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承风,字和圃,是江西义宁人。乾隆四十六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检讨。他直接在书房里当差,给皇帝宣宗读奏章。乾隆六十年,他去云南主持考试。当时仁宗皇帝还在皇子府邸的时候,就赏赐他诗歌,对他很器重。他后来升了好几级,当上了翰林院侍读。
嘉庆三年,大考的时候,他被降职为检讨。四年后,他被派去广东当学政。琼州突然爆发了海盗,万承风马上报告了朝廷,朝廷就命令广东总督吉庆去处理,但是总兵西密扬阿等人因为胆怯,处理不力,还被弹劾。之后他官职又升了好几级,当上了侍讲学士。任期满了回北京后,他又回到书房当差,然后升任詹事。后来他去山东当学政,整顿了学风,提拔了不少好学生。他又升了好几级,当上了礼部侍郎,然后回北京。
嘉庆十二年,他又被派去江苏当学政。他发现清江浦和荷花塘的河工,因为河道取直,修了又坏,修了又坏,于是上奏朝廷,建议恢复原来的河道走向。皇帝批准了他的建议。后来他调到兵部。嘉庆十四年,皇上五十大寿,他请求辞官回京祝寿,结果被皇帝严厉批评,降职为内阁学士。接着他又被派去安徽当学政。定远县的考生和凤阳县的衙役有矛盾,一到考试就闹事,相关官员还包庇衙役,考生们更生气了。万承风就上奏朝廷,请求让巡抚严厉处置那些衙役,依法惩处他们。之后他又升任兵部侍郎,回京后,继续在书房当差,还担任了经筵讲官。嘉庆十七年,他以生病为由辞职回家,不久就去世了,后来被家乡列入乡贤祠。宣宗皇帝即位后,想起他以前在学问上的造诣,追赠他礼部尚书的官衔,谥号文恪。道光十二年,又追赠他太傅的称号,他的儿子万方楙等人也受到了朝廷的恩赏。
周系英,字孟才,是湖南湘潭人。乾隆五十八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一步步升迁到侍讲。嘉庆十年,他去四川当学政。十四年,他进到南书房当差,升任太常寺卿。没多久又调到上书房,负责给三阿哥上课。皇上还特意下旨说:“教他读书学习诗文的同时,更要教他为人处世要以忠厚为本。”周系英觉得应该再加一些课程,于是请求皇上允许他给三阿哥讲讲《资治通鉴》,好让他了解古今治乱兴衰的道理,也了解一下民间的疾苦。皇上同意了。后来他又升任光禄寺卿,然后去山西当学政。任期满了回北京,继续在上书房当差。嘉庆十九年,他升任兵部右侍郎,但是因为母亲去世,他就回家守孝去了。守孝期满后,他又补任了吏部侍郎。
嘉庆二十四年,湘潭老百姓和江西来的客商打起来了,还死了不少人。当时的巡抚吴邦庆是江西人,有人告他偏袒江西人。周系英仔细调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在皇上召见的时候,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皇上。皇上就调吴邦庆去福建做官,并且下令让总督彻查这件事。周系英为人一向正直,深受皇上器重。他和吴邦庆以前关系不错,吴邦庆还答应过,地方上有什么情况都会告诉他。这下吴邦庆写信给周系英,说明自己的委屈。周系英的儿子周汝桢也写信给在京的给事中石承藻,询问这件事的情况。这两封信的内容都对吴邦庆有利,先后都被呈报给了皇上。皇上却生气了,认为周系英包庇家乡人,要革了他的职,最后还是让他继续当编修。后来因为周汝桢写信的事,周系英最终被革职,回老家去了。
道光初年,朝廷又召他回京,担任四品京堂,后来又当了翰林院侍读学士、内阁学士。道光二年,他升任工部侍郎,去江西当学政,后来又调到江苏。皇上允许他秘密上奏地方的利弊和人才的情况。正好碰上长江发大水,他当时在江阴,亲眼看到了灾情,就写信给督抚,建议留下那些平时为百姓做好事的官员来负责赈灾,还拿出库里的三万两银子买米赈济灾民,百姓们都很感激他。道光四年,他又调任户部左侍郎,最后在任上去世了。
