天下之宝”(青玉,用于巡视各地),“讨罪安民之宝”(青玉,用于征讨叛乱),“制驭六师之宝”(墨玉,用于统领军队),“敕正万邦之宝”(青玉,用于册封外国),“敕正万民之宝”(青玉,用于颁布法令),“广运之宝”(墨玉,用于封存重要文件)。 这些御宝的材质、大小、龙纹纽的样式都各有不同,用途也各不相同,真是件件珍贵!
盛京,也就是现在的沈阳,那儿收藏着好多宝贝印章!第一个,叫“大清受命之宝”,是用碧玉做的,边长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印章上是个蹲着的龙做纽扣,龙纽高二寸四分。
第二个印章叫“皇帝之宝”,是用青玉做的,大小跟第一个差不多,边长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不过纽扣是个交缠的龙,高二寸七分。 还有个“皇帝之宝”,也是碧玉的,比前面那两个稍微大一点儿,边长五寸,厚一寸八分,纽扣是个盘起来的龙,高三寸。 还有一个“皇帝之宝”,是用檀香木做的,比较小巧,边长三寸八分,才六分厚,纽扣是个素雅的龙,高五分。
接着是“奉天之宝”,这个是用金子做的,边长三寸七分,厚九分,纽扣是交缠的龙,高二寸。“天子之宝”也一样,也是金的,大小和“奉天之宝”一模一样,边长三寸七分,厚九分,纽扣也是交缠的龙,高二寸。 还有一个“奉天法祖亲贤爱民”,是用碧玉做的,边长四寸九分,厚一寸五分,纽扣是交缠的龙,高二寸。
然后是“丹符出验四方”,这个是用青玉做的,边长四寸七分,厚二寸,纽扣也是交缠的龙,高二寸二分。“敕命之宝”是用青玉做的,边长三寸七分,厚一寸八分,纽扣是交缠的龙,高二寸五分。最后一个是“广运之宝”,是用金子做的,比较小,边长二寸四分,厚八分,纽扣是交缠的龙,高一寸五分。 这些印章,个个都是宝贝啊!
皇上亲自写了一篇关于国朝传国玉玺的记录,说咱们大清朝是受上天眷顾才建立的,所以我们也效仿古制,制作了玉玺。玉玺由宫殿监正保管,放在双层雕花盒子里,再放在雕花几案上,放在交泰殿里,左右排列整齐。要用的时候,内阁要先提出申请。玉玺的材质有玉、金、檀木三种,玉又有白、青、碧三种颜色,玺钮有交龙、盘龙、蹲龙三种样式。玺上的文字,太宗皇帝之前只用国书体,后来又加上了古篆体。玉玺的大小也不一样,从边长六寸到二寸一分都有。我查过《大清会典》,上面记载的御宝是二十九枚,可现在交泰殿里却有三十九枚。会典上还说,宫里收藏六枚,内库收藏二十三枚。现在这些玉玺全都在交泰殿里了,数量和存放地点都跟会典上记载的不符。
会典上还说“皇帝奉天之宝”就是传国玉玺,祭祀天地和皇帝生日时在宫里向天祈祷用的青词要用它盖印,这话更是胡扯。祭祀天地按照古礼,是用祝版署名,不用玉玺盖印。皇帝生日宫里也没向天祈祷的事,即使偶尔有道士做法事,那也只是偶尔为之,更不会请文人写青词,更不用玉玺盖印。再说,这些玉玺都是历代传下来的,干嘛非要挑一个说是传国玉玺呢?这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大概是因为修《会典》的那些大臣没啥真本事,也没请示皇上,就照搬明朝内监的记录,以讹传讹,才弄成这样。哎,写史记事还真难啊!
