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桢,字筠堂,是山东黄县人。他爸爸贾允升,在乾隆六十年考中了进士,从检讨做起,最后当上了兵部侍郎,官儿做到挺大的。

贾桢呢,在道光六年也考中了进士,而且是第一名中的第二名,那可是相当厉害!然后他被授予了编修的官职。过了几年,道光十三年,他又在大考中拿了一等,升职当了侍讲。道光十六年,他更是进了上书房,给皇六子当老师,后来又升了好几级,成了侍讲学士。道光十九年,大考翰詹,皇上直接免了他考试,可见他的能力有多强。之后,他又当了少詹事、内阁学士,官越做越大。道光二十一年,他升任工部侍郎,后来又调到户部去了。道光二十七年,更是连升两级,先当了左都御史,再当了礼部尚书,之后又调到吏部。

到了咸丰二年,贾桢又协办大学士,权力越来越大了。咸丰三年,他上书建议山东筹办团练,皇上也同意了他的建议。之后,他参与了孝和睿皇后神主祭祀典礼,还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官职和荣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还被任命为上书房总师傅,同时还兼管顺天府尹,权力可以说是达到了巅峰。咸丰四年,他又兼任了翰林院掌院学士。 这期间,顺天府的书吏范鹤等人和户部井田科银库的书吏勾结起来贪污受贿,用假钞票抵充库银。贾桢查出了这件事,严厉处罚了这些贪官污吏,还对那些失察的官员也进行了相应的处罚。因为这次成功的查案,贾桢被提升为体仁阁大学士,还管理户部。咸丰五年,他又兼管工部,官位更是晋升为武英殿大学士。

咸丰六年,贾桢的母亲去世了,他请求回家守孝,朝廷准了他的假,给了他六个月的假期。但他觉得只守孝六个月不够,就上书皇上说:“我家兄弟五个,兄弟们都去世了,就剩我一个了。如果我不能为母亲守孝三年,那等于我母亲有儿子却如同没有儿子,我这个儿子又算是什么呢?” 他坚持要守孝三年。当时御史邹焌杰也上书请求准许贾桢开缺守制,皇上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咸丰八年,贾桢守孝期满回到京城,以大学士的衔补任吏部尚书,还继续担任上书房总师傅。不久后,他又被重新任命为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兵部,同时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咸丰十年,他被任命为京城团防大臣。同年秋天,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皇帝带着后宫妃嫔们逃去了热河,命令贾桢留守北京。贾桢每天都危坐天安门,阻止外军进入北京城,在与敌人的谈判中,他表现得非常强硬,毫不退缩。咸丰十一年,他又晋升为武英殿大学士,但他因为生病请求开缺,皇上却没有批准。

穆宗皇帝回京,带着大学士周祖培,尚书沈兆霖和赵光一起上奏说:“咱们大清朝,从来就没有皇太后垂帘听政的规矩。以前御史董元醇也上奏过这事,皇上已经下旨明确表示了态度,我们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呢?但是,权力不能下放,下放了就会一天天出问题;规矩也不能随便更改,改了就会出乱子。皇上年纪还小就登基了,按照先帝的遗命,让怡亲王载垣等人辅佐处理政务。两个月以来,用人、处理政事,都是这些王爷大臣们拟定旨意,每天都公开发布,都盖着御赏同道堂的图章,大家都能看到,都能听到,朝内外都遵守执行。但是我们仔细考虑后觉得,这办法好像不是长久之计,以后难保不会出乱子。仔细想想‘辅佐’的意思,是辅助,而不是主持。如果所有事情,大事小情都由这些王爷大臣先决定,那表面上是辅佐,实际上是主持。时间长了,内外能没有疑虑吗?现在看来,应该让皇太后亲自掌握治国大权,这样大臣们才知道向谁汇报,命令才能得到执行,不用搞什么垂帘听政的虚名,却能达到听政的实际效果。参考前朝的制度,借鉴近代的章程,很容易就能找到合适的办法。看看汉朝的和熹邓皇后、顺烈梁皇后,晋朝的康献褚皇后,辽朝的睿智萧皇后,都是太后临朝,史书上都称赞她们。像宋朝的章献刘皇后,有‘今世任姒’的美誉;宣仁高太后,有‘女中尧舜’的美誉。明朝穆宗的皇后,是神宗的嫡母,被尊为仁圣皇太后;穆宗的贵妃,是神宗的生母,被尊为慈圣皇太后,当时神宗才十岁,政事都是由两位太后决断,然后命令大臣执行,也没有搞什么垂帘听政的名号。