钱樾,字黼棠,是浙江嘉善人。乾隆三十七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他曾经主持陕西的乡试,也当过四川的学政,还进过上书房当差。两次主持江西的乡试,又当过广西的学政,官职一步步升到少詹事。嘉庆四年,他回到京城,继续在宫里当差。没多久就升了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然后又去江苏当学政。
那时候,吴县县令甄辅廷处理学生告状的事,处理得有点过分,学政平恕却偏袒包庇,把二十五个学生开除了。皇上知道了这件事,就免了平恕的职务,派钱樾去接替他。钱樾到任后,首先就恢复了那些学生的身份,只处罚了带头闹事的三个学生,老百姓都非常高兴。钱樾赴任途中,看到一艘船上写着很大的“内廷南府”字样,觉得很可疑,就上奏弹劾那些贪官污吏假借朝廷名义作恶。皇上很重视,下令严查边关,禁止这种行为,并严惩相关官员。
当时南河邵坝决堤,很多走私盐的家伙横行霸道,严重危害百姓,皇上就让钱樾暗中调查这件事。钱樾上奏说:“黄河从豫东边界到桃县、宿县一带,河水流速慢,沙子淤积,导致河水高而堤坝低,到处都面临溃堤的危险。建议霜降后组织人力疏通河道,加固堤坝,这是当务之急。至于那些走私盐的,是因为官盐价格太贵,老百姓才不得不买私盐,如果稍微降低官盐价格,走私自然就没了。”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钱樾调到吏部工作,任期满了回京,又调到户部,兼管钱法堂的事务。他还上奏请求改进漕运的办法,以清除弊端。再次调回吏部,九年后,因为没有发现书吏舞弊被降职为内阁学士,钱樾为此上疏辩解,最后被革职,但皇上又恩准他恢复编修的职位。十年后,他升任鸿胪寺少卿,又去山东当学政。之后又升任大理寺少卿、内阁学士。他母亲去世后,他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就因为生病不再出仕。嘉庆二十年去世。
秦瀛,字凌沧,是江苏无锡人,是翰林院谕德松龄的玄孙。乾隆四十一年的時候,他因为考中了举人,被朝廷召到山东的行宫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后,他被授予内阁中书的官职,后来又担任军机章京,一步步升迁到郎中。乾隆五十八年,他外放出任浙江温处道,在那里做了不少惠民利民的好事。
嘉庆五年,秦瀛升任按察使。当时宁波、绍兴、台州三府遭遇了严重的水灾,但是地方官吏为了掩盖真相,隐瞒不报。秦瀛却坚持向巡抚大人反映情况,这才使得灾民得到了救济。后来他调任湖南,衡州地区又发生了严重的歉收,地方官吏再次隐瞒不报,上面正打算把准备支援陕西的粮食调拨过来。秦瀛又一次向巡抚大人据理力争,最终保住了这批粮食,用来平价卖给当地百姓,解决了燃眉之急。嘉庆七年,秦瀛因为生病请求告退回家。
过了两年多,他又被朝廷起用,任命为广东按察使。在广东任职期间,他积极督促各郡县治理盗贼,成功抓获了臭名昭著的盗贼梁修平和吴鰕喜,并将他们绳之以法。他还平定了琼州的黎族匪乱,并且严厉禁止赌博和白鸽票这种非法彩票。