而且,《会典》上没记载的,还有一枚“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不知道什么时候藏进殿里的,还把它放在正中间。虽然这玉玺上的文字跟古人说的秦朝玉玺有点像,但篆文粗俗,跟李斯那精妙的字体完全不一样。只是这玉质莹润洁白,像切开的肥肉一样,边长一尺四寸四分,厚度是边长的三分之一。说这玉难得,我相信,但要说它是宝贝,就算它是真的秦朝玉玺,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乾隆三年,高斌督理黄河时,他的下属在治理宝应河时献上了一枚玉玺,玉质古朴可爱,跟《辍耕录》里记载的蔡仲平的玉玺很像。我觉得这是好事者仿刻的,把它放在别的殿里,当成古董玩玩就行了。秦朝的玉玺都烧成灰了,古人对此分析得很透彻。就算它还存在,那也是秦朝的东西,怎么能跟咱们大清的传国玉玺放在一起呢?这道理说不通。
雍正年间,大学士高其位献上了一枚没刻字的碧玉玺,根本算不上玉玺,却跟其他的玉玺放在一起,也不合适。我经常说,当皇帝要靠德行,而不是靠玉玺。玉玺虽然珍贵,它也只是个器物而已。彰显威严、信誉和遵守制度,跟车旗、服装有什么区别?如果德行不够,就算江山再稳固,国土再富饶,也会拱手让人。不可能仅仅依靠这小小的玉玺就能保住江山。只有努力修身养德,才能得到民心,到那时,就算没有珍贵的玉玺,没有精美的雕刻,没有李斯那样的书法,谁敢不敬重、服从、拥戴你,把你当成神明一样敬仰呢?所以,真正的宝贝不是玉玺,而是德行。
古时候,得到前朝的玉玺,君臣都会很重视,把它当成吉祥的礼物。咱们太宗皇帝得到蒙古元朝的玉玺后,只是收了起来,并没有把它当成受命于天的象征。现在想想,太宗皇帝能够统一全国,江山永固,是因为他的德行,还是因为这枚玉玺?不用聪明人也能明白。唐朝的梁肃说得好:“鼎的轻重,玉玺的去留,取决于君主的德行高低,以及地位的安危。”所以,皇帝继承祖宗的基业,要永远珍惜这玉玺,不能轻易丢弃,这并不是说要死守祖宗之物。而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行,居安思危,继承上天赐予的帝位,只有这样,才能使玉玺更有价值,而玉玺的价值也因此而提升。玉玺的数量自古以来就没有固定多少,现在交泰殿里收藏的玉玺,时间久了,记录失真,而且还有重复的。所以我重新考证,整理排列,确定为二十五枚,以符合天数。并且编制了目录,并对它的由来做了说明。
乾隆十一年春天,我查看了交泰殿里收藏的玉玺,确定了它们的位置,并写了记录。那些应该单独存放的玉玺,我都分别收了起来。那些重复的或者国初使用的玉玺,总共有十枚。虽然它们跟现在使用的玉玺不一样,但也不能跟一般的古董放在一起。我想到盛京是咱们国家的发祥地,祖宗的神灵都在那里,我们应该敬仰。我重修了列祖列宗的实录,珍藏在凤凰楼上,以彰显他们的功绩,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我想,当初开国的时候,接受天命,玉玺光芒四射,六服承式,珍宝琳琅满目,祖先的手泽都保存在上面。史书上不是记载着“陈列宗庙的器物”吗?那些珍贵的玉器,都陈列在西序,以示世代相传。所以我把这十枚玉玺送到盛京,妥善收藏,并记录了它们的来历。