我们的皇上天资聪颖,过几年就能亲政了,但是这几年,外面还有敌人没平定,国内还有洋人逼迫,怎么才能克服眼前的困难?怎么才能整顿法纪?最重要的是团结人心!如果大权没有一个明确的归属,导致人心惶惶,那才是最可怕的。所以我们请求皇上下令让廷臣们讨论皇太后召见大臣的礼仪,以及所有办事程序,可以沿用以前的军机大臣承旨的旧制度;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列出方案请皇上决定,以便大家遵守。”奏章递交上去后,皇上命令廷臣们一起讨论,同意了他们的建议。

1862年,安徽有个叫苗沛霖的土匪,表面上投降了朝廷,实际上暗藏祸心,他计划分兵两路:一路走清江,一路渡过颍河往西,对外宣称要去陕西支援胜保将军剿匪,其实另有企图。 张之洞大人立即上奏朝廷说:“苗沛霖这个人穷途末路才投降的,现在还带着兵观望,反复无常,一点都不靠谱。他的部队本来就没啥纪律,要是让他大摇大摆地进陕西,那不等于引狼入室吗?就算他走颍河方向去河南,那也是必经之路,他偏偏绕远路走清江,摆明了就是存心不良,想搞事情啊!要是他敢西进山东,那咱们北边的防线就危险了,直接威胁到咱们的心脏地带;要是他东进里下河地区,淮安、扬州这些沿海城市就都危险了,处处都得提防他!请皇上赶紧命令胜保将军严加防范!”

他又上奏朝廷说:“安徽的军情非常紧急,安徽巡抚李续宜回老家奔丧,请皇上不要拘泥于百日回任的规定,赶紧让他回来上任,稳固边防!”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三年后,《同治实录》和圣旨完成,因为张之洞大人参与了监修工作,皇上赏赐了他花翎。六年后,张之洞七十岁了,皇上赐予他寿辰的恩典,恩宠非常厚重。后来他因为生病请求退休,皇上没同意。七年后,皇上才准许他退休,给他发全额俸禄,还让他担任团练大臣。 十三年后,张之洞去世了,皇上称赞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按照大学士的规格赐予他抚恤,追赠太保,把他列入贤良祠,谥号文端。他的儿子张致恩后来官至浙江布政使。

周祖培,字芝台,是河南商城人。他父亲周钺,嘉庆六年考中进士,官至鸿胪寺少卿。

祖培,嘉庆二十四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一路升迁,最后做到侍讲学士。道光十七年,他去陕西甘肃当学政,负责教育。之后又当了侍读学士、詹事、内阁学士。道光二十三年,他升任礼部侍郎,后来又调到工部,再调到刑部。道光二十六年,他和尚书赛尚阿一起去了江南,检查江防的善后工作,还检阅了江苏、安徽、江西的军队。

道光三十年,文宗皇帝登基了。祖培上了一道奏疏,大概意思是说:“咱们大清朝立国以来,最重要的就是用人制度,这些都记载在历代皇帝的实录里,皇上应该经常翻阅。有些过去行得通的办法,现在可能就不行了;过去有害的,现在也一样有害;有些过去想解决的问题,现在可能还没完全解决;过去可以防范的风险,现在也一样不能掉以轻心。只有皇上把这些历史经验都记在心里,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处理政务,这样才能对利害关系看得清清楚楚,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还要责成各级官员,坚决杜绝弄虚作假,认真考察下属;如果谁包庇纵容,就应该让言官弹劾,然后严惩地方大员,整顿军队,抓捕盗贼,不能推卸责任。”皇上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就特别下旨照办了。

咸丰元年,祖培升任刑部尚书。咸丰二年,他又上了一道奏疏,说:“户部提出的筹集款项的二十多条建议,那些钱根本解决不了燃眉之急。建议参照道光二十一年河南河工、城工的捐款章程,灵活变通地处理。”他还说:“按户强行摊派捐款,只会引起民怨。应该责成各省督抚认真调查富豪人家,劝他们捐款,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让他们为国家出力。”皇上也采纳了他的建议。