十年后,我被调到浙江当布政使,进京朝见皇帝,请求调回京城工作,后来被任命为光禄寺卿,又升迁为太常寺卿。我上书给皇帝,详细陈述了治理广东海盗的策略,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海盗最初活跃在高州、廉州,现在已经蔓延到广州。像郑一、乌石二这些大股海盗,还有总兵宝、朱濆等人,声势都非常嚣张。内地的顺德、香山、新会三县,接连遭到海盗抢劫,以马观、李英芳为首,他们还和海盗勾结,一抓捕就逃到海里去。那些负责海防的将领出海剿匪,总是找各种借口拖延,根本不尽力。我建议罢免提督孙全谋,魏大斌接任后情况也没好转。我认为剿灭海盗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加强军队实力。现在水师装备很差,军费却大量浪费。洋商、盐商捐献的钱财很多,但是经手的人员却贪污腐败,派出去的将领依然骄横懒惰,如果不制定严厉的法律惩处他们,只会继续浪费钱财。
其次,要树立威信。海盗很善于侦察,如果我们不先声夺人,他们就会轻视我们。军队出征的时候,督抚官员应该一起喝酒庆祝;如果取得了战功,要立即赏赐有功人员,对那些不服从命令的人,要杀无赦。
再次,要杜绝虚报战功。抓捕海盗不可能个个都是真的,有些人为了邀功,报功时经常弄虚作假,即使偶尔被发现平反,也不要深究。以后要保证抓到的都是真海盗,不能放过一个,也不能冤枉一个。至于海防措施,更要抓紧落实。沿海炮台防守的口岸很多,但是驻守的士兵太少,海盗船很容易趁虚而入;巡逻的船只也少,根本无法阻止海盗,反而成了海盗的财源。保甲制度名存实亡,只会增加百姓负担,反而成了苛政。想要实行保甲团练,必须先让百姓拥护。我认为加强海防,首先要整顿吏治,整顿吏治就要先安定民心。
然后,要清理积压的诉讼案件。广东百姓喜欢打官司,大小案件,即使皇帝下旨催促,还是有很多案件积压。主要原因是案件一开始就拖延不办,一些地痞流氓和讼师从中作梗,导致口供反复更改,难以查清真相。所以必须督促州县,一个案件一个案件地处理,务必清除懒惰和徇私舞弊的现象。
再者,要减少冗员。各级官吏都应该廉洁奉公,尤其是在沿海的州县,负责缉捕犯人的部门更应该节俭,这样才能不亏空国库,也不增加百姓的负担。官员一上任,就带着一大堆幕僚和随从,很多人吃空饷,这样根本不可能成为清廉的官员。杂职武官只顾着捞钱,稍微给他们一点权力,就压制文官。杂职差委过多,也会增加负担。最后,要严惩贪污腐败的胥吏。胥吏熟悉地方情况,他们经常和官吏的家属勾结,欺压百姓。广东的胥吏,很多暗中勾结盗匪,收受贿赂,这一点必须严厉惩处。
这三点做到了,吏治就清廉了,吏治清廉了,民心就安定了,这样才能顺利推行保甲团练,没有服不服从的百姓,也没有行不行得通的办法。我的奏疏上交后,皇帝下令让地方官员执行。之后,我被调任顺天府尹。
他当了十二年的刑部侍郎。因为有个宗室子弟在审理案件时,他认为判决太轻,想撤了他的职,皇上却下旨赦免了他,把他降职为光禄寺卿。后来,他又当过左副都御史、仓场侍郎。皇上让他整顿仓场,考虑到他年纪大了,就让他以二品顶戴的待遇调任左副都御史。不久又授任兵部侍郎,再次调回刑部。他审理案件公正谨慎,在浙江的时候,他查明十二个难民并非盗贼。还有海盗诬陷他的族人,已经告到官府了,他最终还是把事情查清,为他们平反昭雪。在刑部的时候,他处理过运丁盗窃大米的事情,有人诬告他说他用药让米增重,他试验后证明是假的,仁宗皇帝亲自试验,证明了这完全是诬告,当时的人都称赞他。十五年的时候,他因为生病辞官了,道光元年去世了。
他擅长写文章,和姚鼐互相推崇,他们的文风也很相似。