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收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乾隆十三年九月,皇帝下令重新刻制御用印章。这次不一样了,印章上要刻两种文字:左边用清篆,右边用汉篆。皇帝在《交泰殿宝谱》的序言里写道:“宝谱在乾隆十一年就做好了,过了三年,我才让儒臣们用清文篆书体来写。以前咱们国家的印章,汉文是用篆书写的,但清文却用的是本字,这是因为当时还没一套完整的清文篆书字体。现在清文篆书字体已经定下来了,就应该用在印章上了,这样才统一规范。谱里记载的青玉‘皇帝之宝’,是用清文篆书刻的,是从太宗皇帝时传下来的。从这枚印章往上数的四枚印章,都是祖先传下来的,一直保存着,我不敢轻易改动。至于檀香‘皇帝之宝’以下的二十一枚印章,都是朝廷日常事务中常用的,这些就应该重新刻制了。” 所以,皇帝下令把这些印章都重新刻制,和汉篆文印章配对,并在《交泰殿宝谱》的序言里做了记载。
乾隆四十五年八月,皇帝七十岁大寿,他用杜甫的诗句“古稀”刻了一枚印章,叫“古稀天子之宝”,还自己写了一篇关于“古稀”的论述,并配了一首诗。到了四十六年正月,皇帝效仿乾清宫西暖阁存放“敬天勤民宝”的做法,把这枚“古稀天子之宝”放在了东暖阁。
皇后的金印,印章上刻着清文和汉文,字体是玉箸篆,印纽是交龙纽,印台是方形的,边长四寸四分,厚一寸二分。
康熙四年,制作了太皇太后金印和玉印,印纽是盘龙纽。其他的印章都跟皇后的印章一样。玉印的印台高一寸八分,其他尺寸和金印一样。
皇太后的金印和玉印,印纽都是盘龙纽,其他都和皇后的印章一样。
皇贵妃的金印,印章上刻着清文和汉文,字体是玉箸篆,印纽是蹲龙纽,印台是方形的,边长四寸,厚一寸二分。
贵妃的金印,和皇贵妃的金印一样。
妃子的金印,印章上刻着清文和汉文,字体是玉箸篆,印纽是龟纽,印台是方形的,边长三寸六分,厚一寸。
康熙十五年,制作了皇太子的金印,字体是玉箸篆,印纽是蹲龙纽,印台是方形的,边长四寸,厚一寸二分。
和硕亲王的印章,是龟纽的,印台是方的,边长三寸六分,厚一寸;亲王世子的印章,也是龟纽的,印台是方的,边长三寸五分,厚一寸;多罗郡王的印章是镀金银的,麒麟纽,印台是方的,边长三寸四分,厚一寸。这三种印章上都刻着清文和汉文,字体是芝英篆。
外国王的镀金银印章,刻着清文和汉文尚方大篆,印纽是骆驼形状的,印台是方的,边长三寸五分,厚一寸。顺治十年的时候,因为朝鲜国王原来的印章只有清文没有汉文,所以朝廷让礼部重新铸造了刻有清文和汉文的金印给他,并且把原来的印章收了回来。
宗人府和衍圣公的银印,印纽是直的,印台有三层,边长三寸三分,厚一寸。上面都刻着清文和汉文尚方大篆。
公、侯、伯的银印,印纽是虎形的,印台是方的,边长三寸三分,厚九分。公爵的印台有三层,侯爵和伯爵的印台有两层。
经略大臣、大将军、将军、领侍卫内大臣的银印,印纽是虎形的,印台有两层,边长三寸三分,厚九分。上面都刻着清文和汉文柳叶篆。
军机事务处的银印,印纽是直的,印台有两层,边长三寸二分,厚八分。宣统三年四月,军机处改成了内阁,所以这个印章也就不用了。
各部和都察院的银印,印纽是直的,印台有三层,边长三寸三分,厚九分。上面都刻着清文和汉文尚方大篆。
理藩院的银印,印纽是直的,印台有三层,边长三寸三分,厚九分。上面刻着清文、汉文和蒙古文三种文字,清文和汉文是尚方大篆,蒙古文不用篆书。后来理藩院改成了理藩部。
盛京五部的银印,印纽是直的,印台有两层,边长三寸二分,厚八分。后来盛京五部被裁撤了。