三年的时候,那个要犯刘秋贵死在监狱里了,审他的官没查清楚真相,祖培因此被降了三级,调任左副都御史。他上奏说:“自从匪贼闹事以来,多次下令各省组织团练,修筑营寨,挖掘壕沟,效仿嘉庆年间坚壁清野的办法,结果一点效果都没有,贼寇四处流窜,毫无规律可循,各州县一点准备都没有,贼兵一来就溃败。请求严厉督促各省督抚,责成有能力、有担当的官员,和当地绅士迅速办理;如果谁玩忽职守,反而加重了扰乱局面的情况,就给予弹劾处置。”皇上准了他的奏疏。后来,祖培又历任工部、吏部侍郎。

四年,祖培接连升任左都御史、兵部尚书,还兼管顺天府尹。六年,宣宗皇帝的实录和圣训编纂完成,他被加封太子太保,调任吏部。八年,他参与办理京师五城团防事务,以吏部尚书的身份协办大学士,还兼署户部。九年,他调任户部,同时兼署吏部。当时京师戒严,他上奏陈述了团防的六条章程:一是查清户口,区分良莠;二是劝导百姓保卫家园,团结一心;三是委任官绅,明确责任;四是协同营汛,互相配合;五是设置水警,以防意外;六是增加帮办人员,协助工作。皇上到热河避暑,命他留京办事,并授予体仁阁大学士的称号,管理户部。

十一年,文宗皇帝驾崩,祖培被任命总理丧事,还兼管定陵平安峪工程的修建。等到穆宗皇帝护送两宫太后回銮时,祖培上奏说怡亲王载垣等人拟定的“祺祥”年号,意义重复,请求更改,皇上嘉奖了他关心典礼仪制的认真态度。他又说,京畿各处抗粮拒捕的风气盛行,都是因为州县官员选得不合适,于是皇上谕令各省督抚要秉公选拔官员,不要徇私舞弊。同治元年,祖培调任管理刑部。四年,山陵工程竣工,皇上赐给他花翎。五年,文宗皇帝的实录和圣训编纂完成,皇上赐给他儿子文龠员外郎的官职,并让他的另一个儿子文令中了举人。六年,祖培去世,享年七十五岁,朝廷给予优厚的抚恤,并追谥为“文勤”。

朱凤标,字桐轩,是浙江萧山人。道光十二年,他考中了状元,当上了编修。十九年,他又在考试中得了二等,皇上赏赐了他丝绸,还让他到上书房工作。没多久,他就去湖北当学政了。后来,他当过司业、侍讲、庶子、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官职一路升迁。道光二十五年,皇上还让他给七皇子当老师。之后,他又连升几级,当上了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后来又调到户部。二十八年,皇上派他去天津验收漕粮。接着,他又和大学士耆英一起,去山东查办盐务,弹劾了好几个巡抚和盐运使贪污受贿,皇上根据他的奏疏,对那些官员进行了处罚。他还说:“山东的盐政比其他省份还要糟糕,想要增加税收,畅通销售,必须先解决贪污腐败和走私的问题。建议修改盐法,先收税后卖盐,这样才能增加国库收入。”他的建议被采纳了。他还查出运库私自借出七万多两银子,责令他们赔偿;藩库积压的钱款三十万两,也让他拨解到国库;全省仓库里还欠着四十多万两银子,还缺粮三十七万石,皇上限他八个月内补齐。

咸丰元年,他升任左都御史,还先后代理过工部、刑部、户部尚书。三年,太平天国军队攻陷了江宁和扬州,漕督杨殿邦退守淮安,朝廷商议调动山西、陕西七千兵马增援。朱凤标和尚书文庆、侍郎全庆、王庆云一起上奏,说:“淮安是贼军必争之地,万一贼军渡过黄河,河南、山东的老百姓就会人心惶惶,平乱就更难了。请求让山东巡抚李僡亲自去淮安阻止贼军北上,并请求命令直隶总督迅速派布政使张集馨率兵驻守要地,保护京师的安全。”皇上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五月,贼军又攻陷了河南归德府,朱凤标和大学士贾桢、尚书翁心存等人一起提出了六条防剿建议,大部分都被采纳了。没过多久,林凤祥等悍匪又窜到了京畿地区,他又和贾桢、翁心存等人一起上奏,提出了预先筹备守城的建议,皇上也收到了他们的奏疏。咸丰四年,他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六年,宣宗实录和圣训完成,他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后来他又调任兵部,之后又调回户部。

话说这凤标大人,八年的时候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了举人。结果呢,因为考卷上的年龄和户籍登记的年龄对不上号,被那些言官给盯上了,搞了个大案子。大学士柏{艹俊}(此处保留原文)甚至要判他死刑!凤标大人也被免职,接受调查。还好皇上文宗皇帝觉得他这个人没问题,只是办事不够仔细,就轻判了他革职。