李宗瀚,字春湖,是江西临川人。乾隆五十八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的职位。嘉庆三年,大考获得二等,升任左赞善。他一路升迁,做到侍讲学士,还担任日讲起居注官。嘉庆五年,他主持福建乡试,母亲去世,他回家守孝,服丧期满后,恢复原职,后来又升任侍读学士。九年,他督办湖南学政,之后又历任太仆寺卿、宗人府丞、左副都御史。二十年,他的生母去世,服丧期满后,他在家请求终生奉养祖母,皇上批准了。道光三年,祖母去世。之前礼部官员建议,为父亲守孝的人,要为生祖母守三年孝,李宗瀚按照这个规定办事,但后来部里又改了服丧期限,李宗瀚的生父秉持礼法,年纪大了,还有四个儿子,因为过继的关系,不能尽孝。五年,他进京,皇上召见了他,详细询问了他的家世和官职情况。李宗瀚详细地陈述了终养祖母的始末,宣宗皇帝为此感叹不已,于是恢复了他的原职。八年,他升任工部侍郎,主持浙江乡试,后又担任学政。十一年,他的生父去世,他悲痛欲绝,带病奔丧,最终在衢州去世,穿着孝服下葬,享年六十三岁。
李宗瀚为人孝顺谨慎,为人谦虚低调,中年的时候为了奉养父母,在乡下住了十年,他的书法尤其受到世人的推崇。
韩鼎晋,字树屏,是四川长寿人。乾隆六十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检讨。
嘉庆九年,他升任御史。他上奏说天主教的流传危害很大,请求严厉禁止,彻底铲除。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因为母亲年迈,他请求回家尽孝,嘉庆十六年守孝期满后,又回到原来的官职。
他上奏陈述了四川积弊的六件事:要禁止摊派赋税,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要消灭土匪,防止祸患蔓延;要查清卡房的账目,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要禁止拐卖人口,警示贪婪凶恶之徒;要严格控制摊捐,培养清廉的官风;要核查军队的情况,取得实际成效。他还说京城赌博之风盛行,很多王公大臣甚至车夫都参与设局赌博,仗势欺压,违反法律。皇上命令他查明真相,并下令严厉查处。没过几天,就破获了三起赌博案件,大学士、步军统领禄康的车夫都是主犯。皇亲国戚、朝廷近臣,没有不感到害怕的。
他巡视了山东的漕运,后来升任工科给事中、光禄寺少卿,又去陕西甘肃担任学政。他上奏说:“榆林、绥德等州县的粮仓空虚,应该想办法补充粮食,这些地方依靠蒙古的粮食接济。现在内陆和边疆都荒歉,应该分别安置流民,给予抚恤。”他还说:“南山善后的事情,应该实行坚壁清野的策略。山里流民混杂居住,是奸邪的巢穴,应该严格执行保甲制度,让奸贼没有藏身之处。军队中抢掠挟持难民子女的事情,请求严厉禁止。南山附近和豫东都经历过战乱,应该谨慎选择地方官吏,以安抚民心。川北也荒歉,和陕甘相邻,盐枭土匪很多,请求提前预防。”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并下令地方官吏按照他的建议执行。他后来历任鸿胪寺卿、通政司副使、太常寺卿、左副都御史。
话说,二十四年那年,我被派去考察京畿地区的水灾情况,还负责黄村的赈灾工作。后来又当上了福建学政,我上奏朝廷说:“福建的官场风气败坏很久了,我建议破格提拔廉洁能干的官员,去填补汀州、漳州、泉州三府那些重要的空缺职位,并且让他们长期在任,好让他们专心负责。漳州、泉州的军队和土匪勾结在一起,请皇上责令提镇严惩,千万别包庇纵容!” 道光六年,我升迁为仓场侍郎,因为生病就告退了。后来又重新被任命为工部侍郎,经过京察,最后按原品级退休。最后在家中去世,被家乡的乡贤祠祭祀。
朱方增,字虹舫,是浙江海盐人。嘉庆六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被授予编修的官职。他曾经主持云南的乡试,后来升迁为国子监司业。十八年的时候,发生了教匪作乱的事情,朱方增弹劾直隶总督温承惠办事失误,贻误了地方军政,结果温承惠被罢免了。