户部总理三库事务的银印,印纽是直的,印台有两层,边长三寸二分,厚八分。后来户部改名叫度支部了。
翰林院的银印,印台有两层,边长三寸二分,厚八分。
内务府的银印,印台有两层,边长三寸二分,厚八分。
景陵和泰陵内务府的总管用的印章,还有东陵和泰陵负责事务的铜关防,这些关防的纽都是直的,长三寸,宽一寸九分。銮仪卫的银印,也是直纽,有两台,边长三寸二分,厚八分。(宣统朝为了避讳,所以改名叫銮舆卫了。)上面都刻着清朝和汉朝的尚方大篆。
通政使司、大理寺、太常寺、顺天府、奉天府的银印,也是直纽的,边长二寸九分,厚六分五厘。(后来通政司被裁撤了,大理寺改成了大理院,太常寺并入了礼部。)这些印章上都刻着清朝和汉朝的尚方小篆。
詹事府的铜印,直纽,边长二寸七分,厚九分。
光禄寺、太仆寺、武备院、上驷院、奉宸苑的铜印,也是直纽的,边长二寸六分,厚六分五厘。(后来詹事府被裁撤了,光禄寺并入了礼部,太仆寺并入了陆军部。)
内繙书房的铜关防,长三寸,宽一寸九分,上面都刻着清朝和汉朝的尚方小篆。
国子监的铜印,直纽,边长二寸五分,厚六分。
太医院的铜印,直纽,边长二寸四分,厚五分。
各道监察御史、稽察内务府御史、稽察宗人府御史、巡盐御史的铜印,都是直纽的,印章上有孔,边长一寸五分,厚三分。
宗人府左右司、太仆寺左右司、銮仪卫左右司、各部、理藩院各司的铜印,直纽,边长二寸四分,厚五分。
内务府各司的铜印,直纽,边长二寸二分,厚四分五厘。
崇文门税务管理部门、坐粮厅户部分司、工部木柴监督部门、工部木厂监督部门、工部管理街道各仓的监督部门(后来工部改成了农工商部)、左右翼管税部门、户部银库、缎匹库、户部办理八旗俸饷部门、户部办理八旗现审部门、顺天府和奉天府丞的印章,还有各关税监督部门用的铜关防,这些关防长三寸,宽一寸九分。
我手里这些个印章啊,种类可不少。首先是巡视五城御史用的,还有管理古北口和独石口驿站的铜关防,这玩意儿长2.8厘米,宽1.9厘米。
钦天监的时宪书铜印,印纽是直的,边长2.1厘米,厚0.44厘米。 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的官房税库用的铜条记,这玩意儿印纽也是直的,长2.6厘米,宽1.9厘米。 这些印章上的字,都是清朝和汉朝那种古老的钟鼎篆书写的。
大理寺左右司、光禄寺四个部门,还有五城兵马司的铜印,印纽都是直的,边长2.2厘米,厚0.45厘米。中书科的铜印呢,也是直纽的,边长2.1厘米,厚0.45厘米。内阁典籍厅的铜关防,长3厘米,宽1.9厘米。
翰林院典簿、礼部铸印局(宣统三年,铸印局归属新内阁,礼部也改成了典礼院了)、理藩院银库、工部制造库、工部料估所,以及各部各院的督催所用的铜关防,长度都是3厘米,宽度都是1.9厘米。
顺天府府治,还有稽察盛京五部将军衙门、稽察黑龙江等地、稽察宁古塔等地的铜关防,长2.9厘米,宽1.9厘米。兵马司副指挥的铜关防,长2.6厘米,宽1.6厘米。
宗人府经历司的铜印,印纽是直的,边长2.4厘米,厚0.5厘米。都察院经历司的铜印,印纽也是直的,边长2.2厘米,厚0.45厘米。銮仪卫经历司,以及各部、院、寺司务厅的铜印,印纽都是直的,边长2.1厘米,厚0.44厘米。
各坛、庙、祠祭署的铜印,印纽都是直的,边长2厘米,厚0.42厘米。太医院药库的铜印,印纽是直的,边长1.9厘米,厚0.42厘米。国子监典籍厅的铜印,印纽也是直的,边长1.9厘米,厚0.42厘米。