过了几个月,皇上又给他安排了差事,让他当翰林院侍讲学士,还继续让他给醇郡王上课,待遇没变。后来,他又当上了大理寺少卿、通政使、左副都御史,还代理过刑部侍郎。有一次跟着皇上去了热河,皇上高兴,又提拔他做了兵部尚书。到了十一年,皇上驾崩了,凤标大人护送皇上的梓宫回京,皇上念他辛苦,给他加了两级官阶。之后调到吏部,还当上了上书房的总师傅。

到了同治七年,他当上了吏部尚书,还兼着大学士,同时还管着翰林院。没过多久,就升到了体仁阁大学士,主要负责吏部的事务。到了同治十一年,他因为身体不好,请求退休,皇上批准了,让他以大学士的身份退休,还保留了全部俸禄。第二年,凤标大人在家中去世了,皇上追赠他太子太保的爵位,谥号文端。他儿子凤其煊,在工部当郎中,后来官至山东布政使。

单懋谦,字地山,是湖北襄阳人。道光十二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

道光十七年,他进了南书房当差。十九年,大考得了二等,从赞善升官。没多久就升了司业,又升了洗马。道光二十年,他去广东当学政,后来又当了侍读、庶子。因为生病回家了,父亲去世后,他守孝,然后请求留在家里尽孝侍奉母亲。

咸丰三年,广东的匪乱波及到湖北,单懋谦当时正在家守孝,朝廷就命令他在家负责组织团练,维持地方治安。咸丰六年,他回到北京,继续在南书房当差,恢复了原来的官职。咸丰七年,他去江西当学政,后来又当了侍读学士、少詹事、内阁学士、工部侍郎,这些官职都是和教育、学政有关的。

咸丰十一年,巡抚毓科和布政使庆廉被言官弹劾,朝廷就让单懋谦去调查。单懋谦上奏说:“毓科不是应对紧急情况的人才,面对贼寇的骚扰,省里的防务尤其重要。湖北的兵勇不够调遣,他们的处理方式也不够灵活。现在虽然全境都平定了,但是善后工作要赶紧妥善处理,筹备浙江的防务,接济安徽的军饷,这些关系到全局的大事,恐怕处理起来会力不从心。庆廉现在还没到任,没有可以考查的事迹,我不敢乱说。”奏折上报后,朝廷知道了情况。任期满了,他就回北京,在修撰实录的机构里当副总裁。

同治二年,他调到吏部工作,后来升任左都御史。同治三年,他和大学士瑞常等人一起给皇帝讲解《治平宝鉴》,之后被任命为工部尚书。

我四年的时候,被派去盛京,跟侍郎志和他们一起负责修缮太庙和昭陵。那时候奉天那边马贼特别猖獗,上面就让我去现场看看情况,调查清楚。结果我弹劾了将军玉明和府尹德椿,然后交给相关部门处理。 回到京城后,我又上书说马贼很难防,建议赶紧筹集兵饷,出兵到边境去剿灭他们,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还建议奉天所属的各个州县,仔细勘察一下城镇乡村,看看哪些地方需要修建堡寨,鼓励老百姓赶紧修建。 同时,我还建议把嘉庆年间龚景瀚写的《坚壁清野议》印发到各个州县,让他们按照书里说的团练守御方法,具体去执行。我的奏疏递上去之后,皇上都同意了,并且下令执行。

六年的时候,我负责户部三个库房的事务。七年调到吏部。十年,负责国子监的事务。十一年,我当了吏部尚书,还协助大学士处理政务,没多久就升任文渊阁大学士,并且兼管兵部。十三年,因为长期生病,我请求辞职回老家,皇上批准了。光绪五年,我在家去世了,皇上按照惯例赐予了抚恤,还给了我“学问优长,持躬端谨”的评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恪。

话说从咸丰初年开始打仗,到处都是战乱,朝廷也整天为这事操心。北京城也搞了团防,内阁重臣都参与了,贾桢、周祖培、朱凤标这些人都在里面。那时候用人还按照老规矩,升官大多是按资历来的。到了穆宗皇帝登基,平定了东南的战乱后,内阁大臣大多是凭借军功和名望提拔的。六部里直接升到内阁的很少,只有我单懋谦是从正卿直接升到内阁的,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是很高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