皇上,我斗胆直言,关于用人和理财,我有几点想法。现在的大臣们,很少有人把推荐人才当回事儿。因为推荐人容易徇私舞弊,拉帮结派,不得不防,所以大臣们干脆就躲着这事儿不干。大臣们为了避免被说徇私,却忘了自己辅佐君王的责任,这就像因为噎着就干脆不吃饭一样,可不是忠心为国的人该有的做法。
至于用人的方法,最好的就是考察他们的言行和办事能力。皇上您要广泛征求意见,仔细核实,在召见大臣的时候,让他们各抒己见,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如果能彻底弄明白事情的原委,还要让他们实际操作一下,看看他们能不能真正做到。如果奏章毫无条理,这个人自然不行,同时也能看出大臣们的见识和为官的操守。其实,只要不是那些庸碌无能之辈,哪个臣子不想为朝廷效力?更何况皇上您已经多次训诫了,可老毛病还是改不了,这主要有几个原因:
一是规章制度太繁琐,文书工作又多又杂,即使是能力很强的人,精力也都被这些文书耗尽了,真正关系到国家大事和百姓生活的,反而顾不上仔细处理。二是公务繁忙,公私事务缠身,大臣们自己都顾不上,更别说体恤百姓疾苦了。三是互相弹劾的风气越来越盛。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田地纠纷、打架斗殴,都有人跑到京城来告状。官员们害怕被牵连,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有正直敢言的大臣,那些琐碎的事情,又怎么能一一禀报皇上呢?甚至还有匿名信,根本找不到人来负责。那些贪官污吏、刁民恶仆,只要他们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或者受到严厉惩罚,就会编造谣言,中伤别人的隐私,让官员们人人自危,不得不委曲求全。奸邪之徒因此而横行霸道。
所以,皇上要想整顿这些积弊,必须先解决这三个问题,这样才能让大家没有顾虑,专心致志地处理政务。“经国之方,理财尤要。”古人用三十年的时间来规划国家财政,根据盈亏情况,量入为出,才能保证财政长期充裕。现在户部每年只是汇总一下收支,内外账目没合在一起,条理混乱,很难理清。而且,只要拨款出去就叫做支出,根本没算实际用途,新旧账目混在一起,更加混乱。收支款项又没有固定的标准,盈余差距很大。所以,一年下来,到底花了多少钱,收了多少钱,盈余多少,根本算不清楚。
因此,我建议皇上指示户部,把内外账目合在一起,计算出总的盈余,再和前一两年比较一下,然后根据轻重缓急,对所有开支项目,能节省的节省,能延缓的延缓,这样就能做到像古人那样长期规划财政,保证财政充裕了。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二十年啊,他进宫在懋勤殿当差,负责编纂《石渠宝笈》和《秘殿珠林》这两部大书。后来又去广西当学政,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翰林院侍读学士。道光四年,他参加大考,考了第一名,一下子就升到了内阁学士。他还主持过山东的乡试。到了道光七年,他又去江苏当学政。十年的时候,他就去世了。
朱方增对朝中的章程典故非常熟悉,他还整理过国史里名臣的事迹,写了一本叫《从政观法录》的书,流传于世。
人们评论说:万承风、周系英、钱樾他们都是皇帝身边的侍从,走到哪里,他们的建议都非常有见地。“建白卓然”说的就是他们。秦瀛的政绩,李宗瀚的孝行,可不是光靠文章好就能做到的。韩鼎晋、朱方增他们更是直言敢谏,提出的意见都非常重要,他们的风采在朝中都非常出名。