礼部铸印局大使用的铜条记,长2.6厘米,宽1.9厘米。兵马司吏目用的铜条记,长2.4厘米,宽1.4厘米。 这些条记上的字,都是清朝和汉朝那种垂露篆书写的。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些印章的大小和材质。护军统领、前锋统领和火器营统领的印章,是银的,印章钮是虎头形状的,印章方形,边长三寸三分,厚九分。
提督九门步军统领和圆明园总管八旗、内府三旗官兵的印章,也是银的,虎头钮,有两个台阶,边长三寸三分,厚九分。总管云梯健锐营八旗的印章,是银质的关防,印章钮是直的,长三寸二分,宽二寸。这些印章上都刻着清文和汉文,字体是柳叶篆。
护军统领、参领、协领、云梯健锐营翼长以及各处总管的印章,是铜质的关防,长三寸,宽一寸九分。同样刻着清文和汉文,不过字体是殳篆。八旗佐领、宗室和觉罗族长的图记,都是铜的,印章钮是直的,方形,边长一寸七分,厚四分五釐,只刻着清文,字体是悬针篆。咸安宫官学、景山官学和养心殿造办处的图记,也是铜的,边长一寸七分,厚四分。看守通州三仓首领的关防,是铜的,长三寸,宽一寸九分,刻着清文和汉文,字体是悬针篆。
接下来是级别更高的官员的印章。镇守将军的印章,是银的,虎头钮,有两个台阶,边长三寸三分,厚九分。副都统的印章,也是银的,虎头钮,有两个台阶,边长三寸二分,厚八分,刻着清文和汉文,字体是柳叶篆。察哈尔都统的印章,是银的,虎头钮,有两个台阶,边长三寸三分,厚九分,刻着满文和蒙古文,满文是柳叶篆。
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的印章,是银的,虎头钮,有两个台阶,边长三寸三分,厚九分,刻着满文、汉文、托忒文和回文四种文字,满汉文是柳叶篆,托忒文和回文则不是篆书。办理伊犁、乌鲁木齐等处事务大臣的印章,也是银的,虎头钮,有两个台阶,边长三寸三分,厚九分,刻着满文、汉文和托忒文三种文字,满汉文是柳叶篆。最后,伊犁分驻雅尔城总理参赞大臣的印章,也是银的,虎头钮,有两个台阶,边长三寸三分,厚九分,刻着满文、托忒文和回文三种文字,满文是柳叶篆。
这几个印章啊,规格都不一样。首先,管理叶尔羌、喀什噶尔、阿克苏这些地方的大臣,用的银印,印纽是虎头形的,印章边长三寸三分,厚九分,上面刻着满文、汉文和维吾尔文三种文字,满文和汉文都是柳叶篆书。
然后,管理巴里坤等地的大臣,用的也是银印,虎头纽,有两个印台,边长也是三寸三分,厚九分。
负责哈密地区粮饷的大臣,用的银印,也是虎头纽,两个印台,尺寸和上面那个一样,都是柳叶篆书。
八旗游牧总管、察哈尔总管和城守尉用的铜印,边长二寸六分,厚六分五厘,字体是殳篆。
兴京等地的城守尉用的是铜关防,长三寸,宽一寸九分。锦州等地的城守尉用的铜关防,长二寸九分,宽一寸九分。
驻防左、右翼长、协领、参领用的铜条记,长二寸六分,宽一寸六分五厘,都是殳篆。
防守尉用的铜关防,长二寸八分,宽一寸九分。驻防佐领用的铜条记,长二寸六分,宽一寸六分五厘,上面刻着清文和汉文,字体是悬针篆。
直省总督和巡抚用的银关防,尺寸是长三寸二分,宽二寸,字体是清文和汉文尚方大篆。 直隶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的印章上,还刻着“兼巡抚”;江西巡抚、河南巡抚的印章上,刻着“兼提督”;山西巡抚的印章上,刻着“兼提督盐政”。
钦差大臣用的铜关防,样式跟总督、巡抚的一样,三品以上官员才能用。
各省承宣布政使司用的银印,印纽是直的,有两个印台,边长三寸一分,厚八分。
各省提刑按察使司(后来改名叫提法使)用的铜印,印纽是直的,边长二寸七分,厚九分。
各省盐运使司用的铜印,印纽是直的,边长二寸六分,厚六分五厘。
各省提督学政(后来改名叫提学使,关防也改成印信了)用的铜关防,长二寸九分,宽一寸九分,字体是清文和汉文尚方小篆。
各地管理织造的官员用的铜关防,长二寸九分,宽一寸九分。
以前啊,各省的省长和巡道(后来省会又加了巡警道和劝业道)用的都是铜关防,长三寸,宽一寸九分,刻的是清朝和汉朝那种钟鼎篆书。
钦差大臣用的铜关防,样式跟道员的一样,四品以下的官员都能用。各府的铜印是直纽的,边长二寸五分,厚六分。各府的同知、通判用的铜关防,长二寸八分,宽一寸九分。各州的铜印,直纽的,边长二寸三分,厚五分。北京的县衙用的铜印,直纽的,边长二寸二分,厚四分五厘。其他各县的铜印,直纽的,边长二寸一分,厚四分四厘。盐课提举司的铜印,边长二寸四分,厚五分。淮南仪所监制官用的铜关防,长二寸八分,宽一寸九分。布政使司经历司、理问所的铜印,边长二寸二分,厚四分五厘。盐运使司经历司的铜印,边长二寸一分,厚四分四厘。布政使司照磨所、北京府儒学、各府经历司的铜印,边长二寸,厚四分二厘。北京府照磨所、司狱司、各府照磨所、司狱司、各府儒学、卫儒学、布政司库大使、府库大使、巡检司、税课司、茶马司的铜印,边长一寸九分,厚四分。各州县的儒学用的铜条记,长二寸六分,宽一寸六分五厘。县丞、主簿、吏目、盐课所、批验所、各驿丞、递运所、各局、各仓、各闸用的铜条记,长二寸四分,宽一寸三分,这些都是垂露篆。
提督、总兵官用的是银印,虎纽,三台,边长三寸三分,厚九分。镇守挂印的总兵官用的是银印,虎纽,二台,边长三寸三分,厚九分。镇守总兵官用的铜关防,长三寸二分,宽二寸,刻的是清朝和汉朝的柳叶篆。副将、参将、游击用的铜关防,长三寸,宽一寸九分。宣慰司的铜印,边长二寸七分,厚九分,刻的是清朝和汉朝的殳篆。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些铜印章的大小。都司佥书的铜关防,长三寸,宽一寸九分。营都司、卫所千总的铜关防,长二寸八分,宽一寸九分。你看,这大小差不太多。
然后是守备的铜条记,长二寸六分,宽一寸六分,比关防要小一些。卫守备的铜印,边长二寸六分,厚六分五釐。宣抚司的铜印,边长二寸五分,厚六分。宣抚司副使和安抚司领运千总的铜印,边长二寸四分,厚五分五釐。长官司指挥和佥事的铜印,边长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这些印章上刻的字都是清汉文,字体是悬针篆。
再来说说其他的。卫经历和宣慰司经历的铜印,边长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字体是垂露篆。土千户的铜印,边长二寸三分,厚四分五釐;土百户的铜印,边长二寸,厚四分二釐。这两个印章也是清汉文悬针篆。
最后,管理京城喇嘛班第和管理盛京喇嘛班第的铜印,边长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字体是清汉文转宿篆。正乙真人的铜印,边长二寸四分,厚五分,字体是清汉文垂露篆。 你看,这些印章大小不一,字体也不尽相同,真是各有特色啊!
乾隆十四年,礼部接到圣旨,说:理藩院的印章上的蒙古字,不用篆书了。外藩扎萨克盟长、喇嘛,还有蒙古、西藏,所有满洲、蒙古、唐古特文的印章,也都不用篆书。不过,在京的扎萨克、大喇嘛的印章,满文还是得用篆书,蒙古文不用篆书。
又一道圣旨下来,说:最近新制定了清文篆书,给各衙门铸造印信。相关部门检查了库房里存放的经略大将军、将军等印章,足有一百多颗。这些印章都是以前因为办事发放的,用完后缴回,一直没销毁。会典里还记载着“命令出兵时,要奏请皇上把库房里的印信发放下去”的规定,所以印章越来越多,乱七八糟的。我想啊,虎符、鹊纽这些东西,是用在军队的,是为了显示信用的,没必要搞那么多。库房里这些印章,哪些是立下赫赫战功的,历朝实录里都记载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现在,咱们挑出那些打胜仗、迅速平定叛乱的,选一个经略印,大将军、将军印各七个,分别装箱保存。把这些印章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刻在木盒上,留给后代子孙看。就用原来的清文、汉文,再配上现在新制的清文篆书,重新刻制这些印章。以后要用的时候,得奏请皇上批准才能发放。所有这些印章都收进皇史宬(宫中藏书处)。其他的印章,都交给礼部销毁。以后,如果从皇史宬里取用印章,用完后还得放回皇史宬。如果因为特殊情况特地发放印章,事情办完后,必须交给礼部销毁。把这些规定都记进会典。
乾隆皇帝御定印谱,里面有他钦命总理一切军务储备大臣用的关防印章一个,还有他分别授予抚远、宁远、安东、征南、平西、平北大将军,以及镇海、扬威、靖逆、靖东、征南、定西、定北将军的印章,每个将军一个。 皇帝还亲自写了篇序言,大概意思是说:咱们国家现在天下太平,国力强盛,打仗那是相当厉害,开创了伟大的事业。每次用兵,都会委任将领,打胜仗后,这些将领的印章就会被收缴回来,记录在册,保存起来。这就像古代那些玉节、牙璋、尚方宝剑一样,都是国家权力和功勋的象征。乾隆十七年,我们仔细研究了国家的典籍和篆书,重新设计了印章。交泰殿里一直沿用的御宝,我们还是按照原来的样子,不敢随便改动。至于平时颁布诏书和各级官府使用的印章,都改成了篆书,这样更规范,更能体现法治精神。那些大将军、经略大臣和各级将军的印章,有的保留了旧的,有的则改成了篆书,都和交泰殿的御宝一样,按时间顺序排列。现在西边边境战事快要结束了,所以我们把这些印章的图样和说明都编成册子,像书上说的那样:“彻底平定叛军,沿着大禹治水的足迹,平定天下,直到海边,没有不服从的。” 这说明军队虽然百年不用,但也不能一天不防备啊!你看这印谱,就能知道:这个印章是哪一年消灭了哪个敌人,平定了哪个地方;这个印章是哪一年铸造的,哪个官员用它处理政务,又传到哪一年,哪个官员用它来记载功勋。想想看,当年那些精妙的军事谋划,那些老将的英勇事迹,印章上那些精美的纹饰,都让人印象深刻。将来,我们也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让我们的江山万年长盛不衰!这比刻在鼎上的功绩,画在宫殿里的图画,更能真实地反映历史啊!所以,从这印谱里,可以看到一个人肩负重任的责任;从这印谱里,也可以看到众多人才共同辅佐皇帝的盛况。《诗经》里说:“大王忠诚的臣子,不要忘记你们的祖先。”《尚书》里说:“君子听到战争的鼓声,就会想起那些将帅大臣。” 反复看这些印章,怎么能不让人想起那些英勇的将士呢!印谱装订完成后,要分四份保存:一份放在皇史宬,一份在大内,一份在内阁,一份在盛